屈原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在我国诗词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词一方面对诗经有所传承,擅长用美好的意象来作比喻,一方面又对后世的文学作品起着深远的影响。
花草不仅外形清雅,而且多数带有芳香,历来是人们装饰生活的必需品。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
人们就会采摘香草来献给神灵,祈求受到庇护,在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发展中,他们也成为了备受文人雅士喜爱的意象。
楚辞与明清小说之间隔着数千年的岁月,正是因为时间跨度足够长远,对比下来才能感叹中华文明传承力的强大。
在浩瀚的历史烟海中,他们经过了风雨侵袭,经过了朝代更迭,经过了人事迁徙,如今也依旧焕发着强盛的生命力。
一、楚辞中的“香草美人”
早在《诗经》当中,就有用花草来比喻人的例子出现。在有名的《卫风·淇奥》一篇当中,曾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即用绿竹铺垫出君子的意象,然后进一步说明君子更细致的品德。
在《郑风·野有蔓草》当中,也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句子。
这里将美人的身形比作摇曳的蔓草,使人迅速联想到美人清婉多姿的形态。诸如此例还有许多,其目的都在于赋予诗中人物更生动、更美好的形象。
但是《诗经》当中用香草喻人的描写大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只是片面地抒发作者某些情感。
而在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当中,“香草美人”的意象逐渐具体化,他们被大量运用在诗歌当中,所隐喻的内涵也更加深刻。
据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地位于南方一带,人杰地灵,水草丰茂。楚国早年间向周王室进贡的物品当中,就有祭祀所用的香草。
在楚人心中,这类香草是可以与天上神灵沟通的媒介,而这也同样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屈原的诗歌用词华丽瑰奇,而又气势磅礴,“香草美人”的意象在神秘玄幻的《九歌》和 *** 奔放的《九章》当中,都有着大量的运用。
在《九歌·山鬼》一篇中,开头两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就写出了山鬼的装束上,带有“薜荔”和“女萝”两种蔓生植物。
下文里接着描写了山鬼所乘之车:“辛夷车兮结桂旗”,这辆车是用辛夷木制成的,车上的彩旗也是由桂花编成。
继而“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两句转而说明主人公的装扮,主人公来寻山鬼,身上佩戴了“石兰”和“杜衡”两种芳草。
而折芳馨一句中说明了主人公所采鲜花的作用,是用来表明相思。全诗的主题在这句中进行了点明,主人公思慕山鬼前来寻找她。
还要采花草向她传达自己的心意。这里的香草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形容人,还有了寄托情感的意义。
但“香草”这个意象出现频率更高的,还要数屈原更具有代表性,也是我国篇幅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离骚》全诗以作者叙述自己身世、思想、追求为主要内容,其间还有着游历神界的奇幻描写,辅以大量美人香草的比喻,成就了一篇旷世佳作。
在全诗的开头,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说明自己在不断加强修养,有着良好的素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则是描写作者本人的装束,与《山鬼》当中的手法相似。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美人”意象在全诗的之一次出现,这个“美人”并不是指代貌美女子,而是用来比喻楚国君主。
屈原担心楚王不能在有限的光阴里及时做出改革拯救国家,就已经行至暮年。
《离骚》当中的美人意象都是用来形容自己或者君主的,后世有三国时期的曹植很好继承了这一比喻手法。
在《美女篇》中曹植就描写了一个姿色上乘却迟迟不嫁的美人,青春年华就此白白流逝,用来指代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句是说作者自己滋养了很多芳草兰花,要等待着他们生长起来。
这里的芳草意象明显是比喻那些屈原培养起来的后生,屈原希望他们能够报效国家,只是最让他痛心的,就是这些“芳草”后来发生了质变。
在香草的映衬下,那些品性高洁的君子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美人与香草在屈原的作品当中相得益彰。
各色人等有了与之相匹配的香草,似乎可以让读者更生动地体会到他们有怎样高尚的情操。
二、《红楼梦》对“香草美人”的传承
时间流逝了千年之后,民间有一本惊世著作悄然问世,后世人更是将其冠为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构建了一幅以女性为主体的画卷,里面有着无数兰质蕙心、花容月貌的女孩子,曹公更是精心为她们选择了最贴切的花草来加以形容。
在贾宝玉过生辰的一章当中,众姊妹聚集在怡红院里掣花签做游戏,此时她们抽中的花签正好对应了这个人的品性。
如素有艳冠群芳之称的牡丹花,对应的就是气质雍容的薛宝钗,在众位姊妹当中的容貌佼佼者。
宝钗用牡丹来衬托,在前文就已经有暗示,贾宝玉曾经说其他人都喜欢拿杨妃来比宝钗。
杨妃即是国色天香的杨玉环,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后,杨玉环便成为了牡丹花的代表,宝钗体形丰腴,又端庄稳重,恰好与牡丹花相得益彰。
湘云对应的是海棠花,一方面海棠花娇艳明媚,和素来爽朗豁达的湘云品格相似,另一方面海棠花有“睡美人”之称,湘云白日里喝醉后在园中青石上睡觉的行径。
也在此时又呼应了一遍,黛玉笑说要把原诗改成“只恐石凉花睡去”,也足以让人感受到湘云娇憨可爱的一面。
年轻守寡的李纨对应冬日里的寒梅,因为她受制于寡妇的身份,平日里要遵守许多繁琐的规矩,也不能有任何鲜艳的装扮。
但是她依然能够在贾府这个温柔富贵乡里面秉持自己的心志,恰如不与其他花草争奇斗艳的梅花。
精明强干的探春对应早春的杏花,但探春更加深入人心的,是她“玫瑰花”的绰号。探春的生母是地位低下的赵姨娘,但她却不为出身所限,甚至被赋予过管家的职责。
在有人看轻她的身份时,她身上锐利的一面便会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
女主角林黛玉对应的,则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但林黛玉与香草的缘分,是从前世就已经开始的了。
她前世是西方仙界的一株绛珠仙草,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怜惜这株仙草,便日日用甘露浇灌,因此林黛玉才脱去草木之胎,化形成人。
也许曹公是觉得无论世间哪种花草,都无法诠释林黛玉的品格,所以才有了这个安排。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萌生的情愫,也被作者称为“木石前盟”,这两个看起来普通的意象,其实是香草与美玉的浪漫邂逅。
除去这些明显的对应之外,一些主要角色居住的庭院里,布置的花草也是极为考究的。
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中是清一色的修竹,环境清幽雅致,林黛玉钟情于诗书,贾政恰好曾说过能够在这个地方月下读书,才算不枉一世。
而竹子又历来受到文人骚客的追捧,因为其宁折不弯、四季苍翠,被认为是最有气节的植物,这也暗示了林妹妹的矢志不渝。
贾宝玉的怡红院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左右两侧的西府海棠与芭蕉树。西府海棠又被称为“女儿棠”。
贾宝玉素来喜欢与女子相处,又对她们多有照拂,怡红院中的女孩子几乎都在贾宝玉的庇护下过着较为安稳的生活。
贾宝玉幼年时期有一个外号叫做“绛洞花王”,这个称号里的“绛”暗示了他和林黛玉之间的前缘。
而花王又可以理解为总花神,他生来就是会陷入女儿丛中,并且见证这些女子最终的衰败命运,因为他对人世间的太多事情无能为力。
三、结语
从最初《诗经》当中的某些简单象征,到楚辞里的大量运用、修饰,再到明清小说中更为细致地隐喻,“香草美人”的意象在不断地得到发展。他们既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又是人间悲喜的寄托。
随着这些作品的传播和人们对文学要求的提高,我们平日里看到花草时,可以自然联想到它们与何人有过故事,它们曾被赋予过怎样的含义。
不同性格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花草来侍养,这正是“香草美人”在当今时代的传承。
天生丽质,香草美人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到底代表着什么?那“求女”又是什么?一、屈原其人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我国之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作。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仍然有争议,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大体几乎的创作时期依旧是在放逐之后的,屈原因收到怀王的放逐导致内心的极端悲苦,发愤而做。
屈原的艺术创作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为后世影响颇深。《离骚》是其作品中最富盛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大量描写香草美人等意象,借用这种象喻手法来表达了他内心的抗争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以及对楚国国家、人民的命运和黑暗现实的担忧。
这种物类作比的 *** 几乎穿插在行文之中。司马迁认为《离骚》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以描写微小事物寄托远大的抱负和深思。认为他的文章表达可能是很小的方面,但其指向是非常大的,想要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志向。
二、“香草”意象
《离骚》中采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各种香草和美人。在文中出现的香草约有二十余种,如江离、申椒、菌桂、秋兰、木兰等,这些香草或比喻屈原自身高洁的品格的象征或用来借比为君主。
例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在叙述自己的身世之后,开始写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说明自己有美好的品质和容态之后,作者运用江离、辟芷和秋兰,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把秋兰作为佩,其实是比喻自己博采众善,言己修身而清洁。
后又写自己内心的善良勤劳和坚韧,因为担心岁月过去的快,所以经常勤勉工作,常怕岁月不等待,自己会早起登山采集芳香久固的植物,这里选取的木兰、宿莽都是坚固耐久的植物,木兰去皮不死,宿莽入冬不死,其实实在表达自己精勤修德,所行忠善。
当然,文中采用的香草名不都是表达诗人崇高的品格,有些借指为君主。比如“荃”。荃,本意为香草名,在此也来比喻君主,和后文的“灵修”是一样的意思。
同时,诗人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警示和提点楚怀王。诗人之后说到尧舜这样的明君,有他们这样的明君众芳才会聚集,如果杂聚申椒和菌桂,蕙和茞这样的怎么会聚集。用香草比兴,蕙和茞指代那些贤臣,申椒和菌指代邪恶的小人。
这里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举贤任能,从而提点楚怀王要抛弃那些小人,要选择各方面的人才。同时,下文紧接着就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里将尧舜和桀纣做对比,说明走桀纣这样的邪路是行不通的,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我”并不害怕灾祸,只是害怕国家和君主的倾败。
三、美人与“求女”
《离骚》中除去大量的香草作为象比之外,还有就是美人这个意象。如果将《离骚》分为两个部分的话,“求女”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点。上半部分主要是追溯诗人的世系、名字和自己美好的德行以及政治上的抱负和不幸,下文则着重于“求女”。
美人这个意象贯穿全文,多次提到,甚至让人不禁感到疑惑,美人这个意向到底是指代什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提到美人主要是来比喻君主,担心君主不能及时建立功勋,很快年老将至,一事无成。而美人主要还是和多次“求女”的行为所联系。“求女”到底有什么难以言说的政治讽喻呢?以至于屈原多次从美人这个反复的意向入手来表达。
下半部分开始屈原表达自己的意志,曾上游天庭寻找美女,却没有进入天门。接着转而高丘寻找神女,没有理想的神女可以追求,然后投身“下界”寻找民间女子,这些女子是诗人所追求的美女,是诗人追寻的爱情,可以看出美女对于诗人来说还需要有崇高的品德,他追求崇高高尚的美女,这种如此炽热的感情令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逸曾在《楚辞章句》序言中也曾表达的这样想法,屈原举例的种种有很深的意味,多是来比兴,用香花美人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与事。
这些“美人”其实是一种象喻的手法,通过对其带有奇幻色彩的描写借此来比喻真实现实。屈原被楚怀王流亡,是因为周围的佞臣作祟。所以屈原想要借助寻找美人的过程来求贤臣,求美人就是求贤臣。在寻求志同道合有远大理想的臣子之后才能有机会获得贤明的君主,这一直是屈原所想的。
结合之前说到屈原的生平来讲,他的诗歌创作是和他的政治生涯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有关,是一次特定时期下的创作,诗歌中的凡此种种完全是诗人自身面临痛苦中的真实现实隐喻和讽刺,并通过这些表达了自己内心渴望楚怀王做出正确决定的愿望。因为曾经的遭遇他其实早已经对楚怀王感到失望,但忠君贤臣是他所想的,他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并为百姓为天下辅佐君王。
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怀王,甚至用这种方式来试图让一个君王回心转意。一个多次流放的废臣竟然还有如此的襟怀与心力,怎能不让人佩服呢?
四、小诗文有话说
通过香草美人这些意象来作比喻,借助特定事物来喻意,采用比兴、联想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内心写照。
借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政治理想,利用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求取贤臣的政治抱负,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有很深的政治讽刺意义和警示意义。
《离骚》被收录在《楚辞》中,同时《楚辞》也因《离骚》而著名。《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之一部有作者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这套《诗词大会畅销套装》。
这套《诗词大会畅销套装》中包含《楚辞》、《飞花令》和《诗经》和三本中国古诗词的经典之作,集结名家名篇,精选最传世的千古咏叹。
其里面不是枯燥的诗词知识,而是图画形式的故事,然后由有趣的故事来引出诗句,这样我们就能在看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诗词了。
它会讲出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诗词中提及到的人物和地理知识等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记住就很容易了!#文史知识局##历史冷知识##诗词<超话>##遇见好书#
这套《诗词大会畅销套装》厚厚三本原来要119.4元,因目前正值活动期间,79元便可将其抱回家!也许只是一顿饭的价格,可你却让整个家庭充满了中华民族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何乐而不为呢?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幅进行详细了解哦~~~
“香草美人”——屈原《离骚》中意象运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谈到中国古代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群星璀璨的盛唐。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伟大的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然,李杜等诗人的诗是言志抒情的,或染指现实,或浪漫抒怀;然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却非在盛唐,翻开古籍回望,远在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首开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其所笔下的《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飘逸浪漫、瑰丽斑斓的生动画卷。
一、“香草美人”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
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山河日下,整个国家处于 内忧外患之中。内部屈原的“美政”的理想难以实现,奸臣当道,小人横行。楚怀王听从谗言,疏远屈原,甚至将其流放汉水;整个楚国笼罩在歌舞升平之中,表面上一片繁华景象。殊不知,对内,此时的楚国国力已经衰微;对外,西北的秦国日益强大,虎视眈眈,完成歼灭六国的雄心霸业。面对楚国的国情,屈原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同仇敌忾;对内铲除奸佞,富国强兵。可楚怀王哪里听得进屈原的“美政”。万般忧愤,屈原拿起笔,沾满自己的一腔热血,写就《离骚》这篇长篇的政治抒情诗。
首先,作品中香草之美名不胜枚举,诸如江离、辟芷、幽兰、荃蕙、杜衡、菌桂、揭车等等。然而,屈原并非简单描写这些香草的芬芳,而是以此作“比”,引类譬喻,“以美辟美”,用兰芷等香草比喻人的高洁品质。
比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与此相对应,“以恶辟恶”,诗中萧艾、茅草等恶草则是丑恶的化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美与丑、善与恶,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世间草木,用芬芳诠释高洁雅丽,用臭恶诠释丑陋奸佞,屈原的笔下,这幅四季的花草图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承载着道德与品质。其次,《离骚》中的“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比喻善人,或以此自喻。众所周知,屈原与楚怀王君臣并不和谐,可屈原不甘心君王的堕落和楚国的式微,他忧虑愤懑,如“美人迟暮”就是对楚怀王的担忧与无可奈何。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将自己化身为一位美人,被嫉妒、被诽谤、被排斥。比如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这位衣袂飘飘的美人,何尝不是屈原自己,他被众女嫉妒,又何尝不是在朝廷中被压制、被排挤的命运呢?
“香草美人”以其色彩缤纷的物象,深刻比喻了当时社会状况和自己的切身处境,这种“以类譬喻”的表现手法与《诗经》中的 比又有所不同,《诗经》中的比大多“以彼物比此物”,比如《卫风?硕人》形容女孩子的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女孩子手如春天的刚刚冒尖的茅草芽儿,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而《离骚》则是用一类“香草”比喻人的品质,具有美、香、纯洁等诸多优良的特质。屈原借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展开“上天入地”的丰富想象,描写了自身在现实世界的遭遇,自己求“美政”的政治理想,以及“荃蕙化而为茅”的沉重打击。在现实的困顿中,屈原无法安放自己的灵魂,转而用生命的鲜血,书写了饱含深情的抒情长诗,构建了一套典型的政治隐喻系统,这套隐喻系统在中国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屈原“香草美人”手法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屈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一种高洁品格的代言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不被现实所理解的孤独与苦楚,是两千多年来很多文人墨客的心声。“香草美人”,隐喻的人格,隐形的自己,在瑰丽的诗篇中绽放异彩。后世,许多文人效仿屈原的笔法,以“美女”、“弃妇”而自喻,抒发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不被重用的抑郁与苦闷。比如曹植的《弃妇诗》。曹植与屈原的灵魂是契合的,二人在思想感情上均有怀才不遇,不被世俗所容的政治苦闷。曹植的笔下,常以“弃妇”自喻,实际上则是自身命运不济的映射。
《弃妇诗》开首运用比兴手法: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
开篇以石榴起兴,将石榴比喻成一位温良贤淑的美女,光彩照人,顾盼神飞,璀璨多姿,石榴的美正是少女美的象征。接下来写石榴无实则是比喻美人无子,有子与无子实则天壤之别,“无子当归宁”预示着女子悲惨的一生,最终落得被抛弃的命运。而这位无子的美人,则是曹植自身不能建功立业,被朝廷无情抛弃的哀怨与伤感;同时,从曹子建的笔下,我们还能读出他对于政治理想的一丝向往,以及对前途命运的恋恋不舍。
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
一言以蔽之,屈原首创“香草美人”的比兴写法,自此之后,文坛以美女自喻抒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种以类譬喻的写作方式,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香草美人”这个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浪漫了整个文坛,也同样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意象欣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印象中的香草美人大抵是像曹植在《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一样美好,可其实“香草美人”并不是指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而是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它的渊源来看看吧。
“香草美人”这个词虽然是屈原笔下诞生的,但是它最早的根源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在《尚书》中记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说,意思是神明也喜欢香草,可见古代祭祀中,香草是必不可少的。而最早创始这个词的也不是屈原,而是来源于西汉王逸的《离骚序》。中间有这样的文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香草美人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与高洁的人品,对后世诗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实美人这个女性的形象也不是指女性,而是以女来比喻臣子,屈原在很多时候也选择用弃妇来抒发自我感情,譬如“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也侧面证明了《离骚》的创作时间,与作者当时的境遇。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屈原的笔下,有很多关于香草的描述,比如《湘夫人》中的:“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还有:“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等句。
屈原的笔下,把香草美人描写成一种品格,而后世对这一意象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曹植对于“香草美人”的继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就是他对于“香花”、“香草”的直觉运用,我们从他的代表作《洛神赋》中就能看到“微幽兰之芳蔼兮”、“采湍濑之玄芝”等句,可以说曹植也是十分偏爱于花草了。其次就是对“美人君臣”这个形容的继承,香草美人这个意象其实有一个常见的变体就是以男女之情来比喻君臣关系—美人就是“君”,曹植的另一名篇《美女篇》中就是如此。
虽然曹子建写的是一个美女的美貌,但是“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这句话,显然不是再讲述美女,而是以此自比,在张籍的《节妇吟》中也用的是同样的 *** 。这种闺怨诗其实在古代诗体中很常见,为何独说曹植是对“香草美人”这一意象的继承呢?因为曹植写这类题材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以女子的身份去描述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情,加上他被兄弟疏远,这样的际遇和屈原是多么相似!所以说是继承。
至于说突破,我们就要看看曹植作品中“对香草美人”的具体描写了。虽然在屈原的笔下,“香草美人”只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但是在曹子建眼中,“美人”已经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了。他在《美女篇》中不仅描写了女子的外貌,更对女子的所处环境,甚至连配饰都作了详尽的描写,可以说是对香草美人这一意象的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了。在《洛神赋》中的描写就更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香草美人”从最早的形容君主的品格到后来美好的人物,再到诗人笔下的思妇,词人心中的朱砂,这都是诗词的延续和创新,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或托儿女弃妇之情写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达自我内心的焦虑。这些都体现了文学的进步,香草美人对后来的闺怨诗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凌颖,《曹植诗赋对“香草美人”的接受与创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黄笑菲,《从楚文化诞生的香草美人观 ——<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汉字文化》
端午·香草美人
(刘文霞)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
那个写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楚人
全身披挂着香草
跳进了滚滚汨罗
淹没在战国末年的混战中
只留下一个决绝而又苍凉的剪影
他开创的香草美人
却永远留在了神州
她成为宋玉的《高唐赋》里“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
她成为曹植的《洛神赋》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宓妃
她成为张九龄《感遇》里的兰桂和丹橘
她成为辛弃疾《青玉案》里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
她化作《聊斋志异》里美丽可爱的香玉、红玉、葛巾……
她化作《红楼梦》里鲜艳妩媚的宝钗、风流袅娜的黛玉、吃粽子时节投水而死的烈女金钏……
“香草美人,惊采绝艳”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引以为傲
因为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精选!娇气美人文,《美人腰》《美人慕首》《香草美人》又甜又宠娇气美人文合集
1.《美人慕首》作者:我要成仙(佛系美人vs高冷帝王,一见钟情,古言甜宠文)
2.《美人腰》作者: 岚山雀(清醒冷静美人vs隐忍深情王爷,重生,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
3.《香草美人》作者:霜未(落魄美人vs冷漠都督,治愈救赎,古言甜宠文)
4.《枕边美人》作者:引号(貌美长公主之女vs隐忍前朝太子,虐恋情深,相爱相杀,追妻火葬场)
5.《美人难摘》作者:东边的小周(南疆之一美人vs心狠冷面太傅,女撩男,男强女强,古言甜宠文,年龄差7岁)
6.《锦鲤小美人》作者:寒木枝(娇软小美人vs冷面大皇子,重生,渣男扬灰,两世深情)
7.《美人娇》作者:白糖奶兔(娇气病弱美人vs清冷克制权臣,前世今生,双向奔赴,古言甜宠文)
8.《美人在逃》作者:将欲晚(外柔内小美人vs疯批狠绝大反派,失忆梗,强取豪夺,追妻火葬场)
9.《美人尊贵》作者:蓝小岚(大家闺秀vs宠妻王爷,女主重生,先婚后爱,古言甜爽文)
“香草美人”背后的典故,最初用来比喻君主欢迎关注【小丸子推文馆】
每天为你推荐更优质的小说
关注,再也不书荒
(未经本头条号允许,请勿随意转载,谢谢。)
1
“香草美人”这样的词语,最早出现在《楚辞》当中。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意思是屈原的《离骚》中用香草来比喻人的忠贞品洁,用美人比喻君王。
《史记》中记载屈原姓芈,与楚王是同姓。他祖上被封到屈地,改为屈。原是他的字。《离骚》中的开头,屈原自己说:“朕皇考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王逸认为屈原的父亲是伯庸,“考”是指过世。屈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很多史料都记载屈原其实出生于楚国的王室贵族,是王室一员,后成为楚国的大夫。
《离骚》当中有大量赞美圣贤君主,哀叹楚王听信谗言的语句。如,“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从全篇看,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香草”本是指一种草木,在屈原的《离骚》一诗中用来比喻君王。
在古诗中,“香草美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或柔嫩可爱的花草。但阅读古文最怕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后来,“香草”这个词汇,很多时候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但更先描写“香草美人”的诗人却是男性,最初也不是用来赞美女子,而是用来比喻君王、君子。屈原的诗歌只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对伏羲之女宓妃求爱未果的曲折故事,表述自己不得君王宠信的境遇。这与东汉曹植所著的《感甄赋》的思想很是相近的。
有人曾提出《诗经》中首次出现“香草美人”这个词——《诗经·小雅·采葛》写:“鲁侯之娣兮,季女羞弃兮。香草美人兮,似芙蓉之绝丽”。许多版本的《诗经》中查阅不到这首诗歌。《采葛》是《诗经·王风》中的诗作。这种说法应该是误传。《诗经》中有大量描写草木的诗歌,如“自牧归荑,贻我彤管”,还未与“美人”直接联系在一起。那么“香草”和“美人”是什么时候关联在一起的呢?
最早,屈原在《思美人》一诗中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表达了自己对获得君王信任青睐的渴望。“香草”、“美人”这样的词汇最早可考的还是在《楚辞》之中。
“醉则卧香草,落花为绣毡。”唐单杨万里的这首诗只是单纯描写地香草。唐王维有诗:“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这里是说用香草比喻君子,要赠与品行高洁的贵客。但是“香草美人”这个词汇在流传的过程,其含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确是指向女性。
“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在这首诗歌当中,“香草”便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指女性。后世文学作品中多用花草来比喻女子、美人。比如,李白《清平调》中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杜甫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红楼梦》开篇写的十二钗女的十二签花语。
2
为什么诗人要用花花草草来比喻人?先秦时期很多诗歌已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山水、花草是诗人们描绘的对象和素材。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中称:“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爱用草木比喻人的高洁品行,专一忠诚。诗文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对故国的深切眷恋。后世则多用花草比喻姿态美好的女子。而后来者更凸显出屈原的作品富于深意,立意高远,所以能够流芳百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屈原虽然才德兼备,但是为人过于耿直。范蠡曾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历史上那些能成一方大业的人,不仅有过人的眼光、才干和智慧,还懂得乘势而为,在不得势的时候选择退避,譬如姜尚,往往功成之后,又不居功身退,譬如张良。
不可否认屈原富有才华,品行高洁,正直不阿,不仅文才出众,在政治上也很有一些洞见和主张,但是他不能藏拙,经常夸耀自己的才能,不懂明哲保身,不能投奔明主,有局限性,缺少些许豁达。他与小人针锋相对,也并未能战胜小人,改变楚国堪忧的前途命运。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楚怀王虽不算多昏庸,但也不够贤明。比起日益壮大的秦国和颇有谋略的秦昭襄王,他没有能力和分辨力去抗衡,终客死秦国。
当时楚国的大势已去,时不我与,屈原还期望仕途中能有更大的作为,是不切实际的。在丢官之后,他最终没有能在这种失落的情绪下释怀,走上了投江以明志的道路。
“香草”、“美人”这些词汇,在《楚辞》中带着一种唯美、哀怨而幽愤的感情。诗中高洁的精神经久不衰。再看后世很多的文学作品,“香草美人”的意向也难免带有着一种零落之意。
(因流言误解,余作斯文解释屈原的贵族身份及诗文思想。)
滑嫩肌肤,香草美人 「语音版」香草美人,文/凌晓晨端午:写给诗人
艾叶,菖蒲,粽子,雄黄酒
折射出生活的流淌
许多丛生的意象,表现人生现场
一个诗人的在场,就是让感觉飞翔
想象力延伸的方向,来自底层
扎根土壤以及普通人的象征
真爱在传承中颂扬,幽怨的歌唱
始终环绕着真正的梦想
花饼,香囊,龙舟,五彩线
寄托哀思,也展开企望
诗人的孤独,源于心中的滚烫
精神的思考,面对日月的担当
1971:端午
点燃一堆火,燃烧的是艾草
还有母亲缝制的香包,小香和花椒
她在我的胸前带上一枚,说那是财贝
后来我才知道,就是财产和宝贝
她让我面向东方呼唤:屈原
屈原,屈原,你回来
一个农村妇女,不认识字
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知道屈原
行吟的诗句和他的哀思
小香她叫葵香,种植在我家门前
小黄花仿佛我的梦幻,收获的籽粒
珍藏了一个冬天
端午凌晨,母亲让我在太阳升起之前
面向东方眺望,呼唤屈原
她也让我遥望远处的麦田,端午过了
她说:麦子就会迎风招展
苦难中的饥饿,用麦子过滤干旱
1981:端午
一本《楚辞》,已经翻卷
注入血脉的家国情怀,让我不能安眠
求索的脚步,从大地直达高远
思维的地域
逐渐延伸走向地平线
面对任何人,我肝肠寸断
饥饿从脚下冲向额顶
天旋地转,我是一个吸光的人
对阳光敏感,穿透云层的紫外线
在皮肤表面进行着色表演
灵魂之洞大开,无数疑问瞬间还原
端午节,我一个人十分孤单
其他同学,远在洛川的界子河岸上
测量断面,有一片艾草地
迎风而立,我心里茂盛的诗句
像无数小鸟一样,越过丘陵前去赴会
1991:端午
南风渐渡,曾经也是曾经的记忆
理解一条河,懂得山川的性格
在一张图纸上绘制,在无数表格中周旋
地域的概念,渐渐缩短
怀抱一块石头沉入河底,犹如心疼
需要拥有黄土的厚重和解构之后的层理
怀才不遇是一种借口,也是委屈
暗含内心汹涌的泪水
北方的河流,携带着泥沙翻滚
看不见水中的影子,自我常常抛弃
汨罗江的清亮,可以用糯米蒸熟
在粽叶的翠绿中返回
还有蜂蜜,我用一个硕大的瓦罐珍存
结晶的颗粒如豆,干裂的甜蜜
无法补偿我面对一条河流时的伤悲
注定追悔莫及
没有渡口可寻
2001:端午
在叠词双韵中沉醉,我习惯穿透黎明
在没有人迹的大街上行走
那一束光,撒落在一对母子身上
那一份突出的清亮,生长叶片的针芒
有人叫卖艾草,也有人出售米粽
那声音在大街的转角处飞扬
仿佛童年细嫩滑软的时光,我警觉
一种锥心的遗忘
大伯,你的艾草我全部要
大娘,你的米粽给我全部包上
我要利用清晨短暂的时光,祭奠
一种精神的消涨
在每家门口,留一束艾草和一包米粽
不管住户是熟悉还是陌生
我想留存一种记忆的清香
让刚刚醒来的人们,绽放微笑
2012:香草美人
好贤以德,广泽以惠
你是春蚕变化的身躯,蛾眉树立
高洁超人的品格,昔日之芳草
今直以萧艾,忧我心扉
志洁物芳,香草坠露以朝饮
夕餐落英之秋菊
滋兰九畹,独善其身香薰天下
树蕙百亩,建构芝兰室宇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美历兹,芳菲菲
芬如未沫,何止忧国忧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忠贞贤良之士,决非愁思
滋养灵魂
美人香草,在繁复之上
清洁佩芳,弥烈以德心属万邦
真爱播种在痛苦的地方,思念
总会将经验抛弃,化生的情感
以袂谍诒心,好贤不已
一种安慰,从古至今
烙印诗意的光辉
2020:金色头颅
游走的鱼群,感伤你的愁悲
浮托着你的身体,潜入深水区
而你仍然思考的头颅,闪烁着火花
将一片水域照亮
这些龙的子孙,误食了灵魂的闪光
穿越在汨罗江岸上,阵阵声浪
击打着哀思和悲伤
屈原,屈原,你回来吧
三闾大夫,还死以生的勇敢
让追梦的舟船,模拟龙的形象
块石太沉重了,犹如民族的沧桑
你的头颅,剩下了一半风骨
让汨罗江荡漾洞庭之上的苍茫
烟波是你的深邃,金色头颅
是思虑忧心断肠的梦想
端午感怀
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
博大的胸怀,弃绝浮泛和躁感
立意象之涓涓,扣心灵之琴弦
家国民族,神理超拔美感
一个人,屹立精神的顶巅
以美德前行的勇敢
遗书于天下,揭穿谗言
招致世间文人,以天下为先
你的所有梦想,如彩虹挂天
周流上下,死犹其感
三峡之谷,平湖舒展
万众拓展的心愿,奠基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