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已被水泥组成的森林包围着。
曾经在城中村的街头巷尾里边都不约而同有一种香味四溢的小推车,都有一个和善的阿姨被大家团团围着,这就是我们广东这边特有的牛杂小摊。
只见阿姨的双手拿着不同的工具,快速在汤汁中将各种的牛杂部分与萝卜快速分拣到每个等待的客人碗中。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技术,是每个阿姨经过漫长的岁月磨练出来的。
这些阿姨她们都没有固定门店,毕竟卖牛杂这种食品是无法撑起一个门店的开销,特别是现在我们所看到城市化进程中,各种高端社区,楼盘的商品所能容下。
曾看到过我附近有一个已经经营几十年的阿婆牛杂授权出来的牛杂连锁店,在高昂的租金下,他们从开始的热火朝天开店到无声无色的全部关门,就能知道其他街边的卖牛杂阿姨们的顾虑。
回头一望,我们喜欢的街边巷尾的牛杂为什么渐渐消失了?
那是因为城市化发展容不下这类街头推车的小贩了,有一些人会认为这形象了城市的形象,另外大部分人在街边吃东西也是十分不雅,更有甚觉得排队买牛杂的人会阻碍了交通各种问题,归结就是感觉这城市容不下这种小摊贩。
城市更欢迎的是那种大型连锁,高大上的餐饮,又或者那种网红打卡餐厅,若然有更多高端一点的米其林水平更是众望所归。
有时候我们所经历城市发展。逼着让我们从过去吃大排档,小摊贩到现在的装修高端和精美的网红店,但没有问过我们是否愿意的。
在广东广州这边,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多元化的美食城市,你在这里能够吃尽天南地北,中外特色都一一能找到适合自己适合的口味。
但这种小摊确对我们来说一种亲切的选择,也是一种生活中小有感觉到有点甜的时刻。
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仍记得当初开始实习的时候,经常加班是常态了,用现在的词就是996的状态了,这是一个冬季特别冷的那几天,我下班时候,街上的路灯已经全部亮起来了,估计同事们已经在家里吃完晚饭了,而我还在公交车上等待着到我家里站点。
路很长,但那种距离家越来越近的感觉会让一天的疲倦消失无影无踪,很快到站了下车,看到不远处那个熟悉的牛杂阿姨还在路口卖着自己每天亲手煮的牛杂,肚子也是开始撑不住呼叫着,我快速走到牛杂阿姨的小摊车前,买了一份不大的牛杂。
阿姨问:“这么晚下班,是不是工作很累?”
感觉这时候阿姨就像从小看着我大的近邻一样,真的很暖。
有时候城市没有问过我们是不是真的喜不喜欢,只知道让我们默默接受,牛杂阿姨也是,她也是用自己双手去养活自己一家,但随着我们这里要拆迁改造升级的城市进程,不久之后终归消失于这个地方了。
而我们的牛杂也只能永远存在于记忆中。
为什么?
一个美食之都,渐渐在驱赶着美食的最小组成部分,路边小摊贩,他们或许没有为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税收,更好的风景,更让人自豪的城市名片。
多年后,或许我们只能在高端餐饮店吃到一碗牛杂,而这碗牛杂早已经不是我们所尝过的温暖牛杂,更不是那一份充满了街坊人情味的牛杂,只是一碗提前做好,急冻在冰柜,当我们在先进的手机点餐系统上预点之后,被工作人员拿出来微波炉复热一下送上来给你而已。
我们的小孩子也不会体验到那种街头排着队,闻着那香喷诱人味道的期待感觉。
或许,我们要想想,什么才能让这种感情街头美食留下来,这种渐渐消失的感觉让人感觉心疼。
我想问问大家,你记得你之一次在街边吃牛杂的快乐吗?
仍记得谁和你一起吃吗?
那份牛杂,
香吗?
感谢你们阅读广州堂仔的专栏,广东人吃什么,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更多美食的情感,你也可以留言分享。
广州芳村阿婆牛杂,阿婆牛杂一卖就是30年1989年3月3日,芳村的桂珍阿婆就开始卖牛杂,一卖就是30年。阿婆现在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真的是吃一次就少一次咯。
阿婆都是坚持用煤炉,慢火熬制牛杂。所以阿婆的一碗牛杂里面,无论哪个种类的食材,都是十分的足料,牛肺够爽、牛肠够嚼劲、牛膀够入味、鱼蛋够弹牙、就连萝卜都煮得十分入味。
如今阿婆将秘方传承给芳村“甜园甜品”创始人,现在各位又能重新吃上啦,并且阿婆将会每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坐镇甜园甜品。
现在是20块一碗,每碗都是一样的配料:牛肚、牛膀,牛肠、牛肺、面筋、鱼蛋、白萝卜和韭菜,要是有什么不喜欢吃的跟阿婆说会给你换。
地址:甜园甜品(芳村花蕾路1号首层商铺自编02#)
阿婆坐镇时间:15:00-17:00
人均:20元
好了,今天的美食分享就到这里哦!喜欢点赞+关注!(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儿童节的到来让朋友圈近期刮起阵阵怀旧风,一众“超龄儿童”们纷纷怀念那些年吃过的零食、看过的动漫,而专属于老广童年回忆的还有潜藏在大街小巷里的本土美食,其中就有广州最火的阿婆牛杂。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阿婆牛杂首次走出芳村,进驻越秀文明路开设新门店,桂珍婆婆更亲自到场坐镇亮相。各路吃货早早闻风而动,阿婆牛杂新店瞬间成为美食打卡新地标!
从小推车到文明路新店,不变的老广味道
早上10点半,准时开业的阿婆牛杂新店已是门庭若市,既有特意赶来品尝“头啖汤”的老街坊,也有驻足打卡的年轻一代。阿婆牛杂新店在“美食街”文明路上显得异常醒目,映入眼前的是充满复古元素又不乏创新的店面装潢,最亮眼的莫过于熟悉的小推车,曾去过芳村排队买牛杂的忠实粉对此都不陌生;旧式搪瓷多层饭盒被悬挂在小推车一角,老广街坊们亲切称之为“pang”(音译),令人回想起小时候提着饭盒吃牛杂的温暖情景。
“听邻居说阿婆牛杂新店六月一日开业,肯定要带上孩子过来尝尝鲜。 ” 早早就抱着小女儿到达现场等候的张先生看起来兴高采烈,“ 我就住在文明路附近,以前要专程到芳村买牛杂,无奈市内相隔太远,加上阿婆年纪大了很少出来摆摊,吃上一次都要靠缘分,现在随时想吃阿婆牛杂都有得吃!”张先生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杂,浓郁的香味瞬间飘荡而出,“从小推车到门店,环境更好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随着午后人流量倍增,阿婆牛杂新店前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阿婆来了,阿婆来了!”原来是笑容可掬的桂珍婆婆亲自坐镇新店,大家纷纷关心起阿婆的身体近况。一位举着手机现场直播的 *** 红人表示:“这次见到桂珍婆婆真的非常惊喜,我是吃阿婆牛杂长大的,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朋友知道阿婆牛杂,来到广州旅游一定要到文明路一饱口福!”
90后广州仔创新传承,阿婆牛杂未来可期
对于广州人来说,不管是上下班、还是放学、逛街,在街头巷尾吃上一碗牛杂就是百态生活里更好的美食慰藉。如果说牛杂在老广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么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阿婆牛杂则是一个城市传奇。桂珍婆婆干净卫生的食材、用心熬制的汤底、恰到好处的火候、独门配方花生酱、匠心烹饪的情怀都是造就传奇的秘诀。但随着桂珍婆婆年事已高,摆摊次数屈指可数,这一传统美食如何传承下去也成为广州人心中的问号。
此次阿婆牛杂首次走出芳村,来到广州美食地标文明路开设新店,与桂珍婆婆正式认可的传承人,阿亮的努力分不开。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90后阿亮从小便是阿婆牛杂的忠实粉丝,后来跟着阿婆学习如何做地道牛杂。“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阿婆牛杂,希望能让这个承载着老广回忆的味道,延续得更久、更广一些。”阿亮言出必行,并通过对配方和生产流程标准化把控等创新方式去传承阿婆牛杂,“既要保留阿婆牛杂的原汁原味,也要加入更多新鲜元素,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牛杂,他们才是今后接棒老广美食的主力。”
在阿亮的匠心传承下,相信今后“阿婆牛杂”的名字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人遗忘,相反历久弥新,走出芳村落根于文明路,让老广们多了一处美食打卡好去处,未来的阿婆牛杂值得期待。
都说广州人啥都吃,好吃的广州人吃遍天下无敌手。牛杂曾经也是一度被丢弃的“下脚料”,但依然被老广们爱不释手。
广州小巷
如果你在广州大街上,看到一群人抱着一个“泡沫碗”,无视来往的人群,“毫无仪态”地大嚼特嚼,不用猜,他们一定是在吃牛杂!
广州街头牛杂
广州除了米其林,星级酒店和异国美食,还有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牛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牛杂档是广州市井生活的缩影。
下面小编推荐几家最地道,最传统,最正宗的牛杂到底藏在哪里!
1.阿婆牛杂
人均:¥14
地址:荔湾区芳村大道陆居路陆居市场招牌内(很多分店)
阿婆牛杂
开档20多年的阿婆牛杂,是很多老广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了,过去做的是邻里街坊的生意。
阿婆牛杂
牛杂老汤配着油兑的花生酱,放在小煤炉上,咕嘟咕嘟地小火慢煮着,隔着好远,就能闻着混杂了花生酱味的牛肉鲜香。
2.肥佬牛杂
人均:¥11
地址: 庙前直街12号(东山区少年宫对面)
肥佬牛杂
家喻户晓的肥佬牛杂,已经从过去的“走鬼档”变成了如今的小门店。虽然铺名叫“肥佬牛杂”,但是现在每次去看到的都是牛杂阿姨。
肥佬牛杂
据说,这家牛杂的原料分别来自贵州、内蒙、宁夏和新疆等各地,都是实打实的好材料,相较于其他牛杂档,口味偏淡,比较适合“不宜重口”的朋友。
最特别的是,这里的萝卜牛杂还可以加猪肠粉,肠粉配牛杂,口感丰富又细滑,叫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3.文记萝卜牛杂
人均:¥11
地址:越秀区农林小学侧(近犀牛路口)
紧邻着小学的文记牛杂,是一家三口经营的“走鬼档”,不仅是周边学生党的更爱,还是许多老广忘不掉的童年味道。
文记萝卜牛杂
鲜嫩的食材被处理干净后下锅,在锅上慢慢地炖着,一点一点入味,
待完全熟后,再一点一点地拿剪刀剪开,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让人难以忘却。
文记萝卜牛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秘制辣椒酱,广式辣椒酱和桂林辣椒酱相结合,味道偏重,却刚好与清淡的牛杂相配,还有旁边的一点萝卜,简直是广式牛杂的“顶级配置”。
4.苏记牛杂
人均:¥19
地址:越秀区惠福东路600号
苏记牛杂
位于繁华的北京路商业圈,店铺沿街,全开放式食堂,附近来北京路游玩的顾客几十米之外就能闻到苏记牛杂的香气。
苏记牛杂
牛杂即点即剪,秘制酱汁熬制的浓汤,配着饱吸酱汁的面筋,吃一口,便觉惊艳,回味无穷,堪称是元老级牛杂哦!
5.风味馆
人均:¥19
地址:越秀南路161号
风味馆
风味馆创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出品二十年如一日,是梁文韬和歌手张敬轩都曾推荐过的著名“老广回忆名店”。
牛百叶汤和陈村粉
牛杂
招牌是牛三星和牛杂,牛杂炖得的火候把握独到,软糯入味,特别是牛肠,处理得毫无令人厌恶的异味,略带肠油,嚼起来口感软糯的同时略带油脂非常的香。
{如有涉及版权,联系作者删除}
广州“阿婆牛杂”,正在被“连锁”模式毁掉的民间美食美味在民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美食。作为地方味蕾记忆的传统小吃,在一代一代接力中得到传承。然而,在这个碎片化的快餐时代,讲究匠心和品质的传统手艺,逐渐在追求规模化、效益更大化的前提下发生了变异,敷衍了事、快速批量正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在“ *** ”模式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风味正在消失甚至被摧毁。
这是一家以岭南传统美食“牛杂”为主的连锁店,正在打碎本地人对这种草根美食的美好记忆,摧毁外地游客对“食在广州”的憧憬。以前的“阿婆牛杂”,由芳村一位老阿婆推着小车在小巷里沿街叫卖,限时 *** ,卖完即止,保留了浓郁的地道风味。现在这家连锁店,是否与老人家有关,不得而知。
这碗牛杂猪肠粉卖17元,牛杂和萝卜都是用白水煮的,白白的不带一点颜色,刚煮熟的样子。传统牛杂,要用多种香料细火慢炖(广东话称之为“炆”)两三个小时,直到软烂入味,汤汁浓稠,色泽诱人,配上辣椒酱等调料,浓香扑鼻,丝毫没有腥膻之气,方为上品。这家牛杂纯粹是敷衍了事,白水煮熟,腥气扑鼻,光靠调料来调味,而且久嚼不烂,仿若破布。这样的出品,居然好意思在招牌上大书“精心 *** ”!可悲的是如此低劣的出品,也不妨碍人家开了十多家 *** 店,这真是吃货界的悲哀。
其实这种现象在各地都有。去年在北京,在中关村一条胡同里,老同学带我去一家有名的卤煮店(加盟店),品尝北京代表小吃“卤煮火烧”,结果大失所望,除了齁咸齁咸的味觉折磨之外,没有任何美味可言。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同学也说,以前的味道已经没有了。
时代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传,难道我们味蕾的记忆也会慢慢消亡?
欢迎关注
牛杂,对顺德人有多重要?
当你问一个顺德人
印象最深的小吃是什么
他的回答很可能是牛杂
今天小编整理了8几间
在顺德比较出名的老字号牛杂档
下面开始我们的主题↓↓↓
#01 细妹五香牛杂
广州有阿婆牛杂,顺德有细妹五香牛杂,作为地道顺德人,没有人会不知道细妹牛杂。
永远都在排队的细妹,已经有三十几年历史,在某点评网上非常火爆。汤底味道独特,牛杂吃到嘴里很香,想来的可以工作日来,没那么多人。
地址:顺德大良华盖里直街信发楼3号铺
营业时间:11:00-20:00
#02 韦记牛杂汤
韦记每天都卤好一大锅满满的牛杂,浓郁的卤水汤底经过细致熬煮早已融渗入牛杂,每块肉料填满丰盈的汁水,嚼起来爽脆细腻。
这家店另外一个卖点是牛三星,牛三星是广州的一种小吃,在顺德的牛杂店比较少见,没尝过的可以试试。
地址:顺德区大良华盖里直街伟怡楼2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09:00-20:00
#03 新滘靓鸥杂
牛杂焖得够入味,仅仅在牛杂汤里滚两下已经可以吃得人满口香。这里的牛杂萝卜,不会有多余的渣,牛杂的腥味被特制的汤汁去掉。
听讲靓鸥现在已经扩大了一间店,来的人每天依然很多。它的韭菜酱是很特别的,会给你焕然一新的味觉 *** 。
地址:顺德大良新滘四街37号(新滘幼儿园对面)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六11:30-18:30
#04 东苑牛杂凉茶店
这是一间牛杂店,也是一间凉茶铺,开在东苑市场里面,很有环境氛围,经常要等位或排长队打包带走。
之前来点了萝卜和凉茶,老板说要喝凉茶就不要吃萝卜了。喝凉茶前还会先看舌头,对症下药去选择凉茶。
地址:顺德大良宜新路东苑市场正门侧
营业时间:15:00开始营业
#05 牛杂西施
这间店原来也是老字号,开了18年了,一直藏在观光市场里面。忙的时候老板娘挺严肃的,但是一叫她“西施”,就会展现难得一见的笑容,真是可爱呢!
这里价格不算贵,牛杂也够入味。地方比较小,装修简单但挺小清新的,堂食的话可能要搭台。
地址:顺德大良观光路天津灌汤包旁
营业时间:营业至20:00
#06 萍姐牛杂
萍姐是一家老字号,容桂本地的应该都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店,只用味道就能征服食客的心。
牛杂和萝卜都大块、软而不烂,用新鲜牛杂煮出来的汤,清澈而味浓,不油不腻,细细品味,还能尝出汤底的丝丝鲜甜!
地址:顺德容桂振南路宏骏广场旁
营业时间:11:30-23:00
#07 阿姨牛杂
鸡蛋花树下,一石台四石凳,一架牛杂车,一说很多容桂人都知道是开了20多年的阿姨牛杂档。
一煲就20多年的牛杂,在巷子的拐弯处就能闻到飘香的牛杂。这家充满情怀的店,穿梭在两代人的童年中。
地址:顺德容桂凤祥路喜悦名居西北角
营业时间:未知,欢迎留言补充
#08 稔海四妹牛杂
勒流这间牛杂店开了近乎有三十年,承载了三代人的回忆。这里保留牛杂最原始的食法,用竹签串好每一串牛杂。
凡来这里买牛杂的街坊,都会顺便买些“炸嘢”回家,或者当下午茶。
地址:顺德勒流镇沿江一路7号
营业时间:早上11: 30-晚上7: 00
部分图片来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添加微信 bxian7 联系删除,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材炮制一方风味,所以北有卤煮,南有牛杂。在广州的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问他广州什么小吃最出名,十有八九回答的是牛杂。不过牛杂虽然遍布广州城,但是做法非常繁琐,一家好的牛杂店往往藏身于大街小巷里。
一般广州人都是穿着夹脚拖鞋,站在路边用竹签吃,才称得上是最地道的吃牛杂姿势。今天就给大家安利5家老字号牛杂店,都是接地气的老字号,全吃过才算真老广。
紫来牛杂
在江南西桥底转角的紫来牛杂,从1984年的小推车变成了现在的大排档,近几年还开始混搭起了糖水、牛杂、刺身等食物。摆上几桌,客人围在一起,在牛杂味中有说有笑,这是江南西小巷深处的长期风景,不少客人还从年幼吃到而立之年呢。紫来牛杂从不花钱宣传,只存在于街坊食客们的口口相传中。
牛杂猪肠粉可能是紫来牛杂店里最多人点的了,价钱只要9块,但却满满一大盘猪肠粉上放着牛肠和牛肺。汤底偏咸,酱汁味牛杂,味浓,焖得绵软。
文记牛杂铺
文记牛杂很难找,藏在农林下路小学旁边的巷子深处,下午有时还关店休息,而且因为深藏在巷子里,不是熟客可能真的找不到。
汤汁有甜甜的萝卜味,牛杂煮得很入味,但汤底还很清淡,能很好地感受到牛杂的原味。这里的性价比很高,牛杂和牛三星都可以搭配粉面,一碗粉足以饱肚。
阿婆牛杂-甜园甜品
凭借一份三十年的坚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怀,“阿婆”陈桂珍一向是牛杂界的流量明星。今年4月8日,80多岁的阿婆就来到芳村甜园甜品坐镇。依然是老配方老配料,自熬牛杂老汤,并用油兑上花生酱加入锅里,放入大大块的红糖,出品非常好!得益于几十年来的配方,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人气不减!
另一位传承人叫阿亮。19年6月1日,他的牛杂铺在北京路正式开张,牛杂铺还叫“阿婆牛杂”,开业当天阿婆也来到坐镇。传承人阿亮表示想把阿婆牛杂做成广州的明信片,阿婆不在还是阿婆牛杂吗?一切只能交给市场来检验了。
苏记牛杂
这是一家开了70多年的老字号,旧时是从中山四路城隍庙口的小摊做起的,在老广心目中苏记就是美味牛杂的代表。据说,苏记出品的秘制汤底是熬制了好几个小时的,以至于汤汁非常鲜美,牛杂也焖得很入味。
容意发牛杂店
容意发牛杂店是一家三十多年的老字号了,被誉为“广州不得不去”的牛杂店之一。容意发=容易发,看得出来,老板当年是很渴望着发财的。不过这家店是很实惠的,这里的牛杂分量很足,牛肠跟牛腩肥而不腻,焖得十分有味。
城市再大,总有美味躲在角落,坚持自己的初衷。就像坚守了二十多年的华辉拉肠,从最初的一家小店做到如今遍布广州的连锁店,依然是每一间店都遵循着传统,同时也有革新的部分。广州人更爱吃牛杂和拉肠,更是喜欢那种不拘泥于环境雅俗,坐在街头巷尾品尝美味的感觉。欢迎大家踊跃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牛杂店,造福你我他!
(文章部分图片源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阿婆牛杂走出芳村 老广美食新地标等你打卡儿童节的到来让朋友圈近期刮起阵阵怀旧风,一众“超龄儿童”们纷纷怀念那些年吃过的零食、看过的动漫,而专属于老广童年回忆的还有潜藏在大街小巷里的本土美食,其中就有广州最火的阿婆牛杂。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阿婆牛杂首次走出芳村,进驻越秀文明路开设新门店,桂珍婆婆更亲自到场坐镇亮相。各路吃货早早闻风而动,阿婆牛杂新店瞬间成为美食打卡新地标。
从小推车到文明路新店,不变的老广味道
早上10点半,准时开业的阿婆牛杂新店已是门庭若市,既有特意赶来品尝“头啖汤”的老街坊,也有驻足打卡的年轻一代。阿婆牛杂新店在“美食街”文明路上显得异常醒目,映入眼前的是充满复古元素又不乏创新的店面装潢,最亮眼的莫过于熟悉的小推车,曾去过芳村排队买牛杂的忠实粉对此都不陌生;旧式搪瓷多层饭盒被悬挂在小推车一角,老广街坊们亲切称之为“pang”(音译),令人回想起小时候提着饭盒吃牛杂的温暖情景。
“听邻居说阿婆牛杂新店六月一日开业,肯定要带上孩子过来尝尝鲜。 ” 早早就抱着小女儿到达现场等候的张先生看起来兴高采烈,“ 我就住在文明路附近,以前要专程到芳村买牛杂,无奈市内相隔太远,加上阿婆年纪大了很少出来摆摊,吃上一次都要靠缘分,现在随时想吃阿婆牛杂都有得吃!”张先生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杂,浓郁的香味瞬间飘荡而出,“从小推车到门店,环境更好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随着午后人流量倍增,阿婆牛杂新店前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阿婆来了,阿婆来了!”原来是笑容可掬的桂珍婆婆亲自坐镇新店,大家纷纷关心起阿婆的身体近况。一位举着手机现场直播的 *** 红人表示:“这次见到桂珍婆婆真的非常惊喜,我是吃阿婆牛杂长大的,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朋友知道阿婆牛杂,来到广州旅游一定要到文明路一饱口福!”
90后广州仔创新传承,阿婆牛杂未来可期
对于广州人来说,不管是上下班、还是放学、逛街,在街头巷尾吃上一碗牛杂就是百态生活里更好的美食慰藉。如果说牛杂在老广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么有着悠久历史的阿婆牛杂则是一个城市传奇。桂珍婆婆干净卫生的食材、用心熬制的汤底、恰到好处的火候、独门配方花生酱、匠心烹饪的情怀都是造就传奇的秘诀。但随着桂珍婆婆年事已高,摆摊次数屈指可数,这一传统美食如何传承下去也成为广州人心中的问号。
此次阿婆牛杂首次走出芳村,来到广州美食地标文明路开设新店,与桂珍婆婆正式认可的传承人,阿亮的努力分不开。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90后阿亮从小便是阿婆牛杂的忠实粉丝,后来跟着阿婆学习如何做地道牛杂。“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阿婆牛杂,希望能让这个承载着老广回忆的味道,延续得更久、更广一些。”阿亮言出必行,并通过对配方和生产流程标准化把控等创新方式去传承阿婆牛杂,“既要保留阿婆牛杂的原汁原味,也要加入更多新鲜元素,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牛杂,他们才是今后接棒老广美食的主力。”
在阿亮的匠心传承下,相信今后“阿婆牛杂”的名字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人遗忘,相反历久弥新,走出芳村落根于文明路,让老广们多了一处美食打卡好去处,未来的阿婆牛杂值得期待。
街边摊活化 牛杂也玩周边文明路新开了一家卖牛杂的店,每天都吸引了很多人来打卡,既有喜欢怀旧的老街坊,也有穿戴很潮的年青一代,还有举着手机做现场直播的 *** 红人。这家店的名字叫阿婆牛杂,开店那天,阿婆在徒弟阿亮的带领下,之一次走出芳村。从小推车到文明路新店,从年事已高的阿婆,到90后的后生仔阿亮,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但不变的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牛杂也玩周边
上午10点半,准时开业的阿婆牛杂新店已是门庭若市,很多顾客是一边排队一边玩游戏,拍抖音,做直播,发小红书。他们玩的是阿婆牛杂微信公号上面的小游戏,达到200牛币就可以获得抽奖机会,一等奖是超级 *** 阿婆pang,二等奖是 *** 版阿婆牛杂纪念徽章,三等奖是大份阿婆牛杂。
阿婆pang是一个复古造型的旧式搪瓷多层饭盒,老广街坊们亲切称之为“pang”(音译),令人回想起小时候提着饭盒吃牛杂的温暖情景。“时尚时尚真时尚,还有阿婆同款的小围巾,都很想拥有。”正在拼命玩游戏的小张告诉记者,这个游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一只大碗去接天上掉下来的萝卜、牛肠、牛肺、牛心、面筋等,有点儿类似于俄罗斯方块。“反正排队有点儿无聊,就用这个小游戏来打发时间,中奖了就有免费的牛杂吃!运气好的话能赢到阿婆牛杂的周边,我就成了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阿婆牛杂新店在“美食街”文明路上显得异常醒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复古元素又不乏创新的店面装潢,最亮眼的莫过于熟悉的小推车,曾去过芳村排队买牛杂的忠实粉丝对此都不陌生。很多粉丝都会拍下照片发在朋友圈。“有朋友看了我发的票圈还问我是不是在香港,阿婆牛杂现在真的很时尚。”正在排队的王 *** 告诉记者。
“我就住在文明路附近,以前要专程到芳村买牛杂,无奈市内相隔太远,加上阿婆年纪大了很少出来摆摊,吃上一次都要靠缘分,现在随时想吃阿婆牛杂都有得吃!”早早就抱着小女儿到达现场等候的张先生看起来兴高采烈,他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杂,浓郁的香味瞬间飘荡而出,“从小推车到门店,环境更好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随着午后人流量倍增,阿婆牛杂新店前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阿婆来了,阿婆来了!”原来是笑容可掬的桂珍婆婆亲自坐镇新店,大家纷纷关心起阿婆的身体近况。一位举着手机现场直播的 *** 红人表示:“这次见到桂珍婆婆真的非常惊喜,我是吃阿婆牛杂长大的,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朋友知道阿婆牛杂,来到广州旅游一定要到文明路一饱口福!”
90后创新传承
阿婆牛杂一度被美食爱好者们称为“广州最难吃到的美食”,因为桂珍阿婆已经80多岁了,牛杂的 *** 方式又极其耗时耗力,她的身体已无法长期承受这种强度,开档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由一开始的每天都出,到一周一出,一月一出,最后到不定期出档。桂珍婆婆也被戏称为“神出鬼没的阿婆”。
因为种种原因,阿婆的子女并没能传承阿婆的手艺,“阿婆牛杂的粉丝”们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担心不久后将再也吃不到正宗的阿婆牛杂。其实这么多年来,向桂珍婆婆拜师学艺的人来来往往,但有些人刚开始就被处理牛杂繁琐的工序吓跑了,有些人新鲜劲过了就半途而废。
只有一位90后还在坚持着,他就是阿亮。与其他学艺者不同,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仔,阿亮自幼就是在广州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的摊档中“吃”大的。“其实小时候我妈妈就带我吃过阿婆牛杂,工作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又再次吃到,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还是那份小时候熟悉的味道,”阿亮回忆道,“我当时得知陆居路即将旧城改造,而婆婆也可能因为年纪大,不久的将来就不做牛杂了”。
阿亮于是认真地跟着阿婆做牛杂,希望成为她的传承人。从最基础但是也最累人最繁杂的清洗牛杂学起,就算洗了五个小时牛杂,腰都直不起来,也咬着牙不喊苦,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着。终于有一天,桂珍婆婆决定正式教阿亮做牛杂。
之一节课就是从凌晨4点的市场学习选牛杂开始。为了能跟着阿婆学习,阿亮从阿婆开档站到收档,把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仔细地记在小本子里;他几乎每天都去桂珍婆婆家中帮忙打下手,只为了能更好地学到阿婆牛杂的原滋原味,暑去冬来,一直守在身旁。
“干净是之一,好吃排第二”是桂珍婆婆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清洗也是陈婆婆最重视的环节。她时常教育阿亮,无论阿婆牛杂在别人眼里有多火,食客们能不能吃得安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看似简单的牛杂,要做得美味,需要注意的细节非常多,小到用来烹煮的锅具,大到每一种配料的选材,陈婆婆都细心教给了阿亮。而阿亮凭借对老广情怀的执念与坚持,最终成为了阿婆正式认可的传承人。
让牛杂“潮”起来
想要将阿婆牛杂传承发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阿婆做了30年的牛杂,靠的是经验,用什么作料,究竟应该放多少,她心中都有数,随便抓一把就行了,调味也是如此,她尝一尝汤汁就知道是咸是淡,我经验不足,只能依靠科技的力量。”阿亮买了克秤,把每一样食材的重量都准确地记录下来,还有盐度测量仪,可以准备把握卤汁的咸甜度。
阿亮需要做的事情远不止学会手艺。作为年青一代的广州人,阿亮明白,虽然广州以美食著称,但假如一直没有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美食迟早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于是乎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阿亮心头:将阿婆牛杂带出芳村!这样的做法也许会引发争议,但是他觉得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阿婆牛杂的老广滋味以及桂珍婆婆的匠心精神世代相传。全新的阿婆牛杂走出芳村之一站,之所以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广州传统美食地标———文明路,也是因为这里代表着广州的味道。“既要保留阿婆牛杂的原汁原味,也要加入更多新鲜元素,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牛杂,他们才是今后接棒老广美食的主力。”
采写:南都记者许琨
广州芳村传奇人物“阿婆牛杂”,浓缩30年的美食文|粤知奇趣
阿婆的牛杂车
这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推车,主人名叫陈桂姐,今年已经80岁,是广州著名小吃“阿婆牛杂”的创始人。当小推车出现在街边时,街坊们都流露出欣喜之情,“牛杂阿婆终于要回来了”。
“阿婆牛杂”脍炙人口,不仅老一辈广州人爱吃,随着社交工具的传播,牛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自己觉得好吃才给别人吃!
陈婆婆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也是用一生的时间述说的道理。
在广州生活你就听说过一个传说,阿婆牛杂,这个无名的小走贩因主理人陈桂姐选材新鲜,用料十足,渐渐有口皆碑,好评如潮。也赢得阿婆牛杂这个美称。
桂姐开档前排起长龙
一年365天,为补家庭,桂姐年轻时无论下午刮风天天如此开档做生意。时间转眼流逝,三十几年过去啦,当初的桂姐夸入到老年人。身体大不如前,出门做生意时间也越来越不规定,久传芳村神话“阿婆牛杂”。
每次开档前必有大排长龙的境况,无论下雨!
简陋的小贩车上,陈婆婆准备贩卖食材丰富
情怀的味道
分量足,味道好,还有不少人自小吃着阿婆牛杂长大
还是那个味道
要吃真的需要运气,阿婆出摊不定时。
这就是美食的情怀,岁月的沉淀。
你心中的更好吃的牛杂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