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守奎
逢年过节,我们的对联中总少不了“喜”“乐”两个字。“喜”与“乐”可以独立成词,可以叠音,可以联合成词,看着开心,听着舒服。喜乐是每一个人的期盼,是老百姓的追求,古今亦然。国泰民安,衣食无忧,一年勤奋,无愧于心,云何不喜!
那么,“喜”“乐”这两个字从何来?古人造字时是如何脑洞大开,想出来用这样的组合表达他们愉悦开心的情感?
人类很早就学会借助外物来表达情感,音乐尤其重要,通过文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喜”与“乐”这两个字都与音乐直接相关,不形于色而皆诉于音。
“喜”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下面是口,我们都认识;上面是“壴”,我们仿佛在哪里见过,似曾相识。可以发生联想的字还有“鼓”与“彭”,它们都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汉画像石上的建鼓,下面是鼓座,中间是鼓,上面是羽毛之类的装饰,古书里称作“树羽”。古代的鼓非常重要,多种多样,非常华美。在众多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陶鼓、铜鼓不计其数。
再看“彭”字,许慎说:彭,鼓声也。鼓声彭彭,非常形象。这个字后来借用作国名、姓氏,时间一久,很多人就不再知道“彭”字最初就是激荡人心的鼓声了。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的时候要用鼓,一般还是鼓与钟配合使用,目的是娱神。《诗经》多处描写“钟鼓喤喤,磬莞将将”,这是鼓乐齐鸣的场景。“奏鼓简简”,就是为了“衎我烈祖”。到了战场上,鼓就成了军队的耳朵。鼓声一起,那就是进军的命令,激荡的鼓声激荡着军心,击鼓都无力就别指望军队获胜了。春秋时在今天济南一带有一场著名的齐晋鞌之战,晋国主帅受了重伤,击不动鼓了,眼看就要失败,是驭手大喊:“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夺过鼓槌一阵狂擂,马都惊了,一路狂奔,军心大振,于是就反败为胜了。我们今天常说“鼓励”,就是用鼓声激励,了解了上面的故事,也就真切地明白什么叫做“鼓励”了。
“鼓”不仅让人振奋,也让人开心。恭敬鬼神也不能慢待朋友。国家大事里不能少了鼓,开心的场合也少不了鼓。《诗经》中的《有駜》记载鲁国国君请客:“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那时候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在欢快的鼓声中,喝啊,跳啊,开心啊!现代汉语中鼓舞与鼓吹,好像有褒贬之分,古代并没有,古人说“鼓吹”六经,绝对是好话,与鼓相关的多是好事儿,更是开心。
鼓可以给人们带来喜乐,所以也可以表达喜乐的心情。也就是说“壴”最初既是鼓的初文,也是喜的初文,造字的时候就兼表不同的音义。“喜”下面的那个口,最初并无深意,书写者感觉“壴”字不够饱满,就加上去一个口。后来“壴”被“鼓”与“喜”取代,二者才明确区分开来。
祈求开心,喜自神降,就有了“禧”。从“示”旁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相关。但我更喜欢“憙”字,喜自心来,喜与不喜,还得靠自己。你看,那对新人已经喜结连理了,喜不仅是心态,也得行动,欢天喜地,就需要有个“囍”了。
古书上说“鼓乐俱作”,现在也常说“鼓乐齐鸣”,可见鼓是鼓,乐是乐。用我们今天的乐器分类,鼓是打击乐,乐是弦乐。
“乐”字由乐器到音乐再到快乐的心情,与“壴”字完全一样,只不过“乐”字的字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变化是后起的,理解起来就没有“鼓”字那么复杂。
我们终于知道“喜”与“乐”都来自两种乐器。
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意,大部分动物都会;借物的声音表达情意,大概只有人类才有这个本事。鼓与乐是两种乐器,其内核是礼乐精神,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从“喜”与“乐”两个字遥想那个悠远的时代,我们的先祖欢欣鼓舞,优美的音乐让自己心旷神怡,造字者认为这是快乐的源泉,就用乐器来表达这喜乐的心情了。我们现在获得喜乐的途径太多了,表达喜乐的方式也太多了,在我们喜乐的时候,别忘了“喜”与“乐”这两个字的内涵,让喜乐有更多的人文情怀!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鼎簋鬲甗爵角觯觚觥,教你速认青铜器型!#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春暖花开 香约河北#
黄觚默默的留下了眼泪,这都是什么啊,馆儿君,馆儿君,能不能给俺们宣传下啊,这是叔叔能忍,婶婶都忍不了……
作为我国青铜时代的文明象征,青铜器以 *** 精美、技艺精湛闻名于世。但是生僻难认的器名往往使参观博物馆的小伙伴们满头问号。应广大读者及青铜器之邀,咳咳,今天馆儿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博物馆里的那些青铜器。民以食为天,作为吃货的馆儿君,当然从食器开始。
—— 食器篇 ——
读音:dǐng
煮食器与盛食器
烹煮盛放肉食
煮食器与盛食器,用来烹煮和盛放肉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锅。作为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青铜鼎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不过这个说法还没有在考古发现中被证实。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夏晚期的二里头遗址。
鼎使用的时间非常长,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所以形式也很多。大体上有圆鼎和方鼎两种,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此处排除特殊形式)鼎足是青铜鼎断代的重要判断之一:锥状足早于柱状足早于蹄状足。
后母戊鼎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Tips:从小学到高中,历史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鼎,不是香炉,是锅,是锅,是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言九鼎,力能扛鼎,鼎鼎大名,多记几个成语。
读音:guǐ
盛食器
盛放饭食
盛食器,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碗,多与鼎搭配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与鼎一样,簋流行的时间也很长,从商到东周。一般为圆腹、侈口(向外张开的口)、圈足、双耳。
颂簋 西周后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Tips:记不住的同学们,多去几趟帝都的“簋街”,保准你忘不了簋是干啥用的了,但是也别那么贪心,还是先估量估量自己的食量,再看看来几簋。
读音:lì
煮食器
煮肉或煮粥
煮食器,或用来煮粥。流行于商代至东周时期。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三个鼓鼓的足袋,这是为了加快受热速度的特别设置。同时这也是区分鬲与鼎最重要的标志(不过青铜鼎中确实有一类鬲鼎,那辨别就看功力和人品吧)
伯矩鬲 西周早期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Tips:先秦时期节能环保的典范,三足中空可以扩大受热面积,使食物更快的煮熟。看来节能意识从古代就有了。
读音:yǎn
蒸炊器
蒸煮食物
蒸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由甑和鬲两部分组成,上部甑放置食物,下部鬲放置水,中间带孔铜片(箅)来通蒸汽。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经开始使用,到了两周之际,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器的墓中必有之器。一般有分体甗和连体甗两种样式,而妇好墓中出土的三连甗样式极为特别,仅此一件。
三联甗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Tips:记不住怎么写的小伙伴,想想甗的构成,这个字完美的将甑和鬲融合在一起了。
读音:xū
盛食器
盛放饭食
盛食器,跟簋一样也是饭碗,器盖两部分均可作为容器使用。大致出现于西周中期,到了春秋初期就基本消失了。由于流行时间很短,所以造型上的时代差异也不大。基本形制就是椭方形器身,鼓腹,双耳,圈足,盖可以仰置作容器。
杜伯盨 西周晚期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Tips:馆儿君联想记忆法之盨:盨,嘘,吃饭时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特别是用盨吃饭的时候,更要记住。
读音:duì
盛食器
盛放饭食
敲黑板,这个字在铜器中念(duì),是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铜敦的专有读音。盛食器,又一个专用饭碗,同样为组合套装,可以一器两用。敦产生于春秋中期,大致在秦代以后消失。敦的基本形制就是上下内外皆圆,器与盖合成球体或者扁球体,一般上下对称,但是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或者完全不对称的敦。(小编还是那句,遇到这种情况,器型辨别就看功力和人品吧。)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Tips:器盖与器身扣在一起成一个球,盖子上也有足,揭开后放置在桌上也可以单独作为餐具使用,两个为一“敦”,不是一“dun”。
读音:fǔ
盛食器
盛放饭食
盛食器。《周礼·地官·舍人》记“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通俗点来说,就是簠是方形的饭碗,簋是圆形的饭碗。簠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簠的形制要点是长方形大口,器与盖形状相同,大小一致,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则成为两个器皿。
伯公父簠 西周晚期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读音:dòu
盛食器
盛放调味品
盛食器,用来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相当于现在的菜碗。豆之名取自其器形,原始社会就开始使用陶豆,而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和战国。豆的形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豆盘、豆柄和圈足,部分豆有盖。值得一提的是,豆柄的粗细长短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去比较。
镶嵌错金蟠兽纹铜豆 战国
Tips:馆儿君快速记忆法之豆篇:豆,豆瓣酱,看豆的时候,请自行联想回锅肉,丰沛的口水,会时刻提醒你的。
—— 酒器篇 ——
读音:jué
酒器
斟酒饮酒
饮酒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杯底有明显烟炱痕迹的作温酒用)铜爵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西周中期后基本消失。
爵的一般形状,有较深的筒形腹,口缘前有倾倒液体用的长流口,简称“流”,后有尖状的“尾”,流与杯口之间立有“柱”,器腹一侧有把手,通称为“鋬”,腹底有三个尖而高的“足”。而爵口处两柱的作用至今仍是一个谜。
妇好爵 商代晚期
Tips:影视剧中烂大街的道具,记不住只能说明电视看少了。
读音:jiǎo
酒器
用于饮酒
时代大多都属商代,最晚不晚于西周早期。角的形制与爵相似,大小也相仿,唯有两点不同:一是角上没有柱,二是角的口沿两端都作尖状的尾。但是关于角和爵在具体用途上的差别还不清楚,根据考古发掘中有的墓只出角不出爵推测这两种器物功用相近,或可互相替代。
父癸爵 商代晚期
读音:jiǎ
酒器
温酒,行祼礼
温酒器。出土的铜斝中,很多底部有烟熏痕迹,器里有白色水锈,证明斝确实是用来受热温酒的酒器。它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商至西周早期,然后逐渐消失不见。斝的形状也与爵有相似之处,比如筒形腹,三足一鋬,口部立有柱。但是斝的口缘处没有流和尾,而且体形也比一般的爵大的多。
兽面纹斝 商代晚期
Tips:祼礼,祼礼,祼礼,不是裸礼,想歪的去面壁。祼就是灌,也就是要把酒洒在地上的礼节。
读音:yí
酒器
用于盛酒
盛酒器。在青铜器铭文中,“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并没有哪一种器物以“彝”为专用名。但这种方形酒器一直未发现器名,也不从属哪个类别,所以学者们约定俗成将其称为“方彝”。
方彝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基本形制就是立体方形器身,屋顶形器盖,屋顶形器钮。比较有趣的是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常是倒置的,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祖先时器盖倒置有关。
令方彝 西周早期
读音:léi
酒器
用于盛酒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诗经·周南·卷耳》记:“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罍的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种,共同特征是:敛口,直颈,折肩,腹壁向下斜收成底。一般在一侧的下腹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皿天全方罍 商代晚期
Tips:仔细看看“罍”字,三块田的粮食方能酿一缶酒,知道啥作用的吧。江淮之间还有一种酒桌上的游戏,叫做“炸罍子”,很好奇和电视里看的深水炸弹有啥区别。
读音:yǒu
酒器
装秬鬯用于祭祀
盛酒器,专门用来盛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秬鬯(chàng) 。卣虽然是先秦酒器的名称,但是青铜器铭文中没有自名为卣的器物,现在将一种具体器类定名为卣的说法始于宋代,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现在通称为卣的酒器的基本形制是敛口,硕腹,颈部两侧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钮,下有圈足。
伯卣 西周早期 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
Tips:秬鬯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
读音:zhì
酒器
用于饮酒
饮酒器。《礼记·礼器》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青铜器中习称为觯的有两类,一类是扁体(横截面为椭圆形),一类是圆体,这两类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都有,圆体觯一直沿用到东周。铜觯体形较小,通高一般多在10-20厘米间,束颈,鼓腹较深,或有盖。
兽面纹觯 商代晚期
读音:zūn
酒器
盛放酒水
盛酒器,“尊”与“彝”一样属于青铜礼器的共名,而以尊作为具体器类名,也源自宋人。现通称为尊的青铜器的基本形制为侈口,腹部粗而鼓张,高圈足,形体较宽。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中期。另外还有一种鸟兽形尊,这里的“尊”与以上作为器物专用名的“尊”是不同的,应解释为盛酒器的通称,鸟兽形尊指的就是鸟兽形状的盛酒器,按照具体形状,又可以分别称为牛尊、羊尊、象尊等等。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Tips: 尊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尊重、尊崇之意,可见古人对尊的重视。
读音:gū
酒器
用于饮酒
饮酒器。最早见于商代早期,流行至西周早期渐渐衰落,西周中期以后基本不见。在墓葬中觚常常与爵同出,特别是商人墓中,觚与爵等量配对而出,说明觚与爵应该是配套使用的。
觚的形制特征是长筒状身,大喇叭口,斜坡状高圈足。形状与圆尊相似,但是腹腰更细,曲率很大。
龙纹觚 商代晚期
Tips:这个跟喇叭一样的酒具,当然不是用来吹的,但是可以“吹”一觚。
读音:gōng
酒器
用于盛酒
盛酒器,又作觵(gōng)。器盖均作兽首状,或者全器做成动物状,除了少数走写实路线,大多数觥都是先人自由创作的怪兽形象。觥的基本形制是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半环形鋬,皆有盖,盖作有角兽首形。有些觥的装饰纹样同兽形尊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而两者更大的不同是觥有流,而尊没有。
父乙觥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Tips: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联想一下欧阳修大大在醉翁亭的“快乐”生活,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读音:hú
酒器
用于盛酒
盛酒器。《诗·大雅·韩奕》记“清酒百壶。”证明了西周时期壶确实是用来装酒的。(不过壶中也有用来盛水的,此处暂且按下不表)铜壶的使用时间从商代到汉代甚至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也相当复杂。
铜壶的器形各有不同(可能是用来装不同种类的酒),基本形制可以概括为长颈,直口或略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
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Tips:傻傻分不清壶和卣的小伙伴,不要灰心,的确有些长得是比较像,馆儿君告诉你:器包盖大多是壶,盖包器的大多是卣,排除出一些不听话的。
—— 水器篇 ——
读音:yí
水器
沃盥礼的浇水器
是古代行沃盥礼时浇水的用具。《左传》记“奉匜沃盥”,即用匜盛水从上而下浇手,下边有盘盛接洗过的水。所以在墓葬中匜常与盘同出。商周时期,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礼。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至战国,形状近似水瓢,前面有流,后面多有鋬,早期的匜大多有足。
齐侯匜 西周晚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Tips:古人洗手还是非常讲究的,用青铜匜装水,泻水于手,底下用青铜盘承接用过的污水。没有自来水的时候,用过水瓢做过同样的事,瞬间觉得自己高大上了。
读音:pán
水器
沃盥礼的承水器
盘(pán):是古代行沃盥礼时承水的用具,与匜配套。考古发掘时出土的匜往往放置在盘中。不过铜盘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所以与匜的组合使用也至多开始于西周晚期。
铜盘一般为圆形,形制特征为大口,浅腹,扁平状器体,与现在使用的盘碟近似。有些盘有耳,商至春秋时期多有圈足,战国以后多去圈足。
兮甲盘 西周晚期
Tips:前不久拍出天价兮甲盘,曾经一度“误入歧途”,摊起了大饼 ,就问问你有考虑过你的搭档匜的感受么,你想让他怎么配合你?
读音:hé
水器
调和酒水浓淡
是用水来调和酒味浓淡的器具。(将其归为酒器还是水器争议较多,按下不表)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硕腹,腹部一侧有长管状流,另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
Tips:用来调和酒水浓淡的酒具,叫“盉”没毛病,毫无违和感。
读音:jiàn
水器
镜子冰箱洗澡盆
鉴(jiàn):盛水器,《说文解字》中解释其为“大盆也”相对符合鉴的形体特征。从文献来看,特大型的鉴还可以用作浴盆。《庄子·则阳》中就记载了卫灵公的三位夫人在一个鉴中洗澡的故事。不过这种超大的鉴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除了水盆以外,在科技落后的古代,鉴还可以当做冰箱来使用,如曾侯乙冰鉴。
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鉴有圆鉴和方鉴两种,圆鉴均束颈,有环耳,方鉴口大底小,束颈方唇。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Tips: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小编只能帮你到这了。
—— 乐器篇 ——
读音:náo
打击乐器
传播号令
打击乐器,用于军队中传播号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使用时手握柄,口向上,另外一只手执木棒敲击,而大型的铙则插在座上使用。
铙的外形与铃相似,横剖面呈合瓦形,口部大多内凹,少数为平口,底部有中空并与体腔相通的短柄。
兽面纹铙 商代晚期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读音:zhōng
打击乐器
祭祀宴飨
打击乐器,既可作为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乐器,又可以作为军中乐器。流行于两周。西周时代的钟多是成套的,按大小次第排列,悬挂起来敲击奏乐,这种就叫做编钟。
铜钟是用锤子敲击发音部位而演奏的,斜挂的钟称之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钮钟。钟体作两侧尖锐的扁体,横截面呈合瓦形,口沿中间内凹(除镈钟)。大部分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音,目前发现规模更大最完整的曾侯乙编钟更是十二个半音齐备,音域跨五个半八度。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Tips:简单区分钟和铙,看摆放方式,大口朝上的为铙,大口朝下(也有悬挂或斜插的)为钟,当然不排除一些博物馆反其道而行之。
读音:chún
打击乐器
指挥军队进退
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至东汉。《周礼·地官·鼓人》记“以金錞和鼓”。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此外錞于也可以用于祭祀 *** ,宗庙宴乐。
錞于形状近似倒置的圆筒,上大下小,横截面近似椭圆体,内虚空腔。顶上的钮样式较多,除了常见的虎形,还有环钮、凤钮、马钮等。
虎钮錞于 战国晚期 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Tips:酒器的身形,乐器的”心“,混迹在乐器界,经常被认错的錞于表示好心累。
—— 兵器篇 ——
读音:yuè
兵器
劈砍的兵器
钺(yuè):用以劈砍的兵器。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尚书·顾命》记“一人冕执钺。”郑玄注“钺,大斧也。”钺形状近似斧头,但是钺身一般比斧头宽且扁。钺皆平肩有内,以肩部、内部的孔固定在柲上。
小型钺一般为实用兵器,而大型钺往往作为高等级贵族政治、军事权利的象征。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两件大型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
妇好钺 商代晚期
读音:gē
兵器
钩杀的兵器
戈:用于钩杀的兵器。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比较早的,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使用至战国以后。戈由戈头、柲(长柄)、柲冒和柲末的构成。由于柲、柲冒大多为木质,所以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铜戈头。戈头后部有内(nà),用来穿绳子或者皮索将戈头固定在柲上。
"广衍"铭铜戈 秦代
Tips:戈,割,有问题么,没问题。
读音:máo
兵器
冲刺的兵器
矛:用于冲刺的兵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以后。矛的整体包括三部分:铜矛头、矛柲与柲下端安的铜镦。而矛头又分为锋刃和骹两部分。骹就是矛的銎(用来装柄的孔)。
戈与矛是常用的进攻性武器,需求量大,所以发现也多,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4号墓的南墓道中,一次就出土成捆的矛七百多件。各地区发现的东周矛,数量也很多。
铜矛 东周
读音:zú
兵器
箭头
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形体一般由尖峰和张开的翼以及脊和铤组成。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除具体用途、年代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外,也有较强的地域风格。中原与关中地区主要流行的有双翼、三翼和三棱三种。还有一种形似棒槌的镞,平顶,没有前锋,用途未知。
Tips:馆儿君联想记忆之镞:镞,卒,被这东西射中了,也就悲剧了。
(来源:博物馆|看展览)
用规范汉字写客家话(二)常用异读字22拼音“cha”“che”chi客家话中的常用异读字22拼音“cha”“che”“chi”
cha,客家话读音
插,英语音标“ch?”第三声;
察,英语音标“ch?”第三声;
搽,英语音标“ch?”第三声。
~
che,客家话读音
撤,英语音标“che”之一声;
澈,英语音标“che”之一声;
彻,英语音标“che”之一声和第三声;
车,汉语拼音“chá”;
扯,汉语拼音“chǎ”。
~
chi,客家话读音
尺,英语音标“ch?”第三声;
赤,英语音标“ch?”第三声;
炽,英语音标“ji”第三声;
豉,汉语拼音“shì ”。
三年级上册多音字和形近字整理之一单元
多音字
(jiào)教室 (hǎo)好听 (jué)觉得
教 好 觉
(jāo)教书 (hào)好奇 (jiào)睡觉
(jiǎ)假话 (bèi)背诵 (quān)圆圈
假 背 圈
(jià)放假 (bēi)背负 (juàn)羊圈
形近字
汉(汉字) 服(服装) 静(安静)
叹(叹气) 朋(朋友) 净(干净)
粗(粗心) 落(落下) 汪(狂欢)
姐(姐姐) 洛(洛阳) 犯(犯人)
猜(猜出) 扬(表扬) 避(避开)
清(清水) 杨(杨树) 臂(双臂)
第二单元
多音字
(tiāo)挑水 (xíng)步行 (kòng)空地
挑 行 空
(tiǎo)挑战 (háng)行列 (kōng)天空
(shàn)扇子 (hǎo)好像 (yuè)音乐
扇 好 乐
( shān)扇动 (hào)好奇 (lè)快乐
形近字
寒(寒冷) 经(经过) 霜(霜叶)
赛比赛) 径(小径) 雪(雪花)
挑(挑明) 残(残花) 迟(迟到)
跳(跳动) 线(白线) 送(送人)
盒(盒子) 泥(水泥) 梨(梨树)
盖(盖子) 呢(人呢) 利(利用)
列(列车) 丰(丰收)
由(由于)
刘(刘海) 手(手指) 曲(歌曲)
第三单元
多音字
(qiè)—切 (dǎo)倒下 (nán)为难
切 倒 难
(qiē)切开 (dào)倒立 (nàn)苦难
(diào)调动 (dá)回答 ( yìng)答应
调 答 应
(tiáo)调剂 (dā)答应 (yīng)应该
(juǎn)卷起 (shào)稍息 (chǔ)处罚
卷 稍 处
(juàn)试卷 (shāo)稍微 (chù)到处
jǐ(几个)
几
jī(几乎)
形近字
等(等着) 剩(剩下) 砍(砍树)
寺(古寺) 乘(乘车) 吹(吹风)
由(由于) 争(争气) 并(并且)
油(石油) 睁(睁眼) 拼(拼命)
泪(泪水) 喊(叫喊) 钢(钢铁)
汨mì (汨罗江) 减(减法) 刚(刚才)
第四单元
多音字
(má)干吗 (dān)担心 (jiào)睡觉
吗 担 觉
(ma)好吗 (dàn)重担 (jué)感觉
(cháng)长短 (yà)压根儿 (jìn)尽力
长 压 尽
(zhǎng)长大 (yā)压力 (jǐn)尽快
( zhōng)中心 (dàn)子弹
中 弹
(zhòng)中弹 (tán)弹力
形近字
准(准备) 备(准备) 壁(墙壁)
堆(土堆) 奋(兴奋) 臂(手臂)
跑(跑步) 晒(晒干) 鹅(天鹅)
饱(吃饱) 洒(洒水) 饿(饥饿)
第五单元
多音字
(la)(来啦) (jiǎ)(真假) (lè)(快乐)
啦 假 乐
(lā)(啦啦队) (jià)(放假) (yuè)(音乐)
(jué)(自觉) (shèng)(盛开) (qiāo)(静悄悄)
觉 盛 悄
(jiào)(睡觉) (chéng)(盛满) (qiǎo)(悄然)
形近字
沙(沙发) 搭(搭船) 悄(悄悄)
吵(吵闹) 答(回答) 消(消失)
啦(啦啦队) 吞(吞下) 盛(盛开)
拉(拉手) 蚕(养蚕) 盆(盆子)
哈(哈欠) 耍(玩耍) 钓(钓鱼)
吹(吹风) 要(重要) 钩(铁钩)
第六单元
多音字
(mǒ)(涂抹) (mó)(磨刀) (shǔ)(数不清)
抹 (mā)(抹桌子) 磨 数
(mò)(转弯抹角) (mò)(磨面) (shù)(数学)
(shēn)(海参) (bei)(胳臂) (lóng)(鸟笼)
参 臂 笼
(cān)(参加) (bì)(手臂) (lǒng)(笼罩)
(xīng)(兴奋) (shè)(宿舍)
兴 舍
(xìng)(高兴) (shě)(舍得)
形近字
断(中断) 饮(饮水) 遥(遥远)
所(所以) 软(软硬) 摇(摇晃)
银(银盘) 盘(圆盘) 错(对错)
很(很多) 盛(盛开) 惜(可惜)
遍(一遍) 载(满载而归) 亚(亚洲)
迟(迟到) 栽(栽树) 业(作业)
除(除法) 线(线段) 显(明显)
涂(涂抹) 浅(深浅) 晃(摇晃)
第七单元
多音字
(ní)(呢喃) (huǎng)(明晃晃) (zhā)(扎针)
呢 晃 扎
(ne)(好呢) (huàng)(晃动) (zhá)(挣扎)
形近字
奏(演奏) 受(接受) 滴(水滴)
凑凑齐) 爱(爱心) 摘(采摘)
敲(敲打) 鸣(鸣叫) 朝(朝上)
鼓(打鼓) 鸡(母鸡) 潮(潮湿)
湿(淋湿) 猎(猎人) 匆(匆忙)
显明显) 猪(猪肉) 勿(勿动)
暗(暗示) 偷(小偷) 追(追赶)
音(音乐) 愉(愉快) 迟(迟到)
第八单元
多音字
(lào)(落枕) (dòu)(战斗) (dài)(大夫)
落 (là)(丢三落四) 斗 大
(luò)(落叶) (dǒu)(头大如斗) (dà)(大小)
(diào)(调动)
调
(tiáo)(调节)
形近字
司(司机) 庭家庭) 持(坚持)
同(同学) 挺(挺好) 诗(诗人)
掌(掌声) 没(没有) 通(通过)
常(经常) 投(投入) 痛(痛快)
诚(诚恳) 班(班级) 默(默写)
城(城市) 斑(斑马) 墨(墨汁)
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作者:李渔
lì wēng duì yùn dài pīn yīn xià juàn · shí yī yóu
笠翁对韵带拼音下卷·十一尤
róng duì rǔ , xǐ duì yōu , qiǎn quǎn duì chóu móu 。
荣对辱,喜对忧,缱绻对绸缪。
wú wá duì yuè nǚ , yě mǎ duì shā ōu 。
吴娃对越女,野马对沙鸥。
chá jiě kě , jiǔ xiāo chóu , bái yǎn duì cāng tóu 。
茶解渴,酒消愁,白眼对苍头。
mǎ qiān xiū shǐ jì , kǒng zǐ zuò chūn qiū 。
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
shēn yě gēng fū xián jǔ sì , wèi bīn yú fū wǎn chuí gōu 。
莘野耕夫闲举耜,渭滨渔夫晚垂钩。
lóng mǎ yóu hé , xī dì yīn tú ér huà guà ;
龙马游河,羲帝因图而画卦;
shén guī chū luò , yǔ wáng qǔ fǎ yǐ míng chóu 。
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畴。
guān duì lǚ , xì duì qiú , yuàn xiǎo duì tíng yōu 。
冠对履,舄对裘,院小对庭幽。
huà qiáng duì xī dì , cuò zhì duì liáng chóu 。
画墙对膝地,错智对良筹。
gū zhàng sǒng , dà jiāng liú , fāng zé duì yuán qiū 。
孤嶂耸,大江流,芳泽对园丘。
huā tán lái yuè chàng , liǔ yǔ qǐ wú ōu 。
花潭来越唱,柳屿起吴讴。
yīng lǎn yàn máng sān yuè yǔ , qióng cuī chán tuì yì tiān qiū 。
莺懒燕忙三月雨,蛩摧蝉退一天秋。
zhōng zǐ tīng qín , huāng jìng rù lín shān jì jì ;
钟子听琴,荒径入林山寂寂;
zhé xiān zhuō yuè , hóng tāo jiē àn shuǐ yōu yōu 。
谪仙捉月,洪涛接岸水悠悠。
yú duì niǎo , jí duì jiū , cuì guǎn duì hóng lóu 。
鱼对鸟,鹡对鸠,翠馆对红楼。
qī xián duì sān yǒu , ài rì duì bēi qiū 。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hǔ lèi gǒu , yǐ rú niú , liè bì duì zhū hóu 。
虎类狗,蚁如牛,列辟对诸侯。
chén chàng lín chūn yuè , suí gē qīng yè yóu 。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kōng zhōng shì yè qí lín gé , dì xià wén zhāng yīng wǔ zhōu 。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kuàng yě píng yuán , liè shì mǎ tí qīng sì jiàn ;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
xié fēng xì yǔ , mù tóng niú bèi wěn rú zhōu 。
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解释翻译
缱绻:情意缠绵不忍分离的样子。唐˙元稹˙会真诗三十韵: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个解衣就枕,鱼水欢情,极其缱绻。
绸缪ˊ:亲密、缠绵。文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二: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清˙龚自珍˙浪淘沙˙好梦最难留词: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
白眼: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司马迁:人名。(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长,西 *** 。生于龙门,年轻时游历宇内,后以四十二岁之龄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后为中书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为纪传体之祖,亦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记又为正史之宗,故后世称司马迁为史迁。又汉书艺文志载有所着之赋八篇,今仅见悲士不遇赋。
孔子:人名。(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耜:翻土所用的农具。耒为其柄,耜为其刃。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幼学琼林˙卷四˙ *** 类: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
羲帝: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粤有生民,伏羲始君。亦作庖羲、庖牺、伏羲氏、伏牺、伏牺氏、宓羲、宓戏、羲皇。
舄:鞋子。
错智:汉.晁错多智,人称智囊。
听琴:钟子期善解琴,闻伯牙鼓(高山流水)曲,遂相知好。子期死,伯牙碎琴,不复鼓,谓无知音也。
捉月:李白于采石江,捉月而死。
虎类狗:马援戒兄子书学龙伯高,不成,犹为谨慎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学杜季良不成,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
蚁如牛:殷浩病,见床上蚁动如牛。
陈唱:陈后主作结绮临春阁,张丽华、孔贵嫔皆有学士之号,常唱 *** 花。
隋歌:炀帝宴游冬目,剪彩为花。夏夜放萤火,歌清夜之曲。
麒麟阁:汉宣帝功臣于上。补注:汉初萧何所造的楼阁,或谓汉武帝获麒麟时所建。后宣帝图绘功臣霍光、苏武等十一人之像于阁上。故后泛指画有功臣图像的楼阁。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今代麒麟阁,何人之一功?亦称为麟台、麟阁。
鹦鹉洲:弥衡作鹦鹉赋。黄祖忌其才,而杀之。补注:长江中的沙洲。在今湖北省汉阳县西南。相传东汉祢衡曾在此作鹦鹉赋,因而得名。
笠翁对韵,十一尤
?
豉虫拼音Chǐ Chónɡ
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
原形态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毫米,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分为9节,色黑,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以捕取小虫为食。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
性味《本草拾遗》:"消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豉虫拼音Chǐ Chónɡ
英文名Weaver
别名豉母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
原形态豉虫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空。
资源分布: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有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蚀息肉;解毒。主息肉;恶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华本草》
七虞·三
宾(bīn)对(duì)主(zhǔ),婢(bì)对(duì)奴(nú)。宝(bǎo)鸭(yā)对(duì)金(jīn)凫(fú)。
升(shēnɡ)堂(tánɡ)对(duì)入(rù)室(shì),鼓(ɡǔ)瑟(sè)对(duì)投(tóu)壶(hú)。
觇(chān)合(hé)璧(bì),颂(sònɡ)联(lián)珠(zhū)。提(tí)瓮(wènɡ)对(duì)当(dānɡ)垆(lú)。
仰(yǎnɡ)高(ɡāo)红(hónɡ)日(rì)尽(jìn),望(wànɡ)远(yuǎn)白(bái)云(yún)孤(ɡū)。
歆(xīn)向(xiànɡ)秘(mì)书(shū)窥(kuī)二(èr)酉(yǒu);
机(jī)云(yún)芳(fānɡ)誉(yù)动(dònɡ)三(sān)吴(wú)。
祖(zǔ)饯(jiàn)三(sān)杯(bēi),老(lǎo)去(qù)常(chánɡ)斟(zhēn)花(huā)下(xià)酒(jiǔ);
荒(huānɡ)田(tián)五(wǔ)亩(mǔ),归(ɡuī)来(lái)独(dú)荷(hè)月(yuè)中(zhōnɡ)锄(chú)。
电子教材
知识点
我会写:
富fù(富饶、富裕、丰富多彩)
优yōu(优美、优秀、优良)
浅qiǎn(浅绿、浅色、深浅)
错cuò(错乱、交错、错误)
岩yán(岩石、岩洞、花岗岩)
虾xiā(小虾、大龙虾、 虾米)
挺tǐng(挺威武、笔挺 、挺身而出)
刺cì(刺杀、刺猬、刺耳)
鼓gǔ(鼓起、鼓掌、一鼓作气)
数shǔ(数不清、数数、不可胜数)
厚hòu(厚厚、厚重、宽厚)
宝bǎo(宝贵、宝石、珠光宝气)
贵guì(珍贵、宝贵、达官显贵)
我会认:
饶ráo(富饶、饶裕、饶有兴趣)
瑰guī(瑰丽、瑰异、瑰宝)
参shēn(海参、人参、红参)
划huá(划船、划伤、划过来)
武wǔ(威武、英武、文武双全)
粪fèn(鸟粪、粪便、视如粪土)
辈bèi(祖辈、辈分、等闲之辈)
设shè(设计、建设、设身处地)
多音字:
参shēn(海参)cān(参加)
数shǔ (数小棍)shù (数学)
近义词:
瑰丽一一美丽 交错一一交叉 绽开一一绽放
威武一一威风 茂密一一茂盛 宝贵一一珍贵
五光十色一一五彩缤纷 各种各样一一各式各样
反义词:
富饶一一贫瘠 丰富一一匮乏
绽开一一合拢 茂密一一稀疏
理解词语:
瑰丽:异常美丽。
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茂密:(草木)茂盛而繁密。
栖息:停留;休息( 多指鸟类)。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词语扩展:
描写大海景色的词汇
波澜壮阔 波涛汹涌 海阔天空 惊涛骇浪
风平浪静 水天一色 一碧万顷 白浪滔天
一望无际 风急浪高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微信公众号:小学语数)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2.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珊瑚的特点是: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3.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4.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 ,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段落大意:
之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的更美丽,更加富饶。
课文主题:
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3.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4.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答:课文从海水的颜色瑰丽无比、海底的珊瑚形状各异、海里的鱼好看极了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从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海参到处都是、大龙虾样子威武、鱼多得数不清、遍地都是鸟蛋等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物产丰富。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示例:西沙群岛的风景非常优美,海水五光十色;海底的珊瑚形状各异;数不清的鱼游来游去,特别漂亮!
3.西沙群岛的海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观察下面的图画,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写。(微信公众号:小学语数)
示例1:海里的鱼长得很漂亮。有的鱼身上长满了花纹,真像美丽的蝴蝶。它们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海里的鱼儿可真可爱啊!
示例2:海洋里的鱼儿们长得千奇百怪。有的身上长着各种花纹,真象美丽的珊瑚在海里移动;有的鱼儿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在水里灵活的窜来窜去;还有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在你眼前闪一下就消失不见了!海洋里的鱼儿可真可爱。
课外拓展:
描写江河湖海的诗句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写法借鉴:围绕关键语句写段落
学 *** :关键句指的是中心句、主旨句、总起句等。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围绕关键句来写段落。如,本课中第5 自然段之一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就是该段的中心句,这段话的内容都是围绕“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这一中心来写的。
记 *** :1.在构段时,先思考本段的中心是什么。
2.围绕段落中心思考从几方面来具体阐释。
3.将每个方面写清楚,写具体。
用 *** :围绕关键句“课间真热闹。”来写一个片段。
示例:
课间真热闹。下课了,同学们像决了堤的河水似的涌到操场上,开展起各种各样的课间活动,宁静的校园顿时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掰手腕,有的踢足球,还有的打排球……
你听,操场的东南角传来了“加油”的喊声,原来是小浩和小政在乒乓球台边掰手腕。他们一刻也不放松,不一会儿,两人就满头大汗了。小政涨红了脸,脖子似乎也比平时粗了一圈,他正在发力,想把小浩的手扳倒。小浩额上青筋暴起,眼看他快要支撑不住了。突然,小浩猛地发力,把小政的手扳倒在了台面上。“赢了!”小浩的啦啦队欢呼起来。
生字讲解
课文解读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晰。之一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鲤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3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与开头相呼应。其中,第五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写的。?
课文的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比如,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很”威武”,这样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又如,”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把海鱼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课文配有一幅西沙群岛的照片,视野开阔,海水碧蓝,海浪温柔地冲刷着海滩,静谧而美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参考答案:
之一课时
一、富饶 优美 深浅 宝贵 交错 岩石
二、浇 浇花 湖 湖水 饶 富饶 瑚 珊瑚
溜 圆溜溜 防 边防 榴 石榴 纺 纺纱
梢 树梢 理 道理 哨 口哨 厘 厘米
三、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高低不平 成群结队 各式各样 颜色不一 千奇百怪 祖祖辈辈 五光十色 有深有浅 四脚朝天 瑰丽无比
第二课时
一、(1)一块块 一排排 一条条 一群群
(2)懒洋洋 笑眯眯 软绵绵 胖乎乎
(3)端端正正 整整齐齐 漂漂亮亮 干干净净
(4)一模一样 云山云海 人山人海 惟妙惟肖
(5)五颜六色 千军万马 三言两语 七上八下
二、茂密的森林 低陷的峡谷 高耸的山崖 庞大的海龟 美丽的贝壳 丰富的物产
三、1.五光十色
2.4 深蓝、淡青、浅绿、杏黄
3.(1)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四、(1)种类 数量
(2)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3)B
(4)课外活动时间到了了,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有的做游戏。操场上热闹极了。
“馄饨”误读成hún dun,你也犯过吗?读错词语不尴尬,尴尬的是读错了还不知道,这就hin尬了(?ω?)hiahiahia。
对自己有信心的同志,可以先来小试一把呐。手动往下看哈。
①“馄饨”读hún tun,不读hún dùn;
②“血淋淋”的 “血”读xiě,不读xuè;
③“虚与委蛇”的“委蛇”读wēi yí,不读wěi shé;
④“心宽体胖”的“胖”读pán,不读pàng......
如果你都对了?( ????? )? get!,先给自己鼓鼓掌“啪啪啪”!接下来就是展示真正的技术了!各位请接图↓
这100个词语的读音你读对了吗?如果都对了,哇塞,拜大佬( ??? ? ??? )【握拳拳】!
读错的了就老老实实收藏转发吧!小编也要收着补补课了(?ω?)。
冬至刚过,祝大家都有好事发生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礼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通过各种类型、样式和风格的乐器及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中国早在青铜时代,音乐文化就已经相当昌盛。中国古代乐器有所谓“八音”,即金、石、丝、竹、土、革、匏(páo)、木。其中绝大多数材质容易朽蚀,难以保存。然而作为“八音”之首的“金”,即青铜乐器,在考古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也使我们得以走进古代音乐艺术的殿堂。
源流
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乐器仅发现铜铃。几件铜铃均体型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一侧有扉棱,舞面为平面,上设有桥形钮。这些铜铃出土时,铃体皆被数层织物包裹,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铃、舌金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
商、西周的青铜乐器主要有铙(náo)、钟、镈(bó)、鼓等。当时的青铜乐器与商周礼制密不可分,在国家举行祭祀、征伐、宴飨等仪式时,都有乐舞相伴,并有严格的礼乐制度。在“无礼不乐”“无乐不礼”的礼乐制度下,乐器的形制、演奏及曲目都要合乎礼节。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使用更加广泛。这一时期,各路诸侯崛起,他们无视周王室的权威,僭用超越自己爵位等级规定的乐舞,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物登上了中国青铜乐器的历史巅峰。各种青铜乐器琳琅满目,异常丰富,还新增錞(chún)于、钲(zhēng)、句鑃(gōudiào)、铎(duó)等军乐器和宴飨乐器。
战国末期,青铜时代走向终结。秦汉之后,先秦宫廷钟磬乐悬基本消失殆尽,青铜乐器逐渐走向衰落。不过,西周的礼乐制度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如山东章丘洛庄汉墓出土的大量乐器,展现出汉初音乐生活的生动图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音乐史的新课题。
分类
铃、铙、铎
铃(图⑦)形体通常较小,通高多在10厘米以下,在腔内系一游动的铃舌,摇动铃体与舌撞击以发声。西周中期以后,已有大小相次数件编组的编铃。
铙(图⑨)是商晚期与西周早期的一种青铜乐器,外表似铃但较大。据文献记载,铙一是用于军旅,二是用于祭祀和宴飨时配合其他乐器击打节拍。铙表面的纹饰与铭文皆以柄所在方向为正,可知铙在使用时,口是向上的。北方系统的铙一般是小型的,应在中空短柄中接续木柄,手执敲击发声,多编列成组,称为编铙。南方系统的铙主要出土于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体型高大厚重,应当是插在座上敲击的。
铎(图⑩)与铃相似,也是有舌青铜乐器。不同之处在于,铃悬挂使用,铎则装有木把,手持摇振,使铎腔内的金属舌撞击铎体发声。
钟、镈
钟(图④)体两侧尖锐,横截面为合瓦形,用木槌敲击或木柱撞击发音部位以发音。青铜钟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制:甬钟、钮钟和镈。甬钟侧悬,钮钟直悬,镈为平口,在音乐和音响性能上各有特色。青铜编钟在西周早、中期通常是一套三件或四件,到春秋早期增加到一套八件为常制。春秋晚期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孙诰编钟,数目达到26件。
目前所见规模更大的一套编钟,是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分三层悬挂的编钟。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3755字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和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整套编钟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清脆,音域宽广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内十二个半音齐备,一钟双音,可以旋宫转调。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钲、句鑃
钲(图⑤右)、句鑃(图⑤左)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是两种形制相近的乐器,一般把口沿较平、仅两铣侈出的称为钲;把口沿内凹、腔体更宽阔的称为句鑃。前者多用于军旅,后者主要用于祭祀宴飨。
錞于
形制上大下小,浅盘、平口、束腰, *** 收敛。上有钮,应是悬挂在架子上使用,打击而发声(图⑧)。
鼓
铜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鼓。出土数量甚多,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到清末才完全停止铸造。一类是用铜仿制的木腔皮面大鼓(图⑥),重要的标本有两件,一件流落日本,为双鸟饕餮纹铜鼓;一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崇阳铜鼓。从铜鼓凝重的造型、简朴的纹饰等形制特征来推断,崇阳铜鼓较之日本收藏的双鸟饕餮纹铜鼓更古朴。
乐器不仅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和科学技术,还承载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信仰、道德与向往。在已经逝去的青铜时代,在宫廷的祭祀中、庄重的宗教礼仪中、盛大的军阵中、欢乐的宴飨中,我们都能听见乐音的回荡,看见种种乐器的身影。而在文化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观赏精美的铃铎鼓磬,聆听庄严的黄钟大吕,仍能给予我们一份宁静致远的沉稳,一些与古为新的灵感,一股砥砺前行的力量。
(作者为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范昊天整理。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8日 06 版)
标签: 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