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文静 实习记者陈露 重庆报道
很多人都听过或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但创作这本书的作者——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没想到的是,这本畅销全球的书出版快30年了,中国读者大部分还没吃过奶酪。
“中国奶酪之一股”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882.SH 下称妙可蓝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公司董事会7月14日的业绩预告显示,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600万元- 3400万元,同比下降74% - 80%。
这家奶酪业务占据整体营收高达8成的公司业绩好像“过山车”:去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奶酪业务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6%,公司整体营收同比增长7.8%。今年一季度,营收掉头直下,同比下降20%,净利润同比下降67%。
公司解释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原因主要有:一是上半年国内消费需求整体复苏较慢,公司奶酪业务收入和整体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降;二是主要原材料成本较去年同期上升,包括人民币汇率贬值加大进口成本,加上本期锁汇收益减少以及利息净支出较去年同期增加,导致净利润大幅下降。
妙可蓝多创始人、总经理柴琇 图源:妙可蓝多
不过,短时业绩的大幅波动并没有动摇妙可蓝多创始人、总经理柴琇的强烈信心。7月19日,她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表态,奶酪在中国始终是“长坡厚雪,黄金十年”。
价格不断上涨的进口高等级苜蓿草 记者 文静/摄
2022年9月,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了《奶酪创新发展助力奶业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根据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到2025年,全国奶酪产量达到50万吨,全国奶酪零售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从去年业绩来看,这家奶酪市场占有率超过35%的公司去年完成奶酪产量7万吨,同比增长27%,奶酪营收38.6亿元,奶酪增长的空间可谓相当大。
和妙可蓝多一样,国内所有生产奶酪的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困局:奶酪没有大规模进入成人的世界。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小老鼠嗅嗅和匆匆适应变化,很快寻找到了美味的奶酪。书本外,这块奶酪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更美好的生活,对企业而言,则是诱人的成人市场。
一旦破局,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主要靠儿童产品驱动
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家庭样本组调查,在2022 年中国奶酪品牌销售额中,妙可蓝多奶酪市场占有率超过35%,奶酪棒市场占有率更超过40%,公司稳居行业之一并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与其说妙可蓝多是国内更大的奶酪上市公司,不如说它是一家目前以供应儿童健康食品为主的奶酪棒上市公司。
妙可蓝多在业内率先推出了极具技术含量的常温奶酪棒,生产了妙同学常温奶酪棒、钙多多系列线上款常温奶酪棒等,一举奠定了其在奶酪棒领域不可动摇的规模地位。
奶酪棒的推出,相对吸的奶酪来说,消费人群年龄有所提高。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6-12月、1-2岁、3-6岁、7-12岁的儿童买过且经常购买吸的奶酪比例占统计人数分别为16%、41%、24%和19%,换句话说,吸的奶酪全部是为12岁及以下儿童准备的。
但奶酪棒依然没有离开儿童们的视野。凯度提供的数据显示,有50%的3-6岁家庭过去1年买过奶酪棒,69%的受访父母在过去三年曾用婴儿奶酪或奶酪棒喂食。
这源于与欧美及日韩市场不同,中国奶酪市场是靠儿童产品驱动起来的。2022年,35%的国内奶酪新品都标榜儿童适用(5-12岁)或婴幼儿(1-4岁)。华安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儿童群体在奶酪零售额中占比达到64%,家庭佐餐消费和成人消费仅占33%和3%,有52%的调研人群仅购买儿童奶酪,同时购买全部品类的占比仅有1%。这种被定义为人们生命早期阶段的食物成了一把“双刃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从2017年的不足0.1公斤提升到2020年的0.23公斤,儿童奶酪棒品类可以说为我国奶酪产业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经历了人口出生高峰迎来高速增长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奶酪遭遇了销售困局。
继2016年短暂生育高峰后,我国新生人口持续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内新出生人口为956万,是自1950年来首次低于1000万。据今年产妇建档数据推测,2023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恐将跌破800万人大关,创1939年以来新低。新生儿数量的减少缩小了奶酪市场的传统消费份额。
破圈之举
相继生产奶酪棒的乳业巨头们都看到了危与机。
“儿童零食只是奶酪开拓市场、开启品类试验的一个微小‘切片’,从儿童零食到成人休闲,从休闲到TOB的餐饮工业及TOC的家庭餐桌,奶酪在中国市场的大发展将进入新的‘高级阶段’。”柴琇说。
就奶酪棒而言,各家乳企不仅没有放弃,反而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供更多升级产品。
妙可蓝多携手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进行产业联合,推出了羊奶酪棒,100%使用富平山羊奶,主打小分子,好吸收。富平县早在1958年就建成了全国之一个炼乳厂,富平羊乳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一家被工信部认定的乳制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伊利集团奶酪事业部市场部品牌经理瞿晗屹介绍,伊利儿童奶酪棒已进行形态升级,如将奶酪与果酱搭配,与迪士尼IP合作推出恐龙、公主造型产品等。
除了继续讨好孩子们,奶酪正在进入成人的世界。
可以自助添加的奶酪冰淇淋 记者 文静/摄
除了奶酪棒,奶酪片、奶酪酱、干酪,奶酪+成了乳企们发力的方向。
有着15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Bel贝勒中国专注于高端奶酪产品,旗下有乐芝牛世家奶酪棒,奶酪伴水谷和谷物进入中国市场。Bel贝勒中国控股山东君君乳酪有限公司后,推出再制奶酪的各种产品,伊利的高端冰淇淋新品须尽欢是芝士乳酪味。伊利奶酪推出了全家可享的乳酪小圆+小条。
伊利推出的乳酪味冰淇淋 记者 文静/摄
为了实现人群破圈,妙可蓝多开发了即食营养系列、家庭餐桌系列和餐饮工业系列多个消费场景:黄油、煎烤奶酪适宜家庭早餐或涂抹,奶酪片、稀奶油则用在大型商超、餐饮客户等。
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22年,从全国来看,杯状奶酪实现了3亿元的零售额,空间巨大,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以年轻人为主流。疫情过后,今年之一、二季度,进入家庭餐桌的涂抹奶酪如奶油芝士销售额均同比增长了两倍,宅家做料理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蒙牛集团总经理、妙可蓝多董事长卢敏放表示,中国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愿意尝试中西结合的美食,应该将奶酪与中国传统食材、调味料和烹饪 *** 结合起来,探索更适合“中国嘴”和“中国胃”的奶酪美食。
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商务总监李嵘在论坛上分析称,随着疫情结束,囤货场景的消失和户外消费场景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年上半年家庭快消品消费。在未来,家内场景和办公室场景将是奶酪消费的新核心场景。
乳品消费结构要“由喝转吃”
“2022年以来,我国奶业发展呈现阶段性过剩,乳品企业面临消费需求不振与奶源消化压力持续加大的困境。”在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6.8%。与此同时,“经济日报—伊利集团消费趋势报告(乳制品)”显示,2022年乳品市场销售总体略微降低,液态乳品和成人奶粉消费均有所减少。
为何我国奶类消费出现低迷?对此,陈萌山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是消费者对牛奶营养认知不足,乳品没有成为生活的刚需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居民对不同乳品认知达标率仅40.4%,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常温奶和低温鲜奶的区别。
二是奶类消费结构不合理,低温鲜奶消费水平低。据国内乳品加工和贸易数据测算,2022年我国奶类消费主要以液态奶为主,约占77%,从液态奶内部消费结构看,据尼尔森IQ数据,常温牛奶占纯牛奶消费总量的91.7%,低温鲜奶仅占8.3%,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三是干乳制品尚未融入国人饮食文化,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2022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折原奶计)1.0公斤,在整个奶类消费中仅占2.5%,比国际人均消费近20公斤的水平要低很多。
四是仍有不少社会杂音误导乳品消费,公益宣传力度不够。
“加快奶酪产业发展,是提升我国乳制品供应能力,优化乳制品消费结构的必然要求。奶酪成为乳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重要的消费热点。”陈萌山表示。
奶酪被誉为“奶黄金”,每块奶酪浓缩了10倍于自身的鲜奶含量,富含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认为,中国与西方奶业消费的差距,主要是在产品消费结构上。国外乳制品消费中,奶酪占比较高,国内则以液态奶为主,但单位时间内消费者饮用液态奶的消费量是有上限的,因此要实现国内乳制品消费扩容,需要改变当下乳品消费结构——要“由喝转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可可爱爱的Babybel奶酪,方便携带,好玩好吃~小贝勒奶酪。
大家好,我是贝壳板娘。我手上这个超级可爱的球形奶酪就是来自法国的小贝勒。小贝勒源自1952年,是欧洲孩子很喜欢吃的零食奶酪。它是一款天然奶酪由牛奶直接发酵而成,奶味十足健康又营养。而外包装则用可食用的蜡封住,保证了奶酪的新鲜和天然。
吃的时候我们就这样通过蜡上的拉扣拉开,捏住两边的蜡衣,向两侧掰开就可以打开啦。一共有3个口味,分别是原味、浓味车打、和大孔。
浓味车打这款奶味更加浓郁一点,而大孔的钙含量则更高。特别提醒一下,这三款都有天然奶酪常见的微微苦味,这是它的正常风味。小贝勒含有丰富的天然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很适合给小朋友吃,可以直接吃,磨碎了加入孩子的辅食中或者焗烤之后吃都会非常好吃。
2023年上半年,乳制品行业伴随消费复苏呈现一定回暖态势。反映在上市公司财报中,36家上市、挂牌乳企上半年营收合计1979.9亿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然而受需求增长乏力、奶价下行、新生儿数量减少、行业竞争加剧等影响,短期内乳制品消费规模仍较上年同期有所缩减。面对奶价下行、饲料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奶牛养殖企业集体业绩失速。奶酪行业结束连续多年高增长,进入行业下行周期,寻找奶酪棒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当务之急。婴幼儿奶粉行业持续探底,进入挤压式竞争新阶段,拓展全家营养产品成为各大企业的共同选择。
13家乳企业绩双增
2023年上半年,36家上市、挂牌乳企营收合计约为1979.9亿元,有13家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从营收规模看,伊利股份(659.82亿元)、蒙牛乳业(511.19亿元)、光明乳业(141.39亿元)、中国飞鹤(97.35亿元)、优然牧业(90.77亿元)稳居前五。就营收增幅而言,均瑶健康、皇氏集团、骑士乳业、熊猫乳品、现代牧业居前五位,体现出乳饮料、水牛奶、炼乳等细分品类的增长潜力。
就盈利水平而言,十大“赚钱”乳企被全国性巨头、奶粉企业和部分区域乳企瓜分。除伊利(63.05亿元)、蒙牛(30.2亿元)、光明(3.38亿元)传统三巨头外,另一家全国性液奶企业新希望乳业凭借2.37亿元的净利润上升至第6名。奶粉企业中国飞鹤(16.96亿元)、健合集团(6.08亿元)、澳优(1.85亿元)分列第三、四、十位。其他3个席位分别由三元股份、皇氏集团、现代牧业占据。
上述乳企中,有18家净利润下降,整体表现优于2022年同期。综合财报分析来看,上半年乳制品销售呈现逐月改善趋势,乳制品产量1512.1万吨,同比增长4.6%,但消费信心仍有待恢复。需求增长乏力、新生儿数量减少等,造成短期内乳品消费规模较上年同期有所缩减,是影响业绩增速的主要原因。其中,骏华农牧、西部牧业、澳亚集团、庄园牧场、品渥食品等18家乳企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或三位数下降,上陵牧业降幅更是达到1022.9%。
10家亏损乳企中,上游奶牛养殖企业占据6家,主要受生鲜乳价格下降、饲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其他亏损企业则各有原因,如庄园牧场受自有牧场养殖成本高、为应对市场激烈竞争投入较高营销费用等影响,上半年亏损2016.33万元。主打“德亚”进口牛奶的品渥食品,受国际奶价上涨、国内奶源价格下降及进口乳品消费需求减少等影响,净利润下降476.22%至-5845.78万元。麦趣尔未能走出2022年牛奶“丙二醇事件”阴影,上半年乳制品营收下降73.34%,进而导致营收下降51.42%,净利润虽增长近八成,但仍亏损3736.97万元。上陵牧业除受奶业下行周期影响亏损6234.84万元外,关于半年报的议案还遭到两位董事投反对票,理由与上陵牧业违规担保有关。
奶酪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跑赢乳业大盘的奶酪行业,今年进入下行周期。
市场机构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我国奶酪零售端销售额分别为32.38亿元、41.92亿元、43.37亿元,增速分别为29.5%、3.5%、3.5%。受物流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加剧、消费疲软等影响,妙可蓝多2022年迎来净利润5年来的首次下降,2023年业绩进一步下滑。
妙可蓝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柴琇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坦言,去年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上涨给利润带来的影响将近1亿元。妙可蓝多对这种供应链的突然变化“预测不足”,为此交了“学费”。
伊利股份也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坦言,今年上半年,在消费弱复苏的情况下,奶酪业务面临一定压力。究其原因,以奶酪棒为代表的儿童再制干酪市场增速放缓,而第二大单品尚未出现,进而拉低行业增速。
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商务总监李嵘分析称,囤货场景的消失和户外消费场景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年上半年家庭快消品消费。过去5年,奶酪市场30%的年均复合增长主要来自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但奶酪在整个乳制品家内消费的销售额占比尚不足2%,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是关键。
对于如何穿越行业周期,妙可蓝多提出,从奶酪棒为主导的1.0时代进入以家庭餐桌为主导的2.0时代,未来3到5年将有多元消费场景的产品推出。伊利也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随着上半年餐饮、烘焙业逐步恢复,其奶酪业务在企业渠道实现增长,未来会继续探索奶酪业务的盈利模式,推出更多深加工奶酪制品。
与奶酪行业失速相比,低温鲜奶、冰淇淋、乳饮料、炼乳、小众奶、原料型乳品等获得良好增长,乳制品消费呈现出高端化、功能化、多元化等特点。
上半年,伊利新品收入占比达15%以上,冷饮业务营收增长25.54%。蒙牛高端鲜奶“每日鲜语”保持双位数增长,冰淇淋业务连续3年实现双位数增长。新希望乳业鲜奶增长超过10%,高端乳品“唯品”收入增长30%,新品收入占比保持在10%左右,同时提出“内生为主、并购为辅”的新五年战略规划。
在新品类、新渠道、新场景布局方面,蒙牛推出国内首款液体蛋白营养补充剂,进入运动营养领域,冰淇淋业务与茅台跨界合作,并取得业务增量。皇氏集团借助水牛奶热度发力餐饮、茶饮渠道,成为Manner咖啡、霸王茶姬、乐乐茶等品牌的供应商。熊猫乳品椰乳产品同样在拓展咖啡渠道,上半年增速达到50%以上。均瑶健康完成对润盈生物的重整后,在益生菌产品上同时布局消费市场和企业客户,并在蛋白质、菌株等原料上与其他常温乳酸菌饮料竞品进行区隔。
奶粉行业持续探底
受新生儿减少、行业竞争激烈影响,几大婴幼儿奶粉上市企业自2022年结束高增长,业绩持续探底。
2023年上半年,中国飞鹤、澳优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健合集团在成人营养及宠物营养业务支撑下虽保住营收、净利润增长,但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销售额呈现低单个位数跌幅,主要在于婴幼儿益生菌、营养补充剂的增长未能抵消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的双位数下降。
澳优在中报里称,受近3年出生人口持续走低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进入挤压式竞争新阶段,品牌集中度日益增强。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销售额进一步下滑,配方牛奶粉、配方羊奶粉分别下滑14%、14.7%。
从奶粉企业半年报中可以看到,飞鹤毛利率下降2.3个点,主要与经典“星飞帆”产品收入下降有关。澳优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上半年初现调整成效,收入提升2.4%。自有配方羊奶粉海外市场延续增长态势,但被“佳贝艾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滑抵消,主要原因除外部环境影响外,还与增加折扣清理旧品牌“悠装”库存有关。
伊利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坦言,受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没有通过配方注册制的奶粉企业加大促销、清理库存的影响,婴儿粉行业上半年出现双位数以上下滑,但公司的婴儿粉业务表现远好于行业,成人粉更是保持稳定的双位数增长。婴儿粉7月份还存在一些企业清理库存的影响,但进入8月份,这方面的影响在逐步减弱。
“进入二季度后,行业竞争阶段性加大,但为了保持良好的价值链体系,公司主动控制了婴儿粉的出货节奏,报表端收入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但终端动销情况良好,渠道库存水平健康,为后续更好的增长奠定基础。”伊利预计,未来几个月婴配粉行业竞争会有所减弱,“从8月份我们就看到市场上老配方产品有了明显减少,行业集中度预计会持续提升。”
伊利提到的“老配方产品”,是相对于通过二次配方注册的新国标产品而言。2023年2月,号称国内奶粉“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新国标正式实施,为婴幼儿奶粉二次配方注册提供了依据,也对企业的生产、研发、检验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乳业专家宋亮认为,目前婴配粉市场集中度已很高,前十家龙头企业市占率达到70%以上,二次配方注册相当于优中选优,一些中小企业主动退出配方申请,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针对眼下的调整过渡期,各大奶粉企业也在积极应对。飞鹤瞄准生命全周期营养需求,向孕妇婴儿、儿童青少年、健康食品、营养健康四大业务领域延展。澳优在中报里表示,将进一步聚焦羊奶粉和高端牛奶粉业务,加强全球供应链品质及效率提升,加快海外羊奶粉市场发展,全力打造“澳优健康科学”板块。健合集团则提出“营养补充品带动正面增长”,预计成人营养板块将保持全年增长,婴幼儿营养业务实现全年增长仍面临挑战,但配方奶粉面对的不利因素将被益生菌及营养补充品部分抵消。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卢茜
澳欧自贸协定谈不拢,竟是因为奶酪名称当地时间8日,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长瓦特说,除非澳大利亚生产商获准使用“菲达奶酪”“帕尔马火腿”等商品名称,否则澳方可能放弃与欧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据法新社报道,澳欧双方2018年开始自贸谈判,由于澳方坚持维护本国酒类、奶酪和腌肉使用的商品名称,谈判在最后阶段一再停滞。
按法新社的说法,欧洲生产商以奉行保护主义著称,主张只有产自法国特定地点的奶酪才能叫“罗克福尔干酪”,只有产自荷兰的奶酪才能叫“豪达奶酪”。
欧盟已向澳大利亚提供一份清单,列出400多种欧盟寻求保护的商品名称,包括“菲达奶酪”“帕尔马火腿”和爱尔兰奶油利口酒。
澳大利亚拒绝就此让步,哪怕自贸协定有望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在瓦特看来,这一命名权争议属于“感情问题”。
“这不仅对欧洲生产商而言是一个感情问题,对澳大利亚生产商来说,也是一个感情问题。”他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二战后,许多人从欧洲移民到澳大利亚,见证我们的生产商把家乡产品从祖籍国带到这里,在这里生产。”
瓦特说,如果澳方“无法得到一份好的协议,那我们更好还是别去做”。
法新社说,尚不清楚澳方是否会放弃涉命名权的反对立场,以换取在其他领域获得欧盟更大让步。澳大利亚希望这项自贸协定能够降低欧盟现阶段对澳大利亚许多农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欧盟则希望减少对俄罗斯等贸易伙伴的依赖。
瓦特说,尽管谈判陷入僵局,双方“同意继续协商”。
奶酪和芝士到底有啥区别?#芝士奶酪和芝士到底有啥区别?
清华博士史家昕。
奶酪芝士乳酪干酪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名字的不同。它们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食物:高度浓缩后凝固的鲜奶。它们几个英文单词就一个:cheese,音译过来就是芝士。这里面干酪是最标准的用在国标里的词,是以牛奶作为原料经过浓缩发酵而成的奶制品。
它们基本上排除了牛奶中大量的水,保留了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精华部分。同等量当中奶酪的平均钙含量是牛奶的7.5倍,平均蛋白质含量则是牛奶的8倍,被誉为「奶中黄金」。而在加工的过程当中溶于乳清中的乳糖也一起被排出去了。所以乳糖不耐受的朋友们也可以大胆放心吃。
为什么有些干酪制品比如芝士就比较的软绵细腻,一些奶酪却硬邦邦的?因为在 *** 工艺当中浓缩和保留的部分是不太一样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占比会有区别。口感肯定也不一样,比如干巴巴的硬干酪多半是脂肪含量比较低,蛋白质相对多一些。用来做芝士蛋糕的软干酪,而脂肪含量就会比较高,60%以上都是脂肪。所以即使干酪很有营养也更好不要吃太多,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担。建议一天不要吃超过30克。
最近一段时间,一种儿童食品通过各种各样的广告渠道,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儿童奶酪棒。广告里白胖健康的小朋友捧着奶酪棒吃得那个香,父母也满心欢喜,对着镜头说,“我每天都给孩子吃儿童奶酪棒”。
很多父母可能会问,这种儿童奶酪棒好不好、能不能补钙,能不能天天吃呢?
儿童奶酪棒,像把棒棒糖的糖果部分换成了奶酪丨京东
奶酪好不好?那也分奶酪
奶酪棒,不一定真的特别棒。
奶酪种类繁多,不过整体可以分成两大类: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天然奶酪就是用生牛奶经过凝乳后、脱掉适当的乳清 *** 而成的奶酪。按照 *** 工艺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新鲜奶酪:质地类似于酸奶的半固体状奶酪,无需成熟;
软质奶酪:凝乳后没有经过压制,质地比较软,成熟期短;
硬质奶酪:凝乳后经过了压制,质地比较硬,成熟期长。
而再制奶酪,则是用上述奶酪经过添加了其他成分后重新 *** 出来的奶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奶酪和奶酪制品的区别,有点类似于调制乳(含奶量不低于80%,比如各种“早餐奶”)和含乳饮料(含奶量低,比如养X多、营养X线)的区别。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儿童奶酪棒,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再制奶酪。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口感,二是成本。
再制奶酪更适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奶酪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很多人难以接受天然奶酪的略带苦涩的口感和味道。因此即便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了进口的硬质奶酪,可能孩子也就尝一口就不再想吃了。
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很多天然奶酪吃上去就像“变硬的腐乳”丨wikimedia commons/cephas
而再制奶酪就不一样了,为了改善口感,很多厂商会在其中添加白砂糖、奶油等等让奶酪变得香甜可口的成分。很多儿童奶酪棒的配料表前几位通常是(顺序可能略有不同)稀奶油、奶酪、白砂糖、水、乳粉等等。
再制奶酪成本较低
按照再制奶酪的现行国家标准(GB25192-2010),其中的奶酪含量只要大于等于15%即可。由于奶酪的价格要远比其他那些配料的价格贵得多,因此绝大多数厂商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并不会费力不讨好地去增加儿童奶酪棒中的奶酪含量,一般也就比15%略多一点儿而已。剩下的超过80%的成分,则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既能改善口感、能降低成本的配料了。
我们之一次吃就觉得好吃、像奶糖像甜奶油的奶酪,大都属于再制奶酪丨pixabay
可能是为了避免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也为了鼓励厂商开发品质更好的再制奶酪产品,最近发布的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对再制奶酪和奶酪制品进行了区分:再制奶酪里面的奶酪含量需要大于50%,而奶酪制品只需要含有不低于15%的奶酪就可以了。等新的国标实施之后,希望能让大家买到更为优质的儿童奶酪棒产品。
补钙当心钠超标
奶酪跟牛奶酸奶一样,主要营养价值在于丰富的钙质,其次还有乳制品中的优质蛋白质。
补钙的好选择
相对于80%多都是水的牛奶,奶酪更大的优点就在于它营养更密集一些,不需要摄入太多水就可以获取很多钙质。
对于幼儿和儿童来说,身体发育需要的钙质比较多。1到3岁幼儿每天需要摄入700毫克钙质,4到8岁儿童每天需要摄入1000毫克钙质,9到13岁青少年每天需要摄入1300毫克钙质。
所以我们给娃吃奶酪是为了补钙,奶酪也确实富含钙。
注意钠含量
不论是天然奶酪还是再制奶酪,在 *** 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盐(氯化钠),因而奶酪中的钠也可能会比较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钠应当低于2克,对于儿童则根据成人的摄入更高 *** 酌减。中国营养学会则建议,对于1到3岁幼儿,每天摄入的钠则不超过650毫克,再稍大一些的儿童不要超过900毫克。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在补钙的同时应当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
因此,奶酪的含钠量也是一个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
类似的食物还有虾皮,含钙多,含钠也不少丨wikimedia commons/Judgefloro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反映一款奶酪含钙和钠的情况,方便大家更好地选择更加健康的儿童奶酪产品,我曾经于7年前首创了一个“钙钠比”的概念:把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中的含钙量除以含钠量。这个系数越大,说明我们在摄入等量的钠的同时摄入了更多的钙质。
牛奶的钙钠比大概在2.5左右。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喝牛奶每摄入100毫克的钙质,只摄入了40毫克的钠。
天然奶酪中的大孔奶酪,钙钠比通常可以达到3以上,其他的天然奶酪的钙钠比一般在1左右。一般来说,天然奶酪只要名字相同,营养成分也都差不太多。
再制奶酪可就不一样了,什么样的名字都有,成分也可能会差别很大。
因此,对于再制奶酪来说,大家不妨以大多数天然奶酪为基准,选择钙钠比超过1的产品,从而既能补钙,又避免摄入过多的钠。
除此之外,大家还需要注意产品的营养成分表里面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尽量选择碳水化合物偏低的产品,因为在儿童奶酪棒这类产品中,过高的碳水化合物往往也意味着添加了过多的糖。
儿童奶酪棒能天天吃吗?
铺天盖地的儿童奶酪棒广告中,常常出现“每天都要吃”的概念。那么儿童奶酪棒是一种适合孩子每天吃的食物吗?
为孩子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是一件需要长期注意的事情,没必要过于在意某一种单独的食物。如果按照前面写的,选择了一款合适的儿童奶酪棒产品,那么完全可以天天吃。对于喜欢乳制品的孩子,儿童奶酪棒可以作为除了牛奶和酸奶之外的另一种乳制品选择;而对于不太喜欢喝普通牛奶的孩子,儿童奶酪棒也可以作为一种摄入乳制品的替代方案。
对于其他一些营养成分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的儿童奶酪棒产品,也没必要一棒子打死。毕竟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少不了糖果等各种零食的。这些儿童奶酪棒虽然跟其他乳制品比起来不是那么健康,但是毕竟它还是要比单纯的糖果要好一点儿的。如果孩子喜欢吃,只要控制好量,用它来作为糖果的替代品,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Kiri奶酪母企上半年逆势高增长!我们和Bel中国奶酪一把手聊了聊作者:潘娴(原创)
在中国奶酪行业步速放缓时,旗下拥有Kiri?、乐芝牛?等品牌的贝勒(Bel)集团仍实现了亮眼增长。
近日,这家法国奶酪巨头发布的2023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3%,中国业务持续双位数增长为主要动力之一。得益于Kiri?品牌支持,贝勒中国销售已连续四年大幅增长。
目前,贝勒大中华区主要有奶酪和酸奶果泥两大事业部,在华运营Kiri凯芮?、The Laughing Cow乐芝牛?、Babybel?小贝勒和Pom’Potes法优乐?品牌。
“过去几年,中国已成为贝勒集团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从去年新CEO-Cecile BELIOT来了之后,她更明确了中国作为战略市场的地位,同时把我们放在全球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贝勒大中华区奶酪事业部总经理柏玉奎告诉小食代。
贝勒大中华区奶酪事业部总经理柏玉奎
他还在单独交流时透露,该集团已为中国市场制定“未来几年销售高双位数增长”的目标,并将依此安排人员、市场投资等资源。那么,这家有150多年历史的奶酪巨头是如何穿越周期?又打算如何延续增势呢?
战略转型
资料显示,贝勒集团由Jules Bel于1865年在法国成立,并作为家族企业传承至今,目前在全球拥有一万多名员工,每年生产超过 40万吨奶酪。自1929年设立海外之一家子公司以来,该集团就将国际增长作为战略重点,如今已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十多年前,贝勒集团便进入了中国市场,但一直到近几年才迎来业绩“起飞”。小食代了解到,从2020年开始,贝勒中国奶酪业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迄今已实现翻倍增长。
在柏玉奎看来,这一结果既受惠于奶酪行业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在华业务本土化转型的成效。三年前,贝勒集团开始在中国推行“local for local(在本地,为本地)”策略,赋予本土团队更大决策权,随后对中国业务模式、产品创新等进行了调整。
其中在业务模式上,贝勒中国由原先的经销商进口 *** 变成自有团队运营,一方面令产品稳定供应得到更大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捕捉渠道机遇。
小食代了解到,过去几年,贝勒大力布局奶酪市场的高速增长渠道,包括售卖进口奶酪的高端超市、山姆等会员制商超、传统电商和O2O等等。其中在山姆,贝勒已成为销售额和销量领先的奶酪企业。
据其透露,在渠道开拓和品牌营销的持续投入下,贝勒中国近三年的餐饮B端和零售C端业务都有高速成长,目前各占约一半销售额。
此外,贝勒集团也开始加码本土化创新,在尝试令奶酪这个舶来品更符合“中国胃”的同时进行差异化布局。
“从我们过去在中国进口的经验来看,西方原汁原味的咸口奶酪其实很难被消费者接受,虽然未来可能往这个方向靠,但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柏玉奎指出,现阶段常见的奶酪棒很多是甜口味的,这并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奶酪,但接受度更高,也有助培养奶酪食用习惯。
不过,当一众品牌扎堆“抢食”奶酪棒这种产品形式时,贝勒集团却未选择这条拥挤的赛道,而是引进并主推在外国市场经过验证,且具有贝勒鲜明特色的小方块即食奶酪及份装涂抹奶酪等产品。
“中国C端奶酪以奶酪棒为主,同质化严重。我们想用150多年的制酪工艺沉淀和高品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柏玉奎称,例如,通过贝勒与供应商研发的生产技术,其Kiri?品牌在华首创推出了小方奶酪“甜心小酪”,用“一撕一拉”的打开方式增添食用乐趣,精致的包装体验带来特别的仪式感。由于技术门槛,市场上鲜有品牌能做相同规格的小方奶酪。
此外,上述Kiri?甜心小酪在口味上也结合了法式甜品的灵感,贴近本土偏好的果味风味。“以前我们都是照搬西方市场的产品,但甜心小酪是集团历时4年专为中国市场口味而研发的。而且在我们这通过验证后,这个概念也成功(输出到)日韩等其他东南亚市场,将陆续上市,因为亚洲人口味还是比较相似的。”柏玉奎说。
本土口味
自本土化转型后,贝勒在华已建立起面向不同人群和需求的品牌矩阵,包括Kiri凯芮?、The Laughing Cow乐芝牛?,Babybel?小贝勒,均为拥有数十年甚至近百年历史的长青品牌。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贝勒中国旗下的三个品牌(乐芝牛,凯芮,小贝勒)位列全国进口零食奶酪销额之一。*
目前,Kiri?为贝勒中国更大品牌,覆盖C端和B端渠道。其中在C端,Kiri?主力产品为成人奶酪零食“Kiri?甜心小酪”,瞄准年轻女性的自我奖励、亲友分享等需求。
而在B端,Kiri?则主推大规格的奶油奶酪。据悉,该产品采用法国当地牧场的生牛乳制成,工厂设在距离牧场不到2小时车程的卢瓦尔河畔,以保证原奶新鲜度。得益于贝勒独特的温控技术及制酪工艺,Kiri?奶油奶酪在不加入胶体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上好的应用性能、口感和质地。
“Kiri?可以说是整个奶油奶酪品类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用于烹饪和烘焙时既能呈现欧系芝士蛋糕的香味和口感,也为蛋糕造型提供了很好的可塑性和呈现效果。”柏玉奎说。
第二大品牌乐芝牛?则定位家庭食用场景,已推出咸味的小方块奶酪、奶酪搭配谷物饼干的“乐芝牛蘸蘸乐?”、切片奶酪、小三角涂抹奶酪和今年新上市的奶酪棒等产品。据悉,乐芝牛小三角奶酪为世界上之一款品牌份装奶酪。
与前述两个强调更贴近本土市场的品牌不同,Babybel?小贝勒为西方传统经典口味的原制奶酪,主打“配方天然且简单、高钙高蛋白”及特有蜡封包装(注:能保持奶酪新鲜度),面向饮食习惯更西化和奶酪消费认知更成熟的群体。
“我们现在是两条产品线并举,既有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再制)奶酪,也提供高端进口奶酪来满足不同消费习惯和需求。”柏玉奎称,但考虑到当下中国奶酪消费仍在初期阶段,Babybel?也正积极研发适合本土市场口味需求的原制奶酪。
不难看出,在尚需培育的中国奶酪市场,本土化依然是贝勒集团眼下的核心产品策略。为能更好借势全球研发资源并结合本地趋势创新,该集团于去年收购山东君君乳酪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君君)70%股份,随后又进行了“大手笔”加码。
小食代了解到,在收购山东君君后,贝勒已投资千万对原厂区进行生产线改造升级。除此之外,用于制造干酪及高端乳制品的新厂区项目也在规划中。
“山东君君曾为很多知名奶酪及乳制品品牌以及代工,并提供研发赋能的全方位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山东君君的研发团队和贝勒全球研发中心的能力,推出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高品质奶酪,包括C端以及B端。”柏玉奎说,山东君君未来将被打造成贝勒中国的首个本土生产基地和研发平台,属于贝勒全球供应链强化的重要一环。
其还告诉小食代,尽管该公司目前未有明确的收购新计划,但未来“不排斥好的机会”。
增长引擎
得益于本土投入和差异化产品,当以奶酪棒为主导的C端市场增速放缓时,贝勒中国仍在逆势上行。
该公司向小食代提供的市场机构数据显示,在线下零售渠道,2023上半年的中国奶酪市场销售额同比下跌24%,贝勒奶酪销售额同比上涨31%。在电商渠道,2023上半年中国奶酪销售额同比下跌25%,贝勒同比上涨81%。
谈及市场放缓的原因,柏玉奎认为,由于此前C端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玩家开始打起价格战,对品牌建设、消费者教育、品质提升和创新研发的投入减少,导致品类出现下滑。
“奶酪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品类,如果品类建设和教育无法跟进,这对行业会造成很大伤害。”他向小食代指出,在此背景下,C端奶酪市场可以从人群拓宽、差异化创新方面寻求突破,“比如中国中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高,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奶酪产品,而不是都盯着小孩子”。
而在餐饮B端,贝勒集团则打算利用山东君君来抓住国产替代的红利期。欧睿数据显示,作为奶酪最主要的销售渠道,2022年B端占约60%中国奶酪销量。近年来,烘焙、新茶饮等新兴场景中对奶酪需求的增长也持续带动B端业务成长。
柏玉奎表示,随着中国牧场数量和原奶供应量增加,奶价更友好,这为本地生产的B端奶酪带来了更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机会,“以前国外奶价整体比中国便宜,进口产品成本相对低。但我们现在也可以生产比进口更新鲜、更具价格优势的乳制品,包括马苏里拉芝士、淡奶油,而且不存在地缘政治带来的物流风险”。
数据显示,对比部分国外市场,中国奶酪人均消费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欧睿国际,2021年中国奶酪人均消费量为0.2千克,全球平均水平为2.3千克。其中,与中国消费者口味喜好相似的日韩市场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9、2.5千克。在2022~2026年,中国奶酪出货量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3.7%。
小食代了解到,为在未来“吃下”更多奶酪市场,贝勒中国也已圈定四大引擎。首先是加码C端差异化产品。作为小方奶酪的开创者,该公司将继续扩大“Kiri?甜心小酪”的规模,同时打造独特的进口奶酪产品线。
“贝勒150多年的制造工艺为源源不断地开发高品质产品打好了基础,我们还有很多秘密武器,比如未来两年可能会推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原制蜡封奶酪。食品级蜡封包装是我们专利技术,不是竞品可以简单超越的。”他说道。
其次是丰富B端产品线。在目前Kiri?奶油奶酪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贝勒中国未来会拓展到更多品类和解决方案,比如茶饮渠道的厚乳和奶盖、烘焙用淡奶油、马斯卡彭奶酪、马苏里拉芝士等。
此外还有加大渠道投入。在这一策略下,贝勒中国奶酪事业部会关注电商和数字营销,秉承中国市场投资增长(invest to grow)的思路,保持对消费者沟通的投入,提高品牌渗透率,尤其是Kiri?品牌。
最后则是本地研发平台建设。“作为山东君君总经理,我希望尽快提升这一公司作为本地研发和制造平台的重要性,借助国际研发能力,生产出适合中国B端和C端,尤其是B端市场的更多奶酪解决方案。” 柏玉奎称。
展望未来,柏玉奎表示,贝勒将继续围绕差异化产品、制造工艺实力、本地和国际研发团队融合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内卷”的中国奶酪市场突围而出。
*本数据系根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之凯度消费者指数,针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40000个样本户在MAT22P10(截止至2022年10月7日前的52周)购买奶酪行为研究所提出的资料。全国区域包括:除内蒙古、新疆、 *** 、青海、宁夏、海南、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20个省和 4 个直辖市
最常见的5种奶酪,你喜欢哪一种?最常见的5种奶酪是切达奶酪、蓝奶酪、巴马干酪、莫扎里拉奶酪和布里奶酪。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这5种奶酪。
1. 切达奶酪:
切达奶酪是一种来自意大利的硬质奶酪,它具有坚实的质地和浓郁的味道。它通常由牛奶制成,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储存,以获得其特有的风味。切达奶酪有不同的成熟度,从新鲜的切达到经过长时间陈化的切达,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它可以作为开胃菜、配料或单独食用。
2. 蓝奶酪:
蓝奶酪是一种发酵奶酪,它的特点是在 *** 过程中添加了一种叫做青霉菌的细菌。这种细菌在奶酪中形成了蓝色的斑点,给奶酪带来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蓝奶酪的味道可以从温和到浓烈不等,它通常具有辛辣、咸味和坚果的香气。蓝奶酪可以作为开胃菜、配料或与水果搭配食用。
3. 巴马干酪:
巴马干酪是一种来自意大利的硬质奶酪,它以其特殊的风味和质地而闻名。巴马干酪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化,以获得其浓郁的味道和坚硬的质地。它通常具有坚果、奶油和咸味的香气,可以用于撒在意大利面食、沙拉和汤中,也可以作为开胃菜或单独食用。
4. 莫扎里拉奶酪:
莫扎里拉奶酪是一种来自意大利的软质奶酪,它以其丝状的质地和温和的味道而闻名。莫扎里拉奶酪通常由水牛奶制成,经过发酵和拉丝的过程,形成了其特有的丝状质地。它通常用于 *** 披萨、沙拉和意大利面食,也可以作为开胃菜或与番茄和罗勒搭配食用。
5. 布里奶酪:
布里奶酪是一种来自法国的软质奶酪,它以其丰满的质地和柔和的味道而闻名。布里奶酪经过发酵和陈化,形成了其特有的细腻质地和奶油味道。它通常具有浓郁的奶油和坚果的香气,可以与面包、水果或果酱一起食用,也可以作为开胃菜或配料使用。
每一种奶酪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用途,无论是作为开胃菜、配料还是单独食用,这些奶酪都能为食物增添丰富的味道和口感。那么这5种奶酪你都尝过吗,欢迎分享你的品尝体验。
2023半年报|开拓消费新场景,“奶酪一哥”让吃奶不止于此8月31日,蒙牛乳业(2319.HK)在香港召开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业绩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蒙牛收入逆势增长7.1%,达人民币511.2亿元,经营利润为32.7亿元,同比增29.9%,经营利润率持续提升至6.4%,扩张1.1个百分点,实现全面高质量增长。其中,蒙牛凭借“妙可蓝多+蒙牛奶酪”双品牌牢牢占据奶酪市场“一哥”地位,通过开拓消费新场景,引领行业开拓边界,让吃奶“不止于此”。
破圈飞跃,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奶酪成为居民消费“新宠”。2023年上半年,蒙牛旗下奶酪品牌妙可蓝多秉持“坚定高增长,增长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的经营方针,紧密围绕“产品引领、品牌占位、渠道精耕、管理升级”四大核心策略,持续聚焦产品引领性开发、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推进渠道拓展及下沉深耕,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之一。
产品引领始终是妙可蓝多占领奶酪高地的重要战略。从即食营养奶酪、家庭餐桌奶酪到餐饮工业奶酪,妙可蓝多不断破圈,全方位覆盖消费需求,让奶酪的消费场景不止于零食,进一步巩固奶酪品类领导者地位。
即时营养奶酪方面,妙可蓝多推出有机奶酪棒、慕斯奶酪杯等新品,在丰富低温奶酪产品形态的同时,实现“场景破圈”和“人群破圈”。家庭餐桌奶酪方面,妙可蓝多紧扣烘焙、早餐等场景持续创新升级,在由马苏里拉、黄油、奶油芝士组成的“烘焙三宝”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的同时,新晋推出哈路蜜煎烤奶酪,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在餐饮工业奶酪领域,妙可蓝多在保持国产大包装马苏里拉奶酪的领先位置的同时,依托领先的技术和产能优势为更多的餐饮终端进行产品定制。
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作为国内最为领先的奶酪研发中心,妙可蓝多质量检测中心通过国家CNAS评审并正式投入使用。此外,妙可蓝多与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了奶酪营养与创新研究中心,并在中国(国际)乳业技术博览会中荣获 “2023年度技术进步一等奖”。
创新驱动,开创多元消费新场景
面对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蒙牛自有奶酪品牌坚持“好牛奶 ? 好奶酪”的品牌定位,通过不断的产品升级迭代创新,从零食到餐饮,创新多元消费场景,引领奶酪行业本土化发展,也让蒙牛“奶酪一哥”地位更加稳固。
今年上半年,蒙牛奶酪推出鲜乳蛋白奶酪棒高端新品,酪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三重好蛋白为中国儿童提供更好的营养守护,夯实蒙牛奶酪品牌鲜乳心智。
针对年轻消费者,新锐芝士零食品牌“芝式分子”全线产品升级,以体育营销推动年轻消费者渗透率提升。布局家庭烘焙,创新推出国内乳企首创的发酵黄油——蒙牛金装黄油,加入北欧进口乳酸菌种,经低温长达16小时以上发酵,在应用中可以有效提升出品起酥效果及香气表现,实现差异化优势。
品牌助力高质量增长。在蒙牛与中国航天合作20周年之际,蒙牛金装鲜乳蛋白奶酪棒新品亮相,旨在以航天品质营养中国儿童。蒙牛奶酪一直致力于体育运动事业,蒙牛芝式分子奶酪与 NBA推出联名款、蒙牛奶酪作为2023FIFA女足世界杯全球官方奶酪赞助商都彰显了蒙牛奶酪品牌强大的体育基因。
爱氏晨曦专业乳品,服务千万餐饮人。
基于烘焙、饮品渠道对淡奶油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蒙牛奶酪餐饮渠道全新推出爱氏晨曦淡奶油1L装产品,采用蒙牛奶酪自主研发乳脂复原乳化技术方案,使用自主设计柔性生产线生产。产品具有高打发、强稳定、广应用等诸多优势应用特性。蒙牛奶酪在2023年起草了企业标准《淡奶油》调制稀奶油并在卫健委完成备案,生产奶油的和林八期工厂连年荣获奖项,获得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绿色工厂、自治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爱氏晨曦淡奶油源自蒙牛专属牧场奶源,成就优质新鲜乳脂营养,奶香浓郁,口感更加出众,为烘焙、烹饪、饮品提供更优质的淡奶油选择,一个产品就能解决奶油打发与稳定难题。
另外,再制马苏里拉奶酪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获得国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产品采用速冻隧道技术,精准控制乳化速度,更大化提高产品烘焙功能性,切丝后快速冷却,能够避免马苏丝粘连,不易结块,在焙烤时能快速均匀融化。
厨务应用一体化服务,餐饮渠道持续做大做强
蒙牛奶酪板块餐饮行销打造近百款餐饮爆款应用,为西餐、烘焙、茶饮多个赛道商家提供餐饮应用解决方案和出品创意灵感,并参与多场线下大型展会,如海口消博会、上海焙烤展、上海酒店展、重庆中国奶业大会、呼和浩特世界奶业大会等。
餐饮渠道持续发力,在2023年上半年持续推动分销覆盖26个省96个城市;合作重点终端客户200余个,涉及工厂、烘焙、饮品、餐饮、酒店等多个渠道。
当前,中国奶酪行业的发展和奶酪消费水平仍存在较大潜力,中国人均奶酪消费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国内消费者饮食习惯日渐改变下,已出现从“喝奶”到“吃奶”的结构化升级,为奶酪消费打开长期发展空间。下一步,蒙牛将长期聚焦高价值、差异化奶酪产品,丰富奶酪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蒙牛全产业链优势,不断打造奶酪消费的多元新场景,引领奶酪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奶酪本土化贡献蒙牛力量。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英国一块奶酪上涨38%,德国通胀抬头,中国会往哪走?德国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德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6.8%,高于预期。这也是自2023年2月以来,德国通胀率一路下行的情况下,首次出现反弹。
在欧美国家央行不断加息、为通货膨胀不断降温的背景下,作为欧元区重要经济体,德国这波通胀反弹意味着什么?目前来看,全球面临的通胀压力究竟有多大?
银柿财经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欧洲分社副社长田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
抗通胀进入下半场
据美国有线电视网分析,德国2023年6月通胀率同比反弹主因是上年同期通胀率相对较低。2022年6月,德国 *** 削减了燃油税,并推出了每月9欧元的公共交通票。这些举措令2022年6月德国通胀率大大下降。
据报道,目前德国6月的核心通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等波动性较大项目)预计为5.8%,高于5月的5.4%。
尽管德国通胀率反弹,但总体而言,欧元区的通胀热度已逐步冷却。据报道,西班牙通胀率大幅跌至1.6%,意大利下跌至6.7%。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也表示,法国的通货膨胀形势正在改善,通胀率为5.3%。
据新华社报道,欧盟统计局6月3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5.5%,低于5月的6.1%。
众多经济学家预计,随着能源和食品通胀率放缓,欧元区夏季总体通胀率将下降。田帆也向银柿财经表示,目前欧洲通胀率已逐步放缓。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早在疫情期间就已出现,更高时通胀率达两位数。目前,可以说是进入下半场了。当然目前的数字距普遍定义的2%通胀率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冰冷的安慰
据外媒报道,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价格仍然远高于一年前。就意大利而言,与4月相比,5月的面食价格有所下降,不过上周的官方数据显示,6月的面食价格再次上涨。总体而言,意大利和其他地区的食品价格上涨虽然放缓,但仍处于高位。
使用欧元的20个国家的食品价格涨幅从4月的13.5%降至5月的12.5%,而英国的年度食品通胀率从4月的19%降至5月的18.4%。这一趋势在美国更为明显,继3月和4月彻底下跌之后,5月食品杂货价格仅上涨5.8%。
这些数字对于手头拮据的消费者来说却是冰冷的安慰。
尽管最近的能源价格和小麦等成本大幅下降,实际价格仍然很高。在英国,5月份一块切达奶酪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38%。同期,法国的新鲜蔬菜成本上涨了18%,美国的人造黄油价格上涨了17%。德国统计局上周四表示,德国食品价格继续呈现高于平均水平的涨幅,6月预计上涨13.7%。
人们越来越担心零售商和食品生产商故意保持高价格以提高利润率——尽管相关厂商极力否认这一说法。
赵锡军指出,通过量化宽松等货币手段,通货膨胀率升上去很快,但要降下去实则很难,这是一个易升不易降的数字。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去了,工人的工资上去了,再把工资水平降下来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加息近一年半时间,才令通货膨胀逐渐下行。另外,欧洲国家要到达2%左右的通货膨胀率,或还需要几年。
田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目前的情况下,欧洲就业市场原本就非常紧张,工作需求量大,工人们的工资还会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降低产品价格更属不易。另外加上俄乌冲突的不稳定性因素,抗击通货膨胀的战斗依然艰巨。
一键加息不完全可取
实际上,美联储自2022年启动加息周期以来,2023年6月首次在议息会议上按下加息“暂停键”。据媒体报道,美国的通胀指数目前已经降到3%以下。加拿大、日本等与欧美国家关系密切的国家通胀率大约在4%。
欧洲央行在过去一年里加息了创纪录的400个基点,预计将在7月和9月继续加息。布热斯基表示:“在核心通胀出现明显转折迹象之前,欧洲央行不会改变紧缩立场,并将继续加息。”
赵锡军表示,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俄乌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推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都是。如今西方国家依然没有回到全球自由贸易的路线来,这种孤立对抗的做法,是对全球产业链的进一步伤害。俄乌冲突加剧,供应链和产业链也在脱钩。促进通货膨胀的几重因素中,目前只有货币因素在发挥降温作用。所以,他不看好短期内的全球经济形势向好发展。
不过,田帆表达了乐观的情绪。他说,欧洲经济在疫情之后还是在复苏,2023年可能有1%的增长,另外美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在全球领跑,欧洲跟在其后。美欧国家在抗击通胀上算是见效很快的,这会是长期的措施。
中国的步伐
与欧美一派火热的通货膨胀不同,专家眼中的中国却走着不一样的步伐。
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白明向银柿财经表示,由于外贸出口需求急剧下降,内需恢复又不及预期,目前CPI总体保持在低位。
赵锡军表示,目前来说,疫情期间,中国保持了稳定的货币政策。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是需求不足的情况。“我们经济主要面临着三重压力,一是消费不旺盛,二是投资需求萎缩,三是出口疲软。另外西方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比如不断加息等都对我们的货币贬值等有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我们进口的成本,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大大不利于我们的外贸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