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秦始皇为了永生甘愿被骗,派人去寻求传说中的不老药;一个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为了永生,成为了世界上之一个“冷冻人”;还有一个俄罗斯科学家阿纳托利·布鲁奇科夫为了永生,将远古的细菌注射到自己的体内。
不管过了多久“永生”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曾渴望过永生,毕竟得到的越多,就越不想失去。
在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得到与失去,最后想要的就是健康平安,长命百岁,这也是如今科技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人类的寿命
Elizabeth H.Blackburn教授所发现的“端粒与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质机制”中,我们从中得知了人类的“长寿关键”—DNA端粒。
它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其样子就像是一顶戴在染色体头上的帽子。
DNA端粒的作用是保护我们身体内的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以及控制细胞的分裂周期,但是每当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上的端粒就会变短一次,当端粒缩短的不能再短的时候,细胞就无法继续进行分裂了,因此端粒还被称作是“生命的时钟”。
相信不难发现人一到老了,他们的身体机能就会开始下降,这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端粒就会磨损得越多,它的功能也会因此受损,染色体会变得不稳定,此时就会增加身体患上癌症的可能性。
所以不难发现,人身体里存在的这个DNA端粒,就无法让我们达到永生,因为细胞的分裂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活得越久,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保护端粒在分裂过程中不被降解,但是就算这一个研究成功了,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的身体支不支持一个年轻的端粒?
好在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只局限于人的身上,而是在细胞身上,有一个生物它可以让细胞重新焕发生机,让自己返老还童,以此来达到永生,它就是—灯塔水母,让我们来看看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关于永生的神奇密码。
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的体型较小,其直径只有4到5毫米,身体呈钟形并且透明,可以看见其内部呈红色的消化系统,它也因此被叫做灯塔水母。
它们生活在热带海域主要是加勒比海那一带,是一种肉食性的水母,在遇到浮游生物、较小的甲壳类、鱼类等生物的时候,它们会伸出触手,放出刺丝毒杀对方,然后放入自己的口中。
灯塔水母永生的秘密
而它们永生的秘密也刚好就在其繁衍的方式之中。灯塔水母既能进行有性繁殖,还能进行无性繁殖。
其实这样的繁殖方式并不特殊,比如草履虫、水螅等等这些生物都可以,比较特殊的是灯塔水母是世界上已知的:可以从性成熟阶段再变回幼虫阶段的生物。
这也是我们刚刚说道的返老还童,灯塔水母在二十摄氏度的水温中需要二十五天到三十天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性成熟阶段,此时它们可以进行有性繁殖。
它们与其他的水母不同,其他的水母在生出小水母的时候,这些水母会对其母亲有着很浓厚的依赖感,即使可以独立生存,也依然会依附于其母亲的身体之上。
而灯塔水母则是将自己重新变为水螅型,这个过程被科学家们称作是“分化转移”,并且这个轮回对灯塔水母来讲是没有任何次数限制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无限的变成年轻时的状态。
最开始这个过程是由一个德国人发现的,随后一个德国研究者在听闻之后对其展开了研究,但可能当时的资源较少,他只发现了在饥饿的状态之下,这个灯塔水母会由成熟形态变为水螅形态。
随后为了将灯塔水母研究透彻,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搜集了4000多只处于不同时期的灯塔水母进行对照组实验。
他们想要知道灯塔水母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会进行这种分化转移,于是将它们分别放入了四个不同环境的容器之中:
- 饥饿
- 改变水温
- 水含盐度
- 会让其损伤
在这四个环境之下,研究者们发现,当灯塔水母发现环境不适合自己,或者快要无法生存的时候都会进行分化转移的过程,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确确实实的重生了。
而在往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灯塔水母之所以可以进行分化转移是因为它们可以把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
干细胞理论上是一种可以用来修复人体亦或者替代人体已经坏损、病变细胞的细胞,并且也只有这种细胞可以随心所欲的分化为其他的细胞。
人可以永生吗?
那么知道了这个生物给我们的启示之后,我们人类可以永生吗?
其实答案可想而知,是不能的。因为我们的人体无法跟灯塔水母一样将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虽然现在科技仍在进行研究:是否可以让其他的生物长出我们身体的器官,然后在我们器官坏死的时候移植过来使用。但其进度十分缓慢。
结语
生与死是一个轮回,灯塔水母只是为了让自己这个种族可以延续下去才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是非常可悲的,因为它们没有任何的思想,只知道无限的繁衍。
就像类似于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的丧尸片,理论上它们也是永生的,但是这种生存方式是我们想要的吗?
生命之所以短暂,是因为他有限且多彩,再这样一段旅途中,我们会得无穷的财富,会展现我们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绝对不是无脑的活着。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而海洋中不起眼的灯塔水母,却据说是地球上仅有的一种有可能“永生”的生物。灯塔水母性成熟之后,在一定条件的 *** 下,又会分化转移,重新回到年幼阶段。也就是说,它们能够逆转死亡,返老还童,并重新生长,继续刷存在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是一种属于水螅虫纲的生物,体型微小,仅约4-5毫米,呈钟型,身体半透明可看到其体内的红色的消化系统。因外观看起来像灯塔,故而得名。灯塔水母大多都生活在热带海域,是主要以浮游生物、小型鱼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它们最开始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被人们发现的。随着船运的发展,它们也通过依附于航船底部结构,随着船只远航,进而扩散到了更多的海域。现在也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等地近海海域。
灯塔水母的永生之谜
1996年时,意大利生物学家们,曾对4000多只处于不同发育状态的灯塔水母进行了实验观察。他们使水母分别经历了:饥饿、水温突变、降低水中盐度、受到机械损伤等营造出来的环境,并观察水母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理变化。
实验发现,4000多只水母无一死亡,全员返老还童,都由成熟水母体转化成幼年水螅体。科学家也将灯塔水母的这种转化过程称为分化转移。
而其实,并非所有灯塔水母都会施展这一技能。
灯塔水母本身是一种两性繁殖的物种。在正常情况下,灯塔水母的生命过程会像其他水母一样,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为幼虫,接着沉入海底蜕变为水螅型(小小竖管状),再逐渐发育成成熟的可游动水母体,最终水母体产生卵子和 *** 繁殖后,就会走向死亡。
而要出现“逆生长”是有一定条件的,要在它们遭遇饥饿,受到伤害、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等自身或外部的突变时,成年的灯塔水母体内细胞才开始逆生长,把自己转化成水滴般的一个胞囊。这个胞囊发育之后,会成为一个水螅群体(水母的幼年生命形态),而这一个水螅群会长成一群和之前的灯塔水母DNA几乎一致的水母。
理论上,无外界干预以及合适的条件情况下,灯塔水母的分化转移过程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实现理论上的“永生”。这可以看做是,灯塔水母在遇到一定条件后,选择放弃两性繁殖,转而进行一种类似于克隆的无性繁殖。
因此,灯塔水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永生”。灯塔水母的每一次蜕变,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长生不老,万寿无疆”,而是变为一段全新的开始,已不再是曾经的“不死之身”,是一个类似于“轮回”的过程。
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灯塔水母的无限“返老还童”都是理论上的情况。
海洋里的灯塔水母
真实海洋里的灯塔水母就比较悲催,如此微小脆弱的体型,自然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地位,容易遭遇海洋生物的捕食。而且随着海洋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天灾人祸,灯塔水母也难以生存。所以,灯塔水母也没有泛滥。
正常情况下,生存环境适宜的时候,灯塔水母更倾向于有性繁殖。而生存环境及自身,达到适量变化的时候,它们才会采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但若是环境太过于恶劣,灯塔水母就直接凉了。
所以,即使灯塔水母能够拥有“永生”的能力,也很难有能力存活下去。
人类揭开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道恩灯塔水母长生不老的秘密成年的道恩灯塔水母
“返老还童”从古至今一直是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海洋中,人们却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能在有性繁殖过后不断回复到幼虫状态的水母——道恩灯塔水母(英文名:Turritopsis dohrnii),它很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生物学家发现这种水母可以从性成熟个体转变回幼年状态,跳过死亡的过程。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都在极力寻找道恩灯塔水母“返老还童”秘密的答案。2022年8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登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来自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University of Oviedo)的研究团队,破解了道恩灯塔水母基因密码,成功绘制了道恩灯塔水母基因图谱。本期科普文章,小编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些关于道恩灯塔水母永生的秘密吧!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道恩灯塔水母
道恩灯塔水母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水域,于1883年首次在加勒比海被发现,道恩灯塔水母体型很小,成年个体也只有指甲盖大小,道恩灯塔水母可以根据所处的水域改变自身形态:在热带水域,它有8条触手,而在温带水域则有24条甚至更多。
显微镜下的道恩灯塔水母
道恩灯塔水母可以通过变形,重返幼年阶段,然后重新开始生命过程,然后再次变老。这好比蝴蝶为了避免死亡而突然化身为蛹,从而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且道恩灯塔水母还能够重复这样的过程。
道恩灯塔水母彩色照片
道恩灯塔水母“返老还童”的秘密隐藏在基因中
道恩灯塔水母的基因序列
在奥维耶多大学的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先从道恩灯塔水母中收集了基因样本,并对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和了解道恩灯塔水母恢复活力的基因和不能恢复活力的基因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还发现道恩灯塔水母参与细胞修复和保护的基因数量是露布拉灯塔水母的两倍(露布拉灯塔水母是道恩灯塔水母的近亲,但无法在有性繁殖过后“返老还童”)。
有限寿命的露布拉灯塔水母(左)和永生的道恩灯塔水母的分布和生命周期
现代研究表明在人类与其他物种身上,端粒长度会随着年龄而缩短。道恩灯塔水母具有限制细胞分裂并防止端粒(覆盖染色体的保护膜)被破坏的基因突变。细胞分裂和端粒退化与衰老密切相关,因此减缓细胞分裂和保护端粒对于长寿是有重要意义的。
最后总结:
道恩灯塔水母不同时期的基因图谱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生命发育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直到人们发现了道恩灯塔水母。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的这项研究主要是为了揭开道恩灯塔水母永生的秘密,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恩灯塔水母体内蛋白质物理奥秘,为未来新的生命科学研究开启另一扇窗。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也能和道恩灯塔水母一样自己更新受损或死亡的身体组织。
作者|吴晨晨
来源|郑州市第二届科普征文大赛投稿入选作品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虽然“永生水母”的寿命比龙虾更长一些,但仅此而已你是不是曾经幻想过自己能回到孩提时代,但是仍然拥有现在所有的记忆呢?有一种水母确实能做到这件事。
龙虾那种非主流的抗衰老方式,和我们这一小节的主角——外号叫作“永生水母”的灯塔水母比起来,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对于几乎所有其他生物来说,一旦成长到了性成熟期,那就再没有回头路了。但是,这对于灯塔水母这些小家伙来说可不算什么,一旦它们周遭的环境变得艰难,它们就会直接回到小时候。
在这种水母的卵受精之后,就会生长出一个迷你的幼体,幼体会游到大洋的底部,把自己黏着在海床上,并且转化成一大簇息肉。这些息肉每一个都能孵化出一个完整的个体,它们有能力长成一个完全性成熟且在生物学角度看能够永生的水母,而且彼此间的基因也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把这个过程类推到人类身上,那很有可能就是你考试或者面试时遇到了一个难题,然后噗的一下变成一个婴儿。显然这不可能发生,但是这种一下子缩小后从头再来,希望下次遇到挑战时自己能更有准备的想法还是很有趣的。
当这种水母陷入绝境——生病或是衰老的时候,它只需要把自己转化成一团黏在海底的息肉“殖民地”,然后开始新的生命就可以了。虽然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一般来说每一个成熟的细胞都只有一项功能,并且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比如,我们的皮肤细胞永远只能作为皮肤的一部分,功能不会有任何改变。但是,灯塔水母却有一个叫作转分化的功能,这可以让它们改变成熟细胞的功能,并且将成熟细胞重新变成息肉细胞。
我感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从息肉中生长出来的成熟水母和之前的水母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生物,它们只不过拥有完全一致的基因。我们可以就其中字面意义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据悉,这种小东西可以无限地复制下去。“衰老”这个词一般是用来描述,当生物体达到了它的生理学极限之后,体内细胞的复制再生逐渐减少,而细胞的死亡凋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但对于这些水母来说,只要它们因为自己的衰老而感到痛苦,或者周遭的环境让它们觉得有压力,它们就会直接让自己身上那些已经成为水母组织的细胞再一次转化成息肉。顺便提一句,如果你也曾经像我一样好奇水母会不会蜇到它们自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它们的触手上有专门的感受器,用来辨认自己人从而打开“保险栓”,以防止发生误伤。
灯塔水母可以将自己身体的细胞向年轻化逆转
这种“逆生长”是有条件的,当它们遭遇饥饿、物理性损伤或其他突发危机的时候才会发生。
通常情况下,它们也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生老病死。
水母是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论上会长生不死的生物。
1988年,一名海洋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在意大利西北海岸的浅水域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直径只有4~5毫米的钟形灯塔水母。
在浅水中,它透明的身体并不耀眼,唯有一些细小的触手和略带红色、如灯塔形状的性腺比较醒目(人们往往会把位于水母身体中央的性腺当成它们的大脑)。这位学生把灯塔水母放在装有海水的容器中,原本是想将它放进冰箱冷冻做成标本,但忙着回家过周末的他忘记了放进冰箱。等到周一回来后,他发现容器中的水母竟然离奇消失了!
其实,这个水母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变成了不同的形态,即从<水母型>又变回了<水媳型>。
那些成熟的、能自由自在地在海洋中漂游的水母,生物学家将其称为<水母型>,而水母在<水母型>的前一个阶段叫作<水螅型>。
这位海洋生物专业的学生大惑不解。一般来说,水母正常的生命周期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首先,受精卵长成一个体表遍布纤毛、显得毛茸茸的幼虫,其学名叫作<浮浪幼虫」;之后,幼虫会蜕变成<水媳型>;再后,<水媳型>生长为成熟的、在大海中游动的<水母型>;最终,<水母型>会产生卵子或 *** ,然后死亡。
但显然,两天的时间不够这个水母在容器中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三个阶段——产卵,再经过幼虫期变成水媳型。因为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数周的时间。
因此,这只水母想要在两天内从水母型变为水媳型,只有一个可能,它必须像某些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返老还童,逆转时光,将生命周期倒转过来。
这个过程,就好比一只蝴蝶重新变回了毛毛虫,是一种完全逆时针的转变。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长生不老>的特征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灯塔水母。一种体型明显大于灯塔水母的海月水母(直径30~50厘米)在2016年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当时,厦门大学攻读海洋生物学的研究生何劲儒在实验室中饲养了一只海月水母。
在同样遭受了被人遗忘数天的命运之后,这只海月水母沉到了缸底,不再游动,碎成了数片。
通常在这时,一般人都会以为这只水母已经死去了,并会将它冲进下水道中。
但何劲儒并没有这么做,他仍在继续观察这些碎片。几个月之后,海月水母开始像凤凰一样涅盘重生。触须出现了!
再后来,健康的水螅体从这些水母体的碎片中<跳>了出来。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这只海月水母并不是简单地破碎死去,而是逆转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从水母型退回到了水媳型。
这表明,灯塔水母并不是唯一—种能够在受伤后逆转生命历程的水母,海月水母也可以。
水母并不是一个生物,而是一类生物的 ***
遥想当初,生命的最初形态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原核细胞。
后来原核细胞聚集成了一个整体,它们在其中各司其职,演化成了复杂的真核细胞再后来,又有一些真核细胞聚集成为一个整体,内部有产生分化,演化成了多细胞生物
而刺胞动物又将多细胞的生命个体聚集成为整体,内部产生个体分化。
刺胞动物似乎已经悄无声息地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翻开了地球生命演化的新篇章
永生生物应该是不能实现自我的进化的。
但随着环境的改变,永生生物适应不了新环境,就会大量死亡。
所以生物开始向死亡进化,因为只有死亡和繁殖才能更好的促进生物的进化,保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才能保证物种的延续。要想物种朝永生进化,就只有摆脱环境变化的制约,物种才可能朝着永生进化。
如果实现永生了,繁殖的功能会不会退化?
如果繁殖的功能退化后,那么物种就无法延续,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所以,永生不见得是更好的方式。
来源 | 一颗自由小星星
中国气象科普
微信公众号:qxkpw2014
新浪微博:@中国气象科普
灯塔水母真的能永生吗?达到永生的原理是什么永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人类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活得更长久。秦始皇,唐太宗都为了可以永生去寻找过仙山。
自然界还真有可以永生的动物,比如灯塔水母。灯塔水母是一种小型水母,钟型,直径4-5毫米,因为是透明的,可以看到红色的内脏,看起来就像灯塔一样,所以叫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技能,普通水母进行有性繁殖后就会死亡,但灯塔水母可以返老还童到水螅体进行无性繁殖。也就是说它能绕过自然规律,让自己免于死亡。而且这种返老还童理论上没有次数限制。这就相当于它可以永生,只要没有意外死亡,就能一直返老还童。就像天龙八部里的天山童姥一样。
不过这样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灯塔水母的结构简单才能实现返老还童,人类的结构复杂多了,就算破解了灯塔水母返老还童的基因,人类也用不上。
两年重生10次!科学家揭示灯塔水母永生机制,是否适用于人类?倘若人类拥有无尽的生命,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生不老”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幻想当中,不少先人为了追求“长生”,也进行过无数的尝试,但碍于技术的局限性,始终未有较大突破。然而,随着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永生”的追求也变得更加狂热。
(图源:thymindoman.com)
特别是近几十年,国际上多种抗老技术的陆续出现,让不少科学家意识到“永生”这一幻想的可能性。因此各国研究团队也加大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投入,为了推出相关研究的发展,很多科学家将希望放到了自然界当中,试图从一些长寿生物的身上,获取人类“永生”的 *** 。
在如今的自然界中,“灯塔水母”被认为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永生”,因为这种水母能够不断重生,所以不少科学家选择从它入手。就在近日,西班牙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称破译了灯塔水母的“永生机制”。那这种仅有四五毫米大小的水母,有可能实现人类的“永生梦”吗?
据了解,这种“灯塔水母”能够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将自身的细胞重新年轻化,从而获得更长的生命,以此往复循环,在此前的研究中发现,灯塔水母能在2年内重生10次。而灯塔水母这种神奇的重生机制,也成了困扰学术界数十年的难题之一。
此次,西班牙研究团队为了弄清楚灯塔水母能够不断重生的秘密,将灯塔水母的基因序列图绘制了出来,然后再与其他水母的基因对比。在经过反复的比较后,研究团队从数以万计的不同基因组中,最终发现1000个与水母“逆转重生”有关的基因。
而且在这1000个能够“逆转年龄”的基因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一组其他任何水母都不具备的基因。也正是因为这组只有灯塔水母才拥有的基因,才导致灯塔水母有着超乎其他生物的“重生”能力。
资料显示,这组特殊基因不仅负责灯塔水母基因表达的多梳蛋白抑制复合体沉默,而且还能激活细胞的多能性。后者是指干细胞可以变成任何它需要的细胞的能力,这是水母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源:taringa.net )
是不是看不太懂?简单来说,在当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中,细胞端粒的损耗是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因为端粒是附着在DNA两端的组织,起到类似保护层一样的作用,而随着生物年龄的增长端粒会不断磨损,对DNA的保护性也逐渐下降,所以生物才会逐渐步入老年。
而灯塔水母的这组特殊基因,却能不断补充端粒的磨损,因此灯塔水母才能不断“重生”。
(图源:dailyhealthpost.com)
只不过,灯塔水母的这种“重生机制”并非是“长生不老”,因为它是通过将自己改变成为幼年体,在经历一次生长以此循环,所以用“返老还童”来形容它会合适一些。
如今,虽说研究团队已经发现了灯塔水母的“重生机制”,同时这种机制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但距离应用估计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不过此次研究的参与者斯特凡诺博士表示:虽然“永生”目前看起来还不太实际,但我们却可以利用水母的“重生机制”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图源:inspire52.com )
因为癌细胞的本质,其实就是正常细胞发生了突变,所以我们也能利用水母这种将细胞逆转的能力,把癌变的细胞重新恢复成正常的细胞。虽然目前对灯塔水母研究有限,还不能帮助人类实现“永生”,但研究团队表示,未来有信心通过灯塔水母的研究,帮助人类发现“对抗死亡”的 *** 。
(以上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知道灯塔水母吗?一种能永生的生物对于水母,我们都有个大致的认知,这种身体结构和其他鱼类动物很不接近的生物,在很多海洋相关的纪录片中都有让人惊艳的亮相。
你知道灯塔水母吗?听说灯塔水母的寿命很长,还有人说灯塔水母永生,灯塔水母是什么?三水为你解答灯塔水母的秘密。
灯塔水母是什么生物?
灯塔水母是水母的一种,是一种小型水母。它们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
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
它们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它们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灯塔水母的寿命多久?
是什么让人们把它和永生联系在一起?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
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据说是寿命达到地质时期,比人类的历史长的多。
现实中我们观察到的,是灯塔水母可以出现发育上的逆转。只要培养皿合适植物或者动物干细胞几乎可以无限分裂。除非被其他动物吃掉,或发生毁灭性事件,否则灯塔水母将是“永生”的。
——本文来源于 *** 资料整理,如有不妥敬请告知删除
大家好,又到了“涛哥瞎白话”时间,今天和大家聊聊动物寿命的事儿,看看那些仿佛吃了“不死药”似的海洋(或水生)动物究竟有多能活!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觉得,一个动物,它的寿命极限是多少?
就拿我们人来说,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寿命最长是多少呢?
一般情况下,是性成熟年龄的7倍。
比如老鼠,3个月性成熟,那3×7=21,老鼠寿命大概就是2年左右。
同理,人性成熟,也就是我们说发育了,在12~15岁之间,再乘以7,人的寿命理论上就在84~105岁。
但很多海洋(或水生)里的动物不受此规律制约,它们各有各的“神通”来延年益寿,有些甚至无视时间和生命的规则,离摆脱生死轮回的桎梏仅仅只差一步,叫我们人类好生羡慕。
生命在于运动的“打脸者”,一动不如一静的洞螈
理论上说,洞螈并不是海洋或水生动物,它其实是两栖动物,体长30厘米左右,这种200多年前才发现的小东西,他们的寿命是多少呢?
洞螈
69岁。
是不是感觉还好?的确,但69岁只是因为连一只自然死亡的样本都没找到,导致无法建立预测其寿命的数据模型,换句话说,洞螈的寿命“上不封顶”。
且听我慢慢与诸位解释。
洞螈被一位奥地利的自然学家于1768年首次发现,它的外表很玄幻,经常在网上被某些人称为“龙子”,甚至还别有用心地P成东方龙的形象。
上面是P的
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洞螈,就是69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只动物的寿命超过了观测者的寿命,咋整?
举个例子,科学家并不会盯着一只刚孵出来的小海龟,一直盯到它挂掉,然后一看时间,哦,海龟的寿命是150年——没人会干这么虎的事情。
只需要找到一些自然状态下“老死”的海龟,提取出它们体内一种特殊的不参与新陈代谢的晶状体,然后通过碳14测年法对这种晶状体进行分析,就能知道这只海龟到底享年多少。
回到洞螈——用这种 *** 在已经捕获的洞螈身上测算,更大的是69岁,但问题是人家还没死,科学家也没有找到户外环境里“自然死亡”的洞螈样本,所以,洞螈目前属于“寿命上不封顶”的动物,并且这个“顶”有可能极高——毕竟,与洞螈同属的娃娃鱼有接近130岁的样本。
洞螈如此高寿的原因,就是这家伙喜静不喜动,除了交配和进食,它们几乎很少挪动位置。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Zoology,London》的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曾经追踪19只栖息在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的洞螈的活动,发现它们的交配周期高达12年一次!
并且年平均移动距离不超过4米,最最“活泼好动”的一只洞螈在移动最多的一年里,也仅仅移动了30米。甚至有一只洞螈,在连续2569天中,也就是长达7年多的日子里,没有挪动过位置!科学家一度以为它死了,但并没有!
洞螈是少数不用进食,不用移动,仅仅靠速率极低的新陈代谢便能维持生命体征的动物之一,这也是它们能够活这么久的主要原因。
对癌症免疫的弓头鲸
虽然知名度不算很高,但弓头鲸其实是鲸类中体型第三的“巨物”,仅次于蓝鲸和长须鲸。一条成年的弓头鲸可以长到17到20米。
弓头鲸在鲸类中体型可以排到第三
如此庞大的动物体内所含细胞数也非常多,按理说患癌风险极高,但事实恰恰相反——弓头鲸几乎与恶性肿瘤细胞绝缘,并且寿命远超一般哺乳类,可达200多岁。
2015年1月4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弓头鲸长寿且不患癌的秘密也许藏在它们的某一段特殊基因里,可以抵抗抵抗癌症并修复损伤的DNA——英美两国分别绘制了弓头鲸的基因图谱,结果不约而同地发现它们的确有与长寿相关的特殊基因。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佩德罗·德·马加拉斯教授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说道:我希望可以把这段特殊基因从弓头鲸体内取出来,并在老鼠身上进行试验,如果的确有助于老鼠活得更久且不罹患癌症,那么我们之后也许会试着在人类身上进行探索。
能够冻结时间,与太阳同寿的水熊虫
这又是一种获得了“逆天神技”的动物。
水熊虫,听名字就是一种离不开水的小玩意,它们体型非常迷你,一般不会超过1.5毫米,需要借助放大甚至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主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不管是淡水,还是海水的潮间地带,甚至是含有水分的土壤中。
它们的正常寿命,差不多10年。
但是。
水熊虫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冻结时间”技能——在遇到对其不友善的环境时,它们仍然能够生存,甚至因为这种“冻结”而将寿命提升至不可思议的长度——这里的“不友善环境”包括但不局限于高辐射环境、缺水干旱、异常高温、空气稀薄,高强度冲击、乃至真空环境。
水熊虫的“隐生态”是他可以冻结时间的关键,在不利条件下,它们会将自己蜷缩成一个小球,并完全停止新陈代谢阻断外界的袭扰,直到重新遇到水或外界环境改善时,它们便又活过来——曾经有一例水熊虫“复活”,后来经过碳14测算,这只本来寿命不超过10岁水熊虫居然已经“冻结时间”长达120年之久。
因为这种特别逆天的“隐生态”,科学家们很早开始就对“弄死这么难弄死的动物”有着极强的执著:
早在300年前,荷兰科学家霍克就把水熊虫烘干了,结果几滴水下去,它们又活了;
在-40℃的低温下,人类可以活3分钟,但-180℃时,水熊虫可以生存15天;
把水熊虫扔到150℃的烤箱中,水熊虫可以坚持30分钟;
对水熊虫进行5000Gy的伽马射线照射,嘛事儿没有,人类只要超过5Gy,必挂。
甚至2007年,意大利科学家把水熊虫放到了宇宙飞船里,让它们在高能紫外线和宇宙辐射中绕着地球航行,10天后,70%的水熊虫还活着,它们甚至忙里偷闲还生了一波小水熊虫。
所以只要这个地球上还有水,水熊虫就不可能灭绝。
水熊虫的隐生态,会蜷缩起来
问题来了,有什么办法能让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蒸发吗?
答案就是0.15光年内,有超新星爆发。满足这个条件的比邻星,远在4.2光年之外,就算爆发也没用,如此看起来,只有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在70亿年后变成超新星,才能让水熊虫消失吧。
但那个时候水是没有了,地球也够呛还在,这恐怕就是水熊虫所谓的“和天地同寿”吧。
永驻青春的龙虾
嬴政求了一辈子的长生不死药,恐怕就在龙虾的大钳子里。
龙虾从来不会因为衰老而死亡,人类观测纪录中,最长寿的龙虾享年139岁,但直到它死,身体的机能却和年轻的龙虾无异——奥秘藏在它们的染色体端粒中。
通常,衰老的产生和细胞分裂有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生物染色体上有一种保护蛋白质的结构——我们称之为端粒体。诸位不妨将它想象成鞋带顶端的包着的金属皮好了。
红箭头就是染色体,蓝箭头就是端粒体
每次分裂,端粒体都起保护作用,相当于我们每次穿鞋带,那个金属皮都会保护鞋带。但端粒体是会磨损的,一旦磨损到不足以保护细胞,那么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就会走向衰亡。相当于金属皮包不住鞋带头了,那么就开线了,我们穿鞋带自然就很费劲儿了。
但龙虾就没有这一烦恼,因为他可以在体内合成一种蛋白酶,保证端粒体不被磨损,相当于龙虾可以让细胞分裂次数无穷大,自然也就不会衰老了。
从这个角度说,龙虾几乎可以算作“永生”了,但大自然显然不太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的地球并没有被龙虾占领,说明,龙虾还是会死。
大部分龙虾的死亡和脱壳有关。
龙虾脱壳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龙虾变得越来越大,脱壳也会越来越困难,一次比一次需要的能量大,当老龙虾耗尽体力完成脱壳后,身体会进入极度虚弱的状态,这时如果有细菌和病毒侵入,龙虾就基本交代了。原理和艾滋病有一点相似,本身不致命,但攻击人的免疫系统,一旦免疫系统被破坏,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丢掉性命。
脱壳过程龙虾非常虚弱
死于脱壳时细菌感染的龙虾大约有10%~15%,剩下的龙虾基本都是被吃掉的,即使脱壳时没有死于感染,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虚弱的龙虾将丧失逃生能力和坚硬外壳的防御能力,这时的它们就是海里砧板上的“鱼俎”,任何天敌都能上来一口叼走。
龙虾不会因为衰老而死亡,但永生,也只是理论上罢了。
返老还童,无限重生的灯塔水母
这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种,在现实层面具备可操作性“永生”能力的动物。
灯塔水母非常小,只有4到5毫米,透明状,像一个小小的灯塔,非常可爱。
大概指甲盖这么大
成年后的灯塔水母
它们的生命历程是这样的,先是一个幼虫,在海里飘来飘去,一旦接触到物体表面,它们就会变态,成为一种类似小海葵一样的水螅体。
灯塔水母的幼虫要附着在物体表面才会进入水螅体
紧接着进入无性繁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克隆,几天后这些水螅体就会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生命体,并进行“开花”,当它们开花时,里面长出来的“花苞”或“花蕾”就是小小灯塔水母。
散落的星星点点的小白点,就是水螅体“开花”时,放出来的小水母
而这些小水母长大成年“死亡”后,会沉入海底,随后,细胞重新聚集,又变成水螅体,这些水螅体又开花长出新的小水母,如此周而复始,进入循环。
所以,灯塔水母的生命在理论上是没有尽头的,它们在彻底死亡前,总会回到生命的初始阶段,重新开始一边旅程。这种永生,你喜欢吗?
好了,今天就唠到这,码字不易,真的特别需要诸位的支持,请大家多多点赞评论,涛哥我在此拜谢!
我是爱钓能聊的涛哥,喜欢就关注我吧
活了5亿年!竟有水母可以一直不死?科学家发现水母的5个事实趣味探索讯 随着海滩季节的到来,水母蜇人报告很可能会再次增多。去年,墨西哥锡那罗亚州多处海滩因数百次水母蜇人报告而不得不关闭,水母被我们看成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物种。
但事实上水母是一种没有大脑,没有心脏或眼睛,没有骨头的柔软“果冻”,但是它却已经存在了5亿年,比恐龙历史还悠久,被科学界认为是数百万年前的恐龙,不过这并未阻止科学家对它的深入研究。
截止到今天有成千上万只水母被送上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科家发现,水母竟有5个令人着迷的事实,其中有种水母竟可以一直不死。
1.一个成年水母可以杀死一个成年人,箱形水母被认为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海洋动物,形状为立方体,它的触手上覆盖着充满毒药的“小飞镖”。只有少数种类的箱形水母才具有对人类致命毒液。不小心被触手上“小飞镖”插入,毒素几分钟就能进入心脏导致死亡。
2.透明水母基本上由水组成,含水量高达95%,只有5%的结构由结构蛋白质,肌肉和神经细胞组成,相比之下,我们人体水分含量高达60%。所以水母是地球世界含水量更高的动物。
3.1991年,有2000个水母被送入太空,尽管看起来它们比很多人幸运多了(能上太空),但科学家主要是用来测试它们对缺乏引力环境的反应,不过很快它们繁殖出了60000个小“果冻”,但当它们返回地球时,空间繁殖的小“果冻”无法正常生活。
4.事实上水母也是一种美味,目前人类已发现有超过25种水母可食用,比如出现在餐桌上的美味海蜇丝,它是水母中的一种,反正深受中国“吃货”喜爱。
5.一种名为灯塔水母被科学家认为是“不死水母”,英文名为Turritopsis dohrnii,它随着身体老化,会降落海底变成多个息肉,然后息肉里又产生新的小“果冻”,基因完全相同,也可以说灯塔水母在地球上活了5亿年。
研究还发现,灯塔水母受到物理伤害或被饿死,它也可以随意转变成息肉,然后重新塑造身体。更有趣的科学探索内容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