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粽子的起源和来历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8 0
【 *** 中国节?端午】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来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之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食物


端午节的主要食物是粽子,粽子的核心是大米,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在准备竞渡。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习俗

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中国历史常识: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叫作“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悠久的历史。

端午节相传是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他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活的时代,正当一度很强大的楚国开始走向没落和败亡的时期。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在政治上有远见,主张革新,希望楚国能够重新强盛起来。然而他的进步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楚王和其他贵族的支持。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郢都被秦国攻破,他感到无比地痛苦,就在这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而死。

自屈原死后两千多年来,人民一直都同情他。每年端午节这天,各地都要划龙船来纪念他。划龙船,是象征当年楚国人民打捞他尸首时的情景。全国各地在这天都要吃粽子。吃粽子,也是对他表示怀念。据说古代楚国人民每年到这天,都要祭祀他,用竹筒装米投到河里,让他享用。也有的说,把这些东西投进河里是喂蛟龙,好让蛟龙吃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后世吃粽子的来源。

端午节这天,人们还要喝雄黄酒,家家门口还要插上艾叶和菖蒲草。古代人认为艾叶和菖蒲草有辟邪的作用,屈原是被代表邪恶的奸臣所陷害,插上这些东西,不但是一种怀念屈原的表现,而且是一种避邪降恶的象征。(王业猷)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端午节,中国粽子的传说

#记录时光里的爱#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重五等。这个节日最有名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和中国粽子的来历和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一位大臣,以忠于国家而闻名。但是,他的忠诚却引起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于是他被流放到汨罗江边。由于对国家的忧虑和沮丧,屈原投江自尽,以示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和担当。

当地百姓听到后,便纷纷划船在江中寻找屈原的遗体,并将米菰、鸡蛋、糯米等食物扔进江中以防止鱼虾袭食屈原的遗体。后来,人们发现将糯米包成三角形,里面加入各种食材,然后用芦苇叶子等包起来一起蒸煮,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从此以后,人们都在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和怀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另外,吃粽子也有驱邪避瘟、祈福保平安的传统意义。

至今,各地的粽子口味多样,北方的咸肉粽、南方的甜粽、菜粽等品种琳琅满目。每年的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项深厚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习俗,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你吃过的最奇怪的粽子,是什么?

又要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你打算吃什么粽子?关于粽子,相信大家肯定小时候都听说过它由来的故事:有那么一位先驱叫做屈原,他因楚国被灭悲愤跳江,爱戴他的人们不忍心鱼虾蟹吃他的尸体,于是往河里扔包裹着糯米的食物,后来我们为了纪念屈原,于是每年在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每年,大家都会因为甜粽子好吃还是咸粽子好吃进行一番争论,或者因为粽子不同的形状而进行一番探讨,抑或是惊叹于粽子内里包裹着的神奇馅料。

见过了各种各样的粽子后,你是否有些疑问:粽子叶哪来的?能包啥有没有什么规范?粽子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的?今天暂且先放下“屈原和粽子”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来讨论一下粽子本身的问题。

01

粽子叶是什么植物?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广袤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口味偏好,粽子自然也不是统一“着装”。不同地区,会根据自己所属地的植被选择合适的叶子来 *** 粽子。

较为常见的粽子叶原料,主要是禾本科的箬(ruò)竹叶芦苇叶,市售的成品粽子基本也都是这两种叶子。也有些地方用槲树叶玉米叶,甚至芭蕉叶来 *** 粽子。毕竟只要没有毒,够大够韧,能包裹住内容物上锅蒸煮不散,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粽子叶了,如果要是能有些特别的香气那就更好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2

糯米的选用也有讲究

中国很多节日里都会有糯米的身影。我们平时吃的大米有两种,短圆一点的叫做粳米,主要产于北方地区;而细长的是籼米,主要产于南方地区。其实,糯米也分为粳糯米和籼糯米,也有短圆和细长的区别。我们更常见的是粳糯米,一般粽子里见到的糯米就是短圆的粳糯米

粳糯米。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很多人认为糯米不好消化。其实刚好相反,酶解实验显示,刚蒸煮熟的糯米饭,可以很轻易被淀粉酶分解,甚至升糖速度比白糖还快,所以有血糖问题的人吃粽子一定要小心

但是,有一种情况大家要格外小心,那就是加了大量饱和脂肪的冷糯米食品。冷糯米食品因为粘性强,很难咀嚼细碎,容易形成难以分开的食物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消化,吃了有可能造成肠胃不适,这也许就是传言中说糯米不好消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吃冰粽子,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以免出现消化问题。

在一篇研究糯米浸泡条件对粽子品质的影响的文章中,还得出 *** 粽子的糯米的更佳备料条件,糯米与水 1:2 浸泡 1 小时,沥水 30 分钟,保持浸泡温度 30℃,这样做出来的粽子色泽洁白,口感黏度适中,糯而不烂。

03

全国各地的粽子

都有啥特点?

都说南方咸粽、北方甜粽,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粽子?

1. 北方甜粽

在甜咸战场蔓延到粽子之前,我觉得粽子就只有小枣、豆沙和白粽三个口味。顶多把小枣换成蜜枣,去了核的蜜枣粽,那应该就是粽子的更高规格了。当然,我现在仍然是这么认为的。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粤式咸肉粽

这是广东的特色粽子之一。它采用糯米和咸肉作为主要配料,咸肉入味鲜香,糯米软糯可口。在 *** 过程中,糯米需要提前浸泡并腌制一段时间,以增加口感和香气。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 糯米鲜肉粽

这是江浙一带的传统粽子。它使用糯米和鲜肉作为主要材料,馅料多为猪肉、咸蛋黄、香菇等。这种粽子的特点是色香味俱佳,口感丰富,糯米外观略带黄色,肉馅鲜嫩可口。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4. 紫米粽

来自台湾地区的特色粽子,使用紫米作为主要原料。紫米具有特殊的香气和颜色,使得粽子呈现出独特的紫色外观。它常搭配红豆馅或者豆沙馅,口感糯软,甜度适中,深受喜爱。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5. 创新粽

我们处于这个 *** 发达的时代,人事物都在不断被创新,粽子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肉粽,还出现了小龙虾粽子、麻辣火锅粽子。还有些创新粽子,把糯米都给抛弃了,换成了菜花、香菇等食材,主打一个低碳水健康粽。

04

粽子的“远房亲戚”

除了咱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也有类似粽子的美食,它们虽然在形状、口味和原料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以糯米或其他谷物为主要成分,并用叶子包裹进行烹饪。以下是世界各地粽子的“亲戚”。

1. 日本

日本有一种被称为“粽子”的传统美食叫做“菖蒲饼”(shobu mochi),通常在端午节(也叫菖蒲节)期间食用。菖蒲饼是用糯米和红豆馅料制成的,然后用苇叶或竹叶包裹,煮熟后食用。

菖蒲饼,图片来源:shopblog

2. 越南

越南有一种名为“蒸饼”(bánh ch?ng)的粽子,它是越南农历新年(T?t)期间的传统美食。蒸饼由糯米、绿豆和猪肉制成,然后用箬叶包裹,煮熟后具有浓郁的香味和口感。

蒸饼,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蒸饼打开后也是糯米裹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3. 菲律宾

在菲律宾有一种名为“苏曼”(suman)的食物,就是菲律宾版的粽子。苏曼是用糯米制成的,有多种不同的口味和变种,通常用香蕉叶或椰叶包裹,蒸煮或烘烤而成。

苏曼,图片来源:pxhere

4. 印度尼西亚

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一种叫做“马来粽”(ketupat)的粽子。这种粽子是用糯米或米饭制成的,然后用棕榈叶或蒲草叶包裹,蒸煮而成。马来粽常在马来族欢庆开斋节时食用,是开斋节的主要象征之一。

马来粽,图片来源:pixabay

如此看来,“粽子”的类型还真是多种多样,要是拓宽一下思路,是不是有糯米、馅料、被叶子包裹的都可以叫“粽子”了?最后,让我们“思路打开”,看看那些“离谱”的粽子吧:

制图:FOODHACK玉子

你最喜欢吃什么粽子?

作者:FOODHACK玉子 新南威尔士大学食品科学硕士,《舌尖上的中国》科学顾问

审核: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端午漫谈①:端午节的来历(上)

视频加载中...

讲述人:王杰, ***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仲夏时节,粽叶飘香,五月初五,又见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等。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人文、哲学、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名字的由来

端午,从字面的意思看,“端”字的本义是“正”,也有“初”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在五月的之一个午日,就被叫做端午。五月五日这一天也就叫做“端午节”了。又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又叫做“端阳”。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出生在八月五日,宋璟为讨好皇帝,避讳“五”字,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这个就是端午节名字的由来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不外乎以下四种:人物说、信仰说、辟邪说和夏至说。

端午节的来历——人物说

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但说起端午节,大家肯定之一个想到的就是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看到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他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不接受屈原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不久后去世。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流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于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郢都。楚国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野。

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自己救国无望,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心如刀割。在极端忧郁、悲愤、绝望的情况下,抱石投入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渔民闻讯迅速驾舟赶来打捞,可总不见屈原的身影。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入江中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水面果真浮起鱼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贞洁的孩子们。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行吟泽畔,斯人已逝。“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样的千古之问却依然横亘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流传最广的纪念屈原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同时也体现了爱国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永恒不变的真谛。正因如此,端午这个日子,不管有怎样的节日气氛,它的本意是悲情的、悲悯的,也是深沉的、深刻的,更是爱国的、爱民的。

*** :李方舟 张悦鑫

< 责编:张倩 >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曹飞

来源:作者:王杰

原来,距今2000多年的粽子长这样!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葬内

发现了大量圆形植物包裹

研究发现,包裹外部为槲叶

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

这些槲叶粮食包裹

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

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

6月2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主任蓝万里

介绍:“完整的圆形包裹有40个,

还有很多破损散落在椁室底部,

这些包裹都由宽大的植物叶子层层包着,

由麻绳或者茎秆捆扎,呈现厚圆饼状。”

通过测量,包裹的直径

约10至15厘米,厚3至5厘米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

发掘现场负责人

武志江介绍

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

的楚国贵族墓葬

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

由墓道和墓室组成

在发掘过程中

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第1张图片-

发现了大量用叶子包着的圆形包裹

据介绍

随着包裹一同出土的

还有少量树枝

考古人员推测

这些植物包裹几个为一组

串在或系在树枝上

蓝万里说

通过体视显微镜分析发现

40个完整包裹内

有39个里面装的

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

另外1个装的是黍

包裹这些稻谷和黍

的植物叶子又是什么?

蓝万里从来没见过

通过和植物考古同行的交流

并请教农林专家

得出了几条线索

有人说像是榕属的

比如无花果的叶子

有人说像是壳斗科的

比如栎属的叶子

蓝万里顺着线索

找来这些种类的现生叶子

进行比对

拼合各个部分的残片

根据叶形、叶缘

尺寸、叶脉形态等特征

最后判断

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

蓝万里认为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

出土的槲叶粮食包裹

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

对楚国人的生活

饮食结构、粮食种类

提供了一些线索

综合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来源: 中国妇女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端午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相传,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这一天投江自尽,以 *** 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分裂。他的死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悲痛和怀念,于是人们纷纷划船下水,希望能找到屈原的尸体并为他送行。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就在江水中投入了许多食物,如米饭、鸡蛋等,以供鱼虾食用,从而保护屈原的遗体。这就是人们开始赛龙舟和吃粽子的原因。

另外,端午节也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屈原与精怪的故事有关。相传,屈原曾是楚国的贤臣,但由于忠诚和正直,他招致了宫廷中的嫉妒和诽谤。最终,他被流放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屈原遇到了一只巨大的精怪,它每年在五月初五吃掉一些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屈原决定在这一天跳入江中,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人们的安全。为了纪念屈原的牺牲和保护人民的精神,人们开始在端午节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龙舟是一种长形的木船,船头雕有龙头,船尾有龙尾,象征着驱邪和驱灾。比赛时,船上的划手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争夺胜利。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有咸味和甜味两种。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平安。此外,人们还会在门口挂上艾草,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活动,人们在端午节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密不可分,它让人们铭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和他的精神。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勇敢和坚韧精神。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

粽子的出现真的是因为屈原吗?

你以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屈原投江?

事实上,我们都太不了解端午节了!

其实端午粽子并不是因为屈原而生,

它起源于更早的时间,

夏至节气有关。

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阴阳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而夏至日所在的五月, 被古人称作“阴阳争, 死生分”的恶月。

为什么呢?

因为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此后白天越来越短, 夜晚越来越长,秋冬的萧瑟气候开始逼近。

古人当然不知道这是自然变化。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死神从天上下界到冥府,大地因死神降临开始积累阴气。

那既然死神降临,咱们岂不是要给人家准备点祭祀品,保佑我们一个丰收年?

可是准备点什么祭祀品呢?

用牲畜显得有点没新意,于是人们干脆用竹叶包上米,捏成牛角状,起名为“角黍”。

在这里,竹叶用的是“箬竹叶”,属性为阴;米用的是“黍”,属性为阳。

以阴裹阳,阴阳在此和谐,日子也就平祥顺和了。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角黍”怎么长得这么像粽子?

没错,它正是粽子的前身。

古人能想到这样的贡品,可谓是别出心裁了。

那夏至和端午有什么关系?

古时候为了驱逐瘟疫和虫害,人们把端午和夏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日期相近,且二者大多数习俗都能够重合,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把夏至和端午一并举行祭祀活动。

经过演变,到了唐代,各种祭祀和民俗事象更多地集中于五月五日即端午日

加上战国时代屈原投江殉国而死的故事感人至深,端午逐渐取代了夏至,端午也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中外粽子:粽子起源,粽子甜咸和海外粽子!今天你吃了吗?

粽子起源:粽子传说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粽子甜咸之争:“甜咸两党”当然不会放弃对粽子的争夺,不过这一次,用大数据说话:2022端午消费趋势数据显示,5月中旬至下旬,粽子销量环比增长超440%,咸粽占据主导优势,咸粽/甜粽的销售比例约为4:1。

海外粽子:越南的粽子,越南人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马来西亚的粽子,马来西亚人所做的粽子与广东一带的粽子有点相似,除了较常见的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种外,还有豆沙和椰蓉等几种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最后奉上《离骚》(节选),谨以此纪念中国历史上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中国节 · 端午|端午节由来及习俗

起源传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习俗

0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02 吃粽子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03 插艾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04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05 系百索

以五色丝结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06 饮雄黄酒

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07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08 采杂药

采药也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09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10 斗草

斗草在南北朝时已盛行,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后已不限于端午时节。


文章部分来源《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朱福生编著,陆襄主编)

来源:璧山文旅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标签: 粽子 来历 起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