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豆蔻”、“及笄”一样,“破瓜”也是古代形容女孩年龄的代用词。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代表十三岁;及笄就是“结发而用笄贯之”,代表十五岁,长发盘起,做好嫁衣,同时做好嫁人的思想准备吧。
破瓜之词,出自古乐府诗《碧玉歌》:“碧玉瓜破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女子到了十六的年纪,情窦大开,生理发育已经就位,可以谈婚论嫁当妈妈了。
“瓜”字可以拆分成两个“八”字,二八一十六,古人讲究语言的意境之美,13、15、16不好听,叫“豆蔻”、“及笄”、“破瓜”,就含蓄好听的多。
后人的歪楼是必须的,实际上,没等到现在,楼早就歪了。
拿“破瓜”来说,明代的《警世通言》里,“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看的出来,这里的“破瓜”,有了动词的含义,喻指女子破身。楼已经歪了。
“豆蔻”的形容,我一度天真以为是形容豆蔻花,放一张图片,看这 *** 的豆蔻花,是不是少女的象征?
后来我看到了豆蔻果实的图片,整个人都不好了(图片自行搜索)。
“破瓜”的年纪,也可以形容男人!
两个八,八八六十四岁,吕洞宾《赠张泊诗》里写道:“功成当在破瓜年”。
不知道朱元璋还在叫朱八八时,看到这首诗,会不会有“虎躯一紧”的感觉。
人们常常会说“豆蔻年华”,然而听了这么多年很多人还是没懂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我先来解释一下,“豆蔻年华”是说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意为少女的青春年华。它最早出现在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一句,写的是一位娇羞少女的年轻貌美。从这以后,“豆蔻”便频繁的在诗词歌赋中被文人墨客使用。那么究竟何为豆蔻呢?又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少女呢?
很多人都不认识豆蔻。其实豆蔻是一种中药,很久以前某些地区的人都喜欢在自家小院里栽种一些用作香料,或者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它又分很多种,然更受欢迎的当属红豆蔻和白豆蔻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高,更是因为它们的娇艳欲滴和芳香袭人。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要举行及笄礼,象征着可以嫁人生子。十三四岁的妙龄女郎,就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一样,正值青春更好的年华,有年轻的资本又有天然的美貌。为此网友们纷纷表示,用“豆蔻”来形容少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古时候的人就是这么简单地就能发现身边的美,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文中还有许许多多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和思量的地方。很多词语背后都蕴含了美好的意义和作者的祝福与寄托。类似于这样的成语你还看到过哪些呢?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吗?快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秋天到了,万物进入成熟的季节,豆蔻便是其中一种。
- 豆蔻果实
“豆蔻”这两个字相信大家都熟稔于心,豆蔻年华通常用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让豆蔻正大光明进入中国文学史之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古代的大诗人多是郁郁不得志的,而杜牧在扬州也有过一段不如意的生活。
那些年,仕途不顺、潦倒失意,杜牧染上了饮酒狎妓的习气。好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懂他的红颜知己——当时著名的网红歌女张好好,杜牧时常为之沉醉。
- 隋唐歌女佣
公元835年,杜牧由扬州升迁至长安,不得不与张好好分离。临行临别,顿感哀伤,于是就有了这首《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风姿绰约正是十三年华,像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路上何止春风十里,卷起珠帘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寥寥28个字,就将一个如花似玉般美好的女子描绘了出来。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少女
从这首《赠别》开始,古人就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豆蔻梢头”这个典故也不断被人剽窃,呃……借用。宋代秦观、陆游都“偷”过杜牧的创意。
比如秦观有“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陆游有“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苏轼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当然了,人家那叫用典。
不过,虽然“豆蔻梢头”、“豆蔻年华”都快被用烂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太了解——为什么杜牧要用豆蔻形容少女啊?!
如果你不了解缘由,大致是没见过豆蔻本尊。
- 豆蔻花
豆蔻种类繁多,分为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几种,杜牧诗中提到的,应该是红豆蔻。这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还未开花的时候,它的花骨朵是一种有形且丰满的状态,很水灵,很 *** ,故俗称为“含胎花”。
含苞未放,不正是未出阁、初长成的少女的娇羞模样吗?“初如芙蓉花,微红”,古人用词委婉含蓄,以花期比青春少女,真是超凡脱俗。
除了外形,豆蔻被比喻成少女,还因为它的另一个玄机:它是可以吃的。花苞中会有很甜的蜜水,在古代它还有个别称,叫做“香水包”。
例如宋代赵长卿有一首《鹧鸪天》,写给他分别的爱妾文卿:
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
玉钗头上轻轻颤,揺落钗头豆蔻枝。
看,里面的豆蔻是女子插在头上的装饰。因为很多少女喜欢摘取豆蔻花作为头上的装饰,久而久之,人们便用“豆蔻年华”来形容这一类头插豆蔻花的少女。
- 唐代簪花女子
说句题外话,除了代表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还代表爱情。
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文学家萧子显写了四首《春别诗》,当时还是太子的萧纲也写了四首诗来和他。其中一首是:
别观葡萄带实垂, 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 有心有恨徒别离。
注意了注意了,萧纲同学在这里描述了豆蔻的样子——生连枝。葡萄是一串一串的,豆蔻是一簇簇连着花枝,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宋代的范成大也在他的书中说,豆蔻“毎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如比目、连理云”,就是说,豆蔻代表夫妻恩爱。从这个意思出发,后来也有一些文人用寄豆蔻花来表达相思。
宋代王雱(pāng),王安石的儿子就写过这么一句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好了,再说回我们的正题——代表年纪的豆蔻。
古人是极具想象力的,既然十三、四岁的年纪叫“豆蔻年华”,那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也会有相应的称谓,下面就来总结一下。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
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 及笄之礼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古代认为女子十六岁时,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 二八年华的少女 图片来源:子小浔微博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
清太宗庄妃博尔济吉特,顺治帝生母。
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年华”,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文/一缕秋天的风
古人为啥用“豆蔻”形容少女?除了药材本身,还少不了他们的贡献
中华民族上上下下经历了5000年的时光,5000年的历史犹如江河渊源流长,上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往下也能高谈红军飞夺泸定桥,在这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里,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就如同天空中浩瀚的繁星,数也数不清。
今天就让我们拾起其中的一颗,去走近它,古人形容女子时会用豆蔻年华,桃李年华,花信年华等等来形容,其实这些都是有来历的。
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甚至是人生,他们是古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所凝聚出来的智慧。我们都知道,豆蔻年华是形容正青春年少,含苞待放的女子,古稀则是形容七十岁的老人,而古稀的由来正是出自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蕴含杜甫背后的一段故事,是杜曲当年游览曲江,看到美丽的景色以后,诗兴大发,做出了这篇诗,但今天,我们不去询问的由来,而是去走进豆蔻年华的由来,古人为何偏偏用豆蔻去形容青春靓丽的少女呢?,让我们去探访,去走进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豆蔻在古代本是一种中药药材,又被称为圆豆蔻,扣米,它的种类一共有三种,分别是草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豆蔻的味道比较辛辣,性温,有开胃消食,医治呕吐的功效,还能治疗消化不良,肚子痛和胸部痛,甚至能驱除体内多余的寒气。
除此之外,豆蔻还是调味品,芳香剂的主要成分,它的作用也算是十分的强大了,不仅是药材,还是食材,甚至还能作芳香剂。它的形状像极了芭蕉,叶子很是宽大,它的果实形状和李子一样,是一个小小的圆球形,显得很是娇小圆润,它的花在还没有完全开放时,便会显得十分的丰满,看起来像极了未成年的少女模样。
因此,豆蔻还得到了一个“含胎花”的称号,杜牧曾经在青楼看见了一个年龄十三,容貌姣好的女子,于是便写了赠别来形容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子;纳兰性德,李贺,李清照等也都曾写诗用豆蔻年华形容十二三岁的女子,古代的文人雅士们,穷尽了肚子里的墨水,想要努力去描绘刻画出一个少女美的所在。
时至今日,我们都用豆蔻年华形容去比喻十二,三岁的女子,但是豆蔻却是对女子的一个总称,古人为什么要这样来区分形容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在草豆蔻中,最美的当数红豆蔻,红豆蔻的形状十分的有趣花蕊中的两片花瓣组成了一个心形,和我们今天的爱心简直一模一样,因为形状的缘故,古人常把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寄托在它上面。
因此,豆蔻也成了爱情的象征,也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留恋,不仅如此,古人还经常在诗句中将豆蔻当作女子,以此来倾诉自己的相思情长,其中便有王安石的儿子,写了一首爱情诗,便是把豆蔻比作了美妙绝伦的女子形象。
长此以往,到今天,我们依然延续着古人的说法,所以每当形容女子时,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的便是豆蔻一词,古人留下的东西不仅传承在了书本里,也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时光匆匆流逝,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过客,匆匆的走进时光里,然后在时光里慢慢变老,直到逝去的那一天,我们永远的消失不见。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它们在书本里静静的待着,它们在天空中闪烁着,它们在时光的河里静静流淌,它们用平静的语气向我们说起了从前,静静地诉说着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前言
今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花草那么多,为何是豆蔻?
把豆蔻写入诗里,最有名的就是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的《赠别》,但是不了解其背景,是看不出其中的玄机的。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
在这首诗里,杜牧用豆蔻来形容少女,为什么杜牧一定要用豆蔻呢?花草那么多,很多诗人形容女子却喜欢用豆蔻,当然是因为豆蔻具有一定的含义。至于是什么含义,我们看几首古人的诗词作品就知道了。
一、最早的豆蔻诗 梁简文帝 豆蔻生连枝
最早的豆蔻诗是哪一首,老街不太清楚,据杨慎《升庵诗话》中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就用过豆蔻的意象作诗:
梁简文《和萧侍中子显春别 》:别观蒲桃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尚如此,有心有恨徒自知。”《诗》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此诗祖其意。
萧纲(503―551)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在其作太子的时候,萧子显作《春别诗》四首,萧纲做了四首诗唱和,《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
其一:别观蒲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
其二:蜘蛛作丝满帐中,芳草结弃当行路。红脸脉脉一生啼,黄乌飞飞有时度。
其三:故人虽故昔经断,新人虽新复应故。可怜准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
其四: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桃红李白若朝妆,羞持憔悴比新芳。不惜暂住君前死,愁无西国吏生香。
这几首诗都见于《玉台新咏》,是典型的宫体诗。宫体诗的内容多是反应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在形式上追求词藻靡丽 。梁武帝之一首用了”豆蔻“的意象,”蒲桃带实垂,豆蔻生连枝,“暗喻指男女之间的感情。
至于杨慎《升庵诗话》中把梁武帝这首诗说成依循了《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也有道理。仔细辨别一下,很有一点周星驰的意思: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追悔莫急。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承诺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
二、韩翃 月净鸳鸯水,春生豆蔻枝。
唐朝诗人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的进士。他有一首五言律诗《送客游江南》:
南使孤帆远,东风任意吹。楚云殊不断,江鸟暂相随。
月净鸳鸯水,春生豆蔻枝。赏称佳丽地,君去莫应知。
月净鸳鸯水,春生豆蔻枝。暗喻佳丽之地,或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发生。诗人以鸳鸯和豆蔻相对,是表示江南可能是男女之情的温床。有点像今天有同事出差东莞,大家拿他调侃一番。
三、 韩偓 蛮江豆蔻连生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有一首六言诗,是这样写的:
春楼处子倾城,金陵狎客多情。朝云暮雨会合,罗袜绣被逢迎。
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幽欢不尽告别,秋河怅望平明。
在第5、6句,诗人用相覆的梧桐和连生的豆蔻来比喻“幽欢”,可以看出豆蔻不是简单的花草,而是隐喻着男女之间的瓜葛。这首诗有点梁简文帝宫体诗的意思,后世常常把艳情诗也归为宫体诗一类。
韩偓的《无题》诗也有“手持双豆蔻”的用法:
宿饮愁萦梦,春寒瘦著人。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
手持豆蔻自然是有含义的,东邻这个典故就把这一层含义说得更加清楚。战国时期的楚辞大家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中有”东邻美女”: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东邻是勇于追求爱情的”东家之子“,在封建礼教下的社会,即使唐朝比较开放,诗中的女性形象也多是风尘女子。而“手持双豆蔻”的隐喻则更加清楚,这是一个像勇敢的类似于”东家之子“的女性。
四、牛峤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
晚唐诗人<唐> 牛峤(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有一首词《女冠子》,其中也用到了豆蔻: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卷罗帏,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不语匀珠泪,落花时。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还是以鸳鸯和豆蔻相对。豆蔻出现时经常是和“连”相关,从声音的双关或有“怜”爱之意,从豆蔻的生理结构,也有相“连”(怜)的意思。可见用豆蔻修饰的女性形象,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懵懂的少女,而是情窦初开的女子。
五、冯衮 隔坐刚抛豆蔻花
冯衮,唐朝宣宗大中四年(850)进士,有一首绝句《戏酒妓》
醉眼从伊百度斜,是他家属是他家。低声向道人知也,隔坐刚抛豆蔻花。
这首诗的题目更加明显,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酒妓”。为什么抛出的花不是芙蓉花、不是桃李花、也不是菊花、梅花,而是特地抛出豆蔻花呢?只因为这种花有暧昧调情的寓意,这首诗也是一首艳情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唐朝教坊里的“ *** ”是歌舞艺人,并不是性工作者。 唐玄宗时期的崔令钦写过一本《教坊记》,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
*** 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 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
六、杜牧诗中的“豆蔻梢头”并不是一个纯洁的女子
我们再来看看杜牧《赠别》中的少女形象: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看过了前面几首诗,再分析一下《赠别》,就会明白杜牧写得是一个风尘女子。杨慎在《升庵诗话》说过:
杜牧之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荳蔻梢头二月初。”刘孟熙谓:《本草》云:“荳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诗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荳蔻花之未开耳。此为风情言,非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厌之,以为“绿叶成阴”矣,何事入咏乎?
杨慎说,杜牧写的是年少的娼女,因为还没有“事人”,所以被形容未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因为是“咏娼女“,所以这朵花绝对不是梅花、菊花,而是豆蔻花。
杨慎还说,这是风情言,不是”求嗣言“,杜牧并不是吟咏传宗接代的良家妇女。假如”娼而娠“,“绿叶成阴”已经怀孕了, 人们自然会厌恶,怎么会为她写诗呢?
上面说过唐朝的 *** 和(杨慎说的娼女)是指歌舞艺人,并不是性工作者。这位”娉娉袅袅十三馀“有人说是张好好,杜牧传世的书法作品《张好好诗帖》,目前还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不过杜牧诗序中说,自己是太和三年见到的张好好,与《赠别》时间不相符。
“绿叶成阴”也是杜牧的故事,传说杜牧在湖州游玩时与一个姑娘有约,等十几年后杜牧终于担任湖州刺史时,对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太和末,牧自御史出佐宣州幕,虽所 至辄游,终无属意。因游湖州,得鸦头女子十馀岁,惊为国色,因语其母,将接至舟 中,母女皆惧。牧曰:‘且不即纳,当为后期,吾不十年,必守此郡。不来,乃从尔所 适。’母许诺,为盟而别。故牧归,颇以湖州为念。……大中三年,始授湖州刺史, 则已十四年矣。所约者已从人三载,而生二子....
唐?于邺《扬州梦记》
于是杜牧就写下了这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 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结束语
豆蔻被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如果在诗文里用来比喻少女,那么这少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纯洁女子。
题主问,为什么花草那么多,一定要用豆蔻呢?因为古人诗中的”意象“都有自己的含义,每一种树木花草都有它的寓意,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松柏常青比喻长者,芙蓉常用来比喻夫君,杨柳暗示离别,芳草表示离别,豆蔻则是含情的女子。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里关于杜牧有这样一段话:
杜牧罪元、白诗歌传播,使子父女母交口诲淫,且曰:“恨吾无位,不得以法绳之。”余谓此论合是元鲁山、阳道州辈人口中语,牧风情不浅,如《杜秋娘》《张好好》诸篇、“青楼薄幸”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以燕伐燕,元、白岂肯心服!
杜牧怪罪元稹、白居易的诗太粗俗,带坏了社会风气。刘克庄说,这话也是你杜牧配得上去讲吗?如果是元德秀、阳城这样的正人君子说还差不多。你杜牧的《杜秋娘》、《张好好》这一类诗,和元稹白居易相比简直是五十步笑百步,乌鸦笑话猪黑。元、白二人听了会服气吗?
@老街味道 #诗词#
秋天到了,万物进入成熟的季节,豆蔻便是其中一种。
豆蔻果实
“豆蔻”这两个字相信大家都熟稔于心,豆蔻年华通常用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让豆蔻正大光明进入中国文学史之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古代的大诗人多是郁郁不得志的,而杜牧在扬州也有过一段不如意的生活。那些年,仕途不顺、潦倒失意,杜牧染上了饮酒狎妓的习气。好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懂他的红颜知己——当时著名的网红歌女张好好,杜牧时常为之沉醉。
隋唐歌女佣
公元835年,杜牧由扬州升迁至长安,不得不与张好好分离。临行临别,顿感哀伤,于是就有了这首《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风姿绰约正是十三年华,像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路上何止春风十里,卷起珠帘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寥寥28个字,就将一个如花似玉般美好的女子描绘了出来。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少女
从这首《赠别》开始,古人就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豆蔻梢头”这个典故也不断被人剽窃,呃……借用。宋代秦观、陆游都“偷”过杜牧的创意。
比如秦观有“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陆游有“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苏轼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当然了,人家那叫用典。
不过,虽然“豆蔻梢头”、“豆蔻年华”都快被用烂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太了解——为什么杜牧要用豆蔻形容少女啊?!
如果你不了解缘由,大致是没见过豆蔻本尊。
豆蔻花
豆蔻种类繁多,分为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几种,杜牧诗中提到的,应该是红豆蔻。这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还未开花的时候,它的花骨朵是一种有形且丰满的状态,很水灵,很 *** ,故俗称为“含胎花”。
含苞未放,不正是未出阁、初长成的少女的娇羞模样吗?“初如芙蓉花,微红”,古人用词委婉含蓄,以花期比青春少女,真是超凡脱俗。
除了外形,豆蔻被比喻成少女,还因为它的另一个玄机:它是可以吃的。花苞中会有很甜的蜜水,在古代它还有个别称,叫做“香水包”。
例如宋代赵长卿有一首《鹧鸪天》,写给他分别的爱妾文卿:
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
玉钗头上轻轻颤,揺落钗头豆蔻枝。
看,里面的豆蔻是女子插在头上的装饰。因为很多少女喜欢摘取豆蔻花作为头上的装饰,久而久之,人们便用“豆蔻年华”来形容这一类头插豆蔻花的少女。
唐代簪花女子
说句题外话,除了代表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还代表爱情。
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文学家萧子显写了四首《春别诗》,当时还是太子的萧纲也写了四首诗来和他。其中一首是:
别观葡萄带实垂, 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 有心有恨徒别离。
注意了注意了,萧纲同学在这里描述了豆蔻的样子——生连枝。葡萄是一串一串的,豆蔻是一簇簇连着花枝,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宋代的范成大也在他的书中说,豆蔻“毎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如比目、连理云”,就是说,豆蔻代表夫妻恩爱。从这个意思出发,后来也有一些文人用寄豆蔻花来表达相思。
宋代王雱(pāng),王安石的儿子就写过这么一句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好了,再说回我们的正题——代表年纪的豆蔻。
古人是极具想象力的,既然十三、四岁的年纪叫“豆蔻年华”,那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也会有相应的称谓,下面就来总结一下。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及笄之礼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古代认为女子十六岁时,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二八年华的少女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
清太宗庄妃博尔济吉特,顺治帝生母。
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年华”,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古人为何用“豆蔻”形容少女?看到实物后,网友:佩服古人智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此句出自杜牧的《赠别其一》,描述的是刚刚褪去孩童稚嫩的十三四岁的青涩少女,犹如二月初的豆蔻花一样含苞待放,让人看了心中不禁产生喜爱。
少女时期是最美好的,在古代,子女成亲都讲究着媒妁之言,当哪家的女孩年满十三岁后,便会有媒婆上门提亲,若双方父母都同意了,这亲事也便是算是定了下来了,等到女孩十五岁时,男方上门下聘礼后便可出嫁。
而刚刚情窦初开的少女,总是会对这个未来要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充满幻想,带着少女的勇敢与好奇,青涩与娇羞,总会在父母议亲之时悄悄的前去张望,看看这个未来夫君长得什么样,是否得能得自己心意,自己是否心喜这个未来夫君。
也正是这样的少女,就如同杜牧诗中所比喻描绘的那般,宛如豆蔻花一样带着少女的青涩与娇羞,在面对爱情与未来时的期待与勇敢。
豆蔻虽为调味料,并不让人熟悉,但豆蔻花的样子却总能让人不禁联想到少女青春活力的样子,尤其是在豆蔻花含苞待放之时,更是像极了在面对爱情时充满着无限向往的纯真少女。豆蔻花虽小,但却有着宽大的叶子,叶子紧紧保护着豆蔻花,也正如父母保护着自己的女儿,不愿她受到伤害一样。
诗人杜牧作为文人雅客,且才学卓越,在面对美好的事物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赋诗一首。一次杜牧应友人之约去扬州游玩之时,偶然遇见了一位貌如天仙一般的歌姬,杜牧惊叹于世间竟有如此绝妙的美丽容貌,随后便在友人的介绍下,使杜牧与此女子有缘一起聊天畅谈。
这位美若天仙的少女在面对杜牧这位满腹才学的诗人时难免会带着少女的青涩与娇羞,而杜牧认为正是这青涩与娇羞之感,才能更加的衬托这位少女的美好。于是在临别之际,杜牧写下这首《赠别其一》来表达自己的这番奇遇与对这位少女未来的美好祝愿之情。
因为杜牧的文采卓越,很快杜牧的诗词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运用杜牧诗中形容那位女子的豆蔻花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慢慢的,豆蔻一词仿佛就成为了少女们的专属名词,只要提及豆蔻二字,脑海中浮现的皆是少女的纯真活泼和娇羞时的青涩之感,忍不住让人产生出保护的欲望。
从而也出现了“豆蔻年华”一词,专门用来形容刚刚褪去稚嫩的青涩少女在成长为成熟的女子之间的这段时光的词语。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15岁、16岁、20岁的女子又有什么雅称呢?豆蔻年华,是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岁。形容女子的年龄,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小李杜中的小杜(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提起这首诗,话说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的风尘女子的。诗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比喻,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看来杜牧也是个多情之人)
在中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的称呼,别有一番韵味,而且每个名称都非常美。那么,不同年龄都有哪些特殊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据说古时的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髫。到了十三岁左右时,为豆蔻年华,就是取自杜牧的这首《赠别》诗。
再大一点,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笄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的意思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古代的女孩子到了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挽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之年就是年满15岁的女子。
接下来,十六岁称为破瓜年华,或者是碧玉年华。在汉字中,瓜字可以形象地拆分为两个“八”字,二八十六,所以破瓜年华代指十六岁的女子。古时女子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可以结婚嫁人了。
到了二十岁,人们称之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就像桃李盛开时一样艳丽动人、令人难忘。
女子到了二十四岁时,被称为花信之年,春天多风,刮过二十四花信风后,才会进入到夏天,这就形容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如夏天般火热绽放。
再往后,年龄再大一些,就到中年了,那么,半老徐娘就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这些特有的称谓,都是形容不同年龄段的女子。而有些描写年龄的词语是男女通用,如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但不会有人用半老徐娘来形容中年男子的。
本期文字,紫仟也做了视频讲解,欢迎观看:豆蔻年华是多少岁?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女子称谓,都很美!
识本草|古诗中用来形容少女的“豆蔻”,竟然还是一味中药?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可入药,产岭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唐·杜牧《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头二月初。”
传说故事
相传有一个郎中一直想要个孩子,未果,老年终得一女,却不想女儿总是吐乳、腹泻。郎中想这是脾虚胃寒,可小孩子又不肯喝药,他试着给女儿熬了几付中药,可女儿喝不下去不说,有次他想硬灌几口下去,差点把女儿给吐死。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地逼女儿喝中药了。
有一次 郎中在清理采回来的中草药时,旁边的女儿爬了过来,抓着颗草豆蔻把玩不已。也难怪,草豆蔻果实饱满,非常好看,一开始郎中也没管她,小孩子玩这玩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后来女儿竟然把草豆蔻往嘴里塞,郎中连忙阻止,这脏东西可不能乱吃,但小孩子才不管那么多,见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塞。可这次,女儿却喜欢草豆蔻这味药的味道!而草豆蔻辛热香散,刚好对了女儿的脾虚胃寒的证,但女儿不喜欢喝中药啊。怎么办呢?郎中想啊想,决定干脆就单用草豆蔻煎汤试试,看女儿肯不肯喝,再不肯喝就罢了。
令郎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单方用对了,女儿很喜欢这味道,连喝了好几口,喝了这汤之后喝奶也积极多了,慢慢地女儿的身体也好了起来。这草豆蔻可真是好东西啊,郎中想,愿女儿也像这草豆蔻一样美丽.....
功效作用
1、开胃消食
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2、除异味
草豆蔻还可与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可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
3、治疗坐疮
此外,草豆蔻茎杆韧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编织材料,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
食用 ***
1、白豆蔻藿香煨姜汤:将白豆蔻、藿香、姜,共同用清水熬煮,煮出来的汤汁过滤干净,之后把粳米加到汤汁中,熬煮至粳米软烂,乘热食用,更好以食用后出汗为好。
2、田鸡豆蔻粥:白豆蔻两颗,大蒜五头,田鸡两只。先把田鸡去内脏吸净切块,与大蒜、粳米、白豆蔻一同下锅熬煮,煮大约一个小时,之后适当用盐调味即可进食。
3、白豆蔻煮牛奶:250ml的盒装牛奶一盒,倒入锅内小火煮到接近沸腾,取一茶匙白豆蔻粉和几小块冰糖,加进快要煮沸的牛奶中,改用小火慢慢煮3-5分钟,注意煮的同时要轻轻搅拌,不然牛奶容易糊锅。煮到冰糖融化后就可以喝了,每天喝4次,可以消滞行气。
4、白豆蔻蒸馒头:酵母30g和温水混合,轻轻搅拌加速酵母溶解,之后加入适量砂糖(砂糖分量根据个人口味调整)溶解,然后把高筋面粉、低筋面粉各500g倒入溶解了酵母和砂糖的水中,揉搓成面团,放置一边醒面一小时。一小时后面团中再加入15g白豆蔻粉末,用力揉搓使其完全融合,之后把面团分割成小块,上蒸笼蒸熟即可。可以治疗食欲不振,对于呕吐恶心也有功效。
食用禁忌
豆蔻辛温,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
杜牧的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描写少女最美的词语杜牧写过很多赠妓诗,这些诗清丽流美,留下很多描写青春美女的经典名篇。今天小楼给大家推荐他的《赠别二首》,在这两首诗中,杜牧创造了一个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赠别二首杜牧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给扬州一个十三岁的歌妓的。
之一首写少女的美。
娉娉袅袅十三余,诗的开头写少女的妙龄风韵,十三岁的少女,轻盈美好。
豆蔻
豆蔻梢头二月初,接着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岁的少那样清纯美好。豆蔻年华也成了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结尾,杜牧又对比,再次写出少女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杜牧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这位少女。
这首诗赞美少女,却不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却清丽空灵,将少女的美好到极致。
之一首写少女的美,第二首则写少女的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现出来的越是无情,因为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此刻离别心情,只是在本该欢声笑语的酒宴上,却笑不出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只有蜡烛照着两个即将离别的有情人,替他们默默垂泪,直到天明。
这首诗写情写得真,写得切,很准确地抓住少女离别时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了悱恻缠绵的情思。写得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这两首诗,表现出诗人杜牧真情的一面,虽是欢场作乐,却也感情真挚。
文 | 谢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