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夫也疯狂
这个时候,农村里也没什么农活可干了,天气也是逐渐寒冷了。村里的老人们没事的时候,并不喜欢待在家里面,而是喜欢聚集在村里的老淮树下聊天。虽然这个时候天气并不暖和,老槐树下面也是不是有秋风扫落叶,但是这些老人们就是喜欢在这里,相互说一些最近周围村庄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里就像是一个会议室一样,有什么事情都是从这里传播开来的。
对于老人们来说,关注最多的就是天气了,这也是每天谈论最多的话题,几户每个人都会说上几句,而一些有经验的老人,那在这方面绝对就是意见领袖了。现在马上就要入冬了,村里的老人就会对冬季冷不冷进行一番预测。前几天就听老人说起过“冬在中,暖烘烘”这样一句老谚语,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冬季是偏冷还是偏暖呢?答案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这只是农谚的一小部分,其完整的应该是“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这里所说的“冬”并不是立冬,而是指冬至节气。24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农民进行农事劳作的依据之一。比如在什么节气种植什么作物,干什么农活都会参考24节气。在我国民间,记录重大事情都是用农历,现在农村里一些老人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而24节气在公历时间基本是不变的,但是在农历的时间是变化不定的,所以就有“冬在头”、“冬在尾”等这些说法。
农谚的意思是说,冬至节气是在农历月份的上旬,那就是“冬在头”,这样的冬季会比较的寒冷。而是在农历11月份的中旬,则会比较暖和,冬季偏暖。冬至是在农历11月份的下旬,那冬季会特别的寒冷。这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发现的冬至在农历月份不同的时间段,对后期天气的预测。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农历11月27日,根据这句农谚的说法,今年冬季是非常寒冷的,冷到能把“鬼”也冻死。
然而,在11月初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就说了,今年冬季是冷冬的概率是0,也就是说今年冬季出现冷冬的概率很低,大概率是暖冬。关于冷冬和暖冬,其实它的参考标准是往年气温的平均值。如果这一年冬季的平均气温比往一年的高0.5摄氏度,那就是冬季偏暖,是暖冬。相反比往年平均气温低0.5摄氏度,那就是偏冷,冬季是冷冬。所以冷冬和暖冬并不是看某一个地区,也不是某一天的气温,不能说哪一天特别冷就是冷冬,哪几天特别暖和就是暖冬,而是一年中全国各地的平均气温来看的。
古人所传下来的这些农谚,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通过冬至节气在一个月的不同时间来预测冬季的冷暖,这个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并且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另外现在的气候都变暖了,古人的那些农谚有好多在今天也不再适用了,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及时关注天气动态。你认为这句农谚有道理吗?今年冬季是偏冷还是偏暖,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今天蚂蚁庄园答案汇总:哪个节气代表冬季的开始?立冬补冬的习俗指的是什么?2022年11月7日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是什么?想必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支付宝蚂蚁庄园今日课堂答题是什么,今天小编为大家更新支付宝蚂蚁庄园今日答题答案大全吧!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更新11月7日
蚂蚁庄园今日答题答案大全:
题目1: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以下哪个节气代表冬季的开始
选项:A、立冬;B、冬至
正确答案:立冬
解析:立冬节气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按照传统来讲,从这一天开始已经正式进入冬天了。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题目2:
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指的是立冬要
选项:A、通过食物进补;B、修补房屋御寒
正确答案:通过食物进补
解析:立冬时节,民间还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除了饺子,还有很多人喜欢用高热量的食物来滋补。
来源:闽南网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呢?立冬和冬至都是冬季的节气,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节气,所以两者之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
立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8日,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
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含义: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字在这里是开始的意思,也是天气由凉转冷的转折点。
冬至:代表冬天的极致,“至”字在这里是极致的意思,这时的天气将变得非常寒冷。
气候:
立冬: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个时候水已经可以结成冰,土地也可以开始冻结,立冬后,像野鸡这样的大鸟已经不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冬至: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区别,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之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习俗:
立冬:立冬的习俗主要是迎冬、贺冬。立冬补冬,吃的是饺子、鸡鸭鱼肉、羊肉炉、姜母鸭等。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更好的比喻。
冬至:冬至进补,吃的是饺子、滕州羊肉汤、赤豆糯米饭、九层糕、冬节圆、苏州酿酒、江西麻糍等。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而广东潮汕的则有吃冬节圆的习俗。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立冬节气喻示着秋尽冬来。
回溯历史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四立”与“八节”的出现是至要节点。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而“分、至、启、闭”则包含了最早创设的八个节气。《左传·僖公五年》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西晋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太平御览》引《左传》旧注:“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意为每到转换的八节,都要详细记录下当时的气候、云色变化等,可见其重要性。
古人之所以称“四立”为“启、闭”,源于对时令阴阳变化的认知,春生夏长,阳气盛,故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故为“闭”;先有“分、至”、后有“启、闭”,立冬节气归于“闭”。虽然节气意义上已入冬,但距离冬至、小寒、大寒等气象学上感到严寒的冰点仍尚有时日。尤其是在温暖的南方,立冬后还有“小阳春”的现象,让人产生“冬日胜春朝”的错觉,正所谓“已涉初冬节,还看九日花。”在阵阵加紧的北风促使下,先民积极采用祈报、纳藏、补阳、养生等多种方式,安全、适意且诗意地渡过漫长的冬季。
溯冬:冰冻始寒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之一个节气。《孝经纬》曰:“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的到来,意味着万物收藏、规避寒冷这一新季节的开始。
《逸周书》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天寒地冻便为冬。汉字“冬”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描摹的是在线绳两端各打一结,引申为“末端、终点”。当出现四季的划分时,冬季成为最后一个季节,“冬”用来指代季节的“终了”,“终”字是于“冬”字基础上增添了表示绳线的绞丝旁。发展到金文时,为了更形象地传达出冬季寒冷这一典型特征,古人便在绳圈里放置了一个“日”字,表示太阳被遮挡,热量被屏蔽,气温下降而体感寒冷。到了竹简上的小篆,字形下方又增加了“仌”,这是“冰”字的最早字形,两个突起形象地传达了地面“冰冻”的现象,后来进一步被简化为两个点,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冬”字。古人在表达冬季酷寒的体感时,也极富有画面感与创造力。金文“寒”字描摩的是,屋檐下站立的人面朝左方,脚底下踩着两块冰,有“寒打脚起”之意;为了驱除寒意,则在身周放上四把干草做成的草褥子用以御寒。
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里的雉,又称丹鸟,是主司立冬的上古神鸟。《左传·昭公十七年》列举了主司“分、至、启、闭”相对应的神职:“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上四鸟皆历正之属官”。杜预注:“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历正之属官。”先民基于对立冬时节自然物候细致的观测,发现立冬之后雉鸟渐稀,而海边出现了外壳与野鸡翎羽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并认为大蛤呼出的气形成了海市蜃楼。一如唐元稹《立冬十月节》诗所云:“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迎冬:授衣问岁
从“分、至、启、闭”的划分,可看出古人极为重视季节转换的节点。迎气仪式是通过一系列国家祭祀来实现对季节更迭的尊崇,集中与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海等发生交流,在转换的特殊节点上易与天地沟通,以至天人合一的胜境,从而达成祈谷、祈寿、祈平安等诉求。逢四季“启、闭”之日,天子均要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后汉书·祭祀志》载:“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央,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在五郊迎气祭祀的神灵中,青、赤、黄、白、黑五帝为主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神为辅佐神。
立冬日,迎冬祭祀的黑帝为颛顼,玄冥名禺强,为北方之神,也是冬季之神。《礼记·月令》中记:“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又《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述了玄冥的形象:“北方禺强,人面鸟身,耳两青蛇,践两青蛇。”郭璞注:“玄冥,水神也。”迎冬神的仪式极为盛大,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玄冥》之歌由七十童男童女一起高唱“玄冥陵阴,蛰虫盖臧……籍敛之时,掩收嘉谷”,以祈来年的丰收。
迎冬仪式前三日,天子要沐浴斋戒;仪式结束回朝后,天子将表彰与抚恤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鼓励抵御外敌提振士气。《吕氏春秋·孟冬》曰:“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立冬授衣,则是天子赏赐大臣锦衣裘帽以示慰问。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授衣送暖之习代有沿革。宋代陶谷《清异录》记载:“唐制,立冬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之。”至宋代,祠部规定立冬休假一日,如遇瑞雪则发放“雪寒钱”等,体现出自上对下的优恤。
进入冬月十月,也是祭祖的重要月份。《礼记·月令》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以猎物祭祀先祖”的记载。《礼记·王制》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其中,立冬之日举行的“冬烝”之祭,“烝者,以十月进初稻也”,即以新收获的稻子来祭荐祖先。立冬日,民间农具皆收,耕牛不使,祭祖、饮宴、卜岁尤胜,多以时令佳品向祖灵荐新祭祀,祈求上苍赐予来岁丰年。至今我国部分地区仍存有立冬卜岁习俗,如福建畲族的登山、巡田,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霞浦地区的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称为“问苗”,丰收宴请,演戏酬神,热闹非凡。
《墨妙珠林(卯)·立冬》,清张若霭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御冬:藏蔬温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冬季万物凋敝,来年的生产尚未开展,古人早早地做好藏纳食物的准备,以渡过不事农事的漫长冬日。陆游在其《书壁》中云:“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于石《次韵天民有年》中亦述:“三时足勤苦,真乐在冬藏。”以及苏辙的“秋成粟满仓,冬藏雪盈尺”等,均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冬藏乐在其中的生活智慧。
《东京梦华录·十月》载:“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状,充塞道路。时物:姜鼓、刺子、红丝、抹脏、鹅梨、桂、蛇刺、螃蟹。”这里记载的风物“姜豉”,乃唐宋时期开封市肆名馔,形象地说明了古人依节令所 *** 的冬日佳肴,将有限的食材发挥到极致。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对“姜豉” *** 与食用 *** 有详细的记述。此菜因以姜调味,烹制熟猪肘至肉烂汤浓,汤汁凝冻后,切条成为肉冻,晶莹透明,红白相间,食时浇香醋、姜汁,配以香菜、韭黄调拌,香嫩爽口,为佐酒佳肴。
古人还善腌制咸菜以备冬蔬匮乏时食用。因以盐腌制,故称“盐菜”,又因藏之备用,亦称“藏菜”,更为好听的名字是“春不老”。清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苏州)比户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皆去其心,呼为藏菜,亦曰盐菜。有经水滴而淡者,名曰水菜。盛以所去之菜心,刳菔葜为条,两者各寸段,盐拌酒渍,入瓶倒埋灰窖,过冬不坏,俗名春不老。”我国北方地区腌菜则以大白菜、白萝卜、蔓菁等蔬菜为主,腌制的 *** 也多种多样。清人薛宝辰《素食说略·腌菜》云:“白菜拣上好者,每菜一百斤,用盐八斤。多则味咸,少则味淡。腌一昼夜,反覆贮缸内,用大石压定,腌三四日,打稿装坛。”
佳肴须佐以佳酿,同时饮酒不失为冬日祛寒保暖的 *** 。李白《立冬》名句:“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将冬日那份独有的慵懒与温酒痛饮的快意表达得酣畅淋漓。立冬适宜冬酿,皆因自此气温降低,细菌不易繁殖,使用的水及器具相对容易保持清洁,并可使酒长时间处于低温发酵状态。冬酿正可谓是藉时令、草木、泉水与乡人合力的精粹。顾禄在《清嘉录》中述:“乡田人家,以草药酿酒,谓之冬酿酒。有秋白露、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诸名。十月造者,名十月白。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名三白酒。其酿而未煮,旋即可饮者,名生泔酒。”我国南方地区至今留有立冬日开酿黄酒至来年立春为止的“冬酿”习俗,如浙江绍兴便有于立冬日开酿黄酒,并进行祭祀“酒神”的活动。
文人士大夫则热衷于立冬宴饮的“暖炉会”,皆因冬月活动减少,闲暇增多,宴饮聚乐、吟诗唱曲、击鼓行令、听戏观舞等,不一而足。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述:“有司进暖炉炭。太庙享新,以告冬朔。诸大刹寺院,设开炉斋供贵家。新装暖阁,低垂绣幕。老稚团菌,浅甚低唱,以应开炉之序。”《岁时广记》引《东京梦华录》记:“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范成大《吴郡志》中也有“十月朔……是日开炉,不问寒燠皆炽炭”的记述。《武林旧事》卷九“张约斋赏心乐事”条则颇费笔墨,形象地描写了立冬家宴的温馨:“十月孟冬,旦日开炉家宴,立冬日家宴,现乐堂暖炉,满霜亭赏蚤霜,烟波观买市,赏小春花,杏花庄挑荠,诗禅堂试香,绘幅楼庆暖阁。”
立冬赏花、试香、品画等雅事尤为文人所好,正所谓“金盏酒羊羔满泛,红炉中兽炭频添。兰堂画阁多妆点。锦茵绣榻,翠幕毡帘。鸾箫谩品,鼍鼓轻掂。唱清音余韵淹淹,捧红牙玉指纤纤。绮罗间盏到休推,宝鸭内香残再拈,玉壶中酒尽重添。”与此番门庭热闹相照应的,却是寒门学子于陋室中的立志,以及借寒冬表达人生境遇的那份旷达与自恰,如“闭户先生,拥书枯坐,只好敲冰煮茗。”“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还有陆游的《立冬日作》:“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养冬:负暄扫疥
天子以“暖”祈冬,民间以“饱”御冬,医家更以“补”来养冬。《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尔雅·释天》曰:“十月为阳。”古人认为,肾脏乃人身 *** 阳气之本,冬令阳气潜藏于内, *** 固守充盛,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机。《黄帝内经》道出的养生更高境界即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首先是食补。民谚亦云“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养生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记:“冬气寒,宜食用泰,以热性治其寒。”各地立冬进补的习俗不尽相同。在我国北方,立冬时节要吃饺子,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正是秋冬季节之交,因此“交子之时”要吃饺子;在南方,立冬进补多采用药膳,如选用人参、当归、枸杞、黄芪等中药,配上乌鸡、鸽子、水鸭等肉类煲出一锅喷香的养生汤。
在潮汕地区,立冬时节家家户户吃炒香饭,以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炒制而成,还要吃甘蔗,据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在漳州,立冬要 *** “交冬糍”,以糯米为主料,浸泡蒸熟后于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最后 *** 成团状,沾裹上芝麻、黄豆或花生粉再拌上白砂糖,香甜软糯;在苏州,立冬少不了品味咸肉菜饭,用正宗霜打后的苏州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以及苏州白米精制而成,鲜碧可爱,风味独特;此外,民间还流传有“神仙粥”的歌谣:“一把糯米煮成汤,7个葱头7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这些食俗与食仪看似平凡,实则神圣,不仅带有庆丰年、酬劳作的意味,更是一种与寒冬的角力与抗衡,以追求生命的平稳过渡。
其次是阳补。农历十月孟冬之卦属坤,意为剥尽、纯阴,极阴意味阳初生,因此又称“阳月”。《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会导致身体出现一派寒象。补充阳气最简单有效的 *** 就是晒后背,列子称其为“负日之暄”,简言之就是背日光而坐“晒太阳”的意思。唐白居易亦十分推崇这一补阳之法,他在《负冬日》一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诗圣杜甫也爱晒太阳,其《西阁曝日》云:“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清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也提倡,清晨早饭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再次便是具袚禊意义的清洁,如古老的“扫疥”之俗。古人为了安然无恙地度过严寒,除了准备好冬衣、冬帽以御寒,还必须对身体进行清洁。立冬日,人们多用香汤浴身,不仅可以防止寄生虫与皮肤病,且有效防止瘟疫的流行与传染,为安然过冬提供保障。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云:“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民国初胡祖德编著的《沪谚外编》也记载了上海地区“立冬日,以菊花、金银花、香草,煎汤沐浴,曰扫疥。”采桑煎汤洗目则是另一种保健方式,《广济方》谓“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每用十片,遇洗眼日期,煎汤洗之,治眼百疾。”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是时经秋入冬,已得严肃之令,尤能泄降肝胆之郁热。《普济方》《集简方》中均载有以桑叶治青盲、风眼下泪及赤眼涩痛之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月》局部
《论语》云:“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有序,人间迎来送往,立冬虽临近四季的终了,却又是新春的伏笔。在万物蛰居,百具收藏的一片沉寂和冷清中,人们怀抱着对春的期冀,找到了顺应自然,平衡进补之法,保证身体的康健;同时创造出众多巧妙的造物,发明了许多的消遣与娱乐,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不仅是旺盛的创造力与质朴的生活情趣之体现,更是古人对天道规律的掌握,对生命的参悟与尊重。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人“相时而动”“相机而动”,感知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并在与时令、天地的和谐中通达自然。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万物收藏,养蓄待发,是为立冬。
作者:方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二十四节气特点含义和古诗(图文)#头号周刊#科普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节日,每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各种民俗活动都随着时令变化着,也包含着一些人文意义,老一辈对二十四节气的看重不亚于传统的重大节日,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陌生,现在一起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有哪些特点,后用二十四张制图分别解释各节气简意和二十四首相应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四季的到来;雨水时量增加;春分时昼夜分明;夏至代表着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天来临;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代表着夏天的结束;秋分昼夜平分;冬至表示冬天的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主要表示气象。惊蛰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期;芒种是农作物成熟期。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公历每年11月7号—8号。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义,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
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成为大蛤了。
民间习俗
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更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习俗。东汉崔定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这一天,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
食俗 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避寒藏暖 古人说,冬天养生,最要顺应避藏,避寒藏暖,就要早卧晚起。“冬夜伸足卧,一身倶暖”,暖被中,温柔乡,一觉初醒,温香沉沉,晨光依然熹微,于是再回笼一觉,任凭自然醒多美。
2018年的冬天来了
2019年的春天还远吗
本期编辑:飞飞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百度图片
关于立冬和冬至,你知道多少?大家好,今天是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图片来源于 ***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节气的寓意:立冬是季节类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冬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立冬时节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冬要区别与冬至,俗话说,“冬至到,吃饺饺”。只是一些北方地区冬至日的饮食文化,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到,吃饺饺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更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图片来源于 ***
总之,不管是立冬,还是冬至,他们都属于冬季的节气,关于冬季,你们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是银装素裹?亦或是堆雪人,打雪仗?还是从未见过雪的南方地区?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立冬是什么意思含义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不同<闽南网>
立冬是什么意思含义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因此,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确切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传统上为冬天的之一个节气。相当于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225°至240°的一段时间,约14.9天,每年11月7日(或8日)开始,至11月22日(或23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16°19′S移至 20°16′S。狭义上立冬的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225°的时刻,即在11月7日(或8日)。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物养生
》》立冬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不同
1.意思不同: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日期不同: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3.气候不同:
从气候上说,立冬在古代对于中国来说,是进入冬季的标志。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时候来到,冬至日也是数九寒天的之一天。从传统文化上来说,立冬的地位没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表明阴气最重,但也表明阳气开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冬至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历算的起始日(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样)。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4.天文位置不同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立冬是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的第二天就将向北移。而立冬这天,太阳的直射点还在一天天南移。
二十四节气|都说“冬至大如年”,可为什么冬至地位不如春节呢?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冬至大如年”,可是冬至的地位明显不如春节,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俗语呢?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徐艺乙,为你讲述冬至的来龙去脉。
冬至在周朝是每年的正月
冬至是怎么来的呢?据徐艺乙介绍,周朝成立以后,周公要找全国的中心,以便于建宗庙、举行祭祀活动等。他派专家拿了一根八尺的杆子,叫土圭,相当于现在的测量仪器,插在地上,根据影子的长短测出全国的中心。
根据专家的推算,洛阳是全国的中心。他们经过测量,在洛阳太阳影子最长为一丈三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13.5尺),最短为五寸(相当于现在1.5尺)。
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所以冬至是之一个定下来的节气。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是第二个定下来的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按照现在的天文学就比较好理解了,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这一天,就是冬至;接着向北移,直射到北回归线的这一天,为夏至。
这个就是冬至的由来,所以冬至和阳历有关系,和阴历没有关系。
由周朝到秦,一直是以冬至日当作一年的开始,到了汉初还是这样。
为什么呢?因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从冬至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天地之间阳气开始渐渐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的日子。所以,冬至才是一年的开始,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现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都出现在冬至。那时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
“正月”到汉武帝时有了变化
这个风俗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一直到汉武帝。汉武帝不再使用周历,正月不再是冬至的这个月,而是变成冬至后的一个多月,就是现在的正月。
为什么改呢?据徐艺乙介绍,这一方面跟汉武帝喜欢标新立异有关;另一方面,和气候变化有关。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慢慢变长,太阳开始北移,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我们经常听说数九寒冬,冬至就是数九的之一天,到了“三九”,积热最少,温度更低,天气就很冷了,所以说“冷在三九”“三九严寒”。但三九并不完全是指27天以后,而是指“三九四九”相交的日子。
有个《九九歌》(歌词有差异)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思是到了“九九”,开始春暖花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称为“九九艳阳天”。
而“三九”“四九”之日,恰恰是一月,天气开始真正的回暖,所以把这个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汉武帝以后,冬至不再成为正月,但古人还是非常重视,又被称为“小年”,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那么为什么又说冬至大如年呢?因为冬至是根据太阳历,而“年”或称“除夕”,只是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只有历法纪年意义,隔几年还要不断加插闰月以保证准确;而不具备如冬至般的天文意义,即不可违抗的公自转规律对于人类的影响。
所以冬至的“靠山”是太阳,年的“靠山”是月亮,冬至自然大如年。
冬至的影响力为什么会下降
那么冬至的影响力为什么不如春节呢?
古人将冬至和春节相提并论,几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冬至的地位已经远远低于春节,很多时候都只是把它当做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而已。
据徐艺乙介绍,农耕文明虽然很重要,但工业文明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大量的农民走进城市,春节成了他们回家团聚的日子,影响力远超冬至;同时,现在很多人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对于祭祀天地神灵的传统习俗,已经不再重视。现在冬至,很多人都要上班都要工作,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去庆祝。能够保留的习俗大多与饮食有关,比如说冬至吃饺子。类似这样的习俗可能还会继续保留,但是一些原本的冬至习俗正在被消解,正在被遗忘,所以冬至已经没有像春节那样重要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立冬是什么意思啊?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今天就是立冬节气了,而立冬节气的到来就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各地气温要逐步降低了,那立冬是什么意思啊?立冬晴天是暖冬还是冷冬?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一、立冬是什么意思啊?
立冬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季六节气之首,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在每年11月7日至8日之间,太阳会位于黄经225°,此时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1.立冬节气的特点:
立冬后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将立冬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其中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冰,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2.立冬补冬的习俗指的是:
立冬补冬的习俗指的是立冬要通过食物进补,比如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吃一些鸡肉、鸭肉、鱼肉等热量较高的食物,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熬补食用,以增加药效。
二、立冬晴天是暖冬还是冷冬?
立冬晴天是暖冬。因为根据民间俗语“立冬晴,干无雨,立冬雨,雨淋淋”,以上就是立冬这天若是晴天,那么这个冬季不会冷,接下来会比较干燥、降水稀少,也就是暖冬的意思,若是这天下雨了,那整个冬季会多雨,预示着当年雨雪天气会增多,也就是冷冬的意思,但这也是俗语,具体以各地天气预报为准。
三、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立冬和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说法,就是在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时,儿立冬则是属于秋冬季节之交,因此“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同时在立冬吃饺子,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安耳朵”,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意思就是立冬这天吃饺子好。除此之外,立冬还有吃羊肉、吃饺子、迎冬、酿黄酒等等习俗。
1.立冬吃饺子
立冬的立代表着冬天的开始,正是秋冬季节之交,属于“交子之时”,而“交子”和“饺子”同音,因此就有了吃饺子的习俗。
2.冬至吃饺子
冬至的至是代表着寒冷即将到来,而根据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因此冬至这天就有吃饺子的习俗。
总结:立冬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季六节气之首,根据民间俗语“立冬晴,干无雨,立冬雨,雨淋淋”,立冬晴天是暖冬,且立冬和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