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跳龙门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黄河中游,有一座山。支流的水流到这里就被挡住了,无法流进黄河,大禹在这里凿开了一条峡口,就像一座高高的大门,他还给这个门取了个名字叫龙门。为了看守龙门,大禹要挑选一些优秀的鲤鱼变成天龙,于是他定了一条规矩,只要鲤鱼能跳过龙门,就可以变身为天龙,享受作为龙的荣耀。
听到这个消息,一群群鲤鱼纷纷往龙门游去,它们你争我抢,都想抢在最前面跳过龙门。可是到了龙门,大家都被吓住了,龙门有好几百米高,两旁各有一根很粗的石柱,上面雕刻着很多条龙,水从龙门上流下来,形成了一条气势雄伟的瀑布。瀑布上面笼罩着一层朦朦胧胧的云雾,好像蓬莱仙境一样。这么美丽的地方,要是能跳过去看看就好了,可是该怎么过去呢?鲤鱼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大禹: “我们该怎么跳过去呢?”大禹只是笑了笑: “哈哈哈,好大一群鱼。”
鲤鱼们都没明白大禹的意思,但是跳过去变成龙的心愿却十分迫切,就开始苦练跳功。龙门下的整条江就像沸腾了一样,到处都是往上跳的鱼儿。练了七七四十九天,可还是没有哪条鱼能跳过去。大家都唉声叹气,有的鱼儿还想放弃,准备回家了。
这时,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 “对了,大禹不是给过我们启示吗? 好大一群鱼。”
“好大一群鱼,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在启示我们,要团结起来,一起跳过这个龙门呀。”
鱼儿们这会儿一下子都明白了,它们立即行动起来,纷纷往上蹦,在半空中,一条给另一条垫着身子,上面的那条鱼再用力地往上蹦,就可以蹦得更高了。就这样,鱼儿们终于跃上了龙门,大禹也信守承诺,将跳过去的鲤鱼都变成了天龙。
可是,那条大红鲤鱼还在龙门下面没上来呢。因为那条大红鲤鱼一直自愿在更底下,给其他鱼儿垫背。最后所有鱼儿都蹦了上去,就只剩下它了,大禹心里也替它着急: 这大红鲤鱼又聪明又善良,要是没变成龙就可惜了。
不过大红鲤鱼自有办法,它看着龙门上飞泻而下的瀑布溅起的大水花,心想: 我为什么不借助水的力量跳上去呢?于是,它使出全身力气窜出水面,跳到一个浪头上,然后又借助浪头的力量再使劲往上一跳。谁知道一下子就跳到了天上,白云就在身边飘着。它轻飘飘地落在了龙门上,虽然外形看起来还是鱼儿,却很有龙的气派。大禹看到这一幕,十分惊讶,这条大红鲤鱼果然很有慧根。于是,大禹就在这条大红鲤鱼的头上点了一点红,一瞬间,一团天火掉了下来,烧掉了鲤鱼的尾巴,大红鲤鱼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耀眼的红色天龙,在众多天龙中显得特别突出。
后来,大禹就让红天龙率领其他的天龙看守龙门,每天在天空中翱翔,可威风了,其他鲤鱼听到这个故事,也倍受鼓舞,一有机会,它们就会来到龙门这里,使劲往上跃。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在那里看到这个奇观呢。
欢迎下载“八斗国学”app,收听更多国学故事。
古老民间故事:鲤鱼跳龙门的由来,看看你知道多少?据说龙门位于今天山西省河津市与陕西省韩城市之间的晋陕黄河峡谷。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穿过晋陕大峡谷最窄的龙门(现在称为禹门)。在古代,洪水频繁,大禹被命令治理河道。他采取了疏浚河流的 *** ,使许多地方的洪水有排泄的地方。一天,大禹勘察了一个山洪堵塞的地方,那就是龙门山。龙门还未凿开前,龙门山高耸入云,拦住了奔腾的黄河,导致黄河倒流,洪水泛滥。于是大禹带着数百名士兵开山泄洪,终于在山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黄河水奔腾而下,滚滚流去。大禹命名为龙门。
龙门凿成后,上游人不再受洪水侵害,还能欣赏瀑布的美景。生活在河里的水族只能住在下游,他们觉得很不公平。这时,大禹告诉他们:只要能跳上龙门,就能变成一条龙。
听到这个消息,水族议论纷纷。太高了,龙门这么高,我们怎么能跳上去呢?在争执中,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尝试过,因为龙门太高了。如果你不小心摔倒在悬崖上,你肯定会摔碎。
听说这件事,一条红鲤鱼自告奋勇地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跳得上去呢?让我跳一次!大家一看,是一条不起眼的红鲤鱼,都嘲笑它说:连水里的鲟鱼都跳不过去。你怎么能跳过去,何况是一条小鲤鱼?真是一条不知天高地厚的红鲤鱼!
红鲤鱼并不气馁。事实上,它已经偷偷地练习了如何跳跃龙门,红鲤鱼后退了几步,攒足够的力量,然后突然向前游,然后跳到了半空中。这时,空中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红鲤鱼在云雨中向前游动。突然,一道闪电在空中闪出火花,正好落在红鲤鱼的尾巴上,尾巴燃烧着,河里的鱼看到了,都吓得躲在水里。红鲤鱼忍受着尾巴燃烧的痛苦,继续向上飞跃,在穿过龙门的那一刻,红鲤鱼只觉得他们的尾巴很烫,回头看,已经上长出了龙的尾巴,然后又生出了龙的头。现在,红鲤鱼完全成为一条强大的龙。原来大禹没有欺骗我们,只要越过龙门,真的可以成为龙啊!
红鲤鱼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消息告诉下游的鱼,它飞到龙门下,召唤它的伙伴们。鱼看到一条龙,龙对他们喊道:别害怕,我是那条红鲤鱼!我刚跃过龙门,变成了一条龙。每个人都从水里探出头来,看着龙。
红鲤鱼给了每个人勇气和信心,其他鲤鱼也尝试跃过。真的有很多鲤鱼跳过龙门,变成了龙。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有些鲤鱼不幸摔倒在悬崖上,把头撞出瘀伤,留下了黑色的伤疤。现在如果你仔细看,你仍然可以发现黄河下游的一些鲤鱼头上有一些黑色的伤疤!《三秦记》中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至于之一条跳过龙门的红鲤鱼,它成为水族馆的英雄。每条鱼出生时,水族馆的老人都会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并鼓励他们。这个故事传到了人们的耳朵里,人们也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的孩子:你应该像红鲤鱼一样。虽然你出身普通,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你一定能跳过龙门,成为一条龙。孩子们点头,说他们一定向红鲤鱼学习。
后来,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也以红鲤鱼为例。他们在诗中写道:我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谁承想一条微不足道的红鲤鱼最终因为自己的勇气而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榜样!其实鱼化龙只是人民的的一种愿望,真假不重要了,这仅仅是一个古老传说而已!重要的是能激励每个人桂枝高折步蟾宫。大家认为呢?
鲤鱼跳龙门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龙有九子,各有不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可是有没有人知道其实鲤鱼也是龙的儿子呢?为什么会有鲤鱼跳龙门变成龙的事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鲤鱼本是龙,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是很小的时候听一个老人,现在挖空心思想都不记得是谁讲的,可是在记忆力就有这么一个模糊的概念)
传说已经有了九个儿子的,这一天他赴宴归来,偶有三急,于是微醺的他边落下云头找地方小解,脚刚刚沾地便被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给吸引住了,他的醉意也醒了大半,忘了三急定睛观看原来是一袭绿衣的女人在池塘的藕花深处泛舟,同行的还有一紫衣女子,她俩玩的正欢快,相互撩水嬉戏呢,就像戏文里那些老套的戏码一样,那时有九个老婆,看过人家美色的老龙王竟然春心萌动,对那个绿衣爱的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身体正经受住的三急。
龙王变作一个翩翩公子在塘边高声朗读诗文,眼睛却偷偷打量着绿衣,只见那两人仿佛被他的读书声吓到了,停止了打闹嘀咕了几句,泛小舟上岸了,龙王一个隐身突然出现在刚刚上岸的两女子身边,猝不及防,她俩都又跌落水中,龙王一个转身抱住了绿衣,紫衣跌落水中,他一只手抱着绿衣一只手把变出一根长棍递向紫衣,完全是一副现代版的霸道总裁范。
美女爱英雄,才子爱佳人。这是个万古不变的定律,当绿衣深情脉脉的看着龙王时,他窃喜,知道自己的目的达成了。
就这样龙王在人间逗留了十日,直到绿衣生下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龙王才大梦惊醒,他犯了天条和凡人生了孩子,龙王预走可是舍不得绿衣和孩子,于是想了个万全之法想带绿衣和孩子回龙宫,代价就是绿衣和孩子不能再做凡人,他用遮眼法把她们母子变为水族一员,绿衣不能接受这个打击,趁龙王不注意撞墙而亡。
于是龙王把绿衣和他的儿子变成鲤鱼,回龙宫想出一个让他儿子成龙的妙计,每年的七月七让鲤鱼(只能鲤鱼,其他的任何鱼类也不行,更别说其他水族。)跃龙门,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让儿子认祖归宗了。
其实龙有十子,只不过鲤鱼是隐藏的哪一个。
在很早以前,宁河龙溪河畔的村民们一直过着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有一年,不知从哪儿来了一条凶狠的大黄龙,作恶多端。这条龙非常坏,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不得安宁,民不聊生。到了每年的六月六日一一恶龙的生日,人们就要被迫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和一百头猪羊供它享用。如果不这样,它就发怒生气,为祸百姓,害得当地百姓叫苦连天。
在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这条恶龙。一天,她得知云台观的云台仙子有法术,能够为民除害,就几次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没有找着。但是,玉姑没有灰心。这天清晨,她又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就出现在她限前,并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以去找一位鲤鱼仙子,她一定能帮助你。”
玉姑谢过云台仙子,赶紧下山,去寻找鲤鱼洞。她历尽磨难,才来到鲤鱼洞。又花了很多时日,终于找到鲤鱼仙子。玉姑向鲤鱼仙子说明来意,鲤鱼仙子对她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但这也要牺牲你自己!你会这样做吗?”玉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只要能为乡亲们除害,消灭恶龙,哪怕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情愿!”鲤鱼仙子见玉姑如此诚恳坚决,非常满意她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水,玉姑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活泼的小红鲤鱼。
小红鲤鱼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游回家乡。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小红鲤鱼摇身变,就变成了原来的样子。她看见乡亲们已经准备好了贡献给恶龙的祭品: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和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像一条长龙样向黄龙所在的峡口走去。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看见百姓送上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张开大口等待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等候一下,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话刚说完,只见玉姑跳入水中,变成一条小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而去。恶龙看见有人坏了它的好事,非常生气,也朝小红鲤鱼冲过来。
面对那么强大的龙,小红鲤鱼渐渐有点力不从心了。岸上的人们都睁大了眼睛看着,不敢大声呼吸。在峡口处,有个隐形的门,当地百姓都叫它“龙门”,据说只要跳过这个门的鱼,就会变成龙,但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看见过一条鱼跳过去。只见,小红鲤鱼突然回转身来,朝龙门飞奔而去,然后奋力一跳,居然跳了过去。跳过去的小红鲤鱼,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腾空而起的大龙。大龙再次回到水中,与恶龙再次打斗起来。恶龙也不甘示弱,变得异常凶横。
眼看不能将恶龙打败,大龙决定与它同归于尽。它飞奔起来,缠着恶龙一起滚下了水中,再也没有起来过。
从此,宁河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玉姑,在峡口半山腰上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央广网宁波8月4日消息(记者 俞烨 通讯员 孙伟 朱海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县城的孔庙,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庙,这座孔庙里有一块石刻——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最早记载于宋代。鱼谐音“裕”“余”,象征着平稳、喜庆和繁荣。也有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寓意。
这块鲤鱼跳龙门的石刻分为三个部分,下面是一群鲤鱼,中间是龙门,上面有好几条龙在盘旋,是已经幻化成龙的鱼。石刻中间部分的鲤鱼即将越过龙门,这时的鲤鱼身体一半已经变成了龙头,另一半还是鱼身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设计寓意着如果想成为人中龙凤,需要有一段煎熬甚至痛苦的过程。比喻莘莘学子只有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十年寒窗,才有可能鱼跃龙门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才。
这样的纹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专用名词叫“鱼化龙”。鱼化龙的形象有飞黄腾达、脱胎换骨、金榜题名等寓意。鱼化龙还有另一种叫法叫“摩羯鱼”。也就是鱼头龙身,这种纹饰多见于宋代的瓷器上。
那么,跳龙门的为什么非得是鲤鱼,而不是其他如鲫鱼、草鱼、鳙鱼呢?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而黄河盛产鲤鱼,所以鲤鱼这一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更为顺畅,更加普及;二是鲤鱼尾巴带着红色,象征着吉祥,人们认为鲤鱼更具有灵性,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鲤鱼跳龙门的由来及寓意
古代中国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鲤跃龙门(又作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相传龙门也称禹门,位于黄河峡谷中,由大禹治水时凿通龙关山形成。
相传由于黄河河水浑浊,一般鱼类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鲤鱼生长十分良好,又由于其生长环境是黄色的泥水,所以黄河鲤鱼身上长的是金黄色的鳞片。
古人发现每年到了春季的时候,这些金色鲤鱼会逆水而上,在龙门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于水流湍急,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们想像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
鲤跃龙门,用来比喻勠力拼搏,砥砺奋进,敢想敢干,敢于筑梦。 科举制度推行后,鱼跃龙门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于是龙门在国人心里就有了神圣的地位。
鲤鱼跳龙门的其它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泛滥。舜启用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办法是疏浚。玉帝命自已的小女儿下凡,化做涂山女,嫁给大禹为妻,帮他一起治水。
大禹疏浚黄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形状如同门阙之山崖壑口,终将洪水疏导,此壑口称之禹门。居住在黄河中的鲤鱼却被冲出禹门,骤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鲤鱼们也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因此鲤鱼向大禹夫妇 *** 着。
涂山女笑了:“我去请奏玉帝,能跃上豁口者,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鳃的,只能怨自己生来就是凡品啦,也别捣乱了…”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刘备马跃檀溪有什么寓意?鲤鱼跳龙门,人生从此逆袭蜕变刘备马跃檀溪有什么寓意?鲤鱼跳龙门,人生从此逆袭蜕变
《三国演义》第34回为《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描写刘表的次妻蔡夫人伙同蔡瑁等人乘着襄阳农业大丰收的机会要谋害刘备,刘备逃走,路遇檀溪相阻,危急时刻,刘备所骑的的卢马一跃而起,跃过檀溪,刘备逃得一命。
刘备马跃檀溪
刘备跃马过檀溪的典故,《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里也有记载:
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引《世语》典故,并非仅仅是增加神话色彩,还有其深刻寓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古英雄多磨难,每一次磨难都是成功的垫脚石
刘备是英雄,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不否认的。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因为推恩令的影响,到了刘备时已经沦为平民。加上早年丧父,还算孝顺的刘备只能靠着织席贩履帮助母亲维持艰难的日子。
刘备织席贩履
但是刘备小时候还是蛮有志气的,一心想着光复祖上荣耀,甚至坐在门前的大树下,做着羽葆盖车的梦想。刘备老妈见儿子有志向,就想办法让刘备去上学,师从东汉末年的名将卢植,与公孙瓒和郑玄是同学。
刘备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赞助,开始起兵,恰好赶上黄巾起义,刘备正好为国立功,通过进剿黄巾,刘备官封安喜县尉,从此迈入职业生涯打拼阶段。
自古英雄多磨难!
刘备自打当了安喜县尉,职业生涯一直不顺,充满了磨难。先是被督邮勒索,把督邮打了一顿,弃官而逃。后又因为剿贼有功,当过下密丞、高唐尉、高唐县令,后来又被贼寇打败,没奈何投奔老同学公孙瓒,被任命为平原令,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拒袁绍。在平原令时,差点被看不起刘备的同宗刘平派人刺杀。
曹操攻打徐州,刘备救徐州,曹操退兵不久,陶谦死,糜竺、陈登等人请刘备做了徐州牧,糜竺还把妹妹嫁给刘备。
但好景不长,据说荀彧献"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袁术、吕布又来争夺徐州,徐州最终为吕布所得,刘备老婆孩子都让吕布掳走了,还被掳走两次。
后来得曹操相助,才打败吕布,夺回妻子,刘备随曹操还许都,被封左将军、领豫州牧,期间还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但因为衣带诏事件,刘备惧祸逃出许都,再次袭取徐州。
官渡之战前,曹操再次征讨徐州,打败刘备,这次刘备不仅把老婆孩子丢了,结义兄弟关羽也投降了曹操。
刘备兄弟古城会
官渡之战爆发,刘备辗转从袁绍处逃出,到汝南又被曹操打败,没奈何只得投靠荆州刘表。
在荆州,刘表不仅白白浪费了官渡之战与袁绍南北夹击曹操的大好战机,还对刘备明里使用,暗里提防,让刘备郁郁不得志,常感叹"髀肉生矣"!
刘备就是在这样的困顿中,发生了马跃檀溪事件。
刘备创业,虽然不停地遭受挫折,但是从来没有消沉,一直想找机会东山再起。在荆州,刘备也是广纳贤才,留有贤名,也是在为将来夺荆州积累好名声。
对于英雄来说,只要不折英雄气,那么每一次挫折,都是英雄成功的垫脚石。
二、寓意刘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中国古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刘备马跃檀溪,大难不死,罗贯中这里作为专门的半个章节描述,其实也是寓意刘备有后福。
首先,刘备偶遇司马徽,顿悟成就大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刘备逃得大难,误打误撞来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家中,受到了司马徽的盛情款待。
司马徽在与刘备交谈中,指出了刘备创业一直受挫的根本原因:缺少人才!刘备还不服气,说自己武有关张赵云,文有简雍、孙乾等。司马徽告诉刘备,关张赵云皆万人敌,但缺少会使用他们的人。刘备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更大的短板是缺乏统御关张赵云这样的经纶济世、乾坤大才。
司马徽指出刘备短板
刘备感叹人才难得,司马徽推荐了"伏龙、凤雏",问具体人时,司马徽打哑谜。
正史上写刘备其实在荆州时到处寻访人才,司马徽直接推荐了"诸葛孔明、庞士元",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裴松之注.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其次,司马徽暗中推荐,刘备巧遇"单福",后"福"初至。
说刘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结果巧遇司马徽,不仅知道了自己短板是什么,还且知道短板在哪里。
不仅如此,在刘备夜宿司马徽家的当晚,徐庶化名单福,来找司马徽,想投奔刘表,被司马徽劝说投奔了刘备。
结果,刘备回新野后就巧遇"单福",带回新野。结果连败吕旷、吕翔、曹仁、李典,刘备初尝"后福"的甜头。
其三,徐庶走马荐诸葛,为刘备的真正打开"后福"之门。
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并取了樊城,让曹操大惊。派人打听才知道有个叫单福的帮助刘备,程昱献计,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并仿照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把徐庶骗到了许都。
徐庶中计,临出发前"走马荐诸葛",推荐了诸葛亮出山,并让刘备亲自去请,刘备才知道伏龙就是诸葛亮。
徐庶走马荐诸葛
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上司马徽一开始就告诉刘备伏龙、凤雏就是诸葛亮和庞统。
徐庶在正史上确实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并让刘备亲自去请的。但不是被曹操设计诓走才推荐的。徐庶真正离开刘备,是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后,当阳之败后才因为母亲被俘不得已投奔曹操的。
《三国演义》对正史做了点改动,使得故事性非常精彩,既寓意了刘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开启了三国真正的传奇!
三、"马跃檀溪"寓意"鲤鱼跳龙门",刘备的人生从此蜕变
传说,鲤鱼跳龙门,鱼就变成了龙!这寓意一个人的人生发生质的蜕变。
罗贯中把马跃檀溪放大了写,其实也是暗喻刘备也是"鲤鱼跳龙门",跳过檀溪的刘备人生从此就会发生蜕变。事实也是,这次跳溪事变后,刘备的人生真的开挂了。
首先,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明确战略方向
三国演义中,刘备马跃檀溪后,更大的收获是遇到司马徽,明白自己的短板是什么?徐庶没来得及帮刘备补短板,就去了曹营,但走马荐诸葛让刘备重燃希望。
隆中对策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诸葛亮给刘备献上了准备已久的《隆中对》,给刘备规划了创业的方向和步骤,即三步走战略:先取荆州立足,再取益州壮大,待天下有变,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隆中对让刘备拨云见雾,刘备的奋斗从此有了指路明灯。
其次,赤壁之战成更大嬴家,实现占有荆州的目的。
诸葛亮出山,刘备如鱼得水,两人整天在谋划荆州事宜,都引得关羽张飞吃醋了。
想什么来什么,公元208年,先是刘表病故,刘琮袭位成荆州牧,后来曹操平定北方后开始南下,采用荀彧的间行宛叶之计,迅速到达荆州,刘琮不战而降。
事出紧急,刘备弃新野、樊城,走当阳、奔夏口,携带数十万百姓渡江,在当阳被曹操轻骑追上,长坂坡大败,两个女儿都丢了……
危急时刻,诸葛亮和鲁肃合谋,促成了孙刘联盟,赤壁一战,曹操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周瑜和曹仁死磕南郡的一年多时间,打下了荆南四郡,又从孙权那儿借得江陵,加上半个江夏,刘备一下子占据了荆州五郡。曹操、孙权共占两郡,刘备成了赤壁之战的更大嬴家。
既实现了立足荆州的愿望,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巩固了孙刘联盟,三足鼎立形势初步形成。
其三,图川成功,称王称帝,实现人生逆袭。
刘备坐镇荆州,北拒曹操,东拒孙吴,西觑益州,孙权和周瑜曾经多次要攻打益州,都被刘备挡住了。
建安16年,应刘璋邀约,刘备开启了隆中对战略的第二步,即图川之旅。由于得到法正、张松的内援,刘备图川虽然损失了庞统这一重要的谋士,但是最终还是攻下成都,占有益州。
随后,刘备又听从法正之计,与曹操在汉中开展了一场决战性质的对决,最终刘备获胜,并斩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
刘备称帝
刘备占据汉中后,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进下,进位汉中王,职业人生达到巅峰。在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儿时的羽葆盖车梦得圆。
刘备马跃檀溪,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其实那就是刘备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以后,刘备逐渐走出低谷,人生逐步开挂,最终逆袭称帝。同时,东汉乱世也从那时走向三国鼎立,难怪中罗贯中要花费半个章节写刘备马跃檀溪呢。
“鲤鱼跳龙门”的历史由来及古今含义的演绎“鲤鱼跳龙门”古义实指列国纷争、群雄割据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演绎为寒窗苦读、登科及第、飞黄腾达的春风得意。
陕西韩城东北六十里,横跨黄河两岸,地连山陕两省的龙门山,乃是梁山支脉。龙门,既是山名,又为津渡之名。津渡之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神话传说的所在。
黄河水奔泻龙门而出,河西地沿黄河成一条狭长的川原地带,古称韩原。韩原西枕梁山,东带黄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门津,是关中的北门,亦是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故在古代列国纷争、群雄割据中,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晋取少梁而兴,魏献西河而衰。秦晋、秦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史记》记载的大战役就有六次。之一次为公元前645 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惠公。晋惠公归国,献河西地于秦。第二次为公元前641 年秦灭梁国,更名曰少梁。第三次为公元前418 年,秦击魏,战于少梁,秦败魏胜。第四次为公元前362 年,秦攻少梁,赵救魏,秦破赵魏联军,虏魏太子及魏将公孙痤。第五次为公元前354 年,秦击魏,取少梁。第六次为公元前330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主战场已移于河东,此役魏尽入河西地于秦。
公元前205 年,汉将韩信以木罂渡少梁而擒魏豹。公元618 年,唐高祖起兵太原,南下渡龙门而取关中,奠定了唐室基业。公元1126年,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公元1644 年,李自成则从陕西出龙门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今人之“鲤鱼跳龙门”,意为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幻化为龙。喻为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飞黄腾达。与龙门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史实相去甚远。
“鲤鱼跃龙门”的由来,没想到鱼的寓意那么多!中国人过节待客,饭桌上总少不了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
鱼,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食物,还带有吉祥的寓意,而寓意的全部玄机,其实就是一个“谐音”。
除此以外,说起“鲤鱼跃龙门”,相信大家都耳闻能详了。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 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据年长的一些老人说,过去在黄河边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点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因为这条鱼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龙鱼,能见到便是祥瑞之兆。
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现多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而“鱼”也因其特殊的寓意,被现代多数人所喜爱。
在民俗中,人们喜欢带有鱼图案的年画,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
自古以来,“鱼”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鱼与爱情有关
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爱恋的欢乐情景。
崇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化石鱼砚》莫仕坚
《年年有鱼》 莫伟坤
鱼与思念有关
鱼与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鱼”表达了朋友间真率诚恳的牵挂。
《鱼乐无穷砚》 李志强
《鱼升龙门砚》 孔凡湛
鱼与自由有关
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羡慕鱼的自由,他追寻一种不为功名羁绊、不为繁华所动的大自由。
鱼,象征着平稳、喜庆和繁荣,不少艺术工作者把这些富含美好寓意的鱼纹,运用到端砚刻纹上。
《如鱼得水砚》程启元
《琴高跨鱼砚》 黄超洪
这一方方砚,生动地描绘出中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画面呈现出流动着的韵律,体现了群鱼恣肆盎然的生机,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疏放闲适之意。
可见,砚,不仅是历代文人挥洒意趣的一方基石,更是中华文化延续的滋养之田。
很多成语的来历,都有一个典故,“鲤鱼跳龙门”也不例外。“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那么,它的典故是什么呢?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河水湍急。那时候,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洛阳就被龙门山挡住了,河水在山南积聚成了一个大湖。而黄河中的鲤鱼听说龙门的风景很好看,都想去饱饱眼福。于是,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出发,游过了洛河,顺着伊河逆流而上来到了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是,鲤鱼们被难住了。因为龙门山上没有水路,它们不能上去,只好聚积在北山脚下。
正当鲤鱼们伤感之际,一条大红鲤鱼对小伙伴们说:“我有一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如何?”其他鲤鱼纷纷表示赞同,认为龙门山太高了,根本跳不过去。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摔死。但大家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才游到这里,如果不去瞧瞧龙门实在是太遗憾了。一时间,大家拿不定主意。
此时,那条大红鲤鱼自告奋勇,对大家说自己先跳,试一试水。说完,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一下子就跳到了半天云里,带动空中的雨和云向前走。没想到一团天火紧随而来,大红鲤鱼的尾巴被烧掉了。它强忍着疼痛,继续向前跃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红鲤鱼终于越过了龙门山,落到了山南的湖水里,然后变成了一条巨龙。
其他的鲤鱼看见大红鲤鱼的经历后,吓得不敢去冒险了。这时,那条巨龙对鲤鱼门说:“你们不要怕啊,我是你们的小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所以才变成了一条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不要害怕啊!”有了它的安慰和鼓舞,开始有鲤鱼跟着跳。慢慢的,跳龙门的鲤鱼越来越多。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鲤鱼跳过了龙门,变成了一条龙。大多数的鲤鱼都没能跳过,从半空中摔下来,额头上留下了一个黑疤。至今,黄河中的鲤鱼额头上还有这个黑疤。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著名诗人李白为此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从那以后,世人就把某种翻越姿势,形容为“鲤鱼跳龙门”。“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大约形成于西汉初年,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崇拜神龙的观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