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
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墨藓点衣鳞细细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开春后气温回升,又到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时正是鱼儿体硕膘肥之时,鲥鱼、鲫鱼、鳜鱼都是当令鲜味。俗话说“正月沙螺二月蟹,三月鳜鱼四月蚌”,三月正是吃鳜鱼的时节。
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鳌花等,是鲈形目鮨科鳜属的一种肉食性有鳞鱼类。它的身体较厚,但是也长得比较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嘴巴长而尖大,鱼身呈青黄两色,还常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纹交错其间,背鳍、尾鳍和臀鳍都有黑色的斑点。
鳜鱼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溪流、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地方,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鳜鱼生性凶猛,幼鱼以小型鱼类、虾类及蝌蚪等为食;成鱼主要摄食鲤鱼、鲫鱼等鱼类。鳜鱼嘴巴较大,并且长有锋利的牙齿,背鳍上有12根坚硬的利刺,身体表皮有条纹型和不规则形状的黑斑。
鳜鱼的亚种很多,大体可分为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长体鳜、高体鳜、柳州鳜。在我国,鳜鱼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种类很多,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出产。据地方志记载,仅湖南常德境内所产之鳜鱼就有翘嘴鳜、斑鳜、暗鳜、长鳜、波纹鳜等数种,尤以翘嘴鳜、大眼鳜、斑鳜为多,产量颇高。
鳜鱼肉多刺少,肥满度高,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内部无胆少刺,营养丰富,历来被认为是“鱼中上品、宴中佳肴”。一句“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道尽鳜鱼之味美。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曾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共享华夏“四大淡水名鱼”的盛誉,并名列“春令时鲜”前茅,历来被作为宴席的首选。
唐人将鳜鱼称为“龙肉”,以示珍贵;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则称其为“水豚”,认为其味鲜美;在清代,鳜鱼曾作为八大贡品之一进贡皇宫。最常见的做法是清蒸。由于肉比较紧致结实的缘故,苏帮菜里显刀工的松鼠鱼,常用的便是鳜鱼。此外,红烧、水煮等做法也相当不错。
鳜鱼的“鳜”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宋笔记《梦粱录》与《武林旧事》中,鳜鱼称鯚鱼。“鯚”是从“罽”而来,罽是毛织物,罽锦丽且坚,古人认为鳜鱼身如罽锦,故称其“罽鱼”,因为“罽”字难写,于是就写成了“鯚”。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鳜”的理解是形体上的:“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鳜也。”同时,他还解释“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也”。后来鳜鱼与桂鱼经常混用。现代人们将“鳜”谐音为“贵”,因此鳜鱼也有了“贵族鱼”的美誉。
徽菜名角臭鳜鱼
因为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季的鳜鱼便名闻天下了,不知倾倒多少古今河鱼爱慕者,许多鳜鱼名馔于是竞相登场:如满汉全席中的翡翠鳜鱼、苏帮菜中的松鼠鳜鱼、上海菜中的三丝鳜鱼、北京的锅塌鳜鱼……让老餮们垂涎三尺。其中,比较特别的吃法当属徽菜的代表作——安徽徽州地区的臭鳜鱼。
臭鳜鱼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菜,流行于歙县、休宁、黟县、绩溪一带,以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著称。其实,臭鳜鱼的本名应该叫作“腌鲜鳜鱼”,有一种发酵过的、似臭非臭的气味,绝非臭鱼烂虾的腐烂味道。
在徽州方言里,“腌鲜”与“臭”接近,表达着徽州人对“鲜”的追求。这是用盐腌制,依靠盐和食物产生化学反应,发酵出的一种味道。在过去,新鲜食物不便长期储存,徽州人养成了“盐重”的传统,徽菜的风格也由此奠定。
徽州人爱吃鳜鱼,但徽州并不盛产鳜鱼。对鳜鱼的追捧反映了徽州文化里的江南属性。于是,徽州的鳜鱼严重依赖“进口”,从长江沿岸的安庆、铜陵、池州等地贩运。古时鲜鱼保存不易,当桃花盛开、鳜鱼鲜肥之时,鱼贩用盐腌,以防止鱼肉变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木桶之内,一层鱼,一层盐,运输途中经常翻动,可以保持几日不腐,只是微臭而已。
鳜鱼属肉食鱼类,味极鲜,徽州人烹饪腌鲜鳜鱼,就是要充分发挥鳜鱼味鲜肉嫩的特点。整鱼先煎后烧,用笋、肉、辣椒、葱姜蒜等味道十足的食材搭配,不会喧宾夺主,反倒像是“激将法”,充分调动了鱼肉的鲜。夹一筷子鱼肉,弹牙多汁,细嚼起来满是鱼肉特有的鲜甜,丝毫没有半点臭味。经过石头压制的鱼肉也更加紧实,不散的质地成就了臭鳜鱼独特的口感。
作为徽州人的一大发明,臭鳜鱼的出现并非偶然,徽州菜里的腊八豆腐、毛豆腐同样以“臭”闻名。因此, *** 了徽州的地理、气候与徽州人饮食习惯的臭鳜鱼,很轻易地成为徽菜的当家菜。
在美食纪录片《鲜味的秘密》中,谈到臭鳜鱼等“臭类”美食时,特别提到腐鲜的概念:“臭味的食材是保鲜失败的结果,叫腐而不败。腐,香出来了,这叫腐鲜,鲜出来了。”
臭鳜鱼的制法在唐代《太平广记》中有详细记载,将新鲜鳜鱼用木桶加淡盐水腌渍,以青石压住,经六七天发酵,便可产生似臭非臭的气味。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将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产生鲜味,一部分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为有不良气味的胺类。也就是说,臭鳜鱼的“臭”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鱼体内酶原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鱼肉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被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鲜味物质时释放出来的味道。最后通过煎炒烹炸,臭味飘散,鲜味犹存,鲜香入骨。
尽管和咸鱼一样,臭鳜鱼也经过用盐腌制的过程,但与咸鱼更大的不同是盐量的控制。一步之遥,臭鳜鱼的咸鲜味便会转变为咸鱼的咸香味。如果盐量过大,就变成了咸鱼,发酵不出来。不过,不同人家对口味的偏好不同,腌臭鳜鱼的用盐量和腌制时间往往略有差别。
一般来说,腌臭鳜鱼的标准通常是选一条1.2—1.5斤的鳜鱼。有经验的大厨在腌之前不洗鱼,不沾生水,也不动鱼鳞、鱼鳃,仅把内脏去掉,目的就是保鲜。先用手把盐揉进去,里外都要涂抹均匀,鱼腹和鱼鳃里面也要多放一点盐,然后将其放入木桶中。使用木桶的好处是透气性好,发酵过程更为缓慢。将鱼一条条码好之后,用鹅卵石压紧,这样可以把鳜鱼的血水逼出来,让盐充分渗进去,从而使鱼不会太腥。大约腌制半个月,看到鳜鱼有点发红就可以了。起缸的时候,再把鱼鳞、鱼鳃等部位用水清洗干净,晾晒一两天,然后放到冰箱里保鲜。
腌好的鲜鳜鱼,并没有明显的臭味,而是发出一股淡淡的腥味。将鳜鱼清洗之后打上花刀,先把咸肉丁、冬笋丁、香菇丁、姜末、泡椒末下锅爆香,再将鱼放入锅中,加酱油、黄酒和适量的水,然后盖上锅盖烧制15分钟左右便大功告成。当一盘鲜美的徽菜臭鳜鱼缓缓上桌的时候,你会惊叹于它的臭,品尝之后,更会惊叹于它的香,巨大的反差形成了极深的心理印象。
恰到好处的烹煮让鱼肉几欲外翻,红椒、白蒜、青葱各种食色相得益彰,汁紧芡亮,异香扑鼻,鱼肉粉润。举箸轻挑,鱼肉就像蒜瓣一样,一片一片分开,肉质犹如新鲜鱼一样鲜美,又多了一些韧性和嚼劲。在重石的压力下,鱼肉中水分变少,本来鳜鱼的肉质就很紧实,这么一压,更有嚼劲和弹性,因此吃起来,在口中会有回弹的感觉。而微生物的作用,也让这道河鲜变得愈加爽滑。鱼肉在微辣微咸的汤汁的浸润下,充满了滋味,一种新生的咸鲜由此产生。辛辣把残余的丝微腥气赶走,而臭味在热力的作用下,早已荡然无存。吃完鱼肉,剩下的黏稠汤汁,还能再拌上一碗白米饭。如此看来,无论是下酒还是下饭,咸香辣爽的臭鳜鱼都属实是上品,也难怪吃过的人都对这种味道念念不忘。
以往吃到一份好吃的臭鳜鱼需要些运气,这是因为臭鳜鱼的腌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师傅的经验、温度、湿度、腌制时间都可以决定一条臭鳜鱼的品质。因此,臭鳜鱼成为一种口味随机性很强的食物,一千个师傅可能会做出一千种臭鳜鱼。香臭之间,始终是一门“玄学”。
臭鳜鱼诞生于无法冷冻、不便运输的年代。如今,吃到新鲜鳜鱼对安徽人来说已经毫不费力,臭鳜鱼不但没有退出,反而越来越香,并且从地方美食流行到全国各地,在各地饮食文化中擦出更加多元的火花。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3月24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老派爷叔
摘要:苏州菜里有一道经典名菜“松鼠鳜鱼”,不过对于这道菜的菜名,却有不同的叫法,那么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
苏州菜里有一道经典名菜“松鼠鳜鱼”,不过对于这道菜的菜名,却有不同的叫法,那么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
松鼠鳜鱼这道菜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但大同小异,都是说乾隆下江南,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厨师只好将鱼开花刀、腌制、拍粉、油淋、浇汁,最后做成外形呈松鼠状,外脆里嫩,酸甜可口,此后松鼠鱼的做法就流传开来了,并逐渐成为苏州菜的经典菜式。
清代中期的烹饪书《调鼎集》中就有了“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这里的“季鱼”就是“鳜鱼”,所以可见,松鼠鳜鱼确实是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起来的。只是清朝时的“松鼠鱼”是在鱼身上挂蛋黄糊,而今天的“松鼠鱼”是拍干淀粉。还有清朝的“松鼠鱼”是在油炸后加酱油红烧,而今天则改进为炸好后将烹饪好的卤汁浇上去。
松鼠鳜鱼是道功夫菜,鳜鱼去除鱼鳞、内脏洗净之后,切下鱼头,摊开、拍扁;再去掉鱼身上更大的脊柱骨,但注意不能不要把鱼腹切破,在尾巴处还要留下一小段脊骨;然后在鱼身上改刀切成鱼片花,用斜刀切成花刀,刀要深达鱼身的五分之四,但注意不要切破鱼皮,在尾巴处开一个口,将尾巴从刀口中拉出。这个刀工得需要一定技巧,没点功夫可做不到。
第二步就是拍粉,更好用淀粉,不要用生粉,因为生粉炸出来的鱼肉不脆。拍粉的时候要注意将鱼身上各处缝隙都要拍上粉,最后需要还轻轻抖一抖拍一拍,把多余的粉拍掉。这特是个高技术活,轻了多余的粉抖不掉,重了又把粉给都抖没了。
第三步就是炸鱼了,先炸鱼头,炸的时候用筷子把嘴撑开一点,这样鱼头在摆盘的时候就可以立在盘子里,造型更好看。油炸是这道菜的关键,所以炸鱼身的用油量要比普通菜多的多,油温六成时下锅。为了保证让鱼尾巴在摆盘的时候能够上翘,要用筷子夹住鱼尾巴,先炸一下定型,然后拿住鱼尾巴,将鱼身下锅。鱼身炸至金黄就可以了。
由于之前已经改刀,在鱼身上切成鱼片花,所以油炸之后就会出现松鼠毛发蓬松的那种样子,松鼠鱼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炸好的鱼先摆盘,鱼头微昂,鱼尾上翘,这样摆出来的造型才好看。
最后一步就是调汁,松子、胡萝卜丁、笋丁、香菇丁、玉米粒、青豆、虾仁,用番茄酱、糖、盐、白醋烹制成酸甜卤汁,乘热浇在炸好的鱼身上。
之所以会有松子鳜鱼的叫法,很可能就是这个酸甜调汁里有松子,实际上,这道菜的菜名松鼠鳜鱼很明确,一是外形因为改刀油炸,形似松鼠蓬松的毛发,二是调汁乘热浇在鱼身上时,还会发出“吱吱”的声音,也像是鼠的叫声,所以,肯定应该是叫“松鼠鳜鱼”。
至于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答案其实也很明确,当然是鳜鱼。
鳜鱼一生完全在淡水中生活,喜欢在水草茂盛水质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出活动觅食。为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
鳜鱼与鮰鱼、刀鱼、鲥鱼并称江南的四大名种。刀鱼、鲥鱼是长江洄游鱼类,与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后来因为环境变化,以及过度捕捞,野生鲥鱼和刀鱼基本已经绝迹了,这两年已经开始对刀鱼采取全面禁捕,以保护这个物种了。野生鮰鱼的资源也日渐枯竭,,只有鳜鱼还算比较常见。
鳜鱼当属浙江湖州西苕溪的鳜鱼更好。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写下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江南的美景和肥美的鳜鱼。
鳜鳜鱼在生物学上是被列入鳜属,所以很明确就应该是鳜鱼。至于桂鱼,应该是根据读音产生的别字,也可能是因为“鳜”笔画较多,有些人偷懒写作“桂”。
鳜鱼有多种烹饪 *** ,红烧、清蒸、大汤、烤制都可以,当然最著名的做法自然就是松鼠鳜鱼。松鼠鳜鱼色泽鲜艳,很有喜庆情绪,卤汁火红鱼肉雪白,口感外脆里嫩,口味又是酸甜兼备,还没有大的鱼骨鱼刺。特别适宜老人孩子。
而松鼠鱼如今不但有鳜鱼,也有松鼠黄鱼,松鼠鲈鱼等多种原料,但吃来吃去,还是鳜鱼的鱼肉,最适合松鼠的做法。
(本文图片来自 *** )
鳜鱼的生活习性,以及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前言
鳜鱼学名Micropterus salmoides,属于鲈形目鳍科,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其在水中独树一帜。它的体型侧扁而高,背部隆起,背部呈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
其身体两侧散布着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和斑块,在自吻部、眼眶到背鳍前下方还有一条狭长的黑色纹带。
鳜鱼的肉质细嫩,无细刺,口感类似于海鲜中的石斑鱼,因此也被称为“淡水石斑”。它富含丰富的营养,包括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对脾胃有益,因此在餐桌上备受欢迎。与家禽肉相比,鳜鱼肉中蛋白质丰富而脂肪含量较低,更适合日常饮食。
在养殖方面,大眼鳜、翘嘴鳜和斑鳜是常见的高产品种,它们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泛。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品种如波纹鳜、柳州鳜和高体鳜等。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还不断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鳜鱼杂交品种,鳜鱼的养殖越来越受欢迎。
一、鳜鱼的生活习性
鳜鱼主要栖息在清澈、富含氧气的河流、湖泊以及溪流中,是一种淡水底栖鱼类。它们喜欢水流缓慢或静止的地方,如河流的湍流区域、湖泊的沿岸和水草丰富的区域。
鳜鱼在黎明和黄昏时活动最为频繁,这是因为这两个时段水温较低,更适合它们的活动。白天鳜鱼往往躲藏在水底的洞穴、岩石缝隙或水草丛中,以避免日光直射和捕食者的威胁。
而且鳜鱼的头部侧线管骨不完全骨化,但直径较大,这使得它对微弱的振动非常敏感。这种适应性使得它能够在极低的光照条件下识别猎物的形状和移动方向。
鳜鱼具有迁徙的习性,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种类。它们会在不同的季节间进行迁徙,例如在繁殖季节前会迁往上游的河流或溪流中。
繁殖时,雄性鳜鱼会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并清除底部的杂物,以便雌性鱼在其上产卵。卵会在洄游中受精,随后雌性鱼会离开卵巢,而雄性鱼会保护卵,直至卵孵化成稚鱼。
二、鳜鱼的人工繁育技术
1.亲鱼池条件
在鳜鱼养殖中,亲本池的选择和设置对于后续繁殖和生长的成功至关重要。通常亲本池的大小应与养殖密度相匹配,一般设置为每条鱼1.8~2.0平方米的池塘,深度在1.5~2.0米之间,池塘更好为长方形,面积在5~15亩之间。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水体环境,便于日常管理,同时也方便调控饵料密度,增加捕食成功率,降低能量消耗,促进鳜鱼的生长速度。
在放养亲鱼之前,必须做好亲本池的准备工作。要先清除池底淤泥,然后进行约1周的消毒养水,这时可以使用生石灰等物质进行消毒。此外亲本池应配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和投饵机等设施,以确保水体环境的良好。
2.亲鱼选择
选择合适的亲鱼对于获得优质的子代非常重要,亲鱼的来源主要分为捕捞野生和人工养殖两种途径。
野生鱼通常具有更强的活力和优良的基因,但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多,例如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有死亡风险。人工养殖的亲鱼具有更规范的种质,成活率较高,尽管活泼度相对较低。
在选择亲鱼时,应挑选体色正常、发育良好、体态健壮、无伤病的个体,其重量应不低于1公斤,更好是2岁以上的个体,以确保子代的存活率。
引入亲鱼后,应进行体外消毒,可以使用小苏打、食盐混合液,或低浓度碘伏浸泡5~10分钟,然后在养殖池中进行短暂的投食驯化,使其适应新的环境。在养殖前期,需要准确区分雌性和雄性鱼。
只有选择性成熟、体质良好的亲鱼,才能更好地保证子代的质量。鳜鱼雌雄区分特征明显,可以通过观察鱼体下颌、生殖孔和尿孔等部位来区分。区分后的亲鱼将放入亲本池,为后续的繁殖工作做好准备。
3.亲鱼催产
鳜鱼的催产是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有助于促使亲鱼产卵。催产的时间应根据季节进行判断,通常在4月末,雌性亲鱼的卵巢会发育至成熟,而在5月中旬前后适合进行催产。
常用的催产药物包括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 *** (HCG)、孕激素(PG)和地欧酮(DOM)。
催产药物的使用剂量应根据雌鱼的体重来计算,通常为每千克体重:PG(2毫克)+HCG(800单位)+LRH-A(50~100微克)或DOM(5毫克)+LRH-A2(100微克),而雄性亲鱼的催产剂量则减半。
在注射催产药物时,需要选择亲鱼胸鳍基部无鳞片的凹陷部位,以约45°角左右的角度,将注射器刺入皮肤深度约1~1.5厘米,并缓慢注射药物。
催产后,应将雌性和雄性亲鱼按照1∶1.2~1∶1.5的比例放入池中。通常会将水温设置在20~25℃之间,这有助于促使亲鱼进入 *** 状态、进行交配和产卵。大约30小时后,催产过程完成,卵巢中的卵子完成受精。
三、鳜鱼的苗种养殖
1.孵化池条件
为了保障鳜鱼的孵化成功,孵化池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孵化用水应先经过净化设施的过滤处理,然后通过水泵送入水塔。这样可确保用水中含氧量充足、水质稳定。在进水时,可以通过筛绢等方式进行过滤,以防止剑水蚤等有害生物的侵入。
为了维持适宜的氧气供应,水中的溶氧浓度应保持在6.5毫克/升以上。此外水温应在23~30℃之间,以为鳜鱼的孵化提供适宜的环境。
2.苗种培育池条件
在鳜鱼的早期培育阶段,合适的苗种培育池条件对于苗种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池塘的面积更好在1,000~2,000平方米之间。
池塘的水深应保持在1.5~2米,池塘的形状更好是长方形,且朝东西方向,这样有利于阳光的照射。水源应充足且没有污染,池底淤泥应保持较少,以利于水体清洁。进排水系统应设置便捷,方便管理和调控。
每个池塘应该配备至少一台1.5千瓦的搅水式增氧机,以确保水中氧气的供应充足。在引入鳜鱼苗种前的20天,可以采用生石灰的干法进行清塘操作。在清塘后的7天内,可以将池塘注水至大约1米左右的水深,为鳜鱼的培育创造适宜的水环境。
3.人工孵化
在完成催产后,需要在产卵后的15分钟内进行鱼卵的收集。收集时可分批次进行,以提高收卵效率,避免受精卵大量积压导致窒息死亡。收集后,应立即进行漂洗,将鱼卵表面的杂物清除,然后进行人工孵化。
常用的人工孵化形式包括流水槽、孵化缸等。在进行孵化前,应先清点鳜鱼卵的数量,然后将其置入孵化设施中。大约12小时后,进行之一次计数,以统计受精率。当鱼卵开始脱膜时,应加大水流的流速,以帮助清除卵膜、污物等。
当鱼苗成功脱离卵膜后,应适当减小水流的流速,以防止鱼苗的随水流漂移,同时要及时清除卵膜脱落后在水面上形成的大量油污。这样可防止污染孵化水体。
鳜鱼的卵是油性卵,脱膜时容易在水面形成一层油污。鱼苗脱膜后的2~3天内,卵黄逐渐消失,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转变。鱼苗需要开始吞食活饵,但鱼苗的游泳能力较弱,因此应投喂适当大小的开口饵料。
4.养殖模式
鳜鱼养殖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养殖环境和需求。在池塘养殖中,可以选择鳜鱼单养模式,即主要饲养鳜鱼,同时配少量其他鱼类,如鲢鱼、鳙鱼、草鱼等,以有利于鳜鱼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采用池塘混养模式,即在不影响其他养殖品种产量的情况下,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鳜鱼,以提高养殖产量和利润。池塘轮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种的养殖间隔时间,轮换养殖,如反季节养殖等,以充分利用池塘资源,扩大养殖效益。
而在流水槽中放养大型鱼种,通过控制放养密度和流速,实现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流水养殖具有病害少、用药准确、成本较低等优势,同时也符合绿色养殖的要求。
在湖泊或水库中,采用网箱养殖模式,适合水深大于3米的水域。网箱养殖在提供充足饵料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水库的水质净化和初级生产能力。然而网箱养殖也需要注意饵料鱼的投喂和流失问题,以及定期维护网箱等操作。
环道养殖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拟天然生态环境,通过设置环道,使鱼苗和鱼卵在环岛内翻滚前进。环道养殖为鱼苗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在鱼苗开口后,也能投喂适口的饵料鱼鱼苗,为其提供能量,促进生长发育。
尽管养殖鳜鱼有许多方式,但在选择养殖模式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确保鳜鱼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更大化。
结论
在鳜鱼的养殖过程中,涉及诸多环节,包括亲鱼选择、孵化、培育、养殖模式等。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对于保障鳜鱼的生长、繁殖至关重要。
未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养殖。同时加强对亲本选择、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这样选择臭鳜鱼你绝对不后悔,因为正宗的臭鳜鱼真的会让你上瘾<1> 安徽土著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 季索菲;侯冠军;崔凯;呙明跃;胡玉婷;王利军;段国庆.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2> 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 洪文霆;王淑红.渔业研究,2019(05) <3> 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突破文昌鱼全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
. 许金练.海洋信息,2008(04) <4> 扬子鳄在湖北人工繁育成功
. 力文.渔业致富指南,2005(18) <5> 细鳞鲑全人工繁育综合技术的研究
. 肖志国;杜晓燕;夏克立;刘慧吉;王秀兰;陈伟强;柳鹏.河北渔业,2016(11)
在我们很多人的经历中,我相信之一次吃臭鳜鱼基本上都是在徽菜馆类似的饭店中品尝到的这道菜。臭鳜鱼这道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中的主打菜品,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吃臭鳜鱼,我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之一点,毕竟是安徽著名菜品,很多安徽人喜欢这道菜其实是伴有一种家乡情怀;第二点,除了安徽人喜欢吃徽州臭鳜鱼,很多非安徽人也非常喜欢吃臭鳜鱼,一方面呢可能是出于对安徽特色菜的好奇心,然后去尝尝鲜,可谁知道呢,不吃还好,一吃就忘不掉了,上瘾了,那么这种功劳就完全归属于臭鳜鱼本身的魅力了,因为臭鳜鱼闻起来臭而吃起来香,而且臭鳜鱼的肉质非常的滑嫩爽口,有弹性而且还伴着香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这道美味。
但是我们每次在饭店里吃到的臭鳜鱼就一定是正宗的了吗?答案不全是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鲜活的桂鱼在菜市场问到的价格可能是在65块钱/斤,甚至更高。(2021年桂鱼市场价格普遍上涨而且居高不下),那么有的饭店呢,可能会考虑到从我们臭鳜鱼厂家拿货,价格可能会高一点,那么他们就会想着自己在菜市场买点活桂鱼,自己去腌制,那么关键点就在这里,能做好臭鳜鱼这道菜的大厨,并不一定能够腌制好臭鳜鱼,做鱼和腌鱼完全是两码事。
尤其是腌制臭鳜鱼的工艺是万般讲究的,首先腌制臭鳜鱼一定要在恒温的环境下腌制,因为控制恒温,桂鱼在腌制过程中才能自然的发酵,如果温度过高,温度就会加速桂鱼的发酵,那么就会缩短桂鱼腌制的周期,比如说本来恒温环境下,可能就需要腌制10到15天就行了,但是温度过高,可能桂鱼在7天到10天就能腌制成功,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温度能够缩短腌制周期,那么还是按照10到15天的腌制时间去算,这样一来,桂鱼腌制的时间就会过长,那么臭鳜鱼的味道一定程度上就会过重。当然了,这只是温度这一因素,而腌制臭鳜鱼还需要控制更多的可变因素,比如空气湿度、腌制容器、咸度、以及腌制周期等等,这些对于很多饭店来讲,是真的很难控制的,就一个恒温条件,都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饭店烧出来的臭鳜鱼真的不是很好吃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臭鳜鱼完全没有按照正宗的徽州臭鳜鱼腌制工艺去腌制,自然做出来的臭鳜鱼就没有那么的好吃。
所以,大家如果想吃臭鳜鱼,一定要买正宗的臭鳜鱼,正宗的臭鳜鱼判定 *** 有几种,之一种产地一定是安徽徽州地区,第二,一定是具有正规资质的臭鳜鱼厂家腌制出来的臭鳜鱼,第三,臭鳜鱼一定是活鱼腌制,净膛去鳞去腮,一定要是木桶腌制,自然发酵,真空独立包装等等
具备以上几点特性,才有可能是正宗的臭鳜鱼,然后置于哪家的臭鳜鱼符合你的口味,那还是需要去尝试的,所谓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食品也是一样,毕竟没法满足每个人的口味,而且腌制的工艺多种多样。真正适合的才是更好的,所以判定是一种方式,尝试更是另外一种方式。
我们的臭鳜鱼就是正宗的黄山臭鳜鱼,黄山源产地发货,所有的臭鳜鱼全部是活鱼腌制,净膛去鳞去腮,樟木桶自然发酵,真空包装,下面也有我们新开通的商城,喜欢吃臭鳜鱼的朋友也可以尝尝我们的臭鳜鱼,感谢大家的支持!
广东大叔养鳜鱼有绝招,15天赚100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用了20年时间创业,却因为天气原因,一夜白头,被逼无奈,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却在老家他发现了巨大商机,仅仅15天就能赚到100多万元。他为什么能够日进斗金?又是如何绝地翻身的呢?
谭永基,广东佛山人,妻子在家中经营几十亩鱼塘,主要培养鱼苗,他为了开拓市场,背井离乡,在苏州租下一个养殖场,和妻子做着同样的工作。水产养殖受气候影响,尤其是寒冷的冬季,一场寒潮可能就会让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20年创业期间,谭永基有起有落,虽然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可手中还是攒下了一笔钱。因此他决定赌一把,扩大养殖规模,在苏州养殖场培育了多条鱼苗。然而,天公不作美,那一年的苏州气温大幅下降,冻死了许多鱼苗。
很多养殖户害怕亏损,所以都想着等寒潮过后再购买小鱼苗,谭永基一下子把多年的积蓄全部花掉,远在佛山的妻子也在当年颗粒无收。家中压力巨大,妻子一直劝说他放弃苏州的养殖场,回到家乡一起经营。但他觉得失败而归很没面子,妻子却不管不顾,强烈要求他归家。无可奈何,谭永基只能放弃在苏州积累的人脉、开拓的市场,回到家乡重新创业。
他是一个要强的男人,想要找到一个机会尽快翻身,让身边的人为他自豪。他跑遍了水产市场,最终发现饲料养殖的鳜鱼特别抢手。可是,鳜鱼习惯了以小鱼为食,很难改变习惯。谭永基能否找到 *** ,让鳜鱼改变口味?
改变鳜鱼的习惯并不容易,有些养殖户也尝试过给鳜鱼喂养饲料,采取的 *** 简单粗暴,将鳜鱼饿一段时间,之后投放饲料。
这个时候,鳜鱼会像饿狼一样见到什么吃什么。不过这个 *** 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有时鳜鱼饿极了,会残忍吃掉同类。
大家之所以都想用饲料替代小鱼,是因为活鱼喂鳜鱼的成本价每斤至少23元,而改用为饲料喂养,成本价每斤只有16元,之间相差了7元,却能让养殖户赚取更多利润。
如果一个养殖户有20亩鳜鱼,全部换成饲料,每年可以多赚40万元.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鳜鱼的存活量必须高。
通过让鳜鱼产生饥饿,从而改变口味的办法确实奏效,可无法保证存活率。因此,谭永基一直在想办法。
他认为一口吃下一个胖子并不可行,于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每天早晚给鳜鱼喂饲料,同时也会给这些家伙喂一点小鱼,让它们有一个过渡期。
这种相对温和的喂养方式,效果很好。他将鳜鱼苗的存活率提高到80%以上,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90%。
自信满满的他开心地售卖之一批鱼苗,没想到养殖户给出的价格很低。原本他以为自己被人恶意压价,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家鳜鱼苗身上,到底哪一环节出现了纰漏?
男子在同行业脱颖而出,成功将饲料喂养的鳜鱼苗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可是鱼苗上市售卖的时候,价格极低。
原来,吃小鱼长大的鳜鱼全身金黄发亮,还有好看的花纹,吃饲料长大的鳜鱼则颜色暗沉,没有花纹,在水产市场上几乎销售不出去,所以养殖户不愿意购买。
谭永基一方面不想毁了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不想让养殖户亏损,因此他宁愿让鳜鱼苗砸在手中,也不再售卖。
为了弄清楚鳜鱼颜色变化的原因,他整日围着养殖基地观察情况,后来决定从鳜鱼吃的食物入手。经过不断试验,他发现鳜鱼吃的饵料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微量元素,所以在饲料中加入了这种物质。
果不其然,改良后的饲料让鳜鱼品质得到了提升,颜色更加鲜亮,也出现了好看的斑纹。他终于有勇气将鳜鱼苗卖给养殖户。
在他和养殖户共同努力下,吃饲料长大的鳜鱼大规模上市。养殖户们特别紧张,害怕消费者吃不惯新 *** 养殖的鳜鱼。
不曾想,消费者品尝过后,都给出了好评。原来,吃饲料长大的鳜鱼,鱼肉更加雪白,脂肪也更少。
看着饲料鳜鱼市场红红火火,更多的养殖户认可了谭永基的鱼苗,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后来发展成15天就能赚到100万左右。
20年的创业努力,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毁掉,许多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可谭永基不屈不挠,用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鳜鱼苗市场,和养殖户实现了互利共赢。你觉得他是否勇敢?
三花之首鳌花,即鳜鱼。鳜鱼古称鯚鱼,其鯚是从罽来。鳜脊骨硬不易弯,罽为杂色毛织物锦丽且坚,加鳜鱼身上褐黑色斑点都与罽似,故古人认鳜鱼身如罽锦而称“罽鱼”,后罽写成鯚。鳜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高体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柳州鳜之分。鳜鱼身有斑纹;鲜明者为雄性、稍晦暗为雌性。农历三月的春鳜为更好;巨口细鳞、骨疏少刺、皮厚肉紧细腻、鲜嫩肥厚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春季鳜鱼产卵繁衍,进食猛膘肥肉壮,肥腻好食但不宜细品、秋鳜经春繁身瘦、夏季剧烈运动、秋则水浸润肉质细嫩,鱼皮紧绷而富有弹性,味同子鸡营养丰富。因鳜鱼幽门有百枚盲囊开口于十二指肠,为肠的消化系统俗称桂花,所以鳜鱼又称桂花鱼。有道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松鼠鳜鱼苏菜名肴,因乾隆在松鹤楼吃此鱼后名扬,以苏州松鹤楼、南京马祥兴最负盛名。清《调鼎集》中:松鼠鱼-取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创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蒋 东
长着人类的面孔,它却是一条鱼,“人面鱼”到底是怎么回事?提起美人鱼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我们从小听到的童话故事、古代鲛人、志怪异谈等里面的主人公。
传说美人鱼以腰部为界,大多数为美丽的少女形象,上半身为人,下半身披着漂亮的鱼尾,生活的水底,能够短暂在陆地生存。
那么美人鱼真的存在吗?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经常有报道发现美人鱼的尸体,或者抓捕到美人鱼,但是到最后被证明不过是弄虚作假,或者为了宣传需要!
如今仍然没有科学的研究,以及证据和证明。一般学者认为,美人鱼的原型生物为儒艮或海牛,至于是否真正有美人鱼的存在,还是未解之谜。但是有一种鱼,长着人脸却是真实存在的。
人脸怪鱼
2004年俄罗斯早报报道,韩国生物学家有个新发现:在韩国出现了一种人面鱼,随后韩国当地媒体刊登了这一奇异鱼种的照片。
在韩国清州市上党区一居民家的莲花池中,栖息着2条这样的“人面鱼”。“人面鱼”身长80厘米,躯干周长为50厘米,鱼的双眼中间有骨骼突出,类似于人的鼻子,和人脸十分相像。
据悉,“人面鱼”是在这个莲花池中养的鲤鱼和香鱼(鳜鱼)在1986年受精后出生的,随着逐渐成长为成鱼。这两条鱼均为雌性,由于颜色艳丽还被称之为“橘子鱼”。
除了韩国外,世界各地也有人面鱼被发现,我国湖北武冈的小学教师邱小华,是一位钓鱼爱好者,在钓鱼的时候也钓获一条“人面鱼”。
这条鱼长约36厘米,重约0.8公斤,浑身呈暗褐色,背部金黄,从正面看这条鱼的头部像极了人脸,嘴巴、眼睛、鼻子清晰可见。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个疑问,那就是鲤鱼和鳜鱼真的能产生后代吗?
鲤鱼和鳜鱼真的能杂交?
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但没必要太惊奇。鳜鱼和鲤鱼鲤科鱼类,它俩结合,生出的后代可能就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遗憾的是,它们不能继续繁殖。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同种类的物种结合后产生的后代有很多,比如:雄虎与母狮交配,生产下的后代叫虎狮兽;母虎与雄狮交配生产下的后代叫狮虎兽,它们的共同点是产生的后代身躯庞大。
骡子是由于由公驴和母马的后代,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杂交为驴骡。骡和驴骡的繁殖力极其差,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常被用于劳作。
不管是狮虎兽,还是虎狮兽,还是骡或者驴,它们没有繁殖的能力,主要是基因缺陷导致,不算独立物种。
按照物种的定义,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能够自然繁殖后代,动物如果能一代代繁殖下去,那么这个物种就成立;如果不能繁殖,那么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而“人面鱼”虽然是鲤鱼和鳜鱼的结合,形成的鱼类,它们也没有繁殖的能力,不算是新物种,只是外观奇特罢了,没必要大惊小怪。
人为制造奇特的动物真的好吗?
“人面鱼”或许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巧合,那么人为制造奇特的物种真的好吗?这个很难界定,因为主要看用途!
比如:骡和驴的产生,主要是在以前生产率比较低下的年代,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工具,主要供农业使用,因为它们不仅耐粗饲料、耐劳,抗病力及适应性强,而且力大并且持久,适合于拉车和驮物,被当做农用家畜。
比如:狮虎兽和虎狮兽,最开始是在马戏团诞生,马戏团养殖狮子或者老虎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的是为了赚钱,奇特的动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好卖票也就能多赚钱。而动物园也乐意培养这些动物,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门票。
那么这种不同物种之间,产生的后代,到最后是什么下场?不得不说的是,不管是骡还是驴,做出的贡献都很大。骡子出现在大约2400-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后大量繁殖,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和农用工具,截止到1985年世界共有骡1489.2万匹。
而驴在我国古代是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短途运输、拉车、驮货、耕田、磨米面的好帮手,至今还有一些地区使用。并且驴的肉质比较好,自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
而狮虎兽的体型比狮或虎都要大,原因是雄 *** 及雌性狮会把控制生长的遗传基因传给后代。狮虎兽因为并非雄虎与雌狮的后代,缺少了这一基因,所以生长不受控制。狮虎兽从出生起就会不断生长,直至它的身体不能承受为止。
不管是狮虎兽,还是虎狮兽,它们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通过博眼球的方式赚钱,没有其他用途。那么人为制造奇特的动物真的好吗?主要还是看用途,能用到正途就是好的。
最后:其实不管是“人面鱼”还是其它杂交物种,早已渗透进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菜市场售卖的鲫鱼为鲫鲤,是鲫鱼和鲤鱼杂交而来,虽然肉质不太好,但是胜在生长速度快。
就连我们食用的青菜、猪肉、牛肉、鸡肉等等,也是一代代的选育,一代代的培养而来,所以出现“人面鱼”这种鱼类,也没必要惊讶,您觉得呢?
你知道鳜鱼有哪些品种吗?鳜鱼是我国的“淡水四大名鱼”之一,又名“桂鱼”、“花鲫鱼”等,是肉食性鱼类。鳜鱼在国内分布广泛,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亚科,有长体鳜属、少鳞鳜属、鳜属3个属,合计有11个品种,其中我国有3属9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淮河以北仅有两种,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
主要的鳜鱼品种
1、大眼鳜。又称羊眼桂鱼、刺薄鱼等,它的体形与鳜相似,眼睛较大,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大眼鳜肉味鲜美、细刺少,经济价值高。
2、斑鳜。又称岩鳜鱼,外形和鳜非常像,头部有暗黑色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水系。
3、翘嘴鳜。又称桂花鱼、胖鳜鱼、季花鱼、花鲫鱼等,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水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人工网箱养殖。
4、暗鳜。又称石板鳜、茶叶片、石头鳜等,它的体侧比较扁,背部呈弧形,上下颌几乎等长,体色深暗。
5、波纹鳜。又称花鳜鱼、癞头桂、铁鳜鱼等,个体较小,主要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江河中。
6、柳州鳜。目前主要分布于广西柳州,大多数生活在深水、岩石洞中。它的形体比较扁,头后低平,背缘浅弧形,眼睛较大。
7、长体鳜。又称竹筒鳜,它的体形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主要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个体小,通常体长100-200毫米。
综上所述,鳜鱼的品种并不多,其中鳜、大眼鳜生长速度快、形体好、肉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合人工养殖。
鳜鱼又叫桂鱼、鳖花鱼、季花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鳜鱼由于肉质细嫩,刺少肉多,味道鲜美,所以历来被作为宴席之上的“贵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也有人把鳜鱼称作“龙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鳜鱼的味道确实非同一般。
千百年来,人们发明了各种烹饪 *** :蒸、煮、烩、烧,烤、炸。将鸡脯肉、干贝、火腿、鸡肫、瘦肉、肥膘肉、冬菇、笋肉等“八宝”料均切成丁,腌渍入味后放入鱼肚内,蒸熟浇汁,便是有名的“八宝桂鱼”。
因为鳜鱼有“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的食疗作用,所以,人们还喜欢用鳜鱼来煲汤。比如“葫芦瓜鳜鱼粉丝汤”,瓜嫩而汤鲜;“桂鱼汤”,白绿相间,口味香辣,肉滑爽口,口感极佳;“鳜鱼胡萝卜山药汤”,鱼翔汤中,似若飞龙,红白相间,汤美鱼肥;“鳜鱼番茄汤”,酸甜开胃,温暖身心。
作者:<辽宁·鞍山> 刘凯
见习编辑:刘文文
审核:乔惠琳 策划:李佳
广西桂林的钓鱼人,在当地的开放性水域垂钓,幸运地钓到了一条8斤重的大鳜鱼。
都说鳜鱼体型越大,鱼肉就会越老,肉质的口感,不及一斤半左右的标鳜。
但在自然水域里,能钓到这么大的野生鳜鱼,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可把他高兴坏了。
这位钓鱼人他人还没到家,就打 *** 给了几位喜欢钓鱼的朋友,并约好晚上吃大鳜鱼。
朋友们一来,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条大鳜鱼,打开袋子一看,大家都不敢相信,居然是一条极为罕见斑鳜。
甚至有人说道:“长这么大,之一次见到这8斤重的斑鳜,这也太大了吧!”
上图是广西桂林钓鱼人,钓获得野生大鳜鱼,从这条鳜鱼的体表颜色,以及形态来看,的确是一条斑鳜。
但实际上鳜鱼并不是稀有鱼种,我们也经常能看到3~5斤重的鳜鱼,甚至十多斤的也有。
那么,8斤重的鳜鱼真的价值几千吗?
这条8斤重的大鱼,是怎么钓上来的?
广西桂林这位钓鱼人,是一位台钓爱好者,不久前开始,才迷上了路亚钓鱼。
由于经常要上班,所以钓鱼的时间比较少,难得休息一下,台钓出门钓鱼携带的东西又很多,比较麻烦。
看到河边玩路亚钓友,只需带一根竿,走到哪钓到哪,而且钓到的鱼都是比较贵的肉食性鱼类。
比如,翘嘴、红尾、鲶鱼、黑鱼、鳜鱼和鱤鱼,这些鱼起步都要价值二三十元一斤,比台钓钓小白条要过瘾多了。
桂林钓鱼人钓起的大鱼称重8.2斤
说干就干。桂林钓鱼人,购买了一套路亚装备,便来到了落清江垂钓。
根据当地规定,在落清江娱乐性垂钓是允许的,禁止船艇载体游钓和生产性捕捞。
钓位选择在靠近山体,有断崖处的位置,钓了2个多小时都没有鱼咬钩,就在他准备要放弃时,突然有鱼咬钩了。
溜了五分多钟,才把这条大鱼弄上岸,看到是鳜鱼后更加激动,这是他之一次钓到鳜鱼。
什么是鳜鱼?
- 鳜鱼的基本信息
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鳌花鱼等,是鮨科、鳜属的鱼类。
鳜鱼的形态与众不同,身体侧扁,下嘴吻前突,嘴巴张开较大,上下嘴角都长有锋利的牙齿。
鳜鱼眼睛偏大,两侧鳃盖后边缘长有锯齿状尖刺,鱼鳃骨也均长满锋利的细齿。
鳜鱼的背部,从之一根背鳍刺隆起,背刺粗壮而坚硬,胸鳍和腹鳍起始处,也长有尖刺。
鳜鱼的体表颜色,主要由棕黄色、白色、褐色,以及斑块和黑色斑点组成,有时因水质原因会有所差异。
- 鳜鱼的生活环境
鳜鱼是属于淡水鱼类,通常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的底层,极少会游至水面,并且具有喜暗怕光的习性。
野生鳜鱼,白天通常藏匿在水底结构处,比如水下有乱石和桥墩处,靠近山体一侧的断崖,以及水下深浅交接的土坎下面。
鳜鱼是独居习性,但在春季洄游季节时,此时的鳜鱼会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江河入口。
尤其是水电站、泄洪渠,以及各种通江的水闸口,逆流而上,这就是钓鱼人常说的鳜鱼顶水。
- 鳜鱼的食性
鳜鱼是属于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可以说是无肉不欢。
鳜鱼喜欢伏击捕食,通常潜伏在水下障碍物附近,待小鱼小虾经过伏击区域,鳜鱼会突然发起攻击,一口将鱼虾吞下。
在自然水鱼,鳜鱼主要是捕食小鲫鱼、鲤鱼、白条、鳑鲏鱼和麦穗鱼等,包括泥鳅、黄鳝和河虾,这些都是鳜鱼爱吃的食物。
鳜鱼捕食的习性是昼伏夜出,大多数的野生鳜鱼,在夜间从障碍物的结构中出来,跟着鱼群追逐捕食,白天鳜鱼捕食欲相对较低。
- 鳜鱼的分布
鳜鱼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 *** 高原地区,由南至北的江河湖库里,均有鳜鱼的分布。
具体有黑龙江、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辽河和长江,其中包括各大一级二级支流。
鳜鱼虽然属于中高档水产品,每斤起售价都要四五十,但实际上鳜鱼是常见鱼类,大家对它并不陌生。
比如鄱阳湖、洞庭湖、太平湖、巢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和水库,基本上都有鳜鱼分布。
即便在寒冷的北方,也能够正常越冬和繁殖,因为鳜鱼的适温性很强,所以分布也很广。
鳜鱼的世界分布图
鳜鱼的种类
鳜鱼的品种很多,每个地区的鳜鱼品种都有所差异,对鱼类不是很了解的人群,一般很难分辨出来。
鳜鱼品种不同之间的价格相差好几倍,而栖息在我国自然水鱼的鳜鱼,以知道的种类约9种。
①花鳜。花鳜又称翘嘴鳜,主要分布在我国珠江流域、闽江流域和长江流域。花鳜是鳜鱼当中生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常见的花鳜一般在1~3斤,更大能长到50多斤,甚至还可以长到更大。
②大眼鳜。大眼鳜同样是鳜鱼的一种,因鱼眼在鳜鱼属当中较大而得名,它的分布比较广,喜欢栖息于江河之中,更大能长到5斤左右。
③麻鳜。麻鳜同样是鳜鱼属类,它的分布仅限于我国贵州柳江和广西的融江。
④长体鳜。长体鳜属于小体型鳜鱼,由于身体修长而圆润,所以又被称之为“竹筒鳜”,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广西、湖南。
长体鳜鱼
⑤暗鳜。暗鳜又称茶叶片、石板鳜。暗鳜体色呈暗黑色,夹带不规律的黑斑,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和长江下游流域。
暗鳜
⑥高体鳜。高体鳜又称高背鳜、驼背鳜等,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南渡江及东南诸河流域,喜栖息在水草茂盛且水质洁净水体中。
⑦波纹鳜。波纹鳜俗称癞头桂,主要产于安徽休宁、贵州独山和广西罗城一带。波纹鳜是鳜鱼体型当中最小的一种,更大不超过20厘米。
波纹鳜
⑧柳州鳜。柳州鳜又称柳江鳜,主要分布于柳江、融水、三江、永福、龙胜、象州、武宣等地。
⑨斑鳜。斑鳜又称铁鳜和西江斑鳜等,斑鳜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广西、福建、云南和广州等地。斑鳜体型中等,常见斑鳜体重约0.5斤,超过1斤比较难得,超过3斤难得一见。
斑鳜
而广西桂林钓鱼人,钓获的这条重达8斤的斑鳜实属罕见,想必很多钓鱼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斑鳜。
斑鳜的价值
鳜鱼,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在市场上,体型越大的鳜鱼,它的价格反而越低,因为大家都认为,鳜鱼超过2斤重鱼肉老、口感差。
不过,斑鳜的经济价值,却恰恰与其它品种鳜鱼相反,是越大的斑鳜越值钱,尤其是大体型的野生斑鳜更值钱。
松鼠鳜鱼
根据目前斑鳜的市场价值来看,0.5斤左右的斑鳜,1斤的售价在150元一斤。
体重超过2~3斤的野生斑鳜,市场收购价约200~400元1斤,但市场上通常没有货,所以是一鱼难求。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广西桂林钓鱼人钓起的这条8斤重的野生斑鳜,虽然市场上没有销售案例。
但根据鲜活的野生斑鳜价值来看,它钓起的这条大鱼,至少能卖个4000~5000元。
如果是被水族爱好者看上眼了,价格还能再高一些,毕竟8斤重的野生斑鳜是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朋友们都建议钓鱼人,把这条野钓斑鳜卖掉,毕竟一条价值几千块钱的鱼,也不是咱们普通人能吃得起的。
况且在野生环境下,斑鳜能长到8斤重实属不易,吃了也很可惜。
思前想后,桂林钓鱼人最后还是决定,把钓起的这条野生斑鳜放归到河流里,让它繁殖出更多的斑鳜。
路亚钓鱼的宗旨是“钓获放流”,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真正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
不过话又说回来,斑鳜能长到8斤重,是不是已经突破了生长极限了?
钓了几十年的鱼了,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斑鳜!
钓友们,你们钓过更大的斑鳜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