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简单又方便的的红烧鲅鱼,鲜美又下饭,新手小白也可以一次成功哦。以前不喜欢做鱼,总感觉很麻烦又怕做出来不好吃。但这个红烧鲅鱼简直不要太好吃太好做哦!快快跟着学起来吧
By 小芡儿爱美食
用料- 鲅鱼 2条
- 葱 1根
- 姜 6片
- 蒜 5瓣
- 花椒 数粒
- 大料 2个
- 生抽 2勺
- 老抽 1勺
- 白醋 1小勺
- 黄豆酱 1勺
- 白糖 1小勺
- 盐 适量
- 香菜 1根
- 白酒(料酒) 2勺
1、先把鲅鱼洗净切段,放上葱姜白酒(或料酒)腌上半小时
2、锅里放油,加入葱姜
3、油一定要烧热,放一点盐,再放入切好的鱼段煎至两面金黄,一定要煎透一面再翻面这样鱼的表面不容易碎
4、两面都煎制金黄,捞出备用
5、重新起锅放油,加入葱姜蒜花椒八角爆香
6、把煎好的鱼放入锅里。加入料酒,白醋,一点点白糖,生抽,老抽,黄豆酱,一点点盐
7、简单翻炒几下
8、添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30~50分钟,慢慢炖,越旧越有味,最后放点香菜,出锅
9、太香啦
10、配一碗大米饭太绝了
小贴士炖鱼时间越久越入味。调味料根据自己口味随意调节,喜欢吃辣的可以放一些干辣椒,小米辣更好吃了,在爆香葱姜时可添加小米辣干辣椒哦
鲅鱼的营养功效1.止咳平喘
鲅鱼有补气、平咳作用,对体弱咳喘有一定疗效。
2.提神抗衰老
鲅鱼还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疗功能,常食对治疗贫血、早衰、营养不良、产后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症会有一定辅助疗效。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吃饭也是战斗力!这些军用食品吃出了实战味道军用食品吃出了实战味道
■ *** 报记者 范江怀 孙兴维
上图:火箭军某旅官兵组织野战食品实吃实训训练。王 杰摄右图:新疆军区某合成团官兵在任务期间食用野战糖水梨罐头。王祖飞摄
吃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给养保障研究室主任郝利民,把一堆野战食品“咣当”一下子在桌面上摊开时,大大超出了记者的想象。
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新一代野战食品,令记者感慨良多。
30多年前,记者曾在猫耳洞里啃过压缩饼干。那时的压缩饼干非常坚硬,吃压缩饼干不叫吃,叫啃,而且口感不好,难以下咽。
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袋新一代单兵战斗口粮,取一块放入口中咀嚼几下——很香,口感与普通饼干无异。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就是“味多美”。
郝主任是军用食品领域专家,也是新一代野战食品研制的领军人物。我们的话题,不约而同地从央视刚播完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开始。
举着300多克重只有巴掌大小的一份单兵战斗口粮,郝主任说:“如果当年我们志愿军能吃上这样的军用口粮,我们取得胜利的代价怕要小很多。”
我军的制式野战食品正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应运而生的。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部队常常是夜行昼伏,为了隐蔽防空,难以生火做饭。
为了保障前方志愿军官兵不饿着肚子打仗,东北军区后勤部试着将小麦、大豆、玉米或高粱经磨碎炒熟之后,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再混合在一起,便制成了我军之一款军用方便食品——炒面。
炒面送到前线后,大受部队官兵欢迎,志愿军总部也大加赞赏,指示后勤部队“要大量前送”。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头8个月时间里,光炒面就前运了3万多吨,满足了志愿军的急需,为赢得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更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因炒面不易携带,志愿军后勤部门后来就将炒面压制成块,可以说这是我军压缩干粮的雏形。其实,在抗美援朝中也诞生了另外一款军用食品——脱水面条。原总后方勤务部军需部在1951年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集中攻关,将传统面条制成了“方便面”,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代表着我国“之一代快餐”的方便面运达朝鲜前线时,受到志愿军将士普遍欢迎,大大提升了官兵士气。后来,有美军人员意外地见到这款方便面后,吃惊不已,被这道“东方的美食”深深折服。
我军早期的制式军用食品从战争中来,又全力服务于战争,品种主要是压缩食品,其特点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无需加工,方便食用,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填饱官兵的肚子。至于食品的口感、营养、品种等要求,因条件所限还考虑较少。
吃好,折射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我军早期的制式军用食品(后称野战食品)受到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是以压缩干粮和罐头食品为主,品种单一,主副食不配套,还仅仅停留在保障“吃饱”上。野战食品真正发生革命性变化和进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对于我军野战食品的发展和进步,有着30多年军用食品研究经历的高级工程师余坚勇感同身受:“要想吃好,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可选择的品种丰富多样了。”
对于我军野战食品的发展,余高工如数家珍。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军就研制生产出了以“三主”“三副”为基本内容的之一代野战食品。在此基础上,经过军用食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军初步形成了新一代野战食品构成体系,基本实现了野战食品系列化、热食化、餐谱化、营养化、功能化,使我军野战食品从温饱型、营养型向功能型跨越,步入了世界野战食品的先进行列。
什么叫吃好?余高工介绍,往小处说,野战食品里除了能吃到常见的米饭、面条之外,还可以吃到鱼香肉丝、五香鲅鱼、梅菜扣肉、麻辣里脊、咖喱鸡丁等10余种菜肴。往大处说,如果在高原、高寒、高热地区巡逻执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供给高原型、寒区型、热区型等不同类别的单兵战斗口粮和单兵自热食品,满足不同作战环境对饮食的不同需求。
如果是水兵要出海远航,我们可以提供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远航食品;如果是飞行员,我们又有远航食品和救生食品伴随出征;如果是特种兵或者是伞兵,我们还有特种作战口粮和伞兵口粮供其选择……总之,针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地域、执行不同的军事任务,我们都能在我军野战食品的“超市”里,找到一款适合自己口味的野战食品。
北部战区某合成旅入伍7年的士官金鸣,之一次吃到寒区型单兵战斗口粮时,没想到食品品种如此丰富,不仅能吃到耐饿的汉麻干粮、猪肉脯、牛肉脯,竟然还能吃上抗寒食品“姜蜜”。“姜蜜”能使人体快速发热、御寒效果好,非常适合寒区作战时使用,比以前炊事班熬姜汤方便多了,也好吃多了。
有一点金鸣恐怕不知道,身在高原的官兵也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缓解疲劳的菌菇干粮、青稞干粮以及高原泡腾片等抗缺氧食品。而热带的官兵则可以吃到薏米、茯苓、青苗等具有祛湿功效的功能型干粮。
近些年来,我军研制推出的多款单兵战斗口粮,在部队试吃后,获得了官兵们非常高的评价。余高工认为,这得益于我军在研制生产的野战食品中,吸收和运用了大量高科技成果。
野战食品的研制加工,涉及食品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营养、机械设计、食品卫生、运动生理、包装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诸多学科和领域,我军相关科研院所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高科技的前沿领域,在努力完善自身已有科研成果基础上,注重及时吸收和创新运用当今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
科技就是保障力、战斗力。研制了这么多年的野战食品,最让郝利民主任感到自豪的是,野战食品中不仅蕴含了许多高科技成果,而且融入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和理念。
多年前,郝利民主持研发的抗缺氧食品和多维电解质泡腾饮料,可有效缓解高原缺氧和体力疲劳,预防热痉挛和运动痉挛,有助于提高军事作业能力和军事训练水平。
去年,这两款食品作为抗疫应急物资在湖北疫情期间供应部队医护人员使用,对缓解医护人员高强度作业疲劳及预防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引起的脱水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郝利民很有感慨地说,没有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成就,我军野战食品也很难取得今天这么喜人的进步和成果。
吃出战斗力,打赢舌尖上的战斗
不同于日常的一日三餐,野战食品最浓郁的味道就是“战味”。
与以前我军拥有的单一军用口粮相比,新一代的野战食品完全是针对现代战争特点来研制的。临战吃什么?进入阵地吃什么?仗真正打起来又吃什么?是非常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就是要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服务。
郝利民介绍说,我们针对不同作战阶段研制了不同的野战单兵口粮。在新一代野战单兵口粮中,有一款压缩干粮在部队试吃后,官兵们普遍反映该食品口感不太好。其实,这款口粮加入了一种我国常见的植物营养素,不仅能提供足够热量,还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是照顾舌尖上的口感,还是牺牲食品的营养性和抗疲劳效果?最后,为了确保食品的“战味”,科研院所的同志没有一味迁就食品的“好吃性”,放弃了对这款野战单兵口粮单纯的口感改造,保持了其“难吃一点儿”的现状。
解决了吃什么的问题,怎么吃也大有学问。北部战区某集团军某合成旅是全军较早组织开展实吃实训的部队,负责后勤保障的助理员张攀对此有着比较深的体会。他认为,部队在野外驻训时,每年组织一定周期的野战食品适应性训练非常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保障部队官兵吃饱吃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战时能不能保障好,这就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在实战化练兵中,要练体能、练技能、练战术、练谋略,还要好好练练我们的胃。战时饮食肯定与日常饮食不一样,是让食品去满足我们的胃,还是要让我们的胃去主动适应野战食品?
这个合成旅的官兵在实战化练兵中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连数日的实吃实训中,一线连队没生一次火、没煮一餐饭、没炒一盘菜、没烧一锅汤,彻底告别了“埋锅造饭”“四菜一汤”。
在野战食品的保障下,连队官兵的脑力、体力和反应力无减退钝化现象,花在饮食保障上的时间、人员、物资和运输则大幅度减少,提高了饮食对战斗力的贡献率。部队官兵普遍反映,野战食品战味浓、品种多、保障快,吃起来方便、营养、高效、好接受,打仗就该这么吃,平时就该这么训。
在吃什么、怎么吃方面,科研院所和部队都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顶层设计和推动工作。
具体负责饮食保障的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很多保障工作就得“先行”。要打赢舌尖上的战斗,让部队官兵吃出战斗力,首先要在作战观念和训练理念上“先行”,进一步强化官兵“吃饭也是训练、吃饭也是战斗力”的理念,促使广大官兵更加自觉地按照打仗要求来改变饮食习惯,把自己的胃练得更有战斗力。
面对现代后勤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军需能源局领导表示,要在更高起点上做好先行工作,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就是要对野战饮食保障进行“二次创新”:按照实战化要求,进一步研发高能量、轻重量、小体积的野战食品和集成化、智能化、快捷化野战饮食装备器材;根据作战实施、集结休整和输送机动等不同作战阶段,采取个人携行、平台运行、后方加工补给等贴合实战的方式组织饮食保障;制订配套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标准和办法;把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训练,与军事训练一体组织实施……推动饮食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的革命性转变,我们一直在路上。
打赢舌尖上的战斗
■ *** 报记者 范江怀 孙兴维
“民以食为天”是民间谚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中名言。不管在民间,还是在军中,“吃”永远是生产生活、谋战制胜的要务之一。
我军对“吃”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红军长征时,是“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我军则是“背着米袋急行军,拎着大饼上战场”,由弱到强,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将士“一口炒面一口雪”,打败了侵略者,向世人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和决心……
时光荏苒,人民军队早已告别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但如何吃饱吃好吃出战斗力,仍是我们迈步在强军路上的一道时代课题。
在现代战争中,先行的“粮草”已经从传统意义转变为更具科技内涵的“粮草”。要想打赢现代战争,我们的“粮草”不仅要先行,我们后勤保障的理念和观念也要先行。
拿破仑曾经说:“士兵是靠胃来行军的。”随着时代发展,战争的模式和样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战争打的还是后勤保障能力。
在后勤保障能力中,吃是决定性因素,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吃、穿、住、行、藏、打等诸多实战环节中,如果连饮食都保障不好,还停留在“埋锅做饭”“热食前送”的水平,“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在近些年的实战化练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紧贴作战实吃实训已经成为演兵场上的重要内容。“吃饭也要训练、吃饭也是战斗力”的理念逐渐成为全军将士的自觉行动。
在中央军委领导下,经军委机关、科研院所和一线部队的多方共同努力,我军野战饮食保障体系作为战斗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了逐步落实,新一代野战食品相继问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军野战食品,尝尝舌尖上的实战味道。
来源: 中国军网- *** 报
千名火车司机的定制套餐来了日前
千名火车司机“以车为家”
7天全程吃住在火车上
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的消息
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这个单位的火车司机
为何连续七天不下车?
↓↓↓
小编在后台
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留言
其中最多的一条便是:
司机们的吃饭问题
是怎么解决的呢?
其实,小伙伴们大可不必担心!为了有效解决机车乘务员的吃饭问题,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之一时间制订了“两定一保”供餐工作方案(定车站、定时段、保质量),由沿途车站负责,为机车乘务员无接触配送早、中、晚三餐盒饭,保障机车乘务员在途中吃饱吃好。
他们按照均衡营养、荤素搭配的原则,定制供餐食谱,做到一日三餐菜品不重复。
餐食供应车站会根据列车停靠时间,提前准备好餐食,确保机车乘务员之一时间吃上热乎饭菜。
为保证菜品及时供应,沈阳铁道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文旅集团负责为沈山线、沈大线、京哈线上的餐食供应站配送新鲜蔬菜。
沈铁文旅集团还聘请资深厨师录制烹饪教学视频,从配菜比例、辅料备菜到具体烹饪,全过程、逐环节进行专业讲解和示范,确保各车站食堂厨师一看就会、一听就懂,烹制出美味可口的饭菜。
完成烹饪后,厨师将菜品趁热分装成盒,还会配上种类多样的酸奶、水果。
红烧鸡块、熏鲅鱼、红烧肉
芹菜炒土豆条、圆葱拌花生米……
快来瞧瞧机车乘务员的伙食
有多“硬”!
美味乘务餐
爱心保平安
致敬奋战在一线的铁路人!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辽宁记者站(沈阳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鲁海洲 郭晓晨 李华飞 夏颖 武莉 杨骐锴
图片:王强 赵冰安康韩宇 李帅 孟祥伟 王宏伟 徐美东牛威 郭鹏
来源: 人民铁道网
鲅(bà)鱼圈,不是“鱿鱼圈”近日,辽宁省营口市鲅(bà)鱼圈区发生疫情,引发关注。网友在微博上反映,某县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告》,错将“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
目前,相关错误已经修正。
有微博网友评论说:“以为鲅鱼圈是个农家乐一类的旅游点,原来是个区……”
鲅鱼圈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距离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当时人口为23640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直至今日。
鲅鱼圈这个特色地名是怎么来的?在2018年6月,《辽宁日报》上一篇名为《为啥叫鲅鱼圈》的报道给出了答案——
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他告诉记者,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这一说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同。据鲅鱼圈区盐场村年逾90岁的赵永家回忆,小时候听父母说过,在清朝时,这里曾是6省打鱼船聚集地,捕捞的主要是鲅鱼,因海湾呈月牙形,形成半个圈,鲅鱼圈就叫开了。白旭告诉记者,关于这个说法,当地不少老人都提起过。鲅鱼圈区望海寨张涛老人说,在清朝时,辽河入海口附近为天然渔场,每年小满至夏至期间,鲅鱼洄游,进入渤海湾产卵。因此,冀、鲁、苏、闽、浙、粤等6省的渔船来此捕捞,形成为期一个多月的海市,而当时没有冷藏技术,捕捞到的鱼不能运回南方,幸好附近盐滩颇多,因此他们就地加工腌制,一时间鱼行林立。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咸鱼炖豆”,就是用鲅鱼做原料。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白旭解释说。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 *** 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在地方志中,民国九年(1920年)的《盖平乡土志》记有“鲅鱼圈”字样。“这是目前查到的鲅鱼圈一词最早的记录。”白旭告诉记者,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的《盖平县志》中,有“……此外尚有三五渔港,曰西套、曰望海、曰鲅鱼圈,皆属风帆小港,非交通海口也”的记载。
记者查阅《盖县政区沿革》发现,在1904年至1908年间的盖县政区分布上,如今的鲅鱼圈地界分属沙岗区、望海区、柏林区。此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鲅鱼圈才首次以村级建制出现,时隶属芦家屯区(今鲅鱼圈区芦屯镇)。
“‘鲅鱼圈’这三个字确实土里土气,曾想过改名字。”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发起民间征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情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名称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因为改地名程序繁杂、成本太高等原因搁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鲅鱼圈的名字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成为省内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来源: 人民网
神十三航天员太空过年吃饺子这事,网友操碎了心……10月14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年。
而对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在太空中过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表示,科研人员对传统节日有所考虑,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在轨过年,科研人员为他们配备了饺子,服饰上也有所考虑,过年时全国观众可以通过电视了解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中过年。
不少人表示,有饺子有新衣服,过年的仪式感拉满了。当然,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年,网友们可是操碎了心。
有关心饺子什么馅的,保不保熟的,带的蘸料全不全的,也有人表示有南方人是不是还得准备汤圆?
@阿杰仔_JAY:你这饺子保熟嘛?
@辣椒炒水果:什么馅儿的饺子啊
@zb像风一样:带醋了吗?
@爱在雨中飞:饺子要备两种馅的,酸菜猪肉的,鲅鱼馅的
@呼局集段:蒜泥、老醋、芥末油、麻椒油、辣椒油都备齐了吗?
@玩打野:如果嘴馋提前吃了咋办?
@小天Pro:南方人不是汤圆么
@将心比不了心啊:腊八蒜呢?
@小风扇: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但太空值班是不是不能喝酒?喝酒后驾驶空间站算酒驾不?
包饺子。(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
还有网友表示这应该是春晚最早确定的节目,甚至还有人连开场词都想好了——
@成为分子:春晚最早确定的节目
@自题诗:大胆预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会有一个空中连线的环节。BGM《春节序曲》主持人:此时此刻,万家灯火,共享团圆。可是在万里太空之上,我们还有3名航天英雄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他们远在万里之外,但心系祖国和人民,下面让我们一同连线,看看他们这个年是怎么过的……
@盆盆盆哥:今年央视春晚的互动环节已经预定……
@秋夜的乐章:春晚见
@----Kathy---欣:央视春晚太空分会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供图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在太空过年有太空红包吗?有压岁钱吗?
@swpu403:是三倍工资吗
@天天看啊看谁:要上面过年啊!哈哈,必须给足加班费!
@小黄鸭:三位宇航员里有一位60后,是不是还需要给另外两个80后准备压岁钱?
不知道说啥了,那就拜个早年吧!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号
来源: 中国新闻社
春来鲅鱼鲜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天空中隐约闪烁着几颗散落的星,大地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远远望去,渔码头旁电线杆上挂着的节能灯,正在一闪一闪地发出微弱的光亮。
刚刚凌晨时分。
老李跟村里的伙计们打着手电筒朝码头走去。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一色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转眼已是4月,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鲅鱼节”开幕。老李要跟伙计们去海上捞上一把,一方面新鲜鲅鱼能卖个好价钱,一方面也想捕条大鱼,夺个“鲅鱼王”炫耀炫耀。
春暖之日,风浪也给面子,二十多海里,两个小时就到了。撒网,放漂,上千米的流网顺着船帮缓缓滚进大海,滚圆的浮漂在夜色下闪着白色的光,伴随着涌浪上下起伏。没过多长时间,老李他们便开始收网。4月是青岛当地鲅鱼洄游的更好季节,鱼群特别活跃,有时候,一网几百斤不在话下,运气好的话,上千斤也有可能。
老李的运气不错,这一网下去估摸着怎么也有个三百来斤。收网,马上打道回府,赶上“鲅鱼节”开幕,正好不耽误。
码头上已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歌声响起,舞蹈跳起,欢乐的人群连成一片,商贩们更是早已支棚搭架,在摊位上摆好大小不一的鲅鱼,正在卖力地吆喝着。
老李和伙计们刚把鲅鱼抬上岸,“呼啦”一下子人就围了上来。“是本地鲅鱼吗?”“多少钱一斤?”有人问。还有两人直接喊道:“有多少?便宜点,全包了!”
“大的四十,小的三十。”老李跟伙计们在船上就已商量好,价格不高不低,定个良心价。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渔民,跟老李打招呼:“捕着大鱼了吗?”老李有些遗憾地摇摇头。“来年再努力。今年的‘鲅鱼王’不赖,二十二斤,一米四长,比前几年都长都重。”对方安慰老李,接着又说到了今年的“鲅鱼王”。“三百多斤的‘巨无霸’看来是捕不到了。”老李略带惋惜地说。老李说的“巨无霸”是四年前的事,当时有渔民捕上了一条两米半长的大鲅鱼,创了历史更高纪录。“事在人为。谁能想到这鲅鱼能成了咱渔民的发财之鱼,谁又能想到原先的习俗能成为今天的节日?”那位渔民看着热闹的人群,若有所思地感慨道。
鲅鱼是海洋里生长的鱼类,学名为“蓝点马鲛”。它的体态光滑娇美,呈纺锤形状,背部为蓝黑色,有许多蓝色斑点,腹部为银灰色。鲅鱼流线型的身体游动起来速度极快。虽然无鳞,但跃出水面时那光滑的身体也会“鳞光”闪闪,非常漂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主要的捕捞鱼种。那时渔民们出海捕到鲅鱼也多是“无心插柳”,意外所获。后来,因为其他鱼种逐渐减少,鲅鱼开始了成规模的捕捞,这也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在青岛沙子口一带,一直有送鲅鱼的习俗。每年春季,女婿要给岳父送鲅鱼——“鲅鱼跳、丈人笑”。后来,这一习俗覆盖到整个青岛。送鲅鱼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送给岳父,还有亲戚朋友,甚至外地好友。现在每到4月,青岛街头随处可见拎着泡沫盒或塑料袋送鲅鱼的人们。一件件包装封存紧实的鲅鱼,也通过快递公司,从码头、鱼摊、冰库运往全国各地。鲅鱼成了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
鲅鱼的走俏,让渔民们得到很大的实惠。青岛当地鲅鱼只有短短一个月捕鱼期,但对勤劳的渔民来说,这一个月的收获足可以够一年的花销。这些年鲅鱼的价位随行就市,但总体而言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十几元到现在的四十多元甚至五十多元一斤,渔民的腰包当然是越来越鼓。特别是网上销售,生意更是一片红火。今年4月没过多少天,光是沙子口码头已经销售了十万多斤鲅鱼。鲅鱼成了渔民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
如今,青岛人又将送鲅鱼的习俗上升到了更高层面,送鲅鱼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片孝心,更多的是要倡导尊老爱老之风。
见筐里的鲅鱼卖得差不多了,老李连忙上前制止道:“不卖了,不卖了。”旁边的人问:“不卖留着自己吃啊?”老李笑笑说:“还真是要留着自己用,不过不是我们吃,是给那些福利院的老人。”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春来鲅鱼鲜,孝道代代传。”每年,老李和他的伙计们其他事儿可能会忘记,唯独给福利院的老人送鲅鱼这件事,他们牢牢记在心上。每年“鲅鱼节”的开幕式上,还会对优秀的“孝道”村民、市民进行表彰。有的被表彰者领了奖走下台,马上拎着刚买的鲅鱼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令人感动敬佩。
又是一个清晨,老李和伙计们再次出海。迎着暖煦的海风,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老李的心情格外愉悦。今天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不会赖。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6日 20 版)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个春节,航天员怎么过大年?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万家团圆之时,远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五号乘组三人已经在轨驻留近两个月。春节前夕,总台记者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记录下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个中国年。
今年春节,记者一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就看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为除夕夜做准备,今年空间站上的春联是由三人共同创作而成。“盛世中华”由01航天员费俊龙书写,“筑天宫奋楫扬帆”由02航天员邓清明书写,“建强国激流勇进”由03航天员张陆书写。随后,他们将春联挂上空间站,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主教员 张相:神舟十五号乘组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他们三个人都是热爱书法的,这次他们也将在轨创作春联,写完春联之后还要布置在咱们空间站里面。
穿新衣,送祝福……这些年俗年味,在中国空间站可一样也不少。除夕一大早,神舟十五号乘组换上节日喜庆服装,通过双向视频与家人分享太空生活的点滴,传递思念。
夜幕降临,空间站的年夜饭有象征年年有余的熏鱼,象征甜甜蜜蜜的糯米莲藕,象征年年高的芝士年糕等三种主食十种副食,饺子也涵盖了鲅鱼、牛肉和猪肉三种馅料,满足航天员不同的口味需求。
总台央视记者 苏洲:吃完了年夜饭,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还有一个除夕精神大餐,那就是收看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目前地面工作人员已经将视频信号上行至空间站,航天员们正在屏幕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
万家团圆之时,出差三人组从遥远的太空感受春晚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据了解,他们这两天可以自行支配时间,运动、看书、和家人朋友进行天地双向视频通话,大年初三正式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总调度 陈军伟:其中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我们主要是安排他的节日活动,初三开始他要进行一些航天医学相关的实验,后续有三到四次出舱,他们在春节期间开始准备后续的相关出舱工作。我们地面保障人员还是要24小时坚守岗位,然后支持航天员的所有在轨工作,然后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夕当晚,中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航天员们也向全国人民送来新春祝福。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此刻,中国空间站正飞跃祖国的上空,也许你已经和家人团聚,也许你正在返乡的途中,但也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祖国守岁,为人民站岗,新春到来之际,我们在中国空间站祝愿大家平安喜乐,皆得所愿。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苏洲 洪福 孙伟 孔方舟 李若冰)
鲅鱼的5种吃法,每样都经典,Q弹鱼丸百搭,酱烧鱼皮是抢手菜这鱼真棒,除了骨头不吃,全身是宝,鱼丸Q弹,酱烧鱼皮成抢手菜。这些天可算把冰箱里的存货打扫得差不多了。虽然疫情让人不能自由出入,但也给了人无限创意。就比如今天的这碗鲅鱼皮,本来我是不知道如何吃的,但为了解决掉它,我用了一勺小调料,竟然让这“下角料”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连吃东西有些挑剔的老公都爱吃它。
年前从威海的渔船上买了几条大鲅鱼,真是太漂亮了!头天下午从出海归来的渔船上快递到北京,第二天晚上就收到了。保温箱里的冰袋还未融化,趁着新鲜劲,我连夜就把这3条10多斤重的大鲅鱼给收拾妥当了。
鱼头鱼尾剁下来,再把鱼一分3份——2片带皮鱼肉,1片中间带肉骨刺。鱼肉刮下来,鱼皮和鱼骨就剩下了。鲅鱼只有一条主刺,而且肉质软,特别容易刮。
刮下来的鱼肉可以多种吃法,我把大部分用来做鲅鱼丸,煮汤做菜百搭,吃不完的就放冰箱冷冻起来。鱼丸Q弹洁白,食谱也在前些日子分享了,喜欢它的朋友可以看看。自制鱼丸Q弹不腥,鱼肉出胶放水还是鸡蛋?2分钟学会火锅好搭档
前几天,我还做了“酸菜鱼丸粉丝”,满满一大盆儿,家里人吃得可开心了。食谱也在前几天分享了。北方人大白菜的吃法,几十年没腻过,天越冷越吃得欢,开胃解腻
鲅鱼肉冷冻可保存数月不变质,和韭菜、花椒水、植物油、盐同拌,包饺子也倍儿香。自我隔离16天,全家吃顿韭菜饺子,不放猪肉不放酱油,鲜嫩多汁
头鱼尾更是不能丢弃的美味,据当地人的讲,鱼尾可是“上讲究”的,用来炖豆腐鲜美无比啊,连我这个美食博主也开了眼,领略了这道不起眼儿菜的魅力了。
这鱼皮鱼骨就是这3条鲅鱼的完美收官之作啦!别看样儿黑不溜秋不咋样,但是用了黄豆酱一焖,哎哟,这味儿,真是绝了!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凑数,咱不差这一篇。我只是想把鲅鱼的吃法给大家呈现一下,同时也是想以此抛砖引玉。因为在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食材被拆分成不同的吃法,不妨在评论区说说噢。
-----【酱烧鲅鱼皮】-----
【主料】 鲅鱼皮3条,鲅鱼骨3条
【调料】 油适量,盐2克,酱油30克,黄豆酱1勺,大葱1/4棵,大蒜1头,姜1块,干红辣椒3个
【 *** 过程】
1. 鲅鱼皮和鲅鱼骨自然解冻,分开不要粘连在一起;
2. 大葱段、大蒜瓣、姜片、干红辣椒准备好;
3. 炒锅中倒适量油,将葱段、大蒜瓣、姜片、干红辣椒入锅中煸炒出香味;
4. 将鲅鱼皮、鲅鱼骨入锅中,用铲子轻轻翻炒,使其受热均匀;鲅鱼皮内部的鱼肉和骨头上的肉很嫩,所以要轻轻翻动;
5. 待鱼皮鱼肉微微收缩,舀一勺黄豆酱入锅里;黄豆酱可以在超市买到,很常见,不要用甜面酱,甜面酱没有黄豆酱的味道鲜香;
6. 将黄豆酱轻轻搅拌融化在汤中,根据口味加少许盐、酱油,调味调色,再加一碗热水,盖上盖子,小火焖炖15分钟;出锅后撒少许香葱叶增色添香。
-----【苹果私房话】-----
1. 鲅鱼皮和骨都是从新鲜的鱼身上剥下来的,鲅鱼不怕冻,放冰箱冷冻数月都没事,解冻后的味道几乎与新鲜的无差;
2. 鲅鱼皮富含胶质,鱼刺整齐不多,鱼肉鲜美肥嫩,适合男女老少食用;
3. 这道炖鱼皮的点睛之笔是一勺黄豆酱,其用黄豆发酵而成的,富含营养和氨基酸,因此自带鲜味,不需要其它过多调味料了。
鲅鱼更好吃的做法,连骨头都酥烂入味,只是得今天做明天吃,别急“用爱 *** 美食,用心记录美好;用简单的做法,呈现食材的醇正味道”。我是Meggy跳舞的苹果,曾经是一名英语老师,现在是为爱下厨房的家庭煮妇。在和油盐酱醋打交道的日子里,心也变得越发温柔,也愈发感到“陪伴”才是世间最美好、最重要的。
大家好!欢迎来到厨房时间,热爱生活,从吃开始!今天,我们又来给大家聊美食了!这里聚集众多美食内容和资讯,而且每天都会有所更新!既然进来了,就先点击关注一下吧!
很多人喜欢吃鱼,但是却不怎么喜欢做鱼,首先大多数的鱼类都有鳞片,刮掉鳞片不仅显得有些麻烦,而且还会经常弄得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其次还有,由于鱼肉又细又嫩,具体到 *** 的时候,要想做得鲜美好吃,不是很好掌握,而如果遇到一条不用刮鳞片的鱼,同时也不必担心将它做坏的话,就会少了这些烦恼,比如今天我们要做的这条鲅鱼。
对于沿海的人们来说,鲅鱼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鱼了,鲅鱼的头尖尾小,身体圆滚滚的全是肉,取鱼肉非常方便,特别适合用来包饺子吃,一两条鲅鱼取下的鱼肉,就足够一家人吃顿饺子的了,除了闻名全国的鲅鱼饺子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更为好吃的做法,那就是熏鱼,提到熏鱼,可能你一定会认为,又是烧柴火又是熏烤的,多麻烦啊!其实你想错了,熏鱼的 *** 非常简单,而且随吃随做特别方便,今天我就刚买了一条鲅鱼,下面就让你看看浓香入味、连骨头都是酥烂的熏鱼是怎么 *** 的吧!
??熏鱼的 ***
【食材原料】
鲅鱼一条,葱、姜、蒜,花椒、八角、香叶、干辣椒等香料,老抽、料酒、盐、冰糖(或白糖)
【 *** 步骤】
之一步,处理鲅鱼
1、先把鲅鱼的头整个去掉,然后割开鱼腹取出内脏后,用清水冲洗,里边的黑色物质要全部去除干净才行。
2、再将洗剥干净的鲅鱼切成2-3指宽的段,切好后,放到旁边凉一下表面的水分,备用。
第二步,熬熏鱼汁儿
1、起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油热后,先把葱、姜、蒜片放入爆香,然后把八角、花椒、干辣椒、香叶等香料放入炒香。
2、紧接着倒入两碗水,再倒入适量的老抽、料酒和冰糖,喜欢甜口的可以多放一些冰糖,水开后煮15分钟,煮好后,放入适量的食盐调味,最后倒入盆中备用。
第三步、炸鲅鱼
锅中倒入足够多的食用油,中火加热到6成热后,将鲅鱼块放入,放入的时候,要让切面朝下,千万不要让鱼皮贴住锅底,否则可能会造成粘锅和掉皮。鱼块儿放进去后,可能会粘住锅底,这时不要随意拨动,一定要等到鱼块底部凝固后,再用筷子轻轻就能将鱼块儿从锅底剥离开,然后就可以翻面接着炸制了,炸到另一面也完全凝固后,就可以捞出了。
接下来是进行复炸,将火开大,把油温加热到八成热时,放入刚刚炸制过一遍的鱼块,炸的过程中记得要翻面,直到将鱼块儿炸成金黄色,就可以捞出来了。准备好刚刚熬好的熏鱼汁儿,放在炸锅旁边,鱼块出油锅之后要迅速地放到熏鱼汁儿中,放进去的时候,会听到“刺啦”的声音,这时的鱼块不仅在降温,而且还能迅速地将熏鱼汁儿吸到鱼肉里。
当所有的鱼块都放到熏鱼汁儿里后, *** 熏鱼所有的操作过程就全部完成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鱼块儿在熏鱼汁儿中入味了,大概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拿出来吃了,不过,要想更加入味的话,更好第二天再吃。
到那时,鱼肉从外到内都是浓香满满的,因为炸制的原因,就连里边的鱼骨鱼刺也都有熏鱼的味道,而且一嚼就烂,再也不用担心鱼刺卡着喉咙了,所以,特别适合孩子吃,孩子也特别喜欢吃哦!
青岛:春来鲅鱼鲜今天的熏鱼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您喜欢这道美食或者文章的话,就请收藏、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也了解一下吧!谢谢您的阅读和支持哦!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2018年9月14日,山东青岛,澳门路海边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天空中隐约闪烁着几颗散落的星,大地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远远望去,渔码头旁电线杆上挂着的节能灯,正在一闪一闪地发出微弱的光亮。
刚刚凌晨时分。
老李跟村里的伙计们打着手电筒朝码头走去。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一色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转眼已是4月,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鲅鱼节”开幕。老李要跟伙计们去海上捞上一把,一方面新鲜鲅鱼能卖个好价钱,一方面也想捕条大鱼,夺个“鲅鱼王”炫耀炫耀。
春暖之日,风浪也给面子,二十多海里,两个小时就到了。撒网,放漂,上千米的流网顺着船帮缓缓滚进大海,滚圆的浮漂在夜色下闪着白色的光,伴随着涌浪上下起伏。没过多长时间,老李他们便开始收网。4月是青岛当地鲅鱼洄游的更好季节,鱼群特别活跃,有时候,一网几百斤不在话下,运气好的话,上千斤也有可能。
老李的运气不错,这一网下去估摸着怎么也有个三百来斤。收网,马上打道回府,赶上“鲅鱼节”开幕,正好不耽误。
码头上已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歌声响起,舞蹈跳起,欢乐的人群连成一片,商贩们更是早已支棚搭架,在摊位上摆好大小不一的鲅鱼,正在卖力地吆喝着。
老李和伙计们刚把鲅鱼抬上岸,“呼啦”一下子人就围了上来。“是本地鲅鱼吗?”“多少钱一斤?”有人问。还有两人直接喊道:“有多少?便宜点,全包了!”
“大的四十,小的三十。”老李跟伙计们在船上就已商量好,价格不高不低,定个良心价。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渔民,跟老李打招呼:“捕着大鱼了吗?”老李有些遗憾地摇摇头。“来年再努力。今年的‘鲅鱼王’不赖,二十二斤,一米四长,比前几年都长都重。”对方安慰老李,接着又说到了今年的“鲅鱼王”。“三百多斤的‘巨无霸’看来是捕不到了。”老李略带惋惜地说。老李说的“巨无霸”是四年前的事,当时有渔民捕上了一条两米半长的大鲅鱼,创了历史更高纪录。“事在人为。谁能想到这鲅鱼能成了咱渔民的发财之鱼,谁又能想到原先的习俗能成为今天的节日?”那位渔民看着热闹的人群,若有所思地感慨道。
鲅鱼是海洋里生长的鱼类,学名为“蓝点马鲛”。它的体态光滑娇美,呈纺锤形状,背部为蓝黑色,有许多蓝色斑点,腹部为银灰色。鲅鱼流线型的身体游动起来速度极快。虽然无鳞,但跃出水面时那光滑的身体也会“鳞光”闪闪,非常漂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主要的捕捞鱼种。那时渔民们出海捕到鲅鱼也多是“无心插柳”,意外所获。后来,因为其他鱼种逐渐减少,鲅鱼开始了成规模的捕捞,这也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在青岛沙子口一带,一直有送鲅鱼的习俗。每年春季,女婿要给岳父送鲅鱼——“鲅鱼跳、丈人笑”。后来,这一习俗覆盖到整个青岛。送鲅鱼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送给岳父,还有亲戚朋友,甚至外地好友。现在每到4月,青岛街头随处可见拎着泡沫盒或塑料袋送鲅鱼的人们。一件件包装封存紧实的鲅鱼,也通过快递公司,从码头、鱼摊、冰库运往全国各地。鲅鱼成了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
鲅鱼的走俏,让渔民们得到很大的实惠。青岛当地鲅鱼只有短短一个月捕鱼期,但对勤劳的渔民来说,这一个月的收获足可以够一年的花销。这些年鲅鱼的价位随行就市,但总体而言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十几元到现在的四十多元甚至五十多元一斤,渔民的腰包当然是越来越鼓。特别是网上销售,生意更是一片红火。今年4月没过多少天,光是沙子口码头已经销售了十万多斤鲅鱼。鲅鱼成了渔民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
如今,青岛人又将送鲅鱼的习俗上升到了更高层面,送鲅鱼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片孝心,更多的是要倡导尊老爱老之风。
见筐里的鲅鱼卖得差不多了,老李连忙上前制止道:“不卖了,不卖了。”旁边的人问:“不卖留着自己吃啊?”老李笑笑说:“还真是要留着自己用,不过不是我们吃,是给那些福利院的老人。”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春来鲅鱼鲜,孝道代代传。”每年,老李和他的伙计们其他事儿可能会忘记,唯独给福利院的老人送鲅鱼这件事,他们牢牢记在心上。每年“鲅鱼节”的开幕式上,还会对优秀的“孝道”村民、市民进行表彰。有的被表彰者领了奖走下台,马上拎着刚买的鲅鱼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令人感动敬佩。
又是一个清晨,老李和伙计们再次出海。迎着暖煦的海风,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老李的心情格外愉悦。今天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不会赖。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