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和艾草的区别,青蒿和艾草可以一起煮水洗澡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8 0
长得像艾草,以前常用它做窝窝头,更佳食用时间千万别错过

农村到处可见的的野生植物,有很多可以食用和药用,且价值非常的珍贵,只是这些野草的功效,很多的人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的人知道它有用,却不知道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这些野生的植物,人们在食用或者是药用它们时,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并不是随时可以食用和药用的,有的虽然能用,但是它们的药用却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在食用和药用这些野生植物时,我们一定的把握好它们的时间,千万不要错过了它们的更佳时间。

在农村的山上有一种野草,它长得非常像艾草,常有人把它们弄错了。这种植物其实叫做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等,茵陈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茵陈或茵陈。

但是茵陈到了夏天的话就会变成蒿,因此也称茵陈蒿,在中国民间人们常采摘它的嫩苗来用米粉做茵陈糕、团来吃的习惯,也可以将茵陈作菜,但是一定要采摘嫩苗,也就是一定在二月份左右来采摘,错过了时间的话,茵陈就变成茵陈蒿了,不但不好吃,而且食用价值会大打折扣的了,因此在民间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 这种茵陈糕的 *** 也是非常的简单的了,只是在选择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采摘它的嫩苗,这种茵陈在农村的山坡上,田间地头,路边都有生长的,在二月份的时候是更好采摘的了,因为它的陈苗已经枯萎了,但是在它的根部会长出绿绿的嫩苗出来,我们用手轻轻的摘下它的嫩苗,摘回家后,去除杂质和老叶,用清水清洗干净,同时把它的根部去掉。用水清洗后放在篮子里沥干水份,在水分没有完全干,茵陈的叶子上还有水珠时,我们撒一些面粉在上面,不多不少,刚刚能薄薄裹上一层即可;然后我们放入食盐、花椒面、葱花搅拌均匀;用手抓一把搓成一个圆形的窝窝头,放进盘子里面,然后放入蒸锅用大火蒸8到10分钟出锅;然后剁一些蒜苗或榨点蒜汁,淋点芝麻油,更好再掰几段干辣子,油泼之后即可食用,非常的美味。

茵陈中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其中有一半都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它还有大量维生素、叶酸、磷、钾、铁、铜、钙等稀有营养元素,多吃茵陈对身体机能恢复有极大好处!同时茵陈还被人们当做药用价值。

艾草青青


走在小巷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立着或插着艾,应该大都是昨天放的,昨天端午。

门上插艾,是自古以来流传民间的习俗。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借以保佑家人吉祥平安。

记得小时候,下放在三里岗尚店农村,五月端午,母亲会早早地喊我起床,趁着天还凉快,叫我去屋后去坡上去田埂割几捆艾,插在门上,为辟邪,也为避蚊子。就连窗子、凉床头、院子边上也放一些,说蚊子怕艾的气味。

如今随州城里,每年端午或端午节前,莱市场卖艾,路边卖艾,连超市里也卖艾,售卖员把进来的艾,分成一个个的小把子,艾把子上粘贴条形码,结账时,嘀,一扫码,买来拿回家,挂到防盗门上。昨天我从鹿鹤市场买艾回家,看到楼下的一户人家,去年挂的艾还没摘掉。

艾是纯阳之草,有的地方叫它艾草、冰台、香艾、蕲艾、灸草﹑医草﹑黄草、野艾、五月艾等,在我的家乡随州,人们一致统称它艾蒿。

跟别的野草不同,艾,并不和庄稼一起杂长争养分,它多生长在边角地头、小路边、田埂、沟渠边沿,或是耕田的犁铧够不到的小片荒地上,连片聚集丛生、或棵棵株株间隔连绵相望。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的茎叶花穗,一岁一枯荣。而地皮以下的根茎,则生命力旺盛,霜降雪落,冬天袭来,暂时蜷缩在地下躲避冰冻严寒。来年开春,春风一吹,天一暖和,根部就慢慢泛青,围绕着干枯的茎秆一圈,偎地皮发芽,吐叶抽茎,又生长起来。

艾的主根粗长,基部稍木质化,茎秆箭杆一样直立往上窜,靠近地面的部分,大半身都不分杈,直溜溜一根茎秆。

艾的叶子,呈小儿手掌形状,叶片边沿有裂齿,薄而柔,微风一吹,忽闪忽闪。叶片背面呈灰白色,被一层绒毛,手轻轻触之,有毛茸茸的感觉。贴近茎叶,闻一闻,可以闻到浓浓的艾香味。

夏秋季节,茎秆的上端部分,会长出一些比主干细小的小枝杈。小枝杈上,茎秆的顶端结花穗,花柱细长,开花时,花柱伸出花冠之外,花冠呈细小高脚杯状,结出细小的艾籽,就盛满在小杯子里,成熟后,风一吹,摇晃有声。

秋深霜降,艾的茎秆长老了,茎秆的根部越发木质化,靠近地面的叶子,慢慢干枯变得焦干,秋风吹过,发出轻微的声响。

朔风雪落,严冬袭来,艾不见了踪迹,它们蜷缩在地下躲避着冰冻酷寒。

春天,落到泥土里的艾籽,遇了雨水,就会破土萌芽,同时,捱过了漫长冬天的干枯艾根,也发芽了。鲜嫩的、一簇簇艾的茎叶,掐了,拌面蒸菜吃,鲜嫩有异香,我却呛不住那个味儿,太冲。那时在尚店农村,粮食不够吃,菜也青黄不接,母亲才在米面中掺艾。同是艾类的茵陈,但味道就会好很多。

更多的时候,艾作农家肥之用。学校安排我们这些小学生割艾支农,定量割艾20斤背到学校称重,集中沤肥。我左手食指至今还留有一个淡淡的疤痕,那是割艾时被镰刀割的。

那时候家里喂猪,猪圈里也是少不了艾的,时不时割几把艾扔在猪圈里,驱蚊驱虫压压臭味,也沤了肥。

如果说艾只能作驱虫沤肥之用,那真就轻贱它了。在我国,艾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诗经·王风》描述采集艾的劳动时,爱情的潮水就荡漾起来了,“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小雅·南山有台》说君子真快乐,你的子孙天保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小雅·鸳鸯》里,祝福延及子孙后代,“君子万年,福禄艾之。”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把他来滋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这句有名的诗,其典故同样出自于《诗经》,其中的“苹”指的便是艾类植物。三千年后,有位叫“呦呦”的屠姓女科学家率领她的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知道青蒿和艾草有区别,但我知道它们是近亲,都属于菊科艾属植物,要不然我们随州怎么把它们叫艾蒿呢。我不是医学家,但我知道艾和蒿都是药。

《孟子·离娄》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春秋时期,艾的药用就已被认可。现代医学也证明,艾具有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肝炎、三叉神经痛、关节炎的功效,还可以软化血管,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艾炙、艾灸、艾熏、艾水洗目泡脚,可治疗颈肩腰腿疼,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的中医院,一走进去,更先闻到的,无不是或浓或淡烟熏缭绕的艾的药香味道。艾的用途之广,普及程度之高,是任何一味中草药都无法比拟的。就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艾保健用品,艾草药枕,艾沐浴露,都有艾的成分。

我爱艾。艾者,爱也。



端午节之艾草

端午节有插入青蒿的习俗,它把艾草(又名蒿木)挂在门楣上,避开邪灵,驱邪。这些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习俗。虽然现在采用的人少了但是这些文化还是在的。是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

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蒿。”在端午节,人们把艾草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家户户都扫了院子,用菖蒲、艾条插在门眉上,挂在门厅里。并采用菖蒲、艾草、石榴、蒜头、龙舟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虎;制成花环、饰物、花香、妇女奋力穿戴、驱赶疟疾。

端午节是人类身体在一年的里阳气最足的时候的时候i,然后在几天到夏至,阳极氧化和重要关口,季节的气候特征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1。热和湿度逐渐旺盛:端午节后,降雨变得越来越强烈。

2。湿热:昆虫、昆虫、蚂蚁、蛇、蝎子、蜈蚣等。

三。湿热引起痢疾,导致鼠疫:发热、呕吐、腹泻,甚至昏迷。

古人认识端午节后的端午节的自然规律,各种各样的好病,归结为“瘴气”、“疫病”和“鬼恶”,早在五月份就有各种鬼毒都是有害的,而且最严重的是P。奥森是蜈蚣、蛇、蝎子、室内蜥蜴、蟾蜍等。它被称为“五毒药”。

阿尔泰米夏艾叶茎叶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特殊气味,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当端午节被发现的时候,古人发现了阿尔泰米夏香秀,它既香又晴而不伤阴。根据现代医学药理学,药草是一种抗病毒和抗病毒药物。它具有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影响。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具有苦艾叶。它的长而窄的叶子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也是芳香、心脏和心脏的良好产品,润湿和驱散浑浊。叶子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黄金伙伴。

因此,端午节的习俗是去除邪气,插入艾。通常,它被用红纸捆成一堆AI、荣和橡子,然后插入或悬挂在门上。清朝时,顾铁青记载在清代嘉许,“砍濮为剑,斩彭为鞭,副以桃干为蒜头,挂在床上,但以鬼”。在晋代的“风俗”中,有“虎形”,也有虎的剪彩。后来,更多的菖蒲,或人类的形体,或萧建的形状,称为PU剑,驱邪而鬼。

在农村很容易被搞混的两种很有名气的草

国地域辽阔,地大物博。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人眼花缭乱。有些野花野草好多城里人根本就不认识。这不,有两种草,就连我们农村人也容易搞混。

想必好多人都听说过艾草,艾草在我们这里田间地头,空地荒宅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艾草既是一种草药,又是一种野菜。晒干后的艾叶可以卖到药材市场。艾草晒干后还可以做蚊香,也可做饲料添加剂。

鲜艾草是一种美味的野菜,可以做艾草窝窝头。把艾草焯水后打浆糊,然后与糯米和面蒸熟,是一种美味的小吃。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和青蒿素,想必大家都已经家喻户晓了。她拯救了上百万人生命。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萃取的。不错这种草就是青蒿。

同样青蒿在田间地头,空地荒宅也很常见。有时候还会和艾草一起出现,这时候有些农村的年轻人就傻傻分不清楚谁是谁了。

青蒿在我们老家叫臭蒿子,它会散发一种味道,闻起来臭臭的,所以叫臭蒿子。除了是草药以外,它晒干以后也可以驱蚊子。但是不当菜吃,因为有臭味。你可千万别吃呦!

反正有时候我是傻傻分不清楚,作为农村的你,能分清楚艾草和青蒿吗?

中药材牡蒿

?

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齐头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广东>

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牡蒿Artemis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入药。未开花前采收,夏季晒干。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暑。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疖肿毒。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青蒿和艾草的区别,青蒿和艾草可以一起煮水洗澡吗-第1张图片-

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蔚(《诗经》),牡荍(《毛诗传》),齐头蒿(《唐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铁菜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臭艾、碗头青、油艾(《闽东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青、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脚板蒿(《湖南民间药物资料》),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苏药材志》)。

出处《别录》

来源为菊科植物牡蒿全草。夏、秋间,采取全草,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90厘米。叶互生;茎中部以下的叶,基部楔形,先端羽状3裂,中间裂片较宽,又羽状3裂;中部以上的叶线形,全缘;叶两面绿色,无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每一头状花序球形,直径约1.5毫米;总苞球形,苞片3~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形,内层苞片椭圆状,背面中央部为绿色,边缘膜质;花托球形,上生两性花及雌花,花冠均为管状;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围,花冠中央仅有雌蕊1枚,柱头2裂;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围绕柱头四周;雌蕊1枚,位于中央,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路旁或荒地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圆柱形,直径1~3毫米,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质坚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花序黄绿色,苞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枚。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中有咕巴烯、乙酸金合欢醇酯、石竹烯、三环印须芒烯、β-葎草烯、ε-,δ-及γ-荜澄茄烯;另外还含α-及β-蒎烯、莰烯、柠檬烯、1,8-桉叶素、蛔蒿酮、α-侧柏酮、蛔蒿醇和β-波旁老鹳草烯。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性味苦微甘,寒。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纲目》:"苦微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辛苦,寒。"

④《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杀虫。治感冒身热,劳伤咳嗽,潮热,小儿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

①《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②《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③《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匿。"

④《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⑤《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⑥《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②治妇人血崩:牡蒿一两,母鸡一只,炖熟后去渣,食鸡肉与汁。(《闽东本草》)

③治喉蛾:牡蒿鲜全草一至二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疥疮湿疹:牡蒿煎水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备注另一种变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药。与牡蒿主要区别:叶为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裂片前部微宽或具深裂齿。分布于四川各地。

本品在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参见"青蒿"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化学成分牡蒿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其成分为月桂烯(myrc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柠檬烯(limonene),紫苏烯(perill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樟烯(camphene),草蒲烯(calamenene),(王古)(王巴)烯(copa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萘(naphthalene)<1>。从地上部分还分得β-行树脂醇(β-amyrin),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混合物(β-sitosterol δ stigmasterol),7,8-二甲氧基香豆粗(7,8-dimethoxy-coumarin),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即蒿属香豆精(scoparone),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8,4-二羟基-3,7,2-三甲氧基黄酮(8,4-dihydroxy-3,7,2-trimethoxyflavone),3,5-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桂皮酸(cinnam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zene carboxy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脱肠草素(herniarin),东莨菪素(scopoletin),6-8-二甲氧基香豆粗(6,8-dimethoxy-coumarin,isofraxidin)<3>,茵陈二块酮(capillin),茵陈素(capillarin)<4>,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5>。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炮制除去杂质、残根、洗净。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注意体弱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2.《本草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3.《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

4.《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5.《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6.《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7.《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摘录《中华本草》

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

只要是经常去农村的朋友,对于青蒿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这种植物生长比较广泛,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夏季常用的清热解暑中药。因此,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 ,尤其是夏天人们感觉酷暑难耐的时候,可以试试这种青蒿,帮你平安过夏天。

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青蒿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清热退蒸

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症,常与鳖甲、生地、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常与鳖甲、地骨皮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

清热解暑

用于暑湿外感,发热无汗,可与连翘、香薷、滑石、甘草等同用。若小儿夏季发热,也可与地骨皮、白薇、知母等同用。

凉血止血

用于鼻衄、紫斑,治鼻衄可用鲜品捣汁加开水冲服,治紫斑可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当归等同用。

青蒿这样用:1.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榨取汁熬膏,加入人参末、麦冬末,熬稠做成绿豆大丸。每天饭后米汤送服。2.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全部服完。3.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与豆豉一同捣烂,做成饼,晒干。每次取一块饼,取水一盏半煎服。4.治阑尾炎,胃痛:青蒿(焙黄)、荜茇等量,共捣成末,每天饭前白开水冲服2克,一日三次。5.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6.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口。7.治蜂蜇人:青蒿捣敷之。

青蒿这样吃——青蒿粥

材料:鲜青蒿或干青蒿,粳米,白糖适量;做法:1、先将鲜青蒿洗净,绞烂取药汁30~60毫升;2、煮粳米粥,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干品要先煎汁,再用汁煮粳米粥);3、加糖搅拌,再煮沸即可服食。功效:本粥具有清热退烧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阴虚发热、恶性疟疾的发热等。

青蒿这种苦寒之药对胃家不利,故胃虚者慎用。凡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者忌用。另外青蒿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以上讲了青蒿的功效和作用,真得让人大开眼界,从青蒿的药食两用特点,我们明白了,以后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因为青蒿有清热退蒸,是夏季很好的解暑中药,用它来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具体的应用 *** 这里为你讲得很明白,大家赶紧收藏起来,以后说不定就会帮上忙呢。

如何分辨:艾蒿、苦蒿、黄蒿、白蒿

春分刚到,这几天暖和得厉害。昨天去菜园锄草发现艾蒿可以吃了,我们这边的风俗是三月三采艾蒿,吃一部分,晒一部分。常吃的是大叶艾蒿,它的特征是:叶片分五个大瓣,早期的时候背部有白色的绒毛,闻起来有一种甜滋滋的清香,夹杂着薄荷的香气,是艾蒿里药用价值更大的一个品种。

艾蒿

再有就是苦蒿了,相对于外形来说,它和艾蒿绝对是最相像的。无论是叶片的形状,还是早期背部都有的白色绒毛,特别的难以分辨。这就得靠气味了,苦蒿闻起来是一股子臭乎乎的蒿子味,和艾蒿就很容易分开。

苦蒿

长在河边的大多是黄蒿,从外型上就可以看出。黄蒿的叶片是细碎的,长大了会结出很多的种子。老人说黄蒿能减轻黄疸的症状,我们这边出生的孩子大都会用煮好的黄蒿水洗一洗,也不知道是什么依据。味道么,基本和苦蒿是一样的,都是一股臭蒿子味。

黄蒿

小的时候常和大人去山坡上采白蒿,顾名思义这种蒿子就是白色的,也很好区分。一般都是二月份采摘,有种说法叫“二月陈茵三月蒿”,这里指的是农历哈。早期的白蒿叫陈茵,药用价值大,长大了就叫白蒿了,药用价值也减小了很多,所以都是早期采集。

白蒿

好了,关于艾蒿、苦蒿、黄蒿和白蒿的区别就介绍到这里了。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就关注点赞吧!

青蒿茶的家庭版简易手工制法,炒制的时候气味太上头了。#...

太上头了。这玩意真的是太难闻了,从来没做过这么难闻的茶叶,这个不是艾草这是青蒿。今天我们就做一期家庭版青蒿茶。野外采回来的青蒿,我们再处理一下,把叶子采下来。因为这个杆子太硬了。对于这个青蒿,我不建议大家洗,这样摘叶子的时候大家看着点就行,比如说有脏叶什么的就不要了。

像青蒿一般野外都很多,基本上是做青团。很多人可能会误认为是艾草,但确实不是艾草。摘了2个小时终于摘好了,看看摘下这么多没用的,这些都是没用的这些,把有用的赶紧摊开,明天就可以炒了。摊了18个小时,完全折不断了,摸起来好舒服,跟棉絮感觉差不多也很舒服了。赶紧炒,锅温大概理论值大概180度以上就可以了,倒进去,锅温还是有点冷,杀青的时候味道太难闻了。这味道真的是太冲了,太上头了这个味道,难受,受不了了,还这样子安全点。

温度关掉,开始揉捻。揉搓捻还是轻一点,揉捻之后要把它抖散,抖散之后再揉捻,杀青时间有点时间太长了就揉捻,开始时间有点太晚了,条索只能这么紧了。差不多了拿出来,咱们去烘干。这个东西不能炒干,炒干之后这个毫都掉完了要现在给它烘干。烘之前要做动作一定要把它解散了。解散时轻一点点,不要太用力了慢慢解。因为等干了之后就比较难解,不要这样抖它,这个茶毫都飞走了,轻一点一定要轻了。安全温度100度,先一个半小时再说。这个基本烘干了,走进房间里,一股那个味道比较难闻。我估计房间里的蚊子是没有了。但是近一点闻,还是不错的了,还可以没什么味道。我泡一杯,少放点点,我放一半,我怕自己受不了。还可以,这个味道完全变化了,有种甜香的感觉在里面。这么神奇的吗?烘的时候味道太难闻了,刚刚这个味道就比较不错了。这个汤色也可以,这汤色真的不错,这么神奇的,叶底味道还是有那种青的味道。我们喝一下,这个汤怎么样,这感觉怎么这么苦的,为什么这么苦?好苦好像在吃药的感觉。苦尽甘来,苦尽带甜那种感觉吧。喝之一口的时候,然后第二口还好一点点。整体来说,口感上还是可以吧,就是没有青的味道了。

过清明节,记得用“一草”做“清明饭”吃,寓意家旺人旺年年旺

清明时节有一种奇特的“野草”,气味独特又浓烈,被大江南北的人当成食材,做成青团、清明饭、蒿子粑粑等节令食物,这种野草就是艾草。

艾草也叫青蒿、艾蒿,不但可以当成食材来吃,当成药材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曾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艾草推荐备至,艾草的季节性很强,能食用的时段不是太长,清明时节的艾草鲜嫩可口,气味清香,用来做食物再好不过,分享一道艾草清明饭的做法:

艾草清明饭: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了,祭祖、踏青、插柳都是清明节的习俗“标签”。不能遗忘的还有清明节的那些美味的传统食物,软糯清甜的青团、酥脆金黄的馓子、鲜香糯韧的清明粿、暄软香甜的子推馍、......还有一碗咸香油润的清明饭。清明饭就像是故乡和家的缩影,每至清明都会忆起这口美味。

美味的清明饭最独特的就是饭中有一缕艾草给予的淡淡清香,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春天清新、明净的感觉仿佛在那一刻就能体会到。艾草在这个时节恰巧是最嫩、最香的时候,用来做青团、清明饭最适合不过了,再取上一块冬天的腊肉,两个季节的食材融汇在一起,堪称完美。分享清明饭的具体做法,没有吃过这种清明饭的朋友可以摘些或买些艾草回家做着试试看,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等过了清明就过了食用艾草的季节,说不定你们也会有些想念这可口的清明饭。

*** 过程

所需食材:艾草、糯米、大米、腊肉、胡萝卜、小葱、猪油、盐、生抽。

1、摘来的艾草摘去嫩叶反复用清水冲洗几遍,锅中烧水煮开后加一勺食用碱,倒入洗净的艾草焯水10秒后捞出用刀剁碎。

2、用一块纱布将剁碎的艾草包裹住,用水一直冲洗并挤去艾草里的苦汁,直到冲洗至流出的汁水没有颜色为止,挤干艾草里残留的水分。

3、重新起锅,直接把挤干的艾草放入无水无油的锅中开小火慢慢炒干,炒到艾草丝丝分明散发出清香味关火将艾草盛出备用。

4、大米和糯米以1:1的比例加清水浸泡,胡萝卜削皮洗净后切成胡萝卜丁。

5、煮锅中加水将腊肉放入锅中,加半勺盐用中小火煮一下捞出,冲洗干净后切成腊肉丁备用。小葱洗净切葱花备用。

6、锅中加入少量的猪油倒入切好的腊肉丁,煸炒出腊肉中的油脂,腊肉肥肉的部分呈透明并发出香味。

7、腊肉煸炒后倒入胡萝卜丁翻炒加两勺盐、一勺生抽炒香,翻炒均匀后把炒干的艾草倒入锅中再次翻炒均匀即可关火。

8、把泡好的糯米和大米倒入电饭锅中,再将炒好的艾草腊肉丁倒入米中加入切好的葱花,加入适量的清水,按柴火饭键蒸三十分钟即可盛出食用。


——老井说——

煮清明饭或是做青团时,艾草要焯水并加入一勺食用碱,这样会去除艾草的苦涩味,同时还能保持煮艾草的原色,做出的清明饭和青团色泽更佳。清明饭中腊肉和猪油很大程度地提升了饭香,若家中没有猪油在选择腊肉时尽量选择偏肥一些的,煸炒出的油分会多一些,饭做得也更香。腊肉若是很咸,可以先在温的盐水中浸泡半小时,和煮腊肉时水中加少量的盐一样的原理,盐的加入可以产生盐析反应,从而降低腊肉中的盐分。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带你识别艾叶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艾植物

同属植物野艾

艾与野艾叶片比较

【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艾叶药材

艾叶药材

艾叶

艾草

艾叶

艾叶

艾叶性状鉴别

【地区习用品】

1、艾蒿 为菊科植物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的干燥叶片。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及湖北等地也作艾叶入药用。叶片呈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绿色无毛,无腺点,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

2、野艾蒿 为菊科植物野艾蒿(细叶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干燥叶片,亦称细叶艾、野艾。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在宁夏、内蒙古、河北、河南及东北地区亦作艾叶入药用。下部叶有长柄,中部叶有假托叶,叶1~2回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条形或狭条状披针形,边缘常微反转,上部叶较小,条形,全缘。

3、魁蒿 为菊科植物魁蒿Artemisia princeps Pamp.的干燥叶片。亦称黄花蒿、五月艾。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在产地也常作艾叶入药用。叶片呈羽状深裂,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叶上表面无白色腺点,上部叶较小,有3裂片或不裂,基部常有抱茎的假托叶。

【伪品及易混品】

1、朝鲜艾 为菊科植物朝鲜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var.gracilis Pamp.的干燥叶。分布广泛,在内蒙古和山东等地常混作艾叶入药用。与正种的形态极为相似,茎基部叶片宽卵形,近羽状全裂,中裂片又多3裂。

2、宽叶山蒿 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Maxim.)Komar.的干燥叶片。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部分地区以本品或作艾叶入药用。茎中部叶卵状或倒卵状矩圆形,长6~13cm,宽4~7cm,羽状深裂或浅裂,有疏齿或密锯齿,基部极狭成楔形的短柄。

3、天山艾 为菊科植物天山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 var.altaica S.L.Hu ined.的干燥叶。形态特征与正种相似,不同点是:花序下叶呈羽状深裂,裂片1~2(3)对。分布于新疆,在当地混作艾叶入药用。

4、蒙古艾 为菊科植物蒙古艾Artemisia mongolia(Fisch.ex Bess.)Nakai的干燥叶片。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部及东部地区。在内蒙古等地作艾叶入药用。茎中部叶近椭圆形,长6~10cm,宽4~6cm,羽状深裂,侧裂片通常2对,又常羽状浅裂或不裂,裂片披针形至条形,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除短中脉外被白色短绒毛。

【炮制】艾叶 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艾叶

醋艾炭 取净艾叶,照炒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醋艾炭

【化学成分】

主要有挥发油、黄酮类、鞣质类、三萜类、桉叶烷类、多糖类、微量元素等。挥发油内含桉叶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属醇、樟脑、龙脑等。

【药理作用】

1、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抑 *** 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也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2、艾叶油对肺炎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奈瑟球菌有抑 *** 用。

3、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近。

4、艾叶水浸剂或煎剂对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 用。

5、艾叶对鼻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 *** 用。

6、艾叶具有止血作用,不同炮制品的凝血时间不同,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7、艾叶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标签: 青蒿 洗澡 区别 一起 可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