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论文结尾,饮食与健康论文3000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6 0
相比30年前,我们的饮食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往研究数据告诉我们,不良饮食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导致了全球26%的“可以预防的死亡”(preventable death)


人类迫切需要用以支持健康饮食的干预措施和政策,但目前几乎没有与饮食质量相关的人口统计数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区城市化程度等与饮食质量的关联)


《自然-食品》的这项新研究是迄今为止对全球饮食质量最全面的一份评估,也是之一个同时纳入儿童和成人作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其结果凸显了当前人们面对的饮食健康挑战。


作者团队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科学家。他们查看了来自全球膳食数据库(GDD)的海量饮食数据,这些数据由GDD在185个国家/地区开展的1100多项调查得到。


作者团队用一套百分制的打分体系来给全球居民的饮食健康程度分级:


以上这套评级体系被称为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lternative Healthy Eating Index),是一种经过验证的饮食质量衡量标准。


最终打分结果是这样的:


过去30年间,健康饮食在美国、中国、越南和伊朗越发流行,而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日本,人们的饮食质量却下降了。


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成年女性相比成年男性更有可能选择健康饮食老年人比年轻人吃得更健康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教育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也会影响饮食习惯。论文主要作者维多利亚·米勒(Victoria Miller)指出:“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成年人,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儿童,通常拥有更高质量的饮食。”


“此外,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豆类/坚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增加了,但各类垃圾食品也越吃越多。因此正负相抵,全球居民的饮食质量整体上几乎没有改善。”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新工作的规模和细节使营养学者、卫生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膳食摄入的趋势,进而更好地设定目标,对旨在鼓励健康饮食的活动(例如,推广由农产品、海鲜和植物油组成的膳食)进行投资。


米勒的合著者达里乌什·莫扎法里安(Dariush Mozaffarian)指出:“我们发现,健康的食品太少,以及不健康的食品太多,都阻碍了全球饮食质量的提高。如果能制定推广更多用于激励健康饮食的政策,例如医疗保健和农业方面的政策、雇主健康计划、 *** 营养计划等,人们的营养水平或许会得到改善。


资料来源:

Globally, diets are not much healthier today than they were thirty years ago




<

中国饮食与疾病地图:这些病都是你吃出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

不久之前,国际知名的医学期刊《糖尿病杂志》上报道了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论文。

这篇论文由中国工程院的宁光院士牵头,采用高达2亿以上的互联网样本数据,对中国人的口味偏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首次绘制出了中国饮食习惯与代谢疾病的地图。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地人群饮食口味的偏好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疾病风险:


油炸加烧烤→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油炸和烧烤食物的人,在东北、广东、北京及其周边省份分布比例较高。研究发现,更偏爱油炸和烧烤食物的省份,超重肥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中国爱吃油炸食品的人群分布

中国爱吃烧烤食品的人群分布


一方面可能是油炸、烧烤的食物都是需要高温烹饪的,会产生更多反式脂肪酸等有害健康的物质,与上述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油炸、烧烤食物的美味往往让我们难以拒绝,忍不住就吃多了,油脂、盐分、热量的摄入会超标。

再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经常久坐不动,代谢消耗少,这些都是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因素。


甜蜜暴击→肥胖、糖尿病、心脏病


喜欢甜食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北京、天津地区。医学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血压升高,增加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病的风险,与胆结石、骨质疏松、痛风、龋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爱吃甜食的人群分布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之后得出结论:长期摄入高糖食物的人,其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嗜糖之害,胜过吸烟!


麻麻辣辣→胃肠受伤


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喜欢吃麻辣的人集中在四川及其周边地区。而气候较热的东南部地区对麻辣口味喜好偏低。

爱吃辣的人群分布

爱吃麻的人群分布


麻辣口味的食物,虽然能够让我们胃口大开,但局部 *** 性比较强烈,如果吃得过多会 *** 消化道,诱发腹痛、腹泻、消化道溃疡和胆囊、胰腺疾病。

此外,吃得太辣会促进心跳加快,循环血量剧增,可能不利于患有慢性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如何让我们的饮食习惯更健康?国家卫计委倡导“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掌握一些技巧,拒绝重口味与美味的菜肴是可以兼得的:


减盐

每天摄入盐量应不超过6克,用定量的盐勺可以帮我们准确把控每餐的盐量。如果觉得味道淡,可以加醋、胡椒等来调味。

不光要注意食盐摄入,酱油、腌制食品、蜜饯肉脯等食品中盐的含量也超高,购买之前要留意营养成分表中的信息。

减油

每天油的摄入量别超过30克,建议使用带刻度的油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不需要或需要油量很少的烹调 *** 。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

少吃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饼干、蛋糕、糕点、加工肉制品以及薯条、薯片等。

减糖

每天糖的摄入不应超过50克,更高控制在25克以下。日常要注意少吃含糖饮料、糕点、甜点、冷饮。在家庭烹饪时,红烧、糖醋的菜肴要少做,做的话应注意少加糖。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新研究:七种健康生活方式有助大幅降低抑郁症风险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一项新研究发现,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在内的七种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大幅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中国复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11日在英国《自然·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近29万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七种健康生活方式与降低抑郁症风险有关。

其中,健康睡眠(每晚睡7至9小时)影响更大,能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2%。不吸烟、频繁的社会联系、定期体育锻炼、不久坐、适度饮酒、健康饮食可分别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0%、18%、14%、13%、11%和6%。

根据个人在上述健康生活方式中所能坚持的种类,调查对象被分为三组。与生活方式不佳的人相比,中等组的人抑郁症风险要低41%,而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抑郁症风险要低57%。

研究还发现,抑郁症风险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更大。无论遗传风险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助降低抑郁症风险。相反,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来源: 新华社

食品营养与健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健康的物质基础。那么,对于食品中的营养以及对人类的益处你们了解吗?

营养与食物两者总是相伴在一起,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但又不能相互取代,食物可以定义为含有许多天然的化学成分以提供人类色、香、味和营养的可食物质,而食物中提供人体营养的有机和无机化学成分称为营养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和保持健康,人类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营养素是维持人体平衡最重要的来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蛋类食品是人类摄入蛋白质最多的食物之一,而肉类是摄入脂肪的来源之一,最常见的微量元素是铁,锌,铜,碘,硒。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而缺乏碘又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平时可以适量食用含碘盐。虽然微量元素人体需求量很少,但是也不能忽视。维生素也同样重要,维生素C的缺乏,会使人患坏血病。平时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C。而维生素D缺乏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儿童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鱼肝油中有大量的维生素D对于相应缺乏症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维生素E则是心脏循环系统的捍卫者。

人类的食物有成千上完种,根据食物的性质和营养特点可以分为五类。一是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和其他豆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等;二是谷薯类,包括平时常见的米面杂粮和马铃薯,它主要提供糖和蛋白质;三是蔬菜水果类,包括根茎,水果等,主要提供矿物质以及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四是动物类食物,常见的肉,禽,鱼,奶,蛋等,最主要提供蛋白质以及脂肪;五是纯热能食物,植物油,淀粉,糖酒等,主要供能。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素,一般是按照蛋白质20-25%脂类20-25%碳水化合物55-65%的比例摄入,但是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合理安排。三大营养素的作用:蛋白质是人体主要构成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物质,脂类可以供给能量,构成生物膜,供给必须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它可以提供能量,参与细胞各种活动,参与营养代谢以及解毒,增加胃的充盈感,增强肠道功能。由此我们要根据营养平衡理论,科学搭配食物,以确保满足机体所需。

每类食物为机体提供的营养是不同的,所以在没日膳食中要注意营养的搭配,更好各类食物都有,以此才能有利于营养的均衡。合理营养与健康有很大的联系,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防止疾病,增进智力,促进优生,还可以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健康长寿。合理膳食在于平衡,热量平衡,荤素平衡,味道平衡,酸碱平衡,颜色平衡,阴阳平衡。《皇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健康,就要做到坚持均衡营养的原则,做到科学配餐。膳食应该多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每天提倡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平时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干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每天还要适量饮水,讲究饮水卫生。

最后,让我们以科学的营养作为指导,做到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适当运动,来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食品营养与健康》,百度百科。


作者:王玲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协和医院临床证实,过午不食,更有利于代谢健康


禁食(Fasting),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食用或少食用食物,通常持续时间从12小时到3周不等,有许多研究表明,禁食可以延长多种实验生物的寿命。许多前瞻性临床试验也表明,禁食可以减少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禁食还可以增加对各种氧化应激的抵抗力,例如急性手术应激。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禁食能够增强癌症治疗效果。


不仅如此,禁食也是治疗肥胖的有利方式。如今,肥胖已然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在世界范围内,肥胖率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包括中国。为了对抗肥胖等代谢功能问题,人们试验了许多饮食干预措施,其中更受欢迎的当属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即交替进行禁食和进食。


间歇性禁食目前有多种不同类型:隔日禁食改良版隔日禁食5:2饮食限时进食


隔日禁食(ADF):以两天为一个周期,36小时无卡路里摄入,随后的12小时随意饮食。就是每两天的周期里,只有半天可以随意吃(此时称为节日),其余时间只喝水。


改良版隔日禁食(MADF):每周进行3-5天,随意进食的日子和禁食的日子交替进行,总热量摄入范围为每天0-40%或每天0-600千卡。


5:2饮食(5:2 diets):以一周7天为一个周期,每周7天中有2天限制只吃一顿中等分量的食物。


限时进食(TRE):以一天为一个周期,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进食,通常为8小时内,进食期间没有热量限制,其余时间不进食。这种限时进食方式又可以分为晨间进食(eTRE)午间进食(mTRE),前者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6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就是不吃晚餐;后者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上午11点到晚上8点之间,也就是不吃早餐

对于限时进食的两种类型,有研究表明二者均有代谢益处,但还缺少直接彻底的比较。


2022年2月22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time-restricted eating in healthy volunteers without obesity (非肥胖的健康志愿者限时进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


这是首个在非肥胖的健康人群中进行的限时进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团队比较了不同时间的限时进食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结果发现,晨间进食(eTRE,也就是不吃晚餐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午间进食(mTRE,也就是不吃早餐更有效。晨间进食(eTRE,也就是不吃晚餐改善了空腹血糖、减轻了体重和肥胖、改善了炎症,还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为期5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这两种限时进食方式在非肥胖健康个体中的效果,临床试验编号:ChiCTR2000029797。


研究团队招募了90名非肥胖的健康志愿者,使用计算机将他们随机分配成3组:晨间进食(eTRE,也就是不吃晚餐午间进食(mTRE,也就是不吃早餐,以及对照组,每组30人。最后,有82名志愿者完成了为期5周的实验并进行了分析eTRF组28人,mTRF组26人,对照组28人

该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估结果是胰岛素抵抗的变化。负责评估结果的研究人员对3个小组的分配不知情。


分析结果显示,晨间进食(eTRE,也就是不吃晚餐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午间进食(mTRE,也就是不吃早餐更有效。晨间进食(eTRE,也就是不吃晚餐改善了空腹血糖、减轻了体重和肥胖、改善了炎症,还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研究团队发现,三组人员在血压、循环血脂浓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睡眠质量或食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两个限时进食组相比对照组的能量摄入都减少了,这说明可以通过缩短每日进食时间窗口来限制能量摄入。两个限时进食组之间的能量摄入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这两组之间代谢健康改善的差异不是由于能量摄入差异所引起的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这两种类型的限时进食对血浆脂肪因子的日常节律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节律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这提示了我们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限时进食对代谢健康的不同作用可能与生物节律有关。


整个试验期间,未发现有严重不良事件,总的来说,这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与mTRF相比,eTRF对胰岛素抵抗和相关代谢参数显示出更大的益处


这也提示了我们,对于限时进食(TRE)这种间歇性禁食方式,把进食的时间控制在一天的早些时间,也就是不吃晚餐,更有利于代谢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的一篇题为:Circadian autophagy drives iTRF-mediated longev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可以延长寿命,但前提是不要吃宵夜。

这项对果蝇的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延长寿命,并推迟了肌肉和肠道中衰老标记物的出现。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揭示了间歇性禁食是如何在细胞内减慢衰老过程的,并指出了在不产生饥饿感的情况下(例如药物)获得禁食带来的健康益处的潜在 *** 。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禁食的时间对于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只有在晚上禁食或午餐前后开始禁食寿命才会延长。白天禁食,晚上进食则没有帮助。


协和医院的这项针对健康人群的人体临床试验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述观点,即不吃晚餐的限时进食方式更有利于代谢健康。




<

饮食保健杂志_饮食保健杂志发表

主管单位:内蒙古大学

主办单位: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2-196

创刊时间:2014

开本:A4

饮食与健康论文结尾,饮食与健康论文3000-第1张图片-

出版地:内蒙古

语种:中文

审稿周期:1个月内

影响因子:--

被引次数:4

数据库收录:

万方收录(中)

饮食保健杂志简介

《饮食保健》(半月刊)创刊于2014年,由内蒙古大学主管,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主办,CN刊号为:15-1371/R,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饮食保健》服务于医学创新研究,以医疗事业改革和广大医疗工作者探究学习,增强医德,提升医术为主旨,努力体现专业性,学术性,性,贴近实际,追求实用。

饮食保健杂志栏目设置

护理园地、临床研究、药物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与临床检验、论著、饮食保、健教育教学研究与医院管、综述、健康教育

饮食保健杂志荣誉信息

  •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饮食保健杂志社投稿须知

1.请在首页地脚处注明作者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首页右上角注明联系 *** 。

2.摘要应简明确切,提供论文内容梗概,表达文章中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体现结论,不需评论,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

3.正文内容应简洁明了,层级不宜过多,层级序号为一、(一)、1、(1)、①。

4.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如果得到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并附基金资助证书复印件。

5.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1个月不发回者,视作自动撤稿。

无糖并非不含糖,长期喝会有健康隐患吗?

“无糖的更健康”似乎正在成为更多人认可的观念,因此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越来越容易获得,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付账买单。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屡上热搜榜,并引发大众讨论:“无糖饮料为何会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长期喝无糖饮料有哪些危害?”

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为何成为健康争议的“靶点”?无糖饮料到底更加健康,还是更加不健康?

从有糖到无糖,中国居民的营养观念变化

广义来说,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既存在于白糖、红糖等名字带糖的食品中,也存在于馒头、米饭、糕点、水果等常见食物中,所谓有糖饮料或者无糖饮料,一般是看其有无额外的添加糖。

早在1989年,我国就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于1997年、2007年、2016年做了修订,2022年最新发布的指南则是第五个版本。不断更新变化的指南既是对国民的健康饮食建议,也反映了多年来营养学界以及大众对各类营养素的认知变化。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以添加糖为例,2007版,虽然提到“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但并没有对糖的摄入量提出要求。根据中国网当时卫生部专题发布会的会议实录,专家对此解释:“从膳食结构来讲,我们食糖的摄入量非常少,不像西方吃那么多。” 但在2016版和2022版中,指南均强调“控糖限酒”,并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更好控制在25g以下。

“读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在公共营养学课程上说,咱们中国人添加糖吃得还很少,不用考虑。”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1997版膳食指南没有提到“添加糖”的内容,到了2007年,国内指南提到“合理运动、控制肥胖”的问题,此后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提到在要戒的饮食成分中提到“添加糖”,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过有关控制“游离糖”摄入的指南,近十年大家对“糖”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视,意识到需要控糖少糖,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糖饮料开始受到推崇。

对于无糖饮料的推崇并未一直持续,近些年,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频繁被提及。

无糖饮料长期喝,也可能有健康隐患

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公开的研究结果并不少见。

今年2月28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三年随访中与未来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该团队还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发现赤藓糖醇对血栓风险升高有影响。在8名健康志愿者摄入30克赤藓糖醇饮料后,研究人员检验其血浆水平,发现所有志愿者的赤藓糖醇水平持续增加,在2-3天里超过了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或可表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但他们也指出,此次研究的阵列中心血管风险因子发生率偏高,仍需确认对明显健康的受试者进行更长期随访中是否能观察到类似结果。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0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也显示了人工甜味剂可能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该研究在对超过10万名受试者随访10年后,与不喝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相比,喝人工甜味剂饮料最多(中位数为每天176.7毫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这项研究同样提示,代糖饮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除了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代糖还可能影响人的血糖水平。2022年8月,《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某些代糖不仅会影响人体微生物组成,还会影响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继而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细胞》杂志研究论文

2019年12月,美国糖尿病协会旗下期刊《糖尿病护理》发表的论文对近20万人追踪超过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样指向代糖饮料背后的糖尿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从含糖饮料改成喝人造甜味剂、零热量/低热量的代糖饮料,并没有改变这些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更好的选择是直接饮用不含甜味剂的茶、咖啡、牛奶等。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论文

如何理解长期喝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

此前,中国人民 *** 总医院之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比如说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对于无糖饮料健康风险的机制,母义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学界并没有十分清楚背后确切的机制,仅从目前的研究或者文献来看,有几种普遍认可的解释,其中一个是虽然无糖饮料的甜不是真正添加了糖,而是加了合成或天然的甜味剂,但是甜这个味道本身就会 *** 大脑,让人更有食欲,吃更多东西,包括其他甜食,久而久之,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成为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此外,当一个人开始吃更多甜食,长期也会导致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变差,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表现为血糖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交平台上,有糖尿病患者喝无糖饮料后通过测不同时间的血糖值,进而判断一款饮料对血糖以及健康的影响。对此,母义明强调,无糖饮料本身没有能量或者能量很低,喝一次的确不会像有糖饮料一样,引起血糖升高。目前强调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长期是以年为单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结论,”偶尔喝一次,血糖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风险。

顾中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讨论无糖饮料健康与否,主要还是看其长期影响,比如对糖尿病等慢病的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总体的人类健康干预的角度,无糖饮料可能只是很小的方面,影响没有特别大。具体判断一款饮料是否更健康或更不健康,得看与什么饮品对比,背后也涉及剂量、人群、关注不同的方面等多方面的差异。

面临争议的无糖饮料,大众还能不能喝?

“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吃过甜的,饮料也没喝过,您看推荐我能喝点啥?”

作为国内内分泌领域的专家,母义明每年都要接诊很多糖尿病患者,其中不少患者也会问到是否可以喝点无糖饮料的问题。母义明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可以偶尔尝一下,但不要长期喝,一定要自律。

母义明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人类获取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加之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大家对糖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分,“你说糖不好吗?大脑离开糖几秒钟就晕了”,一种食物或者营养成分的健康与否,实际上很多时候都要一分为二来看,背后主要是剂量的问题。

“从安全角度来说,无糖饮料没问题,但更好还是喝白水,不喝任何甜味饮料。”顾中一曾在营养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对于原本就表现为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群体,顾中一表示,加入代糖的无糖饮料,不会让人的血糖立刻升高,也不像一些人宣称的 *** 胰岛素,甚至有降血糖的作用。相比加入普通添加糖的饮料,这类非营养型的甜味剂饮料是安全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喝的,这是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来判断,可以作为过渡到健康饮食阶段性的替代品。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长期喝无糖饮料也会影响血糖水平。

顾中一认为,围绕无糖饮料的健康问题,科学界还会一直去研究,对于大众来说,面对不断更新的研究结果,不必过于紧张,跟着主流观点和最新指南,听结论即可。当然,生活中,依然需要去学习更多营养知识,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搭配。(记者 李潇潇)

来源: 澎湃新闻

吃肉多少影响健康吗?最新研究称少吃肉和不吃肉或降低患癌风险

中新网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吃肉多少与癌症风险相关吗?有何关系?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专业学术期刊《BMC医学》(BMC Medicine)24日在线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每周吃五次或更少的肉与较低的总体癌症风险相关。

论文通讯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科迪·沃特林(Cody Watling)和同事通过分析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2006-2010年间招募的472377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调研饮食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研究发现,与每周吃肉五次以上的人相比,总体癌症风险在那些每周吃肉五次或以下的人中降低了2%,在那些吃鱼但不吃肉的人中降低10%,而在普通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中降低了14%。

把特定癌症的发病率与参与者的饮食习惯相比较后,该研究发现,每周吃肉五次或以下的人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每周吃肉五次以上的人降低了9%。

他们还发现,与每周吃肉五次以上的男性相比,前列腺癌的风险在只吃鱼不吃肉的男性中降低了20%,在普通素食男性中降低了31%。遵循普通素食习惯的绝经后女性死于乳腺癌的风险比每周吃肉五次以上的女性低18%,但研究结果表明,这是由于普通素食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也称体重指数)往往比吃肉女性低。

论文作者提醒指出,由于这项研究的观察性质,并不能为饮食和癌症风险之间找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另外,英国生物样本库的饮食数据是在一个单一的时间点上收集的,而非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收集,因此可能无法代表参与者终生的饮食模式。他们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更大的人群中、更长的随访时间内调研少肉或无肉饮食与特定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据介绍,此项研究样本的参与者年龄在40-70岁之间,他们会报告自己吃肉和鱼的频率,研究者则利用健康记录计算他们平均11年内新发癌症的发病率。研究中,论文作者也考虑到糖尿病状况以及社会人口学、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因素。

其中,有247571名(52%)参与者每周吃肉五次以上,205382名(44%)参与者每周吃肉五次或以下,10696名(2%)参与者只吃鱼不吃肉,还有8685名(2%)参与者是普通素食者或严格素食者。参与者中有54961名(12%)在研究期间罹患了癌症。(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研究:七种健康生活方式有助大幅降低抑郁症风险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一项新研究发现,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在内的七种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大幅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2023年9月6日,两名男子在英国伦敦摄政公园内慢跑。新华社发(史蒂芬·程摄)

中国复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11日在英国《自然·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近29万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七种健康生活方式与降低抑郁症风险有关。

其中,健康睡眠(每晚睡7至9小时)影响更大,能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2%。不吸烟、频繁的社会联系、定期体育锻炼、不久坐、饮酒适度、健康饮食可分别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0%、18%、14%、13%、11%和6%。

根据个人在上述健康生活方式中所能坚持的种类,调查对象被分为三组。与生活方式不佳的人相比,中等组的人抑郁症风险要低41%,而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抑郁症风险要低57%。

研究还发现,抑郁症风险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更大。无论遗传风险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助降低抑郁症风险。相反,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吃得少就能活得更长更健康?研究发现饮食限制下,寿命和健康寿命并没有关联

衰老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限制饮食 (以及模仿其效果的药物)将减缓衰老,从而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尽管斯巴达式饮食已被证明可以极大地延长许多物种的寿命,并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但一项对果蝇D. melanogaster的160个基因不同菌株的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在饮食限制下,寿命和健康寿命并没有关联。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尽管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健康寿命也延长了,但是巴克研究所卡帕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说,问题出在细节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人的寿命中营养依赖的变化,并追踪了与年龄相关的身体活动变化,以测量健康寿命。

由于饮食限制,97%的菌株表现出寿命或健康寿命的延长,而只有50%的菌株对两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反应。13%的菌株生命力更强,但在饮食限制下死亡得更快;5%寿命更长,但健康状况不佳的时间更长。其余32%的菌株对寿命或健康寿命没有好处或坏处,或者对两者都有负面反应。

“饮食限制是有效的,但对于那些想要延长健康寿命、延缓衰老相关疾病和延长寿命的人来说,可能不是万灵药。” 巴克大学教授、该论文的资深作者潘卡·卡帕希博士说,“我们的研究令人惊讶,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可能在人类身上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各不相同,对饮食限制的影响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质疑了寿命延长总是伴随着健康寿命延长这一观点。”

识别(有时是命名)起作用的基因

由博士后肯尼斯·威尔逊博士领导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的基因会以依赖饮食的方式影响健康寿命或寿命。他们发现了果蝇的一种调节寿命的基因,并以罗马命运之神的名字命名为“Decima”;抑制这种基因可以通过减少类胰岛素肽的产生来延长寿命,但并不能改善与年龄相关的爬升活动下降,爬升活动被用来追踪果蝇的身体能力。

研究人员还以希腊神话人物代达罗斯(Daedalus)的名字命名了另一个基因。神话中,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Icarus) *** 了人造翅膀逃离了监狱(伊卡洛斯因为飞得太接近太阳而死亡)。Daedalus基因延迟了饮食限制导致的与年龄相关的体力活动下降,但对寿命的影响微乎其微。

威尔逊和他的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追踪了5万多只果蝇的寿命和体能。他说:“很难在个体身上要求并得到相关的结果。”“有了这种 *** ,我们可以以更稳健的方式提出问题,并在人群层面上得到答案。”

实际影响——寿命不应该成为黄金标准

“大多数关注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实验都是在单一的动物品系上进行的。研究人员通常在一个或几个背景中进行干预。” 卡帕希说,并补充说负面结果很少被报道,导致确证偏差。“我们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公正的、系统的 *** ,来询问健康寿命和寿命特征是否有联系。我们需要在实地做更多这样的工作。”

卡帕希还指出,用来追踪苍蝇身体能力的攀爬能力只是衡量健康寿命的一个指标。与健康寿命相关的其它特征也很重要。我们需要了解与年龄相关的其它功能衰退的基因,比如视力和认知能力。在简单的动物身上,比如果蝇,是一个很好的有效的地方。我们从中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延长寿命不应该成为决定应对年龄相关疾病的更佳 *** 的黄金标准。”

这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卡帕希说:“延长寿命的发现往往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说它是一种治疗所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 *** 。”“人们需要意识到,他们的基因背景可能会对他们如何应对干预产生重大影响。”有必要在该领域开发标志物,这样我们就可以预测个人在改善健康寿命和寿命方面对任何特定干预措施的反应。”

卡帕希还指出,这项研究支持巴克研究所比起寿命更重视健康寿命。“大多数人对尽可能保持健康更感兴趣。我认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种能让他们健康地多活几年而不是身残体弱地多活几年的干预手段。”

相关研究

2015年,卡帕希实验室的研究指出,饮食限制提高了果蝇外围组织中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当时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文章指出,饮食限制(由饮食中蛋白质减少引起)增加了生物钟的振幅,并增强了脂肪分解和脂肪合成的周期。这种脂肪代谢的改善可能是解释为什么限制饮食可以延长一些物种寿命的关键机制,包括这一研究中的果蝇。

当科学家改变果蝇的基因以增强生物钟功能时,这些动物活得更久了,即使它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另一方面,打乱生物钟,无论是基因上的,还是让果蝇一直呆在光照下,都会使动物对限制饮食的有益影响产生反应。

“超过10-15%的基因组处于昼夜节律控制之下,特别是那些调控细胞修复和代谢过程的基因。”卡帕希说,“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而周围组织,如脂肪、肠道和肾脏中的生物钟在调节新陈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通过限制饮食来调节寿命延长。”

这一研究首次证明了动物体内中链甘油三酯的合成是在营养和昼夜节律控制下进行的。如果我们想调节营养操纵对脂肪代谢和衰老的影响,那么锁定周围生物钟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 *** 。

“昼夜节律影响许多行为,如睡眠或细胞过程,如新陈代谢,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卡帕希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果蝇在限制饮食的情况下,其新陈代谢节奏保持着显著的稳定,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它们活得更久。这是令人兴奋的思考如何利用这一机制为人类健康。”

从寿命向健康寿命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已大大延长,但光寿命长还不够。2018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流行病学家奥尔尚斯基写道,重点应该转移到“红 *** 域”,即以衰弱和疾病为特征的生命终结之时,并延长“健康寿命”,指的是一个人健康地活着的时间长度。

奥尔尚斯基指出,在20世纪之交,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在45至50岁之间。随着19世纪末出现的主要公共卫生举措——包括卫生设施和向公众提供清洁水——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迅速增加。近几十年来,人类寿命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最长寿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太大变化。

如今,发达国家96%的婴儿能活到50岁以上,84%以上的婴儿能活到65岁以上,75%的死亡将发生在65岁到95岁之间。

他还谈到了在媒体上爆发的关于人类寿命是否可以无限期延长的争论。

奥尔尚斯基表示,“有很多的焦点新闻是最长的人类寿命,加上一些研究者声称这一潜力是无限的,但是有一种生物性的限制,主要是我们身体的方式设计,可以用数学公式加以表达。”

奥尔尚斯基说:“有理由乐观地认为,如果在衰老生物学方面取得突破,人类将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一些专家建议,如果死亡率在老年阶段趋于平稳,那么寿命可能会继续增加。后一种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要想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世界纪录123岁,就必须有相当多的人活到105岁,这是不现实的。”

超长寿命的坏处是,疾病和残疾往往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累积起来。

奥尔尚斯基说:“如果你生命的最后20年都在痛苦和疾病中度过,你肯定不想活到100岁以上。”“理想情况下,你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尽可能缩短衰老和疾病的时间——我称之为‘红区’。”我们不应该一味追求延长寿命,而不考虑寿命延长对健康的影响。”

他说:“这将是科学突破目前存在的延长寿命的生物学障碍的唯一途径。”“对于65岁以上的人来说,延长寿命不再是医学的首要目标——主要结果和最重要的成功标准应该是延长寿命。”

奥尔山斯基警告说,尽管存在与寿命相关的进展,但许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解决。

他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保健、营养食品、锻炼和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有助于长寿。”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原文来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healthy-life-cases.html

https://phys.org/news/2015-11-dietary-restriction-fruit-flies-rhythm.html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9/180917135948.htm

标签: 饮食 论文 健康 结尾 30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