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重阳节为啥是九月初九?为啥要登高和敬老?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约而至
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还有中元节
一起被大家统称为
我国的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那么你知道为啥会把九月九定为重阳节吗
在这一天大家又是如何庆祝的呢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原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双九双阳,就这样,重阳诞生了。它起始于上古,直到唐代,才被拿出来登上了民间节日的宝座。等到后来,因为数字“九”是“久”的谐音,又被现代人赋予了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就有了“老年节”这一说法。
在重阳节这一天,活动还挺丰富,除了有登高、赏菊、放纸鸢和吃重阳糕之外,还有敬老。
小编在此温馨提示:请离家近的小伙伴们,下班后回家多陪陪父母,远的话也要打通 *** ,问候冷暖哦~
本文审稿: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重阳节民俗知多少?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一些饮食习俗流传至今。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 *** 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更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明日重阳节,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全家平安又顺遂又到九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因为“九”与“久”又是同音,又有着祝愿家里老人长久长寿之意。
在民间,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登高、插茱萸、祭祖。而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说法,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寓意家人顺遂、安康好身体。
吃4种传统美食
一、重阳糕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重阳节吃重阳糕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若是重阳当天没有时间登高的话,吃上一些重阳糕也能沾沾喜气,图一个好彩头。
推荐做法:【玉米面发糕】
1.和面盆中倒入玉米面粉200克,加入酵母3克、普通的小麦面粉100克、2个鸡蛋、适量开水、牛奶180毫升搅匀,拌成酸奶的糊状发酵2个小时。
2.取出锡箔纸把小盆里面包起来,将面糊倒在准备好的小盆中摊匀,然后把准备好的核桃仁、青豆、红枣放在上面。
3.取出电蒸锅,锅内加入清水把小盆放入锅内,凉水在烧开的过程让发糕2次发酵,水开以后开始计时25分钟,开始用大火中间转为中火,关火等3分钟取出蒸好的发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食用了。
二、羊肉面
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因为“羊”与“阳”谐音,应重阳的日子,比较吉利。
面还要吃白面的,寓意白头人长寿。另外,重阳节正值秋天,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能够御寒“贴秋膘”,深受北方人的喜爱。
1.准备羊肉和羊排,先完水后直接上锅炖。加入几片生姜和几个大葱白,水开以后小火炖两个小时。
2.在炖羊肉的时间,我们开始和面。高筋面粉中加入一小撮的食盐,温水和面,揉几分钟,醒面几分钟,反复3次,这称为三揉三醒。面和好后,搓成长条。
取一个盘子,刷上植物油,摆放好烩面片。
3.把羊肉捞出来放在一边,晾凉以后我们切成片。取一个大碗乘入少许的羊肉汤,加入食盐,胡椒粉,搅拌一下,化开食盐,因为羊肉汤本身比较鲜,我们只加这两样就可以了。
4.下水煮面,放入一点煮过的豆腐皮,几根青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一点粉丝,海带之类。最后放入切好的羊肉片,浇上羊肉汤。
一碗好吃好喝的羊肉烩面就做好了。
三、螃蟹
俗话说“秋风起,螃蟹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流行重阳节吃螃蟹的习俗。在重阳节前后,螃蟹是最肥的时候,这个季节公螃蟹肉质鲜嫩肥美,吃起来很过瘾。
推荐做法:【清蒸梭子蟹】
1.螃蟹鲜活有力是肉质鲜嫩的基础,挑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死蟹;也要避开蔫蟹。
2.找一把尖刀直接戳进梭子蟹的嘴巴里面,让它处于假死状态,这样肉质不失鲜嫩,又能防止夹伤,然后把螃蟹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全部处理好以后放入姜片、料酒拌匀腌制10分钟。
3.蒸锅中水烧开以后放入一把小葱、摆上姜片,葱姜不但能够去腥,还能中和螃蟹的寒性。把腌好的梭子蟹摆放在葱姜上面,盖上锅盖旺火蒸10分钟,一定要水宽火旺蒸汽足,螃蟹才能更快成熟,保持鲜嫩。
4.吃螃蟹更好配着姜汁:生姜切成末放入碗中,加入香醋20克、白糖20克搅拌均匀即可。
5.10分钟以后梭子蟹遍体红润、鲜香味十足,把它取出来摆放在盘中,吃的时候掰开蟹壳、去除蟹腮,蟹肉雪白紧致,蟹膏金黄四溢,蘸着料汁口感特别鲜。
四、萝卜汤
在山东等地,人们习惯在重阳节吃萝卜汤。当地还有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说法。人们把萝卜做成各种汤品,益气补中,重阳节不妨喝一点。
推荐做法:【白萝卜鸡蛋汤】
1.水果萝卜去皮、切成细丝;一小把白玉菇洗净、切成小段;再煎几个鸡蛋备用
2.砂锅中加少许底油,放入葱花爆香,把萝卜丝放进去翻炒1分钟,断生以后放入白玉菇,倒进去半锅开水,放入煎好的鸡蛋,盖上锅盖炖煮15分钟。
3.一直把汤炖浓白,加点盐、鸡粉调味即可,清香有营养,常喝顺气还开胃。
忌做一事
一、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该送菊花。
菊花在老一辈印象中是祭花,是祭奠去世的人表示哀悼。若是送给老人,尤为忌讳。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正好撞上国庆节假日。大家不妨抽出时间,放下工作,好好的陪陪家人,一起吃顿温馨的团圆饭!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家重阳节都吃什么呢?
(开心)
九月初九,重阳节不止是敬老,这4个传统习俗也要知晓导读:九月初九重阳节,不止是敬老,这4个传统习俗要知晓,早看早知道
还有两天就又到一个传统节日了,这个节日,大家还要回家陪陪老人们一起过,那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九九重阳敬老节。在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崇尚敬老爱老活动,让老人们在这个老人节里过得开开心心。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是少不了的。因为在九月初九的时候,秋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人们有点空闲时间,而重阳节的演变就是从秋收祭天祭祖开始的,说明人们不忘先祖的对秋收的恩泽,让农民们有个丰收的秋季。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根据阴阳学之说,数字从0~9都是有阴阳之分的。按照偶数是阴,奇数是阳的分法,那么数字0、2、4、6、8这五个偶数是阴,那么1、3、5、7、9这五个奇数是阳。并且数字8是极阴,数字9就是极阳了,并且9也是数字中更大的,当九月初九,简称“九九”,就是两个极大阳数重叠,也就是说“重阳”了,所以,才有了“九九重阳节”的说法。
而“九九重阳节”赋予老人节,是希望老人们长长久久,健康长寿,这也是我国优良传统尊老敬老的表现,所以说九九重阳节是敬老爱老的节日。
但是,九九重阳节不至于敬老,这4个传统习俗也要知晓,今天我就来分享给大家。
之一个习俗、登高
九月初九重阳节最深入人心的习俗就是登高望远。登高的目的是人们古往今来的对山岳的崇拜,因此就出现了五大名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这些山岳无不是人们希望攀爬的登高之处,当然,这要与老年人的具体身体健康来定,登高只是一个象征,还要量力而行。并且人们之所以要登高还源于九月初九的时候“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所以人们要登高呼吸清气。
第二个习俗、祭祖
九九重阳节还是一个集中祭祖的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节俗称祭祖四大节。所以,在九月初九当天,回到老家,陪伴老人过节,还要不忘先祖,还要祭祀祖先,感恩先祖的恩泽现在美好的生活。
第三个习俗、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四大名花之一,而在每年的九月份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菊花临寒而开,有种桀骜不顺的个性。而黄菊花就是表示长寿敬老的。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就习惯走到野外欣赏各种颜色的菊花。而这个时候山野中有很多野生菊花盛开了,而人们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就喜欢登高赏菊采菊。采来的菊花可以泡茶,还可以 *** 成重阳糕。
第四个习俗、喝菊花酒
菊花素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菊花可以用来泡茶,更可以用来 *** 菊花酒,这种菊花酒也叫“吉祥酒”,这种酒有菊花的清香味,并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必喝的酒。
后天就是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了,你准备好怎么过了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 *** 中国节· 重阳」重阳节习俗知多少重阳节是综合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那么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
敬老
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时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人们一起赴会赏菊。
插茱萸
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
供稿 苟丹
总监制:唐红彬
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
责 编:李迪娜
编 辑:杨青青
重阳节传统习俗风俗简单50字介绍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除外,还有晒秋,吃重阳糕,赏菊,放纸鹤等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更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
来源:中公教育
登高、吃糕、赏菊花......寒露与重阳相邻,习俗也相似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10月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作为深秋节令,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引起明显降温而使水稻减产的一种冷害。它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发生在中国南方农历寒露节前后,因此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称寒露风,长江流域称秋季低温。
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又因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此外,“九九登高”,寒露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责任编辑:伟业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九月九日登高处|重阳节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几个?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名九九重阳节,“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祭祖节”“重九节”“登高节”等。
重阳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其中有关九月初九的习俗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由此可见,九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对古代文化继承的基础,又发展出了新的节日习俗。
笔者经过查证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五类习俗:
一、庄重严肃的祭俗
●祭拜祖先
重阳节又名祭祖节,祭俗一直作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重阳节祭祖主要盛行于岭南地区。
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主要活动为拜“太公山”,此时祭祖不似三月清明节的“行人欲断魂”,而是相对比较轻松愉悦。这是因为重阳节时,庄稼丰收,此时的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恩祖先庇佑。
●祭祀天地
重阳节祭天主要祭拜的对象有祭天、祀海神和祭火神(送火神)等,主要涉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丰收,感谢天地赐予;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祈求长寿健康等等。
因祭祀往往都会伴有宴席,而重阳节又正值丰收时节,故而宴会一般都会相当盛大。
二、寓意深刻的食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等。 *** 方式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方式。《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使蓬饵”就是一种用蓬蒿 *** 而成的饼食。因“糕”“高”谐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吃重阳糕还有驱邪去灾的寓意,有的地方则在 *** 九层糕,在糕上插一面小纸旗,代指插茱萸,寓意驱邪去灾。
●饮菊花酒
菊花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花卉,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菊花因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形象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因其自身功效,古人朴素地认为饮菊花酒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九月初九前后,已近深秋,此时的天气凉爽,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亲友三五成群,相邀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令人身心愉悦。尤其是读书人,钟爱于饮酒赏菊,吟诗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三、登高赏菊的雅俗
●登高望远
古代先民对对于高山大川都有一种崇拜,就如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意思说的是高山森林大川河谷,只要能够生成云气,能形成风雨,看到模样奇怪的物体,都把他们称作 神。体现出了先民的对自然的畏惧。于是登高祈福便应运而生。
道教也认为九月九日是更佳的升天成仙的好日子,不仅此日清气上升,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次日九九重阳节,盛极必衰,阳极生阴,于是人们在此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期盼获得寿与天齐的长寿。
登高可谓是重阳节的之一大事,最早的时候,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随着时代发展,登高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同时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充,增加了如放纸鸢、射箭、吃重阳糕、辞青等活动类目。
登高“辞青”来源于,古人将阳春三月的清明与暮秋九月的重阳相对,三月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是一年中最早适合走出室外,感受春风拂面的时间;九月“辞青”,则是万物枯黄,成为了寒冬之前最适合外出的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隐居做出的一种仪式感。
登高望远的这个重阳习俗,还与天气变化相关,九月暮秋,天气呈现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为重阳节人们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赏菊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重阳节的节日图腾,在中国古时的习俗中,菊花是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名“延寿客”,于是人们争相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以祈求长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日活动和习俗的不断发展,菊花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扩充,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除了是长寿的象征之外,还是廉洁、高雅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赏菊的习俗在宋代时发展到高峰期,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写道:
“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
宋朝时,菊花的品种总数就已经不下于七十种。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如此写道: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可见宋朝菊文化的发达。直至今日,原宋朝都城开封现在便以菊花作为市花,并称开封为菊城,并于1983年开始举办菊花会,每年一次,名闻海内外。由此可见菊文化的形象与兴盛。
四、清新雅致的佩俗
●插茱萸
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都要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俗称“茱萸囊”。
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越椒”“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五、富有生趣的杂俗
●访友
重阳节聚会可谓是一个特色,自唐朝重阳节确定为节日之后,发展愈加迅速,“择地追赏为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访友聚会或可算其习俗之一。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朋友相聚宴饮,赏菊饮酒,吟诗唱和的雅趣。
●骑射
骑射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经常爆发抢粮食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放纸鸢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放纸鸢就是放不幸,纸鸢飞得越高,不幸和倒霉就离得越远;另一种说的是放幸福安康,纸鸢飞得越高,幸福越浓厚,所以要保护好纸鸢线,以免遭人破坏。
六、新时代发展新俗
●敬老爱老
我国敬老爱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新时代有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 *** 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从此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节日。
这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
七、结语
节日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你还知道其他的重阳节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补充!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