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相信大家看完了一个非常开心、异常好看的春晚之后,意识到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每年过年的时候,看春晚,春晚的相声小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固定仪式。
但大家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有春节这个节日呢?
没有春节就没有春晚,没有春晚就没有大家欢聚在一起看着春晚里面的相声小品,喜洋洋的说那么一声:过年一起包饺子。
那春节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咱这篇文章就好好给大家唠一唠:春节的由来。
第1点,关于春节的传说
据传说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有春节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春节这样的名字罢了。
那春节是怎么来的呢?源自于古代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拜精神。
古代人认为风雨雷电都是有神明在中间帮助,而古代人之所以能够丰衣足食,那是因为祖宗保佑。
为了表示自己的衷心,为了能够在明年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收成,为了能够顺风顺水,所以古代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祭祀。
这里面的祭祀一般是把各种各样的牲畜宰杀掉,或者有其它的祭祀方式,咱们就不做过多阐述了。
但是再后来又有了另外一种传说,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特别恐怖的大怪兽,这个大怪兽平日里面以人为食物,动不动就吃人。
那这个大怪兽如何能够消灭呢?就是需要贴红色的对联,把爆竹放在火堆里面烤,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把这个大怪兽给吓跑。
那这个大怪兽吓跑的这一个日子就定为了除夕,中间的除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消灭的意思,而除夕之后的第2天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年。
所以除夕夜开始的跨年晚会也就叫做春晚,在春晚的节目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好笑的相声,搞笑的小品,以及其他的舞台剧,舞蹈音乐。
在这些节目里面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大过年的时候依然能够以受教育为主导方向,让我们对于春晚的相声小品有更深维度的思考和认知,提高了我们的个人魅力,升华了我们的精神,就连我们心里面的阴暗面都在看春晚的过程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
第2点,关于春节的来源
咱们说归说闹归闹,继续来讲,在古代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们通过种植庄稼来确定时间,也就有了所谓的一年的规律。
而在这一年的漫步生长,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当中,就慢慢的有了所谓的岁首。
岁首就是每年的第1天,在古代还可以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月亮的周期,月亮的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就确定了一年为12个月,这就有了最开始时间的变化,而一年12个月,正月朔日被称为岁首。
而这样的一项规定,从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制度约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中间虽然有过些许波动,但是大的方向却没有再次变化过,一般也就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第3点,关于春节的习俗
在春节有各种各样的礼仪习俗约定和规范,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规规矩矩的坐在电视机面前,聆听电视机当中关于相声小品的深刻教育意义,以及春晚当中的歌曲,舞台剧,脱口秀等节目的表演,除此之外还要热热闹闹的包饺子,一起吃饺子。
那除此之外,春节还是有其他的准备工作或者习俗的,更大的习俗就是宰猪宰羊。
一般村子里面养上几头猪,到了关键时候,比如到了过年之前的一周到两周把这些猪或者羊送到附近的屠宰场,交由屠宰场走正规手续,把这些猪羊全部宰杀,然后用来当做自己的年夜饭。
如果只是自己一家人吃这些牛羊肉,不涉及到中间贩卖流程的话,那么自己在家里面找个有胆识的人应该也问题不大,只要没人举报的话。
除此之外还需要贴对联,对联一般贴在大门外。
关于对联的贴法有一个关键因子大家都知道,对联里面有一个字是福字,福字在大门外贴的时候是要倒着贴的,寓意是福到了。
而在正门要用正着贴,也就是除最外面那个大门之外,像客厅里面卧室里面再或者其他的门外面贴的时候需要正着贴福。
除此之外还需要贴窗花挂灯笼,灯笼一般是2~3年一换。
倒不是说2~3年必须得换一个灯笼,而是灯笼的周期,也就是这样,如果三年不换的话,等再挂上去就破破烂烂的了,可能轻轻一扯连布都能撕成两条。
一般过年的时候还会穿新衣服,见到长辈之后说吉祥话,长辈通常给我们回礼。
比如长辈可以给我们一些红包,红包里面的钱一般也大有寓意和来头。
在过年之前要搞大扫除,过完年的时候还需要迎接亲朋好友的祝福,家里面有长辈的就会看到一系列的晚辈在门外面给叩头拜年。
启示录
新年已过,该说的吉祥话,咱们还是要说,该有的祝愿还是要有。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顺风顺水,越来越优秀,但同时我们又应该牢记春节的由来,以及春节引申出来的一系列的节目,就比如伟大的春晚节目。
小伙伴们,你们今年看春晚了吗?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资料图:村民挥舞长龙与狮头。 杨华峰 摄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之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资料图:北京一家“藏在”四合院里的小咖啡店挂起红灯笼,营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新年氛围,吸引市民前往“打卡”。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之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资料图:图为社火团进行精彩表演。 马铭言 摄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资料图:随着社会发展,年夜饭越来越丰盛。梁犇 摄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资料图:图为东城区前门步行街北口的景观小品“四方平安”。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为什么春节吃饺子、辣椒和酒能带来幸福、健康和美好?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但有一些食物是普遍受欢迎的,比如饺子、辣椒和酒。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饺子:包裹幸福
饺子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饺子是由汉代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据说,张仲景在冬天回到家乡时,发现很多人耳朵冻伤,于是他用羊肉、辣椒等药材做成馅料,包在面皮里,煮熟后分给穷苦百姓吃,以治疗耳朵冻伤。这种食物就被称为“娇耳”,后来演变成“饺子”。
饺子的另一个名称是“交子”,意思是交换货币。在古代,人们会在饺子里放一枚铜钱,表示新年的财运。现在,饺子也是中国更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佳肴。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财源广进;饺子的馅料可以多样化,寓意生活丰富多彩;饺子的包法可以各有特色,寓意个性独立自由。吃饺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包饺子。包饺子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活动,大家一起动手,互相交流,增进感情。
辣椒:驱赶邪气
辣椒是从美洲引进到中国的一种植物,最早是在明代开始普及的。辣椒的主要成分是辣椒素,它可以 *** 人体的痛觉神经,产生一种灼热感。这种灼热感可以让人忘记其他的痛苦和不快,也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挑战和冒险的精神。辣椒还有一种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抵抗寒冷和湿气。辣椒更是中国很多地方喜爱的调味品,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材。辣椒的颜色鲜艳,寓意喜庆热闹;辣椒的味道 *** ,寓意勇敢坚强;辣椒的气味浓郁,寓意驱赶邪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个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一个容易招惹邪祟的时候。因此,人们会用各种 *** 来祈求平安和健康,比如放鞭炮、贴春联、穿红色衣服等。吃辣椒也是一种驱邪的方式,因为辣椒可以让人出汗、提高体温、增强抵抗力、消除疲劳。辣椒还可以让人开心,因为辣椒可以 *** 脑部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让人感觉快乐和满足的物质。
酒:祝福美好
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酒的 *** *** 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发酵或蒸馏将水果、谷物、蜂蜜等原料转化为含有乙醇的液体。酒的种类也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黄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口感、香气和效果。酒可以让人放松、兴奋、愉悦、勇敢、诚实、友好等。但是,酒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头晕、恶心、失眠、上火等。因此,喝酒要适量,并且要注意安全和健康。
酒也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饮品。酒的颜色金黄,寓意贵气光彩;酒的味道香甜,寓意甘甜如意;酒的气氛欢乐,寓意和谐友爱。在中国历史上,酒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人们用酒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以表达敬畏和感恩;人们用酒来庆祝节日和成就,以表达喜悦和自豪;人们用酒来交流心情和情感,以表达亲密和诚挚。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酒来敬老尊贤、拜年祝福、联欢畅谈、增进友谊。喝酒时还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碰杯。碰杯是一种礼仪和象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祝愿。
饺子、辣椒和酒不仅是春节期间的美味佳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味蕾,也能寄托我们的心愿。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品尝这些食物,感受它们的魅力,祝愿自己和家人幸福、健康和美好!
“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民间俗语
穿越千年时空,来自2500多年的节日问候:过年吃饺子起源于何时?2500多年前的饺子长啥样?
饺子(比面条出现晚大约1500年,面条出现在4000多年,最早的面条叫“水引”),最早出现在2500多年前的古墓中,地点为山东滕州薛国古墓遗址,在历代王朝,饺子的叫法很多:“牢丸”、“扁食”、“饺耳”、“娇耳”、“月牙馄饨”、“偃月形馄饨”、“角子”等,名字五花八门,形状却是大同小异,都是“元宝形”,寓意“发财”。
“冬至饺子夏至面”,还有“送客饺子迎客面”的说法(面条像绳子,意思是让客人住得久一点,送客人时吃饺子,因为饺子像元宝,祝愿客人出门发财)。
说到饺子的起源,根据文献和民间传闻,饺子的发明人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忧国忧民的张仲景辞去官位后,在冬至这天返回家乡,路上看到许多人因为严寒生了冻疮,有的被冻掉耳朵(古代没有温室效应,古代严寒的记载在各种文献中都能找到),张仲景让随从将各种药材和食材剁碎(主要是羊肉和驱寒的药材),然后用面包成耳朵的形状,然后煮熟,免费送给百姓,治好了冻疮,因为这种食物形状像人的耳朵,于是命名“娇耳”。
本以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末年,但古墓各种出土文物颠覆了这一观点:早在2500多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了。
公元1978年,在山东滕州发掘了一座古墓,根据墓中文物和文献考古得知:这座古墓是薛国墓葬,薛国是周朝时期诸侯国,这座薛国古墓时间为春秋晚期,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器引人注目:这件青铜器是一个食盒,里面有三只饺子,由于年代久远,这三只饺子已经发黑碳化,如果能吃,真想尝尝2500多年前的饺子是啥味道。
除了饺子,在古墓中出土了很多“逆天食品”:2800多年的烤羊排,2800多年的“腌咸鸡蛋”,这坛咸鸡蛋也是在古墓中出土,根据“碳十四”鉴定:年代为西周中期,距今已经2800多年。
从烤羊排、咸鸡蛋、饺子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餐桌也很丰富多彩。我们今天吃的喝的玩的有很多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春秋战国时期有“雪碧”饮料和冰块,唐宋有“空调屋”,元朝发明了冰淇淋)。
无独有偶,发掘山东滕州薛国古墓饺子12年后的1990年,考古队又在新疆鄯善唐代古墓中发掘了唐朝时期的饺子,还陆续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墓葬中发现了来自唐朝的饺子,数量都是“统一”的3只!(里面应该有说头)。
考古学家在春秋古墓、三国墓葬、唐朝墓葬中都发掘了饺子,造型都大同小异,就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馅,更不知道味道如何!
虽然没吃到古人的饺子,但却有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水饺是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千万别让砖家叫兽知道,又得说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千年陋习”,又得“去其糟粕”了,这要是让韩国知道了,恐怕又要拿去申遗了)!
在各个朝代中,饺子的名字都不一样,东汉末年,张仲景发明的叫“娇耳”;在三国时期,人们认为饺子起源于馄饨(可见馄饨出现的时间比饺子还要早),三国文献中记载饺子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直接叫“馄饨”;唐朝饺子叫“偃月馄饨”;宋朝叫“角子”。
元朝和明朝,饺子叫“扁食”;这个名字是不是听上去很亲切?我们老一辈的百姓至今还称呼饺子为“扁食”,到了满清,饺子正式有了名字,就叫“饺子”!
饺子在古代是重要的节日元素符号,特别是冬至,古人重视冬至的程度“令人发指”,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天子在冬至这天的活动远比过年隆重。
祭祖祭各路神仙是必备项目,而我们过年时祭祖也是必备项目,除了冬至吃饺子,过大年吃饺子最盛行的时间是宋朝,以至于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过年吃饺子是宋朝发明的,“发明的不如流行的,流行的不如抢着申遗的”!
那么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1,起源于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很穷,过年时家里只剩下一些青菜萝卜,看到富家子弟过年,穷人心急如焚,怎么过年呢?
他借来一些面,将青菜胡乱剁碎,然后用面皮包成元宝形状(人穷志不短,将发财的心愿许愿在饺子里),然后一圈一圈的排放整齐,没想到吃饺子的时候惊喜出现了。
青菜萝卜的饺子居然全成了肉馅的!隔壁富豪却骂声一片!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灶王爷看到富户包饺子时将饺子摆放得乱七八糟,穷人的饺子却摆放得都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灶王爷很生气,于是使用“乾坤大挪移”,将两家的饺子调了包,记住啊!过大年包饺子一定要一圈一圈的摆放整齐,灶王爷寓意:“圆福,圈福”!
除了这个传说,还有“苏巧给皇帝做饭差一道菜”的说法:除夕夜,苏巧奉命给皇帝做“百菜筵”,做了99道菜后发现没食材了,只剩下一些下脚料,这可怎么办啊?耽误了筵席,除夕夜就是自己的忌日了!
苏巧灵机一动,将所有下脚料全部剁碎,然后用面团包成元宝形状煮熟,皇帝顿时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来了兴趣,咬一口,哇塞真香,于是问苏巧:此为何物?
苏巧:“角食也”,皇帝龙心大悦,下令“角食”成为除夕夜必备的食物,这也是过年吃饺子的由来!
但值得一提的是:过年吃饺子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南方人除夕夜吃火锅和鱼,寓意“年年有余”,不论是元宝饺子还是鱼,都是对自己的祝福,而现在,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已经传到海内外,连外国人都对中国这种古老的美食青睐有加!
其实许多民间习俗都起源于神话传说,如月饼(嫦娥奔月),门神(神荼郁垒),压岁钱(驱赶祟兽),除夕夜张灯结彩放爆竹烟花(驱赶山魈和年兽,其实李畋发明烟花是为了消灭瘟疫)。
而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发财,因此吃饺子也寓意新的一年里发大财,新年头一天就有大元宝,这一年注定“财源滚滚来!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呢?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细想一下,说得还真有道理。躺着比站着、坐着都舒服这很容易理解,但“好吃不过饺子”怎么理解?这倒不是说饺子就一定是这世间更好吃的珍馐美味,但饺子的确是好吃的美食,而且具有美好的文化意义,这也是人们喜爱饺子的重要原因吧。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吃饺子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冬至节也有吃饺子的传统。饺子的外形很像金元宝,让人喜爱;饺子的皮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美满;饺子的谐音“叫子”,也寓意着子孙归来,全家团聚。从饺子本身来说,传统上以牛、羊、猪肉做陷儿,配以萝卜、白菜等蔬菜。这样的混合本身就符合中国人的哲学价值观,像在中国并存的儒、释、道三教一样,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谐共存。
实际上这种蔬菜和肉食的混合也是科学的,既补充了我们东方饮食中蛋白质的不足,又有蔬菜提供的丰富维生素,可谓是一举两得,完美的搭配。按今天科学的观点看,肉类偏酸,是酸性食物;蔬菜类是碱性食物,酸碱搭配,维持平衡,而身体酸碱度的平衡偏碱性是最健康的,这可真是个科学健康的养生搭配。
中医讲持中守一才不会生病,就是说身体要保持在一个平衡中和自然的状态。古人不懂得什么酸碱平衡,但是实际的生活感受告诉他们:单一地只吃青菜或者肉食,身体都不是很健康,而当两者搭配一起吃的时候,对身体就很好,身体就会保持健康。今天再看,饺子也是一个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么说来,“说好吃不过饺子”也真的是名副其实啊。
饺子的来历据说三国时期就有一种类似饺子的食品如同今日的“馄饨”,形状和现在的饺子相似。唐代就有了现在我们吃的饺子,形状和吃法同现在一样。宋代时期饺子称为“角儿”,是后来“饺子"一词的来源。
据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是明代时期出现的,当时把饺子叫做”扁食“,到了清朝,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固定的习俗。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古代的计时法,每到年底除夕这一天为”交子“,是新旧交替的一天,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辞旧迎新,”饺子“谐音”交子“,慢慢形成这个习俗,所以饺子要在除夕夜零点之前包好,等初一才可以吃,是庆祝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或米粉 *** ;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 *** 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 *** 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之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之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除夕傍晚,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除夕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吃饺子也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追溯饺子的历史,饺子据说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唐代时,“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差别,吃法也与现在大相径庭,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习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
年三十吃饺子起初为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零点钟声敲响,便开始吃饺子。吃饺子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始于明朝初年,原来饺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且因为白面饺子形状与银元宝相似,一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后于国内流行,以致南北方均有年三十吃饺子的习惯,至今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 *** *** 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荤的、素的、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饺子的吃法也不再局限煮着吃了,做法也是多样化了,过年一定试着动手包饺子,做给家人吃。
民间故事:饺子的由来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医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心怀百姓。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而据说饺子的出现和他施药治病有莫大的渊源。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饺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大年初一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咱们中国人自古讲究“万事开好头”,大年初一这天,不但要吃好喝好,还要吃得有讲究, 讨个好彩头!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各有讲究,但是兔年安排这3样!寓意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健健康康,万事大吉,财源滚滚!
一、饺子:招财进宝
说起过大年,尤其是北方地区,饺子无疑是家家户户的重头戏,热热闹闹的大年初一,人手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重头大戏!
“饺子”又名“交子”,寓意新旧交替。同时饺子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自然带来“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饺子馅的选料也极为讲究,而韭菜馅的饺子为必备,因为韭与久谐音,寓意幸福长久。白菜肉馅寓意“百财”,香菇肉馅寓意“鼓”财,一切都是佳节之际的美好祝福。
咱先说说香菇肉馅的饺子咋做最香:
1.买回来的新鲜五花肉,咱自己来剁馅,饺子要想好吃,还得下真功夫,自己剁的肉馅,吃着筋道,和机器打出来的肉馅完全不一样的口感,筋还香。
2.泡上一点葱姜汁,顺着一个方向,分次把葱姜汁打进肉馅里,一次别放太多,分个两三次,肉馅充分吸收了葱姜汁,即去除肉腥味,吃起来肉馅又不会干。
3.小香芹洗干净切成碎粒,香菇切成碎粒,和吸收葱姜汁的肉馅放在同一个盆中。
4.开始调味:
加入盐、鸡粉、生抽、蚝油、把调料顺着一个方向给搅拌均匀,有条件的,最后再淋上点小磨香油一封,这味,太香了。
5.活好的面团饧发好以后我们把它揉光滑、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然后把面剂子摁扁,擀成中间稍厚、边缘稍薄的饺子皮。
在饺子皮上多放点馅料,把边缘捏合在一起或者放在虎口处挤压成饺子。这饺子就包好了。
二、鸡:吉祥如意
“鸡”与“吉”谐音,寓意着吉祥、喜庆、吉利。甚至很多地方都有“无鸡不成席”的说法,象征着“万事当吉头”。雄鸡一唱天下白,辞旧迎新必备菜谱。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黄焖鸡的做法:
1.做黄焖鸡,主料选用的是鸡腿肉,把它剁成均匀小块,土豆削去外皮,切成菱形块。切好以后,用清水淘洗几遍,冲掉上面的淀粉,不然容易发黑。泡发的干香菇,在上面打上十字花刀,切一点青椒片和红椒片,搭配颜色。
2.大葱切成段,生姜切成片,放在一起。加入两个八角、一片香叶、一节桂皮、一小撮小茴香、几粒花椒、几个干辣椒。
3.黄焖鸡好不好吃,关键就在于酱料,碗中加入一勺黄豆酱、两勺蚝油、两勺生抽、三勺花雕酒,搅拌均匀。
烧半锅开水,淋入料酒去腥,鸡块倒入锅中汆煮,去除里面的血渍。这样炒出来的鸡块,颜色好看又没有腥味儿。大约煮2分钟,把鸡块倒出来,用清水把上面的血沫,洗干净沥水备用。
4.黄焖鸡不光要有浓郁的酱香味,颜色也要红亮。锅内加少许底油,放入一把冰糖,不停搅拌,把冰糖炒化,熬成糖汁。糖汁变色以后转为小火,继续搅拌。当颜色变成红棕色时,倒入葱姜等香料,翻炒几下,再倒入鸡块,开大火颠锅翻匀,给鸡块上色。
开中火多煸炒一会,把鸡块中的水分炒出去,煸出鸡油,这样成菜才香。鸡块微微发干以后,倒入调好的酱料,经常翻炒,闻到酱香味后加入半勺啤酒,去腥增香,再加入一勺清水,转大火烧开。
5.我们把砂锅烧热,淋入一些植物油,防止糊底。放入土豆块、香菇、鸡块,开中火炖煮15分钟,让鸡块充分吸收 酱料和香菇的香味。
6.15分钟以后,放入青红椒片,稍微翻一下,让青红椒 浸入到汤汁里面,继续煮上一两分钟,再加入少许鸡粉,增加底味。然后盖盖焖一下,即可上桌。肉质鲜滑,酱香浓郁,汤汁拌米饭更是一绝!
三、鱼:年年有余
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咱们中国有些地方是大年三十一条鱼,大年初一再一条鱼。都寓意着“年年有鱼鱼”“年年有余”,寄寓了“有头有尾”的美好愿望。
咱们再来说说糖醋鱼的做法:
1.做糖醋鱼,用草鱼、鲤鱼都行。咱今儿用的是金鳞赤尾的黄河大鲤鱼,杀好的鱼直接在上面改牡丹花刀,切点大葱、大姜,加盐、胡椒粉、料酒,抓均匀,把葱姜汁搦出来。然后把鱼放进去涂抹均匀,腌八分钟,去去腥,码码味儿。
2.接着,调个糖醋汁。白糖、白醋1:1一样四勺。再放三勺番茄酱,搅匀谢开。做糖醋鱼,少不了挂糊,往盆里抓一把面粉、两把淀粉,面粉、淀粉掺着用,炸出来又香又脆。用清水谢开,调成酸奶状。再舀进去半勺油,搅拌均匀,既能起酥还能增亮。
3.食材全备好以后,咱的鱼也腌好了,取出来,把上面的料渣捋掉。先薄薄的撒上一层淀粉吸水,一会儿好挂糊。然后,掂着鱼尾巴,把面粉一点一点,全方位无死角的撒在上面。
4.油温烧至五成热的时候,准备炸制。先一勺一勺的往上浇油,鱼片定型以后,放到锅里,转中小火,开始进一步浸炸。这一次是把鱼炸熟、炸定型。一面炸好后,翻过来炸另一面,经常往露出油面的地方浇油。耐着性子,露肉的地方,泛着砖红色就能出锅了。
5.熬制糖醋汁,锅烧热,稍微淋点白醋,紧接着把糖醋汁倒进去,剩下的用水涮一下倒入锅中,不停的搅拌,把糖熬化,熬出酸甜味。糖醋汁熬翻花以后勾芡,一定要把汁收的有粘稠感,咕嘟冒大泡才行。顺势淋上半勺热油 提亮色泽,再撒点提味的生蒜末,搅匀起锅。往鱼身上一浇,这酸甜味弥漫的到处都是,光看着色儿,红艳艳的,它不压轴谁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