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的拼音怎么写,蕹菜的拼音怎么读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4 0
化州话知识讲解,前面的不要推,后面的不要擁

标题那句话系无系好熟悉呢?我记得在我读书箇时候经常会听到箇句话。

可能大家对“擁”箇只字无系几熟悉,但对箇只字箇简体“拥”肯定无陌生。“拥”字在以前化州人都系读“ung”箇,在我童年记忆中有听过老一辈人讲“前呼后拥”时“拥读ung”,当时觉得好奇怪,还以为佢伲无文化,原来系我对家乡话不够了解。

“擁”字在化州话中与“ung臃肿”箇“臃”同音,(《化州粤语概说》一书可查),不过后来有可能受广州话、普通话箇影响及其字形简化成“拥”之后,变多嗲一只读音“jung”,时间耐嗲无几多人记得“拥”本来系读“ung臃”箇嗲,甚至以为系有音无字箇。其实只是字形从“擁”变成了“拥”读音从原来的音“ung臃”变多嗲一只音“jung”,所以平常讲箇“ung”其实就系“拥”字。

可能你无信,无信箇可以可以睇睇《化州粤语概说》用化州话读下“蕹菜”、“壅泥”“雍正”(雍旧读与“壅”同音)、“臃肿”,从读音捞字形进行对比,足以证明“擁”字就系我们所讲箇“ung”箇正确写法。

现在“擁”字有简繁两种写法及两只读音,故此建议大家讲家乡话时想表示“ung”箇时候写“擁”字,读“jung”时候写“拥”字,区分简单且便于书面表达。

虽然在好广州话字典里面记箇系“?”字,但我觉得“?”字无有“擁”字有说服力(说服一词“说”读“税”音)。因为以前箇广州话研究者在研究粤语箇时候条件有限,可能无作详细箇考证,觉得其音义相近便误以为系“?”字系正字嗲。好多对粤语缺乏研究箇 *** 媒体,将以前箇“所谓本字”无加以考证便当作“正字”推广。

化州就有好多 *** 媒体发布家乡话知识时无认真考究,好多字音义皆错亦不考证就大肆宣传。而普通民众对家乡话认知有限,对此信以为真嗲。搞到现在化州人在用家乡话进行书面表达时,好多字硬生生被曲解还引以为豪。每见此状甚感心痛,就算化州话如何博大精深,如何有文化底蕴,外人一睇,原来化州人字都无识多一只,然后暗笑而去。

作者:橘州韵律

(关注我了解更多化州话知识)

文未链接为视频讲解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闽语是怎么被细分为五支的?

汉语有十大方言,闽语为其中之一。但闽语下面又分为五支,彼此互不统属,可谓非常复杂。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

1

据统计,百越人的O1单倍群在广西、海南、江西、广东、湖南、浙江、上海、湖北的占比分别为43.19%、37.73%、35.06%、33%、31.82%、30.37%、27.42%、27.4%,而其在福建的占比则为25.57%,明显少于周边省份。

按理说,O1单倍群在福建的比例,应该介于广东和浙江之间,即介于33%和30.37%之间,但它在福建的比例甚至少于上海。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

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汉朝曾三次把当地土著给迁往江淮地区。

前面提到,O1单倍群在江西的占比为35.06%,比广东还高,就是因为有部分人群来自福建。另外,我们发现O1单倍群在安徽的占比为22.44%,比附近河南的13.23%高很多,也是因为汉武帝迁东瓯人到安徽舒城。

2

先秦时,越为楚败,越王的二儿子无诸割据福建自立为闽越王。

秦时,闽地置闽中郡。汉兴,闽越国复国。无诸在位期间,与中央保持和睦关系,积极吸收中原的科技文化。

汉文帝时,将南海国(或在福建武平县)的臣民全部迁往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温州一带)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今安徽舒城县)。”

前111年,东越王余善谋反兵败,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此后,闽地归属会稽郡管辖。

经过三次强制迁徙后,福建的闽越人锐减,闽越国亦不复存在。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八姓指的是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

这是中原人特别是河南人之一次大规模入闽。也是北方 *** 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

唐高宗时,闽南一带土人叛乱,固始人陈政率军士入闽平乱,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后来落籍闽地,建设与开发漳州。陈政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

唐末战乱,河南人第三次大规模入闽,这次的主角,是号称“三王”的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他们建立了后来的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3

罗香林把永嘉之乱后的移民分为秦雍等州移民、并司豫诸州移民、青徐诸州移民三股。

其中和闽方言形成有关的是青徐移民和司豫移民。这两股移民先是聚集到江东地区,构成了东晋政权的基本台柱。

后来,移民继续南下,先是到达会稽一带,后来到达温州、台州一带。

再后来,移居福建者,主要是八姓中的林、黄、陈、郑四姓。

林姓,传为比干之后,源自豫北,西汉时为济南望族,西晋末年为徐州望族;黄姓,主要源自黄国;陈姓,主要是陈国公族后裔;郑姓,为周王室的一支,主要源自郑国。

故林姓当为青徐移民,黄、陈、郑三姓当为司豫移民。

由此可知,移居福建的人是再度南迁的北人,而非吴人。

当然,也有人否定八姓之说,认为只有林、黄两姓,但我们认为,永嘉之乱后的一两百年里,怎么会只有两姓入闽?那样的话,也太孤单了吧?真相也许是,大姓有俩,小姓有很多。

唐初和唐末,移居福建的两批人,都是河南固始人。

南宋时期,闽地发生多次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于是赣人入闽。

明清时,亦曾因民众起义而人口减少,使得周边的客家人和赣人入闽。

总之,前三批中原移民,以及后来入闽的周边赣人和客家人,构成了闽人的主体。

而这些人群流动,也是闽语形成的背后原因。

闽语是各闽方言的统称,其下细分为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

基于上述人群流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闽语支的源流。

4

关于闽北语,使用人群主要位于闽北的南平一带。

秦时,闽越人居此,汉武帝时,闽越人被迁走,吴、楚人填充。

衣冠南渡后,中原世族到此。他们入闽后,更先到达的就是闽北建安(今建瓯)。

五代十国闽国末期,固始人王延政据建州(今南平建瓯市),与福州的闽国朝廷分庭抗礼。这必然对闽北话造成影响。

南宋时,闽北各地发生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在宋廷的奖垦下,江西抚州、信州一带的人大规模向闽北移民,填补当地的人口空间。这“新移后来人”便是翻过武夷山的赣人。

明正统九年(1444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闽地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失败后,闽北地区人口大为减少,赣人、客家人、福州人、闽南人等迁入,导致一些原本说闽北语的地区,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从闽北语中分离出去。

总之,闽北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地处百越分布带,必然受百越语影响,又因战乱等原因,而受到闽南语、闽东语、赣语和客家语的影响。

关于闽北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这里略举几例:闽北讲“脸”为“面”,“锅”为“鼎”,“筷子”称为“箸”,“右手”称为“正手”,“左手”称为“反手”,“走”称为“行”,“跑”称为“走”。(当然,其他闽语支也有这么说的。)

5

关于闽东语,主要分布于位于福州、宁德一带。福州话是闽东语的代表语言。

汉文帝和汉武帝外迁闽人于江淮后,汉朝在此设立冶县。中原地区 *** 之一次南迁入闽,中原方言首次进入福州。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一站是镇江和南京,然后部分人经过浙江来到福建,落脚点在宁德、福州等地。此后,中原古汉语与当地语言逐步融合,是闽东语的主要来源。

唐末,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建立闽国,建都福州长乐,进一步促进中原方言与当地方言的融合。从此,以福州话为主要分支的闽东话逐渐固定下来。

由于福州受官话影响较深,福州话口语中的许多常用词汇都与古代汉语息息相关。因此,普通话中不押韵的古体诗,用福州话读往往是押韵的,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普通话中,者念zhě、下念xìa,不同韵;在福州话中则是者念zia、下念gia,合韵。

6

关于闽南话,主要形成于三次移民潮

之一次移民发生于西晋末年。衣冠南渡时,八姓入闽者虽大多居于闽北、闽东等地,但也有少数人到达泉州晋江流域一带。

第二次移民发生于唐高宗时代,来自固始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人,入闽后主要居住在闽南漳州一带。

第三次移民发生于唐末,来自固始的王潮、王审知等人,入闽后主要居住在闽南泉州一带,后来部分人北上福州、建瓯等地。

上述三批次移民相互交流,形成了后来的闽南语。

虽然不能排除古越语对闽南语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但从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所表现的特点来看,中原人带入的古代河南话是占绝对优势的。

当然,因为大批次的移民到达闽南地区的时间比较晚,这使得闽南语受到侗台语系的影响极深。例如,闽南语“肉”字的口语读为,就是从南方侗台语民族借入闽南话的。

又因为闽南人的住地位于海洋出口处,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所以,闽南语中也存在相当多的东南亚语、日语、英语借词。

不难发现,闽南语人群喜欢到处拓展,所以闽南语的分布非常广泛,除了闽南地区,还分布于闽东、浙南、台湾岛、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所以,如果你见到有闽东人、浙江人说闽南话,不要大惊小怪。

7

关于闽中语,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中部山区部分县市,如三明市。

闽中语以永安话为代表,是闽语中使用人数最少,通行范围最窄的一种语言。

闽中语源自闽北语,明清时期受到闽南语、赣语和南平“土官话”的较大影响而从闽北语的建瓯话中分离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由于大量的外省人口及本省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闽中地区,使得闽中语受到普通话和外地语言的冲击,因此,在闽语中使用人口最少的闽中语就更加不纯。

在今天,要找到能流利使用地道的闽中语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闽中语原本以沙县话为代表,但由于明代沙县爆发民变,人口锐减,新兴的永安话就取代了沙县话成为闽中方言的代表。

沙县话地域不广,用语人口不多,但历史却很悠久。

沙县话保留着许多古语,如:蒸饭的炊具叫饭甑、空心菜叫蕹菜、酒杯叫酒盅、晒太阳叫曝日头、反正叫横竖。

蕹菜的拼音怎么写,蕹菜的拼音怎么读音-第1张图片-

沙县话有发语词“阿”字,用的频率很高。要强调某词语的时候,往往先用这“阿”字。如,阿笔借我一下,阿脚太大。沙县人还爱讲“都敢”,表示猜测、也许。如:今天会下雨都敢。他不来都敢,我们不等了。

8

关于莆仙话,主要分布于莆田、仙游等地。

因历史上该地区属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府,故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

早期的莆仙方言,当属闽南方言系统,这从它在语音上所保留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得到证明。

但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受到闽东方言(福州话)的影响,并吸收了闽东方言的一些成分,因而形成具有过渡色彩的方言。

9

网上有人调侃福建人“h、f”不分,把“福”读作“胡”。根据有关学者对福建各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二级乙等”人群的分析,发现只有说闽方言的福建人才会“h、f”不分。

而福建不止闽方言,还有赣语、吴语、客家话。所以,不是所有福建人都“h、f”不分啦!

吃货必看!这些地道的马来西亚美食,撩胃更撩心!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马西亚来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作为马六甲海峡边上的交通重地,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的国家,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与美食。

马来西亚人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味蕾上的灵感。从香味浓郁的马来佳肴,到热气逼人的中式美食及辛辣的印度料理,任凭选择。您的马来西亚美食已上线,撩胃更撩心!

1、肉骨茶

提起马来西亚菜,首先就会想到肉骨茶。因为名为"肉骨茶",可能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一种茶品名称。其实,此"茶"非彼"茶"。虽然肉骨茶名为“茶”,它却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却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反而是以猪肉和猪骨,混合中药及香料。

肉骨茶是由混合中药、香料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小镇,甚至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当地的人们,通常将肉骨茶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有时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

2、沙爹

沙爹,是道地的马来西亚风味烤肉美食,也就是炭烤肉串。在沙巴,沙爹摊贩在大街小巷,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得到。炭烤沙爹所用肉类,虽然最受食客称道的是鸡肉和牛肉,不过老饕们所思所想的,却是凡是可食用的肉类统统来一遍。

肉类在切成薄片后,须先经过腌渍处理串在椰叶枝才上烤架以炭火烘烤,趁热沾上花生酱食用,与此同时,配搭以椰浆处理过的糯米饭粽共食,更是人间美味。要吃遍马来西亚的美食,少了沙爹就不能成事。

3、叻沙

亚三叻沙,又叫做Assam Laksa,也就是用鱼熬出来、略带酸味的浓汤。“ Assam ”是酸豆的马来词,是一种经常用来带出汤料的酸味,因此相较于咖喱叻沙,亚参叻沙的味道较酸也较辣。

除此之外, 亚三叻沙的用料还包括切碎的鲭鱼丝,黄瓜、葱、红辣椒、菠萝、生菜等。亚三叻沙通常配以米线或米粉上碟,并且冠上"petis udang"或"hae ko ",浓的虾味甜酱,美味非常。

4、拉茶

拉茶在马来西亚备受人们的喜爱,也是饮用最普遍的含茶饮料。拉茶就是用两个杯子拉来拉去,拉得越长,起泡越多,味道就会好。

在马来西亚,不论是在大都市的豪华酒店里,还是在偏远集镇里大街小巷的“嘛嘛档” 内,都可喝到味道鲜美的拉茶。拉茶的用料和国内的奶茶稍有不同,它用的不是糖油而是炼乳,这样拉起来,不仅泡沫丰富,奶香味也更浓厚。

5、椰浆饭

在马来文化根基里,椰浆饭的马来文拼音是Nasi Lemak,其中Nasi 是饭,Lemak 是脂肪,也就是椰浆。这个饭的名称,来自它的烹饪过程。那就是把饭浸泡在浓椰浆里,然后再把饭与椰浆的混合物拿去蒸。

有时候,会在蒸煮过程中把打了个结的班兰叶放入饭里,以增加它的香味。必要时,也可加入其他的香料如黄姜与香茅,以给于附加香味。传统上,一盘椰浆饭里有小凤尾鱼、已搅炸过的蕹菜、全熟蛋、印度式腌菜与热辣酱料等。

万年话里最熟悉的陌生菜

下面的菜,都是家常菜,以前有季节限制,也只能在夏秋时令才能吃上,而如今突破季节限制,基本上菜市场里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然而,就是这些我们每天最熟悉的菜,未必我们都知道它们怎么写,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最熟悉的陌生菜怎么写。

落苏

落苏仂,是万年很多地方对“茄子”的叫法。至于“茄子”为何被称为“落苏”,有专家做了一番考证,可做一记。茄子,是原产于泰国和印度的一种常见蔬菜,而得名于“落苏”因与唐代传入我国的白茄有关。这种暹罗白茄味道鲜美,加上色白且烧熟之后形似酥,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乳制品“酪酥”,为此就把这种白茄叫成了“酪酥”,口口相传就成了“落苏”,以致于后来不管茄子是紫是白都叫成了“落苏”。

需要指出的是,把茄子说成落苏,不仅仅限于万年话,其实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的方言也能经常听到。

藠仂,也可以叫“藠子仂”,在普通话中就是“藠头”。从用字上来看,万年话和普通话都用了“藠”,但二者读音有差别。万年话中的“藠”的声母是“q”(整个字的读音,类似把“桥”字读成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上这记音并不准确。),普通话的“藠”的声母是“j”,知道方言对应关系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在万年话中有一批声母读成“q”的字,在普通话中就是“j”,例如“轿、舅、旧、绝、近、局”这些字在普通话中声母都是“j”,但在万年话中声母都读成“q”,这就是方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懂这种对应关系,就很有可能把“藠仂”写成了“荞仂”,这种做法只是做到了初步的记音工作,但并没有让字本来的意义起到作用,因此要摒弃。

蕹菜

蕹菜,也就是空心菜。蕹,音读,和我们之前谈到的“壅大粪、壅水”中的“壅”是同音字。李时珍《本草纲目》曾经这样写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蕹’)。”这说明“蕹菜”得名于其种植 *** ——壅以粪土,即节节生芽。

苋菜

苋菜中的“苋”的声母在万年话读成“h”(整个字的读音同“恨”),而在普通话中该字的声母是“x”,利用对应关系,我们同样找到一批字在万年话中读成“h”在普通话中读成“x”,例如“厦、咸、下、闲、校、项”,这些字的声母在普通话中都是“x”,但是万年话中是“h”,其实声母读成“h”,是古音特征的保留,《广韵》记“苋,侯裥切”,这说明“苋”在唐宋时期与“侯”的声母是一样的,很明显万年话现在依旧如此,只是现在的普通话倒是“苋”与“侯”声母不一样了。

蛮瓜

蛮瓜,也就是丝瓜。至于为何叫做蛮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依据华夏居中的想法,四周的其他群体分别被叫做“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故从南边非华夏群体传来的东西就有可能带上“蛮”。

豇豆

豇豆仂,普通话就直接说成“豇豆”,万年话名词有倾向于带上词缀“仂”的现象,比如只说“豇豆”,在万年话中是不可以的,必须要带上“仂”才可以。豇,读音与“刚”同,也与万年话中的“江”一样,《广韵》记“豇,古双切”,这说明“豇”与“古”声母一样,此唐宋时期的古音特征一直保留在万年话中,倒是普通话中的“豇”已与“古”在声母上有了差别。

老板,给我来一斤蕹菜

“老板,给我来一斤蕹菜!”“什么,蕹菜?没有!”老板心里肯定在嘀咕,蕹菜是什么东东?“那有空心菜吗?”“空心菜当然有喽!”“蕹菜就是空心菜啊!”“原来如此啊,你早说不就完了嘛,害我还瞎猜了一番,嗨!”哈哈,以上的搞笑对话出现在昨天,小青看了一篇讲空心菜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它的学名,小青去菜场买菜时就促狭地想考一考阅尽天下蔬菜的菜摊老板是否知道,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对话。哦?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激发了小青的灵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中学英语课的,是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一次,她问我们‘water spinach’是什么意思,一同学答道‘蓊菜’。‘What? No,it's 空心菜!’老太太不喜厨事,不懂空心菜的本地叫法,所以否认了那位同学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话说既然有专门的英文单词,蓊菜在英美肯定家喻户晓。英美人如何吃它,我不得而知,但在成都,这是夏天的美物,百吃不厌......”

清炒空心菜

xia

空心菜(蕹菜)

纯天然空心菜

咦?细心的朋友肯定发现了,小青你刚才不是叫空心菜为“蕹菜”吗?怎么这篇文章里说的是“蓊菜”?你们到底哪个对呢?哈哈,还是老办法,查字典!

蕹,读音wèng,见蕹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中空,叶子卵圆形或心脏形,叶柄长,花粉红色或白色,漏斗状。是常见蔬菜。也叫空心菜

蓊,读音wěng,意为草木茂盛,见蓊郁:形容草木茂盛,如林木蓊郁。”

字典上说得很明白,空心菜又叫蕹菜,而非蓊菜。朋友们,当你下次品尝碧绿油亮的空心菜时,不要搞混哦,你吃的可是蓊蓊郁郁的蕹菜哦!

江西话汉语赣方言之形状

一、 普通话推广对赣语影响


儿时,我父亲对我说“林家lim2gra”,我总是疑乎为什么他总是把鼻音拉长,并有意无意地回应一声“哦,林家lin2gra”。当听到他说一些低频字词发音时,如“从qüung2”、“宫jiung1”、“供jüung1”、“谌sh?m2”、“芋wi5”、“荣üung2”、“溯s??4”、“局xüuk7”、“菊jiuk8”……我总是云里雾里,一脸茫然,父亲见状,赶忙跟我解释,我猛然明白之后总会用“普发音”来确认一遍。或许,在我潜意识里面普通话发音才是正确的发音,以致于年年岁岁写在对联上的“迎”字,我都不晓得是我口口声声发的“迎ngiang2”音。

再后来,我试着用普通话拼音方案去注音家乡话,总不得其要,混淆许多发音,比如声母:“暴bau4 /报bau4”、“测crek8 /謶chek8”、“当d?ng1/章dh?ng1/张dr?ng1”、“担dam4 /澹dam4”、“仿fwong3/晃fwong3” 、“驼hoe2/河hoe2”、“声sh?ng1/生sr?ng1”、“星xi?ng1/轻xh?ng1”、“荣üung2/?-üung2/容yüung2/融yung2/冗nhüung2/浓nrüung2”、 “人nhin2 /银ngin2”、“娘nhiong2 /杨yong2”、“女ngüü3/与yüü3 /雨üü3”、 “迎ngiang2/赢yiang2 ”、 “云ün2/匀yün2”、“又iu5 /黝-iu5/柚yiu5”、“休xiu1 /收xhiu1”;

介母:“八b?t8 /捌br?t8”、“博b?k8 /簸bw?k8 /驳br?k8”、 “在cai5/罪cwai5”、 “该gai1/街grai1”、“工gung1/恭gwung1”、“借jia4/驾jra4”、“书h??1/输hw?1/蔬hr?1”、 “经jing1/痉jying1/茎jring1/菁 ji?ng1”、“倔jüet8/决jwet8”、“桔jit8/橘jyit8”、“救jiu4/纠jüu4”、“碌luk8/陆liuk8/录lüuk8”、“明miang2/名myang2”、“麻mra2/嬷mwa2”、“读tuk7/毒twuk7”、“仔zai3/崽zrai3”;

韵母: “超crao1 /抄crau1 /诹cau1”、“贺hoe5/学hrok7/鹤hok7 /合hop7/褐hot7”、“神sh?n2 /乘sh?ng2/谌sh?m2”、“邻lin2/林lim2/轮lün2/菱ling2”、“cuu4/cuu4”、“丽lii5/泪lüi5/厉lii5/沥lik7/粒lip7/栗lit7”、“带dai4/戴dai4”、“地tii5/第tii5”、“去hi?4/驱hü?4”、“义ngii5/艺ngyi5/逆ngik7/魏ngwi5”、“饿ngoe5/卧ngwo5/愕ngok7”、“细xii4/器xii4 /趣xüü4/遂xüi4/岁xüi4”、“籍qik7/集qip7/揤qit7/蛐qük7”、“力lik8 /立lip8 /戾lit8 /律lüt8”;

拼音:“扮bran4 /办bran4/绊bwan4”、“丛cung2/崇crung2/从cüung2”、“蒂dii4 /对dwi4/队dwi4”、“之dh??1/稚dh??1/滞dr??1/朱dhw?1 /猪dr?1 /追drw?1”、 “堵duu3/煮dhuu3/主dhwu3”、“真dhen1 /针dhem1 /蒸dheng1 /贞dren1”、“醉züi4 /最zwi4/季jyüi4/记jii4/祭jii4”、“原ngwan2 /顽ngrwan2 /岩ngram2”、“翠qüi4 /脆i4 /弃qyi4 /趣qüü4”、“图t??2/捶thw?2/除tr?2/迟tr?2 /厨trw?2”、“殷in1 /因-yin1/誾ngin1/阴-im1 /应ing1 /婴-ying1 /英-i?ng1”、“yii2 /yi2 /yüi2”、“倚-ii5 /易yii5 /挹-yip7 /益-yik7 /呹yit7”、“潷bii4 /毖bii4 /痹byi4 /婢byi4”、“东dung1 /冬dwung1 /中drung1/舂dhwung1 /钟dhüung1”、“热nh?t7 /叶y?p7”


因普通话腭化清化,音不分清浊阴阳,且很多音合流,介母平化或脱落,音偏移(ü)或者前移(w –>u,o –> ɑ),已经和中古汉语相去甚远,不能够准确拟音赣方言,所以从普通话的视角极容易对赣语产生错误的认识,如f/h、ü/i、n/ng/l/r不分,并讹传赣语发音“直质”,无翘舌音。所以我综合各类注音方案的优劣,特意草创了一套既能兼容普通话拼音方案,以方便大众拼读,又能区分阴阳清浊对立和四声八调的拟音方案,一展赣语的精深微妙。

这些年,我对比农村四代人的发音,发现一代比一代“普化”严重,发音加快,沾染了普通话清浊不分,介母脱落的特点,又诸如“兵beng1、揿qem3、像qiang5、相qiong4、停t?ng2、并by?ng4、根gi?n1、龙lüung2、容yüung2、塚drüung……”只有老一辈人用,字词丢失严重,以致于用词重复、冗长,言不达意,文化传承堪忧。在强势通用语的冲击下,如果不系统进行赣语教学,赣语将变得面目全非,数代后趋于消亡。

二、 形状


尺码(th?k8mra4.)——尺寸。量尺码。只码(dh?k8mra4.)、把子(bra3zu)——身体的长宽,近义词 身架(shen1gra)。只码高;只码大

进深(jin4sh?m)——深度。进深长


巴肥(bra1fwi2)——很肥。土猪里肉巴肥的;巴老(bra1lau3)、萏老(kra1lau3)——很老。蚕豆(com2hau)巴老的,噍(qiao5)都噍不进

阪硬bran2ngrang5)——很硬。阪硬的地;硗硬(qyao5ngrang5)、梆硬(b?ng1ngrang5)、驳硬(br?k8ngrang5)、巴硬(bra1ngrang5)、壳硬(kr?k8ngrang5)、石硬(shak7ngrang5)、礡硬b?k8ngrang5)——非常硬。豆里硗硬的

笔直(bit8/bêt8tr?k7)、笔正(bit8/bêt8dh?ng4)——很直

(zhai2)——倾斜。侧脑拐里(zhai2nau grwai6.li5.)——萝卜怎切?切侧脑拐里。

燀烂(dan5lan5)——熟烂。烫之燀烂的。呙烂(grwat7lan5)、糜烂(mi?1lan5)——非常熟烂。炆之呙烂的;蔫丝呙烂

溚潮(dap7trao2)、潔洇(jiet8-yin4)、湝洇(jr?1-yin4)——很潮。糖块里湝洇的。匓洇的(jiu1/ jiu3-yin4go4.)——Q弹。嗰橘子啽匓洇的。

溚湿(dap7shêp8)——湿透了使得衣服粘着后背。一身溚湿的,快换不衣裳;汗溻之hon5d?p8dh?4.汗水粘住),会潝病(xip7水气长久在身上)

渧湿(ki?1shêp8)、渧流(ki?1liu2)——湿得水滴下来的样子,指很湿。一担渧湿的禾;濯一身渧流;衣裳湿的

叠紧(ti?p7jyin3)、膨紧(pr?ng1jyin3)——很紧。繫之叠紧的

飞划(fwi1frwa)——原先港里鱼飞划的,噶尸花里也看不到

菇起(guu1xii3)——很发起。豆腐汆之菇起的

呙浓(grwat7nrüung2)、呙稠(grwat7triu2)、粅浓(vuu2nrüung2)、泔浓(g?m1nrüung2)、糊浓fuu1nrüung2)——极浓、极稠。粥(dhuk8)呙稠的;水呙浓的(浑浊)。溛粅(-rwa1vuu2)——又稠又粘。溛粅的粥。泥浆巴粅(nai2ji?ng bra1vuu2g?)

焦干(jiao1g?n1)、啴燥(t?n1zau1)、蔫干(-i?1g?n1)、蔫焦(-i?1jiao1)——极干。焦干的花生;输之瘪屎(bi?6sh?)焦干(同:输之精光);蔫尸焦干(-i?1sh? jiao1g?n1)。焦干(jiao1g?n1)、朱光(dhw?1gw?ng1)、竭干(ji?1g?n1)——同:精光(ji?ng1gw?ng1)。第将还挣之,一个屁久也冇有就输之朱光;地央干之卵 *** 竭干。焦枯(jiao1kuu1)——焦枯的叶里

苛粗(ki?5cuu1)——粗糙得剐蹭到人。苛粗的米;大布里苛粗的,穿之身上硌人。麻焦揤剋(mra2jiao qik7ki?)——食物粗糙难咽。嗰什里棺材东西,呷之咀里麻焦揤剋的

宽敨(kw?n1tau3)——宽敞。几宽敨子呀;肚里就咁宽敨子;敨抻(tau3then1)——清晰有条理。账敨抻的;佢学之敨抻的 。抻扯(then1tha)、(then1)——物体自然伸展叫抻。衣裳要穿抻扯来;抻之头脑白之须。阔敞(kwet8thong4.)——阔气敞亮。嗰屋几阔敞;紧你做,你做几的屋都行。显敞(xi?n3thong)——显得宽敞。门前的屋拆不之,显呀显敞

熨帖(-üt8tiep8)——妥当。拿房间里了熨帖;还冇熨帖。

hrap7)——窄。巷子太狭之

剌尖(l?t8ji?m1)——很锋利。剌尖的刀子

啷稀(l?ng1xii1)——很稀。针脚啷稀的

勒实(l??1sh?t7)——嗰多人呷饭,一桌勒实的;一家勒实的要用钱

勒长(l??1trong2)——很长。勒长的绳子

灵便(ling2py?n)——灵活

灵滑(ling2hw?t)——使用起来方便好用。该只打火机不灵滑;遛滑(liu6hwat7)、历滑(lik8hwat7)——很滑 。打滑(daa3hwat7)——滑动

灵转的(ling2drwon4go4.)、达转的(daa5drwon4go4.)——谲之佢达转的(被忽悠的说东就东、说西就西);悫之佢灵转的;?之灵转的。螺转的(loe2drwon4go4.)——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噜之佢螺转的

绺绣(liu3xiu)——像绺绣一样,一条条状。该係米要绺绣

乜嫩(mi?6nin5)、细嫩(xii4nin5)、夫嫩(fwu1nun5)——很嫩。菱角摘之

啪实(pr?k8sh?t7)——装的很满很充实。我揹之一袋啪实的花生

啪足(pr?k8jüut8)——洗衣裳洗之一上昼啪足的。麦足(mrak7jüut8)——充足。一下昼麦足的

胮滚(prung1gun3)、澎滚(pr?ng1gun3)、孵滚(prau5gun3)、飞滚(fwi1gun3)——水滚状。水烧人莫?不烧人,滚的。佢的脚胮滚的;孵滚的水。炼化炼转(li?n5frwa li?n5drwon4)的油——滚烫的油。捉到佢尻人,佢里男人拿炼化炼转的水浇到佢胯里;窝里的水转之(-w?1li go4.hw?3drwon4dh?4.mok7)——窝里的水滚了么?嗻之佢涡转的(dh??3dh? ji?1-wo2drwon4go4.)

喷满(pun1mw?n3)——满的溢出来了。盛(th?ng2)之一碗喷满的饭

淜滂(ping5pong5)——水冲击涌动的样子。水淜滂的

澎急(pr?ng1jip8)、夿急(brak7jip8)——湍急。澎急的水

鬅松(pung6swung1)——很松。该件衣服穿之鬅松的

平落(piang2l?k)——平静。心里不平落

平整(piang2dheng)、平坦(piang2t?n)——平。心里不平坦,厾人。陕平(sh?m3piang2)、坦平(tan3piang2)——很平。陂驳(bii1br?k8)——不平坦且杂乱,陂陀。坑里陂驳。

泼活(pwet8w?t7)、胁活(xi?2w?t7)——意近:鲜活(xi?n1w?t7)。泼活的虾子;鸡嗰两日鲜活的。活络(w?t7lok)——冇一个活络钱进来,一个家就艰难

软和(nhü?n3wo)——薯蒸之软和。

软爽(nhü?n3srong)——嗰黄土几软爽子,真好锄

软鲜(nhü?n3xi?n)——很柔软新鲜。油鯦里汆之好软鲜。馐软(xiu1nhü?n3)、胁软(xi?2nhü?n3)——很软。饼馐软的。有料(iu3liao5)——好吃;另指有发性。年糕冇料的东西

滳漕(sh?ng1cau5)——眼泪滳漕的。水灈漕(qüü5cau5)翻里——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蔎薄(shet8pok7)——极薄。蔎薄的皮里

硕大(th?k8hai5)——很大。硕大的老鼠;硕孤硕大(th?k8gu4.th?k8hai5)——极其大

硕高(th?k8gau1)、曼高(mw?n6gau1)、谁高(hw?3gau1)——很高、非常高

硕深(th?k8shem1)、捞深(lau6shem1)、凹深(-rau1shem1)——很深。捞深的沟。深浅(shem1qi?n3)——深浅都不晓得。

太里(hai4li4.)——太。太里肥肉里多之。真是(dhen1sh??5)——另指 很。真是好呷;真是会跳;真是会算。硬是(ngrang5sh??5)、生死(sr?ng1suu3)——就是。不留之住,硬是要去归呀;硬是咁样的;生死要去;硬是冇有

縢厚(t?ng5hau5)、忒厚(d?k7hau5)——很厚。縢厚的头髪。比佢的厚,厚之不是事(bwêt8sh??5sru5)——比他的厚很多很多。大之不是事;远之不是事;佻之不是事

擖揦(gr?t8lat7)——一刮就落。鸡泡之擖揦,真好挦

洇之(-yin4dh?4.)、回洇fwai2-yin4)、回潮fwai2trao2)——受潮了。饼洇之不好呷;谷洇的;回潮滴溻(dik8d?p8)。收潮(xhiu1trao2)。

斩齐(zram3qii2)——很齐整。花生芽发之斩齐的。齐备(qii2brai)——清明节日人还齐备

(z?k8)——陡峭。该个堎好岝,车不得上。岝垴里(z?k8nau4.li)。

该窠子草(gai1kw?5.zu cau3mwan3)——这里草长

(mw?n3)的菜——菜豐盛。嗰满的菜通的(总共)呷之鸡食膈多子,几时跟你换个味口

(grwai1)——另指 顿挫、不锋利了。剪刀都卡乖之

广(gwong3)——今年橙子也广,到落里都是

荷之hoe2dh?)——弯了。荷之背;锁匙都搣(myet8)荷之

揭开锅盖(jiet8kai -w?1gai),水之(fwut7/fw?t7)——水滚了

(pwet8)——呷泼之(hi?p8pwet dh?4.吃掉了);倒泼之(倒掉);死泼之。

(pek8)——(待考)火灭。火烞不之;过年话灯不之不通,要话圆不之

(xii4)——(xiao3)。细名(xii4myang4.)——小名;好细(hau3xii4)——好小

拗之(xia2-rau2dh?)——写歪了

(dhet8)——皱。拿我衣裳都扤褶之。(dh?ng4)——笔直。墈正的;坡(bw?1)正的。你还正之许里做什里;正落来的日头。正的(dh?ng4go4.)、斜的(qia4go4.)——佢是正的县官还是斜的(副的)。(-rw?1)——咀胴里歪的。歪衰(wai1srwai5.)——衰运。妹子洗之的水歪衰啊;歪里歪衰


啽看不到一个人毛看不到一个鬼屑里(kon4bw?t4.dau4.-yit8go4.gwi3xiet8li5.)、鬼而打死人的地方(gwi3nha daa3su nhin2g? tii5fwong)、鬼而不去的地方——看不到人影,荒凉

变鬼上来之(bi?n4gwi3shong5lai4.dh?4.)——莫名其妙地上来了

场面(trong3my?n5)——场面大

出之鬼(thêt8dh?4.gwi3)——奇怪了。啽出之鬼

穿之跟跳马装(tiao4mra4.zr?ng1)——指衣服短了

粗壮(cuu1zrong4)——长之粗壮

厾之包(dwuk8dh?4.brau1)——泡汤了、没有说成

发硬(fw?t8ngrang5)——脚发硬;发肏(fw?t8cau4)——佢的卵?子发肏

翻变(fw?n1bi?n4)——大变化,天翻地覆的变化。嗰世界会翻变。翻朝(fw?n1trao2)——改朝换代

翻蔸(fw?n1dau1)——比“真是的”程度更甚。啽会翻蔸,不晓得你徕嗰里囔什里

翻顺(fw?n1shun5)——正反。长之嗰大穿衣裳还不晓得翻顺

饭堆差口气fwan5dwai cra1kiau xii4)——差一点就做好了

*** (gau1trao2)——话到 ***

跟块硬柴样(g?n1krwai ngrang5crai4.yong5)——人很木;身体很硬

收络子(lau5zu一种渔网)一下收之去之——都收走了

耕翻样(gr?ng1fw?n1yong5.)——火爆的样子。一下跟耕翻样,噼噼噗噗的去

夹生里(gr?p8srang5.li)——生疏状。我又不认得,夹生里。夹生(gr?p8sr?ng1)——半生不熟。饭夹生里样。花生里(frwa1srang5.li)——另指:男女间着生。佢里婆话就怕是花生里

艰难(gr?n1n?n)——另指很难受。就你艰难

开边(kai1bi?n1)——一斩两开边;衣裳开边之

离之(lii2dh?)我,一家人还得转桌子啊(hr?n6dek8drwon4zr?k8zu -a4.)——指没有饭吃

帽子掣的绊的(mau5zu dh??4go4.bwan4go4.)——弯弯扭扭,不得体

棉絮脱甲(hw?t8gr?p8)——棉絮外层脱落

拿你从草袜大子带大(nra6-n1cung2cau3-wat hai5zu dai4hai5)

塞塭样(sek8-wun1yong5)、塞垭样(sek8-a *** ong5)——很茂盛的样子。蕹菜塞塭样

塞之水著里去之(sik8dh?4hw?3tru5li4.hi?4dh?4.)——打水漂

水跟翻窖渣里样(hw?3g?n1fw?n1grau4zra li yong5)——水翻滚且很脏

蹋之八(t?p8dh?4.b?t8)——失误了。蹋之脚;好生考呢,蹋不之一下八的

饧水(xiang3hw?3)——事情被人知晓。不要做诘,会饧水

脱缩(hw?t8sr?k8)——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佢大垌堰里脱缩,冇有田

相称(xi?ng1h?n4)——相协调。嗰两个色候不称(h?n4);相配(xi?ng1pwai4)——两人相配;相好(xi?ng1hau3)——两下相好

相当(xi?ng1d?ng1)——我等年纪相当

药不离(yi?k8bwêt lii2)——药不离身。一年到头药不离的

药罐子扶到的人(yi?k8gw?n4zu fwu2dau g? nhin2)——病得药不离身

有则的(iu3zek8go4.)、有样的(iu3yong5go4.)——有对比的

绽开(zran4kai)——衣裳绽开之

做落之袷(zuu4lok7dh?4.qiap7)——尘埃落定

有哪些关于四川的冷知识,求分享?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也来回答几条,想到哪是哪,不知道够不够冷;不过,估计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

1、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地方割据政权次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先秦时期的巴蜀之类的小国不说,后来还有公孙述的成家,李特的成汉,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2、唐朝把四川视作复兴基地,成都曾被升格为陪都级。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皇帝都因为首都长安失陷而逃往四川;

3、四川是各省市区中除了 *** 以外最为封闭的一个,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云贵高原,东面是巫山,北面是大巴山。自古以来,入川只有东边的和长江和北边的蜀道。

4、伏羲的母亲华胥氏,黄帝的夫人嫘祖,五帝中的颛顼,大禹,这些上古时期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四川的。

5、三星堆文明作为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多源的,而不是仅仅起源于中原地区,四川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6、今天非常荒凉的岷江上游河谷,远古时代却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古蜀人就是从岷江上游河谷, 一步步下到成都平原的;

7、自古诗人例入蜀,以唐代为例,唐代的知名诗人,几乎全都到过四川,并留下有以四川为题材的作品;

8、新都人杨慎是明代状元,也是明朝两百多年里,著述最丰富的之一人;

9、武王伐纣时,远在四川的巴国和蜀国也派出了军队参战;

10、今天的四川人,90%以上都是移民的后裔。明清之际的大乱之后,全四川仅存人口不到十万。

关于四川话的28个冷知识,借用别人的作品来回答你。

1. 以四川话/四川官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上江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官话方言。


四川话/四川官话的主要使用区域


西南官话/上江官话的主要使用区域


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主要使用区域

2.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四川人所讲的四川话,和现代四川人所讲的四川话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当然,血缘上也是如此。

宋朝四川人的方言和现代四川话差别极大,也与当时的通语——包括现代四川话在内的所有官话的祖先区别显著。据当时的记录,四川方言和流行于关中以西的西北音一起统称“西音”、“西语”。

3. 学好四川话,走遍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大部、湖北大部、藏区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北部(柳桂官话区)、陕西南部(汉中地区)、甘肃南部(陇南部分地区,例如文县)等西南官话区都不怕。

4. 四川有许多方言岛,例如成都的洛带古镇。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5. 其实连不少四川人自己都不知道,四川话的一些常用词汇非常接近古汉语,虽然在普通话常用语中几乎消失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在词典或者古籍中找到。

搲【读音】wǎ【释义】用手或勺子舀【例句】你在煮面哇?记到搲坨猪油进去。 圿【读音】jiá【释义】皮上垢物【例句】你几天没洗澡了,圿圿都搓出来了。 挼【读音】ruá【释义】揉捏【例句】你在写啥子哦,挼了一地的纸! 扚【读音】diā【释义】手提【例句】喊王二娃过来帮我扚箱牛奶回去。 潷【读音】bì【释义】过滤【例句】这个汤咋那么多油,潷了再喝哈! 蕹【读音】òng【释义】蕹菜也叫空心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中空,茎、叶供食用。

6. 四川话中有不少从人体器官延展开来的词汇,其中影响力最广的,非“锤子”莫属。

7. 四川话中带有大量的儿化音和叠音字。其中儿化音的魔性和帝都有得一拼,这在南方省份里相当少见。

兔儿丁兔丁儿兔儿丁儿老板儿,数签签儿!

8. 四川和重庆的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不会讲标准普通话,只会憋川普(椒盐普通话,了解一下),其实还不如直接让他们四川话说慢一些要好懂点。总之,之一次来天府之国旅游的朋友勿要见怪,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更好。

椒盐普通话,就是常说的四川普通话,简称川普。是一种把四川话(主要是成渝话)换上普通话的音调而成的一种语言,通常带有调侃的语气。川普广泛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地区,一般地,会说普通话的四川人或重庆人都能掌握,且川普被大量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作为交际时普通话的替代品。四川人说话幽默,将自己说的带川味的普通话冠以“椒盐”。椒盐者,川菜调料也,乃花椒和盐巴混合体。用“椒盐”修饰普通话组成“椒盐普通话”,其义有语音不标准,说者难受,听者蹩脚等,四川人自己说的“贵州骡子学马叫”就是最直白的注解。将这种椒盐普通话演译得淋漓尽致的当数成都人李伯清,一句“你做啥子嘛”的川普,莫不叫人捧腹。

9.丁真是四川的,他真的是四川人,而且他不是汉子,他只能算个小哥哥。


丁真是四川人哦,是四川方面宣传得不够多吗?怎么会有人为了看丁真而跑到 *** 的。

10.川藏线是最美公路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进藏通道。日后修建的川藏铁路会是进藏铁路中最重要的一条。

11.四川会理市有个新安傣族乡,四川是全国第二大傣族聚居地,傣族是四川世居民族之一,四川攀枝花市和会理市也过泼水节。


四川傣族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盐边县和凉山州会理市等地

12.攀枝花的高铁先修到了昆明,而昆明到成都的高铁目前走的是乐山、宜宾方向。如果蓉丽高铁通了,那么成都市民可坐高铁直达丽江乃至大理了。

13.四川是全国地级行政区最多的省之一,但是由于三个地州占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实际上四川的许多地级市都比较小,像自贡、攀枝花、德阳、遂宁、眉山、资阳、内江和广安都不到1万平方公里。


14.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为名的城市,也是钢城;自贡是灯城;宜宾是竹城;泸州是江城;内江是甜城;成都是蓉城;德阳是旌城;遂宁是斗城;巴中是巴城;西昌是月城,也叫小春城;绵阳是涪城,也是科技城;南充是果城,也是绸都;雅安是雨城,也是民族走廊。


西昌邛海

15.攀枝花属于干热河谷气候,能产芒果。攀枝花的土地并不全来自于云南,云南水富也不全来自四川,都是滇北和川南地区各占一部分。

16.大名鼎鼎的泸沽湖实际上大部分在四川境内,是四川之一大湖,四川第二大湖是西昌的邛海,四川第三大湖是雷波县的马湖。


泸沽湖,为凉山州盐源县和丽江市宁蒗县共有,四川占了三分之二强。

17.在辣椒传入之前,四川人吃茱萸,是一种辛辣的调味品。

18.雅安有三宝,雅鱼、雅女和雅语。雅语是因为古蜀语成分保存较多,雅安话也是最难懂的四川方言之一。


19.四川盆地内部也是崎岖不平,成都平原作为之一大平原,是其中比较平缓的部分。四川第二大平原在安宁河谷,叫安宁河谷平原。

20.安宁市属于云南,安宁河和安宁河谷平原属于四川,螳螂川在云南安宁市。

21.四川彝族和云南宁蒗小凉山彝族语言相通,但和云南其他彝族完全不同。

22.康定情歌跟 *** 没有关系,康定市在四川。

23.西南人(包含四川人)嗜辣实际上是因为辣椒能活血、祛湿、去寒,并不是因为不会做别的口味的菜。

24.九曲黄河之一湾在四川。九寨沟不是从甘肃划到四川的,九寨沟一直属于四川,旧称南坪县,九寨沟之名源于其境内的何药九寨。

25.西昌市和安宁河谷各县并不落后,西昌发展很不错,落后的是原老凉山地区。当年把乐山市的雷波和西昌地区整体(盐边和米易给了攀枝花)给了凉山,于是四川少了一个发展良好的地级市。


26.岷江正源其实是大渡河,大渡河上有个著名的泸定桥。没错,就是“飞夺卢定桥”那个泸定桥,泸定桥是军事要地,当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就是折戟于此。

27.四川之名其实来自于川峡四路,川并不是河川之意,虽然四川确实有很多河流。四川并不属于珠江流域,但却是泛珠三角的成员。

28.在唐肃宗时代,剑南道(巴蜀地区)分置西川和东川,因而合称两川。

作者:这个大爷来自地球(知乎),有删减。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哪个讲长沙人恶?长沙话明明很萌好不好?

很多外地人觉得长沙人讲话恶,主要是因为长沙话六个声调里面的“阴去”相对于其他五个声调而言,音高要高很多的缘故。

比如:“放你娘的狗屁”,这个“放”和“屁”就是阴去。大家会乐器的话,可以用乐器模拟下,看这个音比其他的要高几度。而且它不但音高,还往更高处飘,所以让人觉得“调子高”。

再加上长沙人性格直爽,豪放,所以会给外地人“恶”的印象。

其实,长沙话里面有很多词,尤其是名词,特别可爱。这些名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

动物


拟声词后缀:


鸡咯咯、鸭粒粒、猫唧(或喵唧)、哼哼、猪猡啰、羊咩咩……


这类词的后缀主要模拟动物的叫声,“哼哼”即金龟子,长沙人干脆就用声音来给它命名。


且最后一个字读音都是音更高的阴去声调(羊咩咩除外)。骂人的时候,这个声调显得恶,但讲这些词语时,却完全相反,变得好萌。



这些词基本都是大人子跟细伢子讲的时候用的。这样的词后面还有好多。这说明,长沙地区的人蛮喜欢细伢子的,他们恶起来是很恶,但内心里有很温柔很天真的一面。


长沙地区的细伢子也很幸福,从小就能听到这么多又形象又好听的词汇,对于开发想象力,应该是有好处的。所以啊,劝会讲长沙话父母们一定要教崽女讲长沙话,会讲长沙的细伢子那硬是聪明些。


动物拟人化:


黏泥婆=蛞蝓;纺纱婆=纺织娘;偷油婆=蟑螂;落纱婆=一种水鸟;蛆婆(子)=蛆;虱(se)婆(子)=虱子;沙婆(子)=沙子;鹰婆(子)=鹰……


长沙人喜欢把这些讨厌的虫子叫做XX婆,难道是说年老的妇女啰里八嗦也很讨厌?不知道。反正我觉得加上“婆”或“婆子”后缀以后,连那些肮脏的虫子都变得没那么讨厌了,甚至还有些萌。比如每次想起“偷油婆”这个词,脑袋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婆婆子,提着一个油壶,偷偷摸摸悉悉索索快步走过的镜头。


所以我虽然讨厌蟑螂,但没有那么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词的缘故。



这其中有个词是另类大家发现没,我不晓得何解“沙婆子”也有个“婆子”后缀,根本就不是活物啊。我推测,也许是因为沙子进衣服里面沾身上很难搞掉,跟惹到了嘴巴子很厉害的老太婆一样麻烦吧。



写到虱(se)婆子这个词时,我想起曾谈过的一个妹砣,之一次跟她那个以后,第二天我笑她在床上很好色,讲以后喊她“色婆子”要得不,她粉拳马上就砸过来了。


唉,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2

物品


蛋个个、屎粑粑、肉巴巴、鱼巴巴、奶记记、 *** 记记、鼻屎痂痂、叭叭叭、转转连……


这些词汇除了“叭叭叭”以外,叠词后缀基本都是补充形容该物品外形特征的。“叭叭叭”是用拟声词来指代以前街上跑的那些三轮车(包括人力的和机动的)。



不止对小孩子讲,大人子之间也会讲一些有叠词后缀的名词,如X筒筒、X砣砣、X片片、X串串、X粒粒……


举例:纸筒筒、竹筒筒、猫屎筒筒(一种小吃);肉砣砣、灰面砣砣、麻将砣砣;纸片片、塑料片片、铁片片;铁串串、牛肉串串;羊屎粒粒……



当五大三粗的长沙人讲出上述这些词语时,会不会觉得很萌很天真?长沙人不仅天真,还喜欢调侃,喊那些老式的面包车叫“面包砣砣”,喊夏利出租车叫“夏利砣”,还把湘潭妹子称为“砣砣妹子”,所谓砣砣妹子就是指那些身材矮小的年轻妹子。


湘潭妹子可能比较委屈——未必长沙妹子就比湘潭妹子高?我看未见得,这只是长沙人喜欢调侃外地人的一种具体表现。


3

对人的称呼


小粒子、小 *** 、嫩毛毛、黏黏屁、三毛砣、毛弟砣……


对小孩的称呼。据说以前三个长沙细伢子里面就有一个叫“弟砣”、“毛弟砣”或“毛砣”。长沙人喜欢细伢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哪怕是小孩闯了祸,大人骂一句“你该杂小 *** ”,都显得好萌的。



还有婆婆子、青年哥哥等对成年人的称呼。有句顺口溜是这么念的:“青年哥哥抖派头,肚脐眼打得裤外头。”


4

“子”字尾


长沙话名词加“子”字后缀的范围比普通话大得多,在普通话中不能加“子”字的很多名词,长沙话中都可以带个“子”字。


随便就可以列出一大片来:


夜间子、年年子、姑子、小舅子、小姨子、姨妹子、姑爷子、姨爷子、蚂蚁子、蜘蛛子、麻雀子、蜜蜂子、黄蜂子、飞蛾子、悬蠊子(知了)、曲鳝子(蚯蚓)、鸡屎蚊(men)子、绿豆蚊(men)子、老鼠子、大人子、细人子、学口子、少口子、怪人子、指甲子、牙龈子、茅屋子、土屋子、手把子、腿把子、嘴巴子、奶记子、烟蒂子、糖粒子、饭瓢子、竹铺子、窗帘子、煤炉子、针头子、笔尖子、线坨子、南瓜秧子、萝卜芯子、莴笋尖子、红菜苔子、蕹菜梗子、白菜蔸子、丝瓜瓤子、菜叶子、鱼冻子、籽籽子、水色子……


不仅仅是名词后面加“子”字后缀,某些其他词性的词语或短语中也可以加,如灰嫩子(的)、一抠抠子(形容某人身板很小)、点点子、一磨子(厚)、眼屎子(大)、坎坎子(上)、欠欠子(式)等。


“子”字后缀使得这些词语比没有加“子”字的更萌一点,不信你比一下“麻雀”和“麻雀子”看。我个人觉得,这些词所代表的物品,由于有个“子”字,也显得跟人的关系更密切了。


举个典型例子——“菩萨伢子”。本来很神圣、高高在上的菩萨,从长沙人口里出来就变得跟隔壁邻舍一样亲切。


对此,你怎么看?

中药材过塘蛇

?

过塘蛇

拼音Guò Tánɡ Shé

别名水盖菜、崩草(《生草药性备要》),水瓮菜(《本草求原》),水龙(《柳冈杂记》),过江龙(《天宝本草》),水芥菜(《岭南采药录》),水菜岳(《福建民间草药》),狗肠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过江藤(《四川中药志》),枇杷菜、鱼鳔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蕹菜(《广西中草药》),水浮藤(《福建中草药》)。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浮水或匍匐状草本,无毛,其浮水茎的每一节上常有圆柱状的白色囊状浮器,具多数丝状根。叶互生,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叶柄长0.3~1厘米。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7毫米,外面被疏长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黄,倒卵形,长约12毫米;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头头状,5浅裂。蒴果线状圆柱形,长2~3厘米,径约3毫米,无毛或有毛;果柄长2.5~3.5厘米。种子多数,矩形,平滑。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生于水田、水池中或沟渠中。分布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产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甚长,粗3~5毫米,红棕色,有纵直条纹,质较柔韧。节下着生多数毛发状须根,黑色,白色囊状浮器已扁瘪不明显,或脱落。叶皱缩,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花果多脱落而少见。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燥热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利小便,捣汁饮。"

②《天宝本草》:"利湿热,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解热。理酒疸,治蛇伤。"

④《陆川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天泡疮,血瘙。"

⑤《四川中药志》:"治各种疮毒及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煅灰调敷。

复方①治酒疸:鲜过塘蛇一握。捣烂绞自然汁,和冬蜜等量调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淋浊:鲜过塘蛇一两,冰糖半两。酌加水煎,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水肿:过塘蛇、水茴香、水皂角、甘草、茯苓。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蛇伤、疯狗咬伤:鲜过塘蛇一至二握。洗净捣烂,绞自然汁内服,渣敷伤处。(《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过塘蛇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痈疮,跌打:鲜过塘蛇捣烂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儿脓疱疮:过塘蛇煎水洗,另用鲜草捣烂敷。

⑧治乳痈:过塘蛇捣烂敷。

⑨治风火牙痛:过塘蛇二两,水煎服。(⑦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⑩治实热口渴便秘:鲜过塘蛇捣汁二至四两,调冬蜜炖温服。

⑾治麻疹透后高热不退:鲜过塘蛇一至二两,捣汁,水炖服。

⑿治带状疱疹:鲜过塘蛇捣汁,调糯米粉,涂患处。(⑩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过塘蛇

拼音Guò Tánɡ Shé

英文名Herb of Creeping Waterprimrose

别名水盖菜、崩草、草里银钗、白玉钗草、玉钗草、水瓮菜、过江龙、水芥菜、水菜岳、狗肠草、过江藤、枇杷菜、鱼鳔草、水浮藤、过沟龙、过塘标蚕茧草、水盎菜、假瓮菜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dewigia adscendens(L.)Har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水龙,浮水或匍匐状草本,无毛,其浮水茎的每一节上常有圆柱状的白色囊状浮器,具多数丝状根。叶互生,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5-5cm,宽0.5-2.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叶柄长0.3-1cm。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7mm,外面被疏长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黄,倒卵形,长约12mm;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头头状,5浅裂。蒴果线状圆柱形,长2-3cm,径约3mm,无毛或有毛;果柄长2.5-3.5cm。种子多数,矩形,平滑。花期5-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水田或浅水池塘中。

资源分布: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1.干燥全草,茎甚长,粗3-5mm,红棕色,有纵直条纹,质较柔韧。

2.节下着生多数毛发状须根,黑色,白色囊状浮器已扁瘪不明显,或脱落。

3.叶皱缩,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

4.花果多脱落而少见。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高热烦渴;淋痛;水肿;咽痛;喉肿;口疮;风火牙痛;疮痈疔肿;烫火伤;跌打伤肿;毒蛇;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调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利小便,捣汁饮。2.《天宝本草》:利湿热,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3.《福建民间草药》:利尿解热。理酒疸,治蛇伤。

4.《陆川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天泡疮,血瘙。

5.《四川中药志》:治各种疮毒及淋病。

摘录《中华本草》

标签: 蕹菜 拼音 怎么 读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