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虽然不少树还依旧青翠,音乐喷泉里依旧挤满了小朋友,但不断被染上黄色的银杏默默地提醒我们,秋已日深。时间真是过得飞快,今天已经是秋分了,这是一年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秋系列”的第4个节气。
秋分物候
“分”即“平分”。秋分,顾名思义,秋天已经过了一半。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日夜等长,从此昼短夜长。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曾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高气爽、蟹肥菊黄、丹桂飘香,真是天凉好个秋啊!宋代诗人陆游就专门有一首诗是写秋分的呢。在这首题为《秋分后顿凄冷有感》的诗中,他吟到:“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还记得之前小童给小朋友们介绍的候、气、时、岁的换算关系吗?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那么秋分的物候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翻译成白话就是,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生,秋分后阳气不再盛,所以也就不再打雷了。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蛰居的小虫开始钻入洞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防止寒气侵入。水始涸应该就更好理解了吧,秋天降水减少,天气干燥,河流水量渐少,逐渐干涸。
秋分习俗知多少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周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 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在北京,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2010年9月21日晚,北京月坛祭台,祭月仪式现场
秋分最开始就是祭月的正日子,但是这一天并不总是对应农历八月十五。小朋友们知道,只有农历十五前后,是每月月满之时。所以,有的秋分日有圆月,有的时候则赶不上。后来为了祭祀方便,人们就把祭月的正日子固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秋节”。
祭月的习俗每个地方各有不同。据说在广东,人们祭月的时候多会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的月亮神像;而在北方,以山西为例,人们多半会在月亮悬顶之时,把已经蒸制好的月饼摆好放在供桌上,把石榴、苹果等几样水果也摆放好,大人们带着小孩在供桌前烧香磕头,祈求平安圆满。中秋祭月的月饼也是大有讲究的,山西人供奉的月饼不是圆形,就是特制的月牙、葫芦、猴子、石榴等形状,满满的中秋味道。
在《北京岁华记》中也记载了北京祭月的一些习俗。书中这样写道:“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但也有说,古代在拜月的时候,男性是不参加的,也即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因为对于接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古人来说,男性可是不能给女性下跪的。小朋友们估计要问了,不是拜月吗,哪里来的女性呢?哈哈,月亮上的广寒宫里不是住着嫦娥姐姐嘛!
秋分的民俗除了祭秋月,比较有趣的还有立秋蛋、粘雀嘴和送秋牛图这几样。虽然有民谚说“秋分到,蛋儿俏”,但将鸡蛋竖立这种事并不仅限于春分和秋分这两个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相比立蛋的日子,选择啥样的鸡蛋来立似乎更重要呢~那到底立蛋有啥诀窍呢,小朋友们不妨自己试一试!
“粘雀嘴”,则是寄托了农民伯伯对丰收的希望,一般民间的做法是煮十几二十个汤圆,然后将它们用细竹叉插好之后立在田边,为想要来偷吃的麻雀们设下“陷阱”,粘住雀嘴,祈求好收成。
至于“送秋牛图”,则是说在一些地方,民间一些艺人会在秋分这一天走街串巷,每到一家送上印着农夫耕田和二十四节气的红纸或黄纸,也就是所谓的“秋牛图”,然后说一些朗朗上口的吉祥话,主人也会图个好彩头给说秋人一些喜钱。
绑定“丰收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但节气表依旧能指导农民伯伯耕种,就问你厉不厉害!
“梨行卸了梨,柿子红了皮”“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秋分糜子寒露谷,到了霜降收秫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跟“秋分”有关的农谚可真不少,而且大多都是跟“丰收”相关的。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原因,综合其它因素,2018年起,我们国家将新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
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首个农民的节日。在这一天,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并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分日里庆丰收,不少地方的习俗也是很有趣呢。
比如,篁岭晒秋。在江西婺源篁岭,为了便于农作物长期保存,村民会将辣椒、豆角、玉米等各色农作物放在太阳下晾晒。由于该地区以山地为主,不能大片铺在院中晾晒,所以村民只好利用自己的窗台,从窗户上支出几根长木棍形成支架,然后将大箩筐放至其上。各色作物映衬在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中,很有味道。
再比如,佛山秋色。每逢秋季丰收之时,佛山当地都会举办大型文娱活动,庆祝丰收,又叫“出秋色”。相传这一活动可以追溯至两晋时期,明清时最盛。据了解,佛山秋色大致分为民间工艺展示和舞蹈、杂耍等文艺表演,因为这一民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是研究岭南地区文化、历史、经济的重要依据,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人们对秋的态度是复杂的,既有丰收的喜悦,但也不难体会萧瑟之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小朋友会选哪个词呢?欢迎留言告诉小童哦~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秋老虎偏爱重庆 从立秋到秋分重庆平均高温天数全国最多【秋老虎偏爱重庆 从立秋到秋分重庆平均高温天数全国最多】进入9月,秋天也逐步来临,“秋老虎” 也来了。5日,中国天气网对全国各个城市从立秋到秋分的平均高温日数进行了统计。“秋老虎”,是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俗称。根据中国天气网的统计,最常出现秋老虎的城市是重庆。重庆从立秋到秋分的60天里,平均高温日数达14.6天,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几率遇到秋老虎。其次是福州,高温日数11.9天,有五分之一的几率遇见“秋老虎”杭州、南昌、长沙、广州、武汉、南宁、上海(徐家汇)、合肥等地,也都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几率。
来源: 重庆晨报
何谓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整个秋天的平分天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
秋分
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并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昼夜均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
雷始收声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更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阴雨寡照-一场秋雨一场寒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昼夜均分
秋季水果滋补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导语:秋分后响雷有啥预兆,。
过了中秋是秋分,过了秋分又是国庆,节气一个接着一个,人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心中也有无限的担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分之后出现了电闪雷鸣的强对流天气,在不该打雷的季节打雷就让人很恐慌,出现反常的天气的背后必定会出现不平常的事情。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在秋季的中间,把秋季平均分开,秋分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在赤道上,秋分当日,白天和黑夜几乎一样长,秋分之前昼长夜短,秋分之后昼短夜长。
立秋代表着秋季的到来,但是气温并不会有所下降,有些地方的气温不降反升,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秋老虎”的威力很多人都领教过,比酷暑还要热。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代表着暑气要散去,是气温下降的一个转折点,处暑之后是白露,白露时气温变凉,地面就会有露珠。
其实真正开始凉爽起来是秋分之后,尤其是在东北,西北地区,秋分之后是真的感受到了秋天的寒意,而南方地区的气温依然在30度以上,也只是刚刚入秋而已,也就相当于立秋,要想真正感受到秋的凉爽,可能要到寒露节气了。
秋分之后,天气逐渐变凉,按理说雷声也会逐渐消失,可今年的天气不同往年,在刚过了秋分的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下起了大暴雨,同时伴随着一声声惊雷,在不该打雷的季节打雷,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很多老农都说,秋分打雷不好,到底为啥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夏季会打雷?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云中有正负电荷,正负电荷形成电位差,电位差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放电,表现出来就是电闪雷鸣。
夏天受南方温湿气流的影响,空气湿度大,太阳光又强烈,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和高处的冷空气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夏季下雨经常会打雷。
秋分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秋季,空气凉爽干燥,太阳光也变得温和了很多,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冷热对流的情况,因此也不会打雷,但是今年的秋分之后就特别反常,不但下暴雨,还伴随着雷声,这是说明秋分之后天气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发展,出现了有利于产生雷电的条件,这样的天气不但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好的影响。
秋分刚过,河南多地迎来强降雨,雷电交加,民房和土地都有了很深的积水,现在正值农忙季节,秋收就麻烦了,今天去地里转了一圈,很多玉米皮上都发霉了,地里的花生也被雨水浸泡,如果再不拔,可能就要发芽了,这让农民们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一季的辛苦不能就这样泡汤了啊!
下雨不但影响现在的秋收,恐怕连小麦也不能按时播种,这样就会误了农时,影响小麦的生长,今年的秋收泡汤,来年小麦再减产,这不正说明了秋分后打雷不好吗?除了影响农业生产外,这样反常的天气,忽冷忽热,人们掌握不住穿衣节奏,伤风感冒就会找上门来,特别是老人孩子更是难熬,稍不留神就会生病,体质虚弱的还会一病不起。
反常的气候为病毒和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种流行病也会高发,如果不积极防范,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老祖宗的俗语说的也是有道理的,秋分之后打雷,粮食减产,疾病肆虐,很多人吃不饱,还有可能被疾病缠上,新坟遍地起也是很正常的结果,不过现在社会饿死人的事是不会在发生了。
总结:秋分之后打雷,说明天气异常,天气异常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这几天的大雨造成秋季作物不能颗粒归仓,冬季作物也不能按时播种,还有俗语说,秋分后打雷,大旱180天,天气干旱对农业生产是致命的打击,以上种种都说明秋分后打雷不好,预示着来年的收成不好,不过大家也不要灰心,俗语虽然是老祖宗经验的总结,但也不是百分百准确。
易经之后天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周易·说卦传提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是从一年四季的循环来解释后天八卦的定位。
后世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也可以附依于后天八卦为一体。
先说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人发现,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地上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将由此产生的对应关系系统化,最终形成的历法,可以用来指导农事生产。
这一体系最晚在战国时期完善。之一次最全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里,分12节与12气。“节”与“气”交叉出现。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有一“节”与一“气”,“节”负责上半月,“气”负责下半月。
二十四个节气平均划分到四季里,每一季度有6个节气。
8个节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这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每一个季节的开始。立字,即表示该季节从今天“立”起来了。
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作为每个季节的中心点,分割了季节,同时也代表在这一天,昼与夜的关系。
春分、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表示在春季、秋季的中间,也表示这一天,昼夜等长。
夏至、冬至:至,“至”在这里是“极至”的意思,即“到头了”,指太阳到达天空中的至高(至低)之处,是太阳旅程的转折点。其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后天八卦与节气的对应:
立春主艮,春分主震,立夏主巽,夏至主离,立秋主坤,秋分主兑,立冬主乾,冬至主坎。
由易经而来的分支之一,奇门遁甲的纲领性著作《烟波钓叟赋》也将八卦分为八节,每一卦统领三个节气:
坎卦,统领冬至、小寒、大寒,
艮卦,统领立春、雨水、惊蛰,
震卦,统领春分、清明、谷雨,
巽卦,统领立夏、小满、芒种,
离卦,统领夏至、小暑、大暑,
坤卦,统领立秋、处暑、白露,
兑卦,统领秋分、寒露、霜降,
乾卦,统领立冬、小雪、大雪,
八个卦对应的就是24个节气。
?
后天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立秋不代表入秋 大规模入秋要等白露秋分】从现代气象学上看,立秋节气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夏日,尤其南方地区还多高温出没,距离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比较远。常年来看,华北、黄淮等地要到9月中旬以后才开启入秋进程,江南、西南地区东部(除云贵高原地区外)等地则要等到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而华南一带的秋天10月中旬以后才会陆续到来。只有西北、东北等部分地区,才会在立秋节气期间进行夏秋转换,如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长春、哈尔滨等地常年都是立秋节气期间入秋。而要真正大规模地入秋,则要等到白露、秋分时节。
来源: 中国天气
立秋大运会闭幕,秋分亚运会开幕,15分钟健身圈遍布城乡立秋大运会闭幕,秋分亚运会开幕,8月8日,是一个充满运动含量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15周年,也是全民健身日,更是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的日子。健身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喜欢骑行、飞盘等新兴运动,而大爷大妈们则在公园健身角大展身手。"健身去哪儿"也不再是难题,"15分钟健身圈"早已遍布城乡。
全民健身是国家从各个方面努力推动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全民健身,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中国人身体壮起来、精神强起来。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健康的身体是我们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民健身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建设了更多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提供了更多的健身活动和机会。同时,各个社区也积极组织健身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这些举措使得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并主动参与到各种健身运动中去。
健身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健身活动,人们能够培养自律和坚持的品质,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健身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运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的意义更加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久坐和缺乏运动。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健身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立秋大运会闭幕,秋分亚运会开幕的这一天,让我们一起运动起来吧!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健身都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通过健身,我们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加充满活力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加入"15分钟健身圈",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中,展现我们的活力和青春!
给孩子收藏好二十四节气手抄报(秋)宝妈们经常为孩子的手抄报发愁,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秋)的手抄报,希望收藏。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记者 | 韦香惠
编辑 | 马越
今年8月7日立秋当天,“秋天之一杯奶茶”的梗又来了。
这个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其实并不新鲜。据《中国新闻社》报道,2020年12月4日,“秋天之一杯奶茶”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意指秋天来了,情侣、好友或家人之间以请喝奶茶之名发红包,表达亲密之情,金额多为52.0元,谐音“我爱你”。
不过与去年相比,今年这一话题表现有所不同。
喊着秋天喝奶茶的更早了,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很炎热——开始时间从秋分变成了立秋,提前了一个多月。而不同于去年衍生的大量表情包和 *** 段子,今年大家更多是以直接分享实物奶茶或者奶茶红包的方式参与当中。
恰逢东京奥运会,在奥运明星们的助推下,该话题热度一路攀升。8月7日当天,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在微博晒出郭晶晶为她做的秋天的之一杯奶茶,相关热搜词条在微博阅读量破千万。蹦床运动员何雯娜也在微博中晒出自已喝着秋天的之一杯奶茶,同时看花样游泳比赛的照片。
作为一个有关注度的话题,“秋天之一杯奶茶”也为茶饮品牌营销提供了契机。在去年已有的讨论基础上,今年有品牌甚至为此提前做了准备。
蜜雪冰城官方微博8月7日当天,围绕此话题发出了3篇相关推送。早上7点多,以“秋天的之一杯奶茶”为话题,发出了“下次见面,你想请谁喝秋天的之一杯奶茶”。当天中午12点,又在微博发起活动:“转发@你在乎的人,雪王送奶茶桶”,下午17点又专门为以“秋天之一杯奶茶”为主题, *** 条漫。
古茗茶饮邀请水果茶系列代言人章若楠,到杭州滨江天街店做一日店长,为粉丝们 *** “秋天的之一杯奶茶”。CoCo都可、益禾堂等品牌也以#秋天的之一杯奶茶#为话题发布微博。
另外线下实体店也在备货、排班等方面做好了安排。
上海茶饮品牌twoclock北外滩来福士店的运营经理告诉界面新闻,店里对8月7日当天的备货比平时多了一倍,人员安排了通班。结果新店当天破了300单,达到开业一个多月以来的高峰。
当天多家奶茶店出现了“爆单”,许多店铺甚至“招架不住”。书亦烧仙草甚至因为门店爆单而导致订单配送时效延长,在微博向消费者道歉。
界面新闻从武汉茶饮品牌柠檬王子品牌部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现阶段受疫情较小的光谷一店也爆单了,店长一开始还不知道情况。该品牌设计师林逸月告诉界面新闻,部门后来开会对此事进行了复盘,表示明年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对品牌营销而言,时间就是热度,成功预判热点可以大大提高出圈的几率。“这一话题应该被茶饮品牌放入营销日历当中。”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王洋认为,秋天的之一杯奶茶类似于过年的饺子,慢慢地也会变成特定时间段的仪式。
据王洋向界面新闻分析,“秋天的之一杯奶茶”并非由某一个品牌发起,也没有具体锁定某一个品牌,因此覆盖范围足够广,参与门槛相对低,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能与这个话题建立关系,并且获得各自所需。“消费者分享‘秋天的之一杯奶茶’,是为了获得被认可、被关注等,二商家提 *** 品,正是替消费者表达这些情感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品牌传播。”王洋解释道。
近年来茶饮品牌发展迅速,势头迅猛,但与之相关的全民级别的破圈话题,目前也只有“秋天之一杯奶茶”。甚至有观点建议就此机会设立“奶茶节”,类似双十一这样的消费节,在每年固定时间段中,由商家引导用户自发产生消费。
但在王洋看来,至于是否叫“奶茶节”的说法,倒不用特别纠结,因为这已经是个奶茶届的“节日”了。“过去这么多年,这么多行业,只有奶茶行业出了这样一个梗,是行业的幸运。品牌要做的,其实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产品力和品牌力。”
连续两年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证明了“秋天的之一杯奶茶”值得引起营销人员的重视。
“既然秋天需要一杯奶茶的关心,那冬天、春天、夏天是不是也有奶茶发挥的空间呢?”王洋认为,在消费者仪式感逐渐升级的今天,营销其实是帮助消费传达需求、表明态度的过程,因此茶饮品牌如果意识到这样一个已经有参与基础的话题,不妨抓住。“如果从行业角度来考虑,品牌集体发起,可能还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