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玉米带是什么意思,黄金玉米带是什么平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3 0
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长春7月9日电 题: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东北“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进入七月,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的东北松嫩平原满眼绿色,青纱帐里,玉米正拔节生长,生机勃勃。

这是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近两年,吉林为推进黑土地保护营造新环境、研发新技术,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大批青年科研人员扎根乡村一线。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有了新追求,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黑土、守好粮仓、绿色发展,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新环境:政策法律赋能 保护推广提速

这些天,吉林省多地持续阴雨天气,不少农田出现积水。走进梨树县高家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地里看不到积水,泥土松松软软。“这是保护性耕作的功劳。”当地种粮大户杨青魁说,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涝,产量也更稳。

这是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地(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今年,梨树县近300万亩适宜耕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玉米播种面积近九成。过去,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推广一度较为缓慢。但这两年,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全县300多个村建立近千个示范基地,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

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梨树县出台十余个推进保护黑土地的相关文件,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从政策宣传到资金使用、技术示范,各项政策向保护黑土地倾斜。

在依法护土上,吉林重拳出击。2021年,查处破坏黑土资源犯罪案件18起。《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吉林持续打击涉及黑土地违法犯罪行为。

组织建设上也同步发力。去年以来,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建立“田长制”……吉林把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基层组织。

种了20多年地的四平市铁东区农民高志国说,过去只想着多打粮,不考虑别的,但现在知道了,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政策推动、法规约束、舆论监督……全社会正形成参与保护黑土地的氛围。特别是在乡村,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应用保护性耕作……“黄金玉米带”上掀起黑土地“保卫战”。

今年,吉林省将12亿元保护性耕作补贴提前拨付到各地。农安县将补贴标准从去年每亩55元提高到70元,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东北多地还将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加大推广应用。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大部分土地采取了保护措施。多年保护让村民看到了粮食作物抗灾稳产的效果。陈家店村又陆续添置多台免耕播种机。该村65岁的农机手董桂文说,虽然岁数大了,但为了保护黑土多打粮,大家都干劲十足。

从2020年的4000多万亩,到今年的超8000万亩,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增加3000多万亩。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70%适宜耕地都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新技术:“上天入地” 高效精准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农民驾驶农机进行秋收作业(无人机照片,2021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无人机挂载着一台小型设备绕着农田飞行。不一会儿,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壤肥力数据地图就出现在地面显示终端。这台机载设备叫黑土地信息无人机载高光谱感知设备。

“这些航天航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如今用在黑土地保护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精准农林创新室科研带头人谭鑫说。借助高精度探测功能的仪器,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信息实时掌握,监测效率大幅提升。

农安县合隆镇农民使用新设备后表示,精准掌握土地肥力数据,这个高科技设备对生产很有帮助。

近年来,翱翔天空的“吉林一号”卫星,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它时刻关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期,经过处理的卫星影像,可对农作物进行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如今负责运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梨树县等地合作,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在试验田里观察覆盖作物(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高科技设备助力,让黑土地保护更加高效。地面上,科研人员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更精准对接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需求。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和10多位同事最近一直在田间观测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李向楠介绍,这片土地应用了玉米套种毛叶苕子等覆盖作物的新栽培技术,有了这些作物在垄间覆盖,能减少水土流失,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东辽县丘陵、林地多,每到雨季土壤流失严重。“过去一些地块土层常被雨水冲走,耕层越来越薄,影响粮食生产。”种粮大户邱国刚说。

情况在李向楠等人到来后有所改善。科研人员在此建立近1000亩的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多种覆盖作物的玉米套种方案投入应用,农田保土保肥效果明显。

去年,当地组织500多位种粮大户来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邱国刚很快被这些新技术折服。今年,他经营的大部分耕地都上了新。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左)和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2021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是中科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示范区之一。目前,该院上千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青年突击队”,扎根乡村一线,开展黑土保护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

从黑龙江的高寒黑土区,到吉林中部的黑土地核心区,这些地方正成为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主阵地。他们精准分区施策,尽展十八般武艺,让各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和设备大显神通。

新追求:越来越多农民爱上“绿色种植”

在吉林省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正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

张文镝采取保护性耕作多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今年他在实施保护措施的地块上又开展米豆间作等种植方式,试验高产高效的种植方案。

这几年,随着黑土地保护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农民不再满足于仅仅保护耕地。“保护黑土地不仅为了防止土地退化,还要通过‘绿色种植’实现增产增收。”张文镝说。

在梨树县,像张文镝这样采用“绿色种植”的新农人越来越多。粮食产量更稳、品质更高,也让粮食加工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愿意与张文镝这样的新农人合作。

去年以来,梨树县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生产单元,探索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种粮大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与农资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串联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绿色种植’节本增效,300公顷土地农机作业成本降低1万多元,农资成本减少18万元,粮食损耗减少十几万斤。”张文镝说。

这是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2022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近几年,农安县创建了5.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种植技术的普及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里,稻香扑面而来。过去,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使水稻卖不上价。“现在开始注重保护好土地,开展绿色生产。”种粮大户王在新说。

每年春季备耕期,王在新将水稻秸秆和合作社养殖场里的鸡粪还田。有机肥料、生物防虫,农药残留越来越低。“土地好了,种出了绿色水稻。”王在新说。

如今,西王家村建起水稻加工厂,注册了品牌,每亩稻田比过去增收上千元。王在新说,绿色种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现在农安县建立覆盖20万亩土地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水源污染等指标进行跟踪,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引导农民保护土地,绿色生产。

吉林省还聚焦粮食作物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水稻认证面积超500万亩。

随着黑土地保护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黑土地上,多种黑土地保护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绿色发展理念打品牌、搞加工,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蓝图正在加快形成。(记者陈俊、宗巍、薛钦峰、孟含琪)

从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四平玉米真美味

来源:经济日报

“四平玉米五常稻”久负盛名。四平玉米从煮着吃、烤着吃,打成玉米面当主食,到开发出系列主食,逐步实现产业跃升。如今,玉米主题街区正在紧张建设中,四平正在打造玉米产业集群效应的新地标。

黄金玉米带是什么意思,黄金玉米带是什么平原-第1张图片-

东北有句俗语,“四平玉米五常稻,东北大豆最可靠”。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是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的“中国优质玉米之都”。这里出产的玉米形美色亮、气香味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能煮着吃、烤着吃,也可以打成玉米面做饼子、发糕、饺子皮、面条等主食,甚至被做成饮品、菜肴、甜点等。

这几年,四平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成立专门机构,积极推动玉米主食化,加快玉米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实现“从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的产业跃升。

鲜食玉米正崛起

“快尝尝我们公司生产的鲜食玉米,多香!”在四平市梨树县富邦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华为参观者端上一盘煮熟切段的鲜食玉米。黄澄澄的玉米段散发着阵阵香味,吃起来软糯香甜。

去年7月份,富邦公司的鲜食玉米生产线投产,两个月时间加工生产了1000万棒鲜食玉米,十分畅销。近期,该公司生产进入上一季鲜储玉米的收尾阶段,生产不算太忙,于是他们赶紧着手采购安装一组新设备,准备今年7月当季鲜玉米采收时扩大鲜食玉米的生产规模。

张宝华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是,玉米生长的季节性较强,能鲜食的玉米生长时间更短。所以,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及时将其收获、冷藏,并经剥叶去丝、清洗漂烫、真空包装、灭菌冷却等步骤,加工为袋装鲜食玉米,售卖到各地商超,这样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玉米了。

四平市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寇春生介绍,四平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松辽平原黑土区,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往南一点,是土质稍逊的中壤;往北一点,积温减少,土地热量条件欠佳”。四平玉米的一等粮比例在80%以上,这样好的玉米如果做深加工,原料成本较高,但非常适合鲜食玉米、玉米面食品等主食化用途。

四平鲜食玉米正在走向全国。张宝华说,今年4月底,他和同事前往浙江省推介吉林粮食,带了公司生产的12箱共120棒鲜食玉米,在金华市的一个社区举办了居民品鉴活动。当煮好的鲜食玉米揭开锅盖时,玉米香气立刻吸引了社区百姓纷纷前来品尝。由于人来得太多,他们不得不把玉米段从一开始的半段改为薄片。后来,根据预订的需求,富邦公司从四平的工厂一次直发该社区1400多棒鲜食玉米。

近些年,四平市做鲜食玉米的企业不断增多。成立于2021年的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准备建两条鲜食玉米生产线,预计在7月下旬投产。这两条生产线年可加工3000万棒鲜食玉米,产值将达1.2亿元。

鲜谷公司总经理孙立波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一家大型 *** 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负责生产供应,平台负责市场销售,每棒鲜食玉米可为鲜谷公司赚五六角。鲜谷公司还在与一家美食分享平台洽谈合作事宜,希望让更多的人吃上四平鲜食玉米。

玉米面食受欢迎

今年5月,吉林凤姐初粮食品有限公司的发糕生产线开始试生产,玉米面生产线设备正在安装,不久就可以全面投产,可以生产玉米面条、玉米饺子、玉米馒头、玉米月饼等。在公司的品尝台,摆放着玉米发糕、玉米窝头、玉米水饺、玉米面条等试吃样品。记者夹起一小块玉米发糕放入口中,只觉绵软筋道、十分爽口。

公司负责人王舒煜介绍,经过一些处理程序,他们公司的玉米发糕吃到胃里不产生胃酸,不 *** 胃,易消化吸收。切开夹进火腿,放入生菜,就是一个粗粮汉堡,可作为早餐食用。公司将推进玉米主食餐厅和餐车连锁经营,引领玉米食品健康消费新时尚。

“我们生产的黄金玉米特种粉颗粒细密,不添加任何胶类物质,和面后可以达到小麦粉的使用指标。用它可以 *** 蒸饺、水饺、面条、玉米饼、窝头、发糕等多种传统食品,既保留了玉米原有的色泽、香味及营养成分,还口感细腻、香气浓郁。”金澄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光说。

作为玉米主食消费的服务提供者,餐饮企业是四平玉米主食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去年8月启动的四平市首届“品四平玉米 享人间臻味”厨艺大赛,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得到四平市大型连锁餐饮服务单位、机关企事业食堂、个体餐饮经营者及美食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参赛作品涵盖玉米菜品、主食、饮品、甜点等类别。闭幕式当天,84名选手 *** 的70道玉米菜品和54道玉米主 *** 彩亮相,所有获奖作品都被纳入四平玉米100佳餐食谱,录入当地官方宣传手册。

付瑶就参加了这场厨艺大赛。他曾在北京和云南做过10年厨师,2020年回到老家四平,在一家餐饮公司工作。付瑶所在公司的厨师团队研发出玉米系列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平玉米宴,颇受消费者喜爱。“我们研发的玉米须狮子头、玉米慕斯、玉米凉皮都特别受欢迎。”付瑶说。

休闲食品选择多

除了做成鲜食玉米和馒头面条等主食,四平玉米还走进了当地糕点店,被加工成颇具地方特色的糕点。

在四平市铁东区平东街的烧烤不夜城附近,“甜心女王”烘焙工坊里不时有顾客前来选购糕点。产品展示柜里,除了有常见的小麦粉糕点,以玉米面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糕点也颇引人注意。“一开始买是因为好奇,后来家里人都特别喜欢这里的玉米糕点,味道好,更健康,就经常过来买。”市民王丽对玉米面糕点十分认可。

“甜心女王”烘焙工坊负责人赵磊告诉记者,自2014年开业以来,工坊已开设了5家分店。受四平市重视玉米主食化的启发,他从去年开始和同事们研发玉米类糕点,涵盖生日蛋糕、西式糕点、面包、中式糕点、饼干五大类。其中,玉米类面包和中式糕点特别受欢迎。

在去年9月第二届四平玉米节上,“甜心女王”烘焙工坊为一家公司 *** 了一块20米长的巨型玉米蛋糕,与观展的市民共享,玉米类糕点销路进一步打开。赵磊说,工坊将继续摸索玉米面在面粉中的比例与产品口感、营养的关系。

过生日吃蛋糕,看电影则离不开爆米花。生产爆米花的理想原料就是爆裂玉米。

走进梨树县万发镇,洪影玉米种植合作社的仓库里堆着一垛垛袋装玉米粒。负责人张洪影告诉记者,合作社种出的爆裂玉米成色好、口感佳,远销山东、天津、河南等地的爆米花食品厂。

随着玉米主食化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行业标准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四平市及时制定了四平玉米地方标准,四平一级原粮玉米、四平一级鲜食玉米地方标准已正式实施。这些标准主要指标参数均优于国家标准和同行业地方标准。当地还积极打造四平玉米产品联盟,大力培育优质玉米产品品牌,打造四平玉米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优质玉米产品企业抱团发展、融合发展。

在四平市铁东区南三经街,一条长310米、宽16米,以四平玉米及相关衍生产品为主题的四平玉米主题街区正在紧张建设中,部分商家已完成装修。不久后,这条街将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娱乐、文创展示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品尝四平玉米好滋味、讲述四平玉米文化故事、激发四平玉米产业集群效应的新地标。

寇春生表示,四平玉米主题街区建设项目是当地洽谈引进的30个玉米产业项目之一,旨在以三产带动一产,让人们在吃喝游娱中沉浸式感受四平玉米文化,推动四平玉米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新华全媒+丨“黄金玉米带”上的春耕保卫战

新华社长春4月9日电 题:“黄金玉米带”上的春耕保卫战

新华社记者

冰雪消融,万物萌新。春耕备耕之季,作为我国粮食大省的吉林却遭遇严峻疫情挑战。疫情最严重的长春市、吉林市恰是吉林粮食生产的核心区。疫情防控须臾不能松,农时也一刻不等人。黑土地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春耕保卫战正在打响。

破堵点 让农时跑赢疫情

急!急!急!

农时等不得、慢不得。往年4月初,正是农资配送的高峰期,水稻育秧、秸秆离田、翻地起垄……晚一步,都会影响播种和全年收成。

吉林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居于全国前列。吉林中部地区被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和“世界黄金水稻带”,长春地区的榆树、农安、公主岭……个个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产粮大县。

疫情发生以来,农民们反映的问题接踵而至,种子化肥没买到、秸秆未清运、农机难进地……

战疫情更要保春耕。统筹防疫与春耕备耕,既要构筑风险外溢防线,保障防疫安全,又要疏通堵点,确保农资流通无障碍,农机和返乡农民通行有保障。吉林各地按照“保面积、保物资、保人力、保进度、保安全”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探索错时作业等差异化措施,避免人员聚集,做到防疫、春耕两不误。”长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林峰说。

在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返村不久的农民闫永升正在搬运种子。(受访者提供)

面对人员滞留堵点,吉林省制定《关于滞留长吉两市农民返乡春耕工作方案》,要求长春市和吉林市设立集中转运点,组织车辆将返乡农民点对点接回。

面对农资保供堵点,为近500家重点农资企业开具保供证明,保障经营、运输。

面对出行堵点,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发放通行证,组建春耕专班、服务车队。

一个个阻碍春耕的堵点开始不断疏通。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锋表示,对每个村备春耕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春耕有序进行。

变新招 办法总比困难多

疫情给传统春耕方式带来新挑战,一些新的备春耕方式也应运而生,勾勒出一幅特殊的“春耕图”。

——“云端”培训,线上传技。最近,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凌凤楼在直播平台上了一堂水稻育苗课。“疫情叠加倒春寒,水稻出苗后每五天追肥一遍,加速秧苗生长……”凌凤楼的讲解干货满满。像这样的“云培训”,吉林各地每天都在进行。目前,吉林省线上农技培训人数达百万人次,“科教云”“吉农云”等平台点击量50多万人次。

——就地取材,错时管理。为保春耕,不少地方不等不靠、“见招拆招”。往年育苗期,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王家窝堡村都从村外拉土,现在出村困难,村民们就地取材,从自家院子里取土育苗。村党支部书记张万生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疫情过后再出村取土把院子填上。

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农民正在进行水稻育苗。(受访者提供)

在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稻农4人一组,运土、铺土、备盘、下籽。“大家分头进行,既保证育苗,又能防疫。”种粮大户王在新说。而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农机手进行错时管理。每天清晨,一名拖拉机手开走拖拉机下地,半小时后另一名司机再来,直到农机全部下地。“每人负责一块地,单独作业,单独吃饭。”该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

——互帮互助,代耕代种。长春市九台区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大户帮小户”“代耕代种”等服务方式,确保农田播种。吉林市在疫情较重的乡镇开展“四助四代”,邻里互助、亲友帮助、村干部协助、大户扶助,以及代耕代种等方式确保不误农时。

强信心 端牢“中国饭碗”有底气

在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村,拖拉机拖着条耕机正在田里将秸秆归行。种粮大户潘丙国说,今年保护性耕作有望整村推进,正常年景玉米产量肯定有保证。

作为粮食大省,202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800亿斤,今年将继续确保正常年景下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在稳定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吉林省还力争扩种大豆80万亩。

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农民正在进行整地作业。(受访者提供)

这几天,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种粮大户李振军松了口气。合作社的农机开进了邻村,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整地作业。“镇里给开具了通行证,今年的1000亩大豆和近2000亩玉米播种没问题。”如今,黑土地上农机驰骋,一台台农机早出晚归,在保障防疫之下出村进屯,翻地耙地。

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最近接回了返村农民。刚回村的闫永升便开始搬运种肥、筛土育苗。“今年种15亩水田,及时赶回来了,没耽误农时。”闫永升说。

来自吉林省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吉林省种子到户到位率超九成、化肥到户到位率达到八成,快于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全省已搭建育秧棚近12万亩,超过计划80%。(记者褚晓亮、薛钦峰、徐子恒、马晓成)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绥化:推动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快速发展

中新网绥化9月4日电 (田博群 史轶夫)“企业落户绥化,就是把我们的生产基地扎在了玉米地、粮窝子中。公司将立足玉米原料优势,依托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全力打造100亿级国际一流生物制造基地。”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田博群 摄

9月3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绥化市,实地探访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发展情况。

走进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园,一股玉米特有的甘甜弥漫在空气中,玉米制成的液体糖正经银白色金属管道,被缓缓注入无菌发酵罐中,60多个小时后,洁白的维生素晶体会被运往下一个生产车间。从玉米粒到液体糖,再到维生素晶体,玉米在这里完成了华丽蜕变,市场价值也提升10倍左右。

据悉,在这里,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玉米深加工领域。该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加工玉米能力将突破200万吨,辅酶Q10等保健食品的产出有效拉长了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链条。

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田博群 摄

记者了解到,绥化地处大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腹地,横跨45-47三个纬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年均产量800多万吨,占黑龙江省将近五分之一。借助这样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玉米资源禀赋条件,绥化在20多年前就引进了中粮、山东诸城兴贸等国内知名企业在绥化投资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并且这些年来一直把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当做最重要主导产业来抓,不断推动产业链条的延链、补链、强链,目前,绥化的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已发展为黑龙江省领先、全国知名、部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

目前,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绥化市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中粮、京粮、国投生物、星湖科技、新和成、象屿、昊天、龙凤、格林、成福等玉米生物发酵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绥化,并且很多企业都在持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使绥化市玉米生物发酵产业构建起了龙头带动、相互合作、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全面增强。目前,全市玉米加工能力已超1000万吨,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并仍然呈现着强劲发展态势。

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 田博群 摄

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绥化全市玉米生物发酵类企业主要产品有30多个品种,形成了产业链初级产品、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产业规模方面,绥化市规上玉米深加工企业户数和加工能力均占黑龙江省三分之一左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长期培育和规划引领,绥化市把推动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打造全球新兴的玉米生物发酵中心,到2025年,全市玉米生物发酵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的规划目标。展望未来,绥化市将坚持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绥化市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快速发展。(完)

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东北“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7月9日电题: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东北“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进入七月,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的东北松嫩平原满眼绿色,青纱帐里,玉米正拔节生长,生机勃勃。

这是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近两年,吉林为推进黑土地保护营造新环境、研发新技术,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大批青年科研人员扎根乡村一线。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有了新追求,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黑土、守好粮仓、绿色发展,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新环境:政策法律赋能 保护推广提速

这些天,吉林省多地持续阴雨天气,不少农田出现积水。走进梨树县高家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地里看不到积水,泥土松松软软。“这是保护性耕作的功劳。”当地种粮大户杨青魁说,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涝,产量也更稳。

这是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地(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今年,梨树县近300万亩适宜耕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玉米播种面积近九成。过去,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推广一度较为缓慢。但这两年,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全县300多个村建立近千个示范基地,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

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梨树县出台十余个推进保护黑土地的相关文件,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从政策宣传到资金使用、技术示范,各项政策向保护黑土地倾斜。

在依法护土上,吉林重拳出击。2021年,查处破坏黑土资源犯罪案件18起。《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吉林持续打击涉及黑土地违法犯罪行为。

组织建设上也同步发力。去年以来,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建立“田长制”……吉林把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基层组织。

种了20多年地的四平市铁东区农民高志国说,过去只想着多打粮,不考虑别的,但现在知道了,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政策推动、法规约束、舆论监督……全社会正形成参与保护黑土地的氛围。特别是在乡村,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应用保护性耕作……“黄金玉米带”上掀起黑土地“保卫战”。

今年,吉林省将12亿元保护性耕作补贴提前拨付到各地。农安县将补贴标准从去年每亩55元提高到70元,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东北多地还将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加大推广应用。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大部分土地采取了保护措施。多年保护让村民看到了粮食作物抗灾稳产的效果。陈家店村又陆续添置多台免耕播种机。该村65岁的农机手董桂文说,虽然岁数大了,但为了保护黑土多打粮,大家都干劲十足。

从2020年的4000多万亩,到今年的超8000万亩,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增加3000多万亩。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70%适宜耕地都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新技术:“上天入地” 高效精准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农民驾驶农机进行秋收作业(无人机照片,2021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无人机挂载着一台小型设备绕着农田飞行。不一会儿,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壤肥力数据地图就出现在地面显示终端。这台机载设备叫黑土地信息无人机载高光谱感知设备。

“这些航天航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如今用在黑土地保护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精准农林创新室科研带头人谭鑫说。借助高精度探测功能的仪器,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信息实时掌握,监测效率大幅提升。

农安县合隆镇农民使用新设备后表示,精准掌握土地肥力数据,这个高科技设备对生产很有帮助。

近年来,翱翔天空的“吉林一号”卫星,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它时刻关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期,经过处理的卫星影像,可对农作物进行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如今负责运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梨树县等地合作,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在试验田里观察覆盖作物(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高科技设备助力,让黑土地保护更加高效。地面上,科研人员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更精准对接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需求。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和10多位同事最近一直在田间观测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李向楠介绍,这片土地应用了玉米套种毛叶苕子等覆盖作物的新栽培技术,有了这些作物在垄间覆盖,能减少水土流失,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东辽县丘陵、林地多,每到雨季土壤流失严重。“过去一些地块土层常被雨水冲走,耕层越来越薄,影响粮食生产。”种粮大户邱国刚说。

情况在李向楠等人到来后有所改善。科研人员在此建立近1000亩的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多种覆盖作物的玉米套种方案投入应用,农田保土保肥效果明显。

去年,当地组织500多位种粮大户来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邱国刚很快被这些新技术折服。今年,他经营的大部分耕地都上了新。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左)和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2021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是中科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示范区之一。目前,该院上千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青年突击队”,扎根乡村一线,开展黑土保护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

从黑龙江的高寒黑土区,到吉林中部的黑土地核心区,这些地方正成为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主阵地。他们精准分区施策,尽展十八般武艺,让各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和设备大显神通。

新追求:越来越多农民爱上“绿色种植”

在吉林省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正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

张文镝采取保护性耕作多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今年他在实施保护措施的地块上又开展米豆间作等种植方式,试验高产高效的种植方案。

这几年,随着黑土地保护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农民不再满足于仅仅保护耕地。“保护黑土地不仅为了防止土地退化,还要通过‘绿色种植’实现增产增收。”张文镝说。

在梨树县,像张文镝这样采用“绿色种植”的新农人越来越多。粮食产量更稳、品质更高,也让粮食加工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愿意与张文镝这样的新农人合作。

去年以来,梨树县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生产单元,探索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种粮大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与农资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串联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绿色种植’节本增效,300公顷土地农机作业成本降低1万多元,农资成本减少18万元,粮食损耗减少十几万斤。”张文镝说。

这是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2022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近几年,农安县创建了5.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种植技术的普及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里,稻香扑面而来。过去,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使水稻卖不上价。“现在开始注重保护好土地,开展绿色生产。”种粮大户王在新说。

每年春季备耕期,王在新将水稻秸秆和合作社养殖场里的鸡粪还田。有机肥料、生物防虫,农药残留越来越低。“土地好了,种出了绿色水稻。”王在新说。

如今,西王家村建起水稻加工厂,注册了品牌,每亩稻田比过去增收上千元。王在新说,绿色种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现在农安县建立覆盖20万亩土地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水源污染等指标进行跟踪,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引导农民保护土地,绿色生产。

吉林省还聚焦粮食作物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水稻认证面积超500万亩。

随着黑土地保护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黑土地上,多种黑土地保护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绿色发展理念打品牌、搞加工,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蓝图正在加快形成。(记者陈俊、宗巍、薛钦峰、孟含琪)

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东北“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新华社长春7月9日电 题:保护黑土 守好粮仓——来自东北“黄金玉米带”的田野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进入七月,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的东北松嫩平原满眼绿色,青纱帐里,玉米正拔节生长,生机勃勃。

这是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近两年,吉林为推进黑土地保护营造新环境、研发新技术,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大批青年科研人员扎根乡村一线。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有了新追求,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黑土、守好粮仓、绿色发展,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新环境:政策法律赋能 保护推广提速

这些天,吉林省多地持续阴雨天气,不少农田出现积水。走进梨树县高家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地里看不到积水,泥土松松软软。“这是保护性耕作的功劳。”当地种粮大户杨青魁说,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涝,产量也更稳。

这是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地(2022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今年,梨树县近300万亩适宜耕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玉米播种面积近九成。过去,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推广一度较为缓慢。但这两年,保护性耕作加速应用,全县300多个村建立近千个示范基地,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

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梨树县出台十余个推进保护黑土地的相关文件,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从政策宣传到资金使用、技术示范,各项政策向保护黑土地倾斜。

在依法护土上,吉林重拳出击。2021年,查处破坏黑土资源犯罪案件18起。《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吉林持续打击涉及黑土地违法犯罪行为。

组织建设上也同步发力。去年以来,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建立“田长制”……吉林把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基层组织。

种了20多年地的四平市铁东区农民高志国说,过去只想着多打粮,不考虑别的,但现在知道了,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政策推动、法规约束、舆论监督……全社会正形成参与保护黑土地的氛围。特别是在乡村,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应用保护性耕作……“黄金玉米带”上掀起黑土地“保卫战”。

今年,吉林省将12亿元保护性耕作补贴提前拨付到各地。农安县将补贴标准从去年每亩55元提高到70元,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东北多地还将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加大推广应用。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大部分土地采取了保护措施。多年保护让村民看到了粮食作物抗灾稳产的效果。陈家店村又陆续添置多台免耕播种机。该村65岁的农机手董桂文说,虽然岁数大了,但为了保护黑土多打粮,大家都干劲十足。

从2020年的4000多万亩,到今年的超8000万亩,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增加3000多万亩。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70%适宜耕地都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新技术:“上天入地” 高效精准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农民驾驶农机进行秋收作业(无人机照片,2021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无人机挂载着一台小型设备绕着农田飞行。不一会儿,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壤肥力数据地图就出现在地面显示终端。这台机载设备叫黑土地信息无人机载高光谱感知设备。

“这些航天航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如今用在黑土地保护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精准农林创新室科研带头人谭鑫说。借助高精度探测功能的仪器,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信息实时掌握,监测效率大幅提升。

农安县合隆镇农民使用新设备后表示,精准掌握土地肥力数据,这个高科技设备对生产很有帮助。

近年来,翱翔天空的“吉林一号”卫星,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它时刻关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期,经过处理的卫星影像,可对农作物进行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如今负责运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梨树县等地合作,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在试验田里观察覆盖作物(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摄

高科技设备助力,让黑土地保护更加高效。地面上,科研人员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更精准对接农业生产与土地保护需求。

在吉林省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和10多位同事最近一直在田间观测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李向楠介绍,这片土地应用了玉米套种毛叶苕子等覆盖作物的新栽培技术,有了这些作物在垄间覆盖,能减少水土流失,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东辽县丘陵、林地多,每到雨季土壤流失严重。“过去一些地块土层常被雨水冲走,耕层越来越薄,影响粮食生产。”种粮大户邱国刚说。

情况在李向楠等人到来后有所改善。科研人员在此建立近1000亩的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多种覆盖作物的玉米套种方案投入应用,农田保土保肥效果明显。

去年,当地组织500多位种粮大户来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邱国刚很快被这些新技术折服。今年,他经营的大部分耕地都上了新。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左)和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2021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这是中科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示范区之一。目前,该院上千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青年突击队”,扎根乡村一线,开展黑土保护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

从黑龙江的高寒黑土区,到吉林中部的黑土地核心区,这些地方正成为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主阵地。他们精准分区施策,尽展十八般武艺,让各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和设备大显神通。

新追求:越来越多农民爱上“绿色种植”

在吉林省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薛钦峰 摄

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正在田里查看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长势。

张文镝采取保护性耕作多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今年他在实施保护措施的地块上又开展米豆间作等种植方式,试验高产高效的种植方案。

这几年,随着黑土地保护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农民不再满足于仅仅保护耕地。“保护黑土地不仅为了防止土地退化,还要通过‘绿色种植’实现增产增收。”张文镝说。

在梨树县,像张文镝这样采用“绿色种植”的新农人越来越多。粮食产量更稳、品质更高,也让粮食加工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愿意与张文镝这样的新农人合作。

去年以来,梨树县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生产单元,探索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种粮大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与农资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串联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绿色种植’节本增效,300公顷土地农机作业成本降低1万多元,农资成本减少18万元,粮食损耗减少十几万斤。”张文镝说。

这是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2022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近几年,农安县创建了5.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种植技术的普及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里,稻香扑面而来。过去,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使水稻卖不上价。“现在开始注重保护好土地,开展绿色生产。”种粮大户王在新说。

每年春季备耕期,王在新将水稻秸秆和合作社养殖场里的鸡粪还田。有机肥料、生物防虫,农药残留越来越低。“土地好了,种出了绿色水稻。”王在新说。

如今,西王家村建起水稻加工厂,注册了品牌,每亩稻田比过去增收上千元。王在新说,绿色种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现在农安县建立覆盖20万亩土地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水源污染等指标进行跟踪,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引导农民保护土地,绿色生产。

吉林省还聚焦粮食作物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水稻认证面积超500万亩。

随着黑土地保护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黑土地上,多种黑土地保护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绿色发展理念打品牌、搞加工,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蓝图正在加快形成。(记者陈俊、宗巍、薛钦峰、孟含琪)

来源: 新华网

主产区迎丰收丨辽宁“重农抓粮”措施有力 丰收在望

央视网消息: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秋粮已进入生长后期。目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良好,丰收有基础、有希望。秋粮,可以字面理解为秋季收获的粮食,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品种。这几天我们将重点关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秋粮生产的情况。今天(9月12日),我们要去探访的是粮食主产区之一辽宁。

辽宁在不断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中,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都稳定提升,2022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5342.3万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排全国第4名,达到亩产930斤。今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5340万亩以上,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辽宁重农抓粮措施有力,加上气象条件较好,庄稼长势好于常年。

眼下,正是辽宁水稻灌浆的后期,一片片稻田染上了丰收的金黄。今年,辽宁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60万亩以上。在水稻主产区盘锦,160多万亩高产水田几乎全部由盐碱地改良而来,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先后诞生了近60个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预计今年盘锦水稻更高亩产可以达到1600斤以上。

辽宁的典型黑土区达2800万亩,这也是辽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4100万亩,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铁岭市,玉米生产水平较高,通过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等相关项目,亩产预计超过2000斤。

今年辽宁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85万亩,同比增加7%,比去年(2022年)扩种12万亩以上。早熟大豆已陆续开始收割。辽宁先后选育出了十多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推广了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让全省大豆年均产量能够达到6亿斤左右。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谷子是辽宁杂粮的一大特色。今年,谷子播种面积达到了80万亩,产量可达4亿斤。现在田里的谷子正进入成熟期,再过十多天,这些谷子将颗粒归仓。

来源: 央视网

标签: 金玉 什么 米带是 平原 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