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点赞
三星堆喊他“来上班”
近日,95后视频博主 @才疏学浅的才浅复原黄金面具的视频在 *** 走红网友看过视频纷纷为其点赞
↓↓↓
14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 发出邀请
“小伙子,欢迎一起探索文物世界”
500克黄金,15天纯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
3月下旬,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金面具、青铜器、玉琮、象牙等500余件文物其中,一张与众不同的金面具备受关注
这张金面具含金量约为85%
银含量在13%到14%
还有其他杂质
这半张残片
经过漫长时光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怀着好奇心,视频博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决定用一块500克的黄金将完整的金面具复原出来
黄金具有超高的物理延展性和化学稳定性通过反复煅烧和捶打才能将长方体的金块捶打成薄片挥着重1.8公斤的锤子这个动作,他重复了上万次 ↓
最终,黄金被锻造成
厚度只有0.4毫米左右的薄片
力气活干完,后面则是技术活
他需要把黄金薄片捏出青铜人像的面容:突起的鼻子、镂空的眼睛和云雷状的耳朵但在 *** 过程中他发现突起的鼻子跟面部之间有些褶皱
无论如何敲打都无法消除
同时,眼睛下方有一条波浪状的凸起纹路
本来以为只是装饰直到他把脸部纹路全部做出来之后他发现褶皱竟然跟纹路融为一体神奇地消失了
这时,他突然领会到古时工匠的巧思与智慧
最后,在耐心打磨下
面具很快变得光滑润泽,焕发新生一张金面具的还原,便大功告成
经历了上万次的煅烧和捶打
黄金依然丝毫无损、光彩夺目他想象,在数千年前“那位工匠也一定被
黄金的美丽耀眼所震撼过”
做手工只是爱好
“感觉非常奇妙”
据悉,这名博主
擅长用木头复刻各类动漫刀剑虽然上学时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但手工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他说,“自己动手 *** 出来的感觉
真的非常奇妙”
△博主@我是才疏学浅的才浅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
为他的探知精神和动手能力点赞
“他动手能力很强
是一个做文物修复的好苗子”
面对诸多赞誉,这名博主回应称
“我觉得现在自己还是才疏学浅
文物工作者不仅有技术
还要有历史知识
等我技术成熟了,希望也可以去修文物”
网友:这就是传承
许多人看过视频后除了为博主纯熟的技艺点赞还被网友的评论深深打动“3000多年前,那名工匠也许没有想到在很久以后会有一名年轻人与他心意相通”“这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 吕瑞天
河南一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为探讨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来源提供依据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3月21日,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在郑州揭晓。其中,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成功入选此次五大考古新发现。据介绍,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掘出的随葬品,为探讨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来源提供了依据。
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为配合郑州市基本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市紫荆山路东侧、东大街南侧、书院街北侧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0平方米。发掘各类遗迹1710处,遗迹年代涵盖商代、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各时期(唐宋时期的部分遗存或与唐代开元寺相关)。
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结构示意图。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即发现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商代遗迹,包括书院街商代白家庄期贵族墓地和灰坑、建筑基址等。
书院街商代白家庄期贵族墓地地处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距东城墙约450米、南城墙约200米,现存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墓地由壕沟、墓地通道、甲组墓葬(商代墓葬28座,均为土坑竖穴墓,按照其分布区域、排列方向、时代关系等分为甲、乙两组)及祭祀坑等组成。
考古人员在两条壕沟内发现多次开挖或疏浚现象。在壕沟中,他们还发现了人头骨、墓葬(人牲丛葬坑)、牛角坑、猪坑等多处祭祀现象。
16座甲组墓葬,时代为白家庄期,近南北向排列。其中铜器墓3座,随葬品有毁器现象,其余墓葬不见随葬品及棺椁。墓地主墓M2扰动严重,不见葬具,墓室北端残存朽化严重的胫骨等,墓底见有朱砂痕迹及六处殉狗坑,随葬铜器、玉器、金器、箭镞、贝币、绿松石以及黄金绿松石牌饰等200余件。
M2墓葬出土的部分器物分布图。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该墓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更高的贵族墓葬。
书院街墓地是一处结构清晰、功能完备、具有兆域性质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专家认为,结合先前的三处白家庄期铜器窖藏坑等遗存,该墓地的发掘对研究郑州商城的使用兴废、商代王都与小双桥的关系、夏商城址建制、商文化及“中华文明探源”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墓地兆沟的确认将先秦兆沟的历史提前至中商早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兆域制度、贵族丧葬体系而言具有明确的开创性。同时,本次考古发掘不仅为认识书院街墓地的性质、都城建制、郑州商城功能与布局等提供了新的材料,也大大改变了以往对郑州商城东南区域规划历史布局的认识。
此外,专家指出,M2墓葬底部6处殉狗坑开启了商人极具特色的殉狗文化,随葬品形成了中商早期丧葬礼制完备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组合,特别是金、铜覆面与金泡等是商代早中期墓葬考古的首次发现,为探讨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及中西文明交流提供了确切依据。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 黄金面具:象雄酋豪的丧葬习俗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金沙李丹供图
在吐蕃王朝建立于青藏高原之前,象雄已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然而,由于古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缺乏,象雄一直少为人知。直到2005年,一座高等级墓葬在阿里故如甲木的意外发现,象雄文化才浮出水面。
在金沙博物馆的金色记忆特展上,来自 *** 地区黄金制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金器具有早期游牧民族黄金制品的共同特征,如广泛使用捶拓金片工艺、装饰题材中流行动物纹样等,反映出 *** 高原的游牧民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在当时很可能就已有往来。其中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的覆面葬俗。
2012年 *** 阿里古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金面具
差点被扔掉的金面具
2010年,在 *** 阿里地区的故如甲木寺门前,僧人们偶然打开了一座深埋的古墓,用颤抖的双手从漆黑的墓穴里取出了一批花花绿绿的东西。当考古学者辗转拿到这批文物的时候,按耐不住惊喜,“这是 *** 之一次出土丝织品!”而更为意外的发现是,其中一块丝织品上有汉隶“王侯”字样。
经过充足的准备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 *** 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们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对这批墓葬进行了首次发掘。当一个藏族老乡从近4米深的石砌墓穴内捡起一片皱皱巴巴的彩色小方片时,考古工作者差点以为是大风吹进来的一张糖纸。然而拂去尘埃,大家才看清其真面目——这是一件微小的黄金面具。
在金色记忆展的面具单元,这件小小的金面具熠熠生辉。面具约4厘米见方,由金片压制而成,正面用红、黑、白三色颜料绘制出人物面部面五官以及牙齿和胡须。如果你仔细观察,双目是黑色,眼睛大睁;红色线条描绘出来眼睑、鼻梁;口内部分用白色打底,还用黑线勾勒出牙齿;下巴上画有三根粗硬的胡须。有趣的是,面具周围均匀分布了8个小圆孔,应该是用来缝制在柔软的材料上。
面具背后的文明密码
根据汉藏文献的记载,在 *** 西部被吐蕃征服以前的相当长时期内,唯一长久占据这一高原地区并建立国家的就是象雄人。在唐代的汉文文献中,象雄被称为“羊同”。唐人杜佑在《遇典·边防六》中描述了“大羊同”的丧葬习俗,这个临近吐蕃的地方,如果酋豪去世,就要用黄金替代其五脏六腑,还要“假造金鼻银齿”,多杀牦牛羊马殉葬。
文中的“假造金鼻银齿”,很可能就是使用面具的丧葬习俗。酋豪使用面具,可能就是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用来装饰面部。他们用朱红色的颜料涂在面具上勾勒出五官轮廓,还原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用金灿灿的贵重金属衬上价格不菲的丝绸覆面,既可以维护死者的尊严,也彰显了他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希腊文化中的迈锡尼文明和欧亚草原地带,黄金面具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发现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而把黄金缀在丝绸上面,用其蒙住死者的脸就是覆面葬俗,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甚至在更远的中亚地区也有出现。由此可以推测,以黄金面具覆面在公元四五世纪非常流行。而作为古象雄人,也有赶时髦、接受外来文化传播的可能。
*** 阿里因为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不会让人产生一种与其他文化 *** 的联想。但是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填补了 *** 新石器时代到吐蕃时期之间的空白。中亚地区的丝绸覆面与象雄的刻画五官丧葬习俗,都在这一个小小的黄金面具上融于一体,说明丝绸之路上两个系统的面具文化在 *** 阿里交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三星堆出土“黄金面具”,当时还没炼金术,黄金自己来到地球上?本文素材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引人入目导语:
在遥远的岁月中,三星堆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一场穿越时光的壮丽旅程正在展开。1929年,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一批可追溯到3000-5000年前的古蜀文物被惊险地挖掘出土,引起了全球历史学家的轰动。黄金大面具、青铜巨人等异乎寻常的珍奇之物,傲然耸立,构成了古蜀文化的异彩纷呈面貌。然而,这独特的文化是否是先辈智慧的杰作,抑或是外来文明的足迹?这个问题,在犹如幻境的三星堆留下了深刻的难解之谜。
三星堆的奇幻旅程从一次偶然的发现开始,当时的本地人惊慌失措,眼前的面具、巨人被形容如同鬼怪般令人生畏。然而,这些珍宝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如同触摸时光的脉络,我们开始沉浸于古蜀文明的迷踪之中。从“多源文化”的论战中,我们窥见了古蜀文化与中原的对立与融合,让人不禁思考,古蜀究竟是如何独立塑造了一段奇幻的历史长河?
然而,三星堆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文物的造型,更在于材质的奥秘。科学家的研究揭示,黄金面具中主要成分是“狗头金”,这种稀有金属竟有可能来自地球之外。随着新疆等地的金块发现,黄金的太空起源被认为是高速碰撞或巨星爆炸的产物。这引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猜想,古蜀文明是否曾与外星文明有过交往?这个神秘的问题,为古蜀文化的历史探究增添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然而,与这些异想天开的猜想相对立的,是历史学家们的质疑和理性。在探讨古蜀文化的来源时,我们需要稳健的科学态度,以确凿的证据为支持。三星堆的文明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画卷,我们有必要在更多的证据面前,以严谨的思维,恢复这段已经逝去的历史。
这个充满谜团的古蜀世界,如同一个神秘的故事,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探索热情。或许,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更多时间的积淀与考古的探索,但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只有在深入的研究中,我们才能发现更多关于古蜀文明的惊人秘密,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异彩纷呈的文明迷踪
在纵览三星堆文明的脉络时,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画卷,逐渐揭开历史的帷幕。这个文明的异彩纷呈,犹如星光在宇宙中闪烁,不仅扩展了我们对古蜀的认知,更挑战了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叙述。
这个异乎寻常的文明,其更大的冲击源自于其年代。距离中国之一个朝代夏朝出现之前,三星堆的文明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成为一个独立而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这一发现颠覆了主流史学的中原中心论,也在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古蜀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古蜀文明的兴起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究的焦点。
“多源文化论”崭露头角,挑战了一向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叙述。三星堆的文化特征与中原运河文化截然不同,反而与古埃及文化相似。这一发现引发了大胆的猜测,古蜀文明是否受到了古埃及文化的影响?这个颠覆性的观点推动了对古代文明起源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中原文明的传统认知。
然而,在不同观点的较量中,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变得愈加明显。考古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三星堆黄金面具中所使用的金属是“狗头金”,这种罕见金属更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这一发现激发了一系列的联想,古蜀文明是否曾经接触过外星文明?古蜀人是否以某种方式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技术?
然而,这些猜测受到了严谨的历史学家的质疑。李晓峰等专家指出,这种看法过于不负责任,毫无依据。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古蜀人与外星文明存在接触,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历史,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臆测。
四、解谜之路:重塑古代文明
面对古蜀文明的复杂迷雾,学界充满了讨论和争议。在各种看法中,我们看到了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与拓展。或许,正是这种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在学界的争论中,一种共识逐渐形成:三星堆的文明不容忽视,它的独特性应得到充分的认可。这个发现已经证实,夏朝之前的古蜀地区,拥有着高度发达、独具特色的文明。这一发现挑战了主流的史学观点,也引发了对于中原文明叙述的重新思考。
或许,在这段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三星堆新发现丨脸戴面罩、头顶铜尊 这些奇特青铜头像是人是神?三星堆1号坑、2号坑曾出土了57件青铜人头像,其中4件带着黄金面罩。他们的形象,与我们熟知的中原人形象不同,引发人们浮想联翩。随着考古研究的推进,这些奇特的青铜头像,可能有助于人们接近三星堆古蜀人的精神世界。
据介绍,三星堆1号坑、2号坑,总共出土了100多件人物雕像,其中有57件是与真人相仿的青铜人头像。
尤其这件,杏状立眼,蒜头鼻,双唇紧闭,略带笑容,面部丰腴饱满,在三星堆出土的铜头像中更具写实风格。一般认为该头像很可能是古蜀国的女巫形象。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雷雨:以人来作为青铜器的表现主体的话,这个本身不是中原青铜文明的传统,这个是三星堆的强项。
尤其特殊的是,四件青铜人头像带着黄金面罩,使冰冷的人像显得熠熠生辉。专家分析发现,黄金面罩用金块捶打成金皮,再依照人头像塑造。上齐额,下包颌,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之间,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黏合剂,将金面牢固地粘在青铜头像上。仅有4件青铜头像戴黄金面罩,专家推测,他们应具有特殊的身份地位。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赵殿增:还有很多人头像,这个人头像估计原来有木头的人身子。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前站长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陈德安:它的这个人头像它从早到晚都有,各种样式也不一样,它有时间距离。人头像它不是一下就做了这么多,而是在不断的使用祭祀当中还在增加。
北京大学教授 孙华:当我们看惯了中原的那一套坛坛罐罐,我们看三星堆就觉得它奇怪,它使我们感到震惊,使我们觉得前所未见。它把人、神和人神之间都给铸出来了,它都是以图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来当时三星堆人的社会生活。
这件只有15.6厘米高的顶尊跪坐人像,却成了专家推演三星堆古蜀人祭祀场景的通关秘钥。底座像一座山,人像上身 *** ,下身着裙,双手上举、头顶铜尊,表现的可能是古蜀国女巫师在山顶献祭的场景。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礼器,祭祀时怎么使用,却有不同的解读。顶尊跪坐人像,则直观的展示了青铜尊在三星堆古蜀人祭祀时的具体使用方式,解决了考古学者们长期以来的困惑。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赵殿增:有一个更大、更高的2.6米的这个青铜人像,这个是更大的一个祭司,叫群巫之长。他可能是站在高台上,也可能拿着指挥(的东西),然后其他的人各司其职来举行大的活动。可能是在一个广场,或者是一个观象台、观天台。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前站长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陈德安:它肯定有一个布阵。你看那个纵目面具,它是三件一大两小,它肯定是大的排在当中,小的排到前面或者靠后一点。
北京大学教授 孙华:这对于我们认识三星堆人的精神生活,对认识他的宗教思想,对认识他的宇宙观念,我想这是一个最详实的资料。
编辑 杨利
来源:央视新闻
三星堆遗址发现绝美黄金面具三星堆遗址连拆6个盲盒【三星堆遗址发现绝美黄金面具】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所保存的商周大金面具,是如今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更大的黄金面具。而此次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体量更大的黄金面具。“根据目前所发现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应该超过500g。”如果能发现完整的黄金面具,不仅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更大的黄金面具,还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绝美!举世关注的三星堆神秘金面具出土
来源: 人民日报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左)。
黄金是人类最早开发的金属之一,它耀眼夺目,且数量稀少,常常用来彰显崇高地位。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35年前,神秘的三星堆问世,1、2号坑均有金器出土。三星堆此后一直受世人关注,遗址区重启发掘是否有金器出土,也成为专家和公众期待的话题。
35年后,随着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考古发掘的展开,一件件在尘土中沉睡千年的金器惊艳现世,焕发耀眼光芒。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会上通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20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延伸阅读——三星堆重大新发现!一起看看金面具的真容)
那么,自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遗址1、2号坑发掘以来,三星堆目前到底出土了多少金器?还有哪些重量级金器?背后又有一些什么故事?红星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予以权威揭秘……
↑三星堆遗址1986年发掘现场。
↑三星堆遗址2021年发掘现场。
↑本次考古发掘,考古工作人员在现场提取金器。
1、2号坑出土金器65件
金面罩和金杖更具特色
随着三星堆遗址3号坑的发掘展开,不仅现场考古人员在忙碌着,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也比平常忙碌了许多。他和同事在对馆藏文物进行保管修复的同时,还要给3号坑出土的文物腾出地方,接下来将在三星堆文博中心进行修复研究。
3月15日,余健和同事收集整理了三星堆遗址1、2号坑出土金器的资料。
“三星堆1、2号祭祀坑均有金器出土,有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金箔鱼形饰等,其中更具特色的就是金面罩和金杖。”对于这些金器,负责文物保管、修复工作的余健如数家珍。余健介绍,1号祭祀坑出土金器4件,重650多克。2号祭祀坑出土金器61件,碎片56块,重190多克。一共出土金器840多克。
三星堆出土的金器多为金银二元合金,含金量约在85%以上。
据《四川省志·地理志》记载,四川金矿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川西南与盆地外围山区、盆地西北部等地。有专家推测,三星堆金器原料有可能来源于大渡河、雅砻江流域。
余健介绍,在三星堆遗址此前出土的57件青铜人头像中仅有4件戴着金面具,均出自2号祭祀坑。
这4件头像经过修复后,焕发着耀眼光芒,目前在三星堆青铜馆展厅展示。
金面罩铜人头像分为圆顶和平顶,由铜面相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戴金面罩人头像造型与未戴金面罩人头像基本相同,大小与真人比例相仿。人头像所带金面具是用金块锤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眼眉部分镂空露出铜。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合 *** ,则是采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金面贴于铜头像上。
在1号祭祀坑还出土了一件金面罩,残宽21.5厘米,高11.3厘米,重10.62克,也是由金块锤拓而成。该金面罩 *** 工艺精良,造型和同坑出土的人头像可相匹配。也有专家认为有可能是某件青铜人头像上脱落,2号坑也出土两件残损的金面罩,大小与这件相当。
专家揭秘:
修复金面罩铜人头像背后往事……
三星堆很多器物的修复,出自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与郭汉中师徒之手。
三星堆遗址3号坑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即将揭秘,退休后远在海南疗养的杨晓邬也充满期待。在 *** 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杨晓邬激动地讲述了当年修复金面罩人头像的往事。
当时摆在杨晓邬眼前的,是各种形状的一堆不成形的青铜碎片。这样的东西,他们谁也没有见过。这些颜色发黑、锈迹斑斑的青铜碎片,让见多识广的老文物专家们都瞪大了惊异的眼睛。
“当年文物修复,我们先是从简单的开始,先修比较完整的,再修残损程度高的。”杨晓邬介绍,1987年三星堆遗址1、2号出土文物的修复全面展开,首先进行玉、石器的修复,其次才是青铜器的修复。
1990年,杨晓邬等人在修复青铜器具有一定经验后,决定修复金面罩铜人头像。
“从来没有出土过真人大小的青铜面具,很多金器揉成一坨了,有的还粘在铜头上。”杨晓邬回忆,金面罩铜头像氧化程度相当严重,为了使其不至松散失去原状,发掘人员给头像灌注约占2/5空间的石膏,修复时用清水浸泡后,用带刃的工具手工清除。要修金面罩铜人头像,先要把这层薄薄的金皮从铜人头像揭取下来。金面罩很薄,如同面膜一般,它的揭取非常考验修复人员的技术。揭取金面罩时,修复人员用竹、木质工具配合微型牙科电动工具交叉进行。“为什么要取下来,因为铜和金的氧化程度不一样,铜一旦氧化要生锈,它就会把金皮胀开。”
杨晓邬回忆,青铜头像由于氧化锈蚀严重,不能进行有效地焊接,因此只能采用环氧树脂粘合修复。其主要是要掌握铜头残片对茬碰缝的空隙要小,铜头不能有丝毫的尺寸改变,以便准确地把金面罩还原到铜头像上。金面罩经过回火处理,把皱的部位按压平展,整形复原后,再用粘合剂将金面罩贴在铜人头上。
↑三星堆此前出土的金面罩铜人头像。
↑三星堆此前出土的金面罩。
他介绍,金面罩铜头像的修复成功,为研究巴蜀先民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和等级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对于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的金器修复,杨晓邬认为,有了前人摸索的经验,加上先进的科技助力,有更多技术用于金器修复,“后人肯定会比前人做得更好。”
黄金权杖:
三星堆镇馆之宝,古蜀国“王者之器”
在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内,置于聚光灯下的一根金杖,显得尤其光彩夺目——这是三星堆镇馆之宝之一。
三星堆1号坑出土的这根金杖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463克,是目前夏商考古发现中体量更大的一件金器。其 *** 工艺是用金条捶打成宽约7.2厘米的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金杖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
金杖一端以双勾手法雕有46厘米长的图案,分为3组:靠近端头的一组雕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笑容可掬,头戴五齿王冠,两耳各有一副三角形耳坠;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作展翅飞翔状,后面跟着两条鱼,一支羽箭穿过鸟的颈部,直插鱼头内。
↑三星堆遗址此前出土的金杖。
在《国家宝藏》第三季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说,金杖上面有很多纹饰,一开始认为是刀刻,后来发现应该为錾刻。“其实在中国古代,很少用金杖表示权利,在埃及和古巴比伦比较多。在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
对于金杖上面的这几组图案,考古专家众说纷纭。符号文字?族徽?图画?还是某种特殊符号?有人认为代表着崇鸟和崇鱼的两个部族联盟,形成了鱼凫。
三星堆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吴维羲介绍,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王者之器”,象征着古蜀国的更高权力。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3代均以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更高象征。三星堆以金杖象征权力,与中原王朝以鼎为国家权力象征物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古蜀“面子”:
同时期金器更高成就,系权力地位象征
上古时代,何时开始使用黄金制品,尚无明确记载。
《山海经》中已有黄金、赤金的区别,说明夏代已懂得金的属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说,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到唐代才开始较多发现。但事实上,三星堆的金器不少,除金杖外,还有金面罩、金箔虎形饰、金箔璋形饰、金“竹叶”、四叉形器等。其特点是全用金箔,说明古蜀人对金的延伸性已经有很深的了解。
巧合的是,与三星堆遗址同属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2001年到2007年,在三星堆以南36公里处的金沙遗址,除了出土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金箔,还出土了两件商代黄金面具。小金面具,宽4.92厘米,高3.74厘米,厚0.01-0.04厘米,重5克,圆脸圆颐,双眼、大嘴镂空,鼻梁高直,嘴形似乎还略呈笑意,富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商周大金面具,宽19.9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与成年男性脸部宽度相当。这个大金面具和三星堆面具相比较,不论从眼睛、鼻子、耳朵来看,形象都很接近。
对于这件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金面具不仅是通神的工具,更是崇高地位的一种象征。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堪称商代南方地区金器的杰出代表,其制金工艺在中国同期文明中最为杰出。”吴维羲介绍,同时期西北及北方诸系金器大多为人体装饰品,中原地区则以金片和金箔为主,总体来看,其数量与种类不多,且形体较小。从制金工艺来看,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可谓三星堆金器中的翘楚。
金器数量稀少,自古以来都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据介绍,以极其珍贵的金面罩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说明当时古蜀人已经视黄金为尊,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法具,同时也是佩戴者尊贵、权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彭亮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三星堆黄金面具用米也能做!看完过程我惊了……3月下旬
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
出土了金面具、青铜器、玉琮、象牙等
500余件文物
其中
一张与众不同的黄金面具
是三星堆遗址
迄今发现更大的黄金面具
引起考古界和公众极大关注
不少民间高手还纷纷
试图复原
……
这是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中K5(5号坑)出土的金面具。新华社发
不久前
一位95后视频博主
“复原”黄金面具的视频
在 *** 走红
同样
在浙江温州泰顺
米塑非遗传承人张甜清
也在网上看到了
考古挖掘出的三星堆黄金面具
他觉得挺有意思
于是点“米”成“金”
亲手“捏”了一个面具
整个过程十分惊艳
↓↓↓
张甜清
用蒸熟的米粉团
调入色素
再反复
搓、揉、捏、切
和面、调色、造型
一气呵成
在他耐心打磨下
一张完整的面具
成功“复原”
张甜清说
这次准备仓促用的是颜料
因此不能食用
而用可食用的色素
*** 出来的米塑
是可以吃的
据了解
米塑艺术历史悠久
从宋代开始
民间每逢喜庆节日
婚嫁或庆祝寿辰
都要捏制米塑
张甜清表示
他做米塑已经十几年
现在在免费带学生
想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高手在民间
不少网友看过视频后
纷纷为张甜清
纯熟的技艺点赞:
“可以以假乱真了!”
“佩服,请收下我的膝盖”
“高手在人间”
“为什么我之一个反应是好吃吗”
“我可以拜师吗,想学”
还有网友回复
“能吃吗?”
“蒸好了是不是就是馒头面具了?”
网友评论截图
这就是
工匠精神的传承
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来源:新华社
三星堆金面具刷屏!网友发现这个细节…………3月20日下午
在三星堆遗址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里
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刷屏了!
5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面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
经过阶段性修复之后
轮廓逐渐清晰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的队员介绍
此前三星堆金面具的眉毛都是镂空的
但此面具“有眉骨,是突出来的”
还有细心的网友找到了“耳洞”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自1986年“一醒惊天下”之后
三星堆那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
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本次考古还有哪些惊艳文物出土?
一起来看看吧!
↓↓↓
青铜器
考古人员在3号祭祀坑中
发现了数十件造型精美
保存相对完整的青铜器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
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器
发掘队队员徐斐宏描述
此文物器型像一个“从未见过”的铜坛
又像是坐着的人
有着修长的手臂和手指
上有纹身装饰
两脚赤足卷曲……
队员们说它“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古象牙
发掘现场
集中发现了100多根象牙
在5号坑和8号坑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
小件象牙制品
有的饰品表面
刻有精美的云雷纹
牙雕残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为保护文物
文保人员必须将象牙
包裹起来进行保湿处理
玉琮
考古人员在4号坑中还发现
或来自中原地区商王国的玉琮
玉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通过超景深显微镜
文保人员观察玉琮表面状态
并为其拍照,采集原始信息
古丝绸残留物
考古人员在坑内黑色灰烬中
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
丝绸制品残留物
专家表示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
重要起源地之一
罕见木箱
此外,在6号坑还发现一个
前所未见的木箱子
“木箱”与坑等宽,碳化严重
暂未发现与墓葬有关的迹象
专家将通过检测
来判定里面曾装着什么
科技助力保护文物
时隔30余年
再次对三星堆遗址
进行考古发掘
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
现场保护实验室显微观察出土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悉,考古发掘现场
设有考古实验室
实现考古出土文物
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
此举属于首创
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
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
发掘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次考古发掘
还首次使用了方舱和防护服
穿着防护服进入现场
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
因为人身上会携带一些现代元素
搭建保护大棚及其内的工作舱
一是可以调整到合适温度来保护文物
另外一方面可以防止风吹进来一些孢子
在坑洞里面形成苔藓
考古大棚远景
本次文物出土采用了 3D 打印制成的硅胶膜
该硅胶膜可贴合在铜尊表面
比软布、薄膜的效果更好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
点赞神奇的中华文明!
来源:科技日报
“更大黄金面具”、全球首发文物……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六大亮点提前曝光!“又见三星堆——四川卫视2023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一经官宣就反响如潮,节目相关内容频频登上热搜榜单,网友对节目的期待值不断高涨。
花开天下IP坚持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为主旨,经历了7年匠心打磨,本季将目光对准本土最神秘、最出圈,也更具想象空间的文化IP——三星堆。
万众瞩目下,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将于2023年1月1日19点35分正式播出。这场以三星堆为主题的跨越时空的音乐秀,都有哪些亮点呢?精彩抢先看。
亮点一:三星堆×花开天下,两大IP强强联合
“花开天下”是四川卫视独创的展现国风之美、国韵之魂、国潮之兴的新年音乐会品牌,自2015年起已走过7年,历经澳门的璀璨、吹过广州的海风,扎根于天府之国的沃土,不断开出浓墨重彩的国韵之花。节目始终坚持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用国风经典美学塑造骨与肉,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先后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点赞关注,第七季花开天下演唱会还荣获亚广联奖·特别推荐奖(电视综艺类),节目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三星堆享有诸多盛誉,是四川乃至全国的一张闪耀夺目的文化名片。“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三星堆文物是人类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晶,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彩。
今年的花开天下与三星堆梦幻联动,实属两大IP的强强联合。节目组经过数月的匠心打造,携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在舞美、编排、特效、阵容等方面全面升级,力求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秀,带领大家感受最神秘、最出圈、更具想象空间的新年夜,描绘一幅古蜀文明与现代巴蜀文化相映生辉的绝美画卷。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录制现场)
亮点二:全球独家首发一件三星堆重磅文物
除了众多观众熟知的三星堆文物将在花开舞台呈现外,新年之一天还将迎来一件全球首发的三星堆文物!这意味着,三星堆又将“上新”啦!
在2023花开天下节目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薪火相传的两代考古人来到花开天下现场,与四川卫视主持人一起,将全球独家首发一件三星堆重磅文物。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独家首发一件三星堆文物)
亮点三:“更大黄金面具”空降花开现场
2023花开天下节目组还 *** 了更大的黄金面具复制品,精致古朴,威严神圣,在灯光的映射下流光溢彩,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黄金面具是三星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我们也希望借此表达出巴蜀文化的源远流长。”2023花开天下项目总导演王萃说,“这个装置宽4米,高3米,我们用了几个星期来进行 *** ,所有艺人都会在这里拍照打卡。”据悉,艺人与三星堆黄金面具复制品拍摄打卡的创意短视频都将在四川卫视新媒体矩阵账号陆续公开发布。
(图:吉克隽逸在黄金面具复制品前演唱)
亮点四:文物会唱歌!“三星堆摇滚天团”闪亮登场
穿上衣服拿着乐器吹拉弹唱的虚拟文物,在花开天下舞台上组成“三星堆摇滚天团”,为大家带来新年首唱。
贝斯手由青铜人头像担任,键盘手是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吉他手和键盘手也同样戴着金面罩,鼓手是三星堆博物馆“六大国宝”之一的纵目面具,DJ由寄托着古蜀人对飞翔渴望的青铜神鸟担任,而绝对的C位则由2021年最新出土的黄金面具担当主唱。
(图:“三星堆摇滚天团”)
亮点五:阵容升级!众多大咖和三星堆深度融合
本季花开天下艺人阵容空前强大,李荣浩、谭维维、萧敬腾、许嵩、GAI、郁可唯、吉克隽逸、海来阿木、司南、HAYA乐团、裁缝铺等众多实力歌手、乐队加盟四川卫视,秉承着活化历史场景,再现文化瑰宝的初衷,众多花开歌手的表演现场都与三星堆元素强关联。
花开舞台之上,虚拟技术与现实相互结合,谭维维演唱《易燃易爆炸》时,跟随音乐鼓点,一棵虚拟的青铜神树在浇铸的特效之下缓缓呈现,“重见天日”;萧敬腾再唱经典《王妃》时,三星堆青铜器纹饰的特效重叠明灭,仿佛讲述了一个穿越千年的爱情故事;许嵩演唱《千古》时,背景中恢弘的三星堆古城惊鸿一现,演变成如今的三星堆博物馆;GAI的《烈火战马》唱到“一抬头就摸得到天”时,青铜大立人的大手从碎裂的地里破土而出,GAI站在数字化呈现的青铜大立人肩膀上演唱Rap。
为契合“又见三星堆”主题,HAYA乐团更是为花开舞台量身打造了一首融入了三星堆元素的歌曲。主唱黛青塔娜一袭白色仙女长裙,头戴金色发饰,发饰借鉴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造型,美轮美奂。
(图:HAYA乐团黛青塔娜)
亮点六:舞台即展台,三星堆文化的极致展现
三星耀世,舞台即展台!节目组将三星堆文物“复制”到了晚会现场,跨越千年的时光,揭开历史的尘埃,呈现恢弘浪漫的三星堆。一条时光隧道将带观众“穿越”回古蜀国,加上虚拟技术的加持,13个三星堆的形象将立体感十足地出现在舞台上。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舞台效果)
2023花开天下项目总导演马玉琪说:“整体的舞美设计、内容编排、篇章设置,以及歌曲的选择、视觉创意等,都大量融入三星堆元素,力求将三星堆文化在花开舞台上进行极致呈现,希望通过众多三星堆文化符号的呈现,能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咱们三星堆。”
在舞美设计上,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在舞台上搭载一条“时空隧道”,将大家带到过去,探寻三星堆的起源。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舞台效果)
在灯光设计上,以三星堆文化中的太阳崇拜为创意,共计2436盏灯,设计了三个灯光矩阵,分别代表本次晚会的三个维度——过去、当下与未来。象征着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灯环层层叠叠,构建出瑰丽的时空幻境;虚拟流光与现实舞台相结合,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独特的艺术和精神信仰。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灯光效果)
2023花开天下的舞台还通过虚拟制片技术,打破空间的壁垒,将歌手从虚拟过渡到现实,将舞台打造成幻境,畅想了一个恢诡浪漫的古蜀世界。在GAI的《烈火战马》《空城计》和谭维维的《易燃易爆炸》等歌曲舞台表现上都将使用虚拟技术,在舞台上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戏剧世界,打造三星堆奇妙、奇趣、奇幻的舞台场景。
(图:四川卫视新年演唱会舞台效果)
三星堆,从这个诗意的名字开始,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又见三星堆——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己任,搭乘时代之潮,针对三星堆量身打造“视+听+触”场景,呈现璀璨的三星堆文化,实践总书记提出的活化历史场景的理念。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挖掘巴蜀文化背后的丰富内涵,用三星堆文化的灿烂纷呈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大家呈现一场动人心魄的音乐秀。这场以三星堆为主题的音乐秀,流淌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升腾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气质,力求让每一个观众都能领略中华文化的璀璨光华与万千气象。
2023年1月1日19:35,“又见三星堆——2023四川卫视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正式播出,“三星堆摇滚天团”和众多大咖明星与大家共同开启美好的2023,带你用音乐漫游古蜀文明,共赴一场难忘的文博新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