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点儿甜的!”这句训斥,估计可以在全世界父母口头禅排名中名列前茅。如今几乎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甜食吃多了会坏牙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从各式各样的人那里了解到越来越多甜食的坏处:让人发胖、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亢奋、失眠、双眼近视、长出雀斑和青春痘、得上糖尿病以及每一位男性都在劫难逃的秃顶脱发。
这些对甜食的指控有真有假,但也足够让嗜甜之辈身陷罪恶深渊了。单是其中吃坏牙齿一项,对甜食爱好者来说,就算是不小的震慑。甜蜜,似乎总是和痛苦关联在一起。
而提及“痛苦”,苦味似乎生来便要与我们的味蕾作对,它的味道让很多人避之不及,与“苦”相关的词汇也充满闷郁之感,然而,虽然不及嗜甜者的人数众多,但依旧有很多人对苦味情有独钟。
即使我们无法接受苦瓜,可咖啡和茶叶所带来的轻微苦感让它们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料。甜和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味觉补充着我们对饮食的体验,并且在文化史中演变出了更多的含义。
本文出自专题《五味》B03与B04版。本期专题以餐桌上常见的味道出发,挖掘背后的文化史与相关趣闻。除本文的“甜”与“苦”外,另外还有“酸”“辣””鲜“等内容,欢迎持续关注阅读。
撰文丨李夏恩
01
为了吃甜,甘冒风险
“牙疼若是画出来,一个人头,半边惨绿,半爿炽红,头上密布古象牙的细裂纹,从脖子到太阳穴扭动一条斑斓的小蛇,蛇尾开一朵(什么颜色好呢)的大花,牙疼可创为舞,以黑人祭天的音乐伴奏,哀楚欲绝,低抑之中透出狂野无可形容。”
因为嗜甜而罹患牙疼,个中痛苦,资深牙疼患者汪曾祺这段描述可谓精准绝伦。牙疼纵然如此惨烈,但也未能劝退那些忠诚的嗜甜者,为甜疼得牙憔悴。且不说那些整日抱着“肥宅快乐水”,每天用奶茶只喝“一点点”的自欺欺人的嗜甜爱好者,那些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同样难逃甜味的俘获。
纵横西洋的一代英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是一位资深甜食爱好者,只要是清醒时分,各式各样加了砂糖、顶着糖霜、撒着糖粒的小甜点便不间断地送进她高贵的口中。结果可想而知,1598 年,一位叫保罗·亨茨纳的德国使节入宫觐见这位女中豪杰,在报告中,他写道女王“确实是相当威严”,只是她刚一张开那“细薄的双唇”,一排发黑的牙齿瞬间把她满身的珠光宝气拉下了一个层次。这位使节还特意补充说“这似乎是英国人常见的缺陷,因为他们用糖太多”。
那么,为何甜味能让人如此执迷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类的生存需要糖。糖是地球食物链的基础,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含有太阳的能量,因此成为所有生物能量最基本的来源。甜也是人类最早品尝的滋味,它来源于母亲的乳汁。所有的婴幼儿都有嗜甜的癖好,正是这个原因。如果想要描绘一个可爱小孩儿的形象,只要画他伸出小小的舌头舔着一根巨大的、色彩绚烂(也意味着食用色素超标)的棒棒糖就可以了。
20世纪中国名满东洋的革命家苏曼殊,对甜食的挚爱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甚至自号“糖僧”。一位朋友记述说,他“尤好食苏州酥糖,一日尽数十包。又好食糖炒栗子”,为了买糖,甚至把自己的金牙掰下来换摩尔登糖,当然,他之所以镶金牙,正是因为吃糖太多坏了牙齿。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去医院看望他,院长当面拿出三四包糖炒栗子,“责曼殊之不遵所戒,私食禁忌之物,此由彼枕畔搜得者”。到他去世后,又在枕头下搜出“累累的糖果”。这种对甜食至死不渝的感情,实在值得后世糖厂为他立个祖师爷的神位了。而苏曼殊在照片中也永远都是抿着嘴,不苟言笑,因为他糖吃多了牙疼。
甜味蕴含着太阳的能源、生存的活力,还有母亲的慈爱,甜味可以说是欢愉的纯粹结晶,你很难找到有哪种感受比甜更能用来形容幸福和满足。甜蜜必然和美好相生相伴,至少在它沾到舌尖的那一瞬间,生发出的感觉是无比美好的。这也是为何人类在抑郁失落的时候,大脑会指挥你去超市抱回一整瓶 2.5 升的“肥宅快乐水”的原因。当然,造成的后果,比如蛀牙、肥胖以及因为嗜甜所带来的深深负罪感,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毕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嗜甜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纵然如此,就像苏曼殊至死也要将糖果藏在枕头下面,冒着生命危险大吃特吃。为了获得甜味,人类也愿意走遍天涯海角去找寻,甚至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
02
为了更甜,甜上加甜
一场人类与野蜂之间的甜蜜争夺战,被描绘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一处名为蜘蛛洞穴的穴壁上,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两个家伙瞄上了两个硕大的野蜂巢,想到金黄色的蜂蜜即将到手,不由得贪婪地舔了舔嘴唇,握紧了手中的罐子,同时伸手向那个盛满蜂蜜的野蜂巢探去。
结果可想而知,野蜂尾巴上的毒针证实它们在捍卫劳动果实上拥有着先天的震慑力。当时的人绝没有今天采蜂人严密的保护措施。但为了甜味,冒险也值得。不得不说,对初民来说,这是一场甜蜜的大丰收。在甜味的天然来源中,蜂蜜绝对是上上之选。人类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尚未进化到智人这个阶段,就已经开始搜集蜂蜜了。蜂蜜可谓初民时代人类最浓缩、最纯粹也最天然的甜味来源。在距今 7500 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酒垢遗存中,考古学家分析出了蜂蜜的成分。可见当时的人就知道把蜂蜜羼在酒里喝起来甜丝丝的会更增添欢乐感。
当人类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后,便不吝热忱地把蜂蜜作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譬喻。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形容新郎“甜美如蜜”,新娘“芬芳如蜜”,两人的小家庭“充满蜂蜜”。《圣经》中迦南福地乃是“流奶与蜜之地”。在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夸诞的想象中,蜂蜜乃是神灵赐予人间的神圣之物:“不论这是上天的汗水,或是星辰的垂涎,抑或是湿气净化成形,总之它秉持上天赋予它的本性,带来满心喜悦。”
中国晋代的文学家郭璞为这种甘甜的金色汁液,特别撰写了一篇辞藻极尽靡丽的《蜜赋》:
“繁布金房,叠构玉室。咀嚼滋味,酿以为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甘之长。”
尽管蜂蜜承载了人类对甜味的种种美好的想象,但却有另一种甜度更高的甜食异军突起,这就是糖。与蜂蜜相比,糖代表着近乎纯粹的甜味,它来自天然,却又经由人工才能制造出产。糖的故乡是亚洲,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人开发出制糖技术,通过将甘蔗压榨出汁,再将汁水熬煮提炼浓缩的方式,制造出了最原始的糖。这种原始的糖几乎是黑褐色的,不仅在外观上与蜂蜜无法想提并论,味道也带有一种粗粝生涩的口感,除了浓烈的甜味外,其中含有的杂质还带有一种特殊的苦味。关于它的味道,你只要想象一下隆冬时节外出回家或是月经不调时,妈妈端来的那碗跟中药汤子一般颜色的热红糖水就理解了。
然而随着技术的演进,糖的杂质被过滤得越来越精细,它的颜色也越来越浅,最后甚至超过了蜂蜜的金黄,变成了近乎于雪一般的纯白。这种洁白如雪的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公元 647年,唐太宗派遣使节前往摩揭陀国求取熬糖法。在获得了熬糖的 *** 后,皇帝诏令进行实验,“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糖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纯粹的甜味,它不像蜂蜜一样的天然带有蜜蜂所采花果的香味,而仅仅是甜味本身。任何食物都可以在加入糖后变成甜食。而这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南北方的口味。当蜂蜜作为甜味的至高主宰时,北方作为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是甜味的王国,而南方则以咸味称王。
北宋的沈括一生行迹大江南北,在《梦溪笔谈》中他写道:“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而随着糖的 *** 工艺日益精进,产量日趋增加,作为熬糖原料的甘蔗产地的南方,逐渐成为了甜味的世界。而随着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北方嗜甜的风习也带到了江南。距离沈括不到仅仅一个世纪,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上就开始沿街叫卖“麻糖、锤子糖、鼓儿饧、铁麻糖、芝麻糖、小麻糖、豆儿黄糖、杨梅糖、荆芥糖”各色糖果。而在西方,自 16 世纪开始,蜂蜜开始大量减产,而糖则一路凯歌高奏,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到18世纪,糖在全世界范围内击败蜂蜜,成为全世界甜味的主要来源,世界似乎就此被装进了糖罐里。
03
糖的非甜蜜历史
但就像糖吃多了会导致惨烈的牙疼一样。糖对全世界的征服,在带来令人欢愉的同时,也带来了痛苦,而这痛苦,远不止牙疼这么简单。
“每吃一磅糖,等于吸两盎司的人血。”发出如此骇人呼号的人,名叫劳威尔·莱盖兹,他是18世纪英国最享誉盛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激进的废奴主义者。在他看来,糖这种看似清白结晶的甜食,内里却充满了深重的罪恶。每一粒糖里,都浸满了西印度群岛上黑人奴隶的血汗。
莱盖兹的呼号看似耸人听闻,但却非危言耸听。糖在世界的甜蜜扩张,留下的每一个足印都是斑斑血痕。随着欧洲的殖民者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发现了加勒比海诸岛这一热带丰饶沃土,他们就决心用野蛮暴力的手段将这里变成满足自己嗜甜贪欲的甜蜜乐园。对甜味的狂热执迷开启了人类史上最残忍也最卑劣的罪行之一:奴隶贸易。糖中带血,这是为追求甜蜜带来的痛苦。如果不是莱盖兹这样的废奴主义的大声呼号,人们恐怕不知道自己也是这一滔天罪恶的帮凶,甚至糖中带血都不仅仅是个譬喻。
每位加勒比海种植园主都知道,在糖厂榨汁机的旁边要随时放一把足够锋利的斧头,因为那些连轴工作的黑人奴隶随时都可能因为体力透支晕倒,他的手掌胳膊就会顺势卷进榨汁机里,这时,只能用斧头及时砍断手臂。这一残忍的事实证明了甜美的砂糖中确实带有奴隶们的血和肉。今天,奴隶制已经成为历史,糖的生产也早已全自动化,不再会发生工人被机器绞断的手臂和糖粒混在一起的惨烈现象。但糖仍然背负着“原罪”。只是不那么血淋淋,而是带给人“甜美的堕落”。糖使人变得怠惰、慵懒,脂肪堆积、损害牙齿,等等。对糖的声讨日趋激烈,仿佛它在 18 世纪应该为奴隶制负责,在21世纪又该承担肥胖症流行的罪魁祸首。
1832年,画家威廉·克拉克描绘的加勒比海种植园。
但问题真的应该怪到糖身上吗?自始至终,糖都沉默不语。它早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为万事万物提供营养和能量,为何偏偏到了人类这里却成了万恶之源?甜味自始至终给人带来欢愉,从未将罪恶感强加于人,它只是一种味道,一种部分种族、性别、年龄都存在的味道。它不会拿着枪械到非洲大陆捕猎奴隶,不会用斧头砍断奴隶被卷进机器的手臂,更不会把一瓶瓶“肥宅快乐水”灌进那些不知节制的嗜甜者人口中。甜就是甜,它带来欢愉还是痛苦,取决于你如何品尝它。
04
吃得苦中苦,还是人中人
苦恼、苦难、痛苦、艰苦,翻遍字典,凡是与苦字联姻的词语,几乎都给人一种心情沉重的感觉。表达开心的笑,一遇到苦,也变成了无可奈何的“苦笑”。即使是“刻苦”“ 劳苦功高”这样的褒义词,读起来也让人心头划过一丝苦涩的味道。
这也难怪,这一切引申义源头的“苦”字,本来就是为了表达一种让人难受不适的感觉而创造的。
苦作为一种味觉,最初是一种预警信号,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我们吃下有毒的东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苦味都来自于植物制造的有毒物质。当舌头吃到了这种植物时,大脑中某个电化学传导路径会被瞬间开启,产生一种恶心难受的不适感,它会牵动我们的肌肉,让我们摆出一副难受的“苦脸”,条件反射般把这些苦味——有毒的东西吐出来。这种通过苦味来辨别有毒物质的功能,并非人类专享,可以说是生物的基本能力。
植物释放毒素产生苦味来保护自己不被吃掉,动物则通过辨别苦味保护自己不被毒死。因此,苦味可以说是站在人类与食物之间的一位哨兵,严格监视着哪些食物可以入口,而哪些食物应该吐出来——比如那碗刚被灌进去的中药汤子,从这个角度来讲,“是药三分毒”的俗语确实不假。但人类这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之一,就是总是喜欢挑战自己的生物本能,做出种种匪夷所思之事。人类最清奇的脑洞,还要数“自讨苦吃”。
05
自讨苦吃
“你不是什么都吃吗?”
抬眼看看那位“诗人”同学嘲弄的笑脸,又低眼瞅瞅桌上摆着的三盘菜,闭眼一横心,终于把筷子伸向了碟子里那块疙疙瘩瘩翠绿的食物,放进嘴里。苦味迅速地蔓延开来,但品咂一下儿,似乎这苦味中还带着丝丝清凉,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味道:“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作家汪曾祺年少在西南联大时,这场与三盘苦瓜的苦味对决,让他爱上了这种苦味食物。甚至看不上北京人吃苦瓜时“用凉水连‘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吃苦瓜,可谓“自讨苦吃”的典型代表。
苦瓜这种食物本来并非中土原产,而是舶来品。15世纪曾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苏门答腊出产一种奇异的瓜果:“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从外表上看,这段记述描写的是苦瓜当无问题,但接下来,费信描写这种瓜果的味道,就让人窦疑丛生了:“未剖之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是把苦瓜和榴莲嫁接在一起了吗?
在当时,苦瓜已经相当常见,但似乎只有在南方,它才被作为一种食物。李时珍写道“南
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苦涩有青气”——这也就是汪曾祺在昆明吃到的苦瓜三味:“凉拌苦瓜、炒苦瓜和苦瓜汤”。至今这三种菜肴在两广地区仍然颇为常见。尤其是在广东,嗜好苦瓜之苦的人不啻过河之鲫。《儒林外史》中范进拜会广东知县时,席上诸色菜肴,“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可以说,提到苦瓜,人们一定会想到广东人,广东人吃苦瓜也从苦中品出了哲学滋味。17世纪广东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夸赞苦瓜为菜中君子:“其味甚苦,然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又诸蓏性寒者多不克化,而苦瓜其性属火,以寒为体,以热为用,其皮其子皆益于人,又有君子之功。”
尽管屈大均在夸赞了一大通苦瓜的君子风范后,补充了一句“今北人亦嗜之”,但事实上,北方人并不像广东人那样对苦瓜有着如此执着的爱好。一直到汪曾祺生活的20 世纪高邮,在他的回忆中,苦瓜虽然常见,但却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吃苦瓜之所以流行广东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并非广东人的味蕾对苦味的构造与北方人有所不同,而是出于一种传统养生学滋养下的心理,认定苦味可以清凉去火。这一点,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进行了一番煞有介事的解释:
“南交喜食苦,其地火房,火炎上,炎上作苦,故人多以苦味解暑。”
南方天气太热,所以吃些苦的食物可以解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将苦瓜的药物功用解释为“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这种苦能清热解暑的传统医学思维,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深入人心。只要想一想凉茶饮料中大量甜糖也遮不住的苦味和各种所谓“去火药”那种让人舌头发颤的苦涩味道,就可以理解国人是如何执着地将苦和清热解暑联系在一起。由于人类自身对苦味产生的排斥反应,比如作呕和腹泻,也被理解为将体内的“毒火”排出体外的表现。
尽管这种“自讨苦吃”,看重的是苦味的药用价值。然而一旦吃苦变成了习惯,习惯化为自然,苦味也就生出了某种别样的心境。就像屈大均笔下的苦瓜蕴意着君子之德。
对他来说,苦瓜未尝不是他内心苦楚的写照。这位文人生逢明末乱世,他不仅亲眼目睹明社丧亡,更投身抵抗清军的复明运动,这般人物在改朝换代之后,作为前朝遗民,无论是身陷危境,还是心系故国,其苦楚可知。他笔下的苦瓜不啻为自己苦难处境的写照。
与他同为前朝遗民的朱若极,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明代广西藩王靖江王的长子,乃是前朝正统的天潢贵胄,一朝国破家亡,霎时从云端跌落泥壤,只得削发为僧,遁世隐身来逃避新朝的追捕。他自号“苦瓜和尚”,所谓自讨苦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苦瓜和尚”石涛,原名朱若极。
06
苦尽甘来
有两种苦味的食物,在全世界都受到欢迎。一种是茶,一种是咖啡。茶是典型的中国饮料,咖啡则盛行于西洋。这两种饮料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带有一种独特的苦味。如果从苦的程度来说,茶似乎比咖啡还要低一些。但在早期,茶的主要饮用 *** 并非像今天这样用水冲泡,而是加进各种配料进行烹煮而成的。其浓度之酽,味道之重,实在不下于咖啡。但恰恰是这两种苦味的饮料,让全世界上了瘾。
不同种类的咖啡。
茶和咖啡两者在全世界的扩张有诸多相似之处。茶原本仅仅是中国西南方的一种地方饮料,逐渐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咖啡则最早发端于偏远的埃塞俄比亚高地,当地主要是咀嚼咖啡豆而非冲泡咖啡。15 世纪在 *** 半岛盛行之后,咖啡也成为了烹煮的饮料,最后以这里为跳板,扩张成为全球饮料。
但在文化传播上,茶和咖啡却迥然有别。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苦味能清心明目,去火解暑,而茶的味道相比苦涩来说要清淡得多,再加上宜人的草木风味,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意味。华佗《食论》所谓“苦茶久食,益意思”。在另一篇名为《食忌》的文章中更声称饮茶可以“久食羽化”。到唐代更出现了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将饮茶变成了一桩颇具神圣仪式性的行为。在他笔下,“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药。
这种茶为灵药的思想随着它带有草木芬芳的苦味弥散在东亚大陆的上空。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在茶中加入牛奶和酥油饮用,认为可以驱寒强身,抵御高原地带的恶劣气候。而在日本,著名的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对茶不吝盛赞之词:“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甚至还由此诞生了创自中国的日本茶道,所谓“茶禅一味”。
与之相比,咖啡的扩张似乎就没那么有文化。最早在伊斯坦布尔见到咖啡的苏格兰旅行家威廉·里斯科将当地人喝咖啡视为一种必要的折磨:“他们之所以能忍受热度喝下去,这有利帮助他们排出所吃的粗糙肉类和草本食物”。直到17世纪,咖啡进入欧洲,它才勉强作为一种异域饮料受到特殊关照。但这种特殊关照只是因为这种东方来的饮料咖啡在“驱逐疲倦”上有效果,而且比另一种瘾品 *** 更文明一些。仅此而已。
然而在今天,咖啡和茶可以说是全球苦味饮料的代表。出售茶和咖啡的处所:茶馆和咖啡馆也都形成了各自的茶馆文化和咖啡馆文化。老舍名著《茶馆》中,不同身份的茶客在时代变迁中来来去去,不经意的闲言碎语之间折射出国是兴废下的个人命运。
而在西洋的咖啡馆中,却是男女调情的更佳处所,也是洽谈商务、纵论政事的公共场域。茶清雅中和的苦味与咖啡激进浓厚的苦味, *** 着大脑激发出不同的观念和想法。然而它们又都汇拢到一个苦味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人不恶苦味,亦无人不在苦中。
而苦得有滋有味,又能让人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以苦为嗜,为苦上瘾,甚至让苦成为一种文化,并以“自讨苦吃”为自豪——如此矛盾的心态,恐怕只有人类才做得到。所以,还是那句话:
“亲,该吃药了。”
撰文:李夏恩;编辑:宫子;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患糖尿病婆婆嫌冰粉不甜 加了勺黄糖结果住进医院家住成都的吴婆婆,今年70岁,患有2型糖尿病,清明节前夕到重庆来探亲,由于天气炎热,前晚吃了一些无糖饼干、蛋糕,伴着黄糖冰粉,昨天凌晨开始,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市急救医疗中心,经检查,吴婆婆是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为糖尿病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之一,经积极治疗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昨天,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市急救医疗中心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博士姜晓燕,她表示,并不是吃无糖食品就安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管什么糖都需要忌口。
来重庆探亲 没想到住进了医院
“不是吃无糖饼干就没有糖分吗,怎么血糖这么高。”躺在内分泌科病床的吴婆婆家人告诉记者,吴婆婆患有2型糖尿病有15年之久,前段时间来到重庆后,为了照顾她的饮食,他们特地选用了各种无糖食品,带着婆婆去公墓给亲人祭扫后,晚上回到家想着尝尝鲜,就购买了一些无糖冰粉,但吴婆婆却觉得无糖冰粉不甜,索性自己添加了一勺黄糖搅拌在碗里,吃了后睡觉前都没什么问题,没想到睡到半夜,吴婆婆就在 *** 她腹痛。
随后,吴婆婆还出现了呕吐、呼吸深而快,一度出现了昏迷,才赶紧拨打120送到市急救医疗中心。“我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一直都在用药控制,效果还比较好,没想到这次就偷了下嘴,被送进了医院。”吴婆婆表示,以后再也不能这样伤害身体了。
“吴婆婆是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发作并发症。”姜晓燕表示,经过抢救,目前已脱离危险,在医院观察几天后就可以出院了。
无糖食品的三大误区 你中招没?
对于无糖食品,在临床上,病人问得最多的就是“无糖食品就是没有糖,所以不用忌口吃”等几大误区,姜晓燕对此进行了澄清:
误区1:“无糖食品”就是没有糖,因此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
答:所谓的“无糖”食品指所含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或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的量很低,并不是没有。按照国家《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其要求是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无蔗糖”食品指不含有蔗糖,但并不等于无其他升糖速度更快的单糖或双糖,糖尿病患者吃了无蔗糖食品后很有可能引起血糖的上升。
误区2:无糖食品能降血糖
答:一些无糖食品号称能起到降糖作用,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糖食品只是食品中的糖分比较低,仅仅起到了限制糖的摄入量的作用,对血糖的高低起不到控制或降低的作用。所以说,无糖食品能防治糖尿病的说法是欠妥的。
对于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正规治疗,无糖食品只能起到辅助控制血糖的作用,绝不能代替药物。
误区3:食用无糖食品不需要忌口
答:虽然无糖食品含有的糖分很低,但许多食品本身就含有糖分,如谷物食品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奶中的乳糖,它们在人体内最终仍要转化成葡萄糖。
而且,无糖食品的主料基本是淀粉,经人体消化吸收后同样会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也不能无限制地食用无糖食品。
另外,无糖食品中的甜味剂食用过多,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健康隐患。以最常见的代甜味剂木糖醇为例,过多摄取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而且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
不可把无糖食品当主食 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
姜晓燕提醒广大糖友,在选购无糖食品时,首先要看清楚包装上的配料表或营养成分表。有的无糖食品虽标明不含蔗糖,配料表中却标有糊精、麦芽糖、玉米糖浆,这些物质都属于水解淀粉物,对于控制血糖都没有帮助,吃多了反而会成为“健康杀手”。以无糖麦片为例,其中往往添加糊精作为蔗糖的替代品,虽然糊精不甜,但作为淀粉的水解产物,它也能在人体中水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的速度甚至高于蔗糖。
“即使是无糖食品也不能多吃,更不能将其作为主食。”姜晓燕透露,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想要降低血糖,更好选择杂粮、全麦等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而不是单纯的无糖食品。比如:做沥米饭,让饭菜不再变得精细,蔬菜也尽可能改刀为大块、大颗粒等。不建议吃稀饭、包子、馄饨、饺子等比较油腻、高油高脂的主食。
此外,一日三餐时间要固定,定时定量,管住嘴,迈开腿,加强运动、合理饮食,药物干预、定期血糖监测,才能控制糖尿病情不发作,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起来揭穿“隐形高糖食物”的真面目你可知道,有些食物虽然吃起来不甜,可实际上,含糖量一点也不低!不要再蒙在鼓里,一起来揭穿它们的真实面目吧!
番茄酱
番茄酱的配料中,除了水和番茄泥,含量更高的就是糖了,含糖量高的可达30%以上,一般的也得15%~25%呢。
浓缩果汁
理论上,真正用新鲜水果压榨分离而成、不含其他任何添加物的果汁叫100%纯度果汁—也就是原果汁。不过在实际的生产中,直接压榨的果汁会增加运输和包装的成本,所以往往将果汁先浓缩,加工时再加水还原到原果汁的比例,这种工艺制造的果汁也叫100%果汁,市面上大多数100%果汁就属于这种,含糖量大概在10%。
酸味零食
山楂片、话梅是典型的酸中带甜的食物。道理也很简单,山楂、话梅等果子本身有机酸含量特别丰富,为了平衡酸自然需要加大量的糖,如此口感才能酸甜适宜。像山楂片中的糖含量往往比山楂还高;而话梅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的排在配料表的第二位,仅次于梅子。
另外,购买食品时要留意一下“白砂糖、蔗糖、枫糖、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糊精、麦芽糊精”成分字眼,尤其是在配料表中排名比较靠前的食品我们就要格外当心了。
常见固体糖类产品:白糖和红糖上一期,我们从分子的层面讨论了糖的分类。今天我们来讲糖的产品。也就是我们可以买到,直接使用的糖类物料。
首先,讨论常见的固体糖类。在生活中,包括甜品烘焙中,我们接触的固体糖类,通常都是工业精制品。先来讲红糖和白糖。
制糖加工的主要步骤,粗略的讲分两步:
首先,碾压甘蔗榨出汁液,接着沸煮汁液蒸发水分。通过加入石灰,澄清汁液;再加热变成深褐色的浓缩糖浆后,凝结为晶体;最后用离心力去除结晶上的液体,就变成了粗糖。这是工业精制糖的之一步,也就是糖的粗加工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熟悉的产品有红糖和黄糖。
在粗糖中加入糖浆再次结晶成糖,表面保留了部分糖浆,这就是精制红糖。
食糖工业中是没有黄糖、黑糖的说法,通常把它归于红糖的品种,也就是在甘蔗汁加工成浓缩糖浆时,调解熬煮的时间长短,火候大小,形成了颜色较浅或更深的黄糖或黑糖。
而所谓古法红糖,或者叫加工红糖,就是熬煮甘蔗汁成浓缩糖浆,然后凝结为大块固体的糖。
古法红糖与精制红糖的基本差异在于:古法红糖保留了较多甘蔗的原味,杂质较多,含有更多的微量元素。但是,两种红糖都含有奶油、焦糖、咸味和苦味,风味比较复杂。中医对红糖功能的描述,就更加神话了,比如:抗衰老、补血气、暖胃健脾。这些呢,超纲了,我们先不发表意见。
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红糖的保存。红糖的外层包裹一层含有水量的糖蜜,所以质地柔软,潮湿有粘性。红糖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水,形成干硬的结块。因此,我们需要将红糖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保住湿气。
再来说,白糖。蔗糖加工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粗糖重新溶成糖液,接着加入碳粒,以脱色技术增白。再结晶离心脱水,这就是白糖。白糖又分好几个类型。我们通常用的白砂糖,是尺寸中等的白糖,还有粗白糖、棉白糖。将白砂糖磨成粉,再加入3-10%的玉米粉,就是糖粉。糖粉有防潮,防止结块的作用。甜品 *** 中经常使用。
最后要说的是冰糖。冰糖就是将白砂糖或者精制糖浆再溶解,澄清,重新结晶的产品,纯度极高,不易变质,我们中国人比较相信它有额外的滋补作用。
以上,所有的固体糖类产品都是蔗糖。这才是重点。
糖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调味品,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好像是悬在头顶的一个利剑,又爱又恨。糖对糖尿病人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对糖又有多少了解,生活中那么多糖,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用?
糖可分为很多种类:有天然的糖、精炼的糖、人工糖精和代糖(有营养)。每种糖都有各自的用途、甜味、气味、热量和营养价值。下面我们来一 一了解一下我们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糖,来帮助你选择,而不要谈“糖”色变。
葡萄糖
葡萄糖是6碳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天然葡萄糖水溶液旋光向右,故属于“右旋糖”。 葡萄糖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是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葡萄糖几乎存在于所有能吃的植物当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三分之二。葡萄糖是所有种类的糖被人体分解后的存在的形式,它最终为人体提供能量。葡萄糖能够从水果、蜂蜜和玉米中提取。当葡萄糖由水解玉米淀粉经过商业流程生产出来,那么它就是非健康的了。
果糖
果糖中也含6个碳原子,是一种单糖,和葡萄糖是同分异构体,也就是说分子量相同而结构不一样。它主要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果糖还能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蔗糖。它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天然的果糖是富含营养的甜味剂,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素,它不像蔗糖(白糖)那样只含有热量。果糖与传统的天然糖之间更大的区别就是升糖指数低,即GI值低,在人体的血糖升高指数仅为23,而蔗糖则高达65。也就是说,食用果糖后人体血糖的升高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传统的天然糖。
果糖之所以升糖指数低,主要是由于果糖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要比葡萄糖和蔗糖等传统糖都要慢,并且果糖的代谢并不依赖胰岛素,而是直接进入人体肠道内被人体所消化利用,因此,果糖不会使你的血糖产生钟摆效应。
蜂蜜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花蜜或分泌物,在其体内经多种转化作用,反复酝酿,产生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平均来说,蜂蜜含有将近20%的水分,大约40%的果糖,30%的葡萄糖和10%的蔗糖,剩下的部分是其他糖与微量的天然存在的酸、脂肪、矿物质和酶等物质。天然的未经高温消毒的蜂蜜被看作是替代精制糖的佳品,品质更好的蜂蜜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过滤和提炼的。即便如此,但也要注意,食用也要适量。
麦芽糖
麦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麦芽糖属双糖类。麦芽糖是淀粉、糖原、糊精等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经过淀粉酶作用后的水解产物,再经麦芽糖酶催化,变成两个D-葡萄糖分子。它常常是由某些谷物与天然的酶“用麦芽处理”而制得。最受人们青睐的两种麦芽糖是大麦芽和糙米糖浆。麦芽糖的甜度大约只有蔗糖的三分之一。
乳糖
乳糖是在牛奶中天然存在的糖。乳糖是一种双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以糖苷键相连。甜度是蔗糖的15%。
乳糖在自然界中仅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一分子乳糖消化可得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半乳糖能促进脑苷脂类和黏多糖类的生成,因而对幼儿智力发育非常重要。工业中从乳清中提取,用于制造婴儿食品、糖果、人造牛奶等。
纯枫糖浆
纯枫糖浆是取自枫树的汁、未经精炼过的糖浆。它不像枫糖或是枫糖浆那样包含很高比例的蔗糖。它是高度集中的天然甜味剂,有着美妙的香味和柔和的口感。纯枫糖浆富含锌、钙、镁、锰和一些维生素B族。而超市中售卖的枫叶香味的糖浆通常是玉米糖浆(精制糖),这些玉米糖浆中只有大约20%的枫叶糖浆,并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香精。
麦芽糖浆
麦芽糖浆是以优质淀粉为原料,经过液化、糖化、脱色过滤、精致浓缩而成的,以麦芽糖为主要成分产品。麦芽糖是经糖苷键连接两个葡萄糖单位而成的双糖,又称为麦芽二糖。大麦芽糖浆是一种醇厚色泽较深的甜味剂,由浸泡过的和发芽的大麦 *** 而成。由于它被人体消化得很慢,因此相比于其他甜味剂,它更加温和地升高血糖水平。
龙舌兰糖浆
龙舌兰糖浆,是从墨西哥仙人掌(cactus)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味剂。果实中的汁在自然状态下含有90%的果糖,并不像高果糖玉米糖浆那样是取自玉米的精制果糖。龙舌兰富含维生素B、C、D、E,钙、铁 磷、镁、钾,锌、硒和铬。
甜菊
甜菊在南美洲也被称为“芳香的草料”。在南美洲,它被用作甜味剂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甜菊的叶子含有蛋白质、纤维、碳水化合物、铁、磷、钙、钾、钠、镁、锌、芦丁(一种类黄酮)、维生素A和维生素C。
精制糖
精制糖也是提取自植物的糖,但是经过了加工处理.把它们的营养全都丢弃了。如:
蔗糖,一种普遍用于家用或商业食品的糖。
轻质糖蜜是将甘蔗之一次提取之后剩下的糖浆。
枫糖是经脱水处理的枫糖糖浆,它比蔗糖要甜。
红糖(黄糖和红糖)是含有糖蜜的精制甜菜糖或蔗糖,呈结晶状。超市里销售的大多数红糖是含有糖蜜的普通精制糖,含有96%的蔗糖。
高果糖玉米糖浆是所有高度加工食品中最常见的糖,比如软饮料和垃圾食品等。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血糖指数为89,而水果中天然果糖的血糖指数是23。
上述的这些糖都是我们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作为糖尿病患者我们尽量选择那些纯天然、没有经过过度加工、升糖指数低的糖,它不但对血糖影响小,同时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尽量减少使用过度加工、工业化的精制糖。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没有小宝宝能够抗拒糖的诱惑。结果,宝宝们摄入的糖,只有偏多过多,没有过少的。
要是爸妈(及长辈)再把糖当成哄娃利器,宝宝体内糖超标,危害就出来了。
这一篇,会让爸妈对糖有全新的认知,也会重新考虑一下给宝宝吃糖这件事。
什么是糖:
“糖?不就是吃起来甜甜的东西吗?”嗯,这是大家认知里的糖。
在化学上,糖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所以,也称糖为碳水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糖主要有这些: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等。
都是甜甜的吗?
未必。很多糖确实甜甜的,但牛奶中的乳糖、米饭中的淀粉,都是没有甜味的,但它们确实都是糖。
除了味道,还有啥区别?
有啊,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糖的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糖是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它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人体所需的70%左右的能量都由糖提供。
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哪些食物中含糖:
那就多了,糖会以淀粉、果糖、纤维素等形式藏身于粮、谷、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中。
在植物中,糖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就少了,只占到2%左右。
今天小南这篇要说的不是它们,是很容易摄入过多的各种添加糖。
添加糖?
嗯,能直接吃的糖和糖浆,比如糖果、饼干、冰淇淋、蛋糕等;或在食物和饮料制备和加工过程中的比如高果糖玉米糖浆,或吃之前添加的糖、蜂蜜、枫糖浆、龙舌兰花蜜、麦芽糖浆等等,统统都是添加糖。
添加糖最多的是什么?各种含糖饮料。这个,爸妈应该都赞同吧?留着一会儿再详细说它。
还有这些里头的添加糖,很多爸妈可能会忽略:
看似健康的零食们,比如风味酸奶,调味牛奶,含糖谷物,麦片,果汁和水果软糖等,里头的添加糖也不少哦。
糖分摄入过多的危害性:
像前面小南单独拎出来的含糖饮料,里头的糖多得吓人,宝宝如果经常喝,得,肉眼可见地胖起来,又一个小胖墩诞生了。
小胖墩将面临的健康隐患,爸妈应该知道吧?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睡眠障碍以及肝病等严重病症的患病风险,小胖墩们要比普通宝宝高。
除了身体上的影响,小胖墩们还面临着心理上的影响,会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阴影。
如果小胖墩长成大胖墩,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风险也会高,还会被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困扰。
龋齿:爸妈们都知道的“糖吃多了烂牙齿”,特别是睡前吃糖、喝奶后没刷牙就睡过去了的话,细菌就在宝宝睡觉时抓紧时间繁殖繁殖再繁殖,日积月累,呀,一口龋齿了。
心血管疾病:糖果吃多了,含糖饮料喝多了,宝宝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对了,加糖饮料喝多了,还容易让宝宝钙流失,以及其他关键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可能会让宝宝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受损:这么多糖吃下去,有了上面那么多的隐患,宝宝的免疫功能还能好吗?
近视:糖和近视也有关系?有啊,当过多的糖分进入人体后,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眼内房水、晶体渗透压的改变,还有可能降低眼内组织弹性、增加晶体内压力、使眼轴伸长……都是诱发宝宝近视或加重近视的推手。
宝宝每天摄入多少糖:
糖不能不吃,又不能吃太多,到底吃多少呢?很多爸妈表示“我太南了”。
是呀,宝宝每天摄入的糖分,是需要把控一个量,总体原则是,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要占总能量摄入量的45%-65%,也就是一半左右。
都从哪来?
可不是让你们给宝宝喝各种含糖饮料吃各种糖果,而是在确保一日三餐的基础上,适当给宝宝吃一些健康的零食。
哪些算是健康的零食?
新鲜水果、牛奶、酸奶(不能是酸奶饮料)、生的蔬菜、奶酪、全麦饼干或面包制品三明治、花生酱这些。
而且更好在两餐中间吃,不要饭前吃,以免影响宝宝正常吃饭。
爸妈非要问具体数值的话,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的推荐可以参考一下(如上图)。
含糖饮料呢?每周加起来,不要超过240毫升。
我国最新版的膳食指南也首次提出,宝宝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不能超过50 g,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对宝宝来说,更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
这种“糖”长肉速度很快,但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我搞减肥好多年了,我发现有一种“糖”长肉速度很快,很多人天天吃,但却毫无察觉。
啥糖?答:果糖。
果糖,是一种单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它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属于糖类(指碳水化合物)的一种。
果糖是一种很“特殊”的糖。对比葡萄糖,果糖的主要代谢“场所”在肝脏,而且果糖这玩意还不咋升血糖。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的科普:葡萄糖的升糖指数(GI)是100;蔗糖升糖指数是65;而果糖的升糖指数是23。也就是说,果糖的升糖速率比葡萄糖低4.3倍,比蔗糖低2.8倍。
果糖的“特殊”不仅仅是“低升糖”,它还非常的甜。现在业内普遍认为,果糖是甜度更高的天然糖,果糖的甜度一般被认定是蔗糖(也就是白砂糖,红糖,冰糖,方糖等)的1.73倍。
这么低的升糖速率,这么高的甜度,对“糖友”来说,那简直是太友好了。所以在上个世纪,果糖曾一度被认为是很健康的糖。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对果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界逐渐认清了果糖的“真面目”,才明白果糖的危害,可一点也不小。
2002年11月,M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称:摄入高果糖会提高患高血脂、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
2005年12月,M国《自然临床肾病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称:果糖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代谢综合征流行的病因<2>。
2009年5月,M国《临床研究期刊》发表了一篇研究称:在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中,饮用果糖甜味饮料比饮用葡萄糖甜味饮料,更容易增加内脏脂肪和脂质,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3>。
那为啥“低升糖”、高甜度的果糖,容易对人体健康和长胖,产生不容忽视的危害呢?自初中时就没学好“生化”的杜师傅,专门去研究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这样难啃的书,还查了不少的资料,我大概搞懂是咋回事了。
主要原因有两点:
之一,果糖的代谢“场所”单一。
教科书上说,你吃进去的80%以上的果糖,只能在肝脏内代谢。代谢场所太单一,不但容易给肝脏造成代谢压力,也容易在肝脏内堆积。而葡萄糖的代谢不一样,身体内有很多“场所”都可以代谢葡萄糖,比如肝脏、血液、大脑和肌肉等。大约只有15%至30%的葡萄糖需要肝脏来代谢。
而且葡萄糖这玩意,身体用不完,还可以把多余的一些,转化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被之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但身体是无法直接储存果糖的。
第二,果糖的代谢没有“限速酶”。
这是果糖对胖友极其不友好的底层逻辑之一。“限速酶”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就是葡萄糖的代谢速度,会根据你身体对它的需求量,进行调节。如果你身体对葡萄糖需求量饱和了,葡萄糖的代谢速度就会在一些“限速酶”的作用下,慢下来。这样就降低了合成脂肪的概率。
但果糖不行,无论你身体缺不缺“糖”,果糖都会保持高速的代谢。几乎没有“酶”能管得了它的代谢速度。假设你身体现在对葡萄糖的需求量饱和了,果糖也不会因此降低它的代谢速度,就在这一直高速的代谢,你不缺“糖”了,它甚至可以帮你从源头合成脂肪。
所以,长期高果糖饮食的人,会胖得很快,而且大概率会造成,肝脏内脂肪堆积(脂肪肝)和内脏脂肪堆积(大肚腩)。
我说了这么多“果糖”对胖友的危害,有人可能会说,我平时也不咋吃水果呀?其实,认为果糖就是水果中的“糖”,是对果糖更大的误解。果糖含量更高的常见食物有三种,水果还要往后排。
1、蔗糖:比如:白砂糖、赤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粗糖(黄糖)、方糖等。因为蔗糖是由一分子的果糖和一分子的葡萄糖组成。所以蔗糖中的果糖含量一般是50%。
2、高果糖浆:比如果葡糖浆,玉米糖浆和麦芽糖浆等。果糖含量在42%至55%,大概也有一半是果糖。
3、蜂蜜:果糖含量更高能达到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吃了100克的蜂蜜,假设这100克蜂蜜中的碳水含量是80克,那它的果糖含量大概就有32克。
上面这三位“老大哥”,虽然含量略有不同,但对我国同胞摄入“高果糖”的贡献来说,几乎可以相提并论。
蔗糖这玩意无处不在,零食,甜食,油炸食品,汉堡包,外卖,辣酱,花生酱,丸子等等。假设每100克酸奶添加了10克“白砂糖”,那就等于说它添加了5克的果糖,你吃不吃?
高果糖浆滥用于加工食品,我前段时间去超市买肉丸、面包,我发现都添加了高果糖浆,甚至有些豆浆粉都添加“麦芽糖浆”,现在就滥用到这种程度了。
蜂蜜在“养生圈”倍受推崇,比如蜂蜜柚子茶,蜂蜜柠檬茶,蜂蜜通便茶是很多女性的更爱,这是养生,还是在“养肉”呀。
分析了这么多,你现在明白我为啥说,现在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果糖”了吧?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每天都在吃,但却对它毫无察觉。
话说回来,跟这三位“老大哥”相比,水果那是妥妥的“弟弟”。
当然,水果这个“小弟”很多时候也“打”人。根据M国农业部的数据:每100克樱桃,果糖含量约12克;每100克火龙果,果糖含量约10.5克;每100克葡萄,果糖含量约9克。有人说,这个含量也不高。问题是,喜欢水果的人,吃100克是很难合上“嘴”的,吃一斤打底的话,那吃进去的果糖就很高了。
水果中也有性格比较“温和”的小弟,比如每100克柠檬,果糖含量只有约1.1克;每100克草莓含量约2.9克;每100克木瓜含量约3克。
所以,果糖,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水果中的“糖”。它无处不在,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识别出它们,长出“大肚腩”倒也不奇怪。
这长文篇知识点比较多,杜师傅来总结一下:
1、果糖是一种“低升糖”、高甜度的糖。
2、长期摄入高果糖,会造成肥胖、脂肪肝、高血脂、大肚腩、高尿酸和胰岛素抵抗,甚至会引起或加重2型糖尿病。
3、果糖的危害,主要因为代谢“场所”单一,缺少“限速酶”。
4、含果糖更高的食品,分别是蔗糖、高果糖浆和蜂蜜。水果排第4,因为有些水果含量高,有些水果含量低。
5、果糖无处不在,很多人每天都在吃,但却对它毫无察觉。
最后,为了避免误导了一些瘦子。我再补充一句:我所说的这些“危害”,是指一个已经胖起来的人,还保持着“高果糖”饮食。如果说是一个瘦子,每天吃很少的果糖(25克以内),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会很小,甚至会没啥负面影响。
全文完,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有帮助,记得给杜师傅点个“赞”。
我是杜轩建,一个“靠点谱”的减重营养师。
参考资料:
<1> Elliott SS,Keim NL,Stern *** ,et al. Fructose,weight gain,and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76,911-922.
<2> Nakagawa T,Tuttle KR,Short RA,el al.Hypothesis: fructose-induced hyperuricemia as a causal mechani *** for the epidemic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3> Stanhope KL, Schwarz JM, Keim NL, et al.Consuming fructose-sweetened, not glucose sweetened, beverages increases visceral adiposity and lipids and de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verweight/obese humans.J Clin Invest. 2009;119(5):1322–1334. doi:10.1172/JCI37385.
同样是糖,红糖冰糖比白糖到底“好”在哪里?看完不淡定了中国人在做菜时会用上糖,糖可以提鲜,使菜的味道更好。不过糖的种类很多,比如有白糖,红糖,冰糖,若用错了还会起反作用。那大家知道这些糖的区别在哪里吗?
对白砂糖的认识人们都觉得它吃多了会“上火”,而红糖是女性“补血”“暖身”的好东西,冰糖吃了能润喉还能下火。那真的是红糖和冰糖比白糖好吗?其实这些糖叫法不一样,但主要的成分都是蔗糖,都来源于甘蔗或甜菜。它们的区别在于提取的工艺不一样。
红糖的提取 *** 最简单。把甘蔗榨汁、过滤和熬煮后就能变成红糖了。它的颜色变红是因为在熬煮的过程中氧化了,因此红糖有种很特殊的“焦糖”味。市场上卖的黑糖、黄糖的提炼 *** 和红糖差不多,只是熬煮的时间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这就使它们的颜色有这些差别。
红糖、黑糖都保留了甘蔗或甜菜里比较多的营养物质,但是绝大部分成分还是蔗糖,约占比为95%。而白糖是在红糖的基础上经过了纯化、漂白等工艺而炼出的糖。如果把白糖重新结晶又可得到粒状的结晶体如白砂糖与冰状的结晶-冰糖。我们日常吃的那种非常细腻的白糖其实是绵白糖。它们的蔗糖占比大概要在99.9%以上。
至于人们认为的红糖价值高,其实只是它比白糖多了一点点的钾、铁、镁、钙等物质,但这差别是非常的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被人们推崇的补血作用更是不靠谱。成年女士一天需要补充的铁剂为20mg,而一勺红糖只能给你0.2mg的铁,如果真想用红糖补铁,那你一天至少要喝100勺的红糖,但吸收的热量却非常的高。而让你更难受的是红糖里的铁是非血红素铁,人体对它的吸收率只有1%到3%,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把自己都补成一个大胖子了,但血却没补上。
再说一下冰糖“下火”作用,上火是指脸上长痘,有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但冰糖主要成分是蔗糖,所以对这些症状它是根本就没有作用的。相反有科学证实糖对健康的伤害很大:会损害牙齿,让人肥胖,还有让人得痛风、肾结石、心脏病的概率增大。
所以说不管是红糖还是其他的糖都会让人吃了变胖和得病的,大家能不吃时就尽量不吃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菜是“碱性食物”,女人常吃,嘴巴不臭,头发又黑,皮肤也嫩了大家都知道,女性就是比男性要老得快,俗话说的好,”男人三十以多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可见女人的青春是非常短暂的。所以很多女性都会花大价钱去买保养品来养护自己。殊不知很多的食材就有护肤美容的功效。这菜是“碱性食物”,女人常吃,嘴巴不臭,头发又黑,皮肤也嫩了。它就是马蹄,也叫做荸荠,一种南方的水果,也能算作一种蔬菜。能和人体的酸性物质融合,从而达到平衡。让女人更加的年轻,头发也十分的乌黑。今天小编给大家做的是清甜爽口马蹄糕,十分的美味好吃,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它的做法吧!
清甜爽口滴马蹄糕
By 晴天??5774104910
配料:
马蹄糕粉 250克(一次性杯子满满两杯)、红糖或黄糖(这次我用黄糖) 2块(一块糖大概100-120克左右)、白糖 半杯、水 8杯水(一杯马蹄糕粉配4杯水的比例)、红糖 6分一、纱网(漏勺) 1个、没油容器 2个、碟子 2个
烹饪步骤:
1.马蹄糕粉250g一盒
2.倒出来就两杯(用一次性杯子装好),一杯粉就4杯水的比例,这里两杯粉,那么就8杯水
3.准备生浆:把4杯水倒进没有油的容器里面,然后倒进2杯马蹄糕粉,均匀搅拌。准备另一个干净的容器,一个纱网漏勺,来回过滤。这样过滤出来的马蹄汁就没有杂质,很细腻。
4.马蹄洗干净,切小颗备用(半斤粉,我用10颗马蹄,看个人喜欢可以加不同的材料)
5.煮糖水:4杯水溶解2块黄糖?半杯白糖(4??杯水大概600g,一块糖大概100到120g,所以要加点白糖)?红糖6分之一(这次黄糖小块点,所以加半杯白糖和6分1红糖,红糖可以调下颜色)煮成糖水
6.煮熟浆:糖完全溶化后,倒出半杯(提前过滤好的)生粉浆倒入糖水锅里快速搅拌。熟浆需要调稠一点马蹄才不会浮在面上,所以熟浆一定要糊状,搅拌到筷子
7.将熟浆倒回剩余的生浆中,加入马蹄粒,快速搅拌均匀。把调好的马蹄生熟浆倒入碟子或者其它图案容器中。个人想碟子比较薄容易熟,所以选择了两个碟子。浆倒进碟子前,先用花生
8.水开后,放进去隔水蒸25分钟。如果是厚深的容器,那么蒸的时间就加长一点点。
9.蒸好后,夹出来晾干,粤西地区冬天一般3到4个小时就可以倒出来切块了。
10.用长点的刀子一到过,好看。
烹饪小贴士:
选购技巧1、看:荸荠表皮一般呈淡紫红色或紫黑色,如果发现荸荠表皮色泽鲜嫩,或呈不正常的鲜红色,分布又很均匀,更好不要购买,因为可能是经过浸泡处理的。2、摸:在挑选荸荠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变质、发软、腐败等状况,还可以用手挤荸荠的角,如果浸泡过,手上会粘上黄色的汁液。3、闻:在挑选荸荠时,可以闻一闻荸荠的味道,如果有刺鼻的味道,或别的异味,更好不要购买,因为可能是被浸泡处理过。
你喜欢吃马蹄糕吗?
广东侨乡台山有两款特色糯米糍叫“粉白糍”和“出脐”喜欢美食杰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在下面踊跃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成对成双”的出脐用于当地传统婚嫁礼俗 李晓春 摄
中新网江门8月20日电 题:广东侨乡台山有两款特色糯米糍叫“粉白糍”和“出脐”
作者 李晓春 郭军
在广东及港澳台地区,无论在销售传统小吃的老店,还是在以各式甜品为主打的甜品店,都能见到有各式各样的糯米糍,如花生酱糯米糍、豆沙糯米糍、芒果糯米糍、紫薯糯米糍等。在广东台山,有两款叫“粉白糍”和“出脐”的传统特色糯米糍颇具地方风味。
装进扁鼓篮作贺礼糕点的出脐 李晓春 摄
记者近日在台山采访时了解到,在台山各大小饼家或菜市场上传统糍档销售的糯米糍多数是花生馅或豆沙馅的,表皮裹粘层椰蓉按个销售,或用盒子装起按盒销售。在台山海宴及周边沿海的镇,当地人做的糯米糍很特色,个头有桃子般大小,圆乎乎的表皮裹着一层白色的粉,叫粉白糍。而在台城、四九及周边镇(街)除了常见的糯米糍之外,还有一款在喜庆日子常被装进当地传统竹编“扁鼓篮”中作贺礼糕点的糯米糍,叫出脐。
做好按个销售的粉白糍 李晓春 摄
“做粉白糍比较讲究功夫,需按比例用水将糯米粉搅拌至成团不沾手,用大的盘子装起,放入锅中猛火隔水蒸熟。蒸熟摊凉后,倒入盆中用木棍擂成粘稠的糊状,擂的时候需讲求力度和手上功夫,然后用手拽出小面团,将馅料包进入后,搓圆放在预留的糯米粉中滚动一下就可以了。”台城一家海宴人开的小食店老板娘赵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做的粉白糍多数用炒熟、去衣、捣碎的花生和白砂糖(或刮成末的黄糖)、椰蓉搅拌均匀为馅料。因面团蒸熟再用来做馅皮,裹起馅料的粉白糍可直接食用。粘在表皮的糯米粉容易让人误以为未熟透,吃起来在嘴边留有明显的白色粉痕。
刚做好的出脐 李晓春 摄
“肥嘟嘟,白雪雪,摘捻(片)树叶垫屎忽( *** )”台山童谣里唱的就是传统糕点“出脐”,有圆鼓鼓、雪白状且底下垫着叶子等外表特征。“以前做出脐需提前就近采摘些蕉叶回来,按照糍的规格大小剪出来作为糍垫,若没蕉叶也可用粽叶或其他叶子代替,但必须洗干净,更好用热水烫过晾干后使用。”台山四九镇东方蓢底村70岁的李月容女士称道。
台山一饼家按盒销售的糯米糍 李晓春 摄
据四九镇五十墟怡香饼家负责人张其兴介绍,当地用于传统婚嫁、生日等喜庆日子的出脐,多数用炒熟、去衣、捣碎的花生和椰丝、芝麻、爆谷、白砂糖(或刮成末的黄糖)拌匀的馅料,有些会按客户要求用红色食用色素在做好的出脐上点一个红点或梅花点以表喜庆。
用炒熟、去衣、捣碎的花生和白砂糖、芝麻拌匀的馅料 李晓春 摄
“以前在农村,最传统的做法是用石臼将糯米捣成粉,按比例配水用锅煮熟或蒸熟,摊凉后放入有暗花凹纹的大瓦盆里,用木棍擂成粘稠的糊状再拿出来做,擂的时候要加点花生油。”怡香饼家店主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娴姑透露,“如今做糍的师傅见多识广,多数按比例搭配糯米粉、澄面和白砂糖,兑水搅拌成酱后,倒入大盘中,隔水蒸熟摊凉后就可以切出来包馅料了”。准备好的粉团按需捏出一小块包入馅料,收口后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着挤出乒乓球般大小的圆球状,放在提前剪好的蕉叶上,一片蕉叶一般只放一个,若一片蕉叶放两个出脐的多数用于当地传统婚嫁礼俗,寓意“成对成双”。
刚蒸熟用来做出脐的糯米面团 李晓春 摄
“原本最熟悉的小吃,给食客带来意外的惊喜。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升华。随着时代变化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二集《心传》所描述的与海内外台山人吃到粉白糍和出脐的情景极其相似,咬开软绵绵的粉皮,内馅甜而不腻且颇具层次感,糖中混合着花生的脆、芝麻的香和椰丝的甜,让他们觉得吃到的不仅是熟悉的口感,更是一种情怀,一缕乡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