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百科-

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3 0
马来西亚娘惹菜简介

娘惹菜口味浓重,使用多种来自马来料理多用的香料,如小葱头(shallot),姜(会选用普通姜,山姜或南姜),姜花,辣椒,薄荷叶,香茅,叻沙叶,班兰叶,肉桂,蜡烛果(candlenut, malay:buah keras),罗望子(及罗望子做的亚参膏),泰国青柠,香菜籽,莳萝,虾酱(峇拉煎),咸虾酱(cincalok),豆酱,棕榈糖等,讲究把香料研磨杵碎,调成稠糊的配料,给食物带来独特的风味。娘惹菜又喜好使用华人传统的食材,配以多种马来料理中的配料,如椰浆,芒光,江鱼仔,青瓜等,配合香料加以长时间的炖煮,最后成为一派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娘惹菜原本只是家传为主,颇为小众,本身受制于食材(如猪肉的使用)和传统中式烹调手艺的使用,不如本地传统料理传播广泛,或者只是作为街头小吃的一道菜而出现(如叻沙)。今年新马多地开发传统娘惹餐厅,很多餐厅讲究“家”的味道,但在呈现卖相方面加以改良,娘惹菜得以拿上台面,加以推广。

娘惹菜也有地域的区别,以叻沙为例,如槟城附近流行的叻沙喜好加入酸味,而马六甲新加坡一带喜好加入椰浆和辣椒。

娘惹菜的经典特色菜肴有叻沙,乌打,娘惹粽,娘惹糕点,黑果焖鸡等。其中黑果焖鸡就是一道典型的费工费时的料理:主要的配料黑果产自马来西亚,是一道娘惹传统的家传菜肴,需人工一颗一颗处理黑果坚硬的外壳,不是主营娘惹菜的餐厅一般很难品尝到。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南洋国家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族群——峇峇娘惹。这个族群其实是移民南洋的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繁衍的后代:男子称峇峇,女子称娘惹。中国人本来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但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这些迁徙要么是因为天灾或战乱导致人们无法在老家继续正常生活而被迫迁徙,要么是因为随着人口增长造成竞争压力加剧迫使一部分人外出谋生。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其中下南洋就是指的中国人向南洋地区迁徙。中国人前往南洋地区活动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从如今广东徐闻县、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一直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当时就有华人在南洋一带从事海上贸易。这些人中可能就有在南洋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的。

唐代以来在航海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定居南洋的中国移民人数开始增加。尤其是在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几次大的变乱中都有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乱出走海外。郑和下西洋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华人下南洋的热潮。有明一代海禁政策忽松忽紧对沿海地区靠从事捕鱼、贸易为生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海谋生的百姓索性直接移居南洋。这些人离乡背井通常都要打拼多年才能在当地站住脚。

在那个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年代一般来说但凡在老家日子过得下去的人都不愿跑那么远。早期的华人移民大多在家乡都是比较贫困的。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成家的,即使成了家的人也不可能把家人带到那么老远。因此绝大多数早期华人移民都是自己一个人外出打拼的。有些华人移民在当地安定下来后就与当地人通婚生息繁衍:生下的女孩就叫娘惹(Nyonya),而男孩就叫峇峇(Baba)。

明末清初又有一批中国人因为躲避战乱前往南洋定居。1840年 *** 战争后中国被强行打开国门。这时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南洋地区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当时英国统治下的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又有一大批中国人来到南洋务工。随着华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不断融合就使得峇峇娘惹这个群体日渐发展壮大。

峇峇娘惹作为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融合的后代在文化上也兼具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的特点。峇峇娘惹使用一种叫做峇峇马来语的混合语言。这是一种由闽南语和马来语融合形成的语言。这种语言兼具汉语和马来语的特点,但又与纯粹的汉语或马来语有所区别。峇峇马来语一般只在族群家庭内流通,而在族群家庭之外则无法使用。除了语言之外峇峇娘惹服装、饮食等方方面面也都兼具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的特色。

峇峇娘惹作为华人与当地土著通婚融合的后代一方面还保留着中华文化特色,但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已高度东南亚本地化。在语言、服装、饮食等方方面面都呈现融合特色的峇峇娘惹相对于说汉语、吃中国菜的东南亚华人有了自己的族群特色。由于他们是华人与土著通婚的后代,所以那些说汉语的华人一般不认为峇峇娘惹属于华人群体,而当地的土著居民也认为峇峇娘惹和自己是不一样的。

早期的峇峇娘惹常在华人与当地人之间充当协调者角色,因此华人和当地土著都对他们比较尊重。峇峇娘惹继承了华人祖先敢闯敢拼勤劳刻苦的秉性,同时又能完美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因此早期的峇峇娘惹在南洋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对比较高。后来西方殖民者出于统治需要在华人、峇峇娘惹、马来土著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峇峇娘惹作为夹在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一个小众族群因此开始遭到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来人逐渐不愿再与峇峇娘惹通婚。从此以后峇峇娘惹只能与华人通婚或与有峇峇血统的人家通婚。1963年9月16日英国统治下的马来半岛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新加坡等地组成了马来西亚。这场结合从一开始就潜伏下了分家的种子:新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几乎各占一半。74.2%左右的人口新加坡人加入马来西亚后直接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种族结构。

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在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巫统奋斗下实现的,于是巫统成为了独立后的马来西亚的执政党;新加坡的执政党则是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 *** 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在新加坡州的选举中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而且连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一时间在马来西亚国内“马来人至上”和反种族主义两种呼声针锋相对。

1965年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后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后致力于建设一个多元族群多元和谐统一的社会。在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里马来人、印度裔以及其他族群都能平等和谐共处,更何况本就有华人血统的峇峇娘惹这个族群在新加坡就更不会遭到排挤了。峇峇娘惹文化在新加坡得以相对比较好地保存下来。

峇峇娘惹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只占2%左右,但新加坡一直注重保护发扬峇峇娘惹文化。2008年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公司 *** 了名为《小娘惹》的华语电视剧。在新加坡得到保护的峇峇娘惹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特色旅游资源。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峇峇娘惹文化资源更多,但马来西亚对峇峇娘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明显不如新加坡。现在有些人一谈到“娘惹”这个概念就首先想到新加坡,而在之一时间想到马来西亚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屡次入选世界美食必吃榜单,叻沙,娘惹菜系中最经典有味的一碗面

叻沙(马来语:Laksa,或译喇沙)是一道起源于南洋的面食料理,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种类,不同族群和地方对于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极大差异。 


新马一代有一个特别的族群,峇峇娘惹。如果你去过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州府古城马六甲,这座建于1403年的古城中,有两条最著名的古街,荷兰街和鸡场街,尽管这里是异国他乡,当你行走在这里时却毫无违和感,在古城的街头,娘惹餐馆、娘惹糕点、娘惹黄梨馅饼……娘惹菜肴是马来西亚更具特色的一种菜系了。



在娘惹菜肴中最为经典之作就是叻沙了。美国CNN把马来西亚槟城亚参叻沙列为世界排名第七的必尝美食,国外媒体来评价一个美食最喜欢用到“你死前最想吃什么”来突显这个美食的特殊和地位,也是非吃不可的美食,在国外媒体的榜单中,叻沙屡屡榜上有名,但叻沙是什么?

  搞清叻沙之前,必须先要了解一番娘惹和娘惹菜肴。

  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早期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也被称为“土生混血华人”。这一独特群体的出现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七下西洋时曾五次到过马六甲,船队每次回国时都有部分随从留在马六甲,这些留下的随从和留居海外的华人商人迎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生下的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则称“娘惹”,此后便逐渐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


  娘惹族群保留了一些中国文化的习俗与色彩,例如他们的传统中国婚礼,又融合当地马来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他们使用的娘惹语参杂方言与马来语,此外娘惹服饰、娘惹绣珠、娘惹餐具等别具盛名,其中以娘惹菜肴最脍炙人口,娘惹菜肴的烹饪讲究中式多变的技巧,配合南洋的香料 *** 的酱料。



  叻沙源于古印度的梵文Laksha:意思就是数量非常多。叻沙在新加坡跟马来西亚一带,就是民间家常的味道,哪里都可以吃得到的庶民美食,它就好像日本的拉面、台湾的卤肉饭,或是泰国的酸辣虾汤,只是叻沙可以千变万化,每一家的做法与材料都不一样,它能给一个家庭主妇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只要是浓郁口味的香料汤头,加上米制或面制条状物,均可从之。

  唯一一样的是吃法:「要尽可能汤与料一起入口,感受那多层次滋味的变化。」



  叻沙也细分派别,细分下来主要有四大门派,这四大门派的叻沙,风味南辕北辙、完全不同。

  咖喱叻沙:流行于中、南马的咖喱叻沙也是食用最广的一款,咖喱叻沙中绝对不能省略的配料有豆芽菜(更好是肥肥短短的怡保豆芽)、豆腐卜(炸里面很膨松的油豆腐)、鱼饼(鱼浆制品),还有「屎蚶」、一种迷你型赤贝。



  亚参叻沙:用鯵科的甘望鱼熬浓稠的鱼汤,重用罗望子(亚参)酸味造就的亚参叻沙,流行于马来半岛北方,如槟城等地,风味特色是酸辣味,明显带着暹罗风味。马来西亚半岛北方若干州,食物口味受泰国影响较多,而南方则受印尼影响较大。



  东海岸叻沙:顾名思义流行于马来半岛东海岸,特色是白汤,汤底加了很多椰浆。



  砂拉越叻沙:隔着南海的东马、婆罗洲,汤头重用Balacan(香港人译为「马来盏」),是种用虾苗发酵然后干燥成的加工食品。马来西亚名菜马来风光,也就是虾膏辣炒空心菜,用的就是马来盏。


上海滩上“洋掌柜” | 新加坡“小娘惹”成了上海“娘惹囡”

图说:学敏在教小朋友做娘惹糕


掌柜:学敏(Yorkmin)

店名:娘惹囡-新加坡传统手作糕点

地址:上海浦东丁香路丁香国际等

“你知道什么是小娘惹吗?”快人快语的掌柜学敏率先发起了提问。“就是东南亚人和中国人生的女性后代,我就是小娘惹。”她拿自己做了个形象的解释。

提起到上海创业,学敏说:“我曾经多次到上海旅游和考察,感觉上海市场很大,充满了活力,所以在我毕业时就决定到上海创业。”学烘焙的她想着,是不是可以把新加坡的特色美食娘惹糕带进上海呢?“我是新加坡人,在我们国家,娘惹糕是一种非常常见又好吃的东西,就和中国的包子差不多。”今年7月,娘惹囡浦东丁香路店开业,这是她在上海开的第三家店了。

图说:娘惹囡门店

店名里的“囡”取自上海话“囡囡”

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华人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所生的后代,大部分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称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音译,男性称为Baba“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

2019年,学敏到了上海,创办了“娘惹囡”,专做新加坡手作糕点。“小娘惹 ”是称呼小姑娘,“囡囡”也是称呼小姑娘。学敏把两者结合了一下,为自己的店铺取了一个外来与本土相结合的名字。

刚开始,娘惹囡在外滩BFC集市摆摊,同时也进行线上销售。期间积累了大量在上海的东南亚客人,娘惹囡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还能让在上海的东南亚迷们不用出国就吃上正宗的娘惹糕。

2021年,娘惹囡入驻静安柒彩里,开始了店铺式运营。“我们得到了以前在集市和线上积累的老客户群的支持,开业时外卖平台一度都爆单了。”学敏说,在这样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也不断努力开发和升级店里的产品,希望能让客人吃到更多种的娘惹糕点。不久后,娘惹囡店铺再次升格,入住长宁KING88商业广场,由档口模式升级为商场独立门店,有了隐蔽厨房,设置了半敞开式厨房,还有可供堂吃的座位。

今年,位于北外滩的双狮汇店和浦东的丁香路店相继开业。新店采用了符合现在糕点市场需求的全开放式厨房,让整个糕点的 *** 过程都一目了然。

图说:学敏(中)在线上直播

不断学习、研发,丰富糕点口味

娘惹糕是东南亚的特色美食,主要材料有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等,口味甜度适中,嚼劲十足。“娘惹糕颜色很鲜艳,不同的糕点也有不同的寓意。”学敏介绍道,“我们店里卖得很好的一款糕点,叫‘漂亮面孔’。上层绿色是斑斓加椰浆,口感微甜;下层是用椰浆和蝶豆花浸泡过的糯米,口感微咸。一口咬下去,甜咸相夹,很有层次。它不只是好吃,还有特别的意义。”学敏说,在很早以前,自己家乡有一个传统:如果一个女孩钟情于一个男孩,就要做这款糕点给他吃。一定要做得很漂亮,所以名字叫做“漂亮面孔”。男孩吃了就说明他接受了这个女孩,所以这款糕点也有定情的含义。

而形态如龟壳一般的龟糕,中间有一个“寿”字,顾名思义就喻示着长命百岁。红色的龟糕也是新加坡过节日、祭奠等重要日子必吃的糕点之一。

除了“漂亮面孔”和龟糕,店内还有九层糕、斑斓蛋糕等十几种娘惹糕。学敏却并不满足于此,她还在不断地回新加坡学习,并自主研发。为此,她特地聘请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烘焙师,共同研发和 *** ,希望让属于东南亚的娘惹糕,不仅有新加坡的特色,还要更多元,有更多不一样的口味。

搭配娘惹糕的饮品,学敏介绍了主打的KOPI,一款南洋咖啡。“和别的咖啡不同,我们的咖啡豆是加白糖,黄油和菠萝皮来炒香的,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是一个很费工的过程。然后我们再用袜子和一个咖啡壶来‘拉’咖啡,而不是泡咖啡。这样 *** 出来的咖啡,口味会更浓郁,口感也更细腻。”

学敏还一直保持着线下线上联动经营的方式。她会时常在店里办一些小活动,比如让小朋友来体验做娘惹糕;而线上的小程序、直播等也会不时地为客户带来一些惊喜。“我们的产品比较吸引女性消费者,以25-45岁左右的居多,可能是因为娘惹糕颜色鲜艳、口感软糯的缘故吧。”

图说:娘惹囡门店

“中国文化太丰富了,我想去了解”

“我在新加坡是烘焙学校毕业的,非常热爱做美食。”学敏说,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厨房帮奶奶、妈妈打下手,择择菜洗洗糯米什么的。家里也开过餐厅卖过海鲜,可以说是很早就对餐饮业有所了解了。

“刚来上海创业的时候心里很紧张。”当时,学敏就想不能只把娘惹糕带给上海,还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娘惹文化,所以在包装盒和店铺的设计上,用了很多东南亚文化元素的花纹和图形。“我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接受,后来发现很受欢迎,我心里才慢慢放松下来。渐渐地,我发现不只是在中国的东南亚人喜欢我们的糕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很喜欢。现在,我店里的老客户有80%都是中国人。”

“我很开心能来到中国,也很感恩来到上海。上海的市场很大,我想开更多的店铺让大家都知道娘惹囡,了解娘惹文化,能把这种东南亚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传递出去。”学敏说,“来到上海后,我发现中国的文化太丰富了,有那么多知识我还没来得及去了解,我希望我都能去了解。我也是华人,这里也有我的根。”

林景/文

华人下南洋和马来人通婚生的女孩叫娘惹,富贵却又地位低下!

娘惹是在马来出现频率极高的名字,在各个地区都有传统娘惹菜的招牌,但是对于娘惹文化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她们是曾经下南洋的华人与马来当地人通婚之后的后代。娘惹料理也在马来不断传承与发扬。

在槟城有着许多关于娘惹文化的博物馆,乔治城的乔生博物馆很好的记录并展示了真实的娘惹文化,将下南洋华人的一生以及他的后代生活现状展现在世界各地游人的眼前,让人们对于神秘的娘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乔生博物馆原是私宅,它是属于一位郑姓官员的老宅子,从下南洋到将生意做到风生水起,还回到国内买了官。博物馆将私人住宅的全部空间对外开放,包括了主要的客厅、餐厅、 *** 房、婚房、厨房、金库等,让人全方面的穿越到百年前来到马来西亚的富裕华人的真实生活。

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马来西亚娘惹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对于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孩子,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娘惹与中国旧时的女性有着相似的生活,足不出户,以女红持家为主,地位不及男性,继承了来自中国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

进入博物馆内部其奢华程度令人震惊,地面采用的都是进口花色瓷砖,内部采用欧式雕花玻璃窗,其家具融合了中国式复古风格与西式设计。从建筑风格便能看出这是一座依照南洋地势环境融合了中西设计理念的混合大宅,它的包容性就如同娘惹文化一般,多元产生的化学效应,有了属于娘惹独特的服饰文化与烹饪技巧。

上到大宅的二楼是主卧、 *** 房和婚房的布置,精致的家具摆设还有电视机、梳妆台。不同年纪和状态的娘惹需要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少女时期、恋爱状态和已婚都有不同的服饰要求。在结婚时还有奇特的风俗,在婚床前放一对公母鸡在篮子里,哪个先出来就能预示出生男还是生女。

住宅的另一侧是真正的祭祀老宅,是之一任房主建造的,如今每逢清明等重大节日子孙们还是会回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这里就是完全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住宅的后方是大户人家的金库,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古董、珠宝,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这里购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金库一旁就是娘惹厨房,也就是从这里娘惹将中国式的菜系做出了改良,每一家都有独特的配方,而且传女不传男,所以娘惹菜也成为了马来美味而有神秘的菜系,受到各地人士的喜爱。

这样的传统老宅改成博物馆让世界各地游客参观,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神秘的娘惹文化,了解那些历史中独特的存在,更多的理解才有更多的包容,中英文的双重讲解让这个小小博物馆向游人传达了更多关于娘惹和峇峇的神秘故事。

新加坡“娘惹”文化为何在福建的“婆家”举办?

2023年3月8日,第二届南洋文化节暨新加坡梧林娘惹文化季活动在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拉开帷幕,为期18天。


开幕式上,新加坡旅游局、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代表,以及侨领侨商、福建省内外旅行社代表、品牌商家代表等140余人齐聚梧林传统村落,见证这一盛况。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涵盖开幕仪式、授牌仪式、晋江精品线路推介、梧林招商推介、战略签约、圆桌对话直播、大美晋江行等多项活动。同时开展番喜南洋市集、闽侨剧演、街头非遗快闪、《小娘惹》影视展等多项文旅配套活动。


“娘惹文化”是华人在南洋当地“落地生根”形成的特色文化现象。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期间,持续不断的“下南洋潮”使得中国南方的移民来到马来群岛(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这些男性的新移民在当地打拼挣钱,日久天长,渐渐地与当地马来女性通婚,男性被尊称为“Baba”(音译:峇峇),女性被称为“Nyonya”(音译:娘惹),Baba与Nyonya都是马来语,新加坡则称作“土生华人”。


“娘惹文化”为何有特色呢?

男性是华人,女性则是当地马来人。因此,家庭生活大多保留着中华文化传统,但在饮食上、女性的服饰上又融入了当地马来文化的精华。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娘惹文化”,其实,就是华人与当地人文化的交融结果。

笔者在东南亚的“娘惹文化”方面颇有关注,潜心翻阅了大量的史料,积累了丰富的认知。

“娘惹文化”的形成就是华人移民的历史,之一代中国沿海的移民来到南洋后,本想打拼挣钱回家乡盖房子。但发现南洋挣钱要比家乡容易,于是,就与当地马来女性通婚,暂且搁置“赚钱回乡”的念头。但是,华人的家乡观念还是很牢固的。赚的钱除了维持在地的家庭开支外,大部分都汇到家乡盖大厝(大房子),期待落叶归根。


但大多数华人“落叶并没有归根”,因此,在家乡留下一幢幢“中外合璧”的大侨房,福建闽南人称之为“大洋楼”。

据主办方介绍,在晋江百年侨村里,散落着132栋那种建筑风格各异的古厝洋楼。

“娘惹文化”是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是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的融合。新加坡人称之的“土生华人”,如果从血统上看,已不完全具备“华人”的血缘属性。


因为,之一代华人与马来女性通婚,其子女只有50%的华人血统,这些第二代的“华人”,如果只有50%华人血统的男性娶了当地人,其后代“华人”的血统又被“稀释”了一半,换言之,第三代只剩25%华人血统。那么,如此下去,到了第N代,已经完全融合了。但是,华人代代薪火相传,闽南方言、宗教习俗、儒家礼教,一代传到下一代。因此,即便经过N代繁衍生息的后人,仍坚持称自己的祖先是“福建人”或者“广东人”还是“海南人”。虽然长相已经“中外合璧”了,但仍心存“华人”的根脉。

峇峇娘惹族群的特色文化


一、峇峇娘惹的历史

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七下西洋,五次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停留。他们大部分来自福建闽南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因为季风的原因帆船要等八个月才能回到故乡,于是这群男性就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周边地区开始做生意、交朋友。

因为华人长相英俊,而且头脑聪明,非常有学习能力,也擅长做生意。因此当地的一些富商以及政界人物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华人。之一代华人男性娶东南亚当地的土族女性生下的混血儿,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也称土生华人

早年华人从中国南方飘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落地生根,和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繁衍后代。他们的文化受到马来人、印度人、欧洲人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土生华人文化。

由于峇峇娘惹是华人男性和马来亚土著女性结合的后代混血儿,他们的祖先是在中国,他们的根是在中华大地上。虽身处异国他乡开枝散叶,但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根源所在,从未忘本。祠堂占据着每一户峇峇娘惹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他们会定期祭拜祖先,逢大事时必定要禀报祖先,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礼节。

二、峇峇娘惹族群建筑风格

色彩鲜艳是娘惹家族所偏爱的,无论是住宅还是穿着。建筑设计则融合了中国古代、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长长的屋子,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一座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是保留最具完整的峇峇娘惹族群建筑风格。

三、娘惹服饰

娘惹服是在东南亚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的一种服装。由于东南亚地处热带气候,天气非常炎热,因此娘惹服大部分以轻纱面料为主加上手工刺绣。每一个娘惹都会有一双非常漂亮、色彩鲜艳的珠绣拖鞋,这种珠绣鞋的材质都是上等的珠子,颜色特别丰富,是娘惹们纯手工历经时日才绣的出来的。

上身穿着可峇雅服,下身穿着南洋的纱笼,踩着珠绣拖鞋,再加上各种首饰,非常的美丽曼妙、更显婀娜身姿。

四、娘惹美食

娘惹菜在娘惹文化里也是至关重要的。烧出一手好的娘惹菜,是长辈非常看重的一项技能。娘惹菜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必须是由小娘惹做的,其他人做的食物无法称之为娘惹菜。娘惹菜是全世界非常著名的一种菜系,娘惹菜是福建闽南风味加马来亚风味的美食,是传统中国菜与马来香料的完美结合。

视频加载中...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一各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文化见证了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

什么是娘惹菜?

文/柳成枝


图文:审稿-嘟嘟、排版-斯凯勒

封面图:?bonchan / Shutterstock


清香的椰浆味在鲜甜的鱼肉汤底和浓郁的酸辣咖喱味中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橙红色的咖喱汤汁和白色的米粉在色调的搭配之中也显得相得益彰,这是一碗叫作Laksa(叻沙)的南洋料理。Laksa在马来文中其实就是咖喱面的意思,是娘惹料理中的一道经典。


2011年,Laksa曾经被CNN旗下的旅游网站选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2016年,娘惹版Laksa方便面被美国的方便面达人“The Ramen Rater”评为十大方便面中的第3名,而新加坡Laksa口味的方便面更是在2016年-2019年连续四年盘踞世界之一。


走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看到饕客们望着Laksa时那虔诚的双眸和无处安放的双手,你就知道这款美食大概不会让人太失望。


?Tommy Brtek / Shutterstock


你可能会惊叹,海外华人居然能做出这么一道浓浓异国风情的料理,但Laksa其实也是一款娘惹(Nyonya)风味的南洋菜。在许多道经典的娘惹料理中,不仅仅能看到中国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还融合了南洋的班兰叶(Pandan)和印度的孜然茴香、黄姜粉、咖喱叶、峇拉煎(Belacan)等香料。


而烹调出这些料理的南洋大厨,则是在中国史和南洋史交织的背后,从历史舞台上走出来的“Baba and Nyonya”。


? Fotos593 / Shutterstock


峇峇与娘惹是谁?


“Baba and Nyonya”,中文译为“峇峇与娘惹”,有人也把他们称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华人”。


有人说“Baba”(峇峇)是土耳其文中“先生”、“父亲”、“孩子”的意思,有人说孟加拉土著把外籍人士的孩子称作“峇峇”,有人说印度人用“Baba”泛指华人后代。


而“Nyonya”(娘惹)的意思则是夫人,有人认为“Nyonya”是爪哇语从意大利语或葡萄牙语借来的词汇,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是从闽南话中的“nio - nio”转变而来 , 即“娘娘”的意思,因此“土生华人”的女性经常以“娘”字命名,如新加坡连续剧《小娘惹》的女主角就叫月娘。


有关峇峇与娘惹的由来,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许多到新马讨生活的中国人在落地生根后,选择了和当地的土著或马来人通婚,他们生下的混血后代男的称为“峇峇”,女的则称为“娘惹”。



峇峇与娘惹大多来自英殖民时期的新加坡、马六甲、槟城这三个地方。在那个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夹带着南方方言的中国人和口中说着马来话的马来人或当地土著通婚后,让闽粤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语言模式成了峇峇与娘惹的特殊语言——峇峇马来话。


举例来说,他们有一种食物叫作“Bakwan Sup”,“Bakwan”源自于闽南话“肉丸”的发音,“Sup”是马来语“汤”的意思,所以“Bakwan Sup”其实就是肉丸汤。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小娘惹》的话,你可能还记得剧中有一个叫“Kamcheng”的容器。“Kamcheng”,其实就很接近闽南话或广东话“感情”的发音。


虽然峇峇与娘惹讲的是马来语,但他们一般把父亲的哥哥称为“Pek”,也就是闽南话“伯”这个字的发音;父亲的弟弟则是“Chek”,即闽南话“叔”这个字的发音。


也许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正宗”的峇峇马来话,但这种A+B+···+N的说话方式也连带影响了其他的新马族群,让许多老外和中国人都叹为观止的“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和“Manglish”(马来西亚式英语)也是类似的排列组合,如“buay tahan”(受不了)是闽南话+马来话,“Abuden”(不然呢?)则是闽南话+英语等等。


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内部

Photo: Azuladnan / Wikimedia Commons


峇峇与娘惹除了在语言上的混杂之外,在许多生活的细节上是既很“中国人”,又很“马来人”。


以娘惹的传统服饰来说,她们平常穿的Baju Kebaya(一种马来人的传统服饰)在马来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在色调审美上既有中国人喜欢的大红色,也保留了马来人喜欢的绿色。


Photo: Jamieson Teo / Wikimedia Commons


博物馆里的娘惹服饰与瓷器

Photo: Marc Chang Sing Pang / Wikimedia Commons


而峇峇与娘惹常用的瓷器也一样。他们的瓷器虽然也以中国传统的凤凰、牡丹为主题,但纹饰却多以花、叶纹为主,色调上也更偏马来人喜爱的土耳其绿、淡粉、明黄色。


Photo: Marcin Konsek / Wikimedia Commons


我们经常说在新年的时候给压岁钱,峇峇与娘惹在传统上也是比照办理,只是他们给的是“青包”。虽然我们很难确定他们为什么会把“红包”改成“青包”,但压岁钱的重点一直都在寓意着吉利和好兆头,而不是颜色,不是吗?


?I AM CONTRIBUTOR / Shutterstock


对现在的马来人和华人来说,如果真的走到了长相厮守的一天,宗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为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其他国家的马来人或印尼人则未必有此规定)通婚意味着必须要有成为 *** 的觉悟。


但对于早期的异族通婚而言,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宗教方面的束缚,许多峇峇与娘惹在信仰方面很大程度上传承了闽南人的传统习俗,如拜祖先、对中元普渡(中元节)以及清明节的重视等等。也因为在宗教上的自由,娘惹料理并不会刻意避开猪肉,这对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始终对猪肉不离不弃的中华民族来说,是极其严肃、深刻而有意义的结果。


五彩缤纷的娘惹料理


由于“土生华人”因循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所以许多经典的料理都出自女性之手,因此这些料理也称为“娘惹菜”。娘惹料理,如果要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味觉和色彩的完美结合。


除了在文章开头部分介绍的娘惹Laksa之外,Nasi Lemak也是娘惹料理的重头戏。Nasi Lemak即“椰浆饭”,传统的椰浆饭就是把饭浸泡在浓浓的椰浆里再拿去蒸,饭的旁边会配上炸江鱼仔、炸花生、切片黄瓜、鸡蛋等配菜。


?bonchan / Shutterstock


喜欢吃椰浆饭的人都知道,椰浆饭最关键的都不是这些配菜,而应该是参巴酱(Sambal)。“参巴”,一种含有辣味、咸虾酱味及其他香料混合而成的食物(或做法),以峇拉煎、红咖喱、红辣椒油、虾米、香茅、椰糖等为主要材料。


娘惹版本的椰浆饭除了经常在马来版本的基础上加炸鸡腿外,有时候还会去掉更辣的马来辣椒酱,而选择用比较甜的华人辣椒酱。香、甜、咸、辣,娘惹椰浆饭让你一次满足绝大部分的味觉 *** 。

?Sinseeho / Shutterstock


娘惹椰浆饭作为新马地区人民捧在手心的国宝级料理,经常是放在香蕉叶上或是放在报纸上吃的,可以说是庶民料理中的王者等级。


乌达(Otak-Otak)也是娘惹料理中的惊世之作。“Otak”是马来文,意思是“头脑”,之所以叫“乌达”是因为白色的鱼肉泥看起来像头脑,但这种恶心的命名方式一点都不妨碍这道料理收获大千世界的百万信徒。


事实上,印尼的乌达才是白色的,马来西亚的乌达因为加入了辣椒、峇拉煎、黃姜粉等原料所以呈橘色。橘红色的鱼肉泥加上各种香料如辣椒、香茅、葱蒜、椰浆等,在外部包上一层香蕉叶后在炭火上烘烤一段时间,香、辣,而且辣得很有层次感的乌达就算热辣出炉。


?Aisyaqilumaranas / Shutterstock


大马的乌达

? MOHD RIZAL OMAR BAKI / Shutterstock


印尼的乌达

? Ariyani Tedjo / Shutterstock


如果你以为娘惹菜除了辣还是辣,那你就太不了解娘惹美食文化了,因为娘惹美食从来不以简单的味觉诱惑横行天下。除了以上美食中的香、辣、酸、咸、甜味之外,娘惹料理在视觉上的五彩斑斓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以娘惹糕(Nyonya Kuih)为例,在原料上用班兰叶、拉米叶(Daun Rami)、蝶豆花、洛神花等植物染色,各式各样的娘惹糕在这些植物的染色下红、黄、蓝、绿、粉各色纷呈,食物在原有的味觉上更多了一层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甜点爱好者食欲大增。


?TY Lim / Shutterstock


?Sinseeho / Shutterstock


“Cendol”(一般音译为“煎蕊”)和“Bubur Cha Cha”(一般音译为“摩摩渣渣”)则是娘惹甜点在刨冰界的两大王牌。


“煎蕊”既不用“煎”,也无“蕊”可言,妥妥的一枚以“冷”著称的美食,其原料是绿色粉条、红豆、椰糖、椰浆、玉米等。


店家会用一个小碗盛装,先是迅速刨出一大碗冰霜,放上早已煮得透烂的红豆和黑糖,再放一种混入班兰汁制成的绿色粉条,最后浇上一勺奶白的椰浆。椰浆浇上后冰霜一点一点地随之溶化,红豆、绿粉浴奶而出,乌紫的豆红、透明的粉绿和黑糖的色泽在清香的椰浆之上争奇斗艳,实在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Sinseeho / Shutterstock


“摩摩渣渣”则放了西米、紫薯、芋头、红豆、椰浆等食材,类似于我们平时喝的西米露,两种冰品同样是在甜的基础上成就了色彩的飨宴,好吃好看好解暑。


?YuriAbas / Shutterstock


如果说娘惹菜有口味差异的话,那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娘惹菜则是以辣中带甜为卖点,而槟城娘惹的酸辣风味也同样让人感觉到此味只因天上有,人间真的好值得。


结语


除了语言和美食外,峇峇与娘惹也有自己独特的社交文化。在桌游风靡全球之前,峇峇与娘惹早早玩起了“Cherki”(也叫“Cheki”)和“Congkak”(马来播棋)这两种脱胎于中国和马来传统的桌游。

“Cherki”是一种类似麻将的游戏,这款卡牌游戏每副牌60张卡,每次牌局用两副牌,一般2-6人玩。每个玩家手上都有8张牌,玩家只要凑齐3组3张一样数字的卡牌就赢了。


“Congkak”则和马来传统游戏“Congkak”玩法类似。这款游戏一次只能有两个玩家,双方玩家在长方形的棋盘上行棋,每个玩家轮流把棋子放到己方的洞中,当一方的总棋子数量超过一半时则胜出。


?YuriAbas / Shutterstock


虽然融合各种语言的“峇峇马来话”已经渐渐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峇峇与娘惹这个在19、20世纪东南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亚洲混血也慢慢地走入了更为主流的族群,但这个群体却早已在语言、食物各方面留下了自己特殊的印记,成了当代新马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梁明柳、陆松:《峇峇娘惹——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9期)。

2.陈志明:《峇峇文化的启发与反思》,《闽商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3.蓝洁:《从电视剧<小娘惹>看新加坡土生华人文化》,《青年文学家》。

4.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总第165期)。

5.叶玉婷:《从<海峡华人杂志>(1897-1907)看峇峇式中华性之塑造过程》,拉曼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17年。

6.余斌:《马来西亚煎蕊》,《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7年第02期。

7.Sabrina Tan,“Who Were the Nyonya Baba (Peranakan) People?”,“Wooobles”.

https://www.wooobles.com/nyonya-baba-history/

8.“What is Baba Nyonya culture”,

http://livinginpenang.com/baba-nyonya-culture/

9.yufan152000,“Baba-Nyonya Culture”,August 14,2016.

https://babanyonyaculture.wordpress.com/

10.“What is Cherki?”,“Peranakan Life”,

https://www.peranakanlife.com/baba-nyonya-culture/games-past-time/cherki

11.Tessa Wong,“The Rise of Singlish”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3809914

12.“Manglish”,from Wikipedia

https://en.m. *** .org/wiki/Manglish


END

常吃“娘惹菜”,但娘惹究竟是什么?



峇峇(ba,一声)和娘惹是什么呢?是混血儿。当年移民到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娶了当地的马来人,他们的子孙后代男的称之为峇峇,女的就叫做娘惹


实际上根据“三代成峇”的原则,在马来定居超过三代且和当地人通婚的华人也基本上被称为峇峇娘惹了。



峇峇过去一般都是以生意为生,西装革履。而娘惹从小便会学习重要的两件事:刺绣和做饭。




出嫁前,夫家会要求看中的娘娘交一副刺绣作品和为全家人做一顿饭来作为评判标准来挑选媳妇,而出嫁后三天,娘惹和丈夫一起回门时会佩戴上夫家准备的所有金饰彩礼,以体现自己受到夫家的重视生活富足美满。



峇峇娘惹多是早期清朝过去的移民(官商居多)与马来当地人(女)结婚生下的混血,峇峇娘惹的后代也叫峇峇娘惹,而那些未曾与马来人通过婚的华人后代依然是华人,峇峇娘惹因为是贵族,生活多富足并且受到良好教育。




后来的马来西亚以 *** 教为国教,若与马来人通婚,则需要转信 *** 教,并且女生还要舍掉自己的姓氏,因此后来通婚情况似乎并不多见,峇峇娘惹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形成的族群也没有飞速地扩展壮大,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



想了解更多关于峇峇娘惹文化传统?请访问位于马六甲的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Baba & Nyonya Heritage Museum

地址:No. 48 & 50 Jalan Tun Tan Cheng Lock,75200 Melaka

游览时间:10:00-17:00(周末延长到18:00)

门票:成人16RM,儿童11RM

官网:http://babanyonyamuseum.com/


旧时传统,女主内下厨,自然而然把中国(主要是潮州和福建)和当地的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即是今天的娘惹菜了。



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传统中国菜与马来香料完美结合,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



旧时代的娘惹,多属于家里的大家闺秀。平日足不出户的她们,家里的厨房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女儿在家时,在厨房和母亲学习和研究做菜,出嫁后,不管家婆是要试探媳妇的烹饪实力,还是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以,吃着桌上的菜,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间的温馨和亲情。



娘惹菜系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口感品味,但最地道和传统的还是马六甲一带的娘惹菜。





这一片区的娘惹菜口味甜酸融合,原料偏于采用椰子、中国香菜及莳萝菜,而调味料则大量选用柠檬草、姜黄、香茅、薄荷叶等天然植物,就连五颜六色的著名甜点娘惹糕采用的都是天然花草汁调色而来。



娘惹菜走家宴路数,有点水准的多数是私房菜性质,而非大量供应的社会餐厅。


要想品尝地道的娘惹菜,不妨来马六甲亲自品尝一下吧。

新加坡的“娘惹”文化是怎么样的?

娘惹的意思

娘惹一词,娘是马来语的音译,音译自马来语。“娘”字在马来语里没有特殊的意义,就是“姑娘”的意思。这个词是“娘惹”一词在马来语里的“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华人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娘惹的来源

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如今,他们的文化已经在新加坡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地发展、安定了许多年。

娘惹的风格

娘惹的风格是非常繁复大胆又鲜艳的,融合了马来 *** 的鲜明特色,兼具中国的大红粉红,以及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的纹样也多以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为主,浪漫又热带异域风情。

娘惹的美食

娘惹经典菜多为酸甜、辛香、微辣等风味,最出名的有Laksa(叻沙)、椰浆饭(Nasi Lemak和娘惹糕点等。Laksa在马来文中其实就是咖喱面的意思,是娘惹料理中的一道经典。

娘惹的语言

娘惹族使用的是一种由闽南语和马来语融合而成的语言——峇峇马来语。举例来说,他们有一种食物叫作“Bakwan Sup”,“Bakwan”源自于闽南话“肉丸”的发音,“Sup”是马来语“汤”的意思,所以“Bakwan Sup”其实就是肉丸汤。也许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正宗”的峇峇马来话,但这种A+B+···+N的说话方式也连带影响了其他的新马族群,让许多老外和中国人都叹为观止的“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和“Manglish”(马来西亚式英语)也是类似的排列组合,如“buay tahan”(受不了)是闽南话+马来话,“Abuden”(不然呢?)则是闽南话+英语等等。

娘惹文化博物馆

新加坡娘惹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包括陶器、珠宝、针织品、鞋类等在内的具有娘惹特色的各类物件,非常具有复古和民族气息,类似于一个家庭博物馆,展现了新加坡土生华人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标签: 马来西亚 意思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