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十八扯 024
如果有空的话,你可以默一下这几个问题。
你有好久没有看到过四川方言剧了?你现在说的四川话里头还剩好多方言词汇?
你的幺儿还能流利地听说四川话吗?你觉得四川方言会逐渐消失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让我们再一起重温下四川方言词汇的美。或许在某个时刻,你也会不自觉地向其他人推广普及下四川方言。
01 四川方言与民俗传承
一地的方言总是和一地的风俗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民俗逐渐消失了,但是却在方言中保留下来了。语言文字往往比风俗习惯流传地更久远。
在四川方言中,有很多特有词汇都跟彼时的风俗习惯有关。这些词汇来源于生活,反哺于民俗。当人们很多年以后再看到这些方言词的时候,也能想象出彼时的情景习俗。
比如四川方言里有一个词叫做“装舅子”。这个词是讽刺一个穿戴太讲究,或者穿着不合时宜。后来也引申为讽刺某人装腔作势。为啥子是“装舅子”,不是“装幺儿”、“装堂哥”呢?因为以前四川有一个习俗,姐姐或者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十分整洁去送亲。妻子的兄弟喊做“舅子”,所以这种行为被戏称为“装舅子”。
“装舅子”是来自婚丧嫁娶的民俗,“打牙祭”则是来自逢年过节的习俗。
“打牙祭”说法来源有几个,一说是旧时厨师供奉的祖师爷是易牙。厨师每逢初一十五就要供奉肉向易牙祈祷,彼时称为“祷牙祭”,后来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打牙祭”。二说是“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每逢农历的初二和十六要杀牲畜来祭牙旗,这种行为称为“牙祭”。而彼时肉食来之不易,祭牙旗的牙祭肉往往就变为了将士们的吃食,这种被称为“吃牙祭肉”,后来就变为了“打牙祭”。无论“打牙祭”这个词的来源如何,都有吃肉或者吃一顿肉食的意思。后来自然这个词就引申为吃肉或会餐加菜的意思了。
以前经常整份回锅肉打牙祭
既然说到了吃,我们再来说一个更古老的四川方言——“吃开水”。
老四川有个习俗,逢年过节要走亲访友,进门的时候主人家就要请“吃开水”。这个开水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白开水,而是“汤圆儿粉子醪糟儿蛋”。四川有些地方是用开水冲泡的米子泡,里面或加糖、或加鸡蛋,就成为了一碗待客人的美食。在那个年代,这一碗吃食就是礼节。如果因时间关系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吃上这碗“开水”,主人家就会十分抱歉地说:“太不好意思了,连碗开水都没有吃上就走了。”
醪糟儿蛋曾经也是四川人的主流早餐
一地的民俗往往都是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形成,更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民间风俗的总和。这些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民间民俗都会有相应的载体。这些载体或许是一种食物,或许就是两三个字的方言词。
02 四川方言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川方言里有很多词汇都是用普通话无法解释清楚。这些词汇缘于四川人多年来生活的积累,只有长期生活在四川的人才能明白这些词的细微意思。这些方言词在外地人眼里就是四川人的语言标志,在四川人眼里就是那些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只能个人自己感受的词语。这些方言词或许就是四川方言的魅力所在。
打个比方,四川方言里有个词叫做“锤子”。如果有人用普通话对你说“锤子”,那么他说的可能真是“锤子”。如果有人用四川方言对你喊“锤子”,那么他可能说的是“你说个锤子”。不同于普通话里“锤子”是个实实在在的工具,四川方言里的“锤子”则是个千变万化的东西。根据语境的不同,“锤子”一词就如同万金油一般,到处都可以用上。
“锤子哦!哪个在背后说老子坏话!”
“老李太锤子了,每次都是要买单了就跑厕所!”
“吃锤子吃!网上吹得凶,那么远跑过来怪死难吃的!
这三句话里的“锤子”意思有啥子不同?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四川的人,如果不是经常耳濡目染,根本没办法分辨清楚其中含义的细微差别。
(图片源自 *** )
四川方言里还有一类词,他们的字面意思和背后的涵义都十分具象化。如果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想象出这个词描述的场景,你便会会心一笑。
举个例子,四川说一个人喜欢“翻话”,喜欢说三道四会用“牙尖“来形容。为啥子说牙尖呢?大概是因为这个词融合了“伶牙俐齿”和“尖酸刻薄”之意。在普通话里,你很难找到一个与之贴切,能准确解释“牙尖”的词。但是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五十来岁的孃孃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旁边的人说其他人的八卦。这个场景和“牙尖”一词重合到一起,见过的人都会会心一笑。
四川有一样特产叫做“耙耳朵”。(之一个字应该写作火巴,因为打出来无法显示,所以用“耙”字代替)以前四川男的结婚后常被老婆揪耳朵,这种形象在各种电视剧中广为流传。耳朵经常被揪,自然耳根子就软,听老婆的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况且“耙耳朵”这个称号,四川男人是乐于接受的。如果在办公室里说起哪个是耙耳朵,女同事眼里都是赞赏的目光。在四川这个地界,能叫“耙耳朵”的男人都是可靠的。男同事间则会相视一笑,以后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大家又多了一个打掩护的战友。二天出去喝酒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给老婆说,“公司晚上搞团建,我和老王在一起的,不信你问他!”
若要将只可意会的词排个名,“啃兔儿脑壳”绝对能进前三。兔脑壳是成都更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自从“老妈”史桂如之一个尝试着用各种香料熬煮兔脑壳以后,兔脑壳就开始风靡成都乃至整个四川。自此,“啃兔儿脑壳”突然也就新的一层意思。如果你看过别个是咋个啃兔脑壳的,你就会觉得成都人用“啃兔儿脑壳”来形容热恋情侣接吻是多么形象。
馆子头经常看到啃兔脑壳的人
上述这些只能意会的词包含的一种川人的生活哲学。巴蜀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出来的人都是一体的。川人有着一样的坚韧,一样的侠义,一样的热爱生活。这些一体的精神落在生活里,藏在方言中,成为了川人共同的只可意会的记忆。
03 四川方言独有结构赐予的想象力
四川方言中有很多独有的词汇结构。这些结构或者两两组合,或者各自为阵组成了不同的语意、语法、语境。这些用法既不遵从我们日常用语,又有别于普通话的规规矩矩,是非常有趣的语言魅力。
打个比方,“二”在四川方言里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用法:“二……二……”。在两个二之间嵌入某些单音节动词或者形容词,就能表示某种不完全不充分的状态。例如“二麻二麻”,专门用来形容微醺的样子。
在成都人眼里,“二麻二麻”其实是一种似醉非醉的舒服状态。约三五个好友,吃点冷淡杯,喝点小啤酒,摆点交心龙门阵。吃着咸鲜的煮花生毛豆,酒刚好喝到二麻二麻,龙门阵摆到意犹未尽,趁着夜里凉快睡个好瞌睡,这就是成都人理想的夜生活。可以说成都人光是看到一个“二麻二麻”就能想象出那微醺的舒服状态。
除了“二麻二麻”,很多词都可以根据语境自由的填进去,比如还有形容做事粗枝大叶不认真的“二恍二恍”,形容不完全像的“二像二像”,形容半通不通的“二通二通”,还有“二晕二晕”,“二甩二甩”等等。可以说“二……二……”就像是一个万能的结构,全凭我们的想象力往里面填。
四川方言的特殊结构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联想空间。比如叠音和叠词就是四川方言中很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是双音节的AA形式,还是三音节的AAB形式,或者是ABB形式,还是四音节的AABB形式都能组合出独具想象力的方言词汇。
比如说,在双音节的AA形式里,川人喜欢将两个动词重叠在一起变成一个名词,刷刷,铲铲,盖盖,抽抽都是这样用法。写到这里又忍不住想讲一遍四川方言里那个经典段子。
(成都公共汽车失火后,记者问到车上是否配备敲打车窗玻璃的锤子)
记者:请问大爷,你在受伤前或受伤后,发现车上配备了敲玻璃的锤子了吗?
大爷:有铲铲的锤子。
记者:你是说,车上配备了铲铲?
大爷:有锤子的铲铲。
记者:你是说配备了带铲铲的锤子吗?
大爷:有锤子带铲铲的锤子。
记者:你是说有的锤子带了铲铲吗?
大爷:有铲铲的锤子带了铲铲。
记者:你是说有的锤子可以当铲铲用,而有些铲铲可以当锤子用吗?
大爷:还要咋说喃,给你讲清楚了嘛,有铲铲的锤子,有锤子的铲铲。
记者:……
还有一种用法是将两个形容词重叠在一起也会变成新的名词,比如尖尖、弯弯、片片、堆堆、沱沱都是属于这种用法。这种叠词的用法让四川话自带了喜剧效果,外地人听到之后总觉得四川人在卖萌一样。不过如果说到卖萌,四音节的叠词才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这类四音节的叠词在四川方言里很特殊。他们的使用既固定了,又没有固定。比如像坑坑包包,坡坡坎坎,盆盆罐罐这些我们常用的词汇基本上就固定了,没有啥子太多的变化可言。但是这类叠音的词汇川人是可以自己“生造”的。在四川方言里,许多方言词都可以用AABB的形式自己造出来,比如“巴适”可以扩为“巴巴适适”。
这些叠词词汇的大量运用,不仅创造出许多新的方言词汇,还能为四川方言添加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想象空间。鱼可以叫做“鱼摆摆”,为啥子后面要加个“摆摆”,看到这个词就能想象出鱼尾巴摆动的样子。人影子可以称作“人花花”,“花花”就如同太阳照射下人影子模糊不清的样子,“人花花”一说出来我们立刻就能想象出那副场景来。
04 四川方言独有的音韵美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的构成基本要素有声母、韵母、音调。但是在四川方言里,这三大要素,简直就是四川人学习普通话的三只拦路虎。但是恰好是这三只拦路虎为四川方言添加了独特的魅力。
声母方面,地道的四川话是不区分平翘舌和鼻音边音。你找十个四川人来念“凉拌牛柳”、“刘奶奶拿榴莲牛奶”这些绕口令时,起码九个半四川人都读不称头。 四川话中还有一些特有的声母在普通话里是找不到对应的读音。比如“谙到”的“谙”字读作ngan(二声),读音近似“暗”。“用盐巴漤一下”的“漤”字读作nan(三声)。(这两个例子中声母准确应该写作“?”,便于理解和阅读写为“n”)这种读音上的细微差别只有在四川生活多年才能感受出来。
如果说四川方言对声母的态度是视而不见,那么对于韵母的态度则可以叫做“无中生有”。
四川话里有大量一个茶壶对应多个茶杯的情况。准确来讲即是四川方言里的一个韵母能够对应普通话的几个韵母。比如普通话复韵母uo
成都话与普通话拼音对照表
例如普通话单韵母e<γ>与舌尖中音d、t、n、l;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声母相拼,在四川话里几乎全部读ê<ε>音。如果你找个四川人来念“得、乐、车、社、热”这些字,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似乎和普通话有些微差别。这细小的差别也就是成都人听起来比较“牙尖”的原因。
如果说抑扬顿挫的声调为四川方言添加了诙谐幽默的效果,独特的读音为四川方言增添了喜剧效果,那么四川方言中的连音绝对是最适宜的催化剂。
所谓连音在四川方言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合音,一是儿化音。
四川方言中的合音很好理解,两个音节变成一个音节。映射到说话中就两个字变成了一个字,硬生生地吃掉了一个字。比如“做啥子”这个词语,原本是三个音节,但是在四川方言中常常会把“做啥子”的前两个字作为合音处理,念出来就变成了“爪子”。再比如“不要”这个词,四川方言里念快了读音就会变成“表”这个音,比如“你表打空手哦”。
至于儿化音再四川方言中则运用地更加广泛。记得以前和外地人说“兔子”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始终听不懂我在说啥子,后面才反应过来四川话里面习惯念成“兔儿”。这个发音无论如何都和兔子联系不到一起去。儿化音似乎已经深入到四川人生活中各个角落。比如炼猪油之后剩下的“油渣”会念做“油渣儿”,做小吃的醪糟会念做“醪糟儿”,小洞洞会喊做“眼眼儿”,罐子会称作“罐罐儿”,柜子会说成“柜柜儿”。这种无处不在的儿化音用法或许就是四川方言独有的音韵美。
05 生命力旺盛的四川方言
写到最后,我们来打个总结。
其实四川话因为历史上几次大移民,加之后面“湖广填四川”的关系,原来土著语言已经所剩无几。稀里糊涂之下,四川方言就成了北方语系,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你四川话说得慢一点,全国大部分人都能听懂个六七成。
四川话这种特性让四川方言剧曾经风靡全国。《傻儿司令》、《凌汤圆外传》、《山城棒棒军》、《下课了要雄起》等一系列方言剧让全国观众都津津乐道,当时无论何地的人都能模仿片中的方言来上几句。其实这也变向证明了四川方言是可以如东北话,粤语一样向全国推广普及的。
(图片源自 *** )
其实一地的方言之所以能在全国风靡,其独有的魅力就在于“接地气”。“接地气”的四川方言承载了川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在四川方言里体现地淋漓尽致。四川方言就是最真实的川人生活状态。“接地气”就是一地方言生命力的来源。
或许正是因为四川话旺盛的生命力,甚至还衍生出四川话的旁系来。
川普,是一种把四川方言换成普通话语音语调而生造出来的特殊语言。川普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特殊语言会说普通话的四川人能掌握,不会说普通话的四川人也能掌握,唯有外地人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川普是一种十分既排外,又因对外地人妥协而生的语言。其实川普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四川方言是在多角度发展的,四川方言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四个问题,如此有趣的四川方言词汇你不想多说几个吗?这么好耍的四川话你不让屋头的幺儿多学几句吗?
或许只要我们一起对旁人多说几句四川话,“巴蜀笑星们”不痴迷于开火锅店,多拍点好耍好笑的四川方言剧,那么总有一天四川方言会再次成为全国人民的流行语。
【参考资料】
<1>傅崇矩. 成都通览.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6
<2>王文虎,张一舟,周家选. 四川方言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3>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巴蜀书社. 2002
【往期专题精选】
不用纵观全国,就是在山西,每隔几里地,人们在语言发音上也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跨地区的话,那差别可就大了。
下午,碰到一大同同事,聊起了孩子的教育,他说孩子喜欢听故事,昨天他给孩子讲了“七个小奶人”的故事。我知道他说的是“七个小矮人”,故意逗他:“小奶人?真色情啊!”。他奇怪,但马上明白了都是方言惹的祸,笑着骂我才“色情”,我连喊冤枉,说他明明说的就是“奶”嘛,且男人的奶才不色情呢,由于太小, *** 着也没人看,一直打不开市场。大同发音的特点是:说话时,鼻子不要出气,就是大同话。以此引申出:大同话的“我爱你”就是“我奶你!”
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的倒是运城话了,运城与陕西相连,所以运城话比较接近陕西话,是前鼻音发音,经常把en发成ei的音,所以说“门”是“没”。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拿一张50圆的票子,在售票员面前晃着:见过没?见过没?……卖票的傻了,干脆拿出一张100的Show了一下:你见过没?最后才搞明白,那人是想去“建国门”!大笑之后,我就知道此人肯定是个运城人。只有运城人才能把“春天”说成“吹天”,才能把“人民”说成“rei民”。一运城同事说:“刚才我看见一群老太太们在打煤球。”左权人纳闷:煤球怎么打?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老太太们打的是“门球”。运城方言中有几个发音是非常难的,国际音标中也找不到这种读音,比如牛、奶奶、桌子等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难读得来的。所以外地人调侃运城话:把奶叫成ni@#,把篮叫成搓,把狼叫成罗……
虽然运城话接近普通话,但是运城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怎么准。一个永济人来介绍产品,在文件中搜索“锅炉”,来回切换输入法,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他把“锅炉”的拼音拼成了“锅楼”。运城人的口才好,但是普通话说不好,不能不说是遗憾。
与运城话相对应的,就是榆次话了,是后鼻音发音,把en发成eng的音,sh发s的音。比如吃“焖面”会说成吃“蒙面”,“做甚”说成“做僧”,“人民”说成”仍名”。当然,如果掌握不了技巧,榆次话也是很难学的,比如“脖子”的发音,我就不敢轻易用榆次话来说,害怕对方误会我在骂他。
榆次话有一典型的特点,就是尾音会拐弯。一次携夫人回运城,下了火车,说喝碗醪糟汤吧,和摊主说了两句话,摊主就问:“你们是榆次人吧?”我们还奇怪,直赞摊主有眼力,摊主说:“榆次人反问话时音调总往上扬。”后来我一想,的确如此。比如你讲了一个天大的新闻,一般人出于惊奇,会问道:“是吗?!”。榆次人不会,就一个字——“是~~~?”,但就这个是字会拐三个弯,就像韩语发音一样,拖得很长。难怪北京人说他们喜欢听山西人说话,就像唱戏一样,其实指的就是榆次人说话。
在晋中一带,祁县、平遥、介休人讲话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声母f发成h的音,而把h发成f的音,颠了个个。比如“吃饭”说成“吃换”,“西红柿”说成“西逢柿”,“虎皮豆腐”说成“腐皮豆虎”。所以你不要让他们念类似于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这种绕口令,否则他们会杀了你。这种发音特点延续到了吕梁的局部地区。
在晋中的榆社,口音可以算是比较另类的了。声母x会发成s的音。比如:“洗脸”会说成“死脸”,所以如果去榆社老乡家做客,老乡端了一盆水,说:“死吧”,你可千万不要害怕,其实他是说“洗吧”。榆社人会把“鸡”说成“资”。一榆社同事小时候很郁闷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老师每个月都要领“公鸡”。直到后来才明白,其实每个月是领工资,而不是公鸡,只不过二者发音相同罢了。
山西方言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长治话了,把“肉”说成“又”,把“人”说成“银”,就像刚会说话的幼儿一样,听起来也觉得可爱,但是冷不丁的给你来一句“侃吊来~~”,你会瘁不及防。长治人爱说吊,说你是“小吊”也可以算是昵称吧。当年在漳泽电厂实习时,一同学看到师傅经常被同事称为“小吊”,就以为他姓刁,在一个很严肃的场合中叫道:“吊师傅——”,这一声,就像引发了地震,大家大笑不止,可羞煞了这个“吊师傅”了~~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3学习笔记
四季养生(上)
春天怎么养生已经讲过,现在讲夏天怎么养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
天地气交,天地代表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夏至相当于午时一阴生,天地阴阳之气都交汇在一起。
万物华实,华是花的意思,万物开花结果。
有阳气,万物才可以开花;有阴气,万物才可以结果。
男人只是能有子,有这个阳,是前提条件,孩子要长大,要靠阴血的滋养。女子任脉主胞胎,血要足。现在的女孩子红脸,眼睛水汪汪的,看上去很迷人,但是她肾阴不固,肾精不敛,这种情况下,如果她收敛的气机不足的话,就比较容易流产。
夜卧早起,晚睡早起。
无厌于日,厭是满足的意思。夏天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就应该外散的。使用空调,汗毛孔遇冷收缩,避免冷空气过分地侵蚀身体,遇热毛孔张开,频繁闭合,扰乱了阴阳的气机。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就要出汗。不出汗,就会憋出病来,如果阳气很足,不会很怕热,如小孩,就是你的身体很虚的情况下,看到特别热的东西才会害怕。
使志无怒,让志向,神明,情志上不要过分压抑自己。
使华英成秀,华英指花朵,只有这样美丽的花朵才能够抽穗,结果。
使气得泄,让人体的气得以疏泄。该出的汗就出,生活中该花的钱就花,如果淤滞在身体里的气不出去,补什么都补不进来。针灸,针无补法。真正的补,是 *** 。这种 *** 一定要因循人体的气机去按。人体是一个精品,要很轻柔地去对待。针法是在调经脉上的元气。夏天散出身体的淤滞气,秋天才能收敛进东西来,冬天才能进补。如果经脉不通,吃什么东西都补不进来,只能形成垃圾。
逆之则伤心,如果违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就会伤心。心主火,火为散。
秋为疾疟nue,到了秋天,就会咳疟,或感冒,或痢疾。
奉收者少,夏天没养好,奉献给秋天的东西就很少。夏天没有充分宣泄,拔节。
睡眠为什么重要,看天地万物,植物拔节一定是在夜里,也就是寅时,肺气开始输布全身气血的时候。此时一定要靠深度睡眠来完成,再熬夜也不要熬到三点。一定要晚上10点30分前睡觉,这是养生的基本准则。
冬至重病,冬天没有好东西可藏,就得重病了。夏天没有开泄好,到秋天收了瘪壳,到冬天就没有什么可藏的了,就是得重病了。这个冬也指老年,如果青壮年时期没养好,老年无物可收,容易衰老。我们在青年时都耗散了,夜里不睡觉,拼命去玩、读书,有点像夏天,但是不要散得过度,如果养好的话,到老的时候,你会很好。
秋天怎么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养收,对应西方。容平就是开始收,收敛,特别壮大,盛极的意思。
天气以急,天上的气只能为燥气了。秋高气爽,就是因为这个季节是燥气,燥气是正气,是从火的。衣服在秋天易干,这个干,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发生作用。如果生病,再出现烦躁的症,是很严重的病。烦,是虚火上头,虚火敛不住,页(xie)部表示头,头疼,头晕,是心病,心经,心血的问题。躁,从足字边,乱动,烦躁不安,属于肾病,精不足的病。有一种老人快临终时就是循衣摸缝,天天在那里捻衣服扣子,不知手往哪里放,这是肾精大亏的象。抖腿,也是精不足,相书上说,男抖穷。肾精不足,他就没法不上脑,脑子思维就有问题,做事就会有问题,不顺,就会穷。 *** 这样的员工,先让听回去养身体,就是把他招进来也赚不到钱, *** 就和看相一样,中医就叫望(诊)闻(诊),看就能知道对方的病在哪里,闻,听你说话就知道气在哪里,如果气从丹田来,气很足,气是上面,说话气短,什么也做不成。我们的身体跟将来事业是密切相关的。身体好,事业才可以大,身体不好,考虑问题就会出错,孔子是圣人,讲,不用去搞那些大道理来教训人,看你的行走坐卧,看你大白天还在睡觉,就是朽木不可雕也,一点阳气都不足,都调不上来,白天睡大觉,就是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怎么培养他也没有用。中医的理和生活的理是贯通在一起的,
地气以明,地也就跟着明亮透彻,就像金属一样,所以西方属金。肺气也是,肺为娇脏,也要非常地清澈。
有人老说中医五行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要记住,迷信的概念,就是你不懂的时候,你瞎信就是迷信,你懂了就不是迷信。中国为什么用五行的东西来说这些春夏秋冬,或者肺气,五脏六腑等,这些东西只是一个取象比类,只是把秋天这个气就像金属一样,特别明澈、收敛,凡是走这个气的都属于金气,是秋天的气,而肺气也是,肺为娇脏,也是要求非常清澈的,如果你的肺里有好多痰,有好多的脓,就是重病了。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和鸡叫一起起来。五点到七点,天门开,人的气也应该开了。
使志安宁,志是肾神的表现,要收敛了,不能再发散。性生活也要收敛了。动物交配有节律,有季节,人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其实在秋天也应该有所收敛。动物在冬天冬眠养精,人在这时候也应该收敛然后养精。人虽然摆脱了季节性,但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顺序去做,否则也会生大病和重病。
以缓秋刑,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后问斩,因为秋天有杀气,现在,到秋天后我们国家出现严打,没有说春天严打的,春天不可以动杀机的,到秋天,人的气自然的会到这步来。男子悲秋,到了秋天慷慨激昂,特别悲愤。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把神收回来,使秋气平,让秋气不那么肃杀。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不要再往外扩散了,这样就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
此秋气之应,这是秋天时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
养收之道也,养收敛,秋天就是酉时,酉时主气味的味。
大蒜和辣椒气味最厚,但不入药。
古人认为大蒜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如人体的眼睛,小便。大蒜气味厚重,吃后会流眼泪,小便有味。中药虽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样,能吃多少吃多少。
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如口,大便。辣椒吃多了,会生口疮, *** 疼痛。
秋天就是味厚,果实,所谓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万物收获,要吃入血分的层面。
逆则伤肺,如果忤逆了它,就会伤肺,因为肺对应秋天。
冬为飧泄,飧sun是夕食,晚饭,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来了。肺与大肠成表里,如果肺气虚弱,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这些毛病冬天就会显出来。
奉藏者少,收敛气没收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很少,藏不住。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4学习笔记
四季养生(下)
冬天怎么养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这是冬季养生主旨的一句话。要关闭所有的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水冰地坼che,水是散的,都结冰了,发挥收藏之性。好东 *** 在里面,整个的地都冻开了。
无扰乎阳,此时不要打搅阳气。冬天打雷,就叫做扰乎阳。禽流感前一年,出现了冬日打雷,冬天的阳气它都不藏了。天地会造成一定的瘟疫。人如果不养藏,也会造成疾病。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动物一定会遭殃,遭到扑杀。鸡流感,不是鸭流感。鸡为火性,天地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只是打比方,那年应到这个象。养生方面,人也要少洗澡,洗澡可以使皮肤开泄,都没有符合闭藏之性。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升起再起。
使志若伏若匿,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若,好像。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冬三月,有一个过程,让它保持在起于不起之间。
若有私意,若己有得,自己美滋滋地享受,养,又不可以把它发泄出来。冬天就讲究养字,一定要养。
去寒就温,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冬天阳气都藏在丹田处,四肢会发冷,要去寒就温。可以吃点味厚的、滋补的东西,要靠饮剂,如醪糟酒,化掉味厚的东西。日本料理生鱼片配清酒和芥末,清酒化开,芥末辛散宣开。
无泄皮肤,肺主皮毛,中医称人为倮luo虫,皮主收敛,毛主宣散。人体皮多于毛,收敛大于开泄。满面红光,小孩子并不是这样,老人如果粉粉的满面红光,是一个危险的相,虚阳外越。小孩身上有一层细细的毛,很润泽地把阳气收在里面,涵在里面。人老后,那层毛全部都没有了,发散的性质已经很弱了。
肺有两个特性,一个是肃降为主,一个是宣发为辅。
人的体表,特别是后背,都为太阳,不要经常开泄。
中国人提倡洗脚,西方人特别喜欢洗澡。西方人吃大鱼大肉,体味重,所以要经常洗澡。中国人以吃纤维类食物为主,体味清淡。冬天一星期洗一二次澡就可以了。古代强调洗脚,脚上有60多个穴位,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小脚趾外侧是膀胱经,脚面是胃经,足大趾外侧属于脾经,足二趾三趾跟肝经有关,足底有涌泉穴,属肾经。如果春夏秋冬洗脚,都会得到益处。春天,增加生机;夏天,去热解暑;秋冬,温曛丹田,使小腹温暖。洗脚要泡,20分钟左右,脚的穴位是分井荧输经合,应该泡到脚腕以上。脚关节很重要,人体几大重要部位:咽喉要道,所有气血经过颈部上头,上部的病看咽喉颈椎;下部的病看腰椎,腰是枢纽,腰椎治好了,腿痛的问题就好了;人是两脚站立动物能思考的动物,脚腕要支撑身体,所有经脉通过,保护脚腕,应该泡到脚腕以上。
冬天要藏,不要泄。
使气亟夺,亟有2个读音,读qi表示多次;读ji表示急。不要使气多次或很快地流失掉。
如果过分开泄皮肤,里边的气就可以快速跑掉。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冬天的养生之道。
逆之则伤肾,如果忤逆了它,没有藏住,最终伤害的是你的肾经,伤害你的收藏功能。肾经不只是2个腰子,气走的线路是肾经,是一条很长的线路,它生命的方式是收敛。
春为痿厥,痿,凡是筋病,如腿没有劲,或者抽筋、半身不遂等都是痿症,全属于木即肝经的病。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出现肝病,筋脉松弛的病。厥,四肢厥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
奉生者少,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生发的力量就不够。
黄帝内经的根本原则是,既要有生发、生长,也要有收敛、收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四时就是四季。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生发生长,秋冬养收敛收藏。
以从其根,要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天地就是这样运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和万物一起,沉浮于长生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果违背了这个根本,就伐掉了你的根本。真,人体的本性。对于传统文化,你得先收敛收藏,才谈得上生发、生长,就是现在国学热的原因,先不要想怎么去发扬光大,怎么去创新,看还没有看懂呢,拿什么去创新,还没有懂其意思,应该是先收敛了,藏足了,才能生发出新的东西。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5学习笔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接上讲)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四时意为四季,终始,终指冬天。看任何东西你都要从它前面的那一项看起,万物生长的最根本的终是冬天。冬天是终,春天就是蠢,万物蠢蠢欲动,生发之机;夏,都解助起来,都解,假也,夏是假借,借过来,特别散的意思;秋是收敛,就,成就的意思,成就万物的意思。冬是终,春是始,有终才能有始。买房子要买坐北朝南的,北代表肾精。肾精足了才可以往外散,南方主散。
死生之本也,先死而后生,死生的根本。
逆之则灾害生,如果你忤逆它,灾害就会生出来,包括病。
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疴是小病,疾也是病。顺从四季,小病不生。
病,人生病了就要歇着,躺在床上。疾是箭,受了点外伤,疾是小病。病,疾加也,疾加重了。疾是小病,病是重病。有一种解释,病字是床里有个丙字,丙在中国的天干地支中,把丙丁看作是火症,南方丙丁火,五脏里心从火,病是心病。心病难医。疔疮,也属于火症。没有不可以治的病,只有不可以治的人。脂肪有点像人藏元气的地方的概念,不要过分减肥。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道,是圣人按照它去做的。佩通背,违背的背,愚笨的人就是违背了道的规律去行动的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经生病的那个部位,而治未病部位。
有一种说法,中医是预防科学,在你没生病之前,就把问题解决了。
另一种说法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脏器,而治还没有生病的脏器。现在男人的压力特别大,而男人没有月经,所以,男人的肝的疏泄的能力比女人差,这也是男人比女人脾气暴躁的一个原因,而且男人得肝病较多的原因。
得了肝病,先不治肝,要知道肝由什么生成的。水生木,把水给固摄住,肾精足了,肝病自然就好。木克土,肝病会往脾上转。治疗时先培住你的肾精元气,肝肾都属于下焦,肝病了,肾也会受损伤,还没有得病的是脾,肝病一定会往脾那里转。如郁闷时,肝气淤滞有人是两肋疼痛,尤其左边;有人是吃不下饭,肝气的淤汁把脾胃的气伤害了。治病时,如果肝病往脾胃上转,一定是加重了。
假如是肺癌,治着治着肺癌好了,转成了大肠癌了,是好事。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有时咳嗽不光是肺的毛病,有可能是大肠的淤毒。华佗转中有个病例,夜夜咳嗽睡不着觉,华佗告诉“咳之所属非从肺来也,乃从肠中来也”。夫妻有时会得同样的病,因为生活方式、情志相同点多。肺为里,大肠为表,病由里出表,从里症变成了表征,从阴症变成了阳症。大肠为阳明,肺为太阴,这是把病治好了的象。
得了肝病,肾也受到伤害了,这时不治肝病,固住脾胃,不让病往下走,脾胃又是生精血的地方,把脾胃养好,反过来也会对肝肾好。
公司、企业这已经出问题了,就别管这里了,你就管住,要么是你的决策出问题了,要么你就管住底下,或者是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哪里,你管住那里就行了,让那里别继续受损害。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个人已经犯错误了,你还在拼命批评他,于事有补无补,他已经认识到了,你还说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把没有乱的地方好好治一下,别让它再往下继续影响。这就是圣人以上所说的一切。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如果已经生病了,而后给你用药。
乱已成而后治之,如果灾难已经形成了,而后再治。如果有这样的念头,现在还很年轻,我耗,我有的耗,耗完生病,生病有药,从现在开始起,这种念头要彻底打消。
譬犹渴而穿井,就像渴了以后再去挖井。
斗而铸锥,马上就要打仗了,才去造兵器。
不亦晚乎,太晚了,来不及了。
一定要在病还没有成形的阶段,及时控制住。中医在这方面很占有优势。
如果一看人嘴歪成那样,就知道他的胃病很重,他比较压抑,比较郁闷,另外比较好面子。领导说他也憋着,在家里也受气。先要给这种人在情志上宣开。现在看春天的报纸,特别明显,现代的精神病人明显增多。尤其女性发病较多。
古代有精神病的人很少,顶多是花痴。医学和道德有关。古人有两套系统避免这样的精神崩溃,儒道互补。现在一般说儒学是根本,它是积极进取,入世的一门学问;道家思想基本讲出世的。当自己被重用时,一定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修桥造路,好好造福于民;当你不被重用时,情绪到低点时,就要想着另外一方面,比如像苏东坡一样,羽化而升仙,自己怎么去拼命去享受人类的另外一个层面。
现在的教育,不培养这方面的情操,不在琴棋书画方面来培养他,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不做做人的培养,不教育小孩子怎么去懂规矩,就是学习学习,小孩子现在都郁闷,经脉不通。现在的人向外追求的太多了,古人是向内追求,修内。现在的人都重身外之事,古人重视内在的修为。
现在的人无法控制的事太多了,人和人之间都有点防范的心理,这也是很多人养宠物的原因,只愿意和听自己话的在一起,这是现代人烦恼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注重科技,不重视文化,一定要加强文化的修养。文化才是调节情绪的一个良方。治疗孤独、网瘾,应该往文化方面引导,多读圣贤书。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6学习笔记
情志病
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会成为情志病的一个大国。
古代如何对治的呢?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生活对治法)
女子伤春,女子在春天的时候容易感情抑郁,特别伤感。
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时候,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春天女子生阴的时候,情志的问题会影响生理的问题,影响肝和肾,抑郁等问题都是肝肾问题。
男子悲秋,男子属阳,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此时容易慷慨激昂,看到万物都结果了,自己还事业一无所成,容易悲伤。
情志病用药很难治愈,古代采取生活的对治的 *** 。
男子悲秋,秋天的时候征兵,到边关打仗;给男子订婚,平息他不满的精气,平杀气。古代的聘礼,秋天才能有的,用白旄mao包好大雁送到女方家里去。射大雁要有眼力和力气,考察了臂力,肺气、肝气、肾气。男孩子订婚,高兴,好好秋收冬藏,冬天办喜事,春天女孩自然怀孕,两家都高兴。即治了男孩的病,也治了女孩的病。这就是生活对治。
解决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就是生存之道。
在我们出生时,老天就把所有的像都搁在我们的脸上。身体的器官关涉到生存之道,一张嘴巴,不说两面话;两个鼻孔,不要和别人一个鼻孔出气;两只眼睛,平等看人;两个耳朵,不要偏听偏信;左心室,右心室,一方面要为自己着想,另一方面要为别人着想。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因为欲望太过于强盛。
烦恼会在头发上有体现,烦恼白发生。
发为肾之华,发根在肾,开出的花是头发。
如果头发白了,属于肾虚。
如果头发白了,胡须没有白,是肾虚,胡须是由奇经八脉所主,任脉、太冲脉等任督脉没有伤。
如果头发没白,胡须白了,是任督脉伤了,元气已伤,肾精还足。
头发又是血之余,头发干枯跟肝血有关。
如果是少阴火偏旺的话,就会两鬓斑白。
如果太阳经气虚的话,膀胱经气虚的话,后脑勺头发会白。
如果是花白头发,属于比较容易激动的人,脑子一会阴,一会阳,脑子灵活,比较聪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差一些。
烦恼白发生,有烦恼我们的头发就有白发。要解除烦恼,很大程度上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好好生活,认真学习,调节生活,才有可能白发慢慢好一些。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气伤人最厉害。四项一个比一个伤害重。酒虽然伤身,让人丧失理智,乱性,但有些人可以不喝酒。色,有些人也可以不沾。财,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人人都躲不过去的是气。如老人,钱够花,子女有,但是还会生气,还会郁闷,气伤人是很重的。
为什么喝酒可以壮胆
古代人认为酒的气比较彪悍,酒到了胃里起气往上走。胃气有一个特性,就是往下走,往下降,产生的精华往上走。喝了酒以后,气往上走,肝胆就横起来了,胆子特别壮,敢胡说八道。这种人事后往往后悔。
为什么“万恶淫为首”
中国古代养生反复强调,欲不可早,不可以提前,欲不可以勉强,而且还要讲时间方位。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很大程度上生门即死门。老子曰:出生入死。道德经中讲的意思是人只要一出生,入的就是死门。人出生、生长、壮大,然后到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时精足,耗精,古人认为,到了天癸至,然后天癸竭,有一个关键的要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生命是有补偿的,这种补偿就是种族的延续。未来的社会很有可能是老龄的女性社会,现在女人的寿命长,在这个过程中人有可能会受伤,男人耗的是精,女人耗的是血。女人生病会伤肝肾,主要是肝,郁闷伤肝。男人可能会直接伤到精。未来社会有可能是老龄女性社会。
古人认为房事不可过分,因为对阳气的消耗是更大的。
年过二十,不宜连连,不能没完没了;年过三十,不宜天天;年过四十,要像数钱,古人用五个手指数钱,月不能过五;年过五十,就是进山拜庙,只是初一、十五两日;年过六十,像过年,一年一次。
在中医中,甚至包括禅修,要求御精先御心,必须先要掌控自己的心,才能掌控自己的精。能控制自己的人,反过来讲才能控制别人。
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怒则气上,发怒,气会往上走,有脑梗病的人,不能发怒。气往上一憋,脑血管会破裂。如在家里,有一个急救的办法,可十宣放血,用针把十个手指尖扎破,缓释一下头部的压力,把血行补井,这些都是井穴,给宣开了,减轻头部压力。有人因气往上走,胃气不降,就会呕血。气往上走,下边就会飧sun泄,大便不成形,或者食谷不化,吃什么就拉出什么了。
喜则气缓,缓,通假字,涣散的意思,过喜,气就散掉了。过喜或过恐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被吓死或大笑而亡。历史上,听说牛皋杀了金兀术后,大笑而亡。一般心梗的人,在犯病前,都有心气外散的相,都好像过度高兴的样子。
要常回家看看,不要逢年过节才回去,老人会喜则气缓,再吃点好东西,脾胃的气就不够了,一盗心气,马上心脏病就容易发作。孝敬父母也是人体的一种外现。吃下东西,腐熟后,其精华还要去养你的根本。孝心是从人体来的。仁义礼智信全是从身体里面来的,而不是从外边来的,不是非要去学的一个东西,是身体本能的一种需求。
悲则气消,如果过分悲伤的话,气就可以往下消沉,有时会出现短气无力的现象。人哭以后,气就会短。
恐则气下,一过恐受到惊吓,上焦就完全闭住了,下焦就整个开开了,有人被吓得尿裤子或拉在裤子里。中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孕妇临产时就是生不下来,叶天士去后,抓起一把铜钱往墙上一拽,孩子就生出来了。他解释是小孩出来抓钱,听到钱声就出来了。实际上是笑谈,根本的原因是“恐则气下”,孕妇受到惊吓,因紧张气往下走,把孩子推出来了。
寒则气收,如果过冷,人体的气就会往里收,人体末梢四肢就会冰冷。
炅jiong则气泄,炅,热的意思。过热的话,气机宣散出来,气就会散掉。
惊则气乱,胃病病人,有的会有“闻木声则惕然而惊”的症状。木克土,因为胃有病,听到木声会很害怕。惊恐病与胃经、肾经有关。肾病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肾精不足造成的恐惧。
精神病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胃经病上。如果得了胃经病实症的话,就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严重的会裸奔。中医讲五声,发 *** 是肾的声音;老唱,是中央脾胃的声音。如果这种病人到精神病院就比较麻烦了,一般用抗抑郁和抗兴奋的药,实际上这些人是脾胃受到损伤,不太对症,可能中医也能解决。
劳则气耗,烦劳过度,汗全出来了,会造成气的消耗。
思则气结,如果过思,气就会凝聚,就会不通,就会影响消化,脾胃会出问题。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7学习笔记
百病生于气(接上一讲)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喜伤心,大怒可以伤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任意泛滥。过喜的话就会伤及心,喜则气缓。
思伤脾,过思的话就会伤脾胃,吃不好,睡不香。
忧伤肺,过忧的话,就会伤肺气,林黛玉就属于忧伤肺。
恐伤肾,过恐就会伤肾。
中医采取情志生克法,实际上还是用的五行的 *** 。
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
喜胜悲,高兴就能够战胜悲伤,喜是主火,悲是主金,火克金。比如白天领导批评,自己较郁闷,有这样的 *** 解决,如日本的男人就有个习惯,下班后不太爱回家,白天很辛苦,回家老婆再说几句让自己不高兴的话,就很烦闷,一般就出去喝酒,但是俗语“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是不应该喝酒,喝酒只能是暂时喝得稀里糊涂的,好像是忘记忧愁,实际上没有忘掉,中国古代传统的意思不是说太让你去喝酒,有种 *** 非常有趣,比如去听听相声,看二人转,基本上是在开玩笑,说科打诨,甚至说一些下流话,让你开心,就叫喜胜悲,把郁闷和悲愤给疏解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 *** 。
悲胜怒,用悲伤来战胜至怒。对大怒的人,告诉他一个悲伤的消息。大怒能伤肝,先让你哭一哭就好了。
恐胜喜,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范进中举为例,中举后,高兴得满街跑,有点疯了,他的岳父一个嘴巴给煽回来了。
怒胜思,如果思虑太过,就激怒他。《华佗传》中,有一个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瘀血。华佗就多收其货而不加治,多收礼,不治病,最后还留书骂之,写了一封信骂他不仁不义。这个人本来因为思而得的病,这下子怒则气上,把胃中的瘀血一下子壅上来了,然后哗一下吐掉,病从此而愈。
思胜恐,思虑可以战胜恐惧。习惯可以战胜恐惧。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就不害怕了。土克水,恐是属于水,土是脾,是思,脾主思。
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健康的定义:体格、精神与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一句话: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羸lei弱之消除,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完全的健康状态。
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社会、社会关系,就是和别人相处得怎么样。
亚健康就是不健康。
西医认为全世界真正的健康者只有5%,找医生看病的有20%,其余的75%都属于亚健康。
有时失眠、郁闷,在医院检查没毛病。
人不是靠指标活着,而是靠感觉活着。有没有病,自己的感觉会非常地准确。有时你不去查的话,你不会知道指标很高,也许你的身体就需要那么高的指标。如高血压,有些人可能140就是正常的,一旦低下来他反而难受,按指标而言,他就是高血压病。
得病是身体和精神的双向选择。是否能治好病,也是你的身体和精神灵魂上的一种双向选择。有的人的病就可以治,中医有句话,没有治不了的病,就有治不了的人,人和人的情志在里边会发生很大作用。
如有人白天在外面工作很精神,回家就不行了,很虚弱,这种人就是靠事儿活着的人,靠精神活着的人。
人为什么会得病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由于天地自然给你的影响,造成你身体得病,如天地气出现了不正常状态。一种是你的情绪会造成生病。还有一种是五痨七伤。
五痨:
肺痨,肝痨,心痨,脾痨,肾痨
五痨的另外一种说法: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老看东西会伤神,伤的是肝。如天天长时间上网,就会造成肝和心的损伤。电脑很夺人的神,未来孩子的大拇指总是玩,会特别地发达。
久卧伤气,老躺着,就会伤人的气,伤肺气。
久坐伤肉,伤肉就是伤脾。
有的人总觉得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中医里叫做脾湿特别重。缺乏运动,脾的运化功能特别差。
天天坐办公室不运动,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造成脾的伤害,吃不香,脾虚。不运动也消耗元气,肚子里已经跟沼泽地一样了,要控干了,也得靠元气上来,慢慢燥干。要记住:不锻炼也会损伤元气,而且这叫暗耗元气。
古人主张锻炼要沾濡汗出,轻微锻炼。现代人锻炼远远不够,一些小姑娘想轻盈漂亮,采取了错误的 *** ,抽脂,减肥,不吃不喝,都是损害身体的 *** 。如果采取运动的 ***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那样才会很健康、很阳光。在临床上有些治疗 *** 有误,如治疗便秘,就不能通过拉稀的 *** ,泻药,来治便秘。便秘属于大肠的问题,津的功能问题。津过度,往外排挤过度,便秘;津弱,拉稀。治津的问题,看肺气足不足,把肺气调匀了,大便也就正常了。小孩子大便又粗又大,肺气足,上焦气足的相。老人的大便越来越稀,这是心肺的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来,去治那个原因,治那个根本,而不能治这个表象。
脾伤了有两种表现,一是久坐伤脾,越来越胖,脾不运化,人慢慢就成为垃圾的堆积,越来越胖。一是思伤脾,吃不好,睡不香,越来越瘦。
糖尿病也是脾受伤,很难治。糖尿病是富贵病,不运动,营养过剩,把它整个代谢掉,很伤脾。
久立伤骨,老站着就会伤骨,骨就是伤肾。过度运动,总站着,就会伤到腰腿胫这些部位
久行伤筋,老走动就会伤筋,伤筋就是伤了肝。肝实际上代表疲极之本,过分锻炼,就会伤了肝。
中医就是行中庸之道,它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和太过与不及有关。度是最关键的。
上面所讲的五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五痨:肺痨,肝痨,心痨,脾痨,肾痨。痨病,就是持续不变的,长时间存在的病,久而为痨。
七伤:
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太饱伤脾,太饱会增加脾的运化,日常生活应该很注意。
大怒气逆伤肝,大怒会伤害肝。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房劳过度房事过多就会伤肾。久坐湿地就是不活动的意思。久坐办公室,伸伸懒腰也好,两臂往上举的时候,抻拉的是胆经,正好是生发之机。拍胆经,从环跳穴下来,然后上面也抬一抬,把上面也拉开。早睡觉,拍胆经,拨心包经,几种 *** 放在一起,对人健康很有益。即使一个动作,只要坚持天天练,久而久之会有作用。
过食冷饮伤肺,太多喝冷饮,伤肺,还伤胃。有些小孩天天喝冷饮,痤疮不明显,是他的(阳明)燥火已经生不上来了。
忧愁思虑伤心,过分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在穿衣服方面不知调试,就会把形体伤了。
恐惧不节伤志,这样就会把肾,就是把志气也会伤了。成天到晚害怕,胆小害怕,然后不知道节制,这样就伤了志。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18学习笔记
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这是一份关于亚健康的调查问卷。
你经常打哈欠吗?
在中医里,经常打哈欠是胃经的病,叫做善伸数欠。胃气不舒,因胃寒老堆荽着身体,人体有自愈力,它想把这个胃气给舒展开,打哈欠振奋胃气。
另外一种病叫做但欲寐,白天总想睡觉。但,只是的意思,想睡而又睡不着。在《伤寒论》中归类为少阴症,也就是心肾方面的毛病。
你会失眠吗?
亚健康是在指标上查不出来,但健康已经出问题了。
失眠在中医里就是心肾不交,或者思伤脾,思虑太重。时间久了会很难治。也属少阴层面,已经到第五个层面了,已经是病人了。
中医能在病人没有癌症以前,就已经把脉出会形成癌。脉是气脉,当气脉出现问题时,气血发生变化时,能够把脉出来。CT扫描能扫出有形的东西,扫不出无形的。
你喜欢把腿放在高处吗?
放在高处是因为腿发沉,人老腿先老。大腿前侧,基本是胃经所主。大腿后侧,尤其是沿着腿部的正中线,一直上到头,是膀胱经所主。膀胱经是为太阳层面,是表。如果腿发沉,喜欢放在高处,中医里叫做阳虚。阳虚是太阳膀胱经出问题了。
或者经常腰酸背痛腿抽筋,我们知道腰酸,是肾的问题。膀胱经是从头从我们的精明穴一直上去,沿着头一直下来,沿着后背,在后腰处,膀胱与肾相表里。当膀胱经痛的时候,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就明显地是膀胱经的问题。全是阳虚。
人体所有功能运化全靠阳,阴虚可补,气怎么补。这也是一个很深的病。
你在星期日晚上,会有上班恐惧症吗?
不愿意跟上级或熟人见面
这两条归属于胃肾病。肾主恐,胃经有病,如有忧郁症,会总觉得屋子特别亮,太晃眼,受不了。在胃经病里叫畏人与火,害怕与别人接触,不愿意和陌生人见面,怕光。
这些已经是忧郁症的前期,甚至已经是忧郁症了。一定会有失眠的像,没有失眠的话,也会多梦。梦特别多是虚火扰头的像。
早晨能睡多晚就睡多晚
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造成的,在中医里叫做阴阳颠倒。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的阳气都在生发,人的阳气也应该跟着生发。如果此时你的阳气得不到生发,属于夜猫子型,在夜里阳气全调起来,子时以后精神得不得了,11点以后特精神,一玩就玩一夜,最后的结局就是抑郁症。很多上网瘾的孩子,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实际上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接触,他已经沈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从心理和身体上关心这些孩子,一定要带他多出去玩,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而不是上网的习惯。
阴阳颠倒会造成人的心智的混乱。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的人,中医认为是神不足。实际上是脑子不够用,阳气上不来也是阳虚症。很多人爬楼梯时,会觉得脚已经够到楼梯上去了,实际上没够到。
上楼和下楼如果出现脚痛,是不同的经脉在痛。上楼脚痛,是胃气不足,也是三阴经出现问题。下楼后腿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
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
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叫做消渴症,最初的感觉容易口渴。
口不太渴属于太阴症,属于脾的问题。
如果特别口渴,就是少阴症,更低一层。
按六经辨证来讲,口不渴为太阴症,口渴为少阴症。
怎么也想不起朋友的名字了
是记忆力出问题了,中医认为是阳虚。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会突然的出现记忆力急剧衰退,基本上是属于膀胱经的问题。同时三阳经也都出问题了,包括太阳和阳明,有可能胃也不好,或者是决断性也差。年轻时耗散太大,这时就可能出现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或被蒙蔽心智,那是另外一种。
身体体重突然下降或上升
按说是脾的问题,脾主肌肉。肌肉突然减少或增加很多,说明你对身体已经没有能力关心了。胖了,瘦了,已经没有感觉了。
便秘,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
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这是身体很虚弱的像,是中焦气不足。便秘属于津的功能出现问题。是元气大伤。
中医对治亚健康分不同层面。身体的病,当然要用药来治,但药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在情志上,生活习性上,改变自己。
中医的要点(《黄帝内经》的要点)
人为本,病为标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强调身心互补
重视人文关系
四大健康忧患
人为本,病为标,病只是人的习惯、生活方式等坏毛病发展出来的东西。根本性的是人。能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是治好病的根本。病只是表现。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人体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所谓本性,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依据自己就能够达到和谐。
-- 完 --
CAD绘图
微信公众号:Cadoop
学为无用 设计让生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汉语八级也不定都念出的菜名,想知道得先认字中国美食源远流长,品种齐全,就连姓名全是形形 *** ,稀奇古怪。有许多的食材人们常常吃,可也是叫不知名儿,“中文八级”的大吃货们都念不出去的菜名,你能念吗?爱吃先认字吧!
1、醪(lào)糟
醪糟是山西地区的 *** 美食,这类甜品闻名遐迩,最开始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路边小吃上,至今已有己有几百年之久了。历年的3月十八庙会,来此旅游的游人纷至沓来,熙熙攘攘,止渴生津的醪糟便应军突起。醪糟关键是用糯米酿造而成,工序简易,只有口味甘甜醇美。市扬上大家也称其为”米酒“,是这种发酵制品,能够促进消化,夏季能够消暑,许多市场上也是可以买到的。
在南方,其实也有这种米酒酿制的甜品,人们常说是“甜酒”,这种甜品在蛮多地区是用来和鸡蛋煮给坐月子的女性喝,一般也可以作为日常来食用。
2、饸饹(hé lō)
”饸饹面“这一词很多人是近几年才知道的吧,各大网红把饸饹面捧得如火如荼,令人记不清都难。只有这两字却非常少许多人能念出,大伙儿全是以各类稀奇古怪的读音而出,念对沒有好多个。饸饹面是山西地区的特产面点,听说瘦人是做出不来那样的食材的,由于饸饹面的面糊是要靠气力来压出的,因此能量不够饸饷面就不够格,因而有专业压面的”饸饹床“,压出以后煮开浇上骨头汤只能服用。
3、茡荠(zì qí)
茡荠也叫”马蹄“,在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这种蔬果,也能用来作为食物的这种,在江南以下的很多地区的菜式中,都是加这类食物,无论是味道还是营养成分上面都有另人非常钦佩魅力,就例如知名的狮子头也是加了茡荠,味儿才会这般诱惑,都是因而而出名的。加了茡荠的菜肴,不但口味多种多样,并且还能除去油腻腻,令人觉得细嫩好喝,并且也有润肺止咳,生津的功效呢。只有讲完这类食物,那这姓名你念算出吗?不瞒你们,中文八级的吃客都念出不来这姓名,你可以念得出去吗?
4、盬(gǔ)子鸡
盬子鸡是四川等地区一道十分知名的菜,其实啊这一“盬”是个错字,恰当的是上下结构字,上端左侧为“古”,右面是“缶”,下边为“皿”,可在我的电脑用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都没法搞出这一字来。因此之后大家就改编成“盬”字。盬子鸡是运用农村的整只土鸡为原材料,再加上知名的陈头大头菜,历经一连串的繁杂流程,最终把制做好的食物置于盬子后,上锅蒸出,也是一种美味的盬子鸡汤。
5、八宝膏蛑(móu)饭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家常小菜中的”膏蛑“代表什么意思,我觉得膏蛑指的也也是”蝤蛑“。当你还是不懂得话,那说青蟹你一定懂的吧,大沙滩上四处看得见的青蟹,青蟹有二种这种膏蛑,这种蝤蛑,这类青蟹肉肥膏满非常火爆,以前古代诗人苏东坡还写过《丁公默送蝤蛑》,因而,这个名字也就那么相传出来了。只有即使你也是中文八级的吃客,这个名字你可以念得出去吗?
吃客念出不来的5个“菜名”,若你也是中文八级,暂且试一下,结果怎么样?
大家有没有发现
90后们说的四川话已经越来越不地道了
总是用普通话的音来说四川话
家里的70后大爷
经常说我说话四不像
说是普通话吧,确实说的四川话
说是四川话吧,整个就是普通话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90后用四川话说遂宁,就是
suì níng
而资格的老四川人都读的
xù níng
类似的还有茂县
mèng xiàn
我还经常缠到屋头长辈问
为什么是梦县?为什么?为什么?
他们说
没得啥子为啥子,天王老子来了
也说的梦县
之前吐槽四川人给菜取名字
很多网友 *** 纠正读音
没办法,四川人就是这么有才
小小一个四川,同一个字有无数的读音
作为一个说四川话极其不标准的90后
今天就努力盘点一下
那些资格的四川话究竟怎么念
yōu mèi
幽 默
sún níu nǎi
纯 牛 奶
wō sěn
莴 笋
ǎo yí kǒu
咬 一 口
bǐn bǎng
乒 乓
对了,乒乓在四川话里还有个隐藏含义
通常用来形容人脑子不正常
比如:你脑壳头有乒乓哦
tiào sún
跳 绳
yóu yùn
游 泳
guéi jiā
国 家
pēi fā
批 发
zhǐ qiá
指 甲
yó si
钥 匙
xuàn zù
现 做
qiāo jiǒ liú ròu
跷 脚 牛 肉
这要是不念翘jio,都不香了
dāng chǎng qiāo gěr
当 场 去 世
hèi zi
杏 子
héi táo
核 桃
nuó zhuā
哪 吒
láo zér
醪 糟
mín qió
民 族
chuǎn chuǎn
铲 子
chuó ji
簸 箕
这些词也太难打了
特别是醪糟
我打了nao zhe,lao ze
翻了半天没找到这个词 <笑哭>
还有哪些经常打错拼音
还怀疑是输入法的锅的四川话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呀
我敢肯定,能完全念对这些食物名字的人不多(第二篇)之一篇的文章出来以后,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也让我了解了各地对不同食物的叫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打铁不如趁热,我又找到了几个非常容易念错名字的食物,大家不妨来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确念出以下食物的名字。
豆豉(dòu chǐ)
豆豉是由黄豆或黑豆经过发酵 *** 而成,在我国多地均有生产 *** 。广东人对豆豉应该并不陌生,零几年的时候,几乎每次广告时间都能看到甘竹牌豆豉鲮鱼的广告,尤其那句广告词“甘竹罐头,甘香可口”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粤语“豉”的读音为“si”,所以广东地区很多人都以为豉的读音为shǐ或shì。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人会不会念这个字,但是很多广东人是念不准这个音的。
甘竹牌豆豉鲮鱼
豆豉
鱼鳔(yú biào)
鱼鳔也是鱼肚、鱼泡,是鱼通过使其膨胀或收缩,达到上浮下潜效果的器官。干的鱼鳔,广东这边称之为“花胶”,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个叫法。鲜鱼鳔外层口感软糯,内层爽脆,往往用来做小炒或者干锅。干鱼鳔味道鲜美,肉质粘稠软糯,用来煲汤,汤也会有浓稠的胶质感。小时候,家里人都是念鱼biāo,直到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突然提到这个词纠正我们的读音,我才发现我念错了这么多年。
鱼鳔是帮助鱼上浮下潜的器官
花胶
醪糟(láo zāo)
醪糟是将糯米蒸熟以后加入酒曲酿造的米酒,又叫甜酒和酒酿。醪糟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来做甜点酒酿丸子。我记得以前在湖北,冬天的时候,我姨就会将醪糟加热,往里面放煮好的水煮蛋,然后端给我们吃。加热后的醪糟酒精微微蒸发了,只留下淡淡的糯米发酵后的香气。冬天来一碗这样的糖水,令人直暖到心窝子。不认识醪糟二字的人,可能会将它念成liáo糟,通常是之一次接触醪糟的人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醪糟
粳米(jīng mǐ)(gěng mǐ)
粳米是我国主要主食之一,东北是其主要产地。粳米煮熟后的口感和大米不一样,粳米的油性和粘性都比大米强,大米吃起来是颗粒分明的口感,粳米则是软糯的口感。粳这个字的读音存在很大争议,民间坊间多读“jīng”,新华字典也标注其读音为“jīng”,但是水稻界专家们主张这个字读“gěng”。于是在2011年9月,以张启发为首的185位水稻界专家联合起来,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递交了《关于修订梗“gěng”字读音的建议书》,要求在新版的新华字典中将粳字的读音改为“gěng”。那么你们那里是怎么念这个字的呢?
粳米
蛤蜊(gé lì)
《爸爸去哪儿》里刘畊宏的女儿小泡芙非常喜欢吃蛤蜊,在一次饭桌上她奶声奶气要刘畊宏给她喂蛤蜊。在节目中里,小泡芙和刘畊宏的蛤都是念第三声,应该有不少人都是这么念的,包括花蛤,但是实际上蛤蜊的读音和格力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另外蛤字是多音字,它还有另一个读音“há”,癞蛤蟆、雪蛤都是这个读音。
蛤蜊
结语:这次的食物比上次常见,字也比上次的简单,主要是读音容易混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其他容易念错的食物名字,也可以在评论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感谢观看。
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今天Jenny和Adam要和你分享元宵节相关的英语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or the Spring Lantern Festival is a Chinese festival celebrated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Usually falling in February or early March o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t marks the final da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英文中通常都叫做festival:
-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 Spring Festival: 春节
-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 Mid 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
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
- Lunar: 月亮的,阴历的
- Solar: 太阳的
- The lunar calendar: 阴历
但人们通常不会把阳历称为“solar calendar” ?,正确的说法是:
- The Gregorian calendar: /ɡr??ɡ??r.i.?n/ 公历,阳历 ?
It had become a festival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children go out at night carrying paper lanterns and solve riddles on the lanterns.
传统节日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重大意义,“有意义”除了meaningful也可以用 significant/significance 来表达:
- It is significant
-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这个词大家最熟悉的意思是“重要的”,但它在形容customs(风俗)和heritage(传统)的深远意义时也经常被使用。
各种各样精彩的灯谜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环节:
- Riddles: 灯谜
“猜”灯谜的英语可不是“guess”riddles ?,正确说法是:
- Solve riddles: 猜灯谜 ?
汤圆:Tangyuan
Tangyuan, literally: "soup ball" is a Chinese dessert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flour mixed with a *** all amount of water to form balls and then either cooked and served in boiling water with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or sweet syrup (sweet ginger syrup, for example), or deep fried.
- Glutinous rice: 糯米,或者也可以说sticky rice。
Tangyuan can be either *** all or large, and filled or unfilled. They are traditionally eaten during Yuanxiao or the Lantern Festival, but also served as a dessert on Chinese wedding day,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and any occasions such as family reunion, because of a homophone for union.
汤圆有各种不同的馅料,点心里的馅料:
- Filling: 馅
感恩节火鸡肚子里的馅料:
- Stuffing: 填充物,馅
Filling也可以做形容词,表示某个东西吃完后让人感觉很饱:
- It is very filling.
除了元宵节,一些地区的人们也会在冬至端上一碗汤圆:
- Winter Solstice: 冬至
- Summer Solstice: 夏至
汤圆的发音和“团圆”相似,还蕴含着家人团聚,和睦美满之意:
- Homophone: 同音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不同馅料:Different fillings
甜味汤圆:
- Chocolate paste: 巧克力馅
- Fruit preserves: 水果馅
- Black sesame paste: 黑芝麻馅
- Red bean paste: 红豆沙
- Taro paste: 香芋馅
- Crushed peanuts: 花生碎
还有一种没有馅料的小汤圆,通常配上醪糟食用:
-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醪糟,酒酿
- Unfilled tangyuan are served as part of a sweet dessert soup: 糖水中配以无馅料的小汤圆
用salty形容食物,就表示“太咸了,很难吃”。如果只是想表明食物是“咸味的”,更好的词是:
- Savory: 咸味的
- Savory tangyuan: 咸味汤圆
上海的鲜肉汤圆,客家汤圆都是别具风味的咸汤圆:
- Shanghai: 上海
- Hakka: 客家
你是甜党还是咸党?
你的家乡有哪些元宵节的习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元宵节快乐!
老外都喜欢的中国面食,看到名字立马懵逼,当地人都念不明白
随着中国美食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来到中国品尝美食,只不过有些中国美食没点文化还真叫不出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看菜名老外“懵逼”的4道中国菜!一起来看看吧!
之一道,藠头
藠头是一种中国特产的蔬菜美食,但相信绝大数人都不知道它到底该怎么读,其实这个“藠”读jiào,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纯天然的草本植物,而这种藠头就是它肥嫩的根部,不仅口感非常爽脆,而且味道辛辣多汁,所以特别适合做成咸菜吃。
第二道,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当地非常古老传统的一道面食,其实就是把莜面做成“笆斗”的造型,而用当地话来说笆斗就是“栳栳”,这就是莜面栲栳栳的来由,这种用莜面做成的面食,不仅味道香浓,而且口感也非常有嚼劲,搭配炒菜一起吃真的非常满足。
第三道,饸饹面
饸饹面则是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一道面条美食,所以很多南方人也都知道它叫什么,它真正的读音叫“hé le miàn”,因为这种面条是用饸饹床子压制而成的,所以口感又粗有劲道,搭配上香辣的浇头一起吃真的非常好吃!
第四道,醪糟
醪糟真的可以说是我国非常传统的一道美食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用糯米酿制而成的一种米酒,而且这种酒酿做好之后不仅可以喝酒,而且剩下的糯米也非常香浓可口,搭配鸡蛋、汤圆一起煮真的非常好吃!
胃和心,总要有一个是满的。所以,全世界的迷茫和忧伤都可以用美食去抵挡!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携所爱之人,赴一场美食之约。
点击关注,每天精彩不断!
导读:这4道中国菜“难倒”老外,想吃却念不出名字,你能全念对吗?
我国本就是美食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食的种类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美食,他们的口感都非常的美味,让人尝过之后就会爱上,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这些美食走向了世界,一些老外慕名来到中国,都对这些美食很感兴趣,吃过之后发现味蕾都被惊艳到了。
中国对于美食方面还是很有研究的,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炒包括爆炒、熘;烧包括焖、煨、烩、卤;煎包括溻、贴;煮包括氽、炖、煲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卤煮和凉拌,不得不承认,出生在中国,在美食方面是就能让人觉得特别满足,当然,我国的美食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很有意思,驴打滚、蚂蚁上树、霸王别姬等等,是不是看着就很有食欲呢?
我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让我们感到自豪,就这样出现了不少生僻字,在美食的名字中用上的话,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很绕口吧,甚至只会念半边,这对于一些老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话题:这4道中国菜“难倒”老外,想吃却念不出名字,你能全念对吗?感兴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饸烙面:这道美食的名字你念的出来吗?是不是很多人只认识“面”这个字呢?它是北方非常传统的一道面食,也被称为“合罗面”,这样说的话大家都应该认识了吧,它的口感非常有嚼劲,和普通面条比起来稍微粗一些,在当地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很难念出正确的名字,这对于老外老说,那就只能用“难倒”来形容了,不知道你能念对吗?
藠头:这道美食的名字你念的出来吗?相信很多人对于之一个字都是发“懵”的吧,读音是“lei头”,个头比较大,平时会被腌成凉拌菜和酱菜,搭配着粥、米饭、面条来吃都很不错,口感酸甜可口能让人的味蕾感到满足,营养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每次想点这道美食的时候,都被它的名字给打败了,压根就念不正确,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困难,那么你会念了吗?
栲栳栳:这道面食在陕西一带还是非常出名的,历史比较久远,流传到现在就说明它还是很有亮点的,对于这道菜,就算当地的人也有不少人不知道该怎么去念名字的,对于外地人来说更是如此,当然,对于一些老外来说,哪怕再想吃这道菜也没办法点出来,毕竟名字很生僻,这道美食吃起来口感很不错,做工的话比较繁杂,沾上简直吃起来会更好哦,不知道你会念这道菜的名字吗?
醪糟汤圆:这道美食是属于甜品类的,做法比较简单,用醪糟兑水后烧开,加入汤圆煮熟,撒上桂花枸杞和黄冰糖,这样的话就做好了,吃起来口味偏甜,汤圆还会有香甜软糯的口感,稍微喜欢吃甜食的朋友就会爱上,但是对于前面两个字,大多数都不知道该怎么念,老外也是如此,只知道这道菜叫做汤圆,但是如果你要问他需要什么汤圆的时候,他就答不出来了,还真是难倒了不少老外啊,不知道你会念吗?
这4道中国菜“难倒”老外,想吃却念不出名字,你能全念对吗?说到这里,小编又不得不佩服我国的文化是非常的深厚啊,那么除了这些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美食的名字含有生僻字不好读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这样我们就能在分享和交流中收获更多,对此小编非常的期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和点赞哦,这是小编的更大鼓励,也是小编行动的动力哦,每天小编都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分享内容,喜欢的朋友关注后就不会错过任何的精彩了,明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不见不散。
这里的临时与永恒因为孩子读中学,我们租住到北京城中心的“老破小”
这个位置的变化,就像射击成绩,从4.4环提高到10.4环。这里很贴近祖国的“心脏”,它距离天安门、王府井、协和医院都不远。这里有号称区更好的小学和中学。
赶在开学前找到这个房子,我颇费心力。
中介揣着一把钥匙带我看房,这些长得像“回”字的回迁楼,楼道长长的、回形针一样绕,铁皮地板都磨陷了一大块的电梯,并不能抵达单元楼层,还得步行上半层或者下半层才行,缺头少脚的废弃自行车靠着灰扑扑的墙,纱窗很少有完整的……我的表情一言难尽。
中介说:您这样的客户,我见多了,还有住别墅、家里开保姆车接送孩子的客户,之一次来都您这表情,第二次来看房就顺眼了……这次不租,回头还得来,每年9月底10月初,我们会迎来第二波租房高峰。
因为孩子受不了堵车的苦,周围胡同密布,人多车多,开车接送孩子得两个大人,一个看车,一个送孩子,交警就在路口等着,车里没人,多停一会儿,车就被拖走。有的小孩早上没醒透,就被拽上车,刷牙洗脸吃早餐都在车里解决。
很多房子的户型也奇葩,图纸就像随手画的。走进没有窗户的客厅,黑黑的卫生间,黏脚的厨房,突然绕进一间采光好风景好、能看到北京更高楼“中国尊”的卧室,一群看房人都发出了“哇”的惊叫声,房间里散落着前租客留下的高三试卷。
大家秒懂:这家人忍受了诸多的“暗”,把更好的房间、最亮的窗子留给了主角:考生。
看了几十套房子下来,它们各有各的颜值,却有千篇一律的灵魂:屋子里很多东西都是临时的,但好教育是刚需,学区房的价值不是砖头决定的,是墨汁。
我看中一套干净的房子,还住着租客,10天后搬走,房东去了天津,说两天后就回来,我约他面谈。结果还没来得及见面,房子就网签被租出去了。我被“截胡”了。
我匆忙订下另一套,和房东签约时,她说我早了半天,本来这房子被另一个家长看中了,约的晚上谈。我截了别人的胡。
这个房子前一个租客租了6年,直到大孩子从那所成立于1939年的著名小学毕业。他们最后买了附近的房子,搬走了。
这里处处流露着“它不是自己家的既视感”:山寨品牌的洗衣机、挂渣的马桶、费力点燃的煤气灶、好几种颜色的劣质家具……厕所换气扇的位置是个大窟窿、地漏陈旧,厕所能找出“压味儿”的5种香薰,可明明买香薰的钱足够买一个换气扇了。
放漱口杯的板子,毛巾架、插线板、挂钩……能上墙的都粘墙上,最后我用坏了两把铲子才铲完这些“可以绕地球一周的胶”。厨房台面的一角塌陷了,原来这个两娃的家庭真的不能放平一碗水。
屋子最豪的家具是超大的书桌,奢侈的“学习椅”。陋室处处透露着中国家长的期待:门后贴着拼音表、小学生身高量表。各种“棒棒的”点赞表情小贴纸分布在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地方……
之一次站在这个屋里,我备感陌生又熟悉:中国式家庭。
我的老母亲也随我们搬进了出租屋。
她万般不舍那个贴着公园的我们的家。因为照看外孙女,她已是老北漂了。在小区,这样的北漂老人很多,她们在小区冬日阳光更好的一块区域拉家常,那里成了老人的后花园,她们在长椅下藏了很多大块泡沫,这样老人多了,垫在花坛上坐, *** 不冷。
老人们几乎都是为了带孙辈,从天南地北来的,有人怀念家门口的敞亮院子、菜园子,有人怀念东北那疙瘩,有人怀念插个扁担都开花的海南老家……老人们交流食谱,也交流人大附、四中的信息,有老人也能区分北京十一学校和十一中学。
以前不会做面食、说包饺子难得像盖一座庙的老母亲,从北方老人那里,习得一手好面食手艺。她擅长做南方醪糟,她的醪糟“外交”交了很多朋友。每年开学季前,她都会送出很多盆醪糟,因为一些老人要随着儿女去好学校附近租房、或者买了好学区的房子要搬走了。
分别的时刻,有的老人会哭,生怕几年后再回来,花坛旁说话的高龄老人不在了。
老母亲说,老家买个房,是一竿子插到底,住一辈子的事,在北京安家,就像人提着鸟笼子,孩子到哪里读书,鸟笼子提到哪里。
老母亲被我们“欢天喜地”地塞进了城中心的“鸟笼子”,毕竟这里附近的中学还差两年就300岁了。
她每天去潘石屹盖的貌似银河星系的soho大楼散步,她和以前小区的老人打 *** ,说她每天围着圈圈楼绕圈圈。转圈圈时,她找到了为了孩子读书挤进胡同的同类新老人。
这里说不清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旧的,这里的胡同比站在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老,曾出入这些胡同的历史名人数不胜数,我70多岁的老母亲仍是这里的“新人”。一年又一年,这所知名高中附近的新旧考生家庭来来去去。
临时的锅碗瓢盆,临时的家,包裹着对好教育永恒的热望,这些所谓的“牺牲”,并不是每个家庭的细胞核孩子都懂的。真正懂父母,可能他们也成了父母。
从别的老人口里,老母亲知道了老城区面积有限,一校多址办学,有的小学6年分3个校址,找房时一家人得把3个点连成三角形,找最合适的距离。
因为胡同附近很难停车,我找出了10年没骑的自行车。找到修车摊,排了好久的队。这个摊儿在胡同里一棵老核桃树下很多年了,修车人说年年见核桃挂果,从拇指大到小孩拳头大,他也送走了一波波来修车的学生。
他说,刚回了几天老家,太舒服了,都不想来北京了,可眼看着学生要开学了,骑车的人多,他也要“开学”忙起来了。
如今,我也在墙上粘了很多胶,临时的各种钩、板子、格子……我也给孩子配了一把很贵的椅子:晚上写作业到十一二点,脊背好受一点。一个个不谋而合的“也”,让那个不曾谋面的前租客,仿佛成了我的影子。那些没有撕干净的“棒棒的”小贴画,我留下了。我想也许我们后面的租客家庭用得上。
从玉华
责任编辑:陈卓,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