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鱼吃什么饲料,黄骨鱼吃什么饲料自己怎么配方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0 0
饲料投喂不当,开春后鱼病多发,如何解决?

  每年这个时期,就会有很多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等无磷鱼开始大量发病,除了因为细菌病毒滋生寄生于鱼导致发病外,更多的是饲料投为不当造成的。在不该停料时停料,不该大量投喂时大量投喂,引发鱼肠炎,降低免疫力,最终导致病鱼死鱼。下面,养殖一点通给各位水产养殖户分享一些养鱼投喂经验 *** ,供大家参考。

江团

1、冬季投喂

  在冬季,因为温度低,鱼活动量小,不怎么吃料;有些养殖户觉得既然鱼不怎么吃料,干脆就不再投喂,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旦不投料,鱼肠道内消化食物的菌群就会受到抑制,导致免疫力下降,掉膘,在开春后易多发疾病。

  而且,因为冬季停料,鱼恢复正常投料采食的时间间隔会拉长,不利于鱼的健康生长,因此,即使在冬季,也要保持一定量的饲料投喂,可保持鱼不掉膘,保持免疫力、抗病力不下降。

黄颡鱼

2、开春后投喂

  随着春季的到来,水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鱼的采食量会增加。当水温达到20℃以上,鱼肠道内的水温在18℃以上时,鱼的采食量恢复到正常采食量的70%左右,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般投喂,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又不会造成投料过多的浪费。

叉尾鮰

  有些养殖户在投喂饲料后看到还有许多鱼在料台附近等着喂食,认为鱼没吃饱,就增加投食量;投食过多对于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种问题不大,但对于叉尾鮰、鲟鱼、江团等肠道短、有胃的鱼种就会造成病害。因为这些鱼一旦采食过多,肠道内没有足够的消化酶去消化采食到的饲料,容易引发肠炎。

  养鱼:草鱼鱼病多是喂出来的

3、控制投喂量

  鱼在正常采食时,肠道内的水温在20℃左右,此时肠道内的消化酶活性达到正常范围。因此,要控制投喂量;可在饲料中添加干酪乳杆菌帮助消化吸收,添加免疫多糖及保肝的药品,提高鱼的免疫力;定期投喂,每十天投喂4~5次,每天一次。

   对养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养殖一点通,天天都有精彩的养殖资讯、技术文章分享。投稿邮箱:yzydtcom@126.com。

养殖成功路上的障碍,黄颡鱼大肚子病!如何一脚把它踢开

四川、广东和福建地区的黄颡鱼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养殖户增加了放养密度,病害越来越多。黄颡鱼大肚子病已成为成功养殖一大障碍。小到6朝的幼苗,大到4.5寸的成鱼,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肠炎、腹水、大肚子。

月初,张老板在四川泸州的塘口出现了大肚子病,当地水产技术老师开了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三黄散、多维等,服用一周后,不见好转,死亡数量反而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捡七八百条。解剖显示有严重的腹水和严重的肝胆问题。

这种情况与过度喂养、水质差、滥用药物密切相关。结合塘口张老板的治疗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下。

黄颡鱼腹水病的典型症状,肚子特别大,解剖腹部有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质,胃部没有食物,肠道发红,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细菌分离鉴定主要为维氏气单胞菌,也有见到鮰爱德华氏菌感染。

病鱼外观表现为:少食或不食,离群独游或浮于水面,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呈圆形空洞,腹部肿大, *** 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和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

黄颡鱼腹水病在鱼苗和成鱼的养殖过程中危害更大,尤其是在鱼苗养殖过程中,死亡率高达80%!特别是在强降温天气时来势猛、蔓延快,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随着池塘内残饵、粪便的堆积,池塘水质逐渐变差,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血液中的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2、消杀类化学药物会对水体菌藻破坏大,改变池塘原有的生态环境,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池塘中会大量繁殖单细胞绿藻,导致鱼肠内酸碱失衡,进而引发肠道疾病,最终导致黄颡鱼腹水病。

3、投喂过多,或投喂不均,黄颡鱼吃料过猛,饲料在肠道内不能消化发酵,导致肠炎、腹水的发生。

治疗 *** :

张老板使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三黄散等药品进行治疗,在药理上是可行的。但是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亲鱼耐药菌株的垂直传播使得抗生素效果越来越差,药物敏感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严重加重肝胆负担。经过诊断,建议张老板先停料2天,然后使用鳃腐康+肝胆无忧+银翘板蓝根散进行治疗,连用3天之后死鱼下降到四五十条,用药结束后死鱼直接减少至一二十条,现在塘口非常稳定,张老板的其他塘口也开始搞预防了。

这三种药都是纯中药的国标产品,无药残,没有副作用,治病的同时不伤害水质,快速抗菌消炎,加强代谢,修复受损肝胆及肠道,定期拌料预防更省心。

他把白鱼和青虾等相克的鱼养在一起,20亩池塘年赚百万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在自然界中,白鱼和青虾是一对冤家,不管是野生还是养殖,同一片水域中,这对“冤家”都不会大量的同时出现。可是,在浙江省德清县,养殖户归毛头不光是把白鱼和青虾养在了一起,还把更多相克的鱼养在了一起,而且互相不仅不伤害彼此,还让他年赚百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白鱼属于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由于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近年来深受养殖户的喜爱。

归毛头的池塘里就养了七八万斤的白鱼,每到捕捞的时候,就会有成批的收购商在岸上等着,最少也得有五六十人,生怕来晚了就买不到了。那么他养的白鱼为啥这么受欢迎呢?

白鱼非常凶猛,是肉食鱼类,长到一两的白鱼就会吞食小鱼小虾,可是他居然把白鱼和青虾养在了一个水池里,他的这种做法,几乎完全违背了养殖常识,因为虾的成本要比白鱼高,给白鱼吃虾,这个成本也太高了吧。

原来,归毛头往池塘里放的是小的白鱼苗,这些白鱼苗主要是用来清理池塘里的青虾幼苗。每年到了4月份,青虾就要开始产卵了,一只成年虾要产出七百至两千只虾卵,如果这些虾子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幼虾就会和大虾争氧气、争食物以及生存空间,这样大虾长不好,幼虾也长不大,所以要让小白鱼把小虾吃掉,这样大虾长大了,下白鱼的营养也丰富了,而且这样养出来的虾规格大了,价格也就提高了,一斤能卖的30到50元。

等到青虾上市以后,池塘里还有很多白鱼苗,这时候就要用饲料代替青虾做为白鱼的食物了,但是吃惯了青虾的白鱼宁可饿着也不肯吃饲料,而这些饲料长期泡在水中,就会污染水质。

归毛头只请了三位帮手,不但让白鱼改口吃饲料,保障了水质不变坏,还实现了增收。

一.教会白鱼吃饲料。这位白鱼的小老师叫黄颡鱼,平时在水底活动,之所以选它做老师,是因为它们的群居特点,而且善于抢食。每天到了下午三四点要投放饲料的时间,黄颡鱼这种集体抢食的行为,就会让白鱼知道,饲料也是可口的食物。有了小老师的帮忙,白鱼很快就学了吃饲料,而且在这种高运动量的竞争关系当中,白鱼和黄颡鱼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结实。黄颡鱼除了能帮助白鱼生长之外,自己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等到捕捞的时候,能达到2万多斤,可以卖20多万。

二.池塘中的垃圾箱。白鱼的第二个帮手就是甲鱼,甲鱼是天生的肉食动物,爱吃荤腥,喜欢在水底活动。在池塘里放甲鱼,主要是预防病害的传染,池塘里一旦有死鱼或者病鱼出现,这些甲鱼就会吃掉它们,避免互相传染,而且这样养出来的甲鱼,肉质特别好,在当地都是供不应求。

三.池塘净化器。白鱼和黄颡鱼对水质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死亡。白鱼和黄颡鱼平时吃的饲料,会留下残留的饵料,还有平时鱼类的粪便,都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源偏多,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这样会造成水中藻类的生长。养殖户在池塘里套养了800多尾白鲢,这样能够虑食水中的藻类,调节20多亩的水质问题,而且到了最后捕捞的时候,能够收获4000多斤的白鲢,净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

通过鱼虾轮养、混合套养等手段,归毛头为消费者提供了品质优良的水产品。他的20亩池塘能收获8万斤白鱼,一斤就能卖10元,光白鱼就有80万收入,而且他养的白鱼肉质紧实,得到了当地许多消费者的认可。

黄颡鱼养殖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目前黄颡鱼养殖比较广泛,是许多地方渔农增收的主要养殖品种。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因片面追求产量,不懂得如何节约饲料,不断向养殖水体投放过多的饲料及肥料等,不但使养殖成本日益上升,而且使水质不断恶化,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导致养殖效益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呢?

严格除杂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既可杀灭野杂鱼,减少争食对象,又可杀灭水体致病因子,改善水质,使黄颡鱼有一个良好的摄食生长环境。池内野杂鱼、杂虾较多,会同黄颡鱼争夺饵料,凶猛性鱼类甚至会残食黄颡鱼,降低饲料利用率,因而应注意将其清除。

在投放苗种前,新旧池塘都必须清整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即可。放养鱼种前10天~15天用药物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采用干法清塘或带水清塘两种 *** ,干法清塘时,可按每亩使用生石灰75千克左右或漂白粉4千克~5千克;带水清塘时每亩可用生石灰150千克左右全池泼洒,尽量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拌匀,以彻底杀灭寄生虫、病原体及野杂鱼等,减少争食对象,提高饲料利用率。池塘养殖黄颡鱼要求水体偏深,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排能灌,所以宜选择面积2亩~5亩的池塘,要求有稳定充足的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必须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池塘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能保证1.5米~2米水深,因为水深不够,光照过强,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习性。鱼种放养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施用发酵后的有机粪肥培肥水质,用量每亩150千克~200千克,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

注意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适宜的搭配品种,可充分利用饲料,互利共生,达到水体中的和谐,提高饲料使用效率。要使黄颡鱼养殖成活率高,饲料减少浪费,必须控制好放养密度和配养鱼类。鱼种投放时,应选择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放养密度力求适当,太稀渔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太密则鱼生长缓慢,诱发病害;搭配讲究合理,以充分利用渔池水层空间和互不争食为前提。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种。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另外,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轮捕轮放,以调节水体中的载鱼量,提高饲料回报率。

科学施肥投饵肥料、饵料等养殖投入品的多寡既影响着黄颡鱼的生长,又影响着水质的变化。天然水域的黄颡鱼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如小鱼虾、畜禽加工下脚料等,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等。一般多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进口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5%~45%以上,粗脂肪含量5%~8%;后期可用小杂鱼粉替代部分进口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左右即可。其参考配方是:鱼粉25%、豆饼20%、菜饼30%、小麦粉20%、玉米粉3%、矿物质2%、维生素0.2%。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腐败,宜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在投喂中注意把握好“驯化投喂、及早开食、少食多餐”的原则。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上饵料台白天摄食。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经耐心驯化5天~7天后即可正常;如此投放的驯化苗种,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喂 *** 可采用人工与机械投饵两种形式。投喂时应做到及早开食,少食多餐。整个投饲过程应分三个阶段。之一阶段五、六月份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率在3%~5%;第二阶段7月~9月日投饵3次,投饵率2%~3%;第三阶段10月份以后日投饵2次,投饵率2%,在每天溶氧比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在这一基础上还应根据天气与水质情况对投饵量进行调整。此外由于黄颡鱼口裂较大,因此饵料粒径要相应加大,以粒径2毫米的颗粒料作为开口饲料,成鱼料粒径可达到5毫米以上。采用沉性硬颗粒饵料要求颗粒在水中要有15分钟的稳定性,使用浮性饵料会更好地提高饵料利用率。

定期调节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影响黄颡鱼生长的快慢及饵料系数。黄颡鱼喜清新的水质,水质好,生长迅速,疾病少,可充分利用饵料,降低饵料系数。在黄颡鱼成鱼养殖中,水质管理最为关键,需要保持一个清爽的水体环境。为防水体老化,在五、六月份每月注水一次,每次换入新水30厘米,6月~9月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5厘米左右,保持水深在1.2米~1.5米。坚持定期消毒,6月~9月每月使用15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以净化、消毒水质,减少水中过多有机悬浮物。每半月在食场和增氧机处使用5千克生石灰(或2千克漂白粉)局部处理一次。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根据水色用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35厘米。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充分利用机械增氧来补充水体溶氧不足,溶解氧应保持3毫克/升以上。(文章来源:中国水产门户网)

黄颡鱼养殖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其生长性能等有何影响?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作品

| 沧海寻梦人

编辑 | 沧海寻梦人

β-葡聚糖(β-glucan)作为一种具有免疫 *** 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生理功能表现出多方面的作用,是一种研究相对深入、应用广泛的免疫增强剂。

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均表明,β-葡聚糖可以增强大西洋鲑抗病原感染的能力,改善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提高花鲈增重率、免疫性能和抗氨氮应激能力。

研究表明,β-葡聚糖对不同水产动物的作用效果有所差异,其机制还不太清楚,可能与动物的种类、β-葡聚糖的添加剂量给予方式等有关。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又名黄腊丁,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是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杂食性鱼类,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病害防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用β-葡聚糖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对病害的抵抗力,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关于β-葡聚糖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抗病力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并采用连续和间隔2种投喂方式。

研究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以便为β-葡聚糖在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 ***

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高筋面粉为主要糖源,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其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基础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0、600和1000mg/kg酵母β-葡聚糖配制3种试验饲料,酵母β-葡聚糖主链为β-1,3结构,纯度>90%

饲料原料经粉碎后过40目筛,按配方准确称取,β-葡聚糖以高筋面粉作为载体,再逐级放大

各种饲料成分充分混匀,用SLX-80型双螺杆挤压机制成粒径为1.5mm的颗粒饲料,55℃烘干,自然冷却后放入密封袋中,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

养殖系统包括24个350L圆柱形纤维玻璃缸(直径80cm,高70cm,水体体积约为300L),进水速率为1.5L/min

养殖用水为曝气的自来水,经珊瑚石、活性炭过滤,将购买的鱼苗先放在室外水泥池中暂养2周,期间投喂不含β-葡聚糖的商品饲料,每天2次。

试验开始时,选取初始体重(1.53±0.04)g的黄颡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投喂基础饲料组(G0组,作为对照组)、连续投喂添加200、600和1000mg/kgβ-葡聚糖饲料的3个连续投喂组(SG200、SG600和SG1000组)。

先投喂添加200、600、1000mg/kgβ-葡聚糖饲料7d、再投喂基础饲料7d的3个间隔投喂组(IG200、IG600和IG1000组)。

其中,连续投喂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和间隔投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均为30尾鱼,每天08:30和18:30各投喂1次,初次投喂量约为初始体重的5%,按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试验过程中自然光照,每天测定溶氧浓度、水温、pH等,记录死亡鱼尾数和重量。

养殖期间氨氮浓度<0.2mg/L,亚硝酸盐浓度<0.02mg/L,溶氧浓度>6.0mg/L,水温28~32℃,pH7.5~8.0,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体积的1/3,养殖试验为期42d。

养殖试验结束后停食24h,记录每个重复鱼的尾数,称量鱼体总重,每个重复随机取5尾鱼,用于全鱼体成分的测定。

每个重复随机取15尾鱼,经MS-222麻醉后用1mL无菌注射器于尾静脉取血,静置4h,4000r/min离心10min制备血清,取上清液分装,保存于-80℃冰箱中备用。

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GB/T6432—1994)、粗脂肪含量采用乙醚抽提法(GB/T6433—1994)、粗灰分含量采用550℃灼烧法(GB/T6438—1992)、水分含量采用105℃烘箱干燥法(GB/T6435—1986)进行测定。

试验用嗜水气单胞菌菌种,菌种用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箱中摇床培养24h,复壮2次

选取对数生长期的菌体,4000r/min离心1min,收集沉淀菌体,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集菌后进行梯度稀释,预试验确定半数致死浓度。

在600nm下,制备吸光度(OD)值为0.2的菌体悬液(约107CFU/mL),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养殖试验采样结束后,每组选取大小一致的鱼40尾,随机分为4个桶,其中3个桶每尾鱼腹腔注射40μL的嗜水气单胞菌悬液,另外1个桶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感染鱼体出现症状,并及时捞出死亡个体,记录死亡尾数。

感染期间投喂基础饲料,不间断充气,水体不循环,感染试验时间为96h,计算累积死亡率(accumulativemortalityrate,AMR)。

累积死亡率(%)=(感染结束时死亡鱼尾数/感染鱼尾数)×100。

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利用Duncan氏法多重比较进行组间显著差异分析,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

结果与分析

表2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见,除IG600组鱼的增重率低于对照组外,其他β-葡聚糖添加组鱼的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连续投喂组的增重率高于对应的间隔投喂组,但是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在3个连续投喂组中,增重率以SG600更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有降低肝体比的趋势,IG1000组的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除SG1000组鱼的肥满度低于对照组外,β-葡聚糖添加组鱼的肥满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连续投喂组的肥满度低于对应的间隔投喂组,但是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饲料中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体成分的影响(湿重基础)

由表3可见,β-葡聚糖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除SG200组的粗蛋白质含量低于IG200组外,另外2个连续投喂组均高于对应的间隔投喂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β-葡聚糖添加组鱼体的水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见,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各血清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对照组血清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低于SG1000和IG600组,各β-葡聚糖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的各桶试验鱼直到试验结束都没有出现鱼体死亡现象

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20h,各组试验鱼开始出现死亡,病鱼离群,活动量减少,游动异常,体表及腹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感染96h后各组试验鱼的累计死亡率见表5。

表5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96h后黄颡鱼幼鱼的累计死亡率

7组黄颡鱼的累计死亡率在35%~46%之间,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讨论

β-葡聚糖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是作用效果却因饲料配方、添加剂量或生长阶段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

有报道指出,长期连续投喂β-葡聚糖会抑制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Tchang)的生长。

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β-葡聚糖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指出,β-葡聚糖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提供能量。

本试验中,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并采用连续和间隔2种投喂方式,养殖42d后,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而且连续投喂的效果优于间隔投喂。

但是并没有因为添加水平或投喂方式的不同而出现显著性差异。

这与β-葡聚糖对暗纹东方鲀的作用效果一致,在对鲤鱼(Cyprinuscarpio)的研究中也发现,投喂葡聚糖60d对其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

在本试验中,连续投喂组的增重率随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β-葡聚糖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亦与添加量相关。

有研究发现,采用间隔投喂β-葡聚糖的方式可以缓解长期投喂对水产动物生长的抑 *** 用。

但是本试验中,3个间隔投喂组的增重率均低于相应的连续投喂组,而且随添加量的增加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连续投喂组的趋势相反,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鱼的种类、生长时期、养殖周期或者β-葡聚糖的添加量等有关。

因此,关于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包括生长阶段、饲料营养水平、投喂频率以及投喂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进一步明确β-葡聚糖在黄颡鱼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本试验中,β-葡聚糖没有对黄颡鱼幼鱼的蛋白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出现升高趋势,这与其对增重率的作用效果一致,肝体比和肥满度是反映鱼体形体的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以降低肝体比,提高肥满度,这与β-1,3-葡聚糖对花鲈、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中间隔投喂1000mg/kg组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推测β-葡聚糖可能通过提高黄颡鱼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进而增加营养物质在机体的沉积,引起肝体比降低

本试验结果表明,β-葡聚糖对黄颡鱼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本试验的结果可能是因为试验中各组饲料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在此养殖阶段内黄颡鱼机体组成保持相对稳定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血清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物质代谢和某些组织器官的变化,常用来评价鱼体健康和营养状况等。

血清中的蛋白质主要维持渗透压,其含量变化与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可反映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免疫功能

本试验中,各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可反映机体脂质代谢功能,尿素为衡量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指标,葡萄糖是机体主要的能量物质。

本试验中,β-葡聚糖对上述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转氨酶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活性升高是肝细胞损伤的标志。

本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有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β-葡聚糖可在一定程度内保护肝脏

在本试验中,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无论是连续投喂还是间隔投喂,均没有显著降低黄颡鱼幼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死亡率。

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β-葡聚糖没有提高黄颡鱼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这与其对生长性能的影响相一致,其原因和机理有待结合免疫指标分析等进一步深入探讨。

同样,对罗非鱼进行海豚链球菌感染,结果显示各组的存活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葡聚糖对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感染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这提示,β-葡聚糖对水产动物的抗菌活性及对外源病菌和病毒抵抗力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尚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处理方式的作用效果、对不同病原菌的抵抗反应机制等均有待深入研究。

饲料中添加200、600和1000mg/kgβ-葡聚糖,不论采取连续投喂还是间隔投喂方式,除间隔投喂1000mg/kg组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

引用参考文献

【1】吴振,刘嘉,郑刚,等.β-葡聚糖调节血糖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2):44-48.

【2】曹俊明,赵红霞,黄燕华,等.β-葡聚糖及其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工业,2013,34(18):1-6.

【3】迟淑艳,周歧存,周健斌,等.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5):767-774.

【4】吴春玉,曹俊明,黄燕华,等.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25(12):3033-3040.

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关注到最新内容

END

春季钓黄骨鱼攻略, *** 简单易上手,窝料饵料全都有

黄骨鱼可以说是春季为数不多可以钓爆护的鱼种,它们在春季有洄游的习惯,从过冬的深水区域逐渐转移到比较浅的地方,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有那么几天它们会成群结队的向上洄游。

春天黄骨鱼味道很好

这是因为它们在浅滩才能找到丰富的食物(小虾、小型水生昆虫)以及找到合适的繁衍地点(水深30CM-1M的地方)。蓑笠哥自己极爱钓黄骨鱼,味道鲜美,不管用任何烹饪 *** 都特别美味,尤其是清炖口感极佳。所以总结了一些春季钓黄骨鱼的经验,接下来分享给大家,期待各位钓友钓几顿黄骨鱼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味。

大黄骨鱼做汤很棒

春季钓黄骨鱼的装备选择

鱼竿;这个要看钓点的情况,一般来说小河沟里面黄骨鱼比较多,所以3.6-4.5的杆子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是大片的浅滩你也可以用长杆,要不然够不着深一点的水(至少50CM)。至于竿子你选择轻一点的鲫鱼竿更好,黄骨鱼野生的更大也就一斤多,哪怕是面条竿也是游刃有余。

鱼线;一般推荐2.0或者3.0的主线,虽说1.0的钓黄骨鱼就足够,但是钓黄骨鱼的钓法很容易钓到胡子鲶,哪怕是小溪里面三斤左右的胡子鲶还是有的,万一遇到也跑不了。再者黄骨鱼吃口凶猛,根本就不用考虑影响浮漂信号什么的。

子线;更好选择PE子线,黄骨鱼有一排细牙,尼龙线钓了几条之后就会受伤,PE线要好很多,至少钓几十条才会需要换子线。PE子线就算是深喉也没有关系,直接使劲拉出来就行。

鱼钩;推荐使用长柄鱼钩,比如有倒刺的袖钩或者伊豆,当然你用无倒刺的也可以,如果你用浓腥搓饵的话。要不然没有倒刺的不好挂蚯蚓,容易被小鱼嘬掉。至于钩子的大小更好是大一点,这样能过滤小黄骨鱼,也方便取钩,一般来说和10号伊势尼大小差不多的钩子就行。

浮漂;什么浮漂都可以,长竿就用吃铅大一点的,短竿就用吃铅小一点的,有风就用大一点,无风就用小一点。蓑笠哥推荐你使用七星漂,优势其实并不明显,但是感觉就是用七星漂就是要好一点,只不过七星漂抗流水稍微差一点。其他的你也可以用空心尾浮漂,这种浮漂漂尾吃铅大一些,你调灵的话黑漂中鱼率高一些。


钓鱼人喜欢钓黄骨鱼


春季钓黄骨鱼的调漂 ***

事实上只要饵料能到底任何调漂 *** 都是可以的,但是野钓钓况复杂我们并不能只考虑它的吃口。比如稀泥底可能会陷饵,我们需要调浮钓触底才行、小鱼太闹的话我们就需要调大跑铅、有风不好抛投也更好调大跑铅。

至于抓口你就不用太纠结:直接等黑漂就行,而且等黑漂两三秒再提比较好,如果没有小鱼闹窝你也可以等浮漂下潜就扬竿。毕竟黄骨鱼吃时间长了会深喉,这样会导致不好取钩。


黄骨鱼调漂随便调


春季钓黄骨鱼的饵料和窝料

饵料其实挺简单:蚯蚓、大黑粗蚯蚓、绿蚯蚓,渔具店买的蚯蚓就很好用,只不过蚯蚓太小不容易钓到大的。你可以在网上购买那种筷子粗的蚯蚓,或者自己去挖,挖回来之后养两天效果更好。不管是什么蚯蚓,你要闻一闻气味浓郁与否,黄骨鱼主要靠嗅觉觅食,没有什么气味的效果不好,拟饵蚯蚓就更不用说:毫无用处。

窝料也不复杂:去卖鸡鸭的地方弄点儿肠子、鸡肝什么的剁碎,然后混合一点儿饲料粉末或者油糠什么的打下去就行。你也可以用猪血、鸡血、鸭血混合商品饵料、粗玉米粉打下去,效果也不错。当然更好的就是:弄点儿蚯蚓砸碎,然后混合饲料粉末打下去,蚯蚓的聚窝速度最快且留窝持久。


蓑笠哥钓获更大黄骨鱼


春季钓黄骨鱼的钓位选择

底草铺面的浅滩;一般湖泊这种地方比较多,水位变化太大的水库基本找不到,底部的水草铺到水面找草洞钓,采用走钓的方式。

小溪回水湾;值得留意的是小溪一定要发过一次水之后才会有很多黄骨鱼,如果一直没有涨过水,那基本就几条留在那里没有走的鱼。

江河大回水湾;江河的大回水湾里面黄骨鱼多,尤其是有水草或者浪渣聚集的时候。

三岔河口;就是两条河流交汇处,不过这种地方你需要用串钩钓才行,手竿在这里不太好钓。

大小入水口;下小雨之后这种地方黄骨鱼比较多,如果是大入水口那么不下雨一样也有黄骨鱼,你找旁边回水湾就行。


黄骨鱼畏光


春季钓黄骨鱼的时机选择

天气变化对黄骨鱼影响不是很大,再说春季也很少有气压特别低的天气。但是黄骨鱼的习性是:畏光,所以白天它们觅食得不多。一般建议你夜钓黄骨鱼,或者钓傍晚5-9点以及早上5-8点,白天的话只有草多的地方才会有比较好的收获。太阳晒不到的小溪里面也可以,稍微钓上游一点。

下雨过后夜钓表现尤为不错,这是因为下雨形成的水流会把岸上的各种昆虫以及蚯蚓冲到水里面来,所以下雨之后它们食欲特别旺盛。蓑笠哥曾经就下雨之后的一次夜钓钓了三十多斤黄骨鱼,最小的三两(钩子大,再小的吃不上)。

最后,愿各位钓友大鲫大鲤,在造物主所赐世界里常享爆护之乐!我是钓鱼蓑笠哥,一个爱钓鱼也爱分享的钓鱼人,期待喜欢钓鱼的你点个关注。如果你觉得分享的攻略有用,可以分享给其他钓友看看哦。

湖北惠泽告诉你,黄颡鱼亩产两千到五千斤之间,或只差一包好饲料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在华中 ,是国内乃至是世界淡水鱼养殖的最重要区域,尤其是湖北,淡水鱼养殖产量连续21年蝉联冠军。在其中,除了四大家鱼外,名特优的养殖这几年来一直受到当地 *** 的重视。河蟹、小龙虾、黄鳝、黄颡鱼、泥鳅、加州鲈等,因为经济效益相比家鱼更加可观,这几年一直是华中地区水产养殖户的创收首选。据了解,在湖北地区,黄颡鱼的养殖水面粗略估算大约有1万亩,饲料容量在2万吨左右。说起湖北的黄颡鱼养殖,最集中的区域莫过于在荆州和武汉,同时也代表着湖北黄颡鱼养殖水平的高地。

在湖北 ,目前的黄颡鱼养殖亩产量大多数在2000斤左右,养得好的也会达到3000斤左右,据华中农业大学的樊启学教授介绍,华中的黄颡鱼养殖亩产能够达到4000~5000斤的,是极少数。而在武汉江夏有一个黄颡鱼养殖家族,因其养殖的黄颡鱼亩产突破了5000斤,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高手。

从500斤到5500斤,他们用了9年时间

这个家族位于江夏的邓家洲养殖场,主导人物姓李,兄弟三人李文群、李文斌、李文清,每个人都拥有60亩以上的黄颡鱼养殖水面,连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走上了黄颡鱼养殖之路。据了解,邓家洲养殖场共有养殖水面1000多亩,前身是国营养殖渔场,后期改制开始承包给个人。如今的邓家洲养殖渔场的灵魂人物是李文群老板,他从2009年开始养殖黄颡鱼,如今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从一开始对养殖的一知半解,到如今的养殖技术高手,李文群老板兄弟三人通过养殖改善了生活,今年换了新车,同时也带动了亲朋好友和周边养殖户致富,养殖场的黄颡鱼饲料用量也从2010年的不到9吨,到如今的将近2000吨,同时也成了当地的一个传奇。

■ 李文群老板的一口池,9亩水面,出鱼48501斤,平均亩产超过5500斤

“在广东顺德,黄颡鱼养殖更高亩产超过1万斤,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得这么好?我就在想,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正是凭着这么一份执着,李文群家族经过8年多时间的摸索,把黄颡鱼的养殖亩产从500斤/亩做到了突破5000斤/亩,成为江夏乃至武汉的一则传奇。

“现在在江夏,有2000多亩是养殖黄颡鱼的,我们这里的产量是比较高的,从500斤到2000斤,去年突破了3500斤,今年突破了5500斤,他(曾智老板)有一个池拉过网了,但还没有干塘,估计可能会突破6000斤。”李文群说道。

产量的突破口在于新模式的选择

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偶然的。邓家洲黄颡鱼养殖能够成为传奇得益于几点:一是养殖经验的积累,二是模式的摸索改造,三是细致的管理。在见过这些养殖高手后,听他们分享的一些经验,对所有华中地区的黄颡鱼养殖户都可以是一种借鉴。

■ 邓家洲养殖场的每一口塘,都密布着增氧机,这在华中的鱼塘很是少见

首先是经验的积累。李文群在学习养殖技术上是非常舍得投入的。每一年,他和他的家族都会组织去各个养殖高产的地方去参观学习,同时还会参加一些交流会。“惠泽公司的王总(惠泽公司武汉市场片区经理王乐)带我们到广东顺德南海、浙江湖州这两个黄颡鱼养殖高产的地方都去参观学习过。我们的鱼池,每一口塘都有6个以上1.5千瓦功率(部分3千瓦)的增氧机,平均每亩塘有1千瓦的功率,这在华中的水产养殖中是非常少见的,这都是学习了顺德的模式。”

李文群本人更是从2009年养殖到现在一直没有亏损过。但让产量获得质的飞跃,却是得益于这两三年新模式的应用——“3+3+4+2”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而这个新模式的提出者是湖北惠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惠泽”)。

■ 养殖场里,刚投完料遗下的一摞摞惠泽公司饲料包装袋

惠泽是2009年在湖北成立的饲料公司,专注做特种水产料,而黄颡鱼料是惠泽打造的之一个特种料,年销量将近2万吨,占据了华中(这里专指湖南、湖北)黄颡鱼饲料市场容量的半壁江山。在去年,惠泽公司工程师潘奕霖根据江夏地区的黄颡鱼养殖情况设计出了“3+3+4+2”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在去年4月、今年5月召开了两次模式推广会,在江夏当地的黄颡鱼养殖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邓家洲养殖场的曾智老板是这个模式的践行者,对这个模式的具体注意事项了然于心。“这个‘3+3+4+2’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说的是每亩放足3万苗,用足3吨料,亩产量过4千斤,利润超2万元!”

“我们整个家族包括亲戚大部分都在养黄颡鱼,周边的产量要低一点,基本在2000斤左右低的1000多斤,高的2000多斤,他们公司(惠泽)在这里开了两次高产高效的会议,他们(低产量的)没有听进去,真正听进去的都高产了,产量3000斤以上,都起来了。”李文群说道。据了解,李文群除了自己养殖的60亩黄颡鱼之外,同时也在邓家洲养殖场做惠泽公司的经销,是养殖场的灵魂人物。

■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乐、养殖户曾智、李文斌、李文清、李文群、惠泽公司武汉市场片区经理孙志高、冷文兵

善于总结经验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李文群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新体会。他认为,这个模式的之一步是投苗。“很多是我们在外面学习摸索出来的。我们这高产的都是苗放得多,苗种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有的人虽然说放了2万多尾苗,但实际的苗量可能不到2万。我们不一样,我们用的苗都是从水花养起,放的苗都是足量的。”

当然,水花培育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同为养殖高手的李文清老板,在水花培育上前两年就吃了不少亏。“我前两年就养差了,去年亏了10多万,今年又养成了,但也交了不少学费。”在2010年开始养殖黄颡鱼的李文清老板说道。李文清老板如今拥有60亩成鱼养殖池和20亩的苗池。

■ 鱼塘一角

而跟着李文群老板的这些亲朋好友,在他的影响下,个个都成为了养殖高手,也都在摸索着自己的独门秘诀,尤其是对病害和高温期的处理措施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相比起李文群老板,曾智是这个黄颡鱼养殖年轻的一代,但也养殖了9年时间,他很善于发现。“很多人养鱼到了高温期就容易出事,我小舅是因为在高温期杀蓝藻,后面翻塘了损失很大。其实高温期只有十天半个月,挺过去就好了,这个时候投料、杀藻都要谨慎。”据曾老板的经验总结,高密度养殖最重要的是水质的管理,他的建议是多用调水改底产品,外用的杀虫消毒产品,一年用1~2次已经足够。“杀虫消毒药用多了肯定会坏水。而池塘经过高密度养殖,底部会有很多淤泥,建议每隔1~2年都要清一次,病害会少很多,水质又好,也好管理。”

亲力亲为,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养殖。相信每一个看过李文群老板他们的养殖记录,都会跟笔者一样,对这句话有极高的认可度。由李文群老板开始,他的家族基本每个人都在做一个非常细致的事情,那就是将每一天的天气变化、鱼吃料等情况详细记录在册,而这也是他们总结经验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他们这里,保持养殖成功的秘诀是,搞养殖,必须亲力亲为。

■ 极为细致的养殖记录

“8月11日,多云暴雨,26-33℃,投料440斤;8月12日,大到暴雨,24-28℃,未投……”这些包含日期、晴雨表、气温、投料情况的细致记录,都是这些养殖老板守在塘边,一笔一划记下来的。而为了随时了解鱼塘的情况,对突 *** 况及时作出应对,这些老板都是以鱼塘为家,每一个人都在鱼塘边自建了瓦房。“11月到春节会好一点,在11月之前,我们出去吃酒席都是要当天去当天回的。”

或许有人觉得,李老板家族每人几十亩的养殖水面,相对几百上千甚至上万亩的规模养殖,还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却正是李文群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搞养殖肯定要亲力亲为的,不亲自管理怎么知道鱼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李文群说道。说到这一点,李文斌老板更是点头连连表示赞同。

当然,除了人为的因素,邓家洲养殖场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养殖水源来自于湖北第三大湖——斧头湖,水质达到了3类标准。正是应了那一句,好水才能养好鱼。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效益是企业与养殖户紧密合作的更好纽带

邓家洲养殖场从2009年养殖黄颡鱼开始,就跟惠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今在邓家洲养殖场,有90%以上的黄颡鱼养殖水面都是用的惠泽出产的饲料,在整个江夏2000多亩的黄颡鱼养殖水面中,惠泽的品牌料占比也达到了70%~80%。

而这些年,随着江夏黄颡鱼养殖的兴起,尤其是邓家洲养殖场,每一年,都有几十家饲料品牌到养殖场游说,希望能够跟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为什么能够这么多年都保持合作,从没有离开?“每一年我们都能够赚钱,为什么要换!”面对笔者的疑问,曾智老板的回答很直白。

不得不说,在企业与养殖户的合作中,效益无疑是最重要的纽带。在多年的合作中,惠泽不但帮助邓家洲养殖户在养殖产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突破了5000斤的亩产量,因其养殖出来的鱼质量好,青背黄底,耐运输,不但出塘价比别人的高几毛钱,还往往是之一个卖出去的,因此,从邓家洲,从江夏出去的黄颡鱼,也成为湖北白沙洲水产批发市场的宠儿。据李文群老板介绍,现在邓家洲出产的黄颡鱼都是卖到了白沙洲水产批发市场的江发鱼行,而这也是惠泽帮忙牵的线。

黄骨鱼吃什么饲料,黄骨鱼吃什么饲料自己怎么配方-第1张图片-

■ 左二为江发鱼行主管余先生,右为养殖户方老板

有这样好的固定流通点,跟惠泽在商品鱼流通上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帮助养殖户卖好鱼,惠泽跟一些优质的鱼行都有合作,其中白沙洲批发市场的江发鱼行就是其中一个,双方的合作也已经是第九个年头。据了解,在江发鱼行,每一年从这里销出去的黄颡鱼有1000万斤左右,其中来自江夏的货源超过800万斤,大部分都是惠泽的客户,供应量每年都还在持续增加。

“卖到我们这里的鱼七寸筛上的都可以,大小不是关键,只要质量好,没有肚子,青背黄底。因为要供应全国市场,所以对鱼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走不了远路。今年从江夏那边过来的鱼,估计增加到800万-1000万斤,那边的鱼质量比较好,过来的鱼基本会比其他的多给几毛钱,所以江夏的鱼有90%也会拿到我这边。因为客户调货都愿意要这样的鱼,质量好颜色好,所以(跟惠泽)一直合作得很好。”江发鱼行的主管余先生表示。

■ 邓家洲养殖户方老板正在卖鱼

在江发鱼行走访的时候,笔者一行人偶遇邓家洲黄颡鱼养殖户方老板正在卖鱼。方老板也是从2009年开始养殖黄颡鱼的。说起今年的收获,方老板春风满面。“今天我卖了7900斤,这口塘13亩,已经买了53000斤了,还有几千斤因为车比较小还没有拉走,亩产超过4000斤。”

说起卖鱼,方老板立即谈及跟惠泽的合作。“我们跟他打交道由2009年开始,一直合作到现在,没有换过。一个我们用这个料一直都是赚钱的,另一个惠泽会根据市场来做产品。我们要养什么样的鱼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的,例如鱼的体型体色,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反馈过去后,他们很快(对产品)做出调整,这一点很到位。”

后记:

看养殖户收获是笔者在一线市场时最喜欢看到的,这些养殖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在邓家洲的鱼塘边上,李文群、李文清、李文斌、曾智,这几个养殖老板说起他们的鱼脸上都满满的骄傲。他们用亲身经历更好地诠释了“没有任何成功是偶然的”这句话的真谛。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在以后的每一年都能够有越来越好的创收。

1. 作者 | 程纯明

2.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3. 本文为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一律禁止转载!

看高手如何养殖黄颡鱼:三步解决黄颡鱼养殖溶氧问题





溶氧问题:黄颡鱼养殖同其他鱼一样,要追求低成本高效益,自然是离不开高产量作为前提。在珠三角地区,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大约为3-5万尾每亩,其养殖特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在5、6月份左右放养500-40尾一斤规格,到次年清明节左右一次性出鱼,在当地称为养殖新鱼;还有一种为3、4月份直接放养40尾一斤规格的黄颡鱼,养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旧鱼,本文将以这两种养殖方式做进一步分析。

黄颡鱼的5大特点

1底层生活:

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而底层生活的叉尾、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类似于这样的特点,所以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0mg/l,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3mg/l的溶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草鱼浮头的溶氧值,如何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这就是黄骨鱼养殖的难点所在!黄颡鱼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也在底层,因此底层特别容易积累有机质,加之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导致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骨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2放养的密度大:

在珠三角地区,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大约为3-5万尾每亩,当鱼苗还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当鱼的规格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在一亩(667个平方)上有3-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75尾,在池塘底部的黄颡鱼基本上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在底层不断的泳动,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就使得有机质的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迅速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将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与此同时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轻则蓝藻大量繁殖,重则藻类基本死掉,或者只留下那些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提供了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反过来造成氧气的减少,病害增加。

3地盘优势:

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果随意引入外来的影响因素,如多放一小批黄骨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则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死鱼病鱼增加,严重时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

4池塘中的供氧源: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最重要,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养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米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而黄骨鱼塘刚好因为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有机质多,水体的粘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由此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要比其他很多养殖品种要大得多。

5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

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40-70%,鱼类的呼吸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是为什么在过肥的水体中,黄骨鱼同样会表现出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的原因。

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骨鱼养殖中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水体中有机质的问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问题,藻类丰度问题、水体透明度的问题、鱼类应激安静程度问题,接着还要解决黄骨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 *** ,如果用单一的 *** 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因为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果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 ***

之一步:净水调水——解决水体干净、有机质散布的问题,解决增氧机的增氧效率问题。

解决这一步需先将水体中散布开的有机质相对表面积变小,减少有机质在水体中的散布,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这样阳光可以照射更深的水体,以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所需,同时增加水体中的矿物元素,补充增加水体的硬度,以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此步骤可以使用表面清洁剂、吸附剂等,如聚丙烯酰胺,快速处理水体中的有机质。再接着每亩少量多次的使用如生石灰等补充矿物元素,增加水体的硬度。当然也可以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制剂。这样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后,光照的深度增加,即可以减少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减少细菌耗氧。阳光即更好的杀菌剂。同时水体的有机质减少后,水的自由度恢复,在增氧机、风力等作用下,增氧效率即可增加,发挥10.96-20%的增氧效率。平时少量多次的常年坚持使用生石灰也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第二步:改底布菌培藻保健——解决底部有机质、水底水体菌相藻相问题、解决藻类增氧效率问题,解决鱼体免疫性的问题

当水清以后,即可采取第2步。一般好的净水产品2-4个小时即可使水体变清爽干净,并维持数日,这个时候在水体中补充枯草芽胞杆菌、底部增氧剂,配合改底吸附性材料,分解底部的有机质,减少底部的耗氧源,同时利用有益菌群的数量抑制厌氧菌的数量,改善底部和水体中的菌相。有机质经过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分解,形成有利于藻类生长所需的小分子态有机体,藻类接着会在随后的4到7日内恢复数量。当然也会有过多或者不足的问题,过度则需要使用光合细菌抑制,过少则可以适当补充藻种或者引入新水即可。

一般在珠三角的养殖密度下,由于各种原因,如鱼的活动影响、透明度、藻类的丰度30公分左右,这个状态就比较适宜。如果藻类太多,夜间的呼吸作用影响在夜间吃料的黄骨鱼的消化吸收,也造成水体中缺氧,而此时的缺氧,增氧机都难以弥补,反而爆头出血的病害会增加。如果藻太少,则光合作用造氧气不足。当藻类的丰度恰好的时候,既能满足氧气的供应,夜间也不会因为藻类的呼吸作用而造成缺氧,又满足了生态循环所需的基本生产者数量要求。

同时定期拌料内服乳酸菌、多维等,抑制鱼体肠道内的其他细菌,同时修复肝胆,在鱼体系统中也通过菌类的互相抑制、肝脏的修复等提高了鱼体的免疫力,加上以上步骤中的水体补菌,平时少量多次,长期坚持,也就基本解决了水质、底质、溶氧、病害的问题。

第三步:解决不断增长的存塘量所需溶氧、空间的问题,并稳固前两部分成果。达成降料比、病害少、水质问题少,生长快、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终目标。

这里就用图表为例做分析:旧鱼养殖模式,放养40尾一斤,亩放养量4万一亩为例做分析。


如图:初始4月份放苗一亩4万,规格40尾一斤,那么初始的放养量为一亩1000斤黄骨鱼,随着投喂生长,大概到5月,即每亩的存塘量超过2千斤,在自然条件下基本就达到顶塘状态。在多开增氧机和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顶塘量也随之上升,接着进入6月份,存塘量基本达到每亩3000斤以上,这个时候也伴随着气温进入高温季节,水温升高,鱼的体温也升高,鱼的代谢开始增强,吃料量增加,溶氧需求增加,对于池塘的要求增加。具体根据存塘量的变化做如下的技术管理:


另一种养殖新鱼示意图:以6、7月份规格40尾一斤开始计,放养密度3万尾一亩,养殖到次年清明左右干塘出鱼。


此种模式下与养殖旧鱼模式对比,养殖的优点在于:7-9月份的高温季节,池塘的存塘量比较低,鱼的规格比较小,这个时间鱼吃料好,生长快。当然,在进入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的时候,保持冬季鱼的摄食,保障鱼不掉膘很关键。

珠三角的冬季不同于北方的冬季,水温气温维持在15度左右的时间比较长,只有短短的数周时间水温低到鱼不摄食。较高的水温,对于鱼类这种变温动物来讲,冬季的代谢还是相对旺盛的,如果冬季的营养跟不上,反而会瘦身比较明显,一条鱼瘦身10-20%貌似不明显,但是一亩里面5000斤鱼瘦身500-1000斤将是个巨大的浪费。由于冬季水温相对水温低,代谢也相对低,冬季三个月吃料的总量或者只和高温季节一个月相当,每次吃的很少,但是长鱼的重量却超过了高温季节一个月的长肉重量,因而,冬季吃的好的鱼塘的长肉效率反而要比高温季节更加明显。上面所述很多原因会导致冬季水更容易发黄,藻类更容易死亡而引发氧气不足,吃料差的问题,所以水温对于鱼类的生长是很重要的。根据存塘量的技术管理思路如下图:


那么对于如何看待料比的影响呢?首先计算下料比对于养殖黄骨鱼的重要性,饲料占养殖的总成本大概占80%,目前珠三角一带黄骨鱼饲料的几个一般3.75-4.3元一斤。那么对于料比降低的空间在水产高密度养殖的水体是普遍有空间的。在同样的产量下料比每降低0.1那么对于黄骨鱼的成本降低即可降低0.375-0.43元。对于普遍亩产5000-8000斤的产量来讲,一亩将多盈利2000-3000元,那么料比降低0.2呢?降低到0.4呢?

用两张图分别描述对于料比影响的关键所在:


▲图1 养殖旧鱼模式


▲图2 养殖新鱼模式

最后,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以上数据虽然更多的是示意形式,但是跟实际的数据差别并不大。调水改底的技术是保障养殖的技术,而降料比的技术则更多需要从经营的角度去完善,实际生产养殖中也确实达成了料比的大幅度降低,正确的表达了饲料原本设计的料比。当然,对于每一种水产养殖品种这样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黄骨鱼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难度就相对较大,所以也就更能表达出极端条件下的养殖技术要点,以上数据对于华中华东区域的养殖上也有一定的条件重合性。当然如果驯化黄骨鱼白天投喂、采用少量多餐的 *** 会有进一步的优化,只是在珠三角一带这样做的条件不足,养殖户半工半养,夜间投料更符合实际。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您的养殖成功助一臂绵薄之力。

(文章来源:鱼来鱼旺 作者:殷猛)



黄颡鱼养殖技术,水花苗种养殖与饵料投喂和驯食

黄颡鱼水花苗种养殖

对黄颡鱼水花苗种,危害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水中的敌害生物。大型的敌害生物比较一般在清塘的时候灭杀了,而枝角类,桡足类,和中大型的甲壳虫不容易清除,往往容易被忽视。

1、把握清塘消毒时间比较关键。一般情况下,提前半个月以上新塘用漂白粉20-30斤每亩,老塘用生石灰200斤-300斤每亩,彻底清塘消毒。有点时候也可以高浓度菊酯类药物清塘,或者 *** 铜1斤加漂白粉1包每亩清塘。但是,清塘的时候需要带水20-30公分清塘,然后1-2天后,排干水晒塘。

2、放苗前5天注水60-80公分,用蔚渔超浓有机酸,解毒速氧宝解毒。不可注水过早,否则容易出现桡足类和大型甲壳类动物。如果清塘不彻底出现了,用菊酯类再延边杀一次,推迟放苗。注水尽量用干净的河水或者大沟渠水,其次井水。

3、放苗前3天,查看水色,水色要淡,但不是清水。PH7.5左右,没有明显的枝角类,桡足类出现。水清瘦可用硅藻丰泰,少量五碳肥水膏肥水。

4、放苗当天用蔚渔VC泡腾片降低应激。

5、饵料使用是另一些关键问题,藻菌丰肽连续使用一个星期,直到水花苗长成完整形态,大约一公分左右添加粉料。高温时期,水清瘦的情况下,粉料的投入容易造成水中藻类营养物质的不平衡,没有其他藻类的抑制,蓝藻特别容易爆发,需要芽孢和微量元素肥及时补充。

6、车轮虫是影响成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水肥容易长车轮虫,水瘦也容易长,水浓的情况下发病率会高些。车轮虫引起细菌感染的死亡率较大。一个星期检查一次车轮虫是很有必要的。苗种消毒用蔚渔碘状元效果比较好。

7、水花进塘之后,隔2-3天加一次水,高温时期,一公分大的苗,不低于我1.5米水深,2公分以上的苗,水不能太清瘦,透明度30-40公分。

黄颡鱼苗种饵料投喂和驯食

黄颡鱼苗开口料是轮虫,逐渐长大的同时,食物包括枝角类。水花入池到形成完整形态,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粉料也是在水中成为了培养轮虫和枝角类的养料来源。这个阶段7-10天,池塘中原有的肥料,有机物,菌类和藻类不足以提供大量轮虫和枝角类所需,主要是靠人工投入的饵料,比如粉料,或者其他替代品。饲料粉料的投入可以满足轮虫和枝角类的生长,但是利用率低,且容易完成水中营养物质不平衡,不利于藻类的平衡生长。所以前7天,以投喂藻菌丰肽,兑水泼洒为主。第7天以后,滤饵多肽的用量减少,添加饲料粉料的使用,黄颡鱼苗在:

1公分以下,粉料使用方式兑水泼,还是以藻菌丰肽为主,沿着池塘四周。

1公分以上,开始驯食,以粉料为主。粉料加水,添加维生素,调成稀稠粘手程度,沿着四周斜坡均匀泼,每天2次。

2公分,粉料添加维生素,加水调成软粘状态,捏成小团,先沿着四周斜坡密集型抛入。以后,投入饵团的间距逐渐加大,从开始的四周投,慢慢变成三边投,再到两边投,再到定点投。定的点就是以后放投料机的地方。

0号浮料的投喂不要太早,否则会影响驯食效果和整齐度,有大部分鱼苗驯食失败。建议大部分鱼苗到定点投喂的地方后,饵团投喂5天以上,开始参入浮料驯食。浮料驯食在晚上天黑后开始,等到浮料驯食完成,慢慢将投料时间从天黑提前。

黄颡鱼苗种的投饵率,在驯食较好的情况下,吃食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达到5%,黄颡鱼寸苗时期,很容易发病,后续再讲如何预防。

鱼类饲料营养(三):鱼类饲料中的9种蛋白质原料

#头条创作挑战赛#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五、鱼类饲料的9种蛋白质原料

1.鱼粉

鱼粉是目前更好的动物蛋白质原料,淡水鱼饲料中关于鱼粉的使用注意以下问题:

(1)更大限度地使用鱼粉:目前鱼粉的养殖效果是更好的,还没有可以完全替代鱼粉的原料。因此,如果希望养殖鱼类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鱼粉的使用基本原则是“在配方成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更大限度地提高鱼粉的使用量”。在饲料配方编制时,在允许的成本范围内,优先考虑鱼粉的使用量,更大限度地使用鱼粉,在此基础上,选择较小量的豆粕,其余蛋白质以选用菜籽粕、棉籽粕来达到需要量。

例如:(借用5年以前的数据)

配方成本在1400元吨以下时,基本无法使用进口鱼粉(价格7800元/吨),此时动物蛋白可以考虑1%~3%的国产鱼粉,或肉粉,或血粉;

配方成本在1500~1600元/吨时,可以使用1%~2%的国产鱼粉;

配方成本在1700~1800元/吨时,可以使用2%~4%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1900~2000元/吨时,可以使用3%~6%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2100~2300元/吨时,可以使用8%~13%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2400~2500元/吨时,可以使用12%~16%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2600~2800元/吨时,可以使用15%~20%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2900~3000元/吨时,可以使用18%~25%的进口鱼粉;

配方成本在3100~3200元/吨时,可以使用22%~28%的进口鱼粉。

(2)主要不利因素:鱼粉除了掺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是新鲜度和含盐量的问题。鱼粉新鲜度对使用效果影响很大,在质检时要注意。其次是盐分,淡水鱼类在配合饲料中一般不再补充食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淡水鱼类可以直接从水域环境中直接吸收和利用钠和铝离子,不会出现缺乏症;另一方面是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压高于淡水环境,生理上就必须不断排除水分。因此,如果配合饲料中盐分过高会进一步增加鱼体的渗透压,可能造成应激反应。

盐分,对于有鳞鱼类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对于无鳞鱼类如黄颡鱼、黄鳝等就可能导致表皮颜色的变化,出现颜色变浅、发白的现象。对于这些无鳞、体色容易变化的鱼类,在饲料中不能再补充食盐,在鱼粉的选择方面也要注意鱼粉的含盐量,蒸汽鱼粉的含盐量一般只有2%以下,而直火干燥鱼粉含盐量为5%,所以在鱼容易发生体色变化的鱼类饲料中更好选择蒸汽鱼粉

从上表10-1中显示了主要的动物蛋白质原料中矿物质元素和胆碱的含量。从表中可以知道:

①鱼粉中涉及作为电解质维持鱼体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的钠(0.78%~1.15%)、钾(0.83%~1.10%)、氯(0.60%~0.61%)的含量均较高,而在淡水鱼类饲料中鱼粉的用量一般达到12%~20%,这三种维持渗透压的离子已经可以满足鱼体需要,如果再添加食盐可能会导致应激反应。因此,在淡水鱼类饲料中一般不宜添加食盐。

②关于微量元素补充的问题,在鱼粉、酵母、血粉等原料使用量较高的饲料中也应该引起注意,在表中的原料里,铁、铜、锰、锌、硒的含量均较高,而其中铜更值得关注。是重金属,过量的铜会有毒性,过量的铜还会导致鲇鱼等体色发红、发黄的现象。因此,在鱼粉、血粉等动物蛋白原料用量较高的饲料中,微量元素的补充量应该作适当的调整,适宜的微量元素补充量应该与饲料大料配方相协调,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③关于胆碱在淡水鱼类饲料中使用也应该引起注意,从表中可以发现,在鱼粉中胆碱的量很高,同时在菜籽粕、棉籽粕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粉用量达到10%以上,菜籽粕20%以上时,胆碱的量达到1600克/吨的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可以不再添加胆碱了。

鱼粉掺假较为严重,目前的掺假物主要有蛋白精、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等。蛋白精掺入鱼粉可能导致鱼体氨氮中毒,出现鱼体鳃、表皮出血的情况;而掺入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等使鱼粉的可消化利用率显著下降,并可能导致鱼体的体色发生变化。鱼粉质检程序应该是感官鉴定、显微镜检验、化学检验、氨基酸分析。感官鉴定主要是新鲜度、是否变质、是否有掺假;显微镜鉴定可以在40倍、100倍放大倍数下进行观察,对于掺入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的可以很直观地检验出来;化学检验主要测定水分、水溶总氮和离体消化率;氨基酸分析是最后手段,对氨基酸结果主要看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目前有将赖氨酸加入鱼粉中以提高赖氨酸含量的,不能单看赖氨酸、蛋氨酸的含量。

2.肉粉和肉骨粉

肉粉和肉骨粉,随着加工原料的不同,质量变化较大,蛋白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同时,含盐量也是较高的。对于肉类加工厂新生产的肉粉,新鲜度较好,可以使用一定量进入配方,使用量一般可控制在5%以下

肉粉和肉骨粉使用主要的不利因素:一是含盐量较高,在容易发生体色变化的鱼类饲料中一般不宜;二是油脂的氧化和气味,如果配合饲料中肉粉和肉骨粉使用量过大,鱼肉中可能含有异味,要 *** 使用,在出口、加工的水产品种饲料中一般不使用;三是卫生指标问题。

3.蚕蛹

蚕蛹的油脂蛋白质含量都高,可以作为蛋白质、油脂原料进入饲料配方。但是,要注意的是蚕蛹含有不容易消化的几丁质成分,油脂容易氧化等不利因素,所以蚕蛹的使用要 *** ,可以控制在3%以下。过高的蚕蛹,尤其是氧化的蚕蛹可能产生对生产不利的影响,如出现肌肉萎缩、鱼肉产生异味等情况。

4.豆粕

目前,豆粕有去皮未去皮豆粕两种。有资料分析表明:如果两种豆粕的价格差异在9%以内,则以选择高蛋白的去皮豆粕较为适宜,否则以选用带皮豆粕较为合算。

豆粕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原料,也是价格更高的植物蛋白质原料。在配方编制时,由于鱼粉要更大限度地使用,而菜籽粕、棉籽粕在淡水鱼饲料中可以较大量地使用,因此,豆粕在淡水鱼饲料中使用主要受配方成本的限制,处于控制使用的地位

对于蛋白质在40%~46%范围内的蛋白质原料,主要有豆粕、花生粕和棉籽粕,而价位(借用5年以前的数据)是豆粕2300~2400元/吨、花生粕2100~2200元/吨、棉籽粕1400~1500元/吨,养殖效果以豆粕更好,但差异不大。如果在配方中使用鱼粉的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就可以将豆粕的使用量控制在10%~15%,其余的蛋白质就主要依靠菜籽粕、棉籽粕来实现。这样,饲料配方成本可以得到有限控制,且经过不同地区和一些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养殖效果也很好。如果使用高蛋白棉籽粕、脱绒脱酚棉籽粕替代豆粕使用效果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完全不使用豆粕,从氨基酸平衡角度考虑,还是要保持一定量的豆粕进入饲料配方,只是使用量较以前大幅度地下降。

相反,如果使用鱼粉、豆粕的方案,配方成本也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在已经执行的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效果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表10–2中显示了植物蛋白原料中几种营养素的含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①关于饼和粕的使用问题,从表10-2中可以知道的粗脂肪、亚油酸的含量较粕高,其脂肪能量值也应高于对应的粕类饲料,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要注意的是,饼类蛋白原料一般是采用机器压榨的方式生产、而粕类蛋白饲料—般是有机溶剂浸提生产,在浸提过程中也将一些脂溶性的有毒物质带走了,所以粕类的残留毒素要低于饼类蛋白饲料,饼类饲料蛋白的使用要限制用量。

②关于的量在植物蛋白饲料中很高,而淡水鱼类饲料中植物蛋白饲料的使用量一般很大,在淡水鱼类饲料中铜的补充量应该考虑到大配方中铜的量,生产中由于铜过量引起的问题很多,必须重视。

③关于胆碱的含量,在植物蛋白饲料,尤其是菜籽粕中很高,大配方原料中胆碱的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可以不再补充胆碱。

④在玉米蛋白粉中胡萝卜素的含量较高,在体色鲜艳或带黄色体肤的鱼类饲料中,比如观赏鱼等,可以适当使用玉米蛋白粉以补充色素的需要。

5.花生粕

花生粕含有45%左右的粗蛋白质,是一种好的植物蛋白质,不足之处是氨基酸的平衡性较差、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在淡水鱼饲料配方中,可以使用5%~20%的花生粕,主要视花生粕质量、新鲜度和价格而确定其用量。为了尽量避免黄曲霉素的影响,可以使用1%~2%的沸石粉或麦饭石进入配方,吸附部分黄曲霉素排出体外。

花生粕与豆粕比较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与棉籽粕比较则优势不显著,花生粕与棉籽粕的养殖效果差异也不显著。

6.棉籽粕

棉籽粕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量在加大,更高用量可以控制在35%以下没有发现有副作用。在性价比方面较豆粕、花生粕有明显的优势。

棉籽粕的蛋白质含量在不同产地、加工条件下差异较大,蛋白质含量从35%到46%的棉籽粕都有。在产地上以新疆棉籽粕质量更好,蛋白含量高,棉绒少。对棉籽粕进行脱绒、脱酚后如紫光棉蛋白其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50%左右。用这种棉籽粕在淡水鱼类、虾类中替代部分豆粕使用效果较好,饲料配方成本也有下降。

棉籽粕除了蛋白质差异很大外,就是棉绒的含量问题。棉绒不易粉碎,在小颗粒饲料如1毫米以下饲料制粒时容易堵塞模孔,所以在虾料、小颗粒饲料中要选择脱绒棉籽粕。对于棉籽粕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原则,是尽可能选择优质棉籽粕进入配方,对质量不好的棉籽粕要 *** 使用。

7.菜籽粕

菜籽粕是淡水饲料常用的植物蛋白质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更高可以达到50%左右

菜籽粕的使用,更好与棉籽粕按照1∶1的比例进入配方,主要是氨基酸平衡性好一些,同时也避免—种原料的使用量过大。在低档混养鱼料中,配合饲料的蛋白质主要依赖棉籽粕、菜籽粕,二者的总量可以达到60%~65%

8.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蛋白质含量高,但是氨基酸平衡性差,养殖效果不理想。一般是在受到配方成本限制、又需要高蛋白的饲料中使用,以实现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浓度,但养殖效果并不同步提高,所以用量不能太大。例如:要配制蛋白38%左右的鱼饲料、配方成本在2800~2900元/吨时,鱼粉的用量可以达到20%,豆粕或花生粕10%,棉籽粕和菜籽粕25%左右,此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36%而配方成本又不允许增加鱼粉、豆粕的量,就只能使用玉米蛋白粉或血粉来提高蛋白质量了。

所以,对于一般淡水鱼类配合饲料中,蛋白质不要设计得过高,超过36%以上时就必须使用高蛋白、低消化率、养殖效果又不好的原料,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玉米蛋白粉中含有较高的玉米黄素,是鱼体色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在一些体色鲜艳,尤其是带黄色体色的鱼类如黄颡鱼、观赏鱼、黄鳝饲料中,可以使用3%~5%的玉米蛋白粉,以提供部分鱼体需要的叶黄素

9.血粉

血粉根据血源的不同、加工方式的不同,其营养价值、消化利用率有较大的差异。蒸煮血粉是消化率更低的,喷雾干燥血粉的消化率较好,发酵血粉虽然消化率较高,但蛋白质含量较低。

血粉在水产饲料中,使用除了消化利用率外,还要考虑饲料的颜色问题、氨基酸平衡问题。血粉的异亮氨酸含量低,可以配合一定量的玉米蛋白粉使用,因为玉米蛋白粉的异亮氨酸含量是植物蛋白中更高的。血粉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量更好控制在3%以下

相关文章:
鱼类饲料营养(一):鱼类营养基本需求和饲料原料选择
鱼类饲料营养(二):鱼类配合饲料种类和蛋白质原料养殖效果与使用 ***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之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饲料##鱼##水产品##渔人刘文俊#

标签: 饲料 什么 黄骨 鱼吃 配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