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醇是什么东西,麦芽糖醇多少钱一斤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6 0
麦芽糖醇 | 585-88-6 | 瑞威尔生物科技

中文名

麦芽糖醇

中文同义

麦芽糖醇;4-O-alpha-吡喃葡萄糖基-D-山梨糖醇;麦芽糖醇 标准品;麦芽糖醇厂家;麦芽糖醇作用;麦芽糖醇用途;麦芽糖醇价格;食品级麦芽糖醇

英文名

Maltitol

英文同义

4-O-.alpha.-D-GlucopyronosylD-sorbitol;GLUCITOL,4-O-ALPHA-D-GLUCOPYRANOSYL,D-;MALTITOLSYRUP;MALTITOL-BASEDPRODUCTS;4-o-alpha-d-glucopyranosyl-d-glucito;amaltisyrup;amaltymr100;d-4-o-alpha-d-glucopyranosylglucitol

CAS

585-88-6

分子式

C12strong4O11

分子量

344.31

EINECS

209-567-0

结构式

性质

熔点

149-152 °C(lit.)

比旋光度

<α>D20 +106~+108゜ (c=0.8, strongO)

沸点

399.42°C (rough estimate)

密度

1.3863 (rough estimate)

折射率

105 ° (C=10, strongO)

储存条件

2-8°C

溶解度

Very soluble in water, practically insoluble in anhydrous ethanol.

酸度系数(pKa)

12.84±0.70(Predicted)

形态

Crystalline Powder

颜色

White

水溶解性

Soluble in water. Slightly soluble in ethanol.

BRN

89983

EPA化学物质信息

D-Glucitol, 4-O-.alpha.-D-glucopyranosyl- (585-88-6)



本公司的所有产品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低糖月饼引腹泻竟是麦芽糖醇惹的“祸”

来源:中国质量报

近日,“某平台送给网友的定制月饼吃了拉肚子”的话题引发热议,在网友们质疑该月饼是否存在卫生质量问题后发现,竟是“低糖”惹的祸。该平台在致歉声明中承认:采购环节中工作人员经验不足。采购人员的本意是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中选购更健康的低糖月饼,却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会导致一部分人身体不耐受。现已召回发出的月饼。

麦芽糖醇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腹泻?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峰曾在其科普文章中介绍,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都是糖醇。糖醇能给人们带来甜味,但产生的能量比较少,在很多食品中都作为甜味剂使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代糖。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允许使用麦芽糖醇、木糖醇等糖醇,这些糖醇安全性很好,一般都是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不过,所有的糖醇都有一个特点,摄入太多会导致腹泻。因为糖醇在人们肠胃内不被吸收,或吸收量小,大部分未被吸收的糖醇积聚在肠道内,提升了肠道内的渗透压,渗透压高的地方会有更多水分,最终导致腹泻。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添加糖醇是安全的,但是健康与否和摄入剂量相关。记者从网友在微博发布的配料表看到,该定制月饼使用麦芽糖醇液、赤藓糖醇、山梨糖醇液等糖醇代替蔗糖,但并未标注各成分的含量。有文献报道称,糖醇摄入量超过100g/人/天,会导致肠胃不适症状,但也有专业人士提出:“对于比较敏感的人,一次摄入麦芽糖醇20g以上,就有可能导致渗透性腹泻症状。”

那么如何避免食用糖醇类食品导致腹泻?专家称,最简单的 *** 是不要食用过多,或者与其他东西一起食用,尽量避免空腹直接食用。

今年8月发布的《2021月饼市场新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除了传统口味的广式、京式、苏式月饼,无蔗糖低脂健康月饼、国内新锐品牌研发的创意月饼和特殊口味月饼、美食博主及知名IP的联名款月饼等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中,“05后”偏爱新锐品牌的创意月饼,“60后”“70后”则喜欢无蔗糖月饼。

很多人选择无糖月饼时,是希望少吃糖、少摄入能量,以达到减肥、控制体重的目的。阮光峰提醒消费者,选择代糖、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减肥。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吃代糖食品、喝无糖饮料与体重有直接联系。减肥、控制体重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体重才会减轻。而很多无糖月饼,只是没有加蔗糖,但能量并不低。阮光峰表示,月饼属于节令食品,一年也就吃一回,食用时稍微控制,少吃点其他食物,就不用太纠结月饼是否有蔗糖无蔗糖了。

麦芽糖醇在食品饮料中的应用

麦芽糖醇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和甜味剂,有晶体麦芽糖醇、无色粘稠液体的麦芽糖醇液两种形式。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麦芽糖醇主要以固形物75%的麦芽糖醇糖浆为主,麦芽糖醇的含量普遍在50%左右。

麦芽糖醇,由玉米淀粉水解、氢化而来,具有口感佳 、热量低以及对比大多数糖醇的高甜度等特性,使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冷饮、糕点、果汁、饼干、面包、酱菜、糖果、冰淇淋中使用。根据innova数据,2020年全球有超过40%的减糖食品饮料新品正在使用麦芽糖醇作为填充型甜味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变,对低热量和低脂肪产品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是麦芽糖醇发展的潜在市场。

下面小编带大家盘点一下麦芽糖醇在食品饮料领域中的应用吧!


01

使用麦芽糖醇的烘焙食品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降低糖分和热量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股风潮也自然地席卷到了烘焙行业。烘焙食品一向被认为是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代表,然而,人们如今在享受甜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

作为一种主要的填充型甜味剂,糖醇在烘焙食品的代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特性使得能够在保证烘焙食品品质的同时减少糖的使用。其中,麦芽糖醇在烘焙中的应用性质与蔗糖最为接近,而且性价比高,因此在烘焙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使用麦芽糖醇的烘焙食品品牌


02

使用麦芽糖醇的糖果

麦芽糖醇的甜度为蔗糖的80%—90%,制成的糖果口感优于其他“非蔗糖”糖果,且甜味纯正、口感清凉;因分子结构特殊,不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在熬糖时糖体色泽稳定,且能经受熬煮时的高温,不易发生分解。

此外,麦芽糖醇不易被口腔中的链球菌突变体发酵利用,抑制了口腔中细菌的生长,有效地防止了牙齿龋变的发生。因此,麦芽糖醇 *** 的无糖糖果在全球健康食品市场十分畅销。

使用麦芽糖醇的糖果品牌


03

使用麦芽糖醇的饮品

近年来,功能性甜味剂糖醇制成的无糖饮品正逐渐走入消费者的生活。其中麦芽糖醇在蛋白饮料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调配型乳饮料中使用麦芽糖醇,不但对酸乳的风味无影响,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营养丰富,且热能低,稳定性和水溶性好,因此,麦芽糖醇可以部分或完全代替蔗糖生产无糖调配型酸乳饮料。麦芽糖醇具有一定的脂肪特性,即一定的乳化增稠性,还可促进钙的吸收。

使用麦芽糖醇的饮品品牌


04

使用麦芽糖醇的冰淇淋

《线上冰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线上冰淇淋市场中低脂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31%,无糖产品增长128% 。但是冰淇淋在减糖后甜度不够口感不佳等问题,需要通过代糖弥补甜感。

麦芽糖醇晶体甜味特征与蔗糖相似,同时具有稳定的乳化特性,作为奶油中的有效乳化剂和发泡剂,能够使冷冻乳制品和冰淇淋的口感变得像乳脂一样。由于其高粘度,麦芽糖醇也可以作为粘稠剂来增强冰淇淋的黏性和咀嚼感。此外,它形成的冰晶体较小,使得用于 *** 冷冻冰品的口感更加细腻光滑。有实验结果显示,麦芽糖醇的抗融性较强,能让冰淇淋在常温下保持更长时间的完整形态,延缓其融化速度。这些特性让麦芽糖醇成为无糖冰淇淋中最常用的甜味剂。

使用麦芽糖醇的冰淇淋品牌


05

使用麦芽糖醇的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已逐渐成为保健食品领域的翘楚,其独特的口感和个性化特点颠覆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传统认知。这类食品不仅具备了出色的味觉体验,还成功融入了多元场景,凭借高颜值的外包装和方便携带的特点,养生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目前,功能性食品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麦芽糖醇热量很低,且其分解物在人体肠道内吸收很慢,成为大多数人的健康选择。


使用麦芽糖醇的功能性食品品牌


关于东晓生物

诸城东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晓生物)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以玉米全产业链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科技企业。下设多家子公司,营销 *** 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包括:赤藓糖醇、植脂末、麦芽糊精、固体饮料、赖氨酸、精氨酸、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

【参考文献:苏蕾. 糖醇对冰晶大小的影响及在冰淇淋中的应用.天津商业大学,2017;食药科学汇-麦芽糖及麦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食品论坛-麦芽糖醇在几种食品中的应用介绍;食品工业科技-糖醇在饮料中的应用优势;齐齐文库-麦芽糖醇介绍及应用】

【图文来源于 *** ,供交流使用】

不要被包装概念轻易洗脑 看看配料和成分最重要



每次逛超市,看到食品包装上低糖、低脂、天然无添加这些字眼,你是不是就觉得特健康?应该是适合家人和宝宝吃的?

那你就太天真了。其实,一切都是暗藏玄机,需要你火眼金睛。

今天,糕妈就带你看一看超市里那些“伪健康”食品,一起来看个究竟。



糖吃多了的坏处,相信你都能倒背如流了:肥胖、龋齿、高血糖……

所以,包装上的“无糖”“低糖”,就给人一种很健康的感觉。

可是,没有了糖,味道肯定不咋滴啊!谁不喜欢吃香甜的东西呢。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很多商家就会想办法用其它东西来“替代”糖,从而增加口感。

这个替代物就相当关键了

玄机1

无蔗糖,却有其它糖

有些产品宣称“不添加蔗糖”,就给人一种无糖的错觉。

比如下面这款豆奶粉——



看了配料表,嗯,的确没有蔗糖。

可是,麦芽糖浆?这也是糖嘛!而且排在配料表的第二位,相当靠前了(说明含量不少

)。

这一招障眼法打得真是666,欺负咱们读书少是么


除了蔗糖、白砂糖、葡萄糖这些常见的糖类,下面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添加糖。


这个图大家可以记一下哦。不要轻易被 “无糖”的说辞给欺骗了。

玄机2

不用真糖,用“代糖

有的产品不用糖,但是会用一些无热量的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我们一般叫做代糖,感觉长知识了呢

)。

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它们的确不像糖一样会引起龋齿、肥胖、血糖高等。


麦芽糖醇是什么东西,麦芽糖醇多少钱一斤-第1张图片-

▲某饮料配料表

对于大人来说,吃吃没啥问题。但有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对小宝宝可能存在危害,所以3岁以下还是要尽量别吃呢。

如果用的是糖醇类来替代糖,就良心一些了。像麦芽糖醇、木糖醇、XX糖醇,是相对比较健康的糖的替代物。


▲某健康饼干配料表


玄机3

糖不够,脂肪来凑

有的低糖饼干,用糖量很少,但是为了保证口感和味道,用的脂肪多啊


看这脂肪含量,将近30g/100g了。


虽然低糖了,但脂肪含量高,且不是好的脂肪,这类零食偶尔解解馋可以,不要吃多,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宝宝。

宝宝需要的是来自天然食物中(瘦肉、鱼蛋奶、坚果等)的脂肪,而不是加工食品里添加的油哦。


跟低糖同个道理,重要的是低脂的同时,用了什么来弥补口感和风味的缺陷。

玄机1

脂肪少风味差,糖和香精来帮忙

看看这款低脂酸奶——


低脂奶的风味不如全脂的好。这下好了,为了弥补缺陷,放了更多的糖和香精,快告诉我哪里健康了?




其实对于小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来说,吃全脂奶、奶制品还是很有必要的,没必要去追求低脂的,除非真的是太胖啦。


玄机2

“不含反式脂肪”不代表真没有

你一定知道反式脂肪不好,但食品包装上标明“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为0”,并不代表真的没有哦。

只是按照国家标准,反式脂肪酸含量少于0.3g/100g(100ml),就可计为0


《GB 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所以不要以为标着”无反式脂肪酸“就很放心了,还是仔细看看配料,写着“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奶精”这些配料的就要当心反式脂肪啦。





宝宝的肝脏、肾脏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也不健全,要尽可能避免添加了防腐剂的产品。

但是,“不添加防腐剂”、“无任何防腐剂”的食物,不一定就好。

看,这些果干、果脯产品,在包装说明上宣传“无添加防腐剂”,但其实添加了很多糖、盐,靠它们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保质期。

相比那么微量的防腐剂,摄入过多的糖和盐,对宝宝来说没准更加不健康呢


给孩子买吃的,认准“儿童”字样,现在估计只有孩子他爸能做的出来了。


很多儿童食品,往往是包装做的花俏,食物形状和颜色可爱,吸引孩子眼球。

但其实未必适合孩子吃,可能添加了各种糖、盐、香精,让食物味道更好,孩子吃上瘾。

看看这款儿童款肉酥:



白砂糖排在配料表第二位,钠含量还这么高,给孩子吃,认真的么?(咱们一般推荐妈妈买钠含量不高于300mg/100g的食品。)

所以家长们啊,擦亮眼睛,不要被“儿童”字样和Q版包装给忽悠了!

看了今天的文章 ,你可能会说“那岂不是啥都不用吃了?”

其实,我们最想传达的,是不要被包装上“无添加”、“无人工色素”、“无糖低脂”等宣传概念轻易洗脑

最重要的,还是静下心来看看配料和成分,理性地去看这个东西到底健不健康,适不适合宝宝。

当然啦,大人和大孩子偶尔吃一次也没关系,毕竟,有些不那么健康的产品真的很好吃啊。但是要答应我,不要多吃哦~

参考资料:

1.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in-depth/artificial-sweeteners/art-20046936

2.https://www.parenting.com/article/ask-dr-sears-artificial-sweeteners-for-kids

3.https://www.webmd.com/children/news/20170113/kids-use-of-artificial-sweeteners-spiked-in-recent-years

阿斯巴甜致癌争议不休,想减糖还能怎么吃

近日,“阿斯巴甜致癌”登上微博热搜。据媒体报道,阿斯巴甜将于今年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阿斯巴甜在我国使用广泛,共有12大类食品中可允许添加。人们不禁要问,无糖饮料还能喝吗?健康减糖还能吃什么?

“其实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常见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曾被质疑可能存在神经毒性和致癌风险。然而,多年的科学研究并未能真正确定阿斯巴甜的致癌性。”清华大学之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刘雪梅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必恐慌,致癌物的评级并不等同于其风险程度,很多常见食品成分都被列为致癌物,但我们仍可正常消费。”

哪些食品含有阿斯巴甜

目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依据患癌几率的高低,将致癌因素分为5类: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阿斯巴甜将被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阿斯巴甜作为代糖,它的甜度非常高,大概是蔗糖的200倍,而热量只有蔗糖的200~300分之一,因为热量低知名度高,因此在饮料等食品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批准阿斯巴甜可用于可乐、冰淇淋、雪糕、蜜饯、果酱、面包、糕点、水产品罐头、醋、沙拉酱、浓缩汤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等很多食品中,最常见的是无糖碳酸饮料,阿斯巴甜在无糖口香糖、无糖薄荷糖中使用也很普遍。

无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在讨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时,剂量是重要考虑因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管理的科学专家委员会(JECFA),之前已经发布过关于阿斯巴甜安全剂量的建议。按照这个建议,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要喝超过12罐的无糖可乐才可能受到影响。

*** 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大家对阿斯巴甜可能被列为2B类致癌物这件事,没必要过于惊慌,应理性看待。避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虽然从阿斯巴甜被发现到现在,主流研究成果证明阿斯巴甜安全性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可以任性吃。

“如果不是大量消费含有阿斯巴甜的产品,那么它的风险可能并不大。”刘雪梅说:“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以前将夜班工作和摄入红肉,列为可能致癌的类别,并将使用手机列为可能致癌,类似于阿斯巴甜。其实阿斯巴甜在很多大公司产品中使用的并不多,并有其他可替代的甜味剂,大家对此也不用过度恐慌。”

甜味剂不一定比糖更健康

如果很想喝无糖饮料,但又担心阿斯巴甜致癌问题,刘雪梅建议,可以选择使用其他天然甜味剂,或者水果来代替人工甜味剂,也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使用更为安全的天然糖代替甜味剂的饮料,例如,天然植物来源的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

刘雪梅说,下面这几种糖可以放心选择:带“苷”的糖,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它们均来自天然植物;带“聚”的糖,如低聚果糖、聚葡萄糖、低聚木糖、酵母β-葡聚糖、低聚半乳糖、燕麦β-葡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菊粉、水苏糖;带“酮”的糖,如异麦芽酮糖、异麦芽酮糖醇、阿洛酮糖;带“醇”的糖,如赤藓糖醇(存在于海藻、蘑菇等植物中,且比木糖醇更不容易引起体内的含糖波动)、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糖,如L- *** 糖,可以抑制蔗糖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从而减少糖的消化吸收。

判断一种食品健不健康?关键要学会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刘雪梅表示,关注健康应该从儿童时起,就减少各种甜食的摄入,或许更好的选择是含糖饮料和甜味剂饮料都不喝。“从健康角度出发,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含甜味剂饮料,都尽量少喝,尽量选择喝白开水、适量喝咖啡、淡茶或无糖苏打水等更健康的饮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醒,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只是减糖的一种选择。有减糖需求的消费者应多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如果特别喜欢喝甜味饮料,选择无糖、低糖产品是相对更好的选择,不过,控制体重没有捷径可走,吃多了就得多动。

众所周知,过多的糖摄入有害健康,于是代糖越来越火,但随着代糖的广泛使用和研究的深入,各种代糖的潜在风险也被揭露出来。

专业人士提醒,关于阿斯巴甜被列为致癌物名单的消息,消费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眼光理性看待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得到官方权威机构的确认和具体建议,但随着新研究的出现,相信权威机构也会做出相应调整。

来源: 工人日报

为啥那些标着“无糖”的食品却还是可以很甜?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于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是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甜味剂从十九世纪

就开始得到应用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无能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无糖月饼里面的

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讲,“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加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其“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中很好地代替糖。

“糖醇”本身的热量

不可忽视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人大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龋齿,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性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成人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以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

文/松鼠云无心

自制麦芽糖发酵饵配方分享,想省钱的看过来,钓鱼效果杠杠的

哈喽钓友们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兰博万,今天呢咱们又见面了。最近温度升高了,我们这边的黑坑逐渐的都开始放鱼了,所以钓鱼的次数也就增加了,而且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钓友们钓鱼都在用一种叫做麦芽糖发酵饵的原料,只要是用这款饵料的人,最后的渔获都不少。随后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也去看看了这样的饵料,味道的确有点不一样,但是吧这饵料售价有点贵,跟之前的黄面面有的拼,但是价格也比它贵。随后我去买了一些麦芽糖饵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套自制麦芽糖饵料配方。而且我们随后也 *** 了一些送给钓友,经过多人试用钓鱼效果非常好,今天呢我就拿出来送给大家,如果钓友想省钱那就认真的往下看。

麦芽糖粉

准备一下 *** 麦芽糖发酵饵的原料:原塘颗粒500g、麦芽糖醇50g、豆渣200g、轻麸100g、雪花粉100g、维生素b10粒。首先我们把原塘颗粒放入粉碎机内打成粉末,接着把豆渣放入铁锅内干煸一下,随后取出来在用东西碾碎,不然块比较大,维生素b用东西粘成粉末即可。

豆渣

*** 东西的原料准备好了,钓友们取来一个盆,把所有的原料全部倒入里面快速的搅拌均匀,由于东西比较多,所以钓友们在混合的时候不要怕麻烦,多次搅拌才能混合好,随后取来一个袋子,把饵料装入里面放置有太阳的地方晒半天,随后就可以拿去钓鱼使用了。

雪花粉

这款饵料呢属于搓饵,如果钓友觉得状态不够好的话,那么钓友们可以加入尺上调整一下,当然做拉饵的话需要自己加入拉丝粉,比例根据个人的喜欢或者鱼情来决定。这款饵料呢有淡淡的酵香和甜香,这样刚好能满足黑坑鱼情的需要,因为黑坑里面的鱼都比较喜甜,而且这款饵料越打越粘适口性比较好,当然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配合麻团颗粒,这样诱钓结合效果更佳。

渔获

以上呢就是本人自己琢磨出来的麦芽糖发酵鱼饵的 *** 配方,钓友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动手 *** 一下,当然本人研究仅仅是兴趣爱好,没有别的意思,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看到这里有些钓友肯定会问,不是说是麦芽糖发酵鱼饵吗?这咋没发酵就用呢?麦芽糖醇就是发酵过的,直接加入它在加上晒,就完全起到发酵的作用了。今天分享的就是这些了,咱们下期见!如果钓友在钓鱼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想分享你的钓鱼心得、饵料配方。钓鱼技巧钓友们都可以私信我或者留言给我,我会在之一时间来跟钓友们交流,这样可以让大家有个更好的提升,当然我也能提升自己。本人也是一名小小钓鱼人,不是什么钓鱼大师,只是把自己会的告诉大家,如果大家觉得我分享的还不错,那么请钓友们持续关注我,看完本文帮忙点赞和分享,这样就是对我更大的支持,我是兰博万,咱们下期分享再见,么么哒!原创内容,禁止转载,配图来自 *** ,如有侵权请告知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

■ 记者 侯赛

“无糖饼干,吃不胖的秘密” “ 不升糖,糖友零食”…… *** 平台上,只要搜索“无糖食品 ”,成千上万种无糖食品充斥眼前,“吃出S身” “不升糖”等关键词瞬间抓住了大批“糖友”和减肥人群的眼球。

不少糖友误认为无糖食品就是完全不含糖,没事就买来解解馋。减肥人群则认为只要把无糖食品当主食,就可以轻松吃出好身材。事实真如此吗?海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口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徐超。

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没有糖

时下,人们或者会在大街小巷看到一些“无糖食品专门店”,或者在超市里发现“无糖食品专区”,通常到这些地方选购无糖食品的都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或者减肥人群。殊不知,在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中却也藏着不少披着“无糖”外衣的伪无糖食品。

那么,什么是无糖食品?徐超介绍,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无糖食品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国际通用的概念是,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能替代蔗糖的甜味剂品种。

但是,为什么无糖食品非要加甜味的糖醇和低聚糖呢?不可以根本没有甜味吗?似乎是不行。

“比如说,加了糖醇的饼干可以叫做无糖食品,而根本不加糖也没有任何甜味的淡咸味饼干却不能叫做无糖食品;又比如说,加了木糖醇的藕粉可以叫做无糖食品,而压根就没有甜味的纯藕粉却不能叫做无糖食品……”徐超补充道。看来,没有甜味的东西却不能叫做无糖食品。

事实上,市面上不少标注为“无蔗糖”的食品,往往只是不添加蔗糖,有时候却在其配料表中发现加有白砂糖、葡萄糖或者麦芽糊精,这有点像跟消费者玩“文字游戏”,因为蔗糖和白砂糖原本就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无糖食品真正的含糖量却一点儿也不低!”徐超介绍,无蔗糖不等于无其他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或双糖(乳糖、麦芽糖等)。而无糖又不等于无糖醇等甜味剂。

过食无糖食品,血糖也会升高

“无论吃进哪种糖,都是在肠道中被分解、转化为单糖后被人体吸收、利用。在各类糖中,人体对单糖的吸收速度最快,蔗糖次之,而淀粉则需要逐级分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因而吸收速度较慢。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单糖、双糖,以防止进餐后血糖飙升。”徐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然而事实上,号称“无糖食品”的产品里面,很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类作为甜味来源,也就是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徐超说:“这些糖浆升高血糖、变成能量的效率,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蔗糖还要到小肠中才能变成葡萄糖呢,而添加葡萄糖的 ‘无蔗糖食品’会让血糖上升的速度更快。”

如果是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加入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来做成的无糖食品能随意吃吗?

徐超解释说: “目前所使用的甜味剂有合成甜味剂(即糖精)、糖醇甜味剂(包括木糖醇、山梨醇和麦芽糖醇)、非糖天然甜味剂(包括甘草甙和甜叶菊甙)和氨基酸衍生物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和蛋白糖)等。这些甜味剂具有口感甜、能量低的特点,对血糖值也没有明显的影响,适当摄取,偶尔改善下口味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无糖食品主要食物成分也是碳水化合物,与我们吃的馒头、米饭所产生的能量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无糖食品也不能无 *** 吃。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不加节制地食用无糖食品,出现了血糖上升、病情反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对无糖食品不了解造成的。”

甜味剂或更加 *** 食欲

“如果一些无糖食品中添加了一些精心调配的甜味剂,人们会感觉到食物更好吃,使食欲大开,这比甜味剂本身带来的能量大得多。” 徐超表示,如果想减肥的人群完全寄希望于无糖食品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目前有研究发现,甜味剂可能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减肥人士因为某种食品标记 ‘无糖’,就放纵自己对甜食或者甜饮料的喜好,这是最糟糕的情况。”徐超强调,要想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更好的饮食 *** 还是少吃任何人工甜味的食物,多吃粗粮豆类薯类,用新鲜水果来替代甜食和甜饮料,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无糖食品上。

那么,市场上到底有无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呢?徐超表示,按照相关法规,糖含量低于规定数值的食品可以叫做无糖食品,但这与是否有利于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是否有利于肥胖人士减肥瘦身关系不大。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与其探讨食品究竟是否无糖,还不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并关注所吃食物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网红代糖赤藓糖醇“塌房”了吗?还能放心吃吗?

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不过,最近英国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负责的研究,表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关于赤藓糖醇是否真的有危害的讨论和争议,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这个“红”了好几年的代糖赤藓糖醇,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较其他糖醇类其优势有4点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具有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更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他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益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盘点有关联的官方信息

1999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2001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200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更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这类研究的质疑合理吗?

研究本身有漏洞吗?

再说回那篇引发争议的研究文章,发布后近一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我认真读了原文,也认真检索了有关赤藓糖醇的一些研究和综述,感受是《自然·医学》的这篇“研究”总体设计是比较严谨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该研究团队在队列研究部分,确实没有对饮食史做详细收集。而血液循环中赤藓糖醇的量确实包括了天然食物来源和通过食品添加剂形式的外源摄入。因此,缺乏了饮食史,确实不能将血液赤藓糖醇直接等同于外源摄入量。但是研究团队对这方面是有严谨清晰的声明的,也并没有断言血液赤藓糖醇的量都是经由代糖形式摄入。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和警告。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可以定论为因果关系,还是需要更多高质量人类研究来探讨证实的。虽然既往的言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赤藓糖醇的“利多弊少”,但是,支持赤藓糖醇作为“有益膳食成分”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几乎完全缺乏——这一点,在很多针对赤藓糖醇的试验和综述中都有提及。赤藓糖醇对我们真的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真抱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赤藓糖醇代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避免“大量喝”和“连续喝”同时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定论,赤藓糖醇代糖饮料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了?我个人的答案是:可喝、适量地喝、有选择地喝。

正如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总结的那样,虽然发现赤藓糖醇的持续摄入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并促成了血栓形成,但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各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我们吃进肚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已经诊断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你们在饮用这类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这两条的同时发生。例如,如果今天想喝,能选择200-300毫升容量的,就不选择550-600毫升容量的。

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没有家族史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可以在单次饮用量和饮用频率上适当放宽一些。但是,依旧需要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又大量又持续。

关于代糖、零卡糖及其食品的

几个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

1.无糖饮料以及使用零卡代糖调味的“无糖食品”,不能减肥。

它只是帮助我们控制了来自这一瓶液体的能量摄入,而不是来自我们吃喝进肚的所有食品的能量。更何况,一部分使用代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和/或高脂肪的。使用代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它们自身能量“炸弹”的现实。

2.低热卡或零热卡甜味剂,不是添加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对代糖使用量和年限的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代糖也被曝出越来越多令人类震惊的健康隐患或伤害。虽然它们或许各有优劣势,正如添加糖也有自己的优劣势一样,但终究无法帮助人类实现“甜味自由”。而且,一部分代糖甚至会加剧人类的“甜瘾”,让人类更加欲罢不能,让人类大脑对甜味越来越上瘾而诱使我们进食更多的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来满足大脑对阈值不断升高的 *** 的需求。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胖。如果使用代糖导致我们对食品更加不节制,那就只能是个BE(忧伤的结局)。

3.无糖饮料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补液”途径。

清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最宝贵的液体,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然,在个体耐受前提下,适量的清茶、咖啡、花草茶等,也都可以作为怡情的补充。

文/刘遂谦

(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

被归为2B类致癌物,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吃吗?

近段时间,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传言满天飞。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对阿斯巴甜进行评估,也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其开展的第三次评估。

每日摄入量需控制在每公斤体重40毫克内

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物和饮料的甜味剂。无糖可乐、口香糖都少不了它。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介绍,阿斯巴甜是两种氨基酸,即L-苯丙氨酸与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个二肽,并含有一个甲酯。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200倍,所以用于增甜时的实际用量要比蔗糖少很多。而白砂糖、冰糖、绵白糖、红糖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范志红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各种物质的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其中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如果被列入3类,那就是目前的证据还没有提示它有致癌作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细胞癌)方面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对人类可能致癌(2B类)。

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做这些分类,是为了警示人们,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

范志红坦言,实际上,很多种食物中含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列出的1类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类或2类致癌物,但各国也不会禁止销售,很多公众还是会食用的。

她举例,如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被列入1类致癌物,但酒、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酿甜食、糟鱼、糟蛋之类含酒精的食物,仍然备受喜爱。比如亚硝胺类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海米、干贝、虾皮、鱼干之类,天然就会带着点亚硝胺类物质。再比如,烧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类多环芳烃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人们对烤串的热情丝毫不减。

联合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至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

因此,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这个每日 *** 内放心食用阿斯巴甜。例如,假设没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至14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科学界对甜味剂是否健康一直有争议

阿斯巴甜只是合成甜味剂中的一种。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剂还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等。此外,人们最熟悉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包括几十种糖醇,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它们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质,通过发酵或氢化的方式来大量生产。

关于甜味剂是否会损害健康的争议从未停止。曾经宣传健康安全的“代糖宠儿”赤藓糖醇在几个月之前就爆出新闻,《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摄入30克的量就会产生不良效果,而这个量和一瓶甜饮料所需要的增甜数量是基本相当的。

不久前,世卫组织也发布了有关甜味剂的报告,提醒大家喝无糖甜饮料、使用各种甜味剂,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但范志红也表示,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因此世卫组织和各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机构至今还没有对它们做出禁用建议。(记者 崔爽 付丽丽)

来源: 科技日报

标签: 糖醇 麦芽 东西 多少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