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咬人后有什么症状,蜱虫咬人后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8 0
被蜱虫咬了 切忌“生拉硬拽”

近期,天津市中研附院皮肤科接诊了两例被蜱虫叮咬的患者,这两名患者均未重视此事,直到被叮咬处皮肤感染化脓、溃疡,身体出现高热,才来医院就诊。彩超检查显示:可见疑似蜱虫叮咬口器及残留物。随后,皮肤科联合皮肤外科切除蜱虫叮咬处皮损,予对症抗炎抗敏、退热处理。对此,该院皮肤一科主任医师张峻岭提醒,广大市民在户外郊游、爬山、逛公园等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发现可能被蜱虫叮咬,切忌盲目使用拍死虫体和硬拔的手段,建议及时就医,避免相关并发症和传染病的发生。

蜱虫不起眼,危害却不小。蜱虫身上带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无形体、原虫等大量病原体,造成的蜱媒传染病多达40多种,如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蜱传回归热等。这些虫媒传染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危害大、易暴发流行的特点。

在我国,每年4至10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病人绝大多数在林地、野外作业。随着森林游、草原游、徒步穿越、狩猎、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的不断升温,被蜱虫叮咬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蜱虫生存的场所已不仅仅局限于荒郊野岭,小区楼下的草丛、灌木林也成了蜱虫的栖息地,喜欢钻树丛的小狗都可能会将蜱虫带回家。

蜱虫不会飞、不能跳,移动能力不强,喜好躲在草尖、树梢等处“守株待兔”,待人或动物经过,伺机“作案”。这种小虫子的“知名度”不如蚊子,却比蚊子可怕得多,其身体前部几乎都是嘴,学名为“口器”。和蚊子咬完就跑的偷袭行为不同,蜱虫靠着口器的倒刺,可以牢牢吸附在宿主身上长达数日,明目张胆地吸血并注入涎液后,如芝麻粒大小一般的蜱虫,可以膨胀到指甲盖大小。

在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淤点、淤斑,或质地较硬的结节性损害,自觉瘙痒或者疼痛,严重时会发热,甚至周身泛发皮疹。除损伤皮肤外,蜱叮咬皮肤时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容易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严重的患者可能因呼吸中枢受累而死亡。另外,还可出现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及血小板减少、肝酶异常、心肌酶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及脑积液异常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症状,危及生命。

被蜱虫叮咬后,有的伤口不明显,有的则会出现伤口红肿现象,发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多月。因此,出游回家后建议马上好好洗个澡,并仔细检查身体,因为蜱虫吸血后会往人体内钻,很难拔下。

如果被蜱虫叮咬了,切忌盲目使用拍死虫体和硬拔的手段,对于一般市民来说,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不要自行处理,以避免 *** 蜱虫在皮表释放更多毒素,也会使蜱虫的口器留在体内导致感染。如不方便就医,蜱虫叮咬后可用乙醚或局麻药涂在蜱头部,等到自行松口后用镊子将其从体表拔除并消毒伤口。但如果被蜱虫叮咬后,伴随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僵硬、抽搐、口角歪斜、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皮肤呈现大片红斑或丘疹、破溃,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心悸、胸闷等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医治。

张峻岭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市民:踏青、野餐时,要提前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衣物。尤其是在草丛和灌木林密集的地方,要穿好长衣长裤,系紧领口、袖口、裤脚,戴上帽子,勿穿凉鞋。不宜长时间坐卧在草地上,每一两个小时检查一下衣物。从户外回来后需尽快洗澡和更换衣服,细查身体是否藏匿蜱虫,重点检查腋下、耳周、肚脐、膝后侧、大腿内侧、腰部、脚踝、头发和耳朵等。还要妥善处理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等果蔬。对钻入树丛玩耍的宠物犬,要仔细查看,避免蜱虫潜伏在浓密的皮毛中。(记者狄慧)

来源: 今晚报

被蜱虫叮咬后,皮肤会有哪些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皮肤会有哪些症状呢?


皮肤本身就是咬伤的表现,就是有几个毫米那么大的一个咬伤。不同的人不一样,蜱虫咬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为什么那么大一个伤口不疼,它肯定给你打了麻醉剂,另外它的唾液里边也有很多其他的蛋白。


我们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城市人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比较少,被蚊子叮过,有人被蚊子叮了就一个大包,有人被蚊子叮了也就一个小红点,被蜱虫叮咬以后,也有人会造成伤口红、肿、感染、发炎,但是也有人就比较轻,这是直接的。

遇到这几种虫子,千万别拍死!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刚睡着就被蚊子吵醒

吃顿饭的工夫腿上多了好几个包

就连上厕所也被蚊子袭扰……

夏天来了

我们的“老熟人”蚊子也来了!

夜夜奋战三百回合

最后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它没吃饱,你没睡好

长久以来

人类一直在和蚊虫“斗智斗勇”

却始终“防不胜防”

防蚊不仅要有耐心

还需要有技巧!

夏季防蚊虫到底有哪些“必杀技”呢?

哪些虫子遇到千万不能拍死?

一起来看看

1

哪些人独得蚊虫“宠爱”?

二氧化碳排出较多的人: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而言具有强烈的趋食性,二氧化碳排得多的人,聚集在他身体周围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在蚊子独特的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就会更加清晰,便于蚊子进行定向追踪。

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汗的人:喜欢流汗的人,血液中的乳酸含量较高,排出的汗液酸度也较高,这种酸度对蚊子也具有吸引力。蚊子喜欢代谢旺盛的人,所以小孩易遭蚊叮,老人则不受青睐。孕妇也比较招蚊子,因为孕妇较正常人呼气量增多21%,呼出的潮湿气体与二氧化碳会将大把蚊子吸引过来。

喜欢化妆的人:很多含有硬脂酸的香水,带有花香味的发胶、面霜等化妆品对蚊子的诱惑力都非同寻常,涂抹上这些之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喜欢深色着装的人:蚊子喜欢黑暗,最喜欢在弱光环境下吸血,所以经常一夜醒来,我们满身包。白天,当人们穿着深色衣服时,反射的光线较暗,恰恰会投其所好。同理,蚊子爱叮肤色较黑或肤色发红的人。

小宝宝特别招蚊子:比起成年人,细皮嫩肉的小宝宝总是更招蚊子喜欢,因为小宝宝出汗多、新陈代谢快、体温偏高。每一点都跟蚊子的喜好完美契合。

2

夏日驱蚊小妙招

注意居家环境卫生

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

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厨房垃圾每天清理。

家庭花瓶和水养植物5-7天彻底换水一次,要彻底清理空调托盘、花盆底碟积水。

每周检查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或者更换具防渗等功能的安全地漏,保持地漏处无积水。

家中可安装防蚊虫的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蚊帐纵向≥16孔/5cm,横向≥16孔/5cm的网眼密度才能有效防蚊虫。

夏季注意个人卫生

饮食清淡,少喝酒、少吃辛辣 *** 的食物,以防吸引蚊虫。

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外出时尽量穿浅色的衣服,深色衣服不仅容易吸热而且会吸引蚊虫。

尽量不在草丛、林间坐卧休息,在上述场地活动游玩时,应扎紧裤脚、袖口,避免蚊虫叮咬。

外出可携带一些驱虫药物

如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等,或提前在皮肤外露部位涂擦驱蚊药。

购买驱蚊产品时尽量选择正规品牌,看清外包装上的有效成分和含量。一般标明有氯菊酯、胺菊酯、丙炔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杀虫气雾剂是高效低毒的。此外,购买时还要看清外包装上的有效日期,千万不要购买过期产品。

被蚊虫叮咬后怎么办

不要反复抓挠,一般10-15分钟后,痒感就会明显消退。

被蚊子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或盐水清洗止痒,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

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烧、头痛、血尿、喉头水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3

这些防蚊“妙招”统统不靠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所专家提醒,以下所谓的防蚊“妙招”别再尝试了,统统不靠谱:

手机驱蚊软件;

维生素B1驱蚊:复合维生素B1泡水、摇匀,睡前对准胳膊、腿、身体等部位喷一下;

碱水盆灭蚊法:洗衣粉和肥皂丝散发的香味,能吸引蚊虫到水盆产卵;

吃大蒜或室内放大蒜;

空调调成24摄氏度,蚊子就不咬人了;

将樟脑丸磨碎、撒在屋内墙角;

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

用橘红色玻璃纸或绸布套在灯泡上,蚊子最怕橘红色光......

挑选驱蚊虫产品,试试这些 *** :

市场上流通的驱蚊虫产品种类很多,比如电蚊拍、电热蚊香液、蚊香、杀虫剂、驱蚊手环等。它们的作用原理不同,产品质量不一,效果也是参差不齐。总体来说,挑选合适的灭蚊产品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看自我需求:一般家庭室内可选用电热蚊香液(片);在室外空旷或空气流通场所,可选用盘式蚊香;需要短期杀灭大量蚊虫的,可选用杀虫剂;外出游玩者,可随身携带驱蚊液;有婴幼儿和孕妇的家庭,首选物理驱蚊,如蚊帐和电蚊拍等。

看品牌质量:挑选有农业登记证号的驱蚊产品,这些产品往往符合国家标准,使用起来更放心。

看安全等级:一般选择毒性等级为微毒的产品。

看成分含量:常见的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柠檬桉叶油,驱蚊成分比例在10%以下,相对来说更安全。

4

遇见这几种虫子,千万别拍死!

隐翅虫

隐翅虫可能有些人比较陌生,但是被它伤害过的人一定刻骨铭心。隐翅虫可以简单分为有毒和没毒的两种,有毒的就是下图红黑相间的样子。

常出没地点:杂草丛、河边

对人体伤害:隐翅虫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的体内含有隐翅虫素。当人们把它拍死的同时,大量酸性毒液会渗出,并灼烧、腐蚀皮肤。

被咬了怎么办:不要拍死,把隐翅虫吹到地上,再踩死。

受伤如何处理:如果不小心被毒液灼伤,建议之一时间用肥皂水冲洗,中和毒素减轻对皮肤的损害,尽快就医。

绿刺蛾幼虫

绿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是比较常见的毛毛虫,全身都是毒刺和毒毛,拍死它们,就和拍仙人掌差不多。

常出没地点:果树周围、草丛

对人体伤害:绿刺蛾幼虫的毒毛和毒刺都很细小,往往被刺了后不是一根,它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炎,大面积的红肿、刺痛。

受伤如何处理:可以用树枝把它从身上挑起来,直接拍死可能会把绿刺蛾幼虫身上的毒毛和毒刺扎进皮肤中,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如果已经出现了红肿刺痒的症状,可以用胶带在患处粘出毒毛,并用肥皂水冲洗,如果没有好转建议到医院就医。

蜱虫

蜱虫也叫“草爬子”,以吸食哺乳动物的血为生。它们可以把头埋在人的皮肤下面,吸血后体积可以膨胀到原来的10倍大。

常出没地点:杂草丛、树林中

对人体伤害:和前两种虫子不一样,蜱虫叮咬后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但也会有瘙痒、红肿的症状。除此之外蜱虫还会传染莱姆病、森林脑病等。

受伤如何处理:发现蜱虫后,千万不要生拉硬拽把蜱虫扯掉,拉扯反而会使它钻得更深,还容易将它的头部残留在皮肤里。

可用酒精、烟头 *** 蜱虫从皮肤中出来,如果没有效果,或者伴有发烧等症状,建议到医院让专业医生处理。

蜜蜂

大家应该都知道被蜜蜂蜇了会肿,但不是所有蜜蜂都会蜇人。只有工蜂会蜇人,雄蜂、蜂后就不会。

常出没地点:杂草丛、花丛

对人体伤害:蜜蜂蜇人的时候,尾巴上的毒针会把毒液带到人体中。

来自“毒液腺”的毒液是弱酸性,所以被蜇的部位会感觉红肿、热痛,如果拍死蜜蜂,毒刺可能会留在皮肤内。

受伤如何处理:蜜蜂的毒针带倒钩,普通人很难自己把毒针取出,建议到医院让专业医生处理。

蚊子和上面的4种虫子不同,从叮咬后的反应上看,蚊子算是最温和的了,但是最烦的也是蚊子,“嗡嗡嗡嗡嗡……”最后,祝福大家在夏日的夜里都能睡个好觉!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综合健康中国、京医通等

来源: 新华网

有人被这虫咬了!这份“户外防毒提示”用得着

蹚水上班惹“毒”上身

误食蘑菇上吐下泻

出游遇蜱虫附体

……

夏日炎炎 户外活动要防“毒”

当前,晴雨交织的天气状况,为应季而来的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空调病等多种疾病,提供了便利的滋生条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防范。

日前

记者在宜昌市城区各大医院走访时发现

除上述夏季常见疾病多发以外

各类当季突发性的病例亦不在少数

相关专家提醒市民也应当心

做好自身防护

出游遇蜱虫附体

生拉硬扯紧急求医

夏季蚊虫众多,连日来,被虫咬伤的病例也逐渐增多。

近日,家住点军的张先生来到宜昌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求助。原来,几天前其外出游玩回来后不久,就发现左侧胸部扒着一只蜱虫,一半虫体已经钻进体内,任凭生拉硬扯,蜱虫就是纹丝不动。眼看虫子越来越大,张先生急忙赶来医院。

接诊后,院急诊外科医生吴志信经过查看,考虑蜱虫叮咬时间久、虫体大,强行拔出,一旦断裂,残余虫体留在患者体内造成更大伤害,安全起见,经过急诊手术,为张先生顺利取出了转入皮肤的虫体。

据了解,虽然绝大多数蜱虫咬伤患者,经过妥善处理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但也不可大意,因为蜱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有1-2周的潜伏期。

宜昌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急诊科医护人员也在此提醒大家:外出玩耍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同时涂抹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等驱蚊剂,可减少蜱虫叮咬几率。如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

暴雨天蹚水上班

小伙惹“毒”上身

27岁的市民吴先生,日前因腿部红肿疼痛来到宜昌市三医院就诊,经皮肤科陈倩医生诊断,其患上了常见的皮肤疾病——丹毒。

据悉,丹毒俗称“流火”,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近期由于持续暴雨天气,不少市民不得已蹚水赶路,诱发皮肤炎症,大多因发烧、腿部红肿疼痛就医。若不及时处理,红肿皮肤表面可能发生水疱、大疱或血疱,往往伴有发热、寒颤、头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陈倩医生解释,通常暴雨积水中混杂了各种污物,有大量致病细菌、病毒、真菌等,如果双脚皮肤有破溃,细菌从小的皮肤伤口进入皮下淋巴管,导致感染丹毒、脚癣等疾病。

在此陈倩也提醒,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足癣、糖尿病等人群,一定要尽量避免暴雨天涉水外出,不得已外出后,应立即洗个温水澡,减少感染。一般人群蹚水后,皮肤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采蘑菇尝鲜

误食中毒上吐下泻

家住点军区的周大爷在山上干农活时,见到蘑菇长势不错,索性便摘了一些回家尝鲜。不料第二天,“贪吃”的周大爷开始上吐下泻,在家扛了一天后,症状仍不见好转。见状,家人将其送至市中心医院救治。

由于病情危重,当晚周大爷就被送往ICU进行治疗。检查结果显示,周大爷的肝肾指标严重超标,后经全力救治,其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各项肝肾功能逐渐恢复。

据ICU副主任医师徐小云介绍:周大爷误食的蘑菇为肉褐鳞环柄菇,是一种有毒菌类,含有毒肽、毒伞肽两大类毒素。这种蘑菇有个假愈期,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如不及时就诊,致死率非常高。周大爷送院时肝肾功能已经受损,必须规范进行灌流透析,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宜昌市中心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张朝晖主任提醒大家,夏季雨水较多,各类野生蘑菇滋生,误食用蘑菇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尽量不去采食野生蘑菇。一旦误食毒蘑菇,一定要迅速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拔草不慎被蛇咬

信偏方治伤险要命

夏季毒蛇多出没,对于蛇咬伤,科学治疗之一步是要打抗蛇毒血清,方可保命,可是家住长阳的陈大爷偏偏不信,乱信偏方,以致住进了ICU。

据患者家属介绍,陈大爷在家拔草时,左手指不慎被蛇咬。当时,除了伤口处疼痛外,并无其它不适,其便用自己掌握的偏方草药涂抹在伤口处,等待痊愈。几天过去了,大爷的伤口一天比一天肿胀且伴随着浑身无力,症状丝毫没有好转。

随后,陈大爷突发意识障碍,整个人不听使唤,家人立即拨打120,将陈大爷送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紧急救治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进行救治。随后经过初步了解,以及根据病情的初步判断,陈大爷可能是被五步蛇咬伤。

宜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余晓刚医生表示,鉴于夏季是毒蛇伤人高发期,市民如不慎被毒死咬伤,千万不要轻信偏方治疗,会适得其反,贻误病情,之一时间要选择就医,进行抗蛇毒血清治疗,切忌胡乱救治导致病情加重。

来源丨宜昌发布、三峡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端午假期出游 小心蜱虫叮咬

夏季是各类蚊虫的活跃期。蜱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严重时可致命。天津市之一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曾三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端午假期郊外游玩,小心蜱虫叮咬。

问:什么是蜱虫?

曾三武: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常常隐藏在浅山丘陵的森林、草丛、牛羊皮毛间。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大。

问:被蜱虫咬后危害有多大?

曾三武:常见的危害是诱发过敏反应,出现蜱虫叮咬相关皮肤病,比如发热、过敏性皮炎及皮疹。

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比如: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莱姆病、蜱传斑点伤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问:蜱虫喜欢叮咬哪些部位?

曾三武: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主要是在皮肤较薄、不太容易被骚动的部位。比如,人的颈部、耳后、肚脐、脚趾缝、腿部等,都容易被蜱虫叮咬。

问:被蜱虫叮咬后会有哪些症状?

曾三武:在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淤点、淤斑,或质地较硬的结节性损害,自觉瘙痒或者疼痛,严重时会发热,甚至周身泛发皮疹。除损伤皮肤外,蜱叮咬皮肤时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容易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严重的患者可能因呼吸中枢受累而死亡。另外,还可出现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及血小板减少、肝酶异常、心肌酶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症状,危及生命。

问: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曾三武:首先要仔细检查有无虫体附着皮肤上,如无虫体,只是轻度皮肤红肿、瘙痒,可以外涂止痒消炎药膏即可;如有虫体,一定不要拍打,拍打可能会造成蜱虫喙器折断,引起感染,可以用凡士林、石蜡油等,涂抹蜱虫头部,隔绝蜱虫周围空气,然后用镊子轻轻将其拔出。如无法自行处理,请立即前往医院。

问: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曾三武:外出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不要穿凉鞋。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陈子源 闫妍)

来源: 人民网

5月蜱虫出没季,当心!叮咬出现神志不清等重症表现

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5月是蜱虫活跃的季节。蜱虫可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连续接诊了八例被蜱虫叮咬的患者,其中就有患者出现发热、神志不清、血小板减少等重症表现,非常危险。

这位患者70岁,两个星期前,突然出现发烧、神志不清、吃不下东西。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非常低。

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江浩说,患者来的时候身上已经没有虫子了,但发病症状很类似,血里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因为她在家里干农活,会进菜地,可能之前被蜱虫咬过,接下来发病了,后来明确了这个病。

患者年龄较大、合并有基础疾病,属于重型病例,经过规范治疗后,目前病情稳定。医生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生长活跃期在每年4月到10月份,5到7月份是它活动的高峰期。被蜱虫咬伤后会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大多数人会有过敏或发炎等轻微症状,只有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才会发病,有基础疾病及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重症。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假期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 *** 皮肤涂抹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一旦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果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江苏台记者/汪乐萍 谢豫 编辑/胡超

紧急提醒!这个"黑点"又来了,严重可致命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多位市民身上出现“黑点”

处理不当有染病风险

进入五月,全国多地多人因身上出现“黑点”,来到医院就诊,经诊断,这些“黑点”是深深扎在皮肤里的蜱虫。

医生提醒,4月到10月是蜱虫活跃的时期,遇到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以免将其头部留在人体内,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被蜱虫咬伤不能自己往下拽,否则口器留在皮肤里,容易感染。”王医生说,蜱虫身上携带的病原还容易引起疾病,若不及时取出,轻者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浙江宁波市中医院曾接诊过一位老人,因为被蜱虫咬伤后引发全身出血症状,身上布满出血点和瘀斑,血小板急剧减少,生命危在旦夕。

多位市民因蜱虫叮咬就医

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5月初开始皮肤科陆续接诊了多位被蜱虫叮咬的病患。

5月4日,一位男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前一天发现大腿部有“黑点”,因在农村生活,熟悉蜱虫,便自行先用酒精湿敷患处,尝试取出,但没有成功。经诊断,患处的确是被蜱虫叮咬,后经护士酒精湿敷麻醉15分钟后,将虫体完整取出,并进行消毒处理。

5月17日,一位7岁女童在其父亲的陪伴下前来就诊,女童父亲称,当天一起郊游爬山,回家后发现孩子腰部皮肤上有个“黑点”,担心是蜱虫,就立刻带着孩子来医院看看。经诊断为蜱虫叮咬,医生将虫体完整取出。

4月到10月要格外小心蜱虫

据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兆研介绍,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蜱是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猫、狗、人,鸟类,爬行动物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

蜱虫的幼虫、若虫、成虫时期都以吸血为生,主要寄生于皮肤较薄、不易被搔抓的部位,如颈部、耳后、大腿内侧、腋窝等。蜱虫的吸血时间长,吸血量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蜱虫是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传染媒介,经蜱虫传染的疾病有: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被蜱虫叮咬后,容易引发皮肤红肿、疼痛等皮肤过敏症状,同时也可能感染它所携带的病菌。

据介绍,在我国,从4月到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时间,植被茂盛的树林、牧场、草丛都可能有它的身影。

被咬后切勿生拉硬拽

李兆研表示,蜱虫在吸血时,它的头部包括口器是深深扎进皮肤里的,如果生拉硬拽,很容易将其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会 *** 蜱虫分泌更多的携带病原体的毒液,增加感染风险。

一位患者头部残留的蜱虫,图据宁波晚报

可以先用酒精麻醉蜱虫,使其松口,然后再用尖头镊子尽量贴近皮肤夹住头部,保持手部稳定,将其取出。被蜱虫叮咬后,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业处理、消毒、抗炎治疗。取出虫体后,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李兆研提醒,外出旅游或户外运动时,尽量避免到草丛、树木茂盛的地方。到草原、森林、海边等潮湿、植被较多的地方时,要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尽量减少停留的时间,涂抹驱虫液,携带抗过敏药物。出游回家后及时洗澡,并仔细检查身体、衣物上有无异常“黑点”。

宠物要定期进行驱虫,夏季遛狗尽量避免到植被茂盛的地方,回家后要及时检查有无蜱虫,以防人畜共患。

来源:新华号 科普中国

端午假期出游 小心蜱虫叮咬

来源:人民网

夏季是各类蚊虫的活跃期。蜱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严重时可致命。天津市之一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曾三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端午假期郊外游玩,小心蜱虫叮咬。

问:什么是蜱虫?

曾三武: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常常隐藏在浅山丘陵的森林、草丛、牛羊皮毛间。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大。

问:被蜱虫咬后危害有多大?

曾三武:常见的危害是诱发过敏反应,出现蜱虫叮咬相关皮肤病,比如发热、过敏性皮炎及皮疹。

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比如: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莱姆病、蜱传斑点伤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问:蜱虫喜欢叮咬哪些部位?

曾三武: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主要是在皮肤较薄、不太容易被骚动的部位。比如,人的颈部、耳后、肚脐、脚趾缝、腿部等,都容易被蜱虫叮咬。

问:被蜱虫叮咬后会有哪些症状?

曾三武:在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淤点、淤斑,或质地较硬的结节性损害,自觉瘙痒或者疼痛,严重时会发热,甚至周身泛发皮疹。除损伤皮肤外,蜱叮咬皮肤时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容易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严重的患者可能因呼吸中枢受累而死亡。另外,还可出现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及血小板减少、肝酶异常、心肌酶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症状,危及生命。

问: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曾三武:首先要仔细检查有无虫体附着皮肤上,如无虫体,只是轻度皮肤红肿、瘙痒,可以外涂止痒消炎药膏即可;如有虫体,一定不要拍打,拍打可能会造成蜱虫喙器折断,引起感染,可以用凡士林、石蜡油等,涂抹蜱虫头部,隔绝蜱虫周围空气,然后用镊子轻轻将其拔出。如无法自行处理,请立即前往医院。

问: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曾三武:外出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不要穿凉鞋。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

蜱虫咬伤后果很严重!临床表现近似感冒发烧,一不留意就致命!

现在的天气是越来越热,各种蚊虫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我们如果被一般常见的蚊虫叮了咬了,可能只是起几个包,但如果被咱们今天要说的这种虫子咬了,后果可不一般!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吴文娟:夏季这个季节因为植物的生长比较茂盛,是一个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虫媒传染病比较多见的就是蜱虫病。

进入夏季,全国各地被蜱虫咬伤的新闻时有发生,更让人胆战心惊的则是蜱虫叮咬带来的可怕后果。患者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的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吴主任介绍,蜱虫主要活跃于大别山地区,安徽和湖北都是蜱虫活跃的区域,而叮咬致人死亡的案例大约是从五六年前开始,罪魁祸首是部分蜱虫体内携带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而这种病毒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摧毁人体的免疫功能。

病程短发病快也就意味着留给医生救治的时间非常紧迫,更令人胆寒的是被蜱虫咬伤之后,人体的感觉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因此也让不少患者延误了治疗的更佳时期。

吴文娟:很多人他被蜱虫叮咬之后他自己都不自觉,最开始它就是一个病毒血症的表现,就跟我们很多时候的上感、感冒一样的。刚开始可能患者有发烧,有的时候是低热,有的时候是高热,他又疲乏无力,嗜睡或者肌肉酸痛。

最近三个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已经收治了4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两例来自红安、两例来自黄陂,而且都是在送到医院之后直接就被转到重症监护室。吴主任介绍,蜱虫大多活跃在丘陵山区植被茂密的地方,而被咬伤的患者也多半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和喜欢在深山草丛中穿行的驴友,因此,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吴文娟:要穿长衣长裤,更好是把裤脚扎起来,那么如果是能够穿长筒套鞋在野外劳动的时候,旅游的患者还是建议长衣长裤做一个预防。

对咱们生活在丘陵山区的乡亲们来说,不可能因为蜱虫的影响而停下农业生产,如果碰到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千万不要强行拉扯,因为蜱虫的口器内含有倒刺,强行驱赶可能会适得其反。

吴主任提醒大家,并不是所有的蜱虫都带有这种可怕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也不是所有人被叮咬之后都会出现临床表现,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此外,一旦怀疑被蜱虫叮咬,更好还是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测和治疗。

健康|被蜱虫咬了该怎么办?

7月4日,“江苏省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身亡”的消息一经发出,便引起 *** 注意,成为热点。我们身边会有这种小虫子么?它真会造成死亡?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

“这条新闻应该引起外出朋友的注意,但也不要过度焦虑。”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赵邑教授表示,蜱虫咬伤,多发生在草原、树丛、山林等处,咬伤后在皮肤表面会明显看到如痣一般的“黑豆”,触摸可能还会动,有疼痛感,基本上可以确认为蜱虫咬伤,处理及时,并不会致命。

蜱虫咬人后有什么症状,蜱虫咬人后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第1张图片-

其传播的疾病具有危害性

蜱虫俗称草爬子,常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野外蜱虫则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或山地泥土中。

赵邑解释说,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病原体的直接危害,被蜱叮咬部位出现皮肤损伤和瘙痒,甚至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另一方面,蜱是一些 *** 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叮咬本身通常没有太大危险,但其传播的疾病却往往更具危害性,有时甚至可以致命。

医学资料显示,蜱在叮咬皮肤时,会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内。毒素释放导致阻滞,甚至发生瘫痪,称为“蜱瘫痪”,小儿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还有患者在蜱叮咬后1-4天,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之为“蜱咬热”。如果携带病菌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该病潜伏期为7-14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

蜱虫病不会大范围流行

每年的5-9月份是蜱虫生长、繁殖期。监测显示,此类病例极少在城市人口中发现,病例多为成年农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因此,蜱虫病不会在我国造成大范围的传播与流行,广大市民不必因此恐慌。

蜱虫嗅觉敏锐,特别是对动物的汗臭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极为敏感。感知距离可达15米。蜱虫吸血量很大,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也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裤腿、袖口。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还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另外要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中的蜱虫,可喷洒敌百虫等杀虫剂。

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

被蜱叮住要及时摘蜱。赵邑解释说,蜱叮咬时间越长吸的血越多,释放的毒素和病原体越多。因此,及时摘除体表的蜱是十分必要,但不可随意去除,因为蜱虫头部有倒勾,导致越拉越紧,生拉硬拽还容易将蜱的头部残留在皮肤内。因此更好寻求医生帮助。皮肤科医师一般先采取用石蜡油封包虫体的措施,一个小时后,蜱虫基本丧失活动,再用镊子把蜱虫拉出皮肤。

若自行处理时,更好用酒精、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在旁边点燃蚊香,以“麻醉”蜱虫,让其自行松口脱落。也可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取出后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如发热或者被叮咬部位有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来源:科普时报)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科普网

标签: 症状 什么 治疗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