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螺的危害,锥螺纹密封怎么保证不漏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8 0
肉经常吃,可是有些肉不能吃,而有些肉要少吃

肉我们经常吃,可是有些肉不能吃,

而有些肉要少吃,

这些你都知道吗?

这些肉不能吃

鸡、鸭、鹅等禽类的翅尖是淋巴腺体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细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即使是致癌物质也能吞食,但不能分解,所以禽尖翅是个藏污纳垢的“仓库”。

医生特别提醒,一些小商小贩推着小车出售的穿成一串的油炸的小螃蟹,这种螃蟹千万不要吃。它叫溪蟹,是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如果食用,极易染上传染病。

这四样东西含有细菌、病毒、污泥等,人吃后很容易产生疾病。除此之外,蟹肉部分就都能吃了。

蟹胃:俗称"蟹和尚",在背壳前缘中央,裹在蟹黄中间,似三角形的骨质小黑包。

蟹肠:即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

蟹心:俗称六角板,位于蟹黄中间,紧连蟹胃。

蟹腮:不能吃,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

在海螺头的部分,一般有两个俗称海螺脑的东西,是两个小球球似的黄白色的海螺脑子,这个部位如果吃多了就会头晕而且恶心。还有海螺的尾部,也不能多吃,吃多了也无益。因此,人们吃海螺时应该把其中后部分去掉。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

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厣约指甲盖大小。

吃河蚌时, 要把河蚌肉上类似腮和肠子样的东西扔了,具体就是在腮的根部,有一根青色的肠子,要掐断,再挤一挤,整个用清水冲干净,然后再用擀面杖等木器,把河蚌的斧足就是半圆形硬硬的那个敲一敲,这样容易煮熟!

河虾的头不能食用,因为那里是他的胃和消化系统很脏的,还有肚子中间那条黑线,那个是肠子,也要拉出来。

羊蹄筋是羊蹄的韧带,北方多见,具有补肾益精的作用,但羊悬筋(又称蹄白珠)是羊蹄筋的一种不良物质,一般为圆珠形、串粒状,是羊蹄内发生病变的一种组织,对人体有害!

在中医书籍《金匮要略》中记载,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

我国有句民谚:十年鸡头胜砒霜。据医学专家分析,鸡在啄食中会吃进有害的重金属物,不能食用。

食用时应去除猪脖子等处灰色、黄色或暗红色的肉疙瘩,即被称为肉枣的东西,因为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则易感染疾病。

鸡脖、鸭脖不要吃皮,也不要吃到气管。这里面都含有大量的高胆固醇,所以更好不要吃这些部位。

相关专家表示,因为鸭脖、鸡脖里的肉含量很少,而淋巴腺体相对集中,这些腺体内可能集中了禽类体内的毒素及饲料中的激素等,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长期吃带淋巴结的鸡鸭脖子不利健康。

鱼体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这层黑膜是鱼腹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汇集层,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浓的部位,含有大量的类脂质、溶菌酶等物质。

猪、牛、羊等动物体上的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是三种“生理性有害器官”,内部含有大量激素,进入人体后,会扰乱人体的激素平衡,危害健康。

位于外生殖器背面两侧皮下的白鼠鼷腺,紧挨着白鼠鼷腺的褐色鼠鼷腺的褐色和位于直肠两侧壁上的直肠腺,味极腥臭,食用时若不除去,则会使兔肉难以下咽。

专家指出

zhuanjia

相关专家指出多吃红肉,患癌风险大。

红肉的颜色暗红,是指牛肉、猪肉、羊肉等,还包括用红肉加工的肉类,包括香肠、腌制肉食(如火腿、熏肉)以及罐头等。

而白肉是指肉色较浅的禽肉

红肉里含有较多雌激素,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此外,红肉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较少,会使肠蠕动减弱,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更长,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并且,胃癌与体内摄入过多的腌制红肉类食物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慢性胃病患者,医生总提醒他们少吃腌制食物。

专家指出,每人每天的畜禽肉为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即每周摄入的畜禽肉应为350-525克。同时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建议大家少吃红肉,以白肉代替红肉。

红肉不如白肉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拒吃红肉。与白肉相比,红肉中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或者贫血的女性来说,要适量摄入红肉。

来源:烘焙美食

“闻螺色变”!螺到底能不能吃?

一直以来,螺都是夏季大排档的“常客”。然而,最近两年,“螺”却常常和“寄生虫”“中毒”一起上新闻,这让许多人“闻螺色变”。螺到底能不能吃?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市面上大部分的螺都是能吃的,但前提是要彻底煮熟(比如在100°C的沸水中至少煮45秒,或在90°C的水中至少煮90秒)。#为什么不建议生吃螺# 螺这种生物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只有通过高温杀死寄生虫才能食用。值得注意的是,大排档上常见的爆炒田螺,烹饪时间短(厨师常常赶时间或追求口感鲜嫩),吃完之后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较高。

下面来介绍两种即便是煮熟了也不要吃的螺。

之一种是寄生虫“爆表”的福寿螺。据统计,一只福寿螺含有的寄生虫可多达6000条。上世纪,因其营养价值较高,福寿螺被引进多国养殖(其中包括我国),后因其口感不受欢迎,广遭遗弃,在野外大量繁殖,危害生态环境。我国现已将福寿螺列为入侵物种。虽然彻底煮熟能杀死寄生虫,但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庞大,寄生虫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寄生虫性脑炎等严重疾病,大家还是不要为了口腹之欲铤而走险为好。因为福寿螺和田螺长相相似,所以有些黑心商家会用没熟透的福寿螺冒充肉质较嫩的田螺,大家选购田螺时一定要仔细辨认。

第二种是可能含有剧毒的织纹螺。你敢相信吗?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竟然一直以来都有吃织纹螺的习惯,并且很多人表示吃了一辈子都没事。这是因为,织纹螺有许多种(乍一看都长得很像),有的无毒,有的有毒,还有的季节性有毒。虽然不是所有的织纹螺都有毒,但只要吃了一只有毒的,里面的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足以致命(煮熟并不能去除毒性)。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已严禁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即使你自认善于“识毒”,也请不要在织纹螺身上赌命了。

织纹螺图片来源:陈页,张小军,曾军杰,严忠雍,宗靖靖.河豚毒素在半褶织纹螺体内富集和消除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97-99+138.


美味又无毒的螺千千万,像花螺、响螺、锥螺、佛手螺,都可以尝一尝。再次提醒:一定要完全煮熟再吃呦。


(王莎 综合整理)

尚无特效药,已有多人中毒死亡!长这样的螺,千万别吃

最近,

随着气温回升,

各种夜宵美食,

也开始回归……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

冰爽的啤酒

再配上烤串、小龙虾、酱爆螺,

可谓是绝佳的选择~

但是,

有些美味背后,

可能隐藏着非常大的健康隐患!

这位“主角”,

就是织纹螺。

最近,

网上有消息爆出,

福建莆田有一名2岁男童,

因吃织纹螺后中毒。

其实因吃织纹螺导致中毒的事件

还有很多: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恐慌。这种螺到底长什么样?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

织纹螺的螺身细长形似圆锥体,尾部较尖且细长,大小如“指甲盖”一般,整体长1厘米左右、宽0.5厘米左右,螺肉呈淡黄色。

每年的4-9月是织纹螺的旺汛期,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期。

对于织纹螺中毒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解毒药物。早在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明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织纹螺之所以禁止食用,是因为其体内含有较多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因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出来而得名,其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织纹螺等海洋生物体当中。

织纹螺本身并不会产生“河豚毒素”,但是海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当织纹螺大量吞噬这些海洋细菌之后,自然就会在体内形成毒性较大的“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

织纹螺种类繁多不易辨别,

若不懂得辨别,

建议不要购买食用螺类产品,

误食织纹螺后,

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

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小小的织纹螺,

却有这样大的毒性,

平常一定要提高警惕,

避免误食!

来源:央广新闻(cnr_cnr)综合科普中国、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等

农田常见的一种螺,可别把它拿来食用,里面的虫子含有剧毒

在南方的稻田中,有着很多的水生田螺,它们经常会被大家拿来炒着吃,但大家要记得分辨这些螺蛳,虽然有很多的田螺能吃,并且炒着吃也特别的美味,但并不是每一种螺类都能吃的,在农田中,就有这么一种螺类是不能吃,这种螺类形似“ *** ”,如果你不小心吃到肚子中的话,那么可能是会要了你的命的,所以记得选螺蛳的时候选清楚,别一下子全部把它们待会吃,而这种会要命的螺丝叫“钉螺”。

钉螺是啥?

既然钉螺不能吃,那大家有没有看到过钉螺长什么样子的呢?

其实钉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长的像钉子的螺类,而且还特别的小,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大小,这么小的个子,可以说在螺类之中也算是一个“矮个子”的螺了,差不多就跟米粒大小,所以这么小的钉螺,想必大家也不会去吃它吧,因为就只有1厘米左右,大家拿回去吃的话,还不够塞牙缝。

那大家在农田中见到超过2厘米以上的是不是钉螺呢?这个大家可以放心,基本超过2厘米以上的就不会是钉螺了,因为钉螺的个头就只会有那么大,不过大家还得注意,喝水也是有可能的,毕竟那么小很容易吞进去。

也会有部分人好奇,因为可能大家也看到过其他很相似钉螺的螺类,那它们是不是这种钉螺呢?对于这个大家也可以放心了,因为在餐桌上看到的钉螺并不是我们说的这种钉螺,在餐桌上的钉螺是什么螺类呢?

在我们餐桌上的螺类,一般是棒锥螺等这类螺类,这种螺类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螺塔很高,虽然说棒锥螺和钉螺外形上比较相似,但区别可是很大的,而在广东等地方的话,棒锥螺也会被叫做钉螺,注意区别的是,它们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大小上了,棒锥螺可是要比钉螺大很多,而且它们生存的属地也不相同,一般只有在淡水中才能看到钉螺的存在,基本是没有棒锥螺的,因为棒锥螺生活的地方不是在淡水中,而是在海水里,从本质上就是环境的不同了,由于棒锥螺是居住在海水之中,基本棒锥螺拿来做美食的话,都是拿来爆炒入味。

为啥钉螺那么可怕?

为啥钉螺就不能吃呢?想要知道钉螺为啥不能吃的话,还是得先从血吸虫说起,血吸虫病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危害是很大的,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是由于卫生、经济条件的不允许,那时候血吸虫病毒很是流行,疫区居民甚至因此而大量死亡,而因为受灾严重,一时间农田荒芜没人种植。

为了了解这个病毒是什么病毒,在科学家的苦心钻研之下,发现了这种病毒是由于日本的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毒,也是因此我国一直饱受血吸虫病毒的侵袭。

而钉螺是和血吸虫有直接关系的,一般来说,血吸虫经常把钉螺当作了中间宿主,血吸虫在遇到人类或者是牛羊等生物的时候,就会感染上它们,我们人类也不例外都会被感染。

一般来说血吸虫的虫卵会在水中被孵化出来,然后形成毛蚴,毛蚴在水中如果遇到钉螺的时候,就会附在钉螺的身体之中,差不多在钉螺的体内再成长60天左右,这时候就会成为尾蚴,这时候的尾蚴是具有感染人类的能力的,所以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如果说不小心感染了血吸虫的话,那么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要知道血吸虫的感染也是分阶段的,一般分为三段,即急性、慢性、晚期,越早治疗的话效果越好,如果不及时治疗进入晚期的话,肚子还会变得很大,会有很多的危险情况发生,这时候及时治疗才是做好的 *** ,别拖延,越拖延越严重。

而且血吸虫在农村中很常见,基本在农田、山丘等地方,都会有不少血吸虫的存在,而有尾蚴的存在,也算是疫水,一般如果长时间接触疫水的话,被感染的风险还是很大,所以尽量的要避免有钉螺存在的地方,因为钉螺可能被血吸虫的后代尾蚴附身了,就会存在感染风险。

结语

所以说大家如果在农田中看到钉螺的话,就尽量的别碰它们,它们身上会带有血吸虫的,而且还要做好相关的措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别嘴馋看到这种钉螺就想着去吃它们,这是会把自己的安全置身事外的。

对于钉螺,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厦门疾控中心提醒:织纹螺毒性可达砒霜百倍

当下正是织纹螺汛期,不少人对于这种海味情有独钟,但是我国早已禁止市面上销售这种海螺,原因就是织纹螺的毒性甚至可达砒霜的百倍,误食一颗有毒织纹螺就可能致人死亡,因此近日厦门疾控中心发出提醒,请市民远离织纹螺,不要贪嘴。



据介绍,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有1条-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要注意的是,织纹螺本身是无毒的,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

一是由于近年来赤潮频发,其中大量繁殖的藻类会产生毒素,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或富集、蓄积毒素藻类而被毒化,主要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一颗织纹螺中的“石房蛤毒素”就很可能致人死亡。

二是大家都不陌生的“河鲀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更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

因此,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而且,织纹螺种类多,不易辨别。更糟糕的事,目前,市面上的织纹螺都是天然海区捕捞,除非挨个鉴定,否则很难辨别是否有毒。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织纹螺中毒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目前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仍频发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织纹螺与河豚都是可能致人于死地的美食,相比于河豚,织纹螺的的隐形危害更大,更难防范,因此,大家一定要以健康为重,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

小伙因卖螺被罚40万判刑8个月,有毒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夜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下班之后常常可以看到夜市摊位,烧烤摊,小酒馆之类的地方多数人约上三五好友喝酒聊天或者一人吃顿安静的美食。美味当前,虽然享受美食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饮食安全与健康。

就在前不久,宁波市警方就查获了一起贩卖有毒织纹螺的案件。据通报,事件详细起因是,宁波的傅某在一次偶然的与朋友的聚会中品尝到了一种小螺,觉得还不错,询问朋友之后,得知这叫割香螺(也成为织纹螺),而这种螺因为曾发生过中毒事件,被国家明令禁止销售。

在说傅某之前,首先我们普及一下织纹螺的危害,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厣约指甲盖大小,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近期我国不少地区都发生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的事件,造成人员中毒死亡的严重后果。

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

2002年4月到5月期间,福建省多地区先后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出现的中毒事件,共有54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

2005年7月14日,福建宁德市,一位渔民食用织纹螺后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7年5月7日,福建莆田荔城区,9人因食用织纹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中毒,其中5人住院,病情稳定。

2015年5月7日,福建莆田市2岁男童食用较多织纹螺后中毒,因年幼体轻,被诊断存在重度脑衰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我们再回到傅某的案件上来,就是朋友的一句“现在是这种螺又贵又难买,想一饱口福不容易”的无心之语,让付某感觉自己抓住了商机,他单纯地认为织纹螺虽然有毒,但是自己吃了之后身体也没有什么异样,说明只要自己在进行加工贩卖的时候把这种织纹螺处理的干净一些就行,也许中毒只是小概率的事件。而现在这种螺又贵又难买,而且吃起来口味还挺鲜美,那么自己搞 *** 源之后进行加工出售那不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随后,傅某千方百计找到渠道搞来货源,还采购了一系列的设备以及租赁了场地进行非法销售织纹螺,随着生意的越做越大,傅某甚至还雇佣了员工帮他加工送货,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加工。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直至其被警方抓获,傅某已经以每份120元的价格售出400余份织纹螺,销售额达4万多元。而被警方抓获之后,傅某仍然死心不改,在取保候审期间通过妻子马某又完成了2笔订单。 傅某知法犯法的行为,不仅触犯刑法,还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海曙区法院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傅某有期徒刑8个月,并支付销售所得价款10倍的惩罚性赔偿金40万元。

都说“民以食为天”,那么在吃这一事上我们就更加要重视食品食物的安全卫生问题,切不可因为一时的贪嘴好奇而伤害到自己的身体,一些不明来历的食物或者野味就不要搬上餐桌了,同时,对于织纹螺我们一定要注意辨别,因为目前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对于食物安全鉴别以及日常食物保存问题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聊一聊自己的一些经验或经历。

夏季更爱吃着夜宵喝啤酒?夜宵中出现织纹螺需注意

炎炎夏日里,大排档是很多人常光顾的地方之一,配着香辣螺喝啤酒,好不惬意。但是,在吃香辣螺时要注意,有一种螺千万别吃,它就是“织纹螺”!那么,织纹螺有什么危害?误食后该怎么办?

据中青在线报道,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割香螺、海丝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尾部较尖、细长,成熟个体的体长一般在1~2cm 左右。外壳的颜色为紫褐色或者红黄色,螺肉为淡黄色。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织纹螺(龚国荣、杜传宏/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或。)

吃织纹螺导致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织纹螺究竟有什么危害呢?据《福建日报》报道称,织纹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鲀毒素类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性毒素,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当有毒赤潮爆发时,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海藻,贝类、螺类等摄食有毒海藻,会在体内富集更多毒素,其中织纹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所以毒性也最强。

据《钱江晚报》报道,食用织纹螺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而且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据东南网报道,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购买或者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织纹螺中毒范围广、死亡率高,到海鲜馆、小吃摊点、大排档等场所就餐时,切务抱侥幸心理,更不要因贪图味道而冒着生命危险食用。若自己不懂得辨别,建议不要购买食用螺类产品。(张治军)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紧急通知!这种海鲜千万别吃!海洋与渔业部门发布预警!

紧急通知!


福建人近期千万别碰这东西!

莆田2岁男童曾吃后变植物人……



烧烤、小龙虾、酱爆螺,

可谓夜宵三大宝。

不过,

碰到这种螺千万不要尝试!

(以下是织纹螺本螺了)

??


福建人注意!

莆田秀屿月塘海域织纹螺发现毒素!

眼下正是织纹螺上市时节, 莆田秀屿区月塘镇海域近日采捕送检的一批次织纹螺就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 ,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之一时间发布预警:禁捕勿食织纹螺。

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织纹螺采样

来自月塘镇洋埭村海域

5月7日下午

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人员

来到这片海域滩涂,跟踪检查

当地村干部介绍

织纹螺就生长在滩涂泥沙里

自采样检出毒素后

秀屿区海域被列入织纹螺禁捕区

村民不再采捕织纹螺

月塘镇洋埭村村委会主任

郑国良

近段通过我们宣传,包括广播、宣传标语各方面,基本上群众没有(采捕),一个都不敢。因为知道这个东西有毒,现在群众不敢把织纹螺带回家吃或者去卖。现在市场上没有出现这种螺了。

月塘镇洋埭村村民

许秀梅

村干部通知织纹螺不能吃,(我们)一个都没有捡回来,不敢捡回来。捡回来吃,小贩收购,是有责任的。



据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介绍,莆田是我省两个织纹螺主产区之一,每年4—8月,我市都开展织纹螺每周定点采样送检工作,加强对织纹螺质量安全监管。

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陈惠霞

每年4月到8月,这个季节是河豚排卵的高峰季节,再一个,这个季节也是我们海面上赤潮频发的季节,又是织纹螺上市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监控比平时监控效果会更好一点。今年我们第二次送检的时候,发现我们这片海区有一个样本检测出来的指标超过标准。

月塘镇海域织纹螺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后,市海洋与渔业局和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分别之一时间发布预警和禁止采捕织纹螺的通知。提醒广大市民重视织纹螺的毒性危害,食用织纹螺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轻者引起头晕、呕吐、唇舌及手指麻木等症状,重者导致死亡。呼吁市民不要采捕、食用织纹螺。

海洋与渔业部门表示,将继续加强源头把关,做好织纹螺的质量安全监管。

紧急

提醒

每年4—9月是织纹螺旺汛期

同时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

织纹螺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切勿前往海边采捕、贩售、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据介绍,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尖细,长度为1—2厘米,宽度为0.5—1厘米。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织纹螺味道鲜美,是沿海群众喜爱的“下酒菜”。但有些织纹螺种类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餐桌杀手”。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近年来,各地误食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目前,福建织纹螺尚未有人工养殖,流入市场的织纹螺都是从天然海区采捕。为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购买食用不懂识别的螺类产品。不小心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福建曾有不少织纹螺中毒案例

在一些沿海地区

织纹螺被认为味道鲜美

有一定的受众

很多人明知道有毒

但因为贪吃甘愿冒险!

在福建也不乏一些案例

▼▼▼

●2015年5月,莆田一2岁男童吃织纹螺后中毒 或成植物人

●2007年5月7日,莆田荔城区长丰村,9人食用织纹螺中毒,其中5人住院。

●2005年7月14日,霞浦县溪南镇,渔民陈某食用织纹螺后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5年5月21日,罗源县4人因食用织纹螺发生食物中毒,其中1人死亡。

●2004年6月1日,仙游县发生两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3人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2002年4月至5月,宁德、莆田等地发生多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死亡2人。

麻痹神经、头晕中毒

这东西千万别吃

织纹螺俗称麦螺、甲锥螺、白螺,是一种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质海底的螺类,我省沿海均有分布。织纹螺体内常含有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

曾有相关部门检测,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织纹螺体内一种叫做“石房哈毒素”的毒性大增。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很可能就致人死亡。



从外形上看,织纹螺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炒熟的织纹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

锥螺的危害,锥螺纹密封怎么保证不漏-第1张图片-

织纹螺中毒有没有解药?

这是神经毒性,至今没有特效药。这几年医院对病人多数是采取催吐、排泄、洗胃等办法,加快新陈代谢,尽量少地让人体吸收。好在总有人中招,但没发生过死亡的病例。

早在2012年,卫生部就发公告称: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公告明确了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过风险警示:食用织纹螺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织纹螺如何识别

扩散

让更多人知道!

来源:东南网综合莆田电视台等

标签: 螺纹 密封 危害 保证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