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四海旷,一起家庭聚餐引发中毒的事件,深深牵动着大家的心。
记者从家属处获悉,在牡丹江红旗医院救治的62岁李女士已于11日晚不幸去世。这起中毒事故死亡人数升至8人。
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致死原因并非此前报道的黄曲霉毒素超标。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近几年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很少发生,但在依然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地区,由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发生酵米面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患者和吃过相同食品但未发病的人应及时就医,催吐、洗胃、清肠,并根据症状的轻重予以对症治疗。
二、预防蘑菇食物中毒。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同时尽快送到医院治疗;患者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三、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要把扁豆煮熟焖透,破坏其毒素,需水焯至扁豆失去原有的绿色、生硬感和豆腥味;炒扁豆时,应勤翻动,使其均匀受热,煸炒后应加适量水焖至熟透后食用;购买时要挑选嫩扁豆,不买、不吃老扁豆。
四、预防诺如病毒传播。由于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预防诺如病毒,预防诺如病毒的传播应注意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正确储存食品,食前重新加热。
五、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秋冬季大量葡萄上市,很多人喜欢自制葡萄酒,但自酿过程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甲醇等有害的副产物。应尽量选择饮用正规商场出售的葡萄酒;自酿葡萄酒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葡萄酒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来源: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处、央视新闻
监制:李代祥
编辑:徐祥达、李昂
实习:舒柳柳、左思嘉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去世,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据了解,10月5日早上,该家庭成员亲属共12人参加了聚餐,家里长辈9人全部食用了“酸汤子”,3个年轻人因不喜欢这种口味没有食用。当天中午,9位食用了“酸汤子”的长辈陆续出现身体不适,并送往医院治疗抢救。
10月10日,经抢救无效造成7人陆续死亡。12日,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升至8人。19日,最后一名伤者离世。
据了解,“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经当地警方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在此次聚餐食用之前,因为冰箱里无处存放,被放置在了家中阴凉处。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经检测,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新闻多看点|“真凶”米酵菌酸,究竟有多“毒”?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毒素之一。点击图片,了解米酵菌酸,学习防食物中毒的 ***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网
痛心!“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去世……国家卫健委重要提醒来源:河南映象网
近日,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引发关注。据红星新闻,“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李女士已于19日中午去世。该中毒事件已致9人死亡。
食用酸汤子引发食物中毒
10月5日早上,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某家庭聚餐,共12人参加,家里长辈9人全部食用了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后引发食物中毒。3个年轻人因不喜欢这种口味没有食用。
到了中午,9位食用了酸汤子的长辈陆续出现身体不适,已造成8人抢救无效身亡。
此前接受治疗的李女士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国家卫健委重要提醒:
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
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的提示,全文如下: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网友:希望悲剧不要重演,尽量避免食用霉变食物
牢记这几点,远离米酵菌酸
又是一起食品中毒的悲剧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注意饮食安全!
映象网综合自红星新闻、健康中国、网友评论
黑龙江鸡东“酸汤子”中毒事件背后:米酵菌酸中毒致死率超50%新京报讯(见习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张丛婧)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示公众,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50%,无特效救治药物
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9人因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中毒。19日中午,事件中的唯一幸存者经抢救无效死亡,至此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
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是东北的一种传统食物,东北人一度喜欢把酸汤子当早餐,街边很多小贩推着贩卖。
酸汤子。图源黑龙江省卫健委官网
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通报称,这是一起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9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的提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示,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米酵菌酸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为何食用酵米面类食品易中毒?
“酵米面类食品一般是用玉米、高粱米等杂粮经过水浸泡,自然发酵十多天后,湿磨成糊状水面子,再过滤水分风干而成。”食品科普作者钱程介绍,酵米面因自然发酵通常会带有一定酸臭味。北方用它来做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食物,南方则用它做汤圆、吊浆粑等食物。
“这个汤圆不是超市买的那种,是南方发酵自制的一种汤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称,因食用酵米面类食品中毒的事件时常发生,公众应谨慎食用长时间发酵的该类食品。
酵米面类食品在 *** 过程中,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
钱程称,椰毒假单胞菌的大量繁殖需要22~30摄氏度、湿度较高、非酸性、低盐度的环境。而酵米面类食品的发酵产生的酸较少、风干前较潮湿,满足细菌的大量繁殖条件。如果在夏季 *** 这类食品,则风险更高。
除酵米面类食品,黑木耳和银耳等菌类、生湿米面制品等也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更好不要买新鲜木耳和银耳,干制的木耳和银耳泡发的时间不能太久,泡发后应尽快烹饪食用。”
泡发木耳时间不宜过长。图源新京报动新闻
“我们不用过度担心酸菜、泡菜之类的发酵食物被这种菌污染。”钱程介绍,大部分食品会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酸,不适合这种菌的繁殖。同样,也不需要过度担心咸菜、咸肉等腌制食物被这种菌污染,因为它不耐盐。
专家建议:尽量不自制酵米面类食品
国家卫健委提示,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容易繁殖椰毒假单细胞菌的食品。图源新京报动新闻
“ *** 任何发酵类食物都要谨慎”,钱程表示,酵米面类食品尽量不要自制。至于在家做馒头、面包食物则不需要担心,因为它们通常使用的是商业菌种、发酵时间较短、发酵完成后会立即进行高温处理。
此外,钱程还提醒,泡发食物不能太久,可以尽量在冰箱中泡发;生湿面制品做好后尽快食用;如果发现食物有变质迹象,尽量扔掉不要吃。
钟凯也建议公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庭自制酵米面类食品,“不是说不能吃,要慎食。”他还提醒,公众要注意厨房操作卫生,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如果出现食物中毒迹象,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催吐洗胃,及时就医并告知可疑食品。如有可能,保留食物残渣、呕吐物、排泄物等。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世辉
黑龙江“酸汤子”中毒致8死事件续:初步定性为米酵菌酸引发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一家庭聚餐引发9人“酸汤子”中毒事件,目前这起中毒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10月13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患者李红艳的家属处了解到,目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中毒患者李红艳还在抢救中,国家已派医疗队进行会诊。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至100%。
中毒患者李红艳目前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图片来源/家属微博
据了解,10月5日早上,该家庭成员亲属共12人参加了聚餐,家里长辈9人全部食用了“酸汤子”,3名年轻人因口味不喜欢没有食用。当日中午,9名食用了“酸汤子”的长辈陆续出现身体不适,已造成8人抢救无效身亡。
目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李红艳还在抢救中。据李红艳的亲属介绍,10月5日下午,李红艳来到鸡西总医院接受检查。因为病情危急,10月6日,家属又将李红艳转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入院后,李红艳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李红艳的丈夫也是这起中毒事故的患者之一,于10月7日抢救无效死亡。
中毒患者李红艳的治疗费用高昂。图片来源/水滴筹平台
据李红艳的侄女李彦羲介绍,目前姑姑李红艳情况很不乐观。据医生透露,接下来可能需要进行换肝手术,治疗费用是个无底洞。据悉,目前治疗费用已花费20余万元,为筹集后续的医疗费用,李红艳亲属在水滴筹平台发起众筹求助,目标为50万元,目前已筹集13万余元。
引发这起悲剧的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当地俗称“酸汤子”。经当地警方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经刑事技术部门现场提取物检测,排除人为投毒可能。
李红艳家属在水滴筹上求助,目标是50万医疗费。图片来源/水滴筹平台
另外,这起中毒事件的原因并非黄曲霉素引发。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至100%。
(原题为:《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致8死1抢救,官方初步定性为米酵菌酸引发》)
来源:上游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上游新闻
黑龙江聚餐致8死原因有变!鸡西酸汤子中毒已致8人死亡详情曝光 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最近,东北“酸汤子”食物中毒事件沸沸扬扬,事情的梗概是这样的——
据通报,10月5日,鸡东县兴农镇居民王某某及亲属9人在其家中聚餐,食用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引发食物中毒。
经公安机关对现场提取物检测,未查出有毒物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事后,不少人认为此次中毒事件由黄曲霉素引发。但就在昨晚,这个结论被推翻了!
黑龙江卫健委官方微信表示,该事件初步定性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变质
据介绍,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
经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现场提取物检测,未查出氰化物(剧毒类)、有机磷类(农药类)、呋喃丹类(氨基甲酸酯类内吸性广谱杀虫剂)、安定类(催眠)、毒鼠强(鼠药类)等有毒物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
要命的酸汤子为啥这么毒?
12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鸡西“酸汤子”食物中毒事件原因,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专家介绍,米酵菌酸十分耐高温,大量食用后死亡率高达40%—100%。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食入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中毒致死原因“反转”,定性为米酵菌酸引发
10月12日晚,黑龙江省卫健委旗下微信公众号“龙江卫生健康”发布文章《秋冬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中表示,鸡西市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致多人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并标明该信息来源是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
卫健委在文章中称,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文章还表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
据了解,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此次黑龙江卫健委发布文章提醒消费者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吊浆粑等发酵面米食品;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一旦发现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后,菌片呈白色或微黄,朵形完整,弹性好,无异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摘除其基底部。
那这个椰毒假单细胞菌有啥特殊的地方?它产生的毒素是米酵菌酸(和毒黄素),其毒性丝毫不亚于黄曲霉素。
米酵菌酸虽然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其实其每年都会造成很多恶性中毒事件,导致死亡甚至灭门的惨案!这次的事件不是之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是关于米酵菌酸的科普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它的知名度要远逊于黄曲霉素。
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小米,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什么的,这些中毒事件往往发生在夏、秋季节。因为空气潮湿,椰毒假单细胞菌容易大量繁殖。
如何预防?
百度百科中介绍:不食用浸泡、霉变的玉米 *** 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鲜银耳。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水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出现米酵菌酸中毒,如何急救?
米酵菌酸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中毒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另外还会出现头晕、全身无力等身体不适。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呕血、血尿、意识不清、抽搐、休克甚至死亡。
一旦怀疑米酵菌酸中毒,要立即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并及时送医救治。
消费者选购湿米粉等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
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在选购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尤其是散装销售的,要留意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以及是否在冷藏条件下;在选购木耳、银耳时,要选取具备正规资质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选购有生产许可的正规产品,并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食品经营者在购进上述食品时,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冷藏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销售完毕。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应当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
家庭 *** 要注意冷藏储存和及时食用。
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一旦储存不当受到污染产生了米酵菌酸毒素,加热烹制也无法消除,食用后仍可引起中毒。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小康》·中国小康网
“酸汤子”中毒实为米酵菌酸作祟 致死率高达40-100%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3日讯(记者 王蔚)10月5日,黑龙江9人在家中聚餐食物中毒,已致8人死亡,1人仍在抢救。他们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而该食材已在冰箱冷冻1年。昨日,黑龙江方面传来消息: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此前,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当时就有专家指出,也有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昨日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的检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剂量非常大,要达到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程度,需要食用霉变程度非常严重的食物才可能发生,而且黄曲霉毒素含量较高时会有明显的苦味,一般食用很难达到急性中毒的程度。本次事件中此次中毒,9人中毒8人致死,为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在钟凯看来,发酵食品很容易导致米酵菌酸中毒,食用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加之储存条件不佳,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生长繁殖,食用后极易发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 *** 不能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毒素。
专家表示,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后,2至24小时会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如果出现了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况,应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专家提示,在生活中为了避免米酵菌酸中毒,应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 *** 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
鸡西“酸汤子”中毒致死8人,因酵米面菌中毒,杜绝习惯性吃法#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已致8人死亡##鸡西酸汤子中毒实为米酵菌酸引发#
事件经过
10月5日,黑龙江鸡西地区,家庭成员12人聚会,9人吃了“酸汤子”,目前已经导致8人中毒死亡,“酸汤子”是用发酵玉米碴子做的面条,也称“碴条”,是东北人传统的一种小吃,这家的“酸汤子”是自己家做的,在冰箱贮存了近一年,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的最新信息,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1.病原:椰毒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专性厌氧,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7,不耐盐,不耐酸。该菌能产生米酵菌酸和毒黄素
2.流行特点: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有地区性,病死率较高; 中毒食品多为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小米粉;其次为变质鲜银耳。
3.中毒原因:椰毒假单胞菌产生毒素, 米酵菌酸和毒黄素,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 *** 不能破坏其毒性,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在夏、秋季节,因天气潮湿,含淀粉类食物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另外见于家庭自行 *** 发酵的谷物食品,因卫生不当,容易污染椰毒假单胞菌,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4.临床表现:发病急,潜伏期一般2~24小时,中毒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随后出现脑肝肾或多种器官损伤的症状。脑损伤为神经症候群;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等;肾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严重因肾衰而死亡。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预防
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 *** 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更好不 *** 、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性,一道家常美食缘何开出“恶之花”?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死亡人数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性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性”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毒性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毒素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黄曲霉毒素。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毒素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性,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黄曲霉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黑木耳”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黑木耳引起中毒,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冷却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毒素。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操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毒素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酸汤子”中毒事件已致8人死亡!“真凶”公布12日晚,总台央视记者获悉,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已升至8人。经检测,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此前,当地曾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
损害肝、肾、心、脑等器官
据介绍,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
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尚无特效解毒药物
中毒后病死率高达40%一100%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一100%。
新闻多看点
NEWS MORE
黑龙江卫健委提醒,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到以下几点:
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
预防蘑菇食物中毒。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并前往医院治疗;患者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要把扁豆煮熟焖透,破坏其毒素;购买时要挑选嫩扁豆,不买、不吃老扁豆。
预防诺如病毒传播。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预防诺如病毒,预防诺如病毒的传播应注意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正确储存食品,食前重新加热。
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如果处理不当,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有害的副产物。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