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明帝 元诩)
北魏孝明帝元诩登基的时候,年仅六岁。
六岁,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
这个年纪干什么都十分可爱,但唯独当皇帝,让人可爱不起来。
皇帝年幼,主少国疑,朝政大权于是掌握在了皇帝的母亲,太后胡氏的手里。
胡太后,全称为宣武灵胡太后。
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位胡太后堪称北魏王朝的幸运女神。
我们知道,北魏王朝从立国伊始,就一直奉行一套十分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如果成为太子,那么诞下太子的生母就要被处死,这样一来,后宫和外戚的势力减弱,便无法再干预政事。
于是,几代皇帝忍痛割爱,纷纷处死了为自己诞下太子的妃嫔。
但轮到宣武帝元恪当皇帝时,事情则有了十分微妙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有两位皇帝喜好礼佛,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在寺院出家,跟达摩论道,广修庙宇,广建佛寺,乃至于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评。
梁武帝是佛教的铁杆粉丝,但殊不知,北朝的宣武帝元恪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死忠粉。
这位皇帝满打满算,在位十一年,期间,光是修建寺庙,就修了一万三千多所。
北魏礼佛,由宣武帝元恪始,此后更是发展壮大,一发不可收拾,要不然也不会逼得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搞灭佛行动了。
(北魏时期的佛像)
皇帝笃信佛教,养成了其心地仁善的性格,所以皇帝认为“子贵母死”制度太过残酷,又况且自己和妻子胡氏的感情那是嘎嘎好,实在不忍心痛下杀手,于是大手一挥,不仅免除了胡氏之死,还顺道把这套制度给取消了。
结果老皇帝元恪一死,年仅六岁的孝明帝登基不能理政,朝政大权可就都落到了胡太后的手里。
胡太后临朝称制后的北魏,堪称“四大乱”,即朝政紊乱,将领叛乱,流民暴乱,皇室内乱。
可胡太后的统治就算再残酷,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她也得重视起来。
老百姓过得不好无所谓,死了就扔进黄河里,但如果他们没死,反而聚众造反,那可就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于是,胡太后派出了北魏宗室大臣,即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元颢,领兵出征,平定叛乱。
元颢,字子明,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北海平王元详的世子。
这位根正苗红的北魏皇室受胡太后之托,带领大军从洛阳出发,前往河北平定当地的造反势力,但元颢前脚刚到河北,北魏京师洛阳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
胡太后毒杀了自己的儿子,即当时的北魏孝明帝元诩,拥立了孝文帝元宏的曾孙元钊当了新皇,而北魏地方的军事将领尔朱荣不满胡太后擅权统治,于是领兵进犯洛阳,居然攻破了皇宫,擒杀了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并且拥立了另外一位北魏宗室,即元子攸为新帝。
(魏孝庄帝 元子攸)
说实话,作者在初读这段历史时,实在是一个头两个大,因为真是太乱了。
魏孝文帝元宏曾经和文明冯太后联手缔造出了北魏王朝的辉煌盛景,然而只过了不到三十年,这个曾经以王者之姿屹立在北方的王朝就落得了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
领兵讨伐乱军的元颢,想再回洛阳,是回不去了。
北魏此时的皇帝虽然是孝庄帝元子攸,但实际上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大将尔朱荣。
尔朱荣同志,读者朋友们可以把它当成北魏王朝的“董卓”。
皇室子弟落到“北魏董卓”手里,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回洛阳回不去,下河北对元颢来说,似乎同样是死路一条。
河北之乱,是由当地的农民起义军首领葛荣带领的。
葛荣的兵力胜自己数倍,当地百姓又那么痛恨胡太后的统治,自己去河北,恐怕连个全尸都混不上。
天大地大,一时之间,元颢居然进退无据,找不到容身之所。
(魏顺帝 元颢)
于是,我们的元颢同志一咬牙一跺脚,调转方向,领兵南下,直接投降了南朝的南梁政权。
南北朝时代,即天下分南北,隔江相望。
北朝依次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南朝依次有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爆发“河阴之乱”时,南朝正好是南朝梁的梁武帝萧衍当政。
元颢到了南梁,见了梁武帝,跪在地上就是一顿哭,可以说是捶胸顿足,涕泪横流,一边哭一边表示自己实在是无处可去,只能来投奔你梁武帝萧衍了。
南梁和北魏,原本是敌对政权,但梁武帝萧衍是个讲究人,眼见元颢落难,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皇帝多有慰问,表示你现在虽然来了南梁,但毕竟北方才是你的故乡,你得早做打算啊。
元颢等的就是梁武帝这句话,他立刻表示,北魏丧乱,政权落入奸人之手,自己有心复国,但奈何兵力不够,所以希望皇帝你多多支援我,助我杀回北方,等我一统北魏,必然投诚于你。
按理说,这话是不能信的。
你现在找我借人借兵,要回北魏去发展,说等发展好了就报答我,可人心不古,到时候你在北魏混好了,都别说你报答我,你能别翻脸不认人,我就烧了高香了。
(梁武帝 萧衍)
军国之间无儿戏,但梁武帝萧衍偏偏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这位皇帝平素礼佛,心思醇善,常有悲天悯人之心,居然轻易相信了元颢的说辞,当即资助了元颢七千精兵,并把自己最为得力的将军陈庆之借给元颢指挥。
朋友们,七千精兵或许算不了什么,但皇帝能把陈庆之借给元颢,实在是给了元颢天大的面子。
陈庆之是谁?那是南北朝之一名将。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话不是吹的。
于是,元颢千恩万谢,带着陈庆之和七千兵马,踏上了北归之路。
北归,也可以成为北征。
元颢的传奇即将开始,陈庆之的光辉人生也拉开了帷幕。
孝昌四年,公元528年,陈庆之攻克铚城(安徽淮北)。
铚城不大,也不算什么战略要地,军事重镇,但陈庆之只用了三天不到就攻克了。
这实在是应该给北魏的孝庄帝元子攸敲响了警钟。
虽然元颢的军队只有不到一万人,但陈庆之一员名将,足可抵千军万马,如果放任陈庆之坐视不理,必然会招致更大的祸端。
(陈庆之)
但奇了怪了,孝庄帝元子攸上午对付权臣尔朱荣,下午对付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根本不把陈庆之放在眼里。
年轻的皇帝认为,南朝将领,文弱不堪,都是常年被北魏军队按着打的货色,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的确,陈成之是个儒将。
所谓儒将,是指陈庆之本人身体常年抱病,体弱无力,别说拉弓搭箭,就是骑马也骑不了太久。
但事实证明,打不了仗的陈庆之有他在战场上独特的致胜法门。
这位南北朝时期的优秀将领,胆色过人,极善谋略,带兵很有一套,别说陈庆之不能骑马,恐怕就算陈庆之平时在中军大帐坐轮椅,打元子攸也毫不费力。
更何况,元子攸十分低估陈庆之,对他所率领的南梁军队更是常年不设防,于是,陈庆之趁此机会,又接连攻陷了荥阳(郑州西部)和睢阳(河山商丘)。
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克荥阳的过程中,陈庆之仅用了七千人马,就杀的北魏三十万大军人仰马翻,实在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
时人常说南北朝无名将,作者十分不服。
南北朝或许名将不多,但有陈庆之一人,足矣!
(北魏王朝)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势力不断壮大的元颢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他占据睢阳,登基为帝,史称魏顺帝。
同年,陈庆之攻陷北魏都城洛阳,孝庄帝元子攸连夜逃窜,元颢入主京师,正式成为了北魏王朝的新主人。
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从南兵,陵暴市里,朝野失望。——《资治通鉴》
如果魏顺帝元颢是个英主,他完全可以凭借此刻巨大的军事优势,彻底统一北方,但他偏偏是个十分容易满足的庸主。
洛阳的浮华让这位曾经刀口舔血,在乱世中求生的年轻人很快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壮志,皇帝整日沉迷享乐,不理政事,基本上属于是一件正事儿也不干了。
也就是在这时,北魏将军尔朱荣率领大军,对洛阳城搞起了偷袭。
并且,尔朱荣十分巧妙地绕过了驻防在洛阳外围的陈庆之的部队。
之所以要绕开陈庆之,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强如一代枭雄尔朱荣,也没有勇气跟陈庆之打一仗。
(尔朱荣)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洛阳城破,魏顺帝身死乱军之中,时年三十五岁。
人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当年陷入绝境的元颢拼死一搏,投奔南梁,换来了一线生机。
而如今贵为帝王,本应励精图治,一展雄才,但元颢却选择了堕落。
皇帝亲自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所以他的结局,无关他人,乃是他一笔一划,自己书写而成的。
而至于那个人见人怕,百战百胜的陈庆之,他的故事,那就要等作者另外再写一篇文章了。
这些地名,你能读对吗?早晨听广播,央广新闻中国之声,播报安徽疫情,主持人和记者一口一个“liu an”(六安,安徽地级市,正确读法为“lu an”),堂堂央广主持人,文化素养还是有待提高。中国地名会存在很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读错了也没什么,但像六安这样大的地级市,名字都能说错,汉字教学还真是任重道远。类似的还有:
黑龙江:讷(nè)河、瑷珲(huī)
吉林:洮(táo)南、镇赉(lài)、珲(hún)春
辽宁:阜(fù)新、岫(xiù)岩、绥(suí)中
内蒙古:巴彦淖(nào)尔
新疆:龟兹(qiū cí) 、准噶(gá)尔、焉耆(qí)、尉(yù)犁、且(jū)末、
青海:贞乃亥(suo nǎi hài)、茶卡(chá qiǎ)盐、窎(diào)沟
甘肃:汭(ruì)丰、葛崾岘(yǎoxiàn)、巉(chán)口、颉(xié)崖、嵦(kǎi)坪、枹(fú)罕(以上均为乡镇)
宁夏:泾(jīng)源、潘昶(chǎng)
陕西:洽(hé)川、栎(yuè)阳、吴堡(bǔ)、鄠(hù)县、柞(zhà)水、大差(dàchāi)
山西:忻(xīn)州、洪洞(tóng)、解(xiè)池、隰(xí)县、繁峙(shì)、大汖(chǎng)、砥洎(dǐ jì)、姑射(yè)
山东:鄄(juàn)城、临朐(qú)、徂(cú)徕(lài) 、兖 (yǎn)州、莒(jǔ)县、郯(tán)城、鄄(juān)城、芝罘(fú)、茌(chí)平
河北:唐山乐(lào)亭、廊坊大(dài)城、蔚(yù)县、藁(gǎo)城、井陉(xíng)、涿(zhuō)州、鄚(mào)州
天津:貉(háo)子沽、生甡(shēn)里、
北京:大栅栏(sílàn)、潭柘(zhè)寺、爨(cuàn)底下
河南:武陟(zhì)、荥(xíng)阳、浚(xùn)县;柘(zhè)城、汜(sì)水
江苏:南京六(lù)合;盱眙(xū yí);邗(hán)江;甪(lù)直、氾(fàn)水、栟(bēng)茶、浒(xǔ)墅关
安徽:黟(yī)县;濉(suí)溪;蚌埠(bèng bù);砀(dàng)山、枞(zōng)阳、歙(shè)县、六(lù)安
湖北:黄陂(bí)、郧(yún)县、蕲(qí)春
江西:婺(wù)源、铅(yán)山
四川:犍(qián)为、邛(qióng) 崃(lái)、郫(pí)县、珙(gǒng)县、阆(làng)中、筠(Jūn)连、荥(yíng)经
重庆:涪(fú)陵、綦(qí)江、北碚(bèi)、黄桷垭(júe yā)、洛碛(luò qì )、蔈(biāo)草镇、
湖南:筻(gàng)口、枨(chéng)冲、郴(chēn)州、耒(lěi)阳
浙江:鄞(yín)州、丽(lí)水、台(tāi)州
上海:莘(xīn)庄
福建:琯(guǎn)江、东庠(xiáng)、曾厝垵(zēng cuò ǎn)、筼筜(yún dāng)
广东:番禺(pān yú)、大埔(dà bù)、巽寮(xùn liáo)湾、畲(shē)江、硇(náo)洲岛、霞涌(chōng)、滘(Jiào)口
广西:邕(yōng)宁、覃(qín)塘
云南:漾濞(yàng bí)、景讷(nè)、洼垤(wā dié)、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羊苴咩(yáng xié miē)、者竜乡(zhě lóng)、
贵州:浞(zhuó)水、永燊(shēn)、迤那(yǐ nà)、泥凼(dàng)
*** :那曲(nā qū)噶尔(gá ěr)
海南:儋(dān)州
台湾:先啬(sè)宫、糶糴(tiào dí)、艋舺(měng xiá)
香港:尖沙咀(zuǐ)、红磡(kàn)、寨乪(náng)、作壆(bó)坑
澳门:氹(dàng)仔
有趣的是,黑龙江有个瑷珲、吉林有个珲春,同样的字,读音不同;河南有个汜水,江苏有个氾水,长得像,读音也不同。
欢迎各位小伙伴留言补充。
广西百(bǎi)色可读百(bó)色?广西7个地名小心读错
很久很久以前,我偶然在旧书摊看到一本图册,上面是关于全国行政区划的集成名录。
广西百色“bó”色,只见该书这样标注。我当时已经通过各大卫视天气预报完成了全国地级市地名读音认知。暗想这旧书摊总是盗版书的阵地。没有过多在意。
图源 | ***
到了2014年,广西当地市民生活报《南宁晚报》刊发报道《百(bǎi)色还是百(bó)色?专家:两种都可以》,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地名读音——
该报记者周志英,实习生钱程采写的报道介绍,据受访的广西大学文学院专门研究汉语史的林亦释疑,指出两种念法都可以用——
林教授解读,语言承古而来,即使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是语音不会乱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读,就是历史传承下来根据反切拼成的读音,即书面语。反切是古人给汉字注音的一种 *** ,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百”“柏”“伯”三个字都是博陌切,所以他们的书面语为(bó)这个音。而人们一般口语则会说是“百(bǎi)色”“柏(bǎi)树”“伯(bāi)伯”。“所以,无论是读百(bǎi)色还是百(bó)色,都是可以的。”
图源 | ***
我经常听《广西新闻》,知道这档壮乡主新闻均读作“bǎi”色。我今天中午去看了看百色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百色新闻》,在片头过后的“内容提要”、联播开场口播,播音员均读作“bǎi”色。
当然这个选题的由头是百色近日的疫情引动视线。顺带我把广西的几个易错地名读音普及一下,以飨诸位——
南宁市邕(yōng)宁区:邕,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的别称。
梧州市龙圩(xū)区:南方一些地区称集市:赶~(赶集)。Wéi是防水护田的堤岸。
图源 | ***
崇左宁(níng)明县:该地 *** 官网显示,原称思明,清雍正年间以有“反清思明”之意,遂改为宁明。
来宾忻(xīn)城县:这个地名我想起山西忻州——百度词条显示,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百色那(nà)坡县:广西那坡烈士陵园近年高频出现在“烈士公祭日”的媒体报道——这里安葬着1979年对越作战中牺牲的41军及配属部队的烈士。
图源 | ***
据“南国微生活”“搬砖的摇摇”所撰篇目显示,这个“那”,并不是那里、那边的意思,而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那”在壮语意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后来泛指田地或土地。“那坡”意指高地上的水田。
河池罗城仫佬(mù lǎo)族自治县:我是从《新华字典》附录熟知了56个民族的读音。
图源 | ***
贵港覃(qín)塘区:我是在文言文中积累了实词覃“tán”——深。覃(qín)作为姓氏,常见于八桂,百度词条显示——
先秦时期,覃姓活动于河南地区,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覃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宋朝时覃姓已是广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时期,覃姓大约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
相关阅读:
河南禹州市,不要读错!
铅山不是“qiān山”,这8个江西地名经常念错,5个在上饶!
尉犁、鄯善、焉耆……这些新疆地名读音得留心!
贵州大曲(qū),别读错了
“南gǎng区”?“南gāng区”?这个哈尔滨地名到底哪个才对?
莆(pǔ)田还是莆(pú)田?这些福建地名读音要注意!
那曲(qǔ)?那曲(qū)?这个 *** 地名读音,到底哪个才对!
这15个河南地名读音,新闻播报留心!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宇文邕:13岁被封太子,娶狱中女囚为妻,意外成就一位千古一帝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甚至有“虎父无犬子”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说法,以警示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然而也有历史案例说明,烂泥始终是扶不上墙的,此人凭借自己是太子和准皇帝的权威,沉沦酒色,娶狱中女囚为妻,甚至宠她胜过原配,惹得岳父夺走祖辈们苦心经营的天下,却变相地成就了千古一帝。
武成二年(560)四月,北周权臣宇文护垄断朝中实权,由于他与周明帝宇文毓很不友好,因此在时机成熟后,暗中派人刺杀了周明帝,改立“沉默寡言”的宇文邕为帝,即周武帝。宇文邕是父亲宇文泰最喜爱的第四子,而宇文护则是宇文泰的侄子,当年宇文泰离世时,曾向宇文护表示过希望他能保护自己的诸子,以继承自己的志向。宇文护表面连连点头答应,但背地里却借此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其实他的狂妄举动早就惹得宇文泰诸子的不满了,只是碍于父亲的遗嘱,只能看着宇文护作威作福而无能为力。
宇文邕本就是个聪慧敏达,善于隐忍之人,他在成为皇帝后审视了朝中宇文护的势力,决定在即位初期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他吸取了两位兄长的教训,在表面上与堂兄相安无事,任其专政,但在私底下则悄悄积聚力量,等待机会一举诛护。苦心人天不负,建德元年(572)他终于诛杀宇文护的势力,了却了心头之患,手中北周的大权令他能够在当政期间有所作为了。
宇文邕深知权势的来之不易,也不希望父兄建立的政权被自己的儿子打了水漂,所以对十三岁就被立为皇太子的宇文赟,管教很是严厉。宇文邕要求宇文赟,每次朝见时,行为举止都必须和大臣一样,即使是严寒酷暑都不准偷懒休息。因为知道宇文赟有嗜酒的问题,所以他也曾禁止一切与酒有关的东西进入东宫,同时还下令要东宫官员记录皇太子平日的言行举止,一旦有不当之处,他都会拿棍子或鞭子教训宇文赟。深刻了解父亲威严的宇文赟成天小心翼翼,但是他也找到了能够隐瞒父亲的 *** ,于是在父亲面前总是一副三好太子的模样,只要避开了父亲的眼目就仍然是个纨绔子弟。
宇文邕独掌朝政后,改革鲜卑族的旧俗,整顿被宇文护搞得乌烟瘴气的吏治,使北周迎来了短暂的政治清明时光,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而在宫中,宇文邕的生活简朴,时常挂念着治下的民生。高强度的国事工作终究还是压垮了年仅三十六岁的宇文邕,于是皇位便顺理成章的传给了皇太子宇文赟。
宇文赟本性难移,听闻终于要摆脱严父时,他的之一反应并不是悲伤难过,而是跑到狱中庆祝。说是庆祝也不太正确,宇文赟主要是去见一位名叫朱满月的女囚,因为受家人犯罪的连累而进了监狱。宇文赟只瞧一眼,便看上了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貌美女囚,并向她承诺要带她回到宫中,给她一个名分。按照古代礼法新皇需要为去世的先帝守孝一个月,但一心只念朱满月的宇文赟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天便举行了登基仪式,十天之后便脱掉孝服,并为自己的登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因为有前车之鉴,宇文邕在离世前并没有嘱托任何人来管教宇文赟,因此无人管教的宇文赟就这样随着性子,成为了人人唾弃的荒唐帝王。整日沉迷酒色不说,还效仿后赵皇帝石虎,并立了五位皇后。同时为了更好的享乐,宇文赟投入了大量钱财以修建宫殿,其奢靡程度无不令天下百姓唾弃。如此昏庸,朝中明眼的大臣官员也曾有所上书提议,可这反倒让宇文赟下令加强对他们的监视,一旦有发现反对自己享乐的言行举动,即以酷刑伺候。不止对待大臣如此,同姓宗族也没能幸免,他的亲皇叔齐王宇文宪就是很好的例子。
宇文赟宠爱朱满月,并在接她入宫后一年就拥有了儿子宇文阐。他因为纵欲过度,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在二十二岁时便因病去世了,由于其生前宠爱朱满月,爱屋及乌的他便留下遗诏要将皇位传给宇文阐。
说到这,便要提起宇文邕曾在建德二年(573)给宇文赟做的媒了,当时他为了联络与大臣的感情,于是亲自为皇太子指婚,让他迎娶隋国公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按理说,杨丽华才是原配,同时也是后宫之主。杨丽华目睹了宇文赟对朱满月的特殊对待,从未心生妒忌,只独善其身。她其实清楚自己无法得到宇文赟的爱,所以便不打扰他的生活,给予他一切能尽的温柔。
面对杨丽华的善良,宇文赟却丝毫不知怜香惜玉。因为宇文赟好色所以后宫中纳进了大量的女子,这些女子为了争宠,不惜陷害他人,甚至陷害到了杨丽华身上。宇文赟听信谗言,不加查证就指着杨丽华斥责她,甚至口出狂言,要灭她家族。杨丽华受了委屈,仍然认为这是其他妃嫔惹事的问题,并不责怪宇文赟。
可这事传到了杨坚的耳中,却不是那么个滋味了。当初自己将女儿嫁入宫中,是想能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结果却摊上了这么个混账玩意儿。是可忍孰不可忍,待到宇文赟驾崩后,杨坚利用在朝中的势力,逼迫年幼的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出局,自立为帝建立隋朝。杨丽华没想过父亲会有如此作为,也曾尝试劝告,但于事无补,终究受了父荫被封为乐平公主。
成为隋文帝的杨坚,政绩卓越,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同时还有效化解了民族间的矛盾,被称颂为“圣人可汗”。可以说,宇文赟的昏庸,变相地成就了一位北方少数民族口中的千古一帝,杨坚。
背诵唐诗(十)采莲曲?唐 李白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月,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
这是《长安三万里》电影中的第22首诗。据相关资料统计,李白一生共写了大约十余首赞美荷花的诗句。补下课,将能收集到的赞美荷花的诗句摘抄如下,供大家欣赏:
1、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2、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4、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5、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6、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其十九》
7、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8、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折荷有赠》
9、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湖边采莲妇》
10、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中山孺子妾歌》
《采莲曲》是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乡,在暖暖的夏日里,采莲女们劳动生活的场景。采莲的确江南的旧俗,自汉代就有,六朝更盛。到了唐代,《采莲曲》更是文人骚客争相描写的题材,王昌龄、白居易也都写过《采莲曲》。
创作背景:这首是李白赐金放还出游,在浏览会稽山一带时所作。太白先生此曲,一片神行,寓情于山光湖色之中,摇曳妩媚,其浪漫主义诗人的本性表现无遗。走在开满荷花的湖边,莲华好看,采莲的人也美,还有看采莲的人,不免诗兴大发,挥手而作。
作品赏析:若耶溪,又称平水江,是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一条著名河流,传说西施曾在江边浣纱。诗人将采莲女的娇艳寓在荷花丛中展现,又用“垂杨”中“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借“游冶郎”偷看的眼神,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空明花艳、活泼四射、落落大方的采莲女的形象,语言清新自然。
之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若耶河边”这是已先让人感觉到美,别的溪边不是不可以,但无形中少了西施传说的加持,所以入诗若耶溪,先多了些浪漫。夏天的若耶溪旁,采莲女们三三俩俩或坐在船上或在水中采莲子。隔着荷叶和盛开的荷花,所有的人都欢声笑语,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采莲女的身影与荷花相衬别样红。“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阳光照在采莲女的长衫上显得格外鲜艳,水底映衬着人影与荷花,微风吹起,荷香阵阵,采莲女举起宽大的衣袖,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采莲图。和煦的阳光,浓抹的妆容,清澈的流水,美好境色,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让人领略到采莲女欢乐。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走的小伙子,那水岸边上是谁家小伙子在走来走去?他们三三五五似隐非隐躺在垂杨的柳阴里,偷偷不时的在向这方张望。让人可以联想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多少显得有些害羞。李白笔下并未描写娇羞之态,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去联想,有着丽人可餐的浪漫,自有一种超凡脱俗。诗人将采莲女置于河塘荷花丛中,又以”游冶郎“的频频相望来衬托她们的秀美,从而更加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突然路上有紫骝马的嘶叫声声,转眼便随落花纷纷飞去。惊花,花落,空见那采莲的景色,使壮士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寄托着作者因怅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发出的愁怅,这与他平浪漫洒脱、自信满怀、清新飘逸的浪漫议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人间悲哀。
读唐诗,诵唐诗,涨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荣哥讲历代帝王(2)北周武帝宇文邕评点历代帝王系列的之一篇,我写了世人赞誉颇多的周世宗柴荣。第二篇,我要写一个和柴荣的命运极为相似的帝王。如果有一个问卷调查是“历史上哪位帝王的英年早逝让你感到遗憾”,最后的调查结果柴荣是之一的话,宇文邕绝对能排第二。
他们两人的人生轨迹是如此相似。国号都是“周”,一生雄心万丈,并且武功赫赫,热衷于御驾亲征,治理国政也是颇多建树,深得民心。然而又都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倒在了对北方民族军事征伐的路上。他们死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又都不是权臣的对手,惨遭被篡位的命运。他们种下的果树,都被后来者摘了果实。他们的后来者都继承了他们的遗志,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强大的王朝。
历史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护连杀三帝
宇文邕出生于公元543年,是一代枭雄、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第四个儿子。据说宇文邕幼年便知道侍奉双亲至孝,而且聪明敏达有气度。 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别人说:"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
北周宇文家族
虽然自小聪颖,但是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他是一辈子不可能登上皇位的。这一切还要拜权臣宇文护所赐。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宇文护应允下来,并全力将宇文泰的儿子扶上皇位。
557年,在宇文护的操控下,西魏末帝拓跋廓被迫禅位,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受禅登基为帝,建立北周。拓跋廓也在不久后喝下了宇文护送来的毒酒而死去。
宇文觉当时仅16岁,对于宇文护的大权独揽十分不满,暗中策划除掉宇文护。然而事情败露,宇文护逼迫宇文觉退位,又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继位。不久,杀掉了废帝宇文觉。一年内宇文护主导了两位皇帝的死亡。
怎奈宇文毓也不甘心当傀儡,在位三年来,一步步地要从宇文护手里收回权力。宇文护发现宇文毓日渐难以控制,如此下去自己有性命之忧,便决定采取措施,谋害皇帝。560年四月,宇文护指使他的主管御膳的亲信,在皇帝的食物中下了毒药。宇文毓吃了之后,上吐下泻,口鼻流血,经御医百般治疗,仍不见好转。他自知中毒,时日无多,便口授了一篇遗诏,传位于他的四弟宇文邕。十八岁的宇文邕在命运推动下登上了帝位。
宇文护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连杀三个皇帝的权臣。
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的宇文邕
隐忍十三年
560年,宇文邕继位后,朝政大权仍然在宇文护手中,他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仍难逃傀儡的命运。
宇文邕有很大的抱负,即位后就把消灭北齐、统一北方放在了计划之中。当时的北齐是昏君高纬在位,皇帝与大臣皆不理朝政,只顾玩乐,北齐朝纲紊乱,民力凋尽,相对于北周,已经没有了经济与军事上的优势,现在北方呈现周强齐弱的局势。
宇文邕派人买通了北齐一些官民,刺探北齐情报;又与突厥可汗结成亲戚,联合突厥一起攻打北齐。
563年,宇文邕派柱国杨忠率领骑兵一万,与突厥联军从北路伐齐,又派大将达奚武率三万步骑从南路包抄。一路皆奏凯歌,可惜在最后攻打晋阳的时候,因突厥先行撤兵,北周军队遭遇失败。最终,南路也只好退兵。
之一次攻伐北齐的失败,让宇文邕遗憾万分,想组织兵力再次伐齐。然而大权都在宇文护手中,宇文护不同意,他就没有任何办法。宇文邕只有忍耐,处处按照宇文护的意思去做,在暗中慢慢积聚力量,寻找机会。
电视剧《兰陵王妃》中的宇文邕
转眼过了许多年,宇文邕已经在宇文护操控下当了十三年的傀儡。宇文邕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572年,宇文邕开始秘密做杀宇文护的准备工作。他的弟弟宇文直因为在一次战役中打了败仗而被宇文护削去了职位,从此怀恨在心。跑到宇文邕这边来极力劝说杀了这个一手遮天了十几年的权臣。宇文邕又联络了宇文神举、宇文孝伯等人,做好一切准备,设计在太后宫杀掉宇文护。
三月,宇文护刚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就接见了他,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请前去劝谏太后。"随后带他去太后宫中,请他劝太后戒酒。宇文护不知是计,来到太后宫,为太后读《酒诰》时,宇文邕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用刀砍杀宇文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
随后宇文邕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
计除宇文护
诛灭宇文护势力,是周武帝宇文邕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宇文邕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宇文邕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
隐忍了十三年的宇文邕,终于再无束缚,可以一飞冲天,实现他统一天下的抱负了。
修政与灭佛
亲征之后,宇文邕勤修政事,积极发展生产。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免租赋,兴修水利。宇文邕不好奢侈,下令焚毁一些过于华丽的宫殿,禁止大兴土木,与民休息。释放战俘,赦为平民,增加劳动人口。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北周的经济发展。
为了增加收入及扩充军队,宇文邕下令大举灭佛。当时的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和尚、僧侣不但不当兵,而且不纳税,甚至大肆吞并农民土地。严重威胁到了北周政权。
574年,宇文邕正式下令灭佛,数万座寺庙全部被一扫而尽,焚毁经籍佛像,勒令僧尼还俗。300多万僧尼成为 *** 编户百姓。
灭佛行动展示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大无畏精神。当时曾有僧人问他:“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灭佛不怕受到惩罚吗?”宇文邕答道:“只要百姓幸福,国家兴盛,我宁愿受此苦难。”
灭佛运动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扩充了军队,使北周的国力大大的增强,为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视剧《兰陵王》中的宇文邕
灭齐统一北方
北齐此时后主高纬昏聩不堪,名将斛律光、兰陵王都被他杀害,自毁长城。北齐名将凋零,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北周灭齐已进入倒计时。
575年,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御驾亲征。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宇文邕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十八万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止砍伐树木、践踏庄稼,犯者皆斩。 颇得民心。接连攻克北齐30多座城池,不过后来围攻金墉城时,久攻不下,周武帝宇文邕又患了重病,只好还师。
次年(576年),宇文邕又率大军第三次伐齐,兵分三路,直取北齐晋州,北齐援军尚未达到,晋州守将开城投降,北周拿下了晋州城。以晋州治所平阳为诱饵,诱北齐援军前来。
十一月,北齐后主高纬也搞御驾亲征,率军到达平阳,将平阳重重包围,昼夜攻打。十二月,宇文邕率8万人支援平阳,双方在此激烈战斗,北齐军大败,周军斩杀万余人。北齐后主逃回晋阳。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攻破晋阳,高纬又逃往邺城。
577年正月,宇文邕率军继续追击,攻下邺城,北齐后主高纬及幼主高恒又想逃往南陈,但路上被擒获,北齐灭亡。不久后,高纬被告谋反,全家都被赐死。
周武帝灭北齐,结束了北方北魏灭亡以来的分裂局面,北方再次统一。也为以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与北齐
英年早逝
灭齐后,周武帝又接着攻取了南陈的淮南之地,使北周的疆土扩展到长江。
578年,突厥骚扰北周边境,宇文邕又亲率五路大军征讨。多年的征战让他积劳成疾,出兵不久,他就得了重病,多日不见好转。他自知时日无多,于是下令停止进军,并召来宇文孝伯,叮嘱后事。同年六月丁酉日,宇文邕病情加重,在回到长安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赟继位。宇文邕死后的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葬于孝陵。
我读史至此,总不由得想,宇文邕如果再多活二十年、三十年,将会是什么样子?以当时北周压倒性的强大国力而言,灭掉南陈统一全国已只是时间问题了。杨坚将永无出头之日,继续当周武帝的小跟班,随着他东征西讨。这之后呢?周武帝也会北征突厥,在唐太宗唐高宗之前就完成大胜突厥,解决北患的功绩了吧。
综合评分
文治:9
武功:8
历史影响力:8
个人魅力:9
总分:34
每天一个成语知识小课堂——不可多得:西戎稀少难得,多用于赞扬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东汉末年,平原郡般县有一名士祢衡字正平。他博学善辩,才华出众,为士大夫所器重。
官居太中大夫的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他对祢衡特别赏识,每逢来访,都会热情款待。
孔融认为祢衡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应埋没他的才能,便把他举荐给汉献帝,荐表中有这样几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是个傀倡皇帝,不敢擅作主张便把荐表交给曹操过目。曹操召见祢衡,祢衡先不 *** ;后来去了,与曹操谈话也很不礼貌。曹操便派祢衡当鼓吏,大宴宾客时命祢衡击鼓。祢衡大骂曹操,惹得曹操十分恼怒。
为了免得落个害贤之名,曹操派祢衡为使者前往荆州劝说刘表来降,表面上是任用贤者,实际上想借刘表之手杀掉他。
刘表钦佩祢衡的才名已久,祢衡来见之后更是把他待为上宾。此后,刘表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如果祢衡没有表态,便暂不不作决定。
一天,祢衡不在,刘表与左右文人绞尽脑汁草拟了一篇奏章。待祢衡回来,没把奏章看完就掷在地上,当场由他重写一篇,转眼立成,辞义俱佳,满座叹服。刘表大悦,越发器重祢衡。
嗣后,祢衡又侮慢刘表。刘表便把他派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黄祖是个出名的急性子,刘表想正好借他的手杀掉祢衡。
不料黄祖带祢衡很好。祢衡每为黄祖起草文稿都写的非常得体大方。黄祖常常握着祢衡的手说“你写的正合我意,恰是我心中所想”
祖的长子黄射,官居章陵太守,他对祢衡的才华也是十分钦佩,两人关系甚是要好。一天。两人游览名胜,看到大文学家蔡邕(yōng)写的碑文,都非常赞赏。
回家后,黄射懊悔未能及时把碑文抄下以便日后再读。祢衡说:“吾虽一览,尚能记。”说罢便把碑文默写出来。
蔡黄射特别喜爱邕(yōng)的文辞,为了准确起见,他又特意派人去把碑文抄来,与祢衡所默写的碑文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对祢衡的记忆力佩服的五体投地。都说他是天下奇才,实为不可多得。
不久之后的一天,黄射设宴答谢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这只鹦鹅羽毛美丽,善学人语,黄射非常喜爱它,便举杯对祢衡道:“请先生作篇鹦鹉赋,以助各位酒兴!”
祢衡才气横溢,文思敏捷,拿过纸来,笔不停挥,文不加点,顷刻之间写出了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鹦鹉赋》,辞采之美,令众宾客一齐拍手叫绝。
祢衡恃才傲物,很是狂妄。有一天,黄祖在大船上宴客,他又出言不逊,黄祖说了他几句,他又大骂黄祖,惹得黄祖非常恼火。一怒之下,命人将祢衡拉去处死。
黄租的幕僚一向嫉妒祢衡,趁机立即将他杀死。黄射得知消息后,连鞋袜也来不及穿便赤脚赶来相救,可为时已晚,才学不可多得的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345 篇 原 创 主 文-
前些年,素来以严谨闻名的央视曾闹出笑话,在播报安徽歙(读shè)县新闻时,错把歙念成xī,也曾把安徽黟(yī)县的黟字标错音。
中国地名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以至总是难以避免念错地名。老司机,就问你一句,自驾出行时,你有没有闹出过这种笑话?
在这个靠导航走天下的年代,可能你会觉得念错就念错呗,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只是尴尬,付之一笑或调侃一下就过去了。但其实,念错地名不只尴尬那么简单。
说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我们自驾走到一些没有信号的地方,如果没有导航的指引,就只能用上原始的获取路径方式:问路。如果你去问路的时候,按照自己的理解、发音,往往是问了,当地人家也有可能不知道在哪里。
而且,截止至2018年末,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数量之多,不是专门研究这门功课的人,在有些场合难免会因念错字而难堪,甚至容易成为一种笑柄。
为了避免闹出这种笑话,今天我分成三部分:历史文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地区、地名生僻字,挑出161个地名的正确发音及其少数民族语言背后的含义,看看你能读对多少?
一、历史文化地区
说到历史文化地区,众所周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属于广义上的中原地区,这一带历史渊源极为丰厚,地名上带着独特历史意义的同时,在发音上也总是让人误解。
河南
渑池的渑:曾经在报道“渑池矿难”中,央视新闻播音员把它读作了yíng,看来“苍蝇”确实是深入人心啊!其实,它正确读音为miǎn,当作古水名渑水时,读shéng。
柘城的柘:读zhè,不读tuò。
武陟的陟:读zhì,不读shè,陟有登高、晋升的意思。
荥阳的荥:读xíng,不读yíng。而四川荥经的荥,读音为yíng,不读xíng。
长垣的垣:读yuán,不读héng。
中牟的牟:读mù,不读móu。
睢县的睢:读suī,不读jū,地名专用字音。
汜水的汜:读sì,不读fàn,地名专用字音。
酂城的酂:多音字,用于地名读cuó,不读zàn,也不读cuán,地名专用字音。是河南永城西部的中心集镇,也是永城辣椒的主产区之一。还有一个酂阳镇,也河南省永城市西部,是目前豫东更大的食用菌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浚县的浚:是多音字,念jùn时是动词,表示疏通,挖深的意思;在地名中念作xùn。浚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浚县泥咕咕被中国 *** 列入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浚县庙会,则被誉为“华北之一古庙会”。
河南泌阳的泌:读bì,不读mì。不过,河南人和泌阳当地人一般念泌(bei)阳,这是沿袭下来的古音。
泌阳原叫“沘阳”,原来,在后来甲骨文的写法中,“北”字后来简化为“比较”的“比”,加之泌水河“唯我向西”,与众河相北,所以就叫把这条河命名为比水了。
收割后的泌阳田间风景,图@ *** 泌阳县委宣传部
河南还有个沁阳市:沁的读音为qìn。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
话说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这阎、冯两部原计划是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围歼在河南的蒋军。
可是最终,冯的军队却没能按计划在 “沁阳”开战,而是跑来了泌阳。好家伙,这沁阳、泌阳,在黄河一北一南,差着200多公里呢。
究其原因,原来是冯的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这样一来,冯的军队误入泌阳,没能会师,结局自然是失败,因此这一仗也有人说,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河北
蔚县的蔚:多音字,读yù,不读wèi。新疆尉犁,也应读yù lí。
井陉的陉:读xíng,不读jìng。
蠡县的蠡:读lǐ,不读lí。春秋时有位政治家叫范蠡(lǐ);今陕西礼泉,古为醴泉,也读lǐ。
藁城的藁:读gǎo,不读hǎo,地名专用字音。
涿州的涿:读zhuō。涿州以及涿鹿,均在河北。
乐亭的乐:读lào,不读yuè,也不读lè,这是唐山当地的发音。同样的,山东乐陵的乐,也读lào。
大城的大:读dài,不读dà。
冉庄的冉:读rǎn。
鄚州的鄚:读mào,不读mò,地名专用字音。
深泽的泽:读zhái,不读zé。深泽“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县名在本地方言都叫“深宅”,是石家庄市最常被叫错的地名之一。
山东
莒县的莒:读jǔ,不读lǔ。
茌平的茌:读chí,不读shì,地名专用字音。公元前221年建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也即建县历史超过2200年。
临沂的沂:读yí。江苏新沂,沂蒙山、沂水的沂,都是相同的读音。山东省南部有临沂,北部有临邑(yì),容易混淆,山东人多称北临邑南临沂。
临朐的朐:读qú,地名专用字音。战国时期,该地区被称为“齐之朐邑”。西汉初,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名。
郯城的郯:读tán,地名专用字音。
无棣的棣:读dì。
兖州的兖:读yǎn,不读yǔn,地名专用字音。
淄博的淄:读zī。淄河,在山东境内。
东阿的阿:读ē,不读ā。
曲阜:读qū fù。曲阜得名于地形。《尔雅·释地》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东汉应劭注:“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今之曲阜城东,还残存有一条委曲长八九华里的大阜,即土山。
单县的单:与姓氏单同音shàn,不能念dān。
鄄城的鄄:读juàn,不读yān,地名专用字音。
芝罘的罘:读fú。
徂徕:读cú lái。
莘县的莘:读Shēn,不读xīn。其发音与“莘莘学子”中的莘读音一致,如果这个成语你读对了,也就不会误读了。不过,读错了也没关系,北大校长就把这个给读错了,照样当北大校长。不过,上海莘庄的莘,应读xīn,可别读错。
山西
隰县的隰:读xí。隰指地势低洼而潮湿的处所。
洪洞的洞:读tóng,不读dòng。传统京剧《苏三起解》中的那句闻名的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
临汾的汾:汾水、汾酒的汾,统读fén,不读fēn,也不读fěn。
忻州的忻:读xīn。
繁峙的峙:读Shì,不读zhì。
解池的解:读xiè,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也是传说黄帝斩杀蚩(chī)尤并将其尸解的地方。
解池边上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位于盐池边上的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和原王庄,都有一个奇异的风俗:从不敬关公,也不上演关公戏。
解池全景,摄影@畅民
原来,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在宋朝年间,蚩尤化作一青面獠牙的怪物,危害当地百姓。于是,皇帝就请道教张天师去降服这妖物。只不过张天师的道行不足,一下子降服不了蚩尤,无奈之下,只得用神通把关老爷的神魂从天庭请下来。
几场斗争下来,关羽带来的人手就剩没几个了。这时,他看见盐池工地上正在休息的盐工,于是就把他们的魂魄借上来,说是午时三刻,必定归还。他借来这些人后,就和蚩尤进行打斗。见此,狡猾的蚩尤把手底下的小兵们变成如关羽手下一般模样。
这些人全都变成一样的,那怎么办?机智的关羽就下令去摘皂角叶子戴在身上,皂叶见到太阳越发明亮光鲜。而这次,有样学样的蚩尤没学到精髓,他命令手下摘树叶,可摘的却是槐树叶,太阳见到后一晒就蔫了。
就凭借这个,关羽才打败了蚩尤,然而时间早已过了午时三刻,征调的盐工已经回不去了。盐工的身体经烈日暴晒而腐烂,无法回生,人们只好把尸体掩埋,坟址就是原王庄,谐音为冤枉庄。
有意思的是,解池隔壁的解州,就是关羽的故乡,有全国现存更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不过,解州的解,应读hài,如今容易被误读为解(xiè)州 和解(jiě)州。
安徽
歙县的歙:多音字,读shè,不读xī。
六安的六:读lù,不读liù。江苏的六合也读lù,方言字音的残存,江淮方言六陆同音,是古语,从这可知为什么六字的大写是陆。
亳州的亳:读bó,不读háo。读错的人,可能是更喜爱“豪宅”多一点。
枞阳的枞:多音字,读zōng,不读cōng,枞(cōng)即冷杉。
黟县的黟:读yī,地名专用字音。黄山古称黟山。本地人多将其称为黑多县,外人如果这样念倒也能避免出错。这座县城的原名叫黝县,黝既可以念yǒu,也可以念yī。后来,黟县规范用黟,不然,外地人恐怕还得念成黝黑县了。
濉溪的濉:读suī。安徽名酒口子窖就是产自濉溪。
蚌埠:读bèng bù,不读bàng fù。
砀山的砀:读dàng,不读Yáng,也不读dāng,地名专用字音。
涡阳的涡:读guō,不读wō。
陕西
柞水的柞:读zhà,不读zuò。
华州的华:读huà,因州境内有华山而得名。
吴堡的堡:是个多音字,读bǔ,不读bǎo。吴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
栎阳的栎:读yuè,不读lè。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下辖的一个以蕃茄制种而享誉全国的农业大镇。古代的栎阳城是位于西安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之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
二、少数民族文化地区
对于不少跑过祖国大西北、大西南的老司机来说,少数民族地区地名也可谓不简单。这些地名多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来命名,所以遇到这些地名时,不少人只知其表,不知其内涵。
新疆
巴音郭楞的楞:应读léng,不读lèng。在蒙古语中,巴音是富饶的意思,郭楞则是河流或流域。
尉犁的尉:读yù,不读wèi。今天当地 *** 尔族人称尉犁县为“罗布淖尔”。
鄯善的鄯:读shàn,地名专用字音,西汉时有鄯善国,地处今天的若羌县罗布泊镇、米兰镇(兵团36团团部)、若羌镇、瓦石峡乡一带,其国都为今若羌县且尔乞都克古城遗址。今鄯善县在吐鲁番盆地东部,为清朝设县时以古鄯善国名为县名。
托克逊的逊:读xùn,新疆人常读为sūn、sùn。托克逊县在吐鲁番盆地西端,“托克逊”为古突厥语Tokhsun的汉译,意为“九乘十”即“九十”之意。
喀什的喀:读kā,西汉时有疏勒国,清朝有疏勒县,1954年从疏勒县分设喀什市。 *** 尔族称喀什为“喀什噶尔”。“喀什噶尔”有多种解释,一为“各色砖房”,二为“玉石集散地”。
乌鲁木齐市:蒙古语里意为“优美的牧场”。古代称“迪化”。准噶尔蒙古语为“红庙子”之意。
阿勒泰市:蒙古语“金山”的意思。也译作阿尔泰,来源于突厥语,意为“金子”。
库尔勒市:来自维语,有“眺望”、“张望”的意思。
克孜勒苏自治州:来自维语,即“红色的水”之意。
博尔塔拉自治州:来自蒙古语,有“银灰色的草原”之意。
吐鲁番市:维语意为“低地”。
阿克苏市: *** 尔族语,即“白色的水”。阿克”为“白色”,“苏”是“水”。
阿图什市:来自柯尔克孜语,即“岭”。
布尔津县:蒙古语有“奔腾的河流”和“ 口吐白沫的骆驼”双重含义。
黑龙江
穆棱的棱:多音字,应读líng,不读léng。
讷河的讷:读nè,这是一个县级市,属于齐齐哈尔市管辖,有“北国粮仓”之美誉,而且它的名字由来也是因讷漠尔河横贯境内而得名。
瑷珲:读ài huī,满语瑷珲,汉意“母貂”之意,即母貂生息繁衍之地。现称为黑河市爱辉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斡:读wò。达斡尔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皮)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
梅里斯区稻田里忙碌的稻农身影,摄影@王国军
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齐齐哈尔:不要望文生义,理解为大家笑语,实际是达斡尔语草原的意思。
佳木斯:一说赫哲语意为“尸骨”,一说满语“驿丞”之意。
哈尔滨:女真语,汉译“扁状的岛子”。
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汉译“弯”,乌拉汉译“江”之意。1937年改名牡丹江市。
伊春:满语皮衣料之意,即生产皮衣料之处。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即沿江的城市。
延吉:满语岩羊或悬羊的意思,即岩羊或悬羊生息之处。
四平:四平当然不是四平八稳的意思,实际是满语“锥子或细直”之意,即细直的河流,市依河而得名。
法库:满语鱼梁或鱼脊,即地貌如鱼脊骨状。
普兰店:满语荆棘,即荆棘植物生长之地。
内蒙古
巴彦淖尔的彦:应读yàn;淖应读nào,不读lào,也不读zhuó。汪曾祺小说《大淖纪事》。
磴口的磴:读dèng。
呼和浩特市:呼和是青色的意思,浩特是城市的意思,即为青色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鄂尔多在蒙古语中为宫帐,斯为复数,鄂尔多斯即为宫帐群。
呼伦贝尔市: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
乌兰察布市:蒙古语红色崖口之意,因清初会盟于红山口(今呼和浩特市东北大青山脚下)而得名。
锡林郭勒盟:锡林,是山的意思;郭勒,是河流。锡林郭勒在蒙语中,意即辽阔起伏山地间的河。
阿拉善盟:蒙古语为温泉的意思,因地处阿拉善草原而得名。阿拉善词源是匈奴语,与贺兰山的发音同源。阿拉善草原曾是清王朝的皇家牧马场,又名御马圈。
甘肃
宕昌的宕:读tàn,不读dàng。当地人自古读“tàn”音,起源为宕昌当地羌人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宕昌国”,意为百姓安居乐业,引为政权稳固之意。
崆峒区的崆峒:读kōng tóng。
巉口镇的巉:读chán。
四川
郫县的郫:读pí,地名专用字音。
珙县的珙:读gǒng。
犍为的犍:读qián,不读jiān;犍牛的犍,读jiān。
邛崃:读qióng lái。
筠连的筠:读jūn,不读yún。
阆中的阆:读làng,地名专用字音。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三、地名生僻字
一些生僻字的发音,确实让很多专业播音员感到苦恼,为此犯错的更不少见。读错地名,很多时候并非因马虎粗心,而是因为地名中读音使用范围狭小。比如台(tāi)州、六(lù)安、蔚(yù)县,都是这一类。
吉林
珲春的珲:应读hún。
桦甸的桦:应读huà。
辽宁
阜新的阜:应读fù,易误读为“bù”以及“fǔ”。
桓仁的桓:不读héng,应读huán。如齐桓(huán)公。
岫岩的岫:读xiù。著名的北方玉都,产岫玉。
天津
蓟州区的蓟:读jì,蓟为一种草本植物。
江苏
盱眙:不能根据字读半边的原则来读,其音不读yú tái,正确的读音为xū yí,地名专用字音。不少人都是因为十三香龙虾,才知道了盱眙。
邗江的邗:读hán,地名专用字音。扬州古称邗沟,邗江现为扬州市的一个区。
邳州的邳:读pī,地名专用字音。
氾水:氾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你能发现它们的不同吗?
睢宁的睢:读suī。
栟茶的栟:读bēn;栟榈即为棕树,栟榈的栟读bīng。
浒墅关的浒:读xǔ,不读hǔ。墅:读shù。
甪直的甪:读lù。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甪,这个字很容易误读为用(yòng),浙江有个甪堰,也是读lù。
溧阳的溧:读lì,地名专用字音。
湖南
耒阳的耒:读lěi,不能读lái。
郴州的郴:读chēn,不读bīn,地名专用字音。
汨罗的汨:读mì。位于湖南东北部的汨罗江,是洞庭湖水系河流之一,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殉节。
芷江的芷:读zhǐ。
筻口的筻:应读gàng。因境内有新墙河,游港河流经汇合,旧时乡民多置筻捕鱼为生,故名筻口;一说二水相交,地形如筻而得名。
枨冲的枨:应读chéng。
湖北
黄陂的陂:有三个读音:bēi、pí以及bō。黄陂的陂应读为:pí。
郧县的郧:读yún,地名专用字音。
秭归的秭:读zǐ,地名专用字音。
蕲春的蕲:读qí。
沌口的沌:读zhuàn。
猇亭的猇:读xiāo,不读hǔ。猇亭,得名于西汉,虎啸为"猇",十里为一亭,故称"猇亭",三国著名战役"夷陵之战"即发生于此,这是一场关系蜀国国运的战争,也是刘备生前最后的大战。
当时,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由此结仇。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及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猇亭古战场楚塞楼,图@ *** 宜昌市猇亭区委宣传部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这一仗让刘备输得很惨,甚至最后一病不起,丢了性命。作为三国中最经典的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损兵折将了不说,直接让蜀国失去了大批的人才,为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埋下了伏笔。
浙江
丽水的丽:不读lì,读lí。
台州、天台的台:不读tái,读tāi。估计不少之一次去台州,肯定会郁闷,台州的台不是台湾的台吗?其实,这是浙江人的方言,应该念之一声。
嵊州的嵊:读shèng,地名专用字音。
鄞州区的鄞:读yín,不读jín,地名专用字音。
乐清的乐:读yuè,不读lè。
诸暨的暨:读jì。
福建
长汀的汀:读tīnɡ,不读dīng。
硖门的硖:读xiá。
江西
铅山的铅:读yán,不读qiān,地名专用字音。
婺源的婺:读wù。
弋阳的弋:读yì。
广东
东莞的莞:读guǎn,不读wǎn。
番禺的番:读音有两个:fān以及pān。番禺应读为:pān yú。
石碁镇的碁:读qí,不读jī,因为村头有一处石质的碁盘及石质的碁子,所以取名为“石碁镇”。
香港尖沙咀的咀:读zuǐ。
澳门氹仔的氹:读dàng。
畲江镇的畲:读shē,这是广东客家先民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小镇。不过,这里的菊花糕和姜糖却是非常著名的。菊花糕如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姜糖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大埔县的埔:读bù。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被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大埔的埔常被误读为黄埔的埔(pǔ)。有网友爆料,梅大高速 *** 段多处路牌,大埔的拼音也误写成了dà pǔ。
霞涌的涌:读chōng,不读yǒng。用后者时的意思是水向上冒,前者多用于地名。来到珠三角地区的朋友,都“涌”字应该不陌生,很多人之一次见到,就将其读作yǒng,因此还闹出不少笑话。
涌字在广东用的最多,由于城市发展,市区被河涌覆盖,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地名专用词。如广州荔湾涌、东濠涌、十九涌,东莞麻涌,新会东涌等。
广州东濠涌,图@广州文旅局
广西
百色的百:读bó,这是现代字典、辞典注明的读音,现多习惯读为bǎi。
岜谋的岜:读bā。
邕宁的邕:读yōng,不读bā。
海南
儋州的儋:读dān,不读zhān或shàn。
云南
勐海的勐:读měng。
重庆
涪陵的涪:读fú,涪陵榨菜让涪陵出了名。易误读为péi以及fù。
綦江的綦:读qí,不读jī。綦江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石壕红军烈士墓等。
北碚的碚:读bèi,不读péi,地名专用字音。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的美誉。
中国,地大物博,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多音字、形体相似比比皆是。误读地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习惯成自然,往往错了也不知道。
就如以上161个地名,我敢保证,除非是地理博士及专门研究过这一套学问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全部读对这些地名的字音,及熟悉其中少数民族语言背后的含义。
当然,看完这篇文章,get到知识点,你就已经超越全国大部分人。如果你还知道哪些地名是大家容易读错的,欢迎你留言补充。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驾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自驾地理,对话框回复“入群”进入自驾交流群。
更多精彩内容/线路,欢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古代皇帝取名为什么总爱用一些生僻的字?说起取名,皇帝们跟学生的家长比起来,实在是没有最拼,只有更拼。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名所用的汉字古怪而生僻,平时很少见。下面列举一些皇帝所用的比较怪僻的名字:
汉元帝刘奭:奭念shì,《说文》里其意思为“盛”。燕召公也曾用过此名。
汉成帝刘骜: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其为千里马的意思。
汉平帝刘衎:衎念“kàn”,快乐的意思。
汉章帝刘炟:炟念dá,“火爆”的意思。
汉和帝刘肇:肇念zhào,“开始、初始、引发”的意思。
汉安帝刘祜:祜念hù,有“福”的意思。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皝念huàng,仅用于人名。
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儁念jùn,才智超群的意思。
燕幽皇帝慕容暐:暐念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
西凉昭武王李暠:暠念gǎo,或念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 。
北周武帝宇文邕:邕念yōng,和谐的意思。
北周宣帝宇文赟:赟念yūn,“美好”的意思。
武曌:念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 丈这一磅礴景象。
唐懿宗李漼:漼念cuǐ或cuī,形容水深。
唐僖宗李儇:儇念xuān,形容“聪慧、敏捷”。
后唐庄宗李存勗:勗念xù,意为勤勉。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写错的字,特别是网上 ——往往写成“勖”。
南宋度宗赵禥:禥念qí,赵禥是南宋第6个皇帝。
宋端宗赵昰:昰念xià,是“夏”的古字,“直”的意思。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昺念bǐng,“明亮、光明”的意思。
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睍念xiàn,睍睍,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
清雍正帝名胤祯,嘉庆帝名喁琰,也都够怪的了
这些九五之尊的皇帝们为什么喜欢选用十分怪僻的汉字做名字呢?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都是经过一改再改,比喻曹奂原来就叫曹璜,太后和大臣们觉得他的名字没有君临天下的气概。
那么,古代皇帝的名字有什么讲究呢,首先是要使皇帝本人能洪福齐天,其次还要兼顾到江山社稷的永固和传承,还要能福泽百姓,或者拓展疆土。比如刘邦原名叫刘季,又叫刘三。就是取四海一统永固之意。后秦衰微,皇取名的姚兴。所以皇帝的名字都是:大、极、吉、永这四个特点。他们的名字大也是大到极点,比如武则天,又叫武照。所以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一个名字挖空心思,反复修改,直到找出独一无二的为止,这样一来就可能会有很多是生僻字。
不过他们用生僻字来取名字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老百姓取名的时候就容易避讳了(所谓避讳,就是不能跟皇帝的名字中的字一样)。
欢迎关注,内容持续输出!也可以关注公众号:朝言(chaoyan112)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汉字之多,谁也没法说清到底有多少,有说10万余字的,也有说12万字以上的。因为古代不像咱现在这样有电脑,所以历朝代“自己开心了就造个字”的现象就非常多,比如武则天,就给自己起了个“曌”。如此积累下来,十万以上的数量倒也不是没可能。
如今一般的常用字典里,也就是两万的字数,而平常人所认识的字,一般不超过一万字。于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 你能认识几个?
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偏的皇帝所用的名字——从汉代开始:
汉朝皇帝
刘奭:念shì。是汉元帝的名字。《说文》里其意思为“盛”。另外这个名字也不是元帝首创,前面有燕召公用过。刘奭不太讨他老子喜欢,差点被废。只因为是汉宣帝危难时发妻所生,最终没忍心废掉。
刘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有千里马的意思。刘骜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的名字,这个名字不出名,但汉成帝却非常出名——说起赵飞燕就想起他。亲手杀了自己儿子后,只能传位给弟弟刘欣了。
刘衎:汉平帝的名字,衎念“kàn”,有快乐的意思。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可怜的傀儡少年皇帝。
刘炟:念dá,有“火起、爆”的意思,是汉章帝的名字。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把“火”旁换成“女”旁的话大家就容易记了:妲——商纣美女妲已。两个字同音。
刘肇:这个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念zhào,有“开始、初始、引发”的意思,是汉和帝的名字。汉和帝是刘炟的儿子、刘秀的曾孙。在位时灭匈奴,拓疆数千里,又有蔡伦发明造纸术,在世界上地位重要。
刘祜:念hù,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gu。刘祜是东汉安帝,是刘肇的孙子。他在位时查办谋反案,导致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自杀。
刘缵:念zuǎn,容易被人念成赞(zàn)。《说文》里解释:缵,继也。在位时间仅1年,便被毒死,仅活了8周岁。
曹魏皇帝
曹叡:念ruì,有“深明、通”的意思。曹叡是曹操孙子,为魏明帝。他的名字被许多书弄混成了“睿”。
曹髦: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怎么念,不过用作名字就比较少了。曹髦是曹叡的孙子,为高贵乡公。公元206年曹髦率数百宿卫攻司马昭,兵败,被杀。嘿嘿,有血气。
曹奂:念huàn,有“盛大、众多”的意思。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立为帝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废其为陈留王。
晋朝皇帝
司马邺:念yè。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最牛的城市之一。司马邺是司马炎的孙子,311年即位于长安,后降于刘曜,西晋四代而亡。
司马聃:念dān,耳朵长大的意思。东晋穆帝。即位时仅2岁,又是可怜的婴儿皇帝,18岁病死。
十六国皇帝
张寔:念shí,同“实”,有“放置、此”的意思,现在非常少用了。张寔为前凉高祖昭王。
慕容皝:念huàng,仅用于人名。慕容皝是前燕太祖文明皇帝,在位12年。他老子的名字也怪:廆(guī,古山名)。《天龙八部》里头“慕容公子”的渊源便出于此。
慕容儁:念jùn,有才智超群的意思。在 *** 上因难打,经常被人写成“隽”。慕容儁是前燕景昭皇帝,慕容皝的二小子,在位13年。
慕容暐:念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慕容暐是慕容儁的二小子,谥为燕幽皇帝,被苻坚所杀。
姚苌:念cháng。姚苌为后五胡十六国的后秦武昭帝,在位11年。
姚泓:念hóng,形容水的深广。姚泓是姚苌长孙,即位后被东晋太尉刘裕所杀。
李暠:念gǎo,或念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李暠是李广十六世孙,400年称帝,是为西凉昭武王,定都敦煌,在位18年。
南北朝皇帝
刘彧:念yù,形容有文才。曹操时有荀彧。刘彧为南朝宋太宗明帝,465年废刘子业,在位8年。被他杀掉的刘子业便是有名的“不是人的皇帝”,不但睡了亲姐,还睡了姑姑,成为小说家更爱的料子。刘彧体胖,被刘子业称为“猪王”,把他衣服 *** 扔进泥坑,还让他像猪一样爬在地上吃猪食。不过,这刘彧也算不得什么好货色。
萧赜:念zé,有深奥的意思。萧赜为南朝齐武帝,在位12年,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他老爹的治国之策,经济发展相对不错。
陈蒨:和茜同音。别急,这不是女孩子名字。而是南朝文帝的名字。陈蒨是开国皇帝陈霸先哥哥的长子,因为陈霸先儿子陈昌被西魏抓到长安,所以让陈蒨继位。
陈顼:念Xū(小心别念成页)。这个字早有出现——古帝颛顼。陈宣帝陈顼是陈蒨的弟弟,废侄儿陈伯宗后,自立为帝。
宇文邕:念yōng,有和谐的意思,千万别念成邑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四儿子,在位19年,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是北周最有作为的皇帝。
宇文赟:念yūn,有“美好”的意思,多用于人名,千万别念成“斌”了。这家伙是宇文邕的长子,在位时立了5个皇后(牛X呀)。传位于儿子后,杨坚不客气地玩“禅位”,历史进入隋代。
唐朝皇帝
武曌:念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起于她称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之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
李漼:念cuǐ或cuī,形容水深。唐懿宗李漼是唐朝第17个皇帝,在位14年,骄奢淫逸,昏庸无能。
李儇:念xuān,形容“聪慧、敏捷”。唐朝第18个皇帝僖宗李儇12岁即位,只活到27岁就挂了,是个绝对的天才——斗鸡、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游玩无所不精,并且还是个马球高手。曾经对旁边的人说:我要是参加马球进士科考,应该能中个状元。这样的才能如果放在和平年代,他绝对可以成为超级明星,但可惜的是他生在李唐末期。他即位后,爆发了有名的黄巢起义,老实不客气地挖了李氏皇陵充军饷并攻进了长安,而李儇只得在四川躲了整整4年。
李晔:念yè,形容火光很光盛大的样子,常用于人名。唐朝第19个皇帝昭宗也是个十分有天份的家伙,他和李儇是兄弟,李儇老三他老七,原名李杰,改过两次名——李敏、李晔。同样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的支离破碎已经不是想有作为的他所能挽回的。
李柷:念zhù,与“祝”同音,是古代打击乐器,八音乐器的木之属。唐朝末代皇帝,仅活了16岁,和他老子李晔一样,都被朱温给杀了。
十国皇帝
后唐(1位):
庄宗李存勗,读“勖”(xù)音,意通“勖”,勉励。
南汉(1位):
刘晟,读“盛”(shèng)音,意为“光明”。
吴越(1位)
钱元瓘,读“贯”(guàn)音,一种玉器。
后蜀(1位)
孟昶,读“厂”(chǎng)音,意为“通畅”。
宋朝皇帝(6位):
北宋神宗赵顼,读“须”(Xū)音,用于人名,无实意。
南宋孝宗赵昚,读“慎”(shèn)音,意通“慎”。
南宋理宗赵昀,读“云”(yún)音,意为“日光”。
南宋度宗赵禥,读“祺”(qí)音,意通“祺”。
南宋端宗赵昰,读“是”(shì)音,意通“是”。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读“炳”(bǐng)音,意通“炳”。
明朝皇帝(3位):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读“堂”(chēng>)音,意为“支柱”。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璁,读“聪”(cōng)音,意为“明亮光洁”。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读“忌”(jì)音,意通“忌”。
清朝皇帝(2位)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读“印”(yìn)“真”(zhēn)音。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读“用”(yóng)“眼”( yǎn)音。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读“敏”(mín)“宁”( níng)音。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读“一”(yì)“注”( zhǔ)音。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读“载”(zǎi)“田”( tián)音。
古代,对于皇帝的名字不但不能直呼,而且还要避讳。即过去的皇帝所用的字做名字,其他的任何人就都不得再使用,也是造成生僻字的一个原因吧。再说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吧,我们看《西游记》,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观音菩萨”。其实这个“观音菩萨”,刚开始的时候是被翻译为“观世音菩萨”的,只是我们唐朝出了个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唐朝要避讳“世”和“民”,所以连菩萨都要“改名”,省了“世”,变成了现在的“观音菩萨”。佛经在当时是很多的,都必须要改,这个工程量有多大!!
中文“马桶”一词的由来和李渊的爷爷李虎也有一段关系。中国古代,原先将夜壶称为“虎子”。到了唐代,为了避李虎的名讳,便将“虎子”更名为“马子”,马子后来再被改名为“马桶”延续至今。
再比如避汉文帝刘恒讳,「姮娥」改名「嫦娥」;避李世民讳,「避唐宪宗李纯讳,「淳于」姓改姓「于」;避康熙帝玄烨讳,千字文之一句“天地玄黄”写作「天地元黄」,紫禁城北门「玄武门」改称「神武门」;避道光帝旻宁讳,北京外城「广宁门」改名「广安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皇帝起名用冷僻字,对民间是多大的方便!!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要求古代的帝王废除“避讳制度”,这太超前了,在当时他们能用冷僻字,已经蛮不错的了。
清代时期的千字文都写作“天地元黄”是因为要避讳康熙的名字玄烨。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宋徽宗写的千字文之一句却也是“天地元黄”,是为什么呢?宋代皇帝自诩赵玄朗之后,追尊圣祖。是后避玄字之讳,称“元”。事实上,不仅是千字文,在宋代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如蔡京徽宗十八学士图跋中,房玄龄写作房元龄。
皇帝起这些不常见的名字,其实是为了百姓方便,说得好听一点也算“德政”。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避讳”制度,臣下对君王的名字都要回避的。打个比方,故宫的北门其实应叫“玄武门”,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即位以后,就改为“神武门”了,因为康熙的名字是“玄烨”,“玄”和“烨”这两个字在清朝就要避开。具体的办法有几个,一个是改字,用其他近音或近意字代替;如果必须要用这个字(如修史时的历史名词),就要缺笔,比如把其中一笔缺下不写全,以示尊敬。
皇帝起名用冷僻字,民间百姓就方便多了;如果皇帝起名用常用字,那可能一篇文章中要有很多需要避讳的字,那臣民就很麻烦了,要处处提防“犯讳”。
在那个年代,避讳是普遍的,老百姓对于自己的祖上的名字也要避讳的,所以统治者不会废除避讳制度。但帝王们能故意给自己的孩子起冷僻的名字,已经是不错的了。比如上面说的康熙,他的名字叫“玄烨”,“玄”字比较常用,他就觉得有点“扰民”,于是他给自己的儿子们都起了很多很冷僻的名字,这是为了臣民方便,你们咋还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