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在单元学习的最后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古诗词诵读,在里面出示了十首古诗词供同学们学习。
这十首古诗词,可以合并在一起进行学习,下面杜du老师给大家整理10首古诗词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采薇(节选)》
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进行古诗词的翻译,这是出自《诗经·小雅》里面的内容,建议同学们读诗经的时候,多数采用二二拍的节奏,因为《诗经》里面基本都是四言诗。
诗词中写了景色,在最后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翻译:回想当初出征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拂,如今回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道路泥泞非常不好行走,真是又渴又饥身体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中心:表现了远征战士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之中。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的手写笔记中有作者的介绍,那么这是一首送别诗。
是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大家称他元二,“使”就是去往,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
全诗翻译:渭城的早晨下着小雨,沾湿地上的尘土,盖有青瓦的绿店映衬着柳树,显得格外新鲜,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中心思想:这首送别诗突出表现了作者王维和友人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气氛,后两句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使人读罢为之感动。
三、学习《春夜喜雨》
这是杜甫描绘春夜雨景,体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全诗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着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浓浓的乌云笼罩在田野的小路上,江上渔船的点点灯火闪烁,明早再看带露珠的鲜花吧,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中心: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 *** ,以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是时间,“呈”是恭敬地送上,张十八员外,十八是指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张十八是诗人张籍,他在水部任园外郎一职。
全诗翻译:京城街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处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候,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时节。
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早春时节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学习《江上渔者》
1.翻译: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味道的鲜美,你看,那只捕鱼的小船儿,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了。
2.诗文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渔民辛苦的劳作,前两句写了江岸上人们对鲈鱼的喜爱,后两句却把人们的视线拉到那风浪中忽隐忽现的小船之上。
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体现的是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是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唤起了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表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泊船瓜洲》
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仅是一江之隔,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赏析:这首诗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中的“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非常传神(这里的绿做动词用),该诗也流露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着急飞船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七、学习《游园不值》
古诗翻译:应该是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吧,不想让我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都没有人来开。其实,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你看,一只粉红色的杏花已伸到墙外来了。
中心思想:本诗写的是诗人去游园,而主人不在家,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使人想象到满园春色的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八、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是王观写的一首词,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好像是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去哪里?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踏上归途,如果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不要辜负这大好的时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中心思想:这首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眉毛和眼波,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九、学习《浣溪沙》
这是苏轼写的一首词,全词的翻译: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
溪水向西流去,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洗一般,一尘不染。
傍晚潇潇细雨,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再发出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慨了。
中心思想: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词人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执着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十、学习《清平乐》
这首黄庭坚写的惜春词,全文翻译: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没有人懂得它的意思,它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中心思想: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以上是六年级语文下册书中的十首古诗词学习资料,资深教师杜du希望同学们,不仅要背诵,也要了解作者和诗文的翻译,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觉得这些内容不错,帮助老师点赞、评论或转发吧,谢谢。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先,关于作者王维,前面已介绍过了,这里从略。
这首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诗题又名“赠别”,因为要谱曲,故起名“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这里说说《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在唐时有三叠的唱法,就是把歌曲反复叠唱三遍。至于到底怎么唱,历来就有争论。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作者的朋友。2.使安西,出使到安西去。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3.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4.朝,早晨下的雨。5.浥(yì),湿。6.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最后,欣赏这首诗。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有乐人给它谱了曲,名为“阳关三叠”。因为它写的是离情别绪,适合表达友情,所以人们在饯别的宴席上常常诵唱。后来入乐府,成为当时久唱不衰的歌曲。
一.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这两句诗的独特之处有3点:
1.只用14个字就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环境与氛围。时间是初春的早晨,地点是渭城的客舍之中,环境与氛围是微雨润泽轻尘之际与柳色呈现新绿之时。多好的季节,多好的地方,朋友元二却要到遥远而荒凉的边疆去。
2.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古代送别如果在有柳树的地方,往往会联想到“留”字: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从古到今,诗词中出现了“柳”字,多与送别有关。于是,“柳”渐渐成为离别的象征。王维送别朋友,正好在柳树新绿之时,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写出“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妙句,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运用反衬的手法,为后面所写作好铺垫,却无丝毫雕琢之嫌。如果不看后面的诗句,读者看到这两句诗时,应是陶醉于诗中所写的初春美景之中,恐怕不会有什么伤感。而这正是诗人匠心独用之所在。其中之奥妙,只有读了最后两句,读者才能悟出这种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抒情,其奥妙之处至少也有3点:
1.前后照应而又另有意图。诗中所写“阳关”就是指“安西”,诗中出现“阳关”这个词,不仅照应了题目,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告诉读者,朋友要去的是极其荒凉的边疆所在。要知道,“阳关”是人们所熟悉的荒凉之地,而“安西”的情况就很少有人得知了。请看,仅仅一个词的变化,就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如果读者能联系“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那对于诗人在诗中用“阳关”而不用“安西”的艺术,就会有更深的领悟。
2.用明呼告暗写景的手法表达诗人与朋友离别时心中的千言万语。翻看唐宋诗词名篇,大多送别诗前面总是写景,接着往往是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而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却别开生面,一是用“呼告”的手法直接与朋友说话,二是暗写饯别的席间情景。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我们难道仅仅听到诗人在劝酒吗?难道不是同时看到席间的一切情景吗?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听到他们缠绵不断的话语,看到他们频频举杯与离泪纵横那种依依不舍的氛围。时间很长了,在宴席即将结束时,诗人不假思索地把他心中的千言万语用14个字倾吐出来。这14个字如日出月落,如行云流水,自自然然,完全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三.前两句与后两句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怀。
有人评论说:前两句“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诗的前两句写“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样“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绝不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恰恰相反,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深厚情谊。你看,这“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多么美好啊!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呀!这样的境界,不正是我们游目骋怀的广阔天地吗?可是,我的朋友却要离开这里,“西出阳关”,去那人烟稀少的地方!
所以,前两句写美好之景,后两句写凄清之情,用的正是反衬或对比的手法,哪里是为了“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呢!唯其用了这种写法,才使诗人对朋友的情谊表达得更加催人泪下!
古诗词赏析之《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好友元二出使西域,作这首诗相送,诗中没有离别时,没有苍茫凄凉之状,但是,西域毕竟是荒漠而且人烟稀少之地,此去西域,需要长途跋涉,毕竟路途艰难险阻,十分辛苦。而且此去难料相聚之期,于是乎,在这清新明快之中,又浮现出一丝清冷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语赏析:
"元二",作者的好朋友,估计排行第二,其它生率、职位等等未查出。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内,是唐代安西都户府治所。
"谓城",隔谓水与长安相对,当时人们从京城去西域常常到这里送别。
"阳关",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因为是在玉门关南面,所以称为"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边。
试译如下:
渭城一阵清新的晨雨,
淋湿了路上的尘土,
旅社周边的柳树,
枝条上已经发出了青青
的嫩芽。
亲爱的朋友,
你再干了这杯酒吧,
从此,你出了阳关后,
再也没有好朋友
与你一起对酌了!
作者这首诗写出了与朋离别时饯别的情景。两人对饮许久,依依惜别,"劝君更饮一杯酒"的"更”字描绘出酒宴将已结束,朋友起程的时候,对他说不出些什么宽尉的话呢!于是与朋友敬上一杯,千言万语,尽在酒中。这种惜别,前去珍,深深地融入在"更饮"之中。感情深厚,表达含蓄。是一首难得的送别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启功、周慧珺、钱玉清、徐右冰、刘京闻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以自然的语言抒发别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欣赏一下启功、周慧珺、熊伯齐、刘炳森、苏适、钱玉清、徐右冰、刘京闻、段成桂、曹红梅、吴一潘、王志安等名家书法作品。
启功的作品耿直刚正,劲道有力。
周慧珺的这幅字雄奇刚健,线条舒展,仙气飘飘。
熊伯齐的这幅字线条细瘦,飘逸清奇,有瘦金体的意思。
刘炳森的这幅字结字方正,典雅质朴。
苏适的两个版本,清新俊逸。
钱玉清的三个版本,各有特色,流利洒脱。
徐右冰的这幅字线条遒劲,圆润潇洒,俊逸清奇。
刘京闻的这幅字线条遒劲,潇洒流畅,清新雅致。
段成桂的这幅字潇洒流畅,取法张瑞图,有点意思。
曹红梅的这幅字结字工稳,字形宽绰,别有风味。
吴一潘的这幅字布局奇特,画面感很强。
王志安的这幅字线条劲道,多用方笔,稚拙古朴。
您更喜欢哪一家的作品呢?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赏析 附:《跟康爸学古诗》朗诵视频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3.浥(yì):湿润。
4.客舍:旅馆。
5.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6.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由于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浓郁深挚的感情,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唐代便被谱成歌曲演唱,成了离筵别席上的送行之歌,称为“阳关曲”。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从白居易的诗句来看,唐代应是反复唱此诗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更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太子少傅。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还有边塞戍楼等。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诗仙”。
二、作品创作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之涣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更高军政机构,负责管理西域的事务。这首诗是为了送别一位名叫元二的使者前往安西都护府而创作的。
三、内容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共四句,如下: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了渭城的早晨景象。渭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长安城的一部分。朝雨是指早晨的雨水,浥轻尘则形容雨水洗净了尘土。这里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继续描绘了客舍的景色。客舍即驿馆,是使者休息的地方。青青柳色新则形容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劝友人再喝一杯酒,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这里的“一杯酒”象征着友情、亲情和爱情,意味着诗人希望友人能够珍惜这段友谊,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意为离开阳关后将不再有故人相伴。阳关位于今甘肃敦煌市西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这里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爱和牵挂。
四、作品立意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中还蕴含着一种豪迈、壮志凌云的精神。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期间,为国家建功立业,展现出大唐盛世的风采。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楷模和追求。
小学必背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注释】
1渭城:秦代咸阳古城。
2浥(yì):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树的绿色。
5更尽:再喝。
6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参考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现在看着思维导图,跟着多读几遍吧!
现在看着空白的思维导图,尝试背诵出来吧!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一场晨雨,润湿了微尘,客舍周围的柳树呈现金色。
劝你再喝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后,再难遇到老朋友了。
王维与送元二使安西作者:陈鹏举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句》:“佩声宫阙久,积雨辋川迟。芳草新年绿,王孙终古期。阴阴诗有画,漠漠画能诗。无处逃禅去,伤心凝碧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出身贵族,又居高位,自有天人之相。入世和出尘,是他同时具备的两种起居方式。无论在天阙,无论在辋川,在朝在野,照他诗里写的,他的心期,总在人烟之外。时序和生命,总让他推及天地。
说到唐诗三大家,人们常说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其实,应该是王维、李白和杜甫。甚至唐诗选一家,王维也是可能的。所谓唐诗,自然说的是盛唐诗。杜甫有中唐气。李白是盛唐诗人,但他是历代大诗人中唯一凭文采成名的天才,自然就不只属于盛唐了。而与李白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王维,正是代表唐诗正格的那个人。
王维以最精简的字句,表现看似真实、实为心造的景象。之前,诗的赋比兴,三者是很分明的。譬如《诗经》之一首,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王维手里,赋比兴浑然一片了。看似写景,同时写了情。就像雨后的霓和虹,两者无从也无须分开。这种盛唐诗独有的高华雍容,在王维总是信手拈来。
历来对王维著名的赞美,是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中有诗”,自然不错。他是大诗人,即使笔墨不够好,诗意也是跃然纸上的。“诗中有画”呢?却是说低了。诗比画高明得多。王维诗中的“画”,画画画不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怎么画?如说画得出,一定不是好画家。即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似曾见之景,也是百工难绘的。
王维高贵的生平,晚年被渔阳鼙鼓玷污了。这让王维很痛苦。还好,他写过一首《凝碧池》,让他保存了诗人最后的尊严,也保存了诗的尊严。
《送元二使安西》,是他最著名的诗,他写的送别诗。他说他在长安清早的雨中,送别出使的朋友。是春天了,柳色青青的。柳是管人别离的,只是这会儿它却很好看。还请再干一杯吧。出了阳关,那里就没有相识的人了。
王维认为,所谓离别,就是身边没了对的人,就是尘心孤独。如有挚友在侧,朝雨浥尘,就无所谓离别,无所谓路途远近、境地优劣,甚至世态炎凉了。王维中年之后,几无至亲,字句里这番隐约的感慨,旁人是难以体谅的。
这首诗就格律而言,失律。二、三句失粘,是所谓折腰体。如之一、二句互换,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格律就对了。只是首句奇峰突起,是杜甫作法,王维似不为。再说,诗的格律最后是在杜甫手里完成的。大诗人王维、李白,就格律而言,还在路上,或者是甘心在路上,就诗而言呢?早已登峰造极了。(陈鹏举)
中学语文教材李白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安西是今天何地?古代,安西(又作"安息″)是我国新疆以西的广大地域的统称。一般指"伊朗″"伊拉克”等地。
元二,人名,李白的朋友,能够出使安西,表明元二官职不小。还表明,早在唐代我国就与安西一带
有着友好交往。诗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