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什么精神和品格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5 0
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王昌龄何种思想感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为:“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品格就像玉壶冰那样明净纯然。”这句诗出自于拥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的盛唐边塞派代表诗人:王昌龄之手。

遭遇贬谪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谪到了岭南,次年遇赦北归,于是朝廷将他派往江宁,给了他一个相当于县令副手的职位。虽然王昌龄被赦,但此时他依旧是谪宦,也正因如此王昌龄情绪十分低落。

送别友人

天宝元年秋天,王昌龄的好友辛渐即将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可能诗人与朋友一同到达润州,也可能是诗人赶到润州来送朋友。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自己非常熟悉的朋友时,情绪难免会产生波动,王昌龄亦是如此。他还没有摆脱被贬谪的低落心情,他想告诉辛渐,告诉亲朋好友,告诉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我并没有因为被诬告而自甘堕落,我依旧光明磊落,我的心灵依旧透明清澈。”于是在送别友人的江边,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之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吴”“楚”都指江苏镇江一带。“平明”指的是刚刚亮的黎明。这首句就描写出,在迷蒙的夜雨之中,诗人无边无际的愁思和离别的黯淡气氛。而次句写在第二天刚刚亮的清晨,友人是溯江西去,而诗人极目西望,却只能看到遥远的楚山孤零零的,屹立于苍茫平野之上,这个“孤”字就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首句的黑暗与次句的明亮,首句的密集与次句的空旷,构成了色彩和线条上的张力,它将诗人对友人的情意与分别后的空虚进行了比照。

三四句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用里外澄澈的冰心玉壶来比喻自己光明高洁的品格和为官之清廉,来表达对那些非议的蔑视,以告慰洛阳亲友的牵挂之心。

结语

整首诗中,江天孤山与冰心玉壶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塑造诗人冰清玉洁的形象与诗歌清空明澈的意境。

【蔓露诗文~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哦~】

#语文##知识##教育##知识分享##古诗##王昌龄##鉴赏##唐诗##送别#@今日头条@头条创作精选@头条号@头条历史

千年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代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有佳作《芙蓉楼送辛渐》,《万首唐人绝句》中记载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天下绝唱。“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自古是君子所应有的冰壶之德。诗清润至此,品高洁如斯。古城镇江芙蓉楼也因此誉满天下、名垂千古。



芙蓉楼,一名千秋楼,又名西北楼,旧志云蒜山阁,为东晋初刺史王恭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芙蓉楼建筑风格奇特,是江南著名楼阁,原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千秋桥畔月华山上。


《光绪丹徒县志》亦记载:“月华山在府治西南,一名万岁山,下有万岁岭,即凤凰岭,俗称凤凰坡。其山由西向东,纵长五十三丈四尺有奇,中断为府前鼓楼,故名鼓楼岗,面向西南,顶宽六丈四尺有奇。高二丈,加下连凤凰岭,计高七丈七尺有奇。”又曰:“月华山上有月观、月台、江亭、万岁楼、芙蓉楼(又名千秋楼)。”



月华山是镇江城内“三山” 中更高的一座山,芙蓉楼便成为镇江城邑内更高的一座古楼。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芙蓉楼北依北固山,西傍关河,别致典雅,风景秀美。若登楼四顾,则邑地千嶂所环,中横巨浸,风涛日夜,驾百川而东去的锦绣风貌一览无余,有凌空飞翔之感。


唐朝以来,芙蓉楼便是江南著名风景胜地,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饮酒赋诗,抒发胸怀,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代十才子之一的崔峒游览过芙蓉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润州芙蓉楼》:“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唐人丁仙芝《江南曲》中也有“始下芙蓉楼” 诗句。清代诗人刘镳对芙蓉楼也是情有独钟:“北固多兵垒,烽烟接海门。城高云集晚,江阔雨未昏。野色芙蓉渡,球声枫树村。昔人送别处,今日尚销魂。”



月华山上芙蓉楼也是赏月、观看日出的绝好去处。唐代名僧皎然《送杨山人往京口》诗曰:“京口斜通江水流,斐回应上青山头。夜惊潮没鸬鹚堰,朝看日出芙蓉楼。”清代诗人鲍皋《月华山》诗云:“月华山上月,月月一回圆。明月有今古,青山无岁年。楼台名士地,风露美人天。今夜凭栏者,谁家不惘然。”清代画家周镐,在传世之作《京口二十四景》中,撷取芙蓉楼的倩姿美景及周边秀丽景色,绘出山水画作《芙蓉话雨》,列入京口二十四景之一。



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名篇,共四句二十八个字。据专家考证,这首诗大约写于1300多年前唐玄宗开宝元年,王昌龄被贬谪为江宁(南京)县丞时所作。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好友,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特地从江宁赶到润州,在月华山上的芙蓉楼送别辛渐,以诗言志,吟就了这篇千古绝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表明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芙蓉楼自东晋创建后几经兴废,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芙蓉楼不幸毁于兵乱。至此,千古名楼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海内外人士,屡有问讯。1991年秋,镇江市人民 *** 鉴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提议,乃于风景秀丽的金山“天下之一泉”塔影湖滨,与中泠泉相邻,辟地鸠工,移址重建芙蓉楼,期年(1992年)竣事。




现在的芙蓉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临泉傍水,面湖而建,碧水映红楼,别致典雅。楼高19米,分上下两层,鸱吻飞檐,雕楼画栋,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登楼远眺,北可赏中泠泉,东可观金山寺、塔影湖,远山近水,一览无遗。尤其是夜晚明月升起时,泛舟塔影湖上,那金山佛塔的灯光、秀楼的倩影一起倒映在水中,随风漂动,宛如进入蓬莱仙境,颇有仙趣雅致。因此便有“江心一芙蓉” 之美说,是文人墨客们登临品茗、赏景抒怀、吟诗作赋的胜地。



芙蓉楼总体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由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之间由回廓相连,曲折成趣,自然天成。走近芙蓉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于二楼檐下的一块楼匾,上书“芙蓉楼”三字,是党中央原总书记 *** 的手笔,赤匾金字,彰显蓬勃之气。登上二楼,有一幅刻漆填彩壁画《平明送客图》,算是为诗人王昌龄作纪念了;还有一幅朱漆贴金壁画《千秋江山图》,它描述了这方神奇土地上的辉煌往事。


再细细观赏,便可见楼的一角还有一块石碑,安静地矗立着,石碑上刻有“重修芙蓉楼”几个大字。在芙蓉楼后门入口处,有原镇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积庆教授撰写的《重建芙蓉楼记》:“自唐昌龄芙蓉诗出,玉壶冰心,古今竞赏;寒雨连江,天下绝唱。宋贤曾旼云: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然谷变陵迁,斯楼几经兴废,终毁与道、咸兵焚,而楼址堙没……”通篇不过三百五十余字,确属绝佳美文。


刻有重建芙蓉楼记

唐三彩陶板笔画《水芙蓉图》


芙蓉楼的东北角是冰心榭,是用来展示中泠泉水质的,也是演示茶艺的佳处。早在唐代,中泠泉就闻名天下,唐代著名学问家刘伯刍把中泠泉评为“天下之一”, 列为中国五大名泉之首,不仅水质澄澈,甘醇清冽,沁人心脾,而且把中泠泉的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二三分而不溢出,故有“盈杯不溢” 之说,令人称奇!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太白楼》曰:“扬子江心之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因此,大凡游客前来观赏芙蓉楼胜景之后,都要在冰心榭饮一杯甘泉新煮的香茗,怀古赏景。不久前,日本招提寺长老森本,在护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时,深谙茶道的长老在此品尝了甘泉新煮的香茗后连声称好,还特地请金山寺僧允许他带一壶中泠泉水回日本,供奉在鉴真大师佛像面前,以慰大师思乡之情。



芙蓉楼的东南角便是掬月亭,初听这个名字时,不禁联想到了唐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心海也缓缓敲开涟漪。湖中,还有三座汉白玉雕成的中空石塔,恰如三位浴后的芙蓉仙子,正在怡然自得地欣赏着“两行杨柳低垂露,四望兼葭远带烟”的秀丽景色。据说倘若乘明月生水之际倚楼而立,秉烛在手,江火微明,再点燃许愿灯于塔中,便可目睹“三塔印月”的美妙奇景。


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什么精神和品格-第1张图片-


“高树平湖画里游,登临遥对塔山幽。诗情已入冰壶咏,千载芙蓉又有楼。”芙蓉楼秀美的景色,“玉壶冰心”的送别故事和蜚声古今、瑰丽无比的精美诗文相得益彰,极具景观、历史和文化特色,不愧为让人为之倾倒的中华千古名楼。


END



作者简介: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江苏省镇江市人, *** 党员,大专学历,单位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职称。系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工作期间,被行业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记者,发表作品3000余篇。退休后涉足文学创作,平均每年在国内主流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传记、游记、言论、文史等作品200篇。



审核、发布:赵阿丽

闲品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送别佳作,乃是其被贬任江宁县丞时为送别友人辛渐所写。全诗构思新颖,绵密奇巧,在传神渲染送别友人的浓浓愁绪、朋友离去后自己的无边孤寂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借送别以传志,重点传递、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冰清玉洁高风亮节。


在这首诗的短短四个七字句中,诗人提到的地名就有三个:吴、楚山、洛阳。这几个地名当然是颇含深义的!“吴”乃当时事件发生之地,即送别地点;“楚山”本意指楚地的山峰,此处还包含有朋友离去的方向、作者目送友人远行消失不见之处等等;“洛阳”实指洛阳,既是友人北归的目的地,也是唐王朝的权力中心、能够决定作者命运归宿的地方,也是作者日夜思念不已的“亲友”们的所在地。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不仅写实,生动地描述了令人悲愁不胜的凄风苦雨接天连江地趁着夜色笼罩了吴楚大地,更细腻传神地描写了送别时刻诗人的心情,也象这“寒雨连江”的景象一般被愁云惨雾所笼罩着,雨雾迷蒙地苦闷烦忧不已,不忍分离!“入吴”二字,更准确地告诉读者,不仅当时作者被贬谪任职的江宁(今南京市)属吴地,而且就连送别辛渐时的分手地点肯定也是在吴地范围之内。如果结合下句一块儿看的话,更应该肯定是位于古吴、楚交界地区。而据相关资料介绍:此诗中的“芙蓉楼”,原名为西北楼,在唐时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吴”为古国名,在此则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地区;江苏镇江一带本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送客”四字不难理解,就是直写送别;而“楚山孤”三字,则实为该诗浓墨重彩的巅峰之笔,简单三字,可说是妙到毫巅!在此,作者无一字直写辛渐离去后自己心中的失落与孤单,却用反衬法只写下了“楚山孤”三字,意思就是送友人登舟北上后,自己默默地矗立在江边看着船上的友人在江水中越行越远,直到被原属古楚地范围内的那座山峰完全挡住视线彻底看不见时才不得不放弃目送,只留下楚地的那座山峰孤零零满怀忧伤地傲然耸立在江边,象我一样孤独地默默望着朋友北归而云的远方!以“楚山”二字极写自己目送之极远,刻画不忍离别深情之浓重!尔后再以“楚山”之“孤”来衬托自己之“孤”,实为本诗点睛之作,诚诗魂之所在也。


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说明作者很清楚当时远在洛阳的一众亲友还都十分关心自己,时刻都会留意、探问着自己的动向及消息,为自己而忧心牵挂!“如相问”三字,实际也透露着作者对亲友们的无限感激、思念之情,否则是绝对不会特意嘱咐这句“如相问”的!


末句更好,但其实也最简单,就是非常坚定地言志,让辛渐给亲友们带回去个平安的消息,并请转告他们:“大家放心吧!我王昌龄虽然现在被人诬陷遭到贬谪,可到什么时候都会象冰心在玉壶中一样冰清玉洁,绝不会堕落沉沦!”“冰心”,在古诗中常用以比喻纯洁的心。“玉壶”,最初应来源于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在更早的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后有盛唐开元名相姚崇作《冰壶诫》,以警示百官 ;自那以后,盛唐诗人如崔颢、李白、王维等都曾以“冰壶”自誉,非常崇尚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清洁品格。王昌龄此处托辛渐带给洛阳亲友的口信,不是普通常的平安竹报,却是要转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王昌龄在芙蓉楼为友饯行写下一组诗,短短28字浑然天成,值得深思

唐玄宗天宝元年,王昌龄从岭南归来后出任旧职,江宁县丞。

这年秋天,好友辛渐经由润州渡江,打算走扬州归洛阳,王昌龄一路从江宁送友人到润州渡口,依依惜别间写下组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一首则是头天晚上在芙蓉楼设宴饯行有感而发所作,一首是第二日清晨在江边送别友人不忘叮咛嘱托的场景。我们一一来欣赏下: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们便先来了解下“其二”,亦是难得的经典佳作。

诗人借景起兴,描画烘托出为辛渐饯行的背景环境,暗喻诗人沉重的沉重:与友相携立于芙蓉楼上,放眼望去,丹阳城南只见阴雨绵绵,江水茫茫;丹阳城北唯有楚天层云,灰暗阴沉。

想到明日即将分别,心中泛起了无限的酸楚,连美酒都咽不下去了,所以有“高楼送客不能醉”,这与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句“寂寂寒江明月心”,情景交融,貌似诗人的内心独白:寒江冷寂,若心底的惆怅绵延不绝;明月皎洁,如同我对你真挚的心意。

这首诗带着王昌龄无尽的伤感离愁,一切尽在不言中。

再观“其一”,王昌龄捧出一颗冰清玉洁的真心告慰洛阳亲友,坚持自我的操守,遂成千古不朽的名作。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次日清晨,王昌龄在渡口送友人,临行话别。诗人以景入情,渲染出离别暗淡伤感的气氛:凄冷的夜雨笼罩在整个吴地上空,水天相连,烟波浩渺织就一片无穷无尽的迷惘。

天色将明,辛渐即将登舟出发,诗人遥望江北独自耸立的楚山,想到不久后友人将会远到楚山之外,心中不免升起浓浓的孤独感。

然而王昌龄并未如同昨日那般因离愁而伤感,反而别出心裁地道出两句叮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你到了洛阳后,如果有亲友问起我,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如玉壶冰一样纯洁,从未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玉壶冰心,出自鲍照的代白头吟》,比喻清白的操守,或者为官清廉。

这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升华了这首送别诗的意境。王昌龄此言并非要洛阳亲友相信自己的清白,而是因为深深的信任,不愿让亲友们为自己的遭遇而感怀痛苦。

反过来联想这首诗描绘的凄清孤寂的背景,何尝不是王昌龄亲身经历的写照呢?仕途不顺、屡屡被贬。王昌龄将自己的“玉壶冰心”彻底融入到这样不尽如意的大环境里,依然孤高伟岸,冰清玉洁,形象更加鲜明呢!

王昌龄将满腔心思不着痕迹地融入一首诗里,短短28字浑然天成,值得反复深思回味。

不曾想到,15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一身清白、才华横溢的王昌龄会遭人嫉妒,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令人扼腕!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 *** ,侵删)

「巨野检察原创」朗读·经典的力量|中华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

朗读者:巨野县人民检察院 张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这首诗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审核:刘念岭

编辑 *** :任翔

幼小衔接 - 新课标必背古诗 | 说说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赵自清书法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

█简单赏析

古古识字:《芙蓉楼送辛渐》

吴地下了一整夜的雨,清晨为你送行,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晶莹纯洁,就像玉壶里的冰。

这首诗是诗人借着送别而做的自我剖白,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古古识字》释义

█背景故事

《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作者因遭受谤议,被贬谪到江宁(今南京)当县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打算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离。这首诗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王昌龄小故事——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

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喝酒。不久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登上楼来唱曲,唱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三位诗人回避,躲在角落里,围着小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

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儿,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更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这个女子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诗的话,甭客气,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古古识字:读古诗

一日诗 |《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日诗 |《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 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 释


1·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3·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4·平明:天亮的时候。




5·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6·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7·孤:独自,孤单一人。

8·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9·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0·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 析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2022年新课标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75篇之第13篇《芙蓉楼送辛渐》


简析: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的”美誉,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又被称为“七绝圣手”。他为人豪放,不拘小节而又品行高洁,因此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而两次贬谪。《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被贬任江宁(现在南京)县丞时所作。他的朋友辛渐要去洛阳,诗人送他到镇江,在芙蓉楼和老友告别。诗人写了两首诗,一首写诗人与朋友饯行,这首诗写天亮与朋友告别。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还借此给在洛阳的朋友们表达了自己如冰心般晶莹澄澈的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潇潇秋雨连夜不停,洒满江面,好像是要阻止友人离开的脚步。天亮老友乘舟离开,将要回到洛阳与亲友团聚,而自己还要像这楚地的山一样,孤独地留在这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正是诗人凄寒与孤寂之感的真实写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分别之际王昌龄托辛渐带给洛阳的老朋友们的口信。“冰心玉壶”来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高洁品格。盛唐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崔颢等都曾以冰壶勉励自己。王昌龄借“冰心玉壶”告诉他的老朋友,虽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但我没有变,我的心没有变,我晶莹澄澈、坚持操守的信念没有变,我对朋友的思念、友谊没有变!

【诗溢西夏】《芙蓉楼送辛渐》

点击上方“西夏发布”可以订阅哦!

识别二维码,你会发现惊喜哦!

快来点击吧!

作品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之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之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之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开头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第三句是点题:诗人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以致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名家点评

炼格更高。“孤”字时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陆时雍《唐诗镜》)

周珽曰:神骨莹然如玉。薛应旂曰:多写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古诗“清如玉壶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洁,却将古句运用得妙。(黄生《唐诗摘钞》)

自夜至晓饯别,风景尽情描出。下二句写临别之语。意在言外。(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黄叔灿《唐诗笺注》)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作品介绍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微信推送太少

下个“文化西夏”APP

了解西夏区

关注西夏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西夏发布 文化西夏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的为自己辩白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背景:王昌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经常得罪人。被对手,因“不护细行”(生活上不检点),被举报后贬官。与辛渐直白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告诉别人自己没有传言的那么不堪。

1.七绝和边塞写的好,人称“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2.人缘不错: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孟浩然等人交情深厚。

3.出身底层农家,无家族助力的他始终入仕无门

23岁尝试嵩山学道、希望以隐士扬名---失败

27岁尝试投军,在陇右、安西各地---未建立多少功业

34岁尝试科举,考最难的博学宏词科---进士及第。任汜水县尉,几年后升任江宁丞。

一生困顿,二十年官场生涯难得寸进,反而屡屡遭受打压排斥,最后被远远流放到了边荒之地

标签: 芙蓉楼 诗人 表达 什么 辛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