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和蚂蚱的区别,蚱蜢和蚂蚱的区别-问答-

蚱蜢和蚂蚱的区别,蚱蜢和蚂蚱的区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4 0
田园里的常见“蝲蝲蛄,真的有人喜欢它吗?

说“蝲蝲蛄”估计有人不知道它是啥,说“土狗子”肯定就明白了,它是我们在田园里经常见到的虫子,但是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把它当成“宝贝”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接着往下看。


蝼蛄

蝼蛄俗名:蝲蝲蛄,地拉蛄,土狗子等,是药用昆虫,现在我们常见的蝼蛄有5种,华北蝼蛄,东方蝼蛄,金秀蝼蛄,河南蝼蛄,和台湾蝼蛄。是不是感觉种类挺多,其实长相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地域不同,有些微妙的差别。唯一相同的是我们特别讨厌的害虫。


成虫大约30毫米左右,有点像小龙虾,它有四条强力的腿,还长着一对的钳子,头部有两个长长的触角,全身呈灰色,这种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它喜欢去有光的地方,按照正常来讲,这种这么难看的虫子应该,我们人人都讨厌它,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它们喜欢夜间活动,白天出现很少,善于钻土,虽然它们经常钻土,钻过的土地,会留下一条线,但是它们却能飞行,也能下水,是海陆空全能型选手。

而且它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就是能预测天气,小时候,村里老人经常说,只要蝼蛄爬来爬去,基本上马上要下大雨了。


蝼蛄是名副其实的害虫

蝼蛄的危害程度,大家在老家肯定应该知道的,它喜欢钻土,依靠它那强力的前肢,据说它最深可以钻到地下16米呢。它还喜欢吃农作物的茎叶,更是直接钻进地底,直接把农作物的根给吃掉,而且它几乎什么都吃,除了常见的谷类,田园里的蔬菜它也不放过,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非常影响一年的收成的。这就是农民伯伯恨它的原因。

而且它不容易被消灭,既抗旱又抗寒,繁殖能力还强,消灭这种害虫真的是把农民伯伯给愁坏了。不过小时候,一根狗尾巴草,串了好多,蚂蚱,蝼蛄,蟋蟀。这小东西可有意思了。

身为害虫的它,竟然可以吃


蝼蛄具有相当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甚至还可以当成药材,在医学书籍《神农本草经》记载,蝼蛄对于外科疾病治疗很有效果。

很多人喜欢油炸蝲蝲蛄,据说味道,干辣酥脆,口感稍微有点苦。这真实的味道没尝过,有机会可以尝一尝。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听过一个传说,蝼蛄的身体是通过草根穿起来的。



在古代,有一古人被人追杀。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躺在田地里睡着了,很快追杀他的人来了,蝼蛄就想把他叫醒,就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咬了它一口,他感觉被咬以后,就伸手把蝼蛄抓成两半,扔了出去,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因此逃过一劫,临走之余,他看见身边有一个蝼蛄,瞬间明白了,为了报答蝼蛄的救命之恩,就用草根给它重新串了起来,蝼蛄就活了起来。当然这些传说,有可能也是假的,但是对于小时候的我们,都是相信的不得了。

蚱蜢和蚂蚱的区别,蚱蜢和蚂蚱的区别-第1张图片-

不知道您小时候听过这个传说吗?

为什么英国给它当宝贝

在英国农药使用得非常广泛,各种各样的农药都喷在了庄稼上,当蝼蛄啃食庄稼的时候,就会被农药给毒死,后面蝲蝲蛄就越来越少,他们不想这个物种在他们的地界上消失,就给它列为了保护动物。

感谢观看。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不知道你们当地把蝼蛄叫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蚂蚱可以炸着吃,为啥蝗灾的时候不吃蝗虫呢

我们经常可以在田间看到绿油油的蚱蜢,看上去“肥美多汁”,会吃的人们将他们做成各种菜品,油炸蚂蚱金黄酥脆,满口生香。


蚂蚱又名蝗虫,它不仅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磷铁锌锰等元素,还是治病良药,能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等,集食用、药用、滋补于一身,而且许多大型饲料厂家都需蚂蚌干品磨粉做动物饲料添加剂。

蚂蚱含丰富的甲壳素,营养专家研究认为:甲壳素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第六大生命要素。


那为啥在闹蝗灾的时候不去吃蝗虫呢?蝗虫大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饿殍满地。

原来据专家所说,独居的蚂蚱为绿色,群居的蚂蚱为黄色,当蚂蚱又绿色变为黄色后,会生成一种氢氰酸的毒素,一只蝗虫就能让一只鸟轻微中毒,即使在高温下,氢氰酸会会发一部分,但是还会残留一些,摄入过多会凉凉。

〔人文〕蝈蝈(蚂蚱):鸣虫拾趣


天水在全国是玩蝈蝈(当地叫“蚂蚱”)最精致的地方,玩家多,主要集中在市区,其次是张家川和清水。有些老玩家对蚂蚱非常了解,在众多中一下就能听出,其中更好的一只,眼睛同时会瞅到那只蚂蚱,此所谓耳到眼到,确实厉害!旺季时一天可卖出100多只蚂蚱,花鸟市场固定经营蚂蚱的有3人,生意还可以。

过去人们都认为瑯琊的蚂蚱好,但这些年人们捕捉太厉害了,几乎被赶尽杀绝,麦收时捕捉野外蚂蚱,白天比较难捕,大多在晚上诱捕。捕蚂蚱不能顺风捕,要逆风捕,人处在下风头(下风口,或下风向),气味被风吹走了,蚂蚱感觉不到,才可以捕到;如果人处在上风头,蚂蚱会闻到人的气息,就不容易捕到。

蚂蚱的眼睛没用处,主要靠气味感觉与二条触须。晚上捕蚂蚱用灯诱捕,因为怕天敌,所以晚上蚂蚱多在草木上部停伏。

蚂蚱在饥饿,或自卫情况下会攻击人,钳子咬人很厉害,之前郑建西送我一头铁蝈蝈,一次喂食时不小心被其咬了一口,流出了鲜血,很疼,我才知道了蚂蚱的厉害,由是也想到“螳臂挡车”的故事中所蕴含的真实信息。

螳螂与蚂蚱属于同一类东西,个体虽小,但力大无穷,可以咬死一条小蛇,而后食之,这是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情形。蚂蚁虽小,能搬泰山,一只蚂蚁可以搬动超过它体重45倍以上的东西。因此对于这些小生动,可不能小觑它们。

现在细说一下孵化蚂蚱的事。蚂蚱交配后,雌蚂蚱产卵时把产卵管插入沙土中,深约6厘米,一次产卵10枚左右,大概要产十次才能完成,一共可产120枚到200枚卵粒,大约要一个月时间。

产卵完成后,把卵从沙土中筛出来,再重新以沙与粘土和之,用高锰酸钾给沙土消毒,把沙土清洗一遍,晒干后装好,把卵埋入其中,大约6厘米深。成虫孵化的时候,在野外蚂蚱卵都是隔年,甚至第二年才可以孵出。

在人工条件下,温度不好控制,恒温的况下,蚂蚱卵不易孵出。因此温差要大,高到25度,低到15度。野外早晚温差大,蚂蚱自然孵出,人工情况下,一定要加大温差,这样孵化出来的蚂蚱体质好。当年9月孵化蚂蚱,情况好的当年可以孵出,温差掌控不好,情况差的,就到第二年了。

蚂蚱孵出幼虫大致要四、五个月时间,加上产卵期一个月与蜕皮的49天,情况顺利,从产卵到开始鸣叫,得半年左右时间。冬季豢养蚂蚱装在镂空的小葫芦中,喂面包虫、胡萝卜、蚕豆粉,营养较好,主人揣在怀里,尤其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时候,众人突然听到蚂蚱的“蝈蝈”声,一下子仿佛找到了夏天的感觉。

北道(今天水市麦积区)画家霍仲吉,某年冬天就“卖拍”(自夸自赞)过这么一次,我听到蝈蝈的叫声,大吃一惊,寻声遍问,原来他怀里揣着个小葫芦,里边的蚂蚱在鸣叫呢。

蚂蚱是“百日虫”,养好一点,也长不到哪儿去。交配、产卵以后的雌蚂蚱自己就寿终正寝了,而雄蚂蚱则不得善终,交配完就被雌蚂蚱充当营养品了。

夏天如果在家里养一只蚂蚱,感觉特别好。蚂蚱鸣叫时,并不吵人,反而使人感到一种宁静,正如古人说的,“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奇”了。

由于天水玩鸣虫的人多,所以在天水编织草虫鸣鸟笼子的人特别多,一只好的鸣虫笼可卖到一、二千元,甚至更贵,由此带动一系列民间产业链,编织的、贩运的、出售的、收藏的,从业者甚多。

草虫笼也趋向艺术化,已成为人们玩赏的珍品。在麦积区石佛镇中石村,手艺人李福恩编制的鸣虫笼,技艺日趋精致,以致天津等地的收藏者闻名而来,不惜重金收藏天水的鸣虫笼。

作者:李子伟(甘肃民俗学者)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发布。

编审:@读书与人生?

蚂蚱:大自然的跃动艺术家

蚂蚱:大自然的跃动艺术家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有一种小生物总是以其出色的跳跃表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蚂蚱。蚂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昆虫,它们的生活习惯、生长发育和生活环境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

蚂蚱的生活习惯以跳跃为主要特点。它们拥有强健的后腿和弯曲的大腿,这使它们能够迅速弯曲和释放能量,从而在空中跳跃。蚂蚱的跳跃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动作,能够帮助它们逃脱捕食者、寻找食物和交配。这种出色的跳跃能力是蚂蚱生存的关键,也是它们在大自然中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性。

蚂蚱的生长发育过程经历了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变化。它们开始作为卵孵化,接着孵化成为幼虫,然后经历数次蜕皮,逐渐长大成为成虫。蚂蚱的蜕皮过程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自我重塑,通过这个过程,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活需求。蚂蚱的幼虫通常生活在地下或植物下面,而成虫则会跳跃到地表寻找食物和伙伴。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蚂蚱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它们生活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包括草原、沙漠、森林和农田。它们通常选择干燥、温暖的环境,因为这有助于它们的体温调节和跳跃能力。蚂蚱的食物也相对多样,不同种类的蚂蚱会吃植物、小昆虫甚至是腐肉。这种适应性使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找到足够的食物资源。

蚂蚱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中上层,既是食草动物也是捕食性昆虫的食物。因此,蚂蚱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此外,它们在土壤松散度和植物种子分散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蚂蚱是大自然中的跃动艺术家,它们以其独特的跳跃能力和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蚂蚱的生长发育过程充满奇迹,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它们在各种生活环境中都能生存和繁衍,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谜题,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保护。在观察蚂蚱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神奇之处,也能够更好地呼吁人们共同保护我们宝贵的自然世界。

童趣之五抓蚂蚱

蚂蚱是我们北方人管蝗虫的叫法。

我想抓过蚂蚱玩的孩子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肯定是大有人在的 ,因为城市的绿化带或者是草坪中也是有蚂蚱的,只不过比农村少而已。农村的孩子要说没抓过蚂蚱玩的那就是瞎扯淡,我们小时候就经常抓蚂蚱玩。

五六十年代那时的蚂蚱多得是,不像现在。我写《抓蝈蝈》时住在沈北,曾三次到附近的农村庄稼地和荒草地里,想拍一张蝈蝈图片,可就是找不到,也没见几个蚂蚱,究其原因就是现在的农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我们小时候蚂蚱那叫一个多,有大的、小的、会飞的、不会飞的,有绿色的、有黄绿相间的、有土色的、有暗红色的等等,查了一下 *** ,说我们国家蚂蚱种类有近千种。

我们那时抓蚂蚱一是为了释放儿童的天性,就是玩,二是为了给家里的鸡鸭填饱肚子,能多下几个蛋换点油盐。也有胆大的小伙伴逞能,抓到蚂蚱后,捡一把干草点燃后扔到火里烧熟了,撕下蚂蚱大腿小心翼翼吃几口,反正我是不敢吃的。

我们抓蚂蚱没有工具,就是用手抓 。看到蒿草上或者是草稞子里有蚂蚱,我们就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看准了距离双手一下子就捂过去。遇到苶呆傻笨的蚂蚱就能抓到。

?有些蚂蚱也是很不好抓的,因为机警反应敏捷,你手还没到呢,它早就或蹦或飞跑掉了。有时为追一只蚂蚱能跑十多米,捂了好几次,跌跟头打把式的还不一定能抓得到,现在想起来那时要是做个小网就好抓多了。

我们抓住蚂蚱后会就抽一个狗尾巴草,把根部嫩的地方掐掉,然后非常残忍的用狗尾巴草串过蚂蚱肚子的前腔部,撸到底下有毛的地方。再抓了也是以此类推,一直到抓一串满了为止,也有抓二三串的时候。

?回家后,在院子里,将手里的蚂蚱串倒提着往下一撸,嘴里咕、咕、咕,鸭、鸭、鸭一叫,鸡鸭就知道有好吃的了,急忙从各处奔跑过来,争着抢着吃将起来。抓的少时,鸡鸭抢完了,还舔嘴咂舌的抬头看着你,这是没吃饱啊!抓的多时鸡鸭的素子都吃歪歪了,可还是不停嘴。

离家不远的老塘峪山上有一种蚂蚱,长得比较肥大,身上有土色和浅绿及淡黄色相间,尾部还长一个针状小尖,因翅膀很短,飞的不高也不远,我们也经常去抓的。这种蚂蚱很好抓,行动比较笨拙,我们都管它叫它油葫噜。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中国蚂蚱图谱没有看到有相似的图片,这种蚂蚱是不是蚂蚱属其中的一个没有发现的新种类我不得而知。

?抓这种蚂蚱很实惠,抓一个就顶普通蚂蚱三个,鸡嘴小,一口是吃不下的,只有鸭子一口能吃掉。

在抓蚂蚱的同时我们有时也抓刀螂和扁担勾玩。叫刀螂和扁担勾是我们对螳螂和中华剑角蝗的俗称,其实扁担勾就是蚂蚱的一个品种,它和螳螂不多见。

抓刀螂可千万要小心,它可不是吃素的 ,那家伙战斗力老强了。它的嘴很灵活,咬住你就不松口,吃其他昆虫,哪怕比它体型大的,它也敢下嘴并吃掉它。抓刀螂要是抓不对了,你的手挨咬是免不了的,而且咬的也是很痛的。

有爱恶作剧的小伙伴,抓着刀螂后捏住身子,然后悄悄把刀螂前爪子和脑袋放到另一个小伙伴的大脖子或者是胳膊上,刀螂挣扎中就会狠狠咬一口。小伙伴不但被咬得很疼,还会被吓得一激灵,逗得其他小伙伴们哈哈大笑,被咬者也不急眼。

我们有时抓住两只刀螂后,两个小伙伴一人拿一个 ,把它俩凑到一起,看它俩互相撕咬。有时在它俩相互咬住后,便慢慢用力拉拽,有劲的就会把对方的头或腿咬下来,因为它们咬住后就不松口。我们这种做法现在想起来是不是有些残忍啊?

扁担勾很好抓,也不咬人,抓住扁担勾后,我们轻轻捏住它的两后腿,然后上下不停地颠动一会,一边颠动一边叨咕我们也不明就里的歌谣:“扁担扁担勾,你挑水,我茬粥”。待你停止颠动了,它还自己机械地上下颠动,可能是给它颠蒙圈了吧。

知道蚂蚱好吃而且又美味还是在当兵时听南方兵说的。那时部队在内蒙的锡林浩特,大草原上的蚂蚱也是多得是,可也没见南方兵抓过蚂蚱吃的。

?我看到蚂蚱的烹饪和有人大口朵颐是头些年在沈阳的“兴顺烧烤城”。看到蚂蚱被串成一串一串的,下到油锅中烹炸,熟了后,黄泱泱的,看那些胆大的老饕们吃得很香,很是佩服。可我说什么也是不敢下口的,尽管摊主说什么高蛋白、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还说吃蚂蚱能止咳平喘、定惊、解毒等功效。

说到蚂蚱就不能不说蝗灾,我们都知道蝗虫也是蚂蚱的一个种类。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高,可人们面对三大自然灾害其中的蝗灾还是显得苦无良策。

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人从电视里看到过闹蝗灾的场面,那数以亿计的遮天盖地的蝗虫过后,庄稼、绿草、树叶等,只要蝗虫们能吃的通通一扫而光。

记得前几年我们的邻国印度就闹过蝗灾,所幸的是没有波及我们国家。闹蝗灾粮食就得欠收,随之生态平衡也会被破坏,所以蝗灾不可小觑。

唉!时间过得就是快,忙忙碌碌中我与小伙伴们分开五十多年了,尽管每次回老家偶尔也能碰到一两个小伙伴,也只是见面寒暄几句,寒暄中总觉得有些生份,没了儿时的无拘无束。

多想能与儿时的小伙伴们再在一起,或打打闹闹,或漫步在村里村头走儿时走过的路,一起回忆儿时那快乐的时光,再享受一次可能再也享受不到了的童趣。

后记

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生人看到现在孩子们的童趣真是羡慕的不得了,特别是玩的,真是五花八门,大都是既健身又益智又有乐趣。

想起我们那时的童趣与现在孩子们的童趣相比,那可真是云泥之别。我们那时的童趣比如:撞拐、撇口袋、摔跤乃至抓鱼摸虾等大都是带有粗暴狂野的原始味道,没办法,那不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吗!

在我写《童趣》系列时,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我们那个年代的童趣虽然不怎么丰富也很枯燥乏味,可那也是在苦涩中寻求的一点甜蜜和美好。

?回忆童趣并把她写下来,确实能打发我这古稀之人无所事事的时间,又能让我这垂垂老矣的体内有限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得到提升,我这也是自寻其乐。

我的文笔很烂,那我就把《抓蚂蚱》作为我回忆童趣的收官之作吧!

吃起来“嘎嘣脆”的蚂蚱你敢尝试吗?

<

巨型蚱蜢假照片的往事,要是真实存在的岂不是成精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当拍照技术出现后,一度被人们视为最真实的证据,并且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但后来人们发现照片其实也可以作假,比较著名的如英国1917年的假仙女照片,这被认为是20世纪更大的骗局之一。

假仙女照片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假照片,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巨型蚱蜢,并且出现了猎杀蚱蜢等虚假故事,此外还有巨型南瓜、巨型鲶鱼等。

上面这张照片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是巨型蚱蜢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据信它首次刊登于1937年9月14日的《每日论坛报》(一家当地报社),报道中说一名叫Butts的人与他的朋友在果园里射杀了这只巨型蚱蜢,这只大家伙在树上弹跳时能折断树枝。后来证明这是Butts和他朋友的恶作剧,有可能是为了提高报纸销量。

老实说图二在 *** 上还是很精良的,但要论还是比不上上面这张与蚱蜢搏斗的照片,它在光影等方面无可挑剔,完全看不出拼接的痕迹。实际情况可能是一位名叫Thomas Talcott Hersey在遭受蝗灾之后 *** 了一只金属蚱蜢,并取名为“疾驰的哥蒂”,他对外展示作品并收费。后来或许是出于宣传需要,他找到两位侄子拍摄了这张搏斗照片。

蚱蜢推火车头一定很震撼吧,上图就是一张当时的夸张照片,它是Frank D. Conard *** 的宣传明信片中的一张,当时美国遭受了蝗灾,于是出现了以蚱蜢为主题的明信片,这种照片通常采用两张照片叠加的技术手段实现,一看就感觉不真实,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不少人相信巨型蚱蜢是真实存在的。

据说Frank D. Conard当时刚好经历了蝗灾,一大群蚱蜢被城市里的灯光吸引涌入城里,这给了他灵感,于是创作了这个系列的奇异照片。

这张巨型蚱蜢犁地的照片同样出自Frank D. Conard之手,不过看起来作假痕迹明显。Frank D. Conard自称 *** 这些假照片并不是为了黑自己的家乡,只是单纯的好玩。当时类似的照片不少,涉及的地域也分布在北美很多地方,有些是恶作剧,有些则是出于宣传目的,以下展示其中部分。

大黄蜂和黄蜂有什么区别?


请记住:所有的大黄蜂都是黄蜂,但不是所有的黄蜂都是大黄蜂。

我们中的许多人交替使用大黄蜂和黄蜂这两个词,但这是一种巨大的过度概括,对这些有翅膀的生物造成了伤害。了解大黄蜂和黄蜂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帮助您做出更好的害虫控制决策,防止您杀死有益物种,当然,也许可以防止您受到痛苦的蜇伤。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所有的大黄蜂都是黄蜂,但不是所有的黄蜂都是大黄蜂。

大黄蜂 vs. 黄蜂



左边是一片树叶上的大黄蜂特写。右边是一只蜂王纸蜂在筑巢。

“大黄蜂只是一种黄蜂,”曼尼托巴大学昆虫学助理教授杰森·吉布斯(Jason Gibbs)在2019年的一次电子邮件采访中说。“黄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术语,涵盖了许多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物种。

地球上有超过100,000种黄蜂,每种都证明了这些有翅虫的惊人多样性。除极地地区外,世界各地都有黄蜂。通常很容易识别它们,因为它们通常有黑色和黄色条纹、轮廓分明且狭窄的腰部和锥形腹部。

大黄蜂往往比它们苗条的黄蜂兄弟更胖、更大,有些物种放弃了常见的黄色和黑色条纹,而采用白色和黑色斑纹。它们的体型增加意味着它们还携带大量的毒液,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大黄蜂昆虫比其他类型的黄蜂更危险。然而,某些黄蜂被认为是更具攻击性的叮咬昆虫。

从马蜂窝中认识黄蜂巢



这个巨大的纸马蜂窝大约有足球那么大。请注意,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泪滴形。

大黄蜂和黄蜂巢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小和结构。黄蜂和大黄蜂都用咀嚼的木纤维和唾液建造纸巢。

马蜂窝可能是泪滴形的,大约是篮球的大小。它还将有六角梳和一个入口。

黄蜂的巢通常是灰褐色的,呈球形。它们开始时非常小,但通常会长到足球大小或更大。

您可能会发现两个黄蜂巢都悬挂在许多水平表面上,包括屋顶屋檐、车库天花板和其他地方。大黄蜂喜欢在树枝和灌木丛中筑巢,但您也可以在房屋的屋檐、阁楼或爬行空间中找到它们。一些大黄蜂,如欧洲巨型大黄蜂,也会钻入地下筑巢。

黄蜂授粉(更喜欢糖)


欧洲大黄蜂是美国发现的更大,从技术上讲,是唯一真正的大黄蜂。

黄蜂和蜜蜂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传粉媒介,有助于保持植物生命和农作物的健康。它们也倾向于啃食毛毛虫和有害苍蝇,使它们对人类有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如德国,禁止人们打扰它们或它们的巢穴的原因之一。

“大黄蜂是捕食者和食腐动物,大多数黄蜂也是如此,”吉布斯说。他所说的清道夫是指黄蜂对含糖食物和饮料表现出贪婪的亲和力。黄蜂是一种害虫,在野餐或体育赛事等户外聚会上使自己不受欢迎的客人。

此外,黄蜂还喜欢秋天掉在地上的腐烂、发酵水果的甜美美味。他们会狼吞虎咽,以至于他们会变得醉酒好斗,有时会追逐宠物或试图反复蜇人的人,如果他们感到烦恼或受到威胁。

随着它们的天然食物来源在秋季继续减少,黄蜂可能会变得更加大胆,并多次蜇人,因此限制它们获得人类食物的机会。这样可以使您和黄蜂免受伤害。

虽然大黄蜂可能吃水果或野餐食物,但它们更有可能以昆虫为食,如蟋蟀和蚱蜢。

黄蜂是独居和群居昆虫


已知的黄蜂种类超过100万种,包括像这样的大黄蜂,它只是黄蜂的一个亚种。

黄蜂大致分为两类:群居和独居物种。真社会黄蜂包括纸黄蜂、黄夹克等物种,是的,还有大黄蜂。Eusocial只是意味着他们非常社交,与女王一起生活在群体中,合作照顾他们的幼崽。

大多数黄蜂物种被认为是独居黄蜂。雌性独自生活并使用一些值得注意的技术繁殖,包括在其他昆虫(如蜘蛛)上产卵,它们麻痹并在自己的巢穴中扣为人质。最终,它们杀死了作为黄蜂幼虫食物的宿主。

另一方面,群居黄蜂生活在大型群体中 - 人口通常超过100名成员 - 有一个产卵的女王,以及不繁殖的工人。

“黄蜂和蜜蜂比任何其他动物群体都更频繁地进化出社会行为,有趣的是,它们也多次失去它,”吉布斯说。“真社会行为(基本上与生殖分工劳动重叠的几代人,即女王和工人)在动物王国中已经进化了多次。

这种行为在吉布斯的专业领域汗蜂中也得到了认可。“汗蜂对于社会进化的研究特别有趣,因为它们在进化树中来回奔波。事实上,你可以在同一物种内拥有真社会和孤独的巢穴,“他说。“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有趣的,奇妙的是,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黄夹克是另一种社会黄蜂。它们体型较小,建造地下巢穴,可能有数百只黄蜂。有些人将这些品脱大小的黄蜂(身体长约半英寸)误认为蜜蜂。

随着它们的地面巢穴的扩张,土壤变得更加松散并形成一个天坑。如果你不幸踏入其中一个天坑,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受到数百只愤怒的叮咬昆虫的摆布。

真社会黄蜂的另一个例子是秃脸大黄蜂。秃脸大黄蜂的脸上有象牙白色的斑纹,在巢穴周围防御能力很强。如果工人感到受到威胁,他们也会反复刺痛。


避免黄蜂和大黄蜂蜇伤


众所周知,秃脸大黄蜂非常具有攻击性,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们的巢穴。


孤独的黄蜂,像泥鳞黄蜂,很少蜇人。即使你打扰了它们的巢穴,也是如此。他们不会试图为他们辩护。

另一方面,如果你威胁它们或它们的巢穴,真社会黄蜂和大黄蜂可能会非常具有攻击性。通常,他们会蜂拥而至并多次蜇人。可以说,拍打黄蜂是个坏主意。这样做会触发昆虫释放信息素,提醒其他黄蜂注意威胁(你),是时候攻击了。

即使是一次黄蜂蜇伤也会非常痛苦。多次蜇伤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对任何对毒液过敏的人。在最坏的情况下,黄蜂可能会蜇伤数十次或数百次,这种行为甚至可以杀死对毒液不过敏的强壮、健康的人。

防止黄蜂蜇伤的更佳策略是在外面保持食物覆盖,尤其是含糖饮料,这样你就不会吸引黄蜂。如果一只黄蜂飞到你附近,保持冷静;它可能会飞走。如果有一群人靠近你,不要挥舞手臂,直线逃跑。

饥荒时期为什么不捕鱼,不吃蚂蚱呢?原因很简单,但让人心碎!

题目:1943年的广东饥荒:那场让人心碎的饥饿之旅


导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广东省禄丰县。那是一场饥荒,让数十万人遭受着饥饿之痛,同时也令我们深思:当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食物选择?本文将带您穿越时光,以老百姓的视角,让您了解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一、背景:


1943年,广东禄丰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饥荒。为了理解饥荒的原因,我们得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日寇的入侵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们掠夺了我们的资源,使粮食和必需品日益短缺。与此同时,一场罕见的黑鸟瘟疫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庄稼,将粮食储备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随后,一场猛烈的台风席卷而来,摧毁了房屋和基础设施,使我们失去了庇护,洪水淹没了农田,再次损害了庄稼。然后,春季的旱季使情况更加糟糕,农民无法进行春耕,威胁了未来的粮食收成。


这场饥荒的影响简直是灾难性的,数以十万计的人因饥饿而丧生,成千上万的人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二、社会和网友的反应:


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社会展现出了温暖与同情。人们自发组织各种救援行动和捐赠活动,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磨难的人们。 ***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食物援助和修复基础设施,以减轻饥荒的冲击。


而在虚拟世界,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激烈地讨论着这场饥荒的原因和影响。他们纷纷表达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探讨如何预防未来的类似灾难。有人呼吁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以减轻自然因素导致的饥荒风险。这一次的饥荒,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国泰民安和食物安全有多么宝贵。


三、从老百姓的角度看:


让我们换个角度,站在老百姓的位置,思考一下这场饥荒。


首先,饥荒时期,我们为何不能捕鱼或者吃蚂蚱呢?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但答案却令人心碎。在那个时候,自然因素也影响了鱼类和蚂蚱等潜在食物来源。干旱、水灾、虫灾等自然灾害,使得这些食物资源也受到了威胁。鱼类在洪水中难以捕获,而蚂蚱的大规模捕捉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们的迁徙速度快,数量有限。


其次,我们要明白,当饥荒来临时,人们面临的是生存的挑战。即便有一些替代的食物,但也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饥荒期间,粮食是最为珍贵的,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营养,而蚂蚱和鱼类可能只是暂时的填饱肚子的选择,难以满足长期的生存需求。


最后,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珍惜粮食和自然资源。在面对灾难时,我们需要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同时也要思考如何预防类似的灾难。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明白国泰民安和食物安全是多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之努力。


四、结语:


这个故事是一个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了1943年的广东禄丰县。在那里,饥荒让人们经历了饥饿之旅,让人心碎。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反思,一个警示。当自然和人为因素交织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食物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减轻灾难的影响?


现在,我想问问您,当我们回顾历史,对这段事件有何看法?我们是否应该更珍惜粮食和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准备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2张残酷的生物照:食肉蚱蜢咀嚼蝗虫,怪异章鱼长36条触手

黑暗中,杀戮正在上演,一条蛇吞吃了一只壁虎,壁虎眼睛瞪得大大的,它看起来是死不瞑目。

食肉蚱蜢吃掉了一只蝗虫,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同类大战?

马达加斯加的森林之中,撒旦壁虎是隐身的绝顶高手,它把自己变成了一片枯叶,皮肤上的特殊缺口就像是叶子被啃掉了几块,极为逼真。

犰狳的样子很古怪,好像是远古时代穿越而来的。

在我们不曾关注的微观世界里,在枯叶下,在树枝旁,在茂密的草丛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大自然的弱肉强食,一只双冠蜥张开大口,吞下了另外一只绿色的蜥蜴……

来看一下蜗牛当中的巨无霸,来自加纳的非洲大蜗牛,这种蜗牛的尺寸能长到多大?

个头大,腹部有明显的锯齿状,还能织出1.2米直径的大网——这种裂腹蜘蛛绝对是蜘蛛恐惧者心中的噩梦!

生死时刻!小黑曼巴蛇攻击变色龙,攻击已经得手——咬到就是得手,毒液将会发挥作用,变色龙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塞萨尔鸽子与别的鸽子相比,更大的区别就是它时不时会把自己的羽毛蓬成一个大球,就像是得了粗脖子病。

你敢相信吗,这只扁扁的小甲虫看起来如此弱不禁风,但实际上就算是拖拉机的履带从它们们身上碾过,它们都能安然无恙。

一条鱼张大了嘴,透过它的巨嘴,你能看见它非常复杂细密的结构,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教堂,错落有致的房梁,一下子展示在你面前,真是神奇。

一般的章鱼只有8条腕足,但是日本海域捕捞上来有一只章鱼,腕足多达36条,难道是基因变异?会不会是受了核辐射的影响?真是可怕!

南极冰鱼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海产品,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软,骨头少,而且它们生活在最洁净的区域,几乎无污染。

知道这些洞里挂着的闪闪发光的如同琥珀一般的小球是什么吗?蜜罐蚁,它们把蜜储存在身体里,每一只蜜罐蚁都是移动的冰箱。

生死时速,小野猪在前面拼命逃跑,一只雄狮在后面猛追,这一场追逐战的胜负决定了生死。

在葡萄牙的一座小岛上,环岛公路两边开满了无穷无尽的绣球花,简直是绣球花的海洋,蔚为壮观。

这种大海雀的长相很与众不同,它们不仅嘴巴显现出明显的橙色,而且身体的味道闻起来都很像橙子。尤其是到了交配季节,它们栖息的岛上会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柑橘味道。

来看一下我们中国自己的竹节虫,中国巨佛竹节虫,大到吓人!

塞内加尔的拉杜姆山羊体重超过200公斤,看起来就像是一匹马。拉杜姆山羊的价格昂贵,拥有一只这种山羊在当地就如同拥有了一台宝马车。

珊瑚怎么长到树林里来了?珊瑚不是应该生长在水下的吗?这玩意儿确实很像珊瑚,它叫做珊瑚菌,其实是一种真菌。

这是鸡当中的异类,它是颜色最深的鸡,名字叫西马尼鸡,从鸡冠到鸡爪到鸡皮到鸡毛到鸡骨,包括内脏,它全身都是黑色的。

这个世界上,两只眼睛的人好找,但是一只角的牛却很罕见,但偏偏在巴西的乡村里就有一只这样的独角牛。

一条亚马逊树,它现在是深红色的幼体,等它长大了,它就会成灰绿色的。

一条透明的小比目鱼,才有两根手指大小,在阳光下,它通体透明,只看得见从脑部一直延伸到尾部的脊髓。

标签: 蚱蜢 蚂蚱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