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渔火对愁眠上一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3 0
梁土荣书法作品:唐·张继《枫桥夜泊》欣赏


释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落款: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一首 岁在辛丑冬月于绿城 梁土荣书







广东茂名籍书法家梁土荣先生在挥毫

和孩子一起读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和孩子一起读诗

12

十一月

星期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冬天也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渔火对愁眠上一句-第1张图片-

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张继经过寒山寺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都是那个晚上的景象。同时,因为是游子,对国家的担忧和身处乱世的顾虑,也是千百年来写“愁”的代表作。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忧愁难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也传到了客船上。

枫桥在今天苏州市的阊门外,寒山寺就在枫桥的附近,始建于南朝的梁代,相传因为唐代的僧人寒山和拾得曾经住在这里而得名。后来,也因为这首诗,寒山寺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大家都在听↓

素材提供:娱乐广播《睡前故事》(公号:央广睡前故事)

童声:孙蔚然

朗诵:张洁

讲解:董乐

本期编辑:荆诗越

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被网友改成肉麻情诗,是水平高还是假文艺

1192年的11月份,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村子里,有一位67岁的老人,卧听着窗外风雨交加的声音。他愁绪满怀,心中各种意难平,挥笔写下了几行诗作。这位老人叫陆游,这几行诗正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诗很有名气,上学时咱们背过的应该是后一首。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上一首也一样经典,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写得如何,不用笔者多说,算得上是千古绝唱,历来为后世所推崇。而更令笔者动容的其实是前后两首诗中,体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怀。之一首,算是写出了一个猫奴的日常了。陆游想表达的意思不过就是:外面的江湖风大雨大,海浪涛涛,都同我和我的爱猫没什么关系,反正我们抱着暖暖的毡子,烤着柴火,都不出门。

如果这诗只写了其一,那这诗也仅是一首挺有水平的咏猫诗了。但陆游是谁?他是“亘古男儿一放翁”。如此风雨大作之夜,哪怕有爱猫相依,他还是放不下风雨飘摇中的家国,所以第二首诗便问世了。游卧于孤村,哪怕早就年过花甲,得不到重用,仍想着戍轮台。入梦的,是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里的情形。

此诗问世后,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也成为了千古名句。本来好好的一个句子,近几年来却有网友把它改写了成了一句十分肉麻的网红情诗,这么一改后是水平高还是假文艺,我们来看看改写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其实笔者真的很想问这样改的网友,您真的读懂了陆游这首诗吗?这些网友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觉得“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说明了诗人对铁马和冰河深沉的爱,入梦来也就是很诗意的表白。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铁马指的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指的是北方冰封的河流,它们都是沙场的象征。陆游真的如此好战,打心底里喜欢这些东西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从陆游存世的近万首诗作来看,陆游喜欢的正是上一首诗中“我与狸奴不出门”式的生活,是《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式的田园生活,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所爱。而所谓铁马与冰河,不过是他作为男儿的责任感。他不是一个功利的文人,他不是想靠沙场征伐来赚功名,而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换来一个清平南宋。所以在临走前,他才会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天下太平。所以,铁马冰河的岁月,并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美好。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铁马冰河入梦来”,就会对陆游更加佩服。陆游都不喜欢的“铁马”和“冰河”,网友却用它们来像心上人表白,这当真是有些让人接受不了了。难道真以为,铁马和冰河是美好的象征?事实上,像这种假文艺的改编还有不少,比如把张继《枫桥夜泊》改写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是你,渔火也是你

这就让笔者更想不通了。张继写的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家是看到江枫和渔火都发愁,带上前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更是浓得化不开的愁。用这样的意境去表白,真的很美好吗?这样改显然是没水平的假文艺而已。

笔者很支持大家用一些诗句去表白,比如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网友们就续写得很美。但是对于不了解诗境,就作一些不伦不类的改写的做法,则确实无法苟同。

江枫渔火对愁眠

南宫若月

长江千里一叶舟,

江枫渔火对愁眠。

浊酒一杯邀月饮,

锦都悦忆乡土情。

少小离家几载秋,

雁寄尺素三月到。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到底写错了啥,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被找出三个错误?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一个非著名诗人,凭借一首《枫桥夜泊》红了千百年,从盛唐到21世纪的今天,再到日本——据说它是日本国民普及率更高的一首唐诗。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诗也不例外。就是这样一首喷珠噀玉的诗篇,却被后世诗论家接连揪出诸多逻辑上的“硬伤”,比如“夜半”与“钟声”的矛盾,哪有寺庙会在三更半夜敲钟呢?

有人解释说,人家寒山寺就在半夜敲。这个问题容易引起扯皮,因此暂且不议。那么,接下来就说说这之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之中,被不少人质疑的三大争议吧。

首先,“月落之时”,究竟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有人会说,既然有月亮,必定是在晚上啊!可是小解却说,不一定。为什么?“乌啼”,自然界里乌鸦啼叫一般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傍晚,太阳刚下山不久;一个是清晨,太阳还未升起之时。而在夜半时分,乌鸦不会叫。

而根据潮汐理论,天文现象“月落”发生的规律是这样的:阴历每月初一至初十,发生在上半夜;阴历初十至二十,发生在下半夜;阴历二十到三十,发生在清晨左右。

通过对“乌啼”与“月落”两个自然现象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月落乌啼”同时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晨。然而,张继却在最后一句说这是“夜半”啊!

难道张继写这首诗,是整整经历了一个白昼吗?从一天的清晨开始到夜半结束,这跨度也太大了吧?可是,《中兴间气集》记载的张继却是:“其于为文,不事雕琢。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张继写诗是一蹴而就的,不加雕琢,所以写诗写一天这种事儿,一般不会发生在他身上。所以,这时间线上的前后矛盾该如何解释呢?

于是,这第二大争议就来了:“乌”究竟是不是指乌鸦呢?

有人说,张继听到的不是乌鸦叫,而是一种名叫乌臼的鸟。南北朝有乐府民歌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说打死大公鸡,再赶走乌臼鸟,因为唱歌的人不想天亮,他想要好好睡上一觉。由此可知,乌臼鸟与公鸡一样,也是在清晨鸣叫的。可是,这又与“夜半”相矛盾了啊!

于是,又有学者提出这“乌啼”并不是指动物叫,而是一座山的名字,“月落乌啼”意思是说月亮从乌啼山落下去了。同样地,下句的“愁眠”也是一座山的名字。

如今的寒山寺当地的确有两座山叫乌啼和愁眠,只不过经过后世考证,它们的名字是在张继写下这首诗之后才被改过来的,所以这种山名的说法也不怎么靠谱。

第三个争议:“霜满天”会发生吗?

何为霜?霜是一种凝华现象,通常在寒冷的冬季结在户外植物的身上,这是因为植物夜间散热慢、地表温度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所以水汽聚集到植物表面时就结冰了,形成了霜。这就是说,霜是不会飘散在空气中的,“满天”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但也有人这样解释霜为何满天:说张继行船在水面上,他看到了水面上附近植物的倒影,倒影与天空连为一起,张继便将这种场景诗意性地写成了“霜满天”。

可是问题又来了,“月落”了啊,周围一片黑漆漆的,他哪里还能看得清水里的倒影呢?更别说倒影中植物身上的霜了。这终归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综上三大争议:“月落”发生的时间,“乌啼”究竟为何种鸟,“霜满天”会不会发生。难道张继真的写错了吗?还是他是为了获得唯美的意境,才放弃了逻辑上的思考?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表现呢?

小解认为不是,因为张继写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张继刚刚考取进士,就遇上了安史之乱,他一路乘船南下就是为了避难,所以心情是极为哀愁和复杂的,应该是没多大的雅兴特意遣词造句制造唯美的意境的。

所以,这三大争议到底真相如何,至今仍是令人难解的谜团。

《枫桥夜泊》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以其空灵旷远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清寂孤单的羁旅愁怀,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在日本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通过这首诗,寒山寺一举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名寺古刹,被无数佛教弟子奉为圣地,高僧寒山的诗歌和事迹也借此在日本不断流传。“诗以寺为缘,寺以诗闻名”,古往今来,但凡日本人提起寒山寺必会一边吟诵《枫桥夜泊》,一边仰慕诗中江枫渔火、寒山闻钟的景象。

  据日本学者考证,早在日本南北朝时期,《枫桥夜泊》就风靡于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元朝时《枫桥夜泊》被收录到《三体诗》中,被来中国游历的五山文学僧人中岩圆月等携带归日,对五山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在日本广泛传播且逐渐为人所熟知。五山名僧绝海中津的作品《文焕章归姑苏》中可以明显看到《枫桥夜泊》的影子:“十年梦断枫桥泊,吟兴正逢长乐秋。”室町时代,谣曲《三井寺》就化用了《枫桥夜泊》的诗句。江户时代,盛唐诗风盛行,《枫桥夜泊》愈发受到日本人的重视和喜爱。晚清学者俞樾曾言:“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由此可见,到了晚清时期,此诗连日本儿童都已耳熟能详。曾经风靡日本的流行歌曲《苏州夜曲》中也有“钟声鸣响的寒山寺”的歌词。而到了当代,《枫桥夜泊》则被收录在日本中学教材中作为日本中学生的必读作品之一,其在日本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基于《枫桥夜泊》在日本社会的深刻影响,大量日本游客对寒山寺心生向往,特地前来瞻仰心目中的圣地,离去时还要特意带上俞樾手书《枫桥夜泊》的诗碑拓片作为留念。张继这首咏苏名篇造成的盛况,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在其他名胜古迹中也极为罕见。近代学者陈衍感慨地说:“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实平平无奇者。苏州寒山寺以张继一诗脍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妇孺皆知。”

  据森本哲郎在《中国幻想行——以诗为向导》中指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最为日本人熟知的中国诗歌,即使不知道张继之名,但提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成千上万首中国诗歌中,为何只有《枫桥夜泊》如此脍炙人口?俞陛云怀有同样的感慨:“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孺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与不幸耶?”也许因为这首诗溢满了秋夜漂泊的思绪,抑或诗中的月、乌、枫、寺之钟,还有江舟的描写都与日本人细腻、敏感的内心相契合。

  情与景的融合与相互衬托是《枫桥夜泊》这首羁旅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诗人勾画了天际残月、乌鸦悲啼、寒夜霜天、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来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夜泊”和“月落”直指诗人深夜难眠。诗人特意选取了“枫桥”这一特殊的地点,“枫桥”即为落满枫叶的桥,既隐晦地点明了所在的季节,也为诗人满腔的羁旅之思蒙上了一缕秋日淡淡的哀愁,而这份哀愁与日本美学意识中的物哀、幽玄、寂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自然风物,寄托缠绵的情思,产生心理上的移情作用。在日本,人们尤为关注自然的微妙变化,花朵凋零、树叶飘落、季节变换都能使人心中盈满诗意。“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传递出空寂悠远、苍茫清冷之愁绪。未见寺院而先闻钟声,这种感官上的体验却也给人带来时空寂寥之感,钟声打破夜的寂静,也牵起诗人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寒山寺并未出现在眼前,因这钟声而显得更加神秘幽远。在这首诗中,钟声已不仅仅是一种可感的听觉体验,更营造出一种引人沉思的幽远寂寥又含些许感伤的审美境界。《枫桥夜泊》全诗28个字,描绘的都是自然景象,几乎字字都成一幅画,诗人并未在字面上提及任何自身情感,而内心的羁旅愁肠却通过这些画面萦绕在读者的心间,流露出淡淡的孤寂、飘零之意。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正是日本人一直所推崇的审美意趣,故而日本人对这首诗歌抱以极高的评价。

  除了沉醉于张继诗中所描绘的江枫渔火与夜半钟声的朦胧诗境,日本人对于诗中所提到的寒山寺也怀有独特的情怀。诗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指的就是位于苏州、始建于南朝的寒山寺。相传寒山寺之所以取“寒山”二字,是因为诗僧寒山曾居于此处。寒山钟情于在山林石壁之间吟诗作文,流传至今的诗作共计三百余首,均被收录于《寒山子诗集》中。寒山诗东传日本之时,正值日本镰仓时代末期,时局动荡,战乱频发。寒山诗中的无常思想和隐士情怀恰与当时日本文人想要逃避残酷现实、寻求精神解脱的愿望不谋而合,诗中所呈现的热爱自然、隐居山野的理想境界也让日本人由衷赞叹。寒山诗和《枫桥夜泊》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的同时也使得寒山寺声名远扬,清代苏州籍著名诗学家叶燮曾认为:“唐人张继‘月落乌啼’一诗,人人童而习之。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现实中的寒山寺或许会因为朝代更替而经历起伏,但《枫桥夜泊》这首诗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传于文人甚至稚童的口中,拥有长久且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诗无兴废”,只要提及这首诗,人们就会想起诗中所描绘的寒山寺美景与高僧寒山、拾得的传说,并神往于这一古寺名刹。为了重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原人们心目中对寒山寺的美好遐想,日本人甚至在东京郊外的青梅山上,仿照苏州寒山寺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并在附近的溪流上架起了“枫桥”。

  《枫桥夜泊》这首诗因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更让姑苏寒山寺一举成为誉满中日的古刹,引众多文人和僧侣争相求访,这种盛况也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缩影之一。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日语教科书‘得体表达’引入差异对日语习得的影响研究”(2020SJA13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曜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诗歌欣赏:唐诗《枫桥夜泊》de 意境美赏析

赵婧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意境中国传统美学及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我国历代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极重视对意境的营造。

近代杰出学者王国维在其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有“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可见意境理论在其著作中突显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更高范畴,成为中国审美视野下衡量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

《枫桥夜泊》的创作分析

意境的之一重含义是情景交融“情”是艺术家内心主观情绪的表达,“景”是艺术家眼中的客观世界,情景交融就是要艺术家做到“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我国古代艺术家善借“景”抒情,看似是对事物本身的描写,却凝结了对个人境遇的抒发和对天地万物的感悟。

唐诗《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其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四十余首诗作中,唯《枫桥夜泊》流传最广。该诗歌是诗人于安史之乱后离开长安旅经苏州,看到深秋时分的凄凉景象触景伤情,产生对国家、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与忧虑,生发出无法释怀的愁绪后创作而成。

《枫桥夜泊》的情景交融之境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 ***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枫桥夜泊》之所以能成为张继传世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该诗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的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漫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勾勒出月落、乌啼、漫天霜色、江枫、渔火等五种景物,这些景物的巧妙串联构建出深秋时节夜半时分的霜色笼罩下清冷孤暗的氛围,江枫和渔火似有几分动态,却在上一句描述的昏暗夜色下显得朦胧与遥不可及,这一暗一明、一静一动的景色对比在于突出诗人“对愁眠”的情绪,诗人孑然一身旅经苏州,霜天寒夜,面对着远处的江枫渔火,怎能不心生惆怅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没有对景物的直接描写,却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与上文中描绘的景物形成远与近、虚与实、视觉与听觉的对比,构成了空间上的立体感,音响上的空灵感。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评张继的诗时道:“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结合高仲武的诗评,综上文所述,《枫桥夜泊》看似处处写景,却处处含情。《人间词话》中讲“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抒发的惆怅之情,在悠远、昏暗的景物的烘托下显得格外清晰和浓重,而这些景物在诗人的愁绪下似有感应一般显得更加孤寂、凄凉。

唐诗《枫桥夜泊》朦胧美之境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朦胧美主要是指诗作中对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含蓄性。诗人从视觉系统出发,对“月落”、“霜天”、“江枫”、“渔火”等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用本身具有的“朦胧性”,含蓄的交代了诗作产生于深秋夜半时分的姑苏城;又从听觉系统出发,采用“乌啼”、“钟声”等声音表现了特定时间下特定音响产生的孤寂与旷远之感。

古代文人善用意向传情达意,比如用月表现思念之感,用“梅、兰、竹、菊”表现品性的高洁等,因此,以上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为了烘托出作者的“愁”情,而这份“愁”除了寒夜霜天中产生的生理性的寒凉外,含蓄的传递出的是作者心灵深处如“霜天”一般朦胧、迷茫的内心。

《枫桥夜泊》的超越美之境

唐诗《枫桥夜泊》除上文中阐述的对一系列景物描写而产生的情景交融之感和无以名状的愁绪外,还有一层作者想要追寻的精神境界,即佛教中所说的“空”,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可以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得到解脱,从而达到“离苦”的境界。隋唐文化建立在南北朝文化的基础之上,本身具有西域文化的根基,随着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当时世界上的各类思想云集于此,对原有的社会风俗、社会道德等也产生较大冲击。

佛教这一后汉时期从西域传播至中原的宗教,在有唐一代更加系统化,也更趋于“华化”,因此上至豪族阶层,下至平民阶层中都得以兴盛,与儒家和道教一并,成为这一时期主流的思想。佛教的兴盛从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唐代社会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士族文人阶层,很多思想上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试图从佛教中寻找答案,由此来看,《枫桥夜泊》中张继笔下寒山寺的钟声中隐藏的含义和作者想要追寻的精神境界,已经早已超越了愁绪本身吧。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意为中国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之紧密,中国的文学本就是音乐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独特的韵文,这些韵文本身自带音节,很多皆可入乐,因此用音乐旋律表现诗文意境的作品早已有之。

《枫桥夜泊》新解及质疑解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

《枫桥夜泊》实为千古绝唱的好诗!原文一点问题没有。我来说,好在哪儿!首先,枫桥夜泊,开篇点题!时间:是秋天,枫叶红时,秋天的一个夜晚。事件:是乘舟停泊寒山寺。然后,该诗是一首动态画卷,记录了时光变幻!!!全诗完整地展现了泊舟寒山寺的全过程。动静结合,一明一暗,由远而近,由傍晚到半夜,由枫桥至寒山寺,最终半夜到达寺庙,靠岸停泊的全场景描绘,由景及人,情景交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指明了时间是秋天傍晚,此时月亮已经微微出来,落在天上,乌鸦在傍晚啼叫,准备回巢,秋天的傍晚,白霜满天,蒙蒙白一片,秋风萧瑟而寒起。

“江枫渔火,对愁眠。”

指明了江边枫树枫叶正红,与江边停泊的渔船灯火正红一片,遥相对映。“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动人遐想。让人不禁引发无法自拔的秋愁,今晚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还泛舟江上,要半夜三更方才能够到达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明了历经从傍晚至半夜的泛舟江上,终于在半夜三更时分准点到达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我们知道,见山而不到山,古代人步行至远山尚得半天时间,而摇撸泛舟,更是艰辛,从傍晚至半夜,也差不多是半天时间,到达寒山寺泊船,正好三更钟声。

而在空灵旷远的夜半三更的钟声的回响下,此时,客船总算停靠到达了寺院的岸边。此“到”,是与“寒山寺”相对称,是“到客船”,而不是“钟声到”。此“到”,乃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有一种历经长途跋涉,历经各种历难,而最终到达寺之彼岸,一身轻松,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之感叹!也是作者当时的内心写照。

唐朝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本诗作者,张继。诗人是春天到达苏州,但时局动荡未入城,一路在苏州周边奔波辗转,直至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才泊舟夜宿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全诗以“愁”开篇,以“到”结尾,完整而真实地体现了作者躲避战乱时过去一段时间的愁苦、孤独、最后安定、轻松的旅途心境。

此诗自欧阳修开始,就争议不断,充满了质疑。欧阳修认为,没有半夜三更寺庙打钟一说。而有的则质疑“霜满天”是凌晨一点,怎么客船又半夜才到,霜只能铺地上,怎么能霜满天。有的则质疑,“乌啼”是乌啼山,乌啼镇或者是乌啼桥,月落乌啼山,应该是半夜。有的则质疑,乌鸦啼叫怎么是半夜。有的则质疑,月落时分正是凌晨,怎么会有乌鸦啼叫。有的则质疑,究竟船是停在江上,还是枫桥下,还是寒山寺下。有的则质疑,“江枫渔火”,石桥与渔火怎么能对愁眠,认为这里江与枫是并列,即当时可能有"江桥”和“封桥"两座桥,后"封桥”改名为“枫桥”。还有人认为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还有人认为,渔家既然已经掌灯,那么就谈不上"眠"字了。诸如此类。

此诗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寒山寺“夜半钟声”成为永恒的诗歌意象,后世骚人迁客,至枫桥、寒山寺,聆钟声、悟禅心。“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日本把这首诗列为汉文课本的之一首,自日本慕名而来寒山寺参访者不乏其人。

一首诗,千古传诵,成就了诗人。张继成就了《枫桥夜泊》,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一个诗人,他,写的诗,比诗人更加出名!同时,这首诗也让人知道了,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罗隐朱庆馀经典七绝14首

赏析诗词书画,品读国学文化。喜欢游山玩水,立志行走天下。点击上方加关注,一起来交流学习诗词书画,饱览大好河山吧!

张继落第,一次伟大的失眠,写下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从此寒山寺的钟声,成为绝响。罗隐笫一次考后,去花楼遇云英姑娘,印象颇深。十次落第后又遇云英姑娘,云英笑其未举,罗隐写下“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而成为传奇。要说幸运的莫过于朱庆馀了,曾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极为赞赏,写下:“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的诗回答他,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而这首诗也成了历史上最生动妩媚的情诗。今天小编整理这三个人的几首七绝,其最著名的诗都与唐科考有关,希望大家喜欢。

1.枫桥夜泊(唐·张继)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上清词(唐·张继)

七言绝句 押麻韵

*** 宫女捧丹砂,王母今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3.金谷园(唐·张继)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綵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

4.邮亭(唐·张继)(一作张祜诗)

七言绝句 押麻韵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5.宿白马寺(唐·张继)

七言绝句 押冬韵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6.自遣(唐·罗隐)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7.西施(唐·罗隐)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8.偶题(唐·罗隐)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9.蜂(唐·罗隐)

七言绝句 押盐韵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0.宫词(唐·罗隐)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落日黄昏空掩门。

11.近试上张籍水部(一作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2.宫词(唐·朱庆馀)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3.过耶溪(唐·朱庆馀)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春溪缭绕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

恰是扁舟堪入处,鸳鸯飞起碧流中。

14.刘补阙西亭晚宴(唐·朱庆馀)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虫声已尽菊花乾,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落雁编选整理

图片来自 ***

标签: 渔火 上一 江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