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化学结构式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类似于“碳”与“水”的聚合物,营养学里便有了“碳水化合物”的专业称谓(简称糖类)。它是人体尤其是大脑所必需的能源,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并列为五大类营养素之一。但它又有诸多弊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糖的几大弊端
1.糖分进入人体后可 *** 大脑分泌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物质多巴胺,让你产生愉悦感(与烟中尼古丁、酒中酒精、毒品中可卡因等成分颇相似),迫使大脑不间断地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让你越来越爱吃糖,而越吃糖形体越胖(糖食热量高,缺乏基本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养分,过多的热量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而发胖,又称为“无意义”卡路里或空热量)。当你明白过来却难以限制,一旦强行从食谱中删除,便会出现像戒烟酒那样难受的戒断症状,产生较大的成瘾性。
2.糖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剂。列在世卫组织黑名单上有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骨质疏松、胆结石、视神经炎、白内障、骨折甚至癌症(烟、酒与糖并列为癌症的三大诱因,男性多为胰腺癌、食道癌、肝癌和大肠癌;女性多为乳腺癌、宫颈癌)等。
如果“限糖”,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一位美国内分泌学家以43名肥胖儿童为对象,尽可能去除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并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持续10天后,所有儿童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都有所降低,糖耐量有所升高。
“限糖令”限的是“游离糖”
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三大产能营养素之一,更是大脑唯一能接受的能源,不能一“禁”了之,只能合理地“限”。世卫组织的“限糖令”针对的是“游离糖”,而非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内源性糖分及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下述糖分总量应限制在每天25克以下。
1.精制糖,如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又称“黑糖”或“褐糖”,与白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仅仅是加工粗略一些,所含的钙、铁、钾、镁等矿物质稍多些,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无明显差异)等蔗糖。
2.天然存在于蜂蜜(天然成熟的蜂蜜中总糖量超过85%,堪称含糖大户)、糖浆(包括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都是由淀粉水解而来,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与果汁中的糖分。糖分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源于能够被人体快速吸收,引起体内代谢大幅波动。水果中的糖分存在于细胞中,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着,人吃时需要通过咀嚼将细胞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消化过程缓慢;而果汁中的糖分虽然也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但榨成果汁后,其消化、吸收速度则与其他单糖、双糖则“别无二致”。
3.蕴藏在众多加工食品中“隐形糖”,且常以味道不甜或打着无糖旗号(无糖食品仅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没有额外加糖而已,天然糖分依然存在)来忽悠人。前者如番茄酱、速冲糊粉、酸味零食(山楂片、话梅)、红烧肉(烹饪时每份加入40~50克糖)、葱烧海参(每份加糖15~25克),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每份加糖25~30克)、蒸肥肠(每份加糖50~60克)、肉干、肉脯等。后者如雪饼、鲜贝、虾条等膨化食品,虽没有额外加糖,吃起来也是咸的,却含有大量多糖——淀粉,加上几乎没有膳食纤维,同样能使进食者的血糖大幅上升;至于核桃粉、芝麻糊等速溶食品,为了提升溶解度,加工过程中会加入淀粉糊精,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糖分有过之而无不及。
落实餐桌上的“限糖令”
“限糖”不是限碳水化合物,“减糖”不是减主食与新鲜蔬果,反倒应该按量吃足,因为主食、蔬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尤其是大脑)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占了人体总能量的60%左右(其余40%左右由蛋白质与脂肪提供),如果不吃或少吃,将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等的正常代谢,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或肌肉衰减,或造成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严重影响大脑思维,随之降低学习、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女性月事,发生月经不调、闭经等严重问题;糖尿病患者则有诱发低血糖之虞,可谓危害多多。
控制三餐总能量
日常三餐以谷类为主,蔬果为辅,酌用豆类及制品取代部分肉食;用粗粮替代部分细粮,如搭配着吃一些土豆、红薯、山药、芋头等薯类,以及燕麦粉、玉米粉、全麦面粉等,减少精米、白面比例;多吃新鲜蔬果,防止对甜味形成过分依赖;用白开水代替含糖饮料,包括但不限于碳酸饮料、果汁饮品、含糖乳饮品、含糖乳酸菌饮品;购买新鲜食材在家做,因为市售熟食大多添加了数量未知的糖分来提鲜或调味。
嗜甜者可适当选择一些天然糖源
此举不仅可饱口福,且可获得不少有益健康的东西。如每天可吃200~350克的水果,或吃一两次水果干(指干枣、葡萄干、干桂圆等自然风干的果干,不是由大量糖腌制的果脯或蜜饯),每次1小把,同时要少吃几口主食,以免热量超标。另外,南瓜、胡萝卜、甜菜、甜椒等甜味蔬菜也值得推荐。
巧用代糖品
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酌情用糖醇类(每天不超过20克),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等,甜度与蔗糖相当,所含热量却低了不少(如木糖醇的热量仅为等量蔗糖的一半);甜味剂则分为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等)和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甜度通常都很高,只需少量添加即可,因而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但也有缺陷,那就是降低人对甜味的敏感度,使你在其他食物中摄入更多糖分,同样需要 *** 。
超市购买食品有学问
1.学会看食品标签,标签上的种种食物成分是按含量多少排序的,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排在成分中的前几名,就是含有“隐形糖”的食物,务必控量,并将所含糖量计入一天的摄糖总量中去。
2.优选体积较小(减少食量)、价格中上(确保原料质量纯正)、味道略淡(含糖分较少)、接近原色(添加成分相对较少)的品种。
3.掌握进食技巧,如安排在餐前吃(国人的糖代谢能力较差,别学西方人餐后吃甜点)、适量(饼干类甜点最多吃三五块;奶油蛋糕每次只吃一小角,不超过半个手掌大;蛋挞每次不超过2个)、搭配白开水(或淡茶水、淡柠檬水、菊花茶、荞麦茶等,别同喝甜饮料)以及下一餐多吃果蔬,如绿叶蔬菜、粗粮粥或豆粥、甜味较轻的水果(成熟度稍低者为优),尽量减轻摄糖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并补足膳食纤维与B族维生素(人体消化糖分需消耗B族维生素)等。
别轻信控糖保健品
如抗糖饮、抗糖丸、抗糖食物等。一些商家声称抗糖丸中含有能参与体内糖分解代谢的特殊物质硫辛酸,实际上主要应用于抗氧化,并无快速分解糖的作用;一些所谓的糖苷酶抑制剂,只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并不能阻断或抵消,作用有限;酵素类产品多是通过营造饱腹感来抑制食欲减少进餐量,说能抗糖没有科学依据;一些添加有桑叶、艾蒿提取物的保健品,尚缺乏抗糖化方面的效果研究……总之,面对形形 *** 的诱人宣传,要擦亮眼睛,保持警觉,不要轻易解囊。
文/副主任医师 兰晓雁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全麦面包测评|我们吃了享誉民间的十三款全麦,结论请查收大家好,说好的全麦面包测评来了。
继上次燕麦测评之后,测评栏目因碳水化合物过多,导致我们已经很难招到测评员了。虽然有点小小的难度,我们最终以抓壮丁的形式,捕获十位优秀的同事,加入测评队伍。他们的专业职责涵盖了营养学、运动学、传播学和新媒体等渠道,期望职业的不同可以降低对于全麦面包测评的偏见和偏差。
今天的主角是十三款全麦面包,款款在减脂界都有一定的名声和地位,接下来我们有请
? *** 款明星:曼可顿代餐谷物全麦面包、DGI、捷森、怡力、橙子快跑
? 面包房大鳄:巴黎贝甜、原麦山丘、味多美
? 超市平民偶像:桃李主食、曼可顿全麦高纤维、曼可顿超醇、宾堡、义利。
先给性子急的伙伴们奉上结论
性价比
1
? 性价比更高的全麦面包:曼可顿全麦高纤维。(综合考虑营养、口感、价格)
真假全麦
2
? 真全麦:曼可顿超醇、曼可顿全麦高纤维、怡力、捷森。(这几款全麦面包使用的面粉均为全麦粉,直接由小麦磨粉得到,确保各部分比例与完整麦子相同,加入谷朊粉的同样视为此类,营养价值有保证!)
? 可能是真全麦:宾堡。(这款面包使用的面粉都是全麦粉,但全麦粉由小麦粉、麸皮和小麦胚芽混合而成,不确定三者是否按小麦中比例添加,且糊粉层的营养可能丧失。)
? 接近真全麦:曼可顿代餐谷物全麦面包。(全麦粉排之一,仅在多谷物预拌粉最后一位出现小麦粉,小麦粉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真多伪少:橙子快跑。(全麦粉排之一,小麦粉排第二。)
? 伪全麦:桃李、DGI、巴黎贝甜、味多美、原麦山丘、义利。(使用面粉不仅有全麦粉,还有小麦粉;此类中不区分全麦粉所占比例多少。)
其他维度
3
? 无糖无油:曼可顿代餐谷物全麦面包、橙子快跑、怡力、捷森。(不额外加入精制糖、食用油、奶油、黄油。)
? 无添加剂:怡力、捷森。(恰当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食用品质、保质期和营养价值。PS.「无添加剂」并不代表「更有营养」。)
? 热量更低:橙子快跑、捷森、曼可顿全麦高纤维。(顺序由低到高。低的不代表好,高也不代表不好。某些面包会添加坚果油籽,添加不饱和脂肪酸,为有坚果脂肪摄入需要的消费者施以援手。)
? 单片质量最稳:宾堡、曼可顿全麦高纤维、DGI、怡力。(单片质量稳定有利于控制每餐主食量。随机抽取三片中间部分看上去相似的面包片,测量其质量,三片质量差距越小越稳定。)
? 包装最贴心:曼可顿代餐谷物全麦面包、橙子快跑。(包装适合单次主食吃,取食方便。)
* 后续详细测评过程中,将出现每款全麦面包的全名。
01测评过程
测评之一步是全麦的选款,标准有二:首先是它们不能太难买,其次是选择了网店、面包店和商超几个常见渠道的脸熟品牌。
在 *** 款的选购过程中,作为购买者,看到这样的用户评价,心里还是有点慌。
「味道和馒头无异,还带点酸味。确认没有糖,健康营养什么的有点夸大其词了。纯属个人观点,无任何对产品和商家的恶意。」
「刷新了我对面包的认识,是真的很难下口。不过健康的东西往往都是难受的。」
「习惯了的话,还好,只吃这个喝牛奶,没吃其他的,经常放屁......」
但我们还是买回来了!
我们先给每款面包对应匹配了一枚随机数。它本质上与 12345 并没有差别,更大的用处,是可以干扰测评的筹备人员。
测评员甲咬一口全麦面包?
「这个 27,是什么牌子来着?」
测评员乙跟着咬了一口?
「忘了......」
降低品牌对于本次测评口感和心理感受的影响,随机数的目的就达到了。
测评员入场,现场回放
现场图 ending
02测评口感及结论
在「你会把这款面包作为主食吗?」问题之下,除了捷森和怡力,测评员们对于剩下十一款全麦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喜欢。
数据极端突出的,是这两款酸酸和干干的面包?
? 捷森,10 个人里,10 个都明确表示了再也不想吃到它的意愿
其中一位测评员当即决定,带回家给男朋友吃。
? 怡力,情况稍微乐观一点,得到了 80% 的「不会不会,never ever」。10 个人里还有两个人 pick 了它——「偶尔会把它当作主食,但不能天天吃。」
下面是十三款全麦面包的测评员路人口感及营养师叨叨叨。
(测评员路人口感方面:测评员们吃到是什么样子,你吃到也就是什么样子。营养师叨叨叨方面,希望 Keepers 可以从中得到对你的日常饮食有所帮助的「干货」建议。)
按照开篇推荐顺序,介绍如下:
曼可顿代餐谷物全麦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酸的???」
「真滴很难吃,难吃到我很安心。」
「吃的时候觉得,不咋地。咀嚼一会,咽下去,觉得还可以再来一口。」
「饱腹感很强。」
营养师叨叨叨:
常见大品牌里面食品添加剂最少的一款,只用了防腐剂丙酸钙。从营养上看是曼可顿全麦高纤维面包的加强版,不仅加了各种谷物坚果,同时无糖无油,还加了苹果醋。酸味没有捷森那么酸爽,但对于不习惯的人还是觉得酸酸的,有些奇怪,感觉像坏掉了,但其实是苹果醋的味道。
口感上终究不如加了些许糖和油的,烤成面包干也不如全麦高纤维好吃。综合考虑,如果加一点油和糖就能极大改善口感,那么略微牺牲一下营养也完全是可以的。两片单独包装刚好一餐的主食,定量包装贴心。减脂戳心一把好手。
DGI 控能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面包里的蔓越莓是亮点,除此之外,就好像跟普通全麦的差别不大。」
「吸净口水,锻炼咀嚼肌神器。」
「这款面包的人生应该很艰难吧。」
「也是很朴实的一款,口感有点像嚼纸。再稍微软一点点就好了。」
「感觉像是加了蔓越莓的全麦面包,太硬了。」
营养师叨叨叨:
最需要吐槽的一款。口感上非常硬,极其难吃,在口感上让人误以为是全麦,但其实连全麦粉都没有。确实如商家所说—「和你以往吃的不一样」,完全是死面馒头混入面包行列,膳食纤维靠加入的抗性糊精支撑。
糖上加得非常隐性,看着没有加,其实是通过蔓越莓干间接加了(蔓越莓干一般 *** 时就加入精制糖,葡萄干一般不加)。
名字也极有迷惑性,DGI 控能全麦面包,DGI 让人想到「低GI」,能量不低,做不到「控能」,也不是全麦(摊手)。logo 做得科研气质爆棚,但其实是披着科学严谨的外衣招摇撞骗。
捷森黑麦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醋味十足。最差。」
「难以言表,有点像酿醋的麸子。」
「我可以讲脏话吗?如果不可以,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江湖再也不要相见了。」
「像被醋泡过发酵了几天的不知名物体,难吃且难闻。用来和仇人分享更佳,杀敌一百,自损三千。」
「加了很多醋的?全麦面包?」
营养师叨叨叨:
口味上最独特的一款。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全麦面包(全小麦),而是全黑麦面包。发酵过头的酸面包、之一次尝试的人经常会误以为面包坏了,接受度比较低。
面包严重不成型,一拿就碎,碎末掉得到处都是,还是 500g 一袋,拆开包装以后不好储存,对消费者非常不友好。
怡力低脂全麦面包(原味)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目前第二差。」
「我做错了什么,要给我吃这个的 feel。」
「之一口就有点难以下咽,太干了。」
「隐约出现了神似葱的物体。」
「不好吃,且 lá 嗓子。」
「60 及格。」
营养师叨叨叨:
配料表最简洁美丽的一款,只有全麦、水、盐、酵母。然而口感上就必须做出牺牲,没有食品添加剂和油、糖的帮助,口感上注定只能非常干。
最令人意外的是:没有加防腐剂丙酸钙,保质期居然长达 7 天。
橙子快跑全麦麸皮粗纤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很普通很平淡很朴实的一款面包。」
「无明显酸味,可接受偶尔购买。」
「就还行。」
「全麦面包中的,良家吧。」
「干到无法忍受。」
营养师叨叨叨:
剌嗓子中的战斗机,一股生面团的味道。面包的颜色和箱子是那么匹配,总让人疑心在啃箱子。
配料表中全麦粉之一位,小麦粉第二位,麸皮第三位,因为额外加入麸皮让人误以为它是最纯的全麦面包。营养上的优点是没有额外加糖也没有加油,是 13 款产品中热量更低的一款。
巴黎贝甜健康全麦吐司(软式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咬一口,再咬一口,啊~~~ 想到了红楼梦的主题曲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主要是前边的 18 号太难吃了 OMG,显得这个也太好吃了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加了奶油,伪全麦。」
「口感很棒,但感觉不会很健康。」
「不像是全麦面包。」
「甜甜!」
营养师叨叨叨:
性价比更低的一款所谓全麦面包。使用的是小麦粉,全麦粉在第三位(添加量≥9%),口感上也不好,居然一袋要 20 人民币。
原麦山丘全麦吐司(软式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猜测是原麦山丘的,感觉还可以。」
「核桃加入非常提味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麦的干糙。」
「面包没有面包味,核桃没有核桃味,但总体还能接受。」
「全麦面包比较理想型。」
「太健康了,我暂时还不需要。」
营养师叨叨叨:
清新自然,原麦感十足的网红品牌原麦山丘其实并不像它的名字看上去那么健康。依然是一款假全麦,之一位是小麦粉,第二位才是全麦粉。比较聪明的是加入了大核桃颗粒,增加了香气,凸显健康的感觉。
最令人忧伤的是虽然各种食品添加剂也没少加,但保质期只有短短两天,要知道每份有 485g,即使和家人朋友分享,感觉也是压力山大,不知道会不会有 Keepers 因为想吃完避免浪费多吃一些。
味多美糖醇全麦吐司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非常普通的面包,太普通了,普通中的普通。」
「比好吃的罪恶面包多了一点麦感。」
「味道是比较好接受的,不算差生。」
「微咸?」
「这是全麦面包?认真的吗?」
营养师叨叨叨:
吃起来感觉只是象征性加入麸皮,配料表中全麦粉位置极靠后。唯一的优点就是没有加糖,用糖醇增加甜味。口感上用了天然奶油还比较香。
桃李主食面包(全麦)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至今唯一一款略带甜味的面包,初恋的味道。」
「这也太好吃了吧!!!简直像过过苦日子,挨了一周饿之后,吃到的之一口热乎的白米面大馒头。幸福啊我滴个老天爷!!!」
「更符合我口味的一款,有淡淡的甜味。」
「有点偏甜,腻。」
营养师叨叨叨:
之一位高筋小麦粉,全麦粉在第三位(添加量≥11%),口感非常软,非常典型的伪全麦。
曼可顿全麦高纤维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结合了 18 + 16 两款面包,目前第 1.5 差。」
「这款全麦面包颜色比较深,心理层面觉得颜色深一点儿的面包就显得全麦量多,可吃到嘴里又觉得好像没有心里想的那么多。」
「还比较佛系一点,能接受。」
「感觉是很正经规矩的全麦面包,算是好吃的!」
「有股在雨天被晒干的可怜被子的味道。」
「有巧克力味儿的面包。」
营养师叨叨叨:
最令人满意的一款,是真全麦面包中更好吃的。营养上加入了裸麦、葵花籽、黄豆粒、燕麦片、大麦、黑麦芽、芝麻,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香气非常饱满,尤其是烤成面包干以后这种优势就更加突出。
膳食纤维含量高达 7g/100g,热量也相对较低。因为加入了谷朊粉,所以虽然纤维含量比较高,整体面包还是比较柔软,富有弹性。
曼可顿超醇面包(全麦)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白 *** 嫩,口感温柔。」
「整齐的纹理,强迫症的更爱。」
「不算全麦吧,嘴里有股奇怪的淡淡的酸。」
营养师叨叨叨:
吃起来全麦感并不重,但配料表显示全麦粉在之一位,而且添加量在原料中不低于50%。想要全麦营养又不太喜欢全麦剌嗓子的 Keepers 可以考虑买这一款。值得注意的是曼可顿的全麦面包中全麦粉都不是小麦粉、麸皮和小麦胚芽混合而成的,这就避免了三者添加比例是否符合小麦原本比例的问题。
虽然说超醇实际上指的是汤种发酵的面包系列,标有「超醇」的面包口感更加柔软,富有弹性、水润,但是听起来总让人联想到「超纯」,进而和白面包产生剪不乱理还乱的联想。
宾堡全麦切片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虽然我没吃过,但这货令我想起了压缩饼干。」
「虽然软,但是咀嚼困难。」
「嗯!是牛奶味的好吃面包!」
「吃出了糠味儿,但居然能接受这个味道,惊呆了!」
营养师叨叨叨:
吃起来颗粒感十足,虽然全麦粉在原料中只占到 49%,低于曼可顿超醇,可见一个工艺还是非常重要的。
义利麦芽糖醇全麦吐司面包
测评员的路人口感:
「想起了我三岁左右吃的大饼子,玉米面儿大饼子。」
「不好嚼不好吃。」
「不可描述的难吃,要哭了。」
「有股奇怪味道,但不是酸味。」
营养师叨叨叨:
热量更高、味道最诡异的一款。
不知道加了什么食品用香精,香气非常奇怪。还是一款假全麦,之一位小麦粉,第二位才全麦粉。和味多美一样,唯一的优点就是没有加糖。然而加油太多,热量并不低。
本期,我们的亲嘴测评情况就是这样。测评结束后,我们邀请每位测评员拿走一袋喜欢的全麦面包,对此他们的态度是:
这期全麦测评就是这样,我们下期,再会。
作者:蜗牛
文章图片来源:Keep; ***
随着全球范围内减糖行动开展,用甜味剂替代蔗糖成为众多食品企业产品研发方向。而在甜味剂的使用上,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10月21日,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发布138—20号通知,其中A1207号申请,就一种甜菊糖苷作为通用甜味剂进行意见征求。6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关于瑞士乳杆菌R0052等53种“三新食品”的公告(2020年第4号)中,扩大了甜菊糖苷的使用范围。
在各类关于甜味剂的报道中,甜菊糖苷被媒体提及的次数更多。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消费者、企业对甜味剂是否也有各自的偏爱类型?
种类多 应用广
甜味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烘焙食品、乳制品、饮品、果酱、饼干、糖果等产品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市场上的代糖食品也层出不穷,消费者对于甜味剂这一概念有何了解呢?
10月25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京客隆超市饮品区注意到,不少购买者在产品选择上倾向于“无糖”饮品。购买了零度可乐的消费者李女士说:“想喝碳酸饮料,但又不想摄入太多热量,只能选择无糖产品了。”此外,记者在物美超市、盒马鲜生等超市、便利店走访,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无糖饮品都持有这一观点。
但当记者询问到对于产品中添加的蔗糖替代品是否了解时,“甜菊糖苷”“阿斯巴甜”“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词被消费者提及更多。李女士说:“并不会主动去了解某种甜味剂具体是什么成分、有何功效,一些饮品的宣传上都会有解释,低热量就好。”记者查看了零度可乐配料表,在食品添加剂中含有: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安赛蜜、蔗糖素。
同样,在其他“无糖”饮品中,涉及的甜味剂的种类也很多。记者查阅《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目前我国已批准的甜味剂有: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又名蔗糖素),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索马甜,糖精钠,阿力甜,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菊糖苷,安赛蜜,异麦芽酮糖,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木糖醇,爱德万甜。各类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并不相同,但却也涵盖到各类食品。
低热量更受欢迎
甜味剂是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而在种类繁多的甜味剂中,消费者对于低热量的产品更为喜爱。根据产生热量与否,一般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可产生热量)及非营养型甜味剂(无热量)两大类。
非营养型甜味剂热量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三氯蔗糖(蔗糖素)、阿斯巴甜、安赛蜜和甜蜜素都属于人工合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而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属于天然来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营养型甜味剂都有一定的热量。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属于天然营养型甜味剂。在营养型甜味剂中,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因为热量低,属于低能量型甜味剂。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
当低热量与天然结合在一起,消费者对于甜味剂的选择范围缩小。在众多甜味剂中,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也在选用天然来源的甜味剂。
使用标准不断完善
记者查阅相关标准注意到,早在1999年,甜菊糖苷就有了相关国家标准。2015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GB 8270—2014)发布,代替《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甙》(GB 8270—1999)。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罗汉果甜苷》(GB 1886.77—2016)也与2016年发布。甜味剂标准的不断完善,规范了其使用范围和 *** ,也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衡量标准。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雁平介绍,通常我们从蔗糖和蜂蜜中获得甜感,中国传统上还使用甘草,现代使用罗汉果、甜叶菊调配甜味。但是,蔗糖、蜂蜜的产量容易受到气候、病害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而且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甘草和罗汉果在我国属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甜叶菊则不能直接用于食品加工制造。为了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适应不同食品对不同甜感的要求,科技界致力于开发研究新型甜味剂。
尽管天然低热量甜味剂更受消费者青睐,但是能否达到自然风味是难点。业内专家表示,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都有后苦味,需要和其他甜味剂复配以获得更好的风味。在原有产品中糖度较低的还可以用甜味剂替代,用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的配比使用。但糖度较高的就没办法,甜味剂加多了就会造成整体口感不干净有杂味,后口苦涩感,做不到白砂糖那么干净的甜味。此外,糖的其他一些功能还是无法用甜味剂替代的。
文|摄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20 个偷偷加了糖的零食!让你吃的不多还长胖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糖,是甜蜜的象征
开心来点糖,不开心更要来点糖
但,糖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负担
龋齿、肥胖、血糖升高……
WHO 明确提出为改善健康
每天的游离糖应降至能量总需求的 5%
折算下来也就是每天不超过 25 克
注明:游离糖(国内将其定义为添加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常见的包括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糖蜜、蜂蜜、浓缩果汁和葡萄糖。
25 克有多少呢?
吃 6 块方糖……就超标了
(一块方糖 4.5 克)
是不是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
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
3 块牛奶巧克力,就够一天的限额了
同样接近一天限额的还有很多:
比如吃下 4 块绿豆糕
或者只是喝了 2/3 瓶可乐
也或者夏天更爱的
2 支迷你冰淇淋雪糕
这些食品加了糖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生活里也会留意控制摄入
但还有好多食物偷偷加了不少糖
你可能还不知道!
买来减肥吃的食品里就有很多糖
比如,减肥时看起来
超健康的一碗小零嘴燕麦片
居然有 6.5 克糖
戒掉米饭特意买的消化饼干
4 片可能还没垫饱肚子
却已经吃下 10 克糖
饭后用来消化消化的乳酸菌饮料
一小瓶就有 16 克糖
吃蔬菜水果减肥总健康了吧?
还真不见得是,比如蔬果干含糖量
也很惊人的有 34 克糖
注:蔬果干内的糖分包含水果本身含有的果糖等,未和额外加进去的糖做区分。
要是真想减肥,减少糖摄入
还是优先考虑戒掉
这些看起来很健康的小零嘴吧
除了「减肥食品」
我们吃的「早餐」也容易被忽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 2010~201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的膳食数据,分析了 1.7 万人的消费特征发现,41% 的添加糖食物是在早餐时被消费的。
一个早餐鸡蛋培根小汉堡包就有 3 克糖
一个小小的牛角包
也有 6.3 克糖
早上冲包甜豆浆润润嗓子
居然有 13.5 克糖
甚至用牛奶泡的那小碗玉米片
竟然有 4 块方糖
真的是,
一顿早饭「轻轻松松」就糖过量了!
要是再加上日常每天吃的小零食
那可是糖分爆炸的一天
一个几口就吃完的果冻
就有将近 25 克的糖
下午茶垫肚子吃的 3 片饼干
也有 18 克糖
而看起来咸咸的那包辣条
可能都有 27 克糖
香香脆脆的香蕉片
一包下去 35 克糖,超标 40%
注:香蕉片内的糖分包含水果本身含有的果糖等,未和额外加进去的糖做区分。
最后也是最容易摄入过多的
大家都爱喝的饮料
小时候更爱喝的乳饮料
一小瓶就有 11 克糖
一个「大」杯型的摩卡咖啡有 30 克糖
而一瓶果汁饮料有 40 克糖
比一瓶可乐的含糖量还高
别怀疑,浓缩果汁也是游离糖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要是点了一杯全糖奶茶
那你很可能相当于吃下了 13 块方糖!
默默发现
更爱吃的都出现在上面
扎心了!!
不过,如果实在想吃点甜的
也可以考虑一些极低热量的代糖
重点可以看配料表上是否是这些成分:
之一,糖醇类:
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
第二,非营养型甜味剂:
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等;
第三,天然甜味剂:
甜菊糖苷、罗汉果糖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
这些产品上通常都一定会把自己
更大的优点大大的写在包装上
「无糖」
还不赶紧收藏保存起来!
五月不减肥,
至少不能再放纵自己吃下那么多糖啦!
写在最后(数据来源说明):
因国内对于食物是否添加糖没有强制性标注要求,所以本次收集到的数据来源较为多元。
包括常见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产品明确标注糖含量的),如可乐、果汁饮料、乳饮料、玉米片、牛角包、豆浆粉、水果麦片、冰淇凌、巧克力。
还有部分来自于官方的检测机构的抽检和调查,如奶茶、辣条。
策划 Murphy
责编 Feidi
拍摄 海锋
制图 潘婷、瘦舌
封面图来源 站酷海洛
合作专家 兰晓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
科学审核 郑飞飞
中国注册营养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
来源:新华号 丁香医生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的功能特性及应用麦芽糖醇是由淀粉水解、氢化、精制而得的一种双糖醇,其化学名称为4-O-2-O吡喃葡萄糖基山梨醇。
它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90%,且甜味温和,没有后味,口感极好。热值为蔗糖的十分之一,每克提供2.1千卡热量,是一种低热量的功能性甜昧剂。它吸湿,难被微生物发酵,且具有很多优良的生理功能特性。麦芽糖醇已广泛用于食品、化工、保健品及化妆品行业。
01麦芽糖醇的功能特性
1.1 低热量性
麦芽糖醇的利用率较低,在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代谢,属低热量甜味剂(一般认为仅为2.1千卡/g),因而可以避免因食糖而导致糖原转化为脂肪的可能,大大降低人体肥胖病的出现率。
1.2 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不 *** 胰岛素分泌
日本细谷等1971年对27岁至56岁的成年男子以每公斤体重0.5g的麦芽糖醇摄食量进行试验,经一周后,发现血液中各种成份,如血糖、胰岛素及无机物等并无显著变化;而在同样情况下,摄食葡萄糖者结果相反。证明麦芽糖醇摄食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会 *** 胰岛素的分泌,因而对糖尿病患者是一种福音。
1.3 与脂肪同食,可抑制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
麦芽糖醇不 *** 胰岛素的活性,从而也降低了在血液中摄取脂肪并贮存于动物脂肪组织中起关键作用的脂蛋白脂肪酶(LPL)和活力,因而麦芽糖醇与脂肪同食较蔗糖或其他甜味剂与脂肪同食造成较少的脂肪贮存,因此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病患者有一定功效。
1.4 具有抑制龋齿的特性
实验证明,麦芽糖醇不易被口腔内的链球菌转化为酸,也能抑制该菌产生葡聚糖,从而抑制了龋齿的产生。
1.5 可促进钙的吸收
麦芽糖醇可以提高钙的吸收和保留率。因此,麦芽糖醇对儿童和老年人因钙摄入却吸收不足而引起的骨病,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
1.6 安全性
多元糖醇的不利因素表现在过量摄取会引起肠胃不适或腹鸣,但各种不同糖醇的致腹泻特性不一样,麦芽糖醇的致腹泻阈值要比木糖醇和山梨醇大得多。对 于麦芽糖醇来说,每人每天摄入100g不会引起肠胃不适。
02
麦芽糖醇的应用
2.1 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麦芽糖醇在体内几乎不分解,所以可用做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的食品原料。现例举低热量奶油蛋糕配方如表1:
2.2 用于糖果、巧克力生产
由于麦芽糖醇的风味口感好,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非结晶性,可用来制造各种糖果,包括发泡的棉花糖、硬糖、透明软糖等。现例举麦芽糖醇制造糖果配方如表2:
2.3 在果汁饮料中的应用
麦芽糖醇有一定的黏稠度,且具难发酵性,所以在制造悬浮性果汁饮料或乳酸饮料时,添加麦芽糖醇代替一部分砂糖,能使饮料口感丰满润滑。
2.4 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冰淇淋中使用麦芽糖醇,能使产品细腻稠和,甜味可口,并延长保存期。麦芽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允许在冷饮、糕点、果汁、饼干、面包、酱菜、糖果中使用,可按生产需要确定用量。
夏季是“减肥黄金期”,盘点5款低卡小零食,营养解馋不长肉炎炎夏季,动不动就大汗淋漓,身体的代谢速度非常快。很多人会趁这个季节减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夏天堪称减肥的“黄金期”。
酷暑之下,本来就胃口不佳,总想吃点小零食解解馋。可不部分零食热量都很高,只能让人望而却步。今天就给大家盘点5款适合减肥期吃的小零食,低卡又解馋。关键是价格不高都很实惠,正在减肥期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三川归黑豆浆粉
炎热的夏天肯定离不开冷饮,清凉又解暑。减肥期想喝冷饮的时候就给自己冲泡一袋黑豆浆粉解解馋。而且豆浆并不是早餐的专属。因为三川归黑豆浆粉的口感细腻爽滑,就像一杯豆乳的饮品,好喝到停不下来。
虽然三川归黑豆浆粉选用黑豆 *** ,但是通过工艺加工后,不仅减轻其中的豆腥味,还让豆浆的营养更丰富。其中加入适量的黑米,米香与豆香混合后,营养和口感都翻倍。还能让豆浆喝起来更加丝滑,简直是完美搭配。
此外,三川归黑豆浆粉选用麦芽糖醇调味,不用担心“热量爆表”。独立包装的豆浆粉冲泡方便,喝起来甜而不腻。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后再喝,豆浆不仅不分层,香味反而融合得更好,凉爽可口,解暑又解馋。
2、手撕蟹 ***
众所周知,减肥期间适当的多吃营养高的肉制品,可以提升减肥的效率。其中脂肪含量低,营养高的虾肉、鱼肉更是首选。若没时间烹饪,不妨多囤一些手撕蟹 *** 。选用鱼肉 *** ,吃着省事还有营养。
名字叫蟹 *** ,实则与蟹肉没有关系。优质的鳕鱼肉碾碎后加入适量的调料制成。值得一提的是蟹 *** 中没有额外添加食盐,更能凸显鱼肉本身的鲜味。
每根蟹 *** 都是独立包装,可以随身携带,当做零食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做三明治、沙拉等减脂餐。肉质细腻软糯,口感微甜,水分含量很高,减肥期间也能享受大口吃肉的自由。
3、七度方五黑糕
减肥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膳食营养均衡,优质油脂的摄入必不可少。黑芝麻就是非常好的油脂来源,日常可以多吃一些黑芝麻 *** 的小零食。我最喜欢的就是七度方五黑糕,美味又顶饱,减肥期吃太合适。
七度方五黑糕中除黑芝麻,还搭配黑枸杞、桑葚和黑米等食材,随便拎出一样都是常见的滋补食物,可见膳食营养非常全面。而且其中用麦芽糖替代蔗糖,增加糕点清爽的口感,降低热量。
打开盖子就能闻到七度方五黑糕有着浓郁的芝麻香味,吃起来糕体绵软细腻,满口都是食物本身的香味在舌尖萦绕,越嚼越香。淡淡的甜味,夏天吃也不会觉得腻口,每天吃几块,为身体补充能量还不担心长胖。
4、魔芋果冻爽
体重管理期间大家应该都吃过魔芋制品,魔芋是很神奇的食物。热量非常低,而且可塑性很强,既能做成面条,还能做成蛋糕等。其中味道更好的就属魔芋果冻,甚至比常吃的果冻更好吃。
魔芋果冻的口味非常多,有芦荟、水蜜桃等多个味道。调味时选择零卡糖,多吃几个也不用有负担。每个魔芋果冻都是独立小袋包装,能够更好地控制食用量,虽然好吃也不要贪心哦。
魔芋果冻采用吸吸果冻的包装,吃起来很方便。入口清凉爽滑,弹弹软软的口感,让人一秒回到童年。还可以放在冰箱冷冻后再吃,果香味更加浓厚,好吃到停不下来。
5、七度方益颜糕
有没有小伙伴和我一样,越是在减脂期越馋甜品。那不妨试试七度方益颜糕,用天然食物搭配木糖醇 *** 的甜点,口感清爽细腻,还能为身体提供多种营养。养护身体的同时还能滋润肌肤,吃出桃花脸。
七度方益颜糕的主要食材是红豆,碾压成绵密的豆泥后,再搭配玫瑰、枸杞和红枣等食物混合,手工制成甜点。所有的食材均采用低温烘焙的方式 *** ,更好地保留食物的原有营养和香味。
成品的七度方益颜糕外层撒满火龙果的粉末,呈现玫红色,甚是可爱。四四方方的小甜点一口一块,绵软的红豆泥与玫瑰独特的清香融合,加上红枣的甘甜,口味层层递进,吃一块忍不住去拿第二块,好吃不怕胖。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很自律,减肥不止是为美丽,也是为让身体更好。这些营养的小零食不管是否在减肥,都可以在家里囤一些,大人孩子都能吃。
“无糖月饼”吃了会拉肚子?罪魁祸首是它又到一年中秋节
作为时令食品的月饼
在健康消费理念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朋友都会
选择购买无糖、代糖食品
“无糖月饼”
满足不少人对美食和健康的双重追求
不额外添加≠彻底无糖
“无糖”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月饼面皮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质上是碳水化合物,还是会分解为糖。
“无糖月饼”中的“无糖”其实是指不含添加糖,比如蔗糖、麦芽糖、果糖等,取而代之的是木糖醇这类代糖,由它们提供甜味。
代糖也有一定风险
添加糖被认为可能加重体内氧化与炎症,从而加剧老化。代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这些问题。
但代糖也有一定风险,比如甜味剂会增强食欲和对甜食的渴望,可能会干扰体内能量的代谢等。
“无糖月饼”吃了拉肚子?
选择了用麦芽糖醇作为代糖,可能导致部分人群不耐受,从而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
麦芽糖醇甜度与蔗糖基本相当,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5%,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乳制品等食品配料中,但在人体中只能被部分消化且吸收率极低,容易造成大肠内的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不易被肠道吸收。
因此,如果人体过量摄入麦芽糖醇,会引起胃痉挛和腹胀,出现肠鸣、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无糖食品都会让人拉肚子?
目前引起腹泻的代糖主要是糖醇类,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和乳糖醇,都带有“糖醇”结尾字样。
糖醇带来的腹泻属于“一过性腹泻”,拉完肚子就没事了,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还是一次性摄入量过大。
而常见的添加在饮料中的代糖,以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为主,则通常不太容易引起腹泻,而用于饮料的赤藓糖醇耐受度相对较高,也相对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耐受度可能相对低,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超过48克麦芽糖醇才会腹泻,而儿童摄入15克就可能引起腹泻。通常1颗棒棒糖含有10克,吃上两颗就可能过量,即使不拉肚子,大量摄入也会导致腹胀,引起身体的不适。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部分资料参考:科学辟谣 制图:马晶晶 文案&编辑:高阳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糖尿病人真与甜食绝缘?知道这些,糖友也能放心吃甜食!“这是甜的,你不能吃。”这大概是糖尿病人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得了糖尿病,就相当于和“甜”绝缘,一丁点糖都不能碰。这也让需要忌口的糖友苦不堪言。
那么,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真的有道理吗?
其实,甜度和血糖升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食物的甜度是一种味觉单位,而真正影响人体血糖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数。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数值并不是成正比的。
比如糖友可以食用的罗汉果,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升糖指数并不高。而吃起来并不太甜的油条、白面包,却是高升糖指数食物,一不小心吃多就会让血糖“飙车”。
还有一种“糖”,虽然很甜,却对血糖影响不大——代糖,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甜味剂。
甜味剂的代谢通常不需要胰岛素参与,糖尿病人食用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血糖波动。所以现在很多食品饮料通过添加少量代糖,来满足糖尿病人对甜味的需求。
代糖分为营养性(可产生热量)和非营养性(无热量)
【营养性的代糖】如: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
【非营养性代糖】如:天然的甜菊糖,以及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甜蜜素、蔗糖素、糖精、甜精等。
甜叶菊(天然甜味剂)
甜叶菊,被称为“世界第三糖源”。它是甜叶菊叶子的提取物,不含糖分和热量。可日常食用,但不会影响血糖水平。它的甜度是等量蔗糖的2~350倍,一般用量较少即可达到甜味。
罗汉果甜苷(天然甜味剂)
罗汉果,也是一味中药。通过复杂的化学工艺后,可以提取到罗汉果甜苷,因此其价格相对更高。但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且化学性质稳定,适合用来DIY烘焙蛋糕、饼干等食品。
菊粉(天然甜味剂)
菊粉,又称为菊糖或天然果聚糖、低聚果糖。它是植物的储备性多糖,主要来源于菊科等天然植物。菊粉的甜度不高,大约是等量蔗糖甜度的十分之一。
菊粉不仅可作为甜味剂,还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是肠道益生菌的“食粮”,可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因此有润肠通便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单次使用超过10g的菊粉,可能会引发胀气、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因此不适合用量较大的情况。
赤藻糖醇(糖醇)
赤藻糖醇,主要从玉米中提取。它不容易被肠胃吸收,可以从尿液中排出,大量食用也不会引起腹泻等症状,所以比较适合甜味剂用量较多时使用。
木糖醇(糖醇)
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果蔬、谷类中,但含量很低。主要可以从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作物深加工中制得,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木糖醇本就是人们身体正常糖类代谢的中间体,但一天用量不宜超过50克,以免引发腹泻。
麦芽糖醇(糖醇)
麦芽糖醇,与蔗糖性质类似,是蔗糖甜味的75-90%,常常被用来代替蔗糖。但是麦芽糖醇的热量是糖的一半,且具有一定的升糖作用。所以不太建议糖友食用过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成人摄入每日不超过50克,更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糖尿病人需要控制糖的摄入,但这并不代表要拒绝任何甜食美味。巧妙利用天然代糖取代蔗糖,既可以保留食物的美味,又能免去血糖上升的烦恼。(注意:做菜时不能使用甜味剂来代替平时常用的白砂糖)
糖友可以长期大量食用代糖吗?
代糖虽然对血糖影响小,但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我们仍不推荐长期大量食用代糖。
1、长期食用代糖,会导致味觉对于甜味钝化、上瘾或依赖;
2、据目前的研究可知:长期食用代糖会导致人体内正常肠道菌群异常分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最终对糖友的血糖控制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用了甜味剂的食品,是否就能放开吃,不需限制呢?
代糖作为甜味剂,一般不会单独食用,常被添加在食物中。但无论是加工食品还是正常食物,进入人体都会转化为血糖,所以任何食物都不建议食用过量。
特别要注意一些堪称“无糖”的甜点、饼干、蛋糕等,其主要还是淀粉合成的,升糖指数高,因此仍需限制摄入,且算入一天总热量中,以防血糖的波动。
如今市面上的一些“无糖”饮料,大多也都是用甜味剂替代的。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如果每100ml饮料中含糖≤0.5g,则可称为无糖饮料。
可见,“无糖”饮料,也并非完全无糖。当然,对于这类以甜味剂替代的无糖饮料,糖友们偶尔只喝一点解解馋,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血糖波动。
对于糖友来说,偶尔使用甜味剂满足一下对“甜”的渴望也未尝不可,但切记不要盲目过量。食用代糖食品应遵循:短期使用、尽量少用、学会看标签、控制总能量等4个法则。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
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无能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机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它们“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很好地代替糖。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人大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龋齿、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性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成人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
来源:北京日报
杨文利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近日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该标准将于6月15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之一项专门关于儿童零食的标准。家长们关心的“什么样的零食可以叫做儿童零食”“儿童零食里面不能添加什么”“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有没有标准”等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我们在这里列出几项最重要的内容并为您加以解读。
不能添加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来自天然或工业生产。天然来源主要是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含量很低。工业生产来源主要是植物油的氢化、精炼过程,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产生的人工反式脂肪酸。研究发现人工反式脂肪酸似乎会对心血管造成有害影响。反式脂肪酸的过多摄入,可能会导致总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大幅度降低,这些都可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的发生率,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的发生也可能与此有关。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辅助食品要求不应使用氢化油。
小贴士
留意“氢化”油脂
要想识别反式脂肪酸,就要学会看商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我国2013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必须在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过,如果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就可以标示为“0”。所以家长在选购包装食品时,明确标明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不建议购买,同时还要多留意标签上的配料表。反式脂肪酸在标签配料表中常见的表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氢化脂肪、部分氢化脂肪、起酥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代可可脂、植脂末等。
不能使用经辐照的原料
辐照是一种灭菌保鲜技术,主要通过铯136、钴60等放射性元素对粮、果、蔬、肉、调味品、药品等进行灭菌。辐照可以延长食品和农产品的保存时间。但是,辐照在杀菌的同时对食品本身的营养素会造成少量破坏,如可导致多种维生素流失,破坏食品中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益生菌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经过规定剂量辐照处理后的食物是不带放射性物质的,更不会致癌。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存在一些质疑。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经电离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食品和配料,都需明确标识,但并不禁止使用。对于辐照食物的观点,并无定论。不过目前规定的安全剂量,是基于体重60kg的成人来定的,辐照食物是否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尚不明确。因此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天然食物更加安全。
小贴士
尽量少吃“脱水”食品
要想识别辐照食品或者原料,也需要看食品标签。我国已明确规定,经辐照的食品或配料需在食品标签中写明。通常采用辐照技术保鲜的食物主要有:(1)脱水食品,如脱水洋葱粉、虾粉、干辣椒等;(2)保质期较长的月饼、肉肠、果脯等;(3)冷冻肉类食品;(4)保健品如洋参、花粉等。不过这四类食物本来也是不建议儿童食用的。
强制标出过敏原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除了明确的食物过敏原,包装商品中的配料或者商品生产过程中被同生产线上的可能致敏物质污染都可能导致过敏,过敏儿童在选购时需多加注意。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在食品外包装的标签上,建议企业配料表相邻处标注其可能导致过敏的致敏原信息。但是因为不是强制规定,部分食品未标出。对于易过敏人群的儿童食品,明确标出可能存在的过敏原十分必要。
小贴士
含牛奶、鸡蛋、花生的食品易致敏
常见包装商品中的过敏食物为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麸质(小麦)、坚果等。过敏性食物主要是高蛋白质类食物。食物过敏不仅仅是皮肤发痒,有时会出现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家长需要根据儿童具体的过敏史或过敏原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三种物质不应有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规定儿童零食中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防腐剂是天然或者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用来延迟微生物生长。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食品防腐剂的品种、数量和范围。食品防腐剂使用不当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防腐剂甚至含有微量毒素,长期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特别是毒性较大的苯甲酸钠,有国外儿童机构认为它不宜用于儿童食品中。
人工色素是区别于天然色素、用人工化学合成 *** 制得的有机色素。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可使用的人工色素有8种: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添加人工色素的目的是促进食欲,提高商品价值。人工色素并不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成分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部分科学研究表明,食用人工色素可能会引发儿童行为过激、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以及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
甜味剂是让食品变甜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甜度很高,而热值很小,一般不易引起龋齿,可以减少蔗糖等食品带来的健康危害,目前已大量使用于食品加工中,一度被认为是健康食品的代表。有的研究显示,甜味剂有助于减少2型糖尿病的风险,不过也有相反的研究结论认为甜味剂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总的来说,甜味剂并不有益于健康,至于是否有害也不明确。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口味宜健康清淡,所以更好还是食用天然食物,减少添加剂的摄入。
虽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种类与剂量等都有国家标准,在这些标准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是这些标准的制定是基于成年人参考设定的,并没有针对儿童的添加剂 *** 标准。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来说,若无法有效控制科学的食用剂量,对身体也许会有不利影响。
小贴士
防腐剂有点儿“酸”
甜味剂比较“醇”
想从包装标签上识别防腐剂和甜味剂,有个窍门,那就是防腐剂常带“酸”字,甜味剂常带“醇”“糖”“甜”字。
目前我国已批准30多种可使用的食品防腐剂,其中最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丙酸钙、双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过氧化氢等。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甜味剂有20多种,包括甜菊糖苷、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蜜素、甘草、罗汉果甜苷、糖精、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