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辈还是比较少人喝茶爱茶,父母一辈,饭前饭后不泡上一壶茶,总觉日子过得不对味。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实在太久远,自发现野生茶树开始,与之相应的制茶技术就已经诞生。
说到客家茶文化,不得不说桂林茶,这个来自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历史传统产业。
清明前后,是采茶制茶的好时节,桂林村之一书记黄文斌、义都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刁力科带记者进入大帽山下的桂林村,了解桂林茶的历史和春茶的采制。
大帽山下桂林村
义都镇桂林村位于粤东北山区,座落在龙川八景之一的高峰----大帽山下,四周高山巍峨、林木葱郁、土壤肥沃,是天然茶叶种植的环境。
桂林村作为义都镇唯一的省定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43人。2019年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该村也从省定贫困村出列。
村里传承种植的桂林茶是岭南客家茶起源地之一,据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曾记载“龙川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士为饮”。
桂林茶---传承1500多年
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客家人长年生活在山区,客家茶,山之臻,香纯韵足,味甘性温。龙川桂林村具有1500多年的皋卢茶的历史,是客家茶的起源地之一。
欧阳师傅:一辈子爱茶70多岁的欧阳师傅,曾是桂林村老支部书记,幼年起就受祖辈生产 *** 桂林茶技艺的熏陶。1971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桂林村任职,期间组建了首个村级“桂林大队青山崆茶场”,带领村民在高山上开垦茶山,并接受老一辈茶农的悉心教导,认真学习并掌握茶树的栽培、桂林茶的 *** 工艺等。
采访欧阳师傅时,邻里大叔笑着直呼来“蹭”茶,几个人闻着茶香细口品茗,惬意的下午好不快活。
随后,我们便跟着欧阳师傅到密林深处的老茶园中,看那一棵百年老茶树。山路崎岖,70多岁的欧阳师傅在前头领路,健步如飞,后头跟随的摄像和记者却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中暗自感叹欧阳老师傅的强韧身子骨。
那颗老茶树比其他的茶树要高出许多,在密集的林子中并不突出,若非欧阳师傅给我们介绍,可能只把它当普通树木一闪而过。
老人告诉我们,桂林村的茶叶之所以味道独特,就在于这“温床”----湿润的山土,这是其他地域无法模仿的绝对因素。
“我做了一辈子的茶、喝了一辈子的茶,爱了一辈子的茶,这就是人生。”采访期间,莫名记住了欧阳师傅这话。
桂林茶:走进市场,品类繁盛皋卢茶即绿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最初作为感冒上火、发烧退热等的药,随后经不断革新与完善才发展为茶叶。
茶字,人在草木间,这么理解也可以说,喝茶是最容易接近自然的 *** 。
由于种植管理技术、生产技能的提升,义都镇桂林茶的品质有了质的提升,现在茶叶价格一般在150—200元一斤,有的品种高至上千元每斤。
品质拓宽出路,扶贫建设还得扎实“扶贫扶智”。
桂林茶:散户种植到规模发展
过去,得益于地域茶叶文化、历史渊源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村民多是自家种植桂林茶,散户种植模式普遍存在规模小、产量低、无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桂林茶产业的发展,导致其在生产及销售上存在较大困难。
2016年,深粮控股开始与桂林村结对帮扶,通过调研和精准施策,结结实实“三步走”推进桂林茶产业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深粮控股投资建设茶山路,修建了3条共计30多公里长的茶山路,结束了当地近千年来徒步上山采茶和人工肩挑的历史。
(2)提升技能培训。深粮控股不定期邀请广东省农科院专家与华农博士到村宣讲种茶技术,提升村民生产技能,达到“扶贫扶智”效果。
(3)龙头企业培养。去年深粮控股利用单位自筹资金,引导村委以50万元入股南越王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加6万元收入。
茶文化墙廊
经过四年多的精准帮扶,今天的桂林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产量由过去七万多斤发展到今天的十万斤,茶叶也由过去的单一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等其他品种,极大提高了品质及产量,形成规模化种植。茶叶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52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10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602元。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桂林村将继续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继续投资扶持当地南越王公司及嶅顶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欧阳师傅桂林茶专业合作社,推动桂林村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建设。通过深粮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结对帮扶,积极推动当地一个茶企、两个合作社为代表的的茶产业参加茶博会等活动,推动桂林村品牌“走出去”。
如今的桂林茶,基本解决了销路,但我们仍旧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么一个小村里,坚守的爱茶传统,品茗一杯,感受回味的甘。
这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交替,即使发生时我们一无所知。
桂林茶,产于700到1000米高山地区,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滋味甘醇鲜爽,形状优美,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客家猪肉汤
对于不太能吃辣的人来说,客家菜是请客吃饭的大众首选。印象中的客家菜以咸香、浓醇为主,不料这回遇到来自河源的叶先生,要以自己近20年的客家菜经营经历改变人们对客家菜固有的认识,他的观点是,与其说客家菜咸香入味,不如说更注重一个“鲜”字。
18年老店 始终如一的味道
叶伟斌是河源龙川人,来东莞已有20多年,他在东莞樟村经营的一家万绿湖农家庄,从2002年开店到现在已有18年。
经营这么多年积累的口碑和荣誉不少,但叶先生有自己“固执”和坚持的地方,无论外界如何影响,都无法改变他的坚持,例如一道最经典的客家土猪肉汤,很多客家菜馆都必定选为招牌,而且猪肉汤一出旁边必定搭配着胡椒粉,这导致大多数顾客认为,喝客家土猪肉汤就应该配上胡椒粉。
然而叶先生却坚持土猪肉汤里不加胡椒粉,只用老家龙川运来的土猪肉和少许盐,即可慢火炖制出原汁原味的客家土猪肉汤,他表示在老家人们就是直接喝汤吃肉,那么在东莞也一样是这个吃法,好的土猪肉无需其他调味来提升味道,加了调味反倒破坏了猪肉的鲜美,这是他对客家菜追求鲜字的坚守和自信。
手工竹杠面 传承三代的“秘方”
■ *** 竹杠面
竹杠面不是客家专有,早期也是从中原地区传到梅州一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来自梅县的黄叔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手工竹杠面馆,店小却吸引了八方食客排队来品尝。就因为黄叔家的竹杠面从祖上传下来已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面条成分的配比是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独家秘方,再经过人工竹杠压面 *** 而成,出品的面条有着弹润、劲道足的口感特点。
和传统的竹升面相比,竹杠面的口感更加细腻、更少碱水味,保留三毫米的厚度、约1厘米的宽度实现口感上的综合提升。
黄叔特意来东莞将自己毕生压面技艺交给叶先生,为的是自己和叶先生对客家菜的热爱及观点保持一致。 *** 竹杠面的关键除了需要手工和面和人工压面外,更需要保持面的鲜度。
为了让食客吃到最新鲜、弹润口感的竹杠面,制面者需要凌晨4点多起床,准备好各配料和材料,仅是面粉的配比,就要用到精粉和中筋面粉等,人手揉搓面团,然后通过穿墙而入的竹杠一上一下的压制面团,使面团有着天然的蓬松度和紧实度。
新鲜 *** 的面条必须立马使用,滚水下锅不过三分钟即可用筷子打圈划开面条,然后就起锅了。最神奇的是,无需经历过冷的步骤,竹杠面只需要拌上油、盐、葱花等基本调料,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招牌美食。
这道美食在黄叔老家当地是可以一直陪伴人们,从早餐吃到晚上、甚至是消夜,是一道最长情的美食。
美味推介
八刀汤
以客家土猪为主要汤料,在猪身上挑选猪心、猪肝、猪肺、猪舌、猪粉肠、猪腰、隔山肉、前朝肉等8个部位,各切一份,放少许盐、胡椒粉、味精,以山泉水闷煮10分钟,掀开锅盖,加入葱花即可。八刀汤的特点是猪肉鲜嫩、爽脆,吃到最后还可以搭配河源当地的细粉丝来吃,也适合作为早餐。
客家猪肉汤
传统 *** 是土猪肉汤里只放干冬菇,后来按照人们的口味喜好加入五指毛桃解肝燥,或是枸杞头来润肺,炖足1小时20分钟,不放胡椒也依然鲜嫩、汤纯。
客家竹杠面
好的手工面无需过多调料,只需要水煮熟加入简单调味,就是一道无需赘言的美味。
手磨山水豆腐花
万绿湖的水好是出了名的,为了将家乡的山水豆腐花带到东莞,叶先生特别选用万绿湖水手工鲜磨豆腐花。
饱餐一顿后,吃上一碗豆香味十足、口感嫩滑的手磨山水豆腐花就是最舒坦的享受了。
湛江科技学院学子“三下乡”:探访龙川美食,揭秘龙川文化今日头条河源7月8日电(通讯员 杜荷银 吴慧冰)为更深层了解龙川文化,湛江科技学院“心之缘”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从当地美食入手,来到龙川的运记饼家与惠和饭店进行传统美食调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一份食。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食物已经是一样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了,它虽然不如文字来的直接隽永,但它是更为生动的。一份传统美食的生成,不是随随便便炒个菜就可以做到,它是经由地形、气候、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做法与特色。
龙川县有许多客家文化的传承。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了五次的迁徙之旅,从东晋开始,持续至清朝同治时期,数百年间,客家人一次次的南迁,文化发生一次次丰富与变化。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至南方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中原饮食文化。在中原时,因为地形与气候原因,小麦广泛种植,各种面食的大量出现,在悠久的历史中,身处中原的客家人渐渐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不管是心理还是肠胃等消化系统已经习惯接受面食,把面食当做自己一日三餐中的主食。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后,因为条件的不适合,没有大量的面食如以往那样供应,而且南方独有的气候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习惯,面对这样的情况,客家人没有成为完全以南方习惯为主的饮食文化,而是采取融会贯通、相互包容的 *** ——以北方手法为基,以南方食材为辅创造了“酿”这一系列美食,酿豆腐、酿饭、酿苦瓜等。
在不同的条件中创造适合的饮食是龙川县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因此,迁徙到龙川的客家人还喜欢吃各种粄食与丸子。丸子在客家饮食文化中也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它被客家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充斥着各种思念之情与祝福之意的。这是一种伴随他们儿时到迟暮一生记忆的食物,无论是素丸子还是肉丸子,无不都在寓意着客家人的各种团圆之意。以至于不论在重大节庆日,还是在平常一日三餐,丸子都时常出现在餐桌之上。其中较为出名的是豆腐丸,它既有客家人“酿”的手法又有龙川濒临东江水产丰富的地理特点。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豆腐丸。今日头条 吴慧冰 摄
本次实践队成员调研的惠和饭店就是以豆腐丸闻名世人的饭店。成员一到场就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受邀参观了豆腐丸制造的全过程,豆腐丸的制造从馅料开始,一定比例的猪肉鱼肉混合淀粉水冰块白萝卜丝搅拌好,提前油炸过的豆腐皮切开三面放入肉馅,最后送去蒸熟就算制造完成了。营养丰富又易于携带的豆腐丸的产生也也有着历史的渊源,作为广东四大商帮之一的客家商帮,在明清时期就已漂洋过海到世界许多国家经商。1840年以后,客商足迹逐渐遍布全球,所以时常需要制造便携易带的食品以供长途跋涉时食用。
提到便携易带,实践队到达的第二个调研地运记饼家就有着大福饼这种清爽易存放的干粮。这种饼在普罗大众家也很受欢迎。特别受到小孩和老人的喜爱,他们爱吃大福饼的原因是说它不容易上火,口感极佳,松软合适,容易上口。而且大福饼的“福”字又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无论是现代的人为讨个吉利,还是当时携带它出行经商的期望行程平平安安、福气满满,都是将浓厚情感寄托其中的。
这些传统美食熔铸了当地历史、人文的一系列特点,是当地文化的一个优秀承载体。也因此,世人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它们被时代发展的洪流冲散殆尽。相对于惠和饭店将豆腐丸制造过程中诸如人工打糕制、造馅料、控火等繁琐重复的工序流程改为现代机器的传统再创造,运记饼家相对会更守于传统些。在了解到运记饼家有在研究礼盒之类的周边创作时,实践队成员向运记饼家第四代传承人建议可以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盲盒模式或是一系列礼盒套装等对于外形的创新。同时也建议可以将店里大包装的产品减量包装,以便到场的游客可以随心随意购买,不用担心吃不完或是受潮,同时也方便当地人携带出去送礼或自用,从而达到传承与推广。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运记饼家产品。今日头条 吴慧冰 摄
说到客家酿豆腐可能在广东地区无人不知不人不晓,但要说到车田豆腐,那可能名声就有点稍逊色于客家酿豆腐了。毕竟客家酿豆腐是统称,其中包含了很多其它的做法。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车田豆腐,便是这客家酿豆腐中的极品。
车田豆腐产自河源市龙川县的车田镇,最传统的做法是用本地绿衣黄豆加车田河上游的天然矿泉水 *** 完成,分为盐卤豆腐和石膏豆腐。现在我们在饭店吃到的车田豆腐,大多都是每天清晨车田人们把鲜鲜出炉的豆腐送至车田圩镇,在转运到老隆,中午之前很多豆腐就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各大饭店了。
各大饭店收到新鲜的车田豆腐,配合着自做的肉料,稍加工,一道美味可口、原汁原味的车田豆腐就 *** 完成了。话不多说,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厨师接到车田原产豆腐后,是怎么加工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车田豆腐。
菜名:车田豆腐
原材料:车田盐卤豆腐、五花肉、葱、高山茶油、盐、生抽、蚝油、胡椒粉、高汤。
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一:先将买来的五花肉剁成米粒大小的肉碎,葱条一把剁碎后,和五花肉放一起剁匀。
步骤二:放入一勺盐、一勺生抽、一勺蚝油、少量胡椒粉,以及适量的高山茶油,搅拌均匀制成肉馅待用。
步骤三:车田豆腐切成个人喜好的大块,用勺子稍微挖洞后,将肉料填入备用。
步骤四:平底锅烧热后放入适量的底油,等待油温6成热后,将豆腐有肉馅的那面先下锅煎至。
步骤五:等待煎至金黄色后翻面,让豆腐煎至两面金黄放置煲仔中,加入高汤,煲5分钟至汁水稍干。
步骤六:最后在出锅前在撒上一小把葱花即可出锅。
车田豆腐其实和客家酿豆腐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唯有在原材料的选用上,车田豆腐是任然用手工柴火 *** 完成,吃的时候能明显的感受到和最初老家吃的豆腐口感极其相似,满满的一口都是正宗的豆腐味道,老家的风味。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美食都运用上现代工艺 *** 完成,河源车田豆腐任然能坚持传统手工 *** 当地特产豆腐,其实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所幸,车田豆腐发展至今,在珠三角等地的饭店都有不错的市场销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客人的好评。
河源7月8日电(通讯员 杜荷银 吴慧冰)为更深层了解龙川文化,湛江科技学院“心之缘”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从当地美食入手,来到龙川的运记饼家与惠和饭店进行传统美食调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一份食。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食物已经是一样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了,它虽然不如文字来的直接隽永,但它是更为生动的。一份传统美食的生成,不是随随便便炒个菜就可以做到,它是经由地形、气候、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做法与特色。
龙川县有许多客家文化的传承。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了五次的迁徙之旅,从东晋开始,持续至清朝同治时期,数百年间,客家人一次次的南迁,文化发生一次次丰富与变化。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至南方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中原饮食文化。在中原时,因为地形与气候原因,小麦广泛种植,各种面食的大量出现,在悠久的历史中,身处中原的客家人渐渐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不管是心理还是肠胃等消化系统已经习惯接受面食,把面食当做自己一日三餐中的主食。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后,因为条件的不适合,没有大量的面食如以往那样供应,而且南方独有的气候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习惯,面对这样的情况,客家人没有成为完全以南方习惯为主的饮食文化,而是采取融会贯通、相互包容的 *** ——以北方手法为基,以南方食材为辅创造了“酿”这一系列美食,酿豆腐、酿饭、酿苦瓜等。
在不同的条件中创造适合的饮食是龙川县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因此,迁徙到龙川的客家人还喜欢吃各种粄食与丸子。丸子在客家饮食文化中也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它被客家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充斥着各种思念之情与祝福之意的。这是一种伴随他们儿时到迟暮一生记忆的食物,无论是素丸子还是肉丸子,无不都在寓意着客家人的各种团圆之意。以至于不论在重大节庆日,还是在平常一日三餐,丸子都时常出现在餐桌之上。其中较为出名的是豆腐丸,它既有客家人“酿”的手法又有龙川濒临东江水产丰富的地理特点
本次实践队成员调研的惠和饭店就是以豆腐丸闻名世人的饭店。成员一到场就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受邀参观了豆腐丸制造的全过程,豆腐丸的制造从馅料开始,一定比例的猪肉鱼肉混合淀粉水冰块白萝卜丝搅拌好,提前油炸过的豆腐皮切开三面放入肉馅,最后送去蒸熟就算制造完成了。营养丰富又易于携带的豆腐丸的产生也也有着历史的渊源,作为广东四大商帮之一的客家商帮,在明清时期就已漂洋过海到世界许多国家经商。1840年以后,客商足迹逐渐遍布全球,所以时常需要制造便携易带的食品以供长途跋涉时食用。
提到便携易带,实践队到达的第二个调研地运记饼家就有着大福饼这种清爽易存放的干粮。这种饼在普罗大众家也很受欢迎。特别受到小孩和老人的喜爱,他们爱吃大福饼的原因是说它不容易上火,口感极佳,松软合适,容易上口。而且大福饼的“福”字又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无论是现代的人为讨个吉利,还是当时携带它出行经商的期望行程平平安安、福气满满,都是将浓厚情感寄托其中的。
这些传统美食熔铸了当地历史、人文的一系列特点,是当地文化的一个优秀承载体。也因此,世人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它们被时代发展的洪流冲散殆尽。相对于惠和饭店将豆腐丸制造过程中诸如人工打糕制、造馅料、控火等繁琐重复的工序流程改为现代机器的传统再创造,运记饼家相对会更守于传统些。在了解到运记饼家有在研究礼盒之类的周边创作时,实践队成员向运记饼家第四代传承人建议可以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盲盒模式或是一系列礼盒套装等对于外形的创新。同时也建议可以将店里大包装的产品减量包装,以便到场的游客可以随心随意购买,不用担心吃不完或是受潮,同时也方便当地人携带出去送礼或自用,从而达到传承与推广。
《聚焦先锋榜》——客家古韵 品味龙川对于客家这么一个以迁徙而闻名世界的族群来说,家园情怀在客家人心中尤为深厚,所到之处他们都悉心经营赖以生存的乡村。在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的客家人心中,村落早已成为客家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地。了解龙川县的客家文化,从这些留存千百年的客家古村开始,走进一座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你会感受到龙川这座千年古县浓厚的客家古韵和古迹魅力。龙川现存有六大广东省省级古村落,听说这些古村各有韵味,我们的主持人颇有兴致的开始了古村探秘。
黄岭村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其中尤以叶氏为甚。明清时期总面积14.3平方公里的黄岭村里,叶氏共有100多人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因此有黄岭秀才多过狗的戏称。黄岭村位于龙川县丰稔镇,距离龙川县城15公里。建于清末的珠树分荣叶屋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屋,三进两横,正屋上七下七布局,横屋四角楼,占地面积约1302平方米,土木结构,有九厅、十二井、五十四房间。像这样的古民居黄岭村至今仍保存100多座。
近年黄岭村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该村一百年的碉楼进行修缮保护,黄岭碉楼重换新颜成为一张新的名片。黄岭碉楼为独立院式布局,楼高14米共五层,建筑面积达420平方米。黄岭碉楼内,一口天井伫立在正中间,登上碉楼整个黄岭村的美景尽收眼底。
透过这些枪眼向窗外望去,别致的田园美景图勾勒在眼前。位于龙川县岩镇的山池村是广东省之一批广东名村。该村人文历史久远,传说南越王赵佗曾在此屯兵,村中有一古老的围屋崇兴围,它始建于1790年,是龙川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围屋。
邹春平是佗城影院客家民俗饭店的一名厨师,做了十多年客家菜的他今天特意为我们现场 *** 客家特色菜。开拓创新的客家人无所不酿,创造出酿豆腐、酿春卷、酿苦瓜等各种酿文化美食,所酿之馅皆取自本地水鱼猪肉, *** 酿菜的猪肉馅必须选用五花肉,肉需剁到起胶,将香葱头等调料放入进行搅拌,然后放入酿菜中进行蒸熟即可,一桌地道的客家菜便做好了。
佗城三宝豆腐丸、卷春、香信;能温补祛湿当地妇女坐月子必吃的酿酒鸡,龙川的美食可谓数不胜数,在龙川还有一道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田心八宝鱼生家喻户晓。龙川县田心镇人世代以来都有吃鱼生的传统和习惯,因而素有鱼生文化发源地之称。吃八宝鱼生首选2斤左右的田心鱼,将鱼鱼剥皮去骨后,把鱼肉切成片即可。因茶油、蒜头,鱼生草,芝麻,姜丝,花生米,粉丝,盐八种菜料构成,所以叫八宝鱼生。因其独特的美味,八宝鱼生成为当地人招待亲朋必上的一道菜。切好的鱼生立即吃最是美味,吃上一口便会让你魂牵梦绕。
品尝完舌尖上的龙川,再到古村中走走,古韵悠悠美不胜收。在龙川,青山掩映中还有数不尽的古村落。位于龙川县上坪镇的广东省古村落青云村堪比世外桃源。村内名胜古迹有9厅18井,客家围龙屋,老围里、围龙下,客家方形屋,如儒林第、世荣第等古迹。村中存有古朴优美的古建筑金安围、高塘角黄屋,蕴含着丰富的古文化气息。此外龙川的广东省古村落还有麻布岗镇大长沙村和细坳镇的红色文化小参村。(图文/王居顺)
6道“最地道”的河源美食,全吃过的,才算得上老河源人提起河源,有些人觉得那里没什么好吃的,今天,小编就让大家开开眼,下面这6种美食,哪一个都能让你口水直流!
1.油角
油角是广州等地家常小吃的一种,各个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 *** 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换成蔬菜即可。
在广东过年,油角少不了。以前,离春节还有十天廿日,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了。
2.五指毛桃汤
五指毛桃汤是广东韶关的特色风味美食,是当地的名优特产。五指毛桃汤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种叶似五指毛桃的树根与猪排骨熬成的汤,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银降火之功效。
五指毛桃汤是广东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粤菜系,是指用五指毛桃根用来煲鸡、煲猪骨、猪脚等而做成的一种保键汤。
3.桂花鱼
河源桂花鱼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 *** ,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鳜鱼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磷、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
4.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它首创于广东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
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更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创制了鲜鸡烫盐焗制的 *** 现焗现食,因此菜始于东江一带,故称这种鸡为“东江盐焗鸡”。
5.牛角粽
牛角粽也叫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是河源特产的一种。牛角粽因形状像牛角而命名。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香糯润滑,唇齿留香。
6.客家豆腐
河源客家豆腐又称客家酿豆腐,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想必,来到河源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
有人说,到了河源,这6种美食是“必吃系列”,你觉得呢?
以前去过河源市龙川县麻布岗镇的上下别村,是一个大山里的小村庄,却让人感觉,如果人间若有天堂,就似这般模样。喜欢这里清澈的泉水,还有被保护的很好的生态。
偶然路过在家麻布岗客家菜馆,心里的美食小雷达就启动了,觉得是开了很多年的老店。一直把它放在收藏夹里,今天爬完山和朋友过来试试。
点单之前特地问了老板,果然已经在这个地方开了10年有余。
店里的装饰跟常规的客家菜馆大致相似。几张木桌椅,简单的装饰,收银台上还有店家自制的酒。食客乐驿不绝,厨房里炒锅的烹调声不断,烟火气十足。
店里的特色是猪肉汤和咸鸡。可惜我们来的时间太晚了,已经过了饭点,这两样都已经售罄了,所以我们点了其他的菜品来代替,却发现其他菜品也依然鲜活味美。
酸菜炒生肠
第1次吃生肠是在潮汕餐厅,喜欢它送爽滑的口感。所以看到菜单上有这道菜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安排了。
上菜后发现跟潮汕的做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酸菜的口感更像咸菜,味道完全融合在生肠里。生肠的口感是软软的,裹着一层酱汁很下饭。
什锦煲
菜一上来我们就感叹食材好多,分量挺足的。肉丸、腐竹、香菇、大肠等等,更底下垫了一层农家薯粉。
所有的食材用砂锅装着煲成一锅,一揭开盖子便香气四溢,咕咕作响。特地找老板要了客家特有的紫金辣椒酱配上,最喜欢里面的腐竹和薯粉,记得出来是农家自制的材料,一吃就停不下来,很快就光盘了。
上汤萝卜菜
由于汤都卖完了,也许我们点了一个水煮类的青菜。上菜之后发现他是用皮蛋和萝卜菜一起炒的。朋友很抗拒吃皮蛋,却发现这道菜的皮蛋没有他不爱的腥味,竟和我抢着吃了起来。
自带清香的萝卜菜,我之一次吃,吃起来爽口又解腻。吃完前面的下开胃下饭菜,配上店家的砂砵饭,最后配上萝卜菜,完美收官。
这家店的食材都是从龙川新鲜运送到惠州的。而且食材从不过夜,都是新鲜现煮,所以才保证了如此鲜美的口感。
一直很喜欢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分量十足的客家菜,是每次外出就餐时的首选,不知道您常去的客家菜馆是哪家,又都有什么鲜活的味道?
龙川佗城景区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美景不容错过!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24家旅游景区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其中,河源市佗城景区榜上有名。
24家旅游景区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名单如下:
佗城城墙。
佗城景区位于龙川县,原称龙川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美称,至今有2236年历史。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 *** 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学宫。
2006年,佗城景区与“南越国遗迹”捆绑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审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龙川考棚。
佗城虽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西门古码头、苏堤,清代的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此外,佗城还传承了龙川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南门码头杂技表演。
近年来,龙川县委、县 *** 深入挖掘佗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制定古镇升级改造方案,充分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先后修缮了越王井、城隍庙、龙川考棚、学宫、南越王庙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将古街、古巷、古村等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丰富旅游业态,着力打造“古色”人文旅游品牌。当地 *** 通过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化利用“古文化”等举措,让佗城古韵焕新风,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
【南方+记者】黄敏立
【通讯员】曾祥太 刘睿
【图片】黄赞福 冯晓铭
【作者】 黄敏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龙川冬日桌上的蕃薯#冬日生活打卡季#龙川这块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在稻谷收割之后,就迎来了蕃薯的大丰收。
挖蕃薯
龙川人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吃蕃薯。家家户户都会种上1-2亩的蕃薯。因为蕃薯不用怎么管理,产量也高。同时吃红薯的好处与功效主要有促进排便、补充糖分等。因此蕃薯对龙川人来说,是冬日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红心蕃薯
目前在龙川各个乡镇种植的蕃薯品种有红心蕃薯,黄心蕃薯,紫色蕃薯。这三个品种,其中红心蕃薯最受龙川人喜欢。龙川最早种植的蕃薯是黄心蕃薯,这种蕃薯没那么甜,吃起来有点拉丝的感觉。而后就引进了红心蕃薯,红心蕃薯不但清甜可口,产量也特别高。
红心蕃薯
红心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粗纤维素。红薯进入胃肠道后,其中的粗纤维素可促进肠黏膜对水分的吸收从而使大便成形,且粗纤维素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所以吃红薯可促进排便、通气。但是过多的进食红薯后,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出现腹胀的情况,故而应适量食用红薯。
紫心蕃薯
紫心蕃薯比较少种植,吃起来的口感有点粉,很多人不怎么喜欢。不过,仍然有人种植,这就是各人口味。在我们龙川,每家每户都会晒一些蕃薯干,放在冰箱里保存。蕃薯干是小孩子的更爱,平时上学在口袋里装上一点,与同学边走边吃。
黄心蕃薯
红心蕃薯虽然好吃,但是也要注意不可多吃。红薯中含有大量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可代谢为大量的葡萄糖,经胃肠道吸收后进行糖代谢途径,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所以,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不宜过多进食红薯,避免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
蕃薯叶
龙川人种蕃薯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蕃薯叶。刚刚长出来的蕃薯叶细嫩,清洗干净,去蕃薯叶丝,放锅里炒一炒,端上桌就是一道有名的客家菜。现在很多的客家餐厅,都有炒蕃薯叶这道菜,物美价廉。
红心蕃薯
秋高气爽的季节,挖蕃薯的人,扛着一麻袋又一麻袋的蕃薯,一路上笑声不断。这就是丰收的喜悦。龙川人喜欢蕃薯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代代相传。
来到龙川,一定要品尝一下龙川人种植的蕃薯,肯定会让你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