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鱿鱼游戏》很火,用了一上午时间看完后,回想起一部类似的片子《赌博默示录》,作为一个喜欢动脑子、推理类影片的观影爱好者,不禁将两部片子对比起来。
根据最近我的推送,我知道能看到这篇的朋友也不多,所以,如果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麻烦转发一下,我只是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加入这个讨论的团队罢了。
两部剧出品的时间就决定了是谁抄袭了谁
可以很清楚从百度百科上了解到鱿鱼游戏就是今年由韩国出品的一个作品
而赌博默示录是1996年从漫画上就出现的作品
众所周知,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大部分都是有前期基础在支撑着的,就像现在火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是不是都在片头说了改编自某某某小说。
从上面可以看出,赌博默示录是有漫画的基础的,包括李易峰2018年拍摄的《动物世界》虽然被很多网友骂,但是我是提前看过日版原版的,所以我再搜了版权确实是卖给了李,所以就只能从演技上去判断了。
但是这两部片子,目前我没有看到任何声明,也就是官方认为这不是抄袭,所以就懒得澄清了。
两部片子的雷同点
两部片子,虽然是韩国、日本的,但我们也知道,没有日本歌曲,我国上个世纪的流行音乐会少了半壁江山一样。大家相互借鉴一下都是好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赌博默示录》和《鱿鱼游戏》两者之间的雷同
首先就是游戏的相同点,所有游戏都是比较简单的游戏,但是都可以利用思维、观察等和智商无关的办法解决问题,但是每次boss或者说大关的时候却一定有智商的作用(或者说作者思维的作用)
两部片子当中的点,《鱿鱼游戏》中的拔河游戏是由老头001说出的制胜办法,其实事实是大家都拔过河,三步法哟没有用,可能有用,但是再要拉回去是不可能的。
《赌博默示录》中的石头剪刀布,事实是在越危机的时候越不会相信他人,这里的梗和现实理论研究是相反的,别问我为什么,多少也是东北师大应用心理学
没有退路,无论是赶下船或者是失去生命,结果都是一样的,中层以上认为的loser所确定的,那就一定会失败。主角光环是不存在的,那种头脑是不可能在底层的。
所以很多人会因为看了这部片子而立志,我从教多年只能笑笑,从来都是自己愿意立志才立志,虽然都是外界因素影响,但是靠这样一部电影,呵呵。
智商真的不是这种导演可以玩弄的
根据正态曲线分布,我们都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当然我说的只是科研上不是政治上哈。
我智商是147,能看出电影、电视剧中的毛病就确定了导演的水平。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各位,这两个片子都是靠着复杂繁琐毫无意义的台词混过去的。
以《赌博默示录》为例,理论上是不是应该三一三十一?
中科院的论文和第5集中多了一张牌这种情况是不是只能呵呵?
但是全世界80%人智商都在80~120这个中间区域,所以很容易就被导演糊弄过去了。
《名侦探柯南》为什么到了后期看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金田一》的理论性更加成立罢了,所以真的悬疑片能看懂的人真的很少,所以陈思诚才会拍喜剧悬疑片,因为喜剧片的受众面广啊!!!
好像自己带偏了却又带正了,随便吧,现在有点时间发文真的不容易了,实在是老师工作太忙了
小猪佩奇?美国1300米深海出现可爱小猪鱿鱼!全身透明极像吹风机一组路过太平洋的研究人员在美国附近的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猪鱿鱼”。
这个月早些时候,探索美国帕尔米拉环礁的E/V鹦鹉螺号考察队拍下了这只好奇的动物。
“小猪鱿鱼”
他们在海拔4500英尺下(约1385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只小动物,并停下来和它一起享受这一时刻。
这一特写镜头是来自非盈利组织海洋探索行动的鹦鹉螺号团队的ROV(遥控水下航行器)拍摄下来的。
ROV
这次偶遇发生在夏威夷以南1000英里(约160万米)远的珊瑚环礁上。
研究小组解释说:“鱿鱼和其他头足类动物一样,利用一种叫做虹吸管的结构移动,像喷射泵一样拉动和推动周围的海水。”
“这种头足类动物,被称为螺旋体鱿鱼,又名小猪鱿鱼,因其像口鼻一样的大虹吸管而得名。”
“这只惊人的鱿鱼体内充满氨气,能够调节浮力。人们经常看到它的触角在头部上方展开,这种鱿鱼就像一种野生的头发,或者像团队成员所说的鹿角,可以依靠触角在海水中自在的前行。”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种动物能够通过充满氨气的内部腔调节浮力,这种令人惊叹的鱿鱼经常海洋的潜水人员观察到,它的触角在头部上方舒展开。”
那么什么是小猪鱿鱼?
透明小猪鱿鱼(Helicocranchia sp.)因其大虹管看起来像鼻子而得名。
它们通过一个充满氨气的内腔来调节浮力,就像所有的鱿鱼一样,它会用虹吸管来排水。
成年体的平均尺寸约为4英寸(约100毫米),它的身体由一个大漏斗和小的桨状鳍组成,
漏斗没有瓣膜,但包含一个背垫与三个乳突作为器官。
它的身体由一个大漏斗和小的桨状鳍组成,它们的眼睛上方有小触角。
实际上透明小猪鱿鱼只有一个眼睛感光细胞,它的臂尖没有感光细胞,所以光线一般不会影响它在海里前行。
它们生活在海洋表面附近,深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当它们成年时,它们会下降到中远洋带。
特朗普证实美国正在升级核武器!详细现场视频,尽在“中国网”抖音(787874450)
号称抹香鲸的死对头,北海巨妖的原型,大王鱿到底有多大?大王鱿,学名Architeuthis dux,更广为流传的名字叫大王乌贼。实际上这种动物属于管鱿目,和乌贼类关系不是很近,更正确的中文名字应该叫大王鱿。而真正的乌贼体型都很小,没有巨型种。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大王鱿是号称可达18米、重一吨,是可以与抹香鲸势均力敌的怪物。今天,动物志用科学的数据告诉大家它到底多大,真的能与抹香鲸一较高下吗?
北海巨妖的传说
过去几百年,萦绕于大王鱿身上的迷雾重重,各种怪物传说经久不衰,很长一段时间为水手、探险家和猎奇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在16世纪的自然历史读本上,它曾被认为是"海僧侣"、"波兰主教"或"海上主教"这些怪物形象的可能原型。当然,最有名的的传说当属"北海巨妖"。在北欧传说中,北海巨妖居住在北欧和格陵兰岛附近的海洋里,平时蛰伏于海底,有大灾难时会浮上水面,被人们抽象为一种"扭曲的、缠绕的"生物。它的体型巨大,当它浮上海面时,其巨大的身体会被有些水手误当作一座小岛,甚至有人会登上这座"小岛"。这种怪物真正的可怕之处并非是本身,而是其迅速下沉时带起的巨大漩涡,会令船只和水手沉没于汪洋大海。英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曾说,北欧巨妖已经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沉睡了数个世纪,它带着怒吼从海底升起的那一天,就是这个世界的末日。
北海巨妖的形象
1555年马格努斯在其著作中指出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就是这种巨型鱿鱼。许多早期的海怪传闻可能都是衍生于1550-1554年间挪威和丹麦沿岸发现的一两个巨鱿样本,并且西北大西洋的加拿大纽芬兰,早在16世纪就被巴斯克人和葡萄牙人(两者当时已通过航海抵达北美)的渔民发现过大王鱿尸体。尽管在16世纪人类就能够接触到一些大王鱿样本,但在没有系统博物馆的时代,收集和长期保存是不现实的。上个世纪,大王鱿的标本陆陆续续在世界各地被收集并由专家研究、发布,其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揭开。今天,动物志就以现代标准谈一谈大王鱿的真实体型。
1873年拍摄于纽芬兰的老照片,这可能是大王鱿最广为流传的照片了
大王鱿曾被一些人认为全长30.5-46米甚至超过75米,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也不是更具迷惑性的数据。真正具有欺骗性的是19世纪80年代的几个16.8-18.3米的报道,当时,多位作者描述或引用了这些数据,以至于大王鱿的体型被夸大了一个世纪之久 。直到20、21世纪之交,当学者们掌握了采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个(来自搁浅、上浮、渔获以及其天敌如抹香鲸、睡鲨腹中)样本,总算能够系统、科学地整理出巨鱿的体型,拨开其身上遮盖真相的层层迷雾。
过去,人们也认为大王鱿是能与更大的齿鲸——抹香鲸一战的深海霸主,然而事实与幻想总是相去甚远
大王鱿的测量标准
和许多动物不同,包括大王鱿在内的头足类最有意义、最稳定的测量指标是胴体长度(mantle length),相对地,由于两只触腕的超强伸展性,其体全长(total length)可谓最不可靠的性状,前文提及19世纪80年代的几个18米报道就是触腕被人为地大大拉长后增加了体长。至于标准长度(standard length)是胴长+头+腕足,也比体全长稳定的多。动物界与18米的大王鱿相似的,还有3.7-4米的虎和10.5米的网纹蟒,这些是在动物死后测量的被拉长的皮张。
大王鱿的绘制图,胴体mantle、头部head、腕足arms、触腕tentacles以及触腕穗tentacle club清晰可见,胴长即胴体那一段,标准长是胴体至最长的腕足末端,体全长要量到触腕穗。
世界各地的大王鱿体型
新西兰的头足类专家奥谢检查了超过130只大王鱿样本,标准长罕有越过5米,没有一只胴长超过2.25米(一说为2.3米),或者体全长超过12.8米,在另一份研究中他指出大王鱿体重上限为275公斤。而从抹香鲸胃中收集到的大王鱿角质喙比新西兰拖网捕获的样本还小,他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大王鱿能长得更大,延续"大王鱿18米1吨"的神话显然是对科学的伤害。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非洲南部,海洋生物学家霍温等人检视了来自南非海域的一些大王鱿,胴长为0.4-1.85米,成年雌性胴长平均1.69米,成年雄性平均1.19米,最重的个体超过183公斤。
西北太平洋的情况如何呢?日本巨鱿专家洼寺恒己测量了日本海域发现的57只大王鱿,胴长为0.84-1.96米,体重25.2-200公斤。
这是日本大王鱿的胴长分布图,横轴为胴长(单位厘米),竖轴为数量,粉色表示雌性,蓝色为雄性,灰色代表性别不确定
说到日本,不得不提这只游到日本富山湾的大王鱿,好在事后它安全地回到深水
日本富山湾拍摄到的大王鱿
再来就是南印度洋的凯尔盖朗群岛,来自法国的海洋生物学专家谢雷尔解剖了36只被捕获的南极睡鲨,发现其中7只胃中含有大王鱿的角质喙,测量这些喙并估算其主人的胴长,得出平均胴长1.1米。值得一提的是,葬身鲨腹的大王鱿更大胴长为2.2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大的个体了。可见,即使更大的大王鱿也难逃沦为睡鲨美餐的命运。
南极睡鲨,更大可达6米的掠食性鲨鱼,是大王鱿等头足类的天敌,下图为福克兰群岛捕获的一只南极睡鲨。
接着是西北大西洋,巨鱿专家奥德里奇测量了纽芬兰水域的一些个体,胴长1.07-1.85米,最重的181公斤。
那么大王鱿的胴长真的无法超过2.3米吗?并非如此,迄今为止大王鱿胴长更大最可靠的长度记录为2.4米,地点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由头足类专家兰德曼等人报道。
体全长方面,大王鱿专家罗珀40年间研究了世界各地实验室和博物馆的100多样本,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全长在7.5-10米之间,更大的那只14.34米,来自巴哈马。
图为罗珀和一只大王鱿尸体的对比
考虑到胴长比全长更稳定可靠,不会轻易拉长,动物志认为大王鱿可靠更大个体应该为来自塔斯马尼亚的那只胴长为2.4米的成年雌性,参考胴长2.25-2.3米的大王鱿全长接近13米,它的全长可能超过13.6米 。
大王鱿就说到这,凭着13-14米的体长它无疑是头足类家族的庞然巨物,不过它仍然不是更大的头足类。加之头足类素因战斗力孱弱而有"海洋薯条"之称,即便是大王鱿也难逃一些更强掠食者的捕食,今后动物志将介绍其它大型头足类以及大王鱿与其它捕食者之间的恩怨情仇。
在Steam沙盒生存游戏《方舟:生存进化》的世界里,不同的区域里有着不同的霸主,而且随着版本的变动,这些霸主的地位也会有所改变。可是有一种霸主的地位到今天依旧没有生物能够撼动,它就是《方舟:生存进化》海洋里面的托斯特巨鱿,它的力量是如此出众,就算是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表现出色的沧龙也无法逃离被它猎杀的命运。
托斯特巨鱿,顾名思义,它就是一只体型十分庞大的鱿鱼,而这种生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方舟:生存进化》的海洋霸主,靠的并不是它那锋利的牙齿,而是那长长的触手。不管是什么样的《方舟:生存进化》生物,只要被托斯特巨鱿给抓住,它就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被托斯特巨鱿一点一点的给吃掉,而且托斯特巨鱿的速度非常的快,在没有坐骑的情况下遇见它,玩家几乎是必死的结局。
虽然《方舟:生存进化》的托斯特巨鱿很是强大,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玩家就没有驯服它的可能。玩家只要提前准备一只血量接近10000的大乌龟来勾引托斯特巨鱿,让它死死的抓住它,然后玩家再靠近它的身边给它喂食黑色的珍珠,那么用不了多久玩家就能将这只深海怪物给驯服。
被驯服之后的托斯特巨鱿表现依旧十分的出色,在面对《方舟:生存进化》其他的海洋生物没有丝毫的惧色,只可惜海洋并不是《方舟:生存进化》玩家之间的主要战场,否则这种生物就算是来到了《方舟:生存进化》的PVP模式也依旧能有很多的用武之地。
《鱿鱼游戏》:人呐,一种多自私的灵长类动物2021年,韩国一部《鱿鱼游戏》火出圈,在油管上的热度还高过了《权力的游戏》,2022年热度已经降了下来,就被我捡起来看,也不是特意要看这些血腥的电视剧,只是无聊中点出来,再加上只有9集的篇幅,觉得可以一看,看到现在就看到了第6集。
01
我们真的可以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主角团的人,成奇勋想借200万韩元给母亲治病,曹尚佑有6亿韩元的亏空,姜晓想有2000万韩元把在朝鲜的母亲偷渡过来,这些困境一步步地把他们逼进了这个游戏,游戏的诱惑太大了,总奖金高达456亿韩元的诱惑,现金就那么 *** 裸地摆在他们面前,那是钱,是解决生活困境的希望,更是最后搏一搏的解脱,当他们不知道这些是建立在别人生命之上的时候,大家还能接受。但到后来,一旦接受了一条命1个亿的设定后,别人那鲜活的生命,在眼里自动变成了现金。
尚佑靠欺骗阿里活下来,姜晓得到了智英的自我牺牲,甚至老先生也是牺牲自己让成奇勋活下来,前一天还是同伴的人,今天就能变成“敌人”,你死我活,是这场游戏不变的规则。
假如没有这个诱惑,他们会好吗?
也许成奇勋会努力工作,戒掉赌博,最后治好母亲,接回女儿,也许曹尚佑进了局子,把经济罪的牢坐完,还能重启人生,也许姜晓接到了母亲,一家团圆,还能抵达济州岛。上面写的这些结局可能会出现在国产电视剧里,但我更相信成奇勋会喝酒度日,然后流浪街头,最后死去,曹尚佑会带着自己的骄傲和不想看见母亲失望的脸庞自杀,姜晓会和弟弟两人在韩国艰难度日。
生活的困境本就是一步步把人推向糟糕的情境里,反复循环,最终承受不了,要么铤而走险,要么摆烂接受,而《鱿鱼游戏》给了铤而走险的选择,但生活有时候,连铤而走险这个选项都没有。
02
当游戏和人命挂钩,带来愉快的游戏也不再快乐。
小时候我们玩一二三木头人,打弹珠,甚至跳皮筋,丢沙包,都带着快乐的情绪,一群小伙伴,叽叽喳喳,在游戏规则下,尽情打闹,输掉的人,成为“鬼”,成为守门员也都心甘情愿。
长大后,我们打王者荣耀,和平精英,魔兽争霸,在一场场5V5的智力和手速游戏中冲锋,带着胜利或失败走向结局,惩罚不痛不痒,但也心甘情愿。
但现在,每杀一个人,就有1个亿韩元的收入,会心动吗?会。
会快乐吗?大概不会吧。
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吗?不会。
那这还是游戏吗?我更愿意称之为赌博,赌上了命,换一堆钱。
03
平等的社会,一切都是平等的。
老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为了几两碎银都可以售卖时间,忍受职场上的不公平对待,永无止境地加班,在通勤两三个小时的地铁里来来 *** ,得到的金钱和这些付出成正比吗?出身,教育,智力,体力上的这些差距,在无形中已经把结局写好。
但《鱿鱼游戏》里给了一个相对平等。所有人穿的一样,吃得一样,玩一样的游戏,一样的赌本,甚至结果都是恒定的。男女老少都放在了一个天平上去,运气,选择,判断这些外界因素都有范围,假如把这样的设定放大到一个国家,奖励不是钱,而是幸福,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大家在一样的起点,什么都一样,世界大同。你能想象这样的社会吗?
《鱿鱼游戏》把人的善恶在特定的场景下,放大又放大,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是一种多么自私的灵长类动物。
图源 *** ,侵删
“高嘌呤”肉类排行榜,鸡肉倒数之一,鱿鱼排第二,建议了解很多人不能吃“嘌呤高”的食物,需要用通俗的语言简单介绍一下嘌呤:嘌呤不是某种营养素,它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代谢物。它和蛋白质关系密切,但没有直接的正比关系,如鸡蛋、牛奶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食物,但嘌呤含量很低。
而正确的逻辑是:细胞密度高的食物,嘌呤一定高。如海鲜、鱼籽、豆芽、煮肉的汤、动物内脏等,我们普通人可能不需要懂这么多的专业知识,但可以了解一下那些食物的嘌呤含量高,尤其肉类是很多人又想吃又不敢吃的食材,下面专门来介绍一下哪些肉类属于“高嘌呤”,不能吃的可以避开或者寻找替代品。
本文“高嘌呤”的定义从每一百克食物含量超过100毫克嘌呤算起。
第四名:鸡肉
鸡肉算是日常肉类中“高嘌呤”食物中嘌呤含量比较低的了。日常饮食中多少也可以吃一些,嘌呤基本属于同一 个档次的,含量在100-150之间的有猪肉、鸭肉、猪肚、鸡心、鲤鱼、鲫鱼、猪腰子等。
推荐食物:牛肉,嘌呤含量80左右
推荐一道【汆水牛肉】的做法
准备食材:牛肉半斤,香菜、小米椒、大蒜适量。料酒、生抽、胡椒粉、老抽、盐、糖适量。
1、牛肉切薄片,香菜、小米椒切段,大蒜剁碎备用。
2、牛肉中加入少量料酒,2勺生抽,半勺老抽,少量胡椒粉和盐抓匀,加入一勺干淀粉和油抓匀腌制10分钟。
3、锅中水煮开,将牛肉倒入,筷子打散开后汆水20秒左右,捞出放入碗中,加入蒜末、白芝麻、少量辣椒粉,浇入一勺热油激发出香味。
4、碗中加入1勺生抽,鸡粉拌匀调味,加入香菜、小米椒拌匀即可。
第三名:草虾、基围虾
海鲜中很多食材嘌呤含量都高,虾算是相对比较低的,嘌呤含量在160左右,处于同一个档次,含量在151- 200之间的有猪肝、牛肝、鳗鱼等食材。
推荐食物:鳝鱼,嘌呤含量90左右。
推荐一道【红烧鳝鱼】的做法:
所用食材:鳝鱼2条,蒜、姜、洋葱干辣椒;生抽,老抽,料酒,盐,糖适量。
1、鳝鱼处理干净,剁成大小适合的段,姜、蒜切片,洋葱切丝备用。
2、锅中少许油,加蒜瓣、姜片、洋葱、干辣椒爆香锅底,加入鳝鱼段大火翻炒至略微卷曲。
3、加入少量料酒,2勺生抽,1勺老抽、盐翻炒出香味,加入洋葱丝继续翻炒1分钟。加入半碗水,焖上5分钟至黄鳝酥烂。
4、大火收汁,锅内少量汤汁的时候,加入2勺水淀粉勾芡后即可出锅装盘。
第二名:鱿鱼
喜欢吃鱿鱼的人不少,尤其是街头的烤鱿鱼看到总忍不住想买来解馋,其实鱿鱼也是嘌呤的“大户”,每百 克含量在220毫克左右,含量在201-250之间的有生蚝、鲳鱼等。
推荐食物:海蜇皮,标准的低嘌呤食物,百克含量不到10毫克。
推荐一道【海蜇炒肉丝】
所需食材:海蜇皮、牛肉、香菜适量;辅料需要辣椒、大葱、大蒜、干辣椒;调味料准备生抽、蚝油、糖、盐适量。
1、海蜇冲洗干净,牛肉切丝,加盐、胡椒粉、1勺生抽抓匀,腌制5分钟,加1勺油腌制10分钟。
2、锅中水烧开海蜇皮倒入烫10秒,快速捞出投入冷水。
3、炒锅中适量的油,加入葱、干辣椒、姜末炒香,加入牛肉丝翻炒至变色。
4、转大火,加入海蜇丝,青红椒丝,大火翻炒1分钟,加入2勺生抽,1勺蚝油,少量的盐和糖翻炒均匀。
5、最后加入一些配菜,可以加香菜、小芹菜,淋入一些香油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之一名:鸡肝
鸡肝是把双刃剑,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非常丰富,尤其是维生素A的含量远超其他食物,但鸡肝的嘌呤含 量也是更高的食物之一,每百克含量接近300毫克,怕嘌呤高的人要忌嘴了,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还有鸭肝、 猪大肠、三文鱼等。
推荐食物:猪血,低嘌呤食物,百克含量12毫克。
推荐一道【韭菜炒猪血】
准备食材:猪血一盒、韭菜、干辣椒、姜、葱、蒜,辅料:生抽、胡椒粉、淀粉、盐和鸡精适量。
1、猪血切成长条,焯水2分钟后备用。韭菜切长段,蒜剁碎,姜切末,干辣椒备用。
3、炒锅中加油,先放入葱、蒜、干辣椒炒香,倒入猪血大火翻炒2分钟。加2勺生抽,少量胡椒粉、盐、2勺水淀粉焖煮1分钟收汁。
4、最后加入韭菜段翻炒均匀,淋入一点香油后即可出锅装盘。
——老井说——
上面介绍的肉类是高嘌呤的,下面分享一下低嘌呤的肉类,有些每百克嘌呤含量甚至低于10毫克,如海参、海蜇的嘌呤含量比大多数瓜果蔬菜还要低。
低嘌呤肉类:海参(4.2)、海蜇皮(9.3)猪血(11.8)、鳜鱼(24)、猪心(65)、猪皮(69)、牛肚(79)、鸽子(80)、鲈鱼(70)、牛肉(83)螃蟹(81)、兔肉(107)。
另外要说一下,发芽的豆类嘌呤含量非常高,大多在500以上,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小猪佩奇?美国1300米深海出现可爱小猪鱿鱼!全身透明极像吹风机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一组路过太平洋的研究人员在美国附近的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猪鱿鱼”。
这个月早些时候,探索美国帕尔米拉环礁的E/V鹦鹉螺号考察队拍下了这只好奇的动物。
“小猪鱿鱼”
他们在海拔4500英尺下(约1385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只小动物,并停下来和它一起享受这一时刻。
这一特写镜头是来自非盈利组织海洋探索行动的鹦鹉螺号团队的ROV(遥控水下航行器)拍摄下来的。
ROV
这次偶遇发生在夏威夷以南1000英里(约160万米)远的珊瑚环礁上。
研究小组解释说:“鱿鱼和其他头足类动物一样,利用一种叫做虹吸管的结构移动,像喷射泵一样拉动和推动周围的海水。”
“这种头足类动物,被称为螺旋体鱿鱼,又名小猪鱿鱼,因其像口鼻一样的大虹吸管而得名。”
“这只惊人的鱿鱼体内充满氨气,能够调节浮力。人们经常看到它的触角在头部上方展开,这种鱿鱼就像一种野生的头发,或者像团队成员所说的鹿角,可以依靠触角在海水中自在的前行。”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种动物能够通过充满氨气的内部腔调节浮力,这种令人惊叹的鱿鱼经常海洋的潜水人员观察到,它的触角在头部上方舒展开。”
那么什么是小猪鱿鱼?
透明小猪鱿鱼(Helicocranchia sp.)因其大虹管看起来像鼻子而得名。
它们通过一个充满氨气的内腔来调节浮力,就像所有的鱿鱼一样,它会用虹吸管来排水。
成年体的平均尺寸约为4英寸(约100毫米),它的身体由一个大漏斗和小的桨状鳍组成,
漏斗没有瓣膜,但包含一个背垫与三个乳突作为器官。
它的身体由一个大漏斗和小的桨状鳍组成,它们的眼睛上方有小触角。
实际上透明小猪鱿鱼只有一个眼睛感光细胞,它的臂尖没有感光细胞,所以光线一般不会影响它在海里前行。
它们生活在海洋表面附近,深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当它们成年时,它们会下降到中远洋带。
我小时候看漫画《哆啦A梦》(那时候还叫机器猫),在“野比的恐龙”这个故事中,强夫的爸爸给他从美国带了一块恐龙爪子的化石,强夫拿着就向小伙伴们炫耀。那时候的我只在博物馆中见过化石,只觉得化石都是珍贵无比的宝物,而这种刻板印象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长大以后,我家搬到了潘家园附近,就是那个特别有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离我家骑自行车只有10分钟的路程,那时我就经常在周末跑到那里 *** 。当时的旧货市场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绝少有卖各种假古玩字画的,大多都是卖破烂的,诸如旧机器旧衣服旧家具什么的,我常看的有两种:旧书和奇石。这个奇石里,会有好多好玩意儿,其中不乏各种动植物化石,而有一种像蜗牛壳一样的动物化石,特别多,还特便宜,这就是菊石化石。
菊石 | 二猪
“旧日支配者”触手怪!
今天物种日历的故事,说的就是巨菊石——就如字面意思一样,巨大的菊石。德国明斯特自然博物馆藏有一个世界上更大的菊石化石,这种巨大的头足类学名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外壳宽两米五,似乎在诉说着头足类中的“旧日支配者”——啊不,是奥陶纪外壳长可达9米的房角石(Cameroceras),那曾经的荣耀。
巨型菊石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 | Wikimedia Commons
目前普遍会将大型的菊石或角石认为是凶猛的掠食动物,但由于头足类动物软体部分难以保存,导致软体部分的化石极其稀少,所以我们对这些大型动物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有一种观点是,大型的菊石和角石可能是温和的滤食动物,就像现代海洋中的蓝鲸或鲸鲨一样,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巨大的体型只是自保的一种手段。
房角石攻击广翅鲎的想象图 | Offy / Wikimedia Commons
菊石的壳用“隔断”分割成很多大小不同的“空间”,越靠近头部,空间就越大,这些被称为“气室”的结构通过一个小孔连接,是菊石用来控制自身浮力的装置,如果需要下潜,就将海水吸入到气室中,如果想上浮,就把气室中的水排出去,和我们人类建造的潜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们的外壳十分巨大,让人有一种大型动物的感觉,但由于它们的壳内大部分空间都被气室占据,肉体只居住于最末的一节腔室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我最初以为菊石和鹦鹉螺是同类,而且鹦鹉螺应该是菊石的后代,它俩长得太像了,而且菊石灭绝了,而鹦鹉螺还生活在大海中。后来随着学识的增长,我发现菊石和鹦鹉螺虽然都属于头足类,但两者关系还挺远的。
如何区分鹦鹉螺和菊石呢?只要把外壳打磨掉,露出壳里的缝合线,两者就非常容易区分了:鹦鹉螺的外壳缝合线平直,显得非常简洁,但菊石的缝合线比较复杂,而且其中很多呈现出非常精美的图案。
菊石外壳里的缝合线,把外壳分成一个个腔室 | 二猪
早期的菊石如泥盆纪的菊石化石,缝合线只是有了一些曲度,而到了白垩纪,菊石的缝合线就变得异常复杂,呈现出非常多的锯齿。有的同学就问了:你说这玩意儿有个啥用?平时也看不见。有一种观点是,缝合线变得越复杂就能加强贝壳的强度,就能让菊石用更轻的贝壳获得同样的强度,这样就能加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并减少能耗,让它们能够获得更强的游泳能力以及更好的防御力。所以菊石被认为是比鹦鹉螺更进步的物种。
蒙特雷湾水族馆孵化的幼体鹦鹉螺 | Monterey Bay Aquarium / ***
幸与不幸,都是玄学
菊石在海洋中生存了3亿6000万年之久,并且成功挨过了两次生物大灭绝,成为海洋中相当繁盛的一个类群。试想海洋中游来游去的一群群动物,不是闪着银色光芒的辐鳍鱼,而是挺着一个大贝壳喷水前进的菊石,还真是有趣呢。
菊石是如此之多,海洋中甚至有些动物专门演化出了“对菊武器”,比如有一类牙齿相当特别的软骨鱼:尤金齿目(Eugeneodontida),很多种类似乎就专门演化出了吃菊石的适应器。其中更是有旋齿鲨这样的奇葩,旋齿鲨(Helicoprion)下颌的牙齿排列成一个巨大的螺旋状圆盘。只要轻轻咬住菊石的肉体,稍微一使劲,圆盘上的牙齿像齿轮一样往里卷动,就能将菊石肉给勾出来!
旋齿鲨的奇异牙齿化石 | James St. John / Wikimedia Commons
演示旋齿鲨嘴开合的模型,牙齿往内倾斜的时候,菊石会被拽出来塞进嘴里 | Mozenrath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在6500万年前,那次使恐龙灭绝的大灾变,让菊石这些古老而进步的头足类彻底消失了。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当时海水酸化影响了菊石幼体外壳的发育,也有人认为是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灭绝导致菊石失去了食物,还有人认为是辐鳍鱼类的崛起挤压了菊石大部分的生态位……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想。
然而,看似落后笨拙的鹦鹉螺却活了下来,一直生活到现在,难道这就是傻人有傻福?这就好像班里的学霸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学渣反而有了铁饭碗!这简直是没天理啊!有一种观点是,鹦鹉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相对菊石更加原始,但不少种类的鹦鹉螺生活在深海,深海的环境相对于浅海更加稳定,不易受外界变化影响。而且鹦鹉螺的寿命比较长,有一些个体挨过了大灾难后的饥荒,让自己族裔的血脉流传至今。
菊石 | 二猪
演化就是如此的神奇,它并没有沿着固定的方向前进。能够生存至今的物种,也许不是演化得最复杂、最精密的家伙,而只是有足够运气的幸运儿。现在阅读我文章的每一位读者,实际上都是演化史上的幸运儿,如果你把今天的物种日历分享给你的朋友,并给我点赞,锦鲤作者二猪就祝你在2021年有一整年的好运!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体长10米的大王酸浆鱿,更大无脊椎动物,以为是王者,却是零食海怪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航海时代。
挪威的海怪传说中,有一种长着触手的海怪,据传,体型大到足以吞没并击沉一艘船。
当然,每一个海怪,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而这个长着触手的海怪,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就已有记载,认为这是一条重达320公斤,体长9.1米的巨型乌贼。
传说终究是传说,口口相传之间,总会夹杂着夸大的成分,让人难以相信。
直到2004年,科学家拍摄到了巨型乌贼的照片,才真正看清楚传说中海怪的样子。
原来传说中的海怪,可能是一种头足纲动物,叫大王乌贼,据记载,大王乌贼更大体重为275公斤,而体型可达13米。
但如此惊人的体型,在头足纲动物中,也只能排老二。
世界上更大的无脊椎动物:大王酸浆鱿
还有一种比大王乌贼更大的深海巨鱿,是大王酸浆鱿,它可能没有大王乌贼长,但无论是体重还是身形,大王酸浆鱿都更胜一筹。
据推测,大王酸浆鱿的体型可达12至14米,差不多的长度,质量远远大于大王乌贼,体重可达750公斤。
大王酸浆鱿生活在南极洲附近冰冷的海水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南极乌贼。
由于生活在深海中,我们对于大王酸浆鱿的了解知之甚少。
之一次和它亲密接触,是在1925年,人们在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了奇怪的触手,认为属于深海巨鱿,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生物;
1970年,南极的捕鱼船捕获了一些鱼,发现身上都有怪异的锯齿状的伤口;
1981年,拖网渔船捕获了一条总长4米长的雌性大王酸浆鱿,这种生物之一次真正出现在人们面前;
2003年,捕获的大王酸浆鱿总长度为6-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但也可能是750公斤,具体不详;
2007年,之一次捕获到完整活的鱿鱼,总长度为4-5米,重量可达450公斤。
历史中捕获的大王酸浆鱿都是未成年的雌性,再加上生物样本太少,科学家们只能从动物胃里面的残肢来预估它成年后的体型。
科学家们在海洋生物的胃里,发现了大量鱿鱼嘴,大小不一,更大的约有5cm长,据此推断,这种生物体型在13米左右。
巨型生物,为何有这么可爱的名字?
“酸浆”一词,总让人想起很多可爱的浆果,酸酸的很好吃,那为什么这种生物叫大王酸浆鱿呢?难道它们吃起来是酸的吗?
显然不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属于酸浆鱿科,可能取名的时候,觉得大王酸浆鱿和植物里的酸浆比较像吧。
大王酸浆鱿的两大利器
生活在海洋中的大王酸浆鱿,有两大武器,一个是带着倒刺的触须,另一个是深海般巨大的眼睛。
大王酸浆鱿和大王乌贼更大的区别在于触须,大王乌贼的触须上有大小不一的吸盘,而大王酸浆鱿的触须,则是带着尖锐倒刺的,这种钩刺长5厘米。
只要轻轻拂过动物身体表面,都能留下一排锯齿状的伤口,很多大型海洋生物都难以抵御。
除此之外,大王酸浆鱿的喙和眼睛,在乌贼生物中,都是更大的。
尤其是眼睛,甚至是动物界更大的,直径可达30到40厘米,比人的脑袋还要宽。
如此大的眼睛,自然能更早察觉到其危险的到来。
以为是王者,实际却是抹香鲸最喜欢的食物
巨大的体型,加上大眼睛的观察和触手的防御,都以为大王酸浆鱿应该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但实际上,它是抹香鲸最喜欢的食物。
小时候的大王酸浆鱿,经常被欺负,深海鱼类鮟鱇鱼、信天翁、海豹等动物都是它的天敌。
稍微长大一点,就会被抹香鲸和睡鲨捕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张图片,就是抹香鲸和巨型鱿鱼打架的场景。
在抹香鲸面前,大王酸浆鱿的体型不算大,抹香鲸体长8-20米,成年体重25-45吨,大王酸浆鱿和抹香鲸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大王酸浆鱿的大眼睛,实际上也是为了对付抹香鲸。大眼睛会发光,能在深海黑暗的环境中,及时准确判断抹香鲸的位置。
面对大王酸浆鱿的触须,抹香鲸也经常受伤,在一些抹香鲸的尸体上,总能发现大王酸浆鱿留下的锯齿状伤痕,但只要是正面较量,获胜的肯定是抹香鲸。
科学家认为,抹香鲸也是唯一能捕食成年大王酸浆鱿的动物。
鱿鱼虽大,但没有任何食用价值
再大的生物,若不能吃,似乎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那大王酸浆鱿可以吃吗?好吃吗?
有科学家确实做了相关的实验,将大王酸浆鱿的肉分成好几份,分别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加工,最后由参与人员进行点评。
结果令人吃惊,大王酸浆鱿的味道比那些体型迷你的小鱿鱼差多了,肉质差,而且很难处理,几乎不能食用。
有研究人员尝试了油炸的鱿鱼圈后表示,即使加再多的酱汁,吃起来仍然像油炸的橡胶轮胎一样。
而且,作为深海动物,鱿鱼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氨,这是一种难以下咽的味道,若摄入过量,会引起身体不适。
虽然可以吃,但是因为不好吃,大王酸浆鱿避免了被吃灭绝的风险。
美媒盘点速度“最快”的动物:鱿鱼竟然上榜美媒称,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动物是什么?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速度。如果简单地以每小时行进多少英里来衡量,那么像猎豹这样的传统大型动物将独占鳌头。但如果用动物每秒钟行进的距离与身体长度之比来衡量速度,那么敏捷的小猫就能够与之一较高低。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4月21日报道,这种按比例进行的比赛让来自各个动物王国的参赛者都有可能争夺金牌。下面是相对于体型来说速度最快的一些动物。
1.鱿鱼 这种头足类动物就像有触须的喷气式飞机一样在海洋中穿梭。它把水吸入20厘米长的锥形身体内的腔室中,然后收缩肌肉把水从头部附近一个类似狭窄隧道的器官中喷射出去。水流喷射向一个方向,就能推动成年鱿鱼以每秒相当于10倍身长的速度朝相反方向行进。
2.猎豹 这种布满斑点的猫科动物以快速奔跑而著称,柔软的脊柱使得它们的四肢具有超大的活动范围。这样的伸展使得猎豹的步幅更大化,让它们能够在3秒内从零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约合97公里)。猎豹后腿上密布的快缩肌纤维使它们的冲刺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70英里。猎豹每秒钟行进的距离相当于身长的23倍。
3.蜂鸟 蜂鸟呈8字形扇动翅膀,以至于人类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影子。为了给雌性蜂鸟留下深刻的印象,10厘米长的雄性朱红蜂鸟相对于体型的加速度比其他任何脊椎动物都要快。它们在求偶时的俯冲飞行速度相当于每秒钟行进身长的385倍,而动力全都来自它们那超大的胸肌。
4.桡足虫 每当碰到危险的时候,这种1毫米长的鱼雷形甲壳类动物就能够加速到每秒钟行进身长的500倍。桡足虫有两种不同的腿,一种腿像划动的船桨,用于游泳,另一种更加强壮的腿则用于跃进,使得这种生物可以一下子弹射出20多英寸的距离,完全能够从鱼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