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无鱼之困,长江无鱼是指长江特有的鱼种全部消失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7 0
长江无鱼之困: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综述

鱼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许多人很爱吃,老百姓常吃的4种鱼是我们熟知的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这4种鱼味道鲜美,价格实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4大家鱼。

除了这4大家鱼之外,在我国长江曾经生存着许多味道更鲜美的鱼类。那时候,住在江边的百姓无疑是最幸福的,他们靠着长江里肥美的鱼,每天顿餐桌上都能出现不同的鱼料理,生活很是富足美满。

可是到了现在再想吃这些鱼就难了,并不是人们不想捕捞了,而是很难捕捞得到了。

过去长江的野生鱼随处可见,只要找准位置一撒网就能补上许多。可现在随着人们肆意捕捞,长江野生鱼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

除野生的4大家鱼品种捕捞量稍大一些,其余的品种很难捕捞上来,这也造成了长江一鱼难求的困境。有人为此产生担忧,如果这样下去别说吃不到那些美味的野生鱼。就连我们常见的4大家鱼都会因此减产,中国将陷入无鱼可吃的窘境。

曾经长江鱼类繁多

在古代,长江可谓是鱼类的乐园。那个时候长江当中生活着多种鱼,比起常见的4大品种不少稀有品种在当时数量繁多。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为此有了口福,经常划着船会捕上一些鱼做成美味佳肴。

像现在一些有钱人吃的几百上千的鱼类,在当年不过是寻常百姓家的饭菜。听到这是不是很羡慕当时的人们?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捕鱼工具发生了改变,从之前划着船去捕鱼,到后来开着机动船去捕鱼,捕获的鱼数量也成倍增长。

因此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长江内的鱼类在间接上 *** 了长江两岸的经济发展。可以说长江鱼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又 *** 了当地经济。

肆意捕捞鱼类减少

不过鱼类作为一种资源其产量是有限的,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对鱼的需求量也增大不少。长此以往,长江里的鱼又怎能供上人们吃呢?当时就有一些人提议,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肆意捕捞长江的鱼。适度捕捞鱼,给鱼儿生存的空间,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但是当时许多人利益熏心,只顾着挣眼下的金钱哪里听得进这番话。提议合理捕捞的人被众人嘲笑,就这样更多的渔船下水进行捕捞。此时的捕捞设备已经是鸟枪换炮,不但无需用桨划船而且还配上了声纳等先进系统。这样一来鱼群在哪里出没,显示器上一清二楚。

可怜的鱼儿就这样一批又一批,被人类无情的部落吃掉。从此之后数量渐渐变得稀少起来,有关部门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就制定了相关的规定,禁止捕捞珍稀鱼类。可仍有一些老板愿意出高价品尝美味,在金钱的驱使下不少渔民仍然去偷着捕捞那些珍稀鱼类,导致其数量更为稀少甚至灭绝。

许多鱼类多年不见

就拿长江江豚来说,这在过去属于是一种常见的鱼。其肉质鲜美超过许多鱼类,在长江流域中除人类以外几乎没有天敌。

可就是因为它们的肉好吃,成了诸多食客追捧的对象。这也导致其数量一少再少,到了2012年有关部门统计了一下。估计在长江流域内,这种鱼的数量只有1040只

这个数量已经少于国宝大熊猫的数量了,假如不去保护很快人们就只能看到长江江豚的标本了。

除了长江江豚外还有一些鱼类多年来一条也没发现过。有可能是这种鱼已经灭绝了,也有可能仅存一些潜在水里苟延残喘。听到这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凄凉,曾经热闹的长江捕鱼场景可能以后只能在纪录片中看到了。

有人提议十年禁捕

有一些人再次提出要适度捕捞,还有一些甚至觉得不如放长江的鱼一条生路,在10年之内不要进行任何的捕捞。这样一来鱼儿就能在水中自由繁衍,相信过不了几年数量就会成倍增长。

可是完全禁捕10年听上去也不太现实,毕竟有不少渔民是捕鱼为生的。更糟糕的是,在过去如果禁捕一段时间长江的鱼类肯定会成倍增长。

现在工业污染很严重,导致长江的水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也让鱼儿在长江的繁殖速度大为减缓,要想恢复往日的繁荣恐怕单靠禁捕是不行的,还要辅以环境保护。

野生鱼与家鱼的关系

野生鱼类的稀少,让其价格不断攀高,一条不足半斤重的小鱼,在当地卖到数百元的价钱不足为奇。即便是四大品种的野生鱼,其售价也是许多百姓难以承受的。照此看来以后想吃到长江野生鱼就难于上青天了。那么为什么说这会导致中国人无鱼可吃呢?

我们有这么多的养殖场,养殖着4大家鱼。即便是长江里的鱼全部消失,不是还可以吃到养殖的家鱼吗?

事实上鱼类的繁殖和家禽等动物有很大的不同

养殖场的鸡可以一代一代顺利繁殖下去,而鱼的繁衍培育过程,假如没有

假如未来在长江的野生鱼类全部消失,就会导致家鱼难以繁殖下一代。

所以说不保护好长江野生鱼,全国都会陷入无鱼可吃的窘境一点也不夸张。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许多人开始提倡保护我们的长江,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让江内的鱼儿恢复往日的生机。

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中国或无鱼可吃?长江无鱼之困

鸡鸭鹅鱼是中华传统美食不可或缺的食材,而鱼作为营养很丰富的食材之一,一直属于人类烹饪食材的常见选择。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桌上会摆出一道鱼菜,这意味着连年有余。并且吃鱼好处多多,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鱼中含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慢性代谢疾病

年夜饭必吃菜

而鱼也能为身体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提高智商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由此可见,鱼类在中国餐桌上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就提出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告急。最珍贵的长江江豚目前只有1040条。而且鱼塘里的鱼越来越小,鱼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像中华鲟、鲷鱼、凤尾鱼还有其他的很多鱼类已经很多年没有打捞到了。

而且中国的四大家鱼一直都是长江中最适合食用的经济产物,它们肉质鲜美繁殖速度快,但是近几年也越来越少了。


曾经的长江渔民

我们都知道四大家鱼一直是长江的鱼类基因库,因此鱼类学家提出了警告,长江已经陷入“无鱼之困”,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无节制的进行打鱼,而不是好好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将来会有一天,中国将会面临无鱼可吃的窘境

目前长江流域的渔业是什么状况?四大家鱼都有哪几种,该如何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本期内容,就从长江的鱼类入手,讲一讲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历史悠久的四大家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长江流域,渔民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捞到三十四斤一条的大鱼。但是这些年,这么重的鱼肉眼可见的小了,都是一些个头很小的鱼。相关领导人也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长江渔民捕鱼老照片

尤其是四大家鱼是长江地区最常见的鱼种,被称作是长江鱼类的基因库。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人工养殖,四大家鱼基因库在不断地退化

  • 何为四大家鱼?

关于四大家鱼的说法,大致要追溯到唐代。在唐代以前,鲤鱼一直是人们更爱养殖的一种鱼类。但是由于唐朝皇帝姓李,所以鲤鱼就禁止养殖和捕捞了。而打鱼为生的人就只能去捕捞其他的鱼类,所以在唐朝以后,就有了青鱼、鳙鱼、草鱼、鲢鱼是中国四大家鱼的说法


青鱼

长江作为中国的鱼米之乡,四大家鱼也一直是鱼类的基因库。这四大家鱼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所以很适合混养在同一片水域里。直到今天,四大家鱼也一直是中国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关于四大家鱼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点。

因为青鱼个头很大,肉质也比较鲜美紧致,吃起来口感上乘。既然作为四大家鱼之首,自然价格偏高,往往一条鱼就上百元钱了,所以人们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青鱼。


青鱼

青鱼外形和草鱼很类似,但是身上的鳞片会更大一点,鱼鳍也是灰黑色的。它也是长江和各个湖泊里重要的养殖鱼种。而且青鱼是妥妥滴肉食动物,最喜欢吃一些蚌类和蛤类。

由于青鱼的吃相很秀气,鱼与鱼之间也礼貌相待不会抢食,所以它还有个绰号叫“秀才鱼”

排在四大家鱼第二的是草鱼,草鱼的身材要比青鱼苗条一点。腹部略显白。这是一种食草性的鱼,酷爱吃各种水草,目前我们在餐馆里常吃的水煮鱼、酸菜鱼,大多数就是用草鱼做的。草鱼游泳很快,经常成群结队的觅食,当然草鱼之间抢食也是非常激烈的。


草鱼

鲢鱼又叫白鲢,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这种鱼最适合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之一,因为生长速度快又疾病少,产量还高,典型的成本低售价也不贵,最受大众餐桌欢迎的鱼类之一。

不过这种鱼有一种特殊的腥味,很考验料理技术,如果厨艺不精很容易做得不好吃。而鲢鱼的个头比较大,善于跳跃性情也很急躁,所以经常一跳就跳到了渔民的网里。


鲢鱼:表演一个自投罗网

最后一种是鳙鱼,身体暗黑色,头很大,所以人们又叫它胖头鱼。鳙鱼性情温顺,游动起来也慢吞吞的。鳙鱼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鳙鱼具有增强记忆力、延缓衰老的作用。在湖南有一道名菜叫剁椒鱼头,用的就是鳙鱼的鱼头。


鳙鱼


破坏基因库,长江无鱼之困

  • 什么原因造成了鱼类基因库被破坏?

一方面是长江水污染非常严重,会大面积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像化肥农药、以及也写工厂的废水都会污染长江流域的水质。再加上通行的长江航运也会造成江水的化学污染。这些都是导致长江水质越来越差、鱼类越来越少的原因。

另一大方面就是渔民“断子绝孙”的捕鱼方式,捕鱼时连鱼苗都不放过,最后造成了鱼的种类急剧减少,濒临无鱼可吃的境界。


三十年前渔民捕鱼

中国有一句玩笑话叫:哪里有物种入侵泛滥的动物,就派遣中国人去哪里,一定能把它吃成保护动物。

这句让人背后深感恶寒的玩笑话套用在打鱼上也非常适用。中国式打鱼就是哪里有鱼去哪里,追着鱼跑发明出“电拖网”、“迷魂阵”等等各种捕捞方式。基本上一次捕捞,“永绝后患”


使用电拖网的电鱼船


  • 网眼密集“绝户网”

根据渔业部门的相关规定,渔民进行捕捞的时候用网网眼的直径必须超过39毫米,但是在长江地区捕鱼用到的网其网眼直径普遍不超过10毫米,这种渔网被叫成“绝户网”

绝户网开口很广,进到水里面之后就会越来越沉,在水面上看起来就像一条直线。这种渔网会跟随渔船满江的搜刮,只要是鱼就别想逃过这种网别说是两三厘米的小鱼,就算是小虾也难以逃脱


绝户网


  • 赶尽杀绝“电捕鱼”

电捕鱼是指把高压电释放在水里,造成整个水域联电电死水内生物的做法。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极端,别说是鱼,就连人有时候都能赔进去。电捕鱼毁灭性极强,所到之处无论是大鱼小鱼还是其他什么水底生物,统统死绝

造成一次电捕鱼水域内三年无鱼的可怕境地。根据渔业法表示,严厉禁止电捕鱼。但是广西地区的渔民依然偷偷使用电捕鱼工具,给水域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电捕鱼


  • 样样搜刮“底拖网”

底拖网对鱼类生态损害非常的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底拖网更是全新配方可怕升级。把原来的普通尼龙网改造成加装了防刮的尼龙布,这样别说是鱼,就连石头都能给搜刮干净。

这种网一旦进入水域,就能把整个水域变成空域,让水底所有的生物都被送上岸,非常浪费资源。升级式的底拖网会严重破坏水域生物多样性。这种网在长江里很常见,怪不得长江要面临水域无鱼的情况。


真是“一网打尽”


  • 极限追踪,夜间围捕

灯光围捕多在海域上进行。这种捕鱼方式直接导致东海里常见鱼濒临灭绝

由于鱼喜欢追着光亮跑,所以一到晚上几百条渔船同时开启渔灯或是点燃火把。放眼望去海面上亮如白昼,这时鱼全都游出水面,等待人们捕捞。这种捕捞方式直接让东海的鱼减产了40%


夜间围捕

这些赶尽杀绝式的捕捞让长江水域的鱼类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鱼类资源逐渐衰竭。

所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刻不容缓。但保护长江鱼的工作团队,也要面临着重重困境。比如工作团队由于每天要在江面上进行巡回作业,及时发现非法渔民,因此光是油钱就耗费了不少。

而工作团队相当于断了非法捕鱼者的财路,非法捕鱼者甚至会把工作人员团团围住揍一顿,这种风险时有发生。高压高危、效率、收益低下,这都让保护长江鱼类的工作团队难以进行工作开展。

无鱼可吃?保护鱼类库迫在眉睫

面对鱼资源严重衰竭的状态,从2002年开始,相关农业部门就在长江流域进行了禁渔期制度


禁渔执法人员

葛洲坝以上的水域每年的2月1日到4月30日禁渔,而葛洲坝以下是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打渔。到2016年,农业部门调整并延长了禁渔期,把时间规定为每年的3月1日到6月30日。这个禁渔令的期限为10年

除了10年禁渔令,还可以根据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进行针对性保护

长江上游地区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拆掉闲置废弃的水利工程,控制废水排放、建立其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渔业捕捞,尽量减少人类工作活动对于长江上游的破坏。


长江流域

关于长江中游,应该保障良好的鱼类繁殖条件。从宜昌到枝江河段划分为保护区域,让鱼类能在这里得到繁殖。设立明确的标志,并且设立专人管理的模式,禁止在此河段打鱼捕捞,并且禁止船只在此河段航行停泊

并且创建人工繁殖流放站。用人工繁殖的方式获得大批鱼苗,创建幼鱼培育基地、孵化鱼苗基地等等工程,时刻调控水温和水质,进行防病管理。经过培育之后再放进长江流域可以增多鱼的种类,增加下游鱼的数量


幼鱼培育基地

长江下游进行污染治理,保护小鱼。水的质量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繁殖和数量,所以要注意到保护长江水质。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对长江的排放,时刻做好排水处理工作。

同时也要面对小鱼的保护问题,规定时间每年6月15日到7月31日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是保护小鱼时期要停止一些捕鱼活动。

除了对长江流域的分段保护,整体治理江水也非常重要。应该建设沿江地区的固体废物处理办法,然后完善江水的生态环境检测系统,加强对江水的监测和预报


水质取样检测

为了更好的保护水质和长江四大家鱼,更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全面完善的巡航系统,提高巡逻次数和巡逻的覆盖面,争取做到无死角巡逻。严格禁止电捕鱼、炸鱼、毒鱼等等不科学的捕鱼方式。

结语

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整体,鱼类更是长江流域的主要居住者,与人类的命运关系密切,所以为了解决长江无鱼困境,保护长江四大家鱼基因库,保护鱼类刻不容缓。

守护长江,守护鱼类




长江的“忧患”:十里江湾出现鲤鱼群,“资源之困”早有预兆?

长江是我国的之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七大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鱼类有400多种,其中有180余种为长江所特有。因此,长江也被誉为淡水鱼的基因宝库、生态宝库。

近日,长江岸边再次传来好消息,安徽芜湖十里江湾、宜宾三江新区等多个水域均发现了大量的鲤鱼,成群结队地在浅滩处追逐嬉戏,场面非常热闹。从航拍图像中可以看出,浅滩处还形成了一条黄色的“鱼道”,众多鱼儿游弋其中。

长江鲤鱼大量繁殖,未来会泛滥吗?

鲤鱼的繁殖有两大特点,一是要求水温达到18℃以上,二是产卵地点多在水草茂密的浅滩处

首先,鲤鱼产出的卵子具有粘性,卵粒受精后需粘附在水草的茎叶上孵化,而长江近岸有大片的水生植被,草叶质地柔软,自然而然就成了鲤鱼的产卵场;其次,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可产生氧气,有利于胚胎发育;浅滩的水深一般在0.7~1米左右,光照条件好,水体容易升温,更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最后,水生植物密集分布,隐蔽效果好,有利于初孵仔鱼躲避捕食者的追击。

所以,鲤鱼的繁殖策略非常“聪明”。我们知道,长江禁渔以十年为周期,包括四大家鱼、鲤鱼等可以实现2~3代的自然繁殖,鲫鱼则能繁殖5代以上。在此期间,江鱼的繁殖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鲤鱼为例,鲤鱼一年只产一次卵,但产卵量高达20~30万粒,多的能达到80万粒,一条雌鱼就能创造一个大家族!

有了禁渔制度的“保驾护航”,有人担心9年后(2030年)长江里的野生鱼会“泛滥成灾”。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多虑。长江有完整的食物链和复杂的食物网,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会被更高级的肉食性鱼类所捕食。在食物链的顶端,有鳜鱼、鳡鱼、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捕食者,同一营养级的鱼类相互竞争,彼此制约,不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

另外,长江的体量也决定了庞大的生态容纳量。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超9000亿立方米,所能承载的渔业储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再加上水质污染、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为活动,长江里的鱼不仅不会泛滥,甚至难以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长江仍在禁捕期,湖北为何实施试点捕捞?

相比之下,“鱼满为患”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封闭的、小体量的湖库中。

2022年1月4日~1月31日,湖北省在武湖、鲁湖等五个湖库就开展了一次生态捕捞,原因是湖里的鱼太多了,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比如鲁湖,其水域面积、水量最多只能容纳350万斤鱼虾,2021年底的储量却达到了700多万斤。

对鱼类而言,饵料生物、溶解氧、水体空间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当鱼的数量过多而资源不足时,种群消亡也将成为必然。所以当湖库内“鱼满为患”时,试点捕捞也就合理了,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

湖北省现有52个湖库处于禁捕状态,生态捕捞在今后很可能还会出现。生态捕捞不同于禁渔之前的“断子绝孙”式的滥捕,需要制定严格的捕捞计划,限制网眼大小(一般在8公分以上),控制起捕规格,做到捕大放小。此外,生态捕捞只捕放流的经济鱼种,不捕国家保护的土著鱼种,不会造成资源破坏。

另一方面,长江禁渔也存在不容动摇的“红线”,重点水域仍将坚持长期禁渔。这些重点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已规划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乌江、汉江、大渡河、嘉陵江,还有鄱阳湖、洞庭湖两大通江湖泊。

在长江口,我国也设立了禁捕管理区,南北范围为N30°54′~N31°42′,最东处为E122°15′,面积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保住了中华鲟和长江刀鱼的洄游通道。在每年10~11月,成熟的中华鲟由海入江,孵化出的鱼苗顺流而下,在长江口稍作停留,等适应盐度变化后再游到海洋中发育。刀鱼也是如此。因此,长江口这一“红线区”对过河口洄游性鱼类的保护至关重要。

总之,长江禁渔既有“红线水域”,也有“生态养捕水域”,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都是基于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科学决策,最终都是为了保护长江、造福人民

长江禁渔为啥还不能放松?IBI指数令人担忧

从生态学和自然经济学两方面预测,十年禁渔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IBI指数也有望回归到“”的状态。

IBI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是由美国学者Karr提出的生态评价指标,该指数越高,说明生态系统就越健康。长江IBI指数参考了鱼类的丰度、食性结构、种类等12个维度,据此可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六个等级。

早在2008年,刘明典团队就对长江进行了健康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F-IBI指数为一般等级,个别站点等级为;鄱阳湖和洞庭湖在2003~2008年的等级评价均为

长江渔获量/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2011年,长江全年渔获量大幅衰减,从1954年的43万吨骤减至8万吨;2019年,长江已处于IBI评定下的无鱼等级,捕捞业陷入惨淡的窘境。“淡水鱼之王”白鲟被宣布野外灭绝,中华鲟、长江江豚极度濒危,长江刀鱼大幅减产,“母亲河”急需救援!

事实上,长江的“资源之困”早有预兆。

《安徽大学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就公布了长江安徽段鱼类的衰退状况。据史料和文献记载,长江安徽段分布有62种鱼类,芜湖段还曾捕获过白鲟,鳡鱼、鲌鱼、鯮、铜鱼等种类丰富,在大同、芜湖、桐城等地的鱼市场上寻常可见。在安庆等地,还能经常发现5~10公斤重的胭脂鱼。

长江胭脂鱼

当时的长江渔业滥捕严重,绝户网、“电毒炸”现象屡禁不止,生产状态已进入实质上的资源消耗期。胡菊英、姚闻卿等在鱼市场观察时发现:在一些小型的野杂鱼中,普遍夹杂着鲢鳙、鲤鲫的小鱼苗,部分摊位还公然摆放着10余厘米的中华鲟幼鱼,这意味着“绝户捕捞”已经非常普遍。

所以,长江禁渔仍不能放松,生态环境的本质性好转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只有长期坚持,人人参与,才能逐步巩固成果。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转变过去“竭泽而渔”的短视理念。

长江禁渔,为何要重点关注旗舰物种?

长江中生活着为数不多的旗舰物种,白鲟、白鱀豚、中华鲟、长江江豚都在旗舰物种之列。

中华鲟

旗舰物种指的是标志性、关键性的特殊物种,这些旗舰物种充当着特殊的角色:生态“守门员”。以“长江女神”白鱀豚为例,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齿鲸,体长可达1.5~2.5米,体重200~300公斤,对生态环境、食物资源的要求较高。

白鱀豚以长江野生鱼为食,所食鱼体长20~50公分不等,当江鱼减少、环境恶化时,白鱀豚的生存就会受到胁迫;再加上该物种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只产一仔,野外种群很容易走向濒危。反过来,在白鱀豚大量存活的水域,说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其他鱼类的生存也能得到庇护。

因此,旗舰物种起到了指示生态的作用,白鱀豚、白鲟的灭绝从侧面说明长江的生态已经不容乐观。

目前,长江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江豚,二者的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态是否好转的关键指标。禁渔以来,我国也确实加大了对旗舰物种的保护力度,比如:专门设立了中华鲟和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

再如:加大野外监测或放流力度。仅长江江豚的专项巡护员就超过了100多名,在保护区内可做到24小时不间断巡护;从1984年至今,三峡集团已放流65批次约530万尾中华鲟,今后的放流活动还将继续坚持。

总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长江禁渔利在千秋,只有把禁渔坚守到底,子孙后代才能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利。

长江无鱼之困: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长江鱼是四大家鱼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湖北石首市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内,饲养员给长江江豚喂食物。图/视觉中国

拯救长江鱼

本刊记者/杨智杰

发于2019.12.9总第927期《中国新闻周刊》

1040头江豚。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看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时,心里一惊。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

1040这个数字令研究者们震惊,这意味着保护江豚的速度似乎赶不上种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队考察到的江豚数量还有1800头左右。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鱼为食的长江顶层生物链,更先感知长江无鱼之困。

学者们千呼万唤之后,“长江禁渔十年”政策终于落地,但保护长江鱼,仍然任重道远。

“基因库”告急

五十多岁的詹兴旺,家里世代都是鄱阳湖上的渔民。和周围人一样,他不会讲普通话,长期在船上风吹日晒,长相黑瘦,有些显老。

他对鄱阳湖最美好的一段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父母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甚至曾打上过100多斤的鱼,比人还高。但这些年,他眼看着湖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更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鱼的数量也少了。一张长50米的丝网,过去年岁好的旺季,能一次打上来四五百斤鱼,而现在最多只有四五斤,相差了100倍。

品种也在减少,很多鱼再也难觅踪迹。从前,他总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现在极少看到江豚。中华鲟、鲥鱼、鳤鱼、鯮鱼等,更是多年不曾捕获。

不仅是鄱阳湖,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骤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曾是长江里最多的经济鱼类,但如今的繁殖数量却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上世纪60年代的10%。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现在全国淡水产品中,93.78%是靠淡水养殖,这些养殖鱼类中一半以上是人们常吃的四大家鱼。

“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议“禁渔十年”的学者,他解释,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鱼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而面临“无鱼可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长江里的珍稀水生生物。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前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开始呈现加速衰退趋势。通过对收集到的死亡江豚信息构建了种群动态生命表,他们发现自然江豚种群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是:在1993年以后,长江江豚种群的世代周期变短,新出生的江豚中,雄性后代比例增多。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恶化造成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有关。”郝玉江尝试用“生态陷阱”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在没有人类过度干预的情况下,长江江豚种群动态与饵料鱼资源之间会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关系。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成为一个总趋势,给长江江豚种群持续传递渔业资源减少的信号,因此江豚种群则持续偏向于产生更多的雄性后代,由此造成了其种群的快速衰退。

2012年,江豚数量下降速度从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算,最快15年后长江干流可能再无江豚。郝玉江记得,这一结果使相关主管部门受到极大震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江豚以及长江生态的保护问题也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了江豚,长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也在全面衰退。长江办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白鲟、长江鲟多年未见,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数量锐减,野生河鲀数量极少,刀鱼的价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的天价。长江上游有79种鱼类为受威胁物种,居国内各大河流之首。

长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何要十年?

长江鱼越来越少,但渔民的办法却越来越多。

曹文宣曾长期在长江流域调研,他最无法容忍的,是在长江沿岸盛行的电网捕鱼和“迷魂阵”。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电网捕鱼在长江沿岸的渔民中盛行。曹文宣回忆,当时汉江、湘江上,几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电网设备,另一头电线连着渔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都被打死。

“电捕鱼要坚决取缔。”曹文宣希望,国家能够像禁止 *** 、 *** 一样取缔电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阵”是另一种非法捕鱼方式。渔民将长长的渔网布在水下,渔网网眼极小,2厘米长的小鱼小虾都不能幸免。鱼一旦入网受到阻拦,沿网乱窜,碰到预设的网兜便钻了进去,无法脱身,无论大小,均被一网打尽。

2004年7月,曹文宣的学生们在洞庭湖考察,看到湖面布满竹竿架起的“迷魂阵”。学生们注意到,大部分渔船上的草鱼、鲢鱼、鲤鱼清一色个头很小,都是10厘米左右的幼鱼。他们测量发现,在洞庭湖的一艘渔船上,捕获草鱼的长度在4.5厘米~15.7厘米之间,部分草鱼仅仅出生在两个月前。

按照当年的统计,湖南省岳阳市管辖的东洞庭湖共有3000多个密眼“迷魂阵”,每天的渔获物10.5万公斤,其中经济鱼类的幼鱼有6.45万公斤,超过一半。曹文宣看到学生拍下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难掩愤怒。他感慨,这些幼鱼太小,一般只能作为饲料原料低价售出。

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但在他看来,“迷魂阵”、电捕鱼这些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除了经济鱼类,中华鲟、江豚等珍稀鱼类也难逃被电死的命运。

詹兴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但渔民却在增多,不用网眼更密的渔网或电捕,很难打上鱼,更难养活一船老小。因此,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 *** 进行捕捞,在禁渔期使用电捕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电捕、“迷魂阵”等方式至今仍然屡禁不止。

2019年11月中旬,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边,捕鱼的人减少,仍有一些渔民在捕虾。摄影/本刊记者 杨智杰

面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趋势,从2002年起,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试点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葛洲坝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坝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专家认为,在春季鱼类产卵的季节实行禁渔,是一项最直接的养护鱼类资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繁殖。2016年,农业部调整长江禁渔期制度,扩大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禁渔期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过度甚至非法捕捞卷土重来,春季禁渔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捞,特别是电捕,可能会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至少能持续提升产卵量。”曹文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任文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在他看来,其实鱼的产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强,如果能给它们一个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鱼类的种群数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

“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获一条鱼,都是珍贵的基因资源。” 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年禁捕能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资源。

在学者们看来,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曹文宣至今还保存着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报道,翻看次数很多,他能脱口而出其中总结渔民的句子:“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虫患者、一船超生户、一船贫困户。”这些渔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条件艰苦。洞庭湖污染严重,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捕鱼早就入不敷出。这让曹文宣更坚定地呼吁十年禁捕,让渔民上岸。

任文伟在考察时见过很多职业渔民。他们经济拮据,过着穷苦的日子,所以不愿让下一代再靠打鱼为生。“从扶贫角度,结合十年禁捕,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这也是一种精准脱贫的方式。”任文伟说。

十年禁捕会影响到人们吃鱼吗?长江办主任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禁渔不会影响民生,但是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禁捕后的诱惑

禁渔十年,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06年最早提出“禁渔十年”的提议,到2019年初转变为中央部委的政策决定,前后历经13年。

曹文宣理解其中的难处,但始终坚持不懈。除了他本人,中科院水生所多位专家都积极呼吁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原中科院水生所所长赵进东院士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也多次提交相关提案。

江豚保护的形势变化,是一个催化剂,也像是个讯号。

过去,郝玉江所在的鲸类保护学科组曾一直呼吁加强江豚的保护力度,但是回应的声音和力度都很小。“因为诸如航运、渔业活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对江豚生存的威胁因素,都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渔民生活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期,这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郝玉江说,但是在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理念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观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生态环境呈现向好发展,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郝玉江感受到,过去五到十年间,无论 *** 还是社会,对江豚的保护力度都在增加,“感觉是逐渐的,又是突然的过程”。

2017年1月,赤水河流域率先启动全面禁渔十年,覆盖了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20年开始,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呼吁十余年后,长江禁捕迎来了实质性进展。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沿岸人口密度大,叠加产业活动,人类活动高度密集,这是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任文伟说。

长江禁捕涉及11万条渔船,近28万渔民。长江办主任马毅坦承,这么大的江面,过几年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非常大。

这在此前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刚实行春季禁渔时,夏德军很头疼,他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渔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渔民都有侥幸心理,常常在半夜开船偷捕,电捕捕得很快,只用一两个小时。执法人员在岸上办公,接到举报后,要接上举报人,再开船去执法地。等他们到了现场,只剩下漆黑、安静的水面,偷捕渔民早已没了踪影。

即使撞见了偷捕现场,渔民会开足马力逃跑,而执法船普遍太老旧,追不上违法船。夜里执法,有时候会出现渔民暴力抗法的情况,也很难保证执法和被执法人员的安全。

长江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基层执法存在众多难题:长江江河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广,江河岸线长,基层特别是县级渔政执法人员少,队伍结构老龄化,渔政基础设施装备不足。春季禁渔实施了17年,从法律到 *** 明令禁止各种有害渔具,非法捕鱼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取证难、执法难度大;另外,基层执法也存在“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问题。

“法律的漏洞是渔政执法存在的更大现实问题,非法捕捞违法成本低,所以屡禁不止。”长江办表示。

而十年禁渔,难上加难。“十年禁渔和以前的春季禁渔相比,在执法难度上不是一个级别。一缺人,二缺钱,但最核心的还是缺人。”夏德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说,很多县级渔政执法部门只有几个人,全天加班,没有加班费,甚至盒饭钱都要自己掏。

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十年禁捕之后,长江办也会推动各级 *** 加强渔政执法的投入和队伍建设,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动集约化管理。同时,他们也在打造跨部门长江水上联合执法平台,在交叉水域、重点时段重点打击。

在马毅看来,推进长江十年禁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十八大以后,对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实力度、推进深度都是空前的,各部委都很支持。但挑战也很大,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比如水生生物监测,以前是利用渔民捕捞的渔获物,如今要在技术和管理上创新,在生态修复上创新。”马毅说。

岂止禁捕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道和自然岸线的开发力度之大,曾让任文伟触目惊心。

任文伟曾和团队去长江上游考察,一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电开发,有的水电站是通过环评合规建设的,有的是地方私自开发。水电站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山体突兀地暴露在外。他也曾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看到,吨位极大的挖砂船一排一排停在湖面。今年上半年,他和团队一路乘船到长江下游,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码头、港口、工厂,自然岸线越来越少。

早在2007年,在上海举办了之一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当时业内就已经达成共识,影响长江渔业资源的根本原因不是过度捕捞,这只是原因之一。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滩涂围垦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在破坏着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治理长江病,我们农业部的职责是先干,是先手棋。期望仅通过十年禁捕,就能让长江的生态恢复,这不可能,也不客观。” 马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因一果,我们只能去掉一个因。”

过去数十年,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加上不合理地围垦,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

水利工程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工因素。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坝已经超过52000座,仅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规划的大型电站就有127座,水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长江沿线10省市已建成小水电2.41万座,333条河流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水电站的建设,不仅阻断了鱼类游回产卵场的路,也改变了长江的水文和水温条件,导致鱼类产卵量大大降低。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可否认,水电站对长江沿岸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正面作用,但是如何从流域整体来考量:一条河流到底要建多少水电站?在哪里建以及如何建才能更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和重视还远远不够。

水污染也是威胁水生生物的重要因素。2017年,长江流域工业废污水排放总量超过300亿吨,接近或相当于黄河枯水年份的水量。任文伟介绍,水污染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水生生物死亡,或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工业废污水的排放给水生生物带来巨大威胁。图/视觉中国

“更大的因素是气候变化,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会叠加在栖息地丧失和水污染等因素上,加剧水生生物的生存困境。”任文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任文伟看来,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单纯禁渔之外,还需要 *** 和社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拿出系统解决方案。

除了禁渔,开展人工投放鱼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也是拯救长江水生生物的手段之一。中华绒螯蟹资源曾经接近枯竭,2003年的捕捞量只有0.5吨。农业农村部在长江口连续多年开展繁育亲体放流和产卵场生态修复后,如今长江口蟹苗已经恢复到了60吨左右的历史更好水平。

但是人工投放鱼苗并非万全之策。在曹文宣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曾注意到,往往是刚放流,过段时间这些鱼就被渔民捕捞上来出现在了市场上,花了不少冤枉钱。他以湖北省举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亿尾鱼苗,投资上亿元,但2011年的产量却比2010年减少了5.76%。

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副处长娄巍立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增殖放流只是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一种手段,在特定的区域,比如人类活动少的地方会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增殖放流必须结合禁渔制度、打击非法捕捞、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今年7月1日,马鞍山提前完成了当地退捕工作,实现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最近,夏德军每一次巡查江面,都能看到江豚探出水面呼吸,这在以前很少看到,“因为江豚吃鱼,江豚变多,说明禁渔有了效果”。

11月26日,随着最后一批打渔船的拆解,重庆主城区最后一批渔民也上岸退捕转产,开始了新的生活。图/视觉中国

郝玉江也看到了希望。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显示,现存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虽然数字上相较于5年前有所减少,但是从统计学上看,江豚的种群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过去这些年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开始发挥了作用。

但是郝玉江补充说:“长江江豚种群生存的威胁因素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个开始。

长江无鱼之困: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长江鱼是四大家鱼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湖北石首市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内,饲养员给长江江豚喂食物。图/视觉中国

拯救长江鱼

本刊记者/杨智杰

发于2019.12.9总第927期《中国新闻周刊》

1040头江豚。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看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时,心里一惊。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

1040这个数字令研究者们震惊,这意味着保护江豚的速度似乎赶不上种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队考察到的江豚数量还有1800头左右。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鱼为食的长江顶层生物链,更先感知长江无鱼之困。

学者们千呼万唤之后,“长江禁渔十年”政策终于落地,但保护长江鱼,仍然任重道远。

“基因库”告急

五十多岁的詹兴旺,家里世代都是鄱阳湖上的渔民。和周围人一样,他不会讲普通话,长期在船上风吹日晒,长相黑瘦,有些显老。

他对鄱阳湖最美好的一段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父母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甚至曾打上过100多斤的鱼,比人还高。但这些年,他眼看着湖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更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鱼的数量也少了。一张长50米的丝网,过去年岁好的旺季,能一次打上来四五百斤鱼,而现在最多只有四五斤,相差了100倍。

品种也在减少,很多鱼再也难觅踪迹。从前,他总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现在极少看到江豚。中华鲟、鲥鱼、鳤鱼、鯮鱼等,更是多年不曾捕获。

不仅是鄱阳湖,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骤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曾是长江里最多的经济鱼类,但如今的繁殖数量却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上世纪60年代的10%。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现在全国淡水产品中,93.78%是靠淡水养殖,这些养殖鱼类中一半以上是人们常吃的四大家鱼。

“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议“禁渔十年”的学者,他解释,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鱼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而面临“无鱼可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长江里的珍稀水生生物。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前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开始呈现加速衰退趋势。通过对收集到的死亡江豚信息构建了种群动态生命表,他们发现自然江豚种群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是:在1993年以后,长江江豚种群的世代周期变短,新出生的江豚中,雄性后代比例增多。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恶化造成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有关。”郝玉江尝试用“生态陷阱”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在没有人类过度干预的情况下,长江江豚种群动态与饵料鱼资源之间会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关系。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成为一个总趋势,给长江江豚种群持续传递渔业资源减少的信号,因此江豚种群则持续偏向于产生更多的雄性后代,由此造成了其种群的快速衰退。

2012年,江豚数量下降速度从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算,最快15年后长江干流可能再无江豚。郝玉江记得,这一结果使相关主管部门受到极大震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江豚以及长江生态的保护问题也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了江豚,长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也在全面衰退。长江办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白鲟、长江鲟多年未见,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数量锐减,野生河鲀数量极少,刀鱼的价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的天价。长江上游有79种鱼类为受威胁物种,居国内各大河流之首。

长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何要十年?

长江鱼越来越少,但渔民的办法却越来越多。

曹文宣曾长期在长江流域调研,他最无法容忍的,是在长江沿岸盛行的电网捕鱼和“迷魂阵”。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电网捕鱼在长江沿岸的渔民中盛行。曹文宣回忆,当时汉江、湘江上,几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电网设备,另一头电线连着渔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都被打死。

“电捕鱼要坚决取缔。”曹文宣希望,国家能够像禁止 *** 、 *** 一样取缔电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阵”是另一种非法捕鱼方式。渔民将长长的渔网布在水下,渔网网眼极小,2厘米长的小鱼小虾都不能幸免。鱼一旦入网受到阻拦,沿网乱窜,碰到预设的网兜便钻了进去,无法脱身,无论大小,均被一网打尽。

2004年7月,曹文宣的学生们在洞庭湖考察,看到湖面布满竹竿架起的“迷魂阵”。学生们注意到,大部分渔船上的草鱼、鲢鱼、鲤鱼清一色个头很小,都是10厘米左右的幼鱼。他们测量发现,在洞庭湖的一艘渔船上,捕获草鱼的长度在4.5厘米~15.7厘米之间,部分草鱼仅仅出生在两个月前。

按照当年的统计,湖南省岳阳市管辖的东洞庭湖共有3000多个密眼“迷魂阵”,每天的渔获物10.5万公斤,其中经济鱼类的幼鱼有6.45万公斤,超过一半。曹文宣看到学生拍下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难掩愤怒。他感慨,这些幼鱼太小,一般只能作为饲料原料低价售出。

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但在他看来,“迷魂阵”、电捕鱼这些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除了经济鱼类,中华鲟、江豚等珍稀鱼类也难逃被电死的命运。

詹兴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但渔民却在增多,不用网眼更密的渔网或电捕,很难打上鱼,更难养活一船老小。因此,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 *** 进行捕捞,在禁渔期使用电捕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电捕、“迷魂阵”等方式至今仍然屡禁不止。

2019年11月中旬,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边,捕鱼的人减少,仍有一些渔民在捕虾。摄影/本刊记者 杨智杰

面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趋势,从2002年起,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试点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葛洲坝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坝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专家认为,在春季鱼类产卵的季节实行禁渔,是一项最直接的养护鱼类资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繁殖。2016年,农业部调整长江禁渔期制度,扩大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禁渔期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过度甚至非法捕捞卷土重来,春季禁渔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捞,特别是电捕,可能会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至少能持续提升产卵量。”曹文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任文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在他看来,其实鱼的产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强,如果能给它们一个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鱼类的种群数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

“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获一条鱼,都是珍贵的基因资源。” 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年禁捕能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资源。

在学者们看来,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曹文宣至今还保存着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报道,翻看次数很多,他能脱口而出其中总结渔民的句子:“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虫患者、一船超生户、一船贫困户。”这些渔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条件艰苦。洞庭湖污染严重,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捕鱼早就入不敷出。这让曹文宣更坚定地呼吁十年禁捕,让渔民上岸。

任文伟在考察时见过很多职业渔民。他们经济拮据,过着穷苦的日子,所以不愿让下一代再靠打鱼为生。“从扶贫角度,结合十年禁捕,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这也是一种精准脱贫的方式。”任文伟说。

十年禁捕会影响到人们吃鱼吗?长江办主任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禁渔不会影响民生,但是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禁捕后的诱惑

禁渔十年,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06年最早提出“禁渔十年”的提议,到2019年初转变为中央部委的政策决定,前后历经13年。

曹文宣理解其中的难处,但始终坚持不懈。除了他本人,中科院水生所多位专家都积极呼吁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原中科院水生所所长赵进东院士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也多次提交相关提案。

江豚保护的形势变化,是一个催化剂,也像是个讯号。

过去,郝玉江所在的鲸类保护学科组曾一直呼吁加强江豚的保护力度,但是回应的声音和力度都很小。“因为诸如航运、渔业活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对江豚生存的威胁因素,都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渔民生活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期,这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郝玉江说,但是在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理念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观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生态环境呈现向好发展,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郝玉江感受到,过去五到十年间,无论 *** 还是社会,对江豚的保护力度都在增加,“感觉是逐渐的,又是突然的过程”。

2017年1月,赤水河流域率先启动全面禁渔十年,覆盖了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20年开始,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呼吁十余年后,长江禁捕迎来了实质性进展。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沿岸人口密度大,叠加产业活动,人类活动高度密集,这是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任文伟说。

长江禁捕涉及11万条渔船,近28万渔民。长江办主任马毅坦承,这么大的江面,过几年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非常大。

这在此前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刚实行春季禁渔时,夏德军很头疼,他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渔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渔民都有侥幸心理,常常在半夜开船偷捕,电捕捕得很快,只用一两个小时。执法人员在岸上办公,接到举报后,要接上举报人,再开船去执法地。等他们到了现场,只剩下漆黑、安静的水面,偷捕渔民早已没了踪影。

即使撞见了偷捕现场,渔民会开足马力逃跑,而执法船普遍太老旧,追不上违法船。夜里执法,有时候会出现渔民暴力抗法的情况,也很难保证执法和被执法人员的安全。

长江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基层执法存在众多难题:长江江河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广,江河岸线长,基层特别是县级渔政执法人员少,队伍结构老龄化,渔政基础设施装备不足。春季禁渔实施了17年,从法律到 *** 明令禁止各种有害渔具,非法捕鱼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取证难、执法难度大;另外,基层执法也存在“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问题。

“法律的漏洞是渔政执法存在的更大现实问题,非法捕捞违法成本低,所以屡禁不止。”长江办表示。

而十年禁渔,难上加难。“十年禁渔和以前的春季禁渔相比,在执法难度上不是一个级别。一缺人,二缺钱,但最核心的还是缺人。”夏德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说,很多县级渔政执法部门只有几个人,全天加班,没有加班费,甚至盒饭钱都要自己掏。

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十年禁捕之后,长江办也会推动各级 *** 加强渔政执法的投入和队伍建设,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动集约化管理。同时,他们也在打造跨部门长江水上联合执法平台,在交叉水域、重点时段重点打击。

在马毅看来,推进长江十年禁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十八大以后,对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实力度、推进深度都是空前的,各部委都很支持。但挑战也很大,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比如水生生物监测,以前是利用渔民捕捞的渔获物,如今要在技术和管理上创新,在生态修复上创新。”马毅说。

岂止禁捕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道和自然岸线的开发力度之大,曾让任文伟触目惊心。

任文伟曾和团队去长江上游考察,一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电开发,有的水电站是通过环评合规建设的,有的是地方私自开发。水电站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山体突兀地暴露在外。他也曾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看到,吨位极大的挖砂船一排一排停在湖面。今年上半年,他和团队一路乘船到长江下游,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码头、港口、工厂,自然岸线越来越少。

早在2007年,在上海举办了之一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当时业内就已经达成共识,影响长江渔业资源的根本原因不是过度捕捞,这只是原因之一。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滩涂围垦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在破坏着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治理长江病,我们农业部的职责是先干,是先手棋。期望仅通过十年禁捕,就能让长江的生态恢复,这不可能,也不客观。” 马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因一果,我们只能去掉一个因。”

过去数十年,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加上不合理地围垦,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

水利工程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工因素。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坝已经超过52000座,仅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规划的大型电站就有127座,水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长江沿线10省市已建成小水电2.41万座,333条河流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水电站的建设,不仅阻断了鱼类游回产卵场的路,也改变了长江的水文和水温条件,导致鱼类产卵量大大降低。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可否认,水电站对长江沿岸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正面作用,但是如何从流域整体来考量:一条河流到底要建多少水电站?在哪里建以及如何建才能更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和重视还远远不够。

水污染也是威胁水生生物的重要因素。2017年,长江流域工业废污水排放总量超过300亿吨,接近或相当于黄河枯水年份的水量。任文伟介绍,水污染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水生生物死亡,或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工业废污水的排放给水生生物带来巨大威胁。图/视觉中国

“更大的因素是气候变化,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会叠加在栖息地丧失和水污染等因素上,加剧水生生物的生存困境。”任文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任文伟看来,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单纯禁渔之外,还需要 *** 和社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拿出系统解决方案。

除了禁渔,开展人工投放鱼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也是拯救长江水生生物的手段之一。中华绒螯蟹资源曾经接近枯竭,2003年的捕捞量只有0.5吨。农业农村部在长江口连续多年开展繁育亲体放流和产卵场生态修复后,如今长江口蟹苗已经恢复到了60吨左右的历史更好水平。

但是人工投放鱼苗并非万全之策。在曹文宣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曾注意到,往往是刚放流,过段时间这些鱼就被渔民捕捞上来出现在了市场上,花了不少冤枉钱。他以湖北省举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亿尾鱼苗,投资上亿元,但2011年的产量却比2010年减少了5.76%。

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副处长娄巍立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增殖放流只是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一种手段,在特定的区域,比如人类活动少的地方会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增殖放流必须结合禁渔制度、打击非法捕捞、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今年7月1日,马鞍山提前完成了当地退捕工作,实现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最近,夏德军每一次巡查江面,都能看到江豚探出水面呼吸,这在以前很少看到,“因为江豚吃鱼,江豚变多,说明禁渔有了效果”。

11月26日,随着最后一批打渔船的拆解,重庆主城区最后一批渔民也上岸退捕转产,开始了新的生活。图/视觉中国

郝玉江也看到了希望。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显示,现存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虽然数字上相较于5年前有所减少,但是从统计学上看,江豚的种群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过去这些年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开始发挥了作用。

但是郝玉江补充说:“长江江豚种群生存的威胁因素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个开始。

长江无鱼之困“四大家鱼”“基因库”告急再不保护将“无鱼可吃”

1040头江豚。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看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时,心里一惊。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

1040这个数字令研究者们震惊,这意味着保护江豚的速度似乎赶不上种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队考察到的江豚数量还有1800头左右。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鱼为食的长江顶层生物链,更先感知长江无鱼之困。

在2018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 *** 总书记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里快没鱼了,这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其实,长江苦无鱼久矣。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对中国人“餐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者们千呼万唤之后,“长江禁渔十年”政策终于落地,但保护长江鱼,仍然任重道远。

“基因库”告急

五十多岁的詹兴旺,家里世代都是鄱阳湖上的渔民。和周围人一样,他不会讲普通话,长期在船上风吹日晒,长相黑瘦,有些显老。

他对鄱阳湖最美好的一段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父母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甚至曾打上过100多斤的鱼,比人还高。但这些年,他眼看着湖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更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鱼的数量也少了。一张长50米的丝网,过去年岁好的旺季,能一次打上来四五百斤鱼,而现在最多只有四五斤,相差了100倍。

品种也在减少,很多鱼再也难觅踪迹。从前,他总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现在极少看到江豚。中华鲟、鲥鱼、鳤鱼、鯮鱼等,更是多年不曾捕获。

不仅是鄱阳湖,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骤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曾是长江里最多的经济鱼类,但如今的繁殖数量却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上世纪60年代的10%。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现在全国淡水产品中,93。78%是靠淡水养殖,这些养殖鱼类中一半以上是人们常吃的四大家鱼。

“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议“禁渔十年”的学者,他解释,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鱼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而面临“无鱼可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长江里的珍稀水生生物。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前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开始呈现加速衰退趋势。通过对收集到的死亡江豚信息构建了种群动态生命表,他们发现自然江豚种群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是:在1993年以后,长江江豚种群的世代周期变短,新出生的江豚中,雄性后代比例增多。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恶化造成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有关。”郝玉江尝试用“生态陷阱”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在没有人类过度干预的情况下,长江江豚种群动态与饵料鱼资源之间会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关系。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成为一个总趋势,给长江江豚种群持续传递渔业资源减少的信号,因此江豚种群则持续偏向于产生更多的雄性后代,由此造成了其种群的快速衰退。

2012年,江豚数量下降速度从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算,最快15年后长江干流可能再无江豚。郝玉江记得,这一结果使相关主管部门受到极大震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江豚以及长江生态的保护问题也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了江豚,长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也在全面衰退。长江办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白鲟、长江鲟多年未见,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数量锐减,野生河鲀数量极少,刀鱼的价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的天价。长江上游有79种鱼类为受威胁物种,居国内各大河流之首。

长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何要十年?

长江鱼越来越少,但渔民的办法却越来越多。

曹文宣曾长期在长江流域调研,他最无法容忍的,是在长江沿岸盛行的电网捕鱼和“迷魂阵”。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电网捕鱼在长江沿岸的渔民中盛行。曹文宣回忆,当时汉江、湘江上,几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电网设备,另一头电线连着渔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都被打死。

“电捕鱼要坚决取缔。”曹文宣希望,国家能够像禁止 *** 、 *** 一样取缔电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阵”是另一种非法捕鱼方式。渔民将长长的渔网布在水下,渔网网眼极小,2厘米长的小鱼小虾都不能幸免。鱼一旦入网受到阻拦,沿网乱窜,碰到预设的网兜便钻了进去,无法脱身,无论大小,均被一网打尽。

2004年7月,曹文宣的学生们在洞庭湖考察,看到湖面布满竹竿架起的“迷魂阵”。学生们注意到,大部分渔船上的草鱼、鲢鱼、鲤鱼清一色个头很小,都是10厘米左右的幼鱼。他们测量发现,在洞庭湖的一艘渔船上,捕获草鱼的长度在4。5厘米~15。7厘米之间,部分草鱼仅仅出生在两个月前。

按照当年的统计,湖南省岳阳市管辖的东洞庭湖共有3000多个密眼“迷魂阵”,每天的渔获物10。5万公斤,其中经济鱼类的幼鱼有6。45万公斤,超过一半。曹文宣看到学生拍下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难掩愤怒。他感慨,这些幼鱼太小,一般只能作为饲料原料低价售出。

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但在他看来,“迷魂阵”、电捕鱼这些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除了经济鱼类,中华鲟、江豚等珍稀鱼类也难逃被电死的命运。

詹兴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但渔民却在增多,不用网眼更密的渔网或电捕,很难打上鱼,更难养活一船老小。因此,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 *** 进行捕捞,在禁渔期使用电捕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电捕、“迷魂阵”等方式至今仍然屡禁不止。

面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趋势,从2002年起,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试点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葛洲坝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坝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专家认为,在春季鱼类产卵的季节实行禁渔,是一项最直接的养护鱼类资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繁殖。2016年,农业部调整长江禁渔期制度,扩大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禁渔期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过度甚至非法捕捞卷土重来,春季禁渔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捞,特别是电捕,可能会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至少能持续提升产卵量。”曹文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任文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在他看来,其实鱼的产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强,如果能给它们一个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鱼类的种群数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

“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获一条鱼,都是珍贵的基因资源。” 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年禁捕能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资源。

在学者们看来,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曹文宣至今还保存着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报道,翻看次数很多,他能脱口而出其中总结渔民的句子:“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虫患者、一船超生户、一船贫困户。”这些渔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条件艰苦。洞庭湖污染严重,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捕鱼早就入不敷出。这让曹文宣更坚定地呼吁十年禁捕,让渔民上岸。

任文伟在考察时见过很多职业渔民。他们经济拮据,过着穷苦的日子,所以不愿让下一代再靠打鱼为生。“从扶贫角度,结合十年禁捕,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这也是一种精准脱贫的方式。”任文伟说。

十年禁捕会影响到人们吃鱼吗?长江办主任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禁渔不会影响民生,但是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禁捕后的诱惑

禁渔十年,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06年最早提出“禁渔十年”的提议,到2019年初转变为中央部委的政策决定,前后历经13年。

曹文宣理解其中的难处,但始终坚持不懈。除了他本人,中科院水生所多位专家都积极呼吁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原中科院水生所所长赵进东院士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也多次提交相关提案。

江豚保护的形势变化,是一个催化剂,也像是个讯号。

过去,郝玉江所在的鲸类保护学科组曾一直呼吁加强江豚的保护力度,但是回应的声音和力度都很小。“因为诸如航运、渔业活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对江豚生存的威胁因素,都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渔民生活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期,这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郝玉江说,但是在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理念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观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生态环境呈现向好发展,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郝玉江感受到,过去五到十年间,无论 *** 还是社会,对江豚的保护力度都在增加,“感觉是逐渐的,又是突然的过程”。

保护长江、修复长江生态的基调,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 *** 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7年1月,赤水河流域率先启动全面禁渔十年,覆盖了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20年开始,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呼吁十余年后,长江禁捕迎来了实质性进展。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沿岸人口密度大,叠加产业活动,人类活动高度密集,这是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任文伟说。

长江禁捕涉及11万条渔船,近28万渔民。长江办主任马毅坦承,这么大的江面,过几年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非常大。

这在此前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刚实行春季禁渔时,夏德军很头疼,他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渔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渔民都有侥幸心理,常常在半夜开船偷捕,电捕捕得很快,只用一两个小时。执法人员在岸上办公,接到举报后,要接上举报人,再开船去执法地。等他们到了现场,只剩下漆黑、安静的水面,偷捕渔民早已没了踪影。

即使撞见了偷捕现场,渔民会开足马力逃跑,而执法船普遍太老旧,追不上违法船。夜里执法,有时候会出现渔民暴力抗法的情况,也很难保证执法和被执法人员的安全。

长江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基层执法存在众多难题:长江江河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广,江河岸线长,基层特别是县级渔政执法人员少,队伍结构老龄化,渔政基础设施装备不足。春季禁渔实施了17年,从法律到 *** 明令禁止各种有害渔具,非法捕鱼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取证难、执法难度大;另外,基层执法也存在“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问题。

“法律的漏洞是渔政执法存在的更大现实问题,非法捕捞违法成本低,所以屡禁不止。”长江办表示。

而十年禁渔,难上加难。“十年禁渔和以前的春季禁渔相比,在执法难度上不是一个级别。一缺人,二缺钱,但最核心的还是缺人。”夏德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说,很多县级渔政执法部门只有几个人,全天加班,没有加班费,甚至盒饭钱都要自己掏。

马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十年禁捕之后,长江办也会推动各级 *** 加强渔政执法的投入和队伍建设,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动集约化管理。同时,他们也在打造跨部门长江水上联合执法平台,在交叉水域、重点时段重点打击。

在马毅看来,推进长江十年禁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十八大以后,对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实力度、推进深度都是空前的,各部委都很支持。但挑战也很大,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比如水生生物监测,以前是利用渔民捕捞的渔获物,如今要在技术和管理上创新,在生态修复上创新。”马毅说。

岂止禁捕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道和自然岸线的开发力度之大,曾让任文伟触目惊心。

任文伟曾和团队去长江上游考察,一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电开发,有的水电站是通过环评合规建设的,有的是地方私自开发。水电站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山体突兀地暴露在外。他也曾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看到,吨位极大的挖砂船一排一排停在湖面。今年上半年,他和团队一路乘船到长江下游,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码头、港口、工厂,自然岸线越来越少。

早在2007年,在上海举办了之一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当时业内就已经达成共识,影响长江渔业资源的根本原因不是过度捕捞,这只是原因之一。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滩涂围垦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在破坏着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治理长江病,我们农业部的职责是先干,是先手棋。期望仅通过十年禁捕,就能让长江的生态恢复,这不可能,也不客观。” 马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因一果,我们只能去掉一个因。”

过去数十年,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加上不合理地围垦,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

水利工程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工因素。长江办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坝已经超过52000座,仅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规划的大型电站就有127座,水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长江沿线10省市已建成小水电2。41万座,333条河流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水电站的建设,不仅阻断了鱼类游回产卵场的路,也改变了长江的水文和水温条件,导致鱼类产卵量大大降低。任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可否认,水电站对长江沿岸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正面作用,但是如何从流域整体来考量:一条河流到底要建多少水电站?在哪里建以及如何建才能更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和重视还远远不够。

水污染也是威胁水生生物的重要因素。2017年,长江流域工业废污水排放总量超过300亿吨,接近或相当于黄河枯水年份的水量。任文伟介绍,水污染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水生生物死亡,或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更大的因素是气候变化,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会叠加在栖息地丧失和水污染等因素上,加剧水生生物的生存困境。”任文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任文伟看来,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单纯禁渔之外,还需要 *** 和社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拿出系统解决方案。

除了禁渔,开展人工投放鱼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也是拯救长江水生生物的手段之一。中华绒螯蟹资源曾经接近枯竭,2003年的捕捞量只有0。5吨。农业农村部在长江口连续多年开展繁育亲体放流和产卵场生态修复后,如今长江口蟹苗已经恢复到了60吨左右的历史更好水平。

但是人工投放鱼苗并非万全之策。在曹文宣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曾注意到,往往是刚放流,过段时间这些鱼就被渔民捕捞上来出现在了市场上,花了不少冤枉钱。他以湖北省举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亿尾鱼苗,投资上亿元,但2011年的产量却比2010年减少了5。76%。

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副处长娄巍立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增殖放流只是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一种手段,在特定的区域,比如人类活动少的地方会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增殖放流必须结合禁渔制度、打击非法捕捞、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今年7月1日,马鞍山提前完成了当地退捕工作,实现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最近,夏德军每一次巡查江面,都能看到江豚探出水面呼吸,这在以前很少看到,“因为江豚吃鱼,江豚变多,说明禁渔有了效果”。

郝玉江也看到了希望。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显示,现存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虽然数字上相较于5年前有所减少,但是从统计学上看,江豚的种群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过去这些年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开始发挥了作用。

但是郝玉江补充说:“长江江豚种群生存的威胁因素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个开始。(出处:环球网)

长江无鱼之困,将来我们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

近日,据媒体报道,长江正面临鱼类种群下降、品种减少的问题。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万吨。

长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以鱼为食的长江生物链顶层江豚的数量已经减少到一千多头。

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鱼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

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长江办主任马毅称,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十年禁捕不会影响民生,但是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中国水产品产量增速趋缓,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2014-201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速趋缓。201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57.66万吨,比上年增长0.1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01.43万吨,同比下降 0.61%,淡水产品产量3156.23万吨,同比增长1.04%,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1:48.9;养殖产量4991.06万吨,同比增长1.73%,捕捞产量1466.60万吨,同比下降4.7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7.3:22.7。(出处:上海热线)

长江无鱼之困,长江无鱼是指长江特有的鱼种全部消失-第1张图片-

长江无鱼之困:若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国人将无鱼可吃

长江渔业:无鱼之困

中国人民对于鱼类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而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鱼类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这将对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江的鱼类生物完整性已经跌入谷底,被评价为无鱼之地。这并非夸张,长江的鱼类资源已经岌岌可危,但由于养殖鱼占据了市场份额,所以很多人对长江的无鱼困境毫不关心。

曾经,长江以丰富的鱼类资源闻名,滋养了两岸的数万民众。然而,长江的捕捞量却迅速下降,年捕捞量甚至不到10万吨。作为渔业大国,中国每年水产品出口总量达到6000万吨,而长江仅贡献不到0.15%,这一数字远远不符合常理。

长江渔业的衰落不是突然发生的,濒危鱼类数量的减少就是明显的警示。长江江豚虽然受到中国 *** 的保护,但数量仍在快速减少,说明保护力度与环境破坏的速度相差悬殊。长江渔民们对于渔业衰败有着切身的感受,没有哪位渔民能够重复他们父辈几十斤的渔获。

以被誉为中国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为例,这些长江主要鱼类也遇到了生存问题,群体数量甚至不如几十年前。

然而更令人讽刺的是,长江现在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自作自受的结果。古人早在千年之前就讲过竭泽而渔的道理,但可悲的是没有人认识到这背后深刻的哲理。

长江渔民对于长江的现状负有重大责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渔民们为了追求捕捞效率,普遍使用电网捕鱼。然而,电网无论哪种生物都会毙命,这对水生物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很多鱼的尸体因为捞不走,腐烂在江中,进一步破坏水质和敏感生物的生存环境。然而当时的渔民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后果,他们普遍使用电网捕鱼,导致许多鱼类灭绝。

虽然环境专家早就意识到不当捕鱼方式的危害,但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下,禁止使用这类捕鱼方式的法律并没有得到执行。长江渔民普遍使用绝户网,网眼特别小,连幼鱼也无法逃脱,这被称为赶尽杀绝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鱼群的幼鱼被捕捞殆尽,整个族群的繁衍都会受到影响。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长江的环境也因此恶化。

此外,长江沿岸工业的发展也是渔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其中化工企业就有上万家,其中绝大多数存在污染和排放问题。工业废水对野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这也是中国 *** 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原因之一。一般工业废水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更别说核污水。即便日本对核污水进行处理,但其排放入海仍然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否则日本就可以在本国内处理这些核污水。

除了渔民的不当捕捞和工业污染,长江修建的水利工程也对长江渔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长江的水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某些鱼类失去了适合的栖息地,逐渐从长江中消失。

对于挽救长江面临的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设立10年禁渔期。有人或许担心禁渔时间过长,会影响长江一带渔民的生计。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必要的代价。长江无鱼困境必须得到改善,否则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在 *** 的帮扶下,曾经的渔民也可以完成产业转型,为长江的恢复留出时间。

一场危机正在长江上演,这不仅是渔业的危机,更是对于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长江生态系统的威胁。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长江的鱼类资源,为了让长江再次充满生机,我们必须付出行动。

长江面临无鱼之困:再不保护“四大家鱼”基因库,我们将无鱼可吃

2020年1月,农业部宣布从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也就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捕鱼

禁止捕鱼

十年禁渔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不仅是为了保护现有的长江野生动物类群,还有为了人类以后的食用淡水鱼考虑。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野生鱼类的减少也会影响人类的养殖业。人工养殖和野生的鱼类按理说井水不犯河水,为何野外种群数量减少会影响家养的呢?

野生鱼也会影响家养鱼?

让我们从最常见的四大家鱼入手,看看问题都出在哪里?我们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未来应该怎样发展养殖业?

四大家鱼

我国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鲤鱼,这不是我国更具代表的鱼类吗?鲤鱼跃龙门、锦鲤保佑等早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鲤鱼

其实最早的家鱼里面是有鲤鱼的,可是唐朝的时候,因为“鲤”谐音“李”,所以禁止食用、养殖、捕捞鲤鱼,渐渐地鲤鱼就不再属于家鱼了,人们选择培育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逐渐形成了四大家鱼的格局。

可能大家平时都忙着吃,对四种鱼的了解不较少,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人类更好吃的“朋友们”。青鱼和草鱼长得很像,很多人分不清二者,反正吃就对了!青鱼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鲩鱼、脆肉鲩、黑鲩等,它的鳞片比草鱼大,鱼鳍比草鱼长,肉质更偏脆,草鱼则更偏向于滑嫩。草鱼的腹部颜色更浅,青鱼则更黑。

青鱼和草鱼傻傻分不清

另外两种鱼,鲢鱼和鳙鱼也长得很像,都是细鳞,不过二者的俗名就能看出区别。鲢鱼又叫白鲢、鳙鱼叫花鲢,前者通体更白,后者身上有黑色的花斑。鳙鱼的脑袋也更大,又叫胖头鱼。

鲢鱼和鳙鱼

四大家鱼更大的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很强,它们几乎什么都吃,而且能抵抗高温与承受低温,基本上可以做到南北地区一年四季喂养。由于养殖历史悠久,这四种鱼的价格也一直都不贵,能让大部分人都补充到蛋白质

不过,渔业养殖专家却说出了四大家鱼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那就是由于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家鱼的基因库开始变得单调,再不保护四大家鱼的基因库,中国人可能会在未来面临无鱼可吃的地步。

吃不到鱼的美食了?

这家鱼和野生鱼怎么会有关系呢?野生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又遇到了什么危机?

养殖困局

养殖的四大家鱼为何会出现基因库萎缩呢?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即便是家养,我们也需要定时引进一些野生鱼种,来优化养殖场内鱼的基因

野生的小鱼种

人类养殖动物,都喜欢育种,然后把繁殖任务都交给这些优良的种。渔业养殖也不例外,由于市场需要大量的鱼,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只养殖的鱼都留下后代,否则就会加重养殖成本。于是在一批鱼里面,就得挑选最强壮的雌鱼和雄鱼作为种鱼参与繁殖,其他的鱼类全部送往鱼市。

鱼采取的是体外受精 *** ,它们仅在繁殖季节才会在体内产生卵子和 *** ,因此挑选的种鱼都是肚子很大的鱼,这样才会有数量更多的鱼苗。也就是说,繁育出来的鱼苗,都是种鱼的后代

怀孕的鱼妈妈

鱼类特别能生,一次产卵都是成千上万,原因在于小鱼在野外特别不容易成活,天敌特多,所以鱼类采取“鱼海战术”,用数量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团灭。

这样的好处就是活下来的鱼都是强壮的,弱小的全部被淘汰。可人工养殖的环境不一样,这里没有天敌,食物充足,还要专门的人治病,小鱼苗基本上都能活,这就导致弱的强的都混在一起。等它们长大后,又要在里面挑选强壮的作为下一代种鱼,由于父母是上一代种鱼,挑选的新任很有可能同父母,这就导致人工养殖的鱼类近亲繁殖很严重。

人工养殖鱼场

多繁衍几代渔场里的鱼质量就不行了,解决办法就是去野外抓一些野生的鱼回来,让它们成为种鱼,改善鱼群的基因。长江是我国更大的天然淡水鱼渔场,以前为了改善四大家鱼的质量,都是去长江抓野生个体

长江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抓起来的四大家鱼,质量也不怎样,而且还越来越难抓了。那么长江的淡水鱼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面临“无鱼”的困境?

无鱼之困

1954年,每年在长江还可以达到42.7万吨的捕鱼量,到2020年实行“十年禁渔”之前,已经下降至不足10万吨。这主要在于,捕鱼的技术一代比一代厉害,而长江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已经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捕鱼也从最开始的撒网,变成了使用电流、药物等方式,甚至还发明出了“断子绝孙”网,可以将小鱼苗也一网打尽。

长江捕鱼人数多方式多

除了过度捕捞,长江的水质污染也是一大原因。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承载了内陆城市与沿海的联系。然而航运泄露的燃油污染了长江水,长江沿岸近3亿多的居民,产生的垃圾数量更是不计其数,更不要说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染

长江水质污染

在这样的降维打击之下,长江鱼类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最开始是长江的顶级掠食者,长江白鲟无鱼可吃,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被宣布灭绝。长江里唯二的鲸豚类,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前者已经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者的数量在2020年“禁渔”之前已经不足1000只

长江白鲟

当然,最终的苦果要人类吞下,在长江鱼类数量减少的同时,我国人工养殖的鱼类质量也在开始下降,最明显的就是体积变小,肉质变差,还老带有一股烂泥味道。渔业学家们估计,再这样下去,长江会变成一条“无鱼之江”,人类的鱼类养殖也会走到尽头,最后我们一条鱼也吃不上。

现在的鱼比之前小了三圈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鱼类学者呼吁实行禁渔,无奈当时还要发展经济。现在我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了,我们有能力治理长江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始以十年为目标,进行禁捕。那么在这“十年禁渔”期间,我们的养殖业应该怎样发展呢?

未来的养殖业

很多人以为“十年禁渔”是一条鱼都不让捞,这其实是误会禁渔禁的是盈利捕捞,也就是捞去卖钱,对于科研、改良养殖基因等活动,并不在禁止的条例里。

禁渔禁的是盈利捕捞

也就是说养殖业可以去长江里获得野生鱼,用来优化家鱼的基因库。当然,前提是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如果偷偷去捕捞野生鱼回去配种,依然算作违法行为

有人认为鱼类的繁殖能力很强,为何要制定十年的禁渔期,这会不会太长了?这其实是充分考虑了鱼类的生长周期后,制定的计划。四大家鱼里面,鳙鱼需要4年才能成熟,10年的时间可以让其繁殖2代,并且在成熟后依旧能继续生长,能够保证良好的产肉量。

想再看到大的鳙鱼就得等

只依靠一代鱼就解决现在的数量减少是不可能的,因此起码得保证鱼群繁殖2到3代,数量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十年禁渔”很及时地保留了四大家鱼的野生基因库,能在未来陆续改善劣化的家鱼基因,提高未来的产量,继续发挥淡水鱼的价值

禁渔也是保护淡水鱼

禁渔看似是在保护长江生物的多样性,实则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想象一下未来如果没有淡水鱼吃,内陆居民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蛋白质来源,势必会导致其他蛋白质商品的涨价,也会加重其他农业领域的负担

这不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

日本寺庙内的一条鲤鱼,寿命达226岁,为何国内很难活过“童年”

很多朋友都有养殖小动物的爱好,根据统计或多或少养殖过鱼类的人群占了50%,可见养殖观赏鱼类,有多么的火爆。

我们在养殖锦鲤或者红鲤鱼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寿命太短了,根本活不了几年,总会因为各种意外死亡。

那么鲤鱼的寿命有多长?只能说寿命长的令你想象不到。

在日本寺庙内有条鲤鱼,生于1751年,死于1977年7月17日!寿命达到226岁,它的名字叫“花子”。

看了这条鲤鱼还会觉得,它们的寿命短吗?只是鲤鱼在有些地方生命比较短而已!


拍摄于1971年“花子”图片


有人会觉得它具体能够活多少岁,这个无法证明!别担心,科学能够给出答案。

经名古屋女子大学的广正义教授1971年调查,“花子”的年龄为220岁,该鱼应生于1751年(日本宝历元年)。体长73cm,体重6.75kg。(6年后1977年7月17日死去)

一条普普通通的鲤鱼,寿命竟然达到226岁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不得不感叹是一个迹奇迹,那么红色鲤鱼从哪里来?

红色鲤鱼的由来

锦鲤的原始品种为红色鲤鱼,作为一种观赏鲤鱼,在我国明代的时候已经比较普遍。

相传:锦鲤起源于广西龙州锦鲤、江西兴国红鲤、浙江杭州金鲤,,经过长期培育形成各种各样的品种,后传入日本。

鲤鱼的繁殖和饲养比较简单,因为食性杂,属于杂食性鱼类,也就是什么都吃,食性杂才能让它们更能适应环境。

鲤鱼对水质要求不高,即便是轻微污染的环境下也能够成长,并且它的耐低氧能力非常好,能够广泛养殖。

那么鲤鱼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呢?这是长期选育的结果,并且使用不同的鲤鱼杂交而成。

我国大约有2900种鲤鱼,属于鲤鱼品种最多、最集中的国家之一。

鲤鱼经过培育形成各种颜色


鲤鱼经人工培育出现了很多品种,如团鲤、草鲤、镜鲤、火鲤、芙蓉鲤、荷包鲤等,这些鲤鱼的品种不同,体态颜色也各异。

怎么判定鲤鱼的年龄?

鲤鱼的寿命和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野生状态下鲤鱼活几十年比较正常,只是对于我们来说不常见,那么怎么判定鲤鱼的年龄呢?

判断鲤鱼的年龄十分简单,因为它和树木一样,有自己的“年轮”,通过这个年轮可以判断它的年龄。

鲤鱼的每一片鳞片都跟树干的横断面一样,从中心向外有许多的圈儿,疏密相间,疏的是夏天长成,密的是冬天长成。所以只要数一下,就知道它已经度过了几个年头。

鲤鱼在春秋时生长,越冬期生长停止或者生长缓慢。所以,鲤鱼的鱼鳞和树木一样具有年轮,可以通过年轮判断它的寿命!

鳞片放大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它的年龄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为什么没有记载“长寿”的鲤鱼呢?不仅仅是长寿的鲤鱼,即使水域内的鲤鱼数量也非常稀少!

为何鲤鱼在我国很难活过“童年”?

其实在国内,不仅仅是鲤鱼的问题,很多鱼类面临生存危机,即使是“四大家鱼”基因库也已经告急,长江无鱼之困也是这么来的!

1)、鲤鱼的产卵

鲤鱼产卵大家都知道,1斤多的鲤鱼就能产卵,并且产卵量非常大,但是鲤鱼的产卵充满了危险!

滚钩的捕捞、春季鲤鱼在水草边产卵,不仅仅是鲤鱼,很多大型鱼类都在水草边产卵。

殊不知落入了陷阱,水草边被放置大量鱼钩(滚钩),等着这些鱼类产卵的时候自投罗网。

“滚钩属于禁用渔具,是利用锋利的大钩,组装成密集的钩具,钩住水底觅食产卵的鲤鱼、青鱼、鲶鱼、鲢鱼等大型鱼类,对鱼类的伤害很大。

民警在收缴滚钩


用鱼捕鱼、这种捕鱼方式听起来很假,但是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十分残忍,专门捕捞繁殖期的鱼类。

它的捕捞方式是,用一根棉线从鲤鱼的脊背穿过,也就是打一个孔把线栓在上面,然后把鲤鱼放入水中,捕鱼者用手拉着鱼线,让鲤鱼一直在水面游动,从而吸引繁殖期的鲤鱼到来,然后用鱼叉叉鱼!

飞镖射鱼、最近几年兴起很多“弹弓党”,用所谓的飞镖打鱼,当鱼类上浮后,飞镖射出,穿透鱼类的身体,达到捕鱼的目的。

鲤鱼产卵期在水草边时而游动,时而追逐,就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水草减少、水草的减少在市区很常见,为了绿化的需要,市区河道内大量水草被捞起。

鱼类产卵场的减少,它们只能聚集在水草多的区域产卵,鱼类密集在水草处,从而给其他捕鱼者可乘之机。

为什么要打捞水草,因为没有鱼吃水草,造成水草疯涨,为什么没有鱼,因为水草被打捞………


市区打捞水草的工作人员


鱼类产卵的时候经历各种危险,很多鱼类不能正常产卵,产卵量的减少,鱼类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鱼类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2)、鱼卵的孵化

鲤鱼好不容易产完鱼卵,这些鱼卵也不是安全的,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有些危险是天然的,有些是人为的。

成为其他鱼类的食物、鱼卵成为其他鱼类的食物比较常见,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水域内形成的食物链,我们无法干涉。

水草被捞走、即使在鱼类的繁殖期内,捞水草的工作也不会停止,鱼类在水草上产卵后,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孵化。

鱼卵没有孵化,水草已经被捞走,等待这些鱼卵的只有死亡!每年春季因为捞水草不知道死亡了多少鱼类。

鲤鱼春季在水草边产卵


鱼卵要想孵化也是经过千难万难,野外环境下鱼卵的孵化率我们并不清楚,但是这个数字肯定低的令人发指,这也是鱼类减少的一个原因。

3)、幼鱼的生长

刚刚孵化的幼鱼非常弱小,也没有生存的经验,死亡率更大,主要面对人们设置的危险。

绝户网、绝户网捕捞很常见,据报道:在洞庭湖使用绝户网捕捞的渔民,一些鲤鱼、草鱼鱼苗只有5公分左右,就被捞走。

这些鱼苗刚刚孵化没多久,捞走后当做养殖鱼类的饲料。这种捕捞方式,鱼类怎么可能长大?怎么可能活的更久?

迷魂阵


迷魂阵、其实不管是钓鱼人,还是经常在河边遛弯的人们,都会发现河边很多迷魂阵,迷魂阵的捕捞方式,十分普遍,最起码光头还没见过,没有迷魂阵的自然水域。

这些迷魂阵相对于绝户网更可怕,因为数量多,并且只要放入水中,终生不在出水,不知道多少鱼苗和鱼类死在其中。

钓鱼人钓走、光头在河边钓鱼中,碰到一些钓友,钓获2-3两的小鲤鱼,也不会放生,还是装在鱼护里带走,美其名曰“小板子”!

钓获幼鱼放流才是正确的钓鱼方式,也是给鱼类一个繁衍生息的机会。


钓到这么小的草鱼或者鲤鱼,麻烦您给它一条生路


幼鱼不仅仅是面对各种水域内的危险,还要面对来自人们的威胁,想要长寿基本不太可能,想要生长为成鱼,不知道剩余几条。

4)、幼鱼的长大

由于鲤鱼的生长速度很快,当年4-5月份产卵孵化的鱼苗,在秋末的时候可以生长到1斤以上,但是这也迎来捕捞高峰期。

灭绝是捕捞、秋季是鱼类最肥美的时候,也是捕鱼人最多的时候。江河内常见的各种渔船,渔具;即使在小河内下丝网的也明显增加。

各种捕捞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捕鱼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电鱼、拖网、长线多钩等捕鱼方式应运而生。

鱼类想要长大想要长寿太难了


鱼类想要长大,想要寿终正寝,太难了,并不是鲤鱼不想活太久,而是环境根本不允许,是我们根本不允许它活的太久!

综合:鲤鱼的寿命可以很长,即使在野外环境下,鲤鱼生长几十年完全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根本不允许它们的生长。

根本不给它们长大的机会,已经被抓捕!想要鱼类活的时间更久,想要它们无忧无虑的生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这里光头也劝诫各位钓鱼人,我们是为了娱乐而钓鱼,幼鱼放流,或者带走2条够吃就行了。不为鱼而钓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是光头对鲤鱼长不大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科学百科》

标签: 无鱼 长江 鱼种 消失 有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