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广受关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雨水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的天气已过,雨量开始渐渐增多。在我国,除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其他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天向春天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滋润下,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24节气“雨水”,春风化雨,上善若水,你知道雨水的民俗吗?“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这个周日的卯时,就迎来雨水节气了。
一、雨水时间
2023年2月19日6点34分05秒,农历正月二十九,雨水节气。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方,对应12星座的双鱼座,12地支的“寅”虎,立春和雨水同属“寅”月。
雨水时节,太阳视运动到达的黄道330°,“雨水”节气之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回升到0℃以上,天气将越来越暖和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民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对于农耕时代的国人,雨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春耕和农作物春生的保障。
二、雨水卦象
雨水对应《易经》12消息卦的地天泰卦,阴阳能量势均力敌,且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天翻地覆,三阳开泰。
“一年之计在于春”,雨水节气正是初春农耕,规划新年工作的好时节。
民谚有,“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这些预测 *** 的农谚,体现了古人农业气象大数据的积累、分析和总结。
三、雨水三候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立春为节,雨水为气,雨水已到,气机大开,水獭开始大规模捕鱼,大雁由南方向北方迁徙,春意盎然,草长鸢飞。
四、雨水民俗
雨水的习俗发生在春节之后,很多地方都保留了传统的习俗活动,很有意思也寓意深远。
1、拉保保:四川地区有在雨水这天“拉保保”的习俗,“保保”是四川话中干爹的意思。雨水这天,无论晴雨,准备给孩子拜干爹的父母,会提着装好的酒菜、香蜡、纸钱,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干爹,如果有人同意“搭个干亲家”,就会举行拜干爹仪式。
2、接寿:是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后礼。礼品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祝愿岳父岳母长命百岁。接寿时还要带上用猪脚、大豆、海带等炖成的“罐罐肉”。
3、客家人在雨水节气主要有占稻色、撞拜寄、送雨水等。
所谓“占稻色”是原始农业占卜的一种,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元代的娄元礼在《田家五行》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李罗花,占稻色。”
“撞拜寄”与“拉保保”类似,有为让未成年儿女平安顺利而找干爹、干 *** 寓意。如果当日无人接收,则可以将山、石、田、土、水、树等作为“撞拜寄”的对象。
“送雨水”也类似四川的接寿,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有遮风挡雨“保护伞”的寓意。
4、填仓节:雨水还在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前后,有“打囤”等民俗。
《东京梦华录》记载,相传正月二十五为“仓神”生日,仓神的原型是仓星,也有说韩信,韩 *** 的,是日称“填仓节”。以饱食表示填仓,人们去市场上买猪、牛、羊肉,尽情地吃。如果客人来了,就拼命地让客人吃肉,直至吃完。胶东地区有用灶灰(草木灰)画仓,谷糠、五谷“打囤”的习俗,后与“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合二为一。北京周边流行“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的民谚,总之都是期盼春耕顺利,五谷丰登。
你还知道哪些雨水节气相关民俗?欢迎分享。
(作者:一堂国学 中 *** 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2021年雨水是什么时候哪一天 2021雨水时间几点几分几秒2021年雨水是什么时候哪一天 2021雨水时间几点几分几秒
阳历时刻:2021年2月18日18:43:49
阴历日期:正月(小)初七星期四
开始时刻:2021年2月18日18:43
结束时刻:2021年3月5日16:53
雨水简介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三侯
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候雁北: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草木萌动: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节气的习俗
回娘家: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 *** 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 *** 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雨水这天在民间还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来源:闽南网
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潜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场景作为倒计时画面的创意,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冬奥会开幕的日子,需要最后一个出场,这样一来,在倒计时画面中之一个出现的节气,就变成了雨水。
如果说立春是一年时间的起始,那么雨水时节,就是一年生命的起始,从自然草木,到农圃作物,再到人类本身,都在雨水时节展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由此观之,冬奥会开幕式以“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起始,不仅与冬奥会开幕的日子配合,还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中国传统中的“生生不息”之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活力与生机。
最早记录二十四节气的《逸周书·时训解》,不但将一年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还将每个节气以五天为限,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列举了相对应的物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后世将《逸周书·时训解》与《礼记·月令》结合起来,构建出“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体系。在七十二候中,雨水节气的三个物候分别是:“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虽然不一定与时日完全对应,但却体现出了雨水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特征。
雨水和惊蛰孰为农历一月的节气?
在如今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紧跟着立春,是农历一月的第二个节气,再接下来是惊蛰、春分。这样的顺序与《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天文训》等先秦、汉初文献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是一样的。但是,在东汉班固编写的《汉书·律历志》中,春季前四个节气的顺序却是立春、惊蛰、雨水和春分,其中惊蛰和雨水的顺序,和现在通行的顺序恰好颠倒。这样先惊蛰、后雨水的历法,在汉代曾经通行过很长时间,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注释《礼记·月令》时特别说明“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古时将每月两个节气中的前一个称为“节”,后一个称为“中”或“气”,所以郑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汉 *** 始,惊蛰成为了正月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则退为二月的之一个节气。
那么,汉代人为何要调换雨水和惊蛰次序呢?这与儒家经典《礼记·月令》有关。《礼记·月令》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各自对应一个月,在每一个月份之下,又记录了本月的自然物候变化,并根据自然状况,规定了本月人类社会的行事准则,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年中行事指南。在《礼记·月令》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二十四节气”的说法,但是其中的不少表述,都和后世节气的名称相似,比如《礼记·月令》在描述孟春(一月)的物候时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其中“蛰虫始振”指蛰伏的虫蚁在春天重新焕发生机,这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意思几乎相同。但是,按照《礼记》的说法,“蛰虫始振”是一月的物候,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却是在二月,这就与儒家经典发生了矛盾。同样,《礼记·月令》在描述仲春(二月)的物候时,又有“始雨水”的说法,其中的“雨水”与节气中的“雨水”字面相同,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却在一月。此外,另一篇与《礼》有关的经典,被认为反映了夏朝历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在描述正月的物候时也有“正月启蛰”的说法,这里的“启蛰”,就是“惊蛰”的原名。
这样看来,在《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两篇儒家经典文献中,都认为“蛰虫始振”或“启蛰”是一月的物候,“雨水”是二月的物候。虽然两篇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到“惊蛰”或“雨水”是“节气”,但后世在安排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时,如果按照原先的传统,将雨水放在一月,将惊蛰放在二月,则不免与儒家经典有所扞格。所以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国师刘歆奉命编定新的历法《三统历》时,就将惊蛰放到了一月,雨水放到了二月,以与《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的记载配合。这种新的节气顺序,在儒家学者那里很有市场,比如东汉末年的蔡邕,在疏解《礼记·月令》时,虽然在整体上驳斥了《三统历》,但依然接纳了先惊蛰、后雨水的顺序。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 *** 力开始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淮南子》这样的道家、杂家文献,再加上西晋汲 *** 战国古墓 *** 土了《逸周书》的古文版本,使得这部非儒家的先秦典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可《淮南子》《逸周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南朝刘宋时学者何承天上《元嘉历》,“以……雨水为气初”,在沈约《宋书·律历志》和敦煌出土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的日历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回到雨水在一月紧跟立春,惊蛰在二月开启春分的顺序,和现在一样了。
雨水物候:鸿雁来,草木萌动,春雨绵长
上文提到最早记录二十四节气的《逸周书·时训解》,不但将一年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还将每个节气以五天为限,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列举了相对应的物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由于《逸周书·时训解》中描写物候时所用的语句,和《礼记·月令》中描写各月的句子相似度非常高,所以后世将两者结合了起来,构建出“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体系。在七十二候中,雨水节气的三个物候分别是:“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虽然不一定与时日完全对应,但却体现出了雨水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特征。
三个雨水的物候中,“鸿雁来”指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指花草树木生长萌芽,这些都是春季天气回暖之后的典型自然变化,比较容易理解。“獭祭鱼”则比较有趣,这里的“獭”主要指水獭,据古人的观察,每到春季雨水前后,河冰解冻,游鱼上浮,水獭在捕猎游鱼之后,常会将鱼拖出水中,陈列在岸上,同时后腿站立,两只小手放在胸前,好像是在做祭拜的动作。儒家在举办宗庙祭祀之礼时,需要先以食物祭祀祖先,然后再自己进食,对于崇信儒道、注重礼仪的儒家学者而言,水獭这样的动作,表现了动物也会遵从祭祀之礼,正是礼教合于自然天道的证据。旧题元代吴澄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獭祭鱼”时,将其与霜降节气的物候“豺祭兽”并提,说:“祭鱼,取鱼以祭天也。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认为这体现了水獭“不忘本”的高贵品质。
除了遵循礼教之外,獭祭鱼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标志着一年渔业活动的开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着文王颁布的禁令:“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认为在鱼类生长繁殖的时候,需要有一段休渔期,避免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那么这个“非时”的标准如何划分呢?古人认为,每到春天,水獭开始“祭鱼”,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已开始了捕鱼捕猎,这体现了自然天道对捕猎活动的默许,人类于此时开展渔猎活动,方是不违天时。《礼记·王制》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就是以雨水“獭祭鱼”的现象为界,区分休渔期和开渔期的。在唐代武后执政的时期,曾经长期推行过素食政策,官员不得杀生而食,凤阁舍人崔融上书表示反对,其中提到“春生秋杀,天之常道。……豺祭兽,獭祭鱼,自然之理也。”以“獭祭鱼”为例,说明物种互相捕食,是天道允许的行为。在这个时候,雨水时节捕鱼而祭的水獭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成为了左右人类社会政策的关键角色。
当然,雨水时节最有 *** *** 的物候,还是春雨。不同于夏雨的猛烈和秋雨的凄凉,春雨雨量不大,却绵延悠长,给人一种温柔润泽的感觉。元稹曾写过一组《咏二十四节气》的律诗,《雨水》一篇写道:“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其中除了獭祭鱼、北雁南归等《礼记·月令》中提到的物候之外,“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两句,写出了春日风物在细密春雨的掩映 *** 晴不定、浓淡交错的朦胧感。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最贴切地表现出春雨若有若无、如丝如梦的感觉。
随着春雨而来的,是前面提到的“草木萌动”的物候,虽然此时的草木尚在初生的状态,但已经为冬日单调的大地增添了一分亮色。草木生长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欣欣向荣之态,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生之喜悦。唐代诗人独孤及《山中春思》云:“獭祭川水大,人家春日长。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靡草知节换,含葩向新阳。不嫌三径深,为我生池塘。”诗人虽然远离人世,独处山中,但依然被雨水时节萌动生机的春草所安慰和感动。而清代乾隆帝《月令七十二候》诗写到雨水时节“草木萌动”之候时所说“遍地含芽及莩甲,连林柳眼与梅心”,则是更加直接地展现出了雨水时节草木无处不在的蓬勃生命力。
雨水民俗:以“爆米花”预测稻种成色
雨水时节的“草木萌动”,对于文人来说是增加了赏心悦目的美景、窥情钻貌的诗材,对于农人来说则标志着一年生计的开端。清人刘秉恬《春雨》诗云:“雨水节逢雨水匀,眼前气象又添春。落梅片片如垂露,弱柳丝丝可压尘。和漏今宵听滴沥,润苗来日更精神。年年幸获丰年象,感切无边造物仁。”其中“落梅片片如垂露,弱柳丝丝可压尘”是以诗人之眼欣赏花木勃发之美,“润苗来日更精神”则是以农人之心赞美雨水对农作物的滋养之功。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种的时机与天候的晴雨有着密切关系。上海俗谚云“春雨贵似油,点滴弗白流”,春雨对作物的生长意义重大,要让庄稼切实享受到春雨的滋润,更好在雨水前后完成播种植栽。清人王文清《区田农话》说:“《孟子》‘不违农时’,以春耕为之一义。春耕之始,必在雨水节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按照《礼记·月令》的要求,古时的君王在“草木萌动”之后,通常需要颁布农业政策,测量划分土地范围,寻找适合不同作物的土地,亲自指导百姓耕种之法,所谓“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农人对耕种的时机、土地和手法具备了相当的了解,在雨水节前依法播种,才能更大程度确保一年的收成。
除了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之外, *** 的选择也很重要。在雨水时节,民间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叫作“占稻色”。清代乾隆帝下令编定的《授时通考》引《田家五行》云:“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娄花,占稻色。”在雨水时节,人们会将锅子烧热,放入糯稻,使其外表在高温下膨胀爆开,以此预测稻种的成色,爆开的糯稻叫“孛娄花”。具体“占稻色”时,人们会将早稻和晚稻等不同的糯稻各抓一把,放入不同锅中,哪个锅中爆开的糯稻最多最白,就说明这种糯稻成色更好,当然也就最适合大面积播种。
这种爆糯稻以占卜的习俗,早在宋代就已经在江南地区出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言吴郡人每到初春,就会“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 *** ,以卜一岁之休咎。”由此可见,这种占稻色用的“爆孛娄”,大概就是最早的“爆米花”。只不过我们现在经常在看 *** 时吃的“爆米花”,主要是传自南美印第安人,用的“米”是玉米,而传统的“爆米花”,用的则是糯米,现在江南一代“米花糖”之类的点心,更为接近传统的手法。根据范成大的说法,吴郡人爆米花,不仅仅可以预测收成,还可以预测个人一年的吉凶,故又称“卜流花”或“卜年华”。清人李诩有诗歌咏吴地爆米花占卜的习俗说:“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 *** 鬓斜。”从“占喜事”到“问生涯”,爆米花占卜的内容既可以是姻缘,也可以是健康,可以说非常多样化了。在上海,这种习俗同样非常流行,乾隆年间文人李行南作《申江竹枝词》咏上海民俗,其中就有对“爆孛娄”的描写:“糯谷干收杂禹粮,釜中膈膊闹花香。今朝孛娄开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强。”可见卜流年和占稻色一样,都是以稻谷爆开的程度和色泽决定结果好坏的。在农业社会,个人乃至社会的命运,与一年中粮食收成的好坏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占稻色”到“卜流年”的转换,也自有其合理 *** 。
雨水时节“草木萌发”的物象,也很容易让人进一步联想到人类的繁衍与生长,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云:“立春、雨水二节,得天雨,承接,夫妇各饮一杯,入房即孕胎生子。”认为雨水时节的雨,有促进生育的功能。在川西一代,民间在雨水时有“撞拜寄”的习俗,父母在这一天会带领子女认干爹干妈,以此保证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更多关爱和扶持。这些都是在雨水时节“生长”“发生”特 *** 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民俗。
(徐俪成 作者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来源:文汇报
今年雨水是哪天?农谚“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有道理吗?请您在阅读本文前点击右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农夫也疯狂】分享的关于农村大小事。
文/农夫也疯狂
立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作为24节气中的之一个,紧接其后的就是雨水节气了。那今年雨水节气是哪一天呢?今年的立春是在大年三十,而节气和节气之间是相隔十五天,所以今年的雨水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即2019年2月19日。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雨水的多少非常重要,事关农作物的收成。而古 *** 发现了,一年粮食收成的好坏,也是可以通过雨水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的,老 *** 就总结了很多和雨水节气相关的农谚,比如“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这句农谚有道理吗?老 *** 的预测还准吗?
①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比较简单的,其说的是在雨水节气当天如果降雨了,那后期的雨水会比较充足,会一直断断续续落到谷雨节气。其实,在雨水节气如果降雨了,后期的天气往往雨水比较充足,类似的农谚还有“雨水有雨百日阴”,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后面的三个月中雨水比较多。
②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这句农谚流传也比较广,其说的是在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将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这样粮食就容易丰收。这句农谚也是老 *** 长期观察之后总结出来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以前没有天气预报,老 *** 就是依靠这些农谚来预测天气。听村里会看天气的老农说,一年雨水多不多,从雨水节气就能大致预测得到。往往雨水节气降雨了,就会少有旱情,这样的年景一般不错。在湖南地区还有着“雨水有雨,一年多水”的农谚,意思是雨水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内雨水都比较多。所以农民都是希望在雨水节气降雨的。
③雨水阴,夏至晴。
古人还发现了雨水节气还可以预测后期的天气,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是阴天,那后面的阴雨天气比较多,会持续到夏至节气才会全面放晴。在江西地区还有农谚“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放晴了,那预示着春天降雨会来得早。
④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这句农谚相当的经典,估计很多的农民朋友都听说过。其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如果天气比较寒冷,那到了惊蛰后天气才会变暖;反之在雨水节气这天比较的暖和,那预示着到了惊蛰节气之后就有可能会出现降温天气。
⑤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早: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这同样是在湖南地区流传的一句经典农谚,其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天就开始刮南风了,并且还很紧密,那么今年的春天回春比较早,也就是说春季的时候天气回暖比较快。反之,如果当天的南风比较少,那就表示后期的天气还会继续冷上一段时间,并且有可能会出现“反春”的现象,提醒农民朋友要注意倒春寒的气象灾害。
关于雨水节气的农谚,在农村里还有很多继续在流传,由此也说明了其应该是有所道理的。即便是在今天气候已经有所变化了,但是这些农谚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对于预测天气和收成也是有帮助的。你还知道那些雨水节气的农谚呢?欢迎大家补充!喜欢文章的朋友们,别忘了点赞、收藏和转发哦,记得还有关注哦!( *** 来源 *** )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2月18日
( *** 画)雨水时节(一)
北京时间2月19日6时34分将迎来雨水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之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今天0时43分,迎来“雨水”节气*** 春雨过,千畦尽成绿
2月19日0时43分
迎来“雨水”节气
“雨水”时节,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冰封的河水逐渐解冻,“七九河开, *** 雁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雨水”也因此成了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花信:一候油菜花开,二候杏花带雨,三候李花怒放。
雨水民俗
忙春耕
雨水节气意味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雨水至,春耕忙,此时正是准备春耕春播的好时机。农民忙着翻田,将杂草等深埋地下,经雨水一泡,正是农作物更好的有机肥。
占稻色
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年稻获的丰歉。作为春耕初始的重要节气,雨水当天,华南地区的农户人家往往以爆炒糯谷占卜收成,爆出的糯米花越多,意味着收成越好。
勤养生
随着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容易困扰脾胃,所以,这一时期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既便于吸收,又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此外,还要注意腿脚的保暖,少用冷水,少吃寒食。
雨水节气,浙江会下雨吗?
未来几天浙江仍旧阴雨相间
20-21日会有一个雨水间歇
但是云系较多
前几天浙江飘雪
安吉云上草原累计
积雪深度更大58厘米
周末来了
和好友约一波滑雪也不错~
浙江省城市天气预报
省气象部门预计:
19日山区部分仍有降雪,平原地区降雨为主;
20-21日降水间歇,但云系较多;
22-23日还有一次雨(雪)天气,浙中北部分平原有雨夹雪,山区有降雪;
24-25日多云到晴。
未来七天浙江气温总体偏低,除沿海地区外其它大部日平均气温都在2~5°C,21、22日早晨大部地区更低气温在0~-2°C有薄冰、山区-3~-5°C有冰冻或严重冰冻。
持续的低温雨雪、积雪结冰
对交通、电力设施等造成不利影响
请加强防范
近期浙南的春茶也开始采摘
茶农们要注意低温雨雪天气的
不利影响
综合自浙江天气、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来源: 浙江发布
谷雨到,夏将至!又是一年春尽时今天4点33分,
我们迎来了“谷雨”节气。
这是24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
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
谷雨收寒,茶烟飏晓,
又是牡丹时候。
”
雨生百谷,润物无声。
至此,
春渐远,夏将至,
万物一片生机。
暮春的暖风
送来温润的雨丝
杨花飞舞,柳絮飘扬
垂柳如烟,牡丹吐蕊
正是万物灵动的大好时光
雨
水从云下也
一象天,冂象云
水零其间也
——
《说文解字》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
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
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
既是对于降水情况的反映
也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
此时节,降水明显增多
温暖而湿润的气候
有利于各种谷物的栽培
莫等闲
人勤农事忙
雨润万物
谷雨是好看的
谷雨前后
最不可错过的就是牡丹盛放之美景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又被称为“谷雨花”
玉笑珠香,富丽堂皇
千簇万簇盛开
便是一片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谷雨时节
*** 如许
姹紫嫣红早已开遍
人间锦绣尽收眼底
*** 已阑珊
暮春回望
你可曾辜负 *** ?
谷雨之美
恰是春天留给我们的
最后惊鸿一瞥
带大家看看诗句中的谷雨节气
谷雨到来,暮春到了,
万物生长渐旺,天气也渐热。
大家赶紧学起来
谷雨·养生
适当运动养阳气
谷雨季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万物生长,蒸蒸日上,正是养阳的好时机。应早睡早起,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使心胸畅达、气血通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防范湿邪入侵
谷雨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不宜久居潮湿之地,不要穿潮湿的衣服,少吹风,避免淋雨,天气晴朗时应多到外面晒太阳。
省酸增甘养脾胃
谷雨虽属暮春,但饮食上仍需注重养脾,宜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甘味食物。酸 *** 食物和辛辣 *** *** 的食物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另外,也不宜进食羊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诱发疮痈疖肿等疾病。要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时令蔬菜水果。
多吃祛湿利水食物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白扁豆、芡实、山 *** 等。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脚步
有暖意,但热未至
有凉风,但寒已消
清风细雨,万物生长
谷雨时节
愿你我都能跟上春天的脚步
拥抱更好的时光
火热的夏日已经在路上
且让我们将春意打包进行囊
期待下一季的热烈绽放!
来源: 大江网
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潜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场景作为倒计时画面的创意,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冬奥会开幕的日子,需要最后一个出场,这样一来,在倒计时画面中之一个出现的节气,就变成了雨水。
如果说立春是一年时间的起始,那么雨水时节,就是一年生命的起始,从自然草木,到农圃作物,再到人类本身,都在雨水时节展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由此观之,冬奥会开幕式以“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起始,不仅与冬奥会开幕的日子配合,还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中国传统中的“生生不息”之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活力与生机。
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壁纸
雨水和惊蛰孰为农历一月的节气?
在如今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紧跟着立春,是农历一月的第二个节气,再接下来是惊蛰、春分。这样的顺序与《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天文训》等先秦、汉初文献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是一样的。但是,在东汉班固编写的《汉书·律历志》中,春季前四个节气的顺序却是立春、惊蛰、雨水和春分,其中惊蛰和雨水的顺序,和现在通行的顺序恰好颠倒。这样先惊蛰、后雨水的历法,在汉代曾经通行过很长时间,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注释《礼记·月令》时特别说明“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古时将每月两个节气中的前一个称为“节”,后一个称为“中”或“气”,所以郑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汉 *** 始,惊蛰成为了正月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则退为二月的之一个节气。
那么,汉代人为何要调换雨水和惊蛰次序呢?这与儒家经典《礼记·月令》有关。《礼记·月令》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各自对应一个月,在每一个月份之下,又记录了本月的自然物候变化,并根据自然状况,规定了本月人类社会的行事准则,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年中行事指南。在《礼记·月令》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二十四节气”的说法,但是其中的不少表述,都和后世节气的名称相似,比如《礼记·月令》在描述孟春(一月)的物候时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其中“蛰虫始振”指蛰伏的虫蚁在春天重新焕发生机,这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意思几乎相同。但是,按照《礼记》的说法,“蛰虫始振”是一月的物候,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却是在二月,这就与儒家经典发生了矛盾。同样,《礼记·月令》在描述仲春(二月)的物候时,又有“始雨水”的说法,其中的“雨水”与节气中的“雨水”字面相同,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却在一月。此外,另一篇与《礼》有关的经典,被认为反映了夏朝历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在描述正月的物候时也有“正月启蛰”的说法,这里的“启蛰”,就是“惊蛰”的原名。
这样看来,在《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两篇儒家经典文献中,都认为“蛰虫始振”或“启蛰”是一月的物候,“雨水”是二月的物候。虽然两篇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到“惊蛰”或“雨水”是“节气”,但后世在安排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时,如果按照原先的传统,将雨水放在一月,将惊蛰放在二月,则不免与儒家经典有所扞格。所以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国师刘歆奉命编定新的历法《三统历》时,就将惊蛰放到了一月,雨水放到了二月,以与《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的记载配合。这种新的节气顺序,在儒家学者那里很有市场,比如东汉末年的蔡邕,在疏解《礼记·月令》时,虽然在整体上驳斥了《三统历》,但依然接纳了先惊蛰、后雨水的顺序。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 *** 力开始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淮南子》这样的道家、杂家文献,再加上西晋汲 *** 战国古墓 *** 土了《逸周书》的古文版本,使得这部非儒家的先秦典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可《淮南子》《逸周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南朝刘宋时学者何承天上《元嘉历》,“以……雨水为气初”,在沈约《宋书·律历志》和敦煌出土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的日历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回到雨水在一月紧跟立春,惊蛰在二月开启春分的顺序,和现在一样了。
“老树画画”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雨水物候:鸿雁来,草木萌动,春雨绵长
上文提到最早记录二十四节气的《逸周书·时训解》,不但将一年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还将每个节气以五天为限,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列举了相对应的物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由于《逸周书·时训解》中描写物候时所用的语句,和《礼记·月令》中描写各月的句子相似度非常高,所以后世将两者结合了起来,构建出“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体系。在七十二候中,雨水节气的三个物候分别是:“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虽然不一定与时日完全对应,但却体现出了雨水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特征。
三个雨水的物候中,“鸿雁来”指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指花草树木生长萌芽,这些都是春季天气回暖之后的典型自然变化,比较容易理解。“獭祭鱼”则比较有趣,这里的“獭”主要指水獭,据古人的观察,每到春季雨水前后,河冰解冻,游鱼上浮,水獭在捕猎游鱼之后,常会将鱼拖出水中,陈列在岸上,同时后腿站立,两只小手放在胸前,好像是在做祭拜的动作。儒家在举办宗庙祭祀之礼时,需要先以食物祭祀祖先,然后再自己进食,对于崇信儒道、注重礼仪的儒家学者而言,水獭这样的动作,表现了动物也会遵从祭祀之礼,正是礼教合于自然天道的证据。旧题元代吴澄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獭祭鱼”时,将其与霜降节气的物候“豺祭兽”并提,说:“祭鱼,取鱼以祭天也。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认为这体现了水獭“不忘本”的高贵品质。
除了遵循礼教之外,獭祭鱼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标志着一年渔业活动的开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着文王颁布的禁令:“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认为在鱼类生长繁殖的时候,需要有一段休渔期,避免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那么这个“非时”的标准如何划分呢?古人认为,每到春天,水獭开始“祭鱼”,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已开始了捕鱼捕猎,这体现了自然天道对捕猎活动的默许,人类于此时开展渔猎活动,方是不违天时。《礼记·王制》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就是以雨水“獭祭鱼”的现象为界,区分休渔期和开渔期的。在唐代武后执政的时期,曾经长期推行过素食政策,官员不得杀生而食,凤阁舍人崔融上书表示反对,其中提到“春生秋杀,天之常道。……豺祭兽,獭祭鱼,自然之理也。”以“獭祭鱼”为例,说明物种互相捕食,是天道允许的行为。在这个时候,雨水时节捕鱼而祭的水獭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成为了左右人类社会政策的关键角色。
当然,雨水时节最有 *** *** 的物候,还是春雨。不同于夏雨的猛烈和秋雨的凄凉,春雨雨量不大,却绵延悠长,给人一种温柔润泽的感觉。元稹曾写过一组《咏二十四节气》的律诗,《雨水》一篇写道:“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其中除了獭祭鱼、北雁南归等《礼记·月令》中提到的物候之外,“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两句,写出了春日风物在细密春雨的掩映 *** 晴不定、浓淡交错的朦胧感。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最贴切地表现出春雨若有若无、如丝如梦的感觉。
随着春雨而来的,是前面提到的“草木萌动”的物候,虽然此时的草木尚在初生的状态,但已经为冬日单调的大地增添了一分亮色。草木生长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欣欣向荣之态,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生之喜悦。唐代诗人独孤及《山中春思》云:“獭祭川水大,人家春日长。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靡草知节换,含葩向新阳。不嫌三径深,为我生池塘。”诗人虽然远离人世,独处山中,但依然被雨水时节萌动生机的春草所安慰和感动。而清代乾隆帝《月令七十二候》诗写到雨水时节“草木萌动”之候时所说“遍地含芽及莩甲,连林柳眼与梅心”,则是更加直接地展现出了雨水时节草木无处不在的蓬勃生命力。
春雨对作物的生长意义重大,要让庄稼切实享受到春雨的滋润,更好在雨水前后完成播种植栽。莫高窟第23窟就有一幅雨中耕作图,图中乌云密布,雨水倾泻,一位农夫挥鞭赶牛,在雨中耕种,另一位挑担行走,身旁畦田青青
雨水民俗:以“爆米花”预测稻种成色
雨水时节的“草木萌动”,对于文人来说是增加了赏心悦目的美景、窥情钻貌的诗材,对于农人来说则标志着一年生计的开端。清人刘秉恬《春雨》诗云:“雨水节逢雨水匀,眼前气象又添春。落梅片片如垂露,弱柳丝丝可压尘。和漏今宵听滴沥,润苗来日更精神。年年幸获丰年象,感切无边造物仁。”其中“落梅片片如垂露,弱柳丝丝可压尘”是以诗人之眼欣赏花木勃发之美,“润苗来日更精神”则是以农人之心赞美雨水对农作物的滋养之功。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种的时机与天候的晴雨有着密切关系。上海俗谚云“春雨贵似油,点滴弗白流”,春雨对作物的生长意义重大,要让庄稼切实享受到春雨的滋润,更好在雨水前后完成播种植栽。清人王文清《区田农话》说:“《孟子》‘不违农时’,以春耕为之一义。春耕之始,必在雨水节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按照《礼记·月令》的要求,古时的君王在“草木萌动”之后,通常需要颁布农业政策,测量划分土地范围,寻找适合不同作物的土地,亲自指导百姓耕种之法,所谓“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农人对耕种的时机、土地和手法具备了相当的了解,在雨水节前依法播种,才能更大程度确保一年的收成。
除了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之外, *** 的选择也很重要。在雨水时节,民间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叫作“占稻色”。清代乾隆帝下令编定的《授时通考》引《田家五行》云:“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娄花,占稻色。”在雨水时节,人们会将锅子烧热,放入糯稻,使其外表在高温下膨胀爆开,以此预测稻种的成色,爆开的糯稻叫“孛娄花”。具体“占稻色”时,人们会将早稻和晚稻等不同的糯稻各抓一把,放入不同锅中,哪个锅中爆开的糯稻最多最白,就说明这种糯稻成色更好,当然也就最适合大面积播种。
这种爆糯稻以占卜的习俗,早在宋代就已经在江南地区出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言吴郡人每到初春,就会“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 *** ,以卜一岁之休咎。”由此可见,这种占稻色用的“爆孛娄”,大概就是最早的“爆米花”。只不过我们现在经常在看 *** 时吃的“爆米花”,主要是传自南美印第安人,用的“米”是玉米,而传统的“爆米花”,用的则是糯米,现在江南一代“米花糖”之类的点心,更为接近传统的手法。根据范成大的说法,吴郡人爆米花,不仅仅可以预测收成,还可以预测个人一年的吉凶,故又称“卜流花”或“卜年华”。清人李诩有诗歌咏吴地爆米花占卜的习俗说:“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 *** 鬓斜。”从“占喜事”到“问生涯”,爆米花占卜的内容既可以是姻缘,也可以是健康,可以说非常多样化了。在上海,这种习俗同样非常流行,乾隆年间文人李行南作《申江竹枝词》咏上海民俗,其中就有对“爆孛娄”的描写:“糯谷干收杂禹粮,釜中膈膊闹花香。今朝孛娄开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强。”可见卜流年和占稻色一样,都是以稻谷爆开的程度和色泽决定结果好坏的。在农业社会,个人乃至社会的命运,与一年中粮食收成的好坏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占稻色”到“卜流年”的转换,也自有其合理 *** 。
雨水时节“草木萌发”的物象,也很容易让人进一步联想到人类的繁衍与生长,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云:“立春、雨水二节,得天雨,承接,夫妇各饮一杯,入房即孕胎生子。”认为雨水时节的雨,有促进生育的功能。在川西一代,民间在雨水时有“撞拜寄”的习俗,父母在这一天会带领子女认干爹干妈,以此保证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更多关爱和扶持。这些都是在雨水时节“生长”“发生”特 *** 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民俗。
作者:徐俪成(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二十四节气丨雨水二十四节气·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华南地区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之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
横州市果园李花绽放 图源人民网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捕捉到鱼后它们会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五天过后,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雨水民俗
占稻色
流行于南方的民俗,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预示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越贵。
资料图
// 雨水养生
饮食养生
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胃。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太过则克己之所胜,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 *** 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雨水节气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补脾。
雨水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 *** 、大枣、糯米、核桃仁、虹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养“阳气”。
资料图
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另外,雨水时大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 *** 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起居养生
雨水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应该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对于“春捂”,需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特别是近期广西受强冷空气影响,大部分地区更高温度跌到个位数,应该加强保暖,及时添衣。
// 雨水农事
雨水节气也是农事节气,在此前后,广西已经进入春播期。
首先,各地应根据当地天气气候条件及冬种作物发育进程,合理选择早稻适宜播种期,不可盲目抢播抢 *** ,积极推广防寒育秧技术,以减少烂种、烂秧现象。当前桂南地区、右江河谷等地要积极做好早稻备播工作,及时抓住气温回升时段抢晴播种,并采取薄膜育秧等防寒育秧方式。
其次,还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务必抓住天气回暖、转晴的有利时机,适时播种春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抓紧春植蔗种植和做好宿根蔗破垄松蔸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冬种作物水肥管理以促进生长。
第三,因前期阴雨天气较多,过湿的地区注意清沟理墒,防御湿渍害,确保越冬作物和蔬菜正常生长及旱地作物适时播种。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新媒体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