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花的功效与作用,黄姜花的功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37 0
西双版纳的“五树六花”,它们指的是哪些树哪些花

西双版纳有着独特的季节律动,常暖无冬的气候,让她的春天似乎很长,又似乎很短,毕竟二月中就三十几度的气温,让刚从湿冷多雾的四川盆地而来的我们,马上感受到了仲春的气息。

在傣语称“春欢”的景洪市曼听公园,明媚的阳光下,那一簇簇如花墙般灿烂绽放的叶子花,让这仲春的感受愈发强烈,这些热烈而艳丽的花团,以一碧如洗的蓝天作背景,微风中如红云般浮动,那紫红色的光华,满载着春天的滋味。

早就听过西双版纳“五树六花”的传说。佛经记载:释迦牟尼降生在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圆寂于娑罗双树下。这样,佛陀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与植物有着不解之缘。傣族是个几乎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据说这里的寺院除了佛,法,僧三宝外,还必须种植“五树六花”。“五树”指菩提树、高山榕、贝叶棕、糖棕和槟榔,“六花”是指莲花、无忧花、凤凰花、鸡蛋花、姜黄花和地涌金莲。

曼听公园旁边就是西双版纳总佛寺,傣语称为“洼巴洁”,为全州各佛寺之首。公元7世纪,上座部佛教由缅甸传入版纳地区,至今已盛行了1300多年。其以“佛法僧”为中心的信仰,融于傣民族世俗文化和人文风情之中,让傣族人得以从容往返于世俗生活和佛法空间,找寻到内心解脱之道。

对于既非佛教徒,对植物学也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寻找“五树六花”纯属旅途中的学习乐趣而已,佛法讲求一个“缘”字,智者说修行的本质就是在一切不平常里头去修平常,这种“不平常里头的平常”恰恰是我们平时最缺少的平常心,我想:对于西双版纳和“五树六花”,来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我们只需惜缘而已。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总佛寺东南端,安奉着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菩提树。

“菩提” 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菩提树是榕属高大乔木,高达15-25米,叶呈三角状心型。传说在2500多年前,释迦摩尼在古印度伽耶城菩提树下跏趺而坐49天,启明星初升之时终于悟道成佛。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 ...”。

被视作“五树”之一的菩提树也有"血统"之分,以当年佛陀悟道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无忧王笃信佛教,他的儿子马欣德尊者带领弘法使团来到狮子岛(今斯里兰卡)。得到了国王的皈信,不久,尊者的妹妹桑科密妲应邀前往斯里兰卡建立比库尼僧团,同时也带去了从伽耶城圣菩提树南枝移植的一棵树苗,种在当时的王城阿努拉布勒城南的大云林。

一千多年后,伽耶城的圣菩提树在 *** 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阿努拉布勒王城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陀渊源的"唯一血脉",人们从大云林的菩提树取了一根枝条再回返伽耶城移栽成活。圣菩提树的血脉得以延续至今,同样,另一根枝条被移栽到西双版纳总佛寺,代表着佛陀的正法2000多年来一脉相传,延绵不绝。

在古代,景洪以及西双版纳地区被中原的一些古籍称为“车里”、“彻里”,据考证,它们可能是菩提树的傣名“埋西里”的谐音。

曼听公园有一处非常精美的白色小亭,与外面的草坪,对面的红色建筑构成一个极佳的拍摄场景,草坪上,几颗粗壮的糖棕树分外引入注目。糖棕属常绿乔木状植物。据说更高可达33米,近圆形的大叶片,羽状状分裂,犹如天然的华盖,令我们产生一种威仪的感觉。

当糖棕长出花序时,人们可以割取汁液,进行制糖、酿酒、制醋等生活物质的加工,它的叶片可盖屋顶、编席子和篮筐等,是西双版纳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树种,在早期的佛寺经常用到,我们猜想这也是它能成为“五树”的重要原因吧。

第二天,驱车来到距景洪市区半小时车程的橄榄坝傣族园,我们称之为西双版纳这只“孔雀尾巴上最美丽的羽翎”。

这里的曼春满大佛寺,传说为西双版纳之一座佛寺。寺前有三颗古老的贝叶棕,傣语称其为"戈兰"。贝叶棕属常绿高大乔木状植物,高可达25米,树干上由佛焰苞所包被,上面着乳白色生花,半月型的大叶片呈扇状深裂,可代纸作书写材料,作为傣族文化的载体,自古以来,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记录并世代相传。

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寺里保存的贝叶经样本,着实让只知其名的我们惊叹不已。

傣族园里到处栽植着高山榕,又叫大青树,它与菩提树比较相似、可谓姊妹树,佛经《菩萨西咱》有佛祖在成佛之前也曾依附大青树静心修行的记述。

高山榕也是榕属常绿高大乔木,高25-30米,树皮灰色,叶子呈卵状椭圆形,被微柔毛。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都将高山榕看作神树,倍加崇拜,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中说它是“附有神灵”,所以人们特别喜欢将它种植在村寨或寺庙周围,精心养护,严禁损毁,在这里,我们还看到高山榕所形成的独树成林景观。

明媚的春风中,高大青翠,摇曳生姿的槟榔树,是我们更爱的树种之一。它应该原产于马来西亚,属常绿乔木,更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史记》记载:汉武帝兵征南越,以槟榔解军中瘴疠,功成后建扶荔宫于西安,广种南木,槟榔入列,而西双版纳的则不知何时引入。

槟榔和佛教结缘,源自其果实的实用功能,上座部佛教虽不戒荤腥,但须严格恪守原始佛教托钵乞食的制度,人们供养什么就吃什么。然而,荤腥终究要牵扯到杀生,因而僧团还是鼓励素食的。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为栽种的槟榔,果实可食,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故成为其食用选择之一。

傣族园里房屋边,随处可见茂密的枝叶间,开满了光华灿烂的花朵,纤柔而单薄的花蕾,花瓣上还过渡着浅浅的金色,仿佛被明媚的春光勾画出新的轮廓,变得晶莹剔透,明艳动人。在二月间就开得这么热烈,真对得起它的名字——无忧花。

无忧树,梵音为阿叔迦树。2500年前,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临产前夕,王后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王后走到一株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动了胎气,在无忧树下生下了伟大的释迦牟尼。《过去现在因果经》一中说:"(佛陀母亲)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此外,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无忧树做成,人们相信,只要坐在无忧树下,任何人都会忘记所有的烦恼,无忧无愁。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离开橄榄坝,我们前往50公里外勐腊县勐仑镇的中科院热带植物园。它是国内面积更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分西园和东园。一般说来,西园地势较为平坦,景点较为密集,可以说移步换景,精彩纷呈,其中,开满莲花的水生植物园是必去的打卡之地。

莲花为“六花”之首,《阿弥陀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如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

莲生于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会受到许多邪恶污秽的侵扰。佛经常将莲性比佛性。要求人们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开出纯净的花,获得最纯粹的圆满。《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故佛、菩萨端坐莲台上,或手执莲花,表达佛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上座部佛教圣典《经集》,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来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正如人的佛性”,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在百花园,远远就看见一片黄姜花,挺拔的花穗,三片倒心形的深黄色花瓣,聚集于翡翠簪头,好似纷飞的蝴蝶,极为飘逸灵动。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佛教对香气十分重视,常常用它来比喻修行的德性,并以之供奉佛菩萨,所以气味馥郁的黄姜花在佛寺中时常见到。此外,黄姜花的根部提取出的染料还可以染制袈裟。所以与佛有缘的黄姜花,被称之为“人间佛花”亦不为过。

鸡蛋花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蕊聚生于枝顶,五片花瓣呈螺旋绽展开,外乳白色,中心鲜黄色,我们稍靠近拍摄,芳香直入心臆。在西双版纳及东南亚地区,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的鸡蛋花、通常栽植在寺庙旁边,被称作“庙树”或“塔树”。

原产于云南的地涌金莲,以《千瓣莲花》为名,传说金光闪闪、芳香无比的千瓣莲花就是七仙女的化身,她一说话嘴里就飘出了瓣瓣莲花,成为魅力、善良的化身和惩恶杨善的象征。

地涌金莲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片长椭圆形,花序直接生于假茎上,因其花苞片金黄,犹如一金色莲花从大地涌现而得名,其花期在春季,可长达半年,且叶片能散发出淡淡的青草香气,因而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五树六花”的植物根本不止十一种,比如铁力木树,因富含油脂而被以前佛寺用以照明之用,文殊兰,被视作文殊菩萨的化身,缅桂兰,被傣族人当作和平与幸福的象征等等,就分别被不同版本的“五树六花”纳入其中。

事实上,在上座部佛教典籍中,并没有“五树六花”的记载,东南亚的佛寺也没有“五树六花”的规定,过去,西双版纳的佛寺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村寨民俗文化的活动中心,自然和人文相互融合,本地的丰富的植物特性和早期的神灵崇拜,结合外来传入的带保守性的上座部佛教佛经,教义和修行仪轨,因而逐渐形成了具有西双版纳本地特色的“五树六花”传说。

同样,佛说“花开见佛性”。我想,这花既指莲花,也可以是任何一种树或花,只有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就会莲花自现,就会佛性自现。这也许就是佛教用花来比喻修佛的根本原因吧。

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五树六花”的的最后一种,我愿它是西双版纳千百种鲜花中最艳丽的凤凰花。

凤凰花,红花楹,花开两季,大红中带黄晕的五片花瓣,娇艳欲滴,与对生如羽衣的绿叶相映成趣。在景洪市的转角,不期而至的凤凰木,结花满树,像天边的云霞,像燃烧的火焰。在阳光下燃烧着,仿佛瞬间点燃了整片蓝色的天空,热烈、蓬勃、奔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凤凰花开了、泼水节就要到了。

章朗:世界尽头的桃花源

穿过竹林掩映的弯曲山路和热带地区独有的望天大树,我们终于停在了一片泥泞的路边。一下车是便感受到湿气迎面扑来,流动的雾气把一切事物的边界都变得模糊暧昧不清,雾气氤氲,仿若异世。奢侈地踩着树上落下的多依果往前,一间略有些歪斜的茅草屋渐渐从白雾中透出来。布满蜘蛛网的篱笆后是一张一米多见宽的竹编桌子,虽然有些破旧,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有桌如此,多年前大概是用作弹琴会友的吧。“这是一间初制所。”同行人无情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茅草屋左边还真是修了一座杀青灶台,不过谁说炒茶就和弹琴相互矛盾了呢。




茅草屋后是一片低矮的灌木茶,再往里走,两旁的树木渐渐密集和高大起来。步入森林,满眼的绿色总是让人心安。眼下人们或许更沉浸于西式的形式美中,但如大西克礼所言,东方审美中“自然感的”要素更加丰富细致入微。眼前流动的白雾,静谧的树林,茶树上新发的嫩芽,嫩芽上凝结的水滴反射着整座森林,由这些细枝末节组成的对于自然美的体验于我们本身而言已经是一种艺术体验了。从古至今,东方人总在自然中呈现和表达本来就存在的美,由此观自身,由此健全自我人格。步入森林,特别是人烟罕至的森林,不仅会让身心稍稍舒缓,更是一种极佳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环境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欣赏不来城市的灰色森林的吧。这样想着,我们已来到路的尽头。尽头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向左便可步入一片茶树林,还未走几步,一棵足有四米高的茶树就挺拔在眼前。

黄姜花的功效与作用,黄姜花的功效-第1张图片-

“这就是章朗的茶王树了。”




茶王树出现得那么突然,美得让我有些说不出话来。茶王树枝干既不过于直挺僵硬又显示出韧性,主杆如成年人手臂般粗实匀称,分枝颇高,舒展得天然自在,远离人类干扰,线条柔顺,气质温和,还有一枝从侧边垂下。不由地令人想起麦积山的南北朝佛造像。佛像左手常自然下伸,指端下垂做与愿印,而其向上伸展的主枝则像做令众生心安的无畏印,整体给人以清秀和不可言说的超凡脱俗之美。巧合的是,在侧枝下,恰好生长着一株重楼,又名五叶一枝花,这株低矮的草本植物像是在茶王树膝下玩耍的孩童,叶片被雾气打湿,苍翠欲滴中更添一丝灵气。




在两层台阶的祭祀台上,茶王树被竹篱笆围起来,周围放置以显示其神圣地位。人类就是如此,不把树围起来,不显示其难以接近就不能明白古树的珍重可贵。章朗村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滴水,在竹编的祭祀烛台里放入糯米饭,蜡条,以向神灵祷告,讲明采茶用意,望神灵予以同意,同时祈求来年茶树也能丰收。或许在今人看来这样的祭祀难免有些愚昧,但灾难总是和人们的行为密不可分,人定胜天,科学种植是一种很好的态度,然而真正热爱自然,热爱茶树的人依然明白:对待茶树要小心翼翼,需要一边安抚一边前行。每年的祭祀奉纳,正是对神灵们小心翼翼的安抚。




雾气萦绕间有些人会觉得此景阴森恐怖,但在我看来,眼前的景色仿佛洗去了俗世凡尘,让人身心轻松愉快。在茶王树附近同样生长着许多和茶王树树形相似,挺秀非凡的茶树。这一片古茶园绵延几公里不断直至寨口,仿佛是佛祖身边的手持莲花微笑的菩萨和罗汉,他们和茶王树一起,默默守候着章朗已有上千年。

章朗!还未抵达时我便对这个颇有些冷幽默的地名充满了奇异的想象,现在他的面貌终于以茶王树为序曲渐次舒展。说起来,“章朗”名称的由来还颇有渊源,这里虽是布朗族寨子,但章朗却是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传说一千四百多年前释加牟尼弟子玛哈烘乘象周游世界传经经过此地时,雨点和冰雹从天而降,玛哈烘只得夜宿恩巩跺多山(章朗总佛寺所在地),第二天发现白象被冻僵无法再继续前行,为了纪念其传教功德,玛哈烘便赐名此地为“章朗”,而因着总佛寺的贝叶经记录,章朗村寨有记录的历史也由此开启。




章朗现已扩张为老寨,中寨和新寨,但挨得很近,不会有分离之感。当我们抵达老寨时正值黄昏,日光正温柔地抚摸着这一块土地,寨子里的人们三三两两着白衣白帽黑裙聚集在白象寺前,从远处的大榕树下跑过来几个穿僧衣的小沙弥,金色的阳光使他们身上橙色的僧衣更加耀眼夺目,我有一点恍惚,世上竟有如此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当地人在缅寺楼梯下面便要脱去鞋子,一般而言外来人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消在进入佛堂前脱去便可。可脚下布满泥浆的鞋子又让我犹豫不前,好像多靠近一点都成了亵渎。看我踌躇不定的样子,一旁一位会说汉话的阿姨笑着对我说没事,可以走上去。我便忐忑着顺着楼梯上前,一抬头,正好日光西斜,把寺门内外分成了两个世界,门内是一片金灿灿的光明西天世界,门外的我仍在阴影笼罩的凡尘中艰难行走,仿佛只要穿过进门就能得到救赎。




站在佛寺门口,布朗族妇女正熙熙攘攘或席地而坐或三五站在一尘不染的广场中,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脱下了鞋和袜子,踩着光脚站在冰凉的石板上。脚底的神经与土地接触的一瞬间不由地打了个激灵,我多久没有赤脚踩在地上了啊!不由地又蹦蹦跳跳了两下,想要记住这有些新奇的触感,旁边的阿姨们看着我都觉得好笑:这是哪里来的猴子?

今晚有关门节活动,人们正围坐在佛寺前享受诵经前的清闲,留意到人群中有位奶奶仍保留有漆齿。“漆齿”,之一次知道是在《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提到古时日本贵族以黑齿为美。而布朗族也有同样的习惯,在十四五岁成年时便要咀嚼由栗树嫩叶,石灰,旱烟等配制而成的“槟郎”,将牙齿染成紫黑色,此举同时还有防蛀的功效。距离如此之远,却拥有相同的习俗,难怪有猜测说日本的先祖在云南。




从缅寺后门下来的楼梯两旁种满了姜花。姜花在傣族寨子并不少见,在章朗却格外多。南传佛教的五树六花中黄姜花位列其一,因此不仅在寺院周围,几乎每家每户也都会在住家周围的犄角旮旯里种上一两株。我还欣喜地发现了一两株白色姜花,唇瓣呈倒心形,长在潮湿之地,穗状花序,如白色蝴蝶飞舞,真正芳华可爱,沐兰泽,含若芳。姜花的清雅味道,只要闻过一次便再难忘记。五年前我曾在笔记本里夹过一朵姜花,现在一打开笔记本,花与纸张融合的清香仍然扑面而来。奇怪的是,自那之后的五年,我再也没有机会摘一次姜花。因此即便我心属于它,也仅珍藏了这独独一朵,今日到章朗,得以再次闻见令人魂牵梦绕的香气,我把五年前的这一朵移到前页,摘了新的一朵压在前朵留下的印记上,把时空重合在一起。




人们总说章朗的茶是被佛光笼罩的,好像的确如此。通过老曼峨缅寺的小和尚介绍,我们得以结识章朗96年的小茶人玉喃约。小玉和老曼峨的帕上和尚是朋友,两人因茶而结缘,常坐在一起交流喝茶体验,我也同样因为在缅寺喝茶得以认识帕上。一在她家坐下,便看到茶台前放置着她的名片:章朗寨茶妹子,上面附有二维码,名字和联系 *** ,年纪轻轻便已具备良好自我营销能力,实在不可小觑。


小玉在勐海读过茶艺学校后在茶叶店里工作了一年,因为家中哥哥在外地做佛爷,便回到家里帮家里卖茶。她家的初制所就在楼下,除了生茶,根据顾客需求她还做了红茶,白茶。本想喝生茶,不巧今年章朗春茶颇受欢迎,六月便已售罄,今天喝的红茶还是小玉家所剩不多的存货。不过,仅通过红茶也能感受到一二分章朗古茶的独特气息,茶还未入口,便闻到了一阵蜜香。我平时不爱喝红茶,总觉得其浓强茶味有些粗暴,今天喝到的倒是没了平日的强烈,入口十分温婉舒适。我问小玉,和老曼峨茶比起来,章朗茶有什么特点。她说比起老曼峨的浓烈苦底,章朗虽也是苦,但苦底弱些,有明显涩感,杯底香气持久。

章朗行政区划上虽然隶属于勐海县,从前和西边的普洱,缅甸交往更密。章朗的濮人先民或许就是景从迈山带着茶籽,一路南下而来到这块土地上的。章朗佛寺下有一条窄窄的古驿道一直通往缅甸大勐养,景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章朗村民就通过这条路走去缅甸,用茶叶换回一点生活物资。




十几年前,村民们也是通过这条路一路走到缅甸,再去往泰国,在异国他乡寻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章朗寨几乎人人都去过泰国打工,有在工厂做工,在农场负责采摘,或是替别人照看孩子。玉喃约的父亲也曾在出国队伍中,但在2010年选择回家重新制茶。她的父亲制茶技术过硬,还专门去勐海接受过相关培训,但苦于不太会说汉话,所以接待客户这一块需要靠小玉出面。她还有一个哥哥,从小就在缅寺学习,二十岁时就当上了佛爷,今年十二月就准备还俗回家了。回家之后哥哥便需要接过卖茶这一重任,她则想出去继续学习。在茶店虽然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她觉得学不到太多东西,希望去大厂学习茶叶拼配,大益,陈升号都在考虑范围内。但玉喃约有些隐隐的担心,毕竟哥哥天天在佛寺诵诗念经,突然要面对起日常的讨价还价和茶叶行情起来,适应起来或许还需要一定时间。即使说着这些家长里短,她依然笑得很无忧无虑,带着对章朗茶的无比自信,谁来卖都不会愁销路吧。

晚上寄宿在岩拉家,我们终于喝到了渴望已久的章朗生茶,茶汤一入喉口中便闻到了杯底高扬的蜜香,接近岩茶的“岩韵”,但又多了一丝兰花的温柔气息,我一时间竟找不到十分贴切的词来形容。布朗族的男性都姓“岩”,但读“ai2”,女性都姓玉,为了区别普洱生茶和岩茶的香韵气质,我们不妨把这独特的香气叫做“岩(ai2)韵(yu4)”。

岩拉开了章朗三个寨子唯一一间户外客栈,主要接待国内外的背包客。章朗除了古茶树,虎跳峡和白水河瀑布更是盛名在外,不做茶的时候,岩拉会带队进行一天的徒步活动。看过章朗茶王树,喝过章朗茶,我们也想亲眼见见滋养章朗这片神性土壤的水。




第二天,我们便溯溪而上,在密林中踉踉跄跄前行。

路比想象的难走许多,一路上只闻轰鸣水声不见其踪影,山势险峻,时常需要抓着树干前行,我有心无力地看着岩拉身轻如燕地游走在乱石间,落到了队伍最后。跨过一条湍急溪流时,一个没注意整个人摔进了水中,相机的镜头也被撞裂开。狼狈地从水中挣扎起来没来得及叫痛,就听到了队伍前面发出的惊呼。一抬头,一线气势汹涌的瀑布便如天外来客般骤然降临在眼前,水声隆隆,整座山似乎都在一起轰鸣,突然间,我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侵袭得无法走动。若不是周围热带植物的映衬,定会觉得自己行至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画卷尽头,画中一线飞流同眼前一样壮美绝伦。山水画中深山幽谷尽头一泻而下的飞流,常常代表文人们心中的桃花源,而眼前这股无法找到源头的飞瀑,或许就从桃花源处滚滚而来。

这就是滋养章朗茶树的水源,它滋润了花草,滋润了茶树,也营养着百姓的生活,是章朗所有生灵的生命本源。当古茶树还是小树苗时,瀑布也许也是这样,从雪域高原一路奔腾不息,汇集高山精魄,大地恩情,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而瀑布是永远的生命之泉。




衣服还未干,岩拉又带着我们去往虎跳峡。漫过膝盖的水流没有让我们有任何犹豫,又踏入了河中,摸着石头前行。不是没有见过一线天,但都是站在临空而建的栈道上,从未以如此直接原始的方式接触如此绝景。两边的石壁以压倒之势遮天蔽日,头顶只留一三米宽缝隙。前面是一片翠绿与光芒,水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那个被憧憬千年的桃花源,会不会就在尽头?岩拉看水势湍急决定不再向前,那么这里便是我们冒险之路的尽头了,不得已只好与梦境告别。


回寨子的路上,岩拉告诉我们章朗寨古老的传说:布朗族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的女儿喃三飘,因为其美貌而成为傣族、布朗族各部落争夺的对象,但也因此导致了部落间的战争。为了平息战乱,保护族人,喃三飘选择了自杀来解决争端,自掘坟墓活埋了自己。

在这样冷冽从容的美丽背景下,死生在章朗并不显得水火不容。寨子门口有许多储存粮食用的小谷仓,每个谷仓的侧面和底部常常挂着好几个一米二见长的木盒。做何用?那是老人家们为自己准备的棺木。此界重要的粮食和他界重要的归宿,都需要好好重视,生死不过是一件事的两面。




在国境尽头,水的尽头,山路的尽头,死生的尽头,在章朗不可思议的魅力里,何须再寻桃花源,此处就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怡然自乐之地。

四月圣花 地涌金莲

在我们七彩云南 奇花异草见惯不怪,何况是有佛教圣花之称的五树六花之一的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又名“千叶佛莲”,观音座下莲台,正是千叶佛莲。 相传,在佛祖诞生之时,佛祖每走一步,脚下便会生出一朵朵金光灿灿的金莲花,这些莲花就是地涌金莲。 后来,地涌金莲不仅成为了佛祖及众多佛脚下踩的莲花,就连菩萨脚下踩的莲花也是地涌金莲,而且地涌金莲只在佛说法或是显神通的时候出现,平时,佛教摆放的圣物,就是指普通的莲花,象征着佛法、纯洁,和宽恕一切罪过的慈悲。

相传,佛祖讲经时,讲到精彩之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佛祖平时座下的金莲花,就是地涌金莲。

在很多佛教典籍中有过地涌金莲的记载,如《楞严经》中就有,“尔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化如来,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西游记》第二回有这样的描写: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地涌金莲的花期特别长,四月开花 ,中秋以后结束。

因为地涌金莲是佛教圣花,被赋予的特殊涵义,她高贵典雅的气质有吉祥镇宅保平安的寓意。

也曾经有人说,地涌金莲不过是矮芭蕉的花。这是因为它们都从属于芭蕉科的原因。就像佛教传说中大鹏鸟和孔雀是亲姐弟的关系一样。

四月,地涌金莲绽放的季节也是芭蕉花的季节,云南的很多村口,你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大花苞,这是芭蕉的花,是不是和地涌金莲很像?其实它们都从属芭蕉科。

记得小时候,我肚子疼了站不起来,姥姥会掰下芭蕉的花瓣给我贴在肚脐眼,第二天早上就可以下床,中午姥姥把剩下的花瓣切成丝炒上青椒,妥妥的美味,有时用芭蕉花煮罐头,那种香味简直可以把锅底给舔了。

长大后,才知道地涌金莲不仅寓意美好,同样也和芭蕉花有类似功效,可止血,止带治崩漏,当然,煮排骨和鸡也是餐桌上的一大美味。

最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五树六花”,五树分别是菩提树、贝叶棕、高榕、槟榔和糖棕,六花分别是缅桂花、荷花(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和地涌金莲,地涌金莲又是佛祖座下的莲花台,可见其非凡的意义。其余的五中花会再今后的日子里再为大家详细介绍。

惊奇世上还有如此奇葩的花朵

地涌金莲在云南是非常受人推崇的植物。在传说中,它不仅是佛祖诞生足下生出的莲花,还与佛祖讲经精彩之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故事相连,如此神圣,名列寺院“五树六花”实至名归。同时,在傣族文学作品中,它也是善良的化身与惩恶的象征,其花语“高贵典雅,万事如意”为人们带来着吉祥与祝福。

地涌金莲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也是傣族文学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花语是:高贵典雅,万事如意。

地涌金莲之所以被称为“佛花”,一是前文中提及的传说中佛祖讲经,讲到精彩之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所说的就是这种花。二是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糖棕),六种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地涌金莲),其中就有它。

地涌金莲花形奇特,花期较长,可达250天左右,色花金黄,会散发甜蜜的花香,花朵在冬天为粉红色,夏天则变草绿光泽。

它先花后叶,于早春开花时忽从地下涌冒而出,悄然绽放,使人惊奇,故有地涌金莲之称谓。

地涌金莲为当地人带来的好处不止如此。云南当地的部分百姓会采些它幼嫩的假茎和花炒着吃或做咸菜,而叶子和叶柄则可以用来编织篮子、坐垫等家庭用品。它的匍匐茎还有控制水土流失的功效。

(图片均来自 *** ,如有图片的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老挝国花_鸡蛋花

鸡蛋花是老挝的国花。东南亚地区佛教寺院周围普遍种植的“五树六花”中的六花之一,其花朵洁白中带有黄色花心,散发迷人清香,是老挺民众心目中祥瑞美好的象征,代表老挝人民对未来和平、幸福和富裕生活的期望,被老挝人民视为国花。

鸡蛋花简介:

鸡蛋花在老挝被称为占芭花,鸡蛋花的五枚花瓣以螺旋形的方式排列,花心鲜黄,花瓣乳白,好似蛋黄和蛋清,因而得名。鸡蛋花是夹竹桃科鸡蛋花属的小乔木,它的枝条相对粗壮,有一些肉质感。茎和枝有丰富的乳汁,实际上夹竹桃科的大部分植物都有这个特点。

鸡蛋花属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至委内瑞拉,全球约12个自然种,一个变种。老挝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到30℃之间,季节差别不大,适合鸡蛋花的生长,现已广泛栽培。

老挝航空标志

深受喜爱:

作为佛教文化中“五树六花”中的“六花”之一(“五树”是指菩提树、高山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鸡蛋花因其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关于它的传说也流传了千年。因在佛教寺院广泛栽植,白鸡蛋花还被称为“庙树”或“塔树”。

老挝人民笃信佛教,对鸡蛋花自然是非常喜爱。

因为鸡蛋花有着象征纯洁的白色花瓣,而且清香怡人,因此被定为老挝的国花,老挝的国树则为鸡蛋花树,两者均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在老挝当地的佛教寺庙中,经常能见到上百年树龄的鸡蛋花树,十分壮观。

在我国南方,鸡蛋花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富贵等美好的寓意。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七星岩一带,生长着很多百年以上的鸡蛋花树,古朴中透着生机。1986年,鸡蛋花被肇庆市民选为市花,当地人还会以鸡蛋花泡茶招待宾客,以示欢迎和祝福。生活在南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也喜爱这种植物。波利尼西亚人跳舞时,常会把鸡蛋花环戴在头上、挂在脖子上,或者围在腰上。

传说:

相传老挝澜沧王朝时期的老国王有 5个聪明英俊、品行高洁的儿子,深受人民爱戴以及国王的宠爱。但由于继母皇后的嫉妒,私下害死了王子们,并把他们掩埋在不同的地方。王子们死后化作五色占芭花,芬芳美丽,仍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得到天神怜悯,王子们从占芭花中复生,并除去了作恶的皇后,重新建立了王国。

价值:

老挝人民钟爱占巴花,还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鸡蛋花树形美观,叶如枇杷,花素净典雅且具有芳香,簇生的鲜花可供 *** 花束、插花等。从鸡蛋花的花朵中可提取香料,作为 *** 香皂、高级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原材料。鸡蛋花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鸡蛋花酸,用白鸡蛋花的花泡茶,具有除湿去火、清肺解毒的功效。鸡蛋花的树皮及枝叶中有丰富的白色乳汁,树脂含量为21.9%,橡胶含量高达25.5%。老挝人民常用鸡蛋花的乳汁外敷治疗疥疮、红肿等。鸡蛋花木材为白色,质地轻软,常用于 *** 鼓和家具。

占芭花被老挝人们赋予圣洁含蓄的象征意义,也代表了老挝人民善良、纯真、温和的品质,就像那首老挝

家喻户晓的歌曲 《占芭花》 中所唱的那样:“美丽的占芭花,老挝人心中的花。占芭花,看见你,心中升起了太阳;望见你的心,你的芬香在我心中荡漾;你娇艳的容貌,让我思绪万千,想起无数往事;每当寂寞忧愁时,是你分担我的惆怅。占芭花,父亲把你种下,自童年起,你和我形影不离”。


云南出现“食肉兰花”?原来是昆虫界的“皇后”,伪装成兰花捕猎

三角脑袋,全身绿色,手是两把大刀,螳螂是昆虫里无情冷酷又残忍的杀手。但是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科学家们却发现了一种颠覆“杀手”形象的小螳螂,它们的外观像兰花一样美丽,被称为“食肉的兰花”。

数量稀少的“昆虫皇后”

1879年,旅行作家詹姆斯·辛斯顿在他的游记中描述了一种“肉食性兰花”,一位庄园主带他参观了自己的花园,里面有一朵红色的兰花,在他面前抓住了一只蝴蝶。

你能看出图里有一只螳螂吗?

在1889年出版的《达尔文主义》一书中,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描述过这种生物,说它非常稀少,体色十分奇特。尽管这位生物学家一生都在东南亚进行生物研究,可他也只见过这种昆虫的素描和标本。

1994年,我国有一位科研人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集到一枚螳螂标本,这应该是国内之一次发现这种螳螂。

到了2010年以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才开始多次发现这种螳螂的踪迹,得以进行全面的研究。

兰花螳螂,正式学名应该叫做冕花螳,但兰花螳螂这个名称显然更形象好记。

在目前所发现的2200多种螳螂里,兰花螳螂可以说是颜值更高的一种,因此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昆虫皇后”。

和国内最常见的中华大刀螳相比,它们的体型要小一些。成年雌性大约有6-7厘米长,而雄性只有2.5厘米左右。这种雌雄外形相差很大的特征在昆虫里很常见,叫做“性二态”。

雌雄兰花螳螂的外形差异非常大

兰花螳螂只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在我国也只有西双版纳地区满足它们的生活条件,野生的数量一直不多。

据昆虫学家的研究观测,虽然叫兰花螳螂,但其实它们并没有生活在兰花上。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从来没在兰花上发现过它们,反而都是在栀子花、黄姜花等植物上发现的,并且大多数时候它们都会趴在树叶上。

而兰花螳螂的颜色也并不是仅仅只有类似兰花的粉白色。据观察,它们会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和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改变体色。

这种改变并不是像变色龙一样皮肤变色,而是通过一次次蜕皮来改变的。只有它们的眼睛会在白天和夜晚改变颜色。

少见的红黄色兰花螳螂

一生都是伪装高手

长成花一样的兰花螳螂,是昆虫界的伪装大师。它们与一般螳螂的区别就在于腿的形状,常见的螳螂后肢比较像蚂蚱,而兰花螳螂的后肢则长成了扁平的形状,乍眼看去和小花瓣几乎没什么不同。

像兰花螳螂这样,外形长成了其它东西的昆虫,都可以叫做拟态昆虫。比如像细长树枝的竹节虫,像一片落叶的枯叶蝶,甚至有一种小蜘蛛,把身子团起来就像一滩鸟粪。

不仅外形,这些昆虫就连动作都会拟态。竹节虫的行动非常缓慢,让那些在空中盘旋的鸟发现不了它的伪装,以此来躲避天敌。

而兰花螳螂站在树叶上时,就会轻轻摇晃身体,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朵随风摇摆的小花,用来吸引一些吸食花蜜的小虫靠近,然后果断出手,捕捉猎物。

兰花螳螂的寿命和普通螳螂差不多,一般只能生活6-8个月,雌性普遍会比雄性活得久一点。

和动物相比,昆虫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因为体表坚硬的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一起长大,所以一些昆虫每长大一些,就要把“缩水”的外骨骼蜕下来。每次蜕皮,外形都会有所改变。

兰花螳螂就是这样的,并且它们的一生都在拟态。

春季气温上升,兰花螳螂从卵中孵化出来,从这时开始,它们被叫做“若虫”。体型小得像蚂蚁,颜色也不是少女粉,而是拟态成一种名叫“猎蝽(chūn)”的小虫子。

这种虫子在自然界中是出了名的难吃,还有着很强的咬合力,兰花螳螂就是用这种拟态来保护幼年期弱小的自己。

红黑色的一龄若虫

兰花螳螂以蜕皮次数来区别年龄。刚孵化出来时叫做“一龄”,成功活下来之后,经过两到三个星期,它们就会开始之一次蜕皮。

经过了之一次蜕皮的兰花螳螂就进入了“二龄”,这时它们的外表才会开始出现标志性的粉白色。

兰花螳螂的若虫期持续时间很长,在这期间,它们一般会蜕皮5-9次左右。如果食物充足吃得好,那它们就能长得快一些,蜕皮次数也就更多。

三龄左右的兰花螳螂

根据周围生活环境的不同,兰花螳螂在一次又一次的蜕皮期间,体表的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一些饲养兰花螳螂的人想要它长成漂亮的粉色,就会在它生活的盒子里放上粉色的假花。不过它的颜色变化并不是绝对的。

春天出生,经过夏秋两个季节,随着天气转凉,兰花螳螂大约会蜕皮六七次,直到最后一次蜕皮长出了完整的翅膀,就标志着它们进入了成虫阶段。

兰花螳螂的成虫看起来远不如若虫期那么漂亮,体色逐渐变成黄色,身上还会长出一些棕色的斑点。像花瓣一样翘起来的 *** 逐渐放平、变大,体型更像普通螳螂了。

兰花螳螂的若虫和成虫体型差距

交配等于赴死:螳螂的死亡约会

尽管长着花一样的外表,但实际上的兰花螳螂,却是是昆虫界出了名的残忍“杀手”。

兰花螳螂有着极强的掠食本能,它们的“杀戮”生涯从孵化出来就开始了。刚孵化出来的兰花螳螂小得像蚂蚁,没办法捕猎别的昆虫,就会把屠刀对准一起出生的兄弟姐妹。

从自相残杀中活下来的胜者离开出生的树叶独立生活,只要是活的昆虫,几乎都是它们的捕食对象。因为拟态成了花,所以它们的猎物通常是围绕花朵生活的苍蝇、蜜蜂、蝴蝶、飞蛾的昆虫。

“兰花”吃虫子啦

到了成虫期,也就是兰花螳螂的繁殖期,有了翅膀的它们能去到更远的地方寻找配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而交配对于雄性螳螂来说,就是一次可能会“掉脑袋”的约会。

螳螂的交配行为和许多蜘蛛相似,因为雌雄的体型差距太大,成年的雄螳螂在雌螳螂面前毫无反抗之力。当交配结束的时候,如果雄螳螂没有及时逃走,很可能就会被雌螳螂的大刀抓住,变成“花下亡魂”。

这种同类相残在人类看来,残忍得无法理喻,但对于兰花螳螂本身来说,却再正常不过了。

首先,兰花螳螂的繁殖期就是它们生命的尾声,只要成功地交配产卵之后,两到三周之内它们就会自然死亡,所以成虫期的兰花螳螂更大的生活目标就是繁衍后代。

其次,昆虫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低端,为了保证后代的存活率总是会大量产卵。雌性兰花螳螂之所以比雄性大那么多,就是因为它们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产下后代。而主动靠近的雄螳螂对于雌性来说,几乎就是一顿大餐。

当交配成功之后,雌性螳螂会在1-14天之间产下后代。它们的卵很像蟑螂,通常30-50个卵集中在一起,被坚硬的卵鞘外壳包裹,固定在树枝上。在整个繁殖季中,雌性兰花螳螂通常要产下5-7个卵鞘。产完之后,它们的生命也就差不多到了终点。

兰花螳螂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也和蟑螂一样。它们的交配行为,是由雄螳螂把自己的贮精囊放进雌螳螂体内,只要交配过一次,之后雌螳螂每次产卵就可以通过这个贮精囊受精,产下能孵化的受精卵。

最后,雄螳螂会不会被雌性吃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雌螳螂肚子饿不饿。

如果时机恰好,雌性螳螂吃饱了肚子,交配之后它就不会对雄螳螂产生捕猎欲望,雄螳螂自然可以留下小命。但若是运气不好,交配前雌螳螂没吃饭,那么打不过它的雄螳螂就得“为爱献身”了。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温泉”开发体系

“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何谓“七彩”,其实要表达的就是资源的多样性,包括自然、文化以及民族的多样性。

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

云南有四季如春的昆明,有雪域高原的香格里拉,有古城艳遇的丽江,有热带风情的西双版纳等,是国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目前云南省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温泉+X”开发模式,“X”主要指代景区、生态农庄、商务会议、运动游乐、SPA疗养、地质景观、文旅地产、民族文化等。


滇派开发体系就是温泉旅游与民族文化结合开发的创新开发模式这里的民族文化涵盖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园林景观、民族食疗、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主要指非物质文化)、民族民居与工艺与温泉旅游的结合开发


现阶段云南省的温泉旅游与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既能体现温泉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能充分体现云南省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一个温泉景区(景点)可以是温泉旅游与某一方面的结合,也可以是所有方面的结合,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创新滇派开发模式是滇派温泉旅游开发极其重要的方面。



图1 创新型滇派温泉旅游开发内容结构图



一、温泉旅游地园林景观设计


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及近年来开展的创建国家山水园林城市行动,不仅充分展现了云南园林园艺独具魅力的特色和风格,而且使昆明的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园林设计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这是“滇派园林”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滇派园林就是以大山、大水、大自然为表现形式,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再现自然为核心的园林流派。

没有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苏州园林的婉约精致,岭南园林的殷实清雅,寺观园林的庄严娴静,却具有一种豪迈奔放的意境。

滇派园林虽然不像皇家园林以及苏州园林一样被广泛认可,但它是极具云南地方特色的园林风格。在发展滇派园林的路上应争取打造集多样性、融合性、民族性、山水性于一体的滇派园林。

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在园林艺术植物的选择中可以大量采用本土树种,如滇润楠、冬樱花、滇朴、云南含笑、小叶樟、山玉兰、枫香等,另外木本类、草本类、藤本类与竹类充分结合种植,时令花卉与常青植物的结合种植,多样化的植物既能起到净化空气及景观隔离的作用,还能带来视觉美感。

自古以来,园林都是文化的体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习俗、审美习惯,都将滋生不同的园林形式。

根据云南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发展状况,可将云南地区园林分为以下四种类别:山水园林、城市园林、宗教园林和民族园林

四种类别的园林形式并非单独存在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重合。

温泉旅游地可以根据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综合考虑运用不同的园林形式。



1、山水园林:

山水园林指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由人工布置游览路线,并沿道路佳景处修建休息设施,供人们观赏、游玩、休闲的自然风景区。

山水园林一般代表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例如昆明的石林风景区,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大理苍山,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腾冲火山热海等都属于山水园林形式。


2、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主要是建造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可达范围内,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体,通过技术及艺术手段,用于休闲、娱乐,改造城市整体环境的园林形式。

不仅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如昆明翠湖公园、宝海公园、圆通山动物园、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南药园、大理蝴蝶泉公园等,昆明滇池春天、君豪温泉会所等就充分运用了城市园林。


3、宗教园林:

宗教园林是指佛寺和道观等以进行宗教活动为主体场所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在云南地区,较有名的宗教园林有昆明的圆通寺,大理的崇圣寺,丽江的黑龙潭,迪庆的松赞林寺,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等。

数量众多的宗教园林体现了云南省丰富又神圣的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浓厚的温泉旅游地景观设计中可就地取材融入宗教园林形式。


4、民族园林:

民族园林能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征,是滇派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园林指的是各民族因地制宜,结合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利用各种天然乡土材料作为建筑、小品的材质,利用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崇拜物构成装饰柱、景观墙等构景要素而创作的园林形式。

少数民族园林不仅构思奇妙、造型独特,而且色彩绚丽,让观者有强烈的感官冲击。

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是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之一大特色。

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多变以及文化差异,使各少数民族园林呈现风格迥异的特色。

1)彝族园林

彝族人民多分布于富饶的山区,而高低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林海,弥漫缭绕的云雾,险象环生的地形,塑造了彝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个性和精神,其少数民族园林具有神秘、粗犷的特色。

彝族园林中那对太阳的崇拜及尚黑的习俗,对黑、红、黄、灰等色彩的偏爱,无不体现了各民族园林的神秘性。

彝族最喜用土、木、石、草、麻杆等天然材料作为装饰材料,且尽量保存其原有状态,不作过多的修饰加工。

这些天然材料的使用,不仅将建筑、园林与自然极佳融合,乡土味十足,而且体现了古朴的民风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彝族园林主要集中在楚雄州。

2)白族园林

白族多聚居在处于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的大理,苍山秀、洱海美,风花雪月(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浪漫景色,发达的经济水平,便利的交通,成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大理白族园林。

白族人尚白,喜欢素雅,热爱花木,因此有“户户养花”的习惯。

白族园林中对兰花、山茶花很是偏爱。

以白为主,以花草树木作为点缀,加以江南园林的意境,使得白族园林清新秀美,令人回味无穷。

白族园林主要集中在大理州。

3)傣族园林

傣族园林中普遍种植菩提树、凤尾竹、芒果树、槟榔树、缅桂等奇花异卉,尤其对佛教植物“五树六花”(菩提树、榕树、贝叶棕、槟榔、糖棕、荷花、文珠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鸡蛋花)的大量运用。

傣族园林与宗教园林紧密相连。

傣族园林中,不少植物不仅美观,还非常实用。

比如傣族园林中常用的植物芭蕉树。它的果实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芭蕉;它的花,傣家人常拿来做菜,而傣家人习惯吃的烧烤,也是用芭蕉叶包裹再进行烤制。

因此傣族园林还具有实用性功能,与生活联系紧密。

傣族园林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



二、民族食疗结合温泉泡浴形成内外疗养


食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利用食物性味协调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和预防疾病的 ***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温泉旅游可以充分与民族膳食相结合来进行温泉食疗。

民族食疗是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根据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文化习俗,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逐渐完善形成,是民族文化和医药文化结合的产物,是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缩影。

民族食疗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筛选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民族饮食的精华。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膳食结构方面,民族食疗有丰富内容可供借鉴,将成为中华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泉泡浴与民族膳食组成的内外调养对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温泉旅游地可针对客人的要求及身体素质制订不同的食疗套餐、营养餐以及泡浴计划等。

当然,食疗与温泉疗养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游客的身体素质以及温泉诉求有针对性的推荐食疗与温泉的养生套餐,也就是说,并不是一种食疗套餐适合所有游客或者一位游客适合所有套餐


1、动植物原料:

受云南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亦堪称世所罕见。

云南全省的地方民族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野菜到多种花、草、虫、鱼再到各种珍奇的山珍海味,无不应有尽有。

这些原料都是无污染、无农药的天然生态有机食品,正好符合当代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后回归自然、追求绿色食品的时代潮流,再加上许多少数民族的菜肴烹饪 *** 都有吃鲜、吃生、吃青且烹炒不过度的良好习惯,因而获得了广大食客的欢迎。


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所选用的原料有明显的差异。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具有药物、食物功效的动植物资源。

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的食疗主要以植物为主,以达到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目的,并有较多的昆虫供食疗。

傣族地区,“食疗同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食疗保健知识和十分富贵的药用价值,为当地少数民族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生活在高山的彝族,过去常以狩猎方式获取肉食,所以食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野生动物。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

拉枯族民间普遍存在着花卉食疗现象,这些花卉集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疗和药疗于一体,有助于发挥食物的药用“攻邪”(治疗疾病)、“补正”(滋养身体)的双重作用。

拉祜族人民懂得食疗的主要功能是以食物、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的偏性,或以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性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世居怒江的怒族人民,在独特的立体气候,复杂的峡谷地貌,多元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怒族饮食主要采取煮、炖、烤、凉拌等多种烹饪手法,营养价值保存较充分。怒族菜色鲜香诱人、品种搭配合理、营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体现了较高的食疗价值。

怒江大峡谷素有“植物活化石王国”之称,这就为怒族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食物材料。怒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食疗作用的饮食。


2、风味特产:

食疗更大的特点是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时,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治疗疾病,强身益寿。

因此,各民族的风味特产也是食疗的重要部分

每一个民族的饮食中,总有一种或几种特别受欢迎,往往被看作是这个民族的象征,只要一提起这个民族,就联想到这种食品。

如傣族的竹筒饭、油炸青苔,白族的乳扇凉鸡、大理砂锅鱼,藏族的油炸虫草,纳西族的贝母鸡、酿松茸,彝族的鹿子干巴、锅贴乳饼,怒族的漆油炖鸡、竹叶菜等。具体请参考第三章第三节的民族美食菜谱。


此外,同一种原料,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加工 *** 各异,造就各自独特的风味,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风味饮食。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机体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


3、药膳: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 *** *** 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疗法的适用范围甚广,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尤以慢性虚损性疾病见长。

可根据需求设计“医食同源,药膳合一”的特色餐饮等。“药食同源”可以使很多疾病的防治寓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服食方便,生态健康。


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食物与药物的禁忌、游客的身体状况、选料与加工、烹调技巧、用量等方面。

由于涉及医药知识,一般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带领游客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傣族药膳“四塔五蕴”(四塔即风、火、水、土,五蕴即色、识、受、想、行)为指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季节和不同体质进行食疗,它分为滋补强生和防病治病两大类,青苔、苦凉菜、刺五加、海船国、鸡蛋花等都是当地人们常用的药膳食品。

藏族笃信佛教,常以酥油供寿菩萨,常饮酥油茶,用桃仁、芝麻、花生米和牛奶制成,这种酥油茶可以说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药膳。

*** 信奉 *** 教,枣卷果是具有代表性的 *** 药膳。

它以红枣山药、栗子、青梅、桃仁和面粉炸成,再加上青红丝、桂花,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佤族的鸡肉烂饭也是醒脾开胃的药膳,其药物是草果、砂仁、薄荷与红米、肥鸡做成饭。佤族作为日常饮料的水酒,由多种杂粮和草药酿制而成,有生津止渴、健脾消肿、强肾利尿、舒筋活络、助消化的作用。



三、民族医药与温泉旅游的结合开发


云南省作为民族医药大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

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前两者分别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

彝族医药在云南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瑶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 *** 和药物。

民族医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少数民族群众以生命为代价、积千百年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瑰宝,是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绿色健康潮流的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产业。

民族药材资源不仅是丰富的,而且许多药物为各民族专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药源特征。

如三七是云南的道地药材,在云南的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可以活血化淤,应用广泛,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

又如驰名世界的云南白药,其成分中含有多种名贵民族药材,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

另外,天麻、茯苓、木香、血竭等均为云南民族地区的名贵药材。云南民族药因纯天然、无污染、地道独特、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而具有现代健康理念的医药文化内涵,从而备受海内外青睐。

温泉水与民族的药典药方的结合可形成温泉药浴养生专区

温泉泡浴民族医药的结合需充分挖掘与发展疗效独特的云药文化体系以及名贵中草药如草乌、附子、三七、虫草、石斛、马咖、天麻、云木香等。

在设置各类民族医药泡池的同时,也可以在各式各样的药浴泡池之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植着名目繁多的民族中草药,集中草药种植、开发和利用为一体

在帮助游客选择药浴泡池时应考虑药材的药用价值以及游客的身体状况,根据游客需求选择泡池以达到更佳的放松与养生效果。


1、傣药: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西双版纳是傣医药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傣药资源。

现已整理与出版《西双版纳傣药志》、《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傣医药书籍。

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同

凡生长在悬崖陡壁和带肿节的药物,大都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

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药物,大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湿痹等病症;

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疗结石、节育、抗过敏和补肾等作用;

凡生长在湖泊、沟塘水边、田边地角的药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肢体疼痛、水肿等病症;

凡开红花、带红色的药物多可作为补益气血、止血、调经止痛之品;

凡开白花、流白浆的药物,多可用来镇静安神、镇痛、解毒、消肿;

凡是带黄色的药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之作用,用来治疗肝炎和热病等。


傣医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显然只有地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多条大江沿岸才能出产。

傣医认为根据季节、时间、方位的不同所采取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

采药必须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使所采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药效更好,同时易于贮藏和应用。

傣族的丰富多彩的内服、外洗、药罐、角疗、骨疗、药刮、灯花灸、药线灸、艾灸、挑针、陶针、金针、火针等诊疗技法,不仅医理深邃,而且门类齐全。

历史悠久的傣族人的傣药正逐步走向世界。

用傣药放入温泉浴中浸泡可补气养血、预防感冒、清热泻火等疗养功效。

傣族喜好烧烤,在食用烧烤后往往再饮用一碗苦胆汤,以清热泻火,避免因吃烧烤造成的咽喉肿痛,这在汉族的饮食中是没有记载的。


2、彝药: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比如苦荞麦、牛膝、龙芽草、余甘子等。

彝医不仅重视治疗疾病,同时也强调预防疾病,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诊病经验。诊断是彝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察和检查患者的全面情况和现症的本质,以掌握诊断必须的依据,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彝医在望诊、问诊、触诊的前提下,进行处方治疗。


彝医在治疗上有内治法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靠口服,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

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烧火、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针刺、拔罐、推拿 *** 等,外治法主要用于外伤病和皮肤病。

彝族民间流传的众多偏方和验方,尤以骨、伤科最为出名。其中一些有效的药物药方,就由“毕摩”记录在彝族典籍中。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鸡骨诊病法”和“鸡蛋诊病法”。

因此,彝族医药具有神奇疗效,自古以来就享誉红土高原。

彝医以清浊二气观五行学说为思想基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清浊二气形成的,二气又衍生五行,五行又相互滋生、相互制药,进而形成彝族医药天人合一的观念。

彝医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紧密相关的,认为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提倡人要适应自然因素的渐变和突变,以防止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促进疾病的恶化。

彝医还认识到居处环境和地点的变更以及水源污染会导致机体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低下,从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不思食物等水土不服的病症和其他疾病。

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指导下,彝医比较重视对中草药的开发和运用。

众所周知,云南是美丽的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材种类繁多。彝医就地取材,识辨发掘出许多具有很好疗效的天然中草药。彝族医生发

现的天然中草药由于具有神奇的疗效,已经成为民族族医药的瑰宝。


3、藏药:

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 *** 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的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2007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论坛及博览会,确定了中国之一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医药目录,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只有藏医药被列入其中。


云南省的藏医药主要集中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特殊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如验尿诊法、药浴疗法和催吐法等。

当今世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现代化学制剂的众多毒副作用,转而把目光投向传统医学,特别是纯天然绿色藏药。医学权威们认为,藏医、中医、西医的发展,是具有互补性的。


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法和纯天然药物的科学配方,一定程度上可使药品毒副作用降到更低,对一些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

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众多的旅游者在旅游途中寻医问药,以藏医药为重要内容的旅游近年迅速发展起来

。藏医药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开始紧密结合,以此形成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医药旅游,正通过旅游宣传推动着藏医药和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结合旅游开发品质独特、包装精美的旅游藏医药产品,开办丰富的高原生态旅游、医药主题旅游,寓教于乐,比如让游客亲临虫草、贝母生长现场,亲自体验采挖虫草、贝母的艰辛和快慰。


4、其他民族医药:


云南各民族医药知识主要以单方、验方、秘方具体实践操作技法散存于民间,其中有许多特效方剂为民间医生保存至今,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运用。

聚居于云南澜沧江普洱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和哀牢山一带的拉祜族,历史上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十分丰富。

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主要通过单方、验方、秘方进行口授流传,如拉祜(苦聪)动物药材配方治疗杂病、小儿腹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这样的单验方在云南各民族的医药知识宝库中不计其数。


又如“瑶族药浴”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

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抵御风寒,又可健身洁体、祛风除湿、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






给你一份清凉消暑茶谱

出品:科普中国

*** :夏丝雨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盛夏八月的南方潮湿闷热,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岭南人民,来一口凉茶清热消暑,去湿下火。

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通常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来饮用。然而,想要来杯凉茶最常的办法就是,去超市买某品牌或另一个某品牌来解解馋了,但包装的饮料糖分含量很高,饮用起来口感也比较单一。

小编为你推荐一款岭南地区常见的人气凉茶—五花茶,为炎炎夏日降降火。

五花茶由鸡蛋花、金银花、菊花、槐花和木棉花五种花泡制而成,下面为你一一解读这五种花的模样、味道和功效吧!

来源:lily.today

一、鸡蛋花

“青葱大叶似枇杷,臃肿枝头着白花;看到花心黄欲滴,家家一树倚篱笆。”

——郁永河

鸡蛋花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在已经广泛种植于全球的各种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作为一种典型的热带代表性植物,看到鸡蛋花就会想到热带风情,就会想到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

左,鸡蛋花形状的项链,来源:etsy.com;右,鸡蛋花形状的发卡,来源:AliExpress.com

在夏威夷,鸡蛋花花环还是节庆活动时的更佳配饰。夏威夷居民的衣服、饰品等也常见鸡蛋花的图案。另外,它还是老挝的国花,邻国泰国、缅甸、柬埔寨也是遍地开着鸡蛋花。

在云南西双版纳,鸡蛋花还是寺院必须种植的“五树六花”(五树: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缅桂花、地涌金莲和鸡蛋花)之一。

白色的五瓣“蛋白”包裹着鹅黄色的“蛋黄”,特别像一个切开的水煮蛋,鸡蛋花也因此得名。此外,它还散发着很像栀子花一样的香味,广东、广西的人民经常采其花晒干泡茶,但是夹竹桃科的植物通常都是有毒性的,怎么还有人拿鸡蛋花泡茶呢?

其实,鸡蛋花也是有毒性的,不过它的毒液隐藏在皮下,割开皮下就会流露出白色汁液,该汁液与人的伤口接触即会使人中毒。所以,我们碰到夹竹桃科的植物可一定要注意不要乱碰哟,一不小心就会中招啦!

童趣小清新的鸡蛋花,图片来源:xueti.net

滚水泡新鲜鸡蛋花,茶味清香润滑;晒干后泡制也是香味独特,广东肇庆著名的特产“七星鸡蛋花茶”就是干制鸡蛋花泡制而成。

干燥的鸡蛋花,来源:Aliexpress.com

二、金银花

金银花其实是忍冬,不过因为最早是以“金银花”的名字记载于《本草纲目》中,而后又广为人知,所以虽然现在已被官方正名了,但很多地方还是喜欢用“金银花”这个名字。

金银花在生长季节都在开花,按照花蕾发育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青期、二白期、大白期、银花期和金花期五个阶段。

金银花初开白色,而后慢慢变黄,来源:xueti.net

金银花新鲜的花朵就可以直接用来泡水喝,新鲜金银花茶是浅绿色的,飘着金银花特有的香气,口感清新。还可以在天晴时的早晨,露水刚干的时候,摘花蕾进行处理得到干燥的金银花。

不同生长时期的金银花干燥后泡出来的花茶都不太一样。三青期、二白期和大白期的金银花干燥后泡制出的茶汤是浅绿色的,但口感比较苦;而在金银花的银花期和金花期采摘后干燥泡制成的茶汤则是浅黄色的,口感没了苦涩味,反倒多了些许香甜与回味。

干燥后金银花泡出的茶汤是黄色的,来源:xueti.net

三、菊花

菊花茶应该是最常喝到的花茶,但你知道如何泡出一杯香醇清新自然并最能保留菊花茶成分的完美菊花茶吗?

首先是菊花的品种,目前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分别为:杭菊(浙江桐乡)、毫菊(安徽毫州)、贡菊(安徽款县)、滁菊(安徽滁州)、祁菊(河北安国)、怀菊(河南北部)、济菊(山东济宁)、黄菊(江西),喜好因人而异了。

再次是泡制 *** ,这可是做过实验的,实验表明用每2g的干菊花用120mL温度为100度的开水1次冲泡15min,可以更大限度的保持菊花茶中的成分,菊花茶的各种功效主要是通过挥发性物质、总黄酮及绿原酸等功能性物质体现的。总黄酮能降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绿原酸可以抗菌、抗病毒,通常被用来作为菊花茶质量等级的标准。

菊花茶的茶汤是淡黄色的,清澈透明,口感甘甜,香味悠长;来源:how01.com

“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

菊花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丰富色彩、栽培品种多、观赏价值高的艺菊每年在全国乃至全球进行了无数的巡回演出,而我国人民对菊花的偏爱最早也不只因为它“奇葩”,主要还是在于它的药用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菊花就已加入了蔬菜大家庭,《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于是又发展出了清热明目平肝的药菊,而后,药菊与艺菊齐头并进,巩固了菊花在我国十大花卉中的重要地位。

绚丽的菊花,来源:michelle

四、槐花

广义的槐花指的是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花和花蕾,但一般将开放的花朵称为“槐花”,也称“槐蕊”;而将花蕾称为“槐米”。

五一前后,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都弥漫着素雅清香的味道,“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槐花盛开时,一串串白挂在枝头;图片来源 ***

勤劳能干的妈妈们总能把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带到餐桌上,于是诞生了槐花的n种吃法:清炒槐花、槐花炒蛋、蒸槐花、槐花麦饭、槐花粥,还能入馅包饺子……但是,最方便的食用 *** 应该就是泡上一杯槐花茶了!

新鲜槐花;图片来源 ***

槐花茶富含芦丁、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清肝明目降压,《本草纲目》中就有说:“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槐花茶茶汤颜色清淡;图片来源 ***

五、木棉花

木棉花,被称为英雄树,也叫攀枝花,是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市花。原产于印度、马来群岛和菲律宾群岛,随着移民被广泛种植于我国华南、香港和台湾等地。

台南白河林初埤有一条木棉花道,2015年还被西班牙旅游休闲网站BorePanda评为了全球最美15条花海街道之一。木棉花树木高大、粗壮,每年3-4月就会开出橙红色的花,好像安在树枝上的一盏盏小红灯泡。木棉花通常生长于干热地区,花先叶开放,但在季雨林或雨林气候条件下,则会出现花叶同开的情况。

木棉花又称英雄树,树干挺拔,常作为行道树;来源:xueti.net

我国华南地区不产棉花,自古当地居民都会将木棉花絮收集起来作为棉花的替代品,所以木棉自古就有“树上羊绒”之称,但其实它还是茶中精品,木棉花的茶汤红橙色,清澈明亮,具有清热,利湿,解暑的功效。

木棉花的花蕊略苦,图片来源 ***

没想到这五种美丽的花还是炎炎夏日的消暑良品吧?要不要自己来一杯DIY手工凉茶!不过凉茶功能性太强,每年夏天都有饮用过量凉茶而出现胃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要适量饮用,不要贪杯哦。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黄姜 功效 花的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