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细长的淡水鱼,身体细长的溪流鱼-广角镜-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身体细长的溪流鱼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9 0
国内最贵的八种鱼,有着淡水鱼王之称的鳇鱼仅排第三,你吃过几种

文/求知不等柿

  1. 一口鱼肉就值上千元,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天价鱼类吗?

中国吃货世界闻名,鱼更是吃货们的更爱,花样多变的做法,更是让我国吃货不能自拔。

因为环境与人们过度捕捞的问题,导致很多鱼类变得非常稀缺,所以有一些鱼在市面能卖到天价,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8种天价鱼。

之一种黄唇鱼,又名金钱猛鱼,金钱鳌。一般的成年黄唇鱼长度在1-1.5米左右,重量在15-30斤左右。

这种鱼非常特别,喜欢在海水与淡水交汇处聚集,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海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唇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年产量在200吨左右,而价钱也非常亲民。但由于人们过度的捕捞,导致黄唇鱼急剧减少。

在2000年后,黄唇鱼已经变得稀缺,价格也涨到了几千块一条。黄唇鱼的鱼鳔更是矜贵,是非常名贵的补品。

如今的黄唇鱼在市面的价格,卖到上万元一条,而且还有价无市。在2011年,海南平潭渔民捕到一条150斤重的黄唇鱼。

据说这条黄唇鱼卖到300万的天价。

第二种长江刀鱼,长江刀鱼是长江三鲜之首,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

这种鱼身体扁平细长,前身稍翘,尾部尖细,整体呈银白色,背部为青灰或淡黄色,当地的渔民也会称它们为青背和黄背,因为这种鱼是洄游鱼类,人工养殖难度非常大。

所以长江刀鱼的价格一路飙升到6000元一公斤,有的还要上万元。长江刀鱼的肉质非常鲜美,肉质酥嫩,入口即溶,因此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尝一尝。

2你听过淡水鱼王吗?据说它的鱼籽做成的鱼子酱,价格高达每公斤1.5万元。

第三种抚远鳇鱼,黑龙江省抚远市被称为中国鲟鳇鱼之乡,这里的生产的抚远鳇鱼全国闻名,而且鳇鱼还有着淡水鱼之王的称号。

鳇鱼是这个世界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它们早在1亿3000万年前就出现了,见证了恐龙从兴盛走到灭亡。

抚远鳇鱼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鳇鱼的体型庞大,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口感,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除了鲜美的鱼肉,鳇鱼的鱼籽在市面更是卖到了1.5万元一公斤。人们在高级餐厅吃的鱼子酱就是它的鱼籽。

第四种,泰山赤鳞鱼,泰山赤鳞鱼是山东省特有的鱼类,还是当地重点保护淡水鱼类。

泰山赤鳞鱼在泰山游览志中有记载,长四五寸,生石涧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色者为最美。

它是中国五大贡鱼之一,据说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时,御膳里面必定会有泰山赤鳞鱼。这种鱼肉质鲜美,入口即化。

泰山赤鳞鱼体型娇小,而且生长速度慢,长到十厘米大小就需要三年之久,而一条成鱼的体长更大可达20厘米,培育难度可想而知。而价钱方面也是贵得吓人,一条成鱼就能卖到两三千块钱。

第五种长江池鱼,池鱼被称为长江三鲜之一,其肉质不仅鲜美,而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池鱼作为洄游鱼类,平时它们栖息在海中,到了产卵期才会回到长江产卵,当小鱼在江里长到差不多15厘米时,就会跟随鱼群到海里。

曾经池鱼在长江下游繁盛一时,但由于人们大量的捕捞和对江水的污染,导致池鱼的数量逐渐减少,如今池鱼的价格高达2000-3000元一斤。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身体细长的溪流鱼-第1张图片-

3你知道被誉为江南之一鱼是什么鱼吗?它的价格贵到让人不敢品尝

第六种松江鲈鱼,也叫花骨鱼,老婆鱼,松江鲈鱼的体长一般在10-15厘米左右,体重在100克左右,是中国四大淡水鱼之一,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一般在与海洋相通的淡水江河中。

虽然鲈鱼的体型娇小,但拿鲈鱼做菜口味那是一绝,松江鲈鱼是沪菜中一道名菜,用鲈鱼肉,冬笋丁,熟鸡脯末,绍酒等材料 *** 而成。

古时候乾隆皇帝曾到江南一带微服出巡,他尝试过这道菜后,把鲈鱼御赐为江南之一鱼。

以前松江随处都能看见鲈鱼,如今过度的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鲈鱼在松江几乎难寻一条,据说,野生的鲈鱼卖到2000元一条。

第七种桃花鱼,又称桂鱼,桂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一种,桃花鱼在我国各大水系中都有分布,最出名的还是黑龙江省的抚远桃花鱼。

因为抚远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质清澈无污染,给桃花鱼提供了优质的生长地点。

桃花鱼肉质厚而且嫩,少刺,最重要的是,吃起来还有淡淡的桃花香。现在市场上的桃花鱼价格在三四百块一斤。

第八种大头鲤鱼,又被称为大头鱼,这种鱼与鲤鱼非常相似,但头部比鲤鱼明显大一些,背部也更平坦一些,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星云湖和起路湖,是非常珍稀的鱼类。

这种鱼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过去人们在星云湖岸劳作捕鱼,发现这种鱼肉质鲜嫩,而且味道也极其鲜美。

到了近代,由于大量的捕捞,导致大头鱼濒临灭绝,如果你想尝尝这种鱼可能要付出点代价了!

以上是我国8种天价鱼,你们还知道哪些天价鱼?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大别山里发现奇鱼,体型细长似利箭,当地钓鱼人:之一次见

经常野钓的朋友,应该知道深山里经常栖息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奇鱼”。

在大别山的深处,就有一位钓鱼人发现一种体型奇特的“奇鱼”,鱼身细长,鱼嘴似长了把长剑......

——开春气温上升后,似乎大别山里这种奇鱼的数量一下多了起来。

所谓“奇鱼”其实就颔针鱼

其实,这种奇鱼就是颔针鱼,也称针鱼、钢针鱼等——根据水产文献资料记载,我国常见的颔针鱼一般有两种,尾斑圆颌针鱼和黑背圆颌针鱼。

不过,上面这位钓鱼人称“之一次见到这种鱼”,大别山里原来有这种鱼吗?

(大别山生态资源丰富,加上水流连通长江,因此野生鱼种类也较多,比如鸡腿鱼、山斑鱼、桃花鱼等等,但针鱼似乎很少见)

长江里游进来的?

确实,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针鱼一般栖息在海口、江河出水口附近,山区的溪流山涧里,似乎很少见。

珠江、长江入海口附近针鱼尤其多——资料图

但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江河湖泊里针鱼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等地区的内陆河道溪流里,都能看到针鱼的身影。

这是因为针鱼有一定的“上溯性”,喜欢往江河上游的水质清澈之地上溯。

因此,上面这位大别山里的钓鱼人,碰到“针鱼”并不稀奇,只是不知道这些针鱼是当地原生的,还是最近通过长江水道游入山区的。

这么小的鱼也能钓得起来?

没钓过针鱼的人可能会很吃惊,针鱼看起来几乎“比鱼钩大不了多少”,这么小的针鱼也能钓起来?

事实上,别看针鱼个头小,但确实捕食时非常凶猛——针鱼捕食时利用鱼尾和纤细的鱼身发力,仿佛利箭一般发射,嘴部尖锐的“钢针”能瞬间贯穿昆虫、小型水族的身体.......

而据水产文献记载,它们的更大攻击范围可达2米,堪称惊人!

因此,只要使用钩型适合的鱼钩钓组,经验丰富的钓鱼爱好者能很轻易地钓起这种“奇鱼”。

并且针鱼“喜聚群”的习性决定,它们经常是成群出没,因此只要碰上了,往往就是一大群......

针鱼食用价值甚高但如今数量衰减

钓鱼钓到针鱼,也算是不错的鱼获,针鱼虽然个头不大,看起来“没肉”,但其实肉质细腻鲜美,并且富含微量元素,食用价值甚高。

不过,作为一种高氧性鱼种,针鱼本身对水质环境要求较高,在近年来的江河生态退化的大背景下,也是越来越少见了。

因此,长江君提醒大家,针鱼的繁殖季节为5-6月,眼下正是它们的“产卵准备期”,正是四处觅食活跃的时候。

如果碰到针鱼群,适度垂钓是可以的,但如果使用渔网、地笼等渔具大量捕捞,则对其种群会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如果处于禁渔区域,则还会违反禁渔条例,可能会受到处罚......

(刚孵化的小针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很容易捕捉)

网友们,你们家乡的江河湖泊里,还有这种体型奇特的针鱼出没吗?

一种鱼被吃了几千年,直到突然濒危,也从来没人知道它们来自哪里

路边的一只漫无目的爬行的蚂蚁,我们可以跟着它的行动轨迹最终找到它们的巢穴在哪,那这只蚂蚁就来自这座蚁巢。

海面上搏击巨浪的信天翁,我们可以捕捉后给它佩戴上卫星定位器看它到底在哪落脚出发,那这只信天翁就来自那一块繁殖地。

漂泊信天翁

甚至太空中的各种小行星,我们可以观测它们的运行轨迹计算出它们的运转时间,我们不知道小行星源自哪里,但我们可以掌握它们的规律。

但是,就是有这么一种鱼,我们捕捉它,烹制它,甚至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成就了无数的招牌菜馆,支撑了数方的经济,我们对它的味道了如指掌,我们也知道在何时可以捕捞到它们,什么饵料可以钓到它们,唯一没有人在意过的是,它们到底来自哪里,只知道在海里,甚至有科学家花费20年时间研究它们,只为研究它们的性别——雄性和雌性怎么区分,这种神奇的鱼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让我们来聊聊直到濒危都没搞清楚来自哪里的鱼——鳗鱼。

是不是当揭晓这种神秘的鱼时候,有点意外,甚至很多朋友手中的鳗鱼干刚放进嘴里,或者午饭刚干了一顿鳗鱼饭,人类食用鳗鱼的历史要追溯到史前时期,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2010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鳗鱼消耗量约13万吨,中国国内鳗鱼消费也日渐剧增,年消费量达2万吨。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更大鳗鱼产销国,2016年我国鳗鱼养殖产量增长至24.48万吨,2019年我国加工出口的鳗鱼就达到了4万吨。

世界鳗鱼市场可谓是非常的巨大,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人搞清楚一条鳗鱼的真正来历,甚至从来没有人见过野生鳗鱼的求偶交配,更别说产卵孵化了,甚至就为了搞清楚鳗鱼的生殖器官,也是有特别多的科学家研究。

最出名的一位致力于研究鳗鱼生殖器官的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没错就是那个心理学大牛,1876年3月,年轻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来到的里雅斯特,开始了一项远没有其日后研究成果深奥的科研工作——寻找鳗鱼的生殖系统。当时各路大神尽管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但还是不知道鳗鱼是如何生殖的,鳗鱼的生殖器官依然扑朔迷离。

弗洛伊德开始研究的第二个月就解剖了400多个鳗鱼标本,要知道鳗鱼不仅黏糊糊、臭烘烘,而且这种显而易见的研究却始终找不到雄性鳗鱼的精巢,直到后来弗洛伊德都对这段研究生涯讳莫如深,甚至关于鳗鱼的论文也从他的出版物中删除了,弗洛伊德的朋友欧内斯特·琼斯认为,找不到鳗鱼的性器官所带来了沮丧可能引发了弗洛伊德的性焦虑,而性焦虑后来成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

后来终于有科学家站出来研究鳗鱼来自哪里了。1922年,约翰内斯施密特为了解开鳗鱼发源地的秘密展开了长达20年的研究,他利用在大西洋捕捞船的作业区域和捕获的鳗鱼大小,用统计学的 *** 预测鳗鱼的发源地,经历了无比巨大的工作量后,这位“毅力帝”终于得出结论,最小的鳗鱼均在在马尾藻海捕获,也就是说鳗鱼的交配产卵孵化都在马尾藻海,这一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科学家们只能相信这个耗费20年的研究成果。

不过奇怪的是,时至今日也没有人在马尾藻海捕捞过成年鳗鱼,甚至马尾藻海的食肉鱼类的胃中也只有鳗鱼幼鱼。

鳗鱼的出生地充满神秘,你以为鳗鱼仅此而已吗?事实上鳗鱼的一生可以用神秘来形容。

幼年期的鳗鱼在深海孵化,那时的鳗鱼幼鱼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仅0.1克,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且透明,就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鳗”,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跨越6500公里长距离的漂送到达近海。

柳叶鳗

“柳叶鳗”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发育为身体细长透明的流线型,此时的鳗鱼又称为“玻璃鳗”。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所以在每年12月-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玻璃鳗”来卖给养殖户。

玻璃鳗

溯河后的鳗鱼慢慢从一种咸水鱼变成一种淡水鱼,此时身体开始积累黑色素,这时便进入成熟期“鳗线期”,这也是养殖业鳗苗的捕捉来源。

鳗鱼在淡水环境中继续发育成完全体“黄鳗”,鱼腹部呈现黄色。这一阶段是鳗鱼最长的阶段,为重回海里做准备,如果不能洄游到海里,鳗鱼将一直保持“黄鳗”阶段,瑞典1859年一条被丢入井里的鳗鱼,它保持了黄鳗形态“苟”到了2014年才死去。

那只坚持到最后也没见到海的鳗鱼

当鳗鱼确认洄游条件满足、营养物质积累充足后,它们便将自己的消化系统退化,再也不用进食,同时眼睛扩张,鱼鳍加宽,变成和带鱼类似的深海鱼,颜色也变成深海鱼类的标配体色银色,以适应洄游至深海产卵。这时鳗鱼才算是完全变化完毕,此时的鳗鱼被称为“银鳗”。

鳗鱼直到成长到“银鳗”阶段才开始有性别区分, 鳗鱼的性别是环境决定的,族群数量少时,雌鱼的比例会增加,族群数量多则减少,整体比例有利于族群的增加。然后鳗鱼再次消失在了深海,数月之后密密麻麻的“柳叶鳗”又开始了它们奇特而神秘的成长之路。

毫无争议,银鳗在交配完成后便走完了它们传奇的一生,2012年一个欧洲团队给鳗鱼装上了定位器来研究黄鳗洄游路线,结果707条鳗鱼的信号最终全部消失在了海平面以下3千米以下,并没有人能推测出到底多少鳗鱼能到达繁殖地,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这次旅行是接近十死无生的死亡之旅。

鳗鱼的艰难旅途,一直都有人类的雪上加霜,从只捕捉黄鳗到捕捉玻璃鳗来人工饲养,没有人清楚如今柳叶鳗到玻璃鳗的这一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什么,但是人们捕捉的玻璃鳗数量正在断崖式的下跌,2019年日本鳗鱼捕获量只有21吨,比前几年断崖式下跌90%以上。而在最近,日本鳗的鳗苗遭遇极度严重的鱼荒,日本国内外的捕获量只有去年同期的约1%,相当于基本没捞到什么东西。

鳗鱼有趋光性,日本渔民在打捞鳗鱼幼鱼

鳗鱼在全世界有18种,目前原本数量最多的日本鳗也成为了濒危物种,未来还能不能吃上便宜且美味的鳗鱼,还要看养殖技术的突破,中国鳗鱼养殖(以欧洲鳗和日本鳗为主)总产量居世界之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未来还得靠中国来突破这一瓶颈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21种国产野生名贵淡水鱼,吃过8种,你就是饕餮达人了

1、石爬鮡(zhào)(Euchiloglanis spp.)属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的一属鱼类的统称。俗称:石爬子、青石爬子、黄石爬子、火箭鱼。

石爬子

分布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等干支流及四川灌县、汶川、阿坝等地,汉江支流岚河上游岚皋、青海玉树和班玛等地。

川味红汤石爬子

该鱼肉质特别细嫩,无侧刺,因为越来越稀少,价格一路上涨,现价1800元/斤左右。

2、白缘?,Liobagrus marginatus (Günther, 1892),钝头?科?属的一种鱼类。俗名水蜂子,本属无侧线。我国已知9种。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金沙江水系,是我国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层鱼类。

水蜂子

因为它的背鳍和胸鳍具有3枚毒刺,蛰到人的痛感就像马蜂一样,但是因为是生活在水里面的,所以就得名“水蜂子”,有些地方也叫它耙脑壳鱼、耙胡子鱼、米汤糊儿等。

水蜂子更好的烹饪方式是酸菜鱼的做法,肉质肥嫩,胶质高,餐厅价800元/斤。

水蜂子

3、蛇鮈,鲤形目鮈亚科蛇鮈属鱼类。俗称:船钉子、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等。

船丁子

蛇鮈是一种小型鱼类,广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蛇鮈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体延长处。

川味家常船丁子

4、亚东鲑鱼是 *** 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特产。亚东鲑鱼鱼体肥满,脂肪多,肉厚,味道鲜美,故当地群众最嗜吃此鱼。亚东鲑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亚东鲑鱼

亚东鲑鱼为属鲑形目鲑科鱼类,俗称亚东鲑(或河鲑、山溪高尾鲑),据记载,它是由英国人1866年自欧洲带到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这种鱼身有彩色斑点,当地人们亲切的称其为“花点鱼”。

亚东鲑鱼

上世纪60年代初经专家鉴定,命名为“亚东鲑鱼”,目前我国仅在亚东县亚东河有分布。亚东鲑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

5、红尾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鳅属。俗名:红尾子、石岗鳅、巴鳅等。

石刚鳅

分布于汉江支流源流以及堵河、长江支流沿渡河,金沙江、南盘江、渭河水系等。小型鱼,体长一般为10~17cm,底栖生活,喜欢在流水冲刷的石穴环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当洪水来到时就会游出来觅食被洪水带来的饵料。平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湾活动。

6、河鳗,鳗鲡科动物鳗鲡的肉或全体。河鳗属鱼类,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的其中一种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

别名:鳗鱼、溪滑、风鳗、白鳗白鳝、青鳝、青鳗毛鱼、流鳗、鳗鲡、日本鳗鳗鱼(Eel)统称为鳗鲡,分为河鳗和海鳗,体细长,前部呈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中等,眼小,嘴尖而扁。下颌长于上颌,鳞小埋于皮下,呈席纹状排列。臀和尾鳍相连,胸鳍小而圆,无腹鳍,无鳞。体背为黑灰色,腹部白色。

红烧河鳗

产于海中,可溯游到淡水里生活,成熟后又回到海里产卵。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

清蒸河鳗

7、长吻鮠,鱼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也叫回鱼。鱼纲(鮠科)。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达1米左右,浅灰色。眼小,体无鳞。吻圆突,口腹位,具须4对。尾分叉,身长可达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

江团

俗称: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灰江团鱼。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分布区域 40°N以北的浅水水域,包括西欧的法国、英国东部、挪威西部、苏联的西伯利亚、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国。中国的黑龙江水系和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均有分布。

江团

长吻鮠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

酸菜江团

该鱼的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轼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

红汤豆腐江团

8、翘嘴红鲌(学名: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是鲤科、鲌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侧扁。腹棱完全。口上位,口裂几与身体垂直,下颌向上翘。眼中等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眼后头长。侧线完全,侧线鳞59~62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胸鳍尖,末端伸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体侧面及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浅灰色。

红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红鳍鲌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清蒸翘壳

9、松江鲈鱼,硬骨鱼纲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属。又名四鳃鲈。因鳃盖膜具橙红色带纹似鳃,“四鳃”俱红,故名。中国四大淡水名贵食用鱼之一,以上海松江县所产者最为著名。

松江鲈

松江鲈鲜嫩味美,古今驰名。《本草纲目》载:“吴人献淞江鲈鲙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其他如清代的《江南鱼鳞品》及有关县志等也有关于松江鲈的记载。

四鳃鲈鱼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菲律宾等地。中国北自渤海、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及台湾海峡沿海均有出产。

四鳃鲈鱼

10、在中国大致分两种,大鳍鳠和斑鳠,属鲶形目、鲿科、鳠属。大鳍鳠俗称江鼠、石板头、石扁头、岩扁头、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小黄龙鱼。斑鳠俗称芝麻剑、骨剑等

芝麻剑

鳠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产较多,为底栖性鱼类,多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石砾的江河干、支流中,喜集群。夜间觅食,以底栖动物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虾、小鱼等,偶尔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类。个体不算很大、一般个体重0.5公斤左右,更大个体可达5公斤。肉质细嫩,味亦鲜美,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鳠属鱼在我国的大江大河里产量比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较为珍稀的鱼种。比如大鳍鳠的近亲——斑鳠,也是我们常说的芝麻剑,是极其珍贵的淡水鱼。此鱼无鳞,形似剑鳍锋利,因身上有芝麻状斑点而得名。2021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斑鱯(仅野外种群)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岩板条

鳠属的生活环境算比较苛刻,不单要求水质好,而只有在水势落差大、水底大石结构多的山涧、溪流里才有它的存在。目前中有在长江和珠江的中上游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重庆、四川等地,还有它的存在。这种鱼极其珍贵,肉质细嫩,胶质含量高,口感不逊于长江三鲜,尚不能批量养殖,纳入保护后已经吃不到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江鼠

11、鳜鱼(Siniperca chuatsi),汉语拼音:guì yú,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又名菊花鱼、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刺婆等。

刺婆

鳜鱼,鮨科鳜属。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桂花鱼

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鳜鱼是淡水鱼,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

松鼠桂鱼

12、太湖银鱼是太湖著名特产。因此,银鱼亦称脍残鱼或王余鱼。清康熙年间,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春秋时期太湖已盛产银鱼。品种有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等。银鱼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银鱼炒蛋、银鱼丸子、芙蓉银鱼和银鱼馄饨等是太湖名菜名点。亦称冰鱼(icefish)或玻璃鱼(glassfish)。

银鱼

银鱼科(Salangidae)银鱼属(Salanx)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见於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

银鱼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

清蒸银鱼

13、鯸鲐(Tetraodontidae)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鯸鲐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

河豚

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英文名:puffer fish。鯸鲐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

河豚

14、鲥鱼Tenualosamacrura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体侧扁,长70厘米,银白色,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沿海,是一种名贵食用鱼。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

鲥鱼

鲥鱼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更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古法蒸鲥鱼

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故将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

鲥鱼

15、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

长江刀鱼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据资料记载,我国刀鲚主要分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2个生态类群,前者按水系又分为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

刀鱼

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刀鱼就含有18.4克蛋白质和4.6克脂肪,另外还含有磷、铁、钙、锌、镁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

长江刀鲚

16、黄颡鱼,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各个地方的名称不一:黄姑子、黄沙古、黄角丁、刺黄股、昂刺、昂公、黄辣丁、黄骨鱼、黄鸭叫、嘎鱼等。

黄辣丁

黄颡鱼体长一般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

黄颡鱼

黄颡鱼分布于老挝、越南、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我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辽宁等流域,笔者以为是东北、岷江上游流域出产的黄颡鱼最为肥美,应该是冷水鱼胶质含量高的原因吧。

黄颡鱼有很多种做法,清蒸、红蒸、红烧、做豆腐鱼汤、水煮、干锅、酸汤、黄焖、东北乱炖等,尤以四川成都新津区已把黄辣丁菜系做成了地理标识;江西一带做的黄焖青椒老豆腐黄鸭叫味道也是一绝;

黄焖青椒黄鸭叫

17、花鮕 学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俗名:麻鲤、花儿鲤、栗花鱼、花栗鱼、花鲤、吉花鱼、土凤、花骨鱼,属于鲤科物种。

土凤

分布广,全国各个要水系都有分布。刺多,肉质细嫩。

土凤

花鮕肉质细嫩,做川味藿香豆瓣鱼尤其味美,但杂刺较多。

土凤

18、抚仙湖抗浪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鮊亚科,白鱼属。抗浪鱼体小而细,长3-4寸,形如箭,呈银白色,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通常栖息在深水鱼洞或沙砾中。主食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为主。是属于抚仙湖的特产鱼类。

抗浪鱼

抗浪鱼的身躯修长且极具流线型,他们喜欢在水中逆流而上,因此又被称为冲浪鱼。由于抗浪鱼长期在水中游拽,因此全身的鱼肉也十分的紧实,食用起来的口感也远超白条鱼,甚至在一些见多识广的食客们心中,抚仙湖的抗浪鱼是一种可以与长江刀鱼齐名的淡水鱼种。

从食用的口感上来说,抗浪鱼肉质鲜美且鲜香四溢,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便能让我们享受到这一美味,这也难怪抗浪鱼备受追捧。

清蒸抗浪鱼

19、裂腹鱼(schizothoracids),又名齐口鱼、雅鱼、细甲鱼。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

是亚洲高原地区特产的中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急流中。生长缓慢,性成熟迟。4~5月繁殖。卵有毒,人误食后会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世界裂腹鱼类有11个属97个种和亚种,中国约产10属78个种和亚种。

雅鱼

常见经济种类有青海湖裸鲤,为青海湖重要经济鱼类;大理裂腹鱼,见于云南洱海;软刺裸裂尻鱼,见于金沙江;扁吻,见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均为当地食用经济鱼类。

裂腹鱼

短须裂腹鱼、长丝裂腹鱼产于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系,为主要食用鱼类,但生殖期间卵有毒。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产于长江上游岷江、乌江水系,为重要的经济鱼类。大理裂腹鱼产于云南大理洱海及苍山一带溪流中。以溪虫、昆虫、蚯蚓为饵,溪流拖钓、刷滩钓,吃钩率高。

根据中国 *** 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

砂锅雅鱼

20、达氏鳇(学名:Huso dauricus)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千克。

黑龙江达氏鳇

分布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该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

达氏鳇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

黑龙江省所产的鳇鱼属于达氏鳇,古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出产于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黑龙江流域,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据古生物学家考证推断它是现代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是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称。

达氏鳇

21、中华倒刺鲃(学名:Spinibarbus sinensis)是鲤科、倒刺鲃属鱼类。俗称:青波、青鲌。

青波

体长81~221毫米。体延长而侧扁。背腹缘均为浅弧形。吻圆钝而突出。口亚下位,腹视呈马蹄形。鼻孔近眼前缘。眼侧上位,眼间隔较宽。须2对,较发达。鳞较大。侧线完全。背鳍外缘微凹,起点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细锯齿。尾鳍叉形。鳃耙短小,呈锥形,排列稀疏。下咽齿稍侧扁,末端尖而稍弯曲。鲜活鱼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泛银色光泽,绝大多数鳞片边缘为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青波

中华倒刺钯是一种河道型底层生活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山地河流当中,白天多生活于湾沱和深潭之中,夜间到生长水草及水生藻类的岸边浅水地带觅食为杂食性鱼类,其食性较广,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及淡水壳菜为食。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

中华倒刺钯

以上鱼类每个地方叫法不一,但都非常鲜美,由笔者整理出来,亲爱的食客朋友们,你们还有补充推荐的吗?

翘嘴:酷似白鲢,却是凶猛肉食性鱼,40元1斤,做风干鱼是一绝

前言

导读:酷似白鲢鱼,却是凶猛肉食性鱼类,目前40元1斤,做风干鱼是一绝

马上就要冬至节气了,这个时候的气温很低了,而且空气也干燥,正是南方 *** 腊肠、腊肉和腊鱼的旺季。

那你家乡现在还有人 *** 腊鱼吗?一般都是用什么鱼来做腊鱼呢?

其实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 *** 腊鱼的鱼类选择虽然很多,但是在过去条件不好,一般都是选择用白鲢鱼,因为它的价格便宜,可是这种鱼做的腊鱼薄如纸片,根本没啥肉。

另外还有一种鱼,长得很像白鲢鱼,也是 *** 腊鱼的不错选择。不过这种鱼比较的凶猛,同时脾气也很暴躁,基本上离开水不久就死了。

可是它的价格目前却不便宜,一斤要卖到40多元,如果是做成风干鱼,价格就更高了,在有些地方甚至都能卖到百元一斤了。

而它,就是曾经河中、水库里面的一种“害鱼”——翘嘴鱼。

翘嘴鱼的小简介

对于很多的钓友们来说,翘嘴鱼也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鱼类。这种鱼在有些地方叫它白鱼、翘嘴巴、翘鲌子、鲌刺鱼、翘嘴鲢子等等。

翘嘴鱼的学名叫翘嘴红鲌,是一种长得非常像四大家鱼中的白鲢鱼的淡水鱼,它的体型较大,并且身体扁平又细长。就连它的鱼鳞也很像白鲢鱼,都是一些白色的细小的鱼鳞。

不过翘嘴鱼也有自己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它的嘴巴非常的性感,是一张稍微向上翘着的嘴巴,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

而且翘嘴鱼还是一种比白鲢鱼性子更急躁的鱼类,天生胆子小,很容易受到惊吓。虽然它说一种凶猛的肉食性的鱼类,主要是捕食河中的一些小鱼小虾来吃,但是它却很脆弱,基本上是离水就死。

在过去这种鱼以野生的为主,在一些水库、河流和湖泊都有分布,因为它主要是捕食其他的鱼类,因而也被渔民称之为“害鱼”,常常把它捕捞上来处理掉。

翘嘴鱼的价值可以参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翘嘴鱼其实并不怎么吃香,甚至还是一种遭人厌的鱼类。一方面是它爱捕食其他的鱼类。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种鱼的刺很多,像过去很多人就比较反感刺多的鱼类,而翘嘴鱼的刺多,离水就死,基本难以买到活的,所以多数人对它不怎么待见。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前很少人喜欢的翘嘴鱼,现在却越来越受欢迎了,不光是很多钓鱼人喜欢这种鱼,并且它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了,一般这种鱼现货都能卖到40多元一斤。

如果是野生的翘嘴鱼,有些地方的价格就更高了。就连是养殖的翘嘴鱼,近些年也要30元左右一斤了,这样的价格可是要甩四大家鱼这些淡水鱼好几条街。

翘嘴鱼在近些年突然走红了,就是因为这种鱼本来的肉质就很鲜美,并且现在野生的又较少,可是养殖的人又不多,市场的需求量大,但是供给却是严重不足,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

其实翘嘴鱼的养殖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前都是野生的为主。可是现在很多地方的野生翘嘴鱼减少了很多,同时全长江又处于十年禁渔期,进一步导致这种鱼的数量减少。

而且它的性子急躁,爱吃鱼类,养殖的成本也高,自然敢于养殖翘嘴鱼的渔民不多,这也是翘嘴鱼的经济价值高的主要原因。

做风干鱼是一绝

虽然翘嘴鱼的刺多,但很多人因此而嫌弃它。可是它的肉质很鲜美,肉白又鲜嫩,尤其是营养价值很高,对于会吃、爱吃的朋友们来说,翘嘴鱼还是一种不错的鱼类。

而且翘嘴鱼的食用 *** 也很多样,它既可以鲜吃,也可以用来腌制成为咸鱼,或者是做成风干的腊鱼。

像湖南、江西和湖北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喜欢用翘嘴鱼来腌制风干鱼。有些家庭一次性购买就是上百斤,一部分放在坛子里做咸鱼,一部分做成风干鱼。

这样到了年底子女回来了,更爱的就是家乡的腊鱼了。并且它还是一种送亲戚,或者是返城务工人常带的一种家乡特产。

结束语

翘嘴鱼好吃,而更好吃的就是野生的了。可是目前野生的翘嘴鱼很少见到了,运气好才能钓到。并且就算是钓到了,一般人都是舍不得卖的。

所以在市面上所见到的翘嘴鱼,基本上都是养殖的。虽然它的价格要便宜很多,但是味道却和野生的是无法比拟的。

各位网友朋友们,在你的家乡还有这种翘嘴鱼吗?你们又喜不喜欢吃呢?如果野外钓到了,不妨做成风干鱼吧,保存时间长不说,而且做成风干鱼吃起来味道更佳哦。

常见的20种淡水鱼


20个

常见的淡水鱼

鲫鱼

鲫体呈侧扁形,高且厚,

腹部圆,头短小,眼小;

鳞片大,背鳍较长,外缘

平直,尾鳍呈叉形,体背

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各

鳍灰色。

鲤鱼

体长形,侧扁;;体背灰黑或

黄褐色,体侧带金黄色,腹部

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基部微

黑,尾鳍下叶红色,偶鳍和臀

鳍淡红色。

草鱼

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钝;无须;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较暗。因其主食水草,故名。

链鱼

链是中国淡水四大家鱼之

一。个体大,体侧扁,稍

高,腹部扁薄;无须;鳞

小;背鳍基部短,胸鳍较

长,腹鳍较短。

青鱼

其体粗壮,略呈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头中大,稍平扁;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无硬刺,外缘平直。青鱼因颜色呈青,故名。

鲍鱼

又叫胡子鱼、塘虱、生仔鱼,,周身无鳞片,体表粘液丰富,头部扁平,嘴巴较大,上下领各有两对胡须,

黑鱼

体色呈灰黑色,吻短圆

钝,口大,牙细小。眼

小,鼻孔两对。具有药用

价值,全鱼可入药。

编鱼

又称长春编、长身编。体高,甚侧扁,呈长菱形。头小,侧扁,略尖。体很侧扁,故名编鱼。

鳕鱼

体侧扁,呈卵圆形,背、腹缘弧形隆起;头较小,侧扁而高。体背部呈青灰色;腹部乳白色,有银色光泽。有多种食法,清蒸、红烧皆可,既可鲜食,又可腌藏。

鲈鱼

身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

形;吻较长,尖而突出;体

侧在侧线以上及背鳍上散布

黑色斑点;尾鳍浅叉形,边

缘黑色 。又名烂鲈、脆

鲈。

鳜鱼

鳜的体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圆;眼大,头尖,口大而能伸缩;体侧上部呈青黄色或橄褐色;鳞圆形细小;背鳍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

鲮鱼

中国华南地区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与草鱼、链、慵合称广东“四大家鱼”。鲮鱼,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钝圆。

罗非鱼

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类,源自

非洲,别称非洲鲫鱼、南

鲫、越南鱼。体侧扁;上下

段侧线有鳞片;背鳍发达;

胸鳍较长;体色呈黄褐至黄

棕色。

白条

鱼体延长而侧扁,背缘较平直,腹缘稍凸;头稍尖,侧扁;体背青灰色,侧面及腹面为银白色;全身反光强,无其他任何花纹;尾鳍灰黑色。

麦穗鱼

又名罗汉鱼。体长,稍侧扁,尾柄较宽。头小,吻尖;眼较大,眼间隔平宽;体侧鳞片的后缘具新月形的黑斑,体侧具一纵行斑纹。

黄颖鱼

是一种小型鱼类,体长,腹

平,头大且平扁,眼小,无

鳞,胸鳍短小,体青黄色。

雄鱼一般较雌鱼大。寿命为

5-6年。因体侧至尾部黄

色,而有“黄姑”之称。

泥鳅

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小、口小、眼小;嘴角有须;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鲴鱼

身体侧扁,腹部圆;头小,吻钝;下颌具锋利角质缘,没有口须;身体上是圆鳞,背鳍具光滑硬棘,分枝鳍条7~9枝,多数为7枝;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

鳝鱼

黄鳝是中国特产,体蛇

形,体表光滑无鳞,前

段圆管状,向后渐侧

扁,尾部短而尖;头膨

大,吻钝;黄鳝因其腹

黄而得名。

鲟鱼

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型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水中活化石”。身体细长,长有五行骨板,分布于背部、侧面和腹部;背上长满浅蓝色或墨绿色的斑块,腹部白色。

长江再现神秘物种——鳤,十年禁捕:若不保护,将无鱼可吃

综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和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域,其中的生物规模非常的大,蕴含的生物种群也非常的多。

我国诸多的一二级保护动物全都以长江流域作为重要的栖息繁衍场所。比如白鳍豚、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可想而知,长江是多么重要的一条水域。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水域,却因为一种叫作“鳤”的鱼,掀起了巨大的风波,专家认为,如果不将鳤保护起来,那么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的餐桌上,将无鱼可吃。

那么,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鱼,为什么说没有鳤就无鱼可吃呢?

我国有句老话,叫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条宽广的长江,养活了无数百姓。然而,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强大需求,长江也迎来了“竭泽而渔”的瓶颈期。

鳤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种体型细长的鱼,鳤的体型并不大,一般在0.5-1公斤左右,更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鳤的肉质鲜美,味道奇佳,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水产美味,但是今天,我们很少能在餐桌上找到它的身影。

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上世纪60、70年代,鳤在长江流域中是比较常见的,每年从长江中捕捞的鳤和其他洄游鱼类,超过25万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的大肆捕捞,鳤的数量越来越少。2010年,鳤的产量大幅下降,每年可以捕捉到的鳤产量,不足10万吨。

鳤的数量急剧缩减,只是一个开端,它背后映射出来的,是长江流域难以言说的痛苦。

要知道,长江里有4000多种水生生物,光是鱼类就有400多种,这其中还有150多种鱼类,属于长江特有。但是,随着人类的过度捕捞,环境的急速恶化,这群鱼也迎来了自己的“天灾”。

2020年1月2日,人类得到了一条可悲的消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鲟,彻底灭绝了。

这不仅仅意味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更意味着那个“风吹两岸稻花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从我国渔业的公开数据来看,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今天的十万吨左右。这就表示,我国长江每年的产鱼量急速缩减,我们的餐桌上几乎没有“长江鱼”的存在了。

据鄱阳湖的渔民描述,上世纪60、70年代,是渔民最幸福的年代,随便一撒网就可以捕获一条三四十斤的鱼,但是近年来,鱼的个头越来越小,一二十斤的鱼都算是大鱼了。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能清楚的看到长江流域的变化,如果不对长江流域的鱼类和生态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未来,我们将无鱼可吃。小小的一条鳤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白鲟。

鳤之所以越来越稀少,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工业生产的活动,再加上长江流域近年来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食物需求过大,对鳤的需求也相应的扩大,所以导致了鳤的数量稀缺。

长江流域上屡禁不止的违法捕捞,竭泽而渔,用“电毒炸”“绝户网”的非法作业行为,最终形成了“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的恶性循环。

面对以上种种的问题,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屡禁不止。直到2020年,力度巨大的“十年禁捕”政策走上了台面。

  • 十年禁捕

2020年1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个关于禁止捕捞天然渔业的计划公告,这就是《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这个计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让长江休养生息,恢复状态。

据2021年农业农村不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十年禁捕,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由此可见,长江流域每日的捕捞数量有多么惊人。

那么,我国为何要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呢?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物链和自然界生物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小小的一条鱼,有着巨大的作用。

据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鱼类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会不断退化,而野生鱼就起到了鱼类基因库的作用,野生鱼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甚至导致“无鱼可吃”的状况。

对渔民而言,禁捕一定会对它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禁捕依然是利大于弊。

长江主要鱼类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2-3个世代的繁衍时间。

不但能缓解长江生态的困境,也为长江中濒危物种的防护贡献了力量,因此,鳤再度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绝对是一个喜讯。

禁捕成果初现

2021年10月的某天,长江湖口江段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调查到一尾鳤,虽然仅此一尾,但人们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长江流域的生态正在逐渐好转。这尾鳤也是自2017年六月以来,第6次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濒危物种。

除此之外,2020年12月,在长江公安江段,还被检测出了7尾鳤,这就说明,长江流域的状态正在逐渐的好转,濒危物种的数量也逐渐的回升。

虽然只是小小的几尾鳤,但是相信经过十年禁渔的把控,这些鳤将会在未来的某天成群结队地游过我们面前。

2021年7月31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调度会上,湖北省上半年非法捕捞得到明显遏制。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哲学真谛,要求达到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膨胀的物欲让所有人的心灵发生了巨大的异化,口腹,金钱,让人的心灵难以回归到最初的纯净。

在这种状态下,大自然的状况越来越差,濒危消亡的动物越来越多。人类用各种 *** 对大自然大加伤害,那么最后,自然的伤害一定会反馈到人的身上。

长江重现“神秘物种”鳤,更大曾达20斤,现如今幼苗都难见到

长江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江水域内共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有400多种为鱼类,大概有180种为长江特有,占据了我国淡水鱼品类总数的48%。

然而如今,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衰退现象。


长江再现神秘物种。

据报道,2020年11月,相关科研人员在开展长江工作的过程中,在长江宜昌段发现一种失踪多年的鱼种——1尾鳤(guǎn),这是科研人员继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发现1尾鳤后,3年来首次在长江中发现。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称介绍,这是一种名叫“鳤”的鱼,俗称“刁子鱼”、“刁杆”、“麦秆刁”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

这种鱼的身体圆滚细长,头部比较尖,有江河洄游习性,会在每年的4-6月到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到了7-9月之后,再进入湖泊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为食,一般体重在1斤左右,更大的也可达到20斤,肉质非常鲜美,是长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捞的加剧、江湖阻隔以及栖息地环境的退化,鳤的数量急剧减少,在多个历史分布区已经绝迹,先后被湖北、湖南等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长江是亚洲之一大河流,不管是水资源还是鱼类资源,长江在中国都占据着主要作用,但是现在的长江却陷入了“无鱼”的一个悲惨局面。

由于长期的滥捕滥捞,长江现在面临着鱼类种群下降、品种减少的严重问题。有数据显示,在1954年,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为42.7万吨,然而截止到2018年,只剩下了不到10吨鱼类资源,总额竟然还不到全国淡水鱼的0.2%!


不仅如此,长江流域内连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家鱼也变得稀少,据农业农村部介绍,在长江内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其种苗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下降了9成以上,而产卵量也直接从更高的1200亿尾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10亿尾。

其实不难发现,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在呈现一个逐年降低的趋势,鲥鱼、中华鲟、白鱀豚等都处在灭绝的边缘。


长江白鲟灭绝。

白鲟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的大型肉食鱼类,是长江的特有物种,其外形特别突出,延长突出的吻部使得它的头长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

体长最长可达到7米左右,是全球更大的淡水鱼之一,有“中国淡水鱼之王”、“水下大熊猫”之称,而白鲟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在2019末,长江白鲟被宣告灭绝,据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项研究称,白鲟灭绝的时间可能在2005-2010年间,其实早在1993年的时候,白鲟就已经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是指该物种因为它生存环境的破坏,数量变得非常稀少,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丧失了维持其繁殖甚至是维持生存的能力。

而此次白鲟的灭绝事件直接将长江生物保护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推到了人们眼前。


长江十年禁渔制度。

在2002年,原农业部针对当前长江渔业的现状就实施了禁止捕捞制度:葛洲坝以上水在每年2月1日-4月30日禁止捕鱼,而葛洲坝以下水域要在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捕鱼,在2016年又进一步加强,设定禁捕时间为3月1日-6月30日。

但事实却反映这些规定并没有从根本上保护到原生鱼的生存发展。


于是在2020年1月2日,人民日报称: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之外的天然水域将要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 为什么是十年呢?

专家解释说,十年禁渔可以让鱼类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来休养生息,就以“四大家鱼”为例,其野生种群基数本身很低,繁殖量有限,它们一般需要四年的时间才能性成熟,而连续禁渔十年,可以让这些鱼类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能够使种群数量得以显著增加。


结语。

目前,由于人为活动影响,长江的生物完整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长江生态系统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人类可以独善其身。

事实上,生物链的每一环都是环环相扣的,过多的生物灭绝,最终必将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所以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其实也就是在变相的保护我们自己。

因此让长江休养生息,保护濒危鱼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山斑鱼:像极了泥鳅,大不过半斤,过去山溪中多见,如今野生难觅

导读:长得酷似泥鳅,过去想吃就去河里摸,如今野生难觅,十分珍贵

你见过更大的泥鳅有多大?

前几天和钓友聊天,他告诉我钓到过一条近两斤重的“大泥鳅”。

我当时感觉到十分的惊讶,泥鳅能长这么大吗?难道泥鳅成精了?

见我一脸不相信的表情,这个钓友还说“无图无真相,为了让我心服口服,一定要拿出照片”。

随后他果然给我发来了多张照片,我仔细一看恍然大悟了。这个“巨货”根本不是泥鳅,只是长得很像泥鳅而已。

而且这种鱼在以前山中的河流中特别多,想吃了就可以去溪流中抓捕。只是现在野生的难觅,十分珍贵了,若遇到是福气。

它就是山斑鱼,过去溪流中常见的一种长得酷似泥鳅的小鱼。

山斑鱼是什么鱼?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估计对这种鱼不太了解,毕竟它在野外很少见,而且在市场上也一般见不到,是一种比较冷门的鱼类,只有偶尔运气好才能在菜市场见得到。

山斑鱼也叫秤星鱼、七星鱼、星光鱼、山花鱼、点秤鱼等,它的学名叫月鳢,是鳢科、鳢属的一种小型的珍贵鱼类。

因为山斑鱼的身体细长,很像泥鳅。对于多数不认识山斑鱼的朋友们来说,把它误认成泥鳅也不足为奇了,毕竟泥鳅的种类也很多,并且长得都是差不多的。

不过泥鳅的身上是没有什么多余的斑点,可是山斑鱼的身上的两侧却有像秤杆上的秤星样的斑点,因此而得名“秤星鱼”、“七星鱼”。

这是在长江以南水域分布的小鱼,并且它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都是在一些有地下水系相连通的泉水眼、山溪、水井中多见。特别是以前山区的一些溪流中,这种鱼比较多见。

由于对水质要求高,而干净的水质中一般可吃的食物就比较有限,所以山斑鱼的个头一般都不大,普遍都是二三两重,很难超过半斤的。

据我分析,我这个朋友最近所钓到的这条近两斤重的山斑鱼,极有可能是一些养殖场逃匿出来的养殖多年的山斑鱼,毕竟养殖的条件下食物充足,如果年限久一点,长到2斤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斑鱼的价值参考

大家都知道,泥鳅有着“水中人参”的美称,而山斑鱼的营养价值和泥鳅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为何山斑鱼的名气却远不如泥鳅呢?可能的原因就是它的分布有限,并且是一种比泥鳅少见得多的鱼类。

但是在过去,南方的很多水系中还是常见到这种鱼的。如果运气好,在一些溪流中一上午也能抓到几斤。记得小时候,就常在夏季的时候去山上的一些溪流的石头下面摸山斑鱼。

对于当时的农村娃来说,真的是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领悟透了,想要吃什么都是自己想办法。想吃鱼了就去河里、塘里摸。因为水下面的一些洞穴里面就藏着不少的鱼,其中山斑鱼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山斑鱼的个头虽然不大,但是肉质却是十分的鲜美,关键是营养价值还很高。在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山斑鱼很滋补,吃了它就有力气。

所以以前南方很多地方在“双抢”前,一般都会去河里、山溪中抓一些山斑鱼回来炖汤吃,或者是油炸当下酒菜,就是为了滋补身体,然后有力气了好多干农活。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山斑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还有大量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它自古以来就有着“鱼中珍品”的美称,并且还有强身健体、活血祛瘀等方面的食疗价值。

山斑鱼的现状

只是非常可惜,现在野生的山斑鱼已经很罕见了。原因是这种鱼本来就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高,只有一些有活水,且没有受到污染的山溪、山泉中才有。

可是近些年好些地方因为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还有工业的一些废水排放,导致水体受到污染了。同时由于山斑鱼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大量无节制的捕捞,特别是“电鱼党”的猖狂,更是给野生山斑鱼种群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不过由于山斑鱼的市场需求量大,它又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鱼类,所以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地区开始对山斑鱼进行人工养殖了。通过人工孵化的鱼苗进行散养,或者是与家鱼一起混养,从而为养殖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不过养殖的因为产量大,养殖的周期也要短很多,所以价格方面也有优势,一般都是20元左右一斤。但是如果是野生的山斑鱼,价格更是它的2-3倍,并且还未必买得到。

就算是市场上有人说是野生的山斑鱼,也基本都是养殖的山斑鱼冒充的。因为现在的人都不差钱了,大家都知道野生山斑鱼很珍贵,谁还舍得卖呢?

各位朋友们,你们小时候可有抓过山斑鱼呢?在你的家乡还有这种鱼吗?

长江江西湖口段水域再现鳤踪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0月25日,江西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长江湖口段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调查到了一尾鳤。这是继2021年4月,江西省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调查到了鳤之后,今年第二次在九江水域内调查到鳤。

据悉,鳤,又名鳤鱼,俗称刁子、麦秆刁等,鳤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鳤属(Ochetobius)。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它身体圆滚细长,头部比较尖,更大个体可达10千克以上。因肉质鲜美,鳤曾经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因涉水工程、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种群大幅度下降,且在2016年列入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自长江流域全面“禁捕退捕”之后,长江部分短生命周期、栖息地尚存的受胁鱼类种群渐行恢复的态势明显。而今年鳤的频繁出现,反映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逐渐在恢复向好。(总台记者 范存宝 李科)

标签: 细长 身体 淡水鱼 溪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