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下牡丹皮这味中药。
牡丹皮很常用,前两天我们讲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是个凉血活血的中药。
牡丹皮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在秋冬季节采挖栽培3~5年后的根部,剥取根皮入药。生用或炒用。现在采挖正当时。
它的味苦有点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尤其是肝肾二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的功效。
根据它的功效,我们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也就是血热。
牡丹皮能清血分邪热,性辛散能除血中瘀滞,并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妄行的特点,常用血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的各种出血或者斑疹。
常与生地黄、水牛角等凉血、解毒、止血药同用,既可增强清泄血中邪热之力,又可避免凉血止血药寒凝留瘀之弊。尤其适合那种出血,瘀血留于体内的情况。
其次就是这个活血化瘀的功效被广泛用在妇科的问题。
比如瘀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内癥块等等。
因其性偏于微寒,故较宜于瘀而有热之证,如《妇人良方》丹栀逍遥散。
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疏肝健脾活血清热。
牡丹皮的寒性不重,可以说稍微偏中性的药,所以也有用在寒性的疾病的时候,但一般会加上温性的药,比如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桂枝温通,茯苓行水湿,其他都是活血化瘀的。适合子宫肌瘤一类。
牡丹皮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作用,也有用于疮痈肿毒的,但一般要和其它清热解毒药同用,不然力度不够。
如《圣济总录》中的牡丹汤。
与栀子、大黄、黄芩等泻火解毒、消痈散结之品相配。
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汤。
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通便排脓活血,治肠痈腹痛。
还有就是牡丹皮的清虚热作用了。
牡丹皮能入肝肾以退虚热,可以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液损伤,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可以和养阴药以及其它退虚热药同用。
养阴的我们这两天讲了挺多,比如生地,鳖甲,龟板之类。
清虚热的昨天还讲到了一个玄参,还有知母等。
如《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牡丹皮。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持久不退。
如《医宗金鉴》中的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山药,熟地,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治肝肾阴亏,症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
现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等多种苷类,并含挥发油,苯甲酸,植物甾醇、鞣质及多种糖类等成分。
①其对心血管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缺血、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
②对中枢神经有镇静、解热、镇痛、抗惊等作用。
③有消炎、抑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降血压、抗早孕、利尿等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药科普就到这了,欢迎关注,每日一起打卡,欢迎在评论区补充相关知识。
一味土茯苓,治遍各种皮肤病一味土茯苓,治遍各种皮肤病
小师妹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
土茯苓,别名“土萆薢”“草禹余粮”,味甘、淡,性平,有清热除湿,解毒通络的功效,首载于明代《外科发挥》中,用于治疗杨梅疮(梅毒)。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是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从事中医皮肤疾病临床、教学、科研五十余年,享有“岭南皮肤圣手”的美誉。
在临床上,禤老应用土茯苓治疗各种皮肤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今天,小师妹将其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银屑病
银屑病,中医学称为“白疕”,是一种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医宗金鉴》载“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
临床上以寻常型银屑病多见,可见界限清楚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可见关节型、脓疱型等。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具体病因暂不明确,感染、药物、饮酒、吸烟等均可诱发。
禤老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岭南地区银屑病患者多有秋冬加重、春夏减轻的特点,认为本病由内外合邪所致,因皮肤属表,易受风、燥邪侵袭,加上患者营卫亏虚,血燥为本,缠绵难解,日久血燥生热,瘀阻成毒。
禤老认为治疗银屑病当以养血润燥、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为法,常以自拟皮肤解毒汤(土茯苓、乌梅、紫草、莪术、赤芍、生地黄、当归、石上柏等)加减治疗。
方中土茯苓清热解毒,
乌梅滋阴解毒,
紫草凉血解毒,
莪术祛瘀解毒,
四药合用,共奏解毒驱邪之功,是禤老解毒法治疗皮肤病的核心应用。
同时禤老强调“中医治病,以和为贵”,解毒驱邪法也正是禤老总结出的针对外因的和法。
《本草正义》载“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络脉为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其中浮络更是浮行于浅表,
可见土茯苓能祛除体表皮肤的热蕴毒邪,对于热毒较重者,禤老常将土茯苓用至20g,同时配以白鲜皮、绵茵陈等清热解毒。
禤老还在皮肤解毒汤的基础上,加减成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银屑灵片(土茯苓、乌梅、紫草、莪术、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金粟兰等),对于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疗效确切。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葡萄疫”范畴。
《古今医统大全》载“紫癜风者,多在四肢或身上,或紫疙瘩如赤豆疔状是也”,皮损初起即表现为散在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双侧对称,成批出现,后可融合成片,可伴有关节疼痛肿胀、腹痛便血、血尿等表现。
过敏性紫癜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与饮食、药物等相关,主要是IgA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的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
禤老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热毒侵犯人体,风热相搏,扰动血络,迫血妄行,离经之血外溢肌肤而发斑,内渗于里,损伤肾络而尿血,内迫肠胃则便血;
热毒炽盛久则血液运行不畅,耗伤气血,气虚血瘀。
禤老常以血管炎方(土茯苓、仙鹤草、牡丹皮、墨旱莲、白茅根、茜根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方中土茯苓为君药,起祛湿热、解郁毒的功效,
配合仙鹤草止血补虚,
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
墨旱莲、白茅根、茜根凉血止血,
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禤老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将岭南地区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大致分为四种常见证型,
对于过敏性紫癜辨为风热伤营证的,在血管炎方上加消风散疏风清热;
对于湿热蕴阻证的,禤老常加四妙勇安汤,加强清利湿热功效;
对于阴虚火旺者,禤老常加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
对于脾不统血者禤老常加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
禤老活用以土茯苓为主药的血管炎方,将其加以配伍,治疗多种证型的过敏性紫癜,疗效颇著。
在临床上,对于过敏性紫癜早期无合并症的,禤老予以纯中医治疗,常常收获良效;
对于合并关节肿痛、肠道出血等,禤老认为应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缩短病程,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痤疮
痤疮,又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的不同类型皮损,包括粉刺、脓疱、丘疹、结节及囊肿等。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主要因素有雄激素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和继发炎症反应。
痤疮导致个人形象差、自尊心受损,焦虑和抑郁等,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禤老认为本病根本病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相火妄动,在临床上常治以滋肾泻火、凉血解毒为则。
因岭南长年气候温热潮湿,湿热则易蕴毒,所以临床上可见大部分痤疮患者面部油腻,胸背部有丘疹或脓疱,舌红,苔黄腻厚浊,大便稀烂、黏腻不畅,为湿热上蒸头面,毒邪蕴滞的表现,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已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的认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热湿盛是岭南地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痤疮证型以湿热蕴结型为主。
对于这些患者,禤老常重用土茯苓加入消痤汤(土茯苓、知母、黄柏、女贞子、生地黄、蒲公英、丹参等)治疗。
方中土茯苓清利湿热、利尿解毒,再配以消痤汤滋肾泻火,活血凉血,这是禤老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皮肤病的综合应用。
《本草图经》载土茯苓有“敷疮毒”的作用,疮为皮肤浅表起的丘疹、疱疹,或破后腐烂,为毒邪郁于肌表的表现,痤疮的皮损属于疮毒的范畴,对这类疾病,土茯苓内服外用都有良好疗效。
其他皮肤病
对于其他皮肤病,禤老也常用土茯苓治疗。
如丘疹性荨麻疹,禤老常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自拟银花生地解毒汤(金银花、生地黄、土茯苓、紫苏、徐长卿、防风、蝉蜕等)治疗。
方中重用金银花、生地黄、土茯苓为君,臣以紫苏和徐长卿,起到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再配以防风、蝉蜕等祛风邪于外,使邪去正安。
土茯苓利湿解毒,《本草正义》载“此以渗利下导为务”;
紫苏祛风解毒,《本草乘雅半偈》载“(紫苏)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
两药组成药对,宣上利下,共奏祛风除湿之功,以至阴阳调和,这是禤老平调阴阳之法治疗皮肤病的体现。
《本经逢原》载“(土茯苓)主杨梅疮”。
梅毒的发病与淫秽疫毒有关,推而广之,土茯苓对于多种性传播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在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的治疗中,禤老特别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常嘱患者以土茯苓加甲鱼煲汤调养。
自明代医学家薛己开始,就使用以土茯苓为君药的方剂治疗杨梅疮(梅毒),并且薛己认为“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等症者,以此一味为主,而加以兼症之剂”,可见土茯苓不会伤脾胃。
皮肤属表,易受外邪侵袭,湿热邪气侵袭体表,蕴结为毒,阻碍气血运行,日久则气虚生瘀。
禤老对于许多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皮肤病,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引起,一般都从毒论治。
土茯苓清利湿热、利尿解毒,正是治疗这一类疾病的良药。
禤老在临床上将一味土茯苓加以配伍,极大地拓展了土茯苓的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疗效显著,从中不仅可见禤老解毒法的灵活应用,也是禤老补肾法及治病调和阴阳思想的综合体现。
看完禤老运用土茯苓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你是否对土茯苓更加另眼相看了呢?
欢迎你在文末下方留言区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今天的收获~
赤芍花海邂逅美“栗”乡村初夏时节,燕山滴翠。走进汉儿庄镇三台山村,一行行板栗树下,赤芍花争相绽放,硕大的花朵姹紫嫣红,紫色、白色、粉色形成了缤纷的花海天地,游客徜徉在花丛中,蜜蜂流连于花蕊间。
每年五月,栗树绿意初染,芍药已经盛开,恰到好处的光照和温度的错时,让板栗与赤芍相得益彰。
“赤芍用途广泛,具有很好的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春天游客在这里可以赏花,待到秋天赤芍成熟后,根茎作为药材,用于出口。”村委杨凤杰说到。
“建了赤芍园之后,就不用外出务工了。不少百姓都来这干活,夫妻俩干得勤的,一年能有上万的收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花海中满是村民耕作时的欢声笑语。
三台山村立足“全民共富”目标,依托“千里香”专业合作社,全村村民已全部入股,现已栽种赤芍300余亩。
“自2019年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达近10万余人次,解决全村40余人就业,年创综合效益近300万元。”漫山遍野的赤芍花海随风涌动,村党支部书记谢天伯迎接着远方的游客。
文字:纪 业 冯国柱
图片:李少华
分享一味抗癌良药——虎杖,活血散瘀,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功效佳虎杖又名花斑竹、大叶蛇总管、斑根、斑杖、紫金龙、活血龙、杜牛膝等。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活血散瘀,清热利湿,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肝癌、胆管癌、胰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还可用于治疗癌症晚期引起的胸水、腹水,以及放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等症。
虎杖归肝、胆经,其活血散瘀,清热利湿的效果都很好,如果肝癌患者以“血瘀证”的表现为主,可配合使用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牛膝等活血行气;如果肝癌患者以“湿热证”的表现为主,可配合使用猪苓、茯苓、白术、泽泻、黄芩、黄柏、车前子、生苡仁等清热利湿。
虎杖既能活血散瘀,用于改善肝癌患者面色发黑,肝脏肿块坚硬,疼痛部位固定,如针尖在刺,轻轻按压疼痛就会加重,夜里疼得厉害一些,皮肤干枯粗糙,舌头紫暗或有瘀点,舌头下面的静脉扩张等“血瘀证”的症状,又能清热利湿,用于减轻患者右侧胸部胀满疼痛,发热,嘴巴里总觉得有苦味,口气重,肚子胀,吃得很少,闻到油味就犯恶心甚至呕吐,大便干难以解出,或者大便黏,解不干净等“湿热证”的症状,对于肝癌患者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肝脏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入郁金、炒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等;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可加用田基黄、垂盆草、叶下珠等;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的患者,单用虎杖煎服就有效,与茵陈、栀子、大黄、黄柏等配合使用,利湿退黄的效果更好。如果肝癌患者免疫力下降,合并肺部感染,虎杖清热活血解毒的作用较强,兼能止咳化痰,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出现的发热、咳嗽、胸痛、吐黄痰等症状,特别是大便干结的患者,虎杖能够泻热通便,大便解出以后,肺热也往往随之而退。
虎杖治疗癌性胸水,常与泽泻、牡蛎、瓜蒌根、葶苈子、桑白皮等同用;治疗癌性腹水,常与泽泻、茯苓、泽漆、大腹皮、生姜皮等同用,其能够促进人体内代谢异常的水液吸收,减轻患者的痛苦。此外,虎杖与黄芪、当归、升麻等配合使用还能改善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注意:大量服用虎杖后,个别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等。
《本草精荟》:止血祛瘀:茜草的功效与应用茜草为蔓生攀援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古代常把它作为染料,“茜”就是红色的意思,染出的纺织品也是红色。现南北各地均有产出,春秋两季采挖后,晒干生用或炒用。
一、茜草的功效:
茜草味苦,寒。归肝经。功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其特点止血不留瘀,善清血中之热,缪希雍称其为“行血凉血之要药”。
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别录》:“止血,内崩下血。”
《本草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玉楸药解》:“茜草亦行瘀血,敛新血,吐衄、崩漏、跌打损伤、痔瘘、疮疖俱治。”
《本草备要》:“入厥阴血分。能行血止血,消瘀通经。治风痹黄疸,崩运扑损,痔瘘疮疖。”
二、茜草的配伍应用:
1.用于各种出血证。茜草炒用凉血止血,生用则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止血。其止血范围较广,无论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崩漏等,凡因血热妄行所致,皆可应用。常配伍生地、侧柏叶、炒栀子、炒牡丹皮、大黄等药。
2.用于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茜草即善止血,又不留瘀,治妇人崩漏带下杂证,最常与海螵蛸配伍。二药相伍,一涩一散,动静结合,相反相成,共收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耗血之妙。
茜草古名又叫藘茹,配伍海螵蛸最早见于《素问》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乌鲗骨即海螵蛸),用治妇人月经不调,疗效显著,最值学习。
张锡纯治妇女血崩,常以海螵蛸、茜草为基,配伍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等,即固冲汤;若治妇女赤白带下,则以二药配伍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等,即清带汤。
3.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及痹证关节疼痛等证。茜草有活血祛瘀之功。治妇人血滞经闭,可单用本品,黄酒与水各半煎服,或再配伍当归、香附、赤芍等药。若治血瘀气滞痛经,或经水中夹有血块者,常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益母草、泽兰、威灵仙等药。
若治伤痛,亦常配伍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之药。若治关节疼痛,可配伍鸡血藤、海风藤、元胡等祛风通络之品。
此外,茜草还有可用于水肿、黄疸等证。
三、茜草的用法用量:
茜草常入煎剂,也入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
用于行血通经宜生用;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四、茜草的应用注意:
茜草性偏寒凉,乃血分之药,久服易伤正气,故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汪昂言:“血少者忌用。”
~
——中医实战笔记20.8.23夜
每日一味中药——荆芥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原产欧洲、西南亚、中亚的温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多系人工栽培,秋季开花后割取全草,阴干,切段。生用炒黄或炒炭用。
荆芥又名猫薄荷、假荆芥、假苏、樟脑草、凉薄荷等,
新鲜荆芥
干品荆芥 荆芥穗
【处方用名】
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
【药物成分及药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柠檬烯等。能促进汗腺分泌,略有发汗作用。能缓解肢体的痉挛,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皮肤疮癣病变组织的破坏和吸收。炒炭后,能使出血、凝血时间缩短,体外实验对某种细菌有一定的抑 *** 用。
【功效主治】
本品气味辛香,性微温,轻扬疏散,味辛而不剧烈,微温而不燥,性情平和,善散风邪。及能疏肌腠之邪而解表,又能散血中之风热、风毒而透疹、疗疮。炒炭后性变苦涩而有止血之功。
1、疏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应用。若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可配伍防风、羌活等同用。若外感风热,发热恶风,目赤咽痛,宜配伍薄荷、连翘、银花等同用。
2、宣散疹毒:用于风疹瘙痒麻疹透发不畅者,常配伍蝉蜕、牛蒡子、薄荷、银花等同用。疮疡初期而有表证者,常与防风、连翘、银花、赤芍等同用。
3、止血:炒炭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证,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荆芥穗发汗之力大于荆芥。无汗生用,有汗炒用,用于止血,需炒炭用。
(内容参考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赤芍|健康日历赤芍|健康日历
声明:日历系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创作,转载请说明出处,中药图片来自 *** ,侵权立删。
记得小时候,对于牡丹和芍药,总是傻傻分不清楚。牡丹花雍容华贵,芍药则浑然天成,给人都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后来逐渐能够区分牡丹和芍药了,但也由此知道了牡丹和芍药其实都是作用广泛的中药。相比较而言,大家对牡丹更为熟悉一些,而对芍药则略微生疏一点。
由于牡丹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墨丹青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被广为传颂。而芍药其实更为与世无争。但是如果看过《红楼梦》的人,想必不会忘记“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桥段,这可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景之一。
芍药也曾被文人墨客所传诵,只是没有对于牡丹的那么多而已。但是芍药花也一样颇受人们欢迎,芍药花素有“花中仙子”、“花中丞相”等别称,又有“五月花神”之美誉,还被列为“十大名花”。当然,芍药花也有一些伤感的别名,比如别离草、将离、离草、没骨花等。
对于芍药的药用作用,在《日华子本草》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但是芍药在药用时,又分为白芍药和赤芍药两种。
白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作用;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症;一般用量为6~15g。按照十八反与十九畏的理论,白芍药不宜与藜芦同用。
那么赤芍药呢?赤芍药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一般用量为6~12g 。按照十八反与十九畏的理论,赤芍药也不宜与藜芦同用。
无论是白芍药还是赤芍药,都对女性的月经有调理的作用,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妇女之友”。但是赤芍药和白芍药在药用功效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比如白芍药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需慎服;而赤芍药活血凉血,凡血虚者需慎服。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 *** 。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欲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资讯,请关注微信号jinlanzhongyi)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脱掉上衣后会看到身上有很多呈凸起状像血泡一样的小红点,它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个红点,大的有小红豆那么大,平时不痛也不痒,我们中医上把它叫做血痣。
这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有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身上竟然也会有这种小红点,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身体早衰的征兆吗?
其实不是的,《黄帝内经》有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说明肝脏在人体中起收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它能使血液收于经脉中,不至于溢出脉外,产生出血。
《外科心法要诀》中有记载:‘血痣初起似痣形,渐大如豆其色红,揩破外皮流鲜血,肝经怒火郁血成’,这更加印证了身上长血痣的情况与肝脏有关,是由于肝郁血热,脉络阻滞导致的。
好端端的为什么会肝郁呢?
皮肤上有血痣的患者可以对照下自己有没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志不舒,当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身心总容易处于压抑的状态,又因‘肝主情志’,久而久之,肝气就会郁结;
饮食不当,我们发现但凡身上有血痣的人都会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熬夜、喝酒、喜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这类人肝的升发和代谢会随之出现问题,这时再加之郁结的肝气,就会产生血热,血痣之所以会发于年轻人身上就和这个有关系;
肾精不足,不注意身体纵欲过度,我们知道‘肾主水,肝主木’,肾精不足,水就不能够涵木,也会导致肝郁。
因此,压抑的情志,不当的饮食习惯和过度消耗的肾精,都是造成肝郁化热的原因,若此时身体某个部位的经络再堵塞,那么出现血痣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疏肝解郁,凉血通脉的 *** ,帮助改善‘小红点’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个经验方---疏肝解郁通脉汤,方中有柴胡、枳壳、白芍、赤芍、香附、川穹、郁金、丹参、茺蔚子、当归、茯苓、栀子和甘草十三味中药组成。
从方子的名字我们就可以得知它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柴胡、香附可以疏肝理气,解郁;郁金、赤芍、丹参和茺蔚子有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川穹可以活血行气;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茯苓利水渗湿的同时还可健脾;枳壳疏肝理气;栀子清热除烦,凉血止血;甘草仍在此起调和诸药的作用。
针对血痣这种情况,它是人体生理机能病变的表现,千万不要觉得它不痛不痒就置之不理,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没发生的东西出现了征兆,也是不正常的。
其实,肝出问题,不只是会长这种血痣,还会长各类结节,所以说,当肝出现问题时,还是要及时调理为好。
注:文章部分素材源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作为科普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如果你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我们可以在树林里、河边、小溪边、悬崖边看到许多的杂草,其实就是野生的植物,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名贵的盆景树,比如松柏、罗汉松、榕树、火棘、金弹子等树木,就可以用来 *** 盆景了,价值比较高。树林下的野花也有不少,常见的有紫花地丁、金沸草、点地梅、宝盖草、鸭跖草、牵牛花等,不知道花友们都见过哪些野花呢?它们都挺好看的,同时也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在树林下,还有一种植物也比较顽强,植株的干燥根茎很珍贵,价值堪比人参,所以在树林下看到这种植物可要多留意了,不要将它当成没有价值的杂草,有花友就挖了1棵种植到花盆里,经过半年的养护,植株也会变得很旺盛,开出花朵后,显得很有观赏价值。这种植物就被称为“白术”,以往在树林下有不少,如今是比较罕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生于树林下,人称“白术”,干燥的根茎珍贵,价值堪比人参,罕见!
白术
由于分布在四川、云南、福建、江西等地区,分布的范围很广,在我国的南北方都有,所以它的别称比较多,毕竟每个地区对于白术的叫法并不一样,有花友就叫它冬术、冬白术、种术、山连、山蓟等,这些都是白术的别称。
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人工种植的白术经过一年的养护,基本可以采收了,但是种植这种植物容易受到雨涝影响,所遇到长期下雨,植株的根系就容易腐烂了,采挖白术也需要比较多的人力资源。那为什么有人去种植和栽培它呢?因为白术和车前草、赤芍、七叶莲、还魂草、紫花地丁、苍术、蝉蜕、穿心莲等野生的植物一样,具有药用价值,以根部入药,它的根部还是比较珍贵的。
早在《本草蒙筌》里就有提到白术这种野生的植物:“入心、脾、胃、三焦四经”。《本草图经》:术,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长沙药解》里则提到: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可见,白术和鸡内金、金钱草、鸡血藤、金银花等植物一样,药用价值高,也能制成一种有用处的“药材”,一般我们将这种植物称之为“药草”。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药草有微毒,新鲜的药草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加工和处理,是不能胡乱使用的,花友们不要随意去尝试,以免发生危险。
当白术有了一些用处,那就有人工栽培了,有花友甚至想在阳台上种植一些白术,等到它开花的时候,就可以观赏到它的花朵了,可能会和长寿花、蟹爪兰、月季、绣球花等花卉一样好看,那该怎么来栽培和管理呢?
当养护环境在26-28摄氏度的时候,植株的根茎生长速度快,8月中旬至9月下旬,它的根茎生长速度是很快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在这段时间播种白术,买来的种子寿命一般是一年。我们播种后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同时保持土壤湿润,这样很快就能发芽了。
关于生于树林下的一种白术,就介绍到这里了,花友们有没有见过这种植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