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鳇鱼是一种珍稀的濒危大型淡水鱼,黑龙江特有的一种水产,与中华鲟非常相似,但鲟鳇鱼和中华鲟并不是同一种鱼,它们是有区别的。那么,鲟鳇鱼和中华鲟有什么区别呢?
鲟鳇鱼
1、珍稀程度不同
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而鲟鳇只是濒危动物。
2、两鳃盖膜有别
鲟属和鳇属的更大区别在于鲟属的两鳃盖膜在峡部相连,鳇鱼鳃盖膜不在峡部相连,呈分离状。当然鳇属的口裂也大过鲟属。
鲟鳇鱼--大型淡水鱼
3、体型特征不一样
(1)鲟鳇鱼
鲟鳇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体底层游动,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生及小型鱼类为食。鲟鳇鱼是珍稀名贵的大型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更大的类群。更大个体体长可达8米,体重1500千克,寿命可达100龄以上。
(2)中华鲟
中华鲟
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更高达600千克。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 *** 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小贴士】如何保护中华鲟?
A、增殖放流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做,收效甚微。
B、拆除三峡,葛洲坝,长江流域阻碍中华鲟洄游产卵的大坝统统拆拆拆。
C、个人认为更好的 *** 当然是合法养殖,端上餐桌,大家都买来吃,养殖的多了,数量就上去了。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10万尾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放归长江。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
如今,中华鲟大部分生活在长江流域,还有一部分在珠海、渤海等流域,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但在古时候,我国沿海的鲟鱼数量极多,通过黄河、长江、黑龙江和珠江四大水系进入内地,常溯游到各大江河的中上游。因此,古人在内陆江河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鲟鱼,包括中华鲟。
清代画家聂璜笔下的中华鲟
对于“鲟”这种鱼类,古代早有文字记录。《诗经·卫风·硕人》中就记录了鲟鱼在黄河的情形:“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这里的“鳣”就是鲟鱼。周朝时期,卫国封地在今河南,辖地沿黄河两岸。一直到明代,黄河中还能见到鲟鱼。直到黄河改道、断流频繁,鲟鱼才不复入河。
在黑龙江口外近海处,夏、冬两季也能见到鲟鱼。一到春季,鲟鱼就溯江而上,进入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额尔古纳河产卵。史书记载,辽朝皇帝就经常到松花江捕捞,他们把鲟鱼和鳇鱼统称为“牛鱼”。
往南,珠江水系中,古时亦有鲟鱼的回游迹象。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详细记载了他一次买鲟鱼放生的经历:“春水发生,鲟鳇大鱼,自南海入江,至浔、象之境,龙门之下,或为渔网所得。余东归,将至番禺,有蜑急棹就舟,絷二鲟鳇求售,大者长六尺,小者四尺,修鼻侈腮,目隐于颐,身无细鳞,上各有锋刃,与凡鱼不同。恻然念曰:“神龙之稚,乃受制于人如此哉!”问:“所需几何?”曰:“四百。”既市而纵焉。始则举首出水,少焉扬鬐掉尾,复举首似顾,悠然而逝矣。
鲟鱼似乎通灵性,还对他回首致谢。周去非说这种鱼是“神龙之稚”,在东南一带,鲟鱼确实被称之为龙。广南人就称鲟鱼为鲟龙鱼,将其视为龙类。
除黑龙江、黄河和珠江水系外,古人记载最多的还是从长江溯游而上的鲟鱼。《遁园居士鱼品》记载:“江东,鱼国也。有鲟,鼻长与身等,口隐其下”;《毛诗陆疏广要》记载:“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东道出鱏鳣之鱼。”
陆游在九华山附近的海根港(今安徽贵池县江段名),见“巨鱼十数,色苍白,大如黄犊,出没水中,每出,水辄激起,沸白成浪,真壮观也。”青黄色、腹白色,陆游所见大概率就是鲟鱼。而在长江中游的一些石矶急滩地带,往往汇聚众多的鳣鱼。陆游《入蜀记》记载鄂州金鸡洑:“矶不甚高,而石皆横裂,如累 层璧……洑中有聚落,如小县,出鲟鱼。”许多鲟鱼还溯汉水而上,到达叙州地段,即今宜宾一带。
限于古代史籍记载简略,目前已不能准确判断各水域中出现的鲟鱼种类,但古代鲟鱼种类肯定比现在要多,活动范围也比现代要广,这是一定的。
古代鲟鱼如此之多,为何现在又变少了呢?这是因为过量的捕捞所致。在留存至今的文献中,我们常见的提到鲟鱼的场景,几乎都和垂钓捕捞、食用有关。说人类将鲟鱼吃得几乎绝迹,并不为过。
《吕氏春秋》:“和之美者,鳣鲔之醢。”《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鲟鱼吃法:“可蒸可臛,又可为鲊,子可为酱。”臛是将鱼肉带汁煮,鲊是将鱼肉与米饭分层撤入坛内,密封发酵。至于鱼子,“沦以皂角水少许,盐渍之,即食味甚甘美”,这是传统的鱼子酱。
大诗人苏东坡也吃过鲟鱼。1064年,他在凤翔任上,有人送了他一条长安附近出产的鱼,味道十分鲜美,他吃得津津有味,“香粳饱送如填堑”。这让他不由地想起五年之前,“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黄鱼”是江东人对鲟鱼的称呼。嘉祐四年(1059年)冬,苏东坡跟随父亲、兄弟三人自眉州顺三峡出川,取道荆沙、襄阳而赴汴梁,在荆沙逗留时,正是鲟鱼溯江而上的产卵期,所以,苏东坡才会“屡食”鲟鱼。那时候的鲟鱼并不珍贵,“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只是后来,鲟鱼越来越少,到如今白鲟已宣布绝迹,中华鲟已是种群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好在这些年,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自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攻克了有关中华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成国内更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据媒体报道,至今为止,三峡集团已累计放流中华鲟68次,550万尾,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鲟能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彻底除名,成为活跃在江河湖海中人们常见的鱼类。臧磊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鲟鳇鱼考察 王赛时 《古今农业》 1999年第1期
古诗文中的中华鲟 刘济民 《文史杂志》 1997年第5期
黑龙江没有大坝,被保护近40年,为何鲟鳇鱼仍和中华鲟一样濒危?导读:长江因为过度捕捞、航运、污染和大坝隔离等客观因素,导致稀有的白鳍豚和长江白鲟等中国特有物种灭绝;而地处东北的黑龙江也有鲟鳇鱼这样的,历史上曾经作为皇家贡品的珍稀鱼类,它们也和中华鲟一样处在灭绝的边缘——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中国不乏长江大河,河怪也不胜枚举。黑龙江是世上第10长的河川,总长4370公里,其中约3000多公里,形成中国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中俄接壤地区有陆上更大的掠食动物,诸如东北虎和黑熊等。但大江里又有什么?据说这条江是一条黑色巨龙,从海里拖曳着身体上岸留下的拖痕。
夺人性命的黑龙江“河怪”
黑白龙之战与历史悠久的河怪传闻
传说在很久以前,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这白龙独霸一方,生性乖戾暴虐,为所欲为,一变脸就兴风作浪,戕害百姓,弄得人心惶惶,却又对它奈何不得。但突然有一天,黑龙江上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条黑龙腾空而起。这黑龙是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儿子,对白龙的恶行早有耳闻,这次赶来,是专门收拾罪行累累的白龙的。二龙似乎淡定,相对而视,彼此确认后很快厮杀在一处,一会潜入江底,江水翻腾;一会跃进半空,叫人眼花缭乱,直杀得七荤八素,天昏地暗……此时,江里有两条鱼一直躲在江心瑟瑟发抖,不敢近前,这两条鱼身型庞大,重达千斤,在黑龙江水族里没有对手,分别是鲟鱼和鳇鱼,这哥儿俩原本是白龙的哼哈二将,也没少干坏事。
二龙鏖战了3天3夜,白龙终于败下阵来。黑龙得胜回到龙宫,应龙王爷之命,镇守原属白龙的“白龙江”,黑龙江也因此得名。黑龙打败白龙,鲟、鳇二将傻了眼。黑龙心善,念其这哥儿俩没了靠山,以后不敢轻易造次,它们又个大肉多,品种优良,就下旨将其贬为庶民,令它们繁衍生息,造福人类,鱼皮可衣,骨肉可食,内脏可药用。如若听话,寿命可与乌龟等同,达100-200岁。
因此,黑龙江现在江底深处仍藏有河怪,且会夺人性命。
2009年10月,在蛮荒的黑龙江边,有3名男子准备要去捕鱼,这对他们而言算是家常便饭。但这次的结果却与之前有天壤之别,这次他们3人一去不返。一年后,有人发现其中2人的尸体或是说仅存的遗骸,显然都已溺毙多时。但第3具尸体却从未寻获。多年来一直有许多传言,说黑龙江上不时发生失踪死亡案例以及河里存在着河怪,只是完全无法获得更多线索,仿佛江里有某种它们不希望外界知道的生物。
黑龙江的珍惜鱼类:“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在黑龙江江口附近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也就是中国人称的“庙街”,这个一度富裕的小镇如今则像是鬼城。在这个少有外人前来的偏远地区,与世隔绝社区的居民对陌生人会有戒心。
“勾嘴驼背”的洄游鲑鱼
在黑龙江里有很多漂亮的鱼,乌苏里白鲑色泽美丽,侧面有粉红条纹,背上还有深色的斑点。江里的鲑鱼也很多,它们洄游时体型发生巨大变化,下颚呈钩吻状,像个简易鱼钩;而背部则高高隆起,像个直不起腰的驼背,此时,抓到它们的本地人多半会拿来下锅。
住在黑龙江流域的人,吃鱼就像是重庆人吃小面和湖南人嗦粉一样平常。
黑龙江也因为鱼的种类太多,老百姓记不住,于是就把爱吃的、常吃的,自己认为最珍贵也最美味的,编了一句话,叫“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其中又以“三花五罗一岛子”为上品。三花是指“鳊鱼、鳜鱼、江鲫”;五罗即哲罗鲑、法罗三角鲂、雅罗华子鱼,以及被称“同罗”和“胡罗”的小杂鱼;十八子之一的岛子,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翘嘴鲌,被列为中国淡水四大名鱼之一。十八子中除了被称为“鲤拐子、草根棒子、鲫瓜子、鲢子”的鲤鱼、草鱼、鲫鱼、白鲢之外,还有施氏鲟、乌苏里鲿、鲇鱼、江鳕、细鳞鲑、赤眼鳟、黑龙江茴鱼、日本七鳃鳗等名贵鱼类。当然了,其中还包括让大家三缄其口的“河怪”。河怪要有丰富的食物来源才能生存,而大量的鲑鱼和其他鱼类正可扮演这种角色。
不过,几名遇害的男子不是庙街的人,他们住在江口上游的伊诺肯提夫卡镇。小镇人口不及5000人,这个渔村同属黑龙江支流沿岸的少数民族社区,不同的种族文化在此混杂只为一个原因,鱼。
罹难的3名渔夫之一毫无经验,那是他第1次出航;但另外2人则经验丰富,驾轻就熟,附近这些渔场的知识是渔民们代代相传的,有经验的渔夫烂熟于心。渔船的设计也很适合那片水域,是可以出海的大船。天气也没有异常现象,但这3人却无故失踪。很显然,他们并不是去捕鲑鱼的。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这条江里藏有河怪。但这里只是江口之上的河段,而且这片水域并不开阔,也不是很危险,发生意外也纯属偶然。还不只如此,船上的人只要略谙水性,就有一半的机会可以游上岸,也就是说不会3人同时失踪。所以,除了天候和海况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与他们要捕的猎物多半脱不了干系。
黑龙江河怪与淡水鱼王
这里有盗猎现象,但他们猎捕的是什么?一只海豹被困在网里溺毙,但海豹是否就是黑龙江里的河怪?须海豹平均重达300公斤,被渔网缠住后,由于身躯庞大,可轻易将大意的渔夫拖入水中溺毙,而且江口附近有很多这种海豹。但须海豹不会导致捕鱼意外,当地人从来没有听过这种事。残留的渔网也许一窥端倪,网的结构看来杂乱无章,但根据网眼判断显然是用来捕捉大型动物的,因为用来捕鲑鱼漏洞太大了。若不是要捕捞海豹或鲑鱼,那是要捕什么?但没有当地人愿意回答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地方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不过,鱼类加工厂经理透漏有条鱼就藏身码头附近,这条鱼大得足以破坏渔夫的渔具,也因此一直抓不到。探险的渔夫要用搭配钢丝鱼线的钓竿,能承受至少100公斤张力的鱼线,才有可能抓住它。这地方绝对会吸引河怪,因为随时都有鱼碎屑流出来,可以轻松迅速地大快朵颐。既然有这么多免费食物,鱼饵能吸引它吗?不过,渔夫仅用一条死鱼的鱼饵,就把它拉了上来。怪物是一条硕大的鲶鱼,有点像须鲶鱼。
身长近2米的怀头鲶
黑龙江里栖息有两种鲶鱼,一种是土鲶鱼,有两对触须;另一种可能长成名符其实的河怪,叫做怀头鲶,有3对触须,也叫六须鲶,名字源于俄国一位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据说它的体型可长大到跟欧洲恶名昭彰的须鲶鱼一样大。食用工厂丢弃鱼碎屑的巨鲶,是否能长成黑龙江河怪?而栖身于此,并破坏渔夫渔具的,除了这种进食过度的巨鲶,别无他物。但怀头鲶是否就是造成3名渔夫失踪的元凶?
有个既是猎人也是渔夫的人,听说发生在江上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有2名渔夫外出捕鱼,渔网捕到一条很大的鱼,重约700公斤——这是一头成年黄牛的体重,有捕鱼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巨大的鱼。为了把网里的鱼拉上船,他们都跑到船的同一侧,但由于这条鱼实在太大,还是造成船身翻覆,两人因此跌落进寒冷的江水中。由于时值深秋,水温极低,所以他们都冻死了。这个事例,说明江里有大得足以溺毙渔夫的鱼,但他们网到的究竟是哪种鱼?但猎人所描述的却不是鲶鱼,而是另一种更恐怖的怪兽。
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的长江白鲟
这种鱼非常巨大,可长到数百公斤,甚至一吨以上,力大无穷,而且还有一张血盆大口。它并不是鲶鱼,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鱼类。这种鱼的体型很像鲨鱼,特别是尾巴很像鲨鱼。鱼的整个背部和侧面,长有成排的刺,非常锐利,触碰到的话一定会受伤;而且嘴巴也很大,是一种掠食鱼类,通常以其他较小型鱼类为食;另外,口鼻部分还有触须垂挂出来。综合这些特征来判断,溺死渔夫的河怪应该是鲟龙鱼,只是不大像人们常见的普通鲟龙鱼。
元凶是一种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黑龙江特有的一种软骨鱼类,在地球上已生存了2亿年,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而且从恐龙时期开始就几乎没什么改变,每条鱼的寿命长达100多年。这种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鲟鳇鱼会在深水域活动,用口鼻部又长又敏感的触须,探测猎物。食物会随着水流往下流动,沉淀在这片水域的末端。这些食物会因为打转,而形成一种反向漩涡,任何鱼都喜欢在这种地方拦截下沉的食物,将自己的肚子撑大。
被渔民捕获的鲟鳇鱼重537斤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鲟鳇鱼,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为甚。清朝制订进贡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民间不准私捕鲟鳇鱼,更不许吃鲟鳇鱼,违者砍头。捕捉鲟鳇鱼时的巨大风险,以及皇帝对鲟鳇鱼的重视,致使人们对鲟鳇鱼产生了敬畏神秘心理,以至于捕到的鲟鳇鱼不敢带进室内,恐有神明发怒。因为给皇帝进贡,康熙因此命名为鳇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
达氏鳇性情凶猛,为大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过去曾数次夺取渔夫的性命。遇难3人是否是在奋力将大型鲟鳇鱼拉上船时溺毙?
2014年8月底,曾有渔民捕获2.7米长,537斤重的达氏鳇,被环保人士以6万元的价格收购后放生;达氏鳇也因此成为2016年春节哈尔滨松北区天价鱼事件中,一锅炖“398元每斤”的绝对主角。但700公斤的河怪绝对是难得一见的大鱼,黑龙江里真的还有这种鱼怪吗?
2015年5月19日一大早,黑龙江抚远县就炸开了锅,一渔民打上了一条近800斤重的母鲟鳇鱼——这是近20年来抚远县有记载的更大鲟鳇鱼,但历史上最重的为2000斤。“起网感觉很沉,我们慢慢往上拽,就看见一条大鱼的尾巴先上来了。这么大的鱼劲儿特别大,硬拽容易把船打翻,我们就拿着绳子把大鱼尾巴系上并栓到船上,拖到岸边一看竟是一条大鲟鳇鱼。”渔民李敏说,他在黑龙江打鱼有30多年了,上次捕到上百斤的大鲟鳇鱼还是在十多年前。这条大鳇鱼有近800斤重,最终其被以95000元的价格卖掉。“这个价格其实并不高,一条母鲟鳇鱼能做出其体重15%的鱼子酱,一斤能卖3000多元,按照这条鱼700多斤的保守估计,仅鱼子酱价值就超过30万元。”当地资深媒体人向记者如此这般介绍。
重达800斤的达氏鳇
野生鲟鳇鱼能否捕捞呢?这是个尴尬的问题。捕鱼业是抚远的支柱产业,合法渔民在春渔期捕捞各种鱼类都是合法的。由于捕捞上这条大鲟鳇鱼的,是当地国营渔场的职工,是正式渔民,当时也正处于捕鱼期内,所以这次捕捞也完全合法,买卖也是正常交易。
北美的鲟龙鱼非常巨大,而达氏鳇显然可长得更大,比纪录中最重的鲟龙鱼还大,它们有可能长成史上更大的河怪。达氏鳇因体大、寿命长,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是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更大淡水鱼类,它的身长可以达到7米左右,体重可以达到2000斤以上。
北美鲟龙鱼
多数鲟龙鱼品种的嘴形适合在河床进食,但达氏鳇是非常独特的鲟龙鱼,属于活跃的掠食鱼类,用前开式大嘴猎食鲑鱼和其他鱼类,以血盆大口吞食猎物。因此,要想钓到这种大鱼,必须装上一种在江底看来,会有点像活鱼的东西做鱼饵。拟饵看起来有点像鱼,让它沉到江底,再上下扯动钓竿,拟饵的尾巴部分就会在水里抖动,这种抖动的东西会引起掠食鱼类的注意。
黑龙江江面非常宽阔,江水很深,水流也比看来强劲,这种地方不着痕迹地吞噬3名渔夫也很正常。在黑龙江水面上钓鱼,水上警察会很客气地对你说明,“这里禁止钓捕达氏鳇!”过去黑龙江里有很多这种大鱼,前苏联时期就已经禁止钓捕达氏鳇。但1990年代,随着前苏联解体,这个地区的人发觉有机可乘,达氏鳇也因此遭受无情的攻击,几乎被消灭殆尽。大家为什么不断猎捕它们,它们有什么价值如此吸引盗猎者?
淡水鱼王的灭顶之灾与吃货的贪欲
整件事的起因是达氏鳇的鱼子,这种鲟龙鱼的成鱼体内会有等同体重七分之一的鱼子,不过,只是母鲟龙鱼才有。目前在莫斯科,一公斤或两磅的鱼子酱,约可卖到1万美元,近7万元人民币。对渔夫而言,这就像挖到金矿一样。对本地捕捞鲑鱼的渔夫而言,一条达氏鳇赚到的钱,相当于捕鲑鱼5、6年的收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比较当然就知道了诱惑有多大。
致使鲟鳇鱼濒危的鱼子
马克思曾经引用了邓宁格的名言解释逐利的本质:“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由于动机强烈,黑龙江达氏鳇似乎注定在劫难逃。由于鱼子酱在黑市极具价值,盗猎早已由组织犯罪的帮派所控制,大家都不敢谈论,因为怕遭报复。3名夫踪的渔夫,是否是遇上所剩不多的巨兽达氏鳇,在紧接着的缠斗中丧命?
但或许更大的疑问是,黑龙江中究竟是否还有达氏鳇?尽管达氏鳇受到保护,听说若意外钓上这种鱼就不犯法,但严格说来这仍算盗猎,即使会把活鱼放回江中。
有一组科学家团队,在监测黑龙江达氏鳇的数量,他们也在捕捞达氏鳇。和科学家一样,盗猎者并未放弃搜寻达氏鳇,有两艘船在江面另一边,一前一后高速航行,显然那是警方的巡逻艇在追捕盗猎者。想想鱼子酱的价值以及赚取的高额利润,足以购买速度比警方更快的快艇。但在这么开阔的一条江面上,无论想捕到什么都很困难,警察抓贼也一样。而想捕捞达氏鳇这么罕见的鱼,更是几乎不可能。
不过,黑龙江有点不寻常,感觉很阴森诡秘。鱼群在迁徙,有很多鱼鳍伸出水面,但结果却是鲑鱼翻肚,尾部划破江面的景象。它们顺江往下漂,全都死了。当然,鲑鱼产卵后死亡很正常,但眼前实在有太多鲑鱼尸体,而且很多已严重腐烂,有些鱼已经支离破碎,能轻易穿过渔网,有时渔网到处挂着发臭的尸块。死亡的气息是很可怕的。
研究人员抛网愈多次,愈觉得这里的状况不对劲,有些鱼已因严重腐烂而裂开,但它们体内还有很多鱼卵。这不正常,通常死鲑鱼体内不会有鱼卵,因为它们已经产完卵准备繁殖下一代。这种状况不正常,一定有什么问题。这里测得的水温是摄氏10度,在鲑鱼活动的江口水温是摄氏15度,而在鲑鱼尸体出现的江边是摄氏25度。这么大的温差对鱼群造成影响,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生死之别。江水温度应该和山涧水汇集成溪流时相同,但这里遭遇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热浪侵袭,厄尔尼诺现象让江水温度升高到鲑鱼无法存活的程度。这是全球暖化引起的灾难?谁也不知道。没有食物来源,等于又给濒危的达氏鳇致命一击。
在江边土生土长的一位科学家,见过更大的达氏鳇重约600公斤,自己捕获更大的重约550公斤,那条鱼长约五米。在大约40年前的一天,村子里一名渔夫外出架设鱼钩,他用的 *** 很有意思,因为鱼钩上没有鱼饵,但鱼会因为撞上鱼线而被勾到。这名渔夫一次独自出海布线,却从此一去不返。村民找到船之后,才拼凑出可能的事发经过:当时这名男子一定是在收延绳,延绳可能长达上百米,在固定间隔处装设鱼钩,延绳的某个地方钩到一条达氏鳇。感觉自己被拉往江面时,大鱼开始惊慌失措,整个局势瞬间逆转。达氏鳇拉走更多鱼线后,一些已收回的20公分长的尖锐鱼钩勾住了渔夫。由于无法挣脱,这名男子被拖入江中溺毙。这则传闻和在刚果河发生的惨案相似得令人毛骨悚然:一个大型鲶鱼通过网绳,把一名男子从小独木舟上拉下水溺毙。但即使更大的鲶鱼,也远不及达氏鳇的体重。
黑龙江整条江上禁用延绳捕鱼,但若那3名渔夫是在盗猎,就可能同时使用延绳和渔网,这样更让危险性倍增——而700公斤重盛怒的大鱼,可轻易摆平3个人。但江里是否仍有大鱼?
人工养殖的鲟鱼
正在消失的河怪与非法捕鱼
科研团队欲再度搭乘小船,用渔网捕获一条大鱼。 *** 和几年前那些溺毙渔夫的一样,差别只在于没有人打算杀害达氏鳇。但这种会挣扎的巨大河怪,并不明白这一点,让科学家也身陷险境。科学家一个个地架设渔网,每次架设后无功而返,再收回渔网都得耗上两个多小时,然后才能更换地点重试。由于有愈来愈多的鲑鱼尸体出现,江里似乎已没有任何活鱼。在科学家团队准备离开时,江面却出现气泡,表示有大鱼正从江底浮上来。气泡更多了,一定是条大鱼。在收回的渔网中,终于出现一条罕见的鱼,黑龙江达氏鳇。和一般淡水鱼的标准比较,这条鱼算是很大了,它有近2米的身段。但以这种鱼可能长到的尺寸而言,这条鱼还算小不点。它们通常可以长到5米,甚至是7米,也会冲撞船只,但这样的大型达氏鳇恐怕已不复存在。
更由于仅存的鱼仍可赚取利润,达氏鳇的故事只可能以悲剧收场,而非法猎捕它们的渔夫有时也落得同样下场。虽然听过一些渔夫死亡或失踪的传言,但真正受害的其实还是这种鱼。这些鱼已被捕到濒临绝种,只为了它们珍贵的鱼子——满足权贵吃货的口腹之欲,这实在让人很感伤。
被非法捕捞的中华匙吻鲟
鲟鳇鱼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是黑龙江省特有保护品种。由于近年来污染和枯水、私捕滥捞等原因,黑龙江省的野生鲟鳇鱼资源严重衰竭,已到了濒临绝迹的边缘。
2019年5月22日上午,王某某、刘某某和程某某,在黑龙江抚远水域九龙滩附近江面,猎捕一条重达140斤的鲟鳇鱼,并将该鱼以每斤55元的价格出售给鲍某某,所得共计7900元人民币。当日王某某等3人被群众举报,次日鲍某某向公安机关自首。经司法机关鉴定,这条雄性达氏鳇鱼刚刚成年,年龄在18到20岁之间,按照基准价值标准计算,价值在25000元左右。
2020年7月2日,黑龙江抚远市检察院,对这一起非法捕杀贩卖野生鲟鳇鱼案件提起公诉,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次日,抚远法院对王某某等4人进行宣判,分别被判处1年、10个月、8个月和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缓行一年,并处数目不等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 *** 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黑龙江##厄尔尼诺现象##鱼子酱#
最后,各位网友,尽管达氏鳇已经被保护近40年,但它仍会和中华鲟一样处在濒危之中,它会和长江白鲟一样灭绝吗?
寿命100多年重达1吨,淡水鱼中的“皇帝”鲟鳇鱼,居住在黑龙江达氏鳇
提起淡水鱼类,大家印象中就是个体小,没有太大的鱼,但是这种鱼类能够刷新您的认知它就是——鲟鳇鱼。那么为什么叫它鲟鳇鱼呢?这要从清朝开始说起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鲟鳇鱼鱼。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为甚。
清朝制订贡献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
民间不准私捕鳇鱼,更不许吃鳇鱼,违者砍头。
捕捉鳇鱼时的巨大风险,皇帝对鳇鱼的重视,致使人们对鳇鱼产生了敬畏神秘心理。
捕到鳇鱼不敢带进室内,恐有神祟;用鳇鱼占卜,形成禁忌。
给皇帝进贡,康熙因此命名为鳇鱼。
民间老百姓中说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称之为“鳇鱼贡”。
——节选自《城市晚报》
其实关于鲟鳇鱼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名字是一样的,都是—鲟鳇鱼。
那么鲟鳇鱼有什么特殊呢?为什么关于它的传说有这么多?
鲟鳇鱼的历史远远比我们人类久远太多,我们的历史对于它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被捕捞的达氏鳇
一、认识鲟鳇鱼
世界上现存鲟鱼1目2科7属27种,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其中鲟科鳇属有两种,分别是欧洲鳇和达氏鳇。生活在我们国内的,达氏鳇也就是—鲟鳇鱼。
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
达氏鳇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
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的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
达氏鳇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体背部呈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黄色,腹部呈白色。达氏鳇形态与史氏鲟相似。
据报道,达氏鳇更大能长到5-6米,体重1千公斤以上,寿命超过50年
需要注意的是,鲟鳇鱼(达氏鳇)和中华鲟或者施氏鲟区别很大,这点不要搞混了。
更大的区别是,达氏鳇的嘴比较圆,中华鲟和施氏鲟的嘴尖。
鲟鱼家族的成员
平时在菜市场或者饭店吃到的一般是养殖的杂交鲟,但是劝大家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可以食用的鱼类很多,遵守法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二、达氏鲟的历史以及分布
达氏鲟在地球的历史非常的长,久远到比人类的历史长的太多了。
1)、达氏鲟的历史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
达氏鲟的外形1亿多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
真不明白它们的个体这么大是怎么度过“生物大灭绝”的,但是它们能够生长下来,肯定有它的理由。
2)、达氏鲟的分布范围
达氏鳇为淡水鱼类,从来不游入海里,产自黑龙江,属于全淡水鱼类,也就是终生在淡水中生存,不去海洋中洄游。
黑龙江的种群,只在黑龙江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中生存。
或者在黑龙江流域内的支流活动,冬季在深水越冬。
也就是说,它们的栖息地在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俄罗斯境内活动。
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所产的达氏鳇,古时曾经是皇家的贡品。
达氏鳇因体大、寿命长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曾经捕捞的达氏鳇非常大
达氏鳇的历史很古老,和恐龙同时期生存,它们和其他鲟鱼类不同的是,只在淡水中生存,为全淡水鱼类。
三、达氏鳇的生存方式
达氏鳇为肉食性鱼类,也就是主要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很难想像这么大的鱼类每天要吃多少才能保持体力。
1)、幼鱼期达氏鳇主要觅食小鱼、小虾、以及水生昆虫,1岁以后,主要以鱼类为食。
2)、成鱼期达氏鳇主要捕食鱼类为食,十分凶猛,由于鲟鳇鱼个体比较大,在水域内基本没有天敌,水域内的鱼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达氏鳇有自己的捕猎方式,也可以潜伏捕食,它的皮肤和江底的颜色相差无几,平时趴在水底,等待其他鱼类靠近,靠近后达氏鳇猛地扑出吞食其他鱼类。
达氏鳇性情凶猛,不要看它长那么大,但是它很灵活,要不然不会1亿多年都没有把它淘汰,它既可以主动捕食,也能潜伏捕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们能生长很大。
老照片,捕捞达氏鳇
四、达氏鳇的年龄
具体达氏鳇能够生长多少年,这要看它的运气,它虽然没有天敌,但是更大的天敌是人类,经常被人类捕捉,现在大个体达氏鳇已经很少见。
只是估计生长50年以上,有可能在野外环境下远远超过50年的寿命。
有些官方报道达氏鳇能够生长100年以上,有些官方报道鲟鳇鱼能够生长200年以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年龄能超过50岁,具体多少并没有明确资料供查阅,老猫查阅很多资料,并没有发现达氏鳇的确切记载年龄。
达氏鳇
五、达氏鳇的产卵
那么达氏鳇的产卵期是什么时候呢?它们是怎么产卵的呢?
达氏鳇性成熟晚,繁殖期很长,雌鱼成熟年龄为16-20年,雄体为12年以上。
每年5-7月,水温上升到15-19℃,是达氏鳇的产卵期。
达氏鳇在中国黑龙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区且沙砾底质的江段产沉黏注卵。
卵的平均直径为3.4毫米,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为椭圆形或圆形。
达氏鳇的产卵量根据鱼体的大小不同,产卵多少差异很大。
产卵可达25-400万粒,60公斤大的达氏鳇怀卵量为25万粒,每克卵约有40粒。
达氏鳇受精卵在水温15-18℃的情况下经过130小时孵化出仔鱼。
捕获的达氏鳇
六、达氏鳇的放流
达氏鳇有记载的从辽金时代就已经开始捕捞并且使用达氏鳇,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达氏鳇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很长,再加上环境污染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淘金者使用化学品对于达氏鳇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达氏鳇的放流得益于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在2013、2014年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公益基金投入到鲟鳇鱼保护当中。连年投放鱼苗超过20万尾,2016年,首次突破30万尾鱼苗放流。今年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50万尾鱼苗放流。
放生的鲟鱼
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给鱼类一个生长空间,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让它们慢慢长大,给它们繁衍生息的空间。
结尾: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老猫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老猫爱钓鱼》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百度图书馆》《360图书馆》《城市晚报》
白鲟已经灭绝,中华鲟和长江鲟还好吗?2020年初,白鲟被宣布灭绝,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长江生态及长江珍稀物种的高度关注。但可悲的是,许多社会公众都表示,在看到白鲟灭绝的报道之前并不认识白鲟。更有甚者,在一些白鲟灭绝的新闻报道中,白鲟的图片被错配成了匙吻鲟。公众对白鲟认知的匮乏说明白鲟的相关介绍没有被广泛传播,白鲟灭绝的过程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已经灭绝的长江白鲟,长江中还生活着中华鲟和长江鲟。
▲▲长江中的三种鲟鱼,如今只剩两种。
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软骨鱼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那时的古鳕类分化形成的最早的鲟鱼。世界现存的鲟鱼有27种,我国有8种,分别是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史氏鲟、达乌尔鳇、库页岛鲟,分布在新疆伊犁河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以及分布在长江的中华鲟、长江鲟和白鲟。
下面我们就专门说一说长江中的鲟鱼
关于长江中的三种鲟鱼,自古以来有很多记载,古人用"鳣"来指代常见的鲟鱼,对于白鲟,古人用专门的"鲔"字来指代。近现代以来,渔民用"千斤腊子万斤象"来描述长江里的两种鲟鱼,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白鲟(白鲟的吻部很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象鼻)。
从这句俗语中可以看出,渔民认为白鲟的体重是要远高于中华鲟的。事实也是如此,中华鲟的常见个体一般长1.5-3米,重50-300公斤,更大个体可达600公斤,也就是一千多斤;而目前发现更大的白鲟长达7米,重量足足有907公斤,虽然没有一万斤那么夸张,但这个个头儿足以在长江“称王称霸”了。
▲▲“千斤腊子”——中华鲟
▲▲“万斤象”——白鲟
白鲟更大的特点就是吻部特别长,像一把利剑,非常容易辨认。另外两种鲟鱼,也就是中华鲟和长江鲟,它们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但中华鲟的身体表面有5行很大的硬鳞,长江鲟则没有这5行硬鳞。
另外,白鲟和中华鲟都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都会溯江而上,一直到长江上游一带产卵,但是水电大坝的修建严重阻碍了它们的洄游路径,这也是白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这三种鲟鱼中,只有长江鲟是没有洄游习性的,其种群繁殖受水电大坝的影响相对较小。
▲▲上图是长江流域的水电站分布图,从干流到支流,密密麻麻的水电站在蓄水发电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被称为"淡水鱼之王"的白鲟是如何走向灭绝的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白鲟的数量就已经显著减少了。在1976年以前,长江流域白鲟每年的捕捞量就有676尾,重25吨,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被渔民误捕的。
20世纪80年代,长江干流兴修水利,上下游的白鲟种群因此被分离开来。特别是1981年,长江葛洲坝开始截流,将大批洄游的白鲟亲鱼阻挡在了坝外,导致白鲟无法到上游产卵,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能存在白鲟的产卵场,但生物学家一直都没有监测到。
▲▲白鲟的模拟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1994年前后,白鲟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少了,白鲟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2003年1月24日,四川南溪的一位渔民在长江误捕了一条雌性长江白鲟,经测定这条白鲟体长接近4米,重150多公斤,其腹中还有大量的鱼卵。发现误捕时,长江白鲟已经被渔网伤得很重了,再加上被渔民在船上搬来搬去,最后白鲟的腹部都充血了,头部和尾部也有明显的伤痕。等到中国水产研究院的专家们到达现场时,这条白鲟已经奄奄一息。
25日,研究人员在护理并缝合了白鲟的伤口后,在白鲟的身上安装了超声波追踪设备,用于调查白鲟的种群数量,但后来由于追踪船触礁损坏,彻底失去了追踪信号。从此以后,国内再也没有长江白鲟的目击报告了。
▲▲长江白鲟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白鲟成功地从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却没能熬过21世纪的之一个10年。
▲▲对很多人来说,初次听闻白鲟的消息就是灭绝。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内特有的物种,很多民众却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国内的媒体都将白鲟错认成了匙吻鲟。
▲▲在上面这张图片中,上面是匙吻鲟,下面才是真正的白鲟。
为了弄清到底还有没有幸存的野生白鲟,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查询并记录了从1981年到2003年的210例长江白鲟目击报告,综合长江白鲟的捕捞地点、生物学信息,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长江白鲟已经在2005~2010年间灭绝!
为了救助白鲟,水产科技工作者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就包括长江白鲟的人工养殖。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和硬件条件不足,人工养殖的长江白鲟最长的存活记录也只有29天。后来条件具备了,但是却再也见不到活体的长江白鲟了。
后来的研究表明,拯救长江白鲟的关键时期节点在1993年,最迟也要在2005年之前,显然我们已经永远错过了这个机会。现在长江流域的其他物种也都处于灭绝的边缘,比如中华鲟、长江鲟、花鳗鲡、长江江豚等,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这些长江原生鱼类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生存现状,也同样不容乐观
和白鲟相比,中华鲟的现状只能说相对比较幸运。20世纪70年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技术就获得了突破,但是商业捕捞却一直存在。
1983年,国家禁止了对中华鲟的商业捕捞。1984年至今,相关科研院所一直进行着中华鲟的人工放流。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即便如此,野生的中华鲟依然在持续减少。从1981到1999年,中华鲟幼体和亲本分别减少了80%和90%。
2003年,三峡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水文条件的变化直接导致中华鲟的产卵时间推迟了一个月,部分中华鲟的性腺出现了退化,有些鲟鱼甚至不再产卵。
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的生存等级。
而2013-2017年的诸多现象表明,中华鲟的自然种群已经严重衰退,生存状况十分濒危。长江鲟的生存状况与中华鲟相似,2010年,长江鲟的生存等级也被定为"极危"。
▲▲长江鲟
栖息地与产卵场破坏、过度捕捞、水质污染、航道整治、商业采砂以及误捕等诸多因素,依然威胁着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生存。
拯救长江濒危物种,已经刻不容缓!
鲟鱼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至少1.4亿年,近现代以来,它们面临的生存危机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鲟鱼濒危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接近崩溃的长江生态,其他水生生物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
2006年,“长江女神”白暨豚功能性灭绝,这一伟大的物种已彻底失去建立种群的能力。不久前,科学家宣布长江白鲟也在10年前已经灭绝。这些物种的命运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但我们能把握的,是那些还依然存活着的长江旗舰物种。
长江江豚,目前仅剩1000头左右,该物种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未来10年内就有可能会灭绝。
▲▲江豚有3个亚种,其中有两种生活在海洋中,而长江江豚是唯一的淡水亚种,也是目前长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俗称 ***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然而就数量而言,长江江豚远比大熊猫更珍稀。2020年,农业农村部拟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中华鲟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3年、2015年、2017年,科学家并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保守估计,再过30年,野生中华鲟就有可能从长江中消失。
白暨豚、长江白鲟、长江江豚、中华鲟都属于长江旗舰物种,它们的生死存亡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直接反映。虽然长江已经"十年禁捕",但长江生态的恢复需要更多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与更严格的实时监测。
保护长濒危物种、保护长江生态,这注定是一场艰难而持久的保卫战!
继白暨豚之后,我国“淡水鱼之王”被认定灭绝,长江巨鱼16年难觅在地球上,通常是水域越大的地方,水生生物的体型越大,比如蓝鲸只能生活在海洋里,一些河豚类和鲟鱼类等大型鱼类,只能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河流中,我国更大的河流是长江,所以我国更大的淡水鱼也生活在长江中。
那么长江中的哪种鱼个头更大呢?一般认为是鲟鱼,已知长江中有三种鲟鱼分别是江鲟,中华鲟和白鲟,其中以白鲟的个头更大。
不过可惜的是,近日媒体报道称,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等研究者表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相关的论文已经发表着国际自然环境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这等于宣布这一物种已经从世界上彻底灭绝了,让人为之痛心啊!
长江白鲟属于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生活在我国长江的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曾为我国特有鱼种,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我国古代又称长江白鲟为“鲔”,民间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说明白鲟的个头要比中华鲟更大,有渔民称这种鱼的体长可达7米以上,这种鱼游泳速度很快,而且很凶猛,长江中的大多数鱼类都会被它作为食物,站在长江水下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又被称为“江中猛虎”、“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巨鱼”,位列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长江白鲟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宜宾到长江口这一段的长江干支流中,但以前曾经也在钱塘江和黄河下游有发现,说明这种鱼类也可以在沿海的浅海中生存,通常在春季沿着河流顺流而上产卵,小鱼通常都在淡水中成长,并顺流而下到海洋中生存。
长江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更大的体长可达7.5米,体重在500公斤以上,被认为是我国更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如长剑或象鼻,长度可占身体总长度的1/3,又俗称为中国剑鱼,象鱼,体呈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体表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
最后一条长江白鲟出现于2003年,当时为我国的野生动物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将它放生并跟踪它的活动。但由于随后考察船触礁,导致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从此之后至今的16年来,科考学家和渔民们等再也没有发现过长江白鲟,即便科考学家曾经苦苦搜寻,但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长江巨鱼”的影子,因此野生动物学家认为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很难再出现在地球上了,长江白鲟的灭绝是长江流域生态物种的又一大损失,也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后我国生态系统中又一重要物种消失的坏消息,说明环境和物种的保护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呢!
行文前声明一下,长江处于10年禁渔期,遵守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垂钓。
只要是钓鱼人一听到鲟鱼,都知道鲟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钓鱼人眼里的“牢底坐穿鱼”,即使误钓也要放生。可是,有钓鱼人在长江里钓到一条大的鲟鱼,水生物保护专家看后说不准放生,必须要带回家或者无公害处理,不然会受到处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长江流域里生长着极其丰富的鱼类,据统计,它的淡水鱼类就多达324种,是大鱼聚集之地,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之说。更大的鱼类就是我们常说的鲟鱼。长江里的鲟鱼,土生土长的只有三种:中华鲟,长江鲟和白鲟。鲟鱼虽然是长江流域个头更大的鱼,但它属于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数量并不多,是比较珍稀的品种。
白鲟,是长江里更大的鱼类,古谚语中的“万斤象”指的就是白鲟,意思是白鲟能长到10000斤那么大。近代捕获白鲟更大的记录,是在上世纪50年的渔民在长江南京段里捕获的,它体长达到7.5米,体重重达1816斤。
可惜的是,白鲟在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名为《世界上一种更大淡水鱼类的灭绝,濒危长江动物群保育的教训》的研究论文指出,估计在2005年-2010年,长江白鲟经灭绝!目前,淡水鱼之王在长江流域里再也没有发现过了。
目前,长江流域里只有两种鲟鱼的存在:中华鲟和长江鲟鱼。中华鲟更大个体体长可达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有活化石之称,是“水中大熊猫”。最为可惜的是,在自然水域里,野生中华鲟已经有4年多没有产卵了,可见它的珍惜程度有多高。长江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非常稀有的鱼类。
在10年禁渔期还没有实施前,在长江里钓鱼是很多钓鱼人喜欢的事情,可以钓到不同种类的鱼。大家对鱼类的保护意识都很高,只要钓到保护鱼类都会放生,特别稀有的鱼类会通知相关专业人士对它的保护。可是,曾有几位钓友在汉江河段钓到重约10公斤的大鲟鱼,经专家监定后,必须要钓鱼人带走或者做无公害处理,不准放生,不然接受处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钓友钓到的鲟鱼,并不是中华鲟,也不是长江鲟,它是非常奇特的杂交鲟鱼,叫“西杂鲟”。
西杂鲟鱼可能很多包括钓鱼人在内的人都没有听过,不知道它是何种物种。西杂鲟鱼是外来物种,并不是长江流域的原生鱼,它是西伯利亚鲟鱼和史氏鲟杂交出来的后代,西伯利亚鲟鱼和史氏鲟都是长江中所没有的鲟鱼品种。
西伯利亚鲟栖息在河流的中、下游,可以进入半咸水水域,更大可长达200厘米、重200-210公斤,更大生长年限达到60年龄。它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在我国并没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此外,贝加尔湖也有它的分布。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伯利亚鲟才引入我国养殖场养殖。
史氏鲟是我国鲟鱼中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等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更大可以长到1.6米,最重量可达200斤以上。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
西杂鲟鱼正是由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杂交的后代。它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生长速度快;可以适应不同水温的江水;抗病能力非常强。这些优势比中华鲟和长江鲟强大很多,是一种非常有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目前,西杂鲟只能用于经济养殖,绝对不允许放归自然然水域,以免破坏自然水域里的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水域里,只要有外来物种入侵并迅速壮大种群的话,对原生物钟的生存空间的挤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西杂鲟鱼在长江流域里存在,会对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中华鲟和长江鲟带来威胁,可以大量减少这两种鲟鱼的食物,破坏它们的产卵场,导致它们慢慢灭绝。
为什么西杂鲟会进入到长江流域呢?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主要是人为放生造成的危害。很多人并不认识西杂鲟鱼,以为是中华鲟,所以买来放生。另一个就是相关部门的放生鱼苗中夹杂了西杂鲟的鱼苗,被人为放生。还有就是养殖场逃生,百密必有一疏,逃生机会也大。
对于西杂鲟鱼,作为普通的钓鱼人来说,确实很难辩识。就连捕鱼几十年的老渔民,几乎难于分辨究竟是中华鲟还是西杂鲟。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发生在2018年。
2018年7月,四川江安县的一位渔民,像往常一样在长江里捕鱼,没想到捕获了一条鲟鱼,以为是捕到了中华鲟。经测量,鲟鱼长47厘米,重275克,对于鲟鱼来说它还是小小的鱼苗。渔民都知道中华鲟是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不让鲟鱼受伤至死,小心翼翼地把鲟鱼放到活水仓里养着,跟着通知渔政部门来处理。
没有想到的是,专业人员到来处理时,经过仔细的辩认,最终确认渔民捕到的这条鲟鱼,并不是中华鲟,也不是长江鲟,而是一条外来物种杂交鲟鱼:西杂鲟!因为它的鼻子上翘得很明显。可想而知,连老渔民都难以辩别,何况是普通的钓鱼人。
目前来看,西杂鲟鱼在长江流域里有明显趋多的趋势,以后对原生物钟必然会带来危害。钓鱼人更好的办法就是,只要钓到鲟鱼,不要急着放生,而是要通知渔政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让他们确认是哪种鲟鱼,保护动物才放生。如果是西杂鲟鱼,带回家好好享受一下美食吧!当然,10年禁渔期内,在长江流域里钓鱼,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然也是违法的。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需要文明施钓。而且,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
市场上卖的鲟鱼真的是中华鲟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有太多以前只知道名字的物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进入我们的餐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市场上买过鲟鱼(活的或者干鱼)?如果你问老板这是什么鱼的话,老板肯定说是中华鲟。如果在十年禁渔以前,老板还可能告诉你这是野生的。
那么中华鲟是何许鱼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的腊子指的就是中华鲟,因为中华鲟是长江中更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根据文献记载的更大个体长超过4米,体重560kg,是鱼类中的庞然大物。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为白垩纪现存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与白鲟、白鳍豚、江豚并列为长江四大旗舰物种,是长江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性物种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
根据我们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和十年禁渔,长江中的野生鱼类已经不允许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更何况还是像中华鲟这样的一级保护动物。如果我们浏览相关新闻的话,就会发现有人因为在长江中捕捞、贩卖野生鱼类而获刑。虽然野生的不允许,但是我们人工养殖的品种是可以在市场进行销售和食用的。比较成功的就是大鲵(俗称娃娃鱼),已经从红色名录走进了我们的餐桌。
由于拦河筑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的野生群体数量锐减,且自2017年以来在葛洲坝下产卵场未发生或者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根据相关报道,2009年三峡集团与长江委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合作突破了全人工繁殖,得到了子二代的中华鲟鱼苗;2021年子2.5代中华鲟鱼苗在长江委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成功繁殖,子2.5代鱼苗由子二代雄性和子一代雌性提供的 *** 和卵子人工授精和孵化而出,这是全国范围内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个体首次进入繁殖序列。恭喜中华鲟全人工保育群体进入了新的局面。
综上所述,虽然中华鲟的繁殖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没有完全人工繁殖成功,更别说可能走进我们的餐桌。那么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市场上公开售卖的肯定就不是中华鲟,甚至可以说不是长江中的野生鲟鱼。很可能是新疆的小体鲟等或者是引进国外的食用物种。
如果下次你在去买鲟鱼,老板以中华鲟为噱头的话,你可以来个科普现场。
没人能想到,那可能是最后一次发现它欧洲时间7月21日下午14:00(北京时间20:0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
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
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分类更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旗舰物种保护任重道远。”
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1
上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2019年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
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2
白鲟1993年或已功能性灭绝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3
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活了29天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危起伟说,他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
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
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4
长江中华鲟:已5年未发现自然繁殖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2013年,中华鲟在此产卵场的自然繁殖出现之一次中断,2015年出现第二次中断,此后的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没有自然繁殖,该物种的野生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完全丧失。近30年来,已累计人工放流700万尾以上,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根据《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
2022年5月21日,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揭牌。这是长江生态修复的武汉速度,也是保护中华鲟的湖北作为。
“要拯救长江中华鲟,当务之急是在洞庭湖与长江连接的支流,重建适合中华鲟的自然生境。”危起伟说。
中华鲟保护按目标可分为低、中、高3个层次:之一,可人工或迁地保护维持物种延续;第二,自然种群可延续,尽管其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远不及历史水平;第三,野生种群和栖息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和延续。
危起伟说,目前中华鲟已经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保存物种不至于灭绝理论上可行。
但人工群体长期可持续需要有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支持,故中华鲟保护目标是确保实现之一层次目标,努力实现第二层次目标,终极目的是实现第三层次目标。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南方日报”(ID:NF_Daily),综合自南方都市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极目新闻、新浪微博,原标题为《痛心!它被正式宣布灭绝,上一次发现是在2003年》
与恐龙同时代的长江白鲟为何被官宣灭绝?专家曾试图抢救,下一个消失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幸而又意料中的消息!由于环境变化太快,有些物种还没有被认识就已经绝灭。”22日,当收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最新物种红色名录,长江白鲟名列其中被正式官宣灭绝,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在回复中这样说。
他曾经在长江江头抢救过长江白鲟,也曾在长江江尾发现了江豚新种群;然而这一次,他十分肯定地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白鲟这种与恐龙同时代、身长远超人类的长江特有鱼种,目前仅仅留下了标本,而且也比较罕见。
【试养未果,长江口仅有筷子长标本】
“实际上,白鲟整条长江都有,成鱼则在上游,1980年代之前数量较大,”唐文乔教授不无惋惜地表示,“1990年代开始,就逐步发现白鲟种群数量下降,没能好好研究,或者说,没来得及研究。”在他的印象中,自2003年以来就再未发现活体白鲟。假如那时还有零星活体幼鱼,这近20年来繁衍生息,理应体型巨大,“但事实是,它至今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唐文乔回忆起,1992年他曾在重庆一带试图养过白鲟。记得那条白鲟1米多长,被当地渔民误捕到,当天在小船拖网中被拉回。正在搞科研的唐文乔他们,亲手将白鲟抬入池塘,放养过夜。当时天还凉,下大雨,第二天大早他寻见这条大鱼时,白鲟用它长长的吻部,拱入池畔的泥中,已死。可见,这类野生淡水鱼有逃生本能,生猛难养,也易受惊吓。
在上海海洋大学,至今还保留着十几条长江白鲟的生物标本,但并非成体,而是幼体,仅仅筷子长短。原因在于,长江白鲟生活以干流为主,支流不太去,在上游生殖产卵后,小鱼顺流而下,直至长江口。之后五六年,渐渐长成的白鲟回溯长江,不断往上游走,如此循环往复。
长江鲟
【灭绝缘由,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皆有】
在长江母亲河,有3种出名的“鲟”,除了白鲟,就是中华鲟和长江鲟。它们均属于硬骨鱼,也是同时代的食肉鱼类,在白垩纪晚期大约是恐龙灭绝时出现,至今“寿命”超过1亿年。
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为何在江鲟中先宣告了灭绝?唐文乔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的。长江里鱼多,但人也多,生态环境今昔变化大,白鲟种群还不及适应,人工繁殖以及放流也不及攻关。过去几十年,对白鲟的主动研究少,保护性抢救也少。
过去,人们捕捞白鲟,除了吃鱼肉,还能吃鱼籽。从其特性看,它们短的可以长到两三米,长的有四五米长,甚至更长。个体虽大,但基数小。同时,它们生命周期长、生活路线长,却仅在淡水生存,并且受限于洄游。尽管白鲟处于江中食物链的顶端,但其他鱼类的捕捞量一再增加,也意味着它所能获得的食物来源必然减少。
生物学因素之外,长江作为黄金水道,大型鱼类受航道航运影响更大。从水利工程到港口码头建设,以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岸线“石化”等,都对它们极其不利。此外,水体环境污染也是一大因素。
江豚
【近亲仅存,避免“两白”绝种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上,白鲟有一个近亲,但目前也只有一个。其学名为美国匙吻鲟,也叫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不过,或许因为板块漂移的结果,长江白鲟只生活在亚洲的长江;而匙吻鲟只生活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幸存的原因在于,其个体相对小、抢救也早,人工繁育成功了。唐文乔表示,鲟类理论上可以杂交,但或许在人工条件下才可行。
回到长江,相比白鲟,其他两种鲟更幸运些。其中,中华鲟有个响亮的名字,关注度也更高些;但其实长江鲟的数量可能更少,其更大的有1米左右身长、几十斤体重,之前曾一度以为与中华鲟是同一种,如今也慢慢被重视起来。就唐文乔而言,他也多年不见长江鲟了,但因人工繁殖、人工放流都有,是否野外灭绝还难以判断。
“现在,这‘两白’都没有了,”唐文乔还想到白鲟之外的白鱀豚,种群无法恢复,也只有标本了。而拥有血缘关系的江豚,2017年系统性科考时约存1000头,“本来今年3月份计划五年期的新一轮调查,但被疫情拖延。”如今,受保护的江豚胆子大了,活动范围也大了,可见度就高了。尽管如此,唐文乔谨慎表示,江豚个体数量还不会增长太快,仍在千尾左右。
总之,通过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长江特有物种进行被动保护的难度很大,不少种群如不及时抢救都有灭绝危险。眼下,在长江大保护下,生态文明背景下,“十年禁渔”充满愿景。不仅着力保护濒危物种,常规物种的基数也应持续增长,同时加之栖息地环境保护等方面,才能避免下一个灭绝者。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资料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题图说明:观众在参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邮政票样;解放·上观视觉
来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