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繁殖技术,鳗鱼繁殖难题-万象-

鳗鱼繁殖技术,鳗鱼繁殖难题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2 0
为提升鳗鱼体质,饲料中可酌量添加维生素和#水产品出口

鳗鱼肉质细嫩,含有大量维生素A,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营养超过鸡肉、夏季高温多雨,水体浮游动植物大量繁殖,鳗鱼食量剧增,可适当增加投料量。

为提升鳗鱼体质,饲料中可酌量添加维生素和五黄液。平时多开氧机,保证溶氧充足,夏季即是鳗鱼生长旺季,也是鳗病高发期。鳗病主要有赤鳍病、烂腮病和锚头搔,鳔线虫及车轮虫等病害。

通威农牧养殖一点通连线养殖一线!今天给各位老铁介绍一款渔是五黄液。它的主要成分是黄芪、黄芩、黄精、姜黄和大黄、杜仲绿原酸等等。

从功效上来说,可以对因疾病、养殖环境、气候因素等引起狂游、爬沙、厌食、消瘦,行动呆滞、反应迟钝、药害毒害,这些引起来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症状均有非常好的疗效。

可有效缓解因台风、暴雨、水质恶化、发黑发臭、藻类老化死亡、拉网等引起的应激反应。同时,对对虾因白斑杆状病毒、桃拉病毒等感染引起白斑、红体肌肉白灼等,可以进行有效控制。像烂腮、黑腮、红腿等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这一瓶是500毫升,可以拌料200公斤。

鳗鱼居然不分性别!没有生殖器繁衍全靠运气?谜一般的神奇物种


说起鳗鱼,你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道道关于它的美食大餐,红烧鳗鱼 清蒸鳗鱼 烤鳗鱼等,这些鳗鱼的吃法个个都是顶级美味,但你知道吗,你口中鲜美的鳗鱼居然没有性别之分,浑身上下也没有生殖器官,它们的出生就像个迷团困扰了人类数个世纪,早在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鳗鱼的繁殖问题


这位可敬出色的哲学和科学大拿不仅学术上登峰造极,对美食的追求也是极为苛刻,在享受口中鲜美的鳗鱼肉时,亚里士多德突然察觉到一个生物盲点,似乎从来没人发表过有关鳗鱼的学术研究,只知道这种鱼没有鱼刺而且肉质鲜美,除了知道如何将鳗鱼烧制的更加美味外,他对这种奇特的生物一无所知,于是亚里士多德就此开始了对鳗鱼的研究,受到当时科研技术的局限

他只能靠自己的双眼双手感知和操控事物,于是他开始一条又一条的解剖鳗鱼,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鳗鱼居然没有生殖器官,而且迄今为止,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人,捕捞到一条带有卵的雌性鳗鱼,这让他非常苦恼,难不成真有造物主存在?,他左看右看,手中的鳗鱼都像个完美的艺术品,柔韧的皮肤 强健有力的肌肉,再配上一口瘆人的尖牙利齿,怎么看都是一个水中的顶级捕猎者,合理且应该存在的鳗鱼究竟是怎么出生的?,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亚里士多德痛苦不堪,他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解剖鳗鱼也一无所获,正常鱼类该有的器官鳗鱼一个不落,但偏偏少了个最重要的生殖器,而且他还观察到了一个瘆人的现象,在干旱期亚里士多德观察一个干涸的池塘,所有的水分都已经蒸发掉了

池中的淤泥卵石都被晒干,硬化的池塘底部完全不存在生命迹象,在没有水分的情况下没有生物能存活,更何况是一条鱼,但当之一场雨降临后,雨水重新灌满了池塘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一瞬间,池塘里又满是活蹦乱跳的鳗鱼,像个奇迹般不可思议,于是他就此说出来许多奇奇怪怪的话,例如鳗鱼没有性别,它们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鳗鱼吃草和草根,有时甚至吃泥土,

你能想象吗?,眼前这个酷似巨蟒的水生动物据说是凭空长出来的,它们没有生殖器官也不分雌雄,亚里士多德更是对此深信不疑,但当时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现在,有一些未解之谜到现在已经可以解开了,就比如过往人类追寻的鳗鱼繁衍的谜团

这个谜底困惑了人类数个世纪,甚至当时的专业教授为了解惑,不惜花重金发起了一场悬赏活动,他们凑足了一笔不菲的奖金,并且对外公布说,谁能上交一条肚子里被证实有鱼卵的鳗鱼,谁就能获得这批丰厚的奖赏,但数年下来他们依旧毫无所获,前来上交样本的渔民都是滥竽充数的,为了奖金不惜往鳗鱼肚子里塞满了其他鱼的卵

直到有人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峡,捕捉到生长成熟的雄性鳗鱼后,鳗鱼分性别这一谜题终于破解,随后伊夫·德拉吉更是偶然发现了鳗鱼的繁衍之谜,这位可是证明了裹尸布的科学大拿,据说当时的神父送给了他一个盒子,打开后里边装着透明状的玻璃鱼,它整体就像一片透明的柳叶,只有头部两个小黑点依稀能看出是它的眼睛,大佬喂养了小家伙一段时间后,惊奇的事件发生了

小鱼苗竟然长成了海中另一个物种透明鱼,而后过了几个月,透明鱼再次发生转变,透明的身躯渐渐出现了颜色,身体也变的更加粗壮,大佬仔细一端详,这不正是餐桌上香喷喷的鳗鱼吗?,于是他当即着手撰写论文,鳗鱼也终于在人类面前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得知了鳗鱼一生将经过六个阶段,其中包括卵期,柳叶鳗期,玻璃鳗期,鳗线期,再到黄鳗以及最终进化的银鳗,银鳗在生命的尽头会到一片神秘的海域繁衍,鳗鱼没有生殖器究竟如何繁衍生息的?,历经数个世纪的苦苦追寻,科学家们也根据一些实例做出了大胆推测,这些鳗鱼长成后会回到百慕大这片神秘海域进行繁殖,它们在洄游的同时进化成银鳗,并且雄性的身体会发生突变长出睾丸,在海底5000-7000米深的地方喷射出 *** ,雌性也会和雄性鳗鱼一起缠绵,在这片海域产生受精卵,鳗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却是让人捉摸不透


它们只有到了生命末期繁殖的阶段,才会根据环境来决定性别的突变,在活动空间大大压缩,以及环境条件比较恶略时

银鳗会突变成雄鳗鱼,在相对僻静空间广阔的水域,它们发育成雌性鳗鱼的概率就会提高,所以人工养殖发展不了的原因就在这一点,养殖的鱼塘只能大规模量产,没办法为鳗鱼提供舒适广阔的生存环境

所以一池子的鳗鱼全部都是雄性,近些年来污水排放导致海洋污染的实例越来越多,人类在各个河流修建的水坝,也拦截住了鳗鱼洄游的路线,再加上人类大肆捕捞屠杀,导致现在每年捕获的鳗鱼逐年递减,鳗鱼早早便被世界动物安全机构列为濒危物种,所以珍惜现在能吃到的每一块鳗鱼肉吧

说不定哪天鳗鱼会就此绝迹,关于鳗鱼还有一个趣闻,中世纪的老马和鳗鱼简直是绝配,如果有一匹老马想卖掉,那么你一定十分需要一条活鳗鱼,有观众会好奇,为何马能和鳗鱼牵连在一块儿,一个地上跑的一个水里游的,八竿子打不着的生物还真就凑到了一起,在中世纪,狡猾的马贩子为了卖掉日暮西山的老马

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竟然在马的直肠中塞入一条活鳗鱼,这样能使马看上去更有活力,活鳗鱼在老马的肠子中到处蠕动,顿时 *** 的马匹青春焕发,尾巴也会翘的老高,这无疑是对鳗鱼和老马的双重折磨,但效果却是非常好,在当时的养马人和商人中,塞鳗鱼是一种流传很广的做法,这种做法算是比较仁慈的,还有黑心商家为了牟利,将生姜 辣椒油等 *** 物品用在马匹身上,效果自然也是一样的

日本研究机构实现鳗鱼完全人工养殖,朝向能量产的目标迈进

随着数量越来越少,鳗鱼的价格近年也持续水涨船高,对于自古以来便有鳗鱼料理文化的日本来说更是影响甚巨,许多研究机构都在寻找来以完全人工养殖来培育鳗鱼的方式,而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位于横滨的日本水产研究教育机构近日宣布,团队已经成功将人工孵化的鳗卵养殖至成鳗,对于完成“完全饲养”的鳗鱼生产系统目标可以说是又前进了一大步。

许多人可能都吃过美味的鳗鱼饭,但却不太清楚鳗鱼究竟是从哪来,与常见食用鱼能够依赖养殖不同,日本鳗难以在养殖的环境中增长繁殖,也因此截至目前为止,日本鳗多是依赖渔夫捕捉培育而来。

当日本鳗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产卵后,孵化的仔鱼(柳叶鳗)便会乘坐黑潮来到河口沿岸,并增长为被日本当地称为“白子鳗”的玻璃鳗,接着渔民便会捕捉这些玻璃鳗将其放入养殖场培育长大。日经新闻报导指出,过去日本人所吃下肚的鳗鱼,超过99%都是由捕获的玻璃鳗所培育而成。

然而因为生长环境恶化及过度捕获,近年玻璃鳗已经越来越难捕获,除了造成日本鳗食品价格大幅上升,日本环境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及台湾林务局更是在近年相继将日本鳗列入濒危物种。

挑食的玻璃鳗

但为什么日本鳗在“完全饲养”上为什么这么困难?

除了必须依赖人力妥善管理水质及养殖环境,水产研究教育机构鳗苗量产研究中心主任山野惠佑指出,人工养殖鳗鱼更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将鳗卵培育至玻璃鳗的阶段。以目前来说,即使在更好的情况下,鳗卵孵出的仔鱼也只有大约10%能够增长至玻璃鳗。

玻璃鳗,也是渔民口中常听见的“鳗线”。(Source:达志图片)

而会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与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相比,人工养殖的??仔鱼明显对饲料不太感兴趣,水产研究教育机构解释,人们其实并不清楚自然界中仔鱼究竟吃些什么,“鳗鱼生态上仍有许多奥秘”。

自其前身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以来,日本国立水产研究教育机构便一直致力完成鳗鱼“完全饲养”生态系统统的研究,2002年时,研究人员先是成功将人工孵化的鳗卵培养至玻璃鳗阶段,至2010年时,团队更是完成了“完全人工养殖”的目标,让人工养殖的??鳗鱼成功繁衍了下一代。

不仅如此,过去鳗鱼养殖多半都得使用预防疾病的药物,但在2013年展开无投药的人工养殖研究后,尽管一度失去近半数的养殖鳗鱼,随着研究继续,水产研究教育机构现在也已经完成从仔鱼至成鳗的完全无投药养殖。

而在此次与九州鳗鱼供应商合作为期1年的大型实验中,水产研究教育机构更是成功让人工孵化的鳗卵在养殖环境中顺利培育至成鳗,尽管要朝向商业化量产仍需要许多努力,但这证明了“完全饲养”的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团队并未公开使用的饲料配方,但据了解主要是由鲨鱼卵所制成。想当然,自然界中的鳗鱼应该不会以鲨鱼卵作为主食,但这种饲料改良确实成功增加了长大的玻璃鳗的数量,水产研究教育机构目前仍在持续收集黑潮带来的玻璃鳗数据,来揭开鳗鱼生态的神秘面纱。

通过开发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累积,鳗鱼商业生产之路正逐步开放。从全球来看,韩国和日本一样已经做到了“鳗鱼完全人工养殖”,目前正在朝向实用化的目标前进,欧洲虽然仍未达到完整的人工养殖,但对于欧洲鳗鱼的研究也正在取得进展。

令人食指大动的鳗鱼饭。(Source:pixabay)

尽管目前养殖成本仍相对高昂、生产效率也不足,但随着研究持续,可想见“完全饲养”的鳗鱼生产系统在未来将有望实现,这不仅为完全人工养殖鳗鱼的量产化开辟道路,也能够解决天然鳗因过度捕获逐渐稀少的问题。同时对于喜爱鳗鱼饭的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享用美味、平价的养殖鳗鱼应该也不会是太遥远的事。

烟台实现狼鳗人工繁育,系国内首次

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20日讯(记者 刘洁 实习生 李心怡 通讯员 王聪 赛家豪 徐希水 摄影报道)昨日,从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传来喜讯,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参与的“狼鳗人工繁育技术”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历时10年的技术攻关,率先在国内成功实现狼鳗人工繁育,为狼鳗新品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天源水产厂区,只见2尾狼鳗苗正欢快地游弋,身长2米的亲体狼鳗也闲适地在周边休憩。据介绍,度过孵化期的狼鳗生长迅速,两年就可长到5公斤。

狼鳗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海域,是太平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该鱼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深海鱼类。目前,成鱼售价高达5000加元1对,经济价值高,养殖前景好。作为一种珍稀鱼类,此前狼鳗只能通过捕捞获取。201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青岛金沙滩水产研究公司开始合作攻坚“狼鳗人工繁育技术”课题。2010年10月、2012年9月分两批引进的70尾狼鳗鱼苗中,培育出亲体(可繁殖的鱼)34尾。2016年,采集约1万粒卵子,孵化不成功;2018年,采集约3万粒卵子,孵化不成功;2019年,采集约10万粒卵子,孵化仔鱼7尾,成活6尾,培育成功2尾。

8月8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狼鳗人工繁育技术”课题进行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鲁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查看了生产现场,查阅了相关资料记录,并对验收亲鱼和苗种的数量、全长、体重进行了测定。

“狼鳗孵化期长达120多天,是目前已知孵化时间最长的鱼类,孵化过程中,温度、盐度、湿度、病害等,每个因素就有可能导致孵化失败,难度极大。除加拿大一水族馆在模拟自然环境下,成功繁育过一次狼鳗外,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狼鳗人工养殖的技术和数据可以参考。从0到1、从无到有,狼鳗的人工繁育过程很艰辛。虽然此次只培育成功2尾鱼,却为狼鳗人工繁育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将来发展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教授张全启表示。

“开发区高度重视水产种业发展,拥有5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育苗产量、产值均居省市前列。”开发区农海局副局长常胜军介绍,为在更高层次上经略海洋、打造样板,去年4月,开发区提出建设“烟台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战略,旨在打造全国首家以蓝色种业为特色、以海洋科创为引擎、以现代海洋产业为方向的国家海洋产业科创小镇。目前,种业硅谷前期咨询、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山东八角湾海洋科创中心相继落户,3.7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即将搭建完成。

责任编辑:王蕾

鳗鱼怎么养才能长得快,料比低?专家这么一说,还真管用

鳗鱼也被称为白鳗、河鳗、鳗鲡、青鳝等,是一种在淡水中养殖的珍贵鱼类。近年来,随着我国鳗鱼养殖业的发展,鳗鱼工厂化养殖是当前的主要养殖模式。鳗鱼摄食旺盛,饲料蛋白的含量高,代谢产生的残饵和粪便较多,还会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很快,水质变差,因此如何改善鳗鱼的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是当前鳗鱼养殖户都要重视的问题。

鳗鱼工厂化养殖的管理要点:

1、合理的放养密度。鳗鱼养殖应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因为放养密度太低会影响鳗鱼摄食,密度太高则有压迫感,且排泄量多,换水多,水环境不稳定。

2、定期检测水质。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鳗鱼正常摄食、生长。为了保证养殖池水质,一般要求2~3天检测1次,发现问题可采取大换水加强排污,同时要注意科学投料,避免水体残饵过多,防止水质恶化。

3、加强微囊藻培养。由于鳗池水中的溶氧来源主要依靠微囊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在鳗池中要施一些铵态氮肥(如 *** 铵),进行强化肥育,促使微囊藻迅速繁殖和生长,从而增加水中溶氧,促进鳗鱼生长发育。

4、定期消毒,合理用药。鳗鱼养殖多采用较高密度的半精养或精养养殖方式,若水体中水色调控不好或遇下雨天等,水体内细菌和寄生虫总量就会增多。因此,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定期(约7-10天)使用无残留、低 *** 的消毒药物和杀虫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一次。当鳗鱼确实发生疾病时,要对症下药,选择无残留、低毒、低抗药性的药物如中草药、中西药合剂或西药合剂治疗。

5、科学饲喂。鳗鱼养殖属强化养殖,养殖密度高、生长快,难免会产生体弱、抗病力差等问题,因此,应在鳗鱼饲料中添加增强抗病力促长添加剂如Vc、优兰宝等产品。优兰宝主要成分是丝兰提取物没有配伍禁忌,植物提取安全无残留。优兰宝可以提高鳗鱼对饲料蛋白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水体废弃蛋白的排放,提高对虾体质和耐受力,同时还能减少粪便中氨氮的排放,可以减缓水体恶化,好调水。

文章来源公 宗 号 水产养殖平台,转载请标明来源,谢谢!

安能辨我是雄雌?带你去看五彩鳗的变性过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可以变性,鱼也可以变性,但一生多次切换性别的鱼类,大家很少见过吧?!

今天介绍的是鳗鱼类,叫管鼻鯙,它身形优雅,色彩艳丽,五彩斑斓,可以说是鳗鱼中的舞蹈家,所以又称之为五彩鳗


游动的五彩鳗


五彩鳗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地区的珊瑚礁区。它周身没有鳞片,皮肤光滑,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游起来就像一条彩带在水中飘动。

五彩鳗,有两个管状的外鼻孔,鼻部有薄膜相连就像雷达一样,更有利于捕捉到周围的猎物的气息,并判断猎物所在的方位,可以说是珊瑚礁的捕鱼高手。

五彩鳗

五彩鳗,最为神秘的是它们的成长过程中性别变化,并伴随着体色的变化。

幼年和亚成的五彩鳗性别还不确定,也可以说是无性。主体呈现出纯黑色,背鳍色为金黄色;

幼体五彩鳗

当长到50厘米左右时成年就变成雄性,身体随之变为蓝色,背鳍维持金黄色

当长到90厘米左右时,身体逐渐变成黄色,成为雌性鱼;

成年雌鱼

体长65-103厘米左右时,变为黑蓝色或蓝色的雄性鱼;

成年雄鱼

体长为99-122厘米左右时,由蓝色变成雌雄同体的蓝黄色;

成年五彩鳗

体长达到117厘米左右时,还会经历4次颜色变化和3次雌雄变体,最终变成金黄色的雌性鱼。

雌性五彩鳗

当然在成长过程中,颜色也是交叉的!所以有时候,色彩就十分的丰富。

有趣的是,它们一般雄雌同居于一个洞穴,今年是夫妻,明年可能是兄弟,姐妹了。

你不经会说为什么五彩鳗要不断变换性别了?(知识点就在这里)

科学家认为:在一种雌鱼群或一种雄鱼群中,其中个头较大者,几乎垄断了与所有异 *** 配的机会。这样,当雌鱼较小时能保证有交配的机会,待到长大变成雄性时,又有更多的繁育机会,与性别不变的同类相比,它们的交配繁育机会就相对增加了。同样,在从雄性变为雌性的鱼类中,雌鱼的个体常大于雄体。雄鱼虽小,但成年的小雄鱼所带有的几百万 *** ,足够使再大的雌鱼所带的卵全部受精。另外这些雌鱼与成熟的无论个体大小的雄鱼都能交配。因此,它们小一点的时候是雄鱼,长大以后变雌鱼,不仅得到交配的双重机会,而且与那些从不变性的鱼类相比,又多产生1倍的受精卵,这对繁殖后代大有益处。

五彩鳗生活在珊瑚礁的洞穴中,一般不出门,因为珊瑚礁可以带来许多小鱼小虾,所以只要伪装后守株待兔就可以了。

捕捉小鱼


当猎物靠近时,五彩鳗就会张着嘴,伸出头,伪装成艳丽的珊瑚一样随波飘摇,当然这样飘摇是跟着鱼的游动的,等时机成熟,一嘴咬下。

《鳗鱼的旅行》:关于鳗鱼或人生,我们总是所知甚少

作者:李悦

这是在说鳗鱼还是在说我?

---------------

关于鳗鱼,我们总是所知甚少。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曾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解剖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鳗鱼没有性别,它是“无中生有”地从淤泥中诞生的。

意大利医学家、生物学家弗朗切斯科·雷迪在人类历史上更先用生物实验证明了腐肉不会自行生蛆,是苍蝇产卵导致的,并由此质疑了关于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提出“所有的活物都是由卵子变成的”。但他一直未能找到鳗鱼的卵子,也无法回答关于鳗鱼如何繁殖的问题。

弗洛伊德20岁刚刚踏上生物学研究道路时,曾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实验室,解剖了400多条鳗鱼,想要找到它的睾丸,了解它的繁殖方式,最终却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折磨着自己和鳗鱼,结果却是徒劳。”他后来离开了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更为复杂和无法量化的精神分析。“他想了解一种鱼类的性行为,却充其量只是在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面有所发现。”《鳗鱼的旅行》一书的作者、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不无调侃地写道。

在很多人看来,帕特里克·斯文松这本《鳗鱼的旅行》奇特而无法定义。它分明是在科普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种种谜团,却又处处蕴含隐喻和哲思。“透过镜片,他看到的不再只是一条鳗鱼,他还看到了自己。”“这是在说弗洛伊德还是在说我?”人们一时恍神。正如看到本书的副标题:“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这是在说鳗鱼还是在说我?”

《鳗鱼的旅行》一书的主角——欧洲鳗鱼一生要蜕变3次。它出生在大西洋马尾藻海海域,受精卵发育为柳叶状幼体后立刻跟随北大西洋暖流奔向几千公里外的欧洲海岸。这一程耗时3年,抵达时,鳗鱼已完成之一次蜕变,长成了不过六七厘米长的“玻璃鳗”。之后,它游入欧洲内陆各条江河溪流,在那里完成第二次蜕变,长成强壮的黄鳗,在半径不过几百米的范围内独自栖居几十年。直到突然有一天,生物钟敲响,如同接到使命召唤,鳗鱼开始启动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蜕变:生殖器官发育、消化器官消失。从此,它不吃不喝、日夜兼程,一路奔回几千公里外的出生地,繁殖、产卵、死去。不久,新出生的小鳗鱼就会再次踏上奔赴欧洲海岸的旅程。

时至今日,上述所谓“鳗鱼的生命之旅”仍只是人类的猜测。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见到过鳗鱼繁殖,知道鳗鱼繁殖的确切地点,没有人了解有多少鳗鱼能完成及是怎样完成那场漫长的回乡之旅的,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都因何发生。就像20世纪初在马尾藻海捕捉到幼体鳗鱼的丹麦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彼得森。他本是丹麦上层资产阶级,拥有世俗意义上的财富、地位和幸福。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舍下新婚半年的妻子踏上追踪鳗鱼的人生之旅,忍耐着艰苦的条件、颠簸的航行,甚至危险的战争,在海上一待就是20年。“对于一条鳗鱼,我们到底能知道多少?对于一个人呢?这两个问题有时候是同一个问题。”帕特里克·斯文松写道。

如果不启程,鳗鱼永不变身。野生鳗鱼寿命很长,它们通常会在15至30岁间的某个瞬间突然决定要进行繁殖,然后变身踏上回乡之旅。

瑞典的布兰特维克有条鳗鱼,在1859年被人抓住养在井里,井口还压上厚厚的一块石板。直到2009年,瑞典电视台前去探访才被放出。150年的时间里,它始终保持被抓时的大小,终生没能经历最后的蜕变。

鳗鱼繁殖技术,鳗鱼繁殖难题-第1张图片-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爱尔兰进行过一项研究。人们抓来大量性成熟的鳗鱼,发现其中最年轻的只有8岁,最老的足有57岁,但它们都处在同样的发展阶段。布兰特维克鳗鱼同代的伙伴早已踏上返乡之旅,或是在途中葬身天敌腹中,或是艰难抵达故乡,然后繁殖、死去。而它被困在黑暗的井底,是字面意义上的“至死仍是少年”。

“世界是一个荒谬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能找到意义。”帕特里克·斯文松写道,也正因此,“我们必须想象,鳗鱼是幸运的。”幸运地找到生命意义的鳗鱼,“不仅各自能力不同,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和 *** 也不同,没有一条鳗鱼的旅途跟其他鳗鱼完全一样。”而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独自探寻目标与意义、独自探索一条自己的路,这正是人类所有经验中最终极、最普遍的经验。

想到没有找到目标与意义的人生,也如布兰特维克鳗鱼,“仿佛一辈子都生活在一口黑暗的井中,对于自己到底是谁一无所知,然后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晚了”,不免令人怅然乃至心生恐惧。然而如果没能觉醒呢?如果没能蜕变呢?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踏上追寻目标与意义的旅程呢?

合上书,我不敢再想。原来关于鳗鱼、关于人生,我依然所知甚少。(李悦)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大刺鳅的繁育和养殖介绍

大刺鳅( Mastacembelue armatus)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辣锥、猪姆锯、石锥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野生资源枯竭。大刺鳅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0年以来,广西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大刺鳅池塘驯化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现介绍其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1、人工繁殖

(1)鱼的选择:在每年4~8月份的生殖季节,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催产。其中,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大而凸出;雄鱼则身体较雌鱼略长,生殖孔微呈粉色,人工挤压有乳白色的 *** 流出雌、雄鱼按111的配比进行催产。

(2)催产催产药物采用或毛膜 *** (HCG)或促黄体激素释激素类似物(LHRH)。药物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溶解,注射剂量按鱼体重0.5mL/kg计算,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使用两针法,之一针注射剂量为总量的1/5,第二针注射剩余部分的剂量,间距24h。雄鱼用药剂量减半。水温20~25℃时,效应时间为36-48h

(3)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药物催产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中交配产卵池一般使用面积在50~100m2左右的水泥池,水深1.2~1.5m,池水使用80目的网片过滤。催产前,在水泥池中设置以质地柔软、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等做成的人工鱼巢,以供亲鱼 *** 产卵,鱼巢放置数量为1~2个/m2。亲鱼 *** 产卵时,产卵池周围一定要保持安静。人工催产后,大刺鳅亲鱼会自动 *** 配对,在鱼巢中进行产卵,严卵后卵粒遇水即具有黏性,可黏附在鱼巢上面。亲鱼产后取出鱼巢进行孵化。如果进行人工授精,则采用干法受精。

(4)受精卵的孵化:亲鱼产卵后,要及时将受精卵收集而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池以面积为4~6m2的水泥池为宜,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1.0万~1.5万粒/m2。孵化过程中,注意防止水霉;孵化期间,尽量保持水温18~31℃,最宜水温20~28℃,变幅范围应控制在2℃左右,并且每天更换新水3次,保证水质清新,溶解氧丰富(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mg/L)

2.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采用水泥池培育,也可直接用孵化池培育,放养密度3000~5000尾/m2,刚孵化的鱼苗,全长3~4mm,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黄囊,体质较弱,活动能力差,侧卧池底,在3~4天内以自身卵黄囊为营养来源,不必投喂。5天以后,鱼苗的卵黄囊完全消失,开始主动摄食。鱼苗初期,主要投喂丰年虫幼体或小型枝角类,每天投喂4次;鱼苗经过8~10天的培育,体长可达1.5~2.0cm,体色转黄,此时可投喂切碎并经消毒的水蚯蚓;经过30天的驯养,鱼苗体长达2.5~3.0cm,开始成群见食,体色变黑。有期间,每天适当换水充气,且用胶管虹吸池底的排泄物,保证水质清新。随着个体增大,对饵料生物、溶解氧等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2)鱼种培育:根据实际情况,鱼种培育可使用土池或水泥池。其中,使用水泥池培育时,培育池面积一般在20~40m2为宜,池深60~80cm,且排灌水方便。鱼苗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等消毒清洗培育池,然后贮水即可投放鱼苗。投放的鱼苗必须同一批次、规格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因为在水泥池中培育,池水中天然饵料生物严重不足,所以必须投喂人工饲料,小规格鱼种时投喂切碎消毒的水蚯蚓,个体增大后可直接投喂水蚯蚓。当规格达全长8cm以上时,则开始驯化摄食鱼糜,经过5~7天的驯化可完全摄食鱼糜(冰鲜鱼浆)。如果由于冰鲜鱼来源困难,还可驯化摄食鳗鱼饲料。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少量多餐,并提供充足的饲料供其摄食,同时注意定时、定位、定量投喂。日常管理中,由于投喂大量的鱼糜会败坏水质,所以要经常巡塘,观察水质,如发现水质变坏则要及时换水,一般采用先排后灌,换水量为池水的1/2左右。另外,可在池中放入占水面1/2左右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同时可供大刺鳅鱼种隐蔽。

(3)适时分级分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大刺鳅鱼种在规格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当差异较大时,要特别注意及时过筛、分级、分养。

3.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一般采用精养方式

(1)池塘要求:一般以土油为好,池塘面积一般为607~1334m2,池水水深1.5m以上,塘基高出水面50cm以上,池底淤泥少,池塘排灌方便且四周环境安静。池塘内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葫芦、可以调节水质和为大刺鳅隐蔽遮阳。鱼种下池前,以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然后贮水,待药物毒性完全消失后才可以放入鱼种。

(2)鱼种放养:一般在每年5~6月份投放全长5cm以上的鱼种,要求投放的鱼种同一规格,一次投放足量,鱼种体质健壮。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667m2。经过8~10个月的养殖,成鱼平均个体达200g以上,即可收获上市,每667m2产量一般达250~300kg

(3)饲料:大刺鳅为杂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大刺鳅主要投喂冰鲜鱼,经过人工驯化后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但要注意的是:要求冰鲜鱼的质量应比较好,不要腐烂变臭,否则容易引发细菌性疾病。

(4)日常管理:因为养殖密度较高,所以要求经常加注新水,防止因大量投喂饲料而导致水质恶化;在雷雨天气,要及时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无损,防止大刺鳅跳逃和池水漫池;做好饲料的保鲜工作,确保饲料新鲜,不腐烂变质,同时投喂要做到“四定”;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次,以调节水质,如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

浙东渔民的鳗苗捕捞

文/

鳗苗素有“水中软黄金”之称,每年的1至4月是捕捞旺季。

每到秋季,鳗鲡就通过出海口,游向深海中交配、产卵;到初春时,孵化成幼苗的小鳗,再向内河溯游。因此,长江口、金山嘴出海口等就成了鳗苗的理想捕捞点。捕捞鳗苗是沥海渔民的新兴产业,每年1月15日至4月15日,都有大量沥海渔船出海捕捞。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供外贸出口鳗鲡幼鱼获利,开始兴起了捕捞鳗苗产业。

随着出口和国内养鳗业的发展,鳗苗需求量大增,价格不断上涨。

在八九十年代,每尾鳗苗从一元、二元,价格暴涨至十余元。

幸运者一汛可获利数万元,一夜暴富的神话,导致沿海渔民、农民参捕者剧增。鳗鲡的生长分为五个阶段:鱼卵、柳叶鳗、鳗线、黄鳗、银鳗。

银鳗又称“鳗鲡”,是身体从黄色转变了银色的成鳗,淡水中成长的银鳗,会从长江口游向海中,在咸水中产卵,称之为“洄游产卵”。

鱼卵孵化成为柳叶鳗、鳗线,再从海口游入长江。

鳗鱼的特殊繁殖方式,成为人工培育鳗苗的难题。鳗苗不能人工培育,滥捕必将导致鳗鱼灭绝。


为控制无序捕捞鳗苗,故在1985年,省 *** 实行鳗苗张网“开捕期”和“鳗苗捕捞许可证”制度。同时,打击私自交易与走私活动。但因价高利丰,仍不乏偷捕者。为加强管理,沥海镇在1991年1月,成立鳗苗捕捞和收购领导小组,组长为姚成夫,副组长顾东兴。

2000年以后,终因鳗苗稀少,捕捞业趋于萎缩。

鳗苗的生长图

鳗苗捕捞 *** 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张网

张网为喇叭筒状,一般网长9米,网周长6~7米,可用聚乙烯线织成。自网口至后端逐渐缩小,网口尾端连接一个浮动的集苗箱。集苗箱网目50~60目。

张网宜定置在离水闸较远的海滩上,随潮流来集捕鳗苗。在涨、落潮时都可以采捕。两人作业,一人划小船,一人用小白瓷盆定时提起集苗箱,舀出鳗苗盛人苗箱内。这种捕捞 *** 操作较方便,二人可管5~6口张网,一昼夜可作业四次,每条网可生产1公斤左右鳗苗,而且成活率也高。

二、扳罾网

使用时,将网张在水闸附近,另准备一把长柄小捞网,当网接近离开水面时,用小捞网捞起网袋中的鳗苗,放人贴有麻布的小竹箩里。

这种网使用较灵便,产量也较高,鳗苗中杂鱼少,苗质量好,成活率也高。

三、灯光诱捕

鳗苗在夜间有趋光性,夜间在板罾网杆下挂上灯进行灯诱。也可以用灯把鳗苗诱集一起,用手抄网捞起。这样的采苗量和成活率都较高。

保护自然资料,进行有序开发,同样应给鳗鲡提供生长繁殖的休渔期。

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鳗鱼洄游的一生:始于大海,称霸河流,最终归于大海

我们餐桌上的美食,鳗鱼,它们基本上都是养殖的,比如日本料理中的白鳗(Anguilla japonica)。鳗鱼的种类很多,关于它们的故事也很多。

这只海豹的鼻子礼卡了一条斑点鳗鱼,人们费了好大劲儿帮它拽出来了

而在狂野的澳洲,人们并没有普遍把鳗鱼当成美食,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短鳍黑鳗,Anguilla reinhardtii长鳍黑鳗),这些黑色的鳗鱼,基本都处在野生状态。

在野生状态下的鳗鱼是相当“硬核”又“神秘”(从没有人见过它们产卵)的生物。没有腿的它们可以在陆地上溜达,捕食大型猎物,还能爬上瀑布!它们一生的形状变化可与蝴蝶、飞蛾和蝉等昆虫相媲美,每个阶段都变化不小,有不同的名字。

1.卵期(egg-stage)2.柳叶鳗(leptocephalus)3.玻璃鳗(glass eel)4.鳗线(elvers):入海口处,养殖业鳗苗的捕捉来源。5.黄鳗(yellow eel)6.成年银(黑)鳗(eel)7,交配

它们的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洄游

如果你在河里或水坝里见过鳗鱼,它史诗般的洄游已经完成了一半。和另一种美食三文鱼(鲑鱼,生于河流,长在大海,产卵后死于河流)的生态正好相反,它们生命的起点在大海。

叶状幼体鳗鱼

从它在海洋某处孵化的那一刻起——可能是在充满珊瑚的海域——它的使命就是游数千公里到内陆去。大概每10000幼仔中只有一条能成功。

洄游从叶状幼体鳗鱼开始,它们在这种状态叫柳叶鳗(leptocephalus)。这种形态专为漂流而生,乘着洋流向海岸移动。

做一只小透明

当鳗鱼幼崽仍然在海洋中,可能在大陆架附近时,幼虫会变成典型的鳗鱼形状,但有一点不同:它们依然是透明的,在这一形态它们叫:玻璃鳗(glass eel)

一只小透明

透明可能有助于玻璃鳗鱼躲避捕食者,但透明是有代价的,这阶段的鳗鱼失去了进食的能力,它们必须饿着肚子一路游到河流的入海口。对于一条饿着肚子的小玻璃鳗鱼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鳗鱼只有在到达河口并经历另一次形体变化后才能再次进食。在微咸水(盐和淡水的混合物)中,它的海洋身体逐渐适应未来的淡水生活。在这一阶段,它的颜色开始变暗,并被称为鳗线(elvers)

它们终于可以吃东西了,为下一段史诗般的冒险:长途跋涉逆流而上储存能量。这时的它们还有一个劫要渡:入海口的鳗线形态,正是水产养殖业里鳗苗的捕捉来源。

决定性别

渡过重重劫难,进入河流的鳗鱼,逐渐生长。鳗鱼从孵化到长约20-30厘米都是没有性别的。然后鳗鱼的青春期开始了,它们会转变,变成雄性或雌性。它们是男是女,走哪条路似乎取决于人口密度。

在一个有很多鳗鱼的地区,年轻的鳗鱼更有可能变成雄性。但在鳗鱼较少的地区,比如更难到达的上游,鳗鱼更有可能变成雌性。

克服又高又滑的障碍

鱼会游泳,这是废话,但鳗鱼可以在一定时间里离开水生存。它们可以穿过土地,到达下一个水域。

鳗鱼的秘密武器?它们可以通过皮肤“呼吸”!嗯……不完全是,但它们微小的鳞片和黏液帮助它们将一些氧气从皮肤转移到血液中。鳗鱼只需要最小的涓涓细流就行了,当它们向内陆推进时,这确实给了它们优势。

它们是凶猛的猎手

鳗鱼一开始可能是脆弱地蠕动的小动物,但当它们在淡水中的安家时,它们会变得庞大。长鳍黑鳗可以长到1.7米长。成年鳗鱼会吃蛇、鸟、鱼和其他水里一切活动的东西。它们成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重回大海,生死洄游

虽然在洄游中,肯定会遇见一两处漂亮的河流或水坝作为家,鳗鱼就此安顿下来。一条幸运地避开了疾病和灾难的鳗鱼,可以在同一个地方一直活到50岁。有一些被饲养的鳗鱼,甚至可以活到80多岁。

但,野生鳗鱼都会有一天,突然决定“我要生孩子!”,这个决定从何而来,人类还不知晓。大概是在 15 岁到 30 岁之间的某个时刻,对繁殖的呼唤迫使它们重新开始长途旅行,回到大海。

在这个阶段,鳗鱼停止进食,外观再次发生变化:眼睛越来越大,头部变得更加尖锐。这些可能是为了改善它们的游泳和深水视力。最后,鳗鱼回到了海洋。

通过在鳗鱼身上安装追踪器,研究人员能够跟踪一些鳗鱼,它们从内陆游到珊瑚海的旅途长达2620公里,在那里,产卵后,它们死于精疲力竭。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鳗鱼对这一切似乎很清楚。

一看就贵版

一看就香版

下次,你和朋友、家人、孩子去吃这些肥美的鳗鱼,喝着小酒时,这篇文章的内容也许能成为你的一个好话题,是不是?

猫子感谢你的关注(?_?)

标签: 鳗鱼 繁殖 难题 技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