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安徽黄山一个渔业资源研究团队,他们在对新安江外来入侵生物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刀鱼的身影,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刀鱼资源恢复了?
确实是刀鱼,但不能高兴的太早,这是钱塘江刀鱼,不是长江刀鱼,并不少见。
新安江是钱塘江水系的上游干流,古代就叫浙江。
1959年,钱塘江流域修了新安江水库,1968年,又修了富春江水库,从此,洄游性鱼类越来越少。以至于钱塘江鲥鱼在80年代就基本没有了,钱塘江刀鱼种群也越来越小。
1984年,钱塘江进行调查,只捕获到4尾鲥鱼,1989年在钱塘江富阳捕获一条鲥鱼后,此后再也没有发现。钱塘江刀鱼的情况则相对好一些。
都是刀鱼,钱塘江刀鱼比长江刀鱼,差很多吗?
刀鱼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钱塘江刀鱼不值得惊喜?
其实在新安江上游能发现野生的钱塘江刀鱼,还是值得惊喜的,如果是长江刀鱼,那就不得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刀鱼的分类,了解一下刀鱼。
首先,刀鱼有按水域水系划分的,刀鱼在我国分布很广,长江里的刀鱼叫长江刀鱼,黄河里的叫黄河刀鱼,辽宁辽河里的刀鱼叫辽河刀鱼,钱塘江的就叫钱塘江刀鱼了。
刀鱼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长江刀鱼叫刀鲚或长颌鲚,湖刀叫短颌鲚、湖鲚或梅鲚,钱塘江刀鱼叫凤鲚。
刀鱼也可以按生活习性划分,比如江刀、海刀、湖刀、河刀。
海刀,比如长江刀鱼,平时在海里生活,产卵就回到长江,属于海水鱼,在海里就叫海刀,回长江的时候就叫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已经于2019年2月1日禁止捕捞,国家不再发长江刀鱼捕捞证了。因此长江刀鱼是不允许捕捞、收购、加工、销售的。
长江刀鱼的人工繁殖,早在2012年,就在江苏实现,但是一直无法进行规模性养殖,因为它不吃人工饲料。
2012年,一条45.3厘米,重325克的长江大鱼,卖了59000。此后,基本捕获不到长江刀鱼了。
2021年,湖北开始研究规模性养殖,也只试验了100000尾,2023年4月份1500尾投入市场,一斤5000块,后续陆续投入市场的,大概3000一斤,2023年冬天大概会有3000尾可以投入市场,估算2000块一斤,普通家庭还是无法消费。
长江刀鱼
江刀,比如钱塘江刀鱼,平时在钱塘江生活,产卵就去海里,属于淡水鱼,在海里就叫海刀,回到钱塘江了就叫钱塘江刀鱼。
黄河刀鱼也是一样,每年4月洄游到东平湖产卵。不过黄河刀鱼属于杂食性,它还吃草根甚至泥土,因此鲜味不如长江刀鱼、钱塘江刀鱼,比湖刀味道好一些。
湖刀,则是生活在一些湖泊里,不洄游,一直在湖里生活,比如太湖湖刀。
1903年,德国人曾经在洞庭湖发现了一种短颌鲚,虽然是长江水系,但是它不洄游,只在洞庭湖生活。
油炸黄河刀鱼
河刀,则一般指支流里的刀鱼,比如黄河支流小清河刀鱼,辽宁盘锦特产辽河小刀鱼,实际上仍然属于海刀。
为什么叫辽河小刀鱼呢?因为它的个体小,一般20厘米上下,平时是见不到的,在辽宁每年5月前后才从海里洄游到辽河,差不多40元一斤。
辽宁人也把带鱼称作刀鱼,两者是有区别的。1999年,辽宁水产所开始研究辽河刀鱼人工繁殖,希望能恢复辽河刀鱼种群。
辽宁地区把带鱼称作刀鱼
经过后期的禁渔,给了钱塘江刀鱼繁殖的机会,钱塘江还是有刀鱼,禁渔期过后,还是能吃到钱塘江刀鱼。
一般吃刀鱼,以明前刀鱼为贵,大概是清明到谷雨洄游的刀鱼,个体比后续洄游的个体要更大一些。钱塘江刀鱼,看时段,明前刀鱼,也能卖到100块甚至更多,因为产量确实少,之后差不多几十块,要是鱼鳞掉的多品相不好,能卖到10块,而太湖湖刀则低到5元一斤。
钱塘江刀鱼
钱塘江刀鱼,端午节游向出海口产卵,然后回到江里,小鱼孵化了回到江里生活,它是属于淡水鱼的,跟长江刀鱼是相反的,长江刀鱼是海水鱼。
怎么区分长江刀鱼、钱塘江刀鱼、湖刀?
这几种刀鱼,怎么区分它们呢?
长江刀鱼个体,大的能到七八两,普遍比钱塘江刀鱼大,钱塘江刀鱼一般2两不到,湖刀也类似。
要区分这几种鱼,可以通过鱼头颜色、鱼鳃颜色、鱼肚子大小区分。
长江刀鱼属于洄游期间的鱼,是不进食的,因此鱼肚子会扁瘦。
而海刀属于正常在海里生活期间,会大量觅食为洄游进行储备的时候,因此肚子比较鼓。
湖刀不洄游,会正常觅食,肚子也比较鼓。
长江刀鱼的鱼头是白色,鱼眼睛也是白色,把鳃盖打开看,鱼鳃是亮红色。
湖刀的眼睛、下颌看起来有淡淡的红色,尤其是下颌,打开鳃盖,鱼鳃有点泛白。
海刀的眼睛和下颌,则是明显的红色。
如果遇到市场有卖刀鱼的,应该是双手捏鱼头倒立起来看,而不是抓鱼身两侧,鱼鳞掉了,就掉价了。
一般,清蒸的刀鱼,会把鱼骨剔出来,做成一道菜。
黄山新安江是钱塘江的起源,还是能够说明新安江上游水体环境在变好。因为刀鱼对水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像辽河小刀鱼,洄游的时候,到了鞍山河段,遇到水体污染,就返回海里了。
2021年7月18日,研究人员在黄河口发现了一条成年的黄河刀鱼,上世纪90年代末就没有发现过黄河刀鱼的身影了。
2019年起,每年3月1日到6月30日,钱塘江进行禁渔,可以娱乐性垂钓。
2021年1月,兰溪渔民在兰江发现了钱塘江刀鱼,说明钱塘江刀鱼已经开始出现在钱塘江中上游。
2023年7月,新安江上游发现钱塘江刀鱼,说明钱塘江上游也已经开始出现钱塘江刀鱼。
这就能够说明,整个钱塘江水系,通过禁渔、放流、保护,水生环境已经变好了很多。
不管怎么样,禁渔制度,环境保护,让一些鱼类种群得以恢复,这也是好消息。
参考资料:
三岔河河刀鱼
王耀辉.长江刀鱼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
郭爱.不同发育阶段东、黄海凤鲚的食性差异
郭成秀.黄河口刀鱼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对策
蔡德霖.黄河下游刀鲚的生态和渔业概况
恢复生物多样化 让珍稀“鱼宝宝”重回母亲河怀抱赵道全团队人工培育的珍稀鱼类黄河雅罗鱼亲本实习记者孙越摄
3月是黄河雅罗鱼的繁殖期。4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负责人赵道全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了该珍稀鱼种的繁育工作。
近年来,黄河珍稀鱼类的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日益受到重视。
今年2月起,黄河中下游迎来史上最长禁渔期。黄河河源区及上游重点水域从2022年4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实行全年禁渔;黄河宁夏段至入海口禁渔期延长一个月,由4月1日至6月30日延长至7月31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刚说:“调整黄河禁渔制度,为保护黄河珍稀鱼类资源开了一个好头。要统筹治渔与治污,努力恢复黄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多方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给珍稀鱼种一个“家”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栖息的鱼种数达190多个,不乏黄河刀鱼、北方铜鱼、黄河鲤鱼等知名鱼种。2007年,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种数下降到78种,超过一半的鱼种消失不见。2016年发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显示,24种黄河土著鱼处境堪忧,其中4种被评为极危,10种被评为濒危。
保护黄河珍稀鱼类,恢复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河南省依托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水产种质资源库,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活体、标本、细胞和基因等遗传材料的收集、保存、利用。目前已保存黄河鲤鱼、黄河鲇鱼、拟鲿、黄尾鲴等水产种质资源33种、种质材料2万份。
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二层标本室,8个标本陈列柜上1400个瓶瓶罐罐静静地矗立着。“看,这瓶里装的标本就是北方铜鱼。”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科科长王延晖介绍说,它肚子大,隆起的脊背很高,胸鳍较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鸽子,所以又被称为“鸽子鱼”。
提起北方铜鱼,赵道全也充满惋惜,这种鱼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黄河中游的主要经济鱼类,后来由于过度捕捞、黄河水质污染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数量逐渐减少。“假如当时我们就有种质资源活体库,把珍稀物种保藏起来,通过人工繁育和扩繁的手段扩大种群,或许今天在黄河流域还能看到它的身影。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种质资源库,北方铜鱼目前已经灭绝了。”赵道全说。
大鲵、中华鲟、淇河鲫、暗纹东方鲀……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标本室,目前珍藏了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鱼类标本135种。“这个标本室是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大部分标本都在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上进行了登记。”王延晖表示,目前标本室主要用于展示珍稀鱼种的形貌,也保藏了一些珍稀鱼种的组织,待将来技术成熟可以做进一步科学研究。
“有了种质资源库,通过人工扩繁手段可以增殖放流,增加野生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赵道全和他的团队已经争取到“黄河中下游稀有水产种质资源挖掘及生态修复”省科技攻关项目,在科技的“加持”下,未来会有更多的珍稀鱼类在黄河里现身。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水生生物原生态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有些品种濒临灭绝。在此背景下,建立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意义重大。”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书记康福平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将为河南省鱼类种质生产和良种选育提供更多优质资源,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作出贡献。
守护母亲河中的万千生命
为了母亲河中稀有鱼类不再绝迹,赵道全多年来一直守候在黄河滩区的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和豫西山区的河南省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生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黄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养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守护着母亲河中的千千万万生命。
拟鲿是黄河稀有鱼类,曾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但由于上游大型水库修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资源量严重下降,已处于濒危境地。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赵道全发现了它。
为了人工繁殖成功,赵道全带领研究团队开展繁殖技术研究。但是,之一年仅仅繁殖出几百尾鱼苗。总结原因,研究团队发现要想增加繁殖量,突破“人工 *** ”配制技术是关键。随后他们用了10天时间进行了8次调整,依然不见效果。赵道全着急地说:“这一技术攻不破,下一步无法开展,繁殖季节不等人,要想办法攻克,必须攻克。”此后,研究团队再次集智攻关,终于试验成功。
当年,赵道全带领团队收获黄河拟鲿鱼苗15万尾。他们又将2万尾优质拟鲿鱼种人工放流到黄河主支流上的故县水库,河南省长垣县、卢氏县,以及安徽、湖北等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万事开头难。在此之后,赵道全又带领团队连续成功繁育了黄河雅罗鱼等稀有鱼类。黄河雅罗鱼原本在黄河流域分布较广,但近十几年逐步减少。为了拯救这一稀有物种,今年春节一过,他就带领团队和学生入驻野外工作站,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赶在这个春天的繁殖季成功孵化出黄河雅罗鱼苗。
黄河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赵道全介绍,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天然水域水产种质资源锐减,一些鱼类品种濒临灭绝。而缺乏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养殖生产过程造成无序的苗种交流,污染了物种天然基因库,许多经济物种种质遗传背景和遗传结构混淆不清,近亲繁殖亦导致种质退化。“所以能入选种质资源库的必须是原生土著品种和少量具经济价值的引进种。”赵道全说。
要收集原生品种并不容易。这些年,赵道全和他的团队跑遍了河南省四大水系及其支流。
辛苦之余也有收获。去年6月,赵道全在黄河下游长垣段采样时发现了3条鳗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鳗鲡每年在黄河黄海之间洄游,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黄河经常断流及环境变化,鳗鲡多年不见踪影。现在鳗鲡重新出现,说明黄河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赵道全欣慰地说。
“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近年来连续开展的黄河生态生物多样性增殖放流活动,是保护黄河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一项重要举措。”河南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说。
“当前,水产种质资源库还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就地保藏支持不够,保藏能力弱;二是一些濒危鱼类活体很难捕获,如大鼻吻鮈,最近两年资源量急剧下降,已很难在黄河中发现……”赵道全不无担忧地说,除了大鼻吻鮈,黄河鲇、黄尾鲴、红鳍原鲌、尖头大吻鱥等也在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拯救名单”上,还有十余个种类的“黄河鱼家族”成员亟待拯救。
“今年,黄河禁渔从3个月调整为4个月,这是保护黄河珍稀鱼类迈出的一大步。保护黄河珍稀鱼类任重道远,既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一力所能及,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赵道全说。(乔 地)
来源: 科技日报
一斤卖到8千元,长江刀鱼从年产几千吨到按条卖,禁渔能恢复吗?长江刀鱼,也称鲚鱼、刀鲚、鮆鱼、望鱼等,因为其体色皎洁如月,体型像一把出鞘的匕首,因此刀鱼之名最为流传。
作为长江春季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时鲜鱼,长江刀鱼自古以来就备受追捧,长江刀鱼、鲥鱼与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而长江刀鱼从何时开始位列长江三鲜之尊已不可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每年春季到来前,长江刀鱼总能吸引食客的目光。
味道是其次,主要是这个鱼价格让人瞠目结舌,质量好的大刀鱼已经达到8000元每斤的“天价”,早已成为许多高档餐厅的春季主打“招牌菜”,一盘往往达到数万元。
然而在历史上,长江刀鱼虽然一直被追捧,加上文人墨客的高雅宣传让其带上“网红”光环,但这种鱼并不是如今寻常百姓消费不起的境地,主要原因是这种鱼的产量一度非常的庞大,根据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江刀鱼的年产量还一度达到3700吨,由于长江刀鱼属于洄游鱼类,季节性非常的明显,一些老渔民回忆,赶上洄游的大鱼群,一网下去一两百斤渔获并不是稀罕事,刀鱼满船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因为产量过大还出现滞销没人买的情况。
“三鲜之首”还没人买?事实上食用长江刀鱼讲究的可多了。
作为洄游鱼类,长江刀鱼平时栖息地在浅海,只有每年的春季进入长江洄游至繁殖地产卵,而洄游鱼类更大的特点就是在洄游的途中是很少甚至不进食的,这些鱼在海中就已经做好了脂肪储备,因海潮涌入长江口的最远点恰在靖江新港附近,故江刀会在此聚集成群逆流而上。
洄游在靖江段的江刀,体内的盐分会慢慢淡去,性腺也会因为水流 *** 发育成熟,加之体内的脂肪充足,最极品价格最贵的长江刀鱼往往只产自清明前的靖江,再往上游或者过了时间段,长江刀鱼的脂肪消耗过大,鱼刺也开始变硬,口味下降的非常的大。
其次刀鱼也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味道差距非常大,徘徊在长江口不洄游的被称为“海刀”,其味道最为下品,又因为刀鱼多刺易卡喉,全身的刺有上千根之多,基本无人问津,常年生活在长江湖泊中的刀鱼被称为“湖刀”,味道也不太好,只有在长江洄游的刀鱼,才被成为“江刀”。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江刀鱼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带之一,长江两岸发展尤为迅速,密布的城市发达的工业,所产生的污水量更是多得惊人,根据长江委的统计,长江每年的纳污总量大概在300亿吨,在全国河流中长期居首位,而黄河多年的平均径流量才535亿立方米,由此可见长江污水情况有多恶劣。
密集的污水不仅污染整个河段的水质,还会在某些工业发达的江段形成带有毒性的污水带,对水质非常敏感的长江刀鱼,置身于污染带中根本无力穿越,这也导致长江刀鱼很难再回到理想的繁殖地进行产卵,八十年代末湖南湖北江段就已经难寻江刀踪迹,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江刀甚至在南京江段都已经踪迹难寻。
城市和工业让长江水质出现了大问题,同时捕鱼业也开始迅速扩张,原来的木舟绳网变成了机械拖网,为了维持足量的渔获,渔民开始不断缩小渔网的孔径,“绝户网”开始成为搜刮江中鱼类的“利器”,竭泽而渔并没有唤醒人们的警惕意识,反而让其中的珍品长江刀鱼炒上了“天价”,价格摆在那里,进而 *** 着渔民更加卖力的搜刮,时不时出现的“鱼王”以及难以置信的拍卖价格,逐渐成为人们对长江刀鱼最直接的记忆。
奇货可居,于是不少人开始摸索人工养殖长江刀鱼的技术,然而问题来了,这些长不过25厘米的刀鱼,却有着堪比麻雀的“倔性子”,因为过于激烈的应激反应,刀鱼在捕捞上岸前基本就已经死亡,通过捕捞鱼苗进行繁育的路子就被堵死了,无奈只能通过临江建塘,引苗入塘来提升幼苗的存活率,这还不包括其他致死因素。
现阶段有几家养殖江刀的企业还算成功,但培育出一条可以上市的江刀,所投入的成本高得吓人,因而人工繁殖的江刀在价格上并没有与野生江刀拉开差距,花大价钱吃人工养殖的鱼,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野生江刀有价无市况且进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想吃只能选择人工养殖的鱼,这也是养殖江刀企业得以坚持攻关的基础。
好消息是,2020年长江终于出台了亡羊补牢式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大大小小的捕鱼行为全面禁止,就是为了恢复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推行了两年禁渔之后,今年开春以来,长江各江段鱼类数量明显增多,连濒危的江豚都频频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禁渔对江刀的影响如何?
不用说肯定有效果的,因为江刀属于洄游性鱼类,彻底绝迹不太可能,在禁渔计划的保护下,其数量势必会快速增加,江刀的繁殖能力不弱,绝对怀卵量1368-77500粒,平均23695粒,幼鱼生长迅速,个别个体一年就能长到20厘米左右,1-2龄便能达到性成熟,今年3月份,专家在长江泰州段进行资源监测时就捕获了120多条,可见长江禁渔之后,取得的成效非常的明显。
秋日旅游的自述打卡#秋日生活打卡季#原以为过了暑假,济南的游客会减少一些,可是事实却出乎意料。济南依然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他们纷纷踏上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感受山东人民的热情好客。
济南,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地处泉水丰沛的泺水之畔,因此也被称为“泉城”。泉水被认为是济南最珍贵的财富之一,而且每个泉眼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故事。游客可以欣赏到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除了泉水,济南还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泰山,它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登上泰山,可以俯瞰山下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山的雄伟和自然的力量。泰山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也吸引了众多徒步爱好者和登山运动员。
除了泰山,济南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大明湖、千佛山、纵观千年的历史文化景区等。这些景点展示了济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游览这些景点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感受到济南人民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价值的传承与尊重。
除了景点,济南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自然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济南烤鸭、草山羊汤、卤煮、清蒸黄河刀鱼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每一道菜品都代表着山东人民的智慧和好客。在济南,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东菜,感受到济南美食带来的舌尖盛宴。
除了景点和美食,济南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的春秋两季,济南举办盛大的泉水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在泉水文化节上,游客可以观赏到精彩的表演,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还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体验中去。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济南的历史和文化。
回到 *** 上的讨论,为什么山东网友比江苏网友更热情呢?或许是因为山东人民的性格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山东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对待客人总是竭尽全力以待。这种热情好客的传统也在 *** 交流中得到了延续。正是因为山东网友的热情,才让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旅行经验和建议。
当然,网友的热情不能简单地用地域来解释。无论是山东还是江苏,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网友。在 *** 上,人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爱好、兴趣和经历,而不仅仅是地域。所以,无论是山东网友还是江苏网友,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热情和好客。
最后,作为一个旅行者,我要感谢山东网友的热情和好客。正是因为你们的热情,我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济南这座城市,感受到山东的魅力。我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能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与更多的人分享济南的美丽与魅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山东,感受到“好客山东”的魅力,体验不一样的旅行之旅。无论是山东还是江苏,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让我们一起踏上旅行的征程,去发现更多美丽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很多人认为长江流域禁渔才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出现多鱼的现象,觉得非常假不真实。“要这么夸张吗?禁鱼不到一年长江就多的就是鱼儿?还有很多大鱼!有没点常识,鱼就不须要生长过程……”,这是钓鱼读者的真实留言,代表了很多读者的看法。
鱼,确实需要一定的生长过程,这个相信每个钓鱼人人都知道,不不不,我写错了,应该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三至六月份,是鱼类产卵繁殖后代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内从产卵到孵化成鱼苗,再从鱼苗长成小鱼,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有部分鱼苗可能会长得快一点,就好比人类,有些小孩出生后会长得快一点,鱼类也是一样。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形成鱼群再正常不过了。
不可否认,禁渔半年以来,长江流域内的鱼,具有种群恢复性,鱼群增大性的趋势。而且,很多以前钓鱼人很难钓到的鱼,都陆续重现于长江。其中有一种非常珍贵的鱼种,连续两次被科研人员发现,这是近三十年来的奇迹。这种鱼很多见都没有见过,甚至连名字你都没有听过,只有老一辈的钓鱼人才认识它,垂钓过它,它的名字叫做刀鲚!
这鱼是近三十年来,继去年科研人员在石首江段调查到刀鲚(2020年6月7日和8日各调查到1尾)后,6月4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课题组科研人员,在长江中游干流嘉鱼站位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过程中,调查监测到刀鲚(长颌鲚)1尾,系今年首次监测到刀鲚上溯到长江干流中游嘉鱼江段,也标示着刀鲚生殖洄游群体最早上溯到达嘉鱼江段的时间。第二次在刀鲚生殖洄游上溯时间窗口内在长江中游干流江段调查到刀鲚。
认识刀鲚
刀鲚,又名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等。是鲱形目、鳀科、鲚属鱼类。刀鱼分几个种类,比如黄河刀鱼、长江刀鱼等,本文介绍主要以长江刀鲚为主。
作为“ 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刀鱼就含有18.4克蛋白质和4.6克脂肪,另外还含有磷、铁、钙、锌、镁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
1、外表
外形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几乎到达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得细丝并超过腹鳍,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41厘米。体银白色。背侧颜色较深呈青色、金黄色或青黄色。腹部色较浅。尾鳍灰色。
2、生活习性
首先,刀鲚是一种栖息于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的洄游性鱼类,
其次,它以挠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也会摄食小鱼的幼鱼,摄食的种类常与栖息地及鱼体大小有关。
生长速度不一,在鱼苗和幼鱼期生长速度较快,每天平均可长1毫米左右,同龄成鱼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刀鲚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黄海、东海等海域。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在我国北起辽宁辽河,南至广东沿海及其与海相通的河流、湖泊都有分布。
它的更大特点就是,刀鲚在海洋里生活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于近海底栖鱼类。当进入长江口附近时,会逐渐集成大群,并且会改变生活水层,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
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的个体由海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进行产卵洄游。洄游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比较多,基本在长江口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刀鲚在早春时期也有些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有限。
刀鲚的现状
刀鲚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从历史上的相当可观的捕捞量可以看出来。
据现有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江苏省从长江里捕获刀鲚的捕捞量,每年可以捕捞到约为1700吨,到了80年代时,年捕捞量下降到了1500吨,证明依然还有大量的刀鲚的存在。可惜的是,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水工建设、各种电毒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洄游型刀鲚的产量迅速下降,在90年代还能维持在900吨/年,而2011~2012,年捕捞量不足10吨/年。
由于刀鲚越来越少,在2019年2月1日取消了所有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禁止捕捞刀鲚。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其实刀鲚已经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 3.1——濒危(EN)。
自2020年开始禁捕以来,又恰逢今年开始的10年的禁渔期,刀鲚在长江流域又出现喜人的情况,刀鲚上溯洄游产卵群体正逐渐恢复。从2019年开始,鄱阳湖的刀鲚资源呈现明显的强势恢复趋势。
据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调查,刀鲚生殖洄游群体连续两年具有恢复的势头,而且每年最早于4月中旬就已经洄游到达湖口江段,部分进入鄱阳湖水域进行产卵繁殖,还有一小部分继续沿长江干流上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将有更多的刀鲚生殖洄游群体路过嘉鱼江段,陆续抵达洞庭湖水域,选择适宜产卵区域进行产卵繁殖。
只是刀鱼寿命不长,一般为4-5冬龄,最长不超过6冬龄,这也是说刀鲚的寿命最长不超过6年。当刀鱼的种群数量恢复到一定时间后(比如6~7年后),是不是可以让钓鱼人垂钓呢?毕竟,对于钓鱼人来说,自然老死也是一种浪费啊!各位读者,有几个人钓过刀鲚?估计很少很少人钓过了。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需要文明施钓。而且,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
黄河的“危机”:渔获不到全国2‰,为何不咬牙禁渔10年?说起“鸽子鱼”,黄河沿线的居民想必都听说过这条鱼的大名。和长江的“三鲜”相呼应,“鸽子鱼”在黄河的名贵鱼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名气可与黄河鲤鱼、黄河刀鱼相媲美。
在上世纪60年代,“鸽子鱼”曾是黄河中游常见的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备受追捧。宁夏流传着一句渔谚:“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的鸽子鱼”,从中足以看出“鸽子鱼”肉质的鲜美程度。
进入70年代,“鸽子鱼”的数量开始减少,产量呈降低趋势。1986~1987年的调查显示,“鸽子鱼”在单个捕捞季的产量已经下降到150kg左右(河南段),而且大多都是老龄个体。90年代以来,河南段的资源调查中再也没有发现过“鸽子鱼”。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鸽子鱼”成为了黄河中的稀有鱼类,专业的捕捞队也反映很难捕捞到“鸽子鱼”了。更糟糕的是,“鸽子鱼”绝迹的趋势并非在单一河段才出现,而是呈现出从中游向上游扩散的趋势。2005~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在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展开摸底调查,同样也没有发现“鸽子鱼”的踪迹。
销声匿迹30年,“鸽子鱼”到底是什么鱼?
“鸽子鱼”的学名是北方铜鱼,别名叫沙嘴子、尖嘴鱼,是黄河特有的鱼种,主要分布在宁夏中卫到甘肃靖远大约200km的河段内。在我国,铜鱼属的鱼类只有3种,即北方铜鱼、圆口铜鱼、铜鱼。这三种鱼曾经都是重要的捕捞品种,产量相当可观,如今都已变成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物种。
与黄河中的其他土著鱼相比,北方铜鱼生长速度较快,仔鱼在当年冬季就能长到18~23公分,体重可达86~170g;3龄鱼的体长超过30cm,体重一斤以上。80年代时,曾有渔民在兰州七里滩河段捕捞野生鱼苗驯养,35天内就净长了2倍,算是开创了饲养北方铜鱼的先河。
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未突破北方铜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养殖产业更是无从开端。由于稀有少见且肉质上乘,“鸽子鱼”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一斤能卖到700元,即便如此也是有价无鱼!
据记载,“鸽子鱼”的巅峰产量曾高达5万公斤,种群数量相当庞大。在中卫、靖远等河段,两岸渔民还发明了“打混鱼”的捕鱼方式。每年7~8月份黄河进入汛期,泥沙翻涌,溶氧骤降,鱼鳃被泥沙堵塞,导致呼吸不畅。
这时候“鸽子鱼”被迫游到水体上层呼吸,背鳍、尾鳍均 *** 在河面上,很容易被发现。渔民见机划动船桨,直接用木棒敲击捕鱼——能用这种方式捕鱼,足以说明北方铜鱼资源丰富度之高!
“鸽子鱼”为何陷入濒危?
至于北方铜鱼濒危的原因,长期的酷鱼滥捕固然难辞其咎,但影响更大的还是黄河中游梯级水电站的修建。
黄河中游有八大水利建设规划,其中“资历”最老的当属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被称为“万里黄河之一坝”,1961年就已建成;90年代末,我国又修建了万家寨大坝、小浪底大坝等水利枢纽,进一步完善了调水调沙体系。
这些大坝有兴利的一面,总体利大于弊,但带来的生态影响也应客观看待:鳗鲡、“鸽子鱼”等洄游性鱼类是直接受害者。亲鱼的洄游通道被阻断,产卵场的水文环境也发生变化,受精卵无法顺利孵化。
还是以“鸽子鱼”为例,其鱼卵属于漂流性卵,比重稍大于水,但漂浮状态不会下沉。漂流性卵的孵化需要满足两大条件:之一是河水要有一定的流速;第二是要有足够距离的敞水河段,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流之后才能孵化出来。
但在梯级水坝建成后,河流的自然连通性被切断,漂流距离大大缩短,河水流速也变缓。即便有少部分亲鱼能够顺利产卵,受精卵最终也会下沉到库底,缺乏溶氧,导致孵化失败。
事实上,水坝的兴建给黄河生态带来的几乎是全局性的影响。客观来看,“鸽子鱼”的命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反映出了黄河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黄河鲤鱼、兰州鲶等“大宗鱼”。
据渔业部门统计,黄河流域的渔获量已经下降到4.6万吨。我们都知道,当年长江的渔获量下降到10万吨时就已经触发警戒,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相比之下,黄河的渔获量比长江还要惨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淡水水产品的年产量为3000多万吨,黄河能提供的渔获物还不到全国的2‰,曾经的“菜篮子”已经辉煌不再。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大幅度缩水的可不仅仅只有产量,还有鱼的种类,这种变化在黄河的上、中、下游普遍存在。比如在黄河下游,2013年时研究人员设置了9个监测断面,最终只发现了27种鱼类,仅占历史总数的26.7%。这意味着黄河下游有七成以上的鱼类生存不容乐观!
视线再回到“鸽子鱼”。近年来,关于野生“鸽子鱼”的报道非常少见,较近的一则报道是2018年4月17日,黄河山东东阿县艾山段发现了几条“鸽子鱼”,是当地几十年来首次发现。另外一则是2014年10月12日,宁夏永宁县的一位渔民捕到了“鸽子鱼”,但数量并不多。
目前,“鸽子鱼”已被我国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令人振奋的是,黄河上游重点水域也已经开始“效仿”长江的十年禁渔,开始试行为期5年的长期禁渔,这将为濒危的黄河土著鱼创造新的庇护所。
有人或许会问了:既然黄河生态急需保护,那为何不像长江一样实行全流域十年禁渔呢?
从实际需求来看,黄河渔获量多年来持续走低,确实有必要实行长期禁渔。但问题是全面禁渔的难度很大,渔民转产转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未准备充足。
另外,黄河全面禁渔涉及面广,渔政执法基础条件差,存在人员紧缺、执法监督力量薄弱、缺乏资金设备等问题,这些都是黄河十年禁渔的阻碍因素。
总之,黄河长期禁渔是大势所趋,但也只能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试点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黄河生态恢复,做好生态文章,“母亲河”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店员推荐的十元一条的黄河刀鱼,上菜后才发现被宰了朋友请吃饭,来到一家餐馆。晚上吃点清淡些的吧,都在减肥。
又要了一个蘑菇汤。
味道比较新鲜
服务员向我们推荐黄河刀鱼是他们店的特色菜,可以要上几条
朋友要了两条,上来菜之后才发觉上当了,十元一条的黄河刀鱼竟然这么小,放在大大的盘子里觉得有点滑稽。
吃了一口也没觉出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点咸了。觉得上当了,幸亏只要了两条鱼,要不然被宰的更多了。
黄河汇入渤海后,盐度急剧升高,里面的鱼到底去哪了?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区,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大平原,最后向东汇入渤海。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先后跨越了三级地理阶梯,水面落差高达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由于水面广阔,支流众多,黄河流域的渔业资源也极为丰富,在国内的大江大河中排在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长江和珠江)。
黄河源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资源调查中,国内专家共发现了147种黄河鱼类,隶属于32个不同的科,堪称“鱼类宝库”。其中,比较名气比较大的鱼类有黄河鸽子鱼、黄河鲤鱼以及黄河刀鱼。
由于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渤海,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黄河在抵达渤海后,盐度会急剧升高,里面的淡水鱼都到哪里去了?会不会被河水冲进海洋?
首先要弄明白,黄河里的鱼真的会“随波逐流”吗?
需要说明的是,黄河中的淡水鱼并不会单纯地随波逐流,有很多鱼类反而还会逆流而上,从下游洄游到上游(比如黄河刀鱼、花鳗鲡等)。因此,黄河水的流向并不代表淡水鱼的流向,即便黄河水持续注入渤海,里面的淡水鱼依然生活在原先的生境中。
黄河口卫星图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很多黄河土著鱼都是定居型的,始终生活在固定的河段中。比如上面提到的黄河鸽子鱼,其学名是北方铜鱼,目前的野生数量非常少,主要分布在甘肃至宁夏约200公里的河段内。顺便多说一句,目前的黄河鸽子鱼已经处于濒危的生存状态,在多次科考调查中都没有被发现,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黄河土著鱼。
极为罕见的黄河鸽子鱼
再比如黄河刀鱼。在上世纪70年代,黄河刀鱼曾有过150多万公斤的捕捞产量,一斤只卖一毛多。如今,由海入河的洄游型刀鱼已经非常少见,这和黄河长期的断流以及闸坝的兴建有很大关系,二者直接阻断了刀鱼的洄游与繁殖路径,导致野生群体大幅减少。
东平湖
庆幸的是,黄河刀鱼并没有因此绝迹。在黄河下游的东平湖中,还存在着数量丰富的定居型刀鱼,这些刀鱼终生生活在湖中,生活区域非常固定。同样,定居在黄河干流、支流以及其他湖泊中的鱼类也是同样如此,并不会随着黄河水的流动而被排入渤海。
刀鱼、鳗鲡等少数鱼种,确实能在海水中生活
大家都知道,淡水鱼和海水鱼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强行把淡水鱼投放到海水中会引发强烈的应激甚至死亡。如果盐度进一步升高,那么即便是海水鱼也会受到威胁。比如在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其盐度超过280,是海水盐度的8倍之多,地球上的任何鱼类都难以在此处生存。
死海
不同的水环境,盐度也大有不同。全球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我国近海的平均盐度为28~32。在黄河入海口,咸淡水在此交汇,盐度一般为3~16,淡水河流的盐度一般都不超过3。在黄河流域,有两种特殊的鱼有着很强的耐盐能力,之一种是生活在河口地区的广盐性鱼类,另一种则是过河口的洄游性鱼类。
首先说一说广盐性鱼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花鲈。花鲈在国内也被称为海鲈、白花鲈、七星鲈、鲈鱼等,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的入海口处,经常可以见到花鲈的身影。
花鲈
研究表明,海鲈最适宜的盐度为16左右,这正好对应入海口处的盐度,相比于黄河鲤鱼、黄河鲶等淡水鱼,海鲈的耐盐能力明显更高一筹。至于在黄河口生活的花鲈,到底是属于淡水鱼还是海水鱼,这一点大家就仁者见仁了。
第二种就是洄游性鱼类,鳗鲡是典型代表。鳗鲡在海洋中产卵,幼苗孵化后会成群结队聚集到入海口,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生长肥育。等到发育成熟,新一批的鳗鲡便会返回海洋中繁殖后代。因此,鳗鲡也能够适应高盐度的海水环境,比如花鳗鲡、日本鳗鲡等。
鳗鲡
问题来了,黄河口的鱼类是如何适应盐度变化的?
在黄河口,上游的有机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近海,浮游植物异常丰富,由此也吸引来了众多的掠食性鱼类。据统计,黄河口附近共有600多种海洋生物,有些鱼类甚至还形成了一定的捕捞规模,比如黑鲷鱼、鲈鱼、鲻鱼等等。正是因为物种繁多,黄河口也赢得了“黄金海岸”和“百鱼之乡”的美誉。
黄河入海口,东营渔港
在河口地区,鱼类对外界外界盐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只要盐度变化0.2个单位就能引发应激反应。这在当中,鱼类的侧线神经系统起着盐度监测与感知的作用。
海水鱼和淡水鱼调节自身盐度的机制是不同的。淡水鱼会积极从外界摄入盐分,并通过皮肤扩散、鳃部扩散以及排尿等途径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海水鱼则相反。
对于洄游性的鱼类,由海入河或者由河入海时体内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比如生长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鱼鳃中氯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增加,调节盐分的能力增强;再比如,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氯细胞对钠离子、氯离子的排放量将明显减少,从而影响渗透压调节。
另一种广盐性鱼类:鲻鱼
得益于这种适应性,花鲈、鲻鱼等鱼类可以通过人为的移植驯化,逐渐降低水体的盐度,使其逐渐适应淡水环境。利用淡化技术,人们培育出了很多淡化品种,南美白对虾就是典型的案例。苗种淡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之前只能在近海养殖的鱼虾品种在内陆地区也得以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拓展了养殖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
结语
在2002~2008年的黄河渔业资源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黄河上游的鱼类有44种,中游的鱼类有100种,下游的鱼类有101种,其中有些鱼类的活动范围很广,有些则很狭窄。
黄河民众捕鱼
即便是在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下游水位暴涨、流速加快,但下游的鱼类并不会因此减少——由于流速加快,大坝下游的鱼类形成了逆流而上的应激反应,同一河段的鱼类由之前的26种反而增加到了35种(2011年的调查)。这也从侧面表明,大多数鱼类都生活在干流、支流以及湖泊中,并不会随黄河水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示意图
总之,黄河中的鱼类绝大部分都始终生活在黄河流域,只有刀鱼、鳗鲡等洄游性鱼类才能跨河入海,在两种生境中生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生态修复靓齐鲁,岱青海蓝鸟飞回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微山湖畔,摄影爱好者赵迈惊喜地发现,近两年湖区鸟儿变多了:“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还有许多以前没出现过的鸟儿。”
微山湖之变,折射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记者从近日在山东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会上获悉,近年来山东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岱青海蓝、万物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修复,鸟儿回来了
近年来,山东建立起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2年,山东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3%,同比改善5.2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小清河干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均达到100%。
流经济南市区的小清河,见证着山东水生态的嬗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导致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小清河,河道垃圾遍布、鱼虾绝迹,水质不断恶化。
“不能让小清河成为百姓心中永远的痛!”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肖红说,当地关停搬迁沿河工业企业66家,推动8家涉水企业转型为绿色工厂,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同时,我们补齐污水处理短板,新建26个污水处理项目,总污水处理能力达209.8万吨/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计珍说,如今的小清河水清了,成为市民健身、垂钓、观光的好去处。
如今,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快创建,长岛列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滨海湿地3000余公顷、岸线28公里得到整治修复,95.4万公顷海域被划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胶州湾等地候鸟翔集,黄河刀鱼、江豚消失多年后重现黄河口……
体系优化,生态治理加强制度保障
杨华章是山东东营的一名“生态警长”。他上班之一件事,就是通过指挥大厅13块屏幕和252个监控探头画面,远程巡查1045平方公里的辖区。接着,他穿戴好装备,前往湿地和芦苇荡中巡逻,每天至少3小时。
在东营,像杨华章这样的“生态警长”有219名,守护着沿黄河138公里、滨海464公里生态带和118处城市湿地区域。近年来,山东深化“生态警长”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生态派出所”“生态警务室”。去年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共侦办污染环境案件402起,非法采矿案683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186起,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案件2147起。
2021年4月,山东、河南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为黄河入鲁水质装上了“安全锁”。按照协议约定,2022年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绿”了
“生态好了,金山银山也就来了。”山东临沂蒙阴县桃墟镇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明说,“全村人民决心优先守护绿水青山,一条生态富民路便就此铺开。”
2021年,蒙阴县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发布了山东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经核算,百泉峪村生态产品总价值7270万元,获得整村生态授信4300万元,为生态建设注入了金融“活水”。如今,这个曾靠开采矿石过活的村子,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4.2万元。
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推动山东各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烟台市打造万华工业园余废热低碳清洁供暖等29个应用场景,全市财政绿色采购占比达88%;枣庄市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威海市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全面开花……
目前,山东305家发电企业完成全国碳市场之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累计成交额占全国58%以上。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占比达到41.8%;光伏发电装机和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0.9%,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5.6%。
(记者袁敏 张武岳)新华社济南电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罕见!新安江黄山段首次发现刀鱼,长江禁渔成效:安徽鱼群染黑水大家都知道,自从我国实施长江禁渔之后,我们看到不少的生物种群在恢复,并且鱼儿的恢复状态可能是更好的。
例如,在2022年的时候,安徽池州市黄湓大桥黄湓闸下,出现了鱼儿翻滚的现象。
从视频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区域的鱼儿多到水面都被染黑了。
当地村民表示:在长江边上生活60多年了,从未见过这么多鱼,真的是60年一遇了,所以,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
这不,在2023年7月,安徽又迎来一件好事情,那就是——“新安江外来水生物入侵调查团队”在黄山市新安江中发现名贵鱼类,并且也是首次发现。
这也再次证明了,黄山市积极落实“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及科学修建过鱼通道,为洄游性鱼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美好生态环境作出突出贡献,水生生物资源在快速恢复中。
那这一次到底是发现了有多罕见的鱼类呢?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看看。
安徽资源变好——新安江只是一部分
没错,安徽是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而且也是长江流域生物资源最为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
在2022年,安徽发布了每5年一次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说明了——到2025年,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含风景名胜区)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湿地保护率达到53%。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5%,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0%,9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长江(安徽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所改善,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水平稳步提高。
这说明了,安徽的生态系大转变在持续之中,所以,生物资源变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上面的鱼群事件,就是一次保护的成效。
而新安江虽然与长江没有什么大的体系,它属于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但是,在安徽内,也是属于长江禁渔的政策之下。所以,近生态系统的维护,也少不了这个区域。
没错,新安江也是安徽资源丰富的区域,水源极其丰富,根据记载数据显示,整个新安江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是钱塘江的正源。
而由于它的河系非常地发达,所以河网密度大,亦居全省首位,在汇入新安江的各级支流中,河流长度在10公里以上有57条,在10公里以下达586条。
这样的条件,也为更多的生物种群提供了生存基础,所以,我们看到非常多的稀缺生物出现在新安江,这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那这次发现的罕见鱼类,名贵鱼类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刀鱼”,没错,这种鱼是真得非常稀缺,它学名刀鲚,属江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7月从东海上溯进入钱塘江中上游产卵,产后亲鱼即返回沿海生活,幼鱼在江中生长到3cm-5cm进入海洋生长。
而这一次发现当然是属于不同类别的刀鱼。按照分类来说,主要分为两个群体。
之一、长江刀鱼,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
第二、钱塘江刀鱼、黄河刀鱼和定居型刀鱼(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
而这一次,由于是属于钱塘江水系区域,所以,必然是钱塘江刀鱼。当然,要是从规格上面来讲,其实这两种刀鱼是非常相似的,一般人也很难分辨出来。但是,同样是刀鱼,因其味美鲜嫩,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几近枯竭。
所以,在长江禁渔实施前,其实我们也很少看到刀鱼的出现,而这一次发现的钱塘江刀鱼,也并不容易。虽然在历史记载之中,钱塘江刀鱼最远上溯至浙江常山县产卵。
但是在,这一次发现钱塘江刀鱼在安徽新安江,却是首次记录,刀鱼首次进入新安江安徽水域,这说明什么?属于极其罕见的事情,要是没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这个首次可能也难以见到,所以,这的确是好事情。
然而,对于钱塘江刀鱼来说,的确也是非常名贵。
在2023年7月——钱塘江开渔时段,为期4个月的钱塘江禁渔期正式解封之后,也出现了不少的刀鱼,来自杨公社区渔政负责人傅金金说,今年雨水偏少,开渔前渔民们还担心鱼可能会少。“没想到都是大丰收,总的渔获量在8000斤左右,基本上都是满载而归,大家都很开心!”,
其中刀鱼、鲈鱼、花鲢等鱼类都有,然而还是刀鱼的价格最吸引大家的眼球。
根据报告显示,以市价较贵的刀鱼为例,1.8-2.4两的是200元/斤,2.5-2.9两是300元/斤,3两以上则要卖到500多元一斤。便宜一些的,有60元/斤的白条鱼,40元/斤的鲻鱼,以及15元/斤的包头鱼和5元/斤的花鲢等。
看到没?刀鱼都可以卖到500多元一斤,这真的是天花板的鱼类了。
当然,如果真的要以整个刀鱼为群体的话,其实长江刀鱼还真的有贵得离谱的时候,在2017年的时候,长江刀鱼卖出天价,一位渔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长江刀鱼更高峰能卖7800元一斤!可以想一下,真的是有钱未必能够吃得到。真的是“物以稀为贵”了。
所以,综合性来讲,这一次在新安江黄山段首次发现刀鱼,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未来可能还会在保护之下,看到更多的钱塘江刀鱼出现,真的在开放所有的“禁渔”之后,那大家可能也都能够尝鲜了。
总结
综合性来讲,我国长江禁渔是持续10年的时间,虽然我们看到不少的鱼儿在长江禁渔之后出现了,这的确反映了生态系统变化。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就算是10年结束了,希望也科学,合理的进行对长江的开放,要是全面开放的话,我们可能看到十年长江禁渔的成果,在一年之中就没有了。
当然,也有可能在这一个10年之后,还有下一个10年出现,就看未来如何转变了,但是,一定要合理保护才行,因为生态系统是根本,这就是大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