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暑天的闷热已基本结束。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白露也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更大的节气。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物候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逸周书·时训》中说:“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鸿雁从北方飞来南方避寒过冬;
二候玄鸟归,玄鸟即为燕子,燕子此时自南往北回归故地。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诸鸟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如藏珍馔。“羞”字同“馐”,是美食。
天气
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
自白露节气开始,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接管,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谚语“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即在形容气温下降的速度加快。
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到秋天。我国华南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这时,我国各地的平均日较差(昼夜温差)低可以达到8℃以下,高则16℃以上。其中,新疆大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最为明显,达到16℃以上。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农事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
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俗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白露后的天气还有利于蔬菜生产。所以农民在此时节是忙碌的。
白露时节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常出现秋季低温天气,因此要预防病虫害和低温冷害。
民俗
收清露。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不同植物上的清露,具有养颜、明目、治病等不同功用,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节气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祭禹王。江苏太湖民间有在白露时节祭祀禹王的习俗。《禹贡》里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泽底定”。震泽便是太湖的古称,相传大禹治水由北而南,从黄河而至江淮,最后在太湖将兴风作浪的鳌鱼镇于湖下,消弭了水患,因此太湖畔的渔民称禹王为“水路菩萨”。虽然神话被视为虚妄,但其中却有人们最真诚的向往。白露时节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了能在随后的捕捞季获得好收成,为了能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太湖人会在白露时节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历时一周之久。
吃龙眼。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传说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的奇效,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的营养。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再加上白露时节,龙眼完全成熟,个大核小、甜度更高、口感更好,因此白露时节吃龙眼再好不过。
喝白露茶。白露茶就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自白露节气开始至10月中旬是茶树生长佳期。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样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所以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由此可见白露茶很受茶友们喜爱。
酿白露米酒。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谚语云:“处暑高粱白露谷”,白露时节谷物成熟,家家户户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米酒,待客接人必喝,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相传始于先秦,盛于唐宋,唐朝时期传入日本,今天的日本米酒就是沿用了白露酒的酿造 ***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久远。清光绪元年(1875年)纂修的《兴宁县志》里就有对程酒的记述,“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
十样白。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人们在白露这天要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以滋补身体,且对治疗关节炎有好处。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因为白露时节,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的“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从中医上来讲,白色入肺,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色中的“白”,在季节上对应到秋季。所以,人们在此时以白色食物来预防秋燥。
吃番薯。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在白露这天有吃番薯的习俗。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当地人们认为白露节气吃了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返胃酸,故旧时农家有白露节气吃番薯的习俗。
吃鳗鱼。白露时期的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鳗鱼的更佳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吃鲜鳗鱼熬白萝卜,鳗鱼营养丰富,白萝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推燕车。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到了白露节气,家家户户 *** 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燕车,孩子们推着燕车跑步御寒,可增强体质。
养生
预防秋燥。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在中医上称为“秋燥”。秋燥容易耗人津液,燥邪伤肺,因此人们常会出现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等症状。预防“秋燥”可涂抹润唇膏、润肤膏,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同时,还可多吃一些凉润多汁的水果,如柚子、梨、石榴、葡萄、柑橘等。
适度秋冻。“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健康人群经受适宜的凉爽 *** ,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但老弱者和身体虚寒的人群,起床后应适当添件薄衣,护好腹部、脚部和肩膀等关键部位,睡觉盖好被子也很重要。
穿衣。民谚有“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之说,意思是到了白露节气,昼夜温差大,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尤其要注意腰腹部、膝关节的保暖,否则容易着凉腹泻。因此白露节气后要穿好长衣长裤,以免受凉。
饮食。“秋吃早粥”是养生专家提倡的一种养生方式。尤其在白露节气,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差的症状,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这个时节多吃点温热的、有补养作用的粥食,对健康大有裨益。另外,由于秋季肺功能偏旺,若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还应少食辛味食物。同时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
诗歌
在所有二十四个节气里,名字更好听、最形象、最富有诗意的便是“白露”。在这样一个秋风渐起、露凝而白的节气里,诗人们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了,留下了大量吟诵白露的诗歌流传至今。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秋题牡丹丛》
唐·白居易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白露为霜》
唐·颜粲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
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
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白露》
当代·左河水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俗话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今年是何时霜降?引言
俗话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今年是何时霜降?是不是农历九月份,天气冷不冷?我是畅谈民俗点滴,一起看看谚语怎么说。
1、今年什么时候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了,预示着天气越来越冷,温度下降明显,将有寒霜降临。
据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正是告诉人们,霜降是在农历九月中旬,空气愈加寒冷,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了霜花。可以得出,霜降节气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
那今年霜降是什么时候呢?阳历10月23日,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农历则是九月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农历十月份了,看看谚语怎么预兆。
2、看看谚语: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今年是农历九月二十八迎来霜降节气,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谚语这样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也就是说,如果是农历九月进入霜降节气,则这个月天气比较暖和,没有寒霜降临。如果是农历十月迎来霜降节气,那么在农历十月则寒霜降临,天气寒冷。看来比较返回二十四节气特点。
还有的谚语说:“九月不打霜,十月无霜打”。这个不是说的节气,而是讲的下霜的现象。假如九月没有寒霜,那么十月也比较暖和,没有寒霜降临。
3、其他谚语有什么说法
刚才探讨交流了农历九月霜降的谚语,接下来探讨交流农历九月出现打雷和大雾的谚语,有什么预兆。
谚语说:“九月雷响十月雾,来年丰收保不住”。这是针对不同月份,出现不同自然现象的谚语,看来不是好兆头!在农历九月仍然出现电闪雷鸣,或者在农历十月大雾弥漫,都预示着来年春旱现象,不利于农作物丰收。
还有的谚语说:“九月响雷,十月无霜”。古人认为,在农历九月不应该出现打雷或者闪电的天气,但是,假如听到雷鸣之声,往往预示着农历十月天气晴朗干旱,暖和不冷,也不会有寒霜降临。
小结
不难看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劳动实践经验之谈,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到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天候,才返回节气特点,否则,往往引起气候或者天气变化。#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9月8日白露,今年是早还是晚?导语:“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9月8日白露,今年是早还是晚?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第15个节气,是八月节令,一般在每年的公历9月7日-9月9日交节。
白露时节一到,气候将变得越发干燥,昼夜温差相比处暑时节时更大,天气渐渐转凉了,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
副热带高压继续向南撤退,北半球由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继续控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大陆性气团,强烈发展时会造成寒潮天气,气温急剧下降。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在10~15℃左右,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散落在花草树木的茎叶上,在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同时,自然万物也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
这个露珠(白露)可不一般,古代农人就是通过它来判断天气的。比如,古人说“早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等等,古人就是通过秋天的露水来来判断晴天的。
“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白露时节不能再有连续阴雨天气了,因为,只有晴天才能让农作物成熟、干燥、适合收割。否则,阴雨连连不仅不利于成熟,更不适合收割、晾晒和贮藏。
古人把一年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农历的月份分别有两个节气。其中,月初的叫节(节令),月中的叫气(中气),一般节的重要性要大于气,因为,节代表着变化。
但是,中气也很重要,他是标志。比如,农历八月里必须要有秋分(中气),如果没有,就要闰一个八月,让秋分出现在农历八月里。也就是说,白露节气可以出现在农历七月里,也可以出现在农历八月里。但是,秋分一定要出现在八月里。
白露节气恰好是十二节之一,所以,古人认为白露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古人还把白露分“早、晚”,什么意思呢?今年白露节气是早还是晚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民间有“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的说法,这里的湿漉漉代表着下雨,凉飕飕代表着晴天有露。
这句农谚的大意是说,如果出现了“早白露”的年份,那么当年白露后的降雨可能会比较多,而此时庄稼已开始陆续成熟,最忌讳降雨,不仅不利于成熟,更不利于收割晾晒归仓。所以,人们不希望是“早白露”!
那么,怎么判断是“早白露”和“晚白露”呢?
白露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因此,古人把白露在酉时之前交节称为“早白露”,把酉时之后交节称为“晚白露”。
那么,2023年是“早白露”还是“晚白露”呢?
2023年白露的交节时间是在9月8日早上5点26分31秒,农历癸卯(兔年)七月廿四。也就是在寅时交节,而酉时是指下午17点到19点,显然今年是“早白露”。
这样一来,按古人总结的经验,今年白露节气前后可能会出现降雨的情况,雨水相对较多一些。
那么白露期间下雨好不好呢?
老话说“雨落白露无禄日”,意思是说,白露时节下雨多的话,庄稼的收成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为,白露时节大部分作物都已经到了生长末期,趋于成熟了。这时候还阴雨绵绵,会使气温下降,导致成熟的秋粮易发芽霉变,未成熟的秋作物生长期延缓,容易遭受冻害。并且,低温还会造成晚稻抽穗扬花期的冷害,空秕率的增加,也不利于玉米、红薯、晚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越冬小麦播种、油菜移栽。
白露节气到了,分享几句白露节气农谚给大家作为参考。记得收藏一下,很难找到这么全的了:
1、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2、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3、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4、白露秋分夜,一叶凉一夜;
5、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
6、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7、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8、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风后;
9、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10、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11、白露到秋分,家畜快打针;
12、白露节到,牛驴上套;
13、秋分有雨收成好,白露有雨霜冻早;
14、处暑难逢十日阴,白露难逢十日晴;
15、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霜降节气收晚稻 品质更好的晚稻种植却在减少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霜降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冬天离人们越来越近。北方的秋收已经基本结束,此时的我国南方地区,却仍值“三秋”忙碌季节。位于湖南省衡南县东部的宝盖镇,村民正忙于一年中的第二次水稻收割工作,这次的水稻又叫做晚稻。基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南方很多地区可以实现一年两种的农业形式。据宝盖镇当地人介绍,晚稻由于生长期更长,口感品质都好于早稻,但遗憾的事实却是,晚稻的种植面积在当地乃至很多地方却越来越少。
收割机正在收割晚稻 。受访者供图
生长期长 晚稻口感好于早稻
每年10月这个时间,宝盖镇农技站站长刘冠都会格外忙碌,镇上又到了收割晚稻的时节。
位于湖南省衡南县东部的宝盖镇,根据水稻种植选择的不同,有的村民选择一年一种,为一季稻,有的则是一年两种,叫双季稻。
刘冠告诉记者,在一年两种中,早稻的生长期从3月末到6月末,生长期在110天左右。而晚稻的播种期在早稻收割后,生长期则持续至10月下旬,有时甚至会持续到11月,生长期在120天以上。
其实也就10天的差距,却让晚稻和早稻有了些许差别。刘冠表示,由于生长期更长、昼夜温差更大,晚稻的品质、口感都要好于早稻。“早稻的种子其实受高温影响,熟得快,一般到了早稻收割期间,白天和晚上的温度都是30度左右,温差很小。现在收割晚稻,白天温度一般在20多度,但到了晚上只有10几度,这样温差条件下长起来的水稻品质要更好些,稻米吃起来更香”。
经脱粒后的稻谷 。受访者供图
宝盖镇约10000亩晚稻正在进行收割,刘冠介绍,霜降这一天,宝盖镇晚稻收割基本完成了一半,全部完成预计还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效益平平 双季稻不再是种植首选
“像一季稻每年的产量在每亩地1300斤至1400斤左右,采用双季稻种植的话,一年下来每亩产量在1700斤以上,单从产量上看,双季稻还是有优势的。”
但事实上,宝盖镇内种植双季稻的农户却在逐渐减少。到今年,10000亩已是减少后的面积。被问及原因时,刘冠表示,虽然采用双季稻的种植 *** 从亩产量上看更高,但是随之付出的成本也有所提高,“从投入产出上看,整体效益其实双季稻并没有高很多。”
刘冠说的成本包括双季稻种植中的劳动力、种植投入等各项成本,一年两种意味着两次成本的付出,如果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增长,对于村民来说,这份付出显得并不值得。
“另外,晚稻也更容易受天气影响,尤其在稻子的烘干上表现得不太好。”刘冠表示,由于宝盖镇内机械化的烘干机尚未普及,许多村民还是以“风吹日晒”进行稻子的烘干工作。但从目前的温度来看,20度左右的天气对于烘干还有一定局限,“而且霜降之后会越来越冷,稻子不干,时间长了发霉变质就没有人要了,对村民来说造成很多损失,这也是晚稻种植不太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唐峥
校对 郭利
寒露:露寒将凝,逢重阳来源:读特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七,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10月7日至10月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节气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所以称为寒露。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向寒冷,冬季即将来临,此时的江南入秋不久,尽管冷空气频频造访,但白日里仍然温暖。不过,秋天的色彩倒是浓重起来了,绿的还是绿,多了红与黄,秋色铺天盖地般展现出来了。
“重阳”寒信登高乐
因寒露临近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于是江南人便借了“重阳”之名,将立秋以后传来的之一个寒信命名为“重阳信”,“重阳”成了人们判断夏秋交接的时间界标。不过此时人们倒也不急着添衣,老辈们常说“冻九捂四”,九月秋寒起,可以让身体适当接受一些凉气的 *** ,从而增强而寒能力,这便是俗称的“秋冻”。当然,秋冻并非让人们去挨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随着气温降低,人体的阳气收敛,如果此时穿得太多,就会让毛孔张开,反而令寒气入体。那么秋冻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一句话叫“不出汗就好了”,在此基础上,自然要跟着气温升降,及时添减衣物,保重身体。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九九重阳”寓意吉祥,自古以来,民间便有重阳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等习俗,后来,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尊老的寓意。人们纷纷于这一日登高赏秋,感恩敬老。
重阳登高,一般认为出自“桓景避难”的典故,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则故事。故事说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某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知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总结说,当时人们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由此可见登高野宴之俗原有解毒避灾之意。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锺繇书》中取“九九”谐音“久久”,以为长久之意,“故以享宴高会”,祝祷长寿,由此赋予了“九月九”祈福长寿的新寓意。南朝宋人孙诜在《临海记》中说当地“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此俗至今不衰。
登高之处,山、冈、楼、台皆可,比如南京的紫金山、栖震山、将军山、老山,苏州的虎丘、灵岩、上方山、吴山岭,常熟的虞山,还有杭州的皋亭山、 *** 山、城隍阁等,俱是当地居民重阳登高的上佳去处。木渎古镇有“贺九岭”,传说为吴王阖间登高之处。春秋时期,吴越携李之战,吴王阖闾战败重伤身亡,其子夫差继位,为报父仇,大肆扩充兵力,吴国上下民怨沸腾。伍子胥便乘九九重阳日,让夫差登临姑苏城西的山岭,礼拜天地与阖闾神主牌位,并选出一百位老寿星一同登岭,以此彰显孝道、平息民怨。从此,此岭便被唤为“贺九岭"。今岭中有石刻,上镌刻“志载吴王登此贺重九故以名岭云”之句。
朗朗秋日,空气新鲜,登高览胜,疏松筋骨,开阔胸襟,实在不失为一项强身健骨、有益健康的休闲活动。
菊花茱萸护元神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飒飒秋风,万山秋色,菊凌霜而来,从容绽放,总领群芳,做了一季的韶华之主。
明 张风 渊明嗅菊图
菊花,又叫黄花、九花,属菊科,品种繁多。菊素以“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而得到文人骚客的赞颂。屈原以“夕餐秋菊之落英”赞菊之高洁;陶渊明辞官归故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菊为伴,心境悠然;杜甫有“寒花开已尽,菊蔡独盈枝”之句,描写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傲气;而李清照一句“莫道不销魂,容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道出流年似梦的闺阁寂寥。文人赏菊多移情入境,民间此时多有菊展,观者众多,则是另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金秋赏菊多近重阳,唐宋以来重阳赏菊渐成风俗,宋代菊花品种培育繁多。据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记述,吴下之地,土地肥沃,人力勤劳,栽菊尤盛。品种“黄色正之,杂色次之”,有胜金黄、叠金黄、太真黄、麝香黄、莲花菊、茉莉菊、胭脂菊等品种。观菊之风明清继之,遂成为民众的一大休闲娱乐活动,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最为繁盛。每年重阳前后,菊花初绽,虎丘一带的花农就千盎百盂地挑进城里来叫卖。民众购得后,或插于瓶中观赏,或置于厅堂中。人们还以柔软的铁丝缠绕花梗,将花枝拗成各种形状,“偃仰能如人意”,以供品评。更有人于“广庭大厦”之中,以千百盆菊花堆叠成山,称为“菊花山”,颜色绚烂,姿态万千,园林茶馆处都能见到这一类造型优美的“菊花山”。
菊,可观可赏亦可食,秋菊落英,食之高洁。在仙道方家眼中,菊花是“延寿客”、不老草,具有延年益寿、祛除邪气之功效。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出宫后嫁给了扶风人段儒为妻,言及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两汉便有九月九饮菊花酒延寿之俗,只不过当时尚未在民间普及。魏晋之际,道家热衷于探寻神方仙药,当时流传着不少关于道士因服食了某种花卉果实而得道成仙的故事,比如清人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引东晋人王嘉《名山记》中的一则故事,讲有一位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菊花,果然乘云升天成仙。苏轼《赵昌寒菊》一诗中亦有“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推时始起花”之句。
菊花开,就可以饮菊花酒、做菊花枕了。菊花酒还有几个好听的名字,叫黄花酒、落英酒、东篱酒。重阳日所饮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西京杂记》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在“菊花舒时”,采其花瓣与茎叶,掺在蒸好的黍米之中,拌上酒曲、发酵,经过一年的封存沉淀,“至来年九月九日始款就饮焉”。无锡一带以菊花、糯米、枸杞与酒曲共酿,其味清凉甘甜。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保健功能,对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菊花香气浓郁,亦可提神醒脑、舒缓精神。
菊花的雅称是“延寿客”,茱萸则是“辟邪翁”。插茱萸也是重阳日重要的节俗内容之一,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菜萸少一人”,不知勾起多少游子思乡之情。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在旧时民众的认识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插头,或佩戴茱萸香囊,认为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的邪气入体。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消逝,不过今日,江南一带民众仍习惯在重阳前后绑一束茱萸,插在家门口或者屋檐下。
明 陈洪绶 玩菊图
钓秋食蟹做花糕
对于喜爱垂钓的人来说,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不容错过的好时节。此时天气凉爽,饱受酷暑之苦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过冬,正可供垂钓客大展身手。俗话说“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寒露时节过后,气温下降得快,阳光无力深入到深水区,向阳的浅水区则较为温暖,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喜欢聚集在这样的水域觅食。于是老钓客们往往选择向阳的岸边,临水垂钓,称为“钓秋边”。
除了河中的鱼儿,此时有另一种“水货”爬上了人们的餐桌——螃蟹。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中秋蟹嫩,寒露后菊黄蟹肥,正是品尝螃蟹的好时光,江南各地多有持螯赏菊之风。蟹的种类很多,有湖蟹、江蟹、河蟹、海蟹之分,古人更是将蟹分为九等,以湖蟹为之一,当代亦是如此,尤以阳澄湖大闸蟹名气更大。除此之外,扬州的螃蟹名气也不小,曾为贡品。
吃蟹讲究时令,常言道“九雌十雄”,农历九月食团脐的母蟹,蟹黄丰美;十月要吃长脐的雄蟹,膏厚肉鲜。旧时大户人家吃蟹,每人必有一套工具,称为“蟹八件”。如今多数人家没有这般讲究,不过吃蟹也要“文吃”,不可左右开弓地“牛吃”,要依着蟹黄、蟹膏、蟹肉、蟹脚的顺序,慢慢享受舌尖上的鲜味。螃蟹性寒,要有黄酒相伴,苏州人讲究“落山黄”,酒温而不烫口,浙江一带自是以绍兴酒为佳。醋,则是螃蟹宴上不可缺少的调料,一般人家会加入姜丝、蒜蓉,以去腥祛寒,不过绍兴一带则用酱油做调料,却也别具风味。
寒露、重阳总离不开食糕,“糕”之名,虽起于六朝末,但糕类食品在汉代就有,当时则被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二者“合蒸日饵”。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便蒸糕尝新,也奉献给神明作为祭品。六朝时,重阳节习俗逐渐形成,重阳糕自然成为普遍的节令食品,如童谣所唱:“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南宋时,此糕在江南十分流行。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初九,杭城人多“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日‘重阳糕’”。人们还在糕上置小鹿形花饰,称此为“食禄糕”,又有置放枣、栗、狮子之类饰品的。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被称为“花糕”。
江南各地的重阳糕因原料和制法的不同,种类也不少。比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浙江有“栗糕”,“煮栗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苏州人以米粉蒸糕,并在糕面涂上“浆水”染色,用红曲粉调制的浆水制红糕,大麦青汁调制的浆水制绿糕,若想要黄糕,则加入南瓜泥调成的浆水。还有一种糕颇为讲究,花糕堆成九层宝塔形,每层颜色各异,顶上置两只小羊形的装饰品,寓意“九九重阳(羊)”。
不论糕的形制如何变化,糕上必得插一面三角形的小旗,此旗名为“重阳糕旗”或“重阳旗”。近人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说此旗用五色纸制成,镂空刻花纹,中间有一个“令”字,城中人家得到后,有的插在门楣上,有的则给小孩子玩。当代艺术家王伯敏先生在《回忆少时学剪纸》一文中则有一段更加生动的回忆:“旗有两种,一种画的,一种纸剪的,各有各的味道。有一年,剪纸的重阳糕旗有十个不同的内容,刻的全是戏曲人物故事,……原来按戏曲的号次剪起来,这十个号次是:‘一扫彐’‘二度梅’‘三雅园’‘四狄村’‘五世同堂’‘六月雪’‘七星灯’‘八杰庙’‘九江ロ’‘十(拾)玉镯’。这么一来,使人感到格外有趣,所以买的人特别多,我在少时,这十面旗都有收藏。”
南京人常说“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空气中多了几分时光流逝的清冷之感,湖塘边的芦苇也在风中摇摆起了白花,夏季收起了它的炽热,红果满树、一派喜气的秋季越发变得真切起来了。
(原题《寒露:露寒将凝,逢重阳》)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农谚“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为啥?今年哪天寒露?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时节,温差较大,北方地区降温明显,少雨干燥,寒气渐生,而东北、西北等部分地区,已有降雪出现,南方地区,气温也在下降,早晨和晚上会感到一些凉意。
寒露的时间,按照阳历来说,在每年的10月7日、10月8日、10月9日这3天,时间相比较固定。而按照阴历来说,受闰年以及古代历法等影响,时间相对不固定,有些年份在农历八月,有些年份在农历九月。
想要准确判断每年寒露农历和阳历的具体时间,要看太阳到达黄经195°的时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不同度数的时间来判断的,每一个节气对应一个度数,而寒露对应的则是195°。
今年(2022年)寒露的具体时间是阳历10月8日15点22分16秒,而对应的阴历时间是九月十三号。
再来看2021年的寒露时间,阳历为10月8日,对应的阴历时间为九月初三。2020年的寒露时间,阳历为10月8日,而对应的阴历时间为八月二十二。2018年寒露时间为10月8日,阴历时间为八月二十九。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寒露节气的阴历时间变化比较大,确实有些年份在八月份,有些年份在九月份。就是由于这个区别,民间关于此还流传着一些谚语,比如“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这句话。
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如果寒露节气在八月份,那么当年则属于灾年,相反,如果寒露节气在九月份,那么当年则属于丰收年。有朋友会问,为何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吗?下面的内容,小帮手就详细和大家解释解释。
“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这句俗语,主要是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寒露在农业方面属于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尤其是北方种植小麦的地区来说,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意思就是寒露时节正是种植小麦的高峰期,过早或过晚都不太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农户,不看寒露的时间(或者说阳历的时间),秋收和秋播会根据农历的时间来决定。上面已经提到,寒露过后,气温下降比较明显,已有寒气出现,如果寒露节气在阴历八月份,对于一些农户来说,田间的庄稼还未收获,正常情况下,已经进行秋播或者秋播完毕。
当秋收延后,势必会影响下茬小麦的播种时间,再加上以前收获都是用人工,时间相对比较久,等到秋收结束,再播种小麦的时候,时间可能已经来到了霜降。而霜降期间,气温更低,此时播种小麦,由于温度的影响,小麦出苗率降低,而对于可以出苗的小麦,也会由于低温出现苗弱苗黄现象。
同时,以前没有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当小麦出现苗弱苗黄等,农户们也没有很好的补救措施,只能接受次年减产的情况,这就是“八月寒露是灾年”的相关解释。
如果寒露时间在农历九月份,对于农户们来说,不论按照阳历时间还是阴历时间,此时都已经到了播种小麦的时候,在寒露期间播种完毕,等到降温来临前,小麦已经出苗完毕。小麦是一种抗寒性相对较强的农作物,正常出苗后,只要不遇到极端的低温天气,一般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能够自行安全越冬。当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庄稼也就丰收了。
因此,寒露节气在阴历九月份,对于大多数种植户来说,属于正常的时间段,田间的农时也跟着节气走。这就是“九月寒露兆丰年”的相关解释。
今年(2022年)寒露节气在阴历九月份,希望应验“九月寒露兆丰年”的说法,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天气预报:今年什么时候下霜?就看九月十四,看看老祖宗怎么说导读:天气预报:今年什么时候下霜?就看九月十四,看看老祖宗怎么说
大家有没有感觉寒潮之后就是出太阳也回不去炎热的天气,不说炎热,就是暖和的天气都回不去了,这次大寒潮把气温普遍降了十多度,暖和的天气回不去了,我们现在就要面临寒冷天气了。天气寒冷除了我们身体能感受得到,其实,自然天气也是有体现的,比如当你早晨起来就能看到下霜天气了,说明寒冷悄无声息的来了。
霜其实是露珠凝结后的样子,霜和露珠都是属于水,如果处在同一片叶子上,从露珠到霜只是时间不同而已,最重要的就是气温骤降之后,晚上气温更低出现零度时,水汽由液态冷凝为固态霜了。所以,成霜的条件有两个: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汽;再一个就是更低气温要达到零度左右。有了这两个条件,霜就成了。
今年是2021年牛年,今年的下霜天气什么时候到呢?我们也可以说是初霜什么时候下。
一般来说,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叫霜降的,也就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就是有霜降下来了。这里主要说明的是气温骤降了,已经达到冰点了,也就是到该见霜的时节了。到了霜降见下霜就很平常了,不稀奇了。不过,霜降节气是到下霜时节了,但是现实中,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北方纬度高,冷天来得早,那么初霜的时间比较早,大概在阴历九月就陆续打霜了。中原地带大概在阴历十月前就能见初霜,长江流域要到阴历十月中下旬了,而南方恐怕见到霜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高海拔的高山地区偶尔出现。
今年的初霜什么下呢?老祖宗们是有说法的。什么时候见霜,就看九月十四。说明这九月十四这天很关键,是有霜和无霜交界的时间。那九月十四为什么是下霜的日子呢?有什么说法吗?
阴历九月十四这天很特别,特别来自于一个美好传说,据古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青女乃出,以将霜雪”。而九月十四就是青女降霜雪的日子。而青女可能大家不知道,但是她的哥哥却是家喻户晓,那就是传说中的吴刚。而在传统文化中吴刚与嫦娥那些故事大家是略有耳闻吧。青女就是吴刚的妹妹,名叫吴洁。这个“洁”字与青女掌管霜雪不无关系,我们说霜雪是洁白无瑕的,青女吴洁就是这样一个典故。
而相传青女在每年的阴历九月十四这天出现下霜或者下雪,这样预兆寒冷天气的到来,让人们添衣加帽,做好保暖。
今天九月十四了,相信北方很多地方都已经下霜了吧。露水终于从白露到白霜转变了。
北京时间10月23日12时51分
“霜降”节气到来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寒气,天冷添衣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
资料图
受冷空气影响,在10月21日起,广西大部将降温6~9℃、局部10℃以上,一夜之间成功入冬,外套也开始一件件加上去。
霜降防冻,关注农事
这一时期刚由暖入寒,农作物须注意防冻防寒,根据当地的霜冻发生规律及无霜期长短,培育抗寒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
实施物理防霜法
1.灌溉法,灌水的田块作物叶面温度在夜间比不灌水的提高1-2摄氏度。
2.烟熏法,一般在霜冻即将发生时点燃发烟物,可使株间温度提高0.5-2摄氏度。用化学药剂发烟防霜,比用柴草省工而经济,效果也好,但应选择对人和作物无害的药物材料。
3.覆盖法,可用草帘、席子等覆盖在蔬菜作物上,此法适用于小面积作物防霜。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人们相信,如果霜降这天有霜,来年就会有个好收成。在农村,经过霜打过的土地会变得非常松软,适合种植庄稼,同时霜也会把不少土里的虫卵冻死,减少来年的虫害。
资料图
在南方,霜降正是"三秋"大忙时,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正所谓"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
霜降吃柿,鼻涕不流
这时节正值柿子成熟之时,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从而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流鼻涕的发生。
月柿挂满枝头 图/ 恭城融媒体中心
广西桂林有着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之一的月柿,此时也正丰收,果园内树上挂满黄澄澄的果子,好似点亮了黄灯笼,美了山野,也暖了果农的心窝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新媒体
霜降并非降霜,秋将逝冬将至,多肉藏大美感谢作者【周 *** 是法师控】的原创独家授权分享
编辑整理:【多肉植物百科】百科君
坐标:重庆市 江北区
大家好!几月不见满是想念,来几张,厦门街道天桥随处可见的三角梅镇帖吧!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降节气反映出的是:秋燥明显、昼夜温差变化大、天气逐渐变冷等气候特征,今日过后气温肉眼可见的下降。↓图来自花友“再见”
霜降,不一定降霜!霜降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地生,降的是温度,让水凝结成霜。
↓晨露 拍于2022.10.23早晨
由此可见水的姿态是多么丰富!温度决定它的型,四时幻化成它的神。
↓侧影(又叫法兰西玫瑰)秋季补盆上色最快,乖!
它可以是露、是雾、是霜 、还可以是江、是河、是海、纳百川,润万物。
↓桃蛋(两颗合种)
霜的个性比露更有锋芒别致,它刷不红枫叶,却沁黄了银杏叶,染红漆树,揉软了猕猴桃的心,拐出了拐枣的甜,降染了糖罐霸道的刺,同样也画出了天台肉肉们粉面脸颊。
↓轰动(又叫奶油泡芙)
↓祖母绿
↓雪爪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从古至今也流传有吃柿子、进补热性食物、赏菊及登高远眺等习俗,你们那里还有什么特殊习俗吗?
↓香水(香水不香)
↓可爱玫瑰(有点妖)
↓可爱玫瑰(有点魅)
↓可爱玫瑰(当然是可爱)
↓可爱玫瑰(更爱的一盆)
↓可爱玫瑰(颜值不够盆来凑)让大家一次看个够
↓华丽风车
↓奶酪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宋代: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花车锦
↓布鲁蓝(同名不同颜)
↓达芬奇密码
↓杂(不认识的我都这么叫,这个像露娜莲和雪莲杂)
↓红粉台阁(话说它跟蓝粉台阁有啥区别)
↓苯巴
偶遇之.霜降(本人和花友有感而发)
今,双周偶然,情才寥乏。
故,借图题霜。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寒烟无处肆虐。
白墙红瓦,炊烟无烟,
霜降染红了不止三里。
↓美杏锦(抄袭娜小娜搭配)
↓绿龟卵(继续照搬)
↓白月光(白凤杂,据说今年很火)
↓艾伦(正常模式拍摄)
↓艾伦(大光圈加深模式你更喜欢哪种呢?)
↓牛奶糖
↓仙女杯初霜
↓杂(广寒宫杂雪莲)
↓蓝光(漂亮的宝,侧颜也不会差)
↓法师欧佳丽和惊鸿(今年唯一度夏的两颗法师恢复中)
↓法师粉女巫和香奈儿(法师控当然不能少了法师)
↓法师V锦锦
最后送上二十四节气顺序词给大家,希望爱肉肉,爱植物,爱劳作的你能关注且用得上。
二十四季节和气候,是汉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根据长期的生产经验和工作经验,他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夏、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本篇文章经作者自发投稿并独家授权“多肉植物百科”,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
养花没有太多五花八门的捷径,唯有用心!这里有最真实养肉人的生活,分享多肉养护技巧!如果你也喜欢多肉植物,请订阅【关注】“多肉植物百科”
多肉植物百科--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多肉&园艺自媒体!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多肉和梦想!如果觉得不错,别忘了关注并转发收藏哦!
今日小雪,平“安”出行迎冬小雪至,
应节晚虹藏。
2020—11.22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23日之间。这个节气过后,早晚会格外寒冷,南方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天气开始增多,而北方地区已经开始飘落起片片雪花。这次,我们要渐渐走进银装素裹的冬天了。
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有“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的说法。
WINTER
一候,虹藏不见。此时北方地区已不再下雨,雨后彩虹自然也难觅踪影。
WINTER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古人认为,“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小雪”节气之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一片萧瑟。
WINTER
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节气过后,天地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时节,
寒风凛冽。
人们开始囤食加餐,
开始为抵御寒冬做准备。
因此这个时节的习俗,
大多与“吃”有关。
腌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
天气变得干燥,
一些地区的人民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
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 *** 储备起来,
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
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把糯米蒸熟捣烂 *** 成圆形,
以此祈求丰收、喜庆和团圆。
吃刨汤
在这个时节
有些地方还有吃“刨汤”的风俗,
大家会杀猪做一锅猪烩菜,
再配上米饭、小菜、美酒,
邀请四邻聚餐,
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吃腌菜
由于这个时间容易出现霜降天气,
被霜打过的菜容易软化。
因此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在此时腌菜,
以备冬天新鲜蔬菜减少时享用。
晒鱼干
这一时节,
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
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
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小雪是个浪漫的时节,
冷清的冬日里,
突然添了片片雪花的美丽。
在这个时候,
全国多地降雪的消息也频上热搜。
大家惊喜于冬日初雪的美好,
也沉浸于季节更替的快乐中。
降雪虽好,
但也可能给不少“打工人”的出行带来麻烦,
甚至让人一不小心就受到伤害。
法报君这就带你了解一下,
“打工人雪天摔伤”的事。
NEWS
雪天上下班路上摔伤,
算不算工伤?可以索赔吗?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可被认定为工伤。也就是说上下班路上受到伤害要认定为工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在上下班途中;二、受到伤害的原因是发生了交通事故;三、该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中,本人为非主要责任。
因此,如遇雪天路滑摔倒,自己摔倒受伤,虽然发生在上下班途中,但并未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是不能认定工伤的。虽然不能享受工伤待遇,但并不意味着医药费没人来管。职工可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病假期间工资等仍有相应的保障。
上下班路上摔伤未必能算工伤,但如果是外出开会滑倒摔伤就另当他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款规定,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可被认定为工伤。因此,因工外出期间,因雪天路滑造成的事故或意外伤害,可被认定为工伤,治疗费用通过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且可以领取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另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款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可被认定为工伤。因此,如果环卫工人在清扫积雪过程中因雪天路滑造成的事故或意外伤害,可被认定为工伤,治疗费用通过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且可以领取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员工参加工伤保险的话,上述相关费用均由单位承担。
小雪已至,
岁冷天寒。
愿我们的心境如雪花一般纯净轻盈,
静静积蓄力量,
期待温暖的阳光。
来源:法治日报(综合整理:李一鸣 图片来自 ***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