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南洋国家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族群——峇峇娘惹。这个族群其实是移民南洋的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繁衍的后代:男子称峇峇,女子称娘惹。中国人本来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但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这些迁徙要么是因为天灾或战乱导致人们无法在老家继续正常生活而被迫迁徙,要么是因为随着人口增长造成竞争压力加剧迫使一部分人外出谋生。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其中下南洋就是指的中国人向南洋地区迁徙。中国人前往南洋地区活动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从如今广东徐闻县、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一直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当时就有华人在南洋一带从事海上贸易。这些人中可能就有在南洋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的。
唐代以来在航海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定居南洋的中国移民人数开始增加。尤其是在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几次大的变乱中都有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乱出走海外。郑和下西洋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华人下南洋的热潮。有明一代海禁政策忽松忽紧对沿海地区靠从事捕鱼、贸易为生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海谋生的百姓索性直接移居南洋。这些人离乡背井通常都要打拼多年才能在当地站住脚。
在那个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年代一般来说但凡在老家日子过得下去的人都不愿跑那么远。早期的华人移民大多在家乡都是比较贫困的。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成家的,即使成了家的人也不可能把家人带到那么老远。因此绝大多数早期华人移民都是自己一个人外出打拼的。有些华人移民在当地安定下来后就与当地人通婚生息繁衍:生下的女孩就叫娘惹(Nyonya),而男孩就叫峇峇(Baba)。
明末清初又有一批中国人因为躲避战乱前往南洋定居。1840年 *** 战争后中国被强行打开国门。这时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南洋地区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当时英国统治下的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又有一大批中国人来到南洋务工。随着华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不断融合就使得峇峇娘惹这个群体日渐发展壮大。
峇峇娘惹作为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融合的后代在文化上也兼具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的特点。峇峇娘惹使用一种叫做峇峇马来语的混合语言。这是一种由闽南语和马来语融合形成的语言。这种语言兼具汉语和马来语的特点,但又与纯粹的汉语或马来语有所区别。峇峇马来语一般只在族群家庭内流通,而在族群家庭之外则无法使用。除了语言之外峇峇娘惹服装、饮食等方方面面也都兼具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的特色。
峇峇娘惹作为华人与当地土著通婚融合的后代一方面还保留着中华文化特色,但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已高度东南亚本地化。在语言、服装、饮食等方方面面都呈现融合特色的峇峇娘惹相对于说汉语、吃中国菜的东南亚华人有了自己的族群特色。由于他们是华人与土著通婚的后代,所以那些说汉语的华人一般不认为峇峇娘惹属于华人群体,而当地的土著居民也认为峇峇娘惹和自己是不一样的。
早期的峇峇娘惹常在华人与当地人之间充当协调者角色,因此华人和当地土著都对他们比较尊重。峇峇娘惹继承了华人祖先敢闯敢拼勤劳刻苦的秉性,同时又能完美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因此早期的峇峇娘惹在南洋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对比较高。后来西方殖民者出于统治需要在华人、峇峇娘惹、马来土著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峇峇娘惹作为夹在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一个小众族群因此开始遭到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来人逐渐不愿再与峇峇娘惹通婚。从此以后峇峇娘惹只能与华人通婚或与有峇峇血统的人家通婚。1963年9月16日英国统治下的马来半岛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新加坡等地组成了马来西亚。这场结合从一开始就潜伏下了分家的种子:新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几乎各占一半。74.2%左右的人口新加坡人加入马来西亚后直接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种族结构。
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在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巫统奋斗下实现的,于是巫统成为了独立后的马来西亚的执政党;新加坡的执政党则是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 *** 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在新加坡州的选举中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而且连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一时间在马来西亚国内“马来人至上”和反种族主义两种呼声针锋相对。
1965年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后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后致力于建设一个多元族群多元和谐统一的社会。在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里马来人、印度裔以及其他族群都能平等和谐共处,更何况本就有华人血统的峇峇娘惹这个族群在新加坡就更不会遭到排挤了。峇峇娘惹文化在新加坡得以相对比较好地保存下来。
峇峇娘惹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只占2%左右,但新加坡一直注重保护发扬峇峇娘惹文化。2008年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公司 *** 了名为《小娘惹》的华语电视剧。在新加坡得到保护的峇峇娘惹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特色旅游资源。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峇峇娘惹文化资源更多,但马来西亚对峇峇娘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明显不如新加坡。现在有些人一谈到“娘惹”这个概念就首先想到新加坡,而在之一时间想到马来西亚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肉骨茶、椰浆饭、海南鸡,在小娘惹厨房吃到了想念已久的马来风味自打去年今日去了一趟马来西亚旅游回来就对当地的各种美食念念不忘。肉骨茶、椰浆饭、海南鸡,真是让人流连忘返。马来人一般以米饭、椰浆、咖喱为主食,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马来人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餐前必把手洗干净。
不过对于吃货来说, *** 总比困难多。根本无需对着旅游拍的各种美食眼馋,来主打马来西亚菜的小娘惹就可以解馋,都是熟悉的味道。
这家小娘惹餐厅位于筼筜湖畔,狐尾山脚外国人聚集的官任社区。紧邻建业路酒吧一条街与滨北咖啡一条街,地铁2号线可达,交通十分便利。店不大,巨大落地窗让这家小娘惹厨房看起来窗明几净,别有一番意境。包厢里一整排的证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家店的主厨不仅是90后网红阳光帅主厨还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呢,有点厉害,没想到小店竟藏身大厨,必定要试试招牌菜色。
娘惹咖喱鸡与土豆
娘惹咖喱鸡入口香嫩爽滑,一口浓浓的咖喱味香鲜至极,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加入了椰奶的咖喱,口感层次更加丰富。炖煮过的土豆香糯四溢,香浓味美,也千万不能错过噢。
巴生肉骨茶
这里的肉骨茶是马来西亚有名的巴生肉骨茶,巴生肉骨茶跟福建肉骨茶比较相近,都是比较重药膳味。期待中,一锅热气腾腾冒着芬芳药香的肉骨茶就端上来了。一碗肉骨茶汤搭配估摸有五六块排骨,很实在。肉骨炖得特别滑嫩,汤极其香浓,风味独特。
马来仁当牛肉
东南亚美食之一名的仁当牛肉果然名不虚传。加入浓香咖喱炒制,椰子油、生姜、柠檬草、黄姜叶等佐料,风味独特。牛肉软嫩干香,入口弹牙,辛香微辣,爱吃辣的朋友必点。
新马海南鸡
终于吃上了我心心念的海南鸡。选用新鲜的三黄鸡或者文昌鸡,做法十分讲究,保持鸡皮香脆,鸡肉鲜嫩的口感超赞,份量又很足。黄油鸡鸡肉很嫩外皮刷上一层薄薄的麻油更香。
黄油麦片虾
黄姜粉炸鸡翅
外酥里嫩黄姜粉炸鸡翅超好吃,吃了还想吃,外皮炸得微微焦黄,黄姜粉风味香浓,忍不住让人吮指回味。
沙嗲肉串
香醇无比的秘制沙嗲嗲嗲惹人爱。花生酱、椰酱、幼虾等调制而成的沙嗲酱搭配香嫩的鸡肉,好吃不必多言。
马来传统椰浆饭
在小娘惹,4块钱就能吃饱,一点都不夸张。主食马来椰浆饭加上SAMBAL酱、花生米、黄瓜、水煮蛋,配料丰富。马来传统椰浆饭经过椰浆和班兰叶调味后蒸煮,真是满嘴椰香,配的SAMBAL三巴酱,被称为马来西亚的老干妈,简直是下饭神器。
炒粿条
马来风光
摩摩喳喳
饭后甜品也很有意思,摩摩喳喳,就是香芋地瓜椰汁西米露,夏天来一碗,清爽解暑,香甜爽口。
不出国门也能品尝到各种马来风情特色美食,岂不美哉。
小娘惹厨房(滨北店)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建兴路67号101室
马来西亚华人博士给你讲述《小娘惹》背后的文化历史(2)近期央视热播经典大剧《小娘惹》,通过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的故事。相信很多观众对于剧中流传了几代海外华人的“娘惹文化”非常感兴趣。
因此,云图雅集特别邀请马来西亚华人陈焕仪博士,通过图文叙述的方式,给大家讲述《小娘惹》背后的文化历史。
作者简介:陈焕仪,笔名菲尔,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马来西亚华裔第三代。马来亚大学法律学士,南京大学中文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职业律师,爱好写作,已出版10本著作。现任槟城华人大会堂执行委员、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一带一路法律联盟副秘书长、欧洲中国文化基金会执行会长、荷兰国家 NEN ISO/TC 249 传统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法律顾问等。
- 什么是“娘惹”以及“海峡华人”或“土生华人”
“峇峇(男)和娘惹(女)”或在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出生的华人(“海峡华人”,或“土生华人”),指的是在15至17世纪之间,最早的中国移民到努沙塔拉地区以及由荷兰人控制的爪哇岛和东印度群岛的后裔,几个世纪以来,那些与当地的马来人通婚,并采用马来人习俗的族群。在马来西亚,他们称自己为“峇峇”和“娘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典型峇峇娘惹夫妇
许多“峇峇”和“娘惹”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精英,通常比英国人更忠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尤其是老一辈。峇峇和娘惹的家庭财富和人脉使他们形成了精英阶层,他们对英国的忠诚度很高,尤其是在殖民时期。到了20世纪中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或荷兰语教育,由于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西方殖民,“土生华人”倾向接受西方文化和教育,以此来促进他们族群的经济发展。
20世纪中叶,身穿娘惹歌峇雅的娘惹
历史上,这区域的行政和公务员职位通常由该族群担任。“土生华人”族群在海峡殖民地很有影响力,由于对英国王室的忠诚而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 Chinese)。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马六甲海峡生活了几个世纪,由于大多接受英文教育,他们通常有经商的便利,也往往充当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中间人。
- 什么是“娘惹歌峇雅”?
如前所述,“娘惹歌峇雅”是著名的娘惹传统服装,是上衣与长裙的组合,直到今天,它在马六甲、槟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仍然很受欢迎。
身穿 *** 歌峇雅的现代娘惹
“娘惹歌峇雅”以手工刺绣图案而闻名,并结合了中国和马来元素的图案,以“Sarong纱笼”或“Batik峇迪(蜡染)”作为长裙(通常是环绕式裙子),有时还会使用进口手绘或印制图案的中国丝绸。整套的“娘惹歌峇雅”应包括:歌峇雅上衣、小衣/里衣、三个“ kerongsang胸针”,“纱笼”和一条名为“ Pending”的银制腰带——娘惹用它来固定长裙。娘惹穿着这套服装时,必须搭配彩色串珠鞋(珠子鞋),携带一个手工串珠小手袋,才算完整。
娘惹服饰展示
“无论如何,您都会变得更加女性化和更显身材”、“当穿着娘惹歌峇雅时,大多数娘惹都会以摇曳生姿的方式行走。”
娘惹珠子鞋
对于串珠的拖鞋或鞋子,它被称为“ Kasot Manek珠子鞋”,它的 *** 过程需要非常熟练的手工和无限的耐心。娘惹们用波希米亚(今捷克)生产的细切面玻璃切成的每颗只有不到1厘米的小珠子串起来并缝在画布上,以不同颜色的珠子来编出各种美丽繁琐的图案。
小珠子
娘惹珠子鞋及 ***
传统的珠子鞋设计经常带有欧洲式的花卉和大自然主题,其颜色则受“土生华人”瓷器和蜡染的影响。原本它们总被做成室内拖鞋的款式。从1930年代开始,现代的设计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增加了高跟,成为高跟鞋。顺便说一句,高跟珠子鞋只能与“娘惹歌峇雅”一起穿,而不能与“长衫”一起——这是娘惹服饰的“规则”。
银腰带
早期,“娘惹歌峇雅”和珠子鞋都是手工 *** 的,它总是成为婚礼上被炫耀的话题。新娘必须要有出色的手艺,公婆们会以新娘的心灵手巧为荣。
现代的“娘惹歌峇雅”采用了纽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三个“ kerongsang”(胸针)来固定歌峇雅和避免走光。
“ kerongsang”(胸针)
胸针和其他珠宝与“娘惹歌峇雅”一起佩戴,遂成为炫耀家庭财富的对象。在早期,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娘惹会拥有至少一套由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胸针。
娘惹装饰
未完待续,连载中,敬请关注。@云图雅集
本文经作者陈焕仪博士独家授权发表在云图雅集头条号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注:本文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 *** ,如有侵权烦请私信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吃一口娘惹的味道,回到马来西亚黄哲
吸引人的旅行目的地分两种:别人的生活而令你神往,但深度体验过一次就可以,因为那终究是别人的,本质和你无关。而另一种,生活着一群熟悉的陌生人,那里的人间烟火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欲罢不能。
马来西亚,显然属于后者。那里最令我欲罢不能的烟火味道,叫做娘惹。
槟城峇峇娘惹(侨生)博物馆 马来西亚旅游局 供图
那是北京奥运前夕,独立戏剧刚刚起势,一位圈内朋友拉我去看一部新戏。“导演、编剧是位马来西亚华人才子,中戏的之一位该国博士。”而这位颜永祺博士的戏,就叫做《娘惹艾美丽》。
乍一听,我以为这戏讲亲子矛盾和代沟。结果浓浓的南洋风情把我迷上了。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长着你熟悉的黄色面孔和黑眼睛,语言却在国语、马来语、粤语或闽南语、英语间不断切换、偶尔夹杂并用。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生活搬到千里之外的南洋,又对当地马来人、印度人、印尼人以及后来欧洲殖民者兼收并蓄。他们守着明朝传下来的正统华夏礼法,却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其中的上层更是善于享受与接受各种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潮……
马六甲大伯公庙,各族人民都把郑和奉做神明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 黄哲 摄
之后,新加坡华语电视剧《小娘惹》再度火遍华人世界。这次与其说是被迷上,不如说被馋坏了。片中出自她们巧手的各种娘惹美食,再加上事无巨细的过程演示,让眼睛大快朵颐。
娘惹美食让华人美食家蔡澜为之“站台”。
如果没有这场改变世界的疫情,也许此刻我就在马六甲17路终点站的葡萄牙村,喝着新鲜的椰子、吃着魔鬼鱼,度过换季时空气质量最糟糕的这一阵。
五六百年前来马六甲定居的葡萄牙后裔。娘惹美食吸取了包括土生葡人在内的各族美 *** 华。
疫情在全球范围尚不乐观,还好马来西亚旅游局携手北京的14年马来西亚老店——马六甲传奇,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娘惹美食节,让旅行和美食爱好者在这个心比天更凉的寒秋,在眼球和舌尖有了一份热辣并温柔着的慰藉。
在娘惹美食节的菜单上,有一道菜赫然写着“马来西亚国饭”字样,这就是椰浆饭(Nasi Lemak)。虽然听上去平淡无奇,绝对优势成分也只是米饭和椰浆,但作为低调却绝不简单的娘惹美食一份子,除了班兰叶、香茅、姜黄这些增香的,起码得加了小凤尾鱼、烤花生、炸蕹菜、全熟蛋、叁峇酱和黄瓜片,才能叫做椰浆饭。
马来西亚国饭(椰浆饭)
就像烧麦之于呼和浩特各族同胞,每个马来西亚人无论民族,都习惯用这份奶白色的清香开启一天的味蕾,无论它是被大城市的报纸、小镇的麻浆纸或香蕉叶包住卖的。图省事的,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浇上一份咖喱牛肉或海鲜,那就是一顿单人份正餐。
东方文明传统都讲究严父慈母。如果说椰浆饭是中正平和、中规中矩管你饱腹的“父王”,煎蕊(Cendol)就是风情旖旎、治愈系的“母后”。
虽然菜单上它按大马华文的普通话写作“珍多冰”,我还是习惯按包括柯以敏和李宗伟在内的槟城人的叫法,称它为煎蕊,只因这一译名更为形神兼备和信、达、雅些。
煎蕊的名字来源于这道甜品特有的粉条,以粘米粉加入大量班兰叶汁打制成,形同嫩绿待放的花蕊,而且必须每天现做、保证其味道如同花蕊般沁吐芬芳。
煎蕊(珍多冰),是更具娘惹特色的冰饮。
先打半碗刨冰,然后放入红豆、红糖,舀一勺软Q的绿色粉蕊,再满满浇上新鲜椰奶,这才是一碗合格的煎蕊。
椰奶的醇厚鲜美、煎蕊的软糯温香、红糖和红豆的厚重甜腻,再配上无数粒刨冰碴在唇齿间爆裂溶解。地处热带核心,终年烈日的马来西亚,觅一阴凉处捧上这么一碗吸溜着,实在是人生刚需。
国王和王后只能各有一位,文武百官却是各显神通、步步登“糕”——这就是在2008和2020两版《小娘惹》中都一下子征服吃货观众的娘惹糕们。这些妖艳、口感却不过分奇淫的糕点,或许也正是娘惹生活哲学的担当。
九层糕、曼煎粿、红龟粿、烤木薯糕、阿榜糕、蜂窝饼……其实在马来本土的历史都不会早于郑和下西洋,都能从中国尤其华南各地找到原型,然后被娘惹们吸纳了不同族群的“糕”招之后,被自主研发成了娘惹糕家族的一员。
娘惹糕的主要材料并不多,更是就地取材的平易货——无非椰子、班兰叶、糯米、木薯、豆类,最多咸味的再加上一点鱼肉和虾酱。
马六甲鸡场街,正在现场 *** 娘惹糕的峇峇和娘惹
但就是靠这么几种有限的大路货,小娘惹们在婆婆奶奶们的指挥和传授下,就生生通过不同的搭配和调制手法,能做出样式丰富、色彩斑斓、甜味正好、口感更是对没牙的老幼都无比友好的娘惹糕。
但在大多数民族的料理尤其是糕点中,同一品相搭配不同的元素,看上去总是大同小异。靠几样材料变出无数卖相,娘惹们难道都是魔术师?某种程度上是的,她们点石成金的“魔水”,其实还是就地取材——班兰叶、蝶豆花、洛神花、拉米叶……都是马六甲海峡东岸俯首皆是的廉价植物。
但这些植物的汁液,加入米面之中,除了带来不同的色彩外,还会附赠这些花草的特殊香氛,甚至糕已下肚,但依然口有余香、吐气如兰。
但有一种颜色,是绝不会出现在娘惹的糕点盘甚至整张餐桌的,那就是蓝色。在峇峇娘惹文化中,蓝色尤其深蓝色是丧葬的专用色。只有在葬礼的招待会上,才会出现以深蓝色为主的娘惹糕盘。而大部分欢聚的场合,原本蓝色的兰花类汁液,也要和别的汁液调合成别的颜色。
至于这个门道,还是我之一次去马来西亚时,在旧版《小娘惹》的重要取景地、马六甲娘惹博物馆里学到的。在那座飞檐斗拱和文艺复兴花窗兼容、却没用一颗钉子的华丽大宅,有着关于娘惹生活的一切。
峇峇娘惹的大宅里,西式建筑和传统中国礼法布局和谐统一。
娘惹美食节当天,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夫人带头、在场的全体马方女性,无论老少和族裔,全都身穿传统娘惹服装纱笼。也是拜那座包罗万象的娘惹博物馆所赐,我得以礼貌而准确地称呼她们——纱笼上只以一根精美长胸针固定的,是未婚的Miss,至于同样位置上是一大数小“子母”扣的,则准确地表明了她的家庭角色,理应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夫人。
我很喜欢椰浆饭,每次去马来西亚都必吃,但每次旅行只吃一顿也就够了。因为各地的椰浆饭配料味道,总是大差不差。在大马,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我必须吃一碗当地的叻沙(laksa)。别看在该国地位低于椰浆饭,但叻沙就像是最棒的演员,到一处就换了个人设,却永远闪耀全场。
虽然是娘惹的发明,但Laksa这词却源自于古印度梵文,指意数量非常多的意思。
每座马来西亚城市都有自己的那碗特色叻沙
虽然,至今印度本土和大马当地的印度档并没有一样食物和叻沙有关,但这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叻沙有数不清的口味:数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华人不断下南洋,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习惯上,与不同民族的当地土著以及殖民者不计其数地双向交流,同时必须根据每个落脚地那千差万别的物产基础因地制宜。
马六甲和槟城是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两大土生华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自然也是峇峇娘惹文化一南一北的两大代表。
辛亥革命离不开槟城(旧称槟榔屿)峇峇们的大力支持
两者的瑜亮情结可谓是全方面的:槟城那份《光华日报》曾是孙中山宣传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阵地。二战抗日时期,马六甲的峇峇群体是海外华人中公认出钱出人出力更大的一群。到了和平年代,南北马华人之间的互不服气,更是集中体现在一碗叻沙上。
在马六甲为代表的南马叻沙,会默认为椰奶加咖哩口味。1960年代才从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新加坡人,也是吃着这样的叻沙长大的。
只不过更为西化的新加坡华人,习惯把濑粉切成小段,这样就可以只用汤匙而不必用筷子了。而槟城为中心的北马人,对此会莫名其妙:加了大量椰奶的咖哩汤头,配鸡丝、豆芽、血蚶、虾、水煮蛋……那哪里是叻沙?分明是咖喱面么!
在槟城人看来,酸酸的亚叁叻沙才是人间正道。亚叁(Asam)在马来语中即表示酸味,又是酸豆树、也就是罗望子的果实。这一果实和美味的多种淡水鱼一起,再加入姜、香茅、红葱头、辣椒、马拉盏酱等吊汤,煮熟濑粉,再加入黄瓜等蔬菜配料,最后切不能忘记一滴入魂的虾膏,这才是一碗正宗的叻沙。
当然,这碗亚叁叻沙在北马各地的出品也因地制宜,但总是大同小异。比如靠近内陆中央山脉的重要华埠怡保、会用更酸辣的汤底来去湿气,而最北的小城玻璃市的汤底则公认更加鲜美,因为那里用盛产的鳗鱼来吊汤。美国ABC新闻网曾在2011年,把亚叁叻沙评为年度全球top50美食中的第七名。
马来西亚娘惹美食节上,马来西亚大使夫人用亚叁酱亲手烹制了大虾,果然美味异常。而巧的是,曾在槟城行医和策划革命的中山先生,同样是这一味道的铁杆粉丝,如今他广东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还有一棵国父于少年时手植的酸豆树。
孙中山也被写在了马来西亚国家的历史里。
所有关于娘惹味道和马来西亚的记忆,因为一场娘惹美食节,就这样被旅行家兼老饕们像拼图一般清晰复盘。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栾梦
上海滩上“洋掌柜” | 新加坡“小娘惹”成了上海“娘惹囡”图说:学敏在教小朋友做娘惹糕
掌柜:学敏(Yorkmin)
店名:娘惹囡-新加坡传统手作糕点
地址:上海浦东丁香路丁香国际等
“你知道什么是小娘惹吗?”快人快语的掌柜学敏率先发起了提问。“就是东南亚人和中国人生的女性后代,我就是小娘惹。”她拿自己做了个形象的解释。
提起到上海创业,学敏说:“我曾经多次到上海旅游和考察,感觉上海市场很大,充满了活力,所以在我毕业时就决定到上海创业。”学烘焙的她想着,是不是可以把新加坡的特色美食娘惹糕带进上海呢?“我是新加坡人,在我们国家,娘惹糕是一种非常常见又好吃的东西,就和中国的包子差不多。”今年7月,娘惹囡浦东丁香路店开业,这是她在上海开的第三家店了。
图说:娘惹囡门店
店名里的“囡”取自上海话“囡囡”
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华人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所生的后代,大部分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称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音译,男性称为Baba“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
2019年,学敏到了上海,创办了“娘惹囡”,专做新加坡手作糕点。“小娘惹 ”是称呼小姑娘,“囡囡”也是称呼小姑娘。学敏把两者结合了一下,为自己的店铺取了一个外来与本土相结合的名字。
刚开始,娘惹囡在外滩BFC集市摆摊,同时也进行线上销售。期间积累了大量在上海的东南亚客人,娘惹囡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还能让在上海的东南亚迷们不用出国就吃上正宗的娘惹糕。
2021年,娘惹囡入驻静安柒彩里,开始了店铺式运营。“我们得到了以前在集市和线上积累的老客户群的支持,开业时外卖平台一度都爆单了。”学敏说,在这样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也不断努力开发和升级店里的产品,希望能让客人吃到更多种的娘惹糕点。不久后,娘惹囡店铺再次升格,入住长宁KING88商业广场,由档口模式升级为商场独立门店,有了隐蔽厨房,设置了半敞开式厨房,还有可供堂吃的座位。
今年,位于北外滩的双狮汇店和浦东的丁香路店相继开业。新店采用了符合现在糕点市场需求的全开放式厨房,让整个糕点的 *** 过程都一目了然。
图说:学敏(中)在线上直播
不断学习、研发,丰富糕点口味
娘惹糕是东南亚的特色美食,主要材料有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等,口味甜度适中,嚼劲十足。“娘惹糕颜色很鲜艳,不同的糕点也有不同的寓意。”学敏介绍道,“我们店里卖得很好的一款糕点,叫‘漂亮面孔’。上层绿色是斑斓加椰浆,口感微甜;下层是用椰浆和蝶豆花浸泡过的糯米,口感微咸。一口咬下去,甜咸相夹,很有层次。它不只是好吃,还有特别的意义。”学敏说,在很早以前,自己家乡有一个传统:如果一个女孩钟情于一个男孩,就要做这款糕点给他吃。一定要做得很漂亮,所以名字叫做“漂亮面孔”。男孩吃了就说明他接受了这个女孩,所以这款糕点也有定情的含义。
而形态如龟壳一般的龟糕,中间有一个“寿”字,顾名思义就喻示着长命百岁。红色的龟糕也是新加坡过节日、祭奠等重要日子必吃的糕点之一。
除了“漂亮面孔”和龟糕,店内还有九层糕、斑斓蛋糕等十几种娘惹糕。学敏却并不满足于此,她还在不断地回新加坡学习,并自主研发。为此,她特地聘请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烘焙师,共同研发和 *** ,希望让属于东南亚的娘惹糕,不仅有新加坡的特色,还要更多元,有更多不一样的口味。
搭配娘惹糕的饮品,学敏介绍了主打的KOPI,一款南洋咖啡。“和别的咖啡不同,我们的咖啡豆是加白糖,黄油和菠萝皮来炒香的,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是一个很费工的过程。然后我们再用袜子和一个咖啡壶来‘拉’咖啡,而不是泡咖啡。这样 *** 出来的咖啡,口味会更浓郁,口感也更细腻。”
学敏还一直保持着线下线上联动经营的方式。她会时常在店里办一些小活动,比如让小朋友来体验做娘惹糕;而线上的小程序、直播等也会不时地为客户带来一些惊喜。“我们的产品比较吸引女性消费者,以25-45岁左右的居多,可能是因为娘惹糕颜色鲜艳、口感软糯的缘故吧。”
图说:娘惹囡门店
“中国文化太丰富了,我想去了解”
“我在新加坡是烘焙学校毕业的,非常热爱做美食。”学敏说,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厨房帮奶奶、妈妈打下手,择择菜洗洗糯米什么的。家里也开过餐厅卖过海鲜,可以说是很早就对餐饮业有所了解了。
“刚来上海创业的时候心里很紧张。”当时,学敏就想不能只把娘惹糕带给上海,还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娘惹文化,所以在包装盒和店铺的设计上,用了很多东南亚文化元素的花纹和图形。“我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接受,后来发现很受欢迎,我心里才慢慢放松下来。渐渐地,我发现不只是在中国的东南亚人喜欢我们的糕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很喜欢。现在,我店里的老客户有80%都是中国人。”
“我很开心能来到中国,也很感恩来到上海。上海的市场很大,我想开更多的店铺让大家都知道娘惹囡,了解娘惹文化,能把这种东南亚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传递出去。”学敏说,“来到上海后,我发现中国的文化太丰富了,有那么多知识我还没来得及去了解,我希望我都能去了解。我也是华人,这里也有我的根。”
林景/文
“娘惹”何时重访漳州古城?富含闽南传统血亲,颜值高悦人心!公孙奴撰文 陈和彬供图
小娘惹
好睇,马来西亚朋友陈和彬,传来一组马六甲古城娘惹图片,实在养眼耐看。美不美,闽南水;亲不亲,闽南人!本是同根生,母国凝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马六甲古城小娘惹
马来西亚“峇峇、娘惹”的出现,为公元15-17世纪之间,一批来自闽南地区的移民后裔。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则称为“娘惹”。这个族群的语言,混杂了闽南话的马来语。
他们自称为“Peranakan”,这是马来语中“土生的人”的意思,因此“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峇峇与娘惹们,对中华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十分强烈!树高千尺必深根,远在他乡念祖亲。
习俗源远流长
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官厂原址,早已经成为华人的聚居地——鸡场街。鸡场街,珍藏着华侨华人漂洋过海的历史足迹,唐山过南洋,这是不可再生的古早非遗项目。
娘惹丽人
马来西亚的闽南味道,全浓缩于鸡场街。街区的一砖一瓦,一屋一巷,都充斥着老闽南味道。古厝燕尾脊,斑斓剪瓷雕,依然独树一帜,神采飞扬。
林立的华人同乡会馆和各家姓氏之宗祠,连排式骑楼建筑,历史悠久。闽南人闯南洋谋生,衣食住行痕迹,都在鸡场街延续。这是爱拼敢赢、飘洋过海不忘初心的写照。
马六甲历史街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他不久前向漳州古城发出的《意向书》,足以表明一切。他期盼能带着一批新马峇峇与娘惹,回到闽南,来一场寻根拜祖之旅。
不忘初心,历记使命!血浓于水,寻根归根。马六甲历史街区(鸡场街)的非遗精华,与闽南渊源,更是一部永远值得品味的史书!
可以想象,当漳州古城出现峇峇与小娘惹队伍时,该是什么样的一种盛况空前?可以预测,今年五一节的漳州古城热,一定会继续掀起新的 *** !
时隔10年,新加坡电视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小娘惹》重新开拍了。
今天在马来西亚新山举行了盛大的开机仪式。这部耗资3000万新币,可以说是新加坡更大规模的拍摄,全是现搭的场景。
这部剧的翻拍,对新加坡影视界有重大的革新意义,它将打破坊间对新加坡文化沙漠的定义。
超级大IP
《小娘惹》可算是超级大IP,在中国、东南亚各国都火得发紫,堪比当年中国的《还珠格格》,今日的《延禧攻略》。
大结局播出时,收视率高达33.8%,打破了新加坡15年来的收视纪录,至今仍保持这一记录。
当年,剧中的南洋虐恋情节简直赚走了全岛老少的眼泪呀,回顾戳十年难忘虐恋情深!新加坡史上最成功电视剧了解一下?
当年男女主角撒的糖是这样!这样!这样的!(里面有少女心炸裂的壁咚)
还有剧中,黄月娘和二 *** 黄玉珠之间的姐妹CP,也是成了多年经典。
《小娘惹》里的主要演员,至今都是新加坡数一数二的当红演员,比如欧萱和白薇秀等;还有的已发展到中国影视圈,例如出演《画皮》的戚玉武。
在剧中欧萱饰演女主黄月娘,和钻石男主角陈锡相恋,却被逼嫁给了杀猪贩子,谁知俩人结成兄妹,月娘学做生意,变成了当红女商人。(hin励志了~)
黄月娘(欧萱饰)与男主角陈锡(戚玉武饰)
当年,《小娘惹》的主题曲也是大街小巷都在吟唱,现在中国70、80年代的朋友也都记忆犹新。
(可以说是掀起了一阵“娘惹风”,影响至今)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影视圈,IP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点背景的支持,以及原生粉丝的拥趸,有很大机会成为爆款,比如《何以笙箫默》《甄嬛传》这些有小说IP加持,台版的《流星花园》电视剧也成为IP,如今不知被翻拍了多少遍。
金牌班底加持
这部电视剧的监制是郭靖宇,说名字你可能没想起来是谁,那提起最近火得有点异常的《娘道》,还有《铁梨花》,都是他执导的。
感受一下《娘道》播出时的收视热度......
他还多次获得上海白玉兰奖导演提名。
监制郭靖宇还亲自带你逛逛现场~
造型设计师则请来了陈敏正!
这位也是一个牛人。《甄嬛传》《雪花与秘扇》,都是由他做的造型设计,还有最近张艺谋的电影《影》,也是他的手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他担任首席造型设计。
《甄嬛传》的造型,刮起了宫廷新风格
《影》
这次《小娘惹》还是原版编剧洪荣狄,他被媒体誉为“金牌编剧”,也是曾风靡中国的新加坡电视剧《调色板》的编剧、编审。
他觉得老版《小娘惹》有很多不完美之处,这次让他圆梦做足了修改。
原版中饰演月娘外婆天兰的新加坡著名演员向云,此次也会加入饰演陈太。
(emmm,从天兰到陈太,向云在黄家的地位嗖嗖嗖上涨)
这部剧是由爱奇艺、长信影视、建信文化传媒联手重新翻拍。爱奇艺在中国算是数一数二的视频播放平台。
近几年,爱奇艺拿下多部高收视率的电视剧版权,如《何以笙箫默》《琅琊榜》《女医·明妃传》《花千骨》…… *** 自制剧也是齐齐开花。
爱奇艺既参与 *** ,也提供播放渠道,自产自销,有天然的优势(这也是后天打下的江山)。
新加坡的电视剧近十多年来处于低迷现状,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渠道的局限,当然也有版权引进的约束。有爱奇艺的加入,或许能为新加坡电视剧的向外传播开启一扇窗~
启用“搭景拍摄”机制
这次,应该说是新加坡电视剧史上之一次启用搭景拍摄。
目前,中国很多电视剧流行搭景拍摄,美国好莱坞电影众多场景也是在棚内完成,因为搭景拍摄可以提供可控的拍摄条件,比如光影,也能很好地节省拍摄周期,同时保证拍摄质量。就这些已值得大多数剧组付出高昂的成本了。
(新版《小娘惹》搭建拍摄场景)
比如太阳,其实是来自影棚的灯光,这样光线比较好控制。
其中有一场戏,女主被推到井里,只为拍这一个镜头,他们搭了一个20多米高的台子。
这样的拍摄模式在中国已是很常规的形式,也是很成熟的操作 *** ,相信经过这一次的合作,能将这样的经验传到新加坡。
从这次隆重的开机仪式上,也能窥见一斑,连向云也很惊叹,戳下面视频,看看向云怎么说。
大胆启用新人
启用新面孔,也是翻拍剧常用的套路,就是不想给大众一种其他角色的代入感。
那么新面孔究竟是怎样的呢??新加坡眼给大家提前剧透一下!CP党们又能看到陈锡和月娘谈情说爱了~
(肖燕饰菊香/月娘,寇家瑞饰陈锡)
二 *** 黄玉珠、陈太、黄珍珠、和黄金城大合影感受一下!
除了吃吃喝喝,在这里还能邂逅重量级大咖。
杨木光(顾问),杨峻荣(GHY董事),郑明杉(资深媒体人)
跟10年前《小娘惹》的拍摄阵容投资相比,新《小娘惹》称得上是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四地的大合作了~
这样一部新加坡电视剧,为什么主要场景会选择在马来西亚的新山拍摄呢?当然,除了资金、场地的考量,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娘惹文化源于马六甲、槟城,在马六甲保存更好,本次拍摄地除了新山以外,也在槟城等地进行拍摄取景,以求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娘惹文化。
(槟城娘惹博物馆)
真的让你一瞬间回到了那个土生华人的豪门世界~~客厅是酱紫的.......
一缕“阳光”打在了鲜花和西洋镜上。
连街景也没有落下,墙上还有“高仿”青苔。
开机仪式上还有娘惹点心~
这样一部新加坡南洋地道文化的教科书,普及了娘惹文化,及娘惹文化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
峇峇娘惹又称作土生华人,是中国明代、清代的移民与马六甲当地人联姻的后裔。
比如,李光耀祖上是娘惹家族,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陈庆炎等,也都是峇峇。
最后,现放一张主创合影,希望这部大 *** ,能开启新加坡电视剧的新辉煌。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
小娘惹厨房位于和宁路161号一家商铺的二楼。
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11:30-2:30,晚上5:30至21:00~
厨师来自于马来西亚,主要用英语沟通,也可以听懂一些中文.
娘惹咖喱仁当牛肉:与一般的咖喱牛肉不同的是,加入娘惹菜香料——小葱头、蒜头、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酸柑、班兰叶等等特制而成的,让咖喱的风味更加独特,口感更有层次。
马来风光:特制的马来虾酱、辣酱爆炒空心菜,起锅的时候撒上炸的金黄色香酥的小鱼干,很是下饭
羊肉汤:红萝卜、洋葱、土豆加上椰浆与羊肉炖煮,熬制出来的汤一点膻味都没有,冬天来一碗暖胃驱寒养生
近期央视热播经典大剧《小娘惹》,通过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的故事。相信很多观众对于剧中流传了几代海外华人的“娘惹文化”非常感兴趣。
因此,云图雅集特别邀请马来西亚华人陈焕仪博士,通过图文叙述的方式,给大家讲述《小娘惹》背后的文化历史。
作者简介:陈焕仪,笔名菲尔,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马来西亚华裔第三代。马来亚大学法律学士,南京大学中文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职业律师,爱好写作,已出版10本著作。现任槟城华人大会堂执行委员、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一带一路法律联盟副秘书长、欧洲中国文化基金会执行会长、荷兰国家 NEN ISO/TC 249 传统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法律顾问等。
- 女奴隶制
如上所述,奴隶妻子在那段时间很普遍。这些妇女作为中国商人的妻子而获得安定,生活过得很舒适,她们也同时为男性在本地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随着定居点的普遍繁荣,富裕中国人的奴隶妻子的生活条件得到实质性改善,她们大多数从未想过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由此可见,当时女性基于社会和经济的不足,自愿被奴役。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本地人大多数生活在贫困中,因此这些妇女愿意当中国丈夫的奴隶妻子,跟他们住在一起,过着更安定的生活。
- “土生华人”的文化影响
“土生华人”的文化,特别是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等占主导地位的“土生华人”区域,以其古代中华文化与努沙塔拉地区当地文化的独特融合为特征。数百年来,这些地方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是转文化和跨种族婚姻的完美典范。
据信,大多数“土生华人”带有福建人(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潮汕人(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或广东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血统。 “土生华人”家庭通常从中国进口新娘,并把女儿送到中国找丈夫。他们的文化受到当地文化(马来人、泰国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等)和中国人的影响。大多数被认定为“土生华人”的人之祖先都是来自中国南部省份的移民,他们在15至17世纪之间大量地迁徙到努沙塔拉地区。
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朵拉
这些华人定居者与他们在努沙塔拉地区的当地人之间的通婚促进了独特混合文化的出现。因此,与中国来的“华裔”相比,“土生华人”可被视为混血或多种族社区。历史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文化是将“土生华人”与后来涌入该地区华人移民的后代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在当今社会,后者的统称通常被冠以带有更宽泛意思的保护性术语,例如“马来西亚华人”。
- 语言
“土生华人”的语言,也称为“峇峇马来语”或“土生华人马来语”,是一种克里奥尔语,与包含许多福建地方方言单词的马来语有关。当前,它被认为是一种垂死的语言,其使用者主要限于老一代的峇峇和娘惹。
马来语对马六甲“土生华人”所说的“土生华人马来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说一点中国方言。在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土生华人”不仅会说自己的福建话,还会说泰语、吉兰丹(KELANTAN)马来语或登嘉楼(TERENGGANU)马来语。相比之下,槟城“土生华人”受到闽南方言的一种变体的极大影响,该变体在当地被称为“槟城福建话”,是槟城华人的通用语言。
现代年轻的“土生华人”间可见传统语言的流失,尤其是由于英语和普通话已取代“土生华人马来语”,因为年轻人主要倾向于使用英语和普通话。
尽管如此,该语言被视为古代中国人和当地人在15至17世纪使用的语言的活化石。如今,人们正在努力恢复这种语言。
- 美食
独特的“娘惹餐”是通过使用大量典型的马来香料开发而成的,这些香料具有独特性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娘惹也以各种传统糕点(马来语中的“ kuih”)而闻名。
娘惹餐
娘惹餐
经过几百年来的变迁,如今,马来西亚各阶层人士都喜欢吃这些色彩缤纷的“娘惹糕”。“娘惹糕”的颜色是从天然成分中提取的,例如蝶豆花(蓝色)、“香兰”叶(绿色)、地瓜(黄色、紫色、橙色)、椰奶(白色)、红糖(棕色)等,使其色彩斑斓。
娘惹餐
“娘惹餐”是多元文化美食完美混合的更佳典范,它是马来+中式+西式美食的融合,这是非常特别的,而且只能在特定的这几个地区(马六甲、槟城、新加坡)吃到正宗的娘惹餐。
娘惹餐
娘惹糕
由于保留了祖先的身份,大多数峇峇和娘惹都不是 *** ,他们对重要的中国节日更重视,在每一个中国节日,他们都会烹煮传统节日食品来祭祀,比如粽子(他们有充满娘惹特色的“娘惹粽”)、月饼等等。
娘惹糕
娘惹糕
他们吃猪肉,使用中国食材加上中国烹饪技巧;然而,他们的祖传身份和马来人的影响仍然在他们的美食中表现出来,因此许多东南亚香料比如辣椒、香茅、罗望子、肉豆蔻、姜芽等,都会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美食中,使其充满异国风味。
未完待续,连载中,敬请关注。@云图雅集
备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什么是马六甲?马六甲鸡场街
(^_^)
NO. 35 马六甲与马六甲海峡
读者们看过最近新翻拍的一部剧——《小娘惹》吗?该剧曾在娘惹博物馆里拍摄过。下面要说的,就是娘惹博物馆的诞生之地——马六甲。
所以,马六甲在哪里呢?
东南亚部分区域图
马六甲属于东南亚地区,地处马来半岛,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所以其实它的官方名字叫做“马六甲州”。
马六甲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边,与森美兰州和柔佛州毗连,面积约1720平方千米。
马来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是初中地理课本上对于东南亚地区地形的整体概括。
而位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地势却相对较于和缓,西部和中部是较低的丘陵,沿海分布平原,地势平坦。
地势地平加上纬度低,这就“成全了”马六甲盛产稻谷,和我们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一样,主食以米饭为主。
说到马六甲,就不得不说起著名的马六甲海峡了。
航海要道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中部,是缅甸海里东南狭长的海域,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马六甲海峡沟通了亚欧非三大洲,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海上贸易在此通过。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了。而古城马六甲正好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港口位置,马六甲海峡也因此得名。
位于海峡北岸的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是亚欧板块上重要的航海路线枢纽,在历史上,有很多航海路线途经马六甲海峡,这给马六甲带去了民族的融合与繁衍。
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之一。郑和下西洋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马六甲,带去丝绸,中国瓷器,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马六甲就可以看到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化。
在马六甲就有一座纪念郑和的文化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很多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体现了当时马来西亚与中国人的深切友谊与交流。
郑和文化馆
然而,海上交通的疏通带来了是另一份不可估计的“软文化”财产——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华人来到马六甲并在这里定居,与当地马来人通婚。他们的后代,男孩叫“峇峇”,女孩叫“娘惹”。这样的华人群体渐渐形成了马六甲特有的文化——“峇峇娘惹文化”。
在马六甲有一家娘惹博物馆,博物馆之前是一位富有的峇峇人的家,现在里面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娘惹文化。
娘惹博物馆外部
娘惹博物馆内部
娘惹博物馆还诞生了充满娘惹文化的影视。
娘惹饮食文化也是娘惹文化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今在马六甲都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娘惹美食。而娘惹美食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有相通之处。
例如娘惹糕,其实马六甲的娘惹糕就相当于是福建省的“七层糕”和浙江省的“千层糕”的“继承者”。这样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糕点纳入峇峇娘惹美食文化马六甲也说明了闽浙粤人带到马六甲的饮食文化已然融进当地文化并延续至今。
娘惹糕
马六甲有一条充满华人风情和马来人风韵的街,鸡场街。
鸡场街是马六甲市最热闹的街道,曾是贵族峇峇娘惹的居住地,沿街一排排大房子的建筑材料和家具都来是从中国运来的。鸡场街就相当于马六甲的“华人街”。
傍晚的鸡场街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各种特色美食,例如著名的白咖啡。并不是西方人才喜欢喝咖啡,由于东南亚地区气候特色,马来西亚地区也同样盛产咖啡豆,咖啡也属于马六甲人的日常饮料。
白咖啡
在郑和文化馆的对面,也就是圣保罗山丘之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故宫——苏丹故宫。这座故宫的特殊之处在于,故宫整体都由木头建造而成,没有任何一根铁丝的参与。尖尖的屋顶和高挑的楼体展现了浓厚的东南亚特色。
苏丹故宫
马六甲还有两处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一个是“荷兰红屋”,另一个便是“圣地亚哥古城门”。
建于十七世纪,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荷兰红屋”现在属于马六甲博物馆的一部分。红墙白窗,还有屋顶的“十字架”,都彰显荷兰特色,听说,每一块红砖都专门从荷兰运来。
荷兰红屋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沉淀,这里的红色却没有褪去,传说中的“马六甲红”据传就是来自于这一片鲜红夺目的红。
另一座地标型建筑是“圣地亚哥古城门”,这里原先是一座葡萄牙人建造的古城堡,在战争和岁月的磨洗下,城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焦迹斑斑的“圣地亚哥古城门”就是马六甲曾经历史的见证。
圣地亚哥古城门
马六甲是一个海上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历史古城,几乎融汇东西,贯通内外。
而马六甲海峡将会是马六甲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扩大与亚洲,欧洲,非洲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传送,成为亚欧非交流圈枢纽站的马六甲指日可待。
这就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马六甲。
本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