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和桂圆是两种常见的水果,它们在外观和口感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谜题,探索龙眼和桂圆的不同之处吧!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龙眼。龙眼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热带水果,也被称为“桂圆”。它的外观呈圆形,果皮呈红褐色,有一层薄薄的皮。当我们剥开果皮后,会发现果肉呈透明白色,质地柔软多汁。龙眼的味道甜美,带有一丝酸味,散发出淡淡的花香。
相比之下,桂圆的外观稍微有些不同。桂圆也是一种热带水果,它的外观与龙眼相似,但果皮更薄,呈红色或红褐色。当我们剥开果皮后,会发现果肉呈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质地也是柔软多汁。桂圆的味道更加甜美,没有酸味,而且散发出浓郁的花香。
除了外观和口感上的区别,龙眼和桂圆在生长环境上也有一些差异。龙眼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通常生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而桂圆则更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些地区。
在营养价值方面,龙眼和桂圆都是非常有益的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和矿物质,如铁、钾和镁。这些营养物质对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龙眼和桂圆在食用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异。龙眼通常是新鲜食用,可以直接剥开果皮吃,也可以用来 *** 饮料、甜点和糕点。桂圆则更适合烹饪,可以用来炖汤、煮粥或加入其他菜肴中,增添香甜的味道。
总结起来,龙眼和桂圆虽然在外观和口感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龙眼的果肉透明白色,带有酸味,而桂圆的果肉透明白色或粉红色,味道更加甜美。龙眼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而桂圆更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无论是龙眼还是桂圆,它们都是香甜可口的水果,富含营养,对于我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所以,让我们在享受这些美味水果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它们的独特之处。无论是选择龙眼还是桂圆,都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味觉体验。让我们一起品尝这些香甜果实,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
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有更多的兴趣和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解答和指导。让我们一同成长。
感谢大家的阅读,麻烦动动手帮忙关注一下,有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图片来源于 *** ,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福州与莆田龙眼早在古代,莆田桂圆干就是中药中重要的一贴药材。在北方中医,药方中出现“连捷春”三个字,药铺的伙计就知道这是莆田连捷春牌桂圆干。
莆田桂圆,又名兴化桂圆,莆田龙眼,兴化龙眼,是中国桂圆(龙眼)的佼佼者,莆田市的地理标志产品。栽培历史悠久,果品品质好,可溶物万分主,加工的桂元干以其颗粒大,外壳橙黄、 *** 不塌陷,果肉晶莹剔亮、易剥离,香甜可口而久负盛名。千年来,莆田人精耕细作,注重良种良法,栽培技术世界领先,结合莆田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成就了莆田龙眼独具优异的品质,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2008年,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作者:蒋成峰(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传统上一般将比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法,近年来,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比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然而这种说法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说比喻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连语言本身都是比喻性的,那么作为表达手段的比喻修辞,其特殊性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传统意义上的“比喻”修辞就等于从理论上被取消了。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早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古人的两段文字中。一段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譬”就是比喻。在梁王看来,比喻只是言语中一种可有可无的修饰,因此说话时可以“直言”而不用比喻。但惠子却坦然地承认,要是不用比喻,自己就没办法说话,因为要说明一个新的事物(如“弹”),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与已知的事物(如“弓”)进行比较,通过“比”实现“喻”。惠子这里所说的“譬”就是比喻思维,它不是言语表达的技巧,而是认识事物的方式。其本质在于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新事物的理解。汉语中一多半的新词语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创造的,如“电脑”“ *** ”“云计算”“宇宙飞船”等等;甚至很多基本词语,最初也是比喻,如“山腰”“菜心”“酝酿”“基础”等等。实际上,除了采用这种“比喻”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找不到别的办法来理解、命名这些新事物,难怪就连惠子这样能言善辩的人也承认自己离不开比喻。
比喻思维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就有其普遍性的一面:所有语言中,表达抽象的意义(如时间、感情)都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如空间、身体);不同语言甚至能看到很多相同的比喻,如:“时间像金钱”,“女人像花”,“狡猾的人像狐狸”,等等。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比喻思维又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国人用狗来比喻坏人,用龙来比喻强人、帝王;而英语中则用dog比喻普通人,用dragon比喻恶人,等等。
中国古人特别擅长比喻思维,他们借此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世界的概念系统: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阳”;所有事物的属性都不外乎“金、木、水、火、土”五种(即“五行”);而自然与社会的运转都可以用“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即“八卦”)的互动来解释,等等。孔子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施行仁德的根本途径是以己度人,这可以说是比喻思维在伦理学上的体现。许慎《说文解字叙》引《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是讲文字符号的起源,其实也是词语的起源,即:人类从自身以及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利用比喻思维来理解和认识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
古人关于比喻的另一段文字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
仆尝问:“荔枝何所似?”或曰:“似龙眼。”坐客皆笑其陋。荔枝实无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瑶柱。”应者皆怃然。仆亦不辨。昨日见毕仲游。仆问:“杜甫似何人?”仲游云:“似司马迁。”仆喜而不答,盖与曩言会也。
这段文字中,荔枝和杜甫都不是新事物,不需要借助与之相似的已知事物来理解,说话者将之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一般性地介绍它们,而是为了某种趣味性、哲理性的讨论。从外在的特点来看,说“荔枝似龙眼”当然没有错,但对很多人来讲,这种正确的表述显得浅陋直白、了无趣味。苏轼拿江瑶柱(即干贝)来和荔枝相比较,单从外形看,二者显然没有共性,但仔细一想,便可找到二者的相似性,如它们都味道鲜美、令人难忘,都是同类食物中的珍品,等等。如此一来,就在两个外形不相似的事物之间发现了有趣的相似性。同样的,杜甫和司马迁一位是唐代诗人,一位是汉代史家,本来缺乏可比性;然而,如果考虑到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圣”级人物,都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历史,都将人生的痛苦化作了著述的动力,那么这种比较就无疑是十分深刻的。这种解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相似性的比喻思维。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比喻思维能力,所以有时就会出现应者“怃然”(茫然)的状况。但唯其如此,才更会使那些能理解它的人觉得韵味悠长、妙趣横生。
这段文字实际上揭示了“比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的实质:它不是发现相似性的比喻思维本身,而是为了造成某种特殊表达效果而有意为之的言语偏离。苏轼的两个例子,将一般不能比较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将外表不相似的说成“像”,这种比较关系的偏离就构成了所谓“明喻”。
而通常说的“暗喻”则可以看成对逻辑关系的偏离,如《论语》中这两个句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从一般的逻辑来说,这里的判断和叙述都是不能成立的。但在一定的环境中,接受者可以利用比喻思维发现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解读句子表达的偏离,感受到表达的形象性,引发深刻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之德是风”只有在“小人之德是草”的背景下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反之亦然;同样,只有在“天下无道”的背景下,孔子成为“木铎”才有意义。如果不考虑语境,这些句子的偏离其实都是很难理解的。这显示出比喻修辞对于语境的依赖性,而语境依赖正是修辞现象区别于一般语言现象的重要特征。
比喻修辞有时会表现为短语形式,如:“钢铁长城”“榆木脑袋”“心灵鸡汤”等,本来都是言语的偏离,因为按照字面意义,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这类比喻短语往往很容易发生熟语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语言中固定下来,也就不能再被视为修辞现象了。
所有的比喻修辞都是偏离,但偏离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外在形象的相似性伸缩性较大,而逻辑关系的伸缩性就很小。例如“小孩像猴子”不一定是偏离,而“小孩是猴子”则一定是偏离。有论者认为暗喻比明喻更耐人寻味,应该就是由于暗喻的偏离程度更高一点。当然偏离与否主要还是体现为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比喻分成“比义”和“比类”两种,前者如“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理,偏离程度较高;后者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等,本体和喻体是同类的事物,偏离程度较低。从效果来说,前者更多地体现了表达的含蓄性,而后者则更侧重于突显描述对象(本体)在某一方面的形象特点,往往和普通的比较句区别不大。
总之,作为术语的“比喻”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比喻思维,另一个是比喻修辞,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比喻修辞固然是以比喻思维为基础的,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以特定语境为背景的言语偏离现象,不应该仅以“相似性”作为定义的条件。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桂圆和龙眼的区别在哪里?搞清楚,才好吃龙眼又称桂圆,在我国多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每年7月—8月成熟上市,是著名的岭南佳果。许多人常常混淆龙眼和桂圆这两种水果,认为它们是同一种。尽管这种看法并非完全错误,但从更详细的角度来看,龙眼和桂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龙眼是新鲜水果,可以直接剥壳食用;而桂圆是经过晒干后的龙眼,属于干果。
桂圆和龙眼是两种常见的水果,它们在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上都存在一些区别。桂圆和龙眼,同属一科,外形相似,但有不同之处:
之一:外皮不同
外皮上,龙眼果肉的外皮薄、光滑而透明;而龙眼的果皮则呈淡黄色或红黄色,表面较为粗糙,有许多小尖刺。桂圆则是果肉连着硬壳包裹着,桂圆的果皮光滑,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小凸起。色泽也更接近于棕褐色。
第二:果肉不同
肉质上,龙眼的果肉会露出一层与黑瞳形状类似的籽;龙眼的果肉则较为脆爽,甜度较高,口感更为清脆。桂圆的果肉完全由内部露出,肉厚汁更甜,具有浓郁的香气。
第三:产量和价格不同
产量和价格上,由于龙眼和桂圆的产期并不重合, 所以价格方面也会略有差别, 新鲜桂圆的市场价要多于新鲜龙眼, 但是晒干的桂圆以及做药材用的桂圆价值要高于龙眼干。
第四:营养相同
营养价值上的差异也值得注意。桂圆和龙眼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改善消化系统。
总的来说,桂圆和龙眼在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根据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无论是桂圆还是龙眼,它们都是美味可口的水果,值得我们尝试。
脆甜白露始,今天你吃龙眼了吗?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五个节气
——白露
在福州
白露时节和龙眼挂钩
老话说
“白露吃一宝,秋冬无烦恼”
“一宝”说的就是
龙眼
通前世|龙眼被誉为“黄龙”
据统计
福州市龙眼种植面积超8万亩
主要分布于长乐、福清、闽侯
其中
长乐青山龙眼供果的来历可不小
据记载,南宋绍熙二年
黄勉斋将青山村故居旁手植的青山龙眼
送给老丈人朱熹品尝
朱熹尝后大为称赞
于是他又挑选了一批新鲜的
青山龙眼放入毛竹当中
以黄泥封口,献给宋光宗
宋光宗亲尝后赞不绝口
定青山龙眼为贡品,特赐“黄龙”匾额
福清的渔溪镇有“龙眼之乡”美誉
相传,在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之间
(1884年—1894年)
渔溪人将兴化一带的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嫁接
遂繁衍出一代传一代的绝佳果实
……
知吃法|重温龙眼配稀饭节气食谱
在福州有个传统习俗
叫做“白露必吃龙眼”
相传,白露前后
“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
这只是传说
但足以说明
白露节气是吃龙眼的好时候
龙眼怎么吃?
福州人可有大讲究
龙眼+稀饭
解锁了福州人喜甜的另一种方式
老一辈将剥好的新鲜龙眼泡进稀饭里
放凉了吃,甜甜的、凉凉的
很适合没胃口吃饭的人
在外地人看来
这仍然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吃法
但这已经是无数福州人儿时的回忆
明当今|福州龙眼是“致富果”
每年的8月至10月份
福州的龙眼陆陆续续开始上市
现在
正值龙眼丰收的大好时节
以长乐区为例
2022年,全区水果的种植面积
仅龙眼就占了50% 左右
其中青山龙眼规模化基地
龙眼产业是长乐水果产业的支柱产品
长乐青山龙眼系列品种生产规模超2000公顷
总产量约1.2万吨
目前已形成了
鹤上镇青桥村和古槐镇青山村
的万亩龙眼规模化集聚基地
是当地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玩时节|丰收时节玩转龙眼节
本月
即将迎来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被称为“金果果”的龙眼自然少不了
举办自己的节日
第八届长乐青山贡果文化节
将于近期举办
一起
尝龙眼,庆丰收
促和美,话振兴
不见不散!
古代人把龙眼的圆溜溜的球状果实比喻成各种各样地眼睛,大个儿的龙眼叫龙眼,中等大的叫虎眼,最小的叫鬼眼,但现代人都统一叫做龙眼。
桂圆,别名:龙眼、荔枝奴、亚荔枝、燕卵,是无患子科植物,华南四大珍果之一。
桂圆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寿命最长可达400多年。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果实成熟期为7~8月,鲜果呈黄褐色,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
现在俗指龙眼一般指新鲜的水果,桂圆一般指用新鲜龙眼晒干后 *** 而成。
龙眼将果皮剥开后和荔枝有点像,味美甘甜,桂圆没有龙眼鲜嫩多汁,但味道更为甜腻,龙眼不宜储存,只能在龙眼盛产的季节吃到,而桂圆则不分季节,既可入菜又可与药为伍。
果实营养丰富,是名贵的高级滋补品,龙眼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甘,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能。主治气血不足、心悸不宁、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以及中老年虚弱、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
白露为何要吃龙眼凉爽的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白露节气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这个时候农活比较忙,民间有吃鳗鱼、喝“白露茶”、吃龙眼等诸多习俗,龙眼有益气补脾等功效,可以适当品尝。有些地方还有白露酿酒的习俗,这种酒酒性温热,带有一丝甜味。正所谓“白露身不露”,要适时增减衣物,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记者 上官云 顾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太原市中医医院:厨房里的中药材——龙眼肉(桂圆)《龙眼》
宋代·王十朋
绝品轻红扫地无,
纷纷万木以龙呼。
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支真是奴。
龙眼肉
龙眼肉,别名:龙眼、益智、比目、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蜜脾、桂圆、元眼肉、龙眼干。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龙眼与荔枝是一家子。现代研究表明:荔枝和龙眼的果肉都是植物学上的“假种皮”构造,但两者成长的过程有所不同。龙眼刚长出来就有一层薄薄的假种皮包裹着种子,随着种子的成熟,假种皮也跟着成长。而荔枝是等到内部种子成熟后,假种皮才开始膨胀、长大。这个成长上的差异导致了荔枝肉厚,而龙眼肉少。因此,龙眼一直都排在荔枝身后,堪称“千年二哥”。龙眼有一点比“大哥”荔枝厉害,那就是它的果实在晒干之后会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而且有了一个新名字,叫桂圆。现在常见的龙眼品种:广眼、福眼、石硖、储良、灵龙、草铺种、大乌圆。因其营养丰富,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补气、补血的效果非常好,有“北人参,南桂圆”之称。
《本草求真》记载:“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病矣。”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曾用龙眼治好了很多学习压力很大、心慌焦虑、大便出血的学生。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医案,曾有一少年,心中忧虑,夜不能寐。他辩证为心脾两虚,建议少年将桂圆肉放于饭上蒸熟当点心吃。服用一斤以后,病愈。他以桂圆肉、酸枣仁为主其他为辅,组成名方“安魂汤”,专治焦虑不安、心脾两虚的长久失眠。
中医大师陈存仁还利用它安神、补心脾之功。常吃蒸制的桂圆肉,可治疗血分不足、四肢寒冷、脱发。蒸制 *** :桂圆肉八两,放锅中蒸熟,然后取出于日光下暴晒2小时。第二天重蒸、重晒。反复五次,就可加入冰糖煮成糖水服用。冬天坚持服用,即可令手脚温暖,面色红润。
桂圆有补益功效甚好,尤其适宜贫血、健忘、头晕、失眠者。血虚不足的女性、体弱的中老年人等,最适宜在进补的秋冬季节食用。除可直接食用、泡茶、浸泡酒外,还可炖汤、熬粥、入药等。
常见的品种:
①广眼
果壳厚中等,赤褐色,易剥;果肉较厚,腊白色,半透明,去壳时不流汁,肉质爽脆,味清甜,平均单果重10~12克含糖17.4%,含可溶性固形物20.5%,可滴定性酸0.078%,每100克果汁含维生素C85.7毫克,鲜食有独特香味;果核中等大,可食部分占总果重的70.8%;品质上乘,为鲜食极优品种。
②福眼
该品种丰产、稳产性能好。果实大小均匀整齐,平均单果重12.7~14.3克。可溶性固形物22.5%,可食率65.5~70.03%,维生素C61.4~110mg/100g。果实成熟期晚,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成熟。该品种抗鬼帚病能力强,适应性强。
③石硖
传统优质品种,产品品质上乘,风味浓郁,肉脆核小。单果重约8~10克,果肉白色,晶莹剔透,果汁不外溢,用纸包果肉而不湿,肉质爽脆,清甜化渣,有清香,果肉离核,果壳褐黄色,果形近园形,可溶性固形物23%,全糖含量13%。
④储良
果中等,果粒大小均匀,扁圆形,果皮黄褐色,单果重12~20g,更大28g,果肉厚0.65~0.76cm,果肉乳白色,不透明,肉质爽脆,味浓甜,可食率75~78%,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20~23%,更高达24%。售价高,是鲜食加工兼优品种。
⑤灵龙
1993年选出的优良单株,其果粒大,黄褐色,不裂果,平均单果重12.5~15克,最重达20.85克,果肉干脆不流汁,清甜常蜜,可溶性固形物20.2~23.89%,可食率69~70.8%,该品种早结、丰产、稳产、果大质优。
⑥草铺种
植株长势较强,叶绿色,小叶6-10片,以8片较多,长椭圆形。果穗中等大,果粒着生紧密,大小均匀,单果重9.5克,果皮赤褐色或黄灰褐色,可食率66.7%。种子较大,黑褐色,近圆形。在粤东成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该种适应性、丰产性好,不易裂果,采收期长,可树上留果。
⑦大乌圆
果顶 *** ,果肩微耸,果大,平均单果重15-20克,更大可达31克,是我国更大的龙眼良种。离核易,肉厚,肉质较爽脆,甜味稍淡,品质中等。可食率74.3%。种子棕黑色、有光泽、圆球形。
【来源】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
【性味与归经】 甘,温。归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药材产地】广西博白、广东高州、广西玉州等地。
【质量评价】以粒大、肉厚、足够干、干净无杂质者为佳。
桂圆壳
桂圆壳味:甘、性温,归肺经,能祛风、解毒、敛疮、生肌,有散风疏表,凉血清热之功。
将桂圆壳煎水外洗,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痒,功效不凡。
另外,由于桂圆壳有祛风解毒祛邪的作用,取一把龙眼壳,用冷水下锅,煮20分钟,浓缩汤汁喝下去,能预防头晕。
桂圆核
桂圆核有止血,定痛的之功用,对创伤出血的治疗效果好。
《纲目拾遗》中记载:“张觐斋云,桂圆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备,遇面上或磕伤及金刃伤,以此敷之,定疼止血生肌,愈后无瘢;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告诉我们:家中有儿童的,可以常备几个桂圆核,一旦孩子发生了磕碰外伤,用桂圆核磨粉可以祛疤。
*** :去掉龙眼核外层黑色的皮,将龙眼仁研磨成细粉,均匀地洒在伤口里,可止血生肌;还可用纱布包裹龙眼核粉,覆盖在伤口处,然后胶布固定,可以防止伤口感染。
《本草纲目》记载,取龙眼核6枚、胡椒14粒同研成细末,可用于擦治腋部狐臭。
桂圆的食用价值
1.桂圆红枣鸡蛋糖水饮
制备:①把红枣去核,龙眼去壳去核,洗净备用。
②将洗净的龙眼、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熬煮5~10 分钟。
③加入红糖, 拌匀至溶化。④趁小火水温下降,水面不翻花时,打入一枚生鸡蛋,保持小火。
⑤待到鸡蛋煮熟,关火。
功用:补血养颜,滋润养胃
2.红枣桂圆枸杞茶
原料:红枣60g 枸杞20g 桂圆30g 红糖30g 水600ml
制备:①红枣,桂圆肉,枸杞洗净,红枣需提前浸泡1小时。
②锅中放入清水,把红枣、桂圆肉与枸杞放入煎煮。
③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25分钟左右,以红枣煮软为佳。
④关火后,可按个人口味放入红糖调匀,趁热饮用
功用:①补益气血:桂圆红枣枸杞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②益精明目:桂圆红枣枸杞茶归肝经、肾经,长于滋肾精、补肝血,可用于改善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
③滋补强体:桂圆红枣枸杞茶糖分含量较高,且含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萄萄糖,适用于年老体衰、体虚久病的患者。
④抗衰老:桂圆红枣枸杞茶中的枸杞成分有维生素E,有比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桂圆糯米粥
配方:糯米一杯(约50克)、桂圆肉少许、清水1000毫升、砂糖少许、米酒2大匙。
制备:①将糯米去杂质淘洗净。
②把糯米加1000毫升水于锅中煮约5分钟。
③把桂圆加入锅内继续煮至熟透。
④将砂糖及少许米酒加入锅内即可以开锅,待温度合适即食。
此粥有着一定的养血安神功效,对于心血虚,所导致的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心慌气短、失眠、多梦,如果适当喝一些桂圆糯米粥,通过滋补心血,而有着很好养血分神和促进睡眠的功效。进睡眠的功效。
此粥还能够有着很好的健脾开胃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如果适当食用一些桂圆糯米粥,通过滋补脾胃,而有着很好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的功效。
4.桂圆枸杞鸡肉汤
配方:取桂圆20克,乌骨鸡500克,枸杞子15克,调味品适量。
制备:
①乌骨鸡洗净、切块、焯烫后捞出入锅,再将桂圆、枸杞、洗净一起放入锅中
②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然后再改小火慢炖40分钟,加调料调味即可。
功效:补虚养生,补益气血。
5.龙眼酒
配制:取桂圆肉250克,白酒500毫升。将龙眼肉干放进瓶中,注入白酒,密封保存,三个月后可开封饮用。
每次饮用15~30毫升,每日1~2次,连服数日。
功效:有养心、健脾、安神的功效,尤善治思虑过度、心脾亏虚、心悸失眠。
适合人群:适合终日思虑、心血亏虚、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食少体倦、面容憔悴萎黄者饮用。
注意:湿盛中满、内有痰火者及孕妇不宜。不宜饮酒者慎服。
6.桂圆山药排骨汤
配方:桂圆肉20g,排骨500g,干山药50g,生姜3片,红枣若干
制备:
①将材料洗净,排骨剁块飞水
②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加适量清水,隔水清炖1.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健脾养胃、补血安神
适应于:脾胃虚弱,血虚头晕,睡眠欠佳者。
7.桂圆当归饮
配方:桂圆肉10克,当归15克,鸡蛋1个。
制备:鸡蛋煮熟后去壳备用,桂圆肉、当归放入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改文火煮15分钟,放入鸡蛋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养血补虚,调经止痛。
适宜于:血虚不足、月经量少、痛经的女性。
如何选择
①看外表
桂圆有带壳和不带壳两种。
<1>如带壳,外壳应干净整洁无凹陷、无斑点、无裂痕、无白霉花,且捏上去外壳较脆易破裂者为佳。颜色更好选黄褐色、土黄色。
<2>如不带壳
个头大,外形均匀,尤其需留意果肉厚度,越厚实越佳。若果肉颜色发白,或明亮透黄,皆为硫磺、煤球熏制,千万不要购买!如对颜色无把握,可通过气味判断
,凡气味带酸、或桂圆香甜味不足者,皆是次品。
②试味道
味道甜、软糯、清香,咀嚼时无渣者则为上品。甜味不足,有韧性、咀嚼有残渣者为次品。若味带干、苦,就是烘焙果,或陈货复焙所致。
③看滚动
把带壳桂圆放桌上,用手滚一下,如果果肉饱满厚,摇晃后不会响。若有明显响声,能感觉到晃动的,则表示果肉较干瘪,更好不要购买。
服食需注意
桂圆虽好,有几类人也要慎重服用:
①阴虚火旺、内热重者、痰湿重、腹胀满者,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②如痰多咳嗽,肠胃积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也不应服用,易令症状加重。
③桂圆肉含糖量高,糖尿者应忌服。
④桂圆性温,桂圆肉甘甜助火,若大量食用,容易引起上火,吃桂圆时不妨来杯菊花茶。
⑤患有痤疮、外科痈疽疔疮、妇女盆腔炎、尿道炎、月经过多者也忌食。孕妇不可多食。
来源:太原市中医医院
每日一味中药——龙眼肉龙眼肉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树的成熟果肉。主产于广西、福建等省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开果皮取肉去核,晒干备用。
【处方用名】
龙眼肉、桂圆肉、元肉。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脾经。
【功效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本品甘平质润,能补益心脾以养血而不滋腻,并有良好的安神之效。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可单用或配当归、酸枣仁、茯苓同用。此外,也可与其他益气补血药同用,治疗气弱血虚之证,以滋养补虚。
【用量用法】
6~12克,煎服。
【使用注意】
湿阻中满及有停饮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
《本草纲目》:“开胃益脾,补虚长智。”
《药品化义》:“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朋友,如果你到泸州来玩,就城区附近而言,除了跟酒业相关的内容以外,有一个地方,我倒是真诚的建议你去游历一下。虽然它今天的样子跟二三十年前更原生态下的本土记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依然是泸州江边的一处密林胜地,更因为它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湖广填川和本地老泸州人的共同开发,成为了无法复制的超大内陆桂圆林集群。
有人曾经这样表述:泸州张坝桂圆林是中国内陆桂圆种质基因库,作为北回归线以上桂圆林适宜地带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桂圆人工造林,其植物学价值一如动物学中的大熊猫。可以说相当的高评了。
龙眼和桂圆其实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叫法而已,它是一种我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自古以来就有南方“桂圆”北方“人参”之称。龙眼果实(桂圆)富含营养,因为其甘甜可口的味道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
但是,目前来说,好多人认为广西、广东、福建一带才盛产桂圆,事实上桂圆对生长环境确实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桂圆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在我国主要以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其中以福建产量最多。
但是这里面的四川,则是以泸州为翘楚。而泸州的张坝桂圆林,就是因为张氏族人和其他居住在此地乡民,三百多年的共同开发而得名,张坝自然是在明末清初以后,湖广填川的张氏人逐步开枝散叶,影响增加而被大众习惯的称呼,之前这里叫什么已经无从考证,最初他们种植甘蔗,获取收益更快,在养活自身以后,后来则遍种桂圆,使得此地不仅以张姓为名,更因为龙眼佳果让其名声大噪。
也有人这样介绍给大家,张坝桂圆林虽然只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但是泸州种植桂圆的历史却有两千年以上了,依据就来源于,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所言"旁挺龙目(即龙眼),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绍朱实之离离。"
他们的意思是,左思在介绍当时蜀地风物的时候,说了这个龙眼就是泸州生长的。我个人觉得,单靠《蜀都赋》来强拉一个泸州桂圆种植历史是不太合适的,人家《蜀都赋》里没有提到江阳或者泸州,不过是笼统来说了蜀地当时的情况,你要说四川其他地方也行。有时候,我们应该自信一点,不是越久久远,就能让后人更崇拜。你把张坝桂圆林三百年的历史脉络给大家展示清晰了,一样会让我们觉得有趣和亲切。
不过,《蜀都赋》确实可以证明,在四川有龙眼的历史很长了。
而泸州不仅是张坝这个地方,大部分区域,确实适合种植桂圆。尤以张坝的桂圆,年代最久远,保持最完整,老树存活最多,还有就是它比较其他地域更晚熟,而且味道甜正,独树一帜。
当然,还因为这里几百年的人文气息,铸就了张坝桂圆林完美形态,到了今天,成为泸州城区临江一处难得的人文与自然结合起来的有氧景观,这就是很不错了。
当然,我觉得张坝桂圆林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挖掘和开发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发挥它更大的功效和影响力,当然,不在这次的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