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湖刀鱼多少钱一斤,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7 0
贵达100元/斤的刀鱼,为何又让养殖户“望刀兴叹”

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遭破坏等原因,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长江刀鱼,正面临着严重的种群危机,野生的长江刀鱼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贵的吓死人。日前,国家相关部门已明确,自今年2月1日起禁止刀鲚(长江刀鱼)、凤鲚、中华绒螯蟹三种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野生刀鱼禁捕,是否意味着人工养殖刀鱼就可以端上餐桌?据了解,早在2016年,上海水产研究所与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就曾合作进行了关于长江刀鱼人工繁育的科研攻关,并拿下“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奖项。然而,几年过去了,为何市场上依旧难觅养殖刀鱼的踪迹?

据介绍,刀鱼是一种洄游鱼种,有江刀、海刀和湖刀之分,其中尤以每年二三月份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到长江中产卵的江刀为更佳。据说,游至长江入海口淡海水交界处的刀鱼,肉质最为鲜嫩。“刀鱼性子烈,出水不久就会死,使得刀鱼的养殖环境难以模拟。”上海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胡春晖坦言,刀鱼的生长既需要咸水,也需要淡水,再加上它的生命极其脆弱,所以人工繁殖难度依然较大。目前,嘉定人工养殖刀鱼的平均存活率在56%左右。

野生湖刀鱼多少钱一斤,-第1张图片-

1月25日,在区特种水产养殖场的一个室内大棚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身材细长而又生性胆怯的刀鱼。一看到有人靠近,它们就舞动长长的尾巴,警觉地向池塘中心游去。“鳞白、尾黑、睛小是正宗长江刀鱼的明显特征。刀鱼的下腭处有很长的尖刺,鱼鳍后还有游离丝状物。”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程熙如是说。类似这样的刀鱼养殖池,在区特种水产养殖场里有十余个,水域面积近六十亩。

“养殖刀鱼的商品率太低了!真正能拿去卖的鱼10%也不到。”胡春晖解释说,刀鱼的个头非常小,一条二两重的刀鱼,长度要二十五厘米左右,而厚度只有一二厘米。“三四两的算‘模子大’了,要达到商品规格的刀鱼至少二两以上。”另外,刀鱼的成长周期也十分缓慢:要长到商品规格,成长周期少说也要两年。目前,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的二两以上的刀鱼有五六千尾。

让养殖户“望刀兴叹”的,还不止这些。刀鱼的饲料投喂、运输、抗应激反应等等,都是挡在刀鱼养殖推广道路上的“拦路虎”。“刀鱼比挑食的小囡还难弄。”胡春晖笑着说。原来,刀鱼在饮食习惯上有“怪癖”,它对漂浮的饲料、沉底的饲料都提不起兴趣,只吃悬浮的饲料。为此,工作人员琢磨出了用改良鳗鱼饲料并采用人工亲喂的方式让刀鱼开口。“我们让工人坐在池塘边上投料,它们吃一把我们就撒一把,喂一个池子就要半个多小时。”对于室外养殖池里的刀鱼,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则选择投喂活体小河虾。可是无论哪种方式,要喂出一条商品刀鱼,成本都高得惊人,养殖户也大都不愿意承担如此风险。

投入高成本养殖的商品刀鱼,相比野生长江刀鱼动辄上万的“天价”,尽管在价格方面有些优势,但这也不见得能获得喜好“野味”的食客的青睐。一位水产行业的资深人士坦言:“刀鱼是海水和淡水间洄游鱼,它的鲜美完全在于这洄游,一旦人工养殖,缺少了洄游这一关键特性,刀鱼就成了普通的淡水鱼了。”(本文转自【嘉定报】。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湖北长江边“野生鱼摊”,刀鱼只需8元一斤,网友:不是禁渔吗?

长江君:在长江全面禁渔后,商业捕捞是绝对禁止的,甚至一些江段还严禁休闲垂钓。

然而,令人有些难以置信的是,在湖北黄冈的长江边,却出现了“野生鱼摊”——其中甚至出现了“刀鱼”......


01各种“野生鱼”种类齐全

这位湖北黄冈的网友(@青月凌云)说,他本身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但长江禁渔后很多地方都不让钓鱼了。

因此每逢“钓瘾”犯了,他就来江边走走看看,没想到却在江边发现了“新鲜事物”。

“应该是最近才出现的,(卖鱼)的老伯说都是野生鱼,随便挑,都很好吃,我就纳了闷了,这鱼都不让钓,怎么还有人敢捞鱼?”

拍下这一幕的黄冈钓鱼爱好者(@青月凌云)目瞪口呆说,没想到现在长江鱼都不让钓了,竟然还有捞鱼来卖!

这些都是“江连”——即江鲶?

——只见这个江边鱼摊上品类齐全(而且大多是肉质鲜美的肉食鱼),既有半大的翘嘴鱼、红尾鱼、黄尾鱼和刁子鱼(即一种餐条鱼),也有鲶鱼和大嘴黑鲈(外来物种,俗称菜鲈),甚至还有一箱黄鳝和一袋子绿皮青蛙和甲鱼。

并且这些“野生鱼”价格也不高,比如鲶鱼10元一斤、鳝鱼38元一斤,因此也是吸引了不少路人停下来挑挑拣拣。

翘嘴鱼和刁子鱼

(长江君:在当前禁渔背景下,“野生鱼”本身难求,而且这里却卖价格并不高,也难怪来买鱼的人不少,这个鱼摊生意很不错。)

02刀鱼只要8元一斤?

而更令人有些目瞪口呆的是,在这个江边“野生鱼摊”上,竟然出现了刀鱼的身影——并且只要8元一斤!

“给我整懵了,刀鱼不是长江三鲜了,而且不让捕了嘛,怎么还有卖的呀,而且不是说几千一斤吗?怎么这么便宜,假的刀鱼吧?”

拍下这一幕的湖北网友称自己感觉很魔幻,禁渔期有“野生鱼摊”就算了,没想到这传说中的刀鱼还如此不值钱!

高级酒店的天价刀鱼——资料图

长江刀鱼是名副其实的天价鱼,为何这处鱼摊只卖8元一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3长江君:十有八九都是假货

在长江君看来,这处江边的“野生鱼摊”售卖的鱼虾水产,十有八九都是假货——基本都是养殖水产。

其实有一定垂钓经验的朋友应该很容易分辨出,比如鱼摊上的鲶鱼基本个头差不多,鱼体颜色“黑白分明”,是典型的“养殖色”,至于甲鱼和青蛙,长江里更是不可能成群成群的捕获。

卖鱼的老伯坚称是“野生鳝”

再说刀鱼,其实刀鱼的种类有许多种,其中又分江刀、湖刀、河刀——禁渔前被炒上天价的“长江刀鱼”就是江刀,就是长颌鲚,一般又称长江刀鲚、刀鲚。

而河刀是最不值钱的,据说口感和肉质远差于江刀和湖刀,但是数量很多,这位湖北老乡在江边摆摊卖的“刀鱼”,应该都是这些河刀。

不太值钱的“河刀”——配图

河刀在我国自然水域中广泛分布,许多通江的沟汊河渠里都能捕获,在各地的价格也同普通的餐条鱼、鲫鱼差不多。

因此,综上看来,这处长江边的“野生鱼摊”其实虚有其名,属于挂羊头卖狗肉,本身售卖的大多数是养殖水产——不过,这些养殖鱼被包装成“野生鱼”之后,似乎更能吸引吃客们......

养殖鱼包装成野生鱼更有风味?

对此,长江君只能说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不过也需警惕背后可能隐藏的非法捕捞利益链。

朋友们,你们对于这种江边的“野生鱼摊”怎么看?#户外捕鱼#

长江刀鱼禁止生产性捕捞:产量急剧下降,野生每斤价格逾万元

2018年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对这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在此之前,刀鲚和凤鲚采取专项捕捞制度,即根据资源和生产情况限额发放《渔业捕捞许可证(专项) 》,获得该许可的市场主体才可以进行相关的捕捞活动。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长江污染等原因,刀鲚、凤鲚等长江鱼类的产量急剧下降,长江的濒危鱼类已达92种。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现常年禁捕。

年产量急剧下降,刀鲚每斤价格破万

由于长江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滥捕滥捞的行为,不少长江水生生物的产量逐年下降。

研究显示,自1974年达到历史高点的5282吨以后,长江口凤鲚捕捞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并持续至今。2003年~2011年年凤鲚捕捞量持续大幅下降,其中2009年~2011年捕捞量均值仅为107.6吨,已经几乎形不成规模产量。

凤鲚(凤尾鱼)

作为长江中下游曾经的主要的捕捞种类,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的四省一市的中华绒螯蟹年均捕捞量高达300吨~500吨,21世纪初这四省的蟹汛已逐渐消失,仅上海市尚有不足1吨的年均捕捞量。但随着中华绒螯蟹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人工蟹苗已成为了河蟹养殖主要的苗种来源。

捕捞中华绒螯蟹 资料图

2003年后刀鲚的捕捞量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00多吨降至50吨左右,近两年更是降至低点,但与中华绒螯蟹不同,目前刀鲚尚未形成更成熟的规模化养殖,市场价格一度破万。刀鲚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月~3月由海入江,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生殖洄游。

刀鲚(长江刀鱼)

从2002年开始,长江以及淮河干流开始实行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期制度。由于刀鲚、凤鲚等鱼类洄游入江的季节亦为春季,同年中国对刀鲚和凤鲚的捕捞采取专项捕捞制度。2002年2月,原农业部发布《长江刀鲚凤鲚专项管理暂行规定》指出,2002年长江刀鲚专项证的总数不超过2240张,其中上海市220张、江苏省1020张、安徽省1000张;凤鲚专项证不超过300张,其中上海市250张、江苏省50张。2003年以后,每年专项证的数量不得超过2002年的数量。

然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此前的研究显示,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到1983年,10年间,减至约370吨左右;到2002年,已不足百吨。2013年,上海、江苏、安徽三地的刀鲚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2018年4月,安徽、江苏省长江刀鲚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各不超过710张,上海市不超过125张。

刀鲚和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没有在长江发现过野生鲥鱼的踪迹,说明这三鲜中的“一鲜”可能已经绝迹。对刀鲚来说,与产量急速下降相对的,便是价格的飞速攀升,2018年刀鲚的价格更高时已突破了10000元/斤。

江苏中洋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林春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禁止刀鲚的生产性捕捞,对人工养殖的刀鲚销售无疑是个好消息。

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成立,主要从事海、淡水养殖,畜禽产品、农副产品等。

几年前,驯养刀鲚相当困难,成本也相当高。刀鱼虽然体型不大,却是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游速极快,刚捕捞上来时往往触网即挣扎而死。此外其对摄食的生物饵料也非常挑剔,加之肉食鱼类有捕猎小鱼虾的习性,对浮在水面或沉到池底的饵料都不予理会。这些问题一一攻克之后,林春芳表示,由于刀鲚离水即死,因此目前主要的难点在于繁殖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主任徐钢春表示,刀鱼的商品鱼规格通常是二两以上,但现在企业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刀鱼商品率不到20%,企业的养殖成本几乎与长江里捕捞的刀鱼价格不相上下。

“通过几代的驯养,刀鱼的应激反应水平会明显降低,家化程度会提高,这些都会大大提高刀鱼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商品率,降低养殖成本。”徐钢春认为,再进行两代的优良品种培育,养殖两周年,商品率可以稳定在70%以上。

林春芳告诉记者,目前中洋集团养殖的刀鲚已经商品化,目前已向大型餐饮场所供应。

在中洋副集团总裁朱永祥看来,未来刀鱼上市后售价主要取决于人工养殖刀鱼投入市场的数量,将有可能降至在100元-200元左右。

长江濒危鱼类达92种,2020年将实现常年禁捕

人工养殖的方式能保住人们的餐桌供应,但长江生态的恶化并不止于此。由于过度捕捞,包括使用绝户网、电捕鱼等行为,导致鱼越捞越少、越捞越小。交通运输、工业污染导致的鱼类产卵场所被破坏等,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根据2017年原农业部发布的数据,作为淡水养殖产业支柱的“四大家鱼”,已从1980年代占渔获物的80%降至14%,产卵量从300亿尾降至不足10亿尾,仅为原来的3%。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中国淡水养鱼的主体鱼。

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有4300多种。当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到了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已经将近接近300种,白鱀豚、白鲟等珍稀动物已多年未见踪迹,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中华鲟野生群体急剧减少。

2016年起,禁渔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4个月。2017年开始,随着“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推进全面禁捕的行动一步步展开。

捕捞作业现场 资料图 徐绍荣 摄

2017年2月,原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争取在2年的时间内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永久全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作业。

2017年11月,原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布率先全面禁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的通告》,从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逐步施行全面禁捕。

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基本遏制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到2035年,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我们说的长江禁捕就是指整个长江流域,包括长江的干流、长江的支流,还有通江的湖泊等区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此前在公开场合,对长江全面禁捕范围这样阐释。

每斤200~300元!“长江三鲜”之首鲥鱼在泸州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

王义鑫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7月20日,四川泸州市江阳区举行鲥鱼推介会暨2023年鲥鱼烹饪比赛活动,封面新闻记者从推介会上了解到,作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鲥鱼在江阳区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一斤重左右的鲥鱼价格在两三百元,这个价格会因为市场供需量而上下浮动。”江阳区副区长曾镜枫介绍道。

推介会现场

据了解,鲥鱼、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居其之首,又名三黎鱼、惜鳞鱼等。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2020年,泸州市科协、江阳区科协开始引进鲥鱼进行试验。2022年6月,当地在江阳区丹林山农水寨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投放鲥鱼苗6400尾,如今已然成功,几乎每尾重量都达到了500克。

推介会上,“中国鲥鱼养殖之父”、西交利物浦大学慧湖药学院教授刘青华博士介绍,鲥鱼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脑黄金、卵磷脂居鱼类之首,可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鲥鱼鳞也可食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在江阳区捕捞起的鲥鱼。谢婉玲摄

鲥鱼养殖并非易事。鲥鱼长势慢,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其鳃组织面积小,出水即亡,需不停快速游动获得溶氧,同时对一般鱼类不受影响的高频超声波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对养殖环境和水质标准的要求极高。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鲥鱼养殖具有高门槛、高难度、高风险特征。

“我们将加大与‘中国鲥鱼养殖之父’刘青华博士的合作,在董允坝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谈及鲥鱼推广规划,曾镜枫说,江阳区将从苏州引进1名博士后和技术团队开展高端水产品的试验示范,建立“ *** 项目扶持+专家技术指导+基地养殖”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鲥鱼生态养殖标准,加快鲥鱼养殖推广,丰富江阳区水产品品种,提高水产养殖协会(专合社)、基地和农户收入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曾1斤卖2000元的刀鱼,已频繁出现,长江十年禁捕,如今如何了?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是我国内陆区域的重要河流,并且横跨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在崇明岛注入东海。

不得不说,这一条河流对我国十分地重要。长江不仅支持了我国流域区的生态系统,还支撑了农业,工业等强力发展。



然而,对于长江的生态系统来说,曾经在人类不断破坏之下,生态系统破坏十分严重。

无论是鱼类资源,还是其他相应的生物种群,都因此受到了破坏。当然,对于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性就是鱼类了,不少的稀缺性鱼类都快被大家捕捞了。

那如今怎么样了呢?我国江河奔腾看中国系列报道·长江篇,再次针对中国的长江进行了说明,我们来看看,“长江禁渔十年”政策落地之后,给我国长江带来了如何变化。我们重头来说吧。

长江再不保护,就没有鱼了

长江,是我国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曾经可以说随处可见长江区域的鱼儿活动。但是,随着人类对长江鱼类的捕捞加速,很快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就面临到了枯竭的状态。

根据我国发布的一则关于“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数据都可以看到,在1954年的时候,我国长江鱼类资源的天然捕捞量可以达到42.7万吨。

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只有26万吨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只有20万吨了,到了2010年以来,已经是不足10万吨了。从这个数据都可以看出来,长江区域的鱼类资源可以说是以“过山车”的模式下降。



你说,依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必然最终会走向“无鱼”的模式。所以,长江再不保护,就没有鱼了。而且,包括我国长江区域一些稀缺性的生物。

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江豚数量下降速度从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算,最快15年后长江干流可能再无江豚。所以,长江我们也算是“一手”将其毁坏的。生物资源是被我们自己快速消灭的。

有不少的网友说,这完全是“无节制”地进行资源的捕捞,要是大家都能够科学,合理,适可而止等方式进行捕捞,也不至于长江面临这样的局面,的确也是。

就如鄱阳湖的一位渔民回忆,自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自己跟着父母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甚至曾打上过100多斤的鱼,比人还高。但是在长江保护之前,一二十斤的鱼都难以见到了。

还有一位渔民表示,自己30年前,与父辈一起打渔,每一网都能捞上千斤的刀鱼,但前两年,从前“烂大街的”刀鱼却成了稀罕物,一斤就能卖2000元,这是相当罕见的。那如今我们的长江如何呢?

长江十年禁捕,如今如何了?

我们就以上面的刀鱼例子来说明吧,刀鱼是什么鱼,为什么曾经1斤能卖2000元?



刀鱼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这种鱼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鱼曾经数量非常的庞大,并且产量非常高,属于一种经济性鱼类。

而在长江区域,它也是作为“长江三鲜”之一。

我们说了,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每100克刀鱼就含有18.4克蛋白质和4.6克脂肪,另外还含有磷、铁、钙、锌、镁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吃。那么吃的人多了,肯定捕捞也会不断进行升级。所以,很快,长江刀鱼就成为了稀缺的鱼类,那么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之下,需求量也非常高。



所以,1斤能卖2000元也完全是正常的。然而,在长江十年禁捕之后,刀鱼也是我国重要观察的野生鱼,我们的确也看到了这种生物的频繁出现。

例如:2022年,长江洪湖江段,连续两年被监测到长江刀鱼,同时,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鱼苗资源量从2015年的5.1亿尾增加到21.9亿尾!2021年,长江刀鲚洄游到长江干流中游嘉鱼江段,30年来首次发现等等。



这都说明了长江生态系统在十年禁捕后,变好了。当然,除了刀鱼之外, 其他的生物种群也在如今变得更多了。

例如:湖北省宜昌市,江豚在宜昌江段几乎处于绝迹的状态,但是在长江保护之后,如今已有两群江豚在长江宜昌段定居,“江豚逐浪”再现,这都是得益于长江的水质和生态改善,也是长江保护成果的最直观呈现。



所以,长江十年禁捕后,如今的长江生态系统已经是非常好了。虽然我们看到的长江禁渔时间并不长,但是效果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变好了,这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长江水更清,生物种群也再次扩大,各种鱼类都在不断地扩散,种群数量升级,这都说明了我国长江生态系统变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所以,保护长江是我们必要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昔日长江的壮观景象。

总结

长江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这些年来,我们付出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俗话说“青山绿水,才是人类的财富”,所以,我国对长江的保护,也让我们看到了。

这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当然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系统改变也可以看出来,长江的保护也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

就比如我国在森林绿化方面,整体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4.02%,这也说明了我国生态系变好了,那么生物资源肯定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而且,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并不是只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而做,其实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在如今,地球的各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不断扩大,如果生态系统持续变差,那威胁就更大了。

所以,其实表面上看到的是保护生态系统,似乎并没有作用,其实里面的问题很多,并不是单一的状态。

长江“十年禁渔”真的很值!网友拍到江豚捕食刀鱼,画面极其罕见

现在的国宝江豚可是越来越嚣张了,曾经卖出一斤上万元天价的珍稀刀鱼都随便吃。

最近在江苏,有网友拍到江豚在水面捕食刀鱼的视频,纵然刀鱼身手再灵活,最后也还是被江豚一顿玩弄,逃不脱盘中餐的命运。

此画面一出,网友都感叹真不愧是国宝,这一口就吃下了好几百块,吃的还是现在谁捞谁就要被“包吃包住”的濒危小鱼。

但也有人说,刀鱼不是菜市场几十块一斤的普通鱼吗?怎么就成了濒危了?那江豚吃刀鱼岂不就是“国宝吃国宝”?

2017年,持有刀鱼捕捞证的渔民在长江捕捞上来的野生刀鱼

菜场上可以买到的濒危物种?

在视频中出现的小鱼,正是已经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长江刀鱼这种鱼肉质鲜嫩,肥而不腻,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

因为鲜美,刀鱼在古时就有专门的记载:“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长江一带的人食用刀鱼,只要用简单的葱姜和调味品,清蒸几分钟之后就香味扑鼻,把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这样一盘清蒸刀鱼,在2018年的市价大约5万元左右

刀鱼这么鲜美的原因,是它们独特的洄游习性。刀鱼平时生活于海中,在每年的2-3月由海入江,江而上进行繁殖,待到小鱼生出后,这些小鱼又将沿着长江游回大海,周而复始。

而那些游回长江的刀鱼,在出发前它们会大量进食储存能量,脂肪增加,然后在此期间它们不会进食,不停的游动让它们的肉更加紧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长江一带的刀鱼肉质肥嫩而鲜美,吸引众多食者大快朵颐。

形状像匕首所以被叫做“刀鱼”

这样鲜美的品种,为何在最近被划为濒危物种?然而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在菜场上看到它呢?

根据调研,在1973年左右的江浙一带,长江刀鱼还有3700左右吨,到10年后的不到10%,约370吨左右,而在2011则大约有12吨左右,可见刀鱼数量减少之快。

除了食客们狂热的爱好之外,水源的质量以及打扰刀鱼的生活方式也是其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菜市场上的刀鱼

长江沿岸地区是中国人生活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工业废料排放最严重的地区。无休止的排放污水与废料,导致长江出现发黑发臭的情况,而这影响了刀鱼繁殖的生活环境,使得它们很难存活,也无法做到按时繁殖。

另外,人们的过度开发,使得长江一些支流、交汇区被填埋,以及水电站等设施的建立,都让刀鱼前往目的地的路程受阻,繁殖困难大大增加。

长江上违规排放污水

最重要的是,刀鱼在洄游产卵之前味道最鲜美,所以它们总是在还来不及产卵的时候就被大量捕捞,可以留下来繁殖的刀鱼少之又少,能够顺利成长并游回大海的刀鱼就更加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2019年国家停止发放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的原因,紧接着长江流域开启了十年的禁渔,目的就是能够养好河源,让更多濒危物种得以休养生息。

2018年,渔民打捞到一条二两重的大刀鱼。当年二两以上的刀鱼每斤收购价超过3500元

此刀鱼非彼刀鱼

那些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刀鱼难道不是违法的吗?既然禁止捕猎了,那些刀鱼又是从何而来?

一些人可能有所不知,刀鱼还分为“江刀、湖刀、海刀”,而在市场上一票难求的是江刀,即从海里洄游至长江的刀鱼。自禁捕令颁发后,渔民会捕捞海刀,或是生活在湖里的湖刀,还有就是人工养殖的刀鱼,其肉质就远远没有野生江刀那么肥美可口。

这三种刀鱼外观上看起来很像,但还是有一点区别:

  • 江刀“鳞白、尾黑、睛小”,身体结实,下腭处呈尖刺状,鳍后有游离丝状物,长度超身体一半。
  • 海刀身体较软不厚实,呈青色,头部较大,眼睛呈红色。
  • 湖刀下腭处不呈尖刺状,鳍后的游离丝状物较短,眼睛黑且大,尾部呈黄色且有点下垂。

(a)长江江刀 (b)湖刀

所以,我们在菜市场上看到的一斤几十元的刀鱼不是湖刀、海刀就是养殖刀鱼,随着禁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虽然不排除有些渔民会非法捕猎,但想要在菜市场看到随意出售的野生江刀,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愉快享用重点保护物种的“罪魁祸首”——江豚

不过,就算野生长江刀鱼再怎么珍稀,地位也还比不上能把它当饭吃的江豚。

为什么说它如此稀有呢。根据数据统计,在1990年的长江中江豚本有3600头左右,到了1997减少到2000头,过了十年,到2018年仅剩下1012头,下降速度极快。

同样的,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刀鱼差不多。随着人们对于长江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工业化过度开发,让江豚们无家可归。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行,阻断了一些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数量减少,繁殖能力下降,而江豚的食物也就越来越稀少,直接影响了江豚的生存。

被抓住做身体检查的江豚

另外,江豚是通过声波进行交流和导航定位的,人类高噪音的船只运输所发出的高分贝噪声严重影响了江豚的正常生存。

江豚是一种好奇心很重、喜欢在水面跟着人类游动的生物,而这些船对它们来说就是灾难。在追逐船尾的浪花时,江豚很容易被高速旋转的螺旋船桨打中身亡。

同时,人类所排放的垃圾对于江豚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这些垃圾内包括废弃的塑料袋、渔网、塑料瓶等,一旦它们缠上江豚,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长江中的顶级捕猎者

别看江豚一副可爱的样子,有着“微笑天使”的绰号,但人家可是长江顶级捕猎者。

人工饲养的江豚对人类非常好奇

作为长江流域唯一的水中哺乳动物,江豚在捕猎方面有着独家本领:它能通过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和联络。江豚可以用前额发出超出人类听力范围的超声波去探测,遇到回声后会用下颌接收。

通过回声,江豚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大小体型、位置性质等等,这能让它们在水中更好地找到食物,分判对方是敌还是友。这样的能力也能让江豚在长江一带肆意生活,仿佛就像它们家的后花园一般。

江豚捕食的时候,一般是成群结队互相帮助的。它们遇到食物后会猛地向前冲,分散,快速用尾巴击水迫使猎物群聚在一起,再一起将食物包围起来,确认位置后进行开吃。

如果不是特别饿的情况下,江豚还会玩弄一下食物,在它们身边翻跃,抛出水面玩耍,玩够了再吃。其悠闲自在的样子,真不愧是长江顶级捕猎者。

“十年禁渔”初见成效

江豚能在长江中随意捕食刀鱼,可以看出我国禁渔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长江本应该是世界上水生生物种类丰富的区域,近几年却由于人类的破坏与过度捕捞导致一些稀有物种灭绝或是濒临灭绝的地步,比如长江白鲟、白鱀豚等等。

最后一条搁浅的长江白鲟

面对这样的境况,国家需要一些政策来促使此局面回归从前,这就是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为什么要进行长江禁渔,而不能人工养殖鱼类呢?首先,虽然禁渔让一些鱼的数量大大增加,但那都是食草性鱼类,而肉食性鱼类繁殖能力较低,速度缓慢。且长江的鱼类需要成熟的时间是3至4年,这样的禁渔政策可以让它们有更多的世代繁衍。

2017年,保护江豚的志愿者抱着已经死亡的江豚

另外,人工繁殖并不能完全代替禁渔,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中会不断的退化,野生鱼才是保留基因最关键的因素。而我们要解决长江一带鱼类缺失的问题,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因此,不管是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动物种类的保护来说,长江十年禁渔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在这个视频中看到两大物种的合影,可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才只是开始,我们还需要做的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狮虎豹三兄弟 十年长江禁渔才2年,鱼就多到局部泛滥,为什么还要继续禁?

【2】中国大洋样品馆 乘风破浪的“ *** ”——这个物种全世界仅剩1000余头

【3】万物灵熊探长 长江江豚有什么超能力?它们在水里生活会遇到危险吗?

【4】雪灵谷 白暨豚灭绝后,长江江豚只剩1012头,是什么让其遭遇灭顶之灾?

【5】新民晚报 禁渔之后,刀鱼从何而来?

【6】人民资讯 细说长江濒危保护鱼类——长江三鲜之刀鱼

【7】食品科技网 50元就能买一条2两左右的长江刀鱼?水产专家:绝大多数是海刀或湖刀!

长江禁渔,成就养殖刀鱼,2500元/斤,赚钱的季节到了?

现在正处在长江十年禁渔期,所以正常情况下,市面上是见不到也买不到长江野生刀鱼的。但是现在正值传统的吃刀鱼更好的季节,那些刀鱼老饕们怎么办?清明节前的刀鱼刺软,肉嫩,正是一年中更好吃的时候,吃不到刀鱼,怕是会让很多人心痒难耐吧。


刀鱼消费大省江苏,显然并没遇到吃不到刀鱼的情况,反而吃上了比往年野生刀鱼规格更大的养殖刀鱼,规格有2-3两。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江苏的刀鱼市场行情火爆。

按照最近苏州镇江扬中水产市场的价格,要2500元/斤,可高昂的价格一点也没有阻碍它的销量。镇江扬中某刀鱼养殖企业这几天正忙着收鱼和卖鱼,好的时候,一天能出货600条左右,发往上海、南京、无锡和苏州等地。


如果去酒店吃的话,一条怎么地也要千把块吧,而且你请人吃饭,一条肯定不够吧,至少两条打底,两千块钱肯定是少不了的。


这两年,江苏扬中的刀鱼养殖业,凭借刀鱼在长江淡水鱼市场独一份的龙头地位,混得真可谓是风生水起。再加上还借到了长江10年禁渔的“东风”,市面上少了长江野生刀鱼的“竞争”,“一家独大”的养殖刀鱼的生意想不做大都难。

看到江苏刀鱼养殖企业挣钱了,不少人看着眼红,想搞刀鱼养殖的肯定也不在少数,只是这事儿光想想就知道,这难度肯定是不小的。野生刀鱼价格超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啥养殖业直到这两年才搞起来?


其实,江苏人能吃上这种大规格的养殖刀鱼已经有几年了。差不多是在2018,在长江正式开始推行10年禁渔之前,江苏扬中的刀鱼养殖就已经成气候了。但跟大黄鱼比起来,养殖刀鱼来得还是有点晚了。


野生大黄鱼价格高吧?大黄鱼养殖业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了,到现在年产量超过25万吨,多年来一直稳居我国海水鱼养殖业界一哥的宝座。当然野生大黄鱼资源枯竭得也早,上世纪70年代末就基本没有渔汛了。

不过大黄鱼跟刀鱼又不一样,毕竟大黄鱼在当时算是我国东海渔业资源的一根“顶梁柱”,所以相关国家机构就带头攻关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速度自然快了不少。


刀鱼就完全没有大黄鱼的这种待遇,虽然长江刀鱼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淡水鱼里算是“顶流”的存在,但想要实现刀鱼的人工养殖(繁育)实在是有点难,因为起步就是一道“墙”,所以实现人工繁育就晚了不少。


刀鱼的应激性在动物界算是出了名的,出水就死。从自然水域转移到人工水域都无法实现,这还怎么往下搞?而且长江刀鱼虽然野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但好在繁殖力惊人,暂时没有灭绝的危机,所以对相关科研机构来说,攻关刀鱼的人工繁育也就没有那么急迫了。

要等到2012年,刀鱼的人工繁育才在江苏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基地科研中心获得成功,但也仅仅是实现人工繁育,距离实现商业化养殖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长江刀鱼的价格算是达到了重赏的门槛,所以想搞定刀鱼商业化养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但依着刀鱼这样的性格,在早期肯定劝退了大部分参与者,能坚持下来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江苏在长江刀鱼养殖方面是走在全国最前面的。江苏的刀鱼养殖业在攻克刀鱼商业养殖这事儿上,算上攻克人工繁育,前前后后一共耗费了十多年时间,才换来了如今的大好局面,这事儿,谁也别眼红,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的十年攻关,所承受的压力,都不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所能够让大家感同身受的。

估计有不少小伙伴看到过相关的纪录片和相关的采访节目,我这里就省略10万字,挑选几个重要的养殖节点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因为无法通过捕捞野生亲鱼来研究人工繁殖,最初是通过“灌江”的形式,从自然水体中采集野生刀鱼苗进行养殖,但因为鱼苗密度和存活率等问题,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好不容易把鱼苗养大,养殖池里有亲鱼可以用来研究繁殖了,可又不能用力过猛。一般鱼能打催产素啥的,刀鱼肯定不能乱来吧,不然分分钟死给你看。可以想象,要搞定这一步肯定要费好几番功夫。


又好不容易让亲鱼产卵并把鱼苗给孵化出来了,鱼苗吃啥又成了大问题。如今养殖界公认的难题鳗鱼人工繁育,刚孵化的鳗鱼苗吃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繁育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实现商业化。

刀鱼苗也很娇气,为了搞定它们的食物,试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最后好像是吃鲮鱼苗才搞定的,不知道现在用的是啥了。


因为刀鱼的应激性伴随刀鱼一生,所以整个刀鱼的养殖周期里,都得保证这些活体“炸弹”不被突发事件引爆,想想就头大。


这里就不再过多展开。因为破解刀鱼养殖费了很大的功夫,再加上养殖刀鱼本身难度就非常大,这新来的人想要进入刀鱼养殖领域分一杯羹的门槛就非常高了,所以,虽然刀鱼的繁殖和养殖密码早已破解,但真正要能把刀鱼养好,能卖钱的养殖企业(户)却不多。


而对于这几家已经成功的养殖企业(户)来说,继续优化养殖模式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养殖刀鱼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另一方面,盲目扩张的风险也会比较大,稳扎稳打(闷声发财)才是硬道理。(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个赞吧!

海鲜大量上市“廉价”货应有尽有 青岛野生鲳鱼5块一斤刀鱼团购18

“大闸蟹还能再便宜些不?”几天没去早市转悠,一大早来这里就发现人比以前多了,一口青岛话的大叔、大妈拎袋扛筐脸上挂满了笑容。上前一打听才知道,最近码头上海货丰收,各种“廉价”小海鲜应有尽有,吸引众多本地人来此“ *** ”。

看看这是新鲜的鼓眼鱼卖30一斤,上面墨褐色下面洁白,个头越大越值钱,当地人买它就用手掂掂分量,顺便看看鱼身厚实不。最为一名外地人,始终不明白它看起来也没啥特别之处,但好几十一斤价格,都快赶上猪肉价格了。

这大刀鱼,一看就是新鲜刚上岸的,拎起来个个坚挺不大弯,一斤18块钱感觉挺值。现场老板娘说:一筐25斤成筐拿货,批发价17一斤。商贩口中叫它“大刀、特刀”。

刚从码头拉上来的海货,还在分类挑拣。其中有新鲜的黑头鱼、黄鱼、红头鱼···,里面最值钱的就是黄花鱼,纯野生的小鱼,个头不大价格10块钱一斤左右,炖汤油炸非常好吃。

各种不同价位的刀鱼,从10~20块钱一斤不等。现场大爷说:这个时候刀鱼最为好吃,因为天凉了!这时候长大的海鱼肉质更加紧实鲜嫩,买回家晒鱼干很划算。

由于价格便宜,新鲜度高,前来早市购买人群络绎不绝,盛袋子装海鲜、吆喝买卖声音···,现场一派繁忙景观。

据观察,很多外地人当心买不到便宜货,怕买亏了!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多转转,看看本地人买海鲜大体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本地人和外地人说话在音调上很容易区分,一般本地人买海鲜商贩不敢太要“晃”,跟着他们买货价格不会太亏。

这是今天早市上最为“廉价”小海鲜——鲳鱼。卖价5块钱一斤。现场大叔说:虽然个头不大,但这货新鲜度高,而且还是纯野生的,算是海鲜类的“白菜价”了!

这是稍微大一些的鲳鱼,一斤卖价7块钱。一位住在附近的大妈说:想要淘新鲜货,来的越早挑选机会越大,凌晨5点到这,各种廉价海鲜琳琅满目随便挑。

图为:一位青岛大叔购买了10多斤小鲳鱼,一大兜子才50块钱。天冷了清蒸着吃味道非常的鲜美。

8000元一斤的鱼,就算你再有钱现在也吃不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馋味记

春季是尝鲜的好季节,北方素有“咬春”的习俗,而江南“品江鲜”的传统蔚然成风

每年阳春三月,长江水域开始回暖,正是鱼汛旺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人们,又开始忙着吃各种江鲜了。

而众多江鲜中,最能“馋哭”吃货的当属长江刀鱼了。

长江刀鱼,因颜色皎洁如白银,形扁似刀而得名,它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而它作为其中的翘楚,更是有着“长江之一鲜”的美誉。

▲长江三鲜:长江刀鱼、河豚、鲥鱼

除了鲜美以外,更令人咋舌的是它的高价。动辄上千元一斤的价格,总能引发热议。野生长江刀鱼曾卖到8000元一斤,堪称江鲜中的“奢侈品”。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长江刀鱼凭什么卖得这么贵?

一是它的味道确实鲜美,二是“物以稀为贵”,近年来长江中的野生刀鱼越来越少了。

长江刀鱼,好吃到濒危

刀鱼是洄游鱼类,平日在长江口的浅海生活,每年开春就沿长江逆流而上产卵。

就像结婚前要攒钱买房一样,刀鱼在“结婚产子”前,也要积攒脂肪。在漫长的洄游过程中就不再觅食,靠囤积的脂肪游到合适水域产卵。

刀鱼传承香火所作的努力,在懂吃的江南人眼里,有了别样解读:

刀鱼因囤积脂肪变得肥美,肉质因逆流游泳变得细腻;经江水的洗涤,刀鱼体内的盐分淡化;上溯到江阴时,盐分、脂肪比例恰到好处,味道最是鲜美

古往今来,这道“长江之一鲜”,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

五代吴越文人毛胜,称刀鱼“貌则清臞、材极美俊、宜授骨鲠卿”,将刀鱼比作清秀俊美又有骨气的美男子,足见其鲜美。

之后的溢美之词就更多了,前有刘禹锡“拔刺银刀刚出水,落花香里鮆鱼肥”之句,后有苏轼“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画家张大壮所作《刀鱼丰收》

清代文学家李渔,更是称刀鱼“则愈甘,至果腹而不释手”,滋味鲜甜的的刀鱼,吃得再饱也还要吃!

江南人对时令风物的考究,加上文人墨客的溢美,使得长江刀鱼突破了本身的味美,多了几分文化与情怀,也更加吸引后人争相品尝。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春食刀鱼传统之后,长江刀鱼终于被人们吃成了濒危物种

“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这样的场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需求量剧增导致的过度捕捞,再加上水质的污染,长江刀鱼产量急剧下降

▲一张网里仅捕捞到一条刀鱼

数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江阴刀鱼的捕捞量在150吨左右,到了80年代,也维持在60吨上下,而到2012年仅为1.8吨左右。

由于产量稀少,刀鱼一时间贵为“天价”。而价格越高,中国人越是“一掷千金”去尝鲜。长江刀鱼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江刀禁捕,总有刀鱼替它爱你

终于, *** 在年初颁布了禁捕令,从今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长江刀鱼捕捞许可证,常年禁捕!


这一纸禁令,让不少吃货急了:难道以后都吃不到刀鱼,品尝不到“长江之一鲜”了吗?

其实,大可不必着急。刀鱼是分种类的:在海里的刀鱼,叫作“海刀”;在湖泊的刀鱼,叫做“湖刀”;长江刀鱼,叫做“江刀”。江刀禁捕了,我们还有其他刀鱼可吃。

撇开江刀背后的文人加持,湖刀、海刀和江刀并无二致,湖刀、海刀的价格还便宜不少,何必追着“千金难求”的江刀不放呢?

而且,只要烧得好,湖刀、海刀也能吃出不逊于江刀“长江之一鲜”的味道

刀鱼最宜清蒸,这是江南人的共识。

刀鱼加入盐稍加腌制,再加入些许葱姜去腥,蒸前铺一层猪网油,最能引出刀鱼的鲜。蒸好端上来,还未动筷,便有一股脂香气扑面而来

用筷子轻轻挑起鱼肉放入口中,像婴儿吃奶一样吸吮,鱼肉便能脱离鱼骨。咀嚼一番,便能感受细微的油脂均匀分布在鱼肉间,嫩滑的鱼肉入口即化

另外一种江南常见的刀鱼美味,就是刀鱼馄饨了。

小刀鱼搅打成泥,用当地时令的秧草入馅,包成馄饨。一碗上好的刀鱼馄饨,汤底要用老母鸡汤,再加入蛋皮丝和紫菜,撒点葱花,就鲜得不得了。

▲秧草与刀鱼

煮好后的刀鱼馄饨,外皮晶莹润泽,一口咬下去,肉馅细腻绵滑,细细品味还有一股清甜的鲜味,回味无穷


而在春天吃碗被称为“天下之一光面”的刀鱼汁面,是很多老上海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将刀鱼炒碎,加入母鸡、猪骨、火腿熬成的高汤底小火慢炖6-8小时,直到鱼肉都化到汤里才行。

面条本身也特别有讲究,需以新鲜的刀鱼茸、蛋清和面粉加水手工擀制而成。

舀一勺汤,入二两面,无需任何浇头,便已鲜美至极!刀鱼汁面的的汤汁色如象牙,喝一口浓郁顺滑,再吸溜一口面条,筋道的面条就像在唇齿间跳春之舞

开春尝鲜,是江南人的传统,也是不少吃货的一份执念。一尾刀鱼,更是囊括了江南人对整个春天鲜美的定义

但是长江刀鱼,作为大自然给予江南人的馈赠,现在因人们的口腹之欲,遭遇掠夺性捕捞,已到了濒危的境地。

有执念的食客,与其一掷千金吃一条江刀,不如剥离江刀背后的那份情愫,在别无二致的湖刀和海刀的味道里品味春天

同时,给长江刀鱼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数年后长江刀鱼也许还能重返餐桌。毕竟,我们都不想让这一份珍馐,永远地封存在记忆中。

禁捕数年,这其实是一件“你好,鱼好,大家好”的好事。

东平湖的“罚单”:黄河刀鱼濒危,仅剩最后一个“自留地”?

说起刀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长江三鲜”之一的长江刀鱼。事实上,刀鱼并非只是长江流域的特产,北方的黄河流域也有野生刀鱼的分布,而且历史的捕捞产量还不低,经济价值也很高。

刀鱼(Coilia nasus)

在上世纪70年代,黄河刀鱼的捕捞产量曾多达150万公斤,可以说是整个黄河流域最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据黄河口附近的老渔民反映,70年代的黄河刀鱼价格非常便宜,一斤只要一毛多。而现在,野生的黄河刀鱼已经非常少见了,偶尔捕上一条甚至能卖到上千元的高价。

陷入危机的黄河刀鱼

和长江流域的“江刀”、“湖刀”、“海刀”相对应,黄河流域的刀鱼则被人们称为“河刀”。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黄河口的刀鱼便会逆流而上,洄游距离长达400多公里。

黄河流域示意图

成年的黄河刀鱼体长一般为30~40公分,体重200克左右。野生的黄河刀鱼生长缓慢,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常见刀鱼的规格一般都不超过500克,体重超过1公斤的刀鱼就更加罕见了——按照老渔民的说法,这样的巨型刀鱼算得上是“头刀”了,在食客们眼中也是刀鱼中的极品。

在洄游途中,黄河刀鱼很少进食,但体力消耗却很大,因此越是上游的刀鱼体型就越瘦,肌间刺也越硬。绝大多数黄河刀鱼洄游到东平湖后就会停留下来,在湖中产卵繁殖,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会继续洄游到河南境内。

渔民利用刺网捕捉刀鱼

山东的东平湖是黄河刀鱼最重要的产卵地,也是这一种群最重要的“庇护所”。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黄河刀鱼资源衰退的速度出奇得快,这一物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不仅是黄河刀鱼,黄河中其他的洄游性鱼类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黄河山东段闸坝的兴建,二是黄河经常性的断流,这两大因素都导致鱼群的洄游通道被阻断,大批亲鱼也因此无法顺利繁殖。

此外,黄河口及黄河沿岸渔民的“围追堵截”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尤其是在黄河口)。正规的捕捞作业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捕大留小”的做法并不能落实到每一位渔民身上,很多渔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甚至利用电鱼、毒鱼、使用“绝户网”等方式大肆捕捞。从资源恢复的角度来看,这些极端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负责任。

长江刀鱼强势“上位”,南水北调成第二条“生命线”?

东平湖的面积有627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泊,一直以来都是当地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据统计,东平湖中的鱼类有55种,其中不乏经济食用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比如鲤鱼、黑鱼、鲫鱼、鲶鱼、黄鳝、鳜鱼等等,当然了,还有洄游至此的黄河刀鱼。

东平湖卫星地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平湖里的刀鱼有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一种是洄游型(长颌鲚),另外一种是淡水定居型(湖鲚、短颌鲚)——顾名思义,后者始终生活在湖区中,生活史中没有经过长距离的洄游迁徙。虽然两者的名称有所不同,但经过基因鉴定,专家们发现这两种刀鱼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种。

问题来了,东平湖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刀鱼呢?这一现象还要从“南水北调”工程说起。

从2000年以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陆续推进,来自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刀鱼种群开始向北当地区扩散,其中有不少就定居在了东平湖中。东平湖原本就是黄河刀鱼理想的产卵场,饵料充足,从南方过来的刀鱼很快就繁荣壮大起来,在渔获物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多。

渔民捕获刀鱼

即便是现在,东平湖的刀鱼产量依然也很高。然而,湖中的洄游性刀鱼已经非常少见,绝大多数刀鱼都是定居型的。由于缺少了长距离的洄游,定居型的刀鱼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河刀”,将其称之为“湖刀”更合适。

有人说,自从鱼群的洄游路径被闸坝切断后,“南水北调”工程就成了拯救黄河刀鱼的第二条“生命线”。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

首先,从南方水系迁徙过来的刀鱼(湖鲚)并不能直接和“黄河刀鱼”画等号,两者的生活史过程存在明显差别。其次,经过长距离洄游的刀鱼在口感、风味上都要完胜于定居型刀鱼,在当地渔民、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也明显更高。再者,在经济价值上,黄河刀鱼也要明显高于湖鲚,前者早已是“一鱼难求”,后者则相当常见。

黄河刀鱼最后的“自留地”

东平湖是黄河的滞洪区,对于调蓄汶河、黄河的洪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堤建闸,但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也无异于给洄游性鱼类宣判了“死刑”。

黄河大坝

在过去的40年里,黄河鲤鱼、黄河刀鱼、翘嘴红鲌、鳡鱼等品种的产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黄河刀鱼和鳡鱼,其自然种群几乎快要绝迹。可以确定的说,黄河流域的“濒危物种保卫战”已经迫在眉睫,而且毫无疑问,东平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时间回到10年前,东平湖的湖面上还都是密密麻麻的竹竿和围网,当地渔民在围网中放养鱼苗、投喂饲料,一派“热火朝天”的养殖景象。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当时东平湖的水质经常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污染源除了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外,还包括大规模的围网养殖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

2011年7月,东平湖到处都是围网养殖

到了2017年,当地 *** 开始着手治理东平湖的生态环境,拆除的围网面积多达1.85万亩,另外还有9600多座网箱被统一清退。到了2018年,东平湖内的养围网、网箱全面拆除,增殖放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总之,改善生态是拯救黄河刀鱼的之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至于洄游通道,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通过修建“鱼道”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方式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我国目前的鱼道工程技术还不够完善,新修建的鱼道很少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鱼道的原理示意图

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型水利设施最多的国家,大大小小的水坝有将近10万座,拦蓄的库容总量接近9,000亿立方米。然而,我国很多大中型水电工程在修建之前并没有考虑到鱼道的问题,已经修建或者拟建的鱼道工程只有将近20座。

和水电大坝的庞大基数相比,过鱼设施的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同时也暴露出了严峻的生态问题。

鱼道

虽然鱼道的投资成本较大,但它却是连通水库和坝下河流的永久性建筑,对于实现珍稀鱼类的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鱼道的设计绝对值得下功夫研究,这不仅关系到黄河刀鱼的资源恢复,也关系到中华鲟、圆口铜鱼甚至是长江鲥鱼等数十种濒危物种的生存命运。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黄河刀鱼##保护生态##渔业#

标签: 刀鱼 野生 多少 钱一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