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 其实并不远
杨村
千年榧香
城市生活,三点一线,
每个人都期望慢下来,
而对于向往的生活,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定义。
或许每个人,
对于向往的生活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在这个快餐消费的时代,
通过远行这种方式,
回归自然田野,
点亮内心熄灭的灯火,
对生活的热爱从不着急的人生开始。
杨村的山水风情
杨村乡地处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脚下,位于徽州区北部,东依富溪乡,南邻洽舍乡,西接休宁县蓝田镇,北靠黄山区汤口镇,距离徽州区 *** 32公里,黄山市 *** 50公里,黄山风景区仅仅15公里,205国道由南至北横穿山口、杨村、胡川3个行政村直达黄山风景区,交通十分便捷,素有“汤口腹源地,徽州北大门”之称。
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徽州美食,还能自己动手品茶乡浓情、登龙门台步道、山头水库垂钓、赏晒秋美景等,同时这也是摄影天堂、写生胜地,是休闲养生、户外运动的绝佳去处。
杨村乡生态环境优良,水利资源及植被资源丰富,域内浮溪河和梅川河穿过乡境汇入丰乐水库,森林覆盖率达94.6%,杨村村和胡川村分获省级“森林村庄”称号。近年来,杨村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守护绿水青山,大力推进杨村乡原生态全域乡村旅游发展。
杨村香榧
杨村乡,属黄山山脉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峦起伏,盆谷相间,河溪纵横,土壤肥沃,结构良好,适合多种树种生长,特别适合香榧生长的原生环境。2016年成功荣获首批“安徽香榧之乡”称号。
杨村乡的野生榧树自古以来就有,主要以零星混交分布为主,其中以篁村村山头、横坞、直坞自然村、杨村中心村和胡川村中心村分布最为集中,有成片的古香榧数群,更大的树龄有八百年以上,其它村也分布着零星的古香榧树,据不完全统计,全乡自然分布的香榧树及榧树面积有2000亩左右,其中400年以上树龄的野生香榧树有100多株,100年以下的野生香榧不计其数。
户外步道
胡川香榧步道位于杨村乡胡川村后山大、小坑,全长2500米,因途经数十棵成百上千年天然古香榧树而得名。
胡川香榧步道为胡川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沿线分布有古香榧树林、千年榧王树、连理榧、凤凰榧、生态茶园、开心菜园等景点,是来胡川旅游休闲散步的理想景观线路,与河对面龙门台步道遥相呼应,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环线,沿途可鸟瞰胡川中心村全貌。
杨村乡推出“香榧之乡、户外天堂”等旅游品牌,新建了胡川香榧步道,设置了山头横直坞古香榧群户外旅游专线,下一步还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香榧文化,新建雅口桥香榧主题公园,打造山口香榧基地旅游产业园,着力叫响“安徽香榧之乡”金字招牌。
篁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王姓先居,称王村;蒋姓迁入并逐渐成为主姓,改王村为皇村。民间传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要到皇村、蒋村来。当地人担心“皇村”之名有忌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故改“皇村”为篁村。今黄山区岗村、芳村,徽州区杨村、洽舍、蒋村等村的蒋姓,历史上均为同宗同祖,是五个兄弟发展而来。祖脉坟墓在今洽舍乡牛头坑的山凹里。民国时期这几个村所有的蒋姓男丁在清明节扫墓时均成群结队去扫墓朝拜先祖。
古香榧森林生态群
在层峦叠嶂的山中,有保存完好的古香榧森林生态群落,有腾云日出、深幽峡谷、奇崖怪石、林海叠翠、古树名木、飞瀑流泉等自然秀美景观群,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构成了一幅幅风景旖旎、色彩亮丽的山水画卷。
山头水库
地处杨村乡最偏远西北方向,与汤口岗村交界,作为70年代中国反拱型水利工程的实验水库,具备储水、灌溉、发电等多项功能。山头水库建于1973年,水库设计使用年限为300年,是黄山市最早的水库之一,更有“先有山头,后有丰乐”的说法。山头水库于1976年开始储水,1978年开始发电,1987年停止供能。如今山头水库的周边是深山林深、竹秀、茶绿,水清、石奇。
梅川村
梅川钟灵毓秀,徽文化底蕴深厚,古桥、古井、古树、古祠堂遗址散落的物件随处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经的繁荣。
向往的生活
一道家常菜、一个小院子,
一群朋友一壶热茶……
美好生活其实很简单。
缘 舍 民 宿
城市无法给予的烟火气,工作无法给予的轻松悠闲,快节奏生活无法给予的缓慢,统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
星空之下,灯火闪烁。家人们围聚在一起,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被依次端上来,美酒、音乐、知己,一样不缺。大家聊过往、聊未来、聊梦想,肆意畅快。鸟叫蛙鸣、篝火夜话、酒杯轻碰,演奏出更好的乐曲。悠悠灯光下,倒映出众人沉醉微笑的脸庞,倒映出所有珍贵的时光。
杨村的幸福感
每个清晨,都要与阳光一同醒来
每个日落,都要与繁星低语倾诉
晓看朝阳,聆听清脆鸟鸣
暮看云霞,品一桌徽式农家宴席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众星依偎
阳光、空气、水、土壤,每一样都很干净与清新。更好有一片大草坪,可以肆意奔跑,还要有花、有湖;人与人之间有舒适的尺度,有和家人、好友畅谈的空间与氛围,小动物也会喜欢的那种。
(来源:徽州微旅游)
香榧的生物学特性与种苗繁殖香榧的生物学特性与种苗繁殖
1 香榧的生物特性
我国浙江、安微等地部分山区生长香榧,是香榧的主要产地。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香榧种植历史,但是受环境变化以及种植技术的滞后,使香榧的产量停滞不前,结果迟、产品低,致使香榧栽培没有形成规模化,产品增长缓慢。由此,掌握香榧的生物学习性,加强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至关重要。
香榧属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根皮厚实,根系发达,枝干挺直,树冠呈圆形,表皮呈深褐色,能见到深浅不一的裂缝;主干更高可达30~40m;雄雌异株生长,在生长到一定时间时,枝繁叶茂、根茎发达,花絮紧密、簇拥,每年可结果的花絮有8~10对;雄树树干比直,成熟雄树高大直挺;椭圆形雄花,每年秋季都会生长出雄花芽,最多可达15~30个。
2 生态习性
香榧是喜温植物,多朝阳生长,喜欢温暖湿润环境,生长在亚热带山腰处临近溪流与鲜少有阳光直射的地方,亚热带地区常年温暖并且雨季水量充沛,满足了香榧温度与湿度需求,生长之处土层较厚且松软,具有非常好的排水条件,土壤中营养物质较丰富。由此可见,香榧生长状态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不管是地貌还是地形、土壤都能够决定香榧长势,配合施肥、灌溉则能更好的保障香榧树及时开花、结果。
2.1 地形条件
香榧生长需要足够的温度与湿度,喜欢炎热的山地以及丘陵地区,通过对香榧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现出因子高度选择性体现坡度、坡向等方面,大部分香榧都分布在海拔在200~700m,坡度低于30°的地区,越是风少的幽深山谷,香榧长势越良好,果实产品越高。
2.2 土壤条件
香榧根系较为发达,但是根系纵土不深,只有主根较深,须根以及其他侧根均表浅分布,根系吸水能力较弱,透气性好,对土壤厚度要求不高,不低于50cm便可,以砂壤土、砂灰土、红壤土最为常见。在栽培种植上可以挑选土壤疏松以及通透性好的区域<4>。研究表明,香榧分布地区土壤中N、P、K等元素较多,Ca与K在含量上呈正相关,香榧充分吸收Ca以后,就会促使香榧种子快速与蛋白合成,使果实的营养成分得以形成,进而使种子品质提高。由此,种植栽培适合在K含量较高的花岗岩山地地区。
3 种苗繁育
香榧长势很慢,这是因为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的速度慢,使结果延迟,野生香榧树12~25年才开花结果,在20年以后果实才能旺盛、密集。一直以来,香榧果实产量低与栽培面积以及投入的成本有关,必要时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与人工手段将苗木的成活率提高。比如,嫁接、催芽、施肥等,能够缩短结果时间,最快可在3~6年就结果,9年就可以达到盛产。
3.1 采种
香榧种子有很多种类,在选择时需要结合栽培环境,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果为了提高产品引进外来品种需要充分调查与分析不同生长环境,才能成功取种。每年的9月中上旬,果实颜色悄然发生了变化,有青色转为了嫩黄色,并且表面出现细纹,外果皮逐渐变为深紫色,种子自然脱落就表示已经成熟。需要从生长旺盛、高大的香榧树中采集无病虫的种子,注意放置的位置,需尽量通风、干燥。
3.2 催芽
如果培育的较好,种子可在3d以后就发芽,发芽率取决于昼夜温差,如果栽培地区的温差大就会使发芽率提高。种子胚芽在经过了一个分化、成熟的缓慢过程以后才可以发芽,将种子外架皮剥去,然后浸入到水中,等待温度变化,在持续保持一定温度下就会发芽,成功实现生理催芽。在催芽时可以找一个平坦、空旷的土地,在土地中开挖一个坑,在坑中垫上一层细湿沙,分层堆积,在种子上面铺设一个草帘,能起到保湿、防腐的效果。第二年的春天,会看到长度为1.2cm的胚芽,在成芽基本成活时,就可以将其分炼出,分批次种植。
3.3 播种
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因地制宜的播种才能将成活率提高,按照生物生长习性,在考虑交通、供电等设施以外,还要对海拔、地理位置进行优化选择,海拔不能高于700m,外部环境尽量通风、多雾,保持好湿润度。可以在山谷溪流旁土质肥沃、水源充沛的地方。初秋时,施有机肥料,深度翻耕,将种植圃低宽度保持1.2m、高控制在18m。在正式播种前,需先对种子进行浸泡,然后消毒、杀菌,使用清水将表面杂物清除。与此同时,使用30%的乳油与敌克松可湿粉进行溶解,对种子全面消毒处理,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在播种量达到15~25cm时,对芽充分消毒,然后将其放置在苗畦上,在表面覆盖上深度为4cm左右的土,使用稻草覆盖在最上面,保持内部的湿润度,在每年6月初,为防止种子被晒裂,可以搭建一个遮阳棚,每天浇水,以喷淋为主。在种植的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使用尿素溶液与敌克松试剂充分与土壤混合,能够有效防治地老虎等病虫。在雨季来临时,经常出现腐根或者烂根的情况,需要及时将烂根清理掉,然后使用石灰与柴灰按照7:3的比例进行调和,施在根部,还可以使用 *** 亚铁溶液,能够防止根系腐烂。
图1 香榧幼苗
3.4 嫁接
香榧的繁育也是重点,通过嫁接的 *** 能够使产量提高,但是嫁接的果实没有自然生长的果实硬度强,总体品质一般。每年的3月到4月初,种子刚开始萌芽,此时是最适宜嫁接的时间。植株生长了一年以后,高度为13~20cm,2年就可以长到40cm,主根茎长到4cm以后,可以当成砧木,尽量选择硬度高、没有病虫的优良单株作为雌数,在树冠的最顶剪掉更优良的枝条作为接穗;在取完穗以后需要及时嫁接,控制好砧的高度,以10cm为宜,使用插皮法完成嫁接。每一课植株上最多可嫁接5个穗,成自然生长状态,做好维护与施肥可以在树顶形成较大的冠幅。在嫁接培育了3年以后,树干高度达到40cm,检查接口处是否良好,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移动造林,对栽植地区的环境充分改善,使植株尽早成熟、结果,遵循自然生长习性。
香榧果。柯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香榧果。柯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中新网衢州7月8日电(记者 姚婧雯)“去年最多的一株香榧树收了50斤青果,收益900元左右。”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大俱源村的香榧林中,村书记吴雪良正忙着与村民一起为香榧树除草。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项目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地处石梁镇深处的大俱源村,群峦叠嶂,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香榧树,有些已长了十来年,有些刚种下去一两年。
“今年收益预计能突破50万元。”吴雪良相告。2013年,他成立了柯城区大俱源香榧合作社,是村里致富的带头人。目前,大俱源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香榧。小小香榧俨然成为小山村农民增收致富的“秘密武器”。而这,是现如今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
大俱源村村书记吴雪良向记者展示香榧果。柯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香榧树下的增收梦
据了解,衢州市柯城区大俱源村香榧种植历史悠久。在村里,有一棵树龄逾1100年的唐代榧树,现已被列为浙江省古树名木之一。得益于大俱源村的灵秀山水,古树虽年代久远,却仍年年挂果数百斤,成为难得的“山珍”。
大俱源村大规模种植香榧,要从2006年说起。那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东风”吹到了大俱源村,该区林业局免费将9000余株香榧苗送到村子里,一时间村里炸开了锅。
“最少也要8年才能收益,老百姓一开始都不愿意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吴雪良连连摇头。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香榧从幼苗到挂果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年左右,并不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
但香榧后期的管理成本较低,且树龄能达到百年,甚至上千年,可以说是一颗“绿色银行”,子孙后代都能受益。同时,香榧树是常绿植物,作为一种价值极高的绿化树种和优质木材,可以用来做围棋和根雕。
为打消村民顾虑,吴雪良多次带领村干部走访农户,向村民讲解香榧的“钱途”,并且发动村民用抛荒地、边角地、废弃地来种植香榧。看到自己的荒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村民们心动了,9000余株香榧慢慢承包到户。
香榧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种下香榧只是之一步,为不断提升种植技术,2013年,吴雪良带着村民代表们前往浙江诸暨、东阳等地学技术、引苗木,同时不断邀请柯城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香榧科学培育种植、果实丰产栽培等技术指导,为村民种植香榧注入“强心针”。
辛苦产出的香榧如何保障销路?经吴雪良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成立柯城区大俱源香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为全村的香榧树进行人工授粉,还承包了香榧管理指导、加工、包装、销售等。用心用情的“一条龙”服务,彻底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也为村里的香榧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
2015年,香榧青果每斤收购价涨到了35元,干果每斤160元,市场上供不应求,不愁销路,村民们开始从香榧树上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我是之一批开始种香榧的,从一开始的四五百块到一万多,收益一年比一年好。”种植香榧让71岁的谢有奎在家门口就能“收钱”,他非常满足。现如今,大俱源村已种植500多亩香榧树,为村民铺出了一条致富路。
香榧致富路下话小康
“现在,村民总说养个儿子不如种棵香榧!”吴雪良打趣道。望着满山青青的香榧果实,他思量着要通过打造品牌,走上一条规模经营的道路。
“商标已经申请下来了,品牌打出去了,将来就不愁卖。”吴雪良说,除了申请商标,他还打算让香榧搭上“村播”的快车,借助电商激活香榧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尝一尝香榧的美味,也让大俱源村的香榧走得越来越远。
随着香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香榧销售途径不断增加,大俱源村的香榧产业正在探索与闯荡中经历一轮轮升级腾飞。村民们枕着满树香榧果,做着甜甜的丰收梦、小康梦,把小康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美。(完)
榧香在此——古诗文里品东阳香榧来源:绿色中国
时序金秋,山色将斓,榧香沁心。在品尝清香的新榧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古人笔下有关东阳香榧的诗文,领略历久弥香的东阳香榧文化。
自宋迄清的香榧诗,见之于文献的区区不超过十首,诗文完整者仅六—七首,其中与东阳有关的至少五首。书籍、 *** 对香榧古诗的引用、解读甚至作者,多有谬误,现予一一辨析。
苏轼笔下“玉山果”
一代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别称苏东坡、苏仙。人生多波折,但都能坦然处之。先后两次在杭州任职,之一次是与王安石变法产生分歧,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东坡被召还京,但夹在新旧党争之间,两不讨好,又遭诬告陷害,再度自求外调。元祐四年至绍圣元年(1089—1094),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所谓“诗人不幸诗家幸,苏轼不幸杭州幸”,苏轼在任期间不仅带领杭州人民有效治理西湖,还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在此时期,苏轼还写了一首吟咏香榧的诗,一不小心成了之一位为东阳香榧代言的名人!且看这首代言诗:
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
苏轼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
这首五言咏物诗,前四句,从香榧的产地、容器之美、饮酒送客入题,为下面进一步赞美香榧作铺垫。中间十句,借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凛然斗雪的风骨、堪称精良的材质,既赞美香榧的珍贵,又期盼以香榧的品德来滋润人心,要像榧树一样凛然地迎霜斗雪,充满正气。最后两句,强调香榧虽小,给人的启发联想不浅,希望珍惜此果。
苏东坡借咏香榧“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凛凛傲霜雪”“滑净不容削”,以榧在山野尚此,喻人当志存高远。“此赠毋轻掷”,既劝人珍惜异物,也感自己被外放,隐隐有期盼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香榧在北宋时就成为了士大夫餐桌上的珍果佳肴——“粲为金盘实”“清樽奉佳客”,把香榧盛放在金盘里,恭敬地用手捧着酒杯,请贵客品榧饮酒。苏东坡也是一位大美食家,对香榧这一山珍情有独钟,在其著作的《物类相感志》载:“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榧子甘蔗煮,其渣自软。”香榧不仅仅可以炒着吃,还可以煮着吃、熬汁吃,真是“物微兴不浅”啊!
自苏东坡后,玉山果成了优质香榧的代名词。但历史上,对玉山果产地多有误解。有人以为是江西的玉山县,古人专门作了考证。如宋代严有翼著的《艺苑雌黄》记载:“予与潘伯龙食榧子,乃言诸处榧皆不及玉山者,予方悟东坡诗有‘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之语,恐是上饶玉山县。潘云:‘玉山地名,在婺之东阳县,所生榧子香脆与它处迥殊。’予考《集韵》榧字注云:‘木名,有实出东阳诸郡。’而《本草》榧实注,亦云:‘今出东阳诸郡。’”
又,南宋袁文《瓮牗闲评》: “亦言苏东坡《榧子诗》,赵次翁注云:‘出信州玉山县。’然信州初不出榧子。此玉山乃在婺州,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由此可见,婺州东阳县玉山乡所产“榧子香脆与它处迥殊”,以至“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南宋高似孙《剡录》中直指:“东阳玉山出榧,曰玉山果。”
现在,对“玉山果”产地仍有许多误解。以为玉山乡就是现在磐安县的玉山镇,现在玉山镇所产的香榧才可称“玉山果”。
其实不然。在1983年东阳、磐安分县之前,玉山一直属于东阳县。查1993年版《东阳市志》,宋咸平四年(1001),东阳县合并灵泉、玉山两乡为玉山乡。辖岭口、西营、张村、马塘、里光洋、胡宅、雅庄、山宅、尚湖、南坑、玉村、上路研、尖山、新宅等村。这个区域,大概就是苏东坡作此诗时的玉山。此后,玉山乡的区域范围在各个朝代,都有调整。民国32年底,东阳县共5个区,64个都乡,其中玉山区辖廿四都、廿五都、廿六都、廿七都、三十一都。廿四都为今东阳市三单乡,廿五都为今东阳市佐村镇西营片。1982年时玉山区11个乡:西营、岭口、玉峰、尖山、胡宅、三单、玉溪、万苍、尚湖、山环、九和,1983年东磐分县,原玉山区西营、三单乡、玉溪乡留在东阳,其它乡镇划归磐安。
所以玉山果的产地,在1983年东磐分县之前在东阳县,东磐分县之后,应包括现东阳市、磐安县的部分区域。当然,随着香榧良种的推广,东阳香榧良种系列种植区所产的榧子,是否可以称为“玉山果”,那又另当别论。
不愧是苏大学士,对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了解的如此详尽。“驱攘三彭仇”,意为驱除人体内作祟的仇敌三虫。三彭,也叫“三尸”、“三虫”,道教指在人体内作祟的三种害虫。
对香榧的药用功效记载,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魏吴普《神农本草经》: “彼子 ,味甘温,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蛰,蛊毒,鬼疰,伏尸。”
公元五世纪末,南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甘,主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生永昌(注: 永昌郡,南朝时位置相当于现代的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产云南榧,与浙江的榧树不同种)。今出东阳诸郡。”陶弘景增加了“主治五痔”功效,并明确产地为“今出东阳诸郡”。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的道教师父孙游岳是东阳人,他又与当时的东阳郡太守沈约交情深厚,当是所言不差(不知何因,在东阳西岘峰山麓建有陶岩殿,供奉陶弘景塑像),这是东阳市也是金华市为香榧产地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唐显庆四年(659年),苏敬等人根据《本草经集注》编修的《新修本草》,对榧实有相同的记载。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典。
苏东坡博学多才,估计看到过以上记载,所以用“驱攘三彭仇”的诗家语,描述香榧的功效,并研究食谱。
东阳古榧树
苏东坡之后500年,明代李时珍(1518—1593)对香榧的功效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榧亦作斐,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疗寸白虫,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 助阳道”。香榧不但能“治五痔,去三虫”,还能“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这些功效,被现代医药科技一一证实。
值得一提的,诗句“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一句还隐含一个典故:书圣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榧)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晋书·王羲之传》)
因落子富弹性,闻声如沉水,悠悠有余韵,香榧木遂成为 *** 围棋墩的上好材料。浙江香榧产区的雌榧树多为嫁接树,分枝低下,雄榧树高大挺拔,树干通直。农家都取雄榧树木材 *** 高档家具。因其边材白色,心材黄色,纹理直,结构细,硬度适中,有弹性,有香气,不反挠,不开裂,耐水湿,所以是一等的八仙桌、橱柜等的面板。香榧雄树本来就比较稀少,二十世纪60—80年代农家为女制嫁妆竞相无度砍伐,导致香榧产量锐减,甚至绝收。如果苏东坡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会作何感想!
石洞书院“蜂儿榧”
郭钦止(1128—1184),字德谊。东阳郭宅人。从横浦张子韶游,轻财好施。宋绍兴十八年(1148)独力创办石洞书院。捐田数百亩和石洞之山为书院产业,以家中藏书充实书院。延聘叶适主师席。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亮、陈傅良、陆游等相继来此讲学交游。
《石洞贻芳集》记载:“蜂儿榧:书院后,古有香榧一本,较常稍尖,小如黄蜂状,味尤清香。叶水心、何韦轩各赋诗志美。今缺其种。”
叶适(1150—1223),字正刚,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主张功利之学,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叶适西席于石洞书院时,郭钦止父子对他恭敬有加,炒制好的蜂儿榧,总是请他之一个品尝。即使后来离开石洞书院后,还每年派人专送给他。香榧成为敬师的重礼,友情的使者,又是一段佳话。
叶适有感于玉山果的珍贵,蜂儿榧的独特,联想到世事的浮云变幻,有感而发,特作《蜂儿榧歌》诗一首:
蜂儿榧歌
叶适
石洞有蜂儿榧,名于果中久矣,且只一本别无生者,恐异日失其传也,故为歌以记之。
平林常榧啖狸蛮,玉山之产升金盘。
洞中一树断崖立,石乳荫根多岁寒。
形嫌蜂儿尚粗率,味嫌蜂儿少标律。
昔人取意欲高比,今我细论翻下匹。
世间异物难并兼,百年不许赢载添。
馀甘何为满地涩?荔枝正复漫天甜。
浮云变化嗟俯仰,灵芝醴泉成独往。
后来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还想像。
这首古风体诗文,之一联,以平常的榧子只是鼠狸食料,来烘托需用金盘盛放、招待贵宾的玉山果之珍贵。第二联,描述了石洞那棵榧树的生境,立于断崖,靠石缝渗水滋养,老根虬枝斗风寒。既夸榧树的坚贞,又忧“异日失其传”。第三、四联,过去人们把石洞榧子称为蜂儿榧好象是往高了取意,但它形不似蜂儿粗率,味胜于蜂蜜更俱风范,今我细论觉得反而是把它比低了。第五、六联,意为世间奇异的物品难以兼有品性,纵然过几百年不会增添物性。馀甘虽然苦涩却以嚼后甘甜而遍植大地,荔枝虽然甘甜但缺余韵而著称天下,以此对比,说石洞蜂儿榧神形兼备、风味独特更是难得,与前翻下匹对应。第七、八联,感叹俯仰之间的浮云变化,灵芝、醴泉已孤来独往,不知何时石洞蜂儿榧会失其传,那时只能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想像罢了。
叶适的《蜂儿榧歌》,从赞美香榧的珍贵入手,描述了石洞蜂儿榧的生境、形态、韵味,感叹世间奇物之难得,世事变幻之无奈。
石洞蜂儿榧,明代郭铁编撰《石洞贻芳集》时,已“今缺其种”。 但可以告慰叶适先生的是:尽管石洞书院的蜂儿榧已失,但作为香榧的良种资源幸以得到保存,现已广播于东阳,以至传布到外县、外省。
香榧果实
有人以为何坦是福建人,又有说是江西人。其实都错了。笔者查找历代东阳志书、《东阳古诗文选》《石洞贻芳集》及民国22年(1933)《东阳何氏宗谱》等资料,作香榧诗的何坦是妥妥的浙江东阳人。
何坦(1140—1219),字一叟,号韦轩。东阳上湖(现南上湖)人。自幼聪敏,刻意就学。以文章豪于乡。宋淳熙五年(1178)叶适同榜进士。历任抚州宜黄县尉,台州黄岩县丞、徽州州学教授、沿海制司干官等职。任宜黄县尉时,与县令不合,一时罢归。陆九渊(1139—1193)为其作《送宜黄尉何坦归东阳》(见《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等),夸其为官清正。
何坦与郭钦止为同乡,两家相距不足十里,两人相差十二岁。两者关系,何坦《挽郭君德谊》吊悼诗中说是“道在余师友”,志同道合,亦师亦友。郭德谊把石洞的蜂儿榧送给何坦,何坦品尝后,赞赏有加,久久难以忘怀。后来竟以为老母亲祝寿之名,向郭德谊乞讨。且看其诗:
乞蜂儿榧于郭德谊(二首)
何坦
其一
味甘宣郡蜂雏蜜, 韵胜雍城骆乳酥。
一点生春流齿颊,十年飞梦绕江湖。
其二
银甲弹开香粉坠,金盘堆起乳花圆。
乞君东阁长生供,寿我北堂难老仙。
(选自清代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亦见之于历代《金华府志》《东阳县志》《东阳古诗文选》等,但标题为《蜂儿榧》)
之一首,赞美香榧的味道之美和吃后难忘的感觉。前一联,用比喻,说香榧的味道甘美如安徽宣城雏蜂蜜,韵致胜于陕西秦古都雍城的骆乳酥。后一联,用夸张的手法,先写咬开一点点香榧就齿颊生津,满口留香。而吃香榧后还有长远的感觉,即使十年后身在江湖,那香味还会在梦中萦绕。从十年时间之长和江湖空间之大,都显示出了吃香榧感受之深。古人写香榧味道之美,这首诗应推之一。
第二首,紧扣诗题,提出向郭德谊讨要香榧及其理由。前一联,赞美香榧的香气扑鼻和外形的漂亮。后一联最后点题。香榧树是长寿树,香榧果是长寿果。提出讨香榧给母亲吃,祝母亲长寿。原来诗人是为了祝母亲长寿向朋友讨香榧,理由可信,孝心可嘉。需要指出的,诗题的乞,并不是一般的乞讨,而是以乞为题,实为赞美。在何坦留存的诗中,不乏《乞酿郭伯瞻》《乞酿郭伯山》之类的诗。
这两首咏香榧诗不仅赞美香榧的味道到了极致,而且还包含了诗人真挚深厚的孝道精神。
崇山峻岭说榧香
请先看一下清人周显岱的一首竹枝词。
玉山竹枝词(之一)
周显岱
磴是金蒙历道场,杜家岭外已斜阳。
秋风落叶黄连路,一带蜂儿榧子香。
周显岱 (1770?1832),东阳玉山铁店(今属磐安)人,善诗亦从医学。曾著有《玉山竹枝词》二十三首,记录了当时玉山的风土人情,以上为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游历诗。记录了诗人从外地返乡的所见所感。
这里不得不先介绍下诗人返乡的一条古道。诗人在诗中,说到了金蒙、道场、杜家岭和黄连等四个地名。对前两个地名,有人臆想,说是玉山的金蒙山和茶场庙。其实又错了。
《新修康熙东阳县志》载:“金蒙山,在县东八十里孝顺乡三十七都,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山产花节竹,相传徐端六公于其上得神龟,因以致富。其下为石门。”
查1993版《东阳县志》,原“三十七都,辖浦川、施下施、木杓湾等村。”古时的三十七都,大致为今东阳江镇八达片范围。
笔者实地走访,金蒙山坐落在东阳江镇岭下村至周庄村一带。经过金蒙山有一条东阳至玉山、天台的重要古道。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这条古道曾经是书生商贾络绎不绝的通衢大道,挑桐油、白蜡、粮食、食盐等的小贩整日不绝。
该古道从东阳可乘舟筏至浦潭,从岭下村沿金蒙溪登上桃花岩岭,十里至桃岩岭头,即为金蒙山主峰附近。下岭后五里至前庄村,在此分为上下两条道路。上线,越五里至西坑岭头,行三里至石门庵,再行二里到学陶(即道光志中的下陶)村。下线,前行十里到木杓湾村,经道场岭五里至下范村,与学陶村至下范村道路合并。然后过黄里村(原名黄连村)上牛皮岭翻杜家岭到岭口村。
周显岱返乡是早上从岭下村登山,经金蒙山到周庄,沿下线历经道场岭,过黄连村,傍晚到杜家岭回玉山。诗文中金蒙山在今东阳境内,“道场”是指道场岭。
历史上,岭下村以种植油桐闻名,桃岩岭头、前庄、木杓湾、学陶、下范、黄里等村,都有成片或零星的古榧树。当地有民谣:“黄里学陶坑,全靠榧栗生。榧栗不生,脸色饿成竹叶样。”因此,让诗人由衷地感叹:“一带蜂儿榧子香”。其香还含有香榧养育了一方崇山峻岭中的老百姓而欣慰之意。
周显岱的这首诗以一天行程为线索,四个地名嵌于句中,写出秋天香榧产地特有景色,如一幅山色迷人、香榧飘香的深秋林区画面。诗人在一路观景过程中,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观感,自然质朴,诗味隽永。
其实,又何止是黄里、学陶那一带榧子香?据《民国东阳县志》记载:“榧,产玉山乡,其他乡亦间产之。”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多崇山峻岭,历史上,在东阳通往诸暨、嵊州、天台、永康等周边县的古道上,村庄周围、溪水两侧随处可见或成片或零星的古榧树,惜于历经冰冻雪雨、虫蛀风折、刀耕火种而损失大部分。
二十世纪90年代末起,东阳市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香榧产业,目前,东阳香榧面积已近九万亩,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一带蜂儿榧子香”,成为现在东阳山区的真实写照!(文/倪新火 《绿色中国》2021.8B)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榧香在此——古诗文里品东阳香榧时序金秋,山色将斓,榧香沁心。在品尝清香的新榧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古人笔下有关东阳香榧的诗文,领略历久弥香的东阳香榧文化。
自宋迄清的香榧诗,见之于文献的区区不超过十首,诗文完整者仅六—七首,其中与东阳有关的至少五首。书籍、 *** 对香榧古诗的引用、解读甚至作者,多有谬误,现予一一辨析。
苏轼笔下“玉山果”
一代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别称苏东坡、苏仙。人生多波折,但都能坦然处之。先后两次在杭州任职,之一次是与王安石变法产生分歧,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东坡被召还京,但夹在新旧党争之间,两不讨好,又遭诬告陷害,再度自求外调。元祐四年至绍圣元年(1089—1094),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所谓“诗人不幸诗家幸,苏轼不幸杭州幸”,苏轼在任期间不仅带领杭州人民有效治理西湖,还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在此时期,苏轼还写了一首吟咏香榧的诗,一不小心成了之一位为东阳香榧代言的名人!且看这首代言诗:
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
苏轼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
这首五言咏物诗,前四句,从香榧的产地、容器之美、饮酒送客入题,为下面进一步赞美香榧作铺垫。中间十句,借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凛然斗雪的风骨、堪称精良的材质,既赞美香榧的珍贵,又期盼以香榧的品德来滋润人心,要像榧树一样凛然地迎霜斗雪,充满正气。最后两句,强调香榧虽小,给人的启发联想不浅,希望珍惜此果。
苏东坡借咏香榧“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凛凛傲霜雪”“滑净不容削”,以榧在山野尚此,喻人当志存高远。“此赠毋轻掷”,既劝人珍惜异物,也感自己被外放,隐隐有期盼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香榧在北宋时就成为了士大夫餐桌上的珍果佳肴——“粲为金盘实”“清樽奉佳客”,把香榧盛放在金盘里,恭敬地用手捧着酒杯,请贵客品榧饮酒。苏东坡也是一位大美食家,对香榧这一山珍情有独钟,在其著作的《物类相感志》载:“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榧子甘蔗煮,其渣自软。”香榧不仅仅可以炒着吃,还可以煮着吃、熬汁吃,真是“物微兴不浅”啊!
自苏东坡后,玉山果成了优质香榧的代名词。但历史上,对玉山果产地多有误解。有人以为是江西的玉山县,古人专门作了考证。如宋代严有翼著的《艺苑雌黄》记载:“予与潘伯龙食榧子,乃言诸处榧皆不及玉山者,予方悟东坡诗有‘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之语,恐是上饶玉山县。潘云:‘玉山地名,在婺之东阳县,所生榧子香脆与它处迥殊。’予考《集韵》榧字注云:‘木名,有实出东阳诸郡。’而《本草》榧实注,亦云:‘今出东阳诸郡。’”
又,南宋袁文《瓮牗闲评》: “亦言苏东坡《榧子诗》,赵次翁注云:‘出信州玉山县。’然信州初不出榧子。此玉山乃在婺州,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由此可见,婺州东阳县玉山乡所产“榧子香脆与它处迥殊”,以至“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南宋高似孙《剡录》中直指:“东阳玉山出榧,曰玉山果。”
现在,对“玉山果”产地仍有许多误解。以为玉山乡就是现在磐安县的玉山镇,现在玉山镇所产的香榧才可称“玉山果”。
其实不然。在1983年东阳、磐安分县之前,玉山一直属于东阳县。查1993年版《东阳市志》,宋咸平四年(1001),东阳县合并灵泉、玉山两乡为玉山乡。辖岭口、西营、张村、马塘、里光洋、胡宅、雅庄、山宅、尚湖、南坑、玉村、上路研、尖山、新宅等村。这个区域,大概就是苏东坡作此诗时的玉山。此后,玉山乡的区域范围在各个朝代,都有调整。民国32年底,东阳县共5个区,64个都乡,其中玉山区辖廿四都、廿五都、廿六都、廿七都、三十一都。廿四都为今东阳市三单乡,廿五都为今东阳市佐村镇西营片。1982年时玉山区11个乡:西营、岭口、玉峰、尖山、胡宅、三单、玉溪、万苍、尚湖、山环、九和,1983年东磐分县,原玉山区西营、三单乡、玉溪乡留在东阳,其它乡镇划归磐安。
所以玉山果的产地,在1983年东磐分县之前在东阳县,东磐分县之后,应包括现东阳市、磐安县的部分区域。当然,随着香榧良种的推广,东阳香榧良种系列种植区所产的榧子,是否可以称为“玉山果”,那又另当别论。
不愧是苏大学士,对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了解的如此详尽。“驱攘三彭仇”,意为驱除人体内作祟的仇敌三虫。三彭,也叫“三尸”、“三虫”,道教指在人体内作祟的三种害虫。
对香榧的药用功效记载,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魏吴普《神农本草经》: “彼子 ,味甘温,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蛰,蛊毒,鬼疰,伏尸。”
公元五世纪末,南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甘,主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生永昌(注: 永昌郡,南朝时位置相当于现代的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产云南榧,与浙江的榧树不同种)。今出东阳诸郡。”陶弘景增加了“主治五痔”功效,并明确产地为“今出东阳诸郡”。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的道教师父孙游岳是东阳人,他又与当时的东阳郡太守沈约交情深厚,当是所言不差(不知何因,在东阳西岘峰山麓建有陶岩殿,供奉陶弘景塑像),这是东阳市也是金华市为香榧产地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唐显庆四年(659年),苏敬等人根据《本草经集注》编修的《新修本草》,对榧实有相同的记载。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典。
苏东坡博学多才,估计看到过以上记载,所以用“驱攘三彭仇”的诗家语,描述香榧的功效,并研究食谱。
东阳古榧树
苏东坡之后500年,明代李时珍(1518—1593)对香榧的功效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榧亦作斐,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疗寸白虫,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 助阳道”。香榧不但能“治五痔,去三虫”,还能“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这些功效,被现代医药科技一一证实。
值得一提的,诗句“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一句还隐含一个典故:书圣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榧)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晋书·王羲之传》)
因落子富弹性,闻声如沉水,悠悠有余韵,香榧木遂成为 *** 围棋墩的上好材料。浙江香榧产区的雌榧树多为嫁接树,分枝低下,雄榧树高大挺拔,树干通直。农家都取雄榧树木材 *** 高档家具。因其边材白色,心材黄色,纹理直,结构细,硬度适中,有弹性,有香气,不反挠,不开裂,耐水湿,所以是一等的八仙桌、橱柜等的面板。香榧雄树本来就比较稀少,二十世纪60—80年代农家为女制嫁妆竞相无度砍伐,导致香榧产量锐减,甚至绝收。如果苏东坡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会作何感想!
石洞书院“蜂儿榧”
郭钦止(1128—1184),字德谊。东阳郭宅人。从横浦张子韶游,轻财好施。宋绍兴十八年(1148)独力创办石洞书院。捐田数百亩和石洞之山为书院产业,以家中藏书充实书院。延聘叶适主师席。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亮、陈傅良、陆游等相继来此讲学交游。
《石洞贻芳集》记载:“蜂儿榧:书院后,古有香榧一本,较常稍尖,小如黄蜂状,味尤清香。叶水心、何韦轩各赋诗志美。今缺其种。”
叶适(1150—1223),字正刚,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主张功利之学,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叶适西席于石洞书院时,郭钦止父子对他恭敬有加,炒制好的蜂儿榧,总是请他之一个品尝。即使后来离开石洞书院后,还每年派人专送给他。香榧成为敬师的重礼,友情的使者,又是一段佳话。
叶适有感于玉山果的珍贵,蜂儿榧的独特,联想到世事的浮云变幻,有感而发,特作《蜂儿榧歌》诗一首:
蜂儿榧歌
叶适
石洞有蜂儿榧,名于果中久矣,且只一本别无生者,恐异日失其传也,故为歌以记之。
平林常榧啖狸蛮,玉山之产升金盘。
洞中一树断崖立,石乳荫根多岁寒。
形嫌蜂儿尚粗率,味嫌蜂儿少标律。
昔人取意欲高比,今我细论翻下匹。
世间异物难并兼,百年不许赢载添。
馀甘何为满地涩?荔枝正复漫天甜。
浮云变化嗟俯仰,灵芝醴泉成独往。
后来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还想像。
这首古风体诗文,之一联,以平常的榧子只是鼠狸食料,来烘托需用金盘盛放、招待贵宾的玉山果之珍贵。第二联,描述了石洞那棵榧树的生境,立于断崖,靠石缝渗水滋养,老根虬枝斗风寒。既夸榧树的坚贞,又忧“异日失其传”。第三、四联,过去人们把石洞榧子称为蜂儿榧好象是往高了取意,但它形不似蜂儿粗率,味胜于蜂蜜更俱风范,今我细论觉得反而是把它比低了。第五、六联,意为世间奇异的物品难以兼有品性,纵然过几百年不会增添物性。馀甘虽然苦涩却以嚼后甘甜而遍植大地,荔枝虽然甘甜但缺余韵而著称天下,以此对比,说石洞蜂儿榧神形兼备、风味独特更是难得,与前翻下匹对应。第七、八联,感叹俯仰之间的浮云变化,灵芝、醴泉已孤来独往,不知何时石洞蜂儿榧会失其传,那时只能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想像罢了。
叶适的《蜂儿榧歌》,从赞美香榧的珍贵入手,描述了石洞蜂儿榧的生境、形态、韵味,感叹世间奇物之难得,世事变幻之无奈。
石洞蜂儿榧,明代郭铁编撰《石洞贻芳集》时,已“今缺其种”。 但可以告慰叶适先生的是:尽管石洞书院的蜂儿榧已失,但作为香榧的良种资源幸以得到保存,现已广播于东阳,以至传布到外县、外省。
香榧果实
有人以为何坦是福建人,又有说是江西人。其实都错了。笔者查找历代东阳志书、《东阳古诗文选》《石洞贻芳集》及民国22年(1933)《东阳何氏宗谱》等资料,作香榧诗的何坦是妥妥的浙江东阳人。
何坦(1140—1219),字一叟,号韦轩。东阳上湖(现南上湖)人。自幼聪敏,刻意就学。以文章豪于乡。宋淳熙五年(1178)叶适同榜进士。历任抚州宜黄县尉,台州黄岩县丞、徽州州学教授、沿海制司干官等职。任宜黄县尉时,与县令不合,一时罢归。陆九渊(1139—1193)为其作《送宜黄尉何坦归东阳》(见《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等),夸其为官清正。
何坦与郭钦止为同乡,两家相距不足十里,两人相差十二岁。两者关系,何坦《挽郭君德谊》吊悼诗中说是“道在余师友”,志同道合,亦师亦友。郭德谊把石洞的蜂儿榧送给何坦,何坦品尝后,赞赏有加,久久难以忘怀。后来竟以为老母亲祝寿之名,向郭德谊乞讨。且看其诗:
乞蜂儿榧于郭德谊(二首)
何坦
其一
味甘宣郡蜂雏蜜, 韵胜雍城骆乳酥。
一点生春流齿颊,十年飞梦绕江湖。
其二
银甲弹开香粉坠,金盘堆起乳花圆。
乞君东阁长生供,寿我北堂难老仙。
(选自清代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亦见之于历代《金华府志》《东阳县志》《东阳古诗文选》等,但标题为《蜂儿榧》)
之一首,赞美香榧的味道之美和吃后难忘的感觉。前一联,用比喻,说香榧的味道甘美如安徽宣城雏蜂蜜,韵致胜于陕西秦古都雍城的骆乳酥。后一联,用夸张的手法,先写咬开一点点香榧就齿颊生津,满口留香。而吃香榧后还有长远的感觉,即使十年后身在江湖,那香味还会在梦中萦绕。从十年时间之长和江湖空间之大,都显示出了吃香榧感受之深。古人写香榧味道之美,这首诗应推之一。
第二首,紧扣诗题,提出向郭德谊讨要香榧及其理由。前一联,赞美香榧的香气扑鼻和外形的漂亮。后一联最后点题。香榧树是长寿树,香榧果是长寿果。提出讨香榧给母亲吃,祝母亲长寿。原来诗人是为了祝母亲长寿向朋友讨香榧,理由可信,孝心可嘉。需要指出的,诗题的乞,并不是一般的乞讨,而是以乞为题,实为赞美。在何坦留存的诗中,不乏《乞酿郭伯瞻》《乞酿郭伯山》之类的诗。
这两首咏香榧诗不仅赞美香榧的味道到了极致,而且还包含了诗人真挚深厚的孝道精神。
崇山峻岭说榧香
请先看一下清人周显岱的一首竹枝词。
玉山竹枝词(之一)
周显岱
磴是金蒙历道场,杜家岭外已斜阳。
秋风落叶黄连路,一带蜂儿榧子香。
周显岱 (1770?1832),东阳玉山铁店(今属磐安)人,善诗亦从医学。曾著有《玉山竹枝词》二十三首,记录了当时玉山的风土人情,以上为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游历诗。记录了诗人从外地返乡的所见所感。
这里不得不先介绍下诗人返乡的一条古道。诗人在诗中,说到了金蒙、道场、杜家岭和黄连等四个地名。对前两个地名,有人臆想,说是玉山的金蒙山和茶场庙。其实又错了。
《新修康熙东阳县志》载:“金蒙山,在县东八十里孝顺乡三十七都,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山产花节竹,相传徐端六公于其上得神龟,因以致富。其下为石门。”
查1993版《东阳县志》,原“三十七都,辖浦川、施下施、木杓湾等村。”古时的三十七都,大致为今东阳江镇八达片范围。
笔者实地走访,金蒙山坐落在东阳江镇岭下村至周庄村一带。经过金蒙山有一条东阳至玉山、天台的重要古道。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这条古道曾经是书生商贾络绎不绝的通衢大道,挑桐油、白蜡、粮食、食盐等的小贩整日不绝。
该古道从东阳可乘舟筏至浦潭,从岭下村沿金蒙溪登上桃花岩岭,十里至桃岩岭头,即为金蒙山主峰附近。下岭后五里至前庄村,在此分为上下两条道路。上线,越五里至西坑岭头,行三里至石门庵,再行二里到学陶(即道光志中的下陶)村。下线,前行十里到木杓湾村,经道场岭五里至下范村,与学陶村至下范村道路合并。然后过黄里村(原名黄连村)上牛皮岭翻杜家岭到岭口村。
周显岱返乡是早上从岭下村登山,经金蒙山到周庄,沿下线历经道场岭,过黄连村,傍晚到杜家岭回玉山。诗文中金蒙山在今东阳境内,“道场”是指道场岭。
历史上,岭下村以种植油桐闻名,桃岩岭头、前庄、木杓湾、学陶、下范、黄里等村,都有成片或零星的古榧树。当地有民谣:“黄里学陶坑,全靠榧栗生。榧栗不生,脸色饿成竹叶样。”因此,让诗人由衷地感叹:“一带蜂儿榧子香”。其香还含有香榧养育了一方崇山峻岭中的老百姓而欣慰之意。
周显岱的这首诗以一天行程为线索,四个地名嵌于句中,写出秋天香榧产地特有景色,如一幅山色迷人、香榧飘香的深秋林区画面。诗人在一路观景过程中,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观感,自然质朴,诗味隽永。
其实,又何止是黄里、学陶那一带榧子香?据《民国东阳县志》记载:“榧,产玉山乡,其他乡亦间产之。”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多崇山峻岭,历史上,在东阳通往诸暨、嵊州、天台、永康等周边县的古道上,村庄周围、溪水两侧随处可见或成片或零星的古榧树,惜于历经冰冻雪雨、虫蛀风折、刀耕火种而损失大部分。
二十世纪90年代末起,东阳市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香榧产业,目前,东阳香榧面积已近九万亩,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一带蜂儿榧子香”,成为现在东阳山区的真实写照!(文/倪新火 《绿色中国》2021.8B)
千年香榧三代果,壳薄仁满、质脆味香,连苏东坡都爱绍兴,诸暨,是美女西施的故里,这里除了流传着关于美人的很多故事,还有一种神奇的千年古树——香榧。
他们听过千年的风,沐过千年的雨,每年10月份雷打不动的,为当地人,奉上他们的果实。
以前我们印象中的坚果,大多数都产自海外,比如夏威夷果,碧根果。
但这次想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坚果——香榧,果实壳薄、仁满、质脆、味香,让人食而难忘。
香榧树从开花结果到种子成熟,长达十八个月,一般树龄要15年以上才能采摘,盛产期要在30年以上,因此产量稀少,类似“坚果界的爱马仕”的比喻也层出不穷。
这样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朴素的 *** 方式。
在炒制的时候,只需要添加少许盐调味,既能激发它天然的醇香,老少皆宜,好吃无负担。
推荐理由
1、产自被誉为“中国香榧之都”的诸暨赵家镇,19年新货,现炒现发;
2、壳薄仁满、质脆味香,食而难忘,少盐调味,老人小孩都爱吃。
3、产地直销,110g/罐,日常售价69元,活动价49元,4罐仅需149元。
▼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购买▼
01
千年香榧三代果
香榧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出现在距今大约一亿七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
据史料记载,诸暨古老的香榧王距今1350年,高18米,2003年被授予香榧王称号,同时诸暨市现存百年以上的香榧古树多达4万多柱,上千年的有50株。
在诸暨赵家镇,这里群山夹峙的地貌,温和湿润的山地小气候,以及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具有香榧生存和繁衍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香榧成熟周期特别长,一年开花,一年结果,一年成熟。
所以在首批果实要成熟的时候,第二波的花就开了,第三波的果实才刚刚结上,所以当地人有“千年香榧三代果”的说法,就是说一棵树上既有花又有果,而且三代的果实同时结在树上,很是神奇。
苏东坡也曾吟诗赞美:“彼美玉山果,桀为金盘玉。”“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
02 树高十几米,全靠人工采摘
66岁的宣国杨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千年古香榧林里,可以说,他是闻着香榧的香味长大的。24岁起,宣国杨开始爬古树摘香榧,一摘就是42年头。
他告诉饭饭,香榧树形奇异,挺拔高大,可达25米,普通的也有十几米高,树枝像伞骨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
而采摘的方式,就是使用竹制的蜈蚣梯,人双腿夹住竹竿,脚踩在横梁上,要在蜈蚣梯上站稳需要很好的平衡力。
“安全很重要。上了年纪的香榧树上,都长满了青苔,梯子加上去就容易打滑,从十几米摔下来可不是小事。”宣国杨说道。“但每次我站在树上摘果实,村子就在脚底下,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
太阳落山,宣国杨顺着蜈蚣梯从十几米高的树梢上下来,他解下身上的防护带,收好绳索,又弯腰捡起撒落在地上的几棵香榧放到了筐里。
这一整天的劳作结束了,他和同伴打了50多斤的香榧。
▼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购买▼
03
十二道工序,匠心品质
您别以为采摘下来就完事了,要享用这道大自然的馈赠,后面贯穿原剥皮、堆沤、冲洗、晾晒、炒制、品控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考研手艺人的耐心与技艺。
首先是手工去皮,用特殊的刀具,逐个逐个的将香榧外衣去掉。
脱去外衣的香榧经过冲洗后,自然晾晒72小时,将多余水分排出。
这样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朴素的 *** 方式。
在炒制的时候,只需要添加少许盐调味,既能激发它天然的醇香,老少皆宜,好吃无负担。
将多余的盐分过滤掉后,进行人工分拣,将碎的,糊的统统去掉,然后装罐包装,全程人工称重,足斤足称。
04
好吃不贵,吃法简单
香榧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
我们推荐的这款香榧,包装采用易拉罐设计+塑封盖。确保密封性的同时,让香榧酥脆的口感得以保留。
每粒香榧硬壳的一端都有两道裂口,俗称“香榧眼”。只要拇、食两指按住“香榧眼”一捺,坚壳即一裂为二。然后,将果仁按在壳中稍稍往复旋转,果衣即可除尽。
110g/罐,日常售价69元,活动价49元,4罐仅需149元。还有6罐土豪礼盒装哟~
过了这个时节,再想吃这难得的香榧,就等要等明年再来了!
(本文为推广信息)
公开拍卖 东阳10棵500年以上古香榧树青果花落谁家日前,记者从虎鹿镇 *** 获悉,该镇将委托东阳市光大拍卖有限公司,于11月15日上午10时,在东阳日报社二楼会议室公开拍卖该镇西垣村10棵五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树香榧青果溢价率(三年)。
古香榧树
站立在会稽山脉余麓,顺着西垣村党支部书记刘晓锋手指的方向,记者远远望见,一棵棵长在半山坡上且枝叶繁茂的古香榧树已被竹架固定。走近看,每棵古香榧树已按次序被悬挂了溢价认购序号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溢价认购的古香榧树中,有一棵年产青果1500斤,树龄达1200年,其树干高18米,胸径达2.8米,有着“榧王”称号。“此次参与溢价认购的古香榧树平均年产青果650斤,其品种都为‘细榧’。”刘晓锋说。
虎鹿镇是东阳市土特产香榧的主产区之一,而虎鹿香榧又以西垣村的香榧最负盛名。据悉,该镇树龄100年以上的香榧树有7100多棵,500年以上的香榧树有3500多棵,1000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有25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香榧树全都位于西垣村境内,且该村光香榧树品种就有13种之多,是名副其实的“香榧王国”。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该村已形成了囊括香榧树种植,香榧青果采摘、炒制,香榧成品销售等各环节的香榧产业,并培育出了“纯香源”“圣山”“西湾”等省、金华市、东阳市级农产品牌。
“然而,有一定局限性的分包到户古香榧树管理模式、东阳香榧地域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等,是摆在当前香榧产业发展前的难题。”该镇党委书记单凯权说。
那么,该如何破题呢?
此前,东阳市委书记傅显明来虎鹿镇调研时,向该镇提出了谋划“虎鹿古香榧树溢价认购”的课题。对此,该镇参照普洱茶的市场运作模式,把古香榧树与现种植的香榧树区分开,重点突出古香榧树的价值,希望通过拍卖,既让古香榧树的户主受益,又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通过溢价认购来为古香榧树的保护提供日常管理资金保障。
单凯权说,当前参与溢价认购的古香榧树已被纳入该镇 *** 统一管理,即统一用农家肥、统一加强农虫病害的防治、统一采摘保险、统一“专业大师”炒制,他们也将通过本次公开拍卖的形式,积极宣传古香榧树的价值,提升其品牌形象,并通过拍卖筹集的部分资金,来擦亮“中国香榧之乡”荣誉牌,在市场上着力推广香榧这一东白高端农产品。
值得提醒的是,本次公开拍卖以当年香榧树青果的市场价为基准,溢价率10%起拍,古香榧树的日常维护、采摘及炒熟由出让方负责。11月14日下午5时之前,欲竞买者凭有效证件及每棵2000元的保证金到东阳日报社大楼13楼1303室报名。如竞买不成功,保证金可在三个工作日内如数退还。
农业也有文化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隋榧唐榧宋榧明榧,棵棵都是宝贝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陆芳
近日,助力山区共富“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推进会,在绍兴顺利落幕。此次会议旨在通过进一步扩大“稽山古榧”品牌影响力,推动绍兴香榧产业发展,带动山区榧农增收致富。
推进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统一思想,加大力度,集聚要素,力争把“稽山古榧”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盘活绍兴市古香榧树资源,推动绍兴香榧产业发展。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是古越先祖留给绍兴的一大魁宝。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先后入选我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
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起源于唐代以前,扩大栽培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种植规模得到发展。现在核心区有结实香榧大树10多万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有4500多株,百年以上的有7万多余株。
位于诸暨市赵家镇榧王村的“中国香榧王”,树高20米,胸围9.26米,覆盖面积500多平方米,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
据悉,绍兴市历来十分重视会稽山古香榧群的保护和利用工作:2014年,香榧树被确定为绍兴市树;2018年,当地制定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开创了我省为单一植物实行地方立法保护的先河。
香榧树是珍贵经济树种,结果能力达数百年,集果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和环保等多种用途于一身,是会稽山区人民心中的宝贵财富。香榧已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饮食、医药、民俗等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香榧文化,体现了古代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模式,是世所罕见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自古至今,赞美香榧的散文、诗歌、美术作品层出不穷,祭祀、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
2021年,绍兴市启动了“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推广工作,根据树龄长短开发出“隋榧、唐榧、宋榧、明榧”等系列产品。
近日绍兴举行的助力山区共富“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推进会上,还进行了古香榧树流转签约仪式。
据悉,“稽山古榧”品牌经过两年的建设推广,带动榧农致富的成效初步显现,也让绍兴香榧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会稽山古香榧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树身长满尖刺,煲汤喝却厉害了,还是天然的肥皂料,你认识吗?导语:树身长满尖刺,但是煲汤喝却厉害了,还是天然的肥皂料,你认识吗?
在农村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寿命很长,长得非常高大。尤其是树木的寿命甚至有上百年,比如松树、银杏树、杉树、梧桐树、香榧树、樟树等,都是寿命很长的树木。
其中,有一种树木的寿龄比我还长。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它树下玩耍,如今自已到了不惑之年,但是它现在仍然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非常壮观。
图片来源 ***
这种树木它浑身长满了尖刺,在以前没有洗衣粉的年代,我们就是用它来洗头洗衣服的,相信大家都猜到了,这种树木就是农村大名鼎鼎的皂角树。
在初中语文书中,鲁迅曾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光滑的水井栏,高大的皂角树。”指的就是这种皂角树。
皂角树在春天时它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也在春天时开花,等到5月份就会陆陆续续结出皂荚,而这皂荚就是天然的肥皂。它里面含有的皂苷,可以清洗身体里分泌的油脂,达到清洗的效果。
在过去没有洗衣粉的年代,要洗衣服怎么办呢?而皂角树它的皂荚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用来洗头、洗手、洗衣服等。
具体怎么用呢?先把皂荚晒干取出种子,用热水浸泡后,就可以洗衣服了,而且用皂荚熬出来的水就是天然的洗发水,以前的女孩子就是用它来洗头的,过去很多肥皂厂都用它做肥皂。
图片来源 ***
皂角树全树上下最有特点的就是它身上长得尖刺,叫做皂角刺。它的刺非常尖,看上去非常可怕,就像长满了一排排的钉子,若是不小心被它扎到手真的是非常疼的。
从植物的角度,皂角树身上长满了刺,是保护自己,驱赶敌人的一种 *** 。刚开始时皂角刺是嫩绿色的,表面光滑,枝刺上还长有小小的叶子,成熟之后就会变成褐色,非常坚韧不易折断,这就是中药界著名的天丁。
可以说,皂角树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树,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皂角树。虽浑身长满了刺,但是全身都是宝,其皂荚、皂角刺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使用时间历史悠久。
皂荚有祛痰、开窍的功效,它所含的皂角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病变、抗溃疡的效果,同时还有抗癌以及提高艾滋病免疫力的功效。
图片来源 ***
而皂角刺有消肿排脓、利尿镇咳、杀虫治癣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疽初起、脓成不溃、癣疮、疮疡肿毒、麻风、乳痈、疮肿无头、胎衣不下等多种病症。
正因为皂角树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老一辈人留下的民间偏方不能丢。在民间常有老人采摘皂角刺插在猪心上一起煲汤喝可厉害了,听老人家说可以“以形补形”,对心脏病有好处,还能去心火、安神、助眠等作用。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皂角树吗?它虽树身长满尖刺,但是煲汤喝却厉害了,还是天然的肥皂料,你认识吗?
“想入榧榧”了?今年香榧子遇“大年”,价入谷底,开吃啦入秋之后,香榧子挂满枝头,果实、壳薄、仁满,质脆、味香的香榧子进入采摘期,香榧子开吃啦!
来自香榧子产地浙江、安徽等地以及上海坚果市场的消息:今年香榧子遇大年,部分种植户增产50%,目前,产自浙江诸暨等地的香榧子正源源不断入沪。沪上坚果市场香榧子价跌入近年来谷底,便宜的香榧子零售价仅59.8元/斤。
据悉,香榧子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苏、贵州、湖南、江西等省,以浙江、安徽和江西等地最著名。香榧大小如枣,核如橄榄,两头尖,呈椭圆形,成熟后果壳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香气。
“大多数香榧子在每年的秋季10月采摘,今年也一样。”在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门经营坚果的陈老板告诉记者,今年多地香榧子丰收,这两天每天入市数量较去年增加30-50%,他每天的批发量达到3至5吨,比去年明显增加。
经陈老板推荐,记者联系了香榧子著名产地浙江绍兴诸暨的种植户,诸暨种植户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种植香榧树已经有好长的历史,最老的香榧树有上千年的树龄。今年香榧大丰收,采摘量更高的种植户比去年增产50%,销量也非常好。
“我们当地香榧子去年卖120元一斤,便宜点的也要100元一斤。今年种植户直接零售卖50元一斤,精选好品质香榧子也只要60元左右一斤。”
香榧子大量入沪后,沪上不少坚果经营门店香榧子的零售价明显回落。云南南路上一家炒货店香榧子零售68元一斤。“这是我们近年来的更低价,往年都要卖八九十元一斤。”该店老板称。
记者调查方浜西路、淮海中路、福州路、宁波路等路段后发现,沿路炒货店香榧子更低零售价是位于方浜西路上的妙口食品店,该店香榧子零售只卖59.8元一斤,其余零售店每斤大都卖60~90元。
“往年开市时香榧子每斤零售价大都在80-120元之间,只有在香榧子大批量上市后,售价才会回落。今年香榧子大丰收,开市后卖价就很低,为近年来少有。”
来源:周到